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院校建设

2024-05-04

艺术类院校建设(精选十篇)

艺术类院校建设 篇1

1. 艺术类教师师德修养的新内涵

为了使高职院校艺术类教师师德修养能沿着对教育事业忠诚、共同的理想、正确的政治目标的方向健康发展, 需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来规范艺术类教师的师德修养, 那么我们需要对新时期艺术类教师师德修养的内涵有正确的认识以及理解。在当今时代下, 艺术类教师的师德要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利益保持一致性, 具有新的内涵以及时代特征。

1.1 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艺术类教师作为教育者, 需要承担起这一伟大的社会责任。我们全体教师对受教育者能够发自内心地进行关心和爱护, 这是党和人民的基本要求。所以, 要求教师能够把满腔真情和全部精力投身于教育事业之中, 真心地关爱每一个学生, 有爱岗敬业的自觉性, 成为指导学生成人成才的引路人, 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1.2 刻苦钻研、严谨笃学

这一点是要求艺术类教师意识到, 他们自身就是先进文化以及知识的重要创造者以及传播者。当今时代信息科技飞速发展, 知识层出不穷, 教师们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地进行学习, 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 治学要保持自尊自律并且求真务实的态度, 艺术类教师才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具有高尚师德的教育者。同时也要恪守学术道德, 使自身教书育人的本领以及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1.3 勇于创新、奋发进取

为了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才, 艺术类教师需要具备创新精神, 因为教师工作本身属于创造性的工作。艺术类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 要积极投身于艺术教育的创新实践活动之中, 对艺术教育的教学规律进行不断探索, 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不断完善并且充实, 教学手段不断丰富, 对学生的主动创新精神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引导他们积极踊跃地投身到艺术实践之中。最终使学生们成为具备开拓创新精神、受社会欢迎以及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年。

1.4 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拥有高尚师德的教师, 将对学生产生最深远、最具体、最生动的影响。因此要推动艺术类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 依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将本职工作以及个人理想和人民幸福以及祖国发展联系起来, 培养高尚的精神追求以及道德情操, 乐于奉献, 耐得寂寞, 甘为人梯, 把培养“四有新人”的工作尽力做到最好, 成为一名人民满意并且受学生爱戴的艺术类教师。

师德的内涵相当丰富, 对教师的要求有多方面, 然而不管涵义怎样拓展, 时代怎样变迁, 师德最基本的内涵始终是教师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和教育事业, 这也是师德的基础。要想使艺术类教师的师德修养不断加强, 努力激发并积极引导他们弘扬大爱是最基本的环节, 因为师德的灵魂就是责任与爱, 教好学生需要责任, 更需要无私真诚的爱, 并且学生在爱的氛围中, 容易接受教师的批评教育。今天, 学生面临很多被选择以及选择的机会, 身为艺术类教师, 虽然不可能为学生包办一切, 但是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探讨, 并为他们解决成长的烦恼, 这是师德更加负责的表现。总之, 当今的艺术类教师一定要践行以上四点要求, 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 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2. 加强艺术类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2.1 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 不仅动手能力强, 而且喜好交往, 但是大多数高职学生都来自于普通中学, 学习习惯不是很好, 入学成绩也比较低。这就导致很多的不良现象存在:首先是学习习惯较差。高职学生和那些考入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 在中学阶段大多数都处于中下游成绩水平, 没有形成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 缺乏学习的兴趣, 如果在没有外来压力的情况下, 对自己极易放纵, 从而出现学业危机。其次是缺少学习动力。高职生具有较为复杂的心态, 总体上来说, 成就感缺乏, 自信心不足,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进校以后多数同学不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规划。还有一些学生觉得自己上了大学, 不需要好好学习了, 只要能够及格, 顺利毕业并且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就可以;再次是不遵守学习纪律。有调查显示, 不少学生的自律性不高, 出现迟到、早退以及翘课的现象, 大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 也不去执行老师布置的任务, 并且大多数学生还有抄袭作业的坏习惯。最后是不良行为太多。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非常贪玩, 跳舞打牌并且喝酒抽烟, 并且长时间沉溺于此;还有部分学生对网络游戏十分着迷, 对学习不管不顾;还有部分学生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精力放在谈恋爱、交朋友上, 使自己的学业荒废。

因此, 高职院校学生的以上特点对高职教师的师德修养要求更高, 必须要大力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建设, 才能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发挥重要作用。

2.2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发展现状

第一, 有些高职教师缺乏育人意识。塑造人才以及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教育目的, 一方面教会学生如何做事, 另一方面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一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以及实践者就是高职院校的教师。然而存在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并没有完全理解自身的职责, 觉得单一的进行技术知识的传授才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教会学生一技之长就可以了。这类教师只是进行授业解惑的“经师”, 做不到进行传道的“人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完整的培养, 没有履行教师教书育人这一圣神的职责。

第二, 有些高职教师缺乏政治热情。现在存在一些高职院校教师, 单一看重自己的业务, 对社会政治没有主动关心的意识。面对那些敏感的社会问题以及政治问题, 反应十分麻木, 并且对其漠不关心;对单位组织的集体活动以及理论学习也不积极参加, 理想信念缺乏, 只关心个人名利、得失和地位;还有些教师深受西方思潮的侵蚀, 以学术研究为借口, 在课堂上公然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 传播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对党的方针政策进行攻击;对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进行否定。

第三, 有些高职教师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对于教师的神圣使命, 有些高职院校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 积极进取精神较差, 工作敷衍了事, 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教学研究的进步相当漠视;还有些教师的价值取向十分偏向功利化, 缺乏对学生的责任心, 教学方法老套, 知识过时, 不及时学习了解新知识, 备课马马虎虎, 课上信口开河, 所讲内容没有逻辑性, 缺少创新意识, 最后导致教学水平不断下降。

第四, 有些高职教师没起到人格表率作用。俗话说,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教师对于学生, 应该做到为人师表, 要身先士卒、谨言慎行, 起到榜样作用。然而目前部分高职教师离经叛道, 自尊自爱精神较差, 做与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严重背离的事情, 十分欠缺师表意识;在穿戴以及言行方面, 部分高职教师不对自己进行规范;在教育学生时, 不能用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基本规范、原则以及道德去影响学生;甚至有时对学生传播不健康的行为和思想, 有愧于“教师”二字;还有部分高职教师团结合作精神不强, 只关心个人的发展, 不注重他人的进步, 甚至有时会在人前背后进行相互拆台, 面临困难就退缩, 面临荣誉就饥不择食;甚至存在极个别的高职教师, 他们以分谋私, 以教谋私, 并且物欲膨胀, 对高职教师的形象来说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损害。

3. 加强艺术类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3.1 加强高职教师师德建设有利于引导高职学生的科学劳动观

加强高职教师师德建设, 能够使高职教师养成科学劳动观念, 进而能够对学生形成科学劳动观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例如教师非常尊重清洁工以及保安等普通劳动者, 在饭堂就餐时不随意将剩饭剩菜倒掉, 就能够对高职学生尊重劳动以及劳动者进行有效地引导, 使学生知道对劳动成果倍加珍惜, 帮助他们具备读高职大学的自信心, 对凭借自己能力进行诚实劳动是光荣的这一观念进行明确。反之, 有些高职教师对学生困难不予理睬、看到捐款箱漠然走过、看到倒下的扫把也不肯弯腰扶起等不良行为, 对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与培养爱心的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3.2 加强高职教师师德建设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

道德榜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方法, 它能够将道德规范、行为以及准则人格化、形成化、具体化, 会产生极强的鼓动性、吸引力以及感染力。如果教师的责任心不强, 工作马马虎虎, 敷衍了事, 心浮气躁, 没有诚信, 那么他也不能教育出多好的学生。因为德高才可以为师, 所以一定要尽快加强高职教师师德建设, 使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 对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起到熏陶作用。

