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机制及落实方案

2024-04-07

5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机制及落实方案(精选6篇)

篇1:5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机制及落实方案

医院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多部门协作方案

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多部门协作方案 监测、控制多重耐药菌是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重点,但防控工作需要多部门协作,有数据显示:多重耐药菌的产生,30%~40%是通过医院工作人员的手进 行传播,20%~25%是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20%~25%是社区获得性病原菌,20% 来源不明。因此,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需要临床医护人员、药剂科、检验 科及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共同协作完成。根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及实施细 则”4.19.5.2: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多重耐药菌管理机制要求,特制订本院防控 多重耐药菌感染多部门协作方案。

一、定期召开联席会,加强院感部与医务部、护理部、检验科、药剂科及临 床科室的联系,避免院感部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缺乏合作意识。

1.每季度由院感部负责组织召开一次多学科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可在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上安排,会议由分管副院长主持。

2.会议主要议题是将已制定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及流 程执行情况加以落实,使制度具有可操作性;讨论并解决相关部门在多重耐药菌 感染监测、防控具体工作环节中的困难。

二、通过联席会议提高临床科室的执行力,以期达到由于多部门对细菌耐药 的联合干预,取得成效。

三、明确分工及职责: 1.临床科室:

(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 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 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实施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尽 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 间。隔离房间、床头和病历夹上应当有隔离标识(蓝色),提高医务人员的警惕 性。

(3)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 温表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多部门协作方案 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4)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 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5)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 药菌感染。

(6)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7)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 理,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 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8)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 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9)各科室院感管理小组每月对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整改 措施,有落实情况记录,体现持续改进。

2.药剂科:

(1)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组织与制度;有分级管理制度及具体措施。(2)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 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3)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送检率统计分析(细菌室协 助完成)。

(4)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与微生物检测种类统计分析(细 菌室协助完成)。

(5)各种形式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分级使用相关知识培训和考核,记录 详实。

(6)每季度公布各科室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并有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 考核机制。

(7)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并落实;有 I 类手术预防性抗 菌药物使用规范。

(8)每季度对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对落 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多部门协作方案

3.检验科:

(1)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在第一时间报告相关临 床科室(并有记录),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

(2)有细菌耐药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每季度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 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 染趋势。

(3)每季度公布新生儿科、ICU、呼吸科、儿科、血液科等重点科室前五位 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名称和耐药率。每季度有细菌耐药监测变化趋势图和抗菌药 物敏感性报告。

(4)每季度对各科室微生物送检情况及细菌耐药检测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 行分析讨论,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4.医院感染管理科:

(1)每天到细菌室获取准确的各科室患者耐药菌感染情况(应用院感软件 后将适时监控),并每天随机到科室督查耐药菌感染控制制度落实情况。

(2)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甚至处罚,对改进情况进行跟踪、督查,落实,体现持续改进。

(3)制定培训计划,不定期以各种形式对全院医护人员和微生物检验人员 进行预防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流行病学及控制措施的培训,并对培训效果有追 踪总结,通过耐药菌感染率体现防控的有效性,资料详实。

篇2:5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机制及落实方案

为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医疗安全。医院设立加强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多部门协作小组,由分管院长负责,成员为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检验科、药剂科及主要临床科室主任组成。本着加强各部门间在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工作时的统筹运作和协调联动,医院制定了此协作制度,具体内容如下: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多部门协作工作在分管院长领导下、由医务科统一协调管理。

二、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与防控工作中,检验科、院感科、临床、药剂科各自职责明确。发现耐药菌感染,检验科立即电话通知院感科和相关的临床科室,并在报告单上注明后再发出;院感科做好记录并到临床科室与科主任和护士长沟通,指导临床科室落实防控措施;药剂科指导合理用药。

三、临床科室:

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 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实施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臵在 同一房间。隔离房间或床头应当有隔离标识(蓝色),在患者的医嘱中也注明多重耐药菌,提高医务人员的警惕性。

