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2024-05-12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精选十篇)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篇1

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3) 理解并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4) 会对公式进行变形

并理解变形后的意义; (5) 运用概念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二、对画图识图的指导

学习物理离不开图形。从运用力学知识的机械设计到运用电磁学知识的复杂电路设计, 都必须依靠“图形语言”来表达。知识的条理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等, 用通常意义上的语言或文字来表达, 也都有局限性, 只有按照科学的方法动手画图, 才是学习物理的正确方法。

例如, 在计算有关电路的习题时, 题目所给的电路图, 往往难于识别是串联还是并联或是混联。这时必须熟练地将所给的电路图画成等效电路图, 只有这样, 才容易看出电路的联接点, 从而迅速正确解答问题。

三、对观察和实验的指导

物理学习中, 观察和实验十分重要。正如大物理学家法拉第所指出的:“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 科学的发现延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

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 对物理学习中的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 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讲讲一些观察实验与创造发明关系的典型事例, 以启迪激发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的重视。

为了使学生的物理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 教师要做好每一个课堂演示实验, 要让学生亲自操作教材安排的每一个小实验, 通过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 理解认识物理规律。

例如, 在学习了导体和绝缘体知识后, 我指导学生做这么一个小实验:用电池、导线、灯泡和夹子组成一个电路, 检查物体的导电性。笔者要求学生用鳄鱼夹夹住一支铅笔芯, 并观察灯泡是否发光?如果发光说明什么?不发光又说明什么?实验的结果是灯泡发光。这说明碳是导电的。之后, 又让学生用夹子夹住一块玻璃, 并让学生观察, 结果玻璃没有发光, 说明玻璃不导电。

四、对记忆方法的指导

记忆是人的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教学中, 笔者发现一些学生常常记不牢物理概念、规律和公式, 究其原因是没有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在教学中, 笔者常用如下方法, 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一) 寻找知识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别。

例如, 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 其共同点是不能超出量程;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表中, 从负接线柱流出。不同点是, 电流表要串联使用, 不能直接跟电源的正负极相连, 而电压表要并联使用, 可以直接与电源正负极相连。

(二) 教学中注意结合教材对学生讲记忆过程的

基本规律, 使学生明白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记忆才能牢固, 没有理解的死记硬背是容易淡忘的。

五、对预习方法的指导

预习是学生在课前的一种自学活动。教育家把预习作为教学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是很有道理的。多年来, 广大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不断地对预习进行研究和实践, 力求使其科学化和系统化, 应该说, 这种研究和实践, 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笔者认为, 预习既是一种学习活动, 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对预习的指导, 其实也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导。对预习的指导, 可分为几个步骤: (1) 预习之前,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启迪和诱导, 目的是让他们尽快进入预习状态; (2) 预习中指导学生明确预习内容和确定预习重点; (3) 指导预习层次, 先总体阅读整体感知, 然后重点探究, 再后就是质疑问难。要设计一些符号, 在预习时加以应用, 如重点、难点、疑点, 都可用不同的符号, 在课本上打上这些符号, 可作为上课时注意听讲的识记。

六、对自我评估的指导

教育评估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它对教学起着导向的作用。传统教育中教育评估是指教师对教育对象的学习评价。但现代教育主体论认为,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应该是教学评估的主体———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意义在于, 通过作自我评价和自我反馈, 能尽快调整学习态度和改变学习方法。这种自我监控和调整, 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篇2

首先第一,学习初中物理最重要的就是记忆。把书中重要的知识点,如一个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记清楚,不要模棱两可,否则做题时总是犹豫不知道选哪个答案。在这里的话你就可以用一些教辅工具,比如说VCM仿真实验,VCM仿真实验是一个学习软件,安装在电脑上就可以自己动手做实验,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潜意识地记住各种知识点,并且形成一个完善的理化知识体系。这样子记忆起来就会更加容易。

基础知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基本概念(定义),基本规律(定律),基本方法。

如:对于“凸透镜”一节的概念的理解,“透镜”就是可以让光“透”过的光学元件,所以是用玻璃,等“透明”材料制成的。关于“凸透镜”“凹透镜”的定义则从透镜的形状和“凹、凸”两个字的形状上找相似点,而关于“焦点”则是利用凸透镜会聚太阳光可以把地面上的纸“烧焦”这个角度去考虑。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把学过的大量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单位记忆下来,成为自己知识信息库中的信息。前面学过的知识,是后面学习的基础。

