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环境规划与管理

2023-01-19

第一篇:美国的环境规划与管理

美国区域规划的死与生

Robert Fishman 城市及其郊区是同一个整体中相互依存的部分,通过交通、公共设施网络以及共同的经济利益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整体的发展逐渐必然地成为一种合作的冒险。„„要求对整个大都市区域所有主要的公共和私人行为的支撑设施整体有效的组织,以形成这一整体。

——President John F. Kennedy’s Special Message to Congress on

Housing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1

早就有人尖锐地讽刺说:“我们找不到解决地区问题的方案,就把它们整合成更大的区域,这样就安全多了。”

— Jane Jacobs,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2

美国区域规划在1960年代经历了集体的濒死体验,在规划理论和规划实践两方面的全面崩溃。当然,美国的规划从未完全健全,其历史中也充斥着恶劣地构思、贯彻不力和缺乏主动性。无论如何,1960年代区域层面的规划理论着眼于全面的总体考虑,却只能完美地诠释了自身深入地无效性;同时,旧城更新的方案如果付诸实施,将会造成比现有问题更加糟糕的局面,并给预计中的受益者带来沉重的负担。不过,规划还是在这个关头坚持了下来,并被设想为个体服务,美国规划以一种评估体系和优先考虑的形式从它的考验中显现出来。这些教训直到1990年代仍对美国区域规划起着塑造作用。

无疑,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对传播抨击“垂死规划”思想并指出复兴之路的最重要著作——Jane Jacobs的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y3一书的赞颂。尽管她的书既不是对战后美国规划失败之处的全盘批判,也不能作为应形成的新体系的完美指南,Jacobs的贡献仍是至关重要的。Jacobs刻意将她自己限定于中心城市,或明确限定于城市中的某些地区。她坚信只要“反动的”规划者、银行家、官僚主义者停止他们无谓的干涉的话,大城市有其内在的活力,是可以“自我复兴”的。

与她的反对者差不多,Jacobs也没有察觉城市危机中形成的从根本上可以重新定义“城市”、“郊区”、“区域”概念的整体结构尺度:大量人口从中心区向市郊的转移,带来大量工业产业、零售业、办公空间进入郊区的“郊区城市化”;似乎集中在边缘而非原有中心区产生具有活力的低密度、多中心或无中心的区域。也许更令人吃惊的是,Jacobs的书几乎完全忽略了在产生区域的城市结构转化的过程中,强化城郊分割,把曾占主导地位的中心城市陷入无休止的危机之中(由上涨的社会责任和缩减的税收基础)的“黑人移民潮”。(只要中心城市的问题被局限在那些多管闲事的规划者手中!)但Jacobs的确清晰地看到了美国城市自身受到的威胁程度。悲剧性的是,1960年代的规划者们沾沾自喜的号称他们掌握了一种完全“现代化”的解决区域问题的方法,但不能理解区域结构的重新定义和黑人移民潮现象,对于他们的整个理论和实践而言,说得好听是毫不相干,说得难听就是可怕的彻底推翻。在1960年代初,城市规划师们最初面临在功能上延伸于中心城市边界外的大都市区域的挑战时,这些理论还是对这个世纪的转变有所响应的。尽管这些1960年代的设计和蓝图看起来很现代,它们不合时机的无意中假想了一个并不存在的城市或区域。由于这一原因,1960年代规划的“死亡”必然被理解为世纪初理论的苟延残喘。同样地,在Jacobs和其他人开始直面战后美国城市和区域的本质时,规划的“新生”开始了。 这个过时的规划理论形成了两种对立的模式——大都市主义和地方主义,并在1920年代达到了它们(理论上)的顶点。首先,大都市主义的观点占据统治地位,并在两个标志性的规划中得以体现:Daniel Burnham和 Edward Bennett的Plan of Chicago和The Regional Plan of New York and Its Environs4。大都市主义认为,即使大都市区已容纳下两千万人口,地域也由其核心区向外蔓延五十英里,形成于19世纪的基本城市构成在20世纪仍将继续保持。这个庞大的城市仍可以由它的市中心、大区域范围内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文化集聚来加以定义。大多数人口仍然紧密聚集在市中心周围,并由构成大都市区产业核心的大片“工业区域”所包围。在这范围之外是郊外住宅区——相对小型的居住群——更外面,则是农场、森林、草坪等组成的“外域”。

对于大都市主义,规划方面最主要的挑战在于: ——为城市文明创造相应具有纪念意义的市中心;

——构建紧密的轨道交通网络来把都市区内所有居住点与市中心连接起来; ——使卫星城的工业区在生产方面达到高效的同时,也成为大量人口适宜的居住地;

——保持外围地区能为大都市区提供新鲜空气、水源和开放空间; ——在外围地区建设公园和其他娱乐设施,并使交通线路能让人感受到未被破坏的大自然。

1920年代到1960年代,由Robert Moses主持的纽约大工程中标志了在大都市区模式方面涌现的两种重要的现代思潮,都是相当糟糕的。在大都市区模式最早致力于发展轨道交通以将各区域紧密连接的地方,Moses和他的助手们还是奉行汽车至上主义。城市必须被重建得适应于高速公路。第二项更新是把城市复兴奉为解决“城市病”的至高方法。只有完善的整个邻里社区及其在新的禁止汽车通行的街区中重建“公园塔楼”的模式才能建立一个宜居的中心城市5。

Jane Jacobs对大都市区模式中城市更新、城市快速路及其他颓废方面的批评是组成美国文学中最重要也最有效的论点之一。基于她的批判,人们可以产生一种大都市模式是建立在一个对繁华有着天然兴趣的“大都市精英”,并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中形成其区域的假定基础上的想法。在政客们必然被其眼界局限的地方,精英们会无视当地居民的想法而形成区域性的观点。芝加哥和纽约的区域规划被明确设计为提供这一长期的、统一的构想。凡是这种基于精英兴趣的均好简易判断在大变革时期都没有遇到任何的怀疑,这种区域领导阶层在各种大都市公园区、水域、港口、轨道以及连接城市和郊区的密集交通工程的非凡成就中做出了贡献6。

