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机制

2024-05-08

协作机制(精选十篇)

协作机制 篇1

进入21世纪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不断改革和完善办学模式,特别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不断涌现,已成为我国职教办学模式的一大亮点。目前从全国许多省市已经建立的职教集团来看,已经彰显出明显的优势,一是有利于成员单位在资金、师资、实训设施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二是有利于成员单位的有效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成功经验的相互交流,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三是有利于职业院校根据企业需求改革教学,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四是有利于社会人才的总供求与总需求趋于平衡;五是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

但客观地讲,优势明显,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少,特别是如何解决职教集团内部的协作问题,已成为影响职教集团发展的关键。原因在于职教集团这一新型的办学模式,从其性质讲,它是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组成的联合体,它以长期优惠合同为联结纽带,其中也可能伴有资金的参与,但集团本身不具有法人地位,集团的组织领导,无论是董事会,还是管理委员会,都有其很大的随意性,或是有领导不力的现象。从职教集团的结构讲,无论是基于利益一致的横向结构,还是基于结构完整性的纵向结构,无论是契约性的半紧密结构,还是契约型和重组型并用的混合型结构(重组型的紧密型例外)它们都表现为结构的松散。这种松散的组织结构,一旦遇到社会市场环境变化,或是利益纠葛,就会出现强大的离心力,使这种松散的组织结构难以为继。由于缺乏直接的经济利益关联,成员单位相互联系的纽带脆弱,一方面容易导致集团内部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容易导致各个成员的行为缺乏整体性和长远性。这些都将使职教集团内部各个成员单位之间在利益的驱动下,其协作出现问题。职教集团的协作问题,关键的是机制问题。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好职教集团内部成员单位之间的协作机制呢?经过调研,我们形成了以下认识。

1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根据职教集团的性质和结构特点,建立一个能充分发挥集团功能的组织管理结构是集团建设的首要任务。

目前,多数教育集团管理结构建设的成功经验是,实行以政府为监督的理事会制。即,集团管理结构由三个机构组成:(1)理事会(决策机构);(2)常务理事(执行机构);(3)监督委员会(监督机构)。理事会由各成员单位的一把手组成,理事由龙头院校的院(校)长担任,负责集团重大决策;常务理事会由各成员单位院(校)长组成,负责集团任务的实施和完成;监督委员会由省市教育厅、经贸委、发改委等教育和行业主管部门组成,负责对集团活动的指导,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等。

当然集团的组织领导结构各地有各地的经验。但无论如何必须提高管理组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1.1 要有效发挥集团理事长的积极带动作用

理事长必须思想解放,开拓创新,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在成员单位之间有较高的威信,他不但能将自己所在单位建设成示范单位,而且能够带领其他成员单位共谋发展。

1.2 要充分调动常务理事(各成员单位领导)的集团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要定期召开常务理事会,及时了解情况,研究问题,拟定措施。常务理事要根据理事职责和集团章程,积极负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1.3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集团发展中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职教集团的建立,绝不是几个成员单位的简单叠加,而是从资源、组织机构到管理制度的集成创新,它是职业教育增长方式的一个根本性转变。因此,政府在集团发展中,既要当好参谋又要当好助手。一是对集团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要予以及时解决,包括财政、税收、投资、信贷等方面的问题,要积极给以政策支持;二是对集团办学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如成员单位之间因利益分红、责任分担、资金投入、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分歧和争议,要及时处理,妥善解决;三是各级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应在职教集团的组建格局、组建类型、全局和长远利益的把握、发展思路等方面,给予有针对性的引导。

1.4 要建立健全集团的管理制度,完善各种责任制

使集团发展在各种有效制度的指导和约束下,沿着正确轨道健康运行。

2 建立双向互动的用人机制

近年来各地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这就造成了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紧缺现象。而实行集团化办学,使集团内各成员单位之间资源共享,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矛盾。如果说职教集团建立后,各成员单位之间还没有建立人才资源共享,各科优秀专业人才互用机制,那至少在这方面与独立院校没有什么两样,也就是说在这方面没有发挥职教集团的集团优势,这就违背了建立职教集团的初衷。所以职教集团建立后必须尽快制定职教集团内部成员单位之间双向互动的人才交流机制,使优秀人才资源得以有效利用。要调整现行职业教育的人事管理制度,实行成员单位之间人才内外对流,成员单位之间人才互聘互用制度,以填补成员单位之间彼此专业人才的不足。

建立双向互动的用人机制,一是企业与学校的用人互动。企业可以选派相关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相关专业的兼职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以解决职业学校在办学中专业技术教师短缺的问题;学校也可以选派资深且理论水平高,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教师到企业去,协同企业进行某些项目的技术开发,以促进企业的技术革新。二是学校与学校的用人互动,各成员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有些学校某些专业教学人员缺乏,而有些学校在这方面却有富余的人员,这样两个学校或几个学校的专业教师可以相互聘用,互相补充彼此在某些专业方面教学力量的不足。三是要建立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之间的教学、科研联合攻关制度。联合进行课程开发,联合进行课题研究,联合举行科研攻关,将集团各成员单位的教学、教研、考核等纳入统一轨道,从整体上提升集团教科研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提高集团内部人才的有效利用率。

3 建立共同发展的投资机制

职教集团成员单位之间的共同融资,是为了扶困救弱,共同发展。其融资问题也是集团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合理而又健全的机制,就会出现发展过程中融资的推诿扯皮、避重就轻或坐视观望等现象,就会直接影响集团的整体发展。

所以,要通过集团理事会商议,建立集团专门的融资管理结构和财务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以及资金收支的监督机制。集团专门的融资管理结构的成员要选聘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组成,并且由理事会监督,常务理事会管理。集团的财务资金管理办法由常务理事会讨论制定。

职教集团的财务资金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集团组成各方的业务往来的经费;一类是集团重大合作项目的投资资金;一类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投入人力、物力和技术所得生产收益资金。

对于集团业务往来的资金,可以采取合理分摊的办法,集中管理,统一使用,按期结算,定期公布,或者采取分项承包的方式,以有利于明确责任,提高内部各环节的运作效率。集团之间的经济业务来往,也可以以市场化方式进行,使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通过经济形式加以固定。

对于重大项目的投资,可以采取股份的形式,例如,要促成学校和企业建成几个有较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基地的建立坚持谁投资谁得利的原则。

对于企业和学校共同投入人力、物力和技术所得生产收益资金。如果是企业提供场地、设备、学生实训、教师培训等条件,可以按有偿服务的形式予以回报;如果是学校将资金投入企业,购置企业急需的先进生产设备,用于企业生产和学生实习,其设备归学校所有,学校和企业共同分配生产收益,企业每年按一定比例提出设备折旧费返给学校。这样就保证了学生的实习内容与企业生产中先进的生产工艺保持同步,也使企业在获得技能人才的同时,也获得了经济效益,使企校双方实现双赢。

4 建立积极有效的动力机制

建立积极有效的动力机制,实际是对职教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各成员单位追求集团回报的积极性的激发。

要激发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首先要调动企业参与集团的积极性。集团要为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创造条件,学校的教学内容要尽量反映企业的办学思想以及企业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反映企业的文化理念,使学生的素质从整体上与企业的要求接轨实现职业教育集团的教育教学全过程由企业部分的宏观的参与向全过程介入、关注细节和微观环节方面转变。集团要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要引导企业与学校深层次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专业,共同设置课程,共同进行质量考核等。例如,企业与学校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流程:企业与学校签订用人合同,学校培养人才——企业提出用人质量要求,学校培养培训——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企业提供学生实习实训条件和岗位——企业把工厂搬到学校,学校把课堂搬到工厂——企业与学校共同进行人才质量评估。这样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的要求,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参与学校办学的积极性。

其次,要增强职教集团内部的凝聚力。职业教育在实施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其决策层要理性的统筹协调多元化的发展要素,努力调动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在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过程中,努力寻找彼此利益和兴趣的重合点和共同点,在兼容、务实、渐进和妥协中保持职业教育集团内部可持续的合作。增强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的凝聚力方法很多,除了经济的驱动外,还可以为各成员单位搭建密切联系的平台。如,建立教育教学活动高层论坛、技术服务研讨平台、人才培养交流平台等,使成员单位之间密切接触,互通信息,加强联系,增强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协作力和凝聚力。

5 建立风险分担的责任机制

职教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具有很大优势的新的教育形式,但它的发展涉及的方面很多,诸如资金投入、专业设置、教师素质、学习条件、实践场所、设备状况、学科划分、课程开设、目标确立、项目开发、管理水平、评估手段以及信息反馈等许多因素,如果某一方面出现问题,就会有风险发生的可能。

