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刍议

2024-05-04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刍议(精选十篇)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刍议 篇1

一、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 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旺盛时期。这个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 对各种事物都很感兴趣。针对这些特点, 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在八年级物理教学中就显得特别重要。

1.上好第一节课, 强化学生学习物理的初始印象

精心准备, 上好第一堂物理课, 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关键。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 通过课件广泛介绍声、光、热、力、电等神奇的物理现象, 让学生感性认识, 产生视觉和听觉的惊奇与震撼,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课堂上, 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或课堂作业等形式, 使学生感受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 同时感受物理好学易学。在师生交流过程中, 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我国科技发展史, 人类科技的发展史, 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使之对物理科技产生自豪感和求知欲, 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的奋斗目标, 为后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强实验教学, 利用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堂演示实验可以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和规律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视觉和听觉方面给学生带来真切的感性认识。教师充分利用演示实验, 让学生建立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有趣的实验现象发生时, 学生会惊讶、兴奋、眉飞色舞、兴趣盎然, 产生解惑的求知欲, 这时他们就会主动学习。同时, 教师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感悟物理知识, 让学生切身体会。比如, 在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 可以让学生在手臂上擦拭酒精, 通过扩大酒精表面积、吹气等方式来观察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皮肤温度变化的感受。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 印象也比较深刻, 既能总结出物理规律, 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变革和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物理教学效益

施教为学, 为学而教。教学过程中, 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此, 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物理思维,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 为物理课堂教学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努力, 以达成全面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和学生物理学科素养提高的目的。

在新课程教学中, 教师知识传授者的主体地位,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教师与学生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 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创设丰富、适宜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作为教师, 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强调学生的持续性发展, 以全体学生为对象, 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全面发展为目标, 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 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求知是辛苦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启发学生“好之”、“乐之”, 促使学生萌发对物理的热情, 继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在乐中求知。

三、规范并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初中阶段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物理, 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向是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能够用物理方法解决问题。那么, 要想做到这些, 首先应该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

1.良好的课堂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 预习好比火力侦察, 明确本节课的目标, 了解重、难点在哪里, 带着疑问上课,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日常上课的过程中, 还要求学生利用“课前一分钟”准备好上课所需要的课本、练习册、作业、文具等, 从而保证尽快进入听课状态。同时,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条理清晰地做好笔记, 做笔记时要记录主要内容提要、补充内容及重难点、疑惑点等, 课后回顾复习。

2.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学习物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实验指导和实验数据、现象分析指导。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 要求学生手脑并用, 会处理实验中的一般故障。对学生操作中不规范之处, 要及时纠正, 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 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记录, 尊重客观事实, 实验后进行认真分析, 给出科学解释。必要时要求部分学生重新实验, 培养学生严紧而又科学的态度,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养成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保障

“学起于思”,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思考的过程。教学过程中, 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思和问”的求知欲, 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积极的探索精神, 顽强的意志品质。为此, 在教学上, 教师应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时, 要敢于开口求教;提问时不要有顾忌, 不要因问题简单而想到可能会被老师批评或被别人讥笑, 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学生的心灵。如, “因为你肯思考, 所以你的发言很精彩”、“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你的发言思维质量很高”、“你的作业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等等, 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 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充分挖掘教学资源, 多渠道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学生一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才是真正学会了学习, 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学是为了会学”。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 为使学生能够自然平稳地走上物理学习的正常轨道,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 充分挖掘教学资源, 多渠道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潜心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为日后物理学科的教与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刍议初中物理的情景教学 篇2

刍议初中物理的情景教学

 

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 郑雪榆

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以疑设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运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条件,积极创设教学所需的特定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物理情境中,积极地思考物理问题,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因而在新课程标准下,问题情境有其更广阔的天地,创设成功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和谐的统一。

一、创设以自然和生活为背景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解释自然和生活现象的能力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物理现象比比皆是,选择一些身边的事例,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例,让物理现象进入课堂,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提高学生分析身边出现的.各种物理现象的能力。如:在一次偶然的课堂上,我正复习着动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忽然间从外面飞进一只黑色的燕子,容不得我半点的思考,顷刻间,教室炸开了锅,立刻沸腾起来,“怎么办?”看着他们的神情,看着燕子不停的上下穿梭,不停的煽动翅膀,我灵机一动,对着这些可爱的学生,以及这不速之客,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实验,看看小燕子它在运动过程中,有什么能量转化?还有那些物理知识?”“什么,老师,您?”正在诧异的同时,燕子终于找到了通路,飞向了外面的世界。这样的问题设计,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争先发言,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回顾着刚才眼睛所看到的“实验”,争先恐后的回答:燕子在向上飞时,动能减少,势能增加;在向下飞时,动能增加,势能减少,情境的灵活应用会使教学充满魅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生和教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生活中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的基础,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同样也离不开生活。

