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警务协作机制

2024-05-13

区域警务协作机制(共8篇)

篇1:区域警务协作机制

全国首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警务协作机制

【案例一】2010年8月18日,湖南保靖籍特大诈骗犯罪嫌疑人何志春被我市警方上网追逃。今年“清网行动”以来,青阳派出所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加大与有协作关系的保靖警方联系,获得了一批非常有价值的线索。7月,原青阳派出所所长钱伟带队远赴保靖,在当地警方的大力配合下,成功规劝何志春投案自首。

【案例二】2009年底在一起撬盗保险柜案中,警方一时难以取得突破,但经过和有协作关系的河南虞城警方网上交流后,很快从发生在2010年1月1日联通公司虞城分公司的一起撬盗保险柜案件中发现了相似之处,两地警方判断这两起案件有串并案条件,应属同一个团伙所为。不久,该案5名犯罪嫌疑人就被全部抓获,这起横跨大江南北的特大系列盗窃案胜利告破。

【解读】全国范围内的人口大流动,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显著特征。江阴作为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城市,吸引了近百万的流动人口,并且正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这一庞大的流动群体,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治安管理、城市公共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江阴成为典型的犯罪输入型城市。

“由于体制机制、理念意识、地理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打击跨区流窜犯罪,的确面临着难以绕开的困惑和障碍。”副市长、公安局长陶苏根总结了“四大瓶颈”:一是人口和房屋的实有之困。由于人户分离现象严重、流动人口群体庞大,实有人口特别是流动人口底数不清,实有房屋特别是出租房屋变动频繁,已成为公安社会管理最棘手的问题。二是信息封锁之弊。省市之间一些信息资源更为丰富、鲜活的信息库仍然设有查询权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日常管理、侦查破案的效率,有时甚至因为一项关键信息无法获取,导致整个侦查计划被迫搁浅。三是人地生疏之艰。出差办案民警到外地核查线索、缉捕犯罪嫌疑人,需要大量的警力、精力和经费,周期长、难度高、消耗大,办案成本高,还面临着交通环境不熟、风土人情不熟、方言俚语不熟等棘手问题。四是联动协作之难。“各家自扫门前雪”的情况还大量存在,跨省市外出办案协同机制还没有取得普遍共识,真正形成办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协作氛围,还尚需时日。

为此,去年3月18日、19日,开全国公安机关之先河,我市警方与湖南、湖北、四川、河南、安徽、山东、贵州以及我省等8省29县(市)公安机关,建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警务协作,得到《人民日报》、《法制日报》、《人民公安报》等主流媒体及公安部全国社会管理创新会议的高度评价。这项协作机制确定:对流动人口管理坚持“平等、协作、共赢、发展”的原则,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协作共享,双方取长补短、互助互鉴,增进友谊、携手共进,共同推动两地公安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协作范围将包括各类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打击流窜犯罪的联动协作;各类成功经验的交流互鉴;多层面挂钩结对、互帮互学等多个层面。其中,29个公安局之间的流动人口流出、流入信息互换,以及流窜性、系列性刑事案件线索和盗、抢、骗、假币犯罪等高危人群信息将实现互通,对犯罪新形式、新手段、新趋向进行及时信息交流。此外,29个公安局还将建立包括查询布控、跨区保障、远程辅助、特情交流、协同维稳五项内容在内的联动打击犯罪机制,参与联署协议的县(市)局、刑侦、治安层面还将各自明确一至两名专职联络员进行对接,进行点对点实时联系,并将探索性地开展协作双方局与局、队对队、所与所之间的挂钩结对、互帮互学工作。

【数据】自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警务协作机制建立以来,我市警方已向协作地发出外来重点人员信息4万余条,均得到了及时回应,并为协作单位提供重点人员信息核查200余批次。同时,通过与协作单位的紧密配合,破获各类案件350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330余名,其中逃犯70余名。据测算,一般刑事案件跨省办案成本较以往降低了20%以上。

在良好的协作实践中,我市警方与协作地警方建立起深厚友谊。至目前,已有河南项城、安徽枞阳、四川安县等协作单位等20余批350余人次来市公安局随岗培训、跟班作业、考察学习,我市警方也先后至贵州松桃、沿河县公安局上门开展面对面交流。城中、君山、周庄等7个派出所,分别与河南项城县南顿、南关、永丰等派出所建立了互帮互助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篇2:区域警务协作机制

当前,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都要求我们从思想上统一认识,把力量凝聚到实现武陵山区域协作发展上来。

1.建立高层领导会晤机制。区域发展经济一体化,首先要领导观念要到位,只有观念到位,行动才能到位。而观念到位关键是要建立领导会晤的机制,在会晤机制的框架内就中长战略及规划思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政策、跨省市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布局等进行沟通和交流,从决策层面加强沟通,开展专题协作。

2.设立武陵山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一是该中心从研究武陵山区域经济合作入手,结合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构想,紧紧抓住中部崛起机遇,科学规划区域发展战略,及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二是中心将着眼于为政府、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服务,选出各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组织开展合作研究,并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年轻的研究人员及各类人才。三是中心机构设置。设置顾问、主任、副主任、工作人员。

3.制定武陵山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行动纲领。突破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是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更是武陵山区域经济协作发展的行动指南。为此,武陵山区域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共识共作,树立整体发展意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武陵山区域经济协作的战略构想和行动纲领,为区域协作提供新指导、新方向、新动力。

4.举办武陵山合作与发展论坛。要充分认识加强区域合作是统筹区域发展、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是寻求共同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要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领域审视区域合作,举办“武陵山合作与发展论坛”年会,总结和发展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和民间的良好合作经验,共同研讨区域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区域合作的方向、目标、重点、模式和推进机制,广泛凝聚“战略合作、共进共赢”理念,推动多层次、多形式、经常性的人员往来与交流,在政府、部门、民间多个层面上全面增进互信,形成共识。

二、平等互惠的利益机制与市场主导模式

武陵山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是利益协调。没有利益的共享,就不可能有经济的融合;没有利益的协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区域一体化。因此,建立有效的利益机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由于资源禀赋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武陵山区域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严重,产业布局、政府管理、地区发展规则与经济增长、投资政策等多个方面难免存在利益不协调的地方。因此,建立在市场主导基础上的利益机制,有助于合理协调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利益。

1.构建利益共同体。构建利益共同体,必须有全新的利益观,一是竞争合作观,真正懂得竞争并不是完全是排他的,协作的竞争才能使利益最大化。二是利益分享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独占利益的想法都是不切合实际的,必须舍得在分享利益中得到最大的利益。