3.3 加强高职教师师德建设有利于高职学生养成职业纪律意识

孔子说过,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高职教师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纪律意识进行培养时, 要首先树立自己的纪律意识, 给学生示范正确的职业劳动行为。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做而自己却不做的话, 也是难以教育出好学生的, 例如高职教师有自己不认真备课, 课上玩手机, 随便调课, 出现抽烟酗酒等等触犯教学纪律的不良行为, 却要求学生一定得遵守纪律, 这是绝对不可取的。加强高职教师师德建设, 一定要使教师树立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观念, 让高职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角色进行定位, 铭记要为人师表, 以身立教, 将良好的职业劳动行为做给学生看, 让学生学习, 使他们逐渐养成严格的职业纪律意识, 才可以更好地完成从高职人才向职业劳动者的转化。

4. 进行艺术类教师师德建设的有效措施

4.1 大力加强高职教师的思想理论教育

提高高职教师的师德素质是进行师德建设的主要目的。而师德素质的高低与高职教师对师德思想理论的掌握程度相关。所以, 要想使高职教师的师德素质得到提高, 关键是使他们对师德思想理论进行全面地理解以及掌握。一方面, 对高职教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组织他们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认真学习并实践, 增强对腐朽文化以及各种错误思潮的自觉抵制能力。另一方面, 对高职教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以及职业理想教育, 教育他们对党的教育方针要自觉贯彻。爱岗敬业, 关爱学生, 以身作则, 通过自身的知识以及人格魅力去感染并教育学生。

4.2 大力加强高职教师对“以生为本”的重视

因为所有学生的生活经历、社会生活条件以及遗传因素各不相同, 每个人的性格、兴趣爱好、气质也不一样, 就需要教师拥有正确的人才观, 掌握因材施教的方法。此外, 师德的核心是爱, 要爱学生, 爱教育事业, 因此教师一定要树立牢固的“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 对学生的创造思维、学生对于学习的思考以及学生的人格等予以尊重, 用博大的胸怀来对每位学生的成长给予真诚的关爱。具备高尚师德的教师, 不论学生成绩好坏、智力高低、家庭贫富, 一定会对每位学生都平等对待, 对于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鼓励。

4.3 大力加强师德实践活动

道德教育是道德建设的出发点以及归宿。从师德认识演变到师德自觉行为的过程之中, 关键是要进行师德实践活动。首先, 只有在进行师德实践活动时, 高职教师才能够亲身体验并且感悟到师德力量的强大, 他们对师德的认知程度才能不断提高;其次, 只有通过具体并且生动的师德实践活动, 高职教师才能够将师德认识进一步升华为比较稳定的师德行为, 实现知行统一的目标。所以要不断加强师德实践活动, 使高职教师在实践中, 使自身的师德水平得以提高, 师德修养不断增强。

小结

教育事业的进步关键要靠教师, 教师素质的提高关键是师德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大力加强高职教师的思想教育, 大力加强高职教师对以生为本的重视以及大力加强师德实践活动等措施, 不断加强当前艺术类高职教师的师德建设, 为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雪梅.高职院校教师师德与学生培养关系分析[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4 (4) :76-77.

[2]汪卫, 徐宁宁.高职院校教师师德与学生就业力提升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13 (10) :79-80.

[3]李琰.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分析与建设设计[J].价值工程, 2013, 09 (11) :177-178.

艺术类院校建设 篇2

关键词:高水平 示范性 艺术 教师队伍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226-01

近些年来,由于与国际的交流日渐增多,各类传媒产业也日渐繁荣,专业技能强、执教能力高的人才在社会上越来越受到欢迎。因而专门培养这类人才的高职院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高职学历的学生也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国外相比,虽然我们现在发展势头良好,但是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由于中西方历史的差异,西方的高职教育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大多数学校都有了比较长的建校史,各项制度和师资储备已经相对完备,社会对其的评价也普遍较高。虽然西方的观念与我们不同,教育学生的方式也有差异,但是毕竟有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毕竟西方的教育业水平比我们先进。对于我国现在所处的环境,经济建设的大力推进,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精神文化建设越来越显得重要。面对着社会经济发展交给我们的各项重要的任务,我们必须抓紧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过硬的艺术人才。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高职院校在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需要更精良的教师队伍来应对不断上涨的招生量。高职院校应该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找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不断提升师资力量,为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艺术人才。

1 我国高职艺术类教师队伍的存在问题

1.1 高职院校艺术类教师队伍学历偏低,缺乏现代教育理念

只有数十年发展历史的高职院校要想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就要面对自身由于发展时间短暂而造成的师资力量薄弱问题。作为现代高等学府的各类师范大学主要是培养处高级教师,现代高职教师的培养也只是在近几年在部分学校开始试点,所以从源头上说,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有很多初中高中的教师在高职院校教学,他们的学历比较低,多数是大专学历,相对来说缺乏现代教育理念,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除此之外,民众对于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也成为一个问题。就目前来说,高职院校还没有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那么有号召力和吸引力,而且国内一流的艺术家对于高职院校还是不够关注。这一问题有很多深层次原因,最主要的是自身教学经费和对待老师的薪资水平,包括自身的管理水平都无法和高等院校相比。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缺乏优秀的教师。

1.2 高职院校艺术类的教师队伍不稳定,缺乏和谐的师生关系

由于发展程度低的原因,艺术类教师队伍在发展目标和规划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这样教师队伍结构和稳定性就很差,教师的综合素质就很难得到保证。如果教师的素质不高,又怎么能起到为人师表的带头模范作用呢?又怎么能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呢?任何一个有能力的教师都希望自己在学校能得到提升,同时也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高职院校却很难保证优秀教师自身价值的实现,所以说高职院校面对着高层次艺术人才难以引进,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困难等诸多问题,从而很难留下优秀的教师。总之,只有拥有一批素质高、专业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才能得到长远发展。另外还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使教育人性化,以人为本,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高职学校艺术类师资力量提升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要有先进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发现并弥补自身的不足。从现有的理论来看,能够支持高职教育的思想理论并不多。而传统教育思想还不能完全适合高职教育的发展建设,只能是先借鉴西方的教育思想,然后慢慢发展充实我国的高职教育理念。

2 高职艺术教师队伍高水平示范性的发展对策

2.1 坚持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

具有创新理念的艺术专业人才在传媒业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无疑是稀缺资源。政府正在大力推进制度改革,提倡与时俱进。那么高职院校也要跟着引进新思想,使自己的思想紧跟社会的潮流,从而使自己教育出的人才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服务。高职院校首先要突破思想这道关口,改变传统的以我为主,以教为主的观念,而应该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总结教训,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学观念。具体的说就是要认识到学生个性以及素质的不同,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个性来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同时,要做到理论学习和实践演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另外,我们要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如果能够像朋友那样互相尊重、互相信任,这样老师不仅能够保持自己的威信,又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艺术无国界,艺术是人类共同的语言,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相互合作,共同提高,这样彼此在艺术的殿堂里才能有更多的收获。总之,高职院校要尊重学生个性、促进个人专业素质和各项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塑造学生独立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只有这样做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艺术人才。

2.2 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革新教育方法

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必须紧握时代发展潮流,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同时,也要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开设的课程要分得清主次。既要满足社会的需求,也要照顾到学生个人的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断的进行课程改革,更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注意学科间的交集,处理好课程间的衔接。在理论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在教学实践中,教育方法也很重要,恰当的教学方法往往能事半功倍。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艺术教育不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不是一本教科书就能把艺术的真谛诠释清楚,这其中的差别就需要教师自己去把握。怎样让艺术基础课程的传授充满乐趣,怎样用不同的方式将艺术的思维和理念传达给学生,怎样在艺术基础知识的培养之上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怎样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理解艺术,这些都是一个高职院校教师和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艺术类教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和切实利用好这一发展机遇期,实现我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薛茂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20-123.

