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麻疹

2024-05-03

妊娠合并麻疹(精选八篇)

妊娠合并麻疹 篇1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自我国广泛开展儿童麻疹疫苗接种以来, 其发病出现了新的特点[1]:成人麻疹增多, 婴幼儿麻疹增多。而妊娠期这个特殊时期发生麻疹往往病情较重, 极易对妊娠结局造成不良影响, 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现对我科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15例妊娠合并麻疹病人的临床特点, 进行回顾分析。

二、资料与方法

(一) 对象

一般资料:2014年1月—2015年6月我科共收治15例妊娠合并麻疹孕妇, 年龄23~32岁, 平均年龄25.2岁, 孕周 (7~38周) , 2例早孕, 6例中孕, 7例晚孕。15例均为妊娠期突起发热, 热峰可达39.5°C, 咳嗽, 上呼吸道症状进行性加重, 全身皮疹, 口腔koplish斑。其中11例初产妇, 4例经产妇。

(二) 方法

酶联免疫法检测麻疹Ig M抗体, 血尿分析仪检测血、尿常规, 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三、结果

1.化验检测结果。 (1) 麻疹Ig M抗体检测阳性, 除1例阴性, 14例均为阳性。 (2) 15例中血常规:白细胞正常9例 (白细胞升高2例, 白细胞降低4例) , 中性粒细胞升高12例, 淋巴细胞计数降低10例。 (3) 肝功能:轻度异常, 丙氨酸转氨酶升高 (ALT) 5例, 最高达204u/L, 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升高5例, 最高137u/L。电解质检测低钾血症7例。15例病人中钾最低达2.9mmol/l。

2.并发症。支气管炎14例, 支气管肺炎2例, 肝功能异常6例, 喉炎5例, 结膜炎5例, 中耳炎1例。高热过后持续低体温3例。

3.治疗方法。补液支持, 一代头孢类抗生素预防感染,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低钾患者及时的补钾治疗。必要时予保肝降酶治疗。20周以后必要时予抑制宫缩治疗。

4.妊娠结局。早孕2例皆流产。中孕6例, 其中4例保胎失败, 流产不能避免而流产;2例保胎成功, 痊愈出院。晚孕6例中, 2例孕28周, 早产, 新生儿死亡;1例32周保胎失败, 早产, 新生儿存活;1例34周保胎成功;1例孕37周病人自然分娩, 产时顺利;1例38周因胎儿宫内窘迫行剖宫产, 新生儿存活。15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胎儿丢失8例。

四、讨论

(一) 临床特征

2014—2015年, 麻疹进入流行的小高峰, 孕妇感染麻疹较往年明显增多。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 全球每年仍有约3500万麻疹病例, 在疫苗可预防的病毒性疾病中, 麻疹仍是死亡例数最多的[2,3,4], 而本组患者中孕妇本人皆全部好转出院, 预后良好, 但胎儿丢失8例, 胎儿不良结局占60%。本组患者临床特征为: (1) 热程长热峰高。所有患者都出现发热, 体温高于39.0℃的为13例, 占87%, 平均热程7.5天。这说明麻疹引起的病毒血症较重。 (2) 皮疹明显:1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典型皮疹, 口腔中Kopliks斑出现率为100%, 热峰越高, 出疹时间越早, 病毒血症相应越重。 (3) 上呼吸道炎症和卡他症状重。 (4) 并发症以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为主, 伴有肝损害者亦常见。肝损害者本组发生率高达50%, 但无明显恶心、食欲不振、腹部不适, 实验室检查以ALT、AST升高为主, 而胆红素升高者未见。以中型麻疹为主, 无死亡病例, 孕妇全部治愈出院。妊娠不良结局为60%, 表现为流产、早产。

(二) 处理

妊娠合并麻疹处理治疗起来比较复杂, 主要表现在: (1) 发热, 妊娠期退热药不宜随便使用; (2) 麻疹是病毒感染, 而抗病毒药物如病毒唑是孕妇禁用。病人病毒血证重, 发热, 心率增快, 病毒血症及炎性物质的刺激极易诱导宫缩发动, 早孕、中孕出现先兆流产, 晚孕的病人出现先兆早产。宫缩抑制药:盐酸利托君 (安宝) , 应用时心率增快, 发热病人心率加快易导致胸闷、气短, 保胎的过程也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妊娠合并麻疹往往病情较重, 病毒血症及内毒素血证, 发热及咳嗽增加腹压, 刺激等极易诱导出宫缩, 导致妊娠不能继续, 保胎成功率低, 早、中孕发生流产, 晚孕发生早产, 胎儿心跳加快, 出现胎儿宫内窘迫。