三是发展利益观,真正的利益不是已经得到的,而是未来可能得到的;不是存量的,而是增量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通过促进发展,得到更多的利益,是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的重要前提。各地区应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认真梳理各种地方性政策和法规,取消不平等的地区待遇,使各地和各种不同性质的经济主体得到同等对待,促进区域间的利益公平。

2.建立新型的利益分享机制。武陵山区域经济协作的出发点是通过合作来共享整体利益,重新调整各地方政府的产业结构,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分工体系,从而实现武陵山区域公平的竞争环境、同等的发展机会和分享经济利益的权利。与传统利益协调手段相比,利益分享机制强调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区域间平等、互利、协作的新型地区利益关系的确立,并通过地区间利益的分享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建立新型的利益补偿机制。利益补偿机制是对部分地区在利益和机遇上的损失予以补偿,从而减少地方政府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阻力。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建立资源输出地的补偿机制,调整相关的财税政策,合理规划,严格控制资源浪费行为。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延长产业链或进行产业转移减少对当地资源的开发。二是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现行体制下,除了中央对地方的纵向转移支付外,武陵山区域应积极探讨建立地区间横向转移支付。

三、开放一体的规划机制与联合开发模式

武陵山区域协作应从区域统一规划入手,走联合开发之路,优先在交通、信息、能源、物流和旅游等基础设施宏观规划中采取一致行动,对接各省(市、区)发展战略规划,争取国家层面的规划支持,致力在武陵山区域形成大交通、大信息、大能源、大物流和大旅游网络的格局。与此同时,按照“生态城市化、生态产业化”和“开放、互惠、共赢”理念,统筹推进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产业体系规划,并建立相应机制保证规划的实施。

1.构建区域规划政府间协调机制。由于武陵山区域规划跨行政区划,行政区之间并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不能简单地以“命令与服从”的行为模式去推动区域规划的实施。因此,政府间的协商与协调贯穿于区域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全过程。其一,建立武陵山合作与发展规划联席会议制度,由有关地区政府和部门共同参加,对区域规划编制与实施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协商并作出决定。其二,设立武陵山规划编制与实施的专门常设机构,如武陵山规划管理办公室,协调区域政府间关系,调解处理区域政府的不同意见和纠纷,确保规划在区域内得以充分落实。

2.完善规划目标分解与任务细化机制。区域规划的实施有赖于区域政府各自在其所辖行政区内将规划的目标与任务加以贯彻落实。其一,以各行政区规划分解细化武陵山区域规划。区域地方政府和政府职能部门在编制制定行政区规划时,将武陵山区域规划的目标与任务分解落实到行政区规划之中,以较低层级的规划来分解落实,实质是不同层级规划之间的衔接过程,这是武陵山区域规划实施的主要途径。其二,指定特定政府部门分解细化区域规划。如交通、旅游部门。

3.建立区域规划实施评估和监督制度。设立区域规划强有力的监督管理和协调机构,对区域规划实行长期跟踪与定期汇报,监督区域规划的实施。同时,在跟踪评估过程中检验规划质量,也是修改规划制定下一轮规划的重要基础。

四、务实高效的管理协调机制与同步治理模式

武陵山区域行政分割严重、市场壁垒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要促进该区域协调发展,管理协调机制的构建成为主要问题。通过采取“政府管理协调、非政府组织管理协调和市场一体化治理”同步治理模式,逐步强化武陵山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管理、协调和保障力度。

1.建立政府间区域协调委员会。由中央政府牵头或授权,在武陵山区域建立具有权威性的统一的区域协调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国务院直接领导或作为国务院派驻机构,不附属于武陵山区域任何一个省级政府(直辖市、自治区)。委员会设主任一名,由发改委官员担任;

设委员席位若干,武陵山区域每个市级地方政府拥有一个席位。如果是协调综合性重大事务,建议由每个地区的行政首长作为委员,如果是协调专门领域的事务,建议派出各市级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作为委员,采取席位固定,人员机动的办法,确保协调会议能顺利召开。协调委员会作为决策机构,定期召开会议,如有紧急事务需要磋商,可临时召集。区域协调委员会下设区域协调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执行委员会的决议和处理日常事务。

2.培育和发展各种非政府间协调组织。区域协作发展的初期,政府间协调委员会作为协调的主体,在争取中央政府参与和支持的同时,由各地方政府参与和主导。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应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种非政府协调组织,协调企业、行业、地区间的经济活动,比如组建各种行业协会武陵山旅游企业联合会,武陵山中小企业联合会,武陵山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协调会等,由他们协调各地企业之间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补充和完善政府间协调组织的协调功能,更多的利益关系交由市场中介组织进行协调,政府主要负责协调区际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跨区发展规划制定,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等具有跨省交界地带公共品性质的内容,为地区间的联合协作提供一个良好的规制环境。

3.完善区域市场调控机制。构建武陵山统一大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调控机制要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之上才能有效发挥作用,而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必须以统一市场为依托。目前,在武陵山区域需要建成统一的区域性商品流动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劳动力市场、科技成果转化及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信息交流、信息共享及信用市场。这样才有利于产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为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创造条件,促进跨省区交地带的产权重组、异地并购、形成跨区域的企业集团或企业共同体,促进区域经济联合协作向纵深发展,有效协调各地区,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各地区之间的市场调控机制,协调区域发展。

篇3:区域环境信息协作的法律机制

1 加强区域环境信息协作的原因

(1) 我国的现有法律缺乏对区域环境的信息管理在我国《环境保护法》中, 规定了各个级别的政府要对环境保护宣传应该加大力度, 加强环境保护的普及。但是并没有相关法律条文针对区域环境的保护进行制约和管理, 这是我国现有法律的一项不足之处。法律应具有良好的普及性, 应让更多的老百姓都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那么区域环境信息协作的法律机制可以将法律细致到一个区域范围内, 通过区域内的管理和约束来加强区域环境的建设, 更有利于法律的普及。

(2) 民众的知情权等权益缺乏有效的保障知情权是民众想要行使其他合法权利的基础, 知情权更是一个先决条件, 一切权利的实施必须要满足知情权这一前提。在大的法制背景下, 现有的法律机制不能够对区域内部环境进行细致的划分和管理, 使得民众的知情权不能有效地发挥, 信息公开的程度不足以让所有民众都能知晓。所以, 区域环境信息协作的法律机制, 加大了信息公开的力度, 可以有效的保障广大的基层民众的知情权得以实现。