然而,到1960年代,大都市精英的高度可替代区域明显呈现了出来。他们仍对中心城区灌注高度的注意力,至少作为总部区域和文化核心,但并不注重核心区外围已衰败工业区的人或产业。国家机关的管理者非常清楚,联邦政府对郊区和“阳光带”供应高速公路、电力及其他民生设施意味着旧城中的工业区不再是最有效的生产场所。例如,典型的组建于1945年以后的区域商务规划组织——匹兹堡Allegheny商会,将城市产业和财务部门联合起来以确保市中心的改建适合于总部集团。其间,这个组织还考察了匹兹堡产业基地的解体7。

尽管城市更新理论起源于现代建筑大师们的理想主义理论,但其实践却趋向于优先考虑精英阶层。靠近市中心的旧区——其历史结构和企业的多样性标志着整个城市的历史和特征——是被最早宣布“毁灭”并被冷漠地抛弃,尤其在定居者是黑人的时候。黑人居住区也是优先沿新建高速公路建设以连接市中心和郊区的场所。最后,就像Arnold Hirsch为芝加哥所展示的那样,公共住区被故意组织得像一条永恒的彩色线条一样——他所谓的“第二犹太区”——布置在白人和8黑人居住区之间。

更深刻些,大都市模式的衰落意味着不能把旧的市中心加起来就代表这个区域整体。在限制工业发展破坏了旧城工业区并对由此带来因大量失业而产生黑人移民潮的特别指责时,人们可以预期相对于为保持市区的繁华而投入的大量花费对城市“产业政策”造成的压力。但这样的事从未发生,因为这就将挑战作为1960年代真正产业政策的城市产业投资的潜规则。相反,1960年代呈现出一种区域工业生产投资大量从城市转移到郊区工业园的形式。在旧区普遍衰败的时候,区域的本质变成了中心城市和其郊区为了税收基础和其他资源的战争——一场郊区注定会获胜的战争9。

这种深刻的城郊分裂,在1960年代给大都市议会政府和进一步的区域规划带来了一种不现实的风气,并占用了规划者们的大量时间。也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华盛顿特区2000年区域规划。作为芝加哥和纽约区域规划理论的称职继承者,2000年区域规划提出了从华盛顿市中心向外发散的六条由新建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线所界定的走廊。由受约束的开放空间构成的“楔”将这些走廊分隔开,以保持其从整个区域中的生长。这种廊—楔的规划因而形成了保留开放空间的区域10延伸的有效模式。

2000年区域规划以其通过密集的轨道交通线作为控制郊区发展的核心方式体现出确切的前瞻性。这个规划成为了Peter Calthorpe的“交通导向发展”11的预兆,其对区域的先见之明尤其在建造华盛顿地铁的时候赢得(大量缩减的)交通系统的支持方面相当重要。该规划在保留开放空间方面的考虑相当值得赞扬,也更加的棘手。就在对覆盖两个州的五个县以及特区本身的区域的“限制”的倡导中,2000年区域规划提出了关于如何说服或迫使拥有对土地使用具有明确权限的地方政府遵照该规划所倡导的开放空间楔形发展模式这一不可回避的问题。实际上,随着一种破坏性的速度,规划的楔地会被低密度的发展所侵入,而纯粹意义上的廊—楔模式从未真正形成过12。

可以想象,由于具有长期的预期并力主城市分散,地方主义方式规划学派在1960年代发展超过大都市主义。在诸如Lewis Mumford、Benton MacKaye、Clarence Stein等1920年代著名的设计师和社会评论者的领导下,地方主义者尝试在美国的环境中应用Ebenezer Howard和英国的田园城市运动。他们把世纪之交的城市拥挤视为暂时现象,是19世纪技术发展和大都市集权的结果。在这个电力和汽车的新时代,用Clarence Stein的话来说,大城市就是一个以其拥挤和低效率大量吞 食社会资源,妨碍居民生活的“恐龙城市”13。

20世纪呈现出一种仅通过能便利的将先进科技输送到区域中各个地段的区域性电力和高速公路网络的19世纪早期分散居住模式的回归。地方主义者指责用来维持拥挤的城市中心的基础设施投资,并号召建立疏散道路系统以支撑称为“新城”规划的区域网络。在中心城市萎缩的同时,城市区域将主要由遍布全区域,镶嵌在开放的绿色环境中,复合工作与居住功能的新城组成。这种真正的区域城市将占据旧的拥挤的城市与旧的被孤立的乡村地区之间的地区,John Thomas称之为“中间地带”14。中间地带将居住在技术进步社会中的经济优势与人性迟钝、地区认同感和每个小城镇团体联合在一起15。

1930和1940年代联邦政府在道路、区域电路系统和其它基础设施的大量投资远远超过了地方主义者们在1920和1930年代曾做出的设想。但对于新城——New Deal的绿带计划——则在仅开始了三个试点之后中断:Maryland的绿色地带、Ohio的绿色丘陵和Wisconsin的绿色溪流。更重要的是,战后数年的无计划占用山林农田建造厂房、社团赞助的增长呈现出导致与地方主义者所倡导的人性尺度公共建筑的相对立的结果。在土地利用的力量在大多数区域边界上割裂了数以百计的县郡和城市的时候,并没有任何由政府津贴的手段来对这种破坏力量在大尺度层面思考的限制或指引。1920年代,地方主义者曾就城市必须分散于区域中发起争论。现在这种分散主义的思潮成为了现实,但同时也破坏了中心城市并凌驾于地方主义者所期望的中部地带之上。