二、创设以实验探究为背景的问题情景

这种方法较为直观,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述初中物态变化中的汽化现象时,教师可用手沾水在黑板上写字,过一会儿字迹没有了;讲压强时,先请同学们把铅笔拿出来,把尖端和平端分别抵在两个手指间,用力挤压,两手指疼痛程度不同,使他们联想到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后,再由老师讲解: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受力面积大的压强小,受力面积小的压强大,这样就比刚上课就直入主题好多了;讲浮力时,先用弹簧称称出重力相等的铁块和铁盒的重力,并强调它们的重力相等,都是铁做的。然后先把铁块放入水中,结果铁块下沉,再问:若把铁盒放入水中会怎样?学生会产生争议,然后再做实验,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实现使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再如:在讲“汽化和液化”一节时,创设问题情境可按下述程序进行:教师在讲台上放一盏酒精灯,然后举起一张纸问:这张纸,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会燃烧吗?“会”,那么,用纸折成一只盒子放在灯上会不会燃烧呢?”“当然会”。教师将纸盒里装满了水,再问:纸盒能不能用来烧水呢?学生有的说能,也有的说不能,此时学生已处于“愤悱”状态,思维热情高涨,急切想寻找答案,到这时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必然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我在进行大气压强教学时,将课本中演示大气压存在实验的玻璃杯装满水用纸片盖住,倒置过来水不流出来的纸片改成用针扎许多小洞,重做上述实验水也不流出来,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做,他们做得那么认真专注,观察得那么仔细投入,听老师解释原因是那么凝神关注。

运用实验探究为背景创设情景应注意,实验应力求简单、精练、直接,有新奇感更好。若实验过繁,反而会使学生不知所措,或消耗学生的专注力,使效果大打折扣。

三、创设以知识应用为背景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透镜》的教学中,我先引入这样一个故事:南极考察队去南极考察,在路上遇到了暴风雪,把火柴丢了。在南极的冰天雪地里,没有火柴怎么生火呢?于是,有一位聪明的科学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如果你是那位科学家,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由此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然后回想起刚刚学到的透镜知识,可利用凸透镜会聚太阳光线的性质让干燥的木材燃烧起来,但没带透镜如何是好?进一步可启发学生就地取材,用冰块磨成凸透镜形状用来取火,这样顺理成章地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并开阔了视野。

从故事途径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学生的认知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这种动机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持久、最稳定的动力,是知识性与趣味性、实践性与理论性的有机结合,也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仔细留意实验的每一步,着力于一些容易忽视的实验细节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动思考,必定能够“以小见大”,于“不经意处”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冲动。

四、通过旧知识拓展出新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知识具有层次性,之前学过的知识点是为了下一步学习做铺垫、打基础,教学实践中,通过对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进行拓展,为引入新知识点创设问题情境,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通过以新信息为背景的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新生事物的能力

刍议初中物理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研究;初中物理;物理教学

随着“3+X”高考模式在全国的普遍推广,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这就更要求我们中学物理教师注意利用一切机会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丰富的知识底蕴、广博的信息含量始终是教师取得成功的基础之一。教师的创造性逐渐地被磨灭,多数教师不敢轻易地将有争议的尚未定论的或正处于发展之中的科技新成就,科学新思想介绍给学生,将物理学的前沿知识排斥于教育之外。在这样的物理教育思想指导下,只让中学生了解物理学的昨天,而不懂得去探索物理学的明天。对此,教育部长也强调说:“必须转变教育只为分数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教育为提高人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我们的中学物理教学一定要给学生日后接受各种新观念、新思想作好铺垫,而不能将中学物理讲得太“绝对”,太“确定”,太“线性”。应当让中学生体验到。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中学物理教师敢于大胆想象,大胆创新。中学物理教师应补充新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我们必须要对物理学现代进展的各个前沿领域,如超导技术、同步辐射、遥感技术、核磁共振、新材料、等有清晰的了解。

现代社会青少年学生的知识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各种渠道的信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各种新问题,他们希望从教师那里找到正确答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当今学生这个“杯子”越来越大了,如果教师还靠自己桶里原来那么点水,怎么能够学生舀的呢?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有一桶流动的水,常言说,流水不腐,即我们的知识应该吐故纳新,使我们具有一桶永远是新鲜、富有营养、受学生欢迎的高质量的水。

一、灵活使用教材中的各种内容

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师长期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纲,统一的考试下,已习惯于把自己的思想和兴趣局限于这统一的框架内。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中学物理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新教材进行灵活地运用,对各种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大胆地组合,并渗透入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方式.通过对各种教材的整合,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创造,从而形成一套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中处处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为学生起到一个表率的作用。

二、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

物理学科是一门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进行简单的操作演练,学生只是一名普通的观众,根本没有机会进行真实地参与,这种实验教学方法的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完成实验后根本不知道实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有的同学甚至直接将实验过程和方法完全忘记,在以后的考试中遇到这一实验问题时还是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在实验演示时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想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然后在进行实验演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一种激烈的思维冲击,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有着积极地作用。

实验导入是物理课堂导入的最主要的方法。如学习大气压强时,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橡皮半球,用力将它们挤压而合在一起,请两个力气大的同学上来,看他们能不能把两个半球拉开?然后根据课堂情况将实验原理导入到课堂。原因是什么呢?这就是轰动世界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刚才的实验,为什么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拉开(演示)?——放气。为什么抽气以后就拉不开呢? 球的周围有什么?空气。显然是空气对球施加了压力。这些实验生动地告诉我们,大气存在压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生动的阐述了大气压强。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情况要增大压强,采取的方法是什么?哪些情况要减少压强,采取什么方法?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知识,又加强了与实际的联系。最后,通過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验结论,再通过看书对比,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的能力。

三、讲究方法,抓住对重、难点关键和本质,使学生尽快有效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

物理学具有较强的规律性、逻辑性。有些公式学生容易混淆,造成记忆错误,不少学生对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常常理解不正确(如场强、电容、电阻),其原因是只注意了数学形式,忽视了物理意义。

如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死记太伤脑筋,可以借助规律记忆法,让学生学会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出三个实验定律的方法,学会了推导的方法就摆脱了烦锁的记忆。又如,变压器的电流与匝数成反比,这关系大多数学生记的牢、但在做有三组以上线圈的计算时,他们仍套用公式结果得出许多矛盾的结论,这就是对N1:N2=I1:I2公式成立的前提条件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这个关键的问题重视不够造成的。