2 加强区域环境信息协作的途径

(1) 优化区域环境信息协作模式在进行区域环境信息协作的过程中, 应该有效的保障基层民众的合法权益, 注重与政府等部门的信息协作, 加强区域环境的建设, 随时随地征求人民群众的建设性意见。优化区域环境信息协作模式,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执法为民。

(2) 加大信息公开力度, 保障民众知情权任何决策必须站在广大基层民众的立场, 加大信息公开力度, 倡导政府主动公开, 使信息更透明, 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对于不能公开的信息, 相关部门必须给民众给予相应的证明和合理解释。加大区域的信息公开力度的目的, 是为了使民众的权益得以有效的维护。政府和企业应当积极的配合, 主动进行信息公开, 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确保民众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

3 加强区域环境信息协作的意义

(1) 区域环境信息协作的法律机制对区域环境建设有积极促进作用区域环境信息协作有利于推动区域内居民的交流与融合, 有利于加强区域内部的团结建设。在信息协作的过程中, 加深区域内部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使民众之间的往来和沟通日益密切, 有利于区域内部和谐, 减少矛盾纠纷。通过信息协作, 加强了对环境的重要认知, 对环境污染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有了全面的了解和统一的认识, 从而减少了许多盲目的不科学的应对措施, 使民众都能够清晰准确地对环境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民众的不正确认识, 也减少了一系列不必要的纠纷。法律管理体制模式下, 信息协作是区域法制建设及完善的基础, 是构建法治社会的重要途径。信息协作方便了本省市对区域环境的管理和监督, 也会对各种区域内所存在的污染行为进行制约和管理, 有利于改善区域内的环境问题。区域环境信息协作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在为社会创造利润的同时更有利于环境建设, 因此说区域环境信息协作对区域环境建设有积极促进作用。

(2) 区域环境信息协作的法律机制有利于法制的不断健全在我国, 任何法律都讲求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区域环境信息协作有利于区域环境的不断优化, 是中国法制的细致化体现。通过对区域环境的信息协作, 加强对区域的管理和监督, 运用法律的手段加强制约和规范, 是中国法律公平公正的一种具体体现。在大的社会主义法治背景下, 中国法律呈现金字塔般模式, 由上到下、由大变小, 使法律细致的划分到基层。

(3) 区域环境信息协作的法律机制有利于推动区域环保行动在推动区域环保工作的过程中, 加强区域环境信息协作有利于在区域内普及环境保护知识, 增强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使环保意识具体普及到区域内部每一个人。由于范围的细致划分以及范围的缩小, 有利于区域内部进行更好的传播区域环境保护观念, 也能够更加方便的去了解区域内存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然后更行之有效的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治理。区域环境信息协作, 通过法律手段去解决区域内部环境保护问题, 使整治更加彻底, 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由于管理体制细致划分, 能够调动民众参与环保行动的积极性, 使每一个人都能为自身所在的区域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篇4:区域警务协作机制

[关键词]警务保障联动;区域警务联动机制;合作派警制度;建立警务联动保障机制

警务保障联动,是指各级检察机关在垂直领导的检察体制前提下对司法警察进行统一调动使用,及时提供警务保障。司法实践中,由于对检察机关司法警察警务保障联动机制没有明确的范围、程序、责任等方面的规定,上级检察机关主要依靠协商来借用警力,缺少必要的制约机制,还存在调不动、联不上、不尽责等现象。在一些法规性文件中虽有“协调”、“协作”用警执警的规定,实际工作中落实起来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和被动应付性,缺乏对警务联动的重要性认识。在此,笔者提出几点警务保障联动的具体构想。

一、确定联动地区警务联动的范围

《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执行职务规则》明确规定了法警的九大职责,是法警履职的法规性依据。警务保障联动必须在规定的职责范围内进行,针对执法办案用警的需要,审慎考虑是否采取联动保障。在实施警务联动保障中必须贯彻“自身为主、协作为辅、互为优势、慎重调用”的原则,充分考虑出警机关的承受力、执行力,上级机关不得以联动为由随意调用警力,不得在自身警力足够的情况下调用警力,不得在切实需要警力的情况下不采取联动保障使用警力。从过去的实践和现实需要来看,警务保障联动范围的情形应当有:一是在查办重大案件,自身警力无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时。二是机关正常工作秩序受到干扰,自身警力无法控制可能出现突发情况时。三是参与或协助办理疑难复杂案件,自身法警不适合完成任务需要时。四是法警确实需要回避而警力不够时。五是跨行政区域执警需要提供警力协助时。六是所辖区域内执警,路程较远,需要驻地法警提供警力保障时。七是开展重大活动需要法警提供安全保障时。由于各地的地域环境不同,行政区域范围的差异较大,警力分布的情况也不一样,各地对警务保障联动的范围可有所不同。

二、确立警务联动的指挥级别

检察机关警务保障联动应做到“属地管辖、就近调用、程序简便”,针对任务需要和警力分布情况,规范操作程序,合理有效地使用警力。一是坚持以行政区划实施联动。检察机关上下级之间具有隶属关系。警务保障联动应以行政区划为结构单元组织实施,这样能够确保上下警令通畅,因此,检察机关应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法警局——省级院法警总队——地市级院法警支队——县级法警队共四个层级来实施联动机制,局、总队、支队三级分别具有职责范围内的警力调用权限。基层院用警则逐级申请,由上级院来协调警力。二是坚持以垂直管理调用警力。以行政区划联动决定了警力调用的垂直管理。联动机制要求跨越行政区域的警务保障应逐级申请或下达,不能只通过横向联系,出于“情面”来借用警力支持,上级院也应逐级下达用警令,特殊情况下越级下达用警令,应及时将情况向所辖院通报。坚持层级管理,一级管一级,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充分发挥各级院的职能作用。三是坚持严格规范下达警令。警务部门是派警执警的主体。是否需要警务联动,警务部门必须全面了解掌握情况,认真作出分析,实事求是地申请,科学合理地调用。下级院需要警力支持,应通过警务部门向上级院警务部门申请,由上级院警务部门根据任务需要和警力分布情况,及时向执行警务联动保障的院下达执警令。上级院需要抽调警力,应通过所辖区警务部门下达执警令。上级院下达执警令和抽调警力应事前向分管检察长报告。接受执警任务的警务部门受领任务时,应将派警情况向分管检察长报告并审签派警令。上级院下达执警令而下级院不能保证执行时,应及时口头或书面说明情况。申请和下达用警令,一般应采取书面形式,内容应包括任务性质、用警人数及携带装备、执警地点和时间、预计执警时限等主要内容。对于跨区域临时决定需要警力、由于偏远地区地域特点涉及跨行政区域用警、突发紧急情况下用警等特殊情况,可采取电话申请和下达用警执警令,但必须有规范的电话记录,并按程序签批。

