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英语的形成与发展

2024-05-03

美国英语的形成与发展(精选四篇)

美国英语的形成与发展 篇1

美国英语作为英语的一种, 它的存在已经毋庸置疑了, 它的出现及地位的确立有其历史性。美国英语产生于十七世纪, 发展于十八世纪。“American English”一词的出新使美国英语有了自己的名字。相比英国英语, 美国英语有以下三个特点 :保守性与创新性, 外来语多而杂和表达的简洁性。这些特点与美国是多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了解其成因和特点, 对于掌握这门语言是必要的。当今社会, 美国英语越来越凸显它的重要性, 也被人们普遍接受和学习。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和使用美国英语。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美国英语形成的历史背景还有其特点, 以期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这门语言。

2、美国英语形成的历史背景

美国英语是十七世纪开始产生的。十七世纪初, 英国开始向北美进行殖民活动, 从1607年到1732年, 英国殖民者在北美先后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 这十三个殖民地中通用的是英语, 当时英国殖民者所用的英语是伊丽莎白时代的英语。当时的英语无论在拼法, 用词还是结构上与现代英语尚有一段距离, 这是早期美国英语的特点。到了十八世纪, 美国英语在拼写, 用词和句子结构方面逐渐接近现代英语, 但与现代英语依然存在差别。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殖民地时期的结束。随着政治上的独立, 要求在语言方面也要有相应的独立性。1806年Noah Webster首创American English, 这个词语正式指称美国英语。从此美国英语的地位逐渐确立。

3、美国英语的特点

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发现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无论在拼写形式上, 用词和表达方式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3.1 保守性和创新性

美国英语既有保守性的一面, 又有创造性的一面, 两者兼而有之。

美国英语的保守主要表现在用词方面。例如loan作及物动词时, 代替lend, 这种用法最早可追溯到英国十三世纪, 后不再使用, 而这一用法在美国沿用至今。美国英语中guess用作think这种用法源于英国英语, 而现在已被英国英语淘汰。

美国英语的创新性表现在保留一些古词语的用法的同时用构词法创造了不少新词和旧词新义这两点。笔者在这里着重谈谈旧词新义这一特点。例如, personal一词原为形容词, 现不仅转化为名词, 而且衍生出新义“报纸上有关个人的简讯”, 这是土生土长的美国英语。再如, mainstream原为名词, 意为“主流”, 现在美国英语中可以作动词用, 意为“让有生理缺陷的儿童与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旧词新义的产生有其社会历史背景和政治背景。如水门事件 (Watergate) 发生后, 一连串新词应运而生, 这些生词多是旧词添新义, 如break-in, cover-up, bug ( 窃听器) 等。此外, 随着太空技术发展, 美国英语借用旧词创造了不少新词语, 如lunar rover (月球车) , soft-landing ( 软着陆) , black hole ( 太空黑洞) 等。

3.2 外来语多而杂

美国被誉为“大熔炉”, 其语言同样从世界各国的语言中借入新词为己所用。

纵观英语的全部词汇, 约有一半来自拉丁语。英国殖民者踏上北美大陆后, 侵占了印第安人的土地, 与此同时, 美国英语与印地安语相互接触吸收了不少印第安语, 如persimmon (美洲柿) , tepee ( 圆锥形帐篷) , pone ( 玉米饼) 等。十九世纪初美国西进运动, 开拓边疆的过程中, 与法国移民, 西班牙移民, 荷兰移民相互接触, 吸收了这三种语言的不少词汇。如从法语中吸纳的词汇有chowder (杂烩) , caribon ( 驯鹿) , voyageur ( 指靠水路运送货物和人的船夫) 等。西班牙语有mustang ( 野马) , alfalfa ( 苜蓿) , tortilla ( 墨西哥人用以代替面包的未经发酵的玉米饼) 等。荷兰语有waffle ( 华夫饼干) , boss ( 老板) , patroon ( 荷兰统治时期在纽约和新泽西州的大庄园主) 等。随着1683年德国移民, 美国英语从德语吸收了大量的词汇。如Hamburger (汉堡牛排) , noodle ( 面条) , diener ( 实验室工作人员) 等。

