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质量指标

2024-05-03

作业质量指标(精选十篇)

作业质量指标 篇1

目前, 牧草收获机械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 牧草收获机种类繁多, 生产厂家也是以小厂家居多, 为了规范牧草收获机械的作业质量, 为评价牧草收获机作业性能提供技术参考, 需确定牧草收获机作业质量指标及其检测方法、判定原则。

1 牧草收获机

牧草收获机是一种切割牧草的机械设备和绿化环保设备。牧草收获机械可将牧草和园林中的杂草进行切割并将其铺放在地面上。

2 牧草收获机作业质量指标

牧草收获机各项作业指标的确定是在地方有关标准基础上, 结合我国牧草收获的实际情况确定的。各项检测指标是征求农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意见基础上, 对牧草收获机的作业条件及检测方法提出了具体要求。各项指标参照了国内外现有标准, 又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使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科学性。作业质量指标值是在下列作业条件下确定的:牧草收获应在牧草的乳熟期及时进行, 地块中牧草不应倒伏, 作业时风速不大于4 m/s。

在规定作业条件下, 牧草收获机作业质量指标应符合的规定如下表:

3 取样方法及检测点位置的确定

采用五点法检测, 选点是每点1 m2, 测取平均割茬高度、超茬损失率、漏割损失率。在作业区内的对角线均选3个割测区, 3个往返行程, 共6个点, 对碎草率、捡拾损失率、压缩损失率、漏搂率、搂齿划痕最大宽度等进行检测。

4 牧草收获机作业质量检测方法及判定规则

4.1 作业质量指标测定

4.1.1 割茬高度

沿着割幅方向以自然地表的平行面为基准。在测区内, 逐次测定全割幅的割茬高度, 每次等距测20株, 取其平均值。

注:H为当地农艺要求的割茬高度。

4.1.2 超茬损失率

在测区内, 人工剪下高于当地牧业技术要求的割茬部分称重, 计算其占全部应割牧草质量百分比。按照公式 (1) 计算。

按3中的规定, 在测区内取5个点, 每点取1 m2, 拣起所有秧秆称其质量, 从中挑出打碎长度不合格的秧秆称其质量。按式 (1) 计算打碎长度合格率, 并求出5个点的平均值。

式中Sc—超茬损失率/%;

Mc—每平方米超差损失量/g;

Ms—每平方米实际收获鲜草量/g。

4.1.3 漏割损失率

收割后高于割茬而未被切割的牧草质量与取样面积内应收获牧草质量百分比。按照公式 (2) 计算。

式中Slg—漏割损失率/%;

Mg—每平方米漏割损失量/g。

4.1.4 碎草率

7 cm以下的草节为碎草, 在测区内, 机器前进方向的全割幅内, 割幅小于2 m的取1 m长, 割幅大于2 m的取0.5 m长, 全割幅内的碎草质量与该范围内已割下的牧草质量之比。按照公式 (3) 计算。

式中Ssc—碎草率/%;

Msc—碎草质量/g;

Mm—已割牧草质量/g。

4.1.5 成捆率

在规定样本地块内, 测定成捆数。按照公式 (4) 计算。

式中Sk—成捆率/%;

Kc—成捆数/捆;

Kd—打捆数/捆。

4.1.6 草捆抗摔率

随机抽取20个草捆, 自5 m高度自由下落, 每捆连续摔三次, 记录摔散的草捆数。按照公式 (5) 计算。

式中Sks—抗摔率/%;

Ikc—被测草捆数/捆;

Iks—累计摔散草捆数/捆。

4.1.7 伤捡拾损失率

(1) 每次测定长度应选取10 m长, 称其草质量。

(2) 待机组通过后, 将测定地段上原草条内遗漏的7 cm以上割后牧草全部收集起来, 其质量占测定地段全长草条质量之百分比。按照公式 (6) 计算。

式中Sj—捡拾损失率/%;

Mj—捡拾漏拾牧草质量/g;

Pj—每米草条的质量/kg·m-1。

4.1.8 压缩损失率

用帆布接取压缩过程中形成一个草捆, 成捆拾遗落下的散碎草, 称其质量, 取其平均值作为测试数据。按照公式 (7) 计算。

式中Sy—压缩损失率/%;

My—压缩损失量/g;

Li—测定长度/m

4.1.9 打捆损失率

按公式 (8) 计算。

式中Sd—打捆损失率/%。

4.1.1 0 漏搂率

在测区内, 每1个测点沿机器前进方向, 全割幅内选取5 m长, 搂草机通过后的面积内未搂到的且长度大于7 cm的牧草质量占应收获牧草质量之比。按照公式 (9) 和公式 (10) 计算。

式中Ml—每平方米平均漏搂牧草质量/kg·m-2;

Mt—所测各行程内漏搂牧草质量之和/kg;

nx—测定次数;

A—搂草机平均搂幅/m。

式中St—搂草率/%;

Mst—每平方米内收获牧草平均质量/kg·m-2。

4.1.1 1 搂草划痕最大深度

在测区内, 选择连续划痕长度≥500 mm处, 测定搂齿划痕最大深度。

4.1.1 2 牧草不清洁度

在测区内, 收获牧草中随机抽取5捆, 捡出草条中除鲜牧草之外的所有杂物质称其质量, 计算其占应收获牧草质量百分比。按公式 (11) 计算。

式中Sb—牧草不清洁度/%;

Mz—所抽草捆内杂物质量之和/kg;

Mq—所抽草捆质量/kg。

4.1.1 3 污染

在作业样本地块内, 对观察到的污染区进行测量并累加。

4.2 判定规则

(1) 割草作业时, 被检验项目不符合作业质量指标其中之一项的均称为作业质量不合格。割草作业质量指标包括:平均割茬高度、超茬损失率、漏割损失率污染。

(2) 搂草作业时, 被检验项目凡不符合作业质量指标, 其中之一项的均为作业质量不合格。搂草作质量指标包括:漏搂率、漏齿划痕最大深度污染。

(3) 捆草作业时, 被检验项目凡不符合作业质量指标, 其中之一项的均为作业质量不合格。捆草作业质量指标包括:成捆率、抗摔率、打捆损失率、牧草不清洁污染。

5 结束语

质量指标 篇2

质量指标可以有效地识别、纠正和持续监测问题,改进性能,保障患者安全,并且提高临床实验室中的关键进程的一致性和标准化。本文将从质量指标的识别、建立和应用几个方面来介绍质量指标,重点关注分析前质量指标的现状,并结合我国临床实验室实际情况提出发展我国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指标的一些建议。

一、质量指标的识别

(一)质量指标的定义

美国医学会(IOM)对质量的定义为“针对个人和群体的医疗卫生服务可以增加期望的医疗结果的可能性并且与目前的行业知识相符的程度”。质量指标是能使使用者通过与准则对比来定量其所选择的保健质量的工具。它可以被定义为一项被动量度。这项量度能够评估IOM所定义的几个关键领域,包括患者安全、结果、公平、以患者为中心、及时性及效率,并从重要性、科学行和可行性三个方面来对其进行评估。

质量指标是一种提供有关体系质量信息的系统性测量过程。质量指标能测量实验室服务的各个方面。选择一套指标来测量操作质量对实验室管理十分有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法案修正案(CLIA’88)、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院(CLSI)指南(详见GP26和GP35)和美国医学会(IOM)所描述的领域都为识别临床实验室服务中的质量指标提供了有用的框架。理想情况下是应该监测实验室服务的各个方面。但是在目前条件下,要完全识别并监测检验过程中的每一个质量指标还是存在很大难度。如表1所示的质量指标,它们识别了实验室检测全过程中的阶段谱。然而,它们并没有提供全面的有效区域。所有已使用的识别指标的总体缺乏可能导致对实验室检测全过程中所有阶段监测的不足。

一些质量指标是法律、规则、认可组织或是合同(如,实验室监测分析系统的内部质量控制[IQC]的要求和实验室间能力验证[PT])所要求的。如果不是外部机构要求,实验室管理者则可以根据组织目标、战略计划、数据评审、投诉和主观评估来选择质量指标。

(二)应用目的

有效的质量指标可以用于以下四种目的之一或者几种:

1.监测特殊的、正常稳定的功能,尤其是那些可能失败并对实验室产品质量有至关重要影响的功能。例如,血库冰箱温度的定期监测,这类质量指标构成了室内质控(IQC)的一部分。执行QC功能的指标涉及重复测量,并有定义好的行动阈值,当超过行动阈值时,停止生产直到纠正了阐述差错的原因之后。质控指标适用于监测那些潜在的不能立刻被轻易观察到的微小变化。

2.监测涉及到多种输入或多重连续活动的复杂过程。例如,急诊检验中从下医嘱到报告验证的回报时间,此类指标也应定义好行动阈值。其关注活动的结合或是工作流程途径中的关键交叉点。因为复杂的过程受到多重因素的作用,因此性能差别的原因经常不确定,且结果偏差也不确定。在此类质量指标中,超过行动阈值的性能偏差通常会引起进一步调查而非立刻停止生产过程。

3.监测操作中计划改进的有效性。质量改进可能计划来回应客户关注或标记事件,来完成一个战略计划,或是与适合目标如医学会的六个质量领域更好地相配合。质量改进指标通常没有固定的行动阈值。性能的目标水平可能由领导者判断之后设置,而当质量指标被用在计划-实施-检查-行动(PDCA)质量循环中的检查阶段时,任何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改进都可以使观察者满意。

4.探索潜在的质量风险。领导者可能不确定存在哪种质量问题或哪几种因素是导致大部分已知的不合格的原因。实验室服务中可以采取几种测量指标来度量实验室服务的某些方面,然后将以后的性能与行业基准相比或是进行其他类型的分析。这种探索性评估的结果可能会导致更多监测或某些特殊的质量改进,这取决于结果本身。

二、质量指标的建立

(一)质量指标的选择

质量指标应该测量实验室服务的安全性、有效性、以患者为中心、及时性等方面,除此之外,每个实验室必须要与临床沟通来识别适合自身的特定指标。在选择质量指标时,需要确定一项能被准确和精密测量的且有显著预测价值的项目,以便为促进差错检出提供早期警报系统。质量指标的选择通常包括计划-实施-检查-行动(PDCA)环中各个阶段的信息指标,这包括对医疗功效和成本效果、患者和工作人员安全及机构风险有显著影响的实验室关键服务指标和检验全过程中的关键过程指标。工作人员根据反馈的监测结果,可以决定补救措施和计划执行纠正或预防措施。

(二)质量指标的建立与执行

一旦选择了特定的指标,实验室管理者就需要开始对所选择的指标进行定义,并制定数据收集计划,然后通过一个简单的预试验来评估指标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收集回来的指标数据可以通过质控图来进行分析,以最终达到发现异常变异,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1.指标的定义:质量指标的可操作性定义除了要确保达到与选择特定指标相关的目的外,还应确保数据收集的持续性。负责追踪每个指标的人员要共同完成以下工作:指标的确认,指标的目的、范围、权力,指标强调的领域。

