土地执法检查

2024-05-03

土地执法检查(精选七篇)

土地执法检查 篇1

近年来,潍坊市以实施“双保工程”为总抓手,以规范土地执法监管为目标,以落实共同监管责任为重点,在建立健全共同监管“五项机制”的基础上,采取“三扣三停三禁”综合施治措施,对土地违法案件发现不及时、报告不及时、整改不到位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动真的、来实的,采取组织、经济、政策“三管齐下”,从根本上解决各级党政领导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责任不明晰、履职不到位的问题,增大了土地违法单位或个人的风险、成本,做到预防与惩治并举,收到了明显成效。

“三扣”。一是扣减建设用地指标。潍坊市委、市政府规定,对违法用地面积大、不能按时整改到位的县市区,严格按照15号令实施问责,同时扣减建设用地指标,违法占用耕地1亩扣减1亩,违法占用基本农田1亩扣减2亩,把扣减的指标优先安排使用到重点项目和依法集约用地先进单位。近四年全市扣减建设用地指标2900亩。二是扣减财政办公经费。立足管住、管好土地,积极运用经济手段遏制违法用地行为发生。2012年,安丘市政府出台办法,将国土资源执法监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与乡镇财政经费使用相联系,按增减挂钩项目补助标准的2倍扣减财政经费,即镇街每发生1亩违法用地扣减财政经费42万元;对违法用地整改不力、违法问题突出的镇街,由纪检监察部门给予相关负责人党纪政纪处分。峡山生态发展区出台规定,对因违法用地问题被上级扣减建设用指标的街道,每扣减1亩计划指标从财政拨款中扣减20万元经费,同时对列入全市违法用地重点街道的主要负责人实行约谈问责,一年内不得提拔使用。三是扣减村干部工资。村(居)是遏制违法违规用地的最前沿,也是薄弱环节。去年以来,潍坊市积极探索将违法用地责任分解到包片干部和村“两委”成员,从源头上杜绝违法用地发生。昌邑市各镇街与包村干部、各村(居)支部书记或村主任签订《土地使用管理责任状》,将土地违法情况与干部使用、工资相挂钩。近三年,昌邑市根据“责任状”规定,因为制止违法用地不力,共有10名、5名和2名村支书(主任),分别被扣发1到6个月的工资,在全市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峡山生态发展区王家庄街道出台办法,规定街道年度工作千分考核中,出现违法占地的实行一票否决,并扣减村“两委”干部工资1000元、扣减包村干部500元。

“三停”。一是停止申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凡是发生土地违法问题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一律停止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申报;二是停止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市级验收。对违法用地案件查处不力、整改不到位的,坚决停止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申报和市级验收;三是停批一切土地审批业务。对违法用地问题突出、整改不力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停办一切土地审批业务。

“三禁”。一是禁止用地项目观摩点评。凡纳入观摩点评项目的用地必须经过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审查,未经审查或审查不合格的项目,一律不得列入观摩点评。潍坊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严格审查观摩点评项目用地严禁弄虚作假行为的通知》,把制止违法用地作为确定观摩点评和招商引资项目认定的前置条件。二是禁止招商引资项目认定。在招商引资项目认定中,凡无合法用地手续或手续不全的项目,一律不得纳入招商引资项目考核。近三年,分别有74个项目因用地审查不合格被取消。三是禁止干部提拔重用。对市县党委管理的干部,在任职期间违法批地、违法占地被立案处理的情况,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潍坊市委组织部、潍坊市国土资源局等十二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干部监督信息沟通暂行办法》,因涉嫌土地违法和整改不到位的干部,一律不得提拔,不得评先树优。近三年,因涉嫌土地违法和整改不到位先后有6名县级干部、74名科级干部受到处理,取消了提拔使用资格,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促进了监管责任的落实。

二、注重管理方式创新,全面提升执法监管水平

土地卫片执法检查简报 篇2

第4期

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卫片执法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0年3月9日

我区制定2009土地卫片

执法检查工作实施方案

为确保我区2009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取得明显效果,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9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和国土资源部2009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2月24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2009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开展卫片执法检查的指导思想、工作任务、检查范围和工作分工、工作安排及要求。为切实加强对2009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在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土地卫片执法检查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自治区国土资源厅