3、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4、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 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5、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 耐药菌感染。

6、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

7、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 管理,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8、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 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9、各科室院感管理小组每月对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整 改措施,有落实情况记录,体现持续改进。

四、药剂科

1、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组织与制度;有分级管理制度及具体措施。

2、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3、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送检率统计分析(细菌室 协助完成)。

4、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与微生物检测种类统计分析(细菌室协助完成)。

5、各种形式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分级使用相关知识培训和考核,记录详实。

6、每季度公布各科室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并有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考核机制。

7、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并落实;有I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8、每季度对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五、细菌室:

1、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在第一时间报告相关临床科室和感染办(并有记录),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

2、有细菌耐药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每季度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

3、每季度公布ICU、呼吸科、儿科等重点科室前五位的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名称和耐药率。

4、每季度对各科室微生物送检情况及细菌耐药检测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5、每季度有细菌耐药监测变化趋势图和抗菌药物敏感性报告。

六、医院感染办公室:

1、接到细菌室的报告后随机到科室督查耐药菌感染控制制度落实情况。

2、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甚至处罚,对改进情况进行跟踪、督查,落实,体现持续改进。

3、每季度对各科室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包括围手术期)、微生物送检情况及细菌耐药检测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总结,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4、制定培训计划,并不定期以各种形式对全院医护人员和微生物检验人员进行预防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流行病学及控制措施进行培训,并对培训效果有追踪总结,通过耐药菌感染率体现防控的有效性,资料详实。

5、每半年召开一次加强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多部门协作联席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医院病原体检出与细菌耐药监测情况;医院感染病人的微生物检测情况;药剂科根据抗菌药物专项治理指标提出不同抗菌药物的管理办法:预警、警告、限制等;院感科对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防控改进建议等;临床科室提出具体执行环节的困难和建议等。

6、通过多科室的共同协作,切实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大同县医院感染办

篇3: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及管理对策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选择在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住本院治疗并进行病原学检查, 检出多重耐药菌的496份标本, 送检标本包括痰、血、尿、分泌物等的体液标本。标本采集均由临床护士按照常规标本采集方法采取送检验科。

1.2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要求检验科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操作流程进行培养与分离, 细菌菌种鉴定采用Siemens Micro Scan AS-4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及配套鉴定板、药敏板。

1.3 调查方法

根据细菌室提供的阳性标记病原学报告, 统计各科室多重耐药菌病例, 定期进行感染管理查房和督查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 每月、每季、每年汇总分析、存在问题反馈, 持续落实改进措施。

1.4 诊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2001年版) 进行诊断和细菌室提供多重耐药菌报告单[3]。

2 结果

2.1 多重耐药菌病例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病例科室分布及比较

2011年与2012年相比, 多重耐药菌科室分布前3名的均为神经外科、呼吸内科和神经内科, 这与医学杂志报道相仿, 但本院是地级市的二级医院, 有上级医院重症或术后转来康复的患者较多, 入院时进行了主动筛查, 故大部分多重耐药菌患者是入院时带入, 未列入本院医院感染病例统计。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与该科室多重耐药菌患者数无关, 但与该科室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及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落实效果有关。如肿瘤晚期、糖尿病、老年慢性病患者多的病区,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高居榜首;多重耐药菌患者数多的科室, 大部分比较重视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 故未发生感染暴发现象, 见表1。

2.2 多重耐药菌株与多重耐药医院感染菌株比较

2011年与2012年相比, 多重耐药菌株仍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菌株;而多重耐药医院感染菌株, 在2012年明显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要菌株出现, 也由2011年占院感菌株总数的9.5%上升为13.6%;多重耐药菌株的种类有2011年的7种上升为2012年的11种, 见表2。

3 讨论

本科与检验科协商, 电脑信息中用特殊标记 (D) 提示多重耐药菌来获取信息抄录登记本, 检验科通过电话提醒并在化验报告上盖“多重耐药菌请隔离”发放等措施, 通知临床科室采取防控措施, 本科定期下病房督查多重耐药菌隔离措施落实情况, 发现存在问题并落实整改。