[2]夏莉娜.高职艺术类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人本主义”教育[J].教育学,2010(2):30-34.

[3]黄亚妮.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06(11S):11-15.

艺术类院校建设 篇3

关键词:艺术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美国广告专家莱利·莱特(Larry Light)曾经说过,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拥有市场的唯一途径就是拥有具备市场优势的品牌。校园文化品牌作为艺术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面旗帜,代表的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是一种无形资产,是展现一所院校自身实力、吸引力、竞争力的标志之一。

高职教育作为与经济发展对接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化是其最明显的标签。在当前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艺考热度不退的背景下,艺术类高职院校之间的招生、就业竞争日益白热化,其中,具有育人功能的校园文化作为院校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艺术类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打造富有特色、独具一格的校园文化品牌,成为众多院校与学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1艺术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1.1职业性与实用性

高校包括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是,普通高校侧重于知识文化,培养研究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则注重技术文化,培养应用型人才。未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是,将传统的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进行互补创新,创造富有行业特色的技术文化。因此,艺术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接地气”,适应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努力创造一种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职业文化,让学生尽早接触自身将要从事行业的文化特点,增强行业的认同感,培养较强的职业性与实用性。

1.2文艺性与开放性

大部分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比较多才多艺,这有助于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不过,由于大部分艺术类高职院校建校时间比较短,在传统校园文化的积淀上比较不足。因此,在社会文化生活日益全球化、商业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他们一方面大量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对于新新文化兼容并收,显得形态丰富多样。

2艺术类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品牌是在学校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往往特色鲜明,影响广泛,富有特色,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文化内涵,是校园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不过,目前一些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众多问题。

2.1不少学生受自身的学习背景和专业限制,文化底蕴不足,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时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娱乐上。过度的网络化和娱乐化使得不少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浅薄,为娱乐而娱乐,缺乏思想性,无法上升到文化层次进而引导学习生活,育人效果欠佳。

2.2有些院校重物质文化轻精神文化,忽视了传统思想教育、人文主义的学习以及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健康和谐发展。

2.3由于现在艺考招生竞争激烈,为竞得头筹,不少艺术类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交流方面选择封闭自我,缺乏“走出去”的意识。一些院校长期守旧,校园文化活动越来越单调,远远违背了高职院校职业化、行业化、社会化的特点。

2.4目前,不少艺术类高职院校打造校园文化时存在如重视程度不足、定位不准、内涵认识不清、专业性打造不够等问题,严重影响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深化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积淀,进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培育专业性、思想性、教育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品牌,继而发挥品牌的示范性作用,带动其他方面的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十分必要。院校有了自身的校园文化品牌,有利于扩大对外宣传,也有助于高职院校之间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提升高校自身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3 艺术类高职院校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策略探析

3.1注重文化内涵建设,积极创新内容与形式,打造一批富有个性、能够体现时代感和校园本土意识的校园文化精品,辐射和带动院校其他方面的建设。

3.1.1树立先进的理念,规范和优化现有的制度文化。艺术类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结合师生追求的目标和价值观,融合文化艺术产业行业特色,提炼自身核心的文化理念。同时要出台一系列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用于指导校园文化建设。

3.1.2与专业相结合,体现专业特色,必要的话可以将校园文化活动纳入学分制,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也是艺术专业高职教育实践的重要载体。艺术类高职院校在设计校园文化活动时,要根据高职教育办学的特点和本校的专业特点,挖掘有特色的项目。如广东文艺职业学院每年都会举办优秀毕业生作品展,开展“送欢乐下基层”大型公益文艺巡演活动,举办新闻发布会大赛、企业文化策划大赛等各种活动,均与该校的专业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广大的社会实践平台,既是校园文化活动,又是专业教育,一举两得,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院校可以更好地实施育人功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1.3要有文化创新意识,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进校园,打造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校园本土意识的校园文化品牌。

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的相互作用,能够让高职院校所培育的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还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学生成长成才之后,又能够反作用校园文化,促进其不断完善和丰富内涵。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来推动与行业的互动,艺术类高职院校不仅可以及时关注文化艺术行业动态,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与需求,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更可以培育学生的行业精神,帮助他们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角色的转变。

3.1.4实施项目导入、项目化运作机制。校园文化品牌一般由一系列或者若干个项目组成,项目化策划、项目化运作是其主要途径。艺术类高职院校在设计项目时,要有合理的目标定位,注重培育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与基本素质。要充分考虑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更多发挥自身个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分工合作,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创新精神与使命感。项目结束之后,要及时总结经验并进行宣传推广,使活动品牌深入人心,不断得到巩固、深化和发展。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读书月活动已举办了八届,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校园文化品牌。该活动积极倡导读书,在学院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旨在拓宽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大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该品牌项目每届都经过详细策划、筹备、运作,充分实施项目导入、项目化运作,深受好评。

3.2加大资金与人员的投入,除了院团委、学生处的专项资金外,可以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寻求企业合作,争取社会赞助等,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为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提供经费支撑。

3.3借鉴商业领域的品牌战略,提炼校园文化的特色,对其进行包装、宣传和推广,使其在全校师生中拥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通常情况下,品牌的构成要素有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两大类。其中,显性要素由品牌名称、标识与图标、标记、标志色、标志字等构成;隐性要素由品牌承诺、品牌个性、品牌体验和品牌文化等构成。由于受到传播空间与实践场所的限制,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都只能集中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空间范围内,这就造就了其特殊的文化形态。要想成为校园文化的品牌,必须能够体现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体现时代精神、体现专业特色,体现传承与发展。一个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艺术类高职院校进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时,既要借鉴商业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对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行为文化、深层的观念文化进行梳理和提炼;又要充分考虑艺术类高职院校自身的特性,明确品牌的受众定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艺术类高职院校在进行特色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时,要以优秀品牌为龙头,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校企合作与行业交流,积极构建各种互动平台,加大与其他高职院校的交流。要通过对文化品牌的包装、宣传与推广,使其在全校师生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并引起媒体及社会的关注。从形成品牌、发展品牌,到宣扬品牌、推广品牌,艺术类高职院校必须不断增强校园文化品牌活力,有效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从而真正提升大学自身的竞争软实力。

参考文献

[1]王月芬.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2]朱毅峰.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探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全国艺术类院校排名 篇4

全国4所艺术类高校入选2015中国六星级大学,6所高校入选2015中国五星级大学。其中,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荣获2015中国六星级大学美誉,跻身中国顶尖大学队列,是中国大陆地区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最高的艺术类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荣膺2015中国五星级大学美誉,跻身中国一流大学。在2015中国艺术类民办大学排行榜中,四川传媒学院、河北传媒学院、吉林动画学院、大连艺术学院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名列前五强;在2015中国艺术类独立学院排行榜中,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名列前五强。上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等荣膺2015中国四星级大学美誉,跻身中国高水平大学。