我们的处理经验:尽量不要使用退热药, 香菜 (芫荽) 煮水擦浴, 促进疹子尽快出齐缩短病程, 同时对症处理, 抗生素应用预防感染, 必要时雾化吸入, 减少支气管炎的症状, 喉炎出现时可使用地塞米松雾化治疗, 喉炎缓解较快, 28周以后应用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 一旦发生早产, 胎儿存活几率增加。本次报道5例先兆早产, 仅2例保胎成功, 余3例均发生早产, 尽管宫缩抑制剂 (安保) 应用时调整到最大滴速。中孕6例, 4例均发生流产。早孕发生先兆流产后流产。对于有生机儿, 尽量保胎, 促进胎肺成熟。肝功能损伤常见, 6例出现肝功能轻、中度损伤, 但是随着麻疹的痊愈, 肝功能损伤很快好转。肾功能无明显的影响。结膜炎严重的病人, 酌情使用阿昔洛韦滴眼液及更昔洛韦眼膏。对于缓解麻疹症状明显作用。喉炎2例, 由声音沙哑到发不出声音, 持续时间约2周后好转, 使用地塞米松雾化治疗后很快好转。我们认为对于妊娠合并麻疹病人, 如无异常, 仍以阴道分娩为主。本报道有1例拟胎儿宫内窘迫行剖宫产结局良好, 故认为及时终止妊娠可改善妊娠结局。新生儿出生后应该与母亲隔离, 为了增加婴幼儿抵抗力可以给予人丙种球蛋白400mg每公斤体重预防麻疹。妊娠不良结局与妊娠特殊时期有关。麻疹感染属于病毒感染, 感染后白细胞升高少见, 但合并细菌感染后可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三) 预防

通过以上回顾性分析我们认为妊娠期感染麻疹往往病情较重, 极易造成不良的妊娠结局, 导致胎儿丢失。为了预防妊娠麻疹应该: (1) 加强计划免疫接种, 尤其是准备妊娠的孕妇最好妊娠前检测麻疹抗体的水平, 如果儿童时期未患过麻疹应接种麻疹疫苗。 (2) 远离传染源, 急性期麻疹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但是近年来发现的亚临床型带病毒者也可能是麻疹传染源, 因而应在准备妊娠前进行麻疹抗体滴度检测, 加强疫苗免疫是阻断亚临床型带病毒者成为传染源的十分有效的途径。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麻疹临床表现治疗体会及麻疹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15例妊娠合并麻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妊娠合并麻疹孕妇, 早孕2例皆流产, 中孕6例, 保胎失败流产4例, 成功2例, 发生先兆早产 (2836周) 5例, 保胎失败早产3例 (2例新生儿死亡, 1例存活) , 2例保胎成功。37周足月产经阴道分娩1例, 胎儿宫内窘迫1例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无孕产妇死亡。结论:妊娠合并麻疹患者极易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即流产、早产。一旦确诊, 应该积极对症治疗, 早孕感染终止妊娠为妥, 中孕感染极易发生流产, 晚孕如胎儿能够存活, 促胎肺成熟, 预防早产, 孕足月应该尽快终止妊娠。

关键词:娠,麻疹,临床特征,预防

参考文献

[1]杨绍基, 任红.传染病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02.

[2]杨绍基.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7-58.

[3]梁晓岳, 向华, 周加新.224例成人麻疹临床分析[J].中华实验和病毒学杂志, 2005, 19 (1) :99.

妊娠合并高血压护理常规 篇2

【定义】妊娠高血压疾病是指妊娠20周以后出现高血压、水肿、蛋白尿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抽搐、昏迷、心肾功能衰竭,甚至发生母婴死亡,分娩后会随之消失,主要临床表现:高血压、水肿、蛋白尿。分类:

妊娠期高血压:BP≥140/90mmHg,妊娠期首次出现,并于产后12周恢复正常;蛋白尿(-);患者可伴有上腹部不适或血小板减少,产后方可诊断。

子痫前期轻度:BP≥140/90mmHg,孕20周以后出现,尿蛋白≥300mg/24h或(+)。可伴有上腹部不适、头痛等症状。

子痫前期重度:BP≥160/110mmHg,尿蛋白≥2.0g/24h或(++);血肌

9酐>106umol/l;血小板<100*10/l;微血管病性溶血(血LDH升高);血清ALT或AST升高;可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并有头痛、眼花、胃区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子痫:子痫前期孕妇抽搐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观察要点】

1、生命体征

神志、体温、血压、脉搏、呼吸

2、评估有无其他并发症

胎盘早剥、HELLP综合症、心肾衰竭

3、密切监测临床症状

血压变化、蛋白尿定性定量、水肿程度

4、密切监测产程

宫缩、胎心、胎动情况;产程进展情况

5、出入量

摄入的食物和液体以及排出量,监测肾功能情况

6、密切观察主诉及自觉症状

有无晕、头痛、视物不清等症状,警惕子痫的发生。

7、产后细致观察

子宫恢复情况;引道出血情况;恶露颜色、性状

8、用药情况及用药后反应

硫酸镁应用时,注意浓度及速度,谨防镁中毒。

【护理措施】

1、轻度子痫前期孕妇的护理

1.1、保证休息,充分睡眠(>10小时/天),左侧卧位为宜,保持愉快情绪。1.2、摄入充足的蛋白质(>100克/天)、热量。

1.3、增加产前检查次数,向孕妇及家属讲解妊高症相关知识,并督促孕妇每天数胎动,监测体重,及时发现异常。

1.4、重度子痫前期孕妇的护理。1.4.1需住院治疗,卧床休息,左侧卧位为宜。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各种刺激,若孕妇为重度高征,应准备下列物品:呼吸器、床档、急救车、吸引器、氧气、开口器、产包,以及急救药品,如硫酸镁、葡萄糖酸钙等。