无论如何,1950和1960年代地方主义者的继承人们仍然坚持着建立相对于英国式的战后美国式的新城规划的希望。就其影响程度而言,新城就是重新利用——不是作为一种减少城市人口的途径,那已经发生过了,而是作为“蔓延的可替代方式”,一种在进入有界限的、连续的、相对密集地区的边界时,保留开放空间和线性低密度发展的途径。在两个私人开发者Robert E. Simon和James Rouse都承担华盛顿特区地区的宏伟新城:介于华盛顿和巴尔的摩的Simon的北维吉尼亚复兴和Rouse的哥伦比亚的时候,新城理念受到一种意料之外的认可。由Rouse可观的开发和公共组织机构所支撑的哥伦比亚,似乎呈现出一种规划的新城作为大都市地区发展的最佳方案的思想的复苏。但先后困扰Simon和Rouse的财政难题也似乎预示新城概念的成功需要私人开发之外更多的投入16。

经历过争辩的十年,国会在1970年度住房供应行动中增加了“新团体”的供给:Title Ⅶ17。隐藏在Title Ⅶ背后的观念是对建设新城的规划和基础设施的投资是远远超出甚至最强大的个人开发者所能掌控的能力的。与其将新城的责任转移给一个公共的团体,Title Ⅶ允诺任何承担HUD(住房和城市发展部)核准的新城计划的个人开发者将得到全联邦的抵押担保、规划津贴和来自其他联邦和州政府计划同样的服务。一年之后,九个新城计划有HUD核准通过并得到联邦支持。这表示地方主义思想将最终在美国区域规划方面取得重大的冲击18。

不过,在1974年到1976年的大衰退中,Title Ⅶ的新城计划明显陷入混乱之中。最后,只有休斯敦以北三十英里的一个叫做“森林地”的新城大体幸存了下来,只因其开发者是一个在石油危机中获得巨大利润的石油大亨。如果城市更新是大都市主义的失败,那么Title Ⅶ的新城计划则是地方主义了同样的(但更少宣扬)的失败。确实,这失败如此的彻底,以至于就在规划专业者的集体记忆中被完全抹去了。然而,它的教训也许是与城市复兴的教训同样意义重大。

首先,不管联邦政府表面上慷慨的借贷保证,保证长期、符合礼仪(尤其在一个经济混乱的年代)的困难使新城开发者很容易受到哪些可以更快把握市场的传统开发者的攻击。其次,无论1960-70年代的新城规划内在的价值如何,它从根本上就是在自我建立为常规方式的可替代选择方面的失败之后的妥协产物。尽管谈到了对本体零售业、社区中心、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的“复合利用”,规划还是跟典型的城市蔓延差不多的蔓延和依赖于汽车。(这里,也许由1990年代“新的城市规划师”为创造真正“步行尺度”的更多激进的尝试是更实际的投入在这场长跑中。)19

最终,也许也最重要的是,新城追求生产大都市管理的利益而无视其本质。相反,他们论证说如果没有大都市发育和交通政策中的某些部分,新城理念根本就不可能存在。英国的新城市运动由国家内阁积极分子所倡导,他们有能力严格养护在全国范围内主要城市外围的绿色地带,并将绿色地带外的发展限制在新城之中(或用来填补现有的城镇)。新城成为与毁灭了华盛顿2000年规划中廊-楔设计的高速发展同样压力下的牺牲品。并没有区域性的土地使用政策来利于新城发展得足够强壮,来预防传统意义的郊区发展争夺新城周边的土地并在蔓延的环境中保持封闭。20

如果说大都市主义和地方主义两者的失败象征着美国区域规划的死亡的话,那么什么代表着它的新生呢?1960年代美国规划的新生基于以下三个源头生长:

——一种对“城市化”的脆弱和重要性的新的认识,尤其是Jane Jacobs所提出的那样;

——一种对开发空间的脆弱和重要性的新的认识以及对环境的尊重,在Ian McHarg 的Design With Nature21中得到最好的表达;

——开始认识到这两种表面不同的目的——城市化和开放空间——实际上都是一种新的区域规划,甚至首先是一种新的区域联合所必需的基础。

由Jacobs开始,她的著作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集中于近来在城市复兴方面的失败,也批评了从城市美化到新城运动的所有美国规划的偶像。她指责所有这些规划策略的问题在于,他们通过他们的规划看到了城市的“混乱”,但他们在理解和尊重健康的城市已有的更深层更复杂的规律方面却失败了。这种复杂的规律——她称之为“多样性”——并不是由大的规划产生而由所有独一无二的普通人才产生多样性,这才是大城市的真正有价值之处。

Jacobs通过丰富详细的对比观测规划公共住宅荒凉危险的情形与类似她曾经居住过的曼哈顿西村的休斯敦街那样的传统的“无规划”城市街道,来强有力的支持了这种批评。尽管Jacobs关于官僚主义城市更新理论的破坏性是她书中最辉煌也最必需的部分,她书中其他一些部分则讽刺性的证明了编制城市复兴规划的高度必要性。通过对专家理论的激烈抨击,Jacobs对美国规划观念回归到综合利用和注重实效方面。通过自己的观察所见,她反对学院派的规划并协助重振曾是美国规划核心的“城市交流”。也许最重要的,Jacobs提出在几乎所有城市功能迅速郊区化时,在一个权力分散的年代中,城市规划最需要的:她为城市作出了规定。

据她的分析城市的密集提供了积极的作用,因为它提供了财富、可供个人和小商业者实现其计划的综合设施。一个大企业机构可以独立的运作,但为了成功,一个小的企业则需要周边有大量的补充企业。城市中的小企业的多样性持续着,并由城市里密集多样,具有极其不同的品味和需求的城市人口所支持。正如Jacobs所强调的,城市化体现在大城市的街道生活之中。对Jacobs而言,人行道上所发生的一切与建筑物中所发生的同样重要。一个成功的街道是邻居与陌生人的混合体,一场定义了邻里生活的由熟悉和偶然所组成,并欢迎外来者的持续变化的“城市芭蕾”。这些街道的成功不仅由于它们稳定的治安条件,更因为居民们互相关注而时刻注意。城市化的本质是安全、活跃和多样化的街道。