浅谈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篇3

一、该熟悉的还是得记清楚

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课文必须熟悉,知识点必须记得清楚。至少达到课本中的插图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印象,不必要记得在多少多少面,但至少知道在左页还是右页,它是讲关于什么知识点的,演示的是什么现象,得到的是什么结束,并能进行相关扩展领会。

二、独立完成一定量作业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把不会的题目搞会,并进行知识扩展识记,会收获颇丰。

三、重视物理过程,重视辅助作图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不管是理论过程,还是实践过程,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四、全力上课,专心听讲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同看法下课后再找老师讨论,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五、坚持做笔记

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学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终生保存。

六、整理好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作记号是指,比方说对练习题吧,一般题不作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比如*、?、※、◎等等,以备今后阅读,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七、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时间是宝贵的,没有了时间就什么也来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而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比方说,可以利用“回忆”的学习方法以节省时间,睡觉前、上学路上、等车时等这些时间,我们可以把当天讲的课一节一节地回忆,这样重复地再学一次,能达到强化的目的。物理题有的比较难,有的题可能是在散步时突然想到它的解法的。学习物理的人脑子里会经常有几道做不出来的题贮存着,念念不忘,不知何时会有所突破,找到问题的答案。

八、“端正态度,对外开放,取长补短”

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同学们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看人家是怎样学习的,经常与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千万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保守,有了好方法要告诉别人,这样别人有了好方法也会告诉你。在学习方面要有几个好朋友。最忌讳自暴自弃,“反正我成绩不好,也考不上重点高中……”这类言谈,是自杀式的无药可救性的自毁。它会让人丧失进行的动力。

九、重视知识系统性

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如静力学的知识结构等等。这种弹性扩展思考方式,会把整个物理知识串通在一起,让人思考起来更容易。

十、重视语数与“副课”——认识学科间互补的重要性

物理的计算要依靠数学,对学物理来说数学太重要了。没有数学这个计算工具物理学是步难行的。到大学后物理系的数学课与物理课是并重的。必须要学好数学,利用好数学这个强有力的工具。同样也要用好语文这门工具,它能帮助我们理解物理含义更准确。如果能把生物、地理等学生认为的“副课”学好,对学习物理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所有学课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而且现在学课综合性题目非常流行,说不定2009年中考中就会有这样的类型。

十一、坚持体育锻炼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是精力旺盛、学习高效的保证。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要学会几种锻炼身体的方法,要终生参加体育活动,不能间断,仅由兴趣出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搞体育活动,对身体不会有太大好处。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去锻炼身体。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能以减少睡觉的时间去增加学习的时间,这种办法不可取。试问:老打盹的学习过程能记忆深刻吗?不能以透支健康为代价去换取一点好成绩,不能动不动就讲所谓“冲刺”、“拼搏”,学习也要讲究规律性,也就是说总是努力,不搞突击。正所谓“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 (指平时坚持不懈的学习努力)。

十二、注意学习中思维的发展与训练

有的学生也十分想学,也确实在努力学习,这些老师也能看到眼里,可是成绩依然不是十分理想。反观之,听课认真,作业工整,笔记细致,但一换个角度,换个方法,这种学生就不知所从。这样的学生多数也不是完全因为笨,主要还是思维上出了问题。常见的思维性障碍如下:1.先入为主的生活观念形成的思维障碍。2.相近物理概念混淆形成的障碍。3.类比不当形成的思维障碍。4.物理公式数学化形成的思维障碍。5.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形成的思维障碍。6.旧有知识的局限性和思维定势干扰形成的思维障碍。这些都要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给以纠正。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篇4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的, 在传统的教学中, 过分的强调老师的作用, 事实上, 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 还应该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 学习探索远比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重要.那么,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如何针对新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 做好学法指导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在此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对物理实验的指导

将实验作为首要指导的原因是, 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新教材上有很多观察与实验的内容, 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实践的能力, 这不是可有可无的内容, 而是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不替代的作用.比如, 在学习大气压时, 要求学生观察茶壶盖上的小孔, 并说出此孔的作用?还如, 在学生电学时,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小鸟在高压电上不会触电?

