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执法责任制

2024-04-25

土地执法责任制(精选6篇)

篇1:土地执法责任制

土地执法责任制

一、严格执行国土资源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土地执法监督检查职责。

二、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亮证执法,文明执法,端正行风,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

三、辖区内巡回监察每月不少于8次,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把土地违法案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土地行政执法监察,实行下级对上级负责,发现问题依法行使制止权、调查权和上报权,案件以自查自纠为主,不能自纠的及时上报立案,严禁隐瞒不报。

五、发挥网络“耳目”作用,区域包干,鼓励举报,以防为主,防查结合,严厉打击土地违法案件行为。

六、依法行政,廉洁办案,执法人员不谋私利,不准接受违法户的吃请,实行错案追究。

七、实行土地执法考评考绩制,将年度土地执法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与年度奖惩挂钩,做到赏罚分明。

八、不断提升土地执法监察水平,积极开展创建“土地执法模范乡镇”活动。

篇2:土地执法责任制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明确我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土地执法中的职责和分工,形成政府领导、国土部门牵头、政府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的土地执法格局,健全和完善土地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实土地执法共同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7〕71号)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昆明市土地行政执法实行共同责任和属地管理原则。

第三条

本制度适用于昆明市行政区范围内查处违法用地及违法建设行为的执法工作。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开发(度假)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违法用地及违法建设查处工作中,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履行职责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度假)区管委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是辖区内国土保护的主要责任主体。参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要求,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列为各级人民政府、开发(度假)区管委会考核评价指标,层层落实责任,及时督促,有效制止违法行为发生。

国土部门是土地执法的行政主管部门,全面负责土地管理工作。

发改、规划、住建、城管、农业、林业、水务、环保、滇管、民政、商务、卫生、交运、教育、监察、公安、工商、地税、文广电体、自来水有限公司、供电局、煤气公司等部门依照职能职责共同做好违法用地及违法建设查处工作。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开发(度假)区管委会应当建立土地执法联合机制,由国土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单位)协同行动,共同遏制违法用地及违法建设。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开发(度假)区管委会行政主要负责人是辖区内国土资源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各相关职能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是履行其相应职责的主要责任人,经办人员是直接责任人。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开发(度假)区管委会负责组织及时制止和严格查处土地违法行为,遏制违法用地及违法建设,组织对违法用地及违法建设的制止、拆除,复耕复绿和没收;加强土地执法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确保土地执法工作的人员、经费和装备落实到位;加强依法用地的社会宣传,确保辖区一年内违法占用耕地面积不超过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15%的指标,且不得造成恶劣影响及其他严重后果。

第八条 国土部门是查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主要部门,负责监督检查辖区内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执行情况,预防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组织土地执法动态巡查,受理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检举、控告,依法查处土地违法案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度假)区管委会国土部门的具体任务是:

(一)建立国土动态巡查责任制。按照《国土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工作规范》规定,每天实施动态巡查,建立巡查台账。对本辖区内新发生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必须在5个工作日内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对群众投诉、检举、控告或其他部门告知的涉嫌违法违规用地案件应在24小时内到达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二)建立国土违法预警机制。强化基层国土管理所的监督检查和违法预警责任,完善乡村执法信息员制度,全市各行政村分别聘请一名“土地协管员”,拓宽土地执法监督举报渠道,提高动态巡查的覆盖面和时效性,对各类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处理,将土地违法违规行为控制和处理在起始阶段,杜绝重大土地违法行为发生。

(三)进一步完善各部门联合办案机制,提高联动的深度和广度。重点加强国土与公安、监察、检察机关的联动,增强查处土地违法案件的强制力。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按照相应职责,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在查处土地违法案件中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强化土地违法案件的处置力度与效果。

(四)建立月报制度,定期将本辖区违法违规用地查处情况及土地执法共同责任追究情况报告同级党委、政府、纪检监察机关及上一级国土部门。

(五)建立督促检查制度。市级国土部门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度假)区管委会国土部门执法日常工作开展和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对党委、政府及领导批转的案件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度假)区管委会国土部门移送的大案、要案直接调查处理。

第九条

国土部门会同规划、城管部门对违法违规用地的建设单位依法从严处理,未处理完毕前,规划部门暂停办理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或规划竣工验收等业务。

第十条 城管部门负责对违法违规建设的巡查,对确定为违法违规用地的违法建设,应按照政府的统一部署,由城管部门牵头,国土、规划等部门配合,对涉及违法违规用地的违法建设进行依法拆除。

第十一条 发改部门对已批复项目建议书,但未办理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的审批项目,不予办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手续;对应当核准的项目,未办理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的,不予办理项目核准手续。

第十二条 住建部门对在违法违规用地上进行违法建设的单位,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并依法从严处理。房产登记部门对在违法违规用地上的建筑物,不得办理房产登记和租赁合同备案等手续。

第十三条 农业、林业、水务部门对违法违规用地复耕、扶植工作进行督促和验收。对违法违规用地涉及林地的单位或个人,不得办理占用林地等行政许可手续,并依法查处破坏林地资源的违法行为。

第十四条 工商、环保、滇管、文广电体、公安、地税、民政、商务、卫生、教育、交运等部门核发有关执照、许可证时,对没有相关合法用地手续的,不得核发有关证照;已核发证照的,应依法予以注销或不予办理延续手续。

