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断与分析

2024-05-03

临床诊断与分析(精选十篇)

临床诊断与分析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8例胃癌患者中, 男48例, 女20例, 男女比例2.4∶1;年龄31~83岁, 中位年龄61.5岁, 其中30~39岁2例 (2.94%) , 40~49岁10例 (14.71%) , 50~59岁15例 (22.06%) , 60~69岁22例 (32.35%) , 70~79岁16例 (23.53%) , ≥80岁3例 (4.41%) , 其中50~79岁53例占77.94%;病程<1个月19例, 1~6个月21例, 7个月~1年22例, 2~5年6例;既往有胃病史16例。主述上腹部疼痛59例, 近期症状加重45例, 纳差、体质量下降3例, 呕吐4例, 黑便2例;伴反酸、嗳气25例, 恶心、呕吐18例, 便血9例, 明显消瘦13例, 食欲下降、早饱感13例;体格检查有上腹部压痛55例, 无体征13例。

1.2 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术前均经胃镜检查, 进行规范取材, 病灶直径≤1.0cm全部取材, 直径>1.0cm选择典型部位进行取材。标本均经4%多聚甲醛固定, 常规石蜡包埋, 制成3~5cm切片, 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

1.3 胃癌组织类型及分化程度

组织类型:根据手术切除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结果、组织学特征和起源, 恶性肿瘤可分为腺癌、印戒细胞癌及未分化癌等。分化程度:可分为分化型肿瘤 (指高、中分化的恶性肿瘤) 和分化不良型肿瘤 (指低分化、未分化腺癌或印戒细胞癌) 。

2结果

2.1 胃镜检查结果

68例患者胃癌部位分布:胃窦部42例 (61.76%) , 胃角部12例 (17.65%) , 胃体部10例 (14.71%) , 胃底部4例 (5.88%) ;癌灶直径2.5~6cm;胃镜下分型:溃疡浸润型44例 (64.71%) , 溃疡型20例 (29.41%) , 弥漫浸润型4例 (5.88%) 。

2.2 不同分化程度

术后病理确诊分化型肿瘤胃镜活检诊断符合率达93.9%, 术后病理确诊分化不良型肿瘤诊断符合率达70.4%。

2.3 不同组织类型

68例胃癌患者中腺癌32例, 管状腺癌8例, 黏液腺癌4例, 印戒细胞癌4例, 低分化腺癌16例, 高分化腺癌4例。经胃镜活检确诊与术后病理比较, 腺癌的诊断符合率为87.0%, 管状腺癌65.1%, 黏液腺癌76.3%, 印戒细胞癌59.8%, 低分化腺癌70.2%, 高分化腺癌69.3%。

3讨论

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多环节作用的结果, 从正常胃黏膜发展到胃癌,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因此, 组织活检对于胃癌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组68例胃癌患者发病部位以胃窦居多, 诊断胃癌前有慢性胃窦炎、胃溃疡等既往病史16例, 对其定期复查胃镜, 及早发现癌前病变征兆, 特别是50岁以上患者出现上腹部隐痛、恶心、呕吐、反酸、嗳气、黑便、饮食下降、消瘦都应常规进行胃镜检查。

胃镜活检虽然能够确诊恶性病变, 但因其取材有一定的局限性, 与外科病理切除标本的组织学检查相比, 尚存在一定差距。这可能与活检时常只能取到分化较好的部位而漏掉分化差的部位有关。因此, 胃镜活检对组织细胞分化程度的判断只能作为参考, 其实际情况应以外科切除标本的组织学检查为准。本文结果还表明, 胃镜活检对腺癌的准确诊断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学类型的胃癌, 这可能与印戒细胞癌及未分化癌的恶性程度高或取材不当有关。

大多数胃癌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上消化道症状, 临床依次为上腹部隐痛、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等, 上腹部隐痛是胃癌的常见症状, 也是最无特异性而易忽视的症状, 胃癌患者出现症状后未及时诊治的主要原因是症状不重, 主诉仅有腹痛, 未引起重视[1], 胃癌发病以男性较多, 本组男女比例2.4∶1, 年龄在50~79岁多发占77.94%, 与教科书男女发病率2∶1, 年龄在50~70岁高发年龄大致相同[2]。胃癌患者病程在1个月以内19例, 6个月21例, 共占58.82%。患者病程短, 无明显临床症状, 确诊胃癌时已达胃癌晚期, 因此提倡胃镜普查工作, 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 随着年龄的增加, 成年人的胃癌检出率明显增加, 胃下部胃癌多于胃上部胃癌[3], 及早查明原因。只有早期就诊,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才能提高胃癌的治愈率和生存率[4]。对于无既往史的胃病患者, 经内科治疗未见好转, 及时胃镜检查。

参考文献

[1]徐海峰.胃癌临床证据及病理结果综合分析[J].现代医学, 2010, 47 (3) :3.

[2]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0.

[3]宋彩红.早期胃癌病例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4) :206-207.

临床诊断与分析 篇2

【摘要】

目的: 探讨宫腔镜诊断异常子宫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对 20032~20048月初诊为异常子宫出血并进行B超及宫腔镜检查,同时宫腔镜下取病理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7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超报告宫腔内异常为22例,宫腔镜发现宫腔内异常为53例,与B超符合率为415%;经活检、诊刮病理报告异常的55例,与宫腔镜的符合率为887%。结论: 宫腔镜检查可以直视宫腔内病变、定位取材,诊断的准确率较高,但宫腔镜检查只有结合B超并与定位组织活检、诊刮相结合,才能提高宫腔内疾病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

异常子宫出血; 宫腔镜; 超声检查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ysteroscopy in the diagnosis of abnomal uterine bleeding.Method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76 cases who were preliminarily diagnosed 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 from Feb 2003 to Oct 2004.Results: 22 cases were reported abnomal by B ultrasonic.53 cases were diagnosed abnomal by hysteroscopy.55 cases were reported abnomal by pathological report and endometrial curettage.Conclusion: The hysteroscopy must combined with B Ultrasonic, tissu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localizational endometrial curettage to improve the value of diagnosis of endometrial disease.【KEY WORDS】 Uterine hemorrhage;Hysteroscopy;Ulrasonography

