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感染影响

2024-05-05

切口感染影响(精选十篇)

切口感染影响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有2间手术室, 2010年度我院接受手术 (含清创缝合) 患者827例, 其中男492例, 女335例, 年龄5~72岁, 按手术切口分类Ⅰ类手术117例, Ⅱ类手术 (含清创缝合) 710例;2011年1月起我院成立院感科, 从多方面控制外科手术切口感染, 2011年度共接受手术 (含清创缝合) 患者916例, 其中男573例, 女343例, 年龄5~73岁, 按手术切口分类Ⅰ类手术135例, Ⅱ类手术 (含清创缝合) 781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分析, 2010年度为加强院感管理前, 2011年度为加强院感管理后, 2011年加强院感管理措施具体如下: (1) 强化院感组织建设, 建立完善感染管理制度。我院2011年成立了医院感染委员会、感染管理科、各科感染管理小组, 形成了三级监控网络, 使各项感染管理工作有了组织保证[3]。同时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了无菌操作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卫生清洁制度、手术室进出人员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 (2) 加强院感知识培训, 对医护人员制定不同标准。首先, 护士是消毒灭菌工作的具体执行者, 护士独立完成的操作是否严格遵照无菌操作程序去做, 操作处置是否符合要求关系到是否发生医院感染, 因此我院护理部采用逐级逐层的培训方法来提高护理人员医院感染专业知识水平[4]。其次, 手术医师良好的手术技术和无菌观念是预防伤口感染的关键, 实施手术者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认真进行外科手消毒, 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和交谈,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术中若发现手套破损, 应重新进行手消毒后更换手套。严禁手机带入手术间, 更不能在手术间通话。 (3) 合理布局设施, 改善消毒条件。我院手术室是上世纪建造, 布局流程已不符合现代医院感染控制的管理要求。针对基层医院条件设施差这一现状, 我院根据感染管理尽量合理布局, 购买消毒相关设备。在现有条件下, 将原来的医务人员与患者走同一通道, 改为双通道, 工作人员与患者分别由不同的通道进入手术室, 并严格划分非限制区、半限制区、限制区, 保证各区域门随时处于关闭状态。并将手术室的外出鞋与室内鞋分开放置, 每人一个木制专用柜, 脏净严格分开;购买了紫外线强度监测仪、监测卡, 定期监测其强度, 手术室每日晨间紫外线消毒1次, 每次1h, 接台手术之间紫外线照射30 min[5];新购了病员服, 进入手术事病员必须换病员服方可入内;增加了室内紫外线灯管的数量等。 (4) 加大考核、奖惩力度。院感科、护理部、医务科定期或不定期对外科、手术室等院内感染高发部门进行督查, 对手术室空气、医护人员手、无菌物品、消毒液、手术器械清洗进行抽样监测, 根据考核结果公开通报并予以奖惩。

1.3 观察指标

分别统计2010年度和2011年度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 含外科Ⅰ类手术和Ⅱ类手术 (含清创缝合) 感染率;不同性别、年龄段的感染率;同时对比2010年度和2011年度卫生学监测指标合格率 (手术室空气、医护人员手、无菌物品、消毒液、手术器械清洗) 。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检验标准以P<0.05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10年度与2011年度切口感染各项指标对比

2011年外科Ⅰ类手术和Ⅱ类手术 (含清创缝合) 感染率较2010年相比均有下降, 总感染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从引起感染的各项指标来分析, Ⅱ类手术 (含清创缝合) 感染率明显高于Ⅰ类手术,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年龄≥60岁的老年人和≤14岁的人群为感染高发人群, 感染率均高于15~59岁青壮年,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感染率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2010年度与2011年度卫生学监测指标合格率对比

每季度按《消毒技术规范》对手术室空气、医护人员手、无菌物品、消毒液、手术器械清洗进行抽样监测, 除无菌物品的合格率两年度均为100%外, 2011年度的其余四项指标的合格率均高于2010年度, 总体合格率明显高于2010年度,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我院手术室基础条件差, 设施老化, 医务人员无菌观念不强, 因此导致我院外科切口感染率高于上级医院[6]。从手术切口类型来看, Ⅱ类手术 (含清创缝合) 的感染率要明显高于Ⅰ类手术, 这与伤口本身带菌有关;从性别来看, 男女患者的切口感染率相当;从年龄来看, 年龄≥60岁的老年人感染率最高, 其次为≤14岁的人群, 两个年龄段的感染率均高于15~59岁的青壮年;这与郭慧荣等调查的结果相似[7]。由于I类手术未进入炎症区, Ⅱ类手术则需要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 清创缝合多为外伤所致, 伤口本身就存在大量异物, 容易引起感染;≥60岁的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 组织愈合能力及抵抗能力均下降容易发生感染, 而≤14岁的儿童则机体免疫力不强, 且依从性较差, 容易在伤口未愈合的时候接触污染源, 从而影响手术切口的愈合[8]。

从两个年度的卫生学监测指标合格率对比来看, 无菌物品的合格率均较满意, 但2010年度的手术室空气、医护人员手、消毒液和手术器械清洗的合格率均差强人意, 主要表现在室内空气含菌量超标、医护人员外科手消毒不彻底、手术器械表面清洗后残留污渍、水垢或锈斑等。通过2011年加强院感管理后各项指标的合格率均有明显提升, 尤其表现在手术室空气方面, 合格率达100%。

预防外科切口感染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点举措之一, 抓好手术室的院感管理工作是保证医疗安全、适应外科手术发展的需要;是降低术中感染率, 减轻患者负担, 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发生的有力措施。实践证明, 健全感染管理管理机制,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及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手术器械敷料的灭菌、医护人员的手消毒, 规范医疗废物处置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督与管理, 密切配合, 就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保障医护安全。

摘要:目的 分析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对外科切口感染的影响, 探讨加强院感管理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度和2011年度加强院感管理前后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和卫生学监测指标合格率。结果 2011年外科切口感染率较2010年有明显下降 (6.6%VS16.9%) , 总感染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011年卫生学监测指标总合格率高于2010年度 (96.0%VS87.0%)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加强院感管理能明显降低外科切口感染率, 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

关键词:院感,感染,手术切口

参考文献

[1]江南, 汤小东, 吴健新, 等.基层医院普通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预防[J].临床医学, 2012, 32 (10) :4-5.