3.3 表达的简洁性

与英国英语相比, 美国英语的表达方式具有简洁, 形象, 易懂, 表达灵活多变等特点。

美国英语的单词一般比英语单词要简短。近年来, 美国英语越来越趋向简化, 这些较为简化的词大都源于英语, 大量词汇在英语里仍然保持原貌。而进入美语后, 这些单词就逐渐变得简单起来, 从而使用起来较为方便。如较常见的单词traveller ( 旅行者 ) , 在美国英语里就拼写成traveler, 少了一个“l”字母 ;honour ( 荣誉 ) 美国英语是honor, 美国英语比原单词要简单。

4、总结

当今世界, 美国英语在全球的影响与日俱增且被广泛使用, 因此了解美国英语的特点对于学好和用好这门语言都至关重要。尤其对于我们把英语作为外语的使用者来说, 对这门语言的来龙去脉有个全面的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A S Hornby.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商务印书馆,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9

[2]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张凤桐.英国英语语音学和音位学.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6

美国英语的形成与发展 篇2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6-160-02

1高等教育区域中心概念厘清

关于高等教育区域中心的定义,国内学者试着从不同角度来阐释。云南师范大学罗明东教授认为教育中心是在一定的教育区域内,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教育活动的集聚地。朱平博士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高等教育中心”的概念,所谓高等教育中心,是指基于某些特定的地域空间,以该自然区域内的一个或几个重点高等学校为核心,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条件下,形成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格的高校群落的集合体。魏小鹏认为:“高等教育区域中心是指某一特定地域空间,以区域内一所或若干所高校为核心层,以企业研发力量、科研院所为紧密关联层,以大空间、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硬件设施、后勤保障、信息咨询、商业和金融等为服务支撑层,区域内不同类型、不同规格高校和谐共生、协同发展,并具有一定辐射范围和功能的高等教育区域空间布局。”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区域中心是指在某一特定人文地理空间内,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条件下,以区域内若干所起支撑引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流大学为龙头,与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其他中介组织和谐共生、协同发展,形成的具有科学的理念、合理的结构与规模、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的高等教育生态群落。

2美国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历史演变进程

英国向美洲永久性的移民始于1607年。到17世纪20年代,英国移民人数超过其他国家,就高等教育而言,牛津和剑桥两校提供了殖民地学院试图效仿的最初的模式。1636年,哈佛学院成立,到1769年,美国殖民地最后一所学院的达特茅斯学院成立,美国一共有九所学院。这个时候的美国东北部是当时的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尤其是马萨诸塞州,地理位置优越,港口众多,人流流动相对频繁,而且这个时期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基本上都集中在美国东北部。

德国现代大学模式建立后其影响迅速波及美国,美国派出许多学子到德国留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百年就派出留学德国的学子一万多名,足见德国大学的魅力影响,更反映了美国人吸收别国文化知识如饥似渴和不畏艰难的精神。这一万多名留德学子中,有很多人后来担任了美国一些重要大学的校长,如密歇根大学校长塔潘,康奈尔大学校长怀特等。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进一步巩固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清了道路。随着北方的胜利,全国经济开始复苏,美国开始从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国进行转变,一些美国教育家开始按照德国模式改革原有的大学。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建,标志着美国第一次有了一所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代表德国大学形式的高等学府,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区域中心还是美国东北部十三个州。随着美国的实用主义社会文化思潮骤然兴起,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推进了高等教育从学院化向大学化方向的转变,促成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如康乃尔大学、霍普金斯大学、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