3.1 存在问题

3.1.1 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未落实

3.1.1. 1 医生认为不需要隔离患者住医院附近, 病情轻, 只来医院挂水或换药;患者病情好转, 考虑为定植菌;标本疑似污染, 与临床症状不相符, 需复查的;阳性结果的标本是腹腔内分泌物或切口局部分泌物, 考虑不会传播[4]。

3.1.1. 2 护士不知道需要隔离医生接到多重耐药菌化验报告后, 未告知护士;病员科室信息登记错误, 所在科室未接到阳性结果化验单;电脑化验单未做特殊标记, 感染办未能提醒。

3.1.1. 3 医护人员重视度不够电话通知不算, 以化验单为准;化验单有盖章, 病区医生未注意;电话提醒通知后未及时响应, 之后忘记了;医生有接触隔离医嘱, 护士未执行;长期住院患者结账后重新办理入院, 医嘱衔接不到位[5];未发生医院感染暴发, 未引起重视。

3.1.2 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不到位仅限于有接触隔离医嘱和隔离标志而收取费用, 登记和防护措施不重视;病房紧张, 无单间病房隔离;有科室表示隔离标志影响到周围患者, 容易闹纠纷;有部分患者住院时间短, 阳性结果报告日, 患者已出院、转院或死亡。

3.1.3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排列第1位, 是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 故治疗其所致可供选择的有效抗菌药物甚少, 给临床抗感染带来极大的困难, 其主要分布在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6,7]。

3.2 管理对策

3.2.1 重视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意识,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将监测结果及时向主管院领导汇报, 得到领导的重视很关键[8], 利用医院感染委员会会议、院周会、行政查房等进行强化实施“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重要性的宣传;利用业务学习、监控员会议、感染管理查房进行院感知识的计划性培训。

3.2.2 建立健全多重耐药菌报告管理制度

以医院发文为依据, 由检验科按危急值电话通知科室多重耐药菌阳性结果报告, 发放盖有“多重耐药菌, 请隔离”字样的化验报告至临床科室并做好发放与签收登记, 落实责任人, 通知医生开具“接触隔离”医嘱, 护士落实“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 其中对隔离标志、医疗器具用物、医疗废物、医护人员防护措施等均有具体规定[9]。

3.2.3 加强重点科室病原学主动筛查

根据统计结果及医院相关科室的特殊性, 明确本院的重点科室 (如呼吸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 , 做好入院常规的病原学筛查, 在化验结果报告之前做好标准防护, 减少院内传播的危险性。如是多重耐药菌阳性结果, 应严格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落实。

3.2.4 重视手卫生落实与宣教

进行手卫生“宣传月”活动, 通过放幻灯手卫生宣传短片, 并通过医院宣传展板、宣传公告栏和科室洗手池旁张贴彩色宣传画报, 宣传普及手卫生的相关知识, 并发放手卫生应知应会手册, 科室开展二级培训和督导等系列活动, 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 促进医护人员熟练掌握手卫生知识与技能, 全面提高洗手的依从性, 保证医务人员自身和患者的安全, 切断传播途径, 确保医疗质量[10,11]。

3.2.5 规范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组织学习《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按药敏报告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给患者针对性的预防保护, 能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12]。

3.2.6 加强监测、督查和指导

对本院多重耐药菌感染, 作为目标性监测内容, 定期督查, 在医院内网反馈存在问题, 指导落实整改措施。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病例发生率高的科室, 更要加强督查和指导, 强化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的预防控制相关知识, 防止院内交叉传播和医院感染暴发[13]。