1.4.2、每4小时测一次血压,并随时观察和询问孕妇,有头晕、头痛、目眩、恶心、呕吐、阴道出血等自觉症状及时报告医生。

1.4.3、教会产妇自数胎动,注意胎心变化,必要时做胎心监护;严防胎盘早剥。

1.4.4、适当限制食盐摄入量(每天少于3克)。

1.4.5、隔天测体重,留置尿管,每天记液体出入量。1.4.6、加强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1.4.7、药物治疗的护理 1.4.7.1、解痉药物:首选硫酸镁,肌肉注射时臀部深部注射,注射部位有硬结或疼痛时,可行局部热敷促进药物吸收。静脉滴注时,速度以1g/h为宜,不超过3g/h。每天用量15-20g。应用硫酸镁的过程中,注意药物的毒性反应,应检测以下指标,膝腱反射必须存在、呼吸不少于16次/分、尿量每24小时不少于600ml,或每小时不少于25ml。一旦出现毒性反应立即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10ml,3分钟以上推完。

1.4.7.2、镇静、止搐药物:使用安定肌注或静脉注射,静脉推注时宜慢。使用冬眠1号(杜冷丁100mg+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1/3量肌注时,因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产妇应卧床不能单独下床活动,以防意外。

1.4.7.3、降压药物:心痛定口服或舍下含化,应严格给要时间、剂量和方法,静脉给降压药时,严格输液速度,密切观察血压。

1.4.7.4、利尿药和扩容药,速尿用后注意观察尿量情况、白蛋白、血浆等扩容时注意观察脉搏、呼吸血压及尿量,防止肺水肿和心力衰竭的发生。

2、子痫患者的护理

2.1、协助医生控制抽搐,硫酸镁为首选药物,25%的硫酸镁20毫升+25%的葡萄糖20毫升静脉推注(不少于3min),随之用以2g/h静脉滴注,必要时可加用强有力地镇静药物,20%甘露醇250毫升快速静点。

2.2、子痫发生后,立即给氧,用开口器或压舌板放置于上、下磨牙间防止唇舌咬伤。

2.3、使患者取头低侧卧位,必要时,用吸引器吸出喉部黏液或呕吐物,以免窒息。

2.4、在患者昏迷或未完全清醒时,禁止给予一切饮食和口服药,取出假牙、防止误入呼吸道而致吸入性肺炎,加强口腔护理。

2.5、减少刺激,将患者安置于单暗室,一切治疗和护理操作尽量轻柔且相对集中,减少任何不必要的刺激。

2.6、严密监护,密切注意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及尿量(留置尿管)、记出入量。

2.7、及时发现产兆,做好终止妊娠和母子抢救准备。

2.8、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心力衰竭、脑出血、肺水肿、肾功能衰竭DIC等,及时处理。

3、妊娠高血压 孕妇产后护理 3.1、如果患者在分娩前或分娩时使用了硫酸镁,产后的第一个24h仍然要继续使用。由于硫酸镁会抑制子宫收缩,因此产后使用硫酸镁时要注意子宫收缩情况,避免出现产后出血。

3.2、如果产后血压持续升高,可考虑口服降压药,首选钙通道阻滞药。3.3、在产后72h内尿量通畅会逐渐增加,应注意监测尿量。

3.4、一般在产后2周内子痫前期的症状会完全消失,若不消失,应注意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肾炎等。

【健康教育】

1.加强孕期教育,使孕妇及家属了解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知识和对母儿的危害。

2.使孕妇于妊娠早期开始做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异常做到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从而减少本病的发生和阻止其发展。

3.指导孕妇合理饮食,减少脂肪过多的摄入,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及富含铁4.5.6.7.钙锌的食物。

妊娠20周开始,每天补充钙剂2g,可降低妊娠高血压的发生。

孕妇保持足够的休息和愉悦的心情,减少生活压力,减少妊娠高血压的发生。

妊娠合并麻疹20例临床分析 篇3

关键词:妊娠,麻疹,临床分析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 (measles virus) 感染导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成人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 女性在此年龄段处于育龄时期, 孕妇麻疹发病率因此也称上升趋势。所以, 应引起产科和传染科对于孕期麻疹的高度重视。妊娠合并麻疹虽然发病率较低, 但一旦发病对母婴具有严重危害, 甚至能够引起胎儿宫内窘迫、早产、流产、死胎及产后出血等症状。本文对我院对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20例妊娠合并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20例妊娠合并麻疹患者, 年龄21~38岁, 平均 (30±6) 岁, 其中早期妊娠1例, 中期妊娠8例, 晚期妊娠11例, 接种过麻疹疫苗患者14例, 未接种或接种史不详者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传染病学麻疹诊断标准。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流行病特征及本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1.3 临床表现

妊娠合并麻疹患者典型特征为: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 其中6例患者表现为发热, 4例体温<39℃, 2例>39℃, 皮疹、流涕及腹泻等均为典型麻疹表现;10例患者在典型麻疹的基础上, 还有结膜炎及肺部呼吸音粗症状;6例患者不仅有典型麻疹表现, 还有5例畏光, 4例结膜炎, 3例肌肉疼痛及关节痛, 3例肺部感染, 有咳嗽、肺部呼吸音增粗表现;随妊娠月份的增加。妊娠合并麻疹孕妇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

2结果

本组20例患者, 10例出现麻疹并发症, 治愈16例, 2例流产, 1例因急性胎儿窘迫行剖宫产。妊娠合并麻疹各并发症均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治疗。