2.数据收集的记录过程:每个实验室应用文件记录每项指标的特定数据收集计划,包括上述所建立的可操作性定义、被监测活动的清楚范围及其与组织的相关性。需要考虑如下项目:负责收集数据的成员、测量的频率、数据的类型、抽样计划、确认研究、外部参考文献、目标和阈值、预试验的使用等。

3.目标的设定:对于每个质量指标而言,需建立监测目标及基于实验室质量计划目标的性能改进的基准。在当前性能的基础上,设定预期可行的目标,然后根据行业标准来考察循证基准。然而,行业基准可能不符合实验室目标。因此,实验室应收集所有可得的数据并且设定行动阈值以达到其性能目标。当缺乏特定的行动阈值时,应寻求其他量度的参考值。

4.预试验:一个简单的预试验可以确定质量指标是否客观、独特且可完成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在数据采集时,前瞻性的信息更好,但不排斥使用回顾性信息。预实验中任何程序的变化都应记录在新版本的指标发展程序文件中。而具有修正注解的旧版本也应该被保存下来,以防止同样错误的发生。除此之外,预实验中还应考虑数据表达的方式,采用图表来形象地展示信息。

5.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一旦预试验完成并修订数据收集计划,实验室就能着手进行数据收集。实验室差错检查表和帕累托图可以准确地指出过程性能中最有问题的一个或两个独立变量。大部分实验室人员熟悉使用控制图,能将分析仪的质量控制数据绘制为图(Levy-Jennings图)。同样类型的质控图可适用于质量指标信息的分析。质控图展示了过程是如何随时间变化的。通过将目前的数据与图中的质控上限、均值和下限进行比较,实验室管理者就能得出关于过程变异的结论。

一旦选择了正确的质控图,完整的质控图能够准确指出发生在进程中变异的类型,包括特殊原因变异或通常原因变异。特殊原因变异是不可预料的,包括人员差错、仪器功能异常和电力波动,其在质控图上的表现有异常值、偏移、趋势和锯齿波。通常原因变异是系统的差错,如仪器能力不够、设计不合理或缺乏清楚定义的标准操作规程、未达到标准的试剂、培训不充分等。此时,质控图上的数据在控制限内上下波动。通常原因变异的出现表明需要基本的过程改进,而特殊原因变异的出现则表明需要过程控制。指标数据应以最清楚的展示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好以表格形式来进行描述,也可用直方图、散点图等图形方式描述出来。

三、已建立的分析前质量指标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受卫生部医政司的委托制定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体系[卫办医政函〔2009〕723号],已组织有关专家,根据国外的经验,并按照我国《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卫医发〔2008〕27号)、《综合医院评价标准》(修订稿)、《患者安全目标》(2010年版)及《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卫医发[2006]73号)中对临床实验室质量和管理的规定要求,同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来制定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体系。目前共拟定质量指标70项,其中分析前质量指标占31项,如表2所示。

在我们所拟定的分析全过程的质量指标中,人们对分析中指标的关注力度最大,而分析中指标也是目前我国临床实验室发展最为成熟的。相比而言,临床实验室对分析前和分析后质量指标的强调远远不够。然而,许多研究表明,分析前过程才是临床实验室误差来源的主要阶段。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分析前过程质量监督的力度。

四、分析前质量指标的现状分析

在实验室检测全过程中,分析前为关键的第一步。从临床医生发出检验医嘱开始到标本分析前的这个过程内,很多步骤可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错误的医嘱的发出不仅会浪费宝贵的实验室资源,而且会延误患者的治疗,增加其住院费用。目前国内对于分析前质量保证的关注有所提高,但是缺乏对分析前质量指标的系统性研究。因此,本文对美国病理学家学会(CAP)所开展的质量探索(Q-Probes)计划中质量指标的监督情况进行研究总结,以期为我国实验室分析前质量改进提供一些参考。本文将从检验医嘱、患者识别、标本采集及标本的识别、准备及运输几个阶段,对各项指标的定义、意义、现状分析及建议进行描述。

(一)检验医嘱

1.医嘱的准确性

定义:包含临床医生所发检验医嘱中正确送达实验室的百分数和所完成的检验医嘱占所发出的医嘱的百分数。

意义:临床医生发出检验医嘱是实验室检测全过程的第一步。其准确性可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错误的检验医嘱不仅会浪费医疗卫生资源,而且会导致患者诊断和质量的延误。

现状分析:CAP对美国97家临床实验室的医嘱准确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这些被调查的实验室中,检验医嘱的发送准确性较高,为98%。调查显示在住院患者的检验申请中,主要有申请医生姓名不一致所导致的电脑录入医嘱错误为5%。而在对577所实验室进行医嘱准确性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错误的医嘱中,下了医嘱而未被检验的占1.9%,检验了未下的医嘱占0.7%,另有1.1%为下了医嘱但未能在患者的医疗记录中找到。

建议:不正确的医嘱不仅会增加患者的花费,而且可能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然而,目前临床实验室所采用的几种干预方式如直接将检验医嘱录入电脑、采用检验谱和将实验室和医院信息系统相联等对医嘱准确性都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有研究表明,使用混杂的检验码较使用特定的检验码而言,其检验医嘱发送的不准确率有统计学差异(3.9%与5.6%,P=0.03)。因此,建议在制定相关的核对医嘱的规定的同时,考虑使用混杂检验码而非特定检验码。

2.重复医嘱

定义:在一周之内同一患者的某检验项目医嘱在两次以上的百分数。促激素释放试验不包括在内。

意义:大部分重复医嘱都是不必要的,会给实验室带来浪费。

现状分析:由于申请医嘱的医生忘记自己已开过相同的申请而导致的重复医嘱占大部分。此外,同一个患者可能同时存在管床医生、主治医师、有处方权的住院医等多位医生的管理,因此极有可能导致重复医嘱的产生。在某些情况下,重复医嘱产生于因结果明显异常需要复查,这时是具有合理性的。在502家调查机构中的221476次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医嘱申请调查中发现,因医生忘记已开过医嘱所导致的重复医嘱占19%,而有11%的重复医嘱是医生称其未下过医嘱。

建议:由不同医生对同一患者管理所导致的重复医嘱所占比例较大。建议制定相关的减少不同医生对同一患者下相同医嘱的政策,同时需要保证医嘱传送的准确性。

(二)患者识别

1.腕带识别错误

定义:在抽血前进行检查,其中腕带错误的患者占总数的百分数。对于腕带错误的定义为:腕带丢失、有不同信息的多重腕带、腕带信息错误、信息不完整、戴他人的腕带。

意义:在美国每年因患者标本的识别错误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有160000例,而腕带识别为住院患者识别的重要步骤,是标本识别的源头。腕带识别错误可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其中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是因患者识别错误所导致的血型不相符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现状分析:目前对腕带识别的重视较高,整体错误率较低。在一项对2463727次腕带的识别调查中,结果显示中位错误率为2.2%,腕带缺失占49.5%,有不同信息的多重腕带占7.5%,信息错误占8.6%,信息不完整占5.7%,戴他人腕带占0.5%。其他几项患者识别的研究中,腕带错误率的分布与此差别不大。

建议:患者识别正确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基石,也是直接影响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关键步骤,因此需要加大对腕带识别的重视。腕带一般由护理人员放置,由采血人员进行核对识别。研究表明,采血人员对腕带识别持续性的监测可以有效地降低腕带识别错误率。因此,建议常规连续监测腕带错误,加强对护理人员及采血人员的培训来改进此项性能。

(三)标本采集

1.患者对采血术的满意度

定义:这项指标为对采血服务满意的患者的百分率。满意度通过在几个医院门诊患者的调查问卷的研究中被评估。

意义:采血服务为实验医学科直接与患者接触的服务之一,因此从患者对采血服务的满意度来反映实验室性能是客观而直接的。

现状分析:在对540所参与实验室的29467名门诊患者的调查中,我们看到患者对采血服务的总体满意度为98.9%,中位数采血等待时间为6.0分钟。这与之前两项相同研究的调查结果相符。

建议:患者对采血术的满意度可直接反应采血服务的性能。因此,提高采血人员的操作技能及加强其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要有效地缩短采血等待时间。

2.采血成功率

定义:所进行的采血术中成功次数所占总采血次数的百分数。此处成功的定义为能获取适合的标本。

意义:不成功的采血术会导致患者标本的再次采取,这将给患者及临床医生带来很大的不便,使其对实验室操作的满意度下降。采血术的成功率和有效性可直接影响血标本的质量。

现状分析:有调查表明,门诊患者采血术成功率略高于住院患者采血术成功率(99.6%比93.2%)。门诊患者采血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有:患者未空腹(需要空腹时)、采血医嘱信息丢失、难以抽取标本、患者离开采血区等。而住院患者采血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有:找不到患者、患者转科或者出院、标本已被他人采集。同时,采血人员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采血成功率。在对210所实验室的采血成功率调查中显示,实验室特定的采血人员较非实验室特定采血人员而言,其采血成功率明显更高(P=0.002)。

建议:采血操作成功率和有效性低会引起血标本量不足、溶血、凝血、标本丢失等后果而被拒收。因此,需要加大对采血人员技术的培训,同时要加强医院各部门间的合作,即涉及到临床护理人员、临床医生和实验室人员之间相互沟通合作。

(四)标本的识别、准备和运输

1.标本拒收与不足

定义:以标本拒收率表示,即送检标本中被拒收的标本所占的百分数。拒收的标准据检查项目有所不同。

意义:适合的标本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基础,不适合的标本对患者的诊治有影响。研究表明,冰冻切片与永久切片结果不符的主要原因为标本问题(44.8%)。因此,不符合标准的标本应被拒收。拒收导致标本的再次采集,这将会导致实验室报告周转时间(TAT)的延长,进一步延误患者的诊治。

现状分析:目前标本拒收的原因主要有溶血、凝血、标本量不足、标本容器信息错误、未及时离心处理等。不同的检验项目拒收的原因所占比例不同。Q-Probes中对生化标本可接受性的调查显示,溶血是最频繁的拒收原因,为排第二的标本量不足所占比例的五倍;对血液学标本拒收率的调查则显示,标本凝血为其拒收的首要原因,为排第二的标本量不足所占比例的六倍;而对宫颈细胞学标本足够性的研究标本,标本量不足是引起该项标本拒收的主要原因。