1862年《莫利尔法案》颁布以后,“赠地学院”迅猛发展,至19世纪末全美已有69所大学,20世纪后其中许多学院又演变为多学科的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如今的美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这些历史上客观形成的各区域高等教育中心在其所在的区域内,逐渐成为该区域的高级人才培养、知识生产和科技创新的平台以及输出基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高等教育区域中心的文化引导功能和传播辐射功能和服务社会等功能使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3高等教育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3.1历史与地理原因

最开始的殖民地学院主要效法英国,而且这些学院都集中在美国最初独立的东北部十三个州。英国向美洲永久性移民始于1607年。由于来到美国的移民日益居多,教育问题便凸现出来。宗教动机是引发殖民地学院创设的主要动机。殖民地时期的英国教育发展模式是以哈佛学院的创办为起点的。从1636年哈佛学院创办到1769年最后一个学院达特茅斯学院创立。包括耶鲁学院和新泽西学院在内的殖民地地区一共建设了九所学院,这九所学院到今天也成为世界知名大学,由于这九所大学地理位置靠的非常近,使美国东北成为全国知名的高等教育区域中心。

3.2经济原因

两次世界大战,不仅重创了新兴大国德国和日本,同时也使传统大国英国和法国失去了对世界格局的支配权。二战后,美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全面发展和改革时期,美国人称这一时期为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造就了一大批人口众多的工业城市,也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一时期,美国成为实现大众化高等教育制度的第一个国家,其拥有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数量也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它们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质量和数量也获得全世界的认可。在著名的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带,哈佛,麻省理工等美国排名前20的大学有10个在这里,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等大城市成为这里的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在芝加哥·匹兹堡城市带中,底特律市地处大湖工业区居中位置,而芝加哥及其郊区组成的大芝加哥地区是美国仅次于纽约市和洛杉矶的第三大都会区。匹兹堡坐落在在阿勒格尼河、莫加西河与俄亥俄河的交’汇处,使她成为美国最大的内河港口之一。这些经济发达的城市为教育提供了巨大的支持,成为美国北方著名的高等教育区域中心。

3.3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

美国的州立大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立学校,它之所以称为“公立”,是由于其经费主要来自于州政府从税收中拨给的款项,联邦政府给予科研、购置图书设备和向学生提供各种资助,而美国的私立大学在这方面所得的经费则微乎其微,它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向学生收取通常比公立学校高得多的学费,以弥补不足。赠地法案造成美国州立大学的兴起。其中一些大学成为世界知名大学,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等。19世纪的“土地赠予运动”和20世纪的“社区学院运动”,还有美国国会于1944年颁布了“退伍军人权利法案”,促进了美国社区学院的兴起。这些法案的颁布和运动都对美国迅速从战时经济向民用经济转变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3.4文化的力量

非裔美国黑人英语的形成及其特征 篇3

民族的差异是引起语言社会变异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在英国或美国, 尤其是在美国, 不同民族的混合和不同文化的交融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现象。可以说, 在引起语言社会变异的过程中, 民族因素往往是与地域和职业等因素交织在一起的, 具有各种民族背景的人在说英语的时候都难免不带上其本族对语言的影响或特点, 这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中尤为明显。美国的黑人英语在以往几十年中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方言, 这主要是因为美国黑人在社会生活中是一个令人注目的社会阶层。非裔美国黑人英语曾被视为一种次等或低等的语言变体, 这在语言学上是没有根据的。黑人英语是从西非克里奥尔语发展而来的, 它既不同于西非英语, 又不同于美国标准英语, 它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但是这种不同又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它是美国英语许多变体中的一种, 黑人英语在许多方面确实与别的变体有差异, 但任何一种变体与别的变体之间总是存在差异的。这就是说, 黑人英语在语音、句法等方面的变异有规律可循, 并不是混乱或任意变化的。本文对非裔美国黑人英语的形成及其语言特征进行了说明。