3治疗与转归

3.1 一般治疗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麻疹典型症状是高热, 高热能够加快孕妇心率, 引起胎儿心率加快, 严重患者能够导致早产。所以, 应跟据患者的病情, 给予退热, 多以物理降温为主, 嘱咐孕妇多喝温开水, 出汗退热, 有需要时给予补液、补充电解质等进行对症治疗。

3.2 加强隔离与护理

严格执行呼吸道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 嘱咐患者充分卧床休息, 适当延长睡眠时间, 单间隔离, 集中诊疗, 配戴口罩,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保持空气新鲜。定期紫外线消毒, 每日更换患者衣服。保持孕妇皮肤、口腔、眼、耳、鼻、手及足的清洁及黏膜的完整性, 预防破损。

3.3 预防及积极治疗并发症

10例妊娠合并麻疹患者出现并发症, 均经积极治疗后完全好转。6例合并肺炎患者, 确诊后按照肺炎治疗, 继发细菌感染的, 采取抗感染、祛痰、止咳等对症治疗[1];消化道系统症状, 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观察大便性质、量保持肛周清洁, 及时补充电解质, 防止休克。

3.4 终止妊娠时机的选择

对于孕早期及孕中期的麻疹患者, 应进行积极的对症治疗, 在保证母婴安全的前提下, 延长孕周数, 提高胎儿存活率[2];对于孕晚期麻疹患者, 应避开麻疹高峰期进行终止妊娠, 来防止新生儿被传染上麻疹。本组20例患者, 10例出现麻疹并发症, 经过对症治疗后, 均痊愈, 足月后自然分娩;7例均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行剖宫产终止妊娠;因胎膜早破流产2例, 妊娠22周和24周, 因胎儿窘迫行急诊剖宫产术1例 (妊娠38周)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手术切口感染。

3讨论

孕妇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其机体抵抗力很弱, 此时期患麻疹能够给母婴造成很大危害。孕早期感染麻疹可影响神经系统, 导致流产[3];孕中、孕晚期则可导致死胎和早产, 甚至能够传染新生儿;所以妊娠期麻疹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极为重要。麻疹疫苗初免免疫力仅能维持15年, 一次接种不代表获得终身免疫, 孕前接种麻疹疫苗, 或加强免疫, 能够保证母婴安全。所以, 妊娠合并麻疹患者应高度重视, 密切监护, 加强护理,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才能够预防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庞卫阳.当归饮子治疗妊娠合并急性荨麻疹27例.浙江中医杂志, 2011, 46 (2) :121.

[2]周健, 唐锡尔.妊娠合并麻疹18例临床分析.中华现代护理杂浙江临床医学, 2009, 9 (9) :1219.

1例水痘合并麻疹患儿的护理 篇4

1 病例介绍

患儿, 男, 6岁。因全身丘疱疹伴发热5 d, 红色细小丘疹1 d入院。患儿5 d前无明显诱因面部起绿豆样丘疱疹, 伴发热、咳嗽, 当地门诊予利巴韦林静脉输注, 效果不佳, 皮疹逐渐增多, 延及躯干及四肢, 1 d前耳后、面部突起红色细小丘疹, 渐扩散至全身, 微痒, 同时咳嗽、发热症状加重, 出现结膜充血、流涕, 精神食欲差, 遂转诊我院, 门诊以“水痘合并麻疹”收入院。既往体健, 否认麻疹及水痘疫苗接种史, 否认近期与麻疹、水痘病人接触史。入院查体:体温39.3 ℃, 脉搏105/min, 呼吸25/min, 营养及发育欠佳, 意识清楚, 急性病面容, 结膜充血明显, 咽轻度红肿, 双侧扁侧桃体Ⅱ度肿大, Koplik斑 (+) , 心肺无异常。皮肤科情况:面、躯干、四肢密集分布鲜红针帽大小的斑疹、斑丘疹, 部分融合成片, 压之退色, 全身散在分布绿豆至黄豆大小圆形丘疱疹, 疱顶有脐凹, 周围绕以红晕, 部分破溃结痂。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及肝肾功能无异常, 抗麻疹病毒IgM (+) 。临床上予以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 7 d后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隔离治疗

水痘和麻疹均是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疾病, 隔离治疗对预防疾病的进一步播散极为重要。将患儿安置在独立病房, 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 并保证室内空气流通, 定期用紫外线等消毒[1]。水痘的隔离期一般在出疹后7 d, 而麻疹的隔离期是出疹后5 d, 结合该患儿的病史, 向患儿家长交代隔离期大约7 d, 以便于家长安排工作、生活, 同时获得其配合。

2.2 消除患儿家长恐慌心理

因患儿水痘未愈又患麻疹, 且一般情况较差, 皮肤损害严重, 家长紧张、焦虑, 害怕患儿有生命危险。患儿治疗及护理均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 因此稳定家长情绪, 消除其恐慌心理尤为必要。入院时及时告知家长两种疾病的概况和治疗护理计划, 并列举成功病例, 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配合临床工作。

2.3 患儿心理护理

患儿年幼, 加之发热, 时有烦躁、哭闹的表现, 在治疗时极不配合。通过家长了解患儿平常喜欢的音乐及故事, 派有此专长的护士, 到床边给患儿讲故事, 一起欣赏音乐, 以获得患儿的信任, 使其积极配合护理与治疗。

2.3 发热护理

入院前3 d患儿体温波动在37.8 ℃~39.5 ℃, 耐心向家长解释发热是麻疹病毒中毒症状的表现, 皮疹出齐后体温会随之下降。严密监测患儿体温, 根据病情调整补液量, 体温低于39 ℃时采用物理降温, 超过39 ℃时适度药物降温, 及时更换汗湿衣物。