名次学校名称所在地区总分全国排名2015办学类型、等级和层次办学类型星级排名办学层次1 中央音乐学院 北京 - - 专业型 6星级 中国顶尖大学 1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 - - 专业型 6星级 中国顶尖大学 1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 - - 专业型 6星级 中国顶尖大学 1 中央戏剧学院 北京 - - 专业型 6星级 中国顶尖大学 5 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 - - 专业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5 中国音乐学院 北京 - - 专业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5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 - - 专业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5 中国戏曲学院 北京 - - 专业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5 北京舞蹈学院 北京 - - 专业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5 鲁迅美术学院 辽宁 - - 专业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11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 - - 专业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11 广州美术学院 广东 - - 专业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11 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 - - 专业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11 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 - - 专业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15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 - - 专业型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15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 - - 应用型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15 星海音乐学院 广东 - - 应用型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15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 - - 应用型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15 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 - - 应用型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15 天津音乐学院 天津 - - 应用型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15 武汉音乐学院 湖北 - - 应用型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15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 - - 应用型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15 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 - - 应用型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15 沈阳音乐学院 辽宁 - - 专业型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15 西安音乐学院 陕西 - - 应用型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15 吉林艺术学院 吉林 - - 应用型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27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 - - 应用型 2星级 区域高水平大学 27 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 - - 应用型 2星级 区域高水平大学 27 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 - - 应用型 2星级 区域高水平大学

艺术类院校建设 篇5

关键词:环境艺术;课程;服务地方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其社会服务的职能更为突出、意义更为重要。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位于广西最南端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亚热带滨海旅游开放城市——北海市。环境艺术专业是学院的品牌专业,培养具有现代化环境艺术观念的应用型人才,使之能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创作与制作,在北海城市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以市场为导向,从实际出发,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训的有机融合,加强环境艺术专业课程建设,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彰显特色。

一 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开设是办好专业的关键,在广泛参照国内外知名院校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理论为基础,项目为目标,实践、实训为重点的课程体系。理论-项目-实训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市场应对思维和能力都较明显。

二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实训基地。相继注册多家公司(建筑装饰公司、电子商务网络广告公司及动画广告公司等)以助教学,并在北京、上海及深圳建立教学基地。学生第三年在北京学习、实践,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国内一流设计院校协助完成部分课程;借助北京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中心的优势,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在北京深造、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高职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和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逐步建立起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持的专业群,辐射服务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2010年环境艺术设计系以《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结合北海、北京两地的人才需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课程调整与建设。从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等,都引入了校企合作开发的思想,进行了课程的建设。把社会实践案例引入到了课程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参与实际性的真实案例学习与锻炼提供了平台。

如:北海“万滕龙阁”红木博物馆的设计,北海金兰会所设计,北艺橄榄园售楼部的设计等等项目,均有学生参于,切实有效进行了的案例教学。

同时,通过加强院校交流,提高我院学生商业空间设计的能力,2010年《商业空间设计》课程实践性学生作业参加了2010年 “和成新人杯” 全国青年室内设计大赛国家级竞赛,经过专家筛选,我院环艺系084班刘明亮、张若男同学荣获了二等奖,夺得了全国亚军的好成绩,部分教师荣获了“导师奖”。竞赛由全国230多所高校参加角逐,我院是在此次荣获等级奖的高校中唯一的一所靠前的高职院校。此次获奖对我院环艺系学生提高室内设计学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创新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四 强化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

以满足学生就业岗位能力为目标,以体现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体现学生一专多能的实用性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构建满足环境艺术设计各岗位领域需要的模块化、双证型、艺术与技术与一体、工学结合的高职环境艺术专业课程体系。

组织本教研室教师、行业专家、聘请相关专业高校专家全程参与教学管理、课程体系建设;组织专业教师、行业专家、教学管理专家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装饰公司和相关设计院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市场现状以及职业能力和各岗位对人才技能的要求,形成相应的调查报告;对兄弟院校相关专业教育状况进行深度调研,了解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状况,并完成相应的分析报告;通过对“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结合服务地方的需求和相关职业岗位对人才技能要求的分析,结合现代技术发展和我国经济、文化发展趋势以及我院办学特色,确定课程体系结构。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结合地方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加强服务地方的能动性,环境艺术专业课程建设遵循了五大原则:

1. 预见性原则:培养适应北海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专业课程建设的首要原则和前提,也是专业得以发展的动力。

2. 系统性原则: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极其综合的系统性行为,包含着与之相关的若干子系统。它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于一体,涉及艺术和科学两大领域的许多学科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

3. 特色性原则:这里所谈及的“特色”是指办学特色。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而言,不同性质、基础的学校都有各自发展方向和目标。

4. 创造性原则 :“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性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

5. 适应性原则: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它所涉及的范围应该远比现在广泛的多,围绕着建筑环境,小到一个标识,大到环境景观设计,都将是环境艺术设计师所要面对的工作。

现代人类对居住与工作的环境要求日趋复杂,艺术与工业产业的结合早已跨越了日用生活工艺品而延展至视觉所达的众多领域,催生了设计艺术学。人们对工业文明产生的环境危机的反思和对生态环境的整体思考,又催生了环境学。设计艺术学和环境科学互为作用、互为构成要素,融汇成现代环境艺术。因此,环境艺术体现了艺术和科技的包容,以建筑为主体,向室内、室外两个界面拓展,衍生室内设计、风景园林、城市与建筑、公共艺术等四个领域。环境艺术学科成为当今国际上前沿交叉的学科,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建设,以使得这门课程的服务性、实践性更强,我院以服务地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希望与全国各高校加强交流学习,相互借鉴。

参考文献:

[1] 黄晓芳:浅谈环境艺术的课程改革[J].科技信息,2006(7)

[2]马晓星:对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苏州丝绸工学院报,1998(12)

作者简介:任 义(1983—)男,重庆人,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环艺系教师,北海艺术设计协会会员,北海白福轩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总监,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及室内设计工作。

项目课题编号:2011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编号:2011C0234)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艺术类院校建设 篇6

对于电子教材的改革, 我国业界学者已经开始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随着时间的推移,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也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黄荣怀、陈桄等人在对电子教材发展进行可行性研究后认为, 电子教材是我国教材改革的必然趋势, 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正公平、消除数字鸿沟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伴随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变化, 传统的纸质教材的稳定性、封闭性和静态性与现代教育情境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动态性之间存在必然冲突, 因此, 对传统纸质教材进行改革, 大力发展电子教材成为时代大背景下不可或缺的研究。

电子教材的定义及其优势

业界并没有电子教材的标准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 根据技术水平的发展, 电子教材的定义经历了从纸质教材的电子版转向网络化、更加与时俱进的电子化版本的阶段。在电子教材初期发展中, 电子教材的定义仅仅局限于纸质教材的电子化, 即通俗来讲的电子版教材。电子版教材仅仅是将传统厚重的教材数字化, 将内容简单地进行复制和呈现。它的存在使得教材的售价变低, 避免了较高的价格对学生所造成的负担, 同时电子版的教材可以轻便地储存在电脑等媒介中, 使得学生的书包不再沉重。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电子版教材的存在不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它已无法适应学生对丰富内容的需求, 与纸质版教材一样, 电子版教材开始逐步被电子教材所替代。

对于电子教材的定义, 业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共同的认识, 比如电子教材是一种多媒体化的人机交互的学习媒介, 它符合、遵循学生的阅读习惯, 并适应教学的要求, 是具有可扩展性、丰富性、交互性、便携性等特点的教学软件。

对比传统纸质版教材, 电子教材的优势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功能性、灵活性、丰富性、交互性、富媒体性。

功能性功能性是指电子教材在开发的过程中对比传统纸质教材添加进了一些实用的软件功能, 比如盖尔斯 (Guess) 就提出, 搜索、标记、强调、分享等等这些功能的加入, 是电子教材与纸质版教材的区别之一。根据Chu的调查, 内容的可搜索性以及随时随地性是电子教材的最重要的两个特点。龚朝花等人在对全国各地19个相关单位的教育部门、中小学教师、家长、学生、内容提供服务商的调查中也显示出学生希望电子教材具有随文笔记、书签等功能。