二、非裔美国黑人英语的形成

据官方统计, 美国的黑人已有两千六百余万, 约占美国总人口的12%之多。他们大多是被殖民主义者从非洲强行贩卖到美国的黑奴的后裔。

非裔美国黑人英语是在美国黑人文化和以美国社会为背景的黑人社区的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方言, 有些语言学家则认为, 从奴隶贸易开始, 直到20世纪60年代黑人英语主要是受南方白人英语方言的影响, 所以, 黑人英语是由美国南部方言直接派生出来的。虽然语言学家们看法不一, 但有一点就是, 本世纪大批美国黑人由南方向北方和西部迁移, 这是美国黑人英语发展成为一种全国范围内的社会方言的主要原因。那么, 黑人英语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在美国, 黑人几乎都是被当作奴隶从非洲贩运来的。讲英语的欧洲人在与非洲人接触时, 有时需要交流思想。而非洲人与讲英语的欧洲人不生活在一起, 也不可能经常模仿他们的英语。这样, 他们之间的交往就必须借助于一种经过简化、有一定局限、但仍然保证不同语言背景的人日常交际的简单英语。美国语言学家Steward和Dillard曾引用历史上大量证据证明, 早在16世纪西非的许多地方就已经开始使用洋泾滨英语。他们把非洲洋泾滨英语的发展与早期的以拉丁语为基础的洋泾滨相比较, 认为这两种混合与形成的方式十分相似;以拉丁语为基础的洋泾滨语是用英语词来代替拉丁语词汇, 而在非洲使用的洋泾滨语多是黑人, 因此, 他们的洋泾滨语自然以非洲语言的词汇和结构为基础。这种洋泾滨英语, 最初只是为了表达最基本的思想而贯穿起来的一串串词, 没有什么曲折变化。

此外, 北美各地种植园的非洲黑奴, 有各自的语言, 且互不相通, 他们要保持以母语为基础的语言集团是不可能的。这时, 他们就必须学会用洋泾滨英语同主人交际。而且他们相互之间也要用它来交流思想, 于是洋泾滨英语便逐渐成为黑人奴隶的共同语言。这些黑人的后代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生长, 他们的第一语言既不是先辈所讲的非洲语言, 也不是白人所讲的英语, 而正是这种洋泾滨英语, 与当时的英语相比, 洋泾滨英语的语音和词汇均有所简化。但其基本特征与英语大同小异。

随着北美黑人居住区的建立和扩大, 洋泾滨英语逐渐演变成黑人的通用语在各种场合中使用, 词汇不断扩大, 谈话范围更广, 语音和语法呈现出比较复杂和规范的形式。这时黑人的语言与早期的洋泾滨英语相比, 已显示出明显的变化, 这便产生了一种基于英语的混合语———克里奥尔语 (Creole) 或称作克里奥尔化英语 (Creoleish-like English) 。现在一般认为, 美国至少还在讲一种克里奥尔英语———古勒语 (Gullah) 。这就是南卡罗来纳州和佐治亚州大西洋沿岸, 尤其是海岛地区人们所说的方言。这些海岛的居民大多是黑人, 他们长期与世隔绝, 使这种克里奥尔语得以保留下来,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语言既含有洋泾滨英语的特征, 也保留着许多非洲语言的词汇。据统计, 古勒语中约有6000个源于非洲的词 (大部分是人名) , 有的已进入普通美国英语之中, 如:Juke (用假动作诱使对方球员离位) 等, 克里奥尔英语简化了英语的词和结构, 语速较快, 不像美国南部方言说起来慢吞吞的, 语音也与英语有所不同。克里奥尔英语倾向于避免词尾辅音, 词尾和元音后的r似乎都不存在, 元音之间的r也可省略, 以及词尾辅音连缀简化等。