例如,有些职业教育的管理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还不够高,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科学管理教育教学的需要,凭老经验,凭主观意志办事,这将会给职教集团的发展带来风险;有些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快速变革,使一些专业,特别是一些长线专业,人才过剩,而要转换专业,但实训基地、实训设备投资过大,这就给学校或企业带来风险;有些是大家都看好的专业,结果一哄而上,努力使其硬件和软件都达到了一定的实力,但由于生源竞争,给学校带来风险;有些可能是教育行政部门政策的连续性不强,对校企合作的成效以及使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有些是地处农村和偏远山区的职业学校,受全国劳动力大转移和城市化步伐加快的冲击,人口大量外移,生源不足,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风险等。

因此职教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风险分担的责任制。要通过集团章程和合作办学条例等规章制度,具体规定各成员单位在集团内部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要使每个成员单位明确,在集团内既有利益共享,又有风险分担。而分担风险这是每个成员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风险的分担,集团董事会要认真研究,制定具体细则。既要有风险自负的责任制,又要有风险分承的有效机制。既要明确谁的失误谁负责,又要体现集团利益共享,扶弱救困,共同发展的优越性。只有建立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之间风险分担的具体责任制,才能使集团在发展中,避免风险,减少风险,化解风险。

总之,职教集团内部成员单位之间的协作,关系到职业教育集团化这一新的办学模式能否得以有效巩固和健康发展,它决定我国未来职业人才的培养,更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在职教集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机制问题是一个首要问题,而协作机制又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在当前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的重要精神中,必须引起广大职教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摘要: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由独立办学向集团化发展,随着职教集团的大量涌现,其内部协作问题已经成为广大职教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只有建立内部协作的长效机制,才能使集团健康稳步发展,科学高效地完成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文章围绕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分几点进行阐述。

关键词:职教集团,协作机制,办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马成荣.关于职业教育集团基本问题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2]卢崇高.职教集团化办学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13).

[3]俞建伟.职教集团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8,(1).

[4]高亚声.创建基于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模式[J].江南论坛,2006,(7).

[5]谢媛.对企业化、集团化职业技术教育运行机制的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4).

[6]郭苏华.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政策问题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7]董兆伟,侯维芝,梁艳青.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6,(4).

小学周边防溺水协作机制 篇2

1、学校加强水域排查,通过联合有关部门或乡镇、村委会等基层政府或组织,进一步加强对有安全隐患水域的排查,在河边、湖边、水塘边等有安全隐患的水域设立安全警示牌,并建立巡查制度。

2、学校加强安全巡查,借助镇、村委会的力量,动员有责任心的同志组成巡查队或担任义务安全监督管理员,在重点时段和重点地段开展安全巡视工作,严防学生溺水等事故发生。

3、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爱心监护,组织有爱心、有热情、有能力的教师与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行动,使留守儿童在家也能得到有效监管。

国家秘密类犯罪侦查协作机制研究 篇3

关键词:国家秘密;侦查协作;机制构建

近年来,伴随着世界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涉及国家秘密类犯罪案件多发,而且多为大要案。本文试图通过对现有的侦查协作机制及各侦查部门对国家秘密犯罪的侦查工作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揭示国家秘密犯罪侦查协作机制的价值和意义,以期能够构建一种新的国家秘密犯罪侦查协作机制,服务侦查实践。

国家秘密犯罪并非刑法意义上的法律术语,而是司法实务部门和理论工作者提出的一个概念。本文中的国家秘密犯罪特指涉及国家秘密类的犯罪,包括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非法持有国家绝密、机密文件、资料、物品罪、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还包括由军队保卫部门管辖的非法获取军事秘密罪,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军事秘密罪,故意泄露军事秘密罪,过失泄露军事秘密罪。由于国家秘密犯罪由几个侦查部门各自负责,为了有效打击犯罪,切实保护国家秘密,必须构建一种国家秘密犯罪侦查协作机制,通过不同侦查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扩大案件来源,提高对各类涉及国家秘密犯罪的有效打击。

笔者认为国家秘密类犯罪侦查协作机制应由以下几个小机制搭建而成,其中包括信息共享机制、线索和案件移送机制、联合办案机制,简称IRJ机制。

一、国家秘密类犯罪的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共享机制是指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的基础上,建立情况信息通报制度,并在加强保密工作的前提下,在各自独立范畴之外搭建一个共享数据平台,为迅速查询提供了便利,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在今后实践中逐步实现各单位部分信息联网共享,做到信息共享、密切合作。

信息共享机制构建首先需要做好信息整合,要坚持整合集成的原则,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当前条件下可以建立一个涉及国家秘密类犯罪案件不同侦查机关之间的静态数据库,该数据库可以每月更新一次各侦查单位之间关于涉及国家秘密类犯罪的线索、案件情况,各单位互相交换数据,并提出评估意见,从而确保涉案信息不流失,努力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信息共享体系。其次要坚持对所交换信息中关联线索及时收集、分类、管理,指派专人对线索进行及时评估、分流、反馈,使线索流转更加顺畅迅捷,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为一线侦查办案服务。最后要加强线索初查研判,各侦查单位定期对双方收集的线索进行互通,并在筛选的基础上,共同对重大线索从初查方向、安全防范、办案效果和成案可能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判,形成线索初查研判的良好机制。

二、国家秘密类犯罪的线索和案件移送问题

线索和案件移送机制是指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等各侦查机关在依法查处涉及国家秘密类违法行为过程中,或者在双方就相关问题信息共享中的线索初查研判阶段中,或者是各侦查机关在对案件侦查过程中出现了其他情况,发现违法事实涉嫌构成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責任,却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案件,在沟通协商的基础上,将线索或案件及时移送有管辖权部门继续初查或侦查的机制。

该机制的构建分为线索移送机制和案件移送机制两个部分,其中大体包含如下内容一是明确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职责和程序。最先接到线索或开展侦查的机关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批准移送或者不批推移送决定,应妥善保存所收集的证据,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涉案物品应当由法定机构检验、鉴定,并出具检验报告或鉴定结论;可以对受案机关不予立案的决定提出复议。二是明确受移送机关接受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职责和程序。首先,受案机关对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应履行规定的接受手续,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开展审查,如认为有犯罪事实的应及时通知移送机关。其次,对于随案移送的证据,受案机关应履行相应的接收手续,并妥善保管。再次,受案机关对于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依法不予立案的应当说明理由,在规定的期限内将材料退回,并报移送机关备案。三是明确依法监督的职责和程序。应对不予立案的决定依法进行监督,及时跟踪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对立案后久侦不决的案件加强督促。

三、国家秘密类犯罪联合办案机制

国家秘密类犯罪联合办案机制,是指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在现行法律制度下和现行管理体制框架内,为了侦查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侦查的整体效力,实现侦查工作顺利开展,建立的以各单位侦查力量为基础,以侦查合作为助力,以共同办案为组织形式,对涉及国家秘密类犯罪案件实现侦查工作统一组织和指挥、侦查力量和侦察装备统一调度、各侦查机关密切侦查协作的办案方式。现存的办案模式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适合日益严峻的国家秘密类犯罪发案形式,有必要做出相应的改进,建立一种常态化的联合办案模式。

搭建国家秘密类犯罪的联合办案的工作机制,要求各侦查机关打破工作界线,建立符合现行执法与司法要求,安全性高、实用性强、跨部门、跨平台的协同工作机制。该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互设联络员,负责收集、整理本部门有关案件查处的信息资料,主要负责对于侦查办案中的具体问题沟通协调和配合。二是开展学习交流。通过举办业务座谈、工作经验交流、法律法规学习、执法知识培训,相互学习业务知识、技能,不断总结办案经验,提高执法水平,增进相互间的理解、信任。三是侦查力量配合。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方面的优势,利用侦查手段和技术上的优势,开展外围排查工作。

每一个国家秘密案件背后都是对政府权威的挑战,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对人民福祉的践踏,为此各侦查单位身为肩负重任的一员,有必要立足各自职责,充分协调配合,努力实现国家秘密类犯罪侦查协作机制的常态化,有效化运行,使之成为守卫国家秘密的一面神盾。

消防与刑侦协作机制建设探讨 篇4

2015年5月12日18时25分许,某商业综合楼发生火灾,过火区域为建筑二层某家具有限公司家具展示厅,烧毁展示厅内餐桌、沙发、木门、木楼梯、灯饰等物品,过火面积约650m2,未造成人员伤亡。由于该起火建筑位于闹市区,又恰逢下班高峰期,市民迅速通过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发布、传播有关火灾信息,央视新闻频道也跟进报导,引发广泛关注,造成一定社会影响。因此,必须尽快查明该起火灾原因,回应社会关切。

2 火灾原因调查认定

调查组经过两天认真细致的工作,结合调查询问、现场勘验,提取分析建筑周边监控视频,认定起火时间为2015年5月12日18时25分许;起火部位位于该商业综合楼北侧一层(2号花店)通向二层的木质楼梯下方(见图1);起火原因可以排除雷击、外来飞火、自燃、电气故障等引发火灾的可能性,认定该起火灾具有放火嫌疑。初步分析该起火灾可能存在起火单位因生产经营不善而濒临破产,欲通过放火烧毁烧损建筑和公司二层家具展示厅内物品,骗取高额保险理赔款。主要嫌疑线索如下。