1成立了土地卫片执法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富友兼任办公室主任,厅办公室、政策法规、规划、财务、地籍、耕保、利用、纪检监察等部门为办公室成员。为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分工合作,还邀请监察厅执法室的负责同志担任办公室副主任。

按照《方案》,我区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共分四个阶段。即启动部署阶段(2010年2月28日前)、调查核实阶段(3月1日至6月15日)、查处整改阶段(6月16日至9月15日)、总结验收阶段(9月16日至9月30日)。

《方案》对开展好土地卫片执法检查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要尽快成立由政府牵头,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土地执法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组织,认真开展执法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是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第一责任人,对卫片执法检查工作负总责,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经费及设备落实。要严格依据国土资源部《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规范(试行)》的规定开展工作,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确保检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坚决杜绝弄虚作假和漏查瞒报现象的发生,确保卫片执法检查不走过场。对符合立案条件的,要及时立案,立案率要达到100%,履行职责到位率要达到100%,坚决做到依法作出行政处罚、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依法移送公安司法机关、依法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对重大、典型违法案件要公开查处、公开曝光,真正起到查处一案,震慑一方、影响一片的作用。

目前,各盟市正按照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统一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

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国土资源部办公厅、执法监察局,国

家土地督察北京局。

送:厅领导。

发:各盟市国土资源局,厅机关各处室局。

澧县土地执法突围 篇3

就在游同普开工建房的10天前,在澧县县纪委的会议室,含县国土资源局在内的7个部门和乡镇的负责人因为土地违法问题被纪委诫勉谈话。

游同普违法占用耕地从发现到被制止不到10天时间,诫勉谈话使得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任人对土地违法异常警觉。2012年,澧县县委县政府先后多次出台文件,强化土地执法,重拾土地快速执法机制,建立巡查每日一报制度,通过诫勉谈话,完善共同责任机制,探索建立破除土地执法的“发现难”、“制止难”、“查处难”三难机制,建立“防范在前、发现及时,制止有效、查处到位”的澧县土地监管保障机制。

土地执法“三难”困局

所谓“三难”,是土地执法遭遇的全国性困境。难以第一时间发现违法,将违法遏制在萌芽状态,有效降低执法成本,此谓“发现难”;由于执法监察缺少手段,力量单薄,对违法违规行为难以及时制止,此谓“制止难”;对人对事很难处理到位,地方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共同责任机制尚未真正落到实处,此谓“查处难”。

国土资源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立案查处违法用地案件3.7万件,涉及土地面积41.1万亩。有1124名责任人受到党纪处分,825名责任人受到政纪处分,200名责任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国土资源部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邹谢华表示,执法监察发现难、查处难、制止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土地督察内部体系有待进一步协调,有必要全面完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法制、体制、机制,不断推进土地督察制度法制化,继续提高执法监察和土地督察工作效率与效能。

澧县也不例外。伴随澧县县域经济不断发展的是土地违法的愈演愈烈。游同普案只是以单个农民为主体的土地违法,而更多的则是本应保护耕地的乡镇一级地方政府,却成为土地违法的主体,而且违法的手法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正因为此,据常德市2012年度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警示约谈通报显示,2012年,国土资源部下发给澧县疑似违法用地图斑139个,占地801.39亩,耕地528亩。经核实,违法占用耕地面积达261.5亩,为常德市违法占用耕地面积最多的县级行政单位。

总结上述澧县土地违法的原因,常德市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小组认为:一是土地执法监管不到位,违法用地问题突出。墨池公园占地达192亩,项目开工两年多,到现在还没有组卷报批,也尚未依法处理相关责任人。二是集体建设用地管理混乱,乡镇违法用地量多面广,主要涉及安置点、工业用地、幼儿园,液化气站、水厂等项目用地。据统计,6宗安置点监测面积75.2亩,耕地74.88亩,据了解今年新开工建设用地面积又有数百亩违法用地。三是违法案件查处不到位,44宗违法用地绝大部分案件查处不到位,其中6个安置点用地、墨池公园用地、澧阳变电站等对当事人均为处理到位。特别是墨池公园在卫片下发时占地只有62.6亩,现已达到120亩以上,不但违法用地行为没有制止,而且违法用地愈演愈烈。