异常子宫出血是妇科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近年来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异常子宫出血成为最早也是最常见的宫腔镜检查适应症。我们对就诊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76例行宫腔镜检查并取子宫内膜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的异常子宫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20032~20048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过多,月经频发或子宫不规则出血等,年龄在24~71岁,平均479岁,其中绝经后23例,非绝经53例,全部病例均无急性生殖道感染及严重内科疾病等检查禁忌证。

B超检查

术前常规B超检查。

宫腔镜检查

应用日本OLYMPUS公司持续灌流式宫腔镜,检查镜(45mm硬镜)、冷光源、液体膨宫机、电脑成像系统。术日选择在月经干净后3~7d,不规则出血者可选任何时间。患者取膀胱结石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碘伏消毒宫颈,2%利多卡因宫颈管浸润麻醉2min。5%葡萄糖作膨宫介质,宫腔压力设为100~150mmHg。宫腔镜缓慢进入观察宫颈管有无异常,由远及近观察宫腔整体形态,依次检查子宫后壁、宫底、左宫角、右宫角、前壁,如有异常需进一步观察。手术时间5~20min,平均13min。

诊断标准

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标准依据夏恩兰主编的妇科内镜学[1]。

病理检查

对宫腔异常部位进行活检、诊刮,刮出物送病理。

结果

B超检查

所有病例均行B超检查,发现宫内占位病变8例,子宫内膜增厚10例,粘膜下肌瘤4例。B超检查宫腔内异常与宫腔镜的符合率为415%。

宫腔镜与B超检查结果,见表1。

宫腔镜与病理检查结果,见表2。表1 宫腔镜与B超检查结果比较表2 宫腔镜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

讨论

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的优点

异常子宫出血依据病史、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常不能确诊。超声影像学检查有无创、方便、可重复性强等特点,可提示宫腔内病变。但是较小的病变却很难发现。我院B超检查未发现异常共31例,与宫腔镜的符合率仅415%。宫腔镜检查可直视宫腔内的情况,了解宫腔内病变的大小、部位、形态和范围,能够发现B超检查无法提示的宫腔内微小病变,提高了诊断率。文献报道[2],B超能提示粘膜下肌瘤、较大的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和宫内节育器,但对小于08~10cm的宫腔内病变漏诊率较高。但是宫腔镜检查不能发现子宫肌层受累的情况,可见宫腔镜与B超联合检查可减少宫内病变的漏诊率,并可了解宫内病变侵入肌层的大小、深度,更加准确的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宫腔镜检查与病理分析

宫腔镜检查为形态学检查,尽管组织被放大多倍,也不能代替组织病理学诊断,单纯宫腔镜也存在漏诊。Caruti[3] 等通过研究1500例子宫内膜病理诊断分析宫腔镜诊断的准确性,宫腔镜诊断异常子宫内膜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2%、888%、963%和831%。诊断子宫膜息肉准确率最高,诊断内膜增生结果最差,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在宫腔镜下表现为内膜肥厚、水肿、腺体开口明显,甚至成蜂窝状排列;另一个特征是局部增生过长,呈单个或多发性息肉样改变,但轻症者难与分泌期子宫内膜区别。宫腔镜检查不能区分增生的性质,因此对局部肥厚的内膜,有时很难和高分化腺癌相区别。本研究提示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与组织病理的符合率100%,子宫内膜增生的符合率625%。宫腔镜诊断对粘膜下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和胎物残留有很高的诊断率。对于子宫内膜癌,宫腔镜可直接观察宫内及颈管内病灶的形态、位置、范围及大小,对可疑病灶定位活检,提高确诊率。Marchetti[4]等回顾分析18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宫腔镜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1%、999%、9996%、9818%。本研究中,子宫内膜癌的符合率为833%,病理报告6例内膜癌中有1例宫腔镜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绝经后出血的常见原因是内膜萎缩,但单纯诊刮常刮不到内膜,难以明确诊断,宫腔镜可直接观察到内膜菲薄、平坦、色泽黄白光亮,可见点状或片状出血斑等的典型表现。本研究中有2例诊刮未刮出组织,凭借宫腔镜检查提高了诊断率。

宫腔镜检查可以发现宫腔内占位性病变,对子宫内膜息肉、粘膜下肌瘤有很好的诊断价值,但对于子宫内膜病变的性质难以确诊,因此宫腔镜检查后行定位诊刮并送病理检查对于诊断异常子宫出血非常重要。因此B超联合宫腔镜及病理组织检查可以提高子宫异常出血的诊断率。

参考文献

夏恩兰.妇科内镜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973

冯利民,夏恩兰,段惠兰,等.应用宫腔镜与B超联合诊断子宫疾病[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6,31(6):334

Garuti SI, Colonnell M.Accuracy of hysteroscopy in predicting his topathology of endometrium in 1500 women[J].J Am Assoc Gynecol, 2001,8(2):207213

骻臼骨折的临床诊断与分析 篇3

【摘要】目的:探讨骻臼骨折的综合治疗分析。方法:将我院2007年10月~2008年10月,20例骻臼骨折患者的病情分析。结果:采用手术及保守治疗进行观察,取得良好效果。结论:对骻臼骨折患者,适时采用有效治疗方案,是保证骻臼患者恢复的关键。

【关键词】骻臼;骨折;手术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090-01

骻臼骨折往往由高能量的损伤所造成,除病理性骨折外,一般都有明确的外伤史,如高空坠落和车祸伤等。当发生外伤时,股骨头像锤子一样撞击骻臼,引起骻臼的骨折,可伴发髓关节的脱位或股骨头的骨折。病人在受伤时股骨头所处的位置,往往决定了骨折的类型。股骨头处在内旋位时,常导致后柱的骨折;处于外旋位时,常导致前柱的骨折。如果股骨头处于内收位时,臼顶的上部往往受到撞击,而外展为时,臼顶的下部易发生骨折。骨折或伴脱位的程度是由暴力的大小以及病人本身的骨强度所决定的。在交通事故中发生的高能量损伤所导致的骻臼骨折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取决与暴力的大小和方向。对于老年人而言,由于骨质疏松等原因,一些相对低能量的损伤如跌倒,也可能导致骻臼骨折。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7年10月~2008年10月骨科住院患者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最大年龄72例,最小年龄20岁,平均年龄45.2岁。20例患者中8例因交通事故造成骻臼骨折;5例60岁以上老人跌倒造成骻臼骨折;4例是由于高空作业坠落造成骻臼骨折;3例骻关节脱位。