图1 认定起火部位楼梯间

2.1 起火部位所在店面实为二层家具公司控制

该起火部位所在一层花店店主为刘某和陈某。根据一层花店房东黄某笔录证实,一层2号花店在出租前期都由该家具公司董事长邹某出面洽谈,谈妥后由刘某和陈某与他签订租赁合同;该店面租金费用实际上是由二层家具有限公司转款给王某(邹某朋友)再支付给房东。

2.2 起火部位有来源不明的助燃剂、引火物

现场勘验发现起火部位处有1个金属桶(见图2),外壳氧化生锈严重,桶内散发出刺鼻化学品气味,用细棒伸入探测,发现桶内还有少量残留液体。提取该处地面燃烧炭化物痕迹物证,送公安部消防局天津火灾物证鉴定中心检验鉴定,检出甲酸酯、乙酸酯、二氯乙烷、醛、甲苯、C2烷基苯、一氯甲苯、二氯甲苯和蒎烯等成分(类香蕉水成分)。调查人员对起火部位楼梯间下部勘验时,发现现场存留有大量木屑刨花、松针等引火物(见图3)。经调查了解二层家具店相关证人、大楼物业经理等人,未曾见过这些物品。

图2 起火部位处发现的金属桶

图3 起火部位发现的木屑刨花、松针等引火物

2.3 二层家具公司投保行为可疑

经调查证实,受灾单位二层某家具有限公司企业经营情况恶化,资金紧张,并分别于2015年2、3月向两家保险公司投保,共计保额为1亿余元,保费约11万元。

2.4 现场具备实施放火的条件

一层2号花店装修时在后墙上开了一个门,可通往二层该家具有限公司的楼梯。勘验发现,火灾发生时锁叶和锁环并非处于同一位置(见图4),说明该处锁叶没有上锁;调查询问也证实门都不上锁。因此,一层花店可通过楼梯与二层家具商场连通,现场不能形成一个封闭空间,具备实施放火的条件。

图4 起火部位提取的锁环

3 案件移送与侦办

消防部门在调查认定该起火灾存在放火嫌疑后,于火灾后第三天向当地刑侦部门提出要求介入调查,多次向刑侦部门通报相关案情并移送调查案卷,但刑侦部门以证据不充分为由,未及时立案调查。后经主管公安机关领导多次协调,7月30日刑侦部门立案调查。立案后,刑侦部门启动相关侦查手段,收集犯罪嫌疑人相关放火证据,并对该案中几个重要嫌疑人进行布控。在掌握了足够的证据后,刑侦部门到刘某、陈某的家中将其抓获,抓获后半小时,刑侦部门欲对王某实施抓捕时,却发现王某已潜逃。经过侦查,发现刘某、陈某被抓捕后,有人通过公共电话给王某通风报信。随后,刑侦部门对家具公司老板邹某实施抓捕。该起火灾发生已经几个月了,由于该案件主要犯罪嫌疑人王某外逃,导致案件侦破陷入僵局。

4 案件调查的反思

该火灾起火原因的认定是及时、准确的,收集的放火嫌疑证据也较为充分,但由于消防刑侦两部门在火灾性质认定、移送立案方面未能及时达成共识,没有第一时间立案并启用相关侦查手段,导致后期关键证据收集困难,主要嫌疑人外逃,错过了侦破的最佳时机。类似情况在许多放火嫌疑案件的调查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4.1 放火嫌疑认定标准尚不够明晰

公安部《公安机关消防刑侦部门火灾调查工作协作规定》将具有“现场尸体有非火灾致死特征嫌疑”等8种情形界定为具有放火嫌疑的火灾。因此,在放火嫌疑火灾案件调查认定中,消防部门将这8种情形作为认定、移交放火嫌疑的依据。但由于这8种情形表述过于简单,且没有涵盖放火嫌疑的所有方面,也没有配套出台具体的说明或解释;同时,每种放火嫌疑火灾情形在调查初期大多只能获得嫌疑线索,难以有较充分的证据支撑。因此,在实际执行中办案人员理解随意性较大,容易引起分歧,难以达成共识。

4.2 放火嫌疑认定与立案决定相分离

根据公安部规定,一方面在火灾性质尚未确定前,现场调查以消防部门为主,刑侦部门协助。当前的放火案件调查现状是,火灾性质尚未确定前,往往是消防部门自行调查收集起火原因证据,刑侦部门介入较迟或介入不够深入,因而放火嫌疑火灾的认定结论大都由消防部门做出。另一方面,消防部门认定的火灾嫌疑案件,移送后由刑侦部门单独进行案件审查并决定是否立案,但因刑侦部门前期调查未介入或介入少,加之火灾调查特别是火灾现场勘验涉及较强专业性,造成刑侦部门对消防部门提出的放火嫌疑线索存在异议,对火灾性质认定结论难以认可,导致案件不能顺利移送立案。在实际办案过程中,对火灾性质认定存在分歧导致反复出现移送、退回,再移送、再退回的局面,既影响了办案效率,又可能错过最佳的办案时机。消防部门在该起火灾发生后的第三天便认定火灾具有重大放火嫌疑,并积极协调刑侦部门介入调查并移交案件,刑侦部门多次进行审查,认为立案的证据不足而退回案卷材料。最后经公安机关主管领导协调督促,刑侦部门才介入调查。

4.3 放火嫌疑案件立案难

结合该起火灾案件的办理,笔者走访调研了解到,放火案件普遍存在立案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放火嫌疑案件现场往往没有直接证据,调查侦破难度大,导致非亡人的放火嫌疑案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二是部分刑侦办案人员受刑事案件破案率指标及考评要求影响,对放火刑事案件立案积极性不高。以该起火灾所在的辖区为例,刑侦大队一年立案办理的八大类刑事犯罪案件大概15~20起,而放火案立案约5起,如果有1起放火案没有破案,破案率的考核指标就会被降低5%左右。这将导致消防、刑侦部门在涉嫌放火刑事案件移交时出现推诿情况。三是案件撤销难。因为刑事案件一旦立案,其撤销及对犯罪嫌疑人的处理等相关工作有严格的程序规定和要求,导致刑侦部门对立案极其慎重,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一般不轻易立案。

5 几点建议

5.1 修订放火嫌疑火灾认定标准

放火嫌疑案件认定标准不明晰是造成消防刑侦两部门意见分歧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对近年来的各类典型放火案件开展专门的调研,梳理研究放火案件的犯罪动机、作案方式、行为过程,明确和细化放火嫌疑案件认定标准,修改相关的规定。建议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修订:一是进一步细化、完善放火嫌疑火灾界定范围,删去“其他具有放火嫌疑特征”这一不明确的兜底条款;二是具体明确每类放火嫌疑情形应当支撑的证据种类、形式和取证要求,以便于移送立案;三是进一步厘清哪些放火嫌疑情形可以作为移送立案的依据,哪些放火嫌疑情形只能作为案件线索;四是解决火灾调查人员在立案前所收集证据的有效转换问题。

5.2 建立共同审查机制

办案实践证明,放火嫌疑案件的认定与立案,绝不是独立的两个工作阶段,他们相互交织不可分割,应建立认定与立案的共同审查机制。消防部门在认定火灾性质之前,应充分征求刑侦部门、法制部门的意见;刑侦部门在决定是否立案之前,也应听取消防部门火灾调查人员的意见。笔者认为,各级公安机关可将消防部门对火灾的认定移送与刑侦对案件的审查立案两阶段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火灾刑事案件共同审查机制,成立由主管公安机关负责人牵头,消防、刑侦、法制等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的审查组,共同审查放火嫌疑案件的认定与立案决定。经共同审查,认定构成放火案件的,由刑侦部门立案侦查,消防部门予以配合;认定排除放火嫌疑的,由刑侦部门出具书面意见,消防部门做出火灾事故认定。这样可有效缩短办案周期,提高案件侦破效率。

5.3 形成办案的全程协作机制

在放火嫌疑案件的办理过程中,公安消防、刑侦等部门在调查或侦查的程序、重点以及所采用的手段均有一定的区别。如消防部门在火灾现场痕迹的判别、火灾物证的提取上具备不可替代的专业性,刑侦部门在询问讯问、外围排查、技术侦查手段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公安消防、刑侦部门在调查的目的上应当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在警种之间应打破办案壁垒,形成相互交流、密切配合、资源共享的协作调查机制。在火灾性质认定之前,消防部门应充分借助刑侦调查手段收集相关证据,如该起火灾的起火单位经营状况、账户往来、资金流动等作为证明骗保放火的重要证据的收集。在刑侦部门立案后,消防部门应积极配合,根据侦查需要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协助完善诉讼阶段的证据,必要时可作为“专家证人”出庭。