2.4 皮肤黏膜护理

由于患儿结膜充血、畏光, 及时利用窗帘、可调电灯开关调整病房亮度, 同时应用滴眼液经常清除眼部分泌物;为避免引起皮肤继发细菌感染, 修剪患儿指甲, 嘱患儿不要搔抓皮肤[2], 在未破溃的皮疹区外涂炉甘石洗剂, 在破溃处外涂红霉素软膏。不要强行剥脱痂皮, 应等其自然脱落。

2.5 饮食护理

高热期间患儿食欲较差, 采取诱导、表扬的方式鼓励其多饮水、新鲜果汁, 喂食稀饭等易消化的食物, 食欲好转时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3 小结

水痘合并麻疹的病例临床较为少见, 该患儿自幼体质较为虚弱, 平时挑食, 缺乏体育锻炼, 导致免疫力低下, 是并发两种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原因。及时的隔离治疗及悉心护理是该患儿痊愈的关键。在护理上通过对患儿进行病情观察、心理护理、皮疹护理、饮食护理等, 缓解了患儿及家长的恐慌心理, 使患儿的病情得到及时控制, 未出现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朱儒红.52例水痘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护理研究, 2009, 23 (9C) :2499-2500.

1例新生儿麻疹合并肺炎报告 篇5

患儿,女,25天,因流涕一周、发热两天、出疹一天入院。生后与母亲密切接触。入院8天前,母亲因麻疹住传染病医院治疗;7天前出现流清涕,伴鼻塞,打喷嚏;2天前出现发热,体温37.5℃,间有咳嗽,次日出现皮疹,见于发际、颜面部,迅速蔓延至躯干及四肢。入院查体:T 36.8℃,R 50次/min,全身皮肤见较密集暗红色斑丘疹,部分融合,疹间皮肤正常,口腔黏膜充血,未见柯氏斑,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闻及细湿啰音。X线胸片提示双肺透亮度增高,双肺纹理增多、模糊,伴有小片状模糊阴影。血常规:WBC7.9×109/L, N 42.8%, L 38.0%, Hb 132 g/L, PLT 173×109/L, 发热第3天查麻疹抗体-IgM阳性。

2 诊断

(1) 麻疹; (2) 新生儿肺炎。予抗感染,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肌肉注射干扰素,口服维生素AD滴剂,加强皮肤护理等治疗。治疗5天后,皮疹大部分消退,出院后随访,皮疹消退后有色素沉着。

3 讨论

麻疹是一种急性病毒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以6个月~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引起麻疹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儿童感染麻疹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曾有报道儿童麻疹合并肺炎高达94.6%[1]。患儿童感染麻疹后,一般不是死于麻疹,而是死于其他的并发症,其中肺炎是麻疹最常见到的死因[2]。

新生儿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一旦接触传染源极易患病。本例新生儿麻疹特点:有明确的麻疹患者密切接触史,皮疹典型,麻疹病毒IgM阳性,X线胸片提示合并肺炎,但是体温不高,卡他症状不重,出疹时间、皮疹消退时间长,提示新生儿麻疹与婴儿时期麻疹临床表现有特殊性。对于麻疹合并重症肺炎的治疗,罗如平等[2]认为有效防治继发感染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严重肺炎患者在初始治疗上,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采取降阶梯治疗策略,即在最初病原体未明的情况下,根据病原流行病学资料、当地实际的病原学分布和敏感性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尽早开始使用强力广谱抗菌药物经验治疗,即“有针对性全面覆盖推测病原菌的方针”或称为“猛击策略”。经过多年的国内外临床实践,重症肺炎抗菌药物降阶梯治疗策略已经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3]。此外,治疗中要防止因缺氧继发性加重重要脏器的损伤;重视营养支持、维生素补充和保持内环境平衡治疗。避免新生儿麻疹严重并发症的方法是早诊断/早治疗。新生婴儿麻疹的临床症状表现不太明显,早期仅表现体温中低热 (或无热) 、咳嗽等感染和中毒的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呼吸道感染。因此经常会等到患儿病情往往发展至出疹期或疹退后留有色素沉着斑才被确诊。所以需要医师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详细询问病情和病史,彻底掌握本病的临床诊断特点,在对于母亲的产前或产后患病并有密切接触过的新生儿,要特别注意,列如有双眼分泌物增多、发热、皮疹等表现,应高度警惕,要考虑到本病的可能,以便及时确诊。一旦确诊就应当加强护理,合理治疗,避免发生并发症。预防母亲罹患麻疹是预防新生儿麻疹最有效的方式。妇女在育龄期期间会因怀孕和产后机体抵抗力变低,而容易感染麻疹,而危及后代。张志芳等[3]认为较为适宜的方法是对婚前检查的女性常规检测麻疹抗体,对其中阴性或低滴度者应给与麻疹疫苗加强注射,以期提高其胎儿母传麻疹抗体的水平,最终达到控制婴儿麻疹发生的目标。如过孕母或新生儿有麻疹接触史者,应立即采取防感染措施,注射麻疹免疫球蛋白或者血清免疫球蛋白,让孕母及新生儿避免感染。

参考文献

[1]罗如平, 刘静, 廖亦男, 等.儿童麻疹并重症肺炎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07, 14 (6) :1840-1842.