二、编短语, 巧记忆

物理上有很多概念, 尽管不多, 但需要记忆.如, 凸透镜成像规律, 虽然学生通过实验能探究出来, 但, 在短时间内完全记住这些规律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这些规律记不牢, 势必影响到实际问题的解决, 毕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 需要这些规律.作为教师, 要帮助学生巧妙的记忆, 这样能节约学习的时间.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编成这样的短语:一倍焦距分虚实, 二倍焦距分大小, 物远像近像变小.这样的短语, 读起来很上口, 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的记忆, 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类比, 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原理

物理上有很多的原理, 学生不好理解, 因为很多原理比较抽象.但, 我们可以将物理原理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 通过类比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它.比如, 导体的电阻, 它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大小主要由自身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决定.很多学生对此不理解, 我们可以用路面对行车产生摩擦阻力来类比:导体长度, 相当于路的长度, 路越长, 行走完需要费的力气就越多;横截面积就相当于路宽, 路越宽, 越不容易堵车, 走完不费力;材料就相当于路面, 水泥路肯定比沙石路、泥路好走.通过这样的类比, 学生对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三要素很容易理解, 便于掌握.

四、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初中新教材语句精炼, 内容丰富, 结构严谨, 图文并茂, 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与科学性, 很适合学习的阅读、理解.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在阅读教材的时候, 要注意每节开头的对话, 并思考自己能否提出类似的问题;也要注意每节内容后面的物理、社会、生活, 此处内容能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原理, 还能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比如, 在学生牛顿第一定律后, 要求学生利用惯性知识解释:驾驶车辆的时候, 为什么驾驶员与前排的乘客必须系好安全带?汽车在高速路上, 为什么要限速?这些内容, 要引导学生阅读, 通过阅读, 能很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在阅读的时候, 对公式可以猜测它的适用范围, 也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公式, 这样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比如, 在自学液体压强公式时, 有的学生思考:它能不能计算固体压强啊?在学习比热容的时候, 可以考虑比热容单位的意义, 切忌为了阅读而阅读, 没有思考的阅读是形式主义的阅读, 只能提高阅读速度, 对物理学生没有多大的意义.

五、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的思维

学习物理, 最终的目的在与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但, 在教学中, 老师要善于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比如, 让学生分析热机效率时, 可以这样设计情景:热机 (汽车、拖拉机的发动机) 是将燃料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热机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热机在能的转化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要损失很多的能量, 并且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污染, 请同学们思考热机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损失, 并指出可能造成哪些环境污染?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 如, 复习汽化、液化物态变化时, 可以这样设计情景:用铝壶烧开水时, 你观察到哪些现象?写出物态变化, 并加以解释?

总之, 指导学生学习物理, 是物理教学中较为长期的工作, 需要指导的内容还有很多的, 比如, 观察物理实验的顺序, 如何规范的解题等等, 只要我们敢于实践, 善于总结, 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篇5

魏宝君

黑龙江省绥棱县双岔河中学

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课改初探

魏宝君

一、实验的背景

众所周知,初中物理教学,长期受到班级授课方式的制约,教师要从备课、上课、辅导、考查到评价,一般并不注重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通常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然而,当前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又要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而“班内分层教学” 和“分类指导”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恰好能够实现这种教学理念,为此我进行了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课题的实验。

二、实验的主要方法

我们所说的“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按照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从 优、良、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辅导,组织不同的检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物理人人有兴趣,人人都能有所收获,在各自的“发展空间”得到充分的发展,完成预期的学习任务,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具体做法如下: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分层次。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首先要对所教班级的所有学生通过询问、调查、测试、访谈等方法,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一周的学习之后,就要对学生的层次进行划分并编成 A、B、C、D四类大组,然后再按平均分配的原则,进行小组划分,四人一组,前后两桌组成一组。可以是1名A组成员加1名B组成员加1名C组成员加1名D组成员组成,或1名A组成员加2名C组成员加1名D组成员组成,再或2名B组成员加1名C组成员加1名D组成员组成,在物理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情况以及编组情况再进行适当调整。学生的分层、编组不只是单纯以学生成绩机械分类,还要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师生平等磋商的基础上,综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因素、情感因素等的动态进行分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经常和学生经常交流,确实做好学生分层的心理辅导工作。以A、B、C、D式的显性分层和教师掌握的隐性分层,组内成员要有明确分工,每个小组由学生推选出一名小组长,以便安排任务,监管小组学习过程,其他成员是发言人或是辩论人或是记录人,以便于学生能够全面参与,避免两极分化,真正做到培优补差。

2、划分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划分不同层之后,实验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地确定不同层次教学的目标,同时按照“导学案”的形式将不同层次的目标贯穿到教学始终。“导学案”要以学生的“学”为核心,突出学生在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并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教学的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用及具预先性和指导性的“导学案”,让学生预先了解所学的内容及要达到的目标,使学生在正式上课前能预先借助导学案自主学习,初步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结构,并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把自己将要学习的内容,在课前进行初步预先消化。学生不能马上理解和解决的真正疑难问题留在课堂上在进行探究。课堂45钟就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进行学习,并对于重点、难点问题提出恰当的质疑。增强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互动性,确实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3、按照不同层次进行教学,让学生共同进步