[2]黄云平.基层医院手术室感染控制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22) :71-72.

[3]陈飞飞, 万艳春.基层医院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的难点及对策[J].吉林医学, 2010, 31 (29) :5256-5257.

[4]占冬艳, 何可仁.控制基层手术室医院内感染管理的方法与效果[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0, 17 (9) :145-147.

[5]冯爱兰.基层医院手术室的医院感染控制[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2) :255-256.

[6]刘春.基层医院手术切口感染分析及对策[J].当代医学, 2009, 15 (24) :109-110.

[7]郭慧荣, 颜萍, 李晓燕, 等.基层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状况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16) :88-89.

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现代方法 篇2

l

在1882年,当问到在手术中什么是创新时,恩斯特·贝格曼说:“现在我们在手术前洗手”。直到20世纪的早期,外科医生戴手套才成为常规。

l

自从霍尔斯特德将乳胶手套引入手术小组,特别是自从19世纪80年代约瑟夫·李斯特抗菌法的发现,外科手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李斯特用苯酚冲洗开放的伤口并且用此溶液浸泡手和手术器械的方法使与手术操作后伤口感染相关的死亡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虽然有他的努力和其他许多医生在外科手术领域的发现,感染仍然会发生,其中许多是在清洁手术操作后发生的。这说明我们对切口化脓的认识还不全面。

l

本次课程将对手术部位感染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微生物学和危险因素以及预防进行综述。

l

流行病学

l

在美国,外科医生每月要进行大约200万次的操作,而且几乎其中是在门诊完成的。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估计2.7%的手术操作会并发感染,美国每年至少有486000次医院内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占所有医院内感染的15%,使其成为排在第三位的医院内感染。大约经历过手术的所有患者的2%~5%和经历过结直肠手术患者的10%~20%发生了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延长住院时间约1~3天,每个伤口感染的花费在3089美元之间。

l

仅在美国,1992年手术部位感染一年的全部费用约达到几亿到几十亿美元,出院后治疗的费用和患者在处方上的花费、收入的损失和生活质量的降低很少计算在内。l

定义

l

在1992年,由美国感染控制与流行病学专业协会(APIC)、美国医院流行病学学会(SHEA)和外科感染协会组成的联合小组修正了这一定义。并且选择“手术部位感染”这一术语来描述可能包括在感染过程中的不同组织层的感染。根据这一定义,手术部位感染被分为①切口感染和②器官/腔隙感染。切口手术部位感染被进一步分为表面切口感染(包括皮肤和皮下感染)或深部切口感染(包括深部软组织)。在手术过程中,2/3手术部位感染被限制在切口,1/3包含有达到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l

表面感染的定义要求在手术操作30天内至少发生下列情况之一: l

1、来自于表面切口的脓性渗出物;

l

2、从表面切口的液体或组织无菌培养中分离出微生物;

l

3、至少下列感染体征或症状之一:(a)疼痛或触痛,(b)局部的红、肿或发热,(c)外科医生有意地打开表面切口,除非培养是阴性的;

l

4、外科医生或随访医生诊断的表面切口部位感染。

l 在放入植入物的手术操作一年内发生的感染也被认为是手术部位感染。深部切口和器官/腔隙手术部位感染被进行了相似的定义。l

病因学 l

手术伤口污染物可源于不同的来源:

l

1、内源性原因,根据进行的操作类型不同,来源于患者周围的皮肤或粘膜(胃肠道、口咽或泌尿生殖器粘膜)或空腔脏器。多数手术部位感染来源于内源性原因,由患者自身菌群构成大多数手术部位污染物。l

2、外源性原因来源于与患者接触的环境、手术室人员、手术室空气和手术器械等。l

3、血源性原因

l

由于外科医生的职业性质,他们不可避免地损伤缩主的第一道防线;皮肤或粘膜屏障。一旦这些屏障被破坏,微生物进入手术部位的人口就毫无阻挡,而且在伤口开放的操作过程中微生物也会进入。然后一个复杂的防御机制体系被激活杀伤这些微生物。当伤口内一个或更多的微生物表达的毒因子压倒了宿主自身的免疫系统时,感染就发生了。

l

手术内的污染水平也依赖于操作的类型。在几年中,传统的伤口分类根据手术内污染的水平进行分类(见表1)。

l

表1

传统的伤口分类

l

分类(感染%)

标准

l

清洁(<2%)

l

选择性的(不是急症或意外);主要是闭和性的;无急性炎症或胃肠道、口咽、泌尿生殖器、胆道或支气管道的横断;没有操作的中断 l

清洁沾染(<10%)l

急症或意外的不同于“清洁”的病例;选择性的,胃肠道、口咽、胆道或支气管道的控制性打开;细少的溢出和/或小的操作中断;在7天内通过清洁的切口再次手术;皮肤完整,检测阴性 l

沾染(20%)l

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无化脓);全要的操作中断或从空腔脏器大量的溢出;小于4小时的穿透性创伤;被移植或覆盖的慢性开放性伤口 l

感染(30%-40%)l

化脓或脓肿;术前胃肠道、口咽、胆道或支气管道穿孔;大于4小时的穿透性创伤

l

外源性原因

l

在清洁的手术操作中,由于外科医生没有切开粘膜或空腔脏器,外源性污染源是重要的。因此,手术室环境和手术小组成为污染的重要媒介物。

l

血源性和淋巴性来源

l

内源和外源的污染来源都是在手术时获得的。在手术操作24小时内,大多数手术伤口被充分地缝合以使它们可以抵抗术后护理或后来操作所致的接种。然而,在操作后的数天、数周或数月血源性和淋巴源性途径能接种在手术部位。来自远隔感染灶的手术部位的接种能成为手术部位感染的另一个来源,但不是一个常见的致病机制。l

