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浅析

2024-05-08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浅析(精选8篇)

篇1: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浅析

浅析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

毛淑珍

(山西省孝义市新阳煤矿学校初中部)

一、轻松多样化课程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效的课堂导入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基础。初中物理课本中含有很多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点,为教师的生活化课堂导入作铺垫。比如,讲述“声音的传导”时,教师可以以学生生活中的交流说话为例,向学生提问人们互相之间是如何进行交流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让他们对自己熟悉的`生活现象产生疑问,然后让他们互相之间针对教师的问题进行研究,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之中,紧跟着教师让学生说出他们的观点,采取针对性的知识点教学,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这种导入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上课的状态和自身大脑的灵动性获得一定的发展。但是初中物理课本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还掺杂了很多生活中不常见的现象,这样的课程教师只要引导得当会激发学生更大的探究欲望,但是引导出现误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面对这样的知识点教学,教师应当放弃口头引导,而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作为课程导入的手段,让学生可以实际地观察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加深印象的同时推动课堂效率更好地发展。

二、利用实验推动课程发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些课程是需要动手实验进行,教师对这些课程进行教学时,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从动手实践当中享受学习物理的乐趣,为此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多给予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可以尽情地享受物理实验的乐趣。比如,进行“密度测定”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随意选取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既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还可以让他们对生活中的物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物理的探究欲望。另外,进行经典的物理实验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还要让他们参与其中进行动手实验,因为只有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要求注意的事项,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物理实验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还可以帮助学生产生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物理探究欲望。

总之,教师针对初中物理的教学要格外注意引导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可以向着积极的方向前进,为学生在物理上的发展贡献一份属于我们的力量。

参考文献:

王旭。浅谈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17)。

篇2: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浅析

专业:宝鸡文理学院物理教育

姓名:马建卫

浅析初中物理合作探究教学策略

陕西省乾县姜村初中 马建卫

论文摘要:首先对合作式及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含义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提出了初中物理合作探究教学策略,最后结合实际例子探讨了其应用,旨在进一步实现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目标,改变被动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实验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物理 合作探究 教学策略长期以来,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讲解教科书,以使学生掌握教科书的内容,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关系:教学时教科书通过教师的咀嚼喂给学生,考试时教科书经过教师的加工变为考题去检查学生。

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一、初中物理合作探究教学相关概述

1.合作式教学方式

教师根据相应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的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一种学习方式,即合作式学习方式。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这样的教学过程远远不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在合作式的小组学习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观念。

2.探究式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将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

二、初中物理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改革要求

1.教师专业发展结构需不断完善

从实验学校对初中物理“导学激趣”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来看,各校虽然都成绩斐然,但成果并不一致。这说明一方面,各校的师资水平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与各校对初中物理“导学激趣”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2.学生交流合作学习仍需深入

从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中可以看出,教师努力程度相当的情况下,不同学校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落实情况有较大差异,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是学校原本没有合作小组,在课堂上使用合作学习方式,学生一时不能完全融入角色,这也是初中物理“导学激趣”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实施初期会出现的共性问题,说明我们的教师还需在这方面付出更多努力。

3.改革现有教学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

初中阶段是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也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地发展,这是义务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按照新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评价中,应将过程性评价(平常表现)和终结性评价(考试)相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初中物理合作探究教学实例分析

案例:“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教学课片段。

课前导学教师在课前提前两天准备好上课需要的“学教篇”,并将“学教篇”发给学生,要求各个小组的学生按照不同任务进行预习。教师在课前提前一天检查了学生的“学教篇”,初步了解学生关于滑动摩擦力已有经验及知识水平。有5名同学知道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有7名同学设计了通过改变压力来改变摩擦力的实验,但设计的实验方法不够科学、严密。