以一种Jacobs自己从未预见的方式,她的城市理论成为了一种重新定义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方法的起点。她不仅指出了城市研究的新目的——通过城市中人性尺度的街道和其他公共空间的宝贵遗产对城市原有肌理的保存——同样重要的,她识别出了规划的局限性。在城市更新寻求全盘控制的地方,后Jacobs的规划回归到Alexis de Tocqueville在Democracy in American一书中的理论,美国式的管理在它退到幕后并给市民们留下主动性和创造力的空间时,是最有力的23。曾经被城市更新判断为已毁坏的地区如今被确定为需要特别保护的地区,而这场历史保护运动中原来需要搬走的人们则自愿地购买和修复老建筑物。

然而,规划者们很快完成了比在历史街区中保留砖砌人行道和美丽的路灯更加重要的任务。成功的历史存留通常包含对历史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这需要对有效的新用途和如何征募能带来转变的个人开发者的考虑。市中心规划日渐成为一种公共企业行为,在其中规划者们致力于处理吸引新投资的事务。这种公众-个人的合作模式由波士顿1976联盟和James Rouse在1826昆西市场转变为当代购物廊街中采用,该市场很快被证明为城市中最有活力的公共空间之一。市中心规划在今天致力于保护的综合利用和结合新办公楼、门廊旅馆、会议中心和露天运动场的合适的重新利用24。

如果说城市病曾经促使Jacobs和她的继承者们对城市的意义和重要性的重新思考和重新认识,郊区发展的爆发也同样的促成了地方主义者对他们在人类居住和自然之间相协调中所承担的责任的重新思考和重新认识。唯一能接近于Jane Jacobs之于大都市主义的重要贡献那样在地方主义者中作出贡献的是Ian McHarg,苏格兰裔风景建筑师,Design With Nature25的作者。像Jacobs一样,McHarg了解在思考和建设方面倾向于在破坏性的以一种简单的考虑覆盖在复杂的系统上这一基本问题。对于Jacobs,复杂性是遭到规划者们试图强加的一种简单的伪秩序的破坏的城市本身的多样性。对于McHarg,复杂性在于区域的奇妙而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而遭到从低地到山脊的由高速公路和地块组成的,同样强加破坏性简单模式的郊区蔓延的破坏。

McHarg的理论是“按照自然设计”,也就是说,由区域的生态系统来指导建设。

第二篇: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与管理

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与管理,目前已成为我行员工较为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员工对其的关注程度甚至已超过继薪酬福利和工作稳定性,成为我行员工最为关心、议论最多的话题。据我行人力资料部门所作的调研,75%以上的员工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与管理感兴趣,65%的员工想详细了解如何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与管理,50%的员工希望单位能提供相应的辅导和帮助。分析起来,员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与自我管理之所以会成为我行员工最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就业方式由传统的“统包统配”到现在的“自主择业”,员工与企业之间已不再是安置就业。企业在选择员工的同时,员工也在选择企业,加上企业下岗分流带来的职业稳定感降低促使员工开始系统的考虑自我的职业生涯,这一切唤起了员工对职业目标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责任感。而现在我们还面临着来自中小股份制银行的激烈竞争,特别是对于优秀人才的竞争,中小股份制银行对于新招聘的员工往往都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职业规划或者职业发展路线,可以使员工知道自己现在在做什么,以后能做什么,可以选择怎样的方向,上升到一个什么样高度,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我行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并未对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进行实际而系统的引导和规划。

二、近几年来,由于我行用人机制的改变,特别是临时工转正、后备人才库的建立、人员竞聘上岗等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使员工充分

认识到,个人的职业发展、职业社会地位的获得,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知识、技能、态度、观念等纯粹自身的条件,而不是传统所认为的家庭出身、社会背景等外在因素。只要个人有足够的能力、付出足够的努力,就可以使自己有所成就。

竞聘上岗从过去的由领导班子集体“关门点将”变为在公开场合的“比武选将”,竞聘上岗为每一位员工都提供了展示的舞台,给员工公平的展示机会。同时增加了在岗员工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提高了各类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公开竞聘,一部分优秀人才将脱颖而出,找到更能发挥自己潜能的岗位。

三、随之而来的是员工内部就业方式发生变化,从过去的领导分派员工上岗到越来越多地以竞争上岗和竞聘上岗为主,员工自身在岗位选择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2011年,我行机关本部实行双向选择、员工岗位轮换,有效地调动了员工择岗的自主性和工作积极性。由于这种员工在组织内部不同部门间、同一部门不同岗位间的流动越来越频繁,员工在单位内部的职业选择机会明显增多,员工既要抵制住频繁换岗的诱惑,又要抓住变动机会可能给自己最大化地实现个人价值,迫切需要系统的职业指导和规划。

四、职场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新入行的年轻员工,从某种程度来说,并不十分看重地位的提升,而是渴望学以致用,能够从工作中获得乐趣,获得组织及他人的认同感,强调职业心理;与传统的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不同,传统的职业成功是沿着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向上爬,担任更高的职位,承担更多的责任,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而

职场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更多的强调职业生涯的目标是心理成就感,他们对地位并不十分看重,但希望工作丰富化,具有灵活性,并渴望从工作中获得乐趣。与传统职业生涯目标相比,心理成就感更大程度上由自我主观感觉认定,而不仅仅指组织对个人如晋升、加薪等的认可。

现在面临的问题:

一、如何进一步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的规划和管理,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对于新进建行的员工,不管是对于中长期合同制员工还是定向合同制员工,要想方设法的增强他们的组织认同感和团队凝聚力。而对于老员工,特别是一线员工,要让他们看到职业发展的前景,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以老带新,才能使我行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对于建立后备人才库、公开竞聘上岗等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如何保证其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让参与的各方都心悦诚服,而不是流于形式,也是我行现在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我行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化流程,从预报岗位、资格审查、公开答辩到组织考察、初定人选、任职公示,全程都在员工的监督之下,以最大程度的保证公平。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基本状况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改革进程的关键阶段和多种社会问题的多发阶段。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大台阶,但从总体上来看,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水平不高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收入仍然居于世界后列。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从现阶段来说,就是如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利于人民自身安居乐业,幸福生活,在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有利于党在人民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人民更加热爱忠于党组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生活水平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的提高才有助于上层建筑的建设,利于我国各方面制度建设和文化的繁荣发展,最终构建社会和谐。 因此如何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在实际中应用,从而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为干部和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第三篇:了解美国人:美国强大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

一共同利益

林语堂与赛珍珠有多年的合作关系,赛珍珠是林语堂的出版商。林语堂因此觉得自己与赛珍珠有很深的友谊,所以当林语堂想发明中文打字机但经费短缺时,就向赛珍珠借钱,没想到被拒绝,他很是想不通,于是与赛珍珠绝交。这件事很说明中美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觉得相处时间长又没有龃龉就有友谊,但美国人缺少友谊这个概念,美国人讲利益。赛珍珠帮林语堂出书,是互利的行为,林语堂赚了稿费,也赢得了名声,赛珍珠更赚了大头。后来林语堂与赛珍珠闹翻后觉得自己吃亏了,自己拿的版税只是10%,而不是50%。林语堂可能觉得自己与赛珍珠应是地位相同的伙伴关系,所以应拿一半。可是,出版商有发行管道,控制了市场,他们拿走大部分利润,不管你喜不喜欢,这一直是美国的现状,这也是为什么每个人都想自己做老板的原因。至今美国的版税标准仍是8%到12%。所以林语堂不必感到自己吃亏了。如果他感到吃亏了,按照美国人的想法,他应该换个出版商。林语堂显然不习惯这样的思维。林语堂的想法可能是,我现在帮你赚钱,以后你也帮我赚钱。林语堂向赛珍珠借钱发明中文打字机,与借生活费是不一样的,生活费数量往往较少,周期通常较短。借钱做发明,类似于借钱做生意,借的数量往往大一些,还钱周期通常长一些。赛珍珠很可能从商业眼光来看这件事,觉得新发明风险大,不愿借,也挺正常。后来林语堂发明的打字机也没产生利润。

林语堂不必生赛珍珠的气,也不必因此而后悔与赛珍珠的交往。当初不是赛珍珠帮他出书,他也不会有后来的地位。中国人文章写得好的人很多,林语堂之所以至今还被人记得,主要也是因为赛珍珠帮他出的几本英文书,因为中国作家能出英文书的屈指可数。

美国人不是不可以交往,只是与他们交往时要了解他们的思维习惯。中国在历史上是超级大国,所以其价值观念在世界上也影响过其他国家。但现在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了,别国不会受中国价值观念的影响,而会受美国价值观念影响。所以,中国不能再输出友谊了。在与别国、别国人交往,要以利益为重。共同的利益可以弥补文化上的差异。

二价廉与物美

一次网上与一位国内朋友交谈,他问我能不能在美国搞到软件项目给他做,他认识几个天津大学的学生,可以用很便宜的价格把软件项目给做出来。

众所周知,美国外包的软件项目很多,但绝大多数都是外包到印度,中国 软件人才不少,可却很难揽到美国生意。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中国人英文程度不好所致,这确实是主要原因,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人不了解美国人的思维方式。

打个比方,如果你有一个亲人生病了,需要找一位医生开刀,一家印度医 院说,“到我们这里来吧,我们医院的医生有多年丰富的经验,至少开过十例这种相近的手术,都很成功,而且费用比美国医院低30%。” 另有一家中国医院说, “到我们这来吧,在我们这里做手术是最便宜的,费用比美国医院低70%,因为我们都是让医学院的学生来做得。”你会选择哪家医院呢?

对于一个美国人来说,毫无疑问他会选择印度医院,中国医院虽然更便宜, 可是让医学院学生开刀,他们有经验吗?我的亲人不成了他们的试验品吗?

选择软件公司与选择医院的道理是一样的。美国人不光考虑成本,也考虑对方有无经验,能否按照要求完成任务。

文中开头的那位朋友不了解美国人思维,当然接不到美国的软件项目。

如果了解了美国人的思维,例中的中国医院就可以说,“我们医院的医生有丰富的手术经验,像你亲人这样的手术我们已做过十多例,每个手术都很成功,而且我可以给你这些病人的电话,你自己可以去核实,而且我们的费用比印度医院还低。”这样的表述,不怕接不到美国人的生意。

三开一元钱店发大财

几年前有个朋友跟我商讨开一元钱店的事,我们在一起研究了半天,最后认定开一家一元钱店一年可以赚五万元,当时觉得赚这个数字发不了财,不值得放弃自己的工作去做。但后来发现,在美国就有以开一元钱店发大财的人。我们当时计算一元钱店的收益时,只计算了每年的利润,却忽略了店铺本身的价值。

按照美国人的思维,如果这个店能够持续赚钱,那这个店本身就很值钱。如果现在的十年期债券的利息是百分之五,那你如果要得到五万元的利息,你需要多少本金呢?答案是一百万。如果你的店也能每年产生五万元的利润,那你的店也值一百万。