微生物学

l

细菌会导致大多数的手术部位感染,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两种从感染手术伤口分离出来的最常见的微生物,并且分别占感染伤口的14% 和 20%,这些细菌可能是正常皮肤菌群的一部分,因此当伤口开放时可以造成污染。在心脏手术中,葡萄球菌占导致胸骨感染的细茵的94%。

l

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微生物类型反映出手术的部位和外科医生是否进入粘膜或空腔脏器。例如,由于每克粪便中存在大约1010~1011细菌,结肠直肠操作可能将伤口暴露于大最的需氧和厌氧细菌之中。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需要进入口咽或阴道的手术操作中,这些部位存在需氧和厌氧细菌在内的大量细菌,可以污染手术部位。l

厌氧菌本身几乎从不引发感染,但是经常与任意的肠革兰阴性菌一起,仅作为混合菌群一部分引发感染。l

少见的微生物能引发手术部位感染,而且它们伤口培养中的重新获得指出了操作中断或无菌原则或手术小组成员中的携带者。

l

危险因素

l

像危险因素一样,预防措施也可被分为三类 : l

1、手术前措施(且的在于减少宿主危险因素);l

2、手术中措施(目的在于减少手术危险因素);l

3、手术后措施。

l

极少的流行可以追溯到污染的粘性敷料、胶带和污染的自来水。罕见病原体引发的流行导致了正式的流行病学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手术后护理引发流行的原因。由于这些感染极少见,所以将不对本后措施做进一步讨论。

l

表2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建议

l

IA类建议a l

①在择期手术前确定和治疗所有远隔部位的感染,并且对远隔部位感染的患者推迟择期手术直到感染被消除。

l

②除非毛发在切口或其周围,可能影响手术操作,否则手术前不必剔除毛发。l

③如果要剔除毛发,应在手术前迅速剔除,最好使用电推剪。

l

④只有在有指征时才结予预防性抗菌剂,而且根据特异手术中对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大多数病原体的有效性和已发表的建议选择抗菌剂。

l

⑤通过静脉结予起始剂量的抗菌剂,并计时从而保证手术时在血清和组织中达到药物的炎菌浓度。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保持抗菌剂的治疗水平,而且在多数情况下一直维持到手术中关闭切口后数小时。

l

⑥在结肠手术前,除了静脉抗菌剂的预防外,还需通过使用灌肠剂和泻药物理准备结肠。在手术前一天结予均分剂量的非吸收性口服抗菌剂 l

⑦对高危剖腹产手术,在脐带被钳夹后迅速给予预防抗菌剂。

l

IB类建议b l

①所有糖尿病患者中充分控制血糖水平,并特别避免于术前高糖血症。

l

②鼓励戒烟。指导患者至少在择期手术前30天中停止香烟、雪茄或烟斗及其他形式的烟草消费品(例如,咀嚼品、浸泡品)。l

③不要将停止手术患者必要的血制品作为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

l

④至少在手术前一天晚上要求患者用消毒剂淋浴或洗澡。在进行消毒皮肤准备前,彻底冲洗和清洁切口及其周围部位以去除污染。

l

⑤使用适当的消毒剂进行皮肤准备。l

对手术小组成员:

l

用适当的消毒剂进行至少2~5分钟的术前消毒。洗刷手和前臂直到肘部。

l

手术洗刷后,保持手上举远离身体从而使水自指尖流向肘部,用无菌毛巾擦干手,并穿上手术衣,戴手套。

l

一台手术将要开始或已在进行中时进人手术室或无菌器械暴露时,应该减口罩,将口鼻完全盖住。l

当进入手术室时,戴帽子或防护罩,将头面部毛发完全罩住。l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不可穿鞋套。l

II类建议c l

进行术前消毒皮肤准备,要从中心向外周做圆周形消毒。如果必要的话,准备区域必须大到可以扩展切口或建立新的切口或引流管的部位。

l

在保证患者能做充分的术前准备的情况下,使术前住院时间尽可能短。

l

对手术小组成员:

l

在当天进行第一次刷手前,清洁每个指甲的下面。不在手或臂上戴珠宝等饰品。l

新观念

l

1、氧作为一种抗生素

l 动物模型中显示与正常氧含量相比,较高的组织氧含量导致较低的感染率,而且降低氧含量可导致更高的感染率和更严重的感染发生。此外,就像抗菌素预防的效应一样,这一效应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和术后短暂的时间内是最大的。

l

2、使患者温暖

l 轻度的低体温导致血管收缩,从而降低氧运输到伤口间隙并伴有随后的中性粒细胞的损害。在人类实验研究中显示用电能的绷带控制的切口局部加热可以提高组织的氧合作用。l

现在,在手术室中对患者积极加温已很常见。l

3、围手术期输液

l 研究显示围手术期输入含白细胞的同种异体血液成分是手术后细菌感染的显著危险因素。

l

3/5研究由于癌症而接受择期结肠切除术患者的随机临床实验显示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在接受输血的患者中至少增加一倍。

l

4、手术技术

l

由于没有开放性伤口,理论上,像微创手术等新的手术技术应该与减低于术部位感染率相关。但是,由于任何新技术涉及一个学习曲线,这些数字可能会发生变化。外科医生特有的手术数量和手术部位感染或死亡之间的关系被描述如下:进行更多手术操作的外科医生会获得经验并有更低的手术感染率。

l

切口感染影响 篇3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开放性四肢骨折术;切口感染

【中图分类号】R278.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14-01

1.资料與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11月到我院进行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全部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优质组70例,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8例,平均年龄为(45.2±3.0),优质组患者中30例患者存在胫骨腓骨骨折,21例患者存在股骨骨折患者,9患者存在尺桡骨骨折,10例患者存在肱骨骨折;对照组50例,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平均年龄为(43.3±3.1),优质组患者中15例患者存在胫骨腓骨骨折,10例患者存在股骨骨折患者,12患者存在尺桡骨骨折,13例患者存在肱骨骨折。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骨折位置存在差异性较小,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使用一般护理方法,进行手术前为患者注射抗生素,为手术切口周围常规性的备皮。并在患者切口四周实施消毒步骤,控制消毒范围在患者伤口四周的15厘米处。