建议:标本接受性收到采样人员、采样容器、标本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多项研究表明,实验室人员采样的拒收率远远低于非实验室人员的采样拒收率。相应的,乳腺组织细针抽取细胞学的研究标本,非病理学家操作的不满意率为病理学家操作的两倍。另一项调查表明,宫颈活检与细胞学结果缺乏关联的主要原因为采样或者涂片误差。这些调查结果均提示我们:1)加强对采样人员的规范化培训;2)适当的标本分析前处理都可以作为改进这项性能的政策。

2.血培养污染

定义:被污染血培养占所进行的血培养的百分数。对于污染无明确定义,常解释为血培养中存在多种微生物。

意义:血培养是心内膜炎及其他疾病临床诊断的病因学依据。但是,阳性血培养可能是由皮肤定植菌群或者路过菌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假阳性,即血培养污染。血培养污染会导致临床医生对患者诊断的不确定,从而引起不必要的抗生素的使用,实验次数的增加,患者住院时间的延长及住院费用的增加。

现状分析:Q-Probes对49731份血培养标本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血培养污染率为2.5%,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间无明显差异(P=0.273)。而对血培养污染原因的调查中显示以下因素与低污染率有明显关系:细心的采血服务(P=0.039),碘酊消毒皮肤(P=0.036),孵育前收集器顶部净化(0.018)。在有683所实验室参与的采血师安全操作调查中,我们发现有2966个持针器可见血液污染,这些机构中的67.8%中存在至少一条压脉带和一个持针器被污染。可见,采血术的操作精细与否对于血培养是否被污染影响很大。

建议:规范化的采血操作,如勤换手套等与低污染率有关的因素均应被提及作为保证血培养质量的操作规程。

3.尿培养污染

定义:被污染的尿培养标本占所进行培养的尿标本的百分数。对尿培养污染的定义为:存在超过2个的≧10000CFU/ml的菌落。

意义:尿培养污染会导致检验医嘱的复查,增加不必要的实验室资源浪费和患者的花费。

现状分析:Q-Probes中的几项研究均表明尿培养的污染率没有明显改变。在对127所实验室进行的尿培养污染率的调查中显示,中位数污染率为15.0%。与污染率相关的因素不包括采集部位,而与分析前处理,尤其是冷藏操作有显著相关性。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患者提供采样指导也与低污染率相关。

建议:1)指导患者对采集尿液进行规范化操作;2)采集后孵育前将尿液放置冰箱冷藏;3)保证尿杯的清洁度。

4.标本采集和运输及时性

定义:标本采集所需时间及标本采集后运输到实验室所需的时间。同时检测总体TAT作为对比。

意义:标本采集时间和运输时间的控制可有效的降低TAT。因此,通过检测此项指标可望缩短TAT。

现状分析:研究表明,总体TAT时间的缩短与标本采集时间缩短及采集后及时运输相关。采集标本的处理与TAT也有关联。在对非妇产科细胞学的一项调查中,我们发现液体或者细针穿刺的标本可延长TAT。而标本采集时间和运输时间的延长会导致整体检验及时性的降低。在对346所小医院的50000次尿液分析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有68%的尿标本未冷藏,而这其中的11.2%的分析时间大于所推荐的2小时。因此,缩短采集和运输时间可为后期分析赢得更多的时间,方能保证报告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此外,有研究表明,运输人员的不同可影响总体TAT,特定实验室人员与非实验室人员参与运输的TAT明显不同。

建议: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加强对标本采集和运输时间的持续性监测,加强对延误的患者标本的拒收力度和对采样人员的规范化培训。

五、加强分析前质量指标的监督

分析前各项质量指标的准确性、及时性、充足性和有效性都是我们研究的量度。从多项调查研究可以看出,采血术的操作与患者识别、患者的满意度、标本拒收率和血培养污染率密切相关。因此,规范化的采血操作是需作为常规监测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由实验室特定人员进行的采样操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都明显高于非实验室特定人员的操作。这提示我们需加强对采样人员的操作培训,严格的采样规程的制定和执行是保证后期分析准确性的基础。采样后标本的处理及运输同样存在问题,应加强这些方面的管理,缩短标本运输时间,进行必要的标本前处理。而医嘱的准确性和患者的识别提示我们,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保证不仅涉及到实验室检验人员,而且与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有直接关联。如何与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进行较好的沟通,来共同改进实验室质量,是我们需要更加努力的目标。总而言之,临床实验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监测分析前过程的指标,通过指标的长期监督来实现改进性能、减少误差和保障患者安全的目的。

改善烧结矿产质量指标的研究 篇3

【关键词】烧结;改善;产质量;技术

0.前言

随着高炉铁产量的不断增加,高炉对烧结矿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同时,世界范围内钢材市场波动频繁,钢铁企业为了保证效益和增强竞争力对钢材质量的要求必然就会不断的提升。为满足高炉生产优质生铁的要求,烧结矿的质量也需要不断的改善。

综上所述,从烧结工艺上进行改善烧结矿产质量指标的研究显得意义深远。因此,本文就改善烧结矿产质量指标从工艺上进行了研究。

1.提高烧结矿产量的研究

1.1提高烧结机的利用系数

在烧结厂,烧结机是所有设备和工艺的核心,它的利用系数的高低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烧结矿的产量。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原料性能、和烧结工艺环节上进行了提高烧结机利用系数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

1.1.1尽可能降低焦粉的平均粒度

借鉴韶钢烧结厂的研究,本研究从焦粉破碎流程及外部局限条件上作了分析和实验。韶钢烧结厂焦粉的平均粒度一直偏高,小于3mm粒级百分比一直偏低。

参照韶钢烧结厂焦粉粒度条件,为了加强焦粉破碎,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控制购进碎焦的上限粒度,要求小于15mm的焦粉所占比例不得低于90%,杜绝购进大于20mm粒度的碎焦。

二、提高对辊机和四辊机的破碎效率,使经对辊机破碎后的焦粉,其小于8mm的比例必须占90%以上;经四辊机上辊破碎后,小于5mm的粒级应占80%以上;四辊机下辊破碎完的焦粉,小于3mm的应占72%以上。

通过研究和生产实践,我们可以看出经过努力,焦粉粒度小于3mm的逐年提高,由于细粒度焦粉的提高,改善了焦粉在料层中的燃烧效率,加快了燃烧速度,燃烧前锋变窄,提高了料层的透气性,烧结利用系数得以提高,同时,烧结矿的产量大幅度提高。

1.1.2稳定原料的理化性能

原料理化性能的波动,对烧结利用系数极为不利。随着我国进口铁矿石原料的增多,各大烧结厂的原料再也不是单一的当地矿山矿石,而是由多种或进口或全国各地的矿石原料混合而成。这样的原料条件必然会使原料性能随着矿种的变动而变动,为了稳定原料的理化性能,我们可以建设大型原料场。通过原料场对原料进行混匀后再运往烧结厂生产,这样原料成分的波动就会控制在很合理的范围以内,使烧结利用系数稳定且有较大的提高。

1.2烧结固体燃料分加

所谓烧结固体燃料分加,也就是烧结料中所需燃料的一部分在一次混合以前加入,而另一部分则在混合料制粒后期加入。这种二次添加燃料的技术早在70年代就有不少研究和生产实践。

研究发现燃料分加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特别是能显著提高产量:

(1)将燃料外加在混合料颗粒表面,使燃料的表面不被细精矿所覆盖,有较大的活性反应面,在烧结过程中提高了燃烧速度,这是外加燃料烧结提高产量的主要原因。

(2)外加燃料能防止沙散性大的燃料对其它物料在成球过程中的阻碍作用,改善了混合料的制粒效果,从而改善了烧结料层的原始透气性,有利于提高产量。

(3)外配燃料改变了燃料在混合料中的分布状况和燃烧条件,能提高燃料的利用效果。

2.改善烧结矿质量的研究

烧结矿品位、烧结矿强度、烧结矿粒度组成、烧结矿冶金性能等对烧结矿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下面就这几个方面和最近的SYP烧结增效剂改善烧结矿产质量进行分析研究。

2.1提高烧结矿品位

高炉生产实践表明:入炉矿石品位每提高1%,每吨铁减少渣量30kg,高炉利用系数将提高1%~5%,焦比降低2%~3%。研究发现为提高烧结矿品位可以采取措施如下:

(1)提高混匀粉品位。混匀粉作为烧结主要铁料,其铁品位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烧结矿品位。提高进口高铁低硅铁矿(如含铁量高达65%以上的巴西粉矿、南非粉矿、印度粉矿等)配比,使混匀粉的铁品位从57-58%提高到63%左右,为提高烧结矿品位创造了较好的原料条件。

(2)增加生石灰和消石灰配比,减少石灰石配比,尽可能降低混合料中SiO2含量。

(3)强化原料、燃料的验收。针对铁料种类多、成分不一的现状,烧结厂应加强验收控制点的管理,严格按标准把关,并加强了无烟煤的验收工作,保证高的固定碳含量和低灰分。

2.2提高烧结矿强度,改善烧结矿粒度组成

提高烧结矿强度、改善烧结矿粒度组成、降低入炉粉末的具体研究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1)改善混合料粒度组成,实现厚料层烧结厚料层烧结有助于提高烧结矿强度、降低燃耗和改善烧结矿的还原性。为了提高料层厚度,可以通过增设三次混合,增加混合料的造球时间,实施中子测水,采用九辊布料器偏析布料,实行燃料分加等小球团烧结技术,从而改善了混合料的粒度组成,提高了混合料的透气性,为厚料层烧结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2)完善整粒铺底工艺适合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的老厂改造,烧结矿整粒后,其粒度组成均匀,强度大幅度提高,入炉粉末量明显降低。

(3)采用低负压点火技术。低负压点火有利于降低点火煤气消耗、改善烧结过程透气性,改善边缘点火效果,提高表层烧结矿强度。

(4)配加活性生石灰。工业试验表明:配加活性生石灰可改善烧结混合料粒度组成,降低混合料堆比重,提高烧结料中小球的热强度;活性生石灰配5%、烧结可增产6.31%。

(5)加强筛分设备的维护管理。为了提高整粒筛及沟下筛的筛分效率,可加强对筛分设备的点检与维护,及时发现并更新破损筛板,确保烧结矿粒度满足高炉的需要。使入炉烧结矿粉末明显下降。

2.3改善烧结矿的冶金性能

改善烧结矿的冶金性能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2.3.1低烧结矿FeO含量,提高还原性

如武钢采取提高烧结矿碱度,提高料层厚度,实行低水低碳操作,强化混合料制粒,控制烧结温度,减少磁铁精矿用量,二烧实行机上冷却等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4]。

2.3.2降低低温还原粉化率

一般认为,RDI与烧结矿的FeO含量密切相关,FeO降低则RDI升高。武钢烧结厂为了既要提高烧结矿的还原性,又要降低RDI,除了对Al2O3、MgO、SiO2、FeO这些有较大影响的成分进行控制以外,还采用了在烧结矿表面喷洒CaCl2溶液的措施,使RDI比未喷洒时降低了30%以上。1998年又研究成功喷洒MgCl2溶液,现全厂烧结矿都在出厂前喷洒了MgCl2溶液,其效果比喷洒CaCl2更好,烧结矿的RDI-3115一般都在30%以下,满足了高炉要求。

3.结语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提高烧结矿产量还是改善烧结矿质量指标方面,研究的的效果都非常可观。不仅烧结矿的产质量的指标明显改善,而且给企业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学科间的不断交叉,相信今后改善烧结矿的产质量指标的研究会更多,更有效果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葛西荣辉等.烧结过程中氧化氮及其他氮氧化物的排放.见:周取定等主编.第六届国际造块会议论文选.北京:中国金属学会,1994:318-331.