按照不同层次进行教学是“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环节,在物理课堂教学及课外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既要重视学生的共同学习目标,又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区别性的合作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得。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 A组学生实行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的原则,适时引导学生学习,让其极大发挥自主学习的内动力;B组的学生教师要坚持以“扶”着走的原则,在“扶”的过程中有“放”,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会学习,让其能够小步走;C组学生教师要本着拉着走的原则,让他们基本达到课堂教学的要求,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不同“发展空间”前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物理学科联系自然、贴近生活等特点,鼓励学生多动手,多进行实验。让B、C组的每名学生都能感到新鲜、好奇,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此外,教师要适时鼓励A组学生大胆提问,启发他们大胆回答问题,解决“疑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让学生多进行思考、多练习,对A组学生的提问,尽可能让B、C组同学来回答,对哪些表现出色的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然后根据本节的主要内容和讨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精讲或点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

例如,我在教学《凸透镜成像》的过程中,每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并在 C组同学主要的问题真正得以解决后,B组和A组学生针对各自的问题在进一步进行讨论,最后由B组和A组学生再设计出新的实验方案。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的放矢地进行巡回指导,指导A组学生进行有创造性的进行学习;适时点拨B组学生充分发挥其潜能,达到或超过A组学生完成的目标;并帮助C组学生基本达到预设的目标。

4、练习的设置要有梯度,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在多年的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练习和作业分为多个层次:基础知识、能力提高和体验中考等练习。例如:我再教学凸透镜成像的过程中,将根据焦距--物距来判断出凸透镜能成什么像作为基础性练习;把根据凸透镜成像情况,求出焦距范围作为提高性练习;将历年中考中与凸透镜成像的试题作为练习,让学生提前体验中考,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极具导向性。如:判断一块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的几种方法;说出测量凸透镜焦距的几种方法。又如在“蒸发现象”的教学中,将生活中存在的物态变化中区分出属于蒸发现象的作为基础性练习;将“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应用问题作为提高性练习;将结合影响蒸发的几个因素就植树造林与保护水资源的关系写一篇调查研究报告,并能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与植被分布之间的关系;开展大西北与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间的关系这一以往的中考试题作为创新性练习,让学生在体验中考试题的过程中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前者是义务教育中的最基本要求,三个组必须全做。后二者要求A组全做,B组学生可选择部分做,这样对他们提出质量较高的要求,促进他们不断进取。对达到基础要求的学生要鼓励其继续努力并逐渐提高要求,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进行反馈、调整、同时,对哪些还没有达到基础预设目标的学生应及时查缺、补漏,争取每名学生都能有所得,做到全部达标。

5、对不同的学生要分层进行评价,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对不同的学生要分层进行评价要反对以“一刀切”的标准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全班学生间的相互比较。在物理分层教学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应有不同的要求。对 A组学生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能力,促发展;B组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促使他们积极向上;C组学生,采用表扬性评价,寻找闪光点,肯定其进步,引导其走向成功。同时分层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重点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在分层教学的实践中,分层评价应肯定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帮助学生增加自信心,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每名学生都能积极要求进步,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

四、取得的成绩

自我校实行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以来,已经取得可喜的收获。

1、学生的素质均有所提高,“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这一教学模式使各层次的学生基本能够适应社会的各个领域的需求。

2、在“培优”、“转差”方面收获颇丰,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在实验前,我教的初三(1)班,原来在第一学期全县期末统考检测中,总体成绩较差,及格率只有31.2%,优秀

率在9、7%左右。实施理科分层教学改革实验后,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效果。在第二学期全县统一考试中,及格率达81%以后,优秀率达38.9%。由此可见,通过“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改革实验,优秀率和及格率均大幅度提高,最重要的地学生学会了学习。

五、实验后的感受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困生;学情分析;指导方法

很多初二学生初学物理,就沦为了“学困生”。那么,“学困生”的困难症状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会导致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对这些学生该给予怎样的指导和帮助呢?