教师活动:(1)设置生活情境——请几个同学到前面分别用缠了皮筋和没缠皮筋的筷子夹弹子看谁夹的快。(2)设置问题情境——利用课件出示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还能前进?最后为什么又会停下来?学生活动: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做出解释,引出摩擦现象。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关于滑动摩擦力大家知道哪些知识,还想知道什么?学生活动:踊跃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应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师生互动:全班同学对黑板上的实验数据和结论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后引导同学们一起总结,得到初步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运动速度和接触面大小无关)。学生活动:上网查阅、或应用已有书籍查阅滑动摩擦力在现实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四、结语

在这次科学探究中教师针对探究活动让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体验和推理,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学生实验探究——师生共同分析——学生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得同学们在课堂上有更充分的思考空间,教师给学生提供充足实验探究的体验时间,利用师生共同分析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做出推论争取了时间,切实提高课堂实效。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体验过程具有教育意义,教师要花大力气去组织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有明确的体验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的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都要实事求是,讨论时要尊重其他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一轮的探究问题。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重视过程是针对传统教学中过分重视结论的情况提出来的,应当注意不要一谈重视过程就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只重过程而轻视结论。事实上,教学的结论也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而物理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可谓是一箭双雕,即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物理知识。

参考文献:

[1]教师报

[2]咸阳教育周刊

篇3:浅析初中物理有效教学

一、运用实验技巧, 拓展学生思维

物理学的研究主要是依靠实验来验证、探索进行展开学习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而新课程教学理念也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以学生为主体, 注意实验技巧, 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 即以教师为主体 (为中心) , 根据教材的要求, 实行“照方抓药”方式, 给学生准备好实验仪器和药品, 按教材提供的实验步骤, 进行实验操作, 纯粹是一种技能的训练, 缺乏足够的拓展思维训练。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 要充分运用物理实验技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进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 要抓住初中生心理特点, 即都希望亲自动手多做实验。教师要有效把握学生这一特点, 让学生充分动眼、动口、动脑、动手, 激活他们思维, 变学为探、思、悟, 使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探索自然规律。另外, 在教学中, 还要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态度, 从而达到有效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探索电学教学时, 当学生在学习完之后, 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 拓展他们思维潜能, 设计这样问题:1.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小灯泡L短路后的电流值为零事实?以及电路短路的特点?2.若你家电路出现简单的故障, 你能进行设计方案排除故障吗?3.小李家新建楼房, 你能帮助他家在楼道中设计一个电路, 使他们在不下楼, 都可以开或关楼道中灯?

此时学生在小组里热闹起来, 个个想显示自己的本事。他们根据自己所学知识, 讨论热烈, 很快有的同学对第一个问题提出:把两只小灯泡串联在电路中, 用电流表来测小灯泡L短路后的电流值为零的现象。有的学生对第二个问题提出多种途径排除方案。还有的学生对第三个问题提出多种设计电路图, 供选择。在整个探索活动中, 同学们兴趣盎然, 思维活跃, 个个在比翼赶帮, 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二、运用物理知识, 培养问题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结构、心理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物理知识, 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心理学学家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好奇心理、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问题环境, 培养他们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条件下, 运用所学物理知识, 探索物理问题, 使他们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 又能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他们动手动脑, 进行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

例如:在探索《天平》教学时, 为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天平知识时, 启发学生在实验中, 去发现问题, 如有的小组学生提出这样问题:在向天平添加砝码时, 先加小的好还是大的好?假如砝码过量应怎样减少?还有同学提出:若天平即将平衡时, 指针总不能静止在分度盘的中央, 这时可以用手固定吗?如何辨别天平是否平衡?等等。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在小组里进行探究问题。他们通过讨论、交流, 使知识不断升华, 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巧用自制实验, 训练实践能力

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平时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在教学中, 注重渗透学生自制实验活动, 显得尤为重要。为此,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结合三维目标、学生心理特点, 教学内容, 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为宗旨, 进行设计一些简单易做小制作实验, 拓宽自制实验空间, 让他们自己自由取材, 亲自动手实验制作, 充分发挥同学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享受成功制作实验的喜悦。同时, 让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物理知识, 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筋, 从制作实验中, 去领悟学习的物理的方法的真谛, 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 有效促进学生制作实验的实践能力发展。