当然, 美国黑人英语的发展并未就此止步,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废除了奴隶制度, 使得黑奴们获得了人身自由之后, 黑人与白人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 语言同化的影响更加不可避免。正像对其他移民产生的结果一样, 黑人事实上也在像他们周围的人一样说话, 如果考虑到美国白人和黑人进行交际的实际情况, 就不难理解白人英语对黑人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可以从20世纪前美国黑人的语言状况得出这一结论。美国北方黑人移民讲的英语已接近美国北部方言, 与他们南方先辈的英语不尽相同。而美国南方的黑人语言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保留着古勒语的痕迹, 但也基本接近南部英语方言。正是这种南方黑人的英语方言奠定了现代美国黑人英语的基础。当然, 我们不能排除黑人和白人的相互影响。现代美国英语中很容易找到这种影响。这些影响往往发生在黑人比较集中的地区, 比如, 南方白人可能更容易吸收黑人的语言习惯。然而, 这时的黑人英语还只是区域性的变体, 真正的美国黑人英语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方言, 还是从本世纪大批美国黑人从南方向北方和西部迁移开始的。

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 美国大约有90%的黑人住在南部, 但自1910年以后, 比率逐渐下降。1920年为85%, 1940年为77%, 而到了1960年只剩下60%, 这一时期移居北方的黑人大多数涌入城市, 继而走向全国。由于黑人主要移居城市里的黑人居住区, 他们有限的社会环境使得自己从南方带来的语言特征得以保留, 使得白人和黑人之间的方言差距在这些尝试里变得更加明显。黑人语言集团的这一发展一方面有助于创造保留黑人英语的环境, 使之成为一种全国范围内的独特方言, 另一方面又通过黑人的文化、艺术、音乐和生活等对美国白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以至于许多黑人英语的一些用法已进入普通美国英语。在美国, 现在除了80%的黑人讲黑人英语外, 还有纽约的波多黎各人和许多白人也操这种方言。20世纪50年代, 美国黑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不但提高了黑人的社会地位, 还极大地促进了黑人英语的普及。马克华德特和迪拉德 (Marckward&Dillard, 1985) 写道:

“1979年6月底特律法庭决定承认黑人英语, 这是黑人英语在法律上的一个里程碑。但是作为社会方言, 黑人英语直到80年代才被广泛承认。”

从1619年第一批黑奴被贩卖到美国到1979年其语言得到法律上的承认, 其间经过了长达360年的苦难与斗争。黑人英语的成长如同其民族一样来之不易。

三.非裔美国黑人英语的语音特征

1. r音的省略。

黑人英语在语音上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r音的省略。“在美国, 元音前r音的省略, 是下层社会发音的一个倾向, 并非黑人英语所特有的” (侯维瑞, 1992) 。由于r音的省略, guard-god, fortfought, sore-saw这三组词在黑人中的发音并无区别。而它们在纽约等地的上层社会中是有区别的。但是, 黑人英语将r音省略的规则推而广之, 将两个元音之间的r也一并省略。于是carolcal, paris-pass的发音在黑人英语中可能并没有什么区别。

2. l音的省略。

许多讲黑人英语的人也常省略掉l音, 于是, toll—toe, all—awe, help—hep, will也成了wi。更有趣的是, 他们把will的缩写形式ll发成/ah/音, 如:I ah be there in a minute. (标准英语为I’llbe there in a minute.)

3. 辅音群的简化。

辅音群简化是黑人英语的又一明显特征。英语中的闭止辅音有[p], [b], [m], [n], [f], [t], [d], [k], [g], [dz]。黑人英语经常删除词末的闭止音, 如, 将side[said]发成sigh[sai], passed和past都念成与pass一样的音, mend读成men, wasp成了was, hood成了hoo, test成了tes。同样, 以[s]或[z]结尾的辅音连缀也可简化, six听起来与sick相似, sometimes与sometime听起来也无差别。

4. 元音加ng的读音变化。

元音加ng的[耷]变成了ang, 如thing成了thang, sing成了sang, ring成了rang。Going to的缩写形式变成了gon, 这里的to被完全略去, 词末的鼻音被缩短, 发成有一些类似gone的形似, 如:He was gon tell his momma the thang. (标准英语为He was going totell his momma the things.)