如果你只有一家店,别人可能不愿化一百万来买它,因为经营风险很大,今年能赚五万,明年不一定赚到。但如果你能够多开几家,开成连锁店,美国人就会认为你的经营风险大大减少了。这时你的店就一定值钱了。连锁店产生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每个店的价值都高于单独经营时的价值。

美国有一家上市公司,叫“美元将军”(Dollar General),它开了6817个连锁店, 每个店平均一年赚约5万美元,它的总市价是68亿美元,相当于每个店价值一百万美元。 当初开这家连锁店的人发了大财。

其实,本来中国人开一元钱店有优势,因为一元钱店里的东西都是从中国进口的。但为什么没有见中国人开一元钱店发大财的呢?原因是中国人不愿合作,觉得与人合作容易受气、受骗,只信任家庭成员。因此中国人的通常做法是开一个一元钱店,几年后赚了一些钱后就把店关掉了,想不到去开新店来复制成功的商业模式,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可见,按中国人思维赚不了大钱的事,到了美国人手中,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照样可以赚到大钱。

四以“粗心”对待粗心

在美国刚进公司工作时,公司要求员工穿西装打领带。我那时不习惯繁文缛节,上班没多久,一天开车上班到了半路,才发现领带忘了打,回去拿意味着迟到,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是准时到班上要紧。当时心中是惴惴不安,生怕被老板骂。

到了班上,那一整天,与老板打了几个招呼,老板都没提我领带的 事,我不由得庆幸,看来老板也是个粗心的人。

等到第二天,我打好领带到了班上后,老板笑着说,你今天可没忘带领带。

原来,老板前一日的“粗心”是故意的。他不当时指出,是不想影响我的情绪。事情过去了,再提起来,气氛轻松,当事人 也不会再有精神负担,我不由佩服美国人的考虑细致。我的一个白领女性朋友也有过一次类似的经历。在银行工作的她一次穿了超短裙去上班,第二天收到老板的一个电子邮件,内容是一段人事部门所制定的服饰要求,其中有服装要端庄的话,她顿时明白昨天穿超短裙上班有些不合适。事请已过,她也不感到什么不自在,下不为例就行了。

五赔本的买卖也做

生活在美国的华人,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到中国店买东西,如果用信用卡付帐,他们会要求你最低消费十五元左右,看起来他们很有道理,信用卡公司会收取商家的手续费用,如果你消费少了,中国商家会觉得他们在付完信用卡公司的费用后,赚不到钱了。可到美国店去买东西,即使是几毛钱的食盐,你一样可以用信用卡买。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美国商家愿意在少数交易上亏损,只要大部分交易赚钱就行了。有人说,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生意没人做,其实赔本的生意也 可以做,只要赔的可以从赚的那部分中补回来就行。

美国店都允许客户 退货,这是一桩赔本的买卖,可是失之东隅,受之桑榆,此举赢得了人心,客户在这些店消费 更多了。所以中国店不如美国店规模大,因为中国商家不能做一点赔本生意。

六用过程而不是道德说教解决问题

中国人碰到社会问题,首先想到的办法就是靠道德说教。比如说一稿两投问题,十几年前我还在国内大学读书时,就见到报刊上不时有人呼吁作者不要一稿两投,最近在网上,看到又有人发出同样的呼吁,而且,确实存在有些网络作者一稿两投的现象。这说明这么多年的道德说教并没有收到成效。

这是为什么呢?有些刊物或网站要求作者给他们一个月的时间,如果没有任何回音,稿件再自行处理。可是,作品也有青春期,很多文章时效性很强,让作品等一个月,就象让一个姑娘等十年再找婆家一样,很多作者自然不愿意了。

到了美国后,发现从没有人呼吁过不要一稿两投,但是,却没有发现有什么稿件同时出现在两家刊物上。美国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美国人通常把社会问题归因于过程,而不是人的道德。要解决问题,就要重新检讨事情操作的过程,通过改变操作过程来防止问题的发生。

用美国人的思路解决一稿两投问题,我们可以先看另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在找工作时,你也经不起等待,你可能会把履历表送给一百家公司,但你不会去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公司去上班,为什么呢?你寄履历表给公司,只表示你对去这家公司工作有兴趣,并不表示你已做了承诺,如果这家公司要你,你就一定得去。当任何一家公司真得想聘用你时,他们需跟你再联系一次,你这时只能答应一家。这样就不会出现一女两嫁的情况了。

同样,当一个作家投稿给一家出版物时,他也应只是表露他想在这家出版物发表的兴趣,如果出版物真得决定要用这稿件了,寄一个合同给作家,甚至可以用电子邮件通知作家。得到作家签名的合同,或者回复的电子邮件时,这才算得到了作家的授权。如果作家授权给两家出版物,出版商可以根据合同来起诉作家,没有哪个作家会惹这种麻烦。

过程变化一下,问题就迎刃而解。中国人应该学习这种思维方式,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无讼未必真礼邦

以前在国内时,读到文章,说到美国人爱打官司,觉得这是一件消极的事。古代的贤人以无讼为最大的成就。

可是,在美国生活一段时间后,再发现多讼不是坏事。中国人爱讲理,路上两个人相撞,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面红耳赤地说上一天,引来很多头伸得象鸭子一样的看客,白白在浪费时间。在美国出了车祸,不用吵架,让保险公司去判断,再不服就上法庭,到了法庭,管你服不服,你都得服从法庭的判决。这就是让法庭来解决争端的好处,省得自己白费口舌。在中国报纸上,经常看到民工到雇主前静坐要工资,单位派出专员到其它单位去讨债。这些本来都是应该通过法律来解决的事,可大众却在花费无谓的时间。

美国人爱打管司,反应了美国人对法治的信任。中国人不爱打管司,不一定是民间太平无事了,而很可能是源于中国人对法律系统的不信任。中国要过渡到法治社会,需要公平执法,爱打官司人多了,未必不是件好事。