[2]蔡少华.重症肺炎的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策略和国内的临床实践[J].中国药物应用与检测, 2007, 2:1-3.

妊娠合并麻疹 篇6

资料与方法

本次临床研究主要选取30例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进行临床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观察临床表现和治疗后的效果, 其中年龄0~8个月11例, 9个月~2岁12例, 3~5岁7例, 其中男20例, 女10例。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咳嗽、口腔黏膜有麻疹黏膜斑等临床表现。24例患儿为充血性皮疹, 6例患儿为出血性皮疹。患儿体温38.9~41.3℃, 平均 (39.5±3.02) ℃。

诊断标准:所有患儿经过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以及心肌酶等检查和痰细菌的培养, 所有患儿在症状、临床表现等方面均满足麻疹合并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 ELISA法检测麻疹IGM抗体为阳性, 重症肺炎符合WHO中有关幼儿麻疹合并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1]。

治疗方法:首先给予30例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吸氧、抗病毒等基础治疗, 检查患者的心肌酶、免疫球蛋白指数以及胸片, 结合体温变化情况, 明确病因。根据药敏结果和临床经验, 给予患儿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并根据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 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给予合并支原体感染的患儿以阿奇霉素进行治疗[2]。出现心力衰竭的患儿可以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 对于喘息或者并发喉炎的患儿可以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进行治疗[3]。在治疗期间, 加强对所有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的呼吸道监管和检查, 保证患儿能够呼吸通畅。在针对性的治疗之下, 检查所有患者的心肌酶、免疫球蛋白指数以及体温变化情况。

结果

30例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中, 治愈19例 (63.33%) , 好转10例 (33.34%) , 死亡1例 (3.33%) , 见表1。

经过治疗之后, 3~6 d内出院6例 (20%) , 8~11 d出院20例 (66.67%) , 12~15 d内出院4例 (13.33%) , 见表2。

讨论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具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等临床症状, 传染性较强, 多发生于儿童人群当中[4]。急性肺炎是儿童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 而重症肺炎是急性肺炎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但是随着近年来医疗卫生的快速发展, 重症肺炎的死亡率逐渐下降, 为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了更多的保障[5]。

在对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和药敏结果, 对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进行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结合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和临床表现, 制定及时、有效而合理的治疗方案。比如对于合并支原体感染的患儿, 可以给予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对于心力衰竭的患儿, 可以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对于具有喘息或者并发喉炎的患儿, 可以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进行治疗。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呼吸的畅通程度能够直接影响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的治疗效果, 所以在治疗期间, 必须加强对所有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的呼吸道监管和检查, 保证患儿能够呼吸通畅, 为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争取更多的时间, 保证治疗的效果[6]。

在本次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30例临床研究中, 在针对性的治疗之下, 30例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中, 治愈19例 (63.33%) , 好转10例 (33.34%) , 死亡1例 (3.33%) 。这表明, 针对性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降低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的死亡率, 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3~6d内出院6例 (20%) , 8~11 d出院20例 (66.67%) , 12~15 d内出院4例 (13.33%) 。基本所有的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都能够在治疗之后尽快出院。

综上所述, 结合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表现, 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和治疗策略能够有效降低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的死亡率, 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的出院时间较短, 术后康复时间较快,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30例, 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结果:30例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经过治疗后, 其中治愈19例 (63.33%) , 好转10例 (33.34%) , 死亡1例 (3.33%) 。36 d内出院6例 (20%) , 811 d出院20例 (66.67%) , 1215 d内出院4例 (13.33%) 。结论:结合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表现, 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和策略, 能够有效降低患儿死亡率, 临床疗效显著, 并且出院时间较短, 术后康复较快,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麻疹,重症肺炎,患儿

参考文献

[1]魏义胜.麻疹合并重症肺炎的临床表现与胸部DR影像学特点分析[J].临床医学, 2014, 8 (7) :92.

[2]丛力宁.小儿麻疹合并重症肺炎的胸部X线表现及预防[J].临床荟萃, 2010, 9 (7) :1145.

[3]林智亮.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肺氧合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7 (11) :58.

[4]黄希勇, 肖云彬, 王祥, 等.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症肺炎急诊介入封堵治疗[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4, 9 (1) :8.

[5]王思菱.593例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儿病毒和非典型细菌病原学分析[D].中山大学, 2012, 4 (5) :1-56.

麻疹合并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7例麻疹住院患者中合并肝损害的24例, 均符合麻疹诊断标准[1], 并排除常见的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代谢性、酒精性因素所致的肝损害及EBV、CMV等其他原因所致的肝损害。其中男9例, 女15例, 男女比为0.6:1, 年龄14岁~58岁, 平均32.5岁, 其中小于18岁以下人员4例, 占16.67%, 18岁以上人员20例, 占83.33%, 曾接种麻疹疫苗者17例, 接种史不详者7例。

1.2 方法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麻疹。所有病例入院后次日晨抽空腹静脉血行血常规、肝功能、肝炎病毒学等检测, 同时送市疾病控制中心行麻疹病毒抗体检测, 以及给予患者行常规心电图、胸片、超声检查。

1.3 肝损伤判断标准

正常:ALT≤40 U/L, TBi Li≤20μmol/L, ALB≥35 g/L;轻度肝损伤:ALT 41~100 U/L, TBi Li21~34.2μmol/L;中度肝损伤:ALT101~300 U/L, TBi Li34.3~85.5μmol/L;重度肝损伤:ALT>300 U/L, TBi Li>85.5μmol/L, ALB≤32 g/L。