[2]郑玉春.《京都议定书》将对钢铁工业产生影响.世界金属导报,20051311.

[3]贺先新,翁得明.烧结固体燃料分加的研究.武钢技术,2002,40(4).

[4]方祥东.提高烧结质量的生产实践.湖南有色金属,2004.8,20(4).

作业质量指标 篇4

亚麻是我国极具特色的纤维作物。近几年, 作为我国亚麻主产区的黑龙江省实施了亚麻生产区“北移东扩”战略, 即麻区向北方转移, 东部亚麻种植区扩大种植面积, 尤其是国家实行的“兴边富民计划”已将亚麻种植列入其中, 将使黑龙江省亚麻由南向北转移加速, 垦区的亚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随着垦区亚麻种植面积的逐渐扩大, 越来越多的亚麻拔麻机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亚麻的收获有别于其它作物, 需连根拔出, 收获难度大, 作业环境复杂, 影响因素多, 收获时限要求严格, 亚麻收获作业质量直接影响后续机械化生产和亚麻纤维的产出率。为了规范亚麻拔麻机的作业质量, 提高亚麻拔麻机作业水平, 需确定亚麻拔麻机作业质量指标及其检测方法、判定规则。

1 亚麻拔麻机

亚麻拔麻机能完成亚麻拔麻、铺放作业的机械, 包括悬挂式拔麻机、侧牵引式拔麻机、自走式拔麻机。

2 亚麻拔麻机作业质量指标的确定原则

亚麻拔麻机械作业质量指标是衡量和规范亚麻拔麻机械作业质量的技术依据。各指标具有质量要求明确, 量化清晰合理, 操作简便的特点。使农机作业质量监督人员和农机化生产管理人员容易掌握, 便于操作和实施。

2.1 确定亚麻拔麻机械作业质量指标和各项技术内容时, 遵循目的性原则、性能特性原则和检验性原则。使指标确定得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便于标准的实施。

2.2 确定作业质量指标时, 根据机具本身特性, 结合农艺要求和自然条件规定其技术要求和指标值, 给技术的发展以最大的自由度。

2.3 亚麻拔麻机械作业质量除跟机具本身的性能、质量和操作技术有关外, 还跟作业地块的实际条件和亚麻成熟度有密切关系。在规定作业质量指标时明确作业条件。

2.4 在确定亚麻拔麻机作业质量指标的同时, 还给出其测量指标的相应检测方法和检验规则, 检测方法力求简便易行, 可操作性强。

3 亚麻拔麻机作业质量指标

3.1 伤麻率

亚麻种植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纺织用的天然纤维。亚麻原茎在机械收获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外力作用, 会对亚麻原茎产生损伤。伤麻是指在亚麻机械收获过程中, 由于机械作用使亚麻茎有明显破裂。伤麻率是亚麻拔麻机械作业质量指标的核心内容, 麻茎的损伤程度直接关系到纤维品质和长麻的产出率。所以, 我们把伤麻率列为作业质量指标中A类指标。根据我们调查和试验验证, 伤麻程度一般都在0~3%之间。该指标值在此区间, 既能满足亚麻拔麻机械的技术要求, 也不会对纤维品质产生较大的影响。

3.2 漏拔率

漏拔率是指亚麻机械收获过程中麻株的漏拔程度, 用单位面积内的麻株漏拔数与麻株总数之比的百分数表示。在实际作业中, 由于拔麻皮带调整不当, 造成皮带压力过小, 进而减小对亚麻茎的夹持力, 使漏麻现象发生。但是皮带压力过大, 会增大亚麻拔麻过程中皮带的夹持力, 加重对亚麻茎的损伤程度。为了减少麻茎漏拔数, 同时减轻对麻茎的损伤程度, 拔麻皮带之间 (或拔麻皮带与挂胶轮之间) 的间隙定在0.5~1mm之间。通过我们试验验证, 漏拔率在0~1%之间。

3.3 放铺线性偏差和放铺倾角

随着我国亚麻种植的集约化、规模化, 雨露麻生产面积逐渐扩大, 亚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水平也随之提高。亚麻机械收获后, 需进行机械翻麻脱粒作业、机械打捆作业。机械翻麻脱粒作业及打捆作业, 对麻铺的铺放质量有较高的要求, 要求麻铺规则、整齐。但在实际作业中, 由于机手的操作水平不同, 加之地形地貌的影响, 放铺质量有很大差别。通过对机械收获后的麻铺进行了测试, 并进行了翻麻脱粒、打捆作业, 确定了放角线性偏差在±75mm区间放铺倾角在≥70°区间, 不会对上述作业质量产生影响。

4 亚麻拔麻机作业质量检测方法及判定规则

4.1 伤麻率的测定

在测定的地块上, 沿对角线随机取5个测区, 每个测区宽度为一个工作幅宽, 长度为10m。在每个测区内随机取5个测点, 每个测点长度为0.5m, 测量各测点内亚麻茎株数和由于机械作用使亚麻茎有明显破裂的株数, 按公式 (1) 计算伤麻率。

undefined (1)

式中:

Sa—伤麻率 (%)

Na—亚麻茎有明显破裂的株数 (株)

No—测区内亚麻茎总株数 (株)

4.2 漏拔率的测定

测区及测点确定同4.1, 测量各测点内漏拔的亚麻茎株数, 按公式 (2) 计算漏拔率。

undefined (2)

式中:

Sb—漏拔率 (%)

Nb—测区内亚麻茎漏拔株数 (株)

4.3 放铺线性偏差的测定

测区确定同4.1, 在每个测区内以测区中心线为测量基准, 每隔1m测量麻铺中心线与测区中心线的距离, 按公式 (3) 计算放铺线性偏差。

undefined (3)

式中:

D—放铺线性偏差 (mm)

n—测定点数

Li—测区内第i点麻铺中心线与测区中心线的距离 (mm)

4.4 放铺倾角的测定

测区确定同4.1, 在每个测区内以机器前进方向为测量基准, 每隔1m测量麻茎与机器前进方向的夹角, 按公式 (4) 计算放铺倾角。

undefined (4)

式中:

α—放铺倾角 (°)

n—测定点数

αi—测区内第i点麻茎与机器前进方向的夹角 (°)

4.5 判定规则

按照对拔麻机作业质量的影响程度, 将作业质量指标划分为A类指标和B类指标, 确定伤麻率和漏拔率为A类指标, 确定放铺线性偏差和放铺倾角为B类指标。当A类指标全部合格、B类指标中有1项不合格, 综合判定拔麻机作业质量合格;当A类指标中有1项不合格或B类指标中有2项不合格, 综合判定拔麻机作业质量为不合格。

5 结束语

通过对亚麻拔麻机作业质量指标的检测及验证, 其作业质量指标量化合理, 数据准确可靠, 检测方法简便、易于操作, 能规范、指导亚麻拔麻机实际生产作业, 提高亚麻拔麻作业质量, 为评价亚麻拔麻机的作业性能提供了技术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亚麻种植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亚麻收获机械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亚麻的收获有别于其他作物, 需连根拔出, 本文针对亚麻收获的农艺要求, 结合现有亚麻拔麻机的作业特点, 提出了亚麻拔麻机作业质量指标的确定原则, 确定了亚麻拔麻机作业质量指标及其检测方法、判定规则, 为规范亚麻拔麻机作业质量和评价亚麻拔麻机作业性能提供了技术参考。

关键词:亚麻拔麻机,作业质量指标,确定,检测方法,判定规则

参考文献

[1]曹海峰.亚麻机械化生产技术.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8.

[2]高立辉, 曹海峰, 张立明, 等.4FZ-140型自走式亚麻拔麻机的研制.农机化研究, 2009 (6) :69-72.

[3]曹海峰, 高立辉, 胡科全, 等.我国亚麻生产机械化及产业发展建议.中国农机化, 2009 (3) :22-25.

[4]许益存, 韩树明, 曹海峰, 等.我国亚麻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农业机械, 2005 (2) :46-47.

科室质量与安全指标 篇5

一、综合目标

1、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要求,规范医疗行为,以树名医、创名科、建名院为主线,圆满完成签定的目标管理相关任务。科室内要有计划、有措施、有监督、有落实。

2、科室必须在医院领导下开展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开展诊疗活动,持证上岗,依法执业。

3、科室应服从医院管理,无条件接受医院管理部门在医疗技术、医疗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监督和管理。

4、医院实行统一收费,统一采购医疗设备、药品及耗材。科室不得私自收费、私自购进药品及耗材等。一经发现有违反者,医院将对科室及个人进行严肃处理,触犯法律者,将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5、科室应积极参与医院组织的活动,随时参加危急重疑难病人的会诊及抢救等。在国家、政府及医院有重大活动及突发事件时,科室应配合医院积极参与并圆满完成任务。同时,科室有义务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维护医院整体形象。

6、政治、业务学习每周至少 1 次,要有 80%以上人数参加。

7、加强医院平安建设,确保医疗安全。

8、无利用工作之便与病人及家属交换条件(吃、拿、卡、要、收取红包)现象发生。

9、积极开展优质服务,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切实做到无病人投诉。

10、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无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发生(赌博、酗酒、闹事、打架斗殴、参加邪教组织等),无物品被盗和火灾发生。无上访事件发生。

11、科室保持整洁,垃圾、污物按规定放置,工作环境干净整齐,卫生检查成绩优异。

12、完成医院下达的指令性、临时性工作任务(下乡、义诊、普查、劳动等)。

13、认真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加强职工的思想教育活动,有学习内容,有记录。

14、遵守计划生育条例。计划生育率 100%,晚育率 100%,节育有效率 100%。

15、无出具伪证事件发生(医疗诊断证明、报销、单据、处方等)。

16、加强行业作风建设,纠风工作要常抓不懈,无收受红包、回扣、现金、吃请等现象。

17、加强医院医风建设和医院文化建设,出院患者对医疗服务回访满意度在95%以上。

二、责任目标

(一)医疗质量目标:

1、根据医院总体目标要求,制定出本科工作计划措施,年住院人数达标。

2、各类医疗文件正规书写合格率≥95%,甲级病历≥90%。

3、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5%,治愈率≥90%。

4、择期手术前平均住院日≤3天,平均住院日≤12天。

5、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0%,入院病人三日确诊率≥95%,病床使用率85%,床位周转率为 25 次∕年。

6、处方合格率≥95%,麻醉处方合格率 100%,手术、麻醉、输血、特殊检查、特别治疗等患者告知率为 100%。

7、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35%,抗菌药物占药品收入比例≤ 30%基本药物使用比例≥65%。

8、年内医疗事故数为零,输血安全事故数为零,医疗感染爆发事件为零。

9、实行临床路径管理,完成医政科下达的工作任务。

10、有死亡必须有死亡病例讨论,查记录。死亡上报率100%。

11、三级医师查房率100%,病区医师查房每天不少于 2 次。

12、交接班记录完整,六大本记录达标,医嘱单书写规范。

13、医生谈话率达100%,病人或家属签字,危重病人要求一天一谈话。

14、发现传染病必须及时上报。

(二)业务及科研质量目标:

1、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全年不少于3篇。

2、医务人员“三基三严”理论考试合格率100%。

(三)护理质量目标:

1、护士实行首问负责制。

2、基础护理质量合格率≥95%。

3、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90%。

4、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95%。

5、急救物品、器械完好率100%。

6、常规消毒合格率达100%,院内感染控制达标。

7、健康教育覆盖率达100%,病人入出院回访满意率95%以上。

电能质量指标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 篇6

关键词:电能质量指标 检测方法 研究

1 电能质量的定义及内容

电能质量的不严格定义为:以电子系统的供电和接地作为研究对象,以保证对于该系统供电的完善。IEEE1159标准中对电能质量的定义为:涉及敏感设备供电和接地的方法的概念,这种方法有利于敏感设备的运行。在IEEE标准术语权威词典(IEEE100)中,电能质量的定义为:涉及电子设备供电和接地方法的概念,这种方法有利于电子设备的运行,并使其兼容于供電系统及其连接的其他设备。电能质量主要包括:频率,电压,波形,三相对称等。

2 影响电能质量的因素

2.1 电压偏差 系统中各处偏离其额定值的百分比即为电压偏差,电网中用户负荷发生变化或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发生改变而加到用电设备的电压偏离网络的额定电压。过大的电压偏差不仅影响用电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更会危害电网的稳定以及经济运行。

2.2 电压谐波与畸变 由于供电系统中采用大量的如电弧设备以及变压器等非线性的电气设备,这些设备都是高次谐波的电流源,在电网中接入这些高次谐波电流源后就会造成系统的电压以及电流产生高次谐波。发电机的电压波形在高次谐波的作用下会产生畸变而降低供电电压的质量;供电电力会由于谐波的存在而造成损耗,从而导致电气设备的损坏而降低了供电的可靠性。较大的波动或冲击性非线性负荷都会引发间谐波电压。虽然间谐波的频率不是工频品类的整数倍,但是抑制或消除其产生的危害却比正数次谐波困难很多。

2.3 电压波动与闪变 电压波动是指电压快速变动时其电压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相对于额定电压的百分比,即电压均方根值一系列的变动或连续的变化。闪变即灯光照度不稳定的视感,是由波动负荷引起的,对于启动电流大的鼠笼型感应电动机和异步启动的同步电机也会引起供电母线的快速、短时的电压波动,因为他们启动或电网恢复电压时的自启动电流,流经网络及变压器,会使元件产生附加的电压损失。急剧的电压波动会引起同步电动机的震动,影响产品的质量、产量,造成电子设备、测量仪器仪表无法准确、正常地工作;电压闪变超过限度值是照明负荷无法正常工作,损害工作人员身体健康。

2.4 电压不平衡 不平衡相阻抗、不平衡负荷或两者的组合是导致电压不平衡的关键。不平衡电压在用电设备中引起的大负序电流会造成较高的温升,电压严重不平衡还会造成电动机过热,由于电压不平衡,会是的设备错误的调整变压器的抽头位置,大大降低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

2.5 电压暂降与电压中断 由于电力系统故障或干活造成用户电压短时间下降到额定值的90%以下的现象即为电压暂降;由于系统故障跳闸而造成的用户完全丧失电压的现象为电压中断。绝缘子闪络或对敌放电主要是由雷击造成的,架空输配电线的瞬时故障以及大型电动机的全电压启动等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电压暂降和电压中断,这些都会影响总成电力设备的正常工作并影响用户的正常生活。

2.6 暂时过电压与瞬态过电压 在电力系统运行操作中由于雷电等故障引发的这两种过电压经常发生,会直接危害电气设备的绝缘以及安全运行。

2.7 频率偏差 频率偏差的定义是系统频率的实际值和标称值(50HZ)之差,国际要求电力系统正常频率偏差允许值为0.2HZ,当系统容量较小时可以放宽到0.5HZ。

3 电能质量的标准

随着技术以及工业的不断发展,供电中断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电力企业和用户越来越关注电能质量。因此,为了保证供电质量,准确的评定电能质量的好坏以及通过可靠的检测电能质量参数改善电能质量是电能质量研究中的必要一环。IEEE标准和IEC标准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两大电能质量标准。在参考两个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制订了自己的质量标准,主要有以下6项指标:①《电能质量 电压波动和闪变》(GB 12326-2000);②《电能质量 暂时过电压和暂态过电压》(GB/T 18481-2001)。③《电能质量 电力系统频率允许偏差》(GB/T 15945-1995);

④《电能质量 三相电压允许不平衡度》(GB/T 1543-1995);⑤《电能质量 供电电压允许偏差》(GB 12325-1990);⑥《电能质量 公用电网谐波》(GB/T 14549-1993)。

4 总结

在供电系统中影响其安全、可靠以及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包括电压的偏移、电压的中断、过电压、电压的波动和闪变以及高次谐波的产生等,衡量配电系统电压质量的指标就是这些因素的具体参数。为了提高电能的质量,保证系统安全、可靠以及经济的运行,必须结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对供电系统的运行进行检测。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电压暂降、间谐波以及电压中断等问题。为了保证企业以及家庭用电的要求,必须加强对电能质量指标的检测。

参考文献:

[1]单渊达.电能系统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Alexander Kusko Marc T.Thompson著.张一工,谭伟璞,刘晋译.电力系统电能质量[M].科学出版社,2009.

[3]粟时平,刘桂英.静止无功功率补偿技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4]吴竞昌,孙树勤等.电力系统谐波[M].第1版.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5]孙树勤.干扰性负荷的供电[M].第1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6.

作业质量指标 篇7

1 马铃薯打秧机的作业质量指标

马铃薯打秧机各项作业质量指标的确定, 是在地方有关标准基础之上, 结合甘肃省马铃薯秧秆综合利用的实际情况确定的。各项检测指标是在征求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实施区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意见, 并通过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验证, 对马铃薯打秧机的作业条件和检测方法提出了具体要求, 各项指标参照了国内现有标准, 结合甘肃省实际情况, 使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作业质量指标值是在下列作业条件下确定的, 作业地块地表平整, 打秧机在使用说明书规定的作业条件下作业, 其作业质量要求应符合表1 的规定。

2 检测方法

2.1 作业条件的测定

打秧机作业质量检测一般应随机械作业进行, 打秧作业前按照GB/T 5262 规定进行田间调查。

2.2 作业质量指标的测定

2.2.1 试验要求

试验测区, 长度应不小于30 m, 两端预留区长度不小于5 m;宽度应不小于3 倍作业幅宽。机具选择常用的工作挡位作业, 测试三个行程。

2.2.2 茎叶打碎长度合格率的测定

每个行程测2 点, 每点按作业幅宽×2 m面积测量, 捡起所选面积内所有茎叶并称其质量, 再从中挑出打碎长度大于20 cm的茎叶称其质量, 按公式 (1) 、 (2) 计算每点茎叶打碎长度合格率平均值。

式中:Dhi———第i个测点茎叶打碎长度合格率, %;

mzi———第i个测点茎叶总质量, kg;

mbi———第i个测点内打碎长度大于20 cm的茎叶质量, kg。

式中:Dh———打碎长度合格率, %。

2.2.3 漏打率的测定

每行程测2 点, 每点按作业幅宽×2 m面积内, 检查茎叶总数和未打到的茎叶数, 按公式 (3) 、 (4) 计算漏打率。

式中:Ldi———第i个测点漏打率, %;

ydi———第i个测点未打茎叶数量, 株;

y———第i个测点茎叶总数量, 株。

式中:Ld———漏打率, %。

2.2.4 伤薯率的测定

与茎叶打碎长度合格率的测定同时进行, 挖、捡拾测点内的马铃薯, 称其质量, 再挑出其中打秧机作业时损伤的马铃薯, 称其质量, 按公式 (5) 、 (6) 计算伤薯率。

式中:Si———第i个测点伤薯率, %;

msi——第i个测点内伤薯的质量, kg;

mmzi———第i个测点内马铃薯的总质量, kg。

式中:S———伤薯率, %。

2.2.5 留茬高度合格率的测定

与漏打率测定同时进行, 在每个测点内连续测量10株的茎叶留茬高度, 结果取平均值, 合格留茬高度的百分数即为留茬高度合格率。

3 检验规则

3.1 不合格项目分类

所检验项目凡不符合本标准第4 款要求的均称该项不合格, 不合格项目按其对打秧作业质量的影响程度分为A类、B类。检测项目分类见表2。

4 判定规则

对确定的检测项目逐项考核。A类项目全部合格, B类项目不大于1 项不合格时, 判定打秧机作业质量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5 结语

通过甘肃省农机推广总站在组织实施的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与应用项目过程中, 项目组结合省情, 对马铃薯打秧机作业质量指标的检测及验证结果表明, 作业质量指标量化合理, 数据准确可靠, 检测方法简单易操作, 能规范指导马铃薯打秧机田间作业, 为甘肃省评价马铃薯打秧机的作业质量提供技术参考。

摘要:为了规范马铃薯打秧机的作业质量, 并为评价马铃薯的打秧机作业质量提供技术参考, 结合实际, 探索研究了马铃薯打秧机作业质量指标及检测方法和判定规则。

钻井作业标准成本指标体系构建 篇8

一、以定额为基础的钻井作业成本管理缺陷

(一)以定额为基础编制单井成本预算缺乏理论依据虽然目前的钻井管理倾向于单井管理,对于单井设计、单井预算、单井核算、单井考核等都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编制预算过程中,预算数据的计算缺乏基础。目前,单井预算普遍以定额作为基础,但是定额是投资方与施工方的结算价格,定额是站在投资方角度制定出来的,而成本预算是施工方耗费的预测,二者立场不同,以定额为基础来编制单井预算,实在缺乏理论依据。