动态巡查机制:破解“发现难”

土地违法的居高不下由于无法驱走的阴霾一直围绕澧县土地管理部门的四周。而国土资源部的卫片执法则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到澧县土地管理者们的头上。

8月份, 常德市卫片执法检查领导小组利用土地执法监测系统对澧县规划区进行一次巡查,发现澧县在卫片执法检查期间,又有百亩违法用地,形势非常严峻。

澧县国土资源监察执法大队副队长周乃柏的手机会在每天下午5点准时响起。这是队员们上报当日县城内土地动态巡查的结果。

9月25日,澧县国土资源局出台了实施城市管理“三年行动工程”工作方案。根据该方案,澧县国土资源监察执法大队成立了两个巡查组对县城城区进行动态巡查。每天5点电话报告巡查情况,及时发现违法。

澧县国土资源监察执法大队也取消了节假日,进行全天候巡查。巡查结果同时要上报给县政府的“三年行动工程”指挥部。“发现问题当场制止不了的,立即报告给县政府的创建指挥部,县政府城镇组、督查室、监察局及分管副县长直至县长。”周乃柏对记者表示。

而对于城区以外的地区,国土资源所联合乡镇政府及村委会进行巡查。发现违法行为当日内必须上报县国土资源监察执法大队。

一旦土地违法行为被发现,则引入澧县独创的快速反应机制,对土地违规案件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

游同普违法占用耕地建房就是甘溪镇国土资源所在巡查中发现的,上报情况后,迅速启动快速执法机制,及时查处到位。

快速反应机制:破解“查处难”

在县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很多的地产商下沉至乡镇一级市场,违法占地建房现象异常严峻。使得澧县县委县政府重拾澧县2008年首创的“土地执法快速反应机制”。这一机制也被国家土地督察局重点推荐给各级国土资源执法部门。

早在2008年,澧县人民法院和澧县国土资源局就联合下发《关于建立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快速法院机制的实施意见》。这一意见对查处国土资源违法的时间节点做了明确的限定。然而,这一意见却因各种原因被搁置。

按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农村村民违法占地建房,只能限期拆除,没有其他处罚措施;而且处罚必须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以后,才能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行政执法部门全部走完法律程序需要的时间少则两三个月,多则半年。而违法建房户可能已经搬进新居居住多时了,再去强行拆除,造成执法成本增加,建房农户也因损失巨大而产生抵触情绪和报复倾向,往往导致矛盾更加尖锐和激化,也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nlc202309040142

而快速反应机制则利用法院的财产保全措施弥补了《土地管理法》的这一不足。

所谓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民事诉讼案件和行政执行案件中,为了保证民事案件当事人和行政机关或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将来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和行政执行文书能够顺利执行,而对有争议的标的物或有关财产采取一种限制处分的临时性法律保护措施。

这就意味着法院可利用财产保全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法。法院冻结财产后,应当立即通知被冻结财产的人。财产已被查封、冻结的,不得重复查封、冻结。

游同普的违法占用耕地建房被巡查发现后,正是快速执法机制,引入法院财产保全的条款,对搅拌机等施工设备进行封存,才得以及时制止违法,迅速查处到位。

“在查处违法占地中引入财产保全措施,可以有效防止违法占地行为的进一步扩大,有效制止继续施工、突击抢建行为,减少违法用地既成事实。这样,既节约了执法成本,提高了执法效果,也减少了违法当事人的损失,有利于缓和执法与被执法之间的矛盾,消除了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澧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杨复凡对记者表示。

共同执法机制:破解“执行难”

澧县方石坪镇副镇长虞钊对9月27日县纪委的诫勉谈话记忆犹新。2013年4月的卫片执法检查发现方石坪镇宜居新村建设项目占用耕地面积50亩。该项目虽符合土地利用规划,但却未办理用地审批手续。虞钊作为分管国土的副镇长因此被约谈。

在全国层面,政绩驱动下的“招商引资”、城镇化建设,加剧了对土地的非法占用,造成诸多政府部门成了土地违法的主体。

对此,11月1日,澧县县委出台了严禁违法规划、严禁未批先用、严禁乱占耕地、严禁违法程序、严禁处置迟缓的“五个严禁”通知,对政府各部门的土地违法行为作了明确的责任界定和处罚措施。