第十五条

国土、发改、规划、住建、林业、水务、工商、交运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动态监管,督促项目业主严格按照依法批准的开竣工时间、用地标准、投资强度、规划用途开发利用土地。

第十六条 供水、供电、供气部门对没有合法用地手续(《建设用地批准书》、《国有土地使用证》、《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等)的工地或工程设施,不得供水、供电、供气;已供水、供电、供气的,接到国土、城管部门违法违规用地(违法建设)告知书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停止供水、供电、供气。

第十七条 监察部门负责对各级人民政府、开发(度假)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并依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八条 公安机关负责办理职责范围内的国土部门移送的违法用地案件。

第三章 责任追究

第十九条 国土部门对下级人民政府不履行本制度规定职责的,可以提请本级人民政府、监察部门或者任免机关对相关责任单位及其责任人进行处理。

第二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监察机关对下一级人民政府第一责任人、主要责任人或同级人民政府对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分别给予诫勉谈话:

(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度假)区管委会、乡(镇)人民政府及街道办事处因组织不力,对违法用地没有及时有效制止,造成违法用地既成事实的;相关职能部门对违法用地及违法建设查处工作不配合、不支持、推卸责任甚至妨碍、限制查处工作的。

(二)国土部门未落实巡查责任,未在规定期限内发现本辖区新发生违法用地的;未在规定期限内核实情况导致违法用地行为未及时制止的;对违法行为不能制止又未在规定期限内告知当地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的。

(三)住建部门未在规定期限内查处违法用地建设施工单位的。

(四)规划部门和城管部门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违法用地的违法建设案件既成事实的。

(五)公安机关对妨碍、阻挠、围攻、殴打依法进行土地执法的工作人员等的行为,接到报案后没有依法处理的;对国土部门移送的符合追究刑事责任条件的土地违法案件未在法定期限内立案调查的。

(六)供水、供电、供气部门没有查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建设用地批准书》等合法用地、建设手续,给予新装供水、供电、供气的;以及接到违法用地及违法建设告知后,没有在限定时间内停止供水、供电、供气的。

(七)国土部门查实违法事实后告知相关职能部门,相关职能部门有其他未依照职责依法处理违法当事人行为的。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监察机关对下一级人民政府第一责任人、主要责任人或同级人民政府对相关职能部门(单位)的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分别给予通报批评:

(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度假)区管委会、乡(镇)人民政府及街道办事处因组织不力,对违法用地没有制止,造成违法用地既成事实的;经诫勉谈话后,对违法用地行为未在限定期限内组织整改的;对违法用地案件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

(二)国土部门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查处职责导致违法行为在违法用地发生时段未被查处的。

(三)规划部门、城管部门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重大违法用地的违法建设案件既成事实的。

(四)公安机关对妨碍、阻挠、围攻、殴打依法进行土地执法的工作人员的行为没有依法处理的;对符合追究刑事责任条件的土地违法案件未在法定期限内立案调查,导致违法事实继续扩大的。

(五)供水、供电、供气部门接到有关部门书面告知后,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对违法建设工程停水、停电、停气造成重大违法用地案件既成事实的。

(六)国土部门查实违法事实后告知相关职能部门,相关职能部门有其他未依照职责依法处理违法当事人行为,导致重复违法或违法事态恶化的。

(七)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度假)区管委会、乡(镇)人民政府及街道办事处、相关职能部门(单位)第一责任人、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同一内受诫勉谈话两次以上的。

第二十二条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考核中,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度假)区管委会、乡(镇)人民政府及街道办事处第一责任人、主要责任人实行“一票否决”,评定为不称职;情节严重的责令引咎辞职,并由同级人民政府或监察机关追究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责任人的责任:

(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度假)区管委会、乡(镇)人民政府及街道办事处经通报批评后,对违法用地行为未在限定期限内组织整改的。

(二)内所辖区域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或虽未达到15%但造成恶劣影响或其他严重后果的。

(三)因违法用地案件处理不当严重损害群众利益,造成群众集体上访和社会不稳定的;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度假)区管委会、乡(镇)人民政府及街道办事处的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同一内受通报批评两次及以上的。

第四章 附第二十三条

篇3:构建土地执法监管新模式

近年来,潍坊市以实施“双保工程”为总抓手,以规范土地执法监管为目标,以落实共同监管责任为重点,在建立健全共同监管“五项机制”的基础上,采取“三扣三停三禁”综合施治措施,对土地违法案件发现不及时、报告不及时、整改不到位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动真的、来实的,采取组织、经济、政策“三管齐下”,从根本上解决各级党政领导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责任不明晰、履职不到位的问题,增大了土地违法单位或个人的风险、成本,做到预防与惩治并举,收到了明显成效。