文章摘自《了解美国人:美国强大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转载请注明。

第四篇:施工现场环境卫生的管理与制度

由于公路工程施工在野外作业,条件差,工作任务繁重。因此,搞好环境卫生就特别重要,同时搞好施工环境卫生也可以说是保障施工生产安全所必备的条件和需要。所以必须高度重视,特别是作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经理更应负责组织做好本项工作。 1.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区的划分

为了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为施工安全创造条件,养成良好的文明施工作风,保证职工身体健康,施工区域和生活区域应有明确划分,一般可把施工区和生活区分成若干片,分片包干,建立责任区,从道路交通、消防器材、材料、构件堆放、仓库、加工棚、维修棚、预制场到垃圾、厕

所、厨房、宿舍、火炉、吸烟等都有专人负责,做到责任落实到人(名单上墙),使文明施工、环境卫生工作保持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2.环境卫生管理措施与要求

(1)施工现场要天天打扫,保持整洁卫生,场地平整,各类物品堆放整齐,道路平坦并满足施工要求,无堆放物、无散落物,做到无积水、无黑臭、无垃圾,有排水措施。生活垃圾与生产垃圾要分别定点堆放,严禁混放,并应及时清运到规定地点。

(2)施工现场严禁大小便,发现有随地大小便现象要对责任区负责人进行处罚。施工区、生活区有明确划分,设置标志牌,标牌上注明责任人姓名和管理范围。

(3)卫生区的平面图应按比例绘制,并注明责任区编号和负责人姓名。

(4)施工现场零散材料和垃圾,要及时清理,垃圾临时放置不得超过3天,如违反本条规定要处罚工地负责人。

(5)办公室内做到天天打扫,保持整洁卫生,做到窗明地净,文具摆放整齐,达不到要求,对当天值班员罚款。

(6)职工宿舍铺上、铺下做到整洁有序,室内和宿舍四周保持干净,污水和污物、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及时外运。发现不符合本条要求,处罚当天卫生值班员。

(7)冬季办公室和职工宿舍取暖炉,必须有验收手续,合格后方可使用。

(8)施工现场的厕所,必须天天清扫,并洒布石灰。

(9)施工现场必须设置保温(冬季)和开水(水杯自备)桶,茶水桶必须有盖并加锁。

(10)施工现场的卫生要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应按规章处理,并限期改正。

3.宿舍卫生管理规定

(1)职工宿舍要有卫生管理制度,实行室长负责制,规定一周内每天卫生值日名单并张贴上墙,做到天天有人打扫,保持室内窗明地净,通风良好。

(2)宿舍内各类物品应堆放整齐,不到处乱放,做到整齐美观。 (3)宿舍内保持清洁卫生,清扫出的垃圾倒在指定的垃圾站堆放,并及时清理。 (4)生活废水应有污水池,二楼以上也要有水源及水池,做到卫生区内无污水无污物,废水不得乱倒乱流。

(5)冬季取暖炉的防煤气中毒设施必须齐全、有效,建立验收合格证制度,经验收合格发证后,方准使用。

6)未经许可一律禁止使用电炉及其他用电加热器具。 4.办公室的卫生管理规定

(1)办公室的卫生由办公室全体人员轮流值班,负责打扫,排出值班表。

(2)值班人员负责打扫卫生、打水,做好来访记录,整理文具。文具应摆放整齐,做到窗明地净,无蝇、无鼠。

(3)冬季负责取暖炉的看火,落地炉灰及时清扫,炉灰按指定地点堆放,定期清理外运,防止发生火灾。

未经许可一律禁止使用电炉及其他电加热器具。

5.食堂卫生管理规定

根据《食品卫生法》规定,依照食堂规模的大小,入伙人数的多少,应当有相应的食品原料处理、加工、贮存等场所及必要的上、下水等卫生设施。要做到防尘、防蝇,与污染源(污水沟、厕所、垃圾箱等)应保持30m以上的距离。食堂内外每天做到清洗打扫,并保持内外环境的整洁。 1)食品卫生 (1)采购运输

①采购外地食品应向供货单位索取县以上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开具的检验合格证或检验单。必要时可请当地食品卫生监督机构进行复验。

②采购食品使用的车辆、容器要清洁卫生,做到生熟分开,防尘、防蝇、防雨、防晒。

③不得采购制售腐败变质、霉变、生虫、有异味或《食品卫生法》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2)贮存、保管

①根据《食品卫生法》的规定,食品不得接触有毒物、不洁物。建筑工程使用的防冻盐“亚硝酸钠”等有毒有害物质,各施工单位要设专人专库存放,严禁亚硝酸盐和食盐同仓共贮,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②贮存食品要隔墙、离地、注意做到通风、防潮、防虫、防鼠。食堂内必须设置合格的密封熟食间,有条件的单位应设冷藏设备。主副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要分开存放。

③盛放酱油、盐等副食调料要做到容器物见本色,加盖存放,清洁卫生。

④禁止用铝制品、非食用性塑料制品盛放熟菜。 (3)制售过程的卫生

①制做食品的原料要新鲜卫生,做到不用、不卖腐败变质的食品,各种食品要烧熟煮透,以免食物中毒的发生。

②制售过程及刀、墩、案板、盆、碗及其他盛器、筐、水池子、抹布和冰箱等工具要严格做到消并有序分开,售饭时要用工具销售直接人口食品。

③非经过卫生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工地食堂禁止供应生吃凉拌菜,以防肠道传染疾病的发生。剩饭、莱要回锅彻底加热再食用,一旦发现变质,不得食用。

④共用食具要洗净消毒,应有上下水洗手和餐具洗涤设备。

⑤使用的代价券必须每天消毒,防止交叉污染。

⑥盛放丢弃食物的桶(缸)必须有盖,并及时清运。 2)个人卫生

(1)炊管人员操作时必须穿戴好工作服、工作帽,做到“三白”(白衣、白帽、白口罩),并保持清洁整齐,做到文明操作,不赤背,不光脚,禁止随地吐痰。

(2)炊管人员必须做好个人卫生,要坚持做到四勤(勤理发、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 6.炊事人员健康证