根据该通知,乡镇辖区内因管控不严,出现违法用地的,按照每宗地1万元标准扣减乡镇财政拨款。出现3处以上、5处以下违法用地的,按照相关程序给予分管负责人警告处分;出现5处以上、7处以下违法用地的,分管负责人责令辞职,乡镇长给予警告处分;7处以上违法用地的,乡镇长责令辞职,乡镇党委书记给予警告或记过以上处分,情节严重的责令辞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相关刑事责任。

全县范围内因管控不严格,出现违法用地的,按照每宗1万元标准分别减扣国土资源局、规划局财政拨款。出现违法用地,被省市约谈问责的,视情节轻重按程序给予县国土资源局、规划局分管负责人警告或记过以上处分,情节严重的责令辞职;县国土资源局局长、规划局局长给予警告或者记过以上处分,情节严重的责令辞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11月10日,在法院实施财产保全,施工设备被封存后,游同普自己拆除了违法建设的房屋。澧县国土资源执法大队副队长周乃柏又松了一口气。相比数月前刚担任执法大队队长一职时,压力要小了许多。

“对于国土部门来说,县委县政府系列土地管理措施的出台,不但使得各部门的依法用地意识得到提高,也大大提高了土地守法意识,树立了土地执法者的权威。”澧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刘飞表示。

基层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探析 篇4

1 加强主观方面的认识

1.1 加强基层部门执法人员的执行力

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是一份严肃的法律文书, 违法当事人必须自觉履行。实践中, 有许多违法当事人对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不予理睬。申请法院执行的案件, 往往不了了之, 特别是涉及到拆除违法建筑物的案件, 更是如此。也有的是执法人员碍于人情面子, 或者是为了减少麻烦, 怕得罪人,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究其根本原因, 是执法人员法律信念不坚定, 没有法律至上的观念, 导致土地执法难以到位。再好的法律, 再好的决策, 如果没有执行力, 那就是个“空壳”。所以加强执行力培训, 特别是基层一线人员的执行力培训很关键。

1.2 加强土地联合执法力度

为了适应土地执法新常态, 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土地联合执法文件, 以“政府挂帅、国土牵头、部门联动”为原则, 建立由国土、财政、公安、纪检监察、发改、住建、环保、工商、供水、供电等单位参加的会议联席制度, 形成执法合力, 协调解决在国土资源执法中相互协作和在案件移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在实际运作中, 其他部门和单位往往以各种理由推诿, 不予配合, 致使国土部门在查处违法用地中孤军奋战。一些部门和单位认为查处土地违法行为是土地管理部门的事, 与己无关。处理人是得罪人的事, 都不想沾。最后导致县级政府出台的文件无法落实, 形似一纸空文。

不可否认, 多部门执法能够解决许多法律程序上相衔接的问题, 比如一宗违法占用耕地超过0.67 hm2, 既要受到行政处罚, 还要追究刑事责任。但如何联合好各部门, 杜绝孤军奋战, 就像如何踢好足球一样, 要有团队意识。既然联合执法, 共同承担责任, 就要有团结协作的意识, 沟通好一切事务, 真正使联合执法发挥出效果!

2 要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相关人员法律意识

各基层土地管理部门在当前条件下, 要充分利用广播、微信、宣讲团、宣传手册以及村一级文化站等宣传平台, 让广大群众了解当前我国土地国情国策、法律法规,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土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自觉遵纪守法, 维护法律的权威性。例如, 违法当事人对县级国土部门做出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不闻不问, 拒不配合执法人员调查取证和停止违法行为;乡村两级干部长期以来划分宅基地不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去做, 随意卖宅基地, 还有些村, 前任干部规划一片宅基后, 现任干部又规划一片, 不制定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致使个人宅基之间出现矛盾, 引起土地纠纷。这就要求国土部门尽快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常态化的宣传教育活动方式, 不断提高群众的土地法律意识。