(二)定额的时效性较差,未得到广泛执行中石油集团公司历时4年组织制定的钻井系统工程预算定额没有得到广泛执行,在实际操作中,各油气田的计价标准并不一致。60%的油气田执行油田公司计价标准,13.3%的油气田执行历史结算价(预算办文件),26.7%的油气田执行集团公司计价标准。有的公司虽然有统一的定额,但是由于定额的制定难度比较大,通常制定后在较长时间保持稳定性, 没有及时更新,定额与现实耗费的差异较大,预算缺乏科学的基础。

(三)定额难以囊括所有情况就定额本身而言,现行成本预算虽然在定额制定上有长足进步,但由于部分统计资料的缺失,部分定额无从查起,导致一些项目预算编制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有些钻井公司单井成本定额分别由不同的公司制定,其编制依据为所辖区域的地况地貌等,各钻井公司的成本预算的标准互不统一,缺乏标准的单井消耗标准。

(四)缺乏详细的钻井成本计划绝大多数钻井公司编制了成本预算后,就下达给钻井队。预算通常是比较粗略的,没有考虑施工进度计划及与此相适应的分月成本计划,容易导致作业过程中的管控乏力,影响作业进度。即便有些公司制定并分解了成本目标,并制定了成本计划,但是由于各井段的消耗不同,成本计划的编制往往缺乏具体的方法,因此计划往往根据经验判断,不够具体。

二、钻井作业标准成本指标体系框架

鉴于现行以定额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方式存在一些缺陷,可以引入标准成本法进行钻井作业成本管理,建立钻井作业标准成本管理体系。标准成本法在泰罗的生产过程标准化思想的影响下于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美国,是指通过制定标准成本,将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获得成本差异,并对成本差异进行因素分析,据以加强成本控制的一种会计信息系统和成本控制系统。标准成本法作为一种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相结合的方法,是企业编制预算、 控制成本、评价业绩的重要依据。钻井作业标准成本是在现阶段钻井工艺技术水平和经济、组织条件下,完成单井钻井设计工作内容所需要的作业时间和材料、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等的耗费。钻井作业标准成本管理的思路是在建立标准成本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开展差异分析,通过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适时、动态的对比分析,使成本预算和各项成本标准指标与企业生产实际过程紧密结合。只有建立有效的指标体系,才能为钻井作业成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过程控制打下良好基础。

为了科学编制钻井作业标准成本指标,要组织生产、 经营、技术、财务、定额等部门开展钻井标准成本制定工作。首先,要分析每个成本项目的主要影响因素,如钻井液费用影响因素包括钻井液消耗量、价格、钻井液密度等。一般情况下,应选择对生产作业影响最直接、比重最大、符合成本动因标准的影响因素,作为此项目的成本动因。然后, 对所有成本项目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如图1所示,全部钻井作业成本主要由四种形式的费用构成:一是能够量价分离的费用,主要与材料消耗量密切相关,如套管、水泥、泥浆材料等;二是与时间(钻井周期)有关的费用,周期长费用高、周期短费用低,如一般材料费、油料费、人工费、 设备维修费等;三是与井深有关的费用,如钻头费用、钻具修理费、钻具摊销费用等;四是按费率计算的有关项目或一次性费用,如科技进步发展费、健康安全环保费等。

所有成本项目必须逐一分析其所属的类型,并确定需要制定的标准成本指标。根据钻井作业成本费用进行的分类,大多数指标与钻井周期相关,在确定指标体系时,必须首先制定钻井周期标准,以确定与钻井周期相关的各项标准成本,所以钻井作业周期标准是钻井作业标准成本指标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许多材料费用是量价分离费用,因此,在确定标准成本时,消耗量标准需要单独制定,右将材料消耗量及消耗费用单独作为一类。成本项目中的其他项目,主要是按费率计算及其他与井深有关、与钻井周期有关费用,在指标体系中作为钻井作业费用标准。此外,与标准成本制定有关的技术、价格和管理指标,本文单独作为一类。标准成本指标体系总体框架见图2。

三、钻井作业标准成本指标体系内容

(一)钻井作业周期标准指标钻井作业周期是指在现阶段钻井工艺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条件下,从开钻至钻井完成止,正常钻井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在钻井作业成本预算过程中,有些费用指标,如人工费、差旅费、日常运输费、 办公费等,不仅与钻井作业周期相关,而且与开钻前的钻机搬安周期有关。因此,在制定钻井作业周期指标时,不仅要制定钻井周期标准,也要制定钻机搬安周期标准。搬安周期指从上一口井搬迁第一台设备的时间开始到本井开钻为止的全部工作时间。搬安时间不包括上口井完井时间到本口井搬迁开始的搬迁准备。这些周期指标的关系如下:

建井周期=钻机搬安周期+钻井周期

钻井周期=进尺工作时间+取芯作业时间中途测试时间+定向作业时间+测井作业时间+固井作业时间+非生产时间

因此,钻井作业周期标准指标如图3所示,包括:钻机搬迁时间;进尺工作时间;取芯作业时间;测井、固井、定向、中途测试占用井口时间;非生产时间。

(二)钻井作业材料标准指标材料费用是钻井成本中最为重要的项目,鉴于其重要性和复杂性,可以将材料标准单独作为一类指标,包括材料费用和材料消耗量两类指标。主要材料,如钻头、钻井液和钻机油料费用属于量价分离费用,在制定标准成本指标的时候,既要制定数量标准, 也要制定价格标准(价格标准单独作为其他标准),消耗量对于钻井队来说是可控指标,故单列为钻井作业消耗量标准指标。钻井材料消耗量标准指标包括:钻头消耗量、钻井液材料消耗量、钻机油料消耗量(柴油消耗量和机油消耗量)标准指标。其他价值相对较低、在钻井作业中所占比重不大的一般材料消耗,直接以费用形式或者按费用比例来制定标准,如钻井作业中的其他材料费等。钻井作业材料标准构成如图4所示。

(三)钻井作业费用标准指标钻井作业费用应包括所有成本项目,由于材料费用标准单独作为一类,此处所指的钻井作业费用标准包括计入钻井作业的所有成本费用, 即:人工费、钻前搬迁费、设备折旧费、井控设备摊销费、固控设备摊销费、野营房摊销费、运输费用、QSHE费用、差旅费、办公费、通讯费和其他费用标准等。见图5。

(四)相关技术与管理、价格类指标钻井作业标准成本指标除了费用指标外,对计算标准成本相关的价格、技术和管理类指标也应制定相应标准。这些标准包括:钻井队定员标准、工资附加费率标准、钻头价格、钻井液材料价格、柴油价格、机油价格、常规井深结构等,如图6所示。

其他如井口工具配套标准、钻机年额定工作时间、井控及钻机设备和固控原值标准等可视要求制订。

四、建议

(一)定期动态调整指标值定期对标准成本的实际发生情况进行控制,整理完善单井各项实际消耗资料,开展单井效益评价工作,从而实现对标准成本的跟踪和完善。 定期(一般为一年)对标准值进行调整,增强指标的时效性,完善标准成本指标体系。

(二)完善调整系数的测定调整系数要根据不同地质和工艺条件下油气藏区块来细致测算。有些区块比较特殊,由于没有历史数据可循,在测算标准值的过程中,可能需要采用类推法完善。然后用不同敬意的平均成本和基准平均成本相比,就可以测定某一具体影响因素的调整系数。调整系数可以借助地质勘探和技术部门的资料。

(三)开发信息管理平台钻井作业标准成本指标比较多,涉及到各项费用及相关的价格、配套标准等指标,为了提高标准成本管理的效率,需要开发钻井作业标准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以加强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实现数据在钻井总公司、钻井分公司和钻井队的共享,使各部门协同动作, 以保证对生产经营运行过程中的各种费用进行实时搜集、 对比分析、动态监控和及时反馈。

作业质量指标 篇9

关键词:高温作业场所,评价分级指标,地下矿井

1 前言

近几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已有122对矿井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热害,近62对矿井的采掘工作面温度超过30℃,最高达39℃,相对湿度接近100%,严重危及矿工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1,2]。从地域分布来看,目前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河北、辽宁、吉林、云南、江西、重庆、浙江、湖南、广西等20多个省(自治区)市的矿井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热害;比较突出的有山东、河南、江苏、河北、东北、安徽等。

同时,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大,原岩温度和地温梯度不断提高,导致我国高温矿井增多、危害程度增大。根据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和资源保护资料显示,煤炭资源总储量中73.2%的储量埋深在1000m以下[3],进行深部开采是能源开采的必经之路,预计到2010年,我国煤矿35%的采掘工作面风流温度超过30℃。

因此,热害正逐步成为影响我国矿产资源高效开采,危及作业人员安全健康和企业安全发展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急需开展井下高温作业场所评价分级研究,制定相关分级标准,为矿井热害的分级监管与治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本文重点研究确定制定井下高温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时所需的分级指标。

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国内外众多专家进行的广泛研究表明[4,5],在一般情况下,影响人体热量平衡的条件主要有: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速、辐射热、人体代谢率(活动量)或者说(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以及服装热阻(或者说服装保温性能)等6个因素。其中前4个因素为外界条件,即环境因素;后2个因素为与人有关的因素。前四项指标称为作业场所环境气象指标,这四种指标的不同组合,可对机体产生不同的热影响。后两项指标为作业人员劳动负荷及热交换过程影响指标,作业环境对机体的影响与劳动强度和持续接触的时间长短以及衣着情况有密切关系。人体在高温作业时生理机能受这几方面综合影响,单独用一个指标较难准确地反映出高温作业危害程度。

2.1 环境气象条件指标分析

作业场所的评价指标要求既能评价综合的气象条件,又能切实反应热强度对机体的影响。国内外相关反应热强度的指标可以分为4类[6,7,8,9]:

(1)生理指标:利用单一的生理指标来反应作业场所热强度,如体温、皮温、平均体温、心率、出汗量等这些指标虽然可以直接反映人体生理变化,但未能反映与生理变化有关的气象条件的变化。同时,有些生理指标,如出汗量,在劳动过程中是难以测得的。但在极端环境中衡量人体的生理指标有时是非常必要的。

(2)直接指数:应用较多的有干球温度或湿球温度,它们是表示冷暖程度的最简单而实用的指标。在我国原有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以及《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的“4.4.2高温作业场所气象条件的卫生学评价标准”中就是通过单一的空气干球温度来反应作业场所的气象条件。在正常相对湿度范围(40~60%)时,湿度温度很能说明问题。但在高温高湿环境中,空气湿度的作用很大,单凭湿球温度一项指标就很难说明问题了。