四、有针对性进行练习,增强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

做练习最关键的是讲究选题的针对性,不然,不但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用电阻定律来计算电阻;串、并联电路中任一电阻的变化对电路的总电阻、电流、路端电压的影响;等等,这些有关电阻的问题都只有通过练习、结语才能熟练掌握。不能局限在书本上,要把书吃透,把抽象的东西用练习具体化,在练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只要从每一个练习中得到一点收获,一点启发,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促进,一个鼓舞,对打好基础有很好的作用。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理解不正确,我们就专门找这样的习题练,如果认识不全面,就要从多方面找习题练。针对性的练习是一个专用武器,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攻克每个重、难点。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竞赛活动,组织并指导物理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实验活动

刍议初中物理拓展教学 篇4

一、做好活动拓展, 补充课外实验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应该整合不同的教学内容, 对相关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 并且应用到活动中。在这期间, 活动设计必须贴近实际生产、生活,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各种互动的积极性与兴趣。在学习完“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后, 可以开展“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等活动。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有限, 此时可以将主题空间拓展到“厨房里的热学知识”, 引导学生观察平时很少在意的设施、厨具以及现象, 然后思索这些设施、厨具不同构造的用意, 厨房中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同时要求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说明。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 实验试剂与材料都是书本指定, 在上课之前由老师准备, 在实验中学生只需按照步骤操作就可以。在这期间, 学生成了不用思索的操作人员, 这种教学, 学生缺乏足够的思维余地和空间, 同时也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性与主动性。随着新课标的实施, 要求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思索。同时, 老师应该结合具体实验, 为学生传授实验方式, 再让学生自己查资料, 明确实验原理, 并且选择恰当的实验方法与材料。当然, 还可以结合教学要求, 为其布置小实验。在学习完“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后, 也可以让学生尝试小实验, 具体如:冰水煮开水、鱼在沸水中生存、纸锅烧水等, 以掌握物理规律和现象;学习完“水的循环”后, 可以让学生将“再利用生活水”作为主题, 进行小论文写作, 或者为学校、家庭设计节水方案, 同时在班级进行交流, 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当然, 还可以将“校园垃圾的运用与处理”作为研究内容, 然后制定相应的方案。

二、结合实践应用, 将数字化教学变成图形教学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 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拓展, 在综合实践中对相关知识进行检验分析, 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转化思想应用在实践活动中, 能简化制作与测量环节, 如:老师在制作浮力秤时, 需要提前准备半径为4cm的饮料瓶, 以及若干小石块与木桶, 然后将饮料瓶底部剪掉, 拧紧瓶盖, 将一定质量的石块放入瓶盖, 倒立在水中, 此时如果需要测量某物质量, 只需将它放在瓶内, 结合水面刻度便能对质量进行测量。

习题教学作为物理教学的常规方式之一, 通过优化习题教学, 有助于加深学生认识, 以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多数物理习题都是让学生根据已知解答未知, 题目给出的很多条件都存在关联性。但是学生不能仅仅从数字与文字等方面进行思索, 这样会让解题陷入困局, 学生不知怎样解题。对此, 老师必须转化解题思想,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运用不同的方法解题。

如在数与形的转化中, 在量筒内部装入液体, 通过细线拴住铁块放进液体, 此时得到的液面刻度是V1, 将密度为ρ的球状物体拴在铁块上一同放进液体, 此时就会发现液面上升至V2, 断开细线, 发现物体会上浮, 当物块稳定之后, 液面会下降到V3, 求该液体密度。整合两次液面差值, 球状物体的体积是V2-V1, 而漂浮的球状物体排开水之后的体积是V排=V3-V1。从漂浮物体的角度来看:它符合漂浮条件, 也就是F浮=G, 从这可以看出:解答该题时, 题目间的已知条件与液面变化可以利用图形的方式呈现, 以完成数形转化, 该方法适合相对复杂的物理问题的解答。

三、做好物理表演与课外拓展

在学习完“物质性质初步认识”与“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后, 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油锅取物”的表演, 表演人员从油锅中取出物体仍然能若无其事, 在惊叹的同时, 引导学生掌握其中物理知识———因为油锅是白醋与油的混合体, 由于油的密度相对较小, 故漂浮在白醋之上, 同时白醋沸点较小, 在40℃~50℃就能沸腾, 所以看起来似乎油锅中的油在沸腾, 事实上却是白醋在沸腾, 表演人员将手伸到里面, 虽然会有热的感觉, 但是不会烧伤皮肤, 外加动作快, 所以不会有太大的危险。在趣味、知识和娱乐整合在一起的背景上, 为学生营造了高效、和谐的学习空间, 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也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结语

物理教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学发展, 老师必须主动转变教学思想, 创新教学方法, 拓展教学内容, 最终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秦征懿.刍议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开展[J].知音励志, 2015 (15) .

[2]翁紫梅.刍议初中物理的概念教学[J].物理教学探讨, 2014 (08) .