例如:在探索重力、透镜、信息的传递等知识之后, 为了有效训练学生实践能力, 我引导学生进行就地取材自主制作实验, 让他们制作不倒翁、模型照相机、土电话等。像这样的制作小实验, 就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着学生, 去满足学生探求那些知识渴望。并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又能充分调动同学们创新意识。

四、运用变式问题, 培养探索精神

教学实践证明, 一题多变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又能培养同学们思维的灵活性, 也能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学生特点, 进行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变式问题, 引导学生探索思维, 寻求解题方法, 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加深其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 了解学情, 对学生好的解法或进行变式问题应及时给予充分肯定或表扬, 并加以推广, 鼓励学生把知识学活, 达到知识升华的目的, 从而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例如:在探索速度教学时,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我设计这样问题:小华家买了一辆小轿车, 两小时行驶190km, 根据这些条件, 你可以计算出哪些物理量?

此题, 学生很容易算出相关物理量, 求出轿车速度。接着我引导学生进行变式, 提出新的要求:如果让你补充一个已知条件, 你还可以计算出哪些物理量?我的要求让学生产生了兴趣, 激发了他们的好奇之心。通过一番思考和讨论, 他们陆续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1.小轿车速度为每小时80km, 需要多少时间?2.小轿车行驶5小时, 行驶路程多少?等等。这样, 一道简单的题目衍生出几道相关的问题。学生通过提问、讨论、解答, 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条理更清晰, 达到熟悉并灵活运用相关知识的目的。

篇4: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浅析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兴趣;培养

物理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浸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如何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爱好,引导他们学好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每个从教人员必须关注的问题,下面,总结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和广大同仁交流,浅谈一些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

1.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学生学习优劣常常以考试分数来论定,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事实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的,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重要的是看学生能否运用物理知识、原理去解决实践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是否有新的发现、有所创新。也就是说,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并不是追求掌握知识的结果,而是追求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有得到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发展。

2.重视个性的发展

在传统的应试教学中,老师在备课中预设了教学结果,总是设立同样的规格让每个学生一样的发展,各班的备课是同样的模式,上课是同样的教学方法,考试是同一的试卷,评价是同一的分数标准,学校就像一个“加工厂”,按照同一的质量标准去加工“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学生的个性实际,而且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个性,导致了很多教学矛盾的产生。探究式教学要求老师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引导他们在探究活动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对于某些比较特殊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照与鼓励,努力使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承担一定的任务,并指导或帮助他们完成好任务。

二、通过做实验激活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是进行探究的灵魂。很多物理现象,如果补充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试一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学生能体验到物理过程的内在美和探究乐趣。实践表明,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训练是调动学生动手和动脑积极性的一项有效措施。教师要力使学生感到设计性实验有探索价值和有设计的必要,并能引起兴趣,能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实验设计应注意联系教学实际,要从学生及实验的具体情况出发,通过启发引导,注意控制实验进度,降低思维台阶,逐步提高设计水平,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标。虽然物理实验中大部分的现象和规律都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对学生来说仍然是未知的。独立思考是形成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条件。只有通过经常的独立思考活动才能形成独立思考,进行物理实验,就是独立思考的一种有效形式。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推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位置。

三、研究学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根据物理学习的过程,应对学生进行预习,听课,复习及作业巩固的指导:

(1)预习指导。“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无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习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既是眼前学习的需要,也是将来工作的需要,故应予以重视。一般应在前一天将要学习数学内容预习,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对于定理、公式等重要内容,不仅要记住结论而且要特别注意其推过程。预习时要手脑并用,疑难问题要记下来,以便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听课效率。

(2)听课的方法。有了充分的预习,听课将是轻松而高效的。一要注意听目的要求,听知识的引入及形成过程,听重点及老师对难点的剖析,听解题分析思路,听小结。二要在听课的同时注意思维,要善于大胆地提出问题,由听产生联想、猜想、归纳,学会反思。三是记录,记要点、疑点、解题思路和方法,记小结和课后思考题。

(3)复习及作业指导。指导学生一是要把复习放在做作业之前:阅读教科书,结合笔记的重难点、解题思想,回忆课堂讲授的内容,加强理解,巩固记忆,然后独立完成作业。在作业书写格式方面,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要引导学生规范地书写,使条理清楚,字迹清晰,并画出规范的图形。

四、结束语

新课改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教学的一个根本目标,因此大力提倡在各科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要有效的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必须积极主动的组织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探究,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自己探究的能力,才能更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中,要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进行探究式教学,这样是新课程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王训松.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浅谈[J].生物技术世界,2013(03):125.