3 改进现行法律部分条款与制度

3.1 改进法律条款, 增强法律条文的现实性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规定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近几年执法检查中, 村集体与农户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非法转让宅基地的行为很多, 在追究法律责任时, 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进行处罚, 显然对以上违法者没有任何警示作用, 不能有效遏制违法占地势头。

3.2 制度上的改进, 权责要对应

土地违法案件“既要处理事, 又要处理人”, 追究问责的对象大多是村干部, 而对国土资源违法行为默认甚至背后支持的决策者, 却几乎未被追究问责。建议在对违法行为当事人和相关责任人追究问责的同时,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 对基层党委政府的决策者实施党政一体化问责。特别是在年度土地卫片执法检查中增加乡 (镇) 一级问责, 开展由地市级领导约谈乡 (镇) 一级党政领导督察。

4 加强巡查是关键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对违反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行为发现、制止、报告、和查处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电发〔2010〕78号) 要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巡查实行“零报告”制度, 对重大、突发行为实行“专项报告”制度, 对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总体情况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对违反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行为报告工作的意见) 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2010〕58号) 对3项报告制度进一步给予明确。“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机制的核心是“早”, 所以说早发现违法用地是关键。而落实好巡查制度又是“早发现”的关键。

5 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追究相结合

在实践中过多注重行政处罚, 而刑事追究很大程度上落实不到位。所以要增强土地执法的威慑力, 就要严格追究土地违法行为的刑事责任。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违法主体大多是企业法人, 他们是社会的主体, 具有代表性, 能够起到“处理一个, 震慑一方”的效果。同时, 案件的行政处罚标准要与被处罚单位占地面积成正比, 而不应当只依照占用土地类型来定性处罚标准, 就能更进一步使违法用地单位或者个体在占用土地时谨慎考虑, 提高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意识。

6 要发挥土地执法监察的反馈

土地执法检查 篇5

(地籍科)

为适应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卫片执法检查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要求,确保每年土地变更调查及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顺利进行,杜绝违法用地,确保不被约谈、不被问责,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使变更调查与卫片执法检查相结合,谈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建立联动机制。

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是获取土地基础数据,保持土地数据现势性的重要手段,变更调查结果将作为卫片执法检查和其他土地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基础,领导和相关人员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时间紧迫性和后果的严峻性,按照工作要求各尽其职,确保本年度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顺利完成。市、县国土资源局要建立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卫片执法检查联动机制,及早发现违法用地,及时组织查处和整改,准确掌握年度新增建设用地图斑变更数量和变更类型,把握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时更新土地调查数据库,保持数据的现势性,建立规范有序的土地管理长效机制。

二、细化任务,积极协作,做好工作。

按照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国家级遥感监测技术工作规范和卫片执法检查工作要求,由市、县国土局地籍管理人员和执法监察人员共同组织开展土地变更调查与卫星遥感图斑核查工作,耕保、规划、报批人员负责提供报批等相关资料。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卫片执法检查工作要按照上级要求,将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扩大至全局参与,各相关人员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协作、紧密配合、共同负责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由地籍管理人员会同执法监察人员实地逐图斑核实图斑变更真伪,区分实地是否变化,确定实地变更位置、图斑面积,并拍照记录。

(二)经外业核实后,由地籍管理人员会同执法监察、规划、报批、供地等工作人员对年度新增建设用地图斑进行内业核查,确定实地变更图斑的变更类型(包括往年批准本年建设、本年批准本年建设、未批先建等)。

(三)执法监察人员对图斑进行合法性审查,确属违法用地的,依法进行查处,对决定拆除的,限期拆除复耕,对确需补办用地手续的,负责督促尽快办理审批手续。

(四)根据执法监察人员的审查意见和处理意见,由地籍人员牵头,与规划、报批、供地等工作人员对建设用地变更图斑和变更类型进一步核实,并进行预变更。截止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上报时间节点前,对仍未拆除复耕到位或未完成补办手续的违法用地,按未批先建类型变更上图。

(五)地籍管理人员和执法监察人员共同对变更上图的建设用地图斑进行最终确认,并建立“未批先建”监测图斑台账,按各自职责负责做好后续工作。

三、认真安排,周密部署,开展工作。

(一)地籍管理人员进行各种地类实地变化的调查和核实(包括上年度疑似新增建设用地及本年度各种地类实际变化情况),标注“往年批而未用当年实地建设”图斑,同时和执法监察人员确定“本年未批先建图斑”,并负责组织数据库变更维护及变更增量数据包的汇总上报。