灵活性灵活性是电子教材较纸质版教材而言的, 是指在使用过程中, 电子教材更能够处理知识的滞后问题, 可以跟随知识更新的速度, 以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的需要。电子教材可以按照用户的需要, 随时增补内容、扩充电子文档, 还可以十分轻松地转换成为语音格式。值得关注的是, 像计算机这种更新速度极快的学科, 传统的纸质教材显然无法满足需要, 当学生手中的纸质版教材还停留在Office 2003版本的时候, Office 2013版已经悄然入世。如果学生还依旧学习老版本的纸质教材, 当走出校园的时候, 他们所学的知识已经陈旧并不再适用。因此, 电子教材对于变化较快的学科有着灵活性的独特优势。

丰富性丰富性指的是电子教材在内容方面的编排比纸质版教材具有更好的关联性, 可以将更多的学科知识相互融合, 电子教材可以按照学生自己的需求编排版式, 插入内容, 并可以按照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 进行相关学科的知识搜索。并且利用电脑技术, 还可以对电子教材加入如超链接目录、页面滚动、翻页效果等丰富的编排内容, 使学生较好地从传统纸质教材过渡到电子教材过程中去。

交互性交互性是指在使用过程中电子教材可以使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产生互动, 进而提升人们之间的交流, 提高并促进教学的发展。Sun等人在对使用电子教材的学生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 学习的过程并不仅仅是被动接受, 而更应注重其丰富性和交互性的过程。电子教材作为一个平台, 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与教师、与同学进行互动, 进而提高其教学的效果。与此同时, 当学生利用电子教材平台完成作业等工作后, 教师可以将结果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反馈给学生家长, 这也增加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相互配合, 为进一步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打下基础。

富媒体性富媒体性就是电子教材可以使多种媒体的内容共同存在于纸质版所不具备的媒体中。人们常见的纸质版教材大多在媒体方面配有磁带、光盘等内容, 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才能进行学习, 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 同时也使得课堂教学产生一定的时间断档, 而电子版教材利用其电子平台的优势, 将影、音、图、文、网等媒体内容集中于一个平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哪类资源可以第一时间点击, 使学生产生整体认识。丰富的媒体资源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避免视觉疲劳, 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并且刺激学生去操作, 以进一步学习。

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问题

近十年来,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壮大, 2012年全国共有1 297所高职院校。面对众多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 制定出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无法避免的课题。安蓉认为, 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诸多领域中, 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 同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难点。自从2002年国家开始大力推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之后, 高职教材也遵循着大学教材的发展脉络朝着“做教材”、“做课程”、“做资源”的三个方向努力。

然而与大学教材不同, 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有着自己的标准和原则, 并不是简单地进行本科教材缩减, 抑或是简单地理论阐述。高职培养的学生是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要求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 更加注重高职教学的实践性, 而目前此类教材依旧较为缺乏, 实践性课程也大多由教师直接带领学生进行, 缺乏正规的教材指导,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 选择合适的教材形式, 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性课程学习, 是高职教材目前编写过程中需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艺术类职业院校存在着缺少实践性课程教材的问题。艺术类职业院校大多以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门类对学生进行艺术技能培训, 在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 学生的专业课大多以教师一对一辅导、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教师大多根据学生的自身发展水平, 自己设置课程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 进行舞台表演等实践课程学习, 获得相应的舞台表演经验, 从而为今后走出校门进入艺术团体工作打下基础。然而这种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规范性、不科学性。教师虽然能够对学生因材施教, 但教学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水平, 难以规范性地衡量教学效果。因此, 从规范艺术类职业院校课程的建设方面来说, 采用何种形式去规范教学大纲, 统一进行教材建设, 是艺术类职业院校发展面临的一个问题。

电子教材在艺术类高职院校中的价值所在

龚朝花等人经过研究发现, 在调查中, 排在优先使用电子教材的学科前几位的分别为美术和音乐 (占66.8%) 、计算机 (占65.2%) 。与其他科目相比, 电子教材相对于传统的教材能更好地继承教学过程中的图像运用、知识点讲述以及内容编排等方面的特色, 也就是说, 在美术、音乐、计算机等这类可以嵌入更丰富的多媒体手段, 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艺术类高职院校的课程, 大多与美术、音乐等课程相似, 注重示范性、多媒体性, 因此, 在艺术类高职院校发展电子教材, 是一个体现学校艺术特色、展现学校与时俱进的一个方向。结合电子教材的优势, 与其他高职院校相比较, 艺术类高职院校编写电子教材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电子教材的多媒体性对于艺术类高职院校教材有着更实用的功能以京剧表演课程教材为例。在传统的纸质教材中, 这种表演课教材大多以一个行当作为突破口, 对行当进行综述介绍、包括唱腔念白以及表演的特色等, 教材还会以文字或者图片的形式介绍要如何练声、气息如何掌握等等, 最后对各种经典唱段进行解析。传统纸质教材往往会配以DVD等视频资料, 帮助学生对照学习。然而, 京剧表演教学是一门实践类课程, 在探访中也有教师表示虽然已有相关的教材, 但感到教材不适用于自己的学生, 因为教材中大段的文字并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会, 教师们表示教材在实际使用时应更多地强调示范的功能。因此, 运用电子教材应在尽可能减少文字的基础上, 加入丰富的图片、音频、视频、相关内容链接等多媒体资料, 教师随时都可以向学生“示范”, 学生也不用再自己去翻找资源, 在电子平台内第一时间就可以看到教师的示范, 并在丰富的媒体资源中体会不同演员在同一出剧目上的不同处理, 这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节约学生寻找资料的时间。因此, 电子教材作为一个平台可以帮助艺术表演类学生加深对本学科的认识。

电子教材的另一特性———交互性使得艺术类学生之间具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利用平板电脑或者其他移动终端上的摄像头, 学生可以直接摄录自己的表演作业或演出的相应视频, 并提交到电子教材的作业平台, 供教师和同学进行点评, 这样既促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 也可使教师第一时间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掌握及时进行反馈。与此同时, 电子教材作为一个储存媒介可以直接将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加以保存, 以便学生进行复习。

电子教材在艺术类高职中的应用, 更可以促进艺术类高职院校规范性教学, 并利于高职示范院校发挥带头作用, 大范围推广经验购买了电子教材的艺术院校, 可以看到同专业院校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 看到教师的评语以及相应的分析, 这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水平也是一个监督。学生的日常作业完成情况、教师的作业评判情况等都在电子教材平台一目了然, 同时也可以促进同专业学生及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对于艺术类高职院校, 可以以编辑电子教材作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渠道, 同类型其他院校在看到电子教材后, 也可以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因此, 电子教材不仅规范了艺术类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同时还可以对本专业其他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发展起到普及和推广的作用。

结语

与其他高职院校不同, 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电子教材与所开设课程的内容与性质有关, 发展电子教材并非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 而是发展一整套对艺术实践课程有用的“软件包”。运用各种现代技术制作的电子教材, 在艺术类职业高职院校教学建设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彰显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也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摘要:电子教材因其功能性、灵活性、丰富性、交互性、富媒体性的特征, 为教材建设开拓了一片新的领域。文章分析了电子教材的优势, 并从职业院校尤其是艺术类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目前所出现的问题着手, 提出在艺术类高职院突破传统大力发展电子教材的主张。

艺术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篇7

“和谐”是指人类所处各种关系中的协调、平等和基于良性循环的社会发展机制与状态。校园文化一般包括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四个层面的含义。和谐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的关系综合体, 它以文化活动为表现方式, 融思想观念、道德风尚、价值取向、校风校训、教风学风为一体, 通过积极建设和谐的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 实现校园内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的和谐相处和和谐发展。其内涵可包括三个方面:

1. 人自身的和谐

社会对教育提出的使命是在个体和社会统一中来把握身心和心智 (知、意、情、行) 的和谐发展。个体自身和谐主要指个体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智力与非智力平衡, 身心健康、心态良好。

2. 人与环境的和谐

人与环境的和谐一方面是指建设优美的校园风光、另一面是指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生活、学习等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对于陶冶人们的心灵、进行自由的学习与创造都是十分有益的。而有序、高效、便捷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环境又会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影响师生员工的行为及其人格的塑造, 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从而形成能够使师生员工产生美好感受的校园文化, 得以在思想品行、思维品质、学术科研、教书育人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 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指人与人的和谐, 人际间的和谐, 广义上是指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在现代通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人际间的交往愈加频繁, 相互间的合作依存日益紧密。其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协调的能力, 已成为人们取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 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也日益成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内涵。

二、艺术院校校园文化特点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专属文化现象, 是历届师生对民族文化和校园文化传承和创造的结果。艺术类院校由于其自身学科设置等方面的特点, 形成于不同于综合大学的校园文化特点。

1. 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优势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美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高校学校校园文化构建的重点。艺术院校作为研究文化艺术的专属机构, 拥有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 风格鲜明的校园建筑及丰富的教学资源, 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 构建以美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突出校园文化美的特色, 有利于对学生实施美育, 培养学生艺术化的心灵、审美化的人生境界, 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的水准。

2. 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欠缺

艺术院校学生都是经过长期的艺术教育学习, 或是相关艺术院校附中考取, 由于学习环境、个人兴趣、时间精力等原因, 导致学生偏于专业领域的学习, 导致文化课学习投入不够,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人文及自然科学类的活动较少, 参与人数较少, 人文素养底蕴不足。

3. 校园文化构建面临困境

国家在针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研究、培养方式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尚不具规模, 各类校园文化导向性机构对艺术院校的关注及研究不足的情况。艺术类学生大多个性张扬、思维敏捷活跃、情感丰富、这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此外, 当前教育市场化的背景下, 艺术院校学生学习成本不断提高, 学生经济意识不断加强, 价值取向日趋务实与功利化, 这都对艺术院校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出了挑战。

三、构建艺术院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对策

1.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明确育人理念

构建艺术院校的和谐校园文化,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既包括以学生为本, 也包括以广大教职员工为本。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强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有效沟通, 发挥起主体作用, 提高管理效能。努力为广大师生员工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学习环境。作为教育研究机构, 除了完成教学任务, 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 独立人格, 充分尊重师生的学术自由, 努力为广大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素质培养、专业素养提供一切便利条件, 学校职能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指导机制, 使学生在体力、智力、心理和伦理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从而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2. 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无规矩不成方圆, 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个性突出、而且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为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必须加强制度文化的建设。其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其一, 制度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 做到事事有章可循, 如行政管理制度、道德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其二;条例细。所制定的条例应内容具体明确, 可操作性强, 如学生宿舍管理规定、学籍管理规定、学生管理规定、学生资助管理规定等。其三;纪律严。制度透明, 纪律严明, 赏罚分明, 从而在践行制度过程中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3. 加强学生党团组织建设, 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夯实群众基础

学生基层党团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主体, 无论是促进学校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增强创造活力, 还是实现校园稳定有序, 都离不开党团的领导。其一, 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 要发挥基层党团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实现激励和带动作用, 竭诚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其二, 注重培养学生干部, 加强班集体建设, 发挥其团结、组织、教育学生的职能;其三, 加强社团建设, 发挥艺术类院校的优势, 组织成立高质量的艺术类社团, 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精品文化, 逐步积淀、缔造和培育特色校园文化。

4.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平台

要充分发挥艺术院校专业特点和人才智力的优势, 积极探索艺术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形式, 创新校园文化展示的新载体, 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举办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讲座, 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 转变学生轻视文化修养的错误认识。提高文化课的教学质量, 加大文化课考试难度, 开设相关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提高其学术素养;在艺术实践方面, 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 要充分利用艺术实践活动展示性强的特点, 注重提高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人际交往、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为学生在情感认知、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训练提供条件, 促进同学间的团结、信任与合作。

总之,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综合工程, 其创建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尤其是艺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 必须立足本校实际情况,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加强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服从并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不断使校园文化的形态结构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从而培养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身心和谐、有创新精神、个性自由、人格完整的新时代艺术类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姜玉峰.《论高等艺术院校校园文化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7 (2) :51-53

[2]黄永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浅谈》.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7 (1) :62-63

浅谈高等艺术院校智库建设 篇8

一、高等艺术院校智库建设的功能定位和目标定位

我国高校的四大职能是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 从高校的四大功能出发,我们可以理清高校智库建设的功能定位和目标定位应该体现在出思想、出人才、出作品上。

( 1) 出思想。智库也被称为思想库,出思想是最重要的功能,也是最难的创新。艺术院校各类艺术人才的头脑中,潜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火花。智库建设应围绕文化战略、人才培养、作品创演、队伍建设和文艺体制等方面的重大现实问题,广泛征求专家和艺术工作者的意见,组织专家到社会上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症结的关键对策,使潜藏的思想火花成燎原之势, 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文艺思想宝库。

( 2) 出人才。就是要建立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 一方面,在智库建设中,应适当吸纳大学生参加,使他们在参与重要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中培养治学的品格, 习得治学的方法,养成严谨的作风。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使科研与教学相互转化、 相互促进,使教学更加接近学科发展的前沿和社会生活实际。

( 3) 出作品。智库不仅服务于社会,更要影响社会。艺术作品具有触动人灵魂、打动人内心、牵动人情思的奇妙功效。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天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所以, 集中最强阵容,打造艺术精品,理所应当是艺术院校智库建设的一个重要职能和目标追求。

二、目前艺术院校智库建设存在的不足

由于问题意识不强、联系实际不够、机制不健全等原因,艺术院校的智力资源还远远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与国家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智库的功能拓展不到位。目前,许多艺术院校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研究院所、专业教研室、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它们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发挥智库的作用。但是实际工作中,在对这些机构的设置和认定时,没有赋予其智库的职能,也无政策咨询服务方面的评估导向,导致智库型研究工作缺乏长期、 稳定的政策支持和成果认可,影响了教师们投身智库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2) 智库人才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智库的任务属性决定对智库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政治立场坚定、学术造诣高,还要视野开阔、熟悉相关政策规定、调查研究的功底比较深厚等。但是在高校各类人才的引进和评价中,多以学术论文、获奖等作为基本依据。对政策贡献和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考虑很少,导致高端智库人才难以引进,也难以生存成长。

( 3) 智库研究的统筹协同不够。 目前,高校智库的研究课题多是 “命题作文”,即政府遇到什么问题,才找高校进行咨询。这样形成的成果虽然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多是修补式、解释式的,而且多是个体或少数人完成,缺乏政府与院校之间、院校各专业学科之间的统筹协同。另外,许多重大现实问题比较复杂,需要大量的事实、数据和案例,但不少政府部门因多种原因导致开放性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智库研究结论的正确性和可应用性。有些高校和政府,部门和部门间,高校与高校间,甚至高校内部机构间的信息也相互隔绝,极少关联共享,这也不利于智库研究工作的开展。

( 4) 成果应用认可机制不健全。 目前,智库的购买市场还没建立起来, 如果专家通过辛勤劳动形成的智库成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应用和认可,可想而知,他们从事智库工作的积极性必然会受到影响。要想建立一套有效的应用认可机制,为智库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需要文化部门和艺术院校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对艺术院校智库建设的几点建议