1.2.2优质组

对优质组患者使用综合性手术室护理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①术前沟通。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属于急诊手术,需要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交流和沟通,根据患者不同年龄和文化程度,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讲解方式向患者介绍手术的步骤和方式,以及实施手术的原因等,并告知患者需要实行的麻醉方式、进行手术的环境和实行手术的必要性等,让患者尽量减除对手术产生的恐惧感,安抚患者心中的焦虑和不安,维持稳定的情绪能增加患者应对手术的信心;

②手术中的无菌操作。医护人员应该坚持无菌操作的手术观念,保持手术物品和器械的清洁,合理利用手术新技术,采用新式的洗手方式,确保手术过程的无菌和卫生;

③改善消毒方式。患者在进行手术前需要对患者切口周围进行消毒,为保证患者的消毒效果更有效,首先应利用乙醇对患者的切口周围存在的污渍进行清洁,再使用生理盐水加上碘伏溶液、苯扎溴铵溶液、氯已定、聚维酮碘、肥皂液、抗生素和双氧水对切口周围进行消毒和清洁,从而有效减小患者手术出现感染的概率;

④术中护理。患者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保证手术室的温度保持在23摄氏度左右,并将冲洗液和输注液的温度进行加温,保持在37摄氏度左右,随时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

⑤术后护理。患者实行手术之后,为帮助患者促进血液循环,减少患肢肿胀的情况出现,医护人员应叮嘱患者选择健侧卧位或者平卧的姿势,并利用软枕抬高患者的患肢的高度[1]。

1.3疗效评定标准

①甲级痊愈:患者经过护理后手术切口未出现异常变化,愈合速度也比较快;②乙级愈合:患者经过护理后的切口出现轻微的异常,出现血肿、红肿等情况,但没有化脓,;③丙级愈合:患者经过护理后,手术切口出现化脓情况,并逐渐加重需要进行针对性治疗[2]。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计算,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2,进行检验,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使用综合性手术室护理措施护理的优质组患者出现感染率为5.7%,低于对照组感染率20.0%,切口愈合状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其效果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如表1。

参考文献

[1]吴海英,全日红,蔡亚娜.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03):34-53.

[2]龚喜雪,卢梅芳.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11(03):67-98.

护理干预对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影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98例, 均为2013年6~12月在本院接受剖宫产后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 年龄23~38岁, 平均年龄 (29.4±2.1) 岁, 经产妇35例, 初产妇63例, 体重46.0~68.5 kg, 平均体重 (58.4±3.7) kg, 大专及以上文凭20例, 初高中文凭48例, 小学及以下文凭30例, 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49例 (护理干预) 和对照组49例 (常规护理) , 两组患者在年龄、孕次、体重、文化程度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切口感染标准及体温监测

若患者出现如下症状时则判断为切口感染: (1) 切口处出现红、肿、热、痛、有脓性分泌物时; (2) 手术打开或自然裂开的切口, 有发热症状或脓性分泌物; (3) 深部切口穿刺抽出脓液或引流出脓液。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 若在手术后的24 h~10 d内患者的体温超过38℃2次, 或手术第2天到第5天时的每天的体温平均最大值超过38.0℃, 全部被定义为发热, 要及时的予以治疗[2]。

1.3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对产妇实施常规的剖腹产手术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产妇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主要包括: (1) 术前护理:在产妇入院之后, 对其进行心理状况的评估分析。这主要是为了避免产妇术前的心理消极影响, 比如对剖腹产手术了解不够深入, 担心自己和胎儿手术中会发生危险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术前应对产妇的心理情况详细了解, 针对每个产妇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进行特定的心理辅导, 并对其解释手术过程和麻醉问题, 让产妇了解手术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向其解释其危险程度[3]。向产妇讲述成功案例来消除其紧张情绪使其放松心情。 (2) 术中护理:手术实施的过程中, 医护人员应该与其进行适当的交流, 以和蔼亲切的态度来安抚产妇, 消除产妇的紧张情绪。 (3) 术后护理:手术结束之后, 有的产妇可能会出现剧烈疼痛, 因而会想要加大用药量。这时医护人员应指导其减缓疼痛的方法, 并细心为其解释痛因。在24 h内密切关注产妇情况, 在其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帮助产妇进行适量活动, 促进血液和胃肠循环, 帮助其尽快排气。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升高、脉搏加快、术后感染以及满意度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不同的护理后, 观察组出现术后感染的仅有6.12%, 其护理满意度为95.92%, 对照组的术后感染率为26.53%, 护理满意度为77.55%, 两组患者在血压上升、脉搏加快、术后感染、满意度等方面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剖宫产手术指的是以手术的方式切开产妇的腹部和子宫, 使产妇分娩更为容易的一种常规手术。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阴道分娩可能对产妇和胎儿产生健康影响的各种意外。这些年来, 选择使用剖宫产手术的产妇逐渐递增。因其属于创伤性操作, 致使在手术过程中经常发生切口感染[4]。这不仅给产妇带来巨大的身体痛苦和经济压力, 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生的工作量。并且由于手术导致创伤较大、恢复较慢造成产妇免疫力降低, 在术后也容易发生切口感染。许多产妇在术前对于手术的安全以及相关的麻醉知识都了解甚少, 使其在手术前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利于手术的消极情绪。这些产妇的消极情绪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手术周期变长、过程不顺利。据报道[5], 在剖腹产手术中, 时间每延长1 h, 就会使感染的几率提高1倍。因此, 在术前和术中对产妇进行相关心理辅导和护理十分重要。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切口感染的可能性, 帮助切口更快速的恢复。