5.4 改进办案侦查及考评机制

一是建立案件初查工作机制。根据刑事案件办理程序的相关规定,放火嫌疑案件只有在刑侦部门立案后,才能启动有关的侦查手段。但放火案件与其他刑事案件相比具有以下特殊性:(1)犯罪现场情况特殊复杂,燃烧、扑救、现场清理都极可能导致直接证据的灭失;(2)作案人员对犯罪后果往往不可控制,因果关系和作案动机不容易凸现;(3)前期火灾性质认定需要的调查时间长,消防部门的现场清理、勘验和物证鉴定需要一定时间。由于放火嫌疑案件的特殊性,有必要建立案件初查工作机制。在立案前运用一定的调查手段进行初查,甄别真伪,收集立案的有关证据。初查工作可以从现场可疑线索、痕迹物证、可疑人员活动轨迹等信息入手,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尽可能动用有关侦查手段,拓展放火嫌疑线索调查的渠道。特别是通过规范的程序审批,先行启动部分技术侦查手段,可在火灾原因调查阶段起到关键作用,避免错失最佳办案时机。

二是改进考评机制。各级公安机关应取消发案数、破案率等影响依法如实受案立案的不科学、不合理考评指标,树立正确的考核评价激励导向,促进和保障依法如实受案立案。这样不仅能够缩短立案时间,做到应立尽立,还可以增强警种部门之间的协作合力,提高办案效率。

参考文献

[1]公安部消防局.消防监督执法手册(2013年版)[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108号,火灾事故调查规定[Z].

[3]连长华,胡安雄.关于《火灾事故调查规定》的理解与适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9,28(7):540-542.

[4]连长华,姚雷鸣.浅析放火嫌疑案件的火灾调查与刑事侦查[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26(6):704-706.

[5]裴楠,陈艳军.消防刑侦协作在一起火灾调查中的应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4,33(7):844-846.

路政大队与养护联动巡查协作机制 篇5

为推进京珠北高速公路日常巡查的标准化、规范化,保障道路安 全畅通,保证突发事件得到及时有效处治,京珠北路政大队根据实际 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路养联动巡查的目的

提高管理效率,建立路况信息通报制度,实现信息共享,以“巡 查及时、查看到位、描述准确”为工作方针,确保有关安全隐患、设 施缺损得到尽早发现与及时处治,消除道路安全隐患。

二、巡查方式

分为路政巡查,养护巡查。

(一)路政巡查:

1、巡查要求:由养护部组织路政员对路面设施及病害描述等情况

进行培训,使路政员能熟悉巡查的业务内容和有关规定,并具备相应 的公路养护业务管理技能及应急处治能力。

2、巡查内容:巡查时应重点检查路面状况、公路标志标线、隔离 栅、护栏、里程碑、结构物等路产设施的外观情况。

3、巡查频率:每天巡查不少于两次。

4、巡查方式及要求:路政巡查应采取车辆巡查为主,步行巡查与 电子巡查为辅的方式,每班巡查时不少于 2 人,佩戴有效执法证件,按规定统一着装,着多功能反光腰带,并加穿反光背心。在巡查过程 中,巡查时速控制在 60-80km/h;当班人员必须及时将详实的巡查内 容录入 HS 系统,认真履行交接班手续。

(二)养护巡查:

1、巡查要求:巡查员能熟悉巡查的业务内容和有关规定,并具备 相应的公路养护业务管理技能及应急处治能力。

2、巡查内容:

①路基:检查边坡、防护工程完好与否,边坡水毁情况,路肩是 否有杂务,排水设施是否畅通;

②路面:是否存在影响安全的堆积物、病害、积水等情况;

③桥梁:桥头跳车情况,伸缩缝和排水设施是否堵塞,桥面铺装 及附属设施是否完好;

④隧道:衬砌是否完好,排水设施是否畅通,标志标线是否完好;

⑤绿化:有无遮挡标志、遮挡视线和其他一向交通安全的情况;

⑥交通安全设施:设施是否齐全,完好。

3、巡查频率:每天对沿线巡查一到两次,雨季或台风期间加大巡 查力度。

4、巡查方式及要求:巡查应采取专用车辆巡查为主,步行巡查为 辅;巡查作业时应携带尺子、相机、巡查记录表,并加穿反光背心,在巡查过程中,巡查车辆车速不超过 80 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并及 时填写巡查记录,巡查记录内容详实、书写工整、字迹清晰。

三、病害处治方式

(一)路政巡查发现病害处治方式

1、对巡查发现的护栏板、护栏立柱、防阻块、螺栓、标志、标线、防眩板、隔离设施、道钉、轮廓标、防光柱、水沟盖板等缺损的设施 及路面坑槽,应及时发业务联系单给养护单位及养护部;养护单位接 到业务联系单后及时安排施工人员进行修复,对不能及时修复的采取 交通管制,避免发生交通事故;养护部接到业务联系单后应督促养护 单位按修复时限完成修复工作,并对修复质量进行检查,及时消除安 全隐患。

2、对巡查发现的边坡水毁情况、桥头跳车、隧道衬砌损坏等不能 及时修复的病害,应及时通知养护部,养护部安排养护单位进行交通 管制,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到现场查看病害,制订处治方案,安排相 关技术人员跟踪落实,直到消除病害。

(二)养护巡查发现病害处治方式

1、对巡查发现的护栏板、护栏立柱、防阻块、螺栓、标志、标线、防眩板、隔离设施、道钉、轮廓标、防光柱、水沟盖板等缺损的设施 及路面坑槽,汇总给路政大队,路政大队安排辖区的路政员对病害进 行核对,并及时下发业务联系单给养护单位及养护部,养护单位接到 业务联系单后及时安排施工人员进行修复,对不能及时修复的采取交 通管制,避免发生交通事故;养护部接到业务联系单后应督促养护单 位按修复时限完成修复工作,并对修复质量进行检查,及时消除安全 隐患。

协作机制 篇6

一、贺州市边界人民调解工作现状

广西贺州市所辖5个县(区)中有4个县(区)与外省、外市有接壤,全市人民调解组织中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共有61个,其中41个与外省、外市接边,接边地区调委会占全市调解组织的68%。其中有16个乡镇、57个行政村与湖南省、广东省接壤,有8个乡镇与桂林市接壤,有 17个乡镇与梧州市接壤。

2010年以来,贺州市积极与接边的湖南省永州市、广东省清远市,以及区内桂林市、梧州市等毗邻地区司法行政部门和相邻调委会加强边界人民调解协作工作,签订了人民调解协作协议,制定了各项协作机制,明确了各自职能,并针对案件难易特定召开联席会议。4年来接边地区双方共进行走访62次,开展省际边界矛盾纠纷排查183次,化解边界纠纷123件,调解成功119件,成功率达96.7%,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维护了边界地区的社会稳定。

二、为加强接边矛盾纠纷的化解,全面启动“五级”边界人民调解协作机制

(一)搭建五级人民调解协作平台,着力化解边界矛盾纠纷

2010年5月5日,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司法局率先与湖南江华县司法局签订了省际边界人民调解协作协议,标志着省际边界人民调解协作机制在贺州市正式启动。随后,贺州市全面启动边界人民调解协作平台搭建工作。

2011年9月和11月、2014年10月市司法局分别与湖南省永州市和郴州市司法局、广东省清远市及肇庆市司法局签订了桂粤湘四市(省际)边界人民调解协作协议。2012年5月11日,贺州、梧州、桂林三市市际接边地区人民调解协作签订仪式在贺州市举行。仪式上,贺州市司法局与桂林市、梧州市司法局分别签订了市际、县际接边地区人民调解协作协议。2013年8月12日,在富川瑶族自治县司法局提议下,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司法局、江永县司法局与富川瑶族自治县司法局进一步将省际边界人民调解协作机制扩大边界村级组织,在三县所有接边的村委全部建立省际边界联合流动人民调解室。

经过三年时间的打造,贺州市已与接边的省、市、县、乡镇、村建立起五级边界人民调解协作机制,全面构建起跨区域人民调解协作新平台。

(二)创新四项协作机制,确保协作平台工作常态化

为确保五级边界人民调解协作平台顺利运行,贺州市司法局积极与协作方共同创新建立了四项机制。

一是矛盾排查机制,接边司法所和调委会每月定期对各自辖区内涉及临界乡(镇)村(居)民的矛盾纠纷、纠纷苗头和隐患进行排查;二是信息交流机制,将排查结果以及纠纷发生、化解的情况及时向临界司法所、县(区、管理区)司法局通报;三是纠纷调解机制,纠纷发生后由纠纷发生地或当事人申请方所在地受理调解,对方当事人所在地为协调方协助调解,负责调解的司法所以书面形式将调解结果告知协调方司法所;四是联席会议机制,接边的市每半年或一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通报各市工作开展情况,并对边界人民调解工作开展经验进行总结、交流,探讨预防和化解边界地区矛盾纠纷的办法、措施。