篇5:浅析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观念;教学实例

论文摘要: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形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世界观。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以讲代做”的实验教学方式大有人在,教学大纲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落实。如何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是我们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一、更新实验教学观念,确立学生主体

教师首先要强调学生对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然后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实验与理论关系的思考和实验探索与设计上,培养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实验探究活动中,形成物理实验技能。在实验中,不仅仅在于获得“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不重视过程的实验等于把生动活泼的物理现象变成了静止的某个预期的结论,这个结论学生从教师的示范实验和课本上早已知道,不会有发现的快乐,也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

二、切实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德国物理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没有演示实验的课,不算是一堂成功的课”,物理演示实验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

例如:利用身边物体做实验。鸡蛋很容易找到,若引导学生利用鸡蛋做实验,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做压强的实验

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

(2)做大气压实验

将浸湿酒精的棉花放在广口瓶内,点燃棉花,并让它燃烧一会儿,然后将一只剥壳的.熟鸡蛋(稍大于瓶口)置于瓶口上,熟鸡蛋在瓶内、外压强差作用下,被压入了瓶里。

(3)做物体的浮沉实验

将一只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然后缓缓倒入清水稀释、搅拌,随着盐水的不断稀释,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随着增大,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最终沉入杯底。这说明: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决定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合力。

三、认真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根据这一思想,我将初中物理第三册中电学的一节课《电路的连接方法》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

1、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并提示连接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学生利用器材自己探索进行连接电路的实验。

2、教师从中选择几个相类似的电路,组织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归纳,由此得出电路的一种连接方法:串联。此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学生会进行猜测,此时教师示意可通过自己所连接的电路加以实验,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串联电路的理解。

3、由于有极少数的学生有不同的连接方法,当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时,另一个灯泡仍然发光,此时他们会提出异议。大多数同学会发现他们所连接的电路与前面所示的电路有区别,教师由此组织他们讨论,分析它的连接特点,并示意学生利用手里的器材进行实验,实验下来大家发现用这种方法也能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比较,得出电路的另一种连接方法:并联。此后进一步提问: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并示意用实验进行检验,学生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并联电路的理解。

4、结束学生实验后,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利用电脑多煤体的手段进行一些电路的识别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5、进一步组织学生比较两个相类似的电路,让他们了解电键的控制作用,然后自己解释“教室里电路是怎样连接的?

三、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例如:初中物理电学中的《电磁铁》一节中,提供了如何自制电磁铁的方法,我让一个班级的同学利用假期进行制作,并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加以展示。在此后的几天中陆续有不少同学前来询问如何能提高电磁铁的磁性,以求自己制作的电磁铁磁性最佳,这样在他们制作的过程中,对电磁铁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事实表明,这个班级的学生在《电与磁》一节的学习中,绝大多数同学对”电磁铁特点“这一知识掌握较好。

篇6: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浅析

合肥巢湖市黄麓中心学校

周志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白板技术等来创设物理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现生活和物理的对接,优化课堂教学等等,都是目前我们很多物理老师研究的问题。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下面是我对信息技术和物理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师生互动的几点体会:

一、“有效整合”的五项优势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实现“有效整合”,大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层次和效率,以下就物理课堂教学谈五项优势:

1、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创建情景促进思维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龄时期,尤其对电脑及网络感兴趣,而多媒体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恰好迎合该年龄段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所呈现的物理情境真实生动,所反映的原理清晰直观、简单明了,可以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同学们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在讲授八年级物理“光世界巡行”这一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急于把“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亮出,但我们现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第一次出现日全食情景来引入新课,学生会被日全食美丽、壮观、奇妙情景深深吸引。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其中包含了什么物理道理?这样可启发学生的思维,再由教师结合其他生活中例子指导学生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这会给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