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校智库建设的成功经验,艺术院校智库的建设应该在突出自身特色、强化学科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完善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 1) 深化综合改革,实现高校职能与智库职能的有机对接。艺术院校的智库建设与高校的固有职能并不冲突, 两者可以共存互促、相得益彰。高校为智库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学科依托、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充沛的智力支持,高校智库功能又可以助推学科交叉融合、提升科研问题意识,激发人才创新潜能。实际工作中,要统筹兼顾,不能片面地把两者对立起来。艺术院校之间、艺术院校与其他院校之间要形成智库联盟,加强互动、合作和交流。

( 2) 坚持问题导向,实现基础研究与对策研究的有机结合。对于智库来讲,问题导向是核心,主要是做对策研究。高校智库建设必须从问题出发,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只有这样,形成的研究成果和结论才更具现实生命力。智库建设以问题导向为原则, 但是,问题的复杂性与学科的单一性之间又存在一定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我们改变单一学科、单一专业的视野局限,把各个领域的相关视角融会贯通、协同并进。

( 3) 发挥学科优势,努力建设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新型智库。在智库建设中,高等艺术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集中最强的科研力量强化自身特色,建立文化决策数据库,瞄准文化建设方面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及相关公共政策、中央和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文艺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等课题,集中攻关,彰显特色,有意识地打造艺术特色智库品牌。

( 4) 完善评价机制,努力构建灵活高效的智库运行模式。建立以政府、 企业、社会等用户为主的评价机制,把是否提供了更科学、更有效、更可行的政策依据和政策方案,是否解决国家和社会重大现实问题作为评价的核心标准,进行绩效评估。在智库成果的认可机制方面,也要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建立科学的遴选、管理、购买、评价、交流等机制,引导智库建设科学发展。

总之,高校智库已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一大主力。艺术院校的智库建设任重而道远。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艺术院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吸引和鼓励专家、名师名家和艺术大家积极投入艺术智库建设,开启思想宝库,培养精英人才,打造精品佳作,真正发挥 “资政启民” 的作用,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

摘要:为党和政府提供高水平的决策咨询服务,是高校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高校智库已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一大主力军,其功能定位和目标定位应该体现在出思想、出人才、出作品上。针对存在的差距和不足,高校智库应该坚持综合改革,努力实现高校职能与智库职能的有机对接,实现基础研究与对策研究的有机结合,构建灵活高效的智库运行模式。

关键词:艺术院校,新型,智库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文玲.建立与国际一流智库合作、交流、博弈的体制机制[N].光明日报,2015-07-22(16).

[2]张东刚.进一步创新高校智库体制机制建设[N].光明日报,2015-07-07(15).

艺术类院校建设 篇9

根据调查显示,艺术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和教师对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缺乏热情,参与度不高。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校园文化品牌形象的传播和运营手段、改革或创新管理方式等,以适应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需求,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微信平台的出现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和创新提供了可能。

1 微信与当代大学生的关系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以多媒体信息通信为主要功能的免费移动应用程序,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实现即时通讯的目的。微信公众平台是微信新增的功能模块,政府、企业、媒体、个人可以利用公众账号进行一对多的自媒体活动,其主要功能定位有群发推送、自动回复和一对一交流,每24小时能群发一条消息,但有相应的上限规定:文字类消息最多600个汉字,语音不超过1分钟,视频最大为20 M。

2013年上半年我国微信用户达到4亿,其中大学生用户成为主力军,大学校园中90后注重个性,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是新技术的最先使用者。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组委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微信是大学生最喜爱的移动社交类新媒体,以75%的占比位列第一。在前期的课题调研中,我们对广东三所艺术类高职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最常用的三种媒体”的选项中,学生毫无悬念地选择了微信、QQ和微博三种主流社交媒体,分别占到35%、33.4%、24%。其中微信所占比例最大,足以说明微信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影响。

2 微信与艺术类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关系

2.1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需要新载体

由于主客观各种原因,艺术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和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热情度不高,参与度也不够,传统模式下原本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的校园文化品牌在校内外的影响力不可避免地渐渐弱化。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他们喜欢新鲜事物,注重自我,热爱表达。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更为突出,他们专业活动能力强,兴趣广泛,思想活跃。调查显示,他们对以传统形式开展的口号式、标题式,或为迎合某种宣传任务而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不太满意。这足以说明,校园文化品牌需要进一步维系和创新,其核心是根据学生需求和社会文化发展规律进行不断创新,适应信息时代传播特点是高职校园文化品牌适应性传播的现实需求。

微信相比于传统媒体而言,具有明显传播优势。它以其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强大的传播效应、便捷的操作方式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资讯、信息交流、抒发情感、记录生活的首选新媒体通讯平台。既然微信已经走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中,那么艺术类高职院校利用微信这一新载体进行校园文化品牌维系,推进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就成为大势所趋。

2.2 微信对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作用

微信公众平台有利于校园文化的推广传播,是打造个性校园文化品牌,推广文化品牌的窗口。校园文化品牌的建立和维系需要广泛传播,只有经过传播,品牌的价值、品牌的文化内涵才能获得受众的认可与接受。微信平台的诞生,改变了传统的校园文化传播方式,改变了院校和学生间交流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演绎接受者的角色,还可以随心转换成消息的传播者,身份的灵活转变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传播能调动广大师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群体作用,加大了校园文化的传播速度和力度。同时,微信公众平台消息具有较为明确的传播性,只推送给关注该公众平台的学生群体,这使得校园文化信息传播模式发生改变,由被动的“强推模式”转变为主动的“拉取模式”,使得受众接受信息变得更为快速和有效。就管理者而言,微信平台的分组功能使其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身份和需求进行分类,如根据学生所属年级、专业,对不同组别的学生用户推送特点各异、需求不同的校园文化信息,这样可以提高信息传播的精确性和有效性,从而打造出具有个性的校园文化品牌。还可以利用微信平台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元传播形式,丰富传播内容,推广校园文化品牌。

3 微信在艺术类高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的应用

3.1 艺术类高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意义和现状

艺术类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建设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核心发展力的必然选择,它与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相适应,体现着大学人文精神和教育品位,是高职院校实现文化育人目标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调查显示,目前一些艺术类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校园文化品牌意识淡薄,校园文化品牌缺少内涵,缺少个性和亮点,具体体现在:脱离高职院校实际,一味模仿与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与职业学校发展规律和育人目标不相符合,校园文化建设缺少自身特色。反而限制了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和功能发挥。同时,当前艺术类高职院校微信公众号也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即校园内微信公众号数量较多,但较为分散,覆盖面不集中,号召性不强,难以形成校园文化品牌效应。校方本身对于微信平台的重视不够,尚未形成合力促使其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服务。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为例,现有的校园微信公众号多以系部和社团为单位,缺乏覆盖全校范围,影响力大的微信公众号,推送传播内容有限,更新速度慢,因此关注受众数量较少,影响力不大。目前,在学生中关注数量较多的校园公众号“掌上广艺”,其定位是想打破系部壁垒,涵盖全校范围,但负责运营的主要以学生为主,缺乏校方主导干预,权威性相对不强。

3.2 微信对于艺术类高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实现路径

针对上述现象,要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推广和传播实现校园文化品牌的维系和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3.2.1 团队建设方面:校方重视,整合资源,优化运营人才

校园微信公众平台是校园文化品牌的窗口和推广者,其管理和运营团队需要校方重视,积极介入,整合各类资源,打破系部和部门之间的壁垒,形成联动效应,可以将分散的微信平台进行整合,纳入同一个校园公众号内,分组分类别进行整体运营推广,有利于形成整体的校园文化品牌。这就需要校方增强管理意识,严格把关,完善管理运营团队,可以吸收优秀的学生进入团队,既严格维护学校管理的权威性,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创新性。运营公众号的编辑要有丰富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还要足够了解大学生群体特点,有良好整合和分配信息的能力。这就需要加强运营团队管理,优化人才,全面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