“三扣”。一是扣减建设用地指标。潍坊市委、市政府规定,对违法用地面积大、不能按时整改到位的县市区,严格按照15号令实施问责,同时扣减建设用地指标,违法占用耕地1亩扣减1亩,违法占用基本农田1亩扣减2亩,把扣减的指标优先安排使用到重点项目和依法集约用地先进单位。近四年全市扣减建设用地指标2900亩。二是扣减财政办公经费。立足管住、管好土地,积极运用经济手段遏制违法用地行为发生。2012年,安丘市政府出台办法,将国土资源执法监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与乡镇财政经费使用相联系,按增减挂钩项目补助标准的2倍扣减财政经费,即镇街每发生1亩违法用地扣减财政经费42万元;对违法用地整改不力、违法问题突出的镇街,由纪检监察部门给予相关负责人党纪政纪处分。峡山生态发展区出台规定,对因违法用地问题被上级扣减建设用指标的街道,每扣减1亩计划指标从财政拨款中扣减20万元经费,同时对列入全市违法用地重点街道的主要负责人实行约谈问责,一年内不得提拔使用。三是扣减村干部工资。村(居)是遏制违法违规用地的最前沿,也是薄弱环节。去年以来,潍坊市积极探索将违法用地责任分解到包片干部和村“两委”成员,从源头上杜绝违法用地发生。昌邑市各镇街与包村干部、各村(居)支部书记或村主任签订《土地使用管理责任状》,将土地违法情况与干部使用、工资相挂钩。近三年,昌邑市根据“责任状”规定,因为制止违法用地不力,共有10名、5名和2名村支书(主任),分别被扣发1到6个月的工资,在全市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峡山生态发展区王家庄街道出台办法,规定街道年度工作千分考核中,出现违法占地的实行一票否决,并扣减村“两委”干部工资1000元、扣减包村干部500元。

“三停”。一是停止申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凡是发生土地违法问题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一律停止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申报;二是停止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市级验收。对违法用地案件查处不力、整改不到位的,坚决停止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申报和市级验收;三是停批一切土地审批业务。对违法用地问题突出、整改不力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停办一切土地审批业务。

“三禁”。一是禁止用地项目观摩点评。凡纳入观摩点评项目的用地必须经过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审查,未经审查或审查不合格的项目,一律不得列入观摩点评。潍坊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严格审查观摩点评项目用地严禁弄虚作假行为的通知》,把制止违法用地作为确定观摩点评和招商引资项目认定的前置条件。二是禁止招商引资项目认定。在招商引资项目认定中,凡无合法用地手续或手续不全的项目,一律不得纳入招商引资项目考核。近三年,分别有74个项目因用地审查不合格被取消。三是禁止干部提拔重用。对市县党委管理的干部,在任职期间违法批地、违法占地被立案处理的情况,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潍坊市委组织部、潍坊市国土资源局等十二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干部监督信息沟通暂行办法》,因涉嫌土地违法和整改不到位的干部,一律不得提拔,不得评先树优。近三年,因涉嫌土地违法和整改不到位先后有6名县级干部、74名科级干部受到处理,取消了提拔使用资格,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促进了监管责任的落实。

二、注重管理方式创新,全面提升执法监管水平

篇4:澧县土地执法突围

就在游同普开工建房的10天前,在澧县县纪委的会议室,含县国土资源局在内的7个部门和乡镇的负责人因为土地违法问题被纪委诫勉谈话。

游同普违法占用耕地从发现到被制止不到10天时间,诫勉谈话使得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任人对土地违法异常警觉。2012年,澧县县委县政府先后多次出台文件,强化土地执法,重拾土地快速执法机制,建立巡查每日一报制度,通过诫勉谈话,完善共同责任机制,探索建立破除土地执法的“发现难”、“制止难”、“查处难”三难机制,建立“防范在前、发现及时,制止有效、查处到位”的澧县土地监管保障机制。

土地执法“三难”困局

所谓“三难”,是土地执法遭遇的全国性困境。难以第一时间发现违法,将违法遏制在萌芽状态,有效降低执法成本,此谓“发现难”;由于执法监察缺少手段,力量单薄,对违法违规行为难以及时制止,此谓“制止难”;对人对事很难处理到位,地方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共同责任机制尚未真正落到实处,此谓“查处难”。

国土资源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立案查处违法用地案件3.7万件,涉及土地面积41.1万亩。有1124名责任人受到党纪处分,825名责任人受到政纪处分,200名责任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国土资源部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邹谢华表示,执法监察发现难、查处难、制止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土地督察内部体系有待进一步协调,有必要全面完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法制、体制、机制,不断推进土地督察制度法制化,继续提高执法监察和土地督察工作效率与效能。

澧县也不例外。伴随澧县县域经济不断发展的是土地违法的愈演愈烈。游同普案只是以单个农民为主体的土地违法,而更多的则是本应保护耕地的乡镇一级地方政府,却成为土地违法的主体,而且违法的手法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正因为此,据常德市2012年度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警示约谈通报显示,2012年,国土资源部下发给澧县疑似违法用地图斑139个,占地801.39亩,耕地528亩。经核实,违法占用耕地面积达261.5亩,为常德市违法占用耕地面积最多的县级行政单位。

总结上述澧县土地违法的原因,常德市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小组认为:一是土地执法监管不到位,违法用地问题突出。墨池公园占地达192亩,项目开工两年多,到现在还没有组卷报批,也尚未依法处理相关责任人。二是集体建设用地管理混乱,乡镇违法用地量多面广,主要涉及安置点、工业用地、幼儿园,液化气站、水厂等项目用地。据统计,6宗安置点监测面积75.2亩,耕地74.88亩,据了解今年新开工建设用地面积又有数百亩违法用地。三是违法案件查处不到位,44宗违法用地绝大部分案件查处不到位,其中6个安置点用地、墨池公园用地、澧阳变电站等对当事人均为处理到位。特别是墨池公园在卫片下发时占地只有62.6亩,现已达到120亩以上,不但违法用地行为没有制止,而且违法用地愈演愈烈。