2、在物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使抽象的物理问题变得直观降低教学难度

运用多媒体课件,我们可以模拟仿真各类情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变不可见为可见,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直观,使各类较难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以八年级物理《连通器 船闸》为例。

可能很多教师都有同感,由于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看过船闸,他们无法想象船闸是什么样子,更不能理解它是怎样利用连通器原理来解决通航问题的,所以他们对这一知识感觉既深渊又无趣。但是对于一位懂得多媒体技术的教师而言,他就能把这部分上得生动有趣。我在给学生讲解船闸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构筑拦河大坝,提高上游水位后,造成上下游水位相差极大,那么又如何保证船只的畅通?在同学们苦苦思考却不能想出办法之际我给他们播放《船闸》的FLASH动画,直观地演示船只在上下游之间自由通行的情景。最后我为了让学生对船闸有更深的理解,我又给他们播放葛州坝船闸的通航录像,这样既增长学生知识,增强学习兴趣,还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3、多媒体技术用于初中物理教学,它具有强大的模拟实验功能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在物理教学中,由于受到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一些不易观察、有危险性、无法或没有条件实现的实验,用多媒体仿真实验来进行模拟演示能够较为真实地再现物理变化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来获得感性认识并对物理规律进行探究,从而弥补学生实验的不足,给学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印象,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做托里折利实验时,由于实验器材的限制,加之水银有毒而不便进行实际操作,但本实验又非常重要,学生如果没有感性认识就很难理解这一测量方法。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演示托里折利实验的测量方法,教师讲解容易,学生也易于理解接受,这样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扩大教学容量

传统教学方式在传授内容时,教师需要在黑板上写板书、画图,费时又耗力。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只须把所要的内容进行加工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按照教学程序把图、文呈现出来,既清晰又规范,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加大了课堂传递的信息容量。多媒体教学速率明显加快,教学环节和信息变换频繁,学生就必须快速反应,好的学习习惯随之而来。例如,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死记硬背固然不行,重新利用光具座实验也费时费力,而且效果还不如人意。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的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重新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

5、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德育的无缝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自始至终贯穿德育教育,物理学科也不例外。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课程理念的更新,传统的说教模式已不适应物理学科的德育渗透,应该加强知识性、趣味性的德育渗透方式,而多媒体在这方面显示出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和内部动机,而且还寓德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比如,在飞出地球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我国的航天事业的重大发展成果进行浏览,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这些喜闻乐见的方法渗透在物理学科中可以说是对学校现行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强有力的补充,且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有效整合”的三种途径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整合的内容非常广泛,就初中物理教学而言,整合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1、收集物理教学资源

(1)、扫描。用扫描仪直接扫描现成的文字或图片,是目前获取物理资料的常用方法,平时在阅读有关书籍时,要用心留意,不断积累、丰富可用素材。

(2)、摄像。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将自己认为精彩的教学片段、实验探究过程、优秀课例等,用照相机或摄像机录制下来,留作教学素材并与他人共享。

(3)、网上下载。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教学需要,添加网页、下载网页、文字、图片、动画课件等,将下载资源保存在分类文件夹里待用。

2、制作物理教学课件

一个完整的课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一是文字说明,这是每个课件不可缺少的部分,文字说明只要能起到板书的效果即可,不必过于追求动态效果。二是图片,根据教学内容,课件需要插入或链接必要的教学图片,为了美化课件,还可插入与主题相符的装饰图片。三是表格与图表,ppt软件插入表格与图表与使用Excel电子表格一样,非常方便。四是动画,这是课件最吸引人的地方,虽然ppt无法与其它一些软件相比,但它可以通过插入或链接方式来弥补,使课件达到直观、美观之效果。五是声音,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剪切、插入声音文件。六是相关影像素材。上述各要素可以在ppt灯片上直接编辑,也可以编辑成word或Excel文档,再进行相关链接。由于各类课件的内容和制作要求不同,这里对课件的具体制作过程就不作详细说明了。