在手术结束之后, 医护人员应帮助其在能力范围内进行床上或床下的活动, 加快血液循环速度, 促进伤口愈合, 使产妇更早出院, 减少院内感染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 产妇进行适当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 帮助消化, 增强抵抗力。要想对产妇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 就应当与其形成融洽的护患关系。首先应该对产妇保持耐心, 与其进行热情和蔼的交流。然后在此基础上, 应结合暗示疗法, 为产妇建立强大的信心, 消除恐惧心理[6]。并且在此过程中, 可以适当配合相关的图片和录像资料, 使其对剖宫产手术有更深的认识。这个过程也要求护理人员对手术过程充分了解, 及时为产妇提供正确的有帮助的信息[7]。在本次研究中, 对观察组患者予以护理干预后, 其出现感染的概率为6.12%, 其护理满意度为95.92%, 而对照组 (常规护理) 出现的感染率为26.53%, 护理满意度为77.55%, 两组患者在血压上升、脉搏加快、术后感染、满意度等方面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实施护理干预之后, 手术中产妇的脉搏增加和血压升高现象明显变少, 这可以证明这些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初步成效,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消除产妇不良情绪, 稳定其血压和心率的作用, 从而也有效降低了切口感染的发病率, 临床价值突出, 具有推广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 剖宫产后出现切口感染的98例患者, 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49例 (护理干预) 和对照组49例 (常规护理) ,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出现术后感染的仅有6.12%, 其护理满意度为95.92%, 对照组的术后感染率为26.53%, 护理满意度为77.55%, 两组患者在血压上升、脉搏加快、术后感染、满意度等方面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消除产妇不良情绪, 稳定其血压和心率的作用, 从而也有效降低了切口感染的发病率, 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护理干预,剖宫产,切口感染

参考文献

[1]乔立芹.基层医院146例产后出血原因分析及护理.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25) :3058-3060.

[2]郑桂荣.妇产科患者40例人性化护理.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 (7) :55-56.

[3]何雪梅.305例剖宫产围手术期抗感染用药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 :85-86.

[4]陈霞.预防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围手术期护理.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8) :335-337.

[5]王文爱, 张辉, 崔幸琨, 等.循证护理在预防剖宫产切口感染中的应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1) :2245-2246.

[6]蒋成敏, 李娅.剖宫产切口感染状况调查及护理对策.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2, 29 (5) :424-425.

外科术后切口感染耐药性分析 篇5

[关键词]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 R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1-53-02

Analysis on drug resistance of 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

DENG Chong  CHEN Jianghua   LU Danqian

Laboratory Departm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Zhongshan City, Zhongshan 5284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ed factors of our hospital 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 drug resistance. Methods We cultivated the specimens of 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 patients,and then tested the drug sensitivity. Results The risk factors of 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 drug resistance included the surgical site,pathogen types,operation duration,the length of time,antibiotics used type,etc. Conclusion After 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 is caused by many factors resistance.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 prevention after resistance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ospital infection.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safety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each link control regula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fection rates.

[Key words] Surgery;Incision infection;Drug resistance

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最常见的医院内感染,是衡量外科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耐药性不仅影响手术效果,延长住院时间,还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笔者对300例外科手术进行院内感染监测,从不同角度分析影响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耐药性的相关因素,找出影响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为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2010年3月1日~2011年5月30日所有外科胸腹部手术的患者,共获得300例样本。

1.2 研究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调查分析有关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在手术室进行空气和医务人员手消毒效果监测,在手术室询问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观察记录,在病房察看病历、床旁调查和询问主管相结合;在病案室收集有关资料。对医院感染患者送检各种标本培养,进行药敏实验。

1.3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t检验、x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手术后切口感染耐药性的影响因素比较。为分析几种因素与发生手术后切口感染耐药性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将所要分析的因素进行量化,具体量化方案见表1。将各种分析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手术后切口感染耐药性危险因素是手术部位、病原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种类等。见表2。

切口感染影响 篇6

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感染,影响因素,预防

剖宫产是产科常见创伤性手术操作, 有发生切口感染的可能, 一旦发生轻则影响切口的愈合, 重则导致宫腔感染、晚期产后大出血、败血症等, 甚至危及产妇生命, 导致医疗纠纷, 对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有不良影响。现对射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80例剖宫产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感染影响因素预防措施。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 年龄21~41岁, 平均 (28.9±3.4) 岁, 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无切口感染剖宫产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产次、手术室环境、手术医生、麻醉方式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剖宫产切口感染标准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 并排除切口脂肪液化。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组产妇临床资料, 比较在体重指数 (BMI, kg/m2) 、血红蛋白水平 (Hb, g/L) 、病房条件、季节、阴道检查和肛查次数、胎膜早破、预防应用抗生素、备皮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等方面的差异。

1.3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1.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应用t检验,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影响切口感染的非生物因素:体重指数高、Hb低、住多人间病房、夏季、阴道检查和肛查次数多、胎膜早破、术前未预防应用抗生素、备皮至手术时间长、手术时间长。具体见表1。

3 讨论

3.1 剖宫产切口感染影响因素

剖宫产术是处理高危妊娠和异常分娩, 挽救孕产妇和围生儿生命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 由于产妇和家属的偏见, 以及部分医务人员手术指征掌握不够严格等因素, 致使剖宫产率不断上升[2], 切口感染的发生也随之增加, 本研究发现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体重指数高者皮下脂肪厚, 影响术野的暴露和操作, 延长了手术时间, 脂肪层厚易形成无效腔;Hb低术中或术后出血, 使贫血更加严重, 术后免疫力下降, 易发生切口感染;多人间病房内存在着交叉感染的可能, 护理难度大潜在的影响了护理质量, 探视人员多, 因此感染机会高于单人间;夏季湿热, 患者汗液等分泌物增多、细菌繁殖快而污染切口;阴道检查和肛查次数增加, 破坏了生殖道的自然防御机能, 相应增加阴道和宫颈处细菌进入宫腔机会而引起感染; 术前给予抗生素, 使手术过程中血液和组织中有足够抗生素浓度, 能杀灭可能污染的细菌, 达到预防目的, 围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的理想方法[3], 胎膜早破后, 阴道和宫颈处细菌易进入宫腔, 增加了切口感染机会;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 手术视野及各种医疗器械遭受空气污染的几率增加, 同时创伤面扩大、出血及局部血肿形成等, 导致切口容易感染;备皮至手术时间长, 细菌易繁殖[4]。