[3]卢雅楠.刍议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 (中) , 2015 (02) :104-105.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刍议 篇5

摘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已经实施一年多了,无论你认可与否,不可否认的是师生的教与学的行为已经悄然的发生了变化。我们的物理课堂变得活跃、精彩起来了。但我们也看到,新课改的背景下物理教学中一些“貌似精彩”的教学行为,曲解了新课程理念,削弱了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偏离了物理教学价值所在,遏制学生科学素养得到发展。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不管是传统的物理教学、新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还是将来的物理教学,离不开物理课堂要追求有效、高效的教与学,更加关注教学效益。以下将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对具体教学行为进行剖析,并且提出一些相应对策,以期抛砖引玉,供同行们商榷。关键词:物理 教学行为 有效性

一、创设情景——为情所困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知体验往往是由具体的情境所决定的,生动良好的情境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感召力。物理教学的实践也表明:只有当学生被创设的物理情境所感染,或思维进入预定的问题情境之中时,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更加注重教学情景化,但也应该关注我们所创设的物理教学情景是否有效。否则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物理情景,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甚至适得其反。【教学片段一】 曾听到一位老师,在“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教学中,用“报纸切割物体”来理解向心力。如图1,用一张普通的报纸剪成圆形,安装在电钻上,当报纸随电钻转动时,它就象一把锋利的刀将泡沫塑料切割断!这样的情景虽然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但不能直接的、有效的反映向心力存在及特征,也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指向教学目标。学生往往被过于复杂的情景所吸引,但也“为情所困”,将抽象的向心力概念变得更为难上加难,干扰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思维的发展,学生不能从情景中跳出来真正投入到理解向心力的学习状态。

一个有效的物理教学情景,必须是科学、简洁、真情实景的,还必须紧扣学生心弦。这里所说的“扣心弦”,不仅是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指学生在物理情景中遭遇目标性的问题,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对策】

首先,要明确情景创设的目的。在创设物理情景时,教师必须先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然后自问:我们所创设的物理情景的目的是什么?在找准情景与物理知识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客观的情景。学生能够从物理情景中发现问题,挖掘自身的认知潜能,这样的情景创设才有价值。

其次,创设简单有效、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物理情景。我们创设物理情景的目的是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只要能使学生产生认知不平衡,引发思维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的物理情景都是有效的物理情景。不一定要用热闹的视频、复杂的实验;有时,直接简单的画图、语音语调、肢体语言等等都可以用来创设情景,也能使学生思维始 1 终处于动态平衡中发展,而且可以减少对学生的干扰因素,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探究教学——理所当然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在此理念下,我们提倡探究式教学,但是,探究式教学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忽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这样的探究活动,只是徒有其表,无效的探究。【教学片段二】

日前,在新课程的培训会议上,观摩讨论了一节录象课《力的合成》。现将其教学片段重现如下:

教师演示:用一根细棉线将一个质量较大的砝码稳稳提起;用两根同样的细棉线(故意使两根线之间有较大的夹角)提起砝码时,细线断了。

教师设疑:为什么两根线的作用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

教师:同学们相互交流,猜测一下合力与分力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 学生1:合力大小比每个分力大小都大。学生2:合力大小比每个分力大小都小。学生3: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分力大小之和。学生4:合力大小总是小于两个分力大小之和。学生5:合力大小不一定等于两个分力大小之和。

学生6:合力和两个分力的关系构成平行四边形,合力为其中一条对角线。

教师总结:大量精确实验证明,合力和两个分力的关系构成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教师:接着我们用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比较顺利,学生也说出了,教师想要的“合力和两个分力的关系构成平行四边形”的结论,在探究教学的“猜想”环节中师生配合的很是默契,猜想出结果好象是理所当然。但我们仔细琢磨一下,不难发现前5位学生的回答根本不是科学猜想,而是不需要任何物理知识的逻辑游戏;教师也未对猜想做任何评价与反馈;第6位学生也只是“照书念”,但对教师而言,正中下怀,教师理所当然“顺杆爬”,理所当然以为学生完成了科学猜想,实际上,在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经验基础根本不可能猜想到如此“意外”的结果。因为,对学生而言,他们对“平行四边形定则”认知基础是一个空白(数学上的向量还未学习),也没有经验储备,我们的探究过程中的猜想当然也就成了一个空壳,有形无实,这样的教学行为,可想而知白白浪费了有限课堂时间!对探究教学的理解,我们要的是精神,不是外形,没有必要按部就班;如果我们通过举例直接指出“合力和两个分力的关系可能构成平行四边形”,更多的时间来探究如何利用实验来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正确性,远比做无谓的猜想来得有效!

另外,验证性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物理不能把验证性实验都变成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只是知道实验的结果,在验证过程中对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对实验中遇到问题的思考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实验中结果的分析评估等都是探究思想的体现,也是有科学探究的教育功能,科学探究本身就有需要验证性实验的。总之,不论哪种实验方式选择关键是我们所采取的教学行为要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对策】 首先,深入解读教材。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教学内容、学习素材和蕴含着物理思想,它以概括、规范、结论、静态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学前需要教师认真解读。我们要弄清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要学会在细节上推敲,深入推敲教材所蕴含的物理知识、方法和物理思想等,确定哪些知识,或哪些知识的某一个点适合探究教学,怎样探究。这是实施有效探究的根本。

其次,深入了解学生是进行有效探究的前提。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把握不准,对学生生活经验积累把握不透,对学生学习心理规律认识模糊,都会影响我们的探究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性。深入了解学生: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的基础?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具备那些生活经验?哪些内容需要学生讨论?哪些内容学生思维会遇到障碍,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只有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将其转化为“现有发展区”,我们的探究教学才不会出现“理所当然”的现象,教学行为才会更加有效。

三、多元综合——本末倒置

新课程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一堂课中不同教学方式的多元综合得到物理教师的认同和共识。在物理新课改的实践中,物理课堂也发生了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课堂显得异常开放、精彩,有新意。但是我们冷静地,以物理的眼光来审视这种精彩,便会有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使学生掉入了活动的快乐泥潭而不能自拔,教师也渐渐地迷失了物理教学的本来意味,一味追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把教学手段和形式当作目的来追求,落得本末倒置,当然是低效或无效教学。【教学片段三】

在一节“重力势能”公开课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分析“重力势能的相对性”时,教师想使课堂更加精彩、活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他利用电视剧《雪城》主题曲《心中的太阳》中的歌词:“山上有棵小树山下有棵大树,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那个更大那个更高„„”来让学生体会高度的相对性。

教师:有谁能够唱电视剧《雪城》主题曲《心中的太阳》? 学生之间相互推让,不肯站起来唱。(由于此歌曲是80年代的流行的歌曲,现在的高中生不熟悉。)

教师:我们班谁唱歌最棒,请你来试试。学生们:校园歌手刘某!