三、确保警务联动的职责履行

检察机关警务联动至少涉及到两个以上单位的法警共同执行任务,明确责任,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平台,是提供安全、高效警务保障的基础。在实施警务保障联动机制中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用警单位为主原则。一般情况下应以用警单位牵头负责警务保障联动中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即使协助的警力超过自身警力,联动时的组织协调也应以用警单位为主,用警单位不得以联动为由推卸“唱主角”的责任。上级机关指派警力作为牵头负责人的按照要求执行。执警中如果发生问题应以用警单位或上级确定的负责人来承担主要责任或全部责任。二是坚持整体性原则。警务保障一旦联动就应当看着一个执警平台,所有警力在总体任务下,按照统一的安排部署执警,接受用警单位检察机关的管理和检察官的指挥,遵守相关制度规定,特别要注意少数民族地区执警的相关政策规定。执警中法警个人发生违规违纪问题,在追究用警单位责任同时,也要追究所在单位的责任。三是坚持依法履职原则。执行联动警务保障的法警,应按照执行职务规则,忠实地履行职责,严格依法执警,既不能因协助执警而出工不出力,或者顾及多方面利益关系,担心越位越权,而无所作为,也不能因系临时执警而随心所欲,不顾及影响。法警联动执警后,用警单位应及时将联动执警情况报上级检察机关,同时,将执警情况书面反馈给法警所在单位,作为考核法警履职的重要依据。

四、建立警务联动的保障机制

下级机关如何对待和执行上级机关的警力调用,是联动机制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在现行的人财物管理权依赖于地方的情况下,警务保障联动的实施必须要有一定的制度保证。

(一)集中管理制度

根据《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第十二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实行编队管理”。按照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编制管理的要求,法警应占到本单位总人数8%至12%的编制员额,据了解,很多基层院目前难以达到这样的编制人数。由于各级院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地域人口、机关编制员额等存在较大差异,对于法警人数所占比例的问题应进行深入调研和论证,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地域的院提出不同的人员比例数,作出更加符合检察工作需要的规定。而各级院的编队管理必须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落实,事实证明,编队管理对于提高法警队伍素质,提供有力的警务保障,推进检察工作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责任追究制度

联动执警必须严格纪律,上级警务部门对不履行职责或履职不好的单位或法警个人,要给予通报批评,对造成极大影响的应督导下级检察机关追究有关个人责任,对问题较为突出的法警,上级警务部门应责成所在院警务部门会同干部人事部门提出推迟警衔晋升或职级晋升的意见,对不适合在法警工作岗位的人员应提出调整意见,通过一定的惩戒制度来确保政令、警令的畅通。

(三)绩效考评制度

上级法警部门对联动履职要认真做好情况记录和登记,将法警参与联动执警的人次、时间、完成任务情况等内容作为上级院对下级院警务部门年度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与法警部门和法警个人评先评优直接挂钩。对联动执警好的警务部门和法警要及时通报讲评,总结成功经验做法,推动警务保障联动机制的创新发展。

(四)建立专业化的司法警察队伍

司法警察专业化,首先是人员要专业化,严把“进人关”,招收达到法律大专或本科以上学历层次,同时应当有健康的体魄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能胜任司法警察工作;其次是要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司法警察的专业化改革,必须从加强对现有警员的教育培训入手,对他们有计划地进行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法律知识、专业技能等培训。培养自身刚正不阿、不畏艰难、勇于奉献、无私无畏的职业气质,树立司法警察良好的社会形象,不断提高自身社会受尊重度、信任度。第三是使司法警察工作职业化,实行单独序列管理,无特殊情形,司法警察不得被免职调离。司法警察职权的行使必须进一步提高自身独立性。司法警察作为人民警察的特殊序列,其职权是法律明文规定的国家公权力,法律也赋予了司法警察独立执法的主体资格。司法警察的专业化发展应当与检察官职业化改革密切配合、主动参与、同步运转。应当说,检察官职业化的推进带动了检察机关整体的司法改革,也给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遇。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检察官职业化改革的推动和支持。因此,司法警察应当积极主动地与检察官职业化改革相对接,充分发挥自己的司法警察职能作用,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检察工作改革提供优质的服务,赢得各部门对司法警察工作专业化发展的肯定和支持;同时不断探索、总结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规律,使司法警察工作专业化发展符合、适应检察院工作的要求。

篇5:区域警务协作机制

作者:郑时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领域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形式也呈现出多样性,尤其是食品安全等问题全社会瞩目,其危害性无论在行政地域和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中都有不断扩大和渗透的趋势,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形势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工商所办小案,工商局办大案,办案各自为战的旧模式,要建立起在系统内各执法办案单位的横向紧密协作、纵向一体化的跨区域办案工作机制,把每一起违法案件的社会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一、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的有利因素

(一)有利于化繁为简,推进职能到位。目前,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办案涉及范围小、领域窄,有的部位存在不到位的地方,这固然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具有综合性的职能特点,执行的法律、法规数量较多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对各执法机构的职责界定不清或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造成的。如,有的地方,科所之间执法办案职责交叉重叠,对单个执法机构而言,小而全,各种类型的案都能办,对整体而言,则杂乱无章,好办的案,争着办,难办的案,没人办。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对工商部门执行的各项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梳理,按照性质相近的原则,归为几个大类,落实到相关办案机构,实行“菜单式”管理,实现分工精细化、职责具体化,谁的任务谁承担,谁的职责谁履行,可以有效解决部分领域监管执法不到位的现象。

(二)有利于扬长避短,提升执法办案水平。在“小而全”的执法模式下,一个执法机构的人员相对较少,但接触的面较宽,执法人员办案的随机性较大,战线太长,分散精力,对相关业务的钻研不够,浮在表面上,造成执法办案的深度和水平不高,大案不会办,小案办不好。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使执法人员办案的范围相对固定,能够坐下来,深进去,研究透,做到“术业有专攻”,提高办案能力和水平,培养出一批执法能手、办案标兵。