5. 某些元音的变化。

在黑人英语中, 某些元音因受到某些浊辅音的影响, 有些双元音被糅合成了单元音。如:my的读音/mai/变成了/ma/, right的读音/rait/变成了/rat/等。

6. th音的读音变化。

词首的th音为清辅音时转化为/t/, 如think发成/tink/, 同样的t音在词头为浊辅音时转化为d如, this发成dis, 词尾的th音发成/f/, mouth读成/mauf/, nothing读成/n蘧fin/。词中的th音发成v, 如mother中的th音就会变成v。迪拉德认为, 在黑人英语中, th在这类词中发/f/, 是一种优雅化的发音, 而发/t/就不那么优雅了, 通常在社会最底层或最非正式场合使用。

7. 重音。

在标准英语中, 有不少双音节词其重音在第二个音节上, 而在美国黑人英语中有将重音前移的倾向, 如, Po謖lice-謖po-lice, De謖troit-謖Detroit。

8. 语调。

在语调方面, 黑人英语语调升降变化的幅度一般比白人英语大。他们经常使用高声调甚至用假音, 这成为黑人英语的一个特征, 在熟人交谈中更为明显, 另外, 黑人英语中声调的出现和使用极为普遍。

事实上, 黑人英语的语音特征远不止这些, 上述列举的只是其中最明显的而已, 但足可以让我们分辨出早期黑人英语在语音上与标准英语的差距。

四、非裔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

非裔美国黑人英语在早期就与白人英语在句法上出现明显差异。不少语言学家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认为句法是言语固定的部分, 变化较小, 与语言的其它因素相比, 它是被白人英语同化最慢的部分。在美国, 尽管有着地域差异和社会阶层的不同, 但黑人却使用某些共同的句法结构。有人认为这是非洲语言文化在美国黑人民族的延续, 也有人认为它是南部种植园的语言再生。不管怎样, 了解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对与理解黑人英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系动词be的用法。

黑人英语一个非常独特的句法特征就是发生词型变化的系动词be的省略。如:He too tall for you. (白人英语:He is too tall for you.) ;They shoes right there. (白人英语:Their shoes are righ there.) ;或在句中无词型或词性变化, 如:He be tired. (白人英语:He is tired.) ;They be slow all the time. (白人英语:They are slow all the time.) 凡是在标准英语中be可以以缩略形式出现的地方, 在黑人英语中这个be都可以略去不用。另外, be与do连用表示疑问句与强调句中所表示的经常发生的情况。如:Do they be singing all day? (白人英语:Do they sing all day?) ;Yeah, the boys do be messing around a lot. (白人英语:Yeah, the boysdo mess around a lot.)

be的变化形式been可以表示“不久前的过去”, 强调这个状态或动作与目前联系或对目前的影响。这时它相当于have has been, 起到标准英语中完成时的作用。如:

2. 美国黑人在代词表示性的时候, 一般都用“he”表示, 它既表示阳性, 又表示阴性, 如:

3. ain’t的用法。

自18世纪以来, ain’t就一直是美国英语方言尤其是美国黑人英语中最常见的一个否定词。它除了可以代替am not, is not, aren’t, hasn’t, haven’t外, 甚至还常用来代替didn’t等表过去时态的否定形式。如:

4. 多重否定形式。

黑人英语的特征之一就是常常忽略语法规则使用多重否定句型。这几乎成了他们非用不可的否定句式。如, 把“Theywill bring nothing.”和“Nobody will ever bring anything.”两个句子分别变成“They won’t bring nothing.”和“Nobody won’t never bring nothing.”。

5. 双重主语的使用。

黑人英语与白人英语的又一差别就是, 在黑人英语中常出现两个主语的情况。如:

6. 词尾s变化的消失。

在黑人英语中, 大多数人在动词一般现在时的单数第三人称上不使用屈折变化, 如:

更有趣的是, 他们却在非单数第三人称中加s, 如:You goes, I goes, They goes等。另外, 在黑人英语中还有省略s表示所有格的。如:Mr.Smith truck got smashed.=Mr.Smith’s truck got smashed.The dog leg.=The dog’s leg.再者, 美国黑人大都在名词后不加s表示复数形式。如:seven apple, six book等。

7.“It’s a...”用于引导存在句。

美国黑人英语中常用“It’s a...”句型代替标准英语中的“There is a...”引导的表示存在的句型。如:

8. 非裔美国黑人英语在词句转换方面有别于标准英语。

在一般疑问句中, 如“Did he leave?”许多黑人不会这样表达, 他们会说成:“He left?”

在特殊疑问句的转换中, 许多黑人用“疑问词+主语+动词”这一形式。如:“What that is?”而在标准英语中应该是“What is that?”, 特别是在表述“你要什么” (What do you want?) 这一概念时, 他们通常会这样表述:“You want what?”

9. 美国黑人英语中不仅可以省略从句中作宾语的关系代词, 作主语的关系代词也可以省略。

如:He looks like a little man have on a hat with a round circle on it.而在标准英语中的表达应该是, He looks like a little man who has on a hat with a round circle on it.

五、结语

纵观美国黑人英语的发展历程, 它在作为社会主导语言英语的长期影响下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即从最初的洋泾滨语步入克里奥尔语再到古拉语最后发展成为本世纪60年代以来的黑人英语。同时, 美国黑人英语是美国奴隶制下的社会产物, 它的形成与北美陌生的自然条件、社会制度及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其早期形成到发展均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名称, 如Negro Pidgin (黑人洋泾滨语) , Negro Creole (黑人克里奥尔语) , Negro Dialect (黑人方言) , Negro English (黑人英语) , Non-Standard Negro English (非标准黑人英语) , Black English Vernacular (黑人英语方言) , Afro-American English (非裔美国英语) , Black English (黑人英语) 等。从中可以看出这种语言变体如同黑人的社会地位一样走过了从歧视到承认的发展历程。另外, 从非裔美国黑人英语的语言特征看, 它融入了美国英语的一些日常生活词汇、基本准确的读音和简单的句法结构, 以及从非洲带来的某些本族语的东西, 可以说它是语言融合与民族差异的共同体, 既有主导英语的基本特征, 又有非洲族语的文化差异, 它是在黑奴之间和黑奴与白人主人在工作接触与生活交往中形成的。

总的来说, 非裔美国黑人英语是美国黑人使用的带有非洲语言特点的英语, 它反映了美国黑人的文化和语言方面的非洲传统以及美国黑人长期被奴役、被歧视的生活历史。黑人英语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使黑人创造了一种在异国他乡生存下来的文化, 并为丰富在美国使用的其它语言作出了贡献。

摘要:非裔美国黑人英语 (AAVE) 是美国化的黑人英语, 也就是所说的黑人英语 (Black English) , 它并不是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是英语的退化”, 而是有着自己民族特色并建立了一定体系的语言变体。非裔美国黑人英语的语言变体使其有了区别于美国标准英语 (Standard English) 的语音、句法等特征。

关键词:非裔美国黑人英语,形成,特征

参考文献

[1]Dillard, J.I.Black English[M].Random House Inc.1972.

[2]Green, Lisa J.African English: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3]Lanehart, Sonja L.Social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of African American English[C].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ers.2001.

[4]Rickford, J.R.African American Vernacular English[M].Massachusetts:Blackwell Publishers Inc.1999.

[5]蔡昌卓.美国英语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0.

[6]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上海,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7]侯维瑞.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8]郑立信, 顾嘉祖.美国英语与美国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3.

[9]陈丛梅.非洲裔美国黑人英语的话语特征及其功能[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8.06.

[10]罗虹, 谢群英.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6.12.

[11]王丽红.美国黑人英语起源初探[J].大学英语, 2006.03.