3.2 剖宫产切口感染的预防

应针对上述因素在围手术期采取下列预防措施。①指导孕期保健, 妊娠中、晚期适量补充铁剂, 加强营养, 纠正贫血但又要注意控制体质量预防肥胖;控制社会因素剖宫产。强化医护人员对预防切口感染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对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家属加大宣教预防切口感染力度, 培养产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②建立健全制度, 健全各项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操作制度、探视制度等,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技术, 在临床工作程序和医院管理中加强监测;③对存在高危因素者尽量安排住单人病房;胎膜早破者勤更换会阴垫, 保持外阴清洁, 每日用0.05%的碘伏棉球擦洗外阴两次, 注意从前往后擦的操作顺序;适当检查对判断胎方位、分娩方式有重要意义, 但不要过于频繁, 根据实际需要慎重选择;夏季要特别注意加强无菌操作, 并注意温湿度调节, 限制家属陪护人数;充分清洁手术区皮肤, 特别是肥胖产妇, 腹部皱褶多, 备皮认真仔细, 避免刮伤皮肤, 尽可能在术前最短时间内备皮, 以免造成二次污染;④预防应用抗生素手术。对预防术后切口感染至关重要;并应针对导致切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是大肠埃希氏菌、肠球菌, 而选择其敏感抗生素主要是第二代头孢菌素[5];⑤参与手术人员分工明确, 训练有素, 与手术者密切配合, 使手术有序进行而缩短手术时间, 手术间限制人员进入, 减少人员流动, 确保洁净度;⑥注意观察切口敷料是否干燥, 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 当体温>38℃、切口有炎性反应及脓性分泌物和渗液时, 留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及时更换敷料, 保持手术切口的干燥与清洁;一般应视切口情况决定换药次数, 有感染时次数应增加, 必要时应随时换药, 应注意的是如换药过于频繁, 也不利于切口肉芽组织生长, 影响切口愈合[6];⑦饮食多样合理, 保证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供给, 按照其食欲情况, 鼓励少量多餐。如果不能进食, 可静脉给予营养, 如:输血、白蛋白、脂肪乳等以纠正患者营养状况, 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1:10-12.

[2]胡进霞, 齐鑫.1O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6) :775-776.

[3]王芳, 马荣惠.剖宫产围术期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调查.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 (9) :1192-1193.

[4]张夏英, 陈秀榕, 罗学琴, 等.术前不同备皮时间对切口感染有无差异的临床研究.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6) :56.

[5]龚时鹏, 余艳红, 陈莉.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分析.现代妇生科进展, 2006, 15 (1) :75-76.

切口感染影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普外科收治行消化道手术患者112例,其中食道手术7例,胃部手术39例,肠道手术46例,胰腺手术8例,胆道手术12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6例。干预组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28~73(53.8±8.2)岁。对照组中男37例,女19例;年龄27~71(53.5±8.4)岁。2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及指导,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心理护理:做好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与交流,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其主动配合,提高手术成功率。(2)营养支持:术前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加强营养支持;术后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必要时鼻饲要素饮食。(3)皮肤准备:术前清洁皮肤,备皮前检查皮肤有无破损或炎性反应,避免剃破皮肤。先用75%乙醇脱脂,再用碘伏消毒,待碘伏干后贴上保护膜,立即进行手术。(4)胃肠道准备:术前1d给予流质饮食,术前1d及手术当天各清洁灌肠1次。对胃切除、肠切除等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给予抗生素口服以预防切口感染。(5)手术室管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内结构布局合理,手术间设置自动开启门。手术室每天早、中、晚各用紫外线照射1次,每次1h。(6)加强手术器械、敷料的消毒灭菌:对不能高压灭菌的物品及医疗器械应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消毒。(7)手术过程中做到严格无菌操作:手套、手术器械及敷料等被污染后应立即更换。切开胃肠道之前应用纱布保护周围组织,残端须进行消毒处理。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伤口愈合情况:甲级为愈合优良,患者无不良反应;乙级为愈合欠佳,伤口有血肿、积液及皮肤坏死等,但无化脓;丙级为切口化脓,需敞开切口或切口引流。(2)感染率=丙级/总例数×100%。(3)患者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法,评价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满意度分为四个等级:很满意、满意、一般及不满意。总满意度=(很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伤口愈合情况及感染率比较

干预组甲级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满意度

干预组很满意率及总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 论

由于消化道手术的解剖特点及消化道环境,手术切口多属清洁—污染切口或污染切口,切口感染发生率较高。有报道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率达9%~26%,不仅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和身心健康,还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2]。因此,探讨消化道手术切口感染的易患因素及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国内有学者研究表明普外科消化道手术切口感染的易患因素主要有年龄>60岁,手术时间长,营养不良,急诊手术,Ⅱ、Ⅲ类切口,切口长度增加及下消化道手术等[1,3,4]。由于引起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环节较复杂,因此其预防和控制措施应贯穿于护理活动全过程。

本结果显示,干预组甲级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率及总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消化道手术的切口感染,促进伤口愈合[5,6],这与国内报道的结果一致。体会是:(1)皮肤准备应在手术当天或术前30min进行。因备皮距手术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7]。(2)充分做好胃肠道准备,尤其是对结肠手术。因结肠内有大量的厌氧菌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故应在术前1d给予口服抗生素,术前1d给予流质饮食,术前晚及术日晨各清洁灌肠1次,有助于防止术后切口感染。(3)加强营养支持。患者营养不良会使机体抗病力降低,组织更新障碍,酶和血浆蛋白合成减少,易导致切口感染及裂开。应鼓励患者多进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及低脂肪饮食,对进食困难或有消化功能障碍者给予要素饮食,以保证患者足够的热量。(4)合理应用抗生素。对一般清洁手术不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但对一些污染手术,如胃、肠切除等,如事先估计手术时间长,污染可能性大,则应适当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5)加强手术室消毒,保持手术室清洁无菌,同时加强手术器械、敷料的管理,及手术中的无菌操作是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关键措施。因多数手术后切口感染可朔源于手术时刻,且均与手术中发生的特定事物密切相关[4]。

摘要: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对消化道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112例行消化道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伤口愈合情况、感染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干预组甲级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感染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很满意率及总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消化道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提高切口愈合率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关键词:护理干预,消化道手术,切口感染

参考文献

[1]李莹,黄存林,朱小琴,等.1878例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4):382-383.

[2]牛鸿亮.普外科消化道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2012,7(8):120-121.