(三)有利于加大力度,树立执法办案权威。在以往的基层行政执法中,各执法机构各自为战,力量分散,各地外部执法环境不一,个别地方讲情之风盛行,外部干预较多,基层行政执法阻力较大,执法办案的力度不足。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一方面,提高了自身执法办案能力,案件的事实清、证据足、定性准、程序合法,能够让当事人无漏洞可钻,让讲情人无话可讲;另一方面,对一些影响面广、案情复杂的重大、疑难案件,可以集中起优势兵力,各方面的办案专家、能手进行研讨攻关、重点突破,做到大案办的了、难案办的好,树立工商机关公平公正的执法权威。

(四)有利于理顺机制,增强行政执法的统一性、协调性。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并不一味强调在职能上的“分”,同样注重在行为上的“合”,建立统分结合的执法机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目的。各执法机构在日常行政执法中负责履行好自身的分工职责,对该办的案要办好,该管的要管好,力求把各项职责履行到位,不出偏差。在开展重要、专项整治行动时,则要服从统一指挥,发挥专业优势,管好所负责的部位和环节,并搞好上下协调与左右衔接,形成强大的整治合力。

(五)有利于防范风险,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强调的是精细化管理。推进行政执法专业化,有利于把某一个环节、某一项领域的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降低可能存在的风险,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从而推动系统整体执法水平的不断提升,增强人民群众对工商工作的信任感,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六)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近年来,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为推进行政执法专业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两费”停征后,基层队伍素质、工作理念以及各方面工作条件的改善和提升,为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提供有利的环境和基础保障。

二、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的建议

(一)建设一支业务精良、专长突出的行政执法队伍。针对当前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队伍整体执法水平、专业素质的实际,应把提高专业执法能力培训摆到突出位置:一要打牢基础,精通法理。法理是法的基石。法理掌握不好,再多的方法和技巧都是徒劳。加强法理知识学习,向书本系统地学、全面地学。如近年来陕西省工商局鼓励执法人员参加全国统一司法考试,选送优秀执法骨干到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系进修深造,聘请法律专家讲授专业知识,培养出了一批熟通法理的专业人才,再通过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有效增强了执法队伍的法律素养。二要注重实用,加强锻炼。在学好法理的基础上,以提高实战能力为重点,加强对各种类型执法办案技巧的学习。如安康市工商局在工商红盾内网中开辟《法制园地》栏目,把好的案例或最新法律法规上传到红盾网上,供大家学习。

(二)建立条块结合、网格监管、专业执法的监管执法模式。多年来,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着重强调和突出的是以工商所为主体的“属地监管”,实践证明,“属地监管”有效促进了各项监管执法责任落实,在维护市场秩序,确保一方平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有一点不可忽视,工商所的监管是“点”上的监管,受人力、物力和业务能力限制,对一些有一定难度或专业要求较高的案件,查办起来,难免捉襟见肘。如一味强调属地监管,下放执法权限,就会造成执法力度递减,执法效果很难保证。因此,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必须大力强化上级局尤其是县级局的条线专业执法,做到属地监管与专业执法并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具体的运行模式上,强化“属地监管”要以工商所为主体,全面落实网格化监管,细化分解责任,确保不出问题;强化“专业执法”要变“小局大所”的改革思路为“精局强所”,大力强化县级局各专业执法机构的执法力量,提高指导基层开展工作和查办相关领域大要、疑难、复杂案件的专业执法能力。总体而言,就是要做到条块结合,“重兵防守、精兵突破”。其中关键的一点,是要明确职责,精细分工,合理划分县级局专业执法机构与工商所之间的执法办案权限,做到职责与能力相匹配,相互支持不推诿,相互衔接不脱节,严禁多头执法,争抢案源。

(三)要建立部门协作执法机制,建立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对治理商业贿赂、打击传销、打击虚假违法广告、查处取缔无照经营等涉及多个部门的整治行动,要在各级政府、纪委、政法委等上级机关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参与,超前谋划,上升行为,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建立健全部门联席会议、信息共享、案件移交等工作制度,提高执法办案效能,形成整治工作合力。要与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建立联动机制,定期沟通协调,通报案情,会商有关疑难复杂案件,移送案件线索,提高行政执法的准确性、权威性、统一性。

(四)加强对新领域、新行业监管执法的探索与实践。当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的监管对象、新的市场领域、新的营销手段以及新的经济违法行为不断出现,推进行政执法专业化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及时研究和掌握这类经济行为的规律和特点,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实现监管执法职能到位。如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网上市场监管队伍,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篇6:区域警务协作机制

今天,我们很荣幸迎来了**省**、**三门峡两地公安交警的领导和朋友们,大家带着宝贵的经验,不辞辛劳来到我们运城,一起参加晋陕豫区公安交警警务协作会议,共同探讨三省交界公安交警警务协作有关事宜。在此,我谨代表运城市公安局党委,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那一世小说网 http://运城、**、三门峡三市地界相通,城乡交融,唇齿相依,目前已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治安、交通等领域一体化。其中,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具有明显的共通性和关联性,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一体化态势更加明显。特别是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公安交警警务协作机制形成以来,三市公安交警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加强警务协作,通力配合作战,严厉打击遏制跨区域交通肇事违法犯罪,确保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社会治安稳定,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当前,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不但发展势头良好,而且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我们运城市委、市政府提出把运城市建设成为全省新型加工制造业基地和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建设成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率先崛起、文明和谐的工贸旅游中心城市。我们运城市的这些宏伟蓝图要顺利实现,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和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做保障。我希望三地公安交警以这次会议为新的契机,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推动资源共享、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为原则,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取长补短,加强相互配合,构建警务协作平台,形成区域信息共享、指挥联网、整治同步、打击联动的局面,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协同作战能力和警务工作效能,遏制跨区域违法犯罪,保持区域社会治安稳定,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协调发展,推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作为东道主,恳请大家利用会议之余,饱览河东名胜,尽享运城魅力,更多地了解运城,了解河东文化,从而对我们运城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谢谢大家!