(三)抓好“六联”, 高效展开五级边界人民调解协作工作

1.抓“联席”共谋边界稳定格局

2011年贺州市与广东清远市、湖南郴州和永州市签订人民调解协作协议以来,每年均召开联席会。联席会议制度的真正落实,使接边地区双方调委会对边界地区群体性矛盾纠纷动向、双方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等信息能及时沟通,及时掌握各自辖区内的矛盾纠纷动向及苗头,及时稳控局面,达到往来常态及制度规范化,市级协作单位实行每半年走访一次、每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及时掌握各市矛盾纠纷动态,探讨化解措施,指导县、乡两级协作单位开展矛盾纠纷联防联查联排联调工作。

2.抓“联建”共建流动调解组织

贺州市积极与接边协作市一起建立规范化的人民调解组织,在贺州市司法局指导下,富川瑶族自治县与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江永县,共同在三县所有接边的村委全部建立省际边界联合流动人民调解流动调解组织,发生矛盾纠纷,双方联合调解组织共同派人民调解员参与调解,更有利于化解边界矛盾纠纷。

3.抓“联调”共化矛盾促进和谐

贺州市司法局与协作方紧紧围绕“联防联调、合作共赢”八字内容下工夫,通过信息交流机制与接边市及时共享纠纷苗头和隐患信息,按照纠纷调解机制共同化解矛盾纠纷,全面提升了创建和谐稳定边界的水平。如2011年清明节期间,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东湾村委黄家村与湖南省涛圩镇营上村因坟墓迁移补偿问题产生纠纷。新华乡人民调解委员会及时与涛圩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开展调解工作,在两省(区)人民调解员的共同努力下,纠纷得到及时圆满的化解。

4.抓“联宣”共创人民调解文化

贺州市司法局与接边市一起,通过法制宣传、文艺演出、横幅板报等形式将人民调解文化渗透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中,贺州市还积极组织律师、法律工作者、人民调解员将法律知识送到边界地区人民群众手中,让边界群众形成了有矛盾找调解员,处理纠纷靠法律的意识,矛盾纠纷往往在“一杯热茶暖胃,双方联动工作,三句好话释怀,四季和谐平安”的“四字诀”中,化干戈为玉帛。

5.抓“联谊”共促民族团结友谊

贺州市积极做好人民调解协作工作的日常联谊沟通工作,2013年12月,市政府副市长李伟章率该市有关部门到广东清远市、湖南郴州市和永州市等接边市,交流学习接边市在人民调解工作方面取得的经验。贺州市司法局还积极搭建边界群众交流平台,利用传统节日、民俗节庆、圩日等特殊时间,开展接边地区群众的联谊活动,使民族团结之花遍地开,更有利于边界地区矛盾纠纷得到了化解。如富川瑶族自治县石家乡原来是边界矛盾的多发地,如今该乡涌现出8个湘桂边界“结对子”富裕村,5个省际接边村被评为市或县级文明村。

nlc202309021210

6.抓“联助”共保民生促发展

随着边界矛盾纠纷的有效化解,不但维护了边界地区的社会稳定,还促进了边界群众的经济发展,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如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白芒营镇螺山井村与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石家乡龙湾村接壤,以前两村村民常因土地争议而引发纠纷,导致存在争议的几百亩土地长期荒废。2010年4月12日,因螺山井村村民在争议土地上开荒种玉米被龙湾村村民发现,两村群众再起冲突。经两地司法所干警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两地的干警还帮助双方共同开发因争议而荒废的土地,在土地种上了柑橘,如今,昔日的战场变花果飘香的果场,矛盾化解了,收入增加了,双方群众感受到了和谐边界带来的经济效益。

三、边界人民调解协作取得的成效

(一)实现了跨区域人民调解协作,全面提升了创建和谐稳定边界的水平

五级人民调解协作平台的建立全面深化多方合作,省际边界人民调解协作机制四项制度的落实,使接边地区双方调委会对边界地区群体性矛盾纠纷动向、双方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等信息能及时沟通,及时掌握各自辖区内的矛盾纠纷动向及苗头,及时稳控局面,达到往来常态及制度规范化。如今,涉及交界的毗邻村村民发生了纠纷,由毗邻村的村级联合调解组织负责调处;涉及周边多个村及毗邻乡镇之间的矛盾纠纷,由毗邻乡镇的镇(乡)级联合调解组织负责调处;涉及多个乡镇及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由县(区、管理区)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调整力量指导乡镇进行综合调解,取得了明显成效。矛盾纠纷得到了化解,从而密切了边民之间的感情,确保了边界地区社会稳定,全面提升了创建和谐稳定边界的水平。

(二)带动了边界地区法律服务向其他部门延伸,扩大了省际边界人民调解协作协议影响力

随着贺州市省际边界人民调解协作协议的顺利开展,对维护省际边界和谐稳定起到明显效果,也带动了法院、检察院、公安部门积极与接边地区有关部门搭建协作平台,协作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协作机制不断完善,协作内容不断丰富。

2012年8月15日,贺州市八步区法院与广东连山、湖南江华两地法院签署了《桂粤湘三省(区)交界地人民法院司法协作工作规则》,建立起桂粤湘三省(区)交界地人民法院司法协作联席会议制度。把“法庭之间”的联动上升到“法院之间”,并从司法审判、调解工作、文化交流等多个层面加强互动交流,实现了区域法院工作的协调发展。

2013年10月25日,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广东肇庆市怀集县、湖南江华县三地的法、检、公、司部门以及边界乡镇共同签署了桂粤湘《平安边界共建协作协议》,建起“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突出问题联治、重点人员联管、突发事件联处、平安建设联创、维稳信息共享”的协作机制。

(三)涌现了一批边界人民调解工作的先进模范人物

2013年5月,司法部下发《司法部关于追授唐泉头全国司法行政二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的决定》(司发通〔2013〕96号),追授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司法局石家司法所原所长唐泉头全国司法行政二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唐泉头同志生前所在在富川瑶族自治县司石家乡与湖南省接壤,唐泉头同志一直扎根基层,努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特别是边界矛盾纠纷,直至2012年4月因肝癌去世。唐泉头同志是我们广大奋斗在省际边界人民调解工作战线上的优秀一员。

除了唐泉头同志,活跃在边界人民调解工作一线的富川瑶族自治县司法局新华司法所原所长何自武,也获得“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称号,钟山县司法局燕塘司法所所长廖思熠获得“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模范司法所所长”称号。

四、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涉边地区互相没有隶属关系,增加案件处理的难度

因为接边地区互相没有隶属关系,在具体案件处理中特别是涉及山林、土地、水利三大纠纷案件中,由于牵扯部门多,涉及人员多,纠纷年代长等原因,使得沟通困难,办事程序繁琐,一定程度上影响案件的处理,降低案件的调解率。

(二)人财物的缺乏阻碍降低办案效率

目前贺州市各级调解组织中的人民调解员一直是一个无专职身份、专项经费、专项补贴的“三无”群体,人民调解员为基层司法所人员及村委两定干部兼任,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基层司法所社区矫正业务日趋正规化管理,除做好乡镇的中心工作外相当大的精力忙于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矫正教育工作,现有司法所中人员平均每个所不超过2人,全市1人所目前还有8个,长此以往大家都感到身心疲惫。加上涉边地区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涉边案件又多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的接边地区,多年以来由于人员缺少、交通工具难以解决等问题影响办案效率。

(三)组织建设不平衡,部分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不规范

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建设一直以来都是人民调解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但因财力有限,资金多倾向于交通便利、办公条件良好、人员配备齐全等硬件齐全的村调委会。而那些接边地区的调委会多存在办公条件简陋、人员缺乏、调委会内部设置由于场地限制而无法达到规范要求,因此全市调委会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几点思考

(一)边界人民调解工作需进一步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边界人民调解工作既是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手段,也是维护边界稳定、确保边界平安的有效途径。由于边界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隶属不同的管理区域,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边界地区出现的矛盾更为复杂,处理起来更为棘手,如何真正把矛盾解决在最基层、解决在第一线,不仅接边地区乡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涉边人民调解工作,县、市、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也应把人民调解工作正式列入议事日程,作为维护稳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成立相应的协调机构,列入考核体系,与其他重点工作一同研究、一起部署、一起检查落实。

(二)边界人民调解工作需进一步加强涉边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

一要从制度上解决涉边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目前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建设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的,加大涉边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力度,必须从人财物多方位扶持才能真正改善目前的落后状况,建议通过政府购买人民调解服务机制,采取政府购买形式增加专职人民调解员,解决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严重缺员的状态。既可以使人民调解摆脱自身发展的困境,保证其正常运转,有效激发涉边地区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又能够为涉边地区群众提供公益、免费的非诉讼纠纷渠道,同时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因收费产生的权力寻租现象。二要加大对涉边地区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的扶持力度。在涉边人民调解工作中有许多涉及专业性、行业性业务较强的案件(如当今热点矛盾医患纠纷、道路交通事故、劳动人事争议、市场纠纷等等),仅仅依靠联合调委会,由于调解员自身业务素质问题难以达到案件处理要求,建议同时横向建立健全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员队伍,在涉边地区设立道路交通事故、医患纠纷调委会、乡镇级劳动人事争议调委会等专业性调委会,并聘请专职人民调解员,以缓解目前涉边调委会工作推进难的局面。