五河民歌的形成与发展 篇4

素有“鱼米之乡”、“水乡泽国之称”的五河,历史悠久(建县于南宋咸淳七年即1271年)。《五河县志·古迹》中就记载了历史上的五河八景:“……南浦渔歌北原牧唱,……东沟鱼唱西坝农歌。”,从现有的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五河民歌在明代从题材到体裁,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具有丰富内涵。由于五河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因此也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五河民歌则以其独特的风格体现出本地区的民俗文化,充分展示了典型的五河风情。如五河民歌的典型代表曲目《摘石榴》中的方言“呀儿哟”以及与五河地区语调相呼应的旋律结构特点,都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地方色彩。

五河民歌在充分展示本土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再现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历史发展进程。有史以来,五河始终是兵家必争之地,纷乱的历史环境始终难以安定。明初洪武年间改旧制,大批移民涌入,和原居民形成了有机融合,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文化空间的全新形成,促使五河民歌在不同的文化基因中不断地汲取营养,在文化的碰撞交融中日趋成熟。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五河民歌得到传播和发展。

在多首五河民歌中,常出现“下扬州”的词句,我们追溯其历史源头,认为有两个因素:一是在元朝五河属淮南东路,为扬州所管辖,二是由于五河与扬州的水路交通、贸易往来密切,这就形成了沿淮地区广大民众对扬州的向往之情。

上世纪三十年代后,陆续出现了以霍贤伦、王开郎、安华芝等为代表的著名民歌手。由于他们的出现,推动了一段时期内五河民歌的兴盛。无论男女老幼,谁都能唱出几首民歌,谁都能哼几段小调。每遇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建房上梁、诞辰祝寿、小孩满月剃毛头,都少不了唱小调、玩花挑子跑旱船等活动,以此来渲染气氛。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文艺工作者多次深入到民间挖掘、搜集和整理了一大批五河民间音乐、歌舞,并推出了多首五河民歌优秀曲目,参加市、省、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文艺演出,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为五河民歌争得了荣誉。

由于五河地处淮南、淮北、江苏的交界处,其语言特征、文化形态方面既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了吴文化和楚文化的影响,五河民歌也是在这种特定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

五河民歌的表现形式主要以演唱、白口为主,有独唱、对唱、领唱、合唱、民间俗舞等,并配以民乐、打击乐、瓷碟等伴奏,其种类为小调、情歌、山歌、田歌、劳动号子等。自清末民初以来,流传区域也在不断扩展和延伸。由于五河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较发达的水路交通,南来北往的商人、艺人较多,渐渐形成了以五河为中心,逐渐辐射整个淮北地区乃至江苏、山东十几个县市。

五河民歌在旋律上,有很多反映男女之间相思相爱的小调,其节奏平稳,旋律性起伏不大,多以小波浪式的线条推进,如《小五更》、《十月探妹》等。但由于五河处在淮北边缘地带,在旋律推进中也包含着淮北地区、山东地区那种侉腔侉调的成分。像七度音程大跳在《打牙牌》、《花赞》、《秧号子》、《五河五条河》等曲目中不断出现,因而形成了五河民歌在旋律结构上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

在调式上,五河民歌多为我国古代五声调式中的徽调式结构,如《摘石榴》、《十月探妹》、《洗白衣》、《五只小船》、《如今农村新事多》等。

在流派上,有很多音乐主题,从节奏上、旋律上都有共同的特点,但由于运用了不同的手法,发展出来的旋律又各有特色。这些小调,应被视为地地道道的五河本土民歌。

但也有些五河民歌是从外地流入此地,如 《八段景》、《五只小船》、《十月探妹》、《虞美人得病》等曲目中都留有浓厚的异地痕迹。这些民歌经过长期在五河地区的广泛流传,基本上已改变了其本来的面目,不同程度的注入了本土的一些音乐成分和特色,被异化成具有五河特色的五河民歌。

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文化馆

上一篇:妊娠合并麻疹下一篇:足月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