1.2临床表现病人受伤后一般表现为骻部肿胀,疼痛和关节的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如果骻关节有明显的畸形,往往提示有脱位。

1.3临床治疗任何骨折的处理,在做出合理的治疗决定前,需做临床和放射学的细致评估,应包括病人的全身状况、肢体和骨折脱位的类型,以及最后对治疗的全面评估。移位骻臼骨折的处理,如同其他下肢关节内骨折一样,需解剖复位和内固定,以及允许早期活动。闭合复位,虽可得到关节的相适合性,若闭合复位不满意,则需切开复位。经验表明,关节内的骨折,最好是切开、解剖复位和稳定的内固定。若在骻臼顶部,特别是后部损伤,及时闭合复位可恢复其稳定性,也应考虑切开内固定。

2讨论

在做出治疗决定时,病人的因素如同骨折形态学的因素一样重要。病人的个体化因素,包括年龄、骨折的创伤病理特点、合并伤和伴发伤(如病人骨的质量好坏),以及有无明确的手术适应症。稳定的内固定应是理想的治疗,但某些病人因有严重的伴发伤,也可能失去早期手术的机会。如果病人是老年人,因骨的质量较差,而不能得到内植物的牢固固定,做切开复位常很困难。经验也表明在此年龄组,非手术治疗常可得到令人惊奇的好结果。牵引治疗后,若结果不满意,晚期则可选择全骻置换术。显然,很多病人的损伤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情况,如果有良好的手术条件,大部分病例仍应考虑治疗。按现代的外科治疗观点,对多发创伤病人,骨折应早期稳定的固定,使病人能尽早做起,以利呼吸通畅。在骻臼骨折常可能比任何其他骨折更难以做到。一般来说,如果骻臼骨折相对简单,如后柱或后臂的骨折,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对病人的危险性相对较小。而较为复杂的骨折,手术时间较长,并需输更多的血,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不明智的切开复位,常得到相反结果,甚至可能危及到病人的生命。

手术的适应症仅是,适合于在有理想的条件下进行。如无手术条件,手术的危险性即会增加。手术的禁忌症可有病人的周身情况或骨折的类型所决定。对于手术或非手术的患者,在骨折移位和脱位闭合复位后,应暂时应用牵引维持。最后处理的方法是,应根据骨折的类型来决定,对于骻臼骨折是否可手术,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局部的解剖特征,骨折粉碎的程度,病人的全身状况和骨质状况手术能力,患者必须手术治疗而又没有有经验的外科医生,应尽早转院治疗。若延迟手术,将增加手术的危险性和影响最终的结果。随着手术经验的增加,真正非手术治疗的病例也在减少。如果手术能恢复关节的相适合性和稳定性则疗效能明显改善。

异位妊娠临床诊断与治疗效果分析 篇4

关键词:异位妊娠,诊断,治疗

异位妊娠是由各种原因导致受精卵不能正常到达及着床于子宫内膜,并在子宫体腔外着床发育,最常见的异位妊娠为输卵管妊娠,常引起急腹症,危及孕妇生命。避孕药滥用、宫内节育器、性传播疾病等均是异位妊娠发生的重要原因[1,2]。传统认为,异位妊娠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但随着诊断条件的提高,异位妊娠早期诊断率也不断提高,加上患者对保留生育能力的期望越来越高,药物保守治疗成为治疗异位妊娠的重要手段[3]。笔者对112例疑似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诊断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疑似异位妊娠患者112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阴道成像明确诊断。年龄21~37(28.61±4.43)岁;孕周4~8(6.14±1.22)周。经产妇61例,初产妇51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2组患者年龄、孕周、产次、孕囊大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患者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检查,采用西门子G6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诊断,嘱患者充分充盈膀胱后取仰卧位,探头频率设定为7.5MHz,进入阴道穹窿部位后仔细观察,取图像进行分析和确诊。

1.2.2 治疗方法

1.2.2.1 观察组:

患者米非司酮25mg空腹口服,每天2次,连服3d;甲氨蝶呤50mg/m2用生理盐水稀释后进行肌内注射;并配以活血化瘀中药口服。待阴道流血停止,血β-hCG下降且连续3次阴性后即可出院。

1.2.2.2 对照组:

患者给予手术切开取出胚胎治疗。

1.3 疗效判断标准[4]

有效:经治疗生命体征稳定,腹痛消失,阴道流血明显减少或停止,14d后血清β-hCG基本降至正常,宫腔外包块消失或者明显缩小;无效:治疗后血清β-hCG增高或下降不明显,宫腔外包块缩小不明显或增大,腹痛症状加重或未见缓解,仍有明显的阴道流血现象。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12例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阴道成像确诊,正确诊断率为10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异位妊娠是最常见的妇科急腹症,常见病因有:输卵管炎性反应、输卵管发育或功能异常、输卵管手术史、宫内节育器放置不良、避孕失败、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异位妊娠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但常在停经6~8周时突然出现不规则性阴道出血,部分患者少量出血症状与先兆流产相似,所以异位妊娠早期常被误诊或漏诊,只有在出现腹痛或腹痛加剧时才会引起患者及家属的注意,此时孕囊多已发生破裂或即将破裂,如不给予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腹腔大量出血,严重者出现出血性休克,威及患者生命[5]。

异位妊娠的传统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风险较大、对患者创伤也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部分患者甚至因创伤较大而失去生育功能。为预防及减少异位妊娠对身体的伤害,应在异位妊娠早期做出明确诊断,尽量使用药物非手术治疗方法。药物非手术治疗创伤性较小,可做到尽可能保留输卵管,保留患者生育功能,可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受孕可能。随着医疗条件的进步和诊断水平的提高,多数异位妊娠患者在早期孕囊未破裂时即可得到诊断,为非手术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

彩色多普勒超声阴道成像技术具有分辨率高、贴近病灶和不受肥胖、肠气等因素影响等优点,可准确发现并确定孕囊,为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奠定了基础。

异位妊娠的非手术治疗包括:期待疗法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中甲氨蝶呤是最常用的药物,对滋养细胞具有高度敏感性,可通过阻断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胚囊的滋养细胞分裂,破坏绒毛,使宫外胚胎组织细胞坏死、脱落、吸收,促进胚胎死亡[6];米非司酮为抗孕激素,能竞争孕酮受体,从而减低孕酮活性,阻碍胚胎的发育[7];加上活血化瘀中药的应用,在加快胚胎坏死的同时,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血肿和包块的吸收,加快患者的恢复。采用药物非手术治疗,有效率可达96.43%,患者满意度为98.21%,并且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疗效可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阴道成像诊断异位妊娠的正确率较高,是明确诊断异位妊娠的重要方法,非手术治疗的治疗效果优于手术治疗,具有患者满意度高、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可作为早期异位妊娠的重要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亢奇,亢飞,张乔.宫外孕保守治疗的临床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1(14):36.