刘某: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月亮,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哪个更圆,哪个更亮,哎嘿哎嘿呀 „心中有个恋人,身外有个世界,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啊„ 太阳,啊„太阳,我心中的太阳。

该学生的歌声不错,但只是依稀记得歌词,总是唱不出教师想要的 “山上有棵小树山下有棵大树,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那个更大那个更高”这句。学生笑声不断,课堂是轻松活泼了,可是教师心急如焚了,学生还是云里雾里的。最后,教师只好自己说出该句歌词„

应该说这个“点子”比较新颖、活泼,但活动却“过火”了,对学生预计不足,又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反而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大大削弱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对策】

首先,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的“学”的“教”,表现在: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相对而言,前者短效,后者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

其次,云无定姿姿万态,教无定法法千采。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标志和灵魂;教学方式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只有在“此时此地”是否更加的合适、有效。比如,“重力势能”教学中,若该教师的歌声可以,就自己演唱一句所要的歌词,既达到调节课堂氛围的目的又节约教学时间,就很好体现有效性的教学行为价值。因此,教师预设的教学活动要简明,目的性明确,可操作性强;要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运用物理知识,并能在活动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我们才不至于本末倒置,才能找 3 到切合实际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有效的多元综合。

四、动态生成——天马行空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确不乏许多动态生成的精彩之处。教师随着现场的变化,有效地采用不同处理方法,使这些无法预料、不可再生的教学资源呈现出很好的教学价值,使物理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然而究竟什么是“生成”,是不是学生提出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说出一种标新立异的思考或解法就算是“生成”呢?我们觉得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若是如此,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刻意追求生成,甚至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或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教学片段四】

在高中“摩擦力”的教学中一个片段。

教师演示:将一个木块,放到水平面上,用水平力推木块运动。

问:两个接触面间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这里暂且不谈,该问题不十分明确,容易产生歧义)

学生1:相互之间有接触,有发生运动。学生2:相互之间有挤压。学生3:接触面要粗糙。

学生4:接触面不能太光滑,否则也有摩擦力。

学生5:不对,我的初中老师说过,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是看似光滑的接触面,其实是凹凸不平的。

学生4:不对,我的初中老师说过,两个表面磨得很光滑的表面接触,摩擦力反而会增大,它们之间有分子力相互作用。学生6:„„

教师没有适时的“打断”偏离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讨论,学生的讨论显得异常热烈、激动,一个简单的问题花费了约8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最终还是不了了之。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新课程理念提倡关注“师生互动”中即时生成的智慧资源,甚至学生的“错误”和 “差异”有时也起到一种出其不意的、有效的教学资源。但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灵动、合理地利用。好的教师应该能将教学预设和生成性资源悄然融合,努力追求教育无痕的境界。【对策】

首先,把握动态生成是否与教学预设相互相成,形成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我们承认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价值,也不可以淡化或抛弃教学预设;同时我们又要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运用教学机智,发挥生成教学资源的有用价值,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其次,强调动态生成必须把握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学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如果过分强调预设,教学会成为强制灌输的活动,而过分强调生成,教学就会沦为一种信马由缰的活动。比如,“摩擦力”的教学中,教师把学生“旁逸斜出”的动态生成资源,任由学生自由辩驳,学生天马行空进行思维,表现出很强的思维发散性。但仔细一想,在这里我们的教学目的是“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不是讨论摩擦力产生的本质(由于高中知识具有基础性特征,有些知识有待解决或无法解决),教师任由学生天马行空,让宝贵的教学时间就此一分一秒的流失,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证。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进程中“应该通过重复、确认、淡化等方法很好地把握课程的前进方向,而不是放任自流”(郑毓信语)。只有把握好一个“度”,运用教学机智展现动态生成时进行必要的“点睛”;有效课堂才会有一个基本保障,我们的教师才不会因为学生的意外“生成”而迷失方向。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法刍议 篇6

【关键词】概念教学;物理概念;教学情境

一、展直观,抓本质,建立概念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是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从教学的内容出发,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实物的操作,模型的演示等进行直观教学,这是贯彻“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基本认识规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物理要领是用来表征物质的属性和描述物质运动状态的,任何物理要领都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我们讲物理要领时,应尽可能从具体事物、事例或演示实验出发,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清晰的印象,然后通过分析,抓住现象的本质,使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过渡到抽象的理性认识。

二、创设适当的概念教学情境

一般来说,物理学科中的一些概念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抽象而又难以理解的,如果教师直接从正面讲解概念,可能大部分的学生都无法理解,因此,我们要把抽象的概念放到一定的情境之下,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讲解物理概念,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的多。例如,我在讲到“速度”的概念时,就给学生讲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并让学生思考究竟是乌龟跑的快还是兔子跑的快,这时候,有的学生就说是兔子跑的快,因为兔子是跑在乌龟的前面,而有的学生则是说乌龟跑的快,因为是乌龟最先到达目的地。这样,在学生的争执和讨论中,我再适当的引入速度的概念,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个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通过这种有趣的情境教学还可以把原本较为枯燥的概念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形成概念的感性认识