(三)边界人民调解工作需进一步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一要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接边地区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现在还处于比较单一、简朴的状态,我们应该调整工作思路,加大对接边地区群众的法制宣传,通过开展老百姓易于接受的各类文体活动、播放小电影等形式,让老百姓在活动参与中接受法制教育,以加强群众的法制意识,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二要注意总结成功的经验,形成长效机制。4年以来贺州市司法行政系统通过“五级”边界人民调解协作平台的搭建,建立一套完整的协作机制,实现了矛盾纠纷调解组织全覆盖。在此基础上要将这些机制作为长效机制来抓,形成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坚持协作平台的搭建,才能共创和谐边界。

(作者单位:广西贺州市司法局)

协作机制 篇7

一、建立健全审计项目立项协作机制, 选好选准项目

确立审计项目是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首要环节, 当前, 审计机关在立项时面临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掌握审计对象的财经信息、人事信息等方面明显不足, 二是需要全面准确地掌握人大和政府对审计工作的要求, 这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审计机关与其他部门在立项方面的协作机制, 以确保选好选准项目。

(一) 审计机关应当加强与政府重要经济管理部门的协作

审计机关应当从发展和改革委、财政、税务、建设等重要的经济管理部门收集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财政预决算、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等方面的资料, 获取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信息, 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作为选择审计项目的基础。同时, 在拟定项目时就审计的目标、范围、内容等方面征求上述部门的意见, 并对其合理成分积极采纳。

(二) 审计机关应当加强与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部门的协作

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为平台, 积极主动从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部门获取有关领导干部任期和离任的信息、需要审计部门协助查办的违纪违规案件信息, 作为确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合理调配审计资源的依据。同时, 就审计的范围、重点内容等向上述部门征求意见, 积极采纳合理成分。

(三) 审计机关在拟定年度审计项目

计划草案时应当积极向人大和政府汇报, 听取人大和政府的意见和建议, 并获得人大和政府的支持

在拟定项目计划草案时, 应当就审计项目的确立过程、审计目标、范围、内容、方式及审计资源安排等向人大和政府汇报, 获取人大和政府从宏观和全局角度出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并对计划草案加以完善。

二、建立健全审计查处问题的协作机制, 确保审计质量

当前, 法律法规赋予审计机关的执法权限不能满足审计机关查处问题的需要, 审计内容的不断扩展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审计查出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定性和处理越来越困难, 这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审计机关在审计查处问题方面与其他部门的协作机制, 以保证审计质量。

(一) 在实施审计过程中遇有审计权限不足以满足查处问题的需要时应当提请有关部门予以协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可以提请公安、监察、财政、税务、海关、价格、工商行政管理等机关予以协助。审计人员应当学习掌握法律法规赋予自身和上述机关的权限, 认真研究履行审计监督职责过程中各个环节需要的权限和自身权限的不足之处, 对于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时需要而审计机关自身缺乏的权限, 应当积极提请有关部门协助, 以保证完成审计监督职责。

(二) 在实施审计过程中遇有专业人员不足时应当提请有关部门予以协助

一是在开展行业审计过程中遇到审计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不能胜任时应当从有关专业部门或者社会中介机构中聘请专业人员参与项目审计。二是在开展绩效审计过程中应当与被审计单位积极沟通, 就审计内容、评价标准、违规问题处理意见及审计建议等认真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 达到审计内容完整、事实清楚、评价标准科学、对违规事实处理得当、审计建议可行的目标。

(三) 对审计查出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进行处理处罚时应当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

一是依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审计机关根据审计查出问题的性质向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移送案件线索、向被审计单位主管部门和有关事项的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的意见时, 审计机关应当及时移送或者提出意见, 并需要被移送机关及时予以反馈处理处罚结果。二是审计机关在对查出的涉及的领域专业性强、事实复杂、定性和处理处罚难以确定的问题进行定性和处理处罚时需要有关机关的协作, 需要审计人员与涉及的专业部门权威人士对违规事实、定性和处理处罚等共同研究分析, 保证定性准确、处理处罚恰当。

三、建立健全充分运用审计结果的协作机制, 确保审计成效最大化

审计机关有效发挥预防和抵御功能主要通过充分运用审计结果来实现。要有效实现预防和抵御功能, 需要建立健全审计机关与其他部门对审计结果运用的协作机制。

(一) 建立健全制定政策、完善制度和规范管理的协作机制

一是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涉及多个部门、影响面广的问题, 应当提请有关部门共同研究问题的性质、原因、影响和对策, 以弥补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和掌握信息不足的缺陷。二是对于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 应当从完善宏观政策方面向人大和政府及时提出改进的建议。三是对于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制度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及时从完善制度和加强管理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并督促被审计单位采纳落实。

(二) 建立健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协作机制

审计机关审计发现问题的最终整改需要多个部门协作完成。一是由纪检监察、审计、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联合制定关于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的制度, 明确各有关单位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过程中的责任和措施, 从制度上完善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机制。二是政府应组织召开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会议, 通报审计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整改要求, 要求责任单位限期有效地整改。三是对于责任单位未能严格落实整改建议的问题, 应由政府督察室等单位给予督察, 或者提请人民法院采取措施强行整改。

参考文献

[1]石爱中, 胡继荣审计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税警协作优势互补拓展稽查新机制 篇8

随着市场发展的开放化, 成就了经济发展的多元化, 推动了企业管理方式和运作方法的多样化和多变性, 为税收管理提出了新课题。目前的税收征管机制, 从内部管理来看, 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仍然存在;从外部来看, 由于企业内部操作的隐蔽性和人为因素的复杂化, 某些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受利益的驱动, 采取建假账、两套账的办法进行偷骗税收的现象屡屡发生。针对目前的形势, 沈阳市地方税务局第五稽查局在建局后的半年时间里, 根据长时间的查案经验, 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 建立一套稽查新机制———税警协作机制, 不仅实现了优势互补, 突出了执法的刚性, 也更有效地发挥出税务稽查的打击和震慑威力。

一、建立机构, 完善制度, 奠定税警协作坚实基础

针对目前涉税违法案件多样化、复杂化的实际情况, 根据《辽宁省税警协作办案制度》的相关规定, 第五稽查局通过与驻区公安经侦大队沟通, 于2010年11月率先挂牌成立了“税警协作办公室”, 由该局的一名副局长和经侦大队的一名副队长担任办公室主任, 并由双方各派1至2名人员在该局的税警协作办公室合署办公。“税警协作办公室”以法定授权为依据, 以惩戒涉税违法行为为目的, 以组织周密、行动保密、配合紧密、打击有力为原则, 负责本地区税警协作的日常工作, 在查办涉税违法案件中, 按照《辽宁省税警协作办案制度》的有关规定, 由“税警协作办公室”成立税警联合专案组, 采取提前介入、联合办案等方式, 协调查办涉税违法案件。

“税警协作办公室”的成立, 在机构、人员、制度等多方面进一步加强了税警协作, 规范了税警协作办案的工作程序, 加大了税警联合打击涉税违法行为的力度, 维护了依法诚信纳税公民的利益, 优化了依法治税的税收环境。

二、发挥优势, 密切协作, 切实提高税务稽查办案效率

公安机关的经济侦察人员来自公安机关内部, 在执法权力、技侦手段、治安网络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但他们缺少税收及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税务稽查技巧;而税务人员具有很强的涉税检查能力、过硬的会计核算知识以及对国家税收政策法规的掌握, 但受执法权限所限, 缺少对涉税违法人员的制约能力, 尤其不具备对犯罪分子的威慑力。只有税警密切配合, 才能做到优势互补, 充分发挥税务人员和公安人员各自所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应变能力, 才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办案效率, 及时而有效地打击涉税违法犯罪分子。

以该局查处的某医药经销连锁有限公司案件为例, 在检查初期, 该局稽查人员先后进户十余次, 该企业以相关人员不在等借口逃避检查, 虽然稽查人员于2010年8月19日、2010年8月31日、2010年9月6日先后3次下达《责令限改通知书》, 但该企业仍不予以配合。鉴于上述情况, 局领导果断决策, 通过“税警协作办公室”联合查办此案, 大东区经侦大队和市公安局经侦支队先后派出6名干警协助调查, 并由综合科、审理科抽调骨干力量与稽查科成立“9·16专案组”, 于2010年9月16日兵分三路对该企业的财务账簿、办公电脑和服务器进行调取。其中第三组人员在总部一直等到下午近5时, 才在公安人员的配合下, 由开锁人员开门, 调取了2007年至2009年的账簿和凭证。之后, 完成了上至公司经理, 下至收银员、保管员等60余人的谈话笔录。就目前检查的结果, 该企业在2007年至2010年8月期间, 共隐瞒现金销售收入高达10317余万元;确认假发票92组, 票面金额合计100余万元。在公安机关的积极配合下, 在税务人员的检查不断深入进行中, 该企业意识到其涉税违法行为已经无法逃避, 且性质严重, 于2010年10月14日主动到税务机关申报入库企业所得税100万元。