摘要:目的:监测本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及分布, 研究持续性干预对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效果评价, 为临床采取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监测调查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多重耐药菌患者496例, 通过预警、督查措施落实情况、存在问题反馈等一系列干预措施, 评价汇总。结果:通过两年持续地监测, 本院收住多重耐药菌病例科室分布前3名, 以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为主, 两年中比较无差异;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病例, 以老年病、糖尿病、肿瘤病例为常见, 多重耐药菌患者数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病例数无比例关系;常见多重耐药菌株, 与国内报道比较无差异;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落实到位与否, 直接关系到是否存在院内传播。结论:进行多重耐药菌监测, 能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科室分布情况, 根据医院及科室的特点, 及时采取各种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 控制多重耐药菌的院内传播, 保护其他住院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篇4:5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机制及落实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住院, 经临床证实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临床微生物检验及药敏结果。

1.2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使用金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培养基进行微生物学培养。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抗菌药物纸片为英国Oxoid公司产品。

2 结果

2.1 标本送检

共收集耐药菌1123例次, 去除一人多次相同标本, 计1049例多重耐药菌标本。见表1。

2.2 病原菌分布

总计病原菌1049株, 革兰氏阳性菌586株, 占55.86%;革兰氏阴性菌463株, 占54.14%。见表2。

2.3 细菌耐药率

主要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如见表3和表4。

3 讨论

表1中, 痰标本447例, 占42.61%, 居首位, 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其次是分泌物209例, 占19.92%, 以皮肤软组织感染为主;尿199例, 占18.97%;便111例, 占10.58%。与以往隋素琴[1]报道主次相同。

表2中, 前五位多重耐药菌分别是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嗜血杆菌、屎肠球菌、棒状杆菌、肺炎链球菌。革兰氏阳性菌中, 葡萄菌属、链球菌属和肠球菌属是常见的感染菌, 革兰氏阴性菌中, 以杆菌常见。说明普通定植菌及条件致病菌已成为常见多重耐药菌。共检出大肠埃希菌ESBLs (+) 70例, 占6.67%;铜绿假单胞菌33例, 占3.15%;鲍曼不动杆菌22例, 占2.1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7例, 占1.62%。未出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是临床进行目标性感染治疗的重要依据, 加强临床病原菌的分布特点与耐药情况的监测, 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与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信息、提高医疗质量及减少病原菌耐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表3、表4中, 常见菌对“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具有普遍耐药性显示, 临床使用抗菌药物, 必须根据药敏情况慎重选择药物。

表3中, 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率在0~2.78%, 表现出高度敏感。链球菌属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性也小于15%, 葡萄菌属的耐药性则大于35%。万古霉素是糖肽类抗生素, 其作用机理是与菌体细胞壁前体肽聚糖结合, 阻断细胞壁合成, 造成细胞壁缺陷而杀灭细菌, 尤其对正在分裂增殖的细菌呈快速杀菌作用, 属临床严格控制使用的药物, 但也有个例显示耐药菌株的产生。亚胺培南主要是作用于青霉素结合蛋白,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同时借助细菌的自溶酶溶解酶产生作用。在临床青霉素普遍耐药的情况下, 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也不容乐观。

表4中, 主要革兰氏阴性菌, 肠杆菌属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小于3%, 对美洛培南的耐药率为0, 表现出高敏感性。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性相对低些。铜绿假单胞菌, 对哌拉西林耐药率为36.36%, 对亚胺培南耐药率31.03%, 远比文献[3]报道的33.8%~44.8%小, 但也属于预警通报用药。对以往敏感的头孢他啶耐药率为31.25%, 但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6.45%, 对阿米卡星耐药率3.57%。值得注意的是临床出现对亚胺培南、多粘菌素B耐药, 而对普通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及一些头孢菌素敏感的菌株。临床应注意药物体内、外效应的一致性。

4 对策

4.1 加强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教育、培训

强化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的认识。目前, 多重耐药菌控制治疗已成为临床工作的难题。院感专职人员每年做好岗前培训、各级各类医院工作人员培训工作, 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指导防控工作。