动态巡查机制:破解“发现难”

土地违法的居高不下由于无法驱走的阴霾一直围绕澧县土地管理部门的四周。而国土资源部的卫片执法则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到澧县土地管理者们的头上。

8月份, 常德市卫片执法检查领导小组利用土地执法监测系统对澧县规划区进行一次巡查,发现澧县在卫片执法检查期间,又有百亩违法用地,形势非常严峻。

澧县国土资源监察执法大队副队长周乃柏的手机会在每天下午5点准时响起。这是队员们上报当日县城内土地动态巡查的结果。

9月25日,澧县国土资源局出台了实施城市管理“三年行动工程”工作方案。根据该方案,澧县国土资源监察执法大队成立了两个巡查组对县城城区进行动态巡查。每天5点电话报告巡查情况,及时发现违法。

澧县国土资源监察执法大队也取消了节假日,进行全天候巡查。巡查结果同时要上报给县政府的“三年行动工程”指挥部。“发现问题当场制止不了的,立即报告给县政府的创建指挥部,县政府城镇组、督查室、监察局及分管副县长直至县长。”周乃柏对记者表示。

而对于城区以外的地区,国土资源所联合乡镇政府及村委会进行巡查。发现违法行为当日内必须上报县国土资源监察执法大队。

一旦土地违法行为被发现,则引入澧县独创的快速反应机制,对土地违规案件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

游同普违法占用耕地建房就是甘溪镇国土资源所在巡查中发现的,上报情况后,迅速启动快速执法机制,及时查处到位。

快速反应机制:破解“查处难”

在县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很多的地产商下沉至乡镇一级市场,违法占地建房现象异常严峻。使得澧县县委县政府重拾澧县2008年首创的“土地执法快速反应机制”。这一机制也被国家土地督察局重点推荐给各级国土资源执法部门。

早在2008年,澧县人民法院和澧县国土资源局就联合下发《关于建立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快速法院机制的实施意见》。这一意见对查处国土资源违法的时间节点做了明确的限定。然而,这一意见却因各种原因被搁置。

按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农村村民违法占地建房,只能限期拆除,没有其他处罚措施;而且处罚必须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以后,才能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行政执法部门全部走完法律程序需要的时间少则两三个月,多则半年。而违法建房户可能已经搬进新居居住多时了,再去强行拆除,造成执法成本增加,建房农户也因损失巨大而产生抵触情绪和报复倾向,往往导致矛盾更加尖锐和激化,也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nlc202309040142

而快速反应机制则利用法院的财产保全措施弥补了《土地管理法》的这一不足。

所谓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民事诉讼案件和行政执行案件中,为了保证民事案件当事人和行政机关或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将来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和行政执行文书能够顺利执行,而对有争议的标的物或有关财产采取一种限制处分的临时性法律保护措施。

这就意味着法院可利用财产保全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法。法院冻结财产后,应当立即通知被冻结财产的人。财产已被查封、冻结的,不得重复查封、冻结。

游同普的违法占用耕地建房被巡查发现后,正是快速执法机制,引入法院财产保全的条款,对搅拌机等施工设备进行封存,才得以及时制止违法,迅速查处到位。

“在查处违法占地中引入财产保全措施,可以有效防止违法占地行为的进一步扩大,有效制止继续施工、突击抢建行为,减少违法用地既成事实。这样,既节约了执法成本,提高了执法效果,也减少了违法当事人的损失,有利于缓和执法与被执法之间的矛盾,消除了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澧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杨复凡对记者表示。

共同执法机制:破解“执行难”

澧县方石坪镇副镇长虞钊对9月27日县纪委的诫勉谈话记忆犹新。2013年4月的卫片执法检查发现方石坪镇宜居新村建设项目占用耕地面积50亩。该项目虽符合土地利用规划,但却未办理用地审批手续。虞钊作为分管国土的副镇长因此被约谈。

在全国层面,政绩驱动下的“招商引资”、城镇化建设,加剧了对土地的非法占用,造成诸多政府部门成了土地违法的主体。

对此,11月1日,澧县县委出台了严禁违法规划、严禁未批先用、严禁乱占耕地、严禁违法程序、严禁处置迟缓的“五个严禁”通知,对政府各部门的土地违法行为作了明确的责任界定和处罚措施。

根据该通知,乡镇辖区内因管控不严,出现违法用地的,按照每宗地1万元标准扣减乡镇财政拨款。出现3处以上、5处以下违法用地的,按照相关程序给予分管负责人警告处分;出现5处以上、7处以下违法用地的,分管负责人责令辞职,乡镇长给予警告处分;7处以上违法用地的,乡镇长责令辞职,乡镇党委书记给予警告或记过以上处分,情节严重的责令辞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相关刑事责任。

全县范围内因管控不严格,出现违法用地的,按照每宗1万元标准分别减扣国土资源局、规划局财政拨款。出现违法用地,被省市约谈问责的,视情节轻重按程序给予县国土资源局、规划局分管负责人警告或记过以上处分,情节严重的责令辞职;县国土资源局局长、规划局局长给予警告或者记过以上处分,情节严重的责令辞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11月10日,在法院实施财产保全,施工设备被封存后,游同普自己拆除了违法建设的房屋。澧县国土资源执法大队副队长周乃柏又松了一口气。相比数月前刚担任执法大队队长一职时,压力要小了许多。