篇7:警务机制改革

湖北省襄阳市公安局襄城分局

叶小飞

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针对动态化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积极应对,大力探索实践警务机制改革创新,提升工作效能,有力地维护了社会治安和谐稳定,服务了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作为一名基层民警,深切地感受警务机制改革创新大潮扑面而来。

一、创新警务机制的必要性

(一)创新的时代呼唤着警务机制创新。从更广的层面讲,创新是人类解决许多全球性的问题的必由之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民族谋求未来发展的一个时代理念。从国家来讲,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富民强,改革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对公安机关来讲,面对世情、国情和区情深刻变化,仍然延续传统的坐等办案、被动管理工作模式,难以有效服务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创新已成为时代之呼唤、现实所需求,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努力构建与时代发展和公安工作实际需求相适应的现代警务机制,最大限度地释放公安机关的内在潜能,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二)复杂的治安形势倒逼着警务机制创新。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总会伴生伴长一些新的问题。在社会治安方面,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不可预测性、不确定性群体性事件居高不下,滋生和诱发违法犯罪的消极因素增多,各类案件、事件高发、多发、突发性越来越强,公安机关防控难度越来越大。在社会管理方面,面对人口大流动,新生社会组织、行业、场所的蓬勃发展,不知如何管理或有效管理,信息不能及时采集更新,漏管失控现象严重,隐患较多。日趋复杂的治安形势,客观上要求公安机关对传统警务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加强社会管理,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新需求要求警务机制创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期待、新要求。在社会治安方面,不但注重自身安全,而且关注公共安全以及整个生存环境的安全。在执法办案方面,不但要求少发案、快破案,而且要求最大限度挽回损失或得到补偿。在服务方面,不仅要求快捷、高效,而且要求主动服务、全天候、个性化、差异化服务。面对人民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办法不多,方式简单,或者因循守旧,甚至不作为。

(四)公安机关自身存在的积弊要求警务机制创新。机构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职能交叉,警力分散,机关与基层争利,推卸责任,警力内耗,影响警务效能发挥。所有的公安工作都要靠基层来落实,但由于基层工作辛苦、环境差、提拔慢,民警不愿意在基层干一辈子,总想找机会跳出基层,基层老、弱民警多,责任过重、警力弱差的现象突出。

二、当前警务机制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根据现实需求,对传统警务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创新尝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公安工作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但是与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要求相比,制约公安工作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主要体现在四个“不一致”:

(一)思想重视与实践力度“不一致”。当前,改革创新大潮方兴未艾,无论是对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或民警都会产生一些触动和紧迫感,进行了一些尝试,尝到了一些新型警务机制的“甜头”。但既然是改革,必然要舍旧取新,扬弃传统的不符合现实工作需求的地方,而旧的警务机制形成的工作模式在一些民警的脑海里根深蒂固,重新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民警无论在工作方式方法、操作技能等方面都会有一个学习、转变、掌握、熟练的过程,从按部就班到不适应再到习惯成自然,必然有阵痛,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有的地方虽然认识到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但下不了决心,等待观望,得过且过,缺乏敢为人先的勇气。

(二)机构越改越多与警力下沉的要求“不一致”。每个新成立机构都要有一套领导班子、内勤、民警,均要从基层抽调民警,导致民警下沉难。同时,新成立部门均作为内设机构设臵在机关,看似明确了责任,却以上级指导部门自居,将本应自身具体抓落实的工作推给了基层,定期不定期进行考评和检查,出现警力上浮、责任下压现象。

(三)大干快上与延续传承“不一致”。各地对改革传统警务机制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但由于受政绩工程影响,有些改革创新缺乏充分调研论证,仓促上马,并要求短期内见到成效,基层大干快上,过于追求结果,导致过程不细致,基础工作不落实,影响了改革创新反哺实战的效能,最后不了了之。有些改革创新出发点也好,也非常有利于工作,但在运行中,由于缺乏制度(资金)保障或升级改造中技术性难题无法解决,只好“另起炉灶”,重新开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四)运行机制创新与队伍管理机制创新“不一致”。碍于人情观念和维护队伍稳定的实际,改革中,往往突出运行机制、勤务模式、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对队伍管理机制创新偏弱,或进行了一些改革创新,但抓落实力度不够;或只满足于扩机构、增待遇,给民警做办“好事”,不愿意进行动利益、动关系等“得罪人”的创新。

三、改革创新警务机制建议

改革创新是大势所趋,时代使然,各级公安机关必须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问题,建立完善适应形势发展、符合实战需要、满足群众要求、切合当地实际的现代警务机制,不断提升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受区域差别、城乡差别的影响,东部与西部地区、内地与沿海省份、省域副中心城市与一般地市、城区与农村派出所,管辖的面积与人口(包括流动人口)、经济发达程度等差别较大,社会治安状况千差万别,问题不尽相同,同一地市的各县(市)区、乡镇都不可能有完全一样的治安问题,也不可能运行完全一致的警务机制。改革创新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经济社会需求、人民群众期盼为导向,以信息化为纽带,通过整合警力资源、优化警力配臵、激发队伍活力,建立反应快速灵敏、打防严密有力、执法严格公正、矛盾化解及时、管理有序到位、服务方便快捷、社会多方参与的现代警务机制,努力营造和谐平安、稳定有序、适宜人居、激发活力、促进发展的社会环境,实现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夯实、公安工作良性运转、社会大局平稳、党委政府满意、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目标。

(二)要以整合警力资源为突破口。针对机构过多、职能交叉、互相制肘的现象,必须整合现有警力资源,提升警务效能。一要整合机构。对县市层级公安机关业务相似、职能交叉的部门和科室,可以保留牌子、解决民警职级待遇,进行撤销或合并,不强调上下一致,将富余警力尽可能压向基层一线。二要理顺条块关系。以扁平化为方向,简化条状管理,突出块状权限,业务部门以协助、支持为主,赋与县级公安机关及其派出所更大的管辖权限。扭转实战单位机关化的倾向,县市级公安机关内设科室及专业支队(大队、警种),要从上传下达、收集报送数据、考核评比职责向为基层一线提供服务和保障转变,本着帮忙不添乱的原则,直接参与基层重大行动、重大案件办理或其它具体事务,分担基层压力。三要牢固树立一警多能理念。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现实需求,国家不断修订、颁布新的法律法规,上级公安机关适时对警务信息系统、办案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如果民警长时间仅专注某一方面工作、不了解其它警种业务知识,将会出现业务知识面过窄、最终难适应公安工作现象,一警多能有利于民警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教育民警淡化警种意识,强化警察责任,承担全警职责。在基层所队层面,在相对明确刑侦、社区、巡逻民警职责任务的基础上,民警要学习其他警种的业务知识,主动参与多警联动、综合执法行动,全面提升业务技能。在制度保障层面,要将轮岗交流作为基本制度固定下来,民警在一个岗位工作3年至5年后,应进行轮岗,既可激发活力和创造力,又可丰富工作经验、提升业务素质,也可以防止长期在某岗位工作可能产生的懈怠或人际关系上的负面问题。