(二)报批人员提供本年度批准的批文、对应勘测定界成果复印件,确定本年建设用地批准范围,落实并标注“本年批准本年建设”和“本年批而未用”图斑。

(三)土地规划人员负责核实新增建设用地的规划用途和规模,分析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使用情况。

(四)执法监察人员利用年度变更调查卫星遥感数据对已检测到的违法用地逐宗进行登记、核实。提前掌握辖区内卫片执法检查的形势,早做准备,尽早查处,在变更调查上报之前拆除、复耕到位。

四、加强领导,严格要求,确保质量。

为做好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卫片执法检查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土地变更调查任务,并确保违法用地“早发生、早制止、早报告、早处置”,各县局要成立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 卫片执法检查工作联合执法领导小组,抽调地籍、耕保、利用、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具体参与,全力开展工作。

土地执法检查 篇6

【关键词】土地调查 应用 土地监察 证据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日常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中,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本文所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特指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农村部分,以下简称“土地调查成果”)能否作为土地执法监察证据问题,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土地调查成果,是国土资源部门依据《土地调查条例》,组织专业队伍,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实地调查而来,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率,可以直接作为证据;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能直接作为证据。现就农村土地调查成果能否作为土地执法监察证据问题,试作分析。

一、土地调查有关规定和要求

土地调查是指对土地的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自然属性和土地权属等社会属性及其变化情况,以及基本农田状况进行的调查、监测、统计、分析的活动。土地调查包括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和土地专项调查。

土地调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土地调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综合运用实地调查统计、遥感监测等手段。一般采用传统方式,即利用DOM和已有的调查成果开展全野外调查。由于各地技术条件不同、经济状况又有明显差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未作明确规定。

关于地类的调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中规定,利用DOM和已有土地调查成果等资料,实地调查地类及其界线现状。地类调查至《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二级类。由于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的独立性,农村土地调查时,城市、建制镇、村庄、采矿用地、特殊用地等按单一图斑调查,在城镇土地调查时进行细分。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中规定,农村土地调查以1:10000比例尺为主。调查底图制作,DOM的平面位置精度要求: DOM地物点相对于实地同名点的点位中误差,1:10000比例尺DOM,平地、丘陵地不得大于5.00米;山地、高山地不得大于7.50米。特殊地區可放宽0.5倍。规定两倍中误差为其限差(其他规定参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二、土地执法监察有关规定和要求

土地监察,是指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对单位和个人执行和遵守国家土地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对土地违法者实施法律制裁的活动。

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 、处理恰当、手续完备、适用法律、法规准确、符合法定程序和法定职责权限。土地管理部门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应当依照受理、立案、调查、处理、送达和执行规定的程序进行。

案件承办人应当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 承办人可以向当事人、证人或者关系人提出询问,并应当制作询问笔录,承办人在必要时,可以勘验物证或者现场,勘验物证或者现场,勘验人员应当邀请有关组织或者人员参加,勘验人员勘验时,可以对物证或者现场进行拍照和测量。

三、对比分析土地执法监察与农村土地调查成果的特点及其相关规定

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日常土地执法监察的重点区域,主要是在城镇郊区及其以外的农村部分,即在农村土地调查的覆盖范围内,查处的重点是擅自占用农用地进行建设、破坏耕地等违法行为。众所周知,土地违法案件查处中,当事人不配合,案件承办人员又不能即时采取有效强制措施,调查取证难度较大,调查取证的过程较长,以致案件无法及时办结,甚至造成案件承办人员工作不力的误解。基于上述情况,为了缩短案件调查时间,快速完成调查,提高案件办结率,案件承办人员认为,农村土地调查成果是国土资源部门依据《土地调查条例》,组织专业队伍,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实地调查而来,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率,可以将违法用地实际位置与土地调查成果图件上位置对应,直接判定违法占用的地类,并在土地调查成果图件上标注后作为确定土地违法案件类型的证据。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妥。