2 结果

2.1 症状和体征

24例患者均有发热, 体温波动于37.6~39.8℃, 均伴有畏光、流泪、咽痛等呼吸道卡他症状和眼结膜充血。伴有食欲不振10例 (41.67%) ;恶心呕吐8例 (33.33%) ;腹泻11例 (45.83%) ;尿黄2例 (8.33%) ;巩膜明显黄染2例 (8.33%) ;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 皮疹消退后均有明显色素沉着。

2.2 白细胞计数

WBC3.0×109~3.9×109/L3例 (12.5%) , 4.0×109~9.0×109/L16例 (66.67%) , 9.1×109~14.2×109/L5例 (20.83%) , 分类:中性粒细胞升高5例 (20.8%) , 淋巴细胞升高7例 (29.17%) 。

2.3 肝功能

57例麻疹患者, 其中24例出现肝功能损伤, 占42.1%, 其中成人组20例 (83.33%) , 儿童组4例 (16.67%) ;轻度肝损伤13例 (54.2%) , 中度肝损伤10例 (41.7%) , 重度肝损伤1例 (4.1%) , 各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均为阴性。

血清学检查

24例患者检测麻疹病毒Ig M抗体, 其中20例阳性, 阳性率83.33%。

2.5 其他合并症合并支气管肺炎4例 (16.67%) , 急性喉炎2例 (8.33%) 。

2.6 治疗与转归

经给予抗病毒 (利巴韦林) , 抗感染 (阿奇霉素、头孢菌素) , 甘草酸二胺、还原性谷胱甘肽等保肝及对症综合治疗。结果24例中痊愈出院19例 (79.17%) , 好转出院5例 (20.83%) , 平均住院天数7.9 d。

3 讨论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经呼吸道传播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一种传染病。致病时病毒除直接侵犯宿主细胞外, 机体还发生一系列免疫反应[2]。其基本病理变化为:当病毒侵犯任何组织时均出现单核细胞浸润及形成多核巨细胞, 引起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麻疹并发肝损害的机理比较复杂, 被认为与免疫因素或者病毒对肝细胞直接损害有关。当人体被麻疹病毒感染后, 胸腺依赖淋巴细胞大量分泌, 致敏的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导致单核细胞浸润, 形成多核细胞性血管炎血管内细胞受损, 使组织坏死, 从而导致肝细胞损害。有人发现部分成人麻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CD4下降, CD8升高, 二者比值下降, 故认为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肝损害的一个原因, 把发病机制归咎于免疫反应, 也因为肝细胞内未找到病毒颗粒, 说明麻疹病毒不直接侵犯肝细胞。但国外学者Satoch等对麻疹肝损害患者进行肝组织活检发现, 肝细胞轻度坏死, 通过RT-PCR方法在肝细胞内检测到麻疹病毒RNA, 从而认为麻疹病毒对肝细胞的直接作用导致了其功能受损[3]。因此, 麻疹导致肝损害的机理可能既有免疫反应因素, 也有病毒直接对肝细胞损害的结果, 其发病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本组病例有以下特点: (1) 并发肝损伤24例, 占收治患者的42.1%, 其中成人麻疹并发肝损伤20例, 占83.33%, 故麻疹并发肝损伤较常见, 而且成人发病率高, 成人比婴儿及儿童较易发生肝损害[4], 其发病与年龄有关。 (2) 部分患者消化道症状较突出, 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 (3) 肝损伤程度大部分表现为轻度, 以ALT升高为主, 个别出现黄疸。 (4) 肝功能损害与麻疹病情的轻重无明显关系, 且较其他病毒性肝炎等所致者要轻。因此麻疹并发肝损伤应作为麻疹患者尤其是成人麻疹的一个特征表现, 而非并发症。 (5) 肝功能损伤多发生于急性期, 并随麻疹病情的好转而逐渐恢复, 无慢性化趋势。

综上所述, 临床上麻疹并发肝损伤较为常见, 损害程度一般较轻, 个别患者损害较重, 多见于成年人, 早期治疗预后良好。所以, 临床医师在疾病早期, 除控制麻疹病情外, 应完善各项检查, 早期发现肝损害, 及时给予治疗, 促进肝功恢复。

参考文献

[1]杨绍基.传染病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9-74.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45-350.

[3]Satoh A, Kohayshi H, Yodhida T, et al.clinicopatholosical Study on liver dysfunction in measles.Internal Medicine, 1999, 38 (5) :454-457.