[2]吴英.应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宫外孕的比较[J].中国医药科学,2012,2(4):192.

[3]施云秋.宫外孕的早期诊断及保守治疗临床观察[J].2011,1(13):177-191.

[4]Leveno KJ.威廉姆斯产科学手册[M].张怡,吴新华,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5.

[5]苟文丽.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6-107.

[6]杜春阳.宫外孕的早期诊断及保守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8):107.

临床诊断与分析 篇5

摘要:如何提高留学生诊断学临床实习课的教学质量是诊断教学中面临的关键问题。针对留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克服语言困难,提高教师素质,精心做好课前准备,利用学校固有的先进设备和基地,是提高诊断学临床实习课质量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留学生;诊断学;临床实习教学;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122-02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中国已成为很多国家学生的留学选择[1]。其中,新疆医科大学从2001年开始规模化的留学生教育,招生国家涉及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阿富汗、苏丹、韩国、卡塔尔、塔吉克斯坦、印度、美国等。诊断学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在医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临床实习课对学生掌握理论课所讲授的内容也具有重要作用[2]。如何提高留学生诊断学临床实习课的教学质量是诊断教学中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就留学生诊断临床实习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经验作初步探讨。

一、授课对象的特点

留学生因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差异,具有如下特点:(1)我校接收的留学生主要来自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英语为这些国家的官方语言,留学生的语言基础好、读写能力强,然而他们普遍使用的印式英语,有其自身的构音和表达特点,即使是简单的语句,不熟悉其语音就会误解,在与其交流过程中,教师常可能因为听不懂或误解学生的问题,而导致与学生不能充分的互动交流。这个特点造成了师生之间的语言障碍。另外,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临床实践中与患者交流十分重要,但是由于语言障碍,使得学生和患者之间无法交流,导致采集病史、查体配合等诸多环节不能有效进行,从而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影响临床教学实践效果。(2)大多数留学生性格活泼外向,显得自信、独立和活跃,对临床实习课的内容很感兴趣。他们在课堂上喜欢提问,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思维活跃,直到问题搞清楚为止,与教师有很好的互动性,使课堂气氛活跃。(3)组织纪律性较差。上课迟到、旷课及中途走出教室的现象时有发生,上课常有打断老师说话的情况,部分学生甚至态度傲慢或对教师的课堂纪律要求视而不见。学生理论课学习的知识不能得到很好的掌握,在实习课病史采集时没有思路,导致学习效果差。因此,授课教师要对此有充分的了解,做好思想准备,灵活应对教学中的应激事件。

二、带教教师的特点

带教老师在口头表达能力方面普遍比较欠缺,多数教师对准备好的教学内容、幻灯、教案可以流利地照本宣科,但在临床实习课过程中需要与学生进行更强的互动交流,并且表述的教学内容更为宽广,而“语言障碍”常常影响了临床实践教学效果。留学生对临床实践较为感兴趣,由于存在语言障碍,留学生无法与患者沟通以及阅读患者病例及检查报告,此时老师是学生与患者沟通获取病例信息的主要媒介,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常常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带教老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熟练、准确的听、说能力。然而,由于部分学生的英语带有口音,语速过快,导致有时教师听不懂学生的英语,师生交流存在障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答非所问,结果教师觉得难以与学生沟通,自信心丧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广泛阅读专业文献以拓宽知识面、积累专业词汇;开展集体备课(2~3次/学期),上课前反复试讲、互相评议等英语教学教研活动;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教学的老师以及授课的内容要相对的固定;针对留学生的教学,对任课教师相继采取岗前再强化培训医学英语的方法,为留学生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材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教材是教学的前提。国际教育,必须引入国际医学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制定出合理和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英语授课的医学留学生教育,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生事物,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医学留学生专用教材,在教材选择上,遵循以原版教材为主,国内统编教材为辅,自编教材为补的原则,结合每个病种进行回顾性复习、归纳,展开临床实习教学。由于留学生回国后还需通过其国内统一的医师资格考试方能从业,因此,我们的教学也需考虑留学生回国后的形势需要。我们必须在课前精心准备,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合理地制定教学的计划,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精选教学的内容,不能简单地引用国外教材,更不能对中文教材单一笼统地翻译施教,要注重引入国际上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内容,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总结经验,整理和完善,使我们培养的人才符合国外市场对知识结构的要求。

四、利用教学病例和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在学习症状学中,可结合临床实践编制教学病例,这样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有效引导学生综合所学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缩短理论与临床的距离,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诊断学的实践性很强,必须熟练掌握临床诊断的基本方法,尤其是体格检查法。而学习体格检查时,由于床边示教时间有限,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实践到典型阳性体征,因此有必要充分利用诊断学示教室和模拟人这些学校固有的先进设备和基地,学生在模拟人身上可随意选择阳性体征的种类,如“呼吸附加音”、“心脏杂音”等,非常生动形象,也可以在诊断学示教室练习胸腔穿刺等技能,以填补不能在真实患者身上完成的查体,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结语

诊断学临床实习课对医学生来说是学会与患者交流、掌握临床技能、迈向临床的重要一课,留学生教学具有特殊性,因此留学生诊断实习课是一门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我们不能简单套用我国自身的医学教学模式,应探索适合留学生特点的诊断学实习课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样才能真正担负起医学留学生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腹部创伤的CT诊断与临床意义分析 篇6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创伤在CT诊断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方法:抽取我院2011年1月份至2012年1月份收治的40例腹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CT诊断确诊病情和手术治疗,并将诊断结果与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诊断,全组40例患者中,有38例CT诊断结果与手术治疗结果相符合,准确率为95.0%。结论:在腹部创伤检查中应用CT进行诊断,能够有效降低误诊、漏诊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 腹部创伤;CT诊断;临床表现;意义