一、初中物理“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具体症状

从总体上说,物理学困生主要是学习的目的性不强,缺乏自主性,自信心也不足。具体表现在:

1.对物理学习没有兴趣,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2.对物理概念和定理不认真思考和消化,不太理解。

3.对物理知识体系一塌糊涂,也搞不清哪些是重点、难点。

4.对知识的学习仅限于“知道了”的层面,不深入探究其中的因果关系,学习态度较为消极。

5.不太懂物理实验,动手操作能力较低,不会用所学物理知识去解决新问题。

二、“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不同类型

根据“学困生”平时在物理学习中的表现,他们的困难氛围四个类型:

1.具体问题上的暂时困难。这类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都不差,只是遇到了物理中的难题,一时困惑,无从下手。

2.缺乏自学能力的困难。这类学生学习方法欠缺,语言表达能力较低,要么做题思路不清,要么会解的题运算出错。

3.缺乏学习动力的困难。这类学生的总体学习能力及学业水平处于中等层次,但他们由于自身学习动力不足,在学习习惯、学习意志等方面尚有较大欠缺。

4.学习总体能力偏低的困难。这类学生在求知欲、意志力和好胜心等非智力因素方面都较弱,在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能力等多方面都较低,属于整体困难型学生。

三、“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

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学生方面、老师方面、学校方面、家庭方面、社会方面等。我在这里仅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方面谈两点。

1.教学思想上:培优误差。许多老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主导下,为追求所带班级的升学率,注重培养优秀生、尖子生,而忽略了多数学生,甚至耽误了学困生的成长和进步。

由于这些物理老师把教学的精力主要放在了优等生身上,势必会违背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以学生的考分来衡量学生,考得好就是好学生,考不好就是学困生,就不去多过问。这样一来,好学生可能会为了追求分数埋头学习,而普通学生虽然物理不是强科,但在其他方面有爱好和特长,却不被物理老师发现和关注。这些学生在老师那里得不到赏识和认可,学习的积极性会逐渐丧失,学习信心被一次次打击后,最终产生厌学情绪,沦为“学困生”。

2.教学方法上:不讲艺术

(1)教学导入时开门见山,缺乏适当的感性材料的铺垫。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因而在讲解一些物理原理时,如果一上课就直接灌输,学生势必会难以接受。而应该恰当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如实物、教具、课件等,做个铺垫和过渡,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本节课的知识同步。比如:在学习“惯性”一节时,可通过举生活中的例子或播放相关视频:汽车在急刹车时还要继续向前滑行,车启动时坐在车里的人向后倒等,目的是要给学生提供形成抽象物理概念或规律的具体情景。

(2)忽视知识的迁移和纵横联系,未能使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有的老师只顾着讲新课,而不一定完全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懂得学生新知识的生长点和支撑点在什么地方,因而无法从学生的旧知识体系中寻求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结果使学生造成了知识上的脱节,无法构建起完备的知识系统。比如:学习“电流的形成”前,可以联系水流的形成。学习“欧姆定律”时,可将公式I=U/R与速度公式v=s/t相联系。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是灵活而系统的。

(3)教学高密度、高要求,使学生疲于应付,兴趣锐减。优质的物理课当然是高效率的,但如果不合学情地单纯追求高效率,课容量大,学生消化不了,就会欲速则不达。高密度、高要求的课堂使有些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他们就很容易疲于应付、情绪波动、急躁不安。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焦虑状态,对物理课的学习兴趣就会锐减,自然就会沦为“學困生”。

四、如何对“学困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物理老师一定要立足教学实际,做好“学困生”的指导和转化工作。我的做法是:

1.适当降低学习要求,让“学困生”学有所乐。对于学困生的指导原则是“化大为小,化难为易”,适当降低在学习难度上的要求,可以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成功后的乐趣。

2.帮助学困生分析考题。考试成绩虽不是唯一的标准,但可以通过分析试题,对于他们做对的习题,要及时表扬,对于做错的习题,要帮助他们查找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漏洞,再结合他们平时的学习习惯、心智水平等,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

3.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习的意志力。学困生在学习中一般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且情绪易波动,意志力薄弱,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所以,教师一定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鼓励他们克服重重阻力、战胜挫折,不断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从而增强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戴斌荣.学习不良与优良初中生非智力因素特征研究[J].教育探索,2007(5).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篇7

素质教育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学会审美、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而学会学习,则是其他几种学会的基础”。教师教会学生的重要途径则是进行学习指导。因为学习本身就包含着发展。今天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可是,明天的社会在前进,新的知识在激增,不会学习的人将无法适应新的需要,所以,学习必须着眼于发展和创造,即学会学习。