“对于国土部门来说,县委县政府系列土地管理措施的出台,不但使得各部门的依法用地意识得到提高,也大大提高了土地守法意识,树立了土地执法者的权威。”澧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刘飞表示。

篇5:土地执法责任制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确保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严格土地管理政策的有效实施,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建立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协同配合、联合执法为主要手段的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具体意见如下。

一、建立土地执法监管联席会议制度

(一)联席会议的组成。联席会议由各区县(市)政府和市国土资源、监察、公安、发展改革、建设、城乡规划、财政、农业、环保、房产住宅、工商、城管执法等部门以及哈供排水集团、哈电业局、哈第二电业局、市法院、市检察院等单位组成。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市委常委、副市长王世华担任。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联席会议信息通报、会议决定事项督办等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查世纯担任。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需要临时召开时由成员单位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报联席会议召集人批准。

(二)联席会议的主要任务。通报各成员单位在涉及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查处中的有关情况,包括全市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完成情况、上级督办案件查处情况、土地执法专项检查情况、区县(市)土地违法违规问题整改情况和监察、国土资源、公安、司法等部门对土地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执行情况;协调、督促土地违法违规案件的移送、查处工作;组织、部署在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和区域改造用地范围内滥占耕地建设的查处,以及拆除违法建筑的联合执法行动;研究制订相应对策措施,解决全市土地监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三)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分工。

各区县(市)政府作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的责任主体,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的执行以及违法用地负总责。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通过巡查、新闻媒体披露、群众信访举报、网络查询等多种渠道,及时发现土地违法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制止、及时处理,有效遏制土地违法行为;对涉嫌违法违纪的相关责任人,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建议监察部门追究行政责任,对涉嫌刑事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公安、检察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对涉嫌土地违法违规的项目,及时通知有关部门暂停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协调、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土地违法违规案件。

建设部门负责对建筑施工单位进行监督检查,依法对未取得施工许可擅自施工的单位进行查处。

城乡规划部门负责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对职责范围内的违法建设行为进行查处,采取措施制止违法建设。

城管执法部门负责巡查城市规划区内违法建设,依法对无规划审批手续的违法建筑进行查处。

财政部门负责及时接收国土资源部门罚没的违法建筑物和其他设施。

监察机关负责追究土地违法案件相关责任人的政纪责任,并对涉及党纪处分的提出意见。

公安机关负责对国土资源部门移送违法用地案件的受理、立案、侦查、强制措施适用以及移送起诉工作,并为相关部门的土地执法工作提供保障。

检察机关负责及时受理公安机关移送的案件并依法行使立案监督、批捕和起诉的职能,同时,对相关部门移送或自行发现的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依法进行查处。

法院负责依法受理并执行国土资源部门提出的行政处罚等强制执行申请。

发展改革、房产住宅、工商、环保、农业、供排水、电业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执法查处等工作。

二、完善部门联动和协作监管制度

(一)土地执法监管信息网络制度。构建市和区县(市)、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四级土地执法监管信息网络,聘请专兼职执法监管信息员。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部门负责市本级执法监管信息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各区县(市)政府负责本地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执法监管信息网络的具体组织和信息员的管理工作。执法监管信息员负责协助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部门开展日常巡查,在收集到国土资源违法信息和发现违法行为后,要及时向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部门报告。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部门接到报告后,要在第一时间制止违法行为,依法立案查处。

(二)信息通报制度。各有关部门要按季度书面交换有关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方面的信息。国土资源部门要定期向各级政府通报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并提出整改建议;定期向法院、检察院以及监察、公安机关等通报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监察机关要及时向国土资源部门通报对移送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所涉及责任人纪律处分追究情况。公安机关要定期向国土资源部门、检察机关通报移送案件的受理及依法处理情况。检察机关要定期向国土资源部门和公安机关通报案件的立案监督、批捕和起诉情况。法院要定期向国土资源部门通报土地违法案件强制执行情况。

(三)土地违法行为报告制度。对查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中的一般情况,各有关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向本级党委和政府报告;对因受到阻力和干扰等原因难以制止、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直接查处和督办、群众反映强烈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对本地区开展土地督察、检查等重要情况,要定期或不定期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市国土资源部门对各区县(市)的土地违法态势、违法数据和执法检查等重大事项,要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

(四)部门联动遏制制度。市国土资源部门发现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后,应立即予以制止,并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发出《违法用地告知函》,告知违法事实。各有关区县(市)政府应自接到告知函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责成辖区内的国土资源、建设、城乡规划、城管执法等部门督促违法当事人停止建设、限期改正;依法应予以拆除的,由区县(市)政府组织乡(镇)政府和辖区内的国土资源、建设、城乡规划、城管执法、公安等部门实施强制拆除。城乡规划部门应当在接到告知函后,对违法建设行为进行认定,对违法建设的用地单位和个人依法处理,并在违法行为处理完毕前暂停办理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或规划竣工验收等手续。城管执法部门负责违法建设的巡查、监控、调查取证以及拆除等工作,应自接到国土资源部门告知后5个工作日内,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制止,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处罚,并将制止和处罚结果告知国土资源部门。对未获取用地批准但已开工的项目,建设部门要下发停工通知书、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房产住宅部门不予办理房屋产权证及其分割登记,供排水、电业等单位停止供水、供电等服务事项。农业、林业部门在接到告知函后,应对违法用地复耕、复植加强监督,并组织完成验收工作。