3.2.2 品牌内涵方面:提升品位,结合特色,打造个性文化品牌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要增强品牌意识,提升内涵,将品牌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和培养人才目标的大背景下来实施操作。同时需要尊重个性,只有尊重个性的品牌,才能赋予校园文化以新的内涵,趋同化的校园文化活动看似热闹,实质上无法满足师生各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优势来实现上述目的,尽可能把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和文化品牌特性融入微信公众平台,提升品牌内涵,打造出校园个性品牌。

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为例,可结合本校特色,打造一个覆盖艺术设计、美术教育、音乐舞蹈、影视戏剧等艺术门类,有理论讲授、艺术赏析和实操实践等多种形式,“讲”“演”“评”结合,以满足学生在审美观念、艺术实践、艺术素养等方面的系列文化活动品牌要求。通过校园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传播,推广本校特色文化,开展校际文化交流活动,展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成果;积极走出校园,寻求多种传播途径,通过主办、承办或协办相关文化展演、社区艺术教育等多层次的文化活动,来推广本校校园文化品牌,让人们熟知和喜爱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品牌影响力,从而达到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有效提升。还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实现线上和线下的品牌联动效应。例如,在新一年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启动之际,通过盘点历年校园文化活动和推广相关活动内容,收集汇总学生和教师的互动评价,来提升公众号的人气,增加传统媒体的关注,增强校内外辐射力,合力推进校园个性文化品牌的锻造与培育。

3.2.3 运营推广方面:针对诉求,发布内容,注重实用性和新鲜性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微信公众号的主要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因为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应通过满足学生的诉求来获得持续和广泛的关注,增加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凝聚力和忠诚度,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文化育人目的。具体而言,可以借助微信平台发布跟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如迎新安排、社团招新、考试动向、招生情况、实习实训和工作招聘等内容,使他们更快更有效地了解学校最新消息,熟悉校园文化。此外,微信公众号需要把握学生心理,实时发布一些富有创新性、新闻感的校园信息和话题,新鲜话题和信息可以提升校园文化品牌的亲和力,提升人性化形象,可以扩大和巩固校园文化传播的受众基础。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品牌的维系和创新需要适应信息时代带来的各种挑战。在新媒体时代建设新时代的校园文化要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特点,发挥微信的优势,使其成为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新途径,为促进艺术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给艺术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分析微信与当代大学生的关系、微信公众平台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关系,从品牌内涵、团队建设和推广运营等方面探讨微信对于艺术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艺术类高职院校,微信平台,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1]卢志米,徐增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24).

艺术类院校建设 篇10

借鉴“教学工厂”模式,以专业为单位开展“专业实体”如平面设计工作室的建设,将承接的项目作为教学的补充,并逐渐升级为类似企业化管理的教学工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业素养,在高职艺术设计类的人才培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 艺术设计专业 专业实体 工作室 教学工厂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34-01

一、课题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艺术行业的人才需求困局在于:在高端缺乏优秀的创意人才,在低端缺乏熟练的图形图像制作蓝领人才。在我国,前者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本科教育,后者的培养主要依赖于高职教育。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艺术类专业都存在对行业需求和专业方向定位不清的问题,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行业经验培养及实训环境等都普遍落后于市场需求。因此,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必要的专业素质,不熟悉行业流程和规范,与行业期待不符。

“教学工厂”作为一种能够适应行业需求的教学模式,在高职艺术设计类的人才培养中有值得借鉴之处。

二、“教学工厂”理念

“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简称“NYP”)的核心办学理念和教学系统,以学校为本位,在NYP现有的教学系统上设立,通过“全真+仿真”的模式在教学环境中全方位地营造企业实践环境,以企业的实际项目和企业实习为载体,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厂”吸收了英国“三明治”和德国“双元制”的优秀教育理念,将企业实习和项目与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实际的教学中采取“2+1”的课程设置:前两年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在其间穿插小型的企业研发项目;第三年除了“专向培训”外,学生还需完成为期12周的“企业实习”和为期12周的“毕业项目”设计。

为保证学生的实习内容,教师需要不断地承接并参与到企业项目的研发中去,了解企业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实际的职业能力需求,提高了专业能力。对于学校,则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能够更精准地为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和培训。

NYP“教学工厂”的建设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学院建立模拟的企业环境,吸收企业的技术,建立全真的企业环境,引入企业项目并让学生参与项目工作,从中感受企业的技术需求并得到锻炼。

第二阶段,学院不间断的根据企业需求为学生安排企业项目。学院的教师要求具有企业背景,无论是来自企业还是让教师进入企业锻炼,都要求教师能够清晰的了解企业需求、发展趋势,具备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胜任企业项目的实施和学生的指导。

第三阶段,注重知识经验的积累与分享,奠定“教学工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院在“无界化”理念的指导下,让师生参与大型综合项目的设计,将完成的项目进行总结,并加入到知识库中供师生共享。

第四阶段,继续发展与完善“教学工厂”。

三、关于建设“专业实体”的设想

结合我院艺术设计类专业现状,在教学改革中借鉴“教学工厂”理念,就建设“平面设计工作室”这一“专业实体”提出一些设想。

1.服务范围

工作室成立后,初期可服务于学院内部,完成简单的平面设计与制作工作,如校刊校报的设计排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后期可模拟企业的运作模式承接更复杂的社会项目。

2.分阶段实施

(1)初期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工作室并实现初步运作,同时完成骨干教师的企业研修培训。

在该阶段,选派专业骨干教师进入企业研修,在企业中通过完成实际项目熟悉行业运作流程,积累行业经验,并将完成的项目吸收到工作室的“项目资料库”中。

在该阶段,吸引少数优秀学生,承接简单任务,如学院的校报校刊的编辑排版等工作,并将这些工作项目主要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扩大工作室为教学服务的范围。

(2)中期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丰富工作室的“项目资料库”,并吸纳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工作室的工作中来。

骨干教师经过在企业中的锻炼,将参与的项目用于丰富工作室的“项目资料库”,为更多的学生提供进入工作室学习、体会实际工作流程的机会;也可将工作室的部分工作任务作为实训项目引入到学生的顶岗实习中。

在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工作室承接“威客”网站的设计任务,建立起虚拟的网络实训教学场所,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校企合作伙伴项目不足和设施、场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3)后期

该阶段的任务是逐步实现工作室的企业化管理。

工作室的教学活动以源于企业的真实项目为核心,随着工作室规模和影响力的扩大,能够容纳所有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项目。项目的实施以独立或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对于团队项目,参照设计公司的经营结构对项目小组的学生进行专业分工,按照企业管理的方式学习和工作,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目标和学习业绩进行管理,以任务分工和完成效果进行考核。教学活动的项目来自于企业,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运作流程,有深度、有广度的进行研究和实现。

四、总结

对于实践能力要求较强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主要应立足于解决好建设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境。

通过工作室这个专业实体的建设,能够使得高职教育与企业接轨,更加准确的了解企业需求;并以此为载体,将教学、实践、项目承接一体化,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并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案例积累、师资培养、校企合作上,都有诸多裨益。

参考文献:

[1]郑婷.高职院校图形图像专业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读与写:教育教学刊[J],2012.6

[2]张永军.南洋理工学院办学理念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陕西教育[J],2012.5

[3]胡承武,万剑.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讨.职业技术[J],2009.4

[4]巢雨仓.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理念及其启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7.2

作者简介:

上一篇:公关下一篇: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