初中学生的学习现状是:小学升入初中后,随着学科的增多,知识面的拓宽,往往感到应接不暇。初中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某同学的学习很努力,智力也正常,就是成绩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学习方法不恰当。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的方法已成为制约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因为学习虽然复杂,但知识是有序的,知识之间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只要掌握合理的方法,循序渐进,就能逐步做到深层次地掌握,可是目前多数教师在指导学习方法时往往只注意让学生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课下多做练习,这虽然是必要的,可对多数学生来说无疑是机械的重复,只能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重学习负担。试想,初中八九门学科,各学科教师都这样要求,学生哪来的时间和精力?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学生厌学。所以,想真正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既掌握好知识又有发挥个性和特长的时间与机会,获得学习的成功,教师必须重视学习指导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变得会学,使学习变得轻松。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将学习指导应用于物理教学之中。初中物理新课标指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学生只有经历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理解了概念和规律,才能解释物理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达到掌握的目的呢?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以概念的引入为先导,培养思维的有序性。

在引入概念时,首先还原到人类历史上研究、认识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带领学生从零开始,找出规律,然后认识新知识。这样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思维,教给学生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方法。不论多么高深的知识都是建立在最基础的知识之上的。久而久之,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这种认知方法迁移到其他物理概念上,养成一种良好的认知方式和有序的思维习惯。

二、以概念的建立为突破口,培养思维的多维性。

在概念建立时,让学生敢于“离经叛道”,敢于向权威挑战,不唯书、不唯上,打破思维定势,善于迁移,培养发散思维。仍以速度教学为例,教师可设置这样的导学问题:日常生活中要表示物体运动快慢你会采用哪些方法?学生经过思维后会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在相等的时间里比较运动路程的长短;二是通过相等的路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然后教师接续提问:这两种方法哪种更适合表示运动的快慢呢?学生可能难以回答。这时教师举例引导:某部队进行两天行军,要知道哪一天走得快,怎么办?几位学生进行百米赛跑,怎样比较谁快?谁慢?学生会立即回答出分别用前者和后者更方便。教师再问:课本上采用的是哪种方法来表示运动快慢的?若不是前人选择了前者,我们是否可以选择后者呢?通过这样层层发问,渐渐深入的方法,不仅加深了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学无定法的原则,培养其求异、创新的精神和独特思维与多维思维的能力。

三、以对概念的探究为主阵地,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揭示事物的隐蔽性本质,能够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抓住问题的核心,深思细研,寻根究底,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发挥。仍以速度为例,课本是这样说的: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让学生分析句子成分,找出句子主干:速度等于路程。学生立即会反思:速度怎么会等于路程呢?速度与路程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联系与区别呢?然后进一步分析定语:“单位时间里通过的。”学生马上明白区别就在于路程本身仅仅是长度,与时间长短无关;二速度则是在“单位时间里”这个定语限制下通过的路程,区别显而易见,而联系又是紧密的。然后教师紧追不舍,接着再问:“单位时间”是多长时间?这个概念的使用范围是什么?变速运动的快慢又怎么表示呢?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不但会对速度的概念理解深刻,而且会对定义式和单位很自然地接受,教师不能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概念上,充分理解才是记忆和应用的基础。学生一旦养成这种深刻思维的习惯,就很容易迁移到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等概念上,这种迁移一旦实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学会”变成了“会学”。

四、以概念间的联系和知识点间的内在规律为双翼,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注意概念间的贯穿对比和知识结构规律,特别是在复习时抓联系,找特征,运用分析,鉴别、归纳等手段,以表格、网络等形式为载体,将类似概念、知识结构对比、贯穿,使学生通盘掌握,必将为知识的记忆和运用奠定牢固的基础。物理概念分为两类:

第一,直接定义的概念,如质量、温度、力、电压、电阻等。这些概念的特征是直接给出定义。他们都有规定的单位,大多能用相应的仪器进行“直接测量”。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这个概念表示的是物质或物体的什么性质?(2)他的规定单位和常用单位是什么?(3)他的测量仪器是什么?怎么使用?