(3)推导指数:指通过合理推导得出的热强度评价指数;该类指标一般以人体热平衡为基础,根据气象条件合理推导而来。如热应力指数HSI(Heat Stress Index),有效热强度指数EHSI(Effective Heat Strain Index),Sreq指数,TEQ指数,预测4h出汗率(Predicted Four-hour Sweat Rate,简称P4SR),预测平均投票数(Predicted Mean Vote)和预测不满意百分数PPD(Predicted Percentage of Dissatisfied)指标等。这类指标基于理论推导得出,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测定及应用推广较为困难。

(4)经验指数:指通过经验方法,如试验研究得出的指数。如有效温度(ET)指数和修正有效温度(CET)指数,卡它冷却能力,当量温度(Equivalent Temperature)、湿球黑球温度指数WBGT(Wet-Bulb Temperature Index)、波球温度(Botsball)。该类指标的实用性较强,但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计算参数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得出,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其适用的边界条件。

上述众多指标对温度、湿度、热辐射等的考虑侧重不同,因此,在实际应用时要考虑具体情况。对常用的推导指数和经验指数进行对比分析,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种指数在计算或分析过程中,多数围绕影响热舒适度的6项因素开展;部分直接通过机体的生理指标来进行反应。

Webber(2003)等学者[10]通过对美国的ACGIH、AIHA、ASHRAE、NIOSH、OSHA,英国的CIBSE,欧盟标准化组织,联邦德国的Hardcoal协会,SACHS,ILO(The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SO,WHO等国外国际制定热环境评价相关标准的组织所制定或使用的近20项热环境评价指标的调研分析,得出针对高温、高温高湿矿井,特别是深井高温作业场所,有6项指标较为适合,它们分别为:经验指数WBGT、WGT(the wet globe temperature),合理热应力指数ACP(air cooling power)、SCP(specific cooling power),直接测量指数WBT(Wet bulb temperature)、K(Wet-kata)。

综合考虑,湿球黑球温度指数(又称WBGT指数)具有一定的优势。WBGT可以反映高温气象条件诸因素构成的热负荷以及人体在高温气象条件下受到的影响。湿球温度主要反映空气中温度和湿度对表面温度的影响。同时,由于井下作业场所的热辐射主要来自于周围维护结构的辐射,而该种辐射属于非定向辐射,采用黑球温度能够有效的反映其辐射强度及风速。因此,采用WBGT指数可以反映井下高温作业场所热环境的情况。同时,我国《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中《10高温作业职业接触限值》给出了在不同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下的高温作业WBGT职业接触限值,可以为WBGT的使用提供参考。

WBGT指数的测定可以按照《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7部分:高温》(GBZ/T189.7-2007)的规定执行。计算各参数时,还应考虑到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采取其平均值。WBGT指数的计算方法为:

WBGT=湿球温度(℃)×0.7+

黑球温度(℃)×0.3 (1)

2.2 人体代谢及衣着指标分析

(1)人体代谢率指标

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直接影响到人体产热量。作用于人体的热强度大小与接触热作业的时间有直接关系,接触热作业的时间长短影响人体热平衡,增加人体生理负荷强度。长时间接触高温作业可使人体产生“蓄热”或“过热”问题。一般认为,蓄热时人体体温为37.6℃~37.9℃;过热时人体体温可达到38℃以上。劳动强度的增大会加速人体产热量,劳动强度的测定可以按照《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Z/T189.[9])进行。因此,从指标的可测性和代表性考虑,可以用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来间接反映人体的代谢率。

(2)衣着情况

衣着情况对人体与周围环境的热交换过程产生影响。着衣的厚度以着衣指数来表达,指数的单位为clo,它也是衣服的热阻单位。1个clo的衣着能在每小时每平方米热流量为4.1841kJ的条件下保持衣服两侧的温度差为0.18℃。成人在静坐条件下基础代谢产生的热量约在209.21kJ/(m2·h),在不考虑空气热阻、辐射、蒸发及气流等作用时,1个clo的衣着能保持衣服两侧的温度差为9℃。若周围环境温度高于25℃,1个clo的衣着将会使得人体体表温度超过舒适的33℃,因此,此种情况下将会给人体造成不适,作业人员会通过减少衣着来提高舒适程度。

2.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在具备一定技术条件企业及作业场所,可以采用图1中所示的4项指标进行井下高温作业场所热害危害程度综合评价。

3 分级指标的确定

从理论分析得出的井下高温作业场所热害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综合评价井下高温作业场所热害危害程度;但劳动时间、衣着情况等测定和量化较为困难,且对于分级标准而言,指标不够简洁,因此对指标进行筛选。

3.1 指标定性分析筛选

湿球黑球温度(WBGT)指数综合考虑了空气温度、湿度、风速和辐射热四个因素,由黑球、自然湿球、干球三部分温度构成。它是用来评价在整个工作周期中人体所受的热强度,所以公认使用WBGT指数评价环境热强度是可行的。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用此法评价高温车间热环境气象条件已有多年,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也从1982年起正式采用此法作为标准(ISO7243)。我国新修订的高温作业分级标准(GB/T4200-2008)也采用了WBGT指数法来评价高温车间气象条件。1998年我国还颁布了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7243的《热环境根据WBGT指数(湿球黑球温度)对作业人员热负荷的评价标准》(GB/T17244-1998)。2002年颁布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和2004年颁布的国家标准《采暖通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4)中都引用了《高温作业分级》标准中的WBGT指数。因此,可以使用WBGT指数反映深井高温作业场所的热环境条件。

由于地下矿山作业的特殊性,作业人员进入高温作业场所后,一般情况下在整个工作周期内均会处于该热环境中,从调研数据也可以看出近90%作业场所内作业人员接触高温时间超过8小时,其作业时间对于分级而言不具有可区分性;同时,如果涉及这一因素会使分级过程更加复杂,不便执行。因此,在考虑人体代谢率影响因素时,可以将作业时间看成恒定因素,以8小时平均工作时间计算;分级时只考虑劳动强度影响因素。同时,在某一作业场所可能有多种作业活动存在,其劳动强度可能有所差别,从保障作业人员健康角度考虑,应以该作业场所的最高体力劳动强度级别的工种的体力劳动强度级别,即作业场所最高体力劳动强度级别作为分级依据。

在井下高温作业环境中,只有男性作业人员,在感受到热不适时,作业人员通常会通过减少衣物来提高与周围环境的热交换;在实际调研过程中也发现,多数作业人员的衣着很少或者仅用于遮羞,衣着对于热交换过程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井下高温作业环境中可以不考虑服装热阻对热交换的影响。

通过定性分析表明,在对井下高温作业场所进行分级的过程中,考虑WBGT指数和劳动强度两项指标即可。

3.2 指标定量分析筛选

通过对15个井下高温作业场所的检测和实际调研,获取其作业场所各项评价指标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其中WBGT指数按照公式(1)计算获取;最高体力劳动强度级别指该作业场所具有代表性的体力劳动强度最大工种的劳动强度级别;劳动时间指该作业场所作业时间最长工种的劳动时间;衣着情况分为多、中、少三种情况,“多”指穿着超过2件以上衣服,“中”指穿着介于只穿短裤与2件衣服之间;“少”指只穿着短裤进行作业,为量化计算对多、中、少的情况分别赋予6、4、2的分值。

采用KMO和球形Bartlett检验分析各个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如表3所示。由Bartlett检验可以看出,应拒绝各指标独立的假设,即指标间有一定的相关性。KMO统计量为0.564,小于0.7,说明指标间信息的重叠程度可能不是特别高,但大于0.5,说明可以尝试利用因子分析模型进行指标的简化。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主因子,变量的方差贡献率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中可以看出,2个主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83.8%,超过了80%;2个公因子的因子载荷主要反应WBGT指数(WBGT)和体力劳动强度(LDQD)。表明采用WBGT指数和最高体力劳动强度两项指标来进行井下高温作业场所热危害程度分级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可以达到划分作业场所热害级别的目的。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

综上所述,最终确定以WBGT指数和最高体力劳动强度级别作为井下高温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指标。其中WBGT指数综合反应作业场所的温度、湿度、风速以及热辐射情况,最高体力劳动强度级别反应作业场所作业人员的劳动负荷情况。

4 讨论

深井热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矿井安全生产及高效开采的重要危害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矿产资源开采力度加大,矿井开采深度不断加深,矿井热害将对职工安全健康和矿山安全生产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开展井下高温作业场所热害评价分级研究,对于确定作业场所高温职业危害风险,实施分级监管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在井下高温作业场所热害评价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环境气象指标和人员相关指标,环境气象指标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风速、辐射热,人员相关指标主要包括人体代谢率以及服装热阻。

(2)通过对反映热危害因素指标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包含:WBGT指数、劳动强度、劳动时间、衣着指数等共4项指标的井下高温作业场所热害评价指标体系。

(3)从建立分级标准目的出发,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最终筛选确定以WBGT指数和最高体力劳动强度级别共2项指标作为井下高温作业场所热害分级指标。

参考文献

[1]陈安国.矿井热害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8):3~6Chen An-guo.Formation and harmfulness of heat hazard in mine and its control measure[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04,14(8):3~6

[2]邢娟娟.井下高温作业的矿工生理、生化测定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1,11(4):45~48XING Juan-juan.Study on physiological and biological changes for miners exposed to heat in underground pit[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01,11(4):45~48

[3]煤科总院抚顺分院瓦斯通风防灭火安全研究所.矿井降温技术的50年历程[J].煤矿安全,2003(增刊):27~32Shenyang Branch of 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te.The course of50years of mine cooling technology[J].Coal Mine Safety,2003(Suplement):27~32

[4]欧晓英,杨胜强,于宝海,等.矿井热环境评价及其应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34(3):323~326Ou Xiao-ying,Yang Sheng-qiang,Yu Bao-hai,et al.E-valuation of thermal environment in mine and its applica-tion[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Technology,2005,34(3):323~326

[5]周正平,连之伟,叶晓红.热舒适与工作效率关系的研究[C].上海市制冷会议2005年学术论文集:356~359Zhou Zheng-ping,Lian Zhi-wei,Ye Xiao-hong.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rmal comport and work effi-ciency[C].Shanghai Refrigeration Conference Papers2005:356~359

[6]吕石磊,朱能,孙丽婧.极端热环境热应力研究指标及评价[J].制冷学报,2006,27(4):45~49Lv Shi-lei,Zhu Neng,Sun Li-jing.Heat stress index and evaluation for extreme heat environment[J].Journal of Refrigeration,2006,27(4):45~49

[7]王昭俊,王刚,廉乐明.室内热环境研究历史与现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0,33(6):97~101Wang Zhao-jun,Wang Gang,Lian Le-ming.History andstatus of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research[J].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of C.E.&Architecture,2000,33(6):97~101

[8]王欣平.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程度分级现状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2(6):125~128Wang Xin-ping.Analysis on the present of workplace oc-cupational hazards classification[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2(6):125~128