初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较少,思维活动往往依靠直观材料。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与物理概念有直接联系的、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每个演示实验都必须突出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抓住主要因素使它鲜明、形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必须恰当地指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得形成概念的感性认识,打好理解概念的基础。实验的“可见度”和“准确度”都必须有恰当的要求。

四、找联系,抓类比,深化概念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许多概念有本质不同的一面,又有内在联系的一面,教学中如果只注意某一概念的本身,忽视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那么就会使学生对概念的学习混淆不清,因此采用找联系,抓对比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区别异同,防止概念模糊,达到巩固概念的作用,如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电流和其它具有能的物体一样,电流通过导体时可以做功,做功的过程是将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电功率和其它功率的物理意义相同,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大小是单位时间内电流做的功,电功和电功率都表示电流做的功,但它们又有区别,电功是电流在一定时间内做的功,而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电流做的功,它们的大小有异同点。从“异”中求“同”找联系,“同”中求“异”抓联系,使我们懂得了只有了解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才能真正理解概念。

五、注意概念教学的全面性

很多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的时候往往只注意到了概念的一些表象,而没有对概念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化、片面化的阶段,从而导致概念理解的不准确性。例如,在讲解到“沸腾”这个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水烧开的过程,结果学生在观察的时候只注意到了冒气泡这个现象,从而片面的归纳出“冒气泡就是沸腾”这个错误的概念。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去深化概念,对学生的观察活动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于概念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六、通过练习巩固和深化概念

学生在概念形成初期,对概念的掌握是不牢固、不深刻的。一个概念的建立总是要经历感性到理性、理性到实践两个认识过程。初中学生记得快,忘得也快,课堂上讲得很清楚的概念,如不及时练,过时就忘,很难收到正确地、巩固地掌握概念的实效。因此在概念建立后做些简单的概念练习,引导学生应用概念去解释现象、分析实际问题、做实验等,使概念得到巩固和深化,对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十分必要。

总之,在物理课教学中,概念教学是很重要的,我们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把一些重要的物理概念讲清、讲明、讲透,才能增强物理课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高峰,浅议初中物理概念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36).

[2]李治纲.浅论初中物理概念教学[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13).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刍议 篇7

一、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

所谓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是以直接传授知识的方式向学生讲授物理知识, 而是以实验的方式, 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观察的过程中, 总结出相应的物理知识、结论, 获取相应的实验经验, 从而形成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结构。物理实验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对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提高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在物理实验的过程中, 不仅能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还能够形成观察和研究科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促进知识、技能和智力的全方位发展。在目前初中物理实验中,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新型的教学模式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来, 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不断创新物理实验方式, 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率。

二、创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

( 一) 增加实验项目

前面我们谈到, 在初中物理实验中, 主要有课外小实验、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但在实际物理教学中, 很多教师往往只采用两种实验方式, 那就是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 且演示实验占据了实践教学的绝大部分。这样的实验方式, 往往只是停留在教材中的几个典型实验上, 其实很多实验, 学生通过预习就已经知道了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加以适当的创新, 将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应当增加实验教学项目, 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增加实验项目, 可以通过增加课外小实验的方式来完成。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等媒介, 搜集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比较容易操作的小实验,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 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实验器材来完成课外小实验。通过课外小实验, 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物理现象,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研究能力, 为学生日后学习物理知识奠定基础。

( 二) 强调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性

传统的初中物理实验中,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 实验教学主要是采取演示实验的方式来进行。演示实验虽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物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但是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仅仅是充当观察者的角色, 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实验中来。因此, 想要提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度, 教师应当改变实验教学的方式, 变演示型为探究性实验, 在实验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己动手设置实验目标、实验流程, 并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 不仅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还可以提高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能力。

( 三) 设置实验情境, 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目的, 无非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初中物理实验中, 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 教师应当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例如,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 设置一定的悬念, 引导学生站在科学的高度思考相关的物理现象, 并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教学, 完全突破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在大胆尝试的过程中, 又可以发现很多新鲜的物理现象,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还提高了学生的物理技能。

( 四) 完善物理实验考评方式

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只有通过教学考评, 才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在物理实验中是否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的要点以及自己的教学还存在哪些不足。因此, 教师要不断完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不断创新实验教学方式, 故考核评价环节必不可少。教师在教学中,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严谨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 并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应当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这样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 初中物理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 应当不断创新实验教学,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实现高效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不断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和实验精神,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建峰.通过物理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设计[J].物理教师, 2005 (04) .

[2]孙宜峰.优化实验教学, 构建高效初中物理课堂[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 (19) .

[3]韩会一.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讨[J].科教文汇, 2009 (07) .

[4]陈宏亮.初中物理实验高效教学的策略与实践[J].现代交际, 2014 (11) .