对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用地范围内的违法建设行为,采取以区为主,国土资源、监察、公安、法院和城管执法等部门联合执法的方式进行集中整治。对涉黑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的,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五)案件调查相互协助制度。国土资源部门在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时,可根据需要或有关部门的提议,商请纪检监察机关提前介入调查;如案件可能涉嫌犯罪的,可以提请公安、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案件的调查;公安、检察机关认为涉嫌犯罪的,可以视情况提前介入,国土资源部门应当配合公安、检察机关调查取证。在查处重大土地案件中需要调查取证当事人法人资格、营业许可、有关项目开工许可、开发资质、规划审批等信息资料的,建设、城乡规划等部门应予以支持和配合;在了解用地项目、农业结构调整等信息资料时,发展改革、农业等部门应予以支持和配合。

(六)案件移送制度。对涉及应追究相关责任人党纪政纪责任的土地违法违纪案件,纪检监察机关应在接到国土资源部门移送案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对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并书面通知移送案件的国土资源部门,退回案卷资料;对立案调查的案件,无特殊原因的应当自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结案。

对涉嫌犯罪的土地违法案件,除特别重大、复杂的,公安机关应自受理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依法作出立案或不立案决定,并书面告知移送案件的国土资源部门;对认为无权处理的,应自收到案件材料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退回移送案件的国土资源部门,并说明理由;对依法不予立案的,应当说明理由,并书面通知移送案件的国土资源部门,退回案卷材料。

对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法院应当尽快审查,在法定期限内作出是否准予强制执行的裁定;对裁定准予执行的,法院应当及时组织实施强制执行,并将执行结果书面通知国土资源部门;对实施强制执行中存在阻力和困难、难以继续执行的,由法院提请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在依法实施强制执行过程中,各有关区县(市)政府和国土资源等部门应当配合法院做好相应工作。

对需将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实施强制拆除的,由有关区县(市)政府具体负责组织、相关部门配合进行。

对应依法没收违法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国土资源部门要依照法定程序将移交文书、移交清单等一并移交给同级财政部门。

对涉及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国土资源部门应移交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应认真审查、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通报移送案件的国土资源部门。

三、建立和落实土地执法监管奖惩制度

(一)建立土地执法监管考评制度。制订土地执法监管工作考核办法和考评细则,并将耕地保护、落实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和土地节约集约等工作纳入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土地执法监管工作的考评内容,作为评价部门工作和土地执法监管责任单位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和依据。对在土地执法监管工作中业绩突出的地区、单位或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监管工作不到位、问题严重的实行严格问责。

(二)建立用地指标分配与耕地保护、违法用地查处情况挂钩制度。每年对各区县(市)征地保护目标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和量化打分。对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落实到位、违法用地查处组织得力、土地执法监管取得明显成效的,在下一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配额上给予相应奖励。对辖区内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5%以上、不足10%的,扣减下一30%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比例达到10%以上、不足15%的,扣减下一50%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比例达到15%以上的,不予申报和分配下一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三)严格土地执法监管责任追究。对各区县(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不履行本意见规定职责的,由监察机关或任免机关依据《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第15号令)和《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通知》(中办发〔2009〕25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实行行政问责。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存在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应报告而不报告或不制止、不依法查处的,在土地供应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致使国家利益遭受损失等行为的,由监察机关或任免机关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法定问责程序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记过或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篇6:土地执法责任制

关于建立土地执法共同责任制的实施意见

(初稿)

为有效遏止各种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实现节约集约用地,切实保护国土资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海口市行政首长问责暂行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现就我市建立实施土地执法共同责任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关于土地执法共同责任及其主体

本市土地执法实行共同责任原则和属地管理原则。

(一)各级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违法用地及违法建设查处工作中,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履行职责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各区、镇、政府,是辖区内国土资源保护的主要责任主体。市政府与各区政府、各区政府与镇政府每年签订整治违法用地工作责任书。工作责任书确定目标落实情况作为土地执法共同责任追究的依据。

国土环境资源部门是土地执法的行政主管部门,全面负责土地管理工作。

规划、城管、建设、监察、公安、发展改革、工商、农业、林业、供水、供电、供气部门依照职责共同做好违法用地及违法建设查处工作。

(二)各区、镇政府主要负责人是辖区内国土资源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各相关职能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履行其相应职责的主要责任人,经办人员是直接责任人。

二、关于土地执法共同责任制的适用范围

(三)土地执法共同责任制适用于海口市行政区范围内的查处违法用地及其违法建设行为的执法共同责任,但涉及国家、省的重点工程的另行规定。

三、关于土地执法的工作机制

(四)市、区、镇政府应当建立土地执法联合机制,建立与人民法院行政审判联动的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协调及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由国土环境资源部门牵头,合同各职能部门和单位协同行动,遏止违法用地及违法建设。