1998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一个显著改变就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破坏种植条件的,或者因开发土地造成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的,,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由此不难看出,土地土地违法案件定性的关键点在于是否符合利用总体规划,而不是与土地调查成果是否相符。

另外,从农村土地调查所采用的方法以及调查底图的比例尺,也可以看出,土地调查成果的精度不高,远低于土地勘测定界成果的精度。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时,对违法用地的面积、四至界线要求精确确定。显然,土地调查成果的精度不能满足土地执法监察中对违法用地面积和位置认定的精确要求。

四、结论

如何把握土地执法监察的 “度” 篇7

降低执法难度PK加大执法力度

一般而言,为了达到一定的执法目的,就要加大执法的力度,但与此同时也会相应增加执法的难度,执法的力度越大,执法遇到的难度也就越大。执法者和违法者之间的博弈往往十分激烈,执法者最终可能会达到执法目的,但付出的成本较高。比如依法拆除违法占用土地上的建筑物,其难度可想而知。这是一种规律:即执法预期目标高,执法力度就要加大,执法难度同时相应增加;将执法预期目标降低,执法的力度就可以相应减小,执法的难度自然也就降低了,但损失的是土地管理秩序、法律和执法者的尊严。

必须突破维护土地管理秩序单纯依靠加大执法力度的做法的局限性,一定要把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不能把眼光仅仅局限于土地执法监察本身,要在不降低执法预期目标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地在降低执法难度上下功夫,争取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具体说有以下几点:一是要下大力气营造土地执法监察良好的外部环境,最大限度争取当地党政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制度建设,政策制定,营造社会舆论氛围等方面要有所作为;二是积极争取纪检监察、司法、公安、城建等各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形成互动;三是高度重视宣传教育,让人们懂法知法,提高全社会依法用地管地的意识;四是向社会及时公开对违法用地的处罚结果,加大土地执法的威慑力,在社会上形成遵法守法的自律意识。以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关键在做,在于怎么做,是否认真去做。全国很多地方的执法实践证明,只要认真做了,就一定会有收获。

履职和渎职事关重大

很多从事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的同志对此不以为然,似乎这个问题与自己关系不大,显然是一种错误认识。

所谓履职,是指土地执法监察人员依法行使了自己的法定职责。在执法实践中,履职有法律履职和实际履职两种情况。法律履职是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发现、制止、调查、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直至办理结案手续。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依法履职了。但是,土地违法行为可能并没有实际得到惩罚和纠正,被破坏的土地管理秩序可能并没有实际恢复。实际履职是指,不仅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并办理结案手续,而且通过自己主动、积极的努力,最终达到事实上的处罚到位,即该收回土地的收回土地,地上建筑物该没收的没收、该拆除的拆除,该罚款的全部收缴,不仅行政处罚决定书得到实际履行,而且也给予当事人纪律处分甚至被判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能满足于法律上或形式上的履职,一定要追求实际履职效果,通过我们的努力,真正使土地管理秩序逐步好起来。

所谓渎职,是指土地执法监察人员没有依法认真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既没有做到法律上的履职,更没有做到实际上的履职,这是很危险的。执法人员有可能被问责,轻者被追究党政纪处分,重者被追究刑事责任,全国这样的案例已经有很多了。每逢此时,有的同志感到很委屈,甚至给国土资源部写信反映情况,认为土地违法行为没有得到制止或处罚,不是自己的原因,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让自己承担责任是替人受过,但已经为时已晚。要认识到,土地执法工作也是有法律和政策风险的。

正确把握土地行政处罚的“度”

对土地违法行为进行立案调查,直至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是土地执法监察人员的核心业务,必须准确把握好法律和政策界限,切实做到合法、适当、公平、公正。

关于罚与不罚界限的掌握。不是所有的土地违法行为都要进行行政处罚,只有具备行政处罚的法定要件,法律明确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才能给予行政处罚,即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根据《行政处罚法》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不予处罚的违法行为情形主要有:一是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二是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三是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四是法律法规没有规定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违法行为,如当事人违反法律规定,有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行为的。

关于一事不再罚原则的掌握。《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即“一事不再罚”原则。行政处罚法至今已经实施十多年了,但这一条规定在执行中仍然十分混乱。包括国土资源在内的很多行政管理部门,对违法当事人重复罚款现象很普遍。这不仅不适当的增加了违法者的经济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政管理秩序的混乱。