第二,间接定义的概念,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率、电流、比热、热值等,在教学中要善于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列成表格形式,并从中找出区别之处。

物理知识的内在联系是紧密的,如果我们善于分析,整理使各部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就像“串起来的珍珠”,是不易丢失的,当你需要时就可以随时“提取”。在物理中,许多这样的网络是现成的,只要同学们多思维,勤动手,用自己的语言经分析、综合把知识体系表述出来,无疑是学好物理的一条捷径。

浅议初中物理实验指导教学 篇8

(一) 预习准备指导阶段

实验前的预习指导是保证学生进行正确操作并获得正确结论的前提。通过实验前的预习, 指导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步骤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知, 预习还包括对实验器材的选取, 器材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范围, 以及器材的精确度等, 在实验过程中才会做到心中有数, 目的明确, 从而提高实验的质量。例如测量黑板的长度, 是选用米尺还是选用卷尺呢?因为测量工具的米尺和卷尺, 最显著的特点是它们测量范围不同。如果用米尺就必须采用重复测量的方法, 即使方法和操作都正确, 但仍加大了实验的误差, 而用卷尺可以一次性测量, 有效地减小了实验误差。在使用前, 还要看清楚零刻度是否有磨损, 以及它的分度值是多大。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操作是否恰当, 读数是否准确的问题。还可以利用周围的自然条件设置一些观察性实验, 让他们从观察性实验中认识实验的重要性。例如在讲光的镜面反射和光的漫反射时, 就带学生到附近河边的静水区去看倒影, 同学们看到在平静的河水边, 只有一个方向能看到岸边某一景物的倒影, 即入射光线平行射入河面, 反射光线也会平行射出, 形成镜面反射, 随后让一位同学将一小石子投入水中, 激起一阵阵水波, 河面的平静被破坏了, 倒影就乱了。但这时却发现在其它方向也看到了这一景物紊乱的倒影。因为条件发生了变化, 平静的水面变成了凹凸不平的水面, 镜面反射变成了漫反射。通过这个直观现场指导教学, 使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有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 实践指导阶段

学生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独立地进行观察、操作和思考的实践活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 训练技能,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为了搞好学生实验教学, 首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及习惯。初中的学生年龄较小, 自制力不够强, 又没有实验基础, 学生实验较难组织, 效果也不十分理想。因此一开始就应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参与, 学生实验教学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每一种仪器, 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 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为了使学生能做好每一个实验, 可以让学生先做一些较为简单的实验。特别注意的是在做一些带危险性的或损坏性的实验时, 教师应先通过的检查, 验证无误后, 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坏和意外。

(三) 记录指导阶段

在实验过程中, 必须学会正确的读取和记录数据, 主要包括:读取的姿势, 例如在用天平称量的读取时, 眼睛应水平垂直;读取的方法 (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和准确的记录 (数字与单位要准确, 数字后面不带单位是毫无意义的记录) 。在此过程中, 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错误的读取姿势或方法, 来强化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准确读取和记录。同时, 还应培养学生珍重实验的结论, 而不能任意加大或减小实验数据, 有意迎合实验的科学结论, 要引导学生找出实验误差的原因, 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 分析整理阶段

对于记录的数据由于操作者不同, 实验器材的不同, 操作方法的不同等因素, 可能导致同一实验结果的差异。应及时加以总结和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错误导致的结果, 哪些是误差造成的原因, 与学生共同探求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的改进,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拓宽他们的思维。还要告之学生:实验器材的适当选取, 实验过程的正确操作, 实验数据的准确读取, 记录和分析, 并不意味着实验的完整结束。实验后器材的归类、整理是各类实验的扫尾工作, 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它不但培养学生爱护仪器, 有始有终的实验过程, 更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的重要手段之一。

浅谈初中物理分类指导教学 篇9

一、分类

分类指导首先是分类, 但不是分快慢班, 而是教师在心目中对所教班级的学生分为A、B、C三类。A类:学习兴趣浓, 求知欲望高, 基础知识扎实;B类:智力因素好, 非智力因素差, 缺乏刻苦精神, 成绩不稳定, 但潜力较大;C类: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较差, 学习困难。分类方法可根据各班情况确定, 随着学习情况的变化, 可随时调整, 教师备案。

二、分层次备课

为了避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类指导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 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每章每节教材的特点及三类学生的实际情况, 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设计不同的课堂提问和练习, 安排不同的作业, 从数量到难度体现分层次的要求。

三、分层次授课

在课堂教学中, 按中等要求, 采用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授课方式统一授课, 通过分层次的提问以及课堂练习, 使A类学生“吃得饱”, B类学生“够得着”, C类学生“消化得了”, 各有所得。例如, 在大气压强教学中有课堂练习: (1) 表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有, 测定大气压值的实验是。 (2) 托里拆利实验中, 若用水来代替水银, 则管内水面与槽中水面的高度差是多少米?像 (1) 这类简单物理知识和常识性的问题, 叫C类学生回答, 像 (2) 这类综合性稍强的问题, 让A或B类学生回答。课后作业也分为必做和选做两种, 必做作业是一些巩固基础知识的题目, 三类学生都必须做, 而选做作业难度大一点, 面向A和B类学生, 因为对C类学生也要求他们和A类学生一样做数量和难度相同的作业, 他们根本做不到, 为了完成任务, 就只有抄了。实行作业分层次要求后, 学生抄作业现象大大减少。并且, 时间允许的话, 还可将C类学生托付给A类学生, 用以兵教兵的方式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分层次辅导