腹部创伤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创伤疾病,一般认为,腹部创伤在所有创伤中所占比重为0.36%~4.35%,因腹部创伤致死率为9.82%,临床一般可通过应用CT诊断来提高确诊水平[1]。为此,本研究拟结合我院2011年1月份至2012年1月份收治的40例经CT诊断的腹部创伤患者进行讨论,现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1年1月份至2012年1月份收治的40例腹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为22例,女性为18例;年龄均在24岁到61岁之间,平均年龄(35.5±2.2)岁;其中包括19例车祸伤,11例锐器伤,另坠落伤和跌倒伤各5例。全组患者均经临床确诊,均采用CT诊断确诊病情,并行手术治疗。

1.2 方法

全组患者均采用CT扫描。其中仪器选用西门子SOMATOM Emotion6 CT机,层厚和层距均设置为5~10mm。先平扫再作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为膈顶至肾下极,并对部分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进行整个腹部扫描,以便于观察其肠道和腹膜后腔的情况。完成后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临床治疗,并记录治疗结果,将CT诊断结果与手术治疗结果进行比较。

2 结果

经诊断,发现本组40例患者中,创伤类型主要以脾损伤、肝损伤、肾挫伤、和横膈损伤等为主,另外还包括胰腺损伤、膀胱损伤,以及胆道损伤等几种,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 讨论

腹部创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创伤疾病之一,并以急性创伤为主,若临床治疗不及时,很容易使患者因失血过多而导致休克,严重时甚至造成死亡[1]。这同样是腹部创伤在所有创伤中死亡率较高的原因之一。为了减轻腹部创伤对患者生命安全的严重危害,以及减轻该疾病所带来的巨大痛苦给患者造成的精神负担,临床及时、准确诊断与治疗很有必要。

在当前,大多数医院临床首选CT诊断为患者进行腹部创伤检查,效果显著[2]。经CT及时、准确诊断,能够在短时间内探查患者的损伤部位及脏器,提高后续治疗的效果。而且,据有关资料顯示,在CT诊断期间,适当给予患者吸氧治疗、抗感染治疗、补液治疗,以及心理干预等基础治疗,能够促使患者各项身体指标获得进一步改善,并有效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3]

另外,在为患者进行CT诊断前,还需要结合以下情况进行考虑:(1)因车祸伤、锐器伤等受创后怀疑腹内脏器损伤严重,血流动力学等生命体征稳定者;(2)无法成功采集临床病史,有腹部特征者;(3)非手术治疗,不过需要动态观察腹部创伤情况者;(4)锐器伤明确,并且病情相对稳定,需要住院察看者。

在本组研究中,40例腹部创伤患者经CT诊断后发现,腹部创伤类型主要集中在脾损伤、肝损伤、肾挫伤、横膈损伤、胰腺损伤,以及膀胱损伤和胆道损伤等几种,其中,脾损伤占22.5%(9/40),肝损伤占20.0%(8/40),肾挫伤占17.5%(7/40),横膈损伤占15.0%(6/40),胆道损伤占5.0%(2/40),另外胰腺损伤和膀胱损伤均占10.0%(4/40)。通过将全组CT诊断结果与手术治疗结果进行比较,了解到结果相符合的共有38例,准确率高达95.0%。

经本研究表明,腹部创伤检查中应用CT进行诊断,不但能够清晰检查患者腹部创伤的类别及位置,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误诊、漏诊率,提高后续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杰,符义军.CT对诊断腹部创伤的评价[J].当代医学,2011,09,(05):126.

[2] 马晓梅.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探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2,(01):487.

胸外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胸外伤患者30例, 其中男20例, 女10例, 年龄18~75岁。创伤原因:交通事故20例, 凶杀斗殴伤5例, 工伤事故及意外伤5例。开放性损伤5例, 其中单侧血气胸1例, 双侧血气胸2例, 肺挫裂伤2例;闭合性损伤25例, 其中肋骨骨折2例, 胸骨骨折4例, 单双侧气胸7例, 单双侧血气胸5例, 肺挫伤4例, 纵隔气肿3例。合并颅脑损伤4例, 骨骼系统损伤8例, 腹部损伤6例 (脾破裂2例, 肝破裂2例, 胃肠破裂2例) , 肾挫伤7例;合并休克11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血尿常规、心电图、凝血三项、胸部X线、CT、B超、彩超等检查。部分病情严重患者进行胸腔穿刺, 为诊断提供依据。

1.2 方法

患者均给予吸氧, 同时静脉通路开放,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开放性损伤患者中, 胸腔闭式引流2例, 胸穿抽血抽气1例, 肋间动脉结扎止血3例。闭合性损伤患者中, 肋骨和胸骨骨折患者, 单纯肋骨骨折均用胸带包扎固定2例, 多发肋骨骨折伴胸壁软化者, 则采用局部加垫后胸带包扎或牵引固定术4例。血气胸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5例, 胸穿抽血抽气6例, 开胸止血1例。肺破裂修补2例, 破裂膈肌修补3例, 开颅血肿清除4例, 胸脾切除2例, 肝修复2例, 肠修补2例, 肾切除1例, 肾修复6例。

2 结果

30例患者均治愈, 无死亡发生。随访3~6个月, 患者均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3.1 正确评估胸外伤

胸外伤容易影响患者血液流动和呼吸系统, 因此, 胸外伤准确的评估非常关键。通过对患者和目击者的询问, 可快速了解患者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严重胸外伤或伴有其他脏器损伤患者, 一般会产生心率增快, 血压下降, 要求及时纠正循环, 改善患者呼吸紊乱和休克, 并及时行外科治疗, 失血量较大者应紧急输血[3]。