[3]闻学军.普外科消化道术后切口感染易患因素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6):8872-8873.

[4]王艾华.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分析及预防[J].吉林医学,2009,30(10):875-876.

[5]黄亚敏.护理干预在消化道术切口感染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7):30-31.

[6]贺蕊.护理干预对预防消化道术切口感染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1):171-172.

切口感染影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病例选自2014 年3 月~2015 年2 月我院择期手术患者124 例, 其中男79 例, 女45 例, 年龄16~57 (47.2±3.4) 岁, 手术类型包括:胆道手术19 例, 骨科手术31 例, 阑尾炎手术24 例, 妇科手术20 例, 胃肠手术26 例, 平均手术时间2.8±1.4h。 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各62 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手术方式选自及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非干预组患者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给予手术室常规护理。 干预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干预, 具体包括: (1)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院感相关知识培训,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成立手术室院感监察小组。 (2) 改善手术室的环境, 维持恒定室温和湿度, 严格控制手术参观人员数量, 根据手术类型安排手术室, 污染手术与无菌手术分开。 (3) 加强手术室日常管理工作。 对择期手术应根据手术类型的不同合理分配手术, 手术台的分配应遵循先清洁手术后污染手术的排序原则, 连台手术间隔时间不得少于30min。 (4) 术前一日访视患者, 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疾病的基本情况, 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 安抚患者因即将手术而产生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为患者详细讲解手术前、中、后需要注意的事项, 嘱患者放松心情, 保证睡眠。 (5) 规范并监督无菌操作, 巡回护士负责监督手术医护人员的洗手质量, 手术护士负责将无菌器械位置摆放正确,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传递手术器械, 对手术中污染的器械或破损的手套立即更换。 (6) 加强业务能力培训, 建立医生个人手术习惯档案, 提高手术中与医生的默契和熟练程度, 缩短手术时间。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和感染率, 调查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满意度评价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一般、不满意四个选项。 患者满意度= (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4 切口愈合及感染评判标准[2,3]甲级愈合: 患者手术切口愈合优良, 清洁、干燥, 未感染;乙级愈合:患者手术切口愈合欠佳, 切口愈合处有炎症反应, 如红肿、硬结、积液或皮肤坏死但未化脓;丙级愈合:患者手术切口化脓, 需切开引流或敞开切口。 切口部位感染诊断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对可以切口感染病例经切口分泌物涂片或细菌学检查确诊。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包对统计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比较, 组间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及感染情况比较干预组切口感染率为1.61%, 非干预组切口感染率为8.06%, 干预组切口愈合明显优于非干预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干预组患者满意度为91.94% , 非干预组患者满意度为80.65%, 干预组患者满意度明显比非干预组患者的要高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讨论

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率的高低主要因素包括手术性质、手术环境、观摩人数的多少、手术持续时间、是否为接台手术等, 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 手术切口上30%的细菌是手术室中空气中的细菌落入, 随着手术操作时间的延长, 手术室空气中落入切口的细菌细菌数量和概率就会增加, 因此成手术及各种医疗器械遭受空气污染的几率也随之增大。 同时, 当患者的接受手术时需采用较大的创伤面积, 或出血量增多, 或局部发生血肿, 都会因患者全身和局部的抵抗力下降而增加了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4]。

针对手术患者切口感染中与手术室相关的因素, 采取有效的优质化护理干预, 例如术前患者护理、改善手术室环境、加强无菌操作管理、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培训等[5], 做到清除细菌源、切断细菌进入切口的途径, 保障手术过程的无菌, 达到降低切口感染的目的。

总之, 手术室采取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可优化手术室管理护理管理, 促进患者手术切口愈合, 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的风险。

摘要:124例手术患者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 干预组给予优质护理干预, 非干预组给予常规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切口感染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组切口愈合及感染情况均优于非干预组, 且满意度高。结论手术室采取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可促进切口愈合, 降低感染率。

关键词:手术室,优质护理干预,手术切口,感染,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1.10-12.

[2]吴海英, 全日红, 蔡亚娜.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3) :563-564, 647.

[3]王伟红.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9) :786-789.

[4]龚喜雪, 卢梅芳.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现代护理, 2011, 8 (3) :91-92.

切口感染影响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颅脑手术患者98例, 骨科手术患者187例。纳入标准: (1) 有外伤史; (2) 无基础性和感染性疾病; (3) 术后无并发病。排出标准: (1) 病历不完善; (2) 有开放外伤者。男168例, 女117例;年龄9~78岁, 中位年龄46.5岁。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组138例和B组147例。2组性别、年龄、手术方式、受伤类型、胃肠病史、手术时间、民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应用的抗生素种类相同, A组于术后连续使用抗生素3d;B组于术中预防使用抗生素1次, 手术时间>3h时加用1次。观察2组切口感染情况和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切口感染情况

A组发生手术切口感染7例 (5.07%) , B组发生手术切口感染9例 (6.12%) , 2组手术切口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不良反应

A组发生真菌感染3例 (2.17%) , 胃肠道反应10例 (7.25%) , 病情加重5例 (3.62%) , 药诊4例 (2.90%) ;B组发生胃肠道反应2例 (1.36%) , 药诊3例 (2.04%) 。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94% (22/138) 高于B组的3.40% (5/14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近年来, 由于抗生素滥用产生了很多耐药菌, 合理使用抗生素, 既可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同时也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和不必要的经济负担。郭亚春等[1]得出无菌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时间和年龄有关。雷泽华等[2]归纳总结控制好与切口感染有关的因素可有效防止手术切口感染。高原地区手术切口愈合时间比低海拔更长。我院在手术中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彻底止血, 尽量减少引流管留置, 严格手术中无菌操作, 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机会, 不良手术切口的处理:高压氧治疗、加强抗生素使用、改善微循环、加强伤口换药等处理。因此预防使用抗生素对于无开放性外伤手术是较好的一种合理使用抗生素[3];如手术中不注意手术无菌操作, 抗生素使用也是不可取的, 感染的风险仍很高;从本结果可知, 预防使用抗生素与术后连续使用抗生素, 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连续使用抗生素组比预防使用抗生素组不良反应更多。因此, 正确地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能减少手术切口感染, 减少抗生素带来的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2种抗生素应用方法对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285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138例和B组147例。A组于术后连续使用抗生素3d;B组于术中预防使用抗生素1次, 手术时间>3h时加用1次。观察2组切口感染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 2组手术切口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94%高于B组的3.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正确地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可防止手术切口感染, 降低抗生素不良反应。

关键词:抗生素,手术切口,感染,高原地区

参考文献

[1]郭亚春, 陈文光, 章泽豹, 等.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4) :394-397.