(三)要以派出所的为重心。派出所作为公安机关最前沿的综合性作战单元,集防范、打击、建设(基础工作)、管理、服务、形象展示等多种职能于一体,虽处于神经末梢,但地位举足轻重,关系公安工作成败。要按照做精机关、做强中层、做大基层的原则,做大做强派出所。一要强化保障。确保派出所日常运转所需,全额保障派出所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费用,上级公安机关部署基层所队重大建设或改建项目时,同时争取上级政府或财政部门配套出台相关经费保障政策,从上至下予以解决。津贴补贴基层民警应高于机关,装备保障应优先基层,努力减少机关与基层争利的现象。新招录民警必须充实派出所工作三年以上。抽调基层民警到机关工作,要按照进出有序、总量不变的原则,从机关调出相应民警补充基层,保持派出所警力不低于总警力的40%。二要完善工作运行机制。要把信息化警务、社区警务、巡逻防控、侦办小案件作为派出所的主要勤务方式,在信息化警务中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准确研判治安形势、提升工作科技含量和效率;在社区警务中采集基础信息、发现管理漏洞、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在巡逻防控中防范、打击违法犯罪、及时帮危解困;在侦办小案件中及时挽回群众损失、和谐警民关系、提升素质能力。三要切实减负。部门、警种不能把自身承担的基础工作任务推给派出所,对派出所部署工作由局机关统一协调。减少纸制台帐、统计报表,尽量通过警综平台或其它信息化方式上报,简化程序,提升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达标和考核,安排部署工作任务时要考虑派出所警力、实力状况的承受能力。

(四)要以信息化为纽带。目前,信息化已经广泛应用于民警日常工作中,成为基层民警须臾不可缺少的工作“帮手”。要围绕“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目标,以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为载体,在夯实信息基础、提升服务实战水平上下功夫、见成效。一要明确全警采集职责。把信息采集、录入作为全体民警日常基本工作之一,按照部门、警种岗位职责,围绕人员、案件(警情)、物品、地址、组织机构、情报线索等要素,应采尽采、应录尽录,做到信息采集、录入警种化、常态化。要硬化部门、警种信息采集职责任务,严禁将自身信息采集任务转嫁给基层。二要形成信息共享格局。对内,全面梳理、整合各类信息系统,按照层级、角色、权限等实现最大限度共享。对外,推动政府牵头整合工商税务、金融、通信、水、电、气、电信等信息系统,实现社会管理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最大限度获取公民衣、食、住、行、工作等生产、生活信息,扩大基础信息覆盖范围。三要营造全警共用氛围。建立完善信息化应用奖罚激励机制,规范信息化工作流程,引导民警积极开展网上侦查、网上追逃、网上管理、网上服务工作,逐渐养成习惯,真正形成全警参与信息化、全警应用信息化的工作格局。对民警采集的信息在侦查办案、行政管理、服务群众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及时进行奖励。

(五)要以主动警务为方向。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人民群众对警务工作的多样化期待和需求,必须转变“被动作为”的工作方式,大力实施“主动警务”战略,积极作为,主动进攻,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一要主动防控。织密街面防控网、社区防控网、单位内部防控网、视频监控网、区域警务协作网和虚拟社会防控网六张网,构建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防控结合的治安防控网络,最大限度压缩违法犯罪空间。将更多的警力投入基层一线,依托巡逻车、街面接警平台等,将大量的警力部署在街面,直接从事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服务群众等工作。狠抓社区警务战略工作措施的落实,使更多的警力走进社区、融入群众,开展安全防范、信息采集、治安管理等基础工作,维护社区的和谐平安,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二要主动打击。坚持以情报信息引领实战,建立和完善以警情收集、分析、评估、预测和精确打击奖惩激励机制,准确把握社会治安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打防重点,增强打防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形成强大震慑,有效预防违法犯罪。因地制宜开展有针对性的、区域性的、短平快式的专项打击,以点带面,以区域稳定带动全局稳定,积小平安为大平安,促进社会治安整体好转。三是主动服务。建立完善“一站式”服务、代办服务、限时服务、预约服务、急事急办等人性化服务制度,组织民警定期到企业单位、居民小区开展上门服务,在主动服务中拉近警民距离、和谐警民关系,打牢警民共建平安基础。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公安机关群众工作的新方法,充分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媒,建立网上公安局、派出所、警务室和民警微博、QQ群等警民联系新平台,将现实公安工作能够在网上公开的事项、运行的工作全部移转到网上,逐步实现所有行政办事项目互联网受理、公安内网审批办理,群众、企业足不出户就能办理相关审批事项。

篇8:区域警务协作机制

1 应对突发灾害建立和完善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

(1)建立和完善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是提升社会整体抗御火灾能力的客观需要。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的建立,使协作各方对突发灾害有事先准备,在灾害发生后较短的时间内行动起来,较好地集中力量对抗各类灾害,有利于政府和公民及时应对火灾等灾害事故,尽快克服危机,有效提高突发事故处置能力。建立和完善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能够更加紧密地把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纳入联动体系,形成以公安消防为主力,企业专职队等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为补充,政府有关部门、社会联动单位积极参与的社会化消防体系,推动全社会重视消防、参与消防、发展消防;建立和完善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实行联勤联动、联合训练、联合作战,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多种形式消防力量灭火救援能力,有效增强社会整体抗御火灾能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2)建立和完善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是提升消防部队打赢能力的客观需要。 在大多数情况下,消防部队有能力独立处置火灾和各类灾害事故。但发生规模较大、处置难度较大、可能对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灾害事故时,需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联动单位、企业专职队等协作力量的共同参与,协同作战,联合处置。建立和健全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从战略上解决联动机制的整体规划和资源整合,更加紧密地建立起消防部队与社会其他应急部门之间的配合机制。针对火灾和其他灾害多样化、复合化的趋势,改变传统的人海战术式应急方式和临时决策、被动反应式协作模式,把传统的即时反应、被动应对转型为综合性地应急管理;从临时决策、临时协调转向依靠健全的应急协作机制进行应急管理,使政府有关部门、社会联动单位、企业专职消防力量等能够高效地参与到消防部队的灭火救援行动,以提高灾害救援能力。

(3)建立和完善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是落实“五个第一”时间要求的客观需要。 以山东省为例,随着全省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区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而绝大多数县(区)只建有1~2个消防站,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每个消防站保护面积不大于7 km2的标准要求,这与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实战要求落实的“第一时间调集足够警力和有效装备、第一时间到场、第一时间展开、第一时间救人、第一时间控火,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建立和完善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可以把企业等多种形式消防力量纳入执勤体系,就近调集力量投入战斗,避免了远程奔袭耗费时间、失去战机,对于实现以最快速度救人、最快速度灭火,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危害,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火灾等灾害事故,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通过建立协作机制,推动政府领导下的以消防部队为骨干,公安、安监、卫生、民政、环保、供水、供电、供气等部门参加的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统一的指挥协调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避免