提高农村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方法刍议 篇8

从近年来的中考水平测试发现, 随着中考体制的改革, 物理和化学合为综合理科, 总分150分 (其中物理90分) , 可成绩很不理想, 我校的平均成绩只在40分左右。究其原因, 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传统教育演变成“填鸭式”及“接受式”的教学模式, 是以课堂为中心、练习为基础、教师为主体、教材为课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从”关系, 学生在课堂中根本谈不上自主, 没有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这对学生的学习、思考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学生需要有灵敏的思维、敏锐的分析、精确的控制, 才能对中学物理进行掌握。但恰恰因为这种“画地为牢”的教育模式,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受到了束缚, 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四种方法

1. 加强学生重农、爱农思想教育

农村学生活动空间小、视野窄, 与农村、农业、农民密不可分。针对这一实际, 在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上我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爱农、重农的思想。我不是照本宣科把知识“灌输式”传授给学生, 而是让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 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2008年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特大干旱, 广大农民更是受害者, 学生深有感受, 记忆深刻。我在教学如何“减少蒸发”时, 我如此引导学生:“我们将水浇在干涸的土地上, 一会儿就不见了, 为什么?”学生齐声回答:“蒸发啦!”我因势利导:“怎样可以减少蒸发?减少蒸发要采取哪些措施?……”学生七嘴八舌说出了他们的想法, 我最后做归纳梳理。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会了物理知识, 我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爱农思想教育。

2. 通过类比提高思维能力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能的不足, 持久的兴趣会产生发明创造。”采用类比思维可以用一种已知的物理现象的规律去解决另一物理现象中的问题, 使思维主体内部知识结构与客体的原型之间产生“共鸣”。如在教学“电磁感应现象”前, 我假设学生对导体是否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会感到迷惑, 会错误地认为只要导体的运动方向与磁感线方向垂直, 导体就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在进行教学时, 我将磁感线与一根根下垂的面条类比, 导体相当于锋利的刀子, 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就相当于刀子在面条中运动, 只要刀子的运动能切断面条, 导体就做切割磁感线运动。通过类比, 不仅将抽象的知识用形象的事物来理解, 而且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部分知识。

3. 关注鼓励学生

受“读书无用论”和九年义务教育“赶鸭子上架”的影响, 大部分的农村初中生学习热情不高, 甚至害怕学习。这就使得课堂上积极参与者很少, 大部分是被动参与, 或是根本不参与。而新课程理念倡导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来。因此, 教师作为课堂上的引导者就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他们在做什么?他们近段时间的学习进展怎么样?如在进行分组实验时, 由于分组实验靠学生自己动手, 只有基础较好、喜欢动手的几位学生在做, 其他学生根本没参与, 觉得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针对这些情况, 在分组实验前, 我将学生进行分组, 每组确定一名组长, 由基础较好, 动手能力强的人担任。进行实验时, 我时时关注平时不喜欢动手同学的表现, 一发现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 并合理安排他们各自的任务, 保证每位学生在实验中都有事做。

4. 善于进行教学反思

“经验+反思=成长”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这一公式告诉我们:教师的教学经验只有和反思结合起来, 教师的素质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学反思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每堂课成功之处、不足之处进行自我剖析, 深刻反思, 矫正其教学方法, 端正其教学态度, 调节其教学气氛, 提高其教学水平和能力。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这几个问题:你平时能够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吗?它是以什么形式来表现的?它的大小会受哪些因素影响?在教学时, 用汽车轮胎的不同状况的表现来对大气压相关知识进行阐述, 整堂课学生都精神饱满。课后我反思:成功之处在于设计环节做得好, 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教学任务, 进而更有效地发展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强调的是“合作、自主、探究”的三维一体教学方式, 要求物理教师充分认识物理学科的课程标准与特点。从以上方面进行加强, 多花精力, 对学生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一定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真正实现农村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闫想明.提高农村中学物理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物理通报, 2008 (3) .

刍议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篇9

1.新课导入生活化

1.1 联系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很多同学对物理都有一种畏难的情绪,因为它所涵盖的内容太过抽象,为使物理生活化,物理教师课前应做好备课工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讲解物理课程时应引入学生熟知的经验和生活实例,使所学课程一开始就与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生活实践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枯燥难懂的物理理论知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加课堂的轻松活跃气氛,进而消除学生对物理的畏惧心理。例如在学习“力的相互作用”时,可举生活中的划船实例:划船时,浆向后划,船会向前进。通过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将日常生活中有关物理方面的实际经验得到科学的解释,引发学生平时更为细致的观察,理性分析遇到是一些实际问题,加强认识能力。

1.2 以生活情景导入新课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当学生学习的内容贴近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时,他们更容易接纳所学知识。所以,教师必须抓住这个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出物理内容中的生活情景,尤其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从中引出与之相关的物理问题,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物理问题。例如,在讲授“摩擦力”时,可让学生将书本放在粗糙的墙面上推动和放在光滑的玻璃上推动,感受两个物理粗糙程度不同时摩擦力的大小;将简单熟知的生活情景引入到理论课堂讲解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寻得答案,使枯燥的物理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1.3 以生活疑惑导入新课

学习源于思考,思考源于疑惑。教师在讲授课堂知识时,应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求异质疑。例如,在讲授“光的折射”时,可先提出问题,为什么从外面看河水很浅,走进去却很深?为什么筷子插入盛水的杯子里会变弯?有经验的渔民在叉鱼的时候为什么不是直接向鱼叉去而是叉向鱼的下方?这样切合实际的疑问自然而然地引起学生的思考并努力联系所学物理知识,带着好奇心去探究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实验教学生活化

当学习一门全新的课程时,生活经验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物理知识相联系,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教学时应选择日常的生活用品,切实将生活问题引入到物理实验中。教师还可进行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辅助教学实验,如学习“摩擦力”时,可让学生进行拔河比赛,让他们在实际的比赛中去思考如何增大摩擦获得胜利;在学习惯性时,可带领学生玩“123,木头人”的游戏,当跑动的学生突然停下时身体会向前倾。在讲授“大气压”时,在装满水的水杯上盖上硬纸片倒过来,水不会流出来,纸片也不会掉下去。教学实验与大自然相联系,使学生能够保持对大自然的爱,并从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中体会到物理的普遍性,如天上的云彩,雪化成水会降温,先闪电后打雷,正午的太阳最大等。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景与自然现象中发现物理问题,使学生对课堂更感兴趣,记得更牢。