3、构建网络教研平台

构建物理网络教研平台,可以将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练习反馈、课后辅导、个别学习、在线测试等教学环节统一包容,充分发挥网络教研之特色。如我校的网校通与教师电子备课,为科组教师备课、交流,提供一个互动平台,教师改革传统的备课方法,共同参与搜集信息资料、重组教学资源、撰写教学案例、网上交流反思、精备优质课例等网络教研工作,使备课和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三、“有效整合”的三大误区

多媒体具有其强大的优势,但任何一切事物都不可能是绝对完美的,总会存在弊端。因此,我认为我们应当注意如下三点内容:

1、不能过分依赖于多媒体

不恰当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往往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反而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如:一些老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制作课件上,整堂课基本是由教师点击鼠标,由计算机按程序将教学内容一一展现出来,这样一堂课就成了“流水课”,把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演变成“以电脑为中心”的教学,其结果是上课时师生“围着屏幕看”,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均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还有些老师在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时,过度使用与教学无关的图像、音乐、动画,使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而无法专心于画面和音乐所蕴含的教学内容,其效果可想而知。

2、切不可将多媒体代替所有实验

我们运用多媒体是想让一些实验室无法做的,还有学校无法承担起投资经费的实验展现给学生看。如果是在实验室让他们自己去领会其中包含的物理思路,可以进一步触发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让他们得到了知识,还领略到了动手所带来的无穷乐趣和成就感;同时提高了学习的乐趣。这是多媒体无法企及的效果。

3、切不可使课件制作过于花俏

一些教师为了求得课件美观,颜色艳丽,背景花俏,声音新奇,页面活跃,甚至一些课件别出心裁,寻求刺激,课堂上不断爆出学生的笑声、掌声、赞叹声。要知道适当的绚丽和动画是可以提高一定的兴趣的,但是 如果过于华丽,而且经常展示这样的课件,学生反而会产生审美疲劳,这样的后果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时只会让学生更多地去注意图片和动画,而忽视了上课的知识。

篇7: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浅析

一题多变是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较为前卫的复习行为,它旨在通过“一题多变”的形式达成对学生多个知识点、多个方面进行复习和训练,最终服务于学生能从一个立体的角度认识所复习的内容,掌握所复习的内容,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应试能力的提升.而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和需要,我们如何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达成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融合,达成一题多变下生本教育的充分体现,最终促使学生多种能力达成过程中的应试教育能力的提升.1基于学生需求的一题多变的创设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是素质教育的实践法则,在初中物理一题多变教学行为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同样要做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因此,无论我们一题多变的空间有多大,一题多变的效果有多好,我们都不能仅仅基于题目的价值来进行无限的一题多变的挖掘和提升,而是基于学生需求的一题多变下的巧妙创设,从而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其中一种能力为应试能力.笔者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发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题多变的创设.1.1情境背景下的创设,促使物理学科价值的体现

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还是习题训练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但是我们可以提升应试教育行为过程中的综合价值,促使学科价值的充分体现.比如,我们在复习简单机械的过程中,无论是复习杠杆还是滑轮组,我们都可以把这两个主要的简单机械设置到实际生活中的情境之中.在情境渲染的情况下,完成相应知识与规律的巩固与总结、训练与变式,让整个题目训练不是服务题目的解决,而是服务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充分展现了物理学科的学科价值,并提升了基于情境中物理信息的采集、分析、解决的能力.1.2学力基础下的创设,促使多个层面学生的需求