3.2 胸外伤的救治

快速做好静脉通路开放, 通过补充血容量, 可纠正低血容量性休克。输血补液及时改善水电解质平衡。及时维持患者呼吸系统正常运行, 及时清除口腔异物, 行面罩给氧[4], 为了避免呼吸极度困难者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 缓解呼吸衰竭。产生低氧血症的患者行呼吸机或行气管切开。及时快速诊断患者病情并制定治疗方案, 做好患者体温、血压、脉搏、呼吸、意识等生命体征的检查和诊断。

3.3 不同胸外伤的临床处理

3.3.1 肋骨骨折

肋骨骨折为胸外伤常见类型。单纯肋骨骨折者可直接固定胸廓、止痛, 并预防并发症发生。多根多处肋骨骨折者, 严重患者采用手术内固定, 大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由于该病症容易产生纵隔摆动和胸壁反常呼吸, 要做好预防患者产生呼吸循环障碍并发症。轻者直接采用胸部加压包扎。开放性肋骨骨折患者应紧急缝合, 并做好胸腔引流, 术后预防感染。本组6例骨折患者均采用此法, 疗效肯定, 术后患者均脱离呼吸机, 恢复良好。

3.3.2 血气胸

胸外伤常见的并发症还有血气胸, 一般可行保守治疗, 定期通过复查了解气血是否增加。血气胸患者需要做好胸腔闭式引流, 排血、排气。为恢复肺通气, 防止低氧血症和ARDS的发生[4], 应尽早行闭式引流。本组30例胸外伤患者中, 3例入院咯血, 呼吸困难, 胸片提示肺压缩不严重, 行气管插管后吸出血痰及血凝块, 呼吸缓解, 因此维持呼吸道通畅非常重要。另外伤后3~6 d 15例患者出现气胸和血气胸, 胸腔闭式引流5例, 胸穿抽血抽气6例, 开胸止血1例。当然胸腔闭式引流过程要观察出血情况, 出血较大或明显休克的患者, 应及时手术探查具体出血部位, 破裂血管及时处理, 心脏大血管需要做好血管修补手术, 减少肺不张、脓胸、凝固性血胸等发生。

3.3.3 肺挫伤

肺损伤导致死亡与ARDS相关, 因此应高度警惕、严密观察肺挫伤患者。肺挫伤为肺实质性损伤, 胸壁在暴力作用下, 胸腔容积发生缩小, 胸内压容易增高。肺挫伤一般采取保守治疗, 但部分伴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肺基础性疾病患者易出现病死率高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本组闭合性胸外伤中肺挫伤共4例, 发生率为13.3%。本研究认为肺挫伤应注重呼吸道通畅, 做好合并伤的治疗, 预防感染, 应该及时给予止痛、镇静, 同时早期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并做好营养支持。

3.3.4 多发伤和休克

本组合并颅脑损伤4例, 骨骼系统损伤8例, 腹部损伤6例, 肾挫伤7例。其中颅脑伤及腹部损伤比例较大。需要多学科共同协作、依次处理提高临床效率。严重多发性胸部外伤患者较易出现休克, 创伤性休克主要与失血、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多处合并伤有关, 本组失血性休克11例, 占36.7%。

综上所述, 救治过程中要合理应用胸腔闭式引流术、胸腔穿刺术这一特殊治疗手段, 并严密监测伤情变化、早期抗休克及预防ARDS等, 均是胸外伤患者成功救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鸣宇, 李晓林.175例胸外伤临床分析.中外医学研究, 2012 (30) :123-124.

[2]马小凡.胸外伤51例临床治疗体会.北方药学, 2013, 10 (10) :149-150.

[3]王世平, 何学东, 张俊, 等.17例严重胸外伤的外科救治体会.中外医疗, 2012, 31 (14) :48.

颅脑损伤的CT诊断与临床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165例, 男103例, 女62例。年龄5-73岁, 平均36.2岁。其损伤原因分别为:交通事故所致106例, 高处坠落或跌倒所致30例, 打击所致20例, 其他原因所致9例。

1.2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和意识障碍等症状。有部分受伤严重的患者还存在肢体的单或双侧活动受限, 大小便失禁甚至休克等。

2 CT诊断方法

采用飞利浦Mx8000双排螺旋CT机进行扫描诊断。扫描条件为管电压和电流分别为125KV及125mA, 矩阵为512×512, 窗宽和窗位分别为85-100HU、30-55HU。扫描时采用常规轴位扫描方式, 即以眶耳线为基线进行从颅底至颅顶的扫描, 层厚及层距均为10mm, 连续扫描10层左右, 3s/层。此外, 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有针对性的进行颈、面部的扫描, 对于需要重点观察的部位进行薄层扫描, 层厚及层距均为5mm。

3 CT表现

3.1 头皮损伤

该种损伤病例较多, 有153例, 可分为三种情况, 即头皮血肿、头皮裂伤和头皮撕裂伤。CT具体表现为⑴浅筋膜血肿:42例, 表现为头皮局限性密度增高影, 丘状外突且范围小, 可多发;⑵帽状腱膜下血肿:104例, 表现为头皮新月形密度增高影, 范围较大, 可跨越骨缝;⑶皮下积气:3例, 表现为多发的点或片状气体密度影;⑷皮下异物:2例, 表现为单发或多发高密度影, 多发较为常见;⑸骨膜下血肿:2例, 表现为范围较小的新月形高密度影, 无跨越骨缝。

3.2 颅骨骨折

共48例, CT诊断主要表现为断面骨质不连续, 具体情况如下⑴线状骨折:20例, 主要为颅骨的骨皮质呈线样中断或者颅缝明显增宽, 相差超过1.5mm, 双侧可见明显不对称;⑵粉碎性骨折:10例, 主要为颅骨的多发性骨折, 并有游离型骨片存在;⑶凹陷性骨折:12例, 表现为颅盖骨向颅内局限性的凹陷、伴有碎骨片, 最深达2.5cm;⑷其他骨折:6例, 表现为多种骨折现象, 如穿通性骨折等。

3.3 颅内组织损伤

3.3.1 脑膜损伤

共91例, 具体情况为⑴硬膜外血肿:18例, 表现为颅骨内板下双凸形且梭形高密度影, 边缘锐利光滑且密度均匀, 范围不大, 一般不跨越颅缝, 占位效应较轻;⑵硬膜下血肿:30例, 新月形或带状高密度影, 边缘模糊, 范围较广, 可跨越颅缝, 占位效应较明显;⑶蛛网膜下腔出血:34例, 表现为内线状或窄带状高密度影出现在相应脑池、沟、裂中;⑷硬膜下积液:9例, 常表现为双侧额部颅骨内板下新月形低密度区, 可深入到前纵裂内, 密度和脑脊液接近。