了随机性协调,提高灭火救援联合作战行动反应速度,确保了各种应急救援力量能够在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协同配合和有效处置。

(4)建立和完善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是建立应对突发灾难事件常态化运行机制的客观需要。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应急管理体制应具备统一领导、快速响应、运行高效等特征,这就意味着在处置突发灾难事件时,需要打破“条块分割”、部门林立、多级协调的弊端,建立起一方有难时就近响应、联合行动、协调有序的应急机制;避免随机性、就事论事的应急管理,实现常态化、程序化、科学化的应急管理。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的建立有利于从消防灭火救援行动的角度形成政府有关部门、消防力量、社会联动单位和企业等多种形式消防力量的有机联系,加强相关部门和应急救援力量间的协同配合,实现资源整合,规范灾害事故处置程序,实现应急救援的一元化领导和统一指挥,建立起应对突发灾难事件的常态化运行机制,提高突发灾害事故的综合处置能力。

2 建设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应把握的原则

(1)政府主导原则。

必须紧紧依靠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在政府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框架下建设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有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平时可以明确领导关系,强化协作职责,理顺协作方式,保证协作机制顺利运行;战时可以向公安机关和党委、政府报告,协调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确保灭火救援战斗行动顺利开展、取得成效。

(2)统一指挥原则。

指挥在处置突发灾害事故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战斗行动成败。处置突发灾害事故,必须首先成立统一的指挥机构,统一调度,保证权威地调度各种力量和资源,及时做出决策。通过有效地组织指挥,打破地域、管辖的界限,各单位相互支援、支持,充分发挥公安、安监、卫生、民政、环保、供水、供电、供气等部门和专职消防力量等协作各方的作用,把个体力量转化为整体力量,从而发挥出整体合力,充分实现整体效益。

(3)预先准备原则。

要站在提高全社会抗御火灾等灾害事故风险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牢固树立危机意识,时刻做好应对突发灾害事故的各项准备工作。协作各方必须高度重视人、财、物和信息的保障工作,加强应急救灾基础建设和物资准备,制定科学合理的预案,并组织事先演练,做到一旦有事能够快速响应,迅速控制灾情,及时、有效、妥善处置。

(4)快速反应原则。

实践表明,快速反应时间越短,其灭火救援效率越高。灾害事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连带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任何时间上的延误都有可能加大处置工作的难度,致使损失扩大,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协作机制要求灾害事故发生前做好组织准备、人员准备、方案准备、物质准备,确保一旦接到指令,快速反应、争分夺秒,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采取紧急处置措施,迅速控制灾情发展。

3 推进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建设的应对措施

(1)加强灭火救援区域协作队伍建设和训练。

一是要明确各协作力量的职责任务。消防部队负责起日常联络、召开联勤会议、组织联合演练等职责;各协作单位要履行提供队伍实力、管理教育和作战训练先进经验等职责;联合作战行动时,属地单位要承担战勤保障职责;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联动单位等要履行及时响应联动命令,并在本部门、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积极协助配合处置灾害事故的职责。二是要加强灭火救援队伍的专业训练。以现役消防力量和企业专职队等消防力量为主,不断加强灭火救援业务理论学习,提高队伍的专业素养;强化专业队伍的体能、技能训练,提高消防员熟练运用装备器材的专业水平;针对辖区情况和灾害特点开展预案演练,检验消防队伍联合实战能力,提高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专业能力。三是切实加强协作各方的联动训练。各方协作力量都要从灭火救援实战出发,立足处置复杂情况的能力,大力开展联合实战演练,提高现役和专职消防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政府部门、社会联动单位的协调作战能力,培养参演人员的良好作风及心理素质。通过演练检验灭火救援预案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让协作机制中的各单位、各部门,乃至每个人更好地理解预案,更好地检验预案,提高联合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能力。

(2)强化以消防机构现场处置为核心的指挥机制。

消防部队依法承担着火灾扑救和其他灾害事故抢险救援任务,在统一组织和指挥灭火救援行动时,依法具有使用各种水源, 截断电力、可燃气体和液体的输送,限制用火用电,划定警戒区,实行局部交通管制,调动供水、供电、医疗救护、交通运输等有关单位协助灭火的权力。因此,在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中,应进一步树立消防机构的权威,履行指挥调度的职权,坚持实行统一指挥,建立起集中高效的指挥系统,提高协作各方在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中的快速反应能力。在大型灭火救援实战中,要根据实际需要,消防部门要在第一时间调集公安、安监、交通、建设、卫生、市政、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环保、通信、供水、供电、供气、专职消防力量等协作单位配合,以快制快,及时迅速地抢救人的生命,保护疏散物资,扑灭火灾。

(3)建立和健全突发灾害事故应急保障机制。

应急保障机制是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物质基础,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的应急保障应立足于一个地级市内作战的物资保障。联合作战行动时,坚持“就地补给为主,协作单位自我保障为辅”的原则,由属地单位提供上述保障,协调搞好物资供应。同时,由属地单位积极协调医疗、交通、供水、供电等相关单位的人员和物资到场,保障联合作战行动需要。例如,消防部队和多种形式消防力量应急保障物资主要包括:各种车辆和防护、侦检、破拆、救生、照明、堵漏、输转等装备器材;公安部门负责重大灾害事故处置现场的治安、警戒、车辆疏通、秩序维护等;通信部门保证足够数量通讯设备,做到有(无)线通信指挥调度畅通无阻;建设部门负责调度大型推土机、挖掘机等本系统内可利用救援资源参与灾害事故的处置工作;公用事业局负责及时截断或恢复灾害事故现场的供水、供电、供气,提供必要的救灾物资;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现场伤员救护和事后的卫生检测防疫工作,有关医疗设施、设备、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物资的储备、运输和供应等。

摘要:论述了建立和完善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的必要性,并就如何把握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的原则,以及从实战角度出发,推动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建设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灭火救援,应急救援,区域协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周志军,张玉升,王鹏.公安消防部队处置灾难性事故若干问题的思考[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6,25(6):802-805.

[2]朱力平,杨政,马辉,等.跨区域灭火救援资源配置方法的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26(2):195-197.

上一篇: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生字表(含拼音)下一篇:狮子楼第一小学24小时安全巡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