四、关于土地执法共同责任制各责任主体的职责分工

(五)各区、镇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的执行、违法用地以及单位GDP所消耗的新增违法建设用地情况负总责,组织对违法用地及其违法建设的制止、拆除、复耕复绿和没收。

(六)国土环境资源部门全面负责土地管理工作,严格依法行政,落实监管措施,对违法用地行为进行查处。

(七)建设部门负责建筑施工管理的监督检查工作,对未取得施工许可擅自施工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查处。

(八)规划部门负责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对违法建设者的行为进行查处,采取措施制止违法建设。

(九)城管部门负责对违法建设的巡查和对涉及违法用地的违法建设进行拆除。

(十)监察部门负责对各级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并依法依纪追究党纪政纪责任。

(十一)公安机关负责国土环境资源部门移送违法用地案件的受理、立案、侦查、追逃、强制措施适用、呈捕、移送起诉以及撤案工作。

(十二)发展改革、工商、农业、林业、供水、供电、供气等部门按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土地管理及违法建设的执法查处工作。

五、关于土地执法共同责任制备责任主体的工作要求

(十三)各区、镇政府负责组织及时制止和严格查处土地违法行为,遏止违法用地及违法建设;加强土地执法监察队伍建设,确保土地执法工作所必须的人员、经费和装备;加强信息化建设及依法用地的社会宣传,确保辖区一年内违法占用耕地面积不超过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15%的指标.并且不能造成恶劣影响及其他严重后果。1.各镇政府在区政府组织指导下,对乡镇规划区内涉及违法用地的违法建设行为,在发现或接到该行为报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责令违法建设当事人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

2.各区政府对辖区内除上述区域外的涉及违法用地的违法建设行为,应在接到违法用地及建设报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组织镇政府以及国土环境资源、建设规划、城管、公安等相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对违法行为进行有效制止。

(十四)各级国土环境资源部门监督检查辖区内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执行情况,定期将违法用地查处动态及土地执法共同责任追究情况报告同级政府和监察部门;组织土地执法动态巡查工作,受理对土地违法行为的检举、控告;依法查处土地违法案件。

区国土环境资源部门和基层国土所应当每天实施动态巡查,建立巡查台帐,对辖区内新发生的土地违法行为必须在10个工作日内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对群众投诉、检举、控告或其他部门告知的涉嫌违法用地的案件应在3个工作日内到现场进行初步调查。

(十五)建设部门应在国土环境资源、城管部门告知违法用地上存在未取得施工许可进行建设施工的情形后5个工作日内查处违法施工行为;责令施工单位停止施工,并依法对施工单位、监理公司从严处理;给予限制其进入本地区建 4 筑工程施工招投标、降低或取消施工单位、监理公司、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等处罚。

(十六)规划部门应在国土环境资源、城管部门告知查处违法用地上存在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进行违法建设的情形后5个工作日内,协助提供规划信息资料。规划部门应当对违法建设进行认定,对违法建设的用地单位依法从严处理;在违法行为处理完毕前,暂停办理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或规划竣工验收等业务,依法对违法建设作出停止建设、拆除或没收等处理。

(十七)城管部门负责违法用地涉及违法建设的巡查、监控、调查取证以及拆除等工作;有违法用地涉及非法受纳和排放建筑垃圾的,应在接到国土环境资源部门的告知后5个工作日内,依法进行制止,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处罚,并将制止和处罚结果告知国土环境资源部门。

(十八)纪检监察部门在接到国土环境资源部门移送的土地违法案件中涉及触犯党纪政纪责任的,应在10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书面通知移送案件的国土环境资源部门,并退回案卷资料。依法决定立案的,应当书面通知移送案件的国土部门。立案调查的案件,无特殊原因的,应当自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结案。

(十九)公安机关是对涉嫌犯罪的土地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的机关,负责依法追究违法用地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并为相关部门的土地执法工作提供保障。

1.对国土环境资源部门移送的涉嫌犯罪的土地违法案件,除案情重大、复杂的,应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依法作出立案或不立案决定,并书面告知移送的国土环境资源部门;认为无权处理的,应在收到案件材料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退回国土环境资源部门,并说明理由。依法决定立案的,应当书面通知移送的国土环境资源部门;依法不予立案的,应当说明理由,书面通知移送案件的国土环境资源部门并退回案卷材料。

国土环境资源部门移送涉嫌犯罪的土地违法案卷时应当一并移送有关违法用地证明和鉴定结论。

2.对妨碍、阻挠、围攻、殴打执法人员的违法当事人,应按照110接警和出警规定赶赴现场并依法从严处理。

(二十)供水、供电、供气等部门,对没有《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合法用地、建设手续的工地或工程设施,不得供水、供电、供气;已供水、供电、供气的,接到国土环境资源、城管部门告知属于违法用地及建设应当停水、停电、停气的书面通知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按有关程序停止供应。

(二十一)农业、林业部门在接到书面告知后,应对违法用地复耕、复植加强监督,并组织完成验收工作。

(二十二)国土环境资源部门核查违法事实后,不得办理土地、房产证和房地产租赁合同备案,并应当告知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应依照各自职责依法共同处理。

发展改革部门对已批复项目建议书,但未办理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和环境影响讦价审批手续的审批项目,不予办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手续;对未办理规划选址、用地审批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的建设项目,不予办理项目核准手续。