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的“一事不再罚”原则,准确的说是一事不再罚款。其具体含义是,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的罚款。所谓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是指当事人的行为在同一个时间里只实施了一次,这一行为可能同时违反了一个法律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法律规范,也可能违反了两个以上法律中的几个法律规范。因此而构成了几个行政处罚的理由,同时可以有几个行政主体实施行政处罚,依法只能给当事人一次罚款,当其中一個行政主体给当事人罚款后,其他行政主体就不能再给当事人罚款,但可以给予当事人除罚款之外的其他行政处罚。

比如非法占地行为,不仅违反了土地管理法,同时还可能违反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建筑、计划等法律法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都有权进行罚款,但只能由一个部门进行罚款,而且是谁罚款在先谁有效,当然也可以由政府出面协调或者几个部门协商由谁进行罚款。但是罚款之后,并不影响其他部门除了罚款之外的其他行政处罚。

实施罚款要区分的四种情形。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对罚款的实施,规定了四种情形,土地执法监察人员在实施罚款时,应当加以区分。

一是规定“可以并处罚款”,有两层含义,其中的“可以”是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于是否给予罚款,有自由裁量权;“并处罚款”是指罚款不能单独实施,应当与其他行政措施同时实施。

nlc202309032053

二是规定“可以处以罚款”,有两层含义,其中的“可以”是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于是否给予罚款,有自由裁量权;“处以罚款”是指罚款可以单独实施,不必考虑其他行政措施是否实施。

三是规定“并处罚款”,比如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一条。有两层含义,即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没有自由裁量权,必须给予罚款;罚款不能单独实施,必须和其他行政措施同时实施。

四是规定“处以罚款”,有两层含义,即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没有自由裁量权,必须给予罚款;罚款可以单独实施,不必考虑其他行政措施是否实施。

需要指出的是,有的执法人员挪用刑法的概念,把处以罚款称为主罚,把并处罚款称为附加罚,这是不严谨的。

关于行政处罚和移送刑事案件的关系。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始终有两种不同的做法和观点:一是案后移送或称间接移送;二是案前移送或称直接移送,

目前,法律法规对这类问题的规定并不十分明确,应把握好以下两个要点:

一是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是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八条和国务院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规定的第十一条,关于行政执法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罚款的,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应当依法折抵相应罚金的规定,说明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案件之前,是可以进行行政处罚的;另外,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八条也规定,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行政机关应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根据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七十四、七十六条的规定,也应先处罚后移送。从执法实践我们认识到,很多情况下,违法当事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时间较长,而且由于刑罚和行政处罚的种类以及范围和领域不同,也很难覆盖和替代行政处罚。建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最好先给予土地违法当事人行政处罚,然后再及时移送案件。

不能忽视时效对土地行政处罚行为合法性的影响。所谓行政处罚时效,是指对违法行为人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追究行政责任,给予行政处罚的有效期限。行政执法机关过了行政处罚时效再对行为人进行行政处罚,就是违法行为。这里有几层含义:

一是违法行为发生后的两年内,行政执法机关没有发现,两年后,不管在何时发现该违法行为,都不能再予行政处罚。

二是行政处罰时效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发生之日是指违法行为完成或停止之日,比如违法转让土地行为,双方就转让土地的价格虽然谈了两年多时间,但仍以完成转让土地行为的那一天开始计算处罚时限。

三是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以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连续或继续状态是指违法行为人连续实施同一个违法行为,基于同一个违法故意,触犯的是同一个法律规定。比如违法占地行为,违法行为人只要没有退出该违法占用的土地,就是一种连续或继续状态,当其退出违法占用的土地,就以其退出的那一天开始计算处罚时限。

四是对于大多数行政处罚而言,处罚时效规定为二年,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比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六个月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也就是说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行政处罚时效是六个月。

另外,不要把行政处罚时效称为诉讼时效、追诉时效等,因为前者是指民法上的时效,后者是指刑法上的时效。

(作者系国家土地督察武汉局副专员)

上一篇:语文教学个性的唤醒下一篇:电力企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