三、信息互通, 资源共享, 加大涉税违法行为打击力度

在实际工作中, 第五稽查局时时注意与公安机关保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在涉税检查的过程中, 通过“税警协作办公室”, 让公安派驻人员及时了解案情, 掌握随时出现的各种动态, 一旦需要公安机关提前介入或者联合办案, 公安人员能迅速进入角色开展工作。正因如此, 在近几个月的税警协作中, 该局先后查处了一些重大案件, 包括一些看起来很一般, 在某一环节上突破后却成为重大涉税违法案件。如:在专项整治检查中, 该局根据被查对象某酒店的实际情况, 提请公安机关提前介入, 由于检查方法得当, 公安机关威慑作用得以发挥, 顺利地取得了该酒店的“水单”及其他相关材料, 促使一个每月定额纳税不足600元的酒店补缴税费达近12余万元。

事实证明, 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是税警协作的根本保障, 做好这项工作, 不仅能确保很多疑难案件得到及时查处, 且能进一步发挥公安机关的作用, 使税警协作更加密切、有效, 打击涉税违法行为的力度更大。

四、加强交流, 规范程序, 进一步完善税警协作制度

税警之间的协作配合, 不单纯是一项义务, 双方在彼此的协作中既锻炼了队伍, 增强了人员的工作素质和能力, 又促进和完善了各自的工作, 扩大了实际工作效果, 这也是税警协作最牢固的根基。

《辽宁省税警协作办案制度》确定了税警协作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在此基础上, 该局与公安经侦大队又陆续建立了配套的相关制度和约定,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 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座谈会。

会上就近一时期双方在经济领域发现的违法新动态、工作经验和方法以及各自领域中的新规定等问题展开交流和探讨。

2. 规范工作程序。

包括查办案件过程中统一规范调查取证范围、标准和程序、案卷的制作标准、涉税犯罪的司法解释和政策把握等等。

3. 不定期分析案例。

通过案例讲解, 分析案情, 了解涉税违法行为的新动态, 税警双方均能从中学习知识, 提高素质, 增强能力, 提升效率。

4. 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协作机制 篇9

1 应对突发灾害建立和完善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

(1)建立和完善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是提升社会整体抗御火灾能力的客观需要。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的建立,使协作各方对突发灾害有事先准备,在灾害发生后较短的时间内行动起来,较好地集中力量对抗各类灾害,有利于政府和公民及时应对火灾等灾害事故,尽快克服危机,有效提高突发事故处置能力。建立和完善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能够更加紧密地把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纳入联动体系,形成以公安消防为主力,企业专职队等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为补充,政府有关部门、社会联动单位积极参与的社会化消防体系,推动全社会重视消防、参与消防、发展消防;建立和完善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实行联勤联动、联合训练、联合作战,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多种形式消防力量灭火救援能力,有效增强社会整体抗御火灾能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2)建立和完善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是提升消防部队打赢能力的客观需要。 在大多数情况下,消防部队有能力独立处置火灾和各类灾害事故。但发生规模较大、处置难度较大、可能对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灾害事故时,需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联动单位、企业专职队等协作力量的共同参与,协同作战,联合处置。建立和健全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从战略上解决联动机制的整体规划和资源整合,更加紧密地建立起消防部队与社会其他应急部门之间的配合机制。针对火灾和其他灾害多样化、复合化的趋势,改变传统的人海战术式应急方式和临时决策、被动反应式协作模式,把传统的即时反应、被动应对转型为综合性地应急管理;从临时决策、临时协调转向依靠健全的应急协作机制进行应急管理,使政府有关部门、社会联动单位、企业专职消防力量等能够高效地参与到消防部队的灭火救援行动,以提高灾害救援能力。

(3)建立和完善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是落实“五个第一”时间要求的客观需要。 以山东省为例,随着全省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区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而绝大多数县(区)只建有1~2个消防站,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每个消防站保护面积不大于7 km2的标准要求,这与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实战要求落实的“第一时间调集足够警力和有效装备、第一时间到场、第一时间展开、第一时间救人、第一时间控火,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建立和完善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可以把企业等多种形式消防力量纳入执勤体系,就近调集力量投入战斗,避免了远程奔袭耗费时间、失去战机,对于实现以最快速度救人、最快速度灭火,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危害,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火灾等灾害事故,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通过建立协作机制,推动政府领导下的以消防部队为骨干,公安、安监、卫生、民政、环保、供水、供电、供气等部门参加的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统一的指挥协调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避免

了随机性协调,提高灭火救援联合作战行动反应速度,确保了各种应急救援力量能够在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协同配合和有效处置。

(4)建立和完善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是建立应对突发灾难事件常态化运行机制的客观需要。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应急管理体制应具备统一领导、快速响应、运行高效等特征,这就意味着在处置突发灾难事件时,需要打破“条块分割”、部门林立、多级协调的弊端,建立起一方有难时就近响应、联合行动、协调有序的应急机制;避免随机性、就事论事的应急管理,实现常态化、程序化、科学化的应急管理。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的建立有利于从消防灭火救援行动的角度形成政府有关部门、消防力量、社会联动单位和企业等多种形式消防力量的有机联系,加强相关部门和应急救援力量间的协同配合,实现资源整合,规范灾害事故处置程序,实现应急救援的一元化领导和统一指挥,建立起应对突发灾难事件的常态化运行机制,提高突发灾害事故的综合处置能力。

2 建设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应把握的原则

(1)政府主导原则。

必须紧紧依靠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在政府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框架下建设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有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平时可以明确领导关系,强化协作职责,理顺协作方式,保证协作机制顺利运行;战时可以向公安机关和党委、政府报告,协调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确保灭火救援战斗行动顺利开展、取得成效。

(2)统一指挥原则。

指挥在处置突发灾害事故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战斗行动成败。处置突发灾害事故,必须首先成立统一的指挥机构,统一调度,保证权威地调度各种力量和资源,及时做出决策。通过有效地组织指挥,打破地域、管辖的界限,各单位相互支援、支持,充分发挥公安、安监、卫生、民政、环保、供水、供电、供气等部门和专职消防力量等协作各方的作用,把个体力量转化为整体力量,从而发挥出整体合力,充分实现整体效益。

(3)预先准备原则。

要站在提高全社会抗御火灾等灾害事故风险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牢固树立危机意识,时刻做好应对突发灾害事故的各项准备工作。协作各方必须高度重视人、财、物和信息的保障工作,加强应急救灾基础建设和物资准备,制定科学合理的预案,并组织事先演练,做到一旦有事能够快速响应,迅速控制灾情,及时、有效、妥善处置。

(4)快速反应原则。

实践表明,快速反应时间越短,其灭火救援效率越高。灾害事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连带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任何时间上的延误都有可能加大处置工作的难度,致使损失扩大,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协作机制要求灾害事故发生前做好组织准备、人员准备、方案准备、物质准备,确保一旦接到指令,快速反应、争分夺秒,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采取紧急处置措施,迅速控制灾情发展。

3 推进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建设的应对措施

(1)加强灭火救援区域协作队伍建设和训练。

一是要明确各协作力量的职责任务。消防部队负责起日常联络、召开联勤会议、组织联合演练等职责;各协作单位要履行提供队伍实力、管理教育和作战训练先进经验等职责;联合作战行动时,属地单位要承担战勤保障职责;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联动单位等要履行及时响应联动命令,并在本部门、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积极协助配合处置灾害事故的职责。二是要加强灭火救援队伍的专业训练。以现役消防力量和企业专职队等消防力量为主,不断加强灭火救援业务理论学习,提高队伍的专业素养;强化专业队伍的体能、技能训练,提高消防员熟练运用装备器材的专业水平;针对辖区情况和灾害特点开展预案演练,检验消防队伍联合实战能力,提高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专业能力。三是切实加强协作各方的联动训练。各方协作力量都要从灭火救援实战出发,立足处置复杂情况的能力,大力开展联合实战演练,提高现役和专职消防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政府部门、社会联动单位的协调作战能力,培养参演人员的良好作风及心理素质。通过演练检验灭火救援预案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让协作机制中的各单位、各部门,乃至每个人更好地理解预案,更好地检验预案,提高联合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能力。

(2)强化以消防机构现场处置为核心的指挥机制。

消防部队依法承担着火灾扑救和其他灾害事故抢险救援任务,在统一组织和指挥灭火救援行动时,依法具有使用各种水源, 截断电力、可燃气体和液体的输送,限制用火用电,划定警戒区,实行局部交通管制,调动供水、供电、医疗救护、交通运输等有关单位协助灭火的权力。因此,在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中,应进一步树立消防机构的权威,履行指挥调度的职权,坚持实行统一指挥,建立起集中高效的指挥系统,提高协作各方在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中的快速反应能力。在大型灭火救援实战中,要根据实际需要,消防部门要在第一时间调集公安、安监、交通、建设、卫生、市政、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环保、通信、供水、供电、供气、专职消防力量等协作单位配合,以快制快,及时迅速地抢救人的生命,保护疏散物资,扑灭火灾。