工商、文化、公安等部门核发有关执照、许可证时,对没有合法用地、报建或权属凭证的办公、商业、住宅、生产用房等房屋及租赁合同备案的,不得核发有关证照;接到国土、环境资源、城管部门告知属于违法用地的违法建设,应及时查核执照、许可证的核发情况,并进行查处。

六、关于土地执法共同责任制的责任追究

(二十三)国土环境资源部门对下级政府不履行本意见规定职责的,可以提请本级政府、监察部门或者任免机关对相关责任单位及其责任人进行处理。

(二十四)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第一责任人、主要责任人或同级政府对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分别给予诚勉谈话:

1.区政府因组织不力,对违法用地没有及时有效制止,造成违法用地既成事实的;对相关部门的违法用地及其违法建设查处工作不配合、不支持、推卸责任甚至妨碍、限制查处工作的。

2.国土环境资源部门未落实巡查责任,未在规定期限内发现本辖区新发生违法用地的,末在规定期限内核实情况 7 导致违法用地行为未及时制止的,对违法行为不能制止未在规定期限内告知所在区政府或相关部门的。

3.建设部门未在规定期限内查处违法用地建设施工单位的。

4.规划部门未在规定期限内协助核查有关规划的信息并提供城乡规划区范围相关费料的。

5.规划部门和城管部门有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查处职责造成违法用地的违法建设案件既成事实的。

6.公安机关对妨碍、阻挠、围攻、殴打依法进行土地执法的工作人员等的行为,接到报告后没有依法处理的;对符合追究刑事责任条件的土地违法案件未在规定期限内立案调查的。

7.供水、供电、供气部门没有查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建设用地批准书》等合法用地、建设手续,给予新装供水、供电、供气的,以及接到违法用地及建设告知后,没有在限定时间内停止供水、供电、供气的。

8.国土环境资源部门查实违法事实后告知相关部门,相关部门有其他未依照职责依法处理违法当事人行为的。

(二十五)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第一责任人、主要责任人或同级政府对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的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分别给予通报批评:

1.区政府因组织不力,对违法用地没有制止,造成违法用地既成事实的;经诚勉谈话后,对违法用地行为未在限 定期限内组织整改的;对违法用地案件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

2.国土环境资源部门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查处职责导致违法行为在违法用地阶段未被查处的。

3.规划、城管部门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查处职责造成重大违法用地的违法建设案件既成事实的。

4.公安机关对妨碍、阻挠、围攻、殴打依法进行土地执法的工作人员等的行为没有依法处理的;对符合追究刑事责任条件的土地违法案件耒在规定期限内立案调查,导致违法事实继续扩大的。

5.供水、供电、供气部门接到有关部门书面告知后,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对违法建设工程停水、停电、停气造成重大违法用地案件既成事实的。

6.国土环境资源部门查实违法事实后告知相关部门,相关部门有其他未依照职责依法处理违法当事人行为,导致重复违法或违法事态恶化的。

7.各区(县级市)、镇(街)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第一责任人、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同—内受诫勉谈话两次以上的。

(二十六)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考核中,对区(县级市)党委、政府第一责任人、主要责任人实行“一票否决”,评定为不称职,情节严重的责令引咎辞职。并由同级党委政府追究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责任人的责任:区(县级市)党委、政府经通报批讦后,对违法用地行为未在限定期 限内组织整改的;内所辖区域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或虽未达到15%,但造成恶劣影响或其他严重后果的;因违法用地严重被市以上定为重点整改地区,或有案件被定为重点督办案件的;因违法用地案件处理不当严重损害群众利益,造成群众集体上访和社会不稳定的;各区(县级市)、镇(街)党委、政府的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同一内受通报批评两次以上的。

(二十七)有关职能部门及单位的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同一内受通报批评两次以上的。在考核中,对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实行“一票否决”,评定为不称职,情节严重的责令引咎辞职。

(二十八)各级党委、政府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的,依法依规追究单位和有关个人的责任。

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租用、承包等未经批准使用的集体土地、国有农用地或者骗取批准,非法租用、承包等占用土地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2.村党支部、村干部、经济社干部出租、转包等未经批准使用的集体土地作建设用地或者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农用地改变为建设用地的,接有关程序提请罢免其职务,并对其违法用地及其违法建筑依法作出拆除、没收等处理。

3.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对国家机关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二十九)对外地驻琼机构参与、纵容、包庇、支持违法用地的,除对违法用地依法查处外,由监察部门提请该单位所属地区的政府,追究该单位主要领导的行政责任。

(三十)对违法用地投资者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行政处罚,多次实施违法用地行为依法应当追诉的,或者一年内多次实施的土地违法行为未经处理的,应按照累计的数量、数额处罚;触犯刑法的,包括超过法律法规规定的违法用地数量,或存有弄虚作假、欺诈等行为的,移送公安部门追究刑事责任;发现有证据证明涉嫌渎职、受贿等职务犯罪的,将有关线索、证据材料和查处意见移送同圾检察机关处理。

七、其它

(三十一)检察机关负责对国上房营部门、公安机关移送的涉嫌犯罪的违法用地案件和涉嫌犯罪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贪污、贿赂、渎职等案件的立案、侦查和起诉等工作。

上一篇:《隐形的翅膀》观后感悟心得下一篇:人与机器人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