4.2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临床严格细菌感染者的诊断,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菌, 在抗菌药物使用前留取相应标本进行细菌药物敏感试验。危重患者根据患者感染基本情况, 并结合细菌耐药状况经验治疗, 及时根据药敏结果对治疗不佳者调整给药方案。杜绝病毒性感染者使用抗菌药物。加强手术科室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监管, 做好手术患者风险评估, 严格清洁手术术前0.5~2 h或麻醉前用药, 手术超过3 h或失血量﹥1500 ml术中给予第2剂。控制用药时间、用药总量。监管部门每月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并公布、严格考核。

4.3 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病例必须纳入严格管理范围, 采取严格消毒隔离措施[4]。对目标监测菌患者进行单间隔离或床边隔离。要求主管医师根据药敏结果及时开具隔离措施医嘱, 护士根据医嘱执行相应的隔离措施。隔离标识的黏贴, 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分别为蓝色、粉色、黄色等边三角形图案贴于病历夹、住院一栏卡、床头卡, 如单间隔离, 则同时贴于病室门上。床旁放置专用黄色垃圾袋。限制减少人员出入, 医护人员相对固定, 诊疗护理操作中, 正确使用手套、口罩、防护镜、隔离衣等。做好家属隔离防范措施的宣传工作。

4.4 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管理

卫生部《指南》明确要求医务人员在治疗护理MDRO感染患者时须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隔离单元需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5]。笔者所在医院根据医院特点, 核算门诊诊次及病区每床日洗手液及速干手消毒剂用量, 公布应该使用量和实际使用量, 按应该使用量计算科室支出, 从根本上解决手卫生在诊疗过程中执行不力的现象。为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院感科感控人员跟随主任查房, 结合实际, 从主任要求, 严格进行诊疗过程中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监督强化手消液在实际工作中的使用。

4.5 加强医院环境卫生学管理

加强对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病区等床单元进行定期清洁和 (或) 消毒。擦拭布巾清洗干净, 一床一巾, 消毒冲净消毒液, 干燥备用。对隔离病床用含1000 mg/L有效氯消毒剂的布巾直接擦拭消毒。

4.6 做好流行病学调查

发现多重耐药目标监测菌, 院感科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了解感染耐药菌株的病人的病史、病情及疾病的发展变化, 感染发生时间, 应用抗菌药物情况, 根据情况决定对可疑物品及环境进行生物学采样培养。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多重耐药菌分布及耐药情况, 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低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临床感染药敏资料, 统计多重耐药菌及前10位多重耐药菌耐药率。结果:共调查多重耐药标本1049例, 其中痰标本447例, 占42.61%;其他依次为分泌物、尿、便。革兰氏阳性菌586例, 占55.86%, 革兰氏阴性菌463例, 占54.14%。前五位耐药菌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嗜血杆菌、屎肠球菌、棒状杆菌、肺炎链球菌, 均为普通菌。结论:普通菌已成为常见的多重耐药菌, 对“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具有普遍耐药性, 临床必须根据药敏情况谨慎选择抗菌药物, 同时注意药物体内外效应的一致性。加强每个防控细节管理, 能够有效防止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分析,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隋素琴, 尤兆雄, 张瑞君, 等.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20) :4639-4641.

[2]郎梅春, 王冰, 李秋华.2011年医院临床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 2012, 13 (9) :125-139.

[3]谢强, 马筱玲, 卜素, 等.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学感染杂志, 2013, 23 (5) :1166-1168.

[4]苏美如.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管理[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0, 27 (4) :471-472.