[2]雷泽华, 张道宝, 俞慎林.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预防[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4) :789-791.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因素分析 篇10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7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076-01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调查2001年~2008年我院实施剖宫产的产妇术后切口感染50例。同时随机抽取同期50例实施剖宫产术无切口感染的产妇作为对照组。

1.2剖宫产切口感染及排除标准感染标准: (1)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深部切口引流出脓性液或穿刺抽出脓液;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发热≥38 ℃,局部有压痛;再次手术探查,组织病理学发现有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2)临床诊断基础上,伴随病原学诊断依据,即分泌物培养阳性。排除标准: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调查的资料不全者。

1.3方法编制及确定调查表,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调查表主要内容依据国内外文献提供的可能相关的术前高危因素[1], 包括产妇基本因素, 妊娠特有因素及检查、治疗因素。

1.4统计学分析用SPSS1010统计学软件包, 计量资料以(±s)表示, 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χ2检验。P<2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见表1,BMI高、伴有基础疾病、阴检肛查次数多、胎膜早破、术前未预防应用抗生素、急症手术皆为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剖宫产是产科常见的一种创伤性手术,有发生切口感染的可能。发生切口感染轻则影响切口愈合,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重则导致病情加重、宫腔感染、晚期产后大出血、败血症等,甚至危及产妇生命。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对生存质量及预后均产生不良影响。

3.1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因素分析剖宫产是产科常见的创伤性操作手术,其切口的愈合过程与其他腹壁切口的愈合过程一样,需经过渗出、细胞增殖以及组织再成形三个阶段[2],随着手术技能和麻醉水平1的提高,大多愈合良好,但由于多种的因素,仍有部分发生切口感染、脂肪液化、裂开等。本研究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BMI高、伴有基础疾病、阴检肛查次数多、胎膜早破、术前未预防应用抗生素、急症手术。

3.1.1滞产及胎膜早破如果产程超过12 h或胎膜早破超过6h以上,剖宫产患者就有感染危险。从我院情况分析,因滞产、胎膜早破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占较高比率,产科切口中异位繁殖的细菌基本上是由下生殖道所致,滞产产妇消耗体力较大,抵抗力下降,下生殖道细菌通过剖宫产娩出胎儿而带入腹部切口成为条件致病菌,致切口感染。特别提出有2例淋病患者,其中1例切口愈合好,但术后持续发热,在术后2周时于腹直肌前鞘形成一个大小约13cm×7cm的脓肿,在切开引流的脓汁、宫颈分泌物的涂片及培养中,均查到淋球菌;另1例淋病患者没有胎膜早破,因滞产行剖宫产,术后持续高热,切口感染,取宫颈分泌物涂片及菌培养淋菌均为阳性。

3.1.2营养状况改变如肥胖、妊娠合并糖尿病、贫血等也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因皮下脂肪层厚,影响手术野使手术时间延长,其次相对手术切口张力大、缝合过密、异物(如缝线)过多,容易造成脂肪液化合并感染。糖尿病患者切口感染不易愈合是因为高血糖使血管内皮增生局部供血供氧能力降低。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含量下降,携氧能力差,使组织缺血缺氧切口不能按期愈合。基础疾病如全身营养不良者可能因氨基酸缺乏使胶原合成减少,机体康复过程缓慢,或免疫力下降所致,对细菌的易感性增加,糖尿病患者由于炎性细胞活性下降、趋化作用减弱和新血管形成受限,易致切口愈合不良[3]。

3.1.3产科检查正常孕妇阴道和宫颈内存在大量细菌,各种菌群保持相对稳定,产程中阴道检查肛查可破坏其自然防御机制,操作次数增加则相应增加阴道和宫颈处细菌进入宫腔及切口处的机会,术后切口感染机会增加,本研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龚时鹏等报道一致[4]。

3.1.4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剖宫产切口属Ⅱ类切口,虽然在是否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问题上有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术前给予抗生素,使手术过程中血液和组织中有足够抗生素浓度,能杀灭可能污染的细菌, 达到预防目的,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的理想方法[5]。

3.3预防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措施严格的无菌操作及严密的缝合技术是预防切口感染的关键。剖宫产手术切口属II级切口,本资料显示其院内感染所占的百分比为第二位,分析原因为:术前准备不充分、备皮不够清洁、术前消毒不彻底;术中操作粗暴、过多损伤组织、局部组织受刺激引起水肿,压迫使供血中断或减少;产妇腹部脂肪厚、组织愈合能力差;缝合技术欠缺、有血肿形成或留有死腔。针对以上因素,我们应综合预防感染,从术前备皮、术中严格消毒及无菌操作,手术过程操作轻柔,尽量减少组织损伤,彻底止血、减少出血及血肿形成、缩短手术时间,严格按解剖关系逐层缝合、针距适当、消除死腔,重视术后护理,医务人员的手是传播疾病的关键,要求医务人员为患者查体或换药前认真、彻底、有效地洗手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及时发现伤口异常并采取措施,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明确剖宫产切口早期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对于任何病例都应该严格无菌操作。对于患有糖尿病、慢性高血压的产妇,要注意保护切口组织的活性,避免过度应用高频电刀,避免过多、过紧接扎切口组织。对于多胎妊娠应避免手术时间过长。对于估计手术后切口感染可能性较大的病例,可以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并及时察看切口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李丽,孙梅玲,王忠英,等.近5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观察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8):1071-1073.

[2]韩懿,郑亮玉,吴玉仪.妇科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研究[J].新医学,2005,36(7):405-406.

[3]安容.剖宫产切口感染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3):328-330.

上一篇:优化小学品德课教学下一篇:单元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