3.3.2 脑损伤

共96例, 具体情况为⑴脑挫裂伤:78例, 显示为低密度区有散在高密度出血灶且边缘模糊, 病变范围大的会产生占位效应;⑵脑内血肿:12例, 显示为边界清晰高密度影, 并有低密度水肿环绕, 具有占位效应;⑶继发性疾病:主要为外伤性脑梗死、脑疝等:6例, 主要表现为单个或多个边界不清的点、片状低密度影, 边界较不清晰。

4 讨论

目前, 颅脑损伤呈逐渐增长的趋势, 占多发性创伤的2/3或更多[3]。对该病进行及早而正确的诊断对其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CT因准确度高、方便快捷的优点在颅脑损伤诊断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不但提高了该病的诊断率和诊断速度, 更促进了患者的预后[4]。虽说不同病情有不同的CT征象, 但是颅脑损伤病情一般较复杂且变化较快, 所以临床诊断的时候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 并提高诊断率。首先, 根据需要进行CT复查以及时准确掌握患

者病情变化, 进而采取相应治疗方案。其次, 注意分辨表现不典型的CT征象以提高诊断率。如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与出血性脑梗死等, 因CT表现较为相近, 诊断时可结合临床和薄层扫描进行鉴别。

综上所述, 利用CT对颅脑损伤进行及时的检查及复查, 并结合临床和CT表现进行细致的分析, 这是提高CT诊断率的关键所在, 同时对患者的治疗及康复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袁珠.CT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15) :178-179.

[2]王建军.颅脑损伤患者183例的CT诊断[J].山西医药杂志, 2010, 39 (6) :514-515.

[3]乔义超.急诊医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99-103.

老年肺栓塞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最终确诊为老年肺栓塞的患者共66例, 其中男40例, 女26例, 年龄60~80 (平均72) 岁。

1.2 研究方法

对于本文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高危因素、诊断方法与表现、临床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等, 以了解老年肺栓塞患者的诊断要点与治疗进展[2]。

1.3 评价标准[3]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各项检查显示栓塞消失;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好转, 各项检查显示栓塞基本消失;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 栓塞严重化。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与高危因素

对本文6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可得, 其中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46例, 心绞痛样胸痛15例, 咳血4例, 焦虑不安38例, 咳嗽45例, 心悸16例。

2.2 诊断方法与表现

对患者的诊断方法进行分析可得, 本文66例患者中共32例接受X线胸片检查, 可查见其X摄片显示存在肺炎样改变、肺动脉高压、胸腔积液等, 上述特征无特异性, 但能为肺栓塞提供诊断依据。共48例患者接受螺旋CT肺动脉造影, CT图像对于血栓的部位与形态均清晰显示, 并能显示出肺动脉受累情况。CT的直接征象可分为完全性阻塞、部分型充盈缺损、中心型充盈缺损等。9例患者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 心动图均显示存在异常。

2.3 治疗方法与临床疗效

本文66例患者均康复出院, 康复率为100.0%。其中, 显效46例 (69.7%) , 有效20例 (30%) 。

3 讨论

肺栓塞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疾病, 且多发于老年人。老年患者由于其本身具有多种慢性疾病、身体抵抗力较差、治疗后恢复较慢, 因此一旦发生肺栓塞则有可能危及生命[4]。对于老年肺栓塞患者的准确诊断与有效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提高患者康复率与生存率的重要关键[5]。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66例老年肺栓塞患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原因不明的心绞痛样胸痛、咳血、呼吸困难、咳嗽、焦虑、心悸等, 但均不具有典型性, 因此需结合多项检查进行综合考虑。患者的高危因素主要有深静脉血栓、心衰、存在肺栓筛史等。肺栓塞的临床诊断可以依赖肺部X线、螺旋CT肺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等, 其中螺旋CT肺动脉造影的诊断准确率最高, 能够清晰显示栓塞的部位与大小, 并对周围血管受累状况进行显示。其余方法需联合应用, 以达到降低误诊与漏诊率的目的。肺栓塞的临床治疗本院主要采取溶栓治疗联合抗凝治疗、中药治疗、介入治疗等,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采取肺动脉取栓术进行治疗。患者康复情况良好, 有效率为100.0%。

综上所述, 随着医学诊断与治疗水平的提高, 老年肺栓塞的诊出率日益提高, 医生应提高对于老年肺栓塞的警惕性, 采取准确的诊断方法与有效的治疗措施, 才能真正的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摘要:选取本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老年肺栓塞患者共66例, 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了解老年肺栓塞的临床诊断方法与治疗方案进展。本文6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原因不明的心绞痛样胸痛、咳血、呼吸困难、咳嗽、焦虑、心悸等, 高危因素主要为心衰、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史等。对于66例患者采取的临床检查方法主要为X线、螺旋CT肺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等。本文对于66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为溶栓治疗、抗凝治疗以及介入治疗等, 66例患者疗效良好。对老年肺栓塞采取适宜方法进行诊断与治疗, 能有效提高患者治愈率。

关键词:老年肺栓塞,临床诊断,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翟振国, 王辰.重视老年人群的肺血栓栓塞症问题[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 8 (10) :717-718.

[2]于宝成, 王成章.老年肺栓塞的诊治进展[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 2002, 23 (3) :137-139.

[3]赵凤芹, 杨梅山.急性肺栓塞的诊治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29 (13) :209-210.

[4]齐艾江, 纪承寅, 周亚萍.老年肺栓塞的检查诊断评分法和外科治疗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 2005, 7 (1) :253-254.