在学生的复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创设的一题多变的内容有很多很多.就初中物理而言,几乎每个知识点都会有很多题目可以挖掘,可以用无限来形容,而且难度也无法估测.面对这种现状,我们更需要分析学生的学情,结合学生的学情来设计一题多变的原题,锁定变式所要达到的高度和目标.比如,针对城区学校,学生的基本功都比较踏实,在帮助学生创设一道简单机械的原题时,我们就要充分考虑学生所能达到的最大的高度,考虑学生在相应知识点的本质理解深度所在.而在考虑到最大高度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兼顾班级中的基础生,即题目选择要呈现循序渐进达到由浅入深的效果,以此满足各层面学生的需求.比如下面一道题目就是一道复习滑轮组的题目,就能很好的满足多个层面学生的需求.例题1小明用如图1所示的滑轮组将重为180 N的物体在4 s内匀速吊起5 m,小明所用拉力F为100 N.若不计绳重和摩擦.求:(1)拉力F做功的功率;(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3)若用上述装置匀速提起240 N的重物,需要的拉力为多大?

1.3问题生成下的创设,促使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师课前预设的变式都是基于学生对学情和教材的分析而产生的,但是这种产生不可能和生成的内容完全一致,面对这样一种无法避免的现状,我们在变式的过程中要充分分析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生成情况,通过生成情况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变式.比如在例题1中,有一大部分学生无法理清克服摩擦力和钢丝绳所做的功属于什么功?这就暴露出学生对部分陌生机械做功过程中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正确判断和区分.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这一实际问题进行创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2基于学生问题的一题多变的变式

在实际的一题多变的教学过程中,从创设一题多变的原题,到科学合理的巧妙变式,都要坚持生本教育的原则.就初中物理的习题特点而言,我们要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前提下采用以下三种变式,以此促使变式效果的最大化.2.1变方法

知识与规律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触类旁通的,当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本质没有吃透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变方法的形式来从多个角度促使学生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比如学生对例题1中的第三小问不能解决的话,学生其实还没有搞清楚在题目条件下的本质,即在忽略绳重和摩擦的前提下,情境中取决于拉力大小变化的物理量是动滑轮重和物体的重.而在情境中,动滑轮的重是不变的,因此,动滑轮的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可以变式题目让学生能达成两个目标:(1)能结合题目中的条件准确判断影响滑轮组拉力的本质原因,即是否只有物体重力和动滑轮的重力;(2)能通过多种方法求出动滑轮重来服务于题目的解决,即通过已有的机械效率或者已有的拉力和物重等信息来解决.而方法的变化都在服务于学生对其本质的理解.2.2变情境

生活中的情境是千变万化的,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对不同情境中物理信息的采集能力、筛选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我们有必要对考察知识点的情境进行变化,从而达成相应能力的提升.在这个情境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不是为了单一的考察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应用能力,而是对情境中物理信息的采集和转化能力,真正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不仅服务于学生应试能力的提升,更服务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这正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所需要的.比如,我们学好凸透镜成像以后,让学生做了苏科版WWW中的一道原题:在水杯后面放置一个小泥娃,透过水杯观察小泥娃的图像,如图2所示,改变小泥娃与水杯的距离,请描述你所看到的像的特点并分析可能的原因?在完成相应情境后,我们进行了如下的情境变化和训练.例题2如图2所示,在水杯后放置一个小泥娃,透过水杯观察小泥娃的图像.改变泥娃与水杯的距离,下面是关于我们所能看到的像的特点,其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泥娃比较靠近水杯时,可能看到泥娃变高又变粗的像

B.当泥娃离水杯足够远时,可能看到泥娃上下倒立又变高的像

C.当泥娃离水杯一定距离时,可能无论人眼在什么位置都看不清泥娃的像

D.只要是人眼透过水杯看到的泥娃的像一定是虚像

从书本WWW的综合实践的情境变化,到例题2的再变化,多种实践让学生学会对变化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与规律进行对比、筛选、分析、总结,到应用自如,从而提升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提升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际应用能力.2.3变条件

条件的变化能充分激发学生对变化条件的分析和思考,并能通过多次的变化和对比启发学生对条件与被求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思考,从而提升学生对物理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认识深度和广度,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以致用的巩固、训练模式.能从条件的变化上达成知识与知识的贯通,甚至能架起考察目标对象与所学其他对象之间的桥梁,达成全面复习巩固的效果.比如在测量未知电阻Rx的过程中,笔者采用了以下几个环节的条件变化,达成教学效果的优化.例题3在测量未知电阻Rx的实验中,实验室提供如下实验器材:电源(电压恒定但电压值未知)、滑动变阻器R1(0~50 Ω)、电压表、电流表、开关一个.请你设计出电路图进行实验.(原题学生采用伏安法测定值电阻,是基础题,方法来自于我们学生的课堂)