3.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生活中处处存在物理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入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让学生学着用物理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这样的实践加强他们对概念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利用蒸发散热的道理,引导学生学习在没有冰箱的情况下如何让夏天的食物保存得更久;乒乓球瘪了怎么办?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放在热水里煮一会它又会恢复原样;利用重垂线验证前面是否直;冬天路面结冰车辆难行,在路面上铺上稻草或洒碎石子等,这些生活中处处存在,学生也会经常遇到的问题,让他们通过所学的物理知识学着去解决这些问题或提出解决建议,不仅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物理概念在生活中的运用,学以致用,也加强了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时,他们就能从中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结束语

刍议实验教学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功效 篇10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它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思考能力, 动手实验能力。同时物理又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与生活息息相关, 相辅相成。物理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最好教学方式之一, 同时也响应了《物理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将实验教学融入物理课堂, 看似容易, 但是要真正做到实验教学和理论实际融入一起, 就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把实验教学提升上一个新的高度, 是否把实验教学当成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关键载体, 是否真正贯彻了新课程素质教育的内涵。

1.当今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存在误区

1.1 新课程目标无法真正落实一线教育

作为一线物理教师都知道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同时也深知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探究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说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然而大多数老师往往都太“急功近利”, 从而导致实验教学有时还不如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同样一节课的时间,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可以灌输给学生更多的知识, 而实验教学有可能只能简单交给学生一些实验使用方法。其次, 同样是一节课的时间, 传统教学模式讲授法可能涉及试卷中好几道题, 反之实验教学可能仅仅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控制变量法。如果仅仅以成绩好坏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实验教学法必然不如传统教学模式。显然来自学校的升学压力就成了摆在教师面前革新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障碍。所以大多教师只是在课外挤出一点时间, 让学生“摸一摸”实验仪器。无法真正体验实验教学带来的好处。

1.2 习惯实验演示, 忽略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所谓实验教学必然需要学生的参与, 也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实验, 才能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培养学习动力。然而大多情况下, 教师只是给学生做出简单的实验演示, 只是更好的直观的给学生讲解疑难知识点。从头到尾很少让学生参与实验, 老师更多的只是代劳, 而不是让学生亲自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我认为在实验教学中能分组的不演示、能演示的不讲授。最好是学生在分组实验过程中提出意见, 改进实验。教师只是作为教学引导者, 适度把握学生的实验路线不要偏颇就行。积极鼓励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2.如何合理的将实验教学融入课堂, 更好发挥其作用

2.1 合理课堂演示实验, 提高学生观察力

物理教学界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没有演示实验的堂课不是好课堂”, 可见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它以灵活直观的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 最终探究出结论,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学习“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试验中, 我安排实验演示让同一小车从不同高度自由滑下撞击木块。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各不相同。然后再用不同质量的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撞击木块, 留给学生讨论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思考:“木块移动距离不同说明了什么?”这课时我通过实验演示可以较直观的说明教学内容, 传授教学知识, 进而从实验的角度, 总结出影响动能的因素。教师演示实验时要操作规范, 语言精炼, 力图让每一个学生都看到实验现象, 引发思考。有些实验就要打破学生的常规认知, 给他们眼前一亮, 瞬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和好奇心。例如, 水果电池这种实验, 打破传统常规认知, 新奇的实验现象可以更好的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2 合理分组分工,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要落实实验教学,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探究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验过程包括:实验猜想、设计实验过程、小组合作、分析讨论总结等。所以教师在安排分组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几方面: (1) 科学分组, 优差生结合, 男女生比例协调。 (2) 定下制度, 让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众多情况下, 只要老师去上实验课, 学生学习情绪就立马高涨, 瞬间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但是一旦进入实验室, 充满好奇心的同学们, 往往情趣高涨, 注意力不集中, 实验教学效果无法有效实现。所以有制度的实验管理, 老师的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引导思维才能有效进行。 (3) 学生在实验时要明确分工, 各尽其责, 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只有这样有序的安排, 实验教学的效果才能有效落实。

2.3 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通常在物理教学中, 有些实验受硬件条件限制, 无法完成。这时, 我们不妨通过丰富多媒体演示实验的操作实录, 由老师或学生通过播放课件, 了解每一步实验现象和操作规程。如“热机工作原理、电磁继电器工作原理”的演示。往往因为仪器小, 部件细微动作不易观察, 实物演示效果不理想。于是我们可以通过实况录制、Flash动画设计、网络下载等手段, 收集大量演示实验实录和动画资料。然后根据教学课时需要, 对不同资源加以整合, 以供演示实验教学随时调用。这种利用多媒体演示那些实验难度大, 不易观察的实验, 在教学中往往能取得更好效果。

总结

综上所知, 物理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的最好教学手段, 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现象规律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重视实验教学给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 开展试验教学, 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摘要:随着新课改对学生的要求改变, 更加重视于学生的动手能力, 和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那么初中物理教学就要重视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将传统“填鸭式”教育转为探究式教育。那么实验教学就能很好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教育

参考文献

[1]石秀兰.如何用小实验帮助初中生掌握物理知识[J].考试周刊.2011, (32) .

[2]唐文珠.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创新实验探索[J].物理教师.2012, (7) .

上一篇:学生信息管理分析下一篇:教师备课的意义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