(3)建立和健全突发灾害事故应急保障机制。

应急保障机制是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物质基础,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的应急保障应立足于一个地级市内作战的物资保障。联合作战行动时,坚持“就地补给为主,协作单位自我保障为辅”的原则,由属地单位提供上述保障,协调搞好物资供应。同时,由属地单位积极协调医疗、交通、供水、供电等相关单位的人员和物资到场,保障联合作战行动需要。例如,消防部队和多种形式消防力量应急保障物资主要包括:各种车辆和防护、侦检、破拆、救生、照明、堵漏、输转等装备器材;公安部门负责重大灾害事故处置现场的治安、警戒、车辆疏通、秩序维护等;通信部门保证足够数量通讯设备,做到有(无)线通信指挥调度畅通无阻;建设部门负责调度大型推土机、挖掘机等本系统内可利用救援资源参与灾害事故的处置工作;公用事业局负责及时截断或恢复灾害事故现场的供水、供电、供气,提供必要的救灾物资;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现场伤员救护和事后的卫生检测防疫工作,有关医疗设施、设备、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物资的储备、运输和供应等。

摘要:论述了建立和完善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的必要性,并就如何把握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的原则,以及从实战角度出发,推动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建设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灭火救援,应急救援,区域协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周志军,张玉升,王鹏.公安消防部队处置灾难性事故若干问题的思考[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6,25(6):802-805.

[2]朱力平,杨政,马辉,等.跨区域灭火救援资源配置方法的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26(2):195-197.

协作学习中激励机制的准实验研究 篇10

本课题《协作学习中的激励机制研究》依据动机理论、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提出了相应的激励机制, 为了验证其有效性, 2011年2月20日年至2011年5月15日进行了激励机制的应用研究。本研究采用准实验研究法, 以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主干课程《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为实验研究的教学内容, 中北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网络工程系教育技术专业大三的所有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所罗门四组实验模式, 其中第二组和第三组组辅以激励机制, 第一组和第四组不辅以激励机制, 通过考试测试的方式进行学习结果检测, 最后收集实验结果,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进而探讨协作学习中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一、协作学习中的激励机制

协作学习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由某些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让一群学习者“共同”去完成某项学习, 那么一群学习者在整个过程的学习状态则会影响学习的结果, 因此激励机制应该在协作学习的不同阶段考虑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实施激励机制。本课题在《协作学习中的激励机制研究》中提出了相应的激励机制, 现总结如下如表1

二、协作学习中激励机制准实验设计

为了验证上述提到的协作学习激励机制是否有效, 本研究采用准实验研究和所罗门四组实验模式进行了相应的实证研究。

(一) 准实验研究假设

(1) 在协作学习中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在协作学习中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 准实验研究的实验模式设计

本实验研究采用所罗门四组实验模式, 操作过程如下:

(1) 将学生分为四组:

注:R:表示随机分组;O:表示一次观测结果, 在实验处理前为前测, 在实验处理后为后测;X:表示一次实验处理, 即操纵的自变量水平组合。

(2) 在 (1) 中, 用考试题对第一组和第三组进行前测, 以此掌握实验对象的初始情况。

(3) 利用平衡控制法将所有的实验对象划分为若干实验小组, 以保证各个实验小组对象的初始状态是一致的。

(4) 对所有对象进行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基础的教学。教学内容结束后, 教师要求所有学生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教育技术研究方案, 即填写课题申请立项说明书。

(5) 写好立项申请书后, 让每个同学

按照自己所属的组别进行小组内部协作学习, 找出自己的研究方案存在的问题, 然后通过小组的协商、讨论、评估, 选出三个代表性的作品。

(6)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 对 (1) 中的第二组和第三组辅以适当的激励机制, 对第一组和第四组不做实验处理。

(7) 协作学习结束后, 对所有小组的小组成员进行考试题测试, 分析各个小组实验对象所产生的变化, 进而判定在协作学习中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的是否有效。

三、准实验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 自主学习阶段

自主学习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教师组织课堂教学, 课后根据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 按照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布置完学习任务后, 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本研究分为四组 (以下简称A、B、C、D组) , 两个实验组 (B、C组) 和两个对照组 (A、D组) , 分组的过程采用了“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的方法, 保证四个小组在总体水平是一致的。

对B和C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措施:教师专门对B和C同学讲述自主学习的要领, 告诉他们允许在给定大范围下按照“我喜欢, 我做主, 我选择”原则来选择题目, 并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则分配任务,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并告知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可以相互交流, 并要求学生每周进行学习进程汇报。

对A和D组同学只是告诉他们学习的任务以及提交任务的时间。

(二) 协作学习阶段

每个小组的成员在自主学习阶段分别完成各自的任务。在协作学习过程中, 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互评, 主要对每个人的完成任务情况、作品的研究意义和研究质量进行评价, 找出该作品可以借鉴的地方以及存在的问题, 最终评选出该小组中最优秀的三个作品, 参加终期答辩。

对于B和C组采取的激励措施为: (1) 分段考核:在协作学习过程中规定每周考核一次, 不合格者不得进入下一阶段, 以监督学习者完成任务; (2) 有效实施强化:随机抽查学生, 以了解和记录他们协作学习中的表现以及阶段性成果, 对于表现积极的同学给予表扬和鼓励, 对于表现差的同学, 积极引导, 培养其集体荣誉感; (3) 教师有效指导 (包括学习内容的指导和学习方式的指导) :在小组进行互评的时候老师就学习进行指导, 给予相应的意见, 并告诉他们小组成员间该如何密切配合, 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期间观察并记录他们交流、讨论的情况, 并且监督每个小组的学习进程。

(三) 成果展示与评价阶段

在成果展示与评价阶段, 主要采用抽签的方式进行答辩。评委会由小组评委和教师评委组成。

采用的激励机制为:抽查汇报, 综合评价。随机抽取汇报人、随机抽取听众总结点评的方式, 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认真准备、认真听讲, 也是对学习者进一步激励。综合评价涵盖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包括认知评价、表现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

四、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

(一) 实验数据收集方法

本实验主要运用考试测试的方法, 对测试成绩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考试测试分别在准实验研究之前和之后对学习者的有关研究方法的基础知识进行测试, 前测的目的是了解学习者的初始能力, 后测的目的是了解学习者通过进行协作学习中激励机制设计的准实验研究后学习效果发生的变化, 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是否有显著差异, 来验证激励机制是否有效。本实验采用差异程度检验原理, 用t检验进行结果分析。

(二) 实验数据处理

1、前测的实验数据处理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统一考试, 实验数据结果如图1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 自由度df=16, 查t值表可知, t (df) 0.05=t (16) 0.05=2.120。而在图中, t=0.371<2.120, 所以可以判断在实验前A和C组的同学没有显著差异。 (以下实验数据均采用此种方法分析)

2、后测数据处理

学习结束后, 通过考试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后测, 考试成绩如表2所示, 按照实验组和对照组对考试成绩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数据结果比较如表3所示, 进而来分析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三)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上述数据的处理, 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从t1可看出, A组和C组, 都通过前测, 初始能力相当, 但A组未辅以激励机制, C组辅以激励机制, 学习结果存在明显差异, 说明激励机制是有效的。

(2) 从t2可看出, B组和D组均未经过前测, B组辅以激励机制, D组不辅以激励机制, 学习结果存在明显差异, 说明激励机制是有效的。

(3) 从t2和t3, 并综合t1, t4可以看出没经过前测和经过前测对测试成绩不起作用, 出现显著差异是由于是否辅以激励机制的原因。

注:t1:A和C组后测数据比较;t2:A和D组后测数据比较;t3:B和C组后测数据t4:B和D组后测数据进行比较

结论

1、激励机制在协作学习中具有积极地作用,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从学习结果可以看出, 使用激励机制的实验组的学习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激励机制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2、激励机制的实施要具有系统性、连贯性

协作学习是一个整体的过程, 每个阶段是相互关联的, 因此不能说单独的哪种激励机制就是非常有效的, 激励机制应贯穿在每一个阶段, 在协作学习的各个阶段都应该有效使用激励机制, 其学习效果才比较明显。

3、本实验结果在推广过程中需慎重

准实验研究所选取的实验对象不是随机抽取的, 而是既定的, 因此其对教育实践能做出有贡献的价值, 但是实验结果的推广需慎重。

参考文献

[1]谢幼如, 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11月.

[2]蔺素珍, 李宏艳.协作学习中的激励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 2010, (8) :36-39.

上一篇:现代家具装饰语言研究下一篇:宣教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