[9]张忠彬,孙庆云.我国职业危害分类与分级监管法规标准与研究现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6):104~108Zhang Zhong-bin,Sun Qing-yun.Status of 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management of occupational hazard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3(6):104~108

作业质量指标 篇10

那么,我们该如何践行它呢?“绿色指标”中包含有十个指数,即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指数、学生品德行为指数、学生身心健康指数和跨年度进步指数等。如果学校同一时间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那可能会累得气喘吁吁而无所收益。因而,学校战略布局要讲究策略,经我校认真研讨,决定选择推行有效作业来作为践行“绿色指标”的突破口。

践行“绿色指标”,给学生更宽广的教育空间,以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校的首要任务。而通过实施有效作业,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并自主、快乐、健康地成长,从而在学校中建立起“良好的教育生态”。

一、推行有效作业缘由

1. 基于关键问题

推行有效作业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业水平指数中学业成绩的标准达成度、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指数,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指数、学习动力指数、学业负担指数,还间接关系到师生关系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甚至关系到跨年度进步指数、品德行为指数等。

2. 基于本校实际状况

自2004年,我校就开始注重渗透通识教育理念,实行有宽度的教育教学,逐步建立了拓展型课程与探究型课程。同时,我们认识到要实现宽度,就得给作业减负。所以,减轻作业负担已在我校实施多年,师生对之已有较充分的思想准备与经验积累。但这项工作绝非一蹴而就,通过各年级每学期一次的“作业设计和批改问卷调查”的数据就能发现我校的减负工作还是有许多不足的。

3. 基于学生家长支持

我校大部分学生的家长来自复旦大学,家长学历层次、整体素质相对较高,他们能理解学校的种种课改举措,理解学校对作业改革的举措并加以配合。他们甚至愿意以家长义工的身份参与对作业的监控工作。我们认为这是我校实施有效作业的一大有利条件。

事实证明,我们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在公布的2012年PISA测试结果中,上海在65个国家(地区)中再度夺冠,而且在数学、阅读和科学三个领域都位居第一。但上海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是最重的,沉重的课业负担造成学生睡眠不足、体质测试水平低,还抑制了他们其他方面潜能的发展,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作业。上海学生的校内上课时间每周平均为28.2小时,位列所有OECD国家(地区)的第九位;而需要完成的学校作业时间为每周13.8小时,列所有OECD国家(地区)的第一位,还没算上家长额外布置的每周1.2小时作业。可以说,给学生带来最沉重负担的就是过重的作业。因此,解决作业过重的问题是全上海初中教师面临的大问题,我校也不例外。

自2011年以来,我校将有效作业作为践行“绿色指标”的突破口,认真梳理与有效作业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将之前做得好的方面继续发扬,将做得不够理想的方面进行优化,努力将作业减负的措施一步步落实到位,并实现制度化。

二、实施有效作业的思路与举措

1. 实行分层作业,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我校已有多年的分层教学实践经验。分层教学是以年级为单位,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分A、B两级进行教学以获取最优化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而分层作业也随之设计与实施。但实际上,即使在A班或B班的内部学生状况仍会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每节课后,教师仍需为部分本学科学业能力较强的学生布置一些有助于提高其思维能力的作业内容,而减掉一些他们早已掌握的作业内容,对个别能力特别强的学生,还可阶段性施行本学科作业完全免做;对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则允许不做一些较难的题目。这样,虽然教师批改的作业种类及数量增加了,但因作业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喜欢这样的作业形式,其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就会提高,学业水平指数中的学业成绩的标准达成度(及格率)、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指数也都能得到提高,负担也减轻了。其中,我校做得最好的是英语学科,单从学业水平来看,他们的及格率与优等生群体的规模通常都能超过杨浦区优秀民办学校的平均水平;而在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科普英语竞赛中也总是获区团体总分第一名,其他项目的市区级英语竞赛也都是硕果累累。

实施分层教学、分层作业,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益最大化,这充分体现了上海二期课改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

2. 丰富作业形式,突出多样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在教学实际过程中,我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一要求反映到作业设计和布置中来,就是要赋予作业以多维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使作业体现出多样性、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和探究性的特点,让学生在充满智力挑战的愉悦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第一,短科目探究作业。

我们把探究性学习分为长作业探究和短科目探究两类。长探究作业的课题大多取自课外,要求学生利用课外花较长时间来完成它。短科目探究的课题则大多取自课内,往往在基础型课程的实施体系中选取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一两节课,甚至半节课就能有效完成。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或学生经常会发现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教师不要急着给出回答,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与分析信息,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开展小组讨论、课堂交流,最后让他们自己获取答案。这种学习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地解决问题。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崭新、有效的作业形式,它主要培养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我们把它分类为主要基于想象力培养的短探究学习,主要基于推理能力(类比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培养的短探究学习,主要基于质疑能力培养的短探究学习三类。

第二,长探究作业。

我校每年都会在七、八年级中,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开展探究性课题活动,要求每名教师每年都至少担任一个探究性课题小组的指导员,每个学生每年至少参加一个探究性课题小组。课题必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要经历撰写开题报告、答辩、启动探究、教师辅导、PPT汇报的全过程,学生通常要花半学期、一学期甚至一年的课余时间来完成。2013年10月,这两个年级所立项的学生课题就达八十多个,如“楼梯踩踏事故报警装置”“初中校园噪音污染解析”“初中教学活动中的课堂互动研究”“盆花缺水警示及自动浇水装置的研究”“关于杨浦区中小学生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调查研究”“中美初中二次函数教学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等。我校的长探究作业活动也为学生参加上海市历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奠定了基础,每届赛事结束,我们的学生总能满载荣誉而归,而他们的总成绩在全市初中类学校中也是数一数二的。为此,我校被评为了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创造力培养实践基地等。

第三,课外阅读作业。

我校在六、七年级设置了每周一节的阅读课,要求学生每天读点课外书,忙时少读,闲时多读。这样一来,阅读成了学生时间利用的调节器。我校的阅读要求学生读文学、历史、科普,力求开阔其眼界,活跃思想,并希望以此养成能伴随终身的“每天不读点书就难过”的好习惯。阅读作业有时还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与行路考察相结合。这样的课外阅读作业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深受学生家长的欢迎。现在,旨在进一步关注和记录学生阅读过程的“复旦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生阅读认证手册”计划也在有序推进之中。

第四,德育系列课题性作业。

首先,我校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校本德育体系,并通过具体而生动的系列课题性作业来贯彻这一体系。比如,以采访为形式的课题有:六年级学生采访父辈,感受父辈对自己的拳拳爱心,汲取父辈所拥有的艰苦奋斗精神;七年级以“成功者的心路”为主题,采访在校的优秀大、中学生,获知他们的学习经验、理想追求;八年级以“传承学者精神”为专题,全面、深入挖掘以复旦大学为核心的杨浦大学城的知名学者身上所体现出的各种优秀品质。每次采访都分为采访前的策划、采访中的开口、采访后的素材整理、PPT汇报等一连串的工作。三年三次的活动,能让学生从中获取精神力量并提高实践能力。其次,建立并完善“行万里路”系列。我校给六、七年级学生发放了市内近六十个场馆的目录,让他们实践“行迹上海”活动。而针对七年级末和八年级学生则开展了“倾听远山呼唤”活动,这个活动包含赴云南、贵州、宁夏的艰苦山区体验生活,到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开阔视野等。针对九年级学生则开展了“放眼世界风云,胸怀家国天下”模拟联合国活动。每次活动都是一个课题性作业,而以上三个梯度又呈现了校园文化、城市文明、国家意识、国际视野在学生成长中的德育渗透,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我们只有具备这样的情怀与责任意识,才能培养出大气的创新人才。同时,我们持续推行系列社区服务,鼓励并支持学生到相关社区,进行力所能及的各种社会服务。

3. 要保证作业有效,需要制度保障

第一,作业批改的制度。

对于作业,我们不允许布置后不收交,收交后不批改,批改后不讲评。对错题则要求订正后再批改,特别是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指导订正的过程就是辅导的过程。作文则提倡评点,修改,再批分,指导修改的过程仍然是辅导的过程。这样的制度也能促使教师们不随意地布置作业。

第二,“绿橄榄”数字平台监控制度。

2009年,我校引进了“绿橄榄”数字平台,后来这一数字平台的使用方式又不断地优化并形成了制度。我们要求教师把每天布置的作业上传到平台上,使学生家长与分管领导都能随机登录平台了解近日作业的内容,如教学是否分层了、出题角度与题目量是否合理、难度是否适切等。我们还在家长中招募义工担任“绿橄榄”数字平台监控员,定时与分管领导沟通作业布置与批改的情况,以此加强对作业的监控。“绿橄榄”数字平台这一现代技术的使用进一步实现了为学生作业“减负增效”的预想。

“绿橄榄”数字平台还可重现课堂的教学过程,实现教师在线辅导与学生自习,加深对重要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同时,它还能做到难题释疑,如果学生在作业过程中遇到问题,可在平台上给教师留言,教师登录后会及时查看留言,及时解答并回复学生们的各种问题,这也有助于学生更高效地完成作业。

第三,备课组组长轮岗制是优化并形成智慧作业的良好制度。

我校已实行了多年的备课组组长轮岗制,此制度更易发挥每位备课组成员的智慧,备课要思及教学的全过程,包括作业的设计。由于每位成员担任的是阶段性主备,因而他们更有精力为自己的主备部分进行充分的思考,作业的有效性也更易落实。

三、实施有效作业的成效及问题

1. 成效

经过多年有效作业的实施,我校已成为上海市区属学校中参与各类竞赛面最广、获奖项最多的学校之一,其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的认同。这充分展示了我校长期以来实行的充分依托高校资源,以开放的理念来培养学生创新潜能的办学思路。同时,这些成绩的获得也与我们坚持科学的作业设计、分层布置、控制总量、有效监控等分不开。

由于减轻了作业负担,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丰富了,体育锻炼也更充分了。目前,我校学生的健康体测指数远高于杨浦区与上海市的平均水平。

此外,通过有效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我们还取得了潜在的效果:学生们普遍具有积极的人生观与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同时,他们的眼界也更开阔、思维更活跃、动手能力更强,更善于自主学习了。

2. 问题

在有效作业的实施过程中,仍有几个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在当前升学竞争压力下,部分教师仍不敢大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学生减负,教师就要增负,而少量教师不愿投入到繁重的批阅作业、指导订正的工作之中,而这又是减负而不减质的重要前提;设备(如电脑)等需要不断更新;少量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因此,我们会不断加强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使教师深刻认识到实施有效作业的重要意义,并加大信息技术培训力度,力争教师能人人熟练掌握;进一步加强对作业监控制度的执行力,尤其是作业精选、批阅、订正这三个环节;向上级争取资金,进一步完善办学设施,更新教育教学设备。

上一篇:中医重点专科下一篇:集团客户信贷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