篇5:5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机制及落实方案

关键词:儿童,多重耐药,耐药性,对策

多重耐药菌 (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 MDRO) 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感染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近年来, 儿科病房MDRO引起的医院感染及暴发流行已成为临床棘手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儿科MDRO的医院管理,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减少泛耐药菌株的产生, 本文对2010年1~12月我院儿科MDRO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提出防治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从医院感染数据报告系统收集2010年1~12月儿科MDRO监测报告单, 选取临床检出率高的8种MDRO的分布特点和耐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2 菌株鉴定与药敏检测

采用美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 (K-B法)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等作为质控菌株, 并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 (CLSI) 推荐的标准进行评价。

1.3 判断标准

本文将任何三类抗感染药物中只要每一类≥1种药物耐药的细菌即列入MDRO目标性监测范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汇总、分析。除去同一患儿同一部位的重复标本和菌株。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DRO的分布

2.1.1 菌株分布:

收集儿科病房2010年1~12月MDRO 814株, 其中革兰阴性MDRO占74.0% (602/814) ;革兰阳性MDRO占26.0% (212/814) , 见表1。

2.1.2 科室分布:

儿科各临床科室分离MDRO菌株排序见表2。

2.1.3 标本分布:

以痰标本检出率最高, 构成比为61.7%;其次为尿、血标本, 构成比分别为13.8%、9.6%。屎肠球菌以中段尿检出率最高, 构成比为91.8%;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MRCNS) 以全血检出率最高, 构成比为74.7%。

2.2 细菌耐药性监测

MDRO对各类常用抗感染药物的药敏率见表3。

3 讨论

3.1 MDRO分布特点

本调查结果显示, MDRO分布排序前疫力低下、加上抗感染药物的大量使用, 以及多种介入性治疗导致该菌发生内源性感染有关[1]。排名前两位的MDRO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 构成比分别为32.8%、18.4%。儿科产ESBLs肠杆科细菌感染日益增多, 这与儿童应用抗感染药物的局限性 (以青霉素类和头孢类为主) 和临床上大量使用广谱抗感染药物有关[2]。革兰阳性MDRO以葡萄球菌为主, 占71.6% (152/212) ;其中MRC-NS主要来源于新生儿科, 占61.5% (56/91) ;并以血标本检出率最高, 构成比为74.7%, 结果提示新生儿葡萄球菌败血症以MRCNS为首位致病菌, 与廖辉奇等[3]报道一致。

3.2 MDRO的药敏特征

3.2.1 产ESBLs细菌:

本调查显示, 产ESBLs细菌对亚胺培南100%敏感, 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均在95%以上, 对其他β-内酰胺类抗感染药物、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等均呈现不同程度耐药, 这与该菌株通过质粒介导, 除水解β-内酰胺类抗感染药物以外, 同时携带非β-内酰胺类抗感染药物的多种耐药基因有关[4]。非发酵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高于头孢他啶, 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高于氨苄西林舒巴坦。结果提示作为碳青霉烯类代表药物的亚胺培南仍然是治疗儿童革兰阴性MDRO严重感染的最有效药物之一。

3.2.2 革兰阳性MDRO: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和肠球菌是引起儿童败血症、泌尿系感染和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由于MRS和肠球菌的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 使大多数抗感染药物呈现高度耐药。本调查结果显示, MRSA和MRCNS对所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100%耐药。MRSA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耐药率高于MRCNS, 对利福平、复方磺胺甲口恶唑耐药率明显低于MRCNS。屎肠球菌对大多数抗感染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 (除四环素外) 。屎肠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为100%, 而粪肠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为0。本调查未发现革兰阳性MDRO对万古霉素耐药。

3.3 防治策略

3.3.1 加强MDRO目标性监测:

重视临床微生物检验, 提高细菌耐药监测水平;定期公布本院细菌耐药监测结果, 及早发现异常耐药现象;建立MDRO监测报告制度及预警机制, 完善相关控制措施。

3.3.2 合理规范使用抗感染药物:

临床医师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采取抗感染药物应用的保护策略, 尽量选择窄谱抗感染药物, 以减少抗感染药物应用的选择性压力, 因为MDRO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过度使用广谱抗感染药物。

3.3.3 加强防控医院感染措施:

严格进行医疗器械消毒, 医护人员勤洗手, 认真执行无菌操作;高度重视医护人员的手、病房各种用具、空气及各种侵入性器械的消毒管理;对易感染人群做好保护性隔离, 减少交叉感染对降低医院内感染至关重要。

3.3.4 减少危险因素:

尽量缩短住院时间, 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减少侵袭性操作和设备的应用, 如气管插管、血管内插管、人工呼吸机、留置导尿管等, 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液感染和尿路感染等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耿蓉娜, 温婵, 刘会玲, 等.儿童医院多药耐药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9) :1962-1964.