变式1在上述测量的过程中,小明发现电压表烧坏了,请老师更换时,老师发现电压表不够了,多给了小明一个开关,请你帮助小明设计出电路.(此时学生可以采用加一个开关并联到滑动变阻器的两端,并将滑动变阻器移到最大值,当成50 Ω的定值电阻来使用,通过闭合和断开滑动变阻器两端的开关来构建一个前后电源电压相等的等式,最终求出未知电阻)

变式2在小明测量以后,发现该实验只测量一次,存在较大的误差,为此,小明通过思考,想到把滑动变阻器换成电阻箱R0,请你帮助小明设计出电路图.(此时学生可以设计出如图3所示的电路图,列出表达式测出未知电阻,并且可以达成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最终减小误差的效果.)

变式3小李在测量的过程中发现电流表坏了,结合小明的测量经验,老师多给小李一个开关,并用电阻箱R0替换原来的滑动变阻器.请你帮助小李设计出电路图.(此时学生会设计出如图4所示的电路图进行测量)

篇8:浅析初中物理趣味教学

一、趣味教学的特征

1. 愉快性。

愉快属于一种积极的情感表现,在这种情绪之下,人的状态表现相对较好,学习能力会上升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例如,智力状态、接受状态、理解能力等都会处于较好的状态,这些对于学习来说,都十分重要,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物理知识。而趣味教学就是教师从言行举止等多个方面,来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其保持在一个相对较好的状态,促使他们主动去接触物理、了解物理和探索物理。

2. 启迪性。

当前教学中的知识,是学者们通过对经验的整合,将其具体化的一种形式。这些知识虽然已经通过人们的证实,但是,由于其中的一些知识并不是可以适用于这个世界的所有该种现象,因此,可能存在不完全性。如果单纯使用灌输性教学,很有可能使得学生的思维固定化,影响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因此,为了保证物理学科教学的效果,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进而获取知识和技能。趣味教学法恰好具有该种功能,可以让教师从一个理论阐述者转变为知识引导者,通过一些语言或者教学行为,对学生进行启迪,调动起他们探究物理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其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 参与性。

传统的应试教育,让课堂成为教师传授理论知识的专场,学生相对被动。而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逐渐提高,教学成为了一个双方行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该种功能,反而会让学生觉得十分枯燥、乏味,进而失去想要学习的欲望。尤其是一些理论性、概念性较强的课程,比如物理。趣味教学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改变教师与学生的现状,确立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将教学效率的提升真正落到实处。

二、初中物理趣味教学开展策略

趣味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探索性学习。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制约,所以教师在开展趣味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笔者认为,要开展趣味教学,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趣味语言。

语言是教学中最重要的辅助工具,不仅是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在趣味教学的背景之下,对于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一定的要求。首先,语言本身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性。教学的主要目标还是知识的传授,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都需要表现出其应有的知识内容。其次,语言需要一定的可听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之所以让学生觉得乏味,就是因为语言过于平凡,让学生觉得枯燥。因此,要实现趣味教学,就必须让教师的语言变得生动有趣,进而以生动、清晰的语言来帮助学生认识物理,引导其自我思考,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趣味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可以适当地采取一些措施,让课堂相对活跃。例如,加入更多的实验元素。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实验环节相对较少,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础,因此,要想让学生真正接触到自然科学的奥妙就要在传统课程规划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实验环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物理实验的乐趣。

总之,无论是物理教学,还是其他学科教学,学生的兴趣都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尽量去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其对课堂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正>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如何进行趣味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一、趣味教学的特征1.愉快性。愉快属于一种积极的情感表现,在这种情绪

上一篇:华为经典测试面试题下一篇:初二寒假作业答案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