胰腺癌的早期诊断与临床治疗分析 篇10

关键词:胰腺癌,早期诊断,临床治疗

胰腺癌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 发病率高, 侵袭性强[1]。胰腺位置隐秘, 胰腺癌起病时临床特征不明显, 早期诊断困难。多数胰腺癌患者就诊时, 由于已经处于病晚期并伴随严重的并发症, 手术切除率低, 导致患者的生存率低。因此, 对于胰腺癌患者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分析了我院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74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注:与其他治疗组相比, *P<0.01, ▲P<0.01, ?P<0.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74例胰腺癌患者, 均经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诊断证实为胰腺癌。其中男性45例, 女性29例, 年龄28~77岁, 平均年龄 (51.7±6.1) 岁。患者从出现症状到就诊所用时间5 d~1.8年, 平均病程 (3.7±2.4) 个月。入院后患者得到确诊的时间6~19 d, 平均时间11 d。其中41例胰头癌, 18例胰体癌, 15例胰尾癌。糖尿病史15例, 慢性胰腺炎发作史18例, 长期吸烟史21例, 长期饮酒史11例, 肿瘤家族史8例。

1.2 首发症状:

74例胰腺癌患者中, 上腹部疼痛26例, 黄疸22例, 腰背部痛10例, 腹胀8例, 消瘦4例, 恶心、呕吐4例。

1.3 临床诊断:

(1) 所有的患者表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具体症状同上述首发症状。 (2) 实验室检查:血清肿瘤标志物如CA 199、CEA表达水平异常升高。 (3)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结果显示胰腺占位病变36例 (48.6%) , 具体表现有胰腺出现低密度区、胰管出现扩张或胆囊明显肿大;CT检查结果显示胰腺占位病变62例 (83.8%) , 主要为胰腺局部肿大和占位性病变, 增强影像提示胰腺局部强化不均匀。ERCP检查发现胰管中断现象22例 (29.7%) , MRCP检查发现胰管或胆总管扩张21例 (28.4%) , 有部分早期胰腺癌患者完善EUS检查显示胆胰管扩张及占位性病变3例, 3例完善EUS检查发现病变准确率100%。

1.4治疗方法:

74例胰腺癌患者按照TNM分期:Ⅰ期7例、Ⅱ期12例、Ⅲ期16例、Ⅳ期39例。治疗方法:Ⅰ期患者均接受根治性切除;Ⅱ期患者中7例接受根治性切除, 5例接受姑息性切除;Ⅲ期患者中6例放弃治疗, 6例接受姑息性切除, 3例剖腹检查术, 1例接受化疗;Ⅳ期患者中16例放弃治疗, 17例接受姑息性切除, 3例剖腹检查术, 3例接受化疗。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 统计1、3、5年的生存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胰腺癌患者不同治疗方法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比较:

74例患者中52例接受治疗, 其中根治性切除14例, 姑息性切除28例, 剖腹检查术6例, 化疗4例。随访统计结果显示, 经过根治切除治疗后的患者, 1年生存率66.7%, 3年生存率33.3%, 5年生存率16.7%。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 具有显著性差异 (P均<0.01) 。姑息性切除、剖腹检查术及化疗等方法之间, 患者的生存率相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见表1。

3 讨论

胰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 侵袭性强, 患者病死率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困难, 主要表现为:胰腺具有独特的解剖学特点, 在癌变早期很难被发现;胰腺癌缺乏典型的的临床症状, 易被误诊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而延误病情[2]。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处于疾病晚期, 因此胰腺癌患者能否早期诊断, 进而根据病情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 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胰腺癌患者的临床首发症状是早期诊断基础, 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作为辅助手段用来筛选和确诊。首发症状以腹痛、上腹不适、黄疸最为常见, 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腰背部疼痛、消瘦、恶心呕吐、腹泻等临床症状。本研究中首发症状以上腹疼痛、黄疸居多。对胰腺癌高危人群进行监测, 有利于及早诊断和治疗。胰腺癌高危人群范围:年龄高于40岁;常感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者;糖尿病患者, 因为胰腺癌也会糖代谢紊乱;慢性胰腺炎者, 部分患者中有一个重要的癌前病变, 特别是慢性家族性胰腺炎和慢性钙化性胰腺炎;长时间吸烟、饮酒者;家族中有胰腺癌史者[3]。

影像学检查是主要的辅助手段, 其中B超方便经济, 无创伤, 但一般早期发现阳性率不高;CT在胰腺癌临床检查中使用最多, 较B超更为客观, 可清楚地观察到胰腺的全貌, 增强CT提示胰腺局部肿大及不均匀强化;对于黄疸、肝功能不全存在梗阻患者, 可完善ERCP和MRCP检查, 二者联合检查可清晰反映出胰管异常, 并定位梗阻部位, 且MRCP灵敏度高, 无创患者痛苦小, 利用ERCP还可以详细了解壶腹部情况, 进一步诊断胰腺病变[4]。此研究中有部分早期胰腺癌患者完善EUS检查显示胆胰管扩张及占位性病变3例, 3例完善EUS检查发现病变准确率100%。陈大伟等[5]报道EUS诊断胰腺癌明显优于CT, 有较高的TNM分期诊断准确率, 胰腺癌越早期者EUS越显示其优越性。对肿瘤标志物CA199、CEA联合检测, 胰腺癌患者表达水平异常升高, 且病情严重升高越明显, 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研究发现, 根治性切除手术是目前提高胰腺癌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方法, 而姑息性手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并不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对于部分胰腺癌患者合理运用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等生物治疗, 也将会明显改善预后。本研究发现胰腺癌早期患者根治性切除率相对较高,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在19例早期患者中根治性切除率73.7%, 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6.7%、33.3%、16.7%, 显著高于与其他组, 可见早期诊断对于胰腺癌患者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 对于有胰腺癌高危因素人群定期完善胰腺B超、常规行CA199、CEA肿瘤指标监测, 若有异常及时根据病情完善胰腺CT、MRCP、ERCP或胰腺EUS检查是早期诊断胰腺癌的最佳方式。胰腺癌患者的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可提高根治性切除率, 延长生存时间, 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吕楠, 张宏艳, 刘端祺.胰腺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 2007, 34 (23) :1368-1372.

[2]史桂兰, 黄琳.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与胰腺影像学检查在早期胰腺癌筛查诊断中的比较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 19 (10) :1735-1736.

[3]王岩, 穆海玉, 梁克明.胰腺癌合并糖代谢异常的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1, 9 (6) :13-14.

[4]王军, 刘烨, 赵永生, 等.MRCP与ERCP对低位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3) :265-267.

上一篇: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下一篇:转变思路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