[2] 杨青, 陈晓, 孔海深, 等.Mohnarin 2010年度报告:0~14岁儿童细菌耐药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3) :497-502.

[3] 廖辉奇, 梁春杰, 黄云平.我院儿科264例葡萄球菌感染的细菌学分类及耐药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9, 27 (2) :179-180.

篇6: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2010年10月-2011年10月从笔者所在医院

住院患者各种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多药耐药菌 (MDRO) , 共643株。

1.2 方法

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每天到检验科收集并整理细菌耐药检验报告单, 剔去同一患者相同标本的重复菌株, 对监测出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产ESBLs大肠埃希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和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标本分布

1726株多药耐药菌的标本中, 来自痰标本占64.5%、尿标本占18.6%、脓标本及分泌物占10.2%、脑脊液标本占1.5%、血标本占1.3%、其他占3.9%。

2.2 病原菌分离率

全院共分离病原菌1726株, 其中多药耐药菌643株, 占37.25%。643株多药耐药菌中, 革兰阳性球菌占17.42%, 革兰阴性杆菌占82.58%。不同种类多重耐药菌分离率见表1。

2.3 科室分布

从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菌中可以看出, ICU是医院耐药菌检出株数最高的科室, 其中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均为最高。见表2。

3 讨论

3.1 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 及时切断传播途径

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方法中, 正确掌握洗手的时机, 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传播的方法。有报道显示, 洗手是控制医院感染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认真洗手可以降低医院感染30%[2]。患者安全要落实到医疗护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在日常工作中要彻底执行手部卫生, 保护患者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无论手部有无明显的污染, 在直接或间接接触后一定要洗手, 切记手套不能取代洗手。同时还应加强临床消毒、隔离工作, 防止多药耐药菌株的传播流行。

3.2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加强组织管理提高控制意识

本次调查显示, 医院排名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 并且泛耐药呈明显增长趋势。为了减少产ESBLs菌株的产生, 应严格控制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抗菌药物的应用。多项研究结果显示, 应用氟喹诺酮类和内酰胺类药物是导致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3]。应积极开展对临床一线医生的培训工作, 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危害的认识。ICU由于患者病情危重, 为控制感染, 往往入院时一开始就选用高效广谱抗菌药物, 如亚胺培南, 美罗培南, 第三、四代头孢菌素。有研究指出, 应用碳青酶烯类药物是产生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独立危险因素[4]。因此, 在日常工作中应提高各种标本的病原学送检率, 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多重耐药菌的分布情况, 为临床治疗和合理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使用DL-96朱海迪尔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 对分离到多药耐药菌的分布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1726株, 多重耐药菌643株, 占37.52%;643株多重耐药菌中革兰阳性球菌占17.41%, 革兰阴性杆菌占82.58%;前3位分别是大肠埃希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鲍氏不动杆菌;主要分布在ICU、干二和呼吸内科, 分别为16.79%、15.52%和11.19%;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主要是呼吸道和泌尿道。结论:临床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加强对老年及危重患者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与控制, 特别要关注泛耐药的产生与流行。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李星军, 李艳, 刘敏, 等.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的回顾性分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7 (2) :22-24.

[2]沈泳.提高洗手依从性的6条金标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5 (12) :1407.

[3]肖永红, 王进, 赵彩云, 等.2006-2007年Mohnarin细菌耐药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8) :1051-1056.

上一篇:《康康人体历险记》读后感500字下一篇:合奏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