为加强建筑工地食堂管理,严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杜绝食物中毒,把住病从口入关,各单位要加强对民工食堂的治理整顿。凡在岗位上的炊管人员,必须持有所在地区卫生防疫部门办理的健康证和岗位培训合格证,并且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凡患有痢疾、肝炎、伤寒、活动性肺结核,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不得参加接触直接人口食品的制售及食品和器具的洗涤工作。民工炊管人员无健康证的不准上岗,否则予以经济处罚,责令关闭食堂,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7.集体食堂发放卫生许可证验收标准

(1)新建、改建、扩建的集体食堂,在选址和设计时应符合卫生要求

30m内不得有露天坑式厕所、暴露垃圾堆(站)和粪堆畜圈等污染源。远离有毒有害场所

(2)需有与进餐人数相适应的餐厅、制作间和原料库等辅助用房。餐厅和制作间(含房)、建筑面积比例一般应为1:1.5。其地面和墙裙的建筑材料,要用具有防鼠、防潮和便于洗

刷的水泥等。有条件的食堂,制作间灶台及其周围要镶嵌白瓷砖,炉灶应有通风排烟设备。

(3)制作间应分为主食间、副食间、烧火间,有条件的可开设生料间、摘菜间、冷荤间、面点间。做到生与熟,原料与成品、半成品,食品与杂物、毒物(亚硝酸盐、农药、化肥等)严格分开。冷荤间应具备“五专”(专人、专室、专容器用具、专消毒、专冷藏)。 (4)主、副食应分开存放。易腐食品应有冷藏设备(冷藏库或冰箱)。

(5)食品加工机械、用具、炊具、容器应有防蝇、防尘设备。用具、容器和食用苫布(棉被)要有生、熟及反、正面标记,防止食品污染。

(6)采购运输要有专用食品容器及专用车。

(7)食堂应有相应的更衣、消毒、缀洗、采光、照明、通风和防蝇、防尘设备,以及通畅的上下水管道。 (8)餐厅设有洗碗池、残渣桶和洗手设备。. (9)公用餐具应有专用洗刷、消毒和存放设备。

(10)食堂炊管人员(包括合同工、临时工)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并取得健康合格证和培训证。

(11)具有健全的卫生管理制度。单位领导要负责食堂管理工作,并将提高食品卫生质量,预防食物中毒,列入岗位责任制的考核评奖条件中。

(12)集体食堂的经常性食品卫生检查工作,各单位要根据《食品卫生法》有关规定和本地颁发的《炊食行业(集体食堂)食品卫生管理标准和要求》及《建筑工地食堂卫生管理标准和要求》进行管理检查。 8.职工饮水卫生规定

施工现场应供应开水,饮水器具要卫生。夏季要确保施工现场的凉开水或清凉饮料供应,暑伏天可增加绿豆汤,防止中暑脱水现象发生。

9.厕所卫生管理

(1)施工现场要按规定设置厕所,厕所的合理设置方案:厕所的设置要离食堂30m以外,屋顶墙壁要严密,门窗齐全有效,便槽内必须铺设瓷砖。厕所要有专人管理,应有化粪池,严禁将粪便直接排人下水道或河流沟渠中,露天粪池必须加盖。

(2)厕所定期清扫制度:厕所设专人天天冲洗打扫,做到无污垢、垃圾及明显臭味,并应有洗手水源,市区工地厕所要有水冲设施保持厕所清洁卫生。 (3)厕所灭蝇蛆措施:厕所按规定采取冲水或加盖措施,定期打药或撒白灰粉,消灭蝇蛆。

总之,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各有差异,路基工程线长点多,桥梁工程和隧道工程施工则相对集中。在文明施工和环境卫生保护工作中要参考上述有关管理措施与规定要求,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安全施工的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的计划、措施与要求。

第五篇: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关系

一.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概念

公共事业管理,就是在一定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通常所指的公共事业管理环境是指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外部环境。

公共事业管理的内部环境,主要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机构内部的各种关系和要素组合(包括内部人事管理问题)等。

公共事业管理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机构之外的影响因素,如政治、经济、地理、人口、文化、民族、宗教等。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主要是指外部环境,及公共管理主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或者说是直接或间接作用或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及其活动方式、活动过程的外部要素的总和。

二.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关系

公共事业管理最突出和本质特点是公共性,同时也带有政治性和阶级性。一个国家或地区公共事业管理的公共性水平的高低,即提供公共商品的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好坏,以及其管理的政治性和阶级性的具体内涵,则取决于各自政治、经济及文化要素及公共管理主体所在的环境。环境也因之成为公共事业管理活动本身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构成要素。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关系,主要包含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两个方面。

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决定、制约公共事业管理。总体上看,表现为公共事业管理的根本性质、原则和职能内容,实际上是由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决定的,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方式、决策等都要受到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制约。其次是,公共事业管理对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利用和改造,反映的是公共事业管理对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反作用。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利用并创造环境条件解决公共问题的同时,也改造了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主动而自觉地纠正自己的管理行为、管理法规和管理方式等,从而形成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式主要表现为公事业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之间,通过特定的资源和信息的交换,公共事业管理满足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要求。而公共管理环境的需要是确定公共事业管理基本任务的客观依据。

公共事业管理是政府履行职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事业管理的绩效好坏也直接决定了一届政府执政的成败。这些都直接要求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切在必要时强而有力,能够明确的审时度势,综合复杂的公共管理环境的各方面因素做好公共事业管理工作,做出正确的宏观方向判断,掌控微观的环境的动态及时纠正偏颇。

上一篇:美国酒类进口管理办法下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