妊娠合并麻疹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于本院儿科收集的75例麻疹合并间质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75例患儿中,男性39例,女性36例,年龄在3个月至6岁之间,年龄<6个月的18例,7~12个月39例,2~3岁的13例,4~6岁的5例,75例患儿的平均年龄(1.8±1.4)岁。75例麻疹合并间质性肺炎患儿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两肺干、湿音,喘憋,三凹征阳性,鼻翼煽动。入选本次回顾性分析的所有患儿均满足相关诊断,详细诊断标准如下[2]:1咳嗽、发热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2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逐渐向全身扩散,呈典型经过;3眼结合膜充血畏光;4口腔颊黏膜呈麻疹黏膜斑;5实验室检查血清麻疹Ig M抗体阳性。

1.2方法

在胸部CT检查过程中,患儿采取仰卧位,双臂应举过头顶。扫描方式为胸部轴位扫描,扫描范围为肺尖至横隔;扫描参数:120 k V,30 m As,螺距1∶1,间隔5 mm[3]。

2 结果

75 例麻疹合并肺炎患儿胸部CT检查结果:肺间质损害75 例(100%)(图1),肺实变27 例(36%)(图2),其中累及肺叶数≥3 者16 例,片絮状48 例(64%),其中受累肺叶数≥3者28 例(图3),胸膜增厚19 例(25%),纵隔气肿2 例(3%),磨玻璃影43 例(57%),气胸2 例(3%)。75 例患儿中,有58例患儿存在小气管病变,其中铺路石征27 例(36%),细支气管壁增厚39 例(52%),小叶中心结节影19 例(25%)(图4),树芽征6 例(8%)。

3 讨论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是造成婴幼儿早夭的三大传染性疾病之一。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的育龄女性会通过疫苗接种的方式获得对麻疹的免疫力,但是麻疹抗体滴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4]。因此,越来越多的婴儿缺乏来自母体的抗体性保护,婴幼儿麻疹的发病率有回升现象。婴幼儿在感染麻疹病毒后,通常会造成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淋巴细胞数量下降,细胞因子失衡以及周围淋巴细胞均处于无应答状态[5]。值得注意的是,麻疹病毒感染干扰T细胞活化信号转导途径易使感染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降低。从临床症状上看,麻疹患者通常表现为发热、皮疹、麻疹黏膜斑。麻疹患者通常会合并麻疹肺炎,婴幼儿麻疹病毒感染者中大约有50%~90%患儿会合并麻疹肺炎[6]。婴幼儿感染麻疹病毒后,机体的免疫功能会受到影响,从而缺乏有效的免疫应答反应。此外,婴幼儿年纪较小,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麻疹肺炎容易发展成细菌、真菌、结核等多种病原体感染甚至多重感染形成重症肺炎,重症肺炎是导致麻疹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从入选本次临床研究分析的病例中可以发现,各个年龄段的婴幼儿均有可能感染麻疹病毒,但是以3 岁以下婴幼儿居多。入选本次回顾性分析的75 例患儿中,仅有5 例患者属于4~6 岁这一年龄段,其余患儿均在3 岁以下;3 岁以下患儿占总例数的93%。这表明3 岁以下患儿具有麻疹病毒的易感性,容易感染麻疹病毒。婴幼儿感染麻疹病毒后,病毒入侵上呼吸道黏膜后引起炎症反应,损伤患儿的上皮细胞,造成上皮组织的坏死、脱落。婴幼儿的气管尚未发育完全,较为狭窄,缺乏弹性组织的支撑作用。此外,婴幼儿气管的纤毛运动较差,血管极为丰富,炎症反应所造成的分泌物、脱落细胞容易在气管内积聚,不易清除,加上患儿感染麻疹病毒后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因而婴幼儿麻疹患者合并间质性肺炎的可能性更高。

目前而言,麻疹合并间质性肺炎诊断主要是根据影像学检查,主要依靠胸部CT检查。因此,提高麻疹肺炎诊断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入选本次回顾性分析的75 例患儿均接受胸部CT检查,肺气肿、肺门增大、肺部纹理增多、肺间质改变、磨玻璃影是麻疹合并间质性肺炎患儿最为显著的影像学检查特征。泡性肺气肿主要是由于毛细支气管黏膜水肿、炎性渗出,导致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肺泡内残气量增加,最终形成阻碍性肺气肿。造成麻疹合并间质性肺炎患儿肺门增大、肺纹理增多的原因主要有淋巴结肿大、肺血增多、肺动静脉高压。肺间质改变主要包括:1网状肺纹理:反映细支气管、血管等轴向间质的病理改变;2网格和结节状影(图4):肺间质水肿、炎性增生及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形成,小叶间隔、肺泡间隔或肺泡壁增厚,间隔线影大量出现,并交错成网格状改变[7];3泡性或小叶性肺不张:毛细血管完全阻塞,导致肺泡、肺腺泡甚至次级肺小叶的不张和萎缩;4磨玻璃影:麻疹肺炎早期为磨玻璃影,多表现为均匀的薄纱样密度,其原因在于肺泡间隔水肿、细胞浸润和间质增生,或肺泡水肿或炎性渗出[8]。

综上所述,在婴幼儿麻疹合并间质性肺炎的临床诊疗中,重视患儿的影像学检查和分析,归纳总结胸部CT检查的影像学特点,对于提高临床确诊率,改善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小花,何玲.儿童麻疹肺炎胸部CT影像学特点[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5,36(2):178-181.

[2]陈雪梅.42例儿童支原体肺炎CT表现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5,47(4):449-450.

[3]石龙.浅析病毒性肺炎影像表现[J].现代养生,2015(2):119-120.

[4]谢正平,杜超,戴峰,等.小儿麻疹合并间质性肺炎的影像学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2):230-234.

[5]黎桂菊.25例儿童多发囊性肺疾病病因的临床分析[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3.

[6]余小花.儿童麻疹肺炎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研究分析[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3.

[7]谢正平,戴峰,蒋燕.小儿麻疹合并重症肺炎的影像学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2(4):441-446.

上一篇:综合医院的电气设计下一篇:美国英语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