在具体的教学辅导中, 我们不能采取补课等增加学生负担的形式来进行, 而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类指导的方法。指导A类学生在牢牢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拓宽知识面, 加深难度。如:除正常课程与作业以外, 每天给一至两道难度提高的题, 训练其灵活应用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竞赛辅导小组等。对B类学生重在开发非智力因素,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其由中转优。如:布置一些类似教材上的“想想议议”的思考题给他们做, 鼓励他们进行一些课外小制作等, 来激发他们对物理的兴趣。对C类学生教师不仅不歧视, 反而倾注更多的爱心, 重点辅导, 如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辅导, 当面批改作业, 纠正其不良学习方法等。有些学生总想通过搞题海战术达到好成绩, 而不愿认真去看书, 对概念不清, 解题思路也不清晰, 对这些学生要采取个别指导, 教会他们阅读课本方法, 指出片面学习的危害性, 并教会他们如何利用资料。当他们取得哪怕是一丁点儿进步时, 就及时表扬鼓励。这样给他们注入自信, 由浅入深地为他们弥补知识上的缺漏。

五、分层次评价和分项考核

对学生考查与评价, 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 在具体教学中,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只用试卷百分制考试的方式。如果只用试卷进行考核, 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永远比基础差的学生考得分数多, 这样就不利于调动基础差的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当他们经过努力发现自己的成绩远远落后时, 就会丧失学习物理的信心。而且, 百分制更多适用于选拔性考试。但在作业评改和单元测试中没有选拔任务, 只是为了检查教与学的效果, 重在反馈信息, 以便不断改进教与学。因此, 我在具体的教学中, 实行分层次评价:把作业和单元测试成绩分成四个层次: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做对85%以上的为优秀, 75%以上的为良好, 60%以上的为及格, 60%以下的为不及格。由于三类学生的作业要求不同, 故三类学生的评价标准也不同。如C类学生只要做对C类作业的85%以上即为优秀, 依次类推。这实际上是一种模糊的评价方法, 目的是减轻分数对学生心理压力, 引导学生从分数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 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收获和成功的喜悦, 建立学好物理的信心。当初刚刚实行此方法时, 有的教师提出这样做会不会使学生丧失竞争意识?实践证明这种耽心是多余的。其实真正有上进心的学生, 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很高, 是百分之百的准确, 这要求教师平时要注意多鼓励学生不断进取, 达到85%的优秀时, 还要向百分之百努力!

总之, 实践证明, 实施分类指导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同时, 可以提高物理的教学质量。当然, 这种分类教学指导方式仍需在教学中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 使其更趋科学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刘智敏.在物理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2.

[2]张岚.物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02.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篇10

在初中物理总复习阶段, 我们如果要在短时间内取得好的复习效果, 就必须深入研究与探索, 教师和学生要统一认识, 全面互动, 从思想和行动上认识到总复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物理总复习阶段是把物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加深理解、熟练运用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一、应该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对话

教育不仅应注重以活动激发兴趣和动机, 还应以群体间思想与经验交流的方式让教师、学生表现他们的个性和才能, 使他们互相启发, 产生更多的探索愿望, 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有助于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 养成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 从而使谦虚与自信相结合, 真正促进教学相长。

二、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记忆, 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在复习时, 教师应指导学生及时复习, 每天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复习目标, 与学生一起与遗忘作斗争, 适时帮助学生总结、浓缩记忆口诀。

三、教师鼓励积极讨论质疑,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权威观

教师在课堂上应经常采用讨论法, 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互相启迪、相互修正、相互补充。在这种讨论中, 融洽师生关系,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进程中, 教师要担当起“指导者”的角色

有效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巡视”, 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 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 适时地对学生的合作交流给予指导。

五、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细化应用, 在训练智力、提高能力上下功夫

任何知识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才能加深理解和熟练掌握, 并得到进一步发展。物理复习中,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强化知识的应用。

1.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的现象, 注意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2.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

教师应该在明确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突破教材对学生的禁锢,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既要凭借教材, 又要跳出教材。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以教材为例子, 尝试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通过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交流, 主动求得真知。

上一篇:投资潜力下一篇:五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