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成本

2024-05-22

初始成本(精选十篇)

初始成本 篇1

装全球定位系统

运输公司的经营顾问肯尼兹·布拉夫曼发现, 公司的司机一旦迷路就会浪费燃油费, 工作效率也随之降低。他想, 如果给公司的l65辆车都装上卫星定位系统, 就可以避免因迷路引起的燃油浪费。

一年半前, 公司的车辆全部装上了卫星定位系统, 公司的管理人员很快发现, 造成燃油浪费的不仅是迷路。布拉夫曼说:“现在我们知道我们的车辆在什么地方了, 我们确保公司的车辆不会走错线路, 不会停在他们家里或他们的女友家里。”刚开始装卫星定位系统的时候, 大约15%的司机因为不按既定线路开车而受到惩诫。

到现在, 司机们的工作效率提高了, 并且开车的时候非常小心, 因为定位系统也对车子的速度进行测定。定位系统对车子所在的位置和在每个点所停留的时间进行监控, 可以监测到司机违法停车或停车的时候不关发动机。对于严格的监控, 一些司机有不满情绪, 但所有迷过路的司机都觉得车上装有定位系统很好。

虽然每套定位系统要450美元到600美元, 还要100美元的安装费, 但是, 安装之后, 公司的成本下降了10%。

用仿造品来摆柜台

马萨诸塞州霍利斯敦市有一家名为G·弗尔森有限公司的珠宝店, 该店的老板乔治·弗尔森曾经为金子价格居高不下和经济不景气着急。他的很多昂贵的珠宝首饰都摆在店里, 相当于闲置了很多资源。大概四个月前, 弗尔森先生开始把店里的柜台陈列品换成仿造品。

这些仿造品也是由他平日的一个供货商提供, 他告诉顾客, 陈列出来的是仿造品, 所用材料是锆, 外表镀银, 不是真的黄金或白金, 他说:“因为大多数人的结婚首饰是要专门订做的, 所以人们听到陈列的是仿造品的时候并不介意。只要人们订做, 真品在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到货。”

用仿造品铺店让弗尔森先生在存货方面节约了大约75000美元, 可以订制更多的时尚首饰真品。

弗尔森先生说:“我们也在店里放有一些真品, 让那些想当晚就求婚的年轻人得偿所愿。”

不要办公室

某公司的总裁保罗·维达尔看到很多竞争者永远地歇业了, 他想避免那样的命运。他曾考虑把私人的钱投入到公司业务中去, 他知道一些同行也是那么做, 然而最终也没有逃脱倒闭的命运。所以他决定不投入自己的钱, 而是缩减公司的一般费用。

维达尔知道公司开支最大的费用是每月l0500美元的房租。首先, 他想找小一点的房间, 只能装下两张办公桌的那种, 每个月800美元。但这样的话他要租三间才够用, 并不理想。最后, 维达尔先生决定不要办公室了, 他与专门负责收听电话、收发传真和电子邮件的CES公司签了合约, 这样, 维达尔先生的公司就不用办公室了, CES公司把电话、传真、有声电子邮件转发到维达尔先生的家中, 维达尔先生再给在各自家中办公的员工分派任务。如果要开会, 就租用CES公司的网上会议室开会。

维达尔先生每个月付给CES公司的费用是500美元, 他不支付雇员们在家中办公所需的费用, 但是, 他们每做成一笔生意会另外得到5%的佣金, 他们每人每月得的这笔收入大约是1000-2000美元。

初始成本 篇2

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以下简称新投资准则)与旧准则相比变化较大,将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主要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两部分。而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在两部分中都有涉及,其具体会计处理还需要比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合并准则》等具体准则,业务比较复杂。

一、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会计处理

企业合并分为控股合并、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三种。只有在控股合并方式下,才可形成合并方对被合并方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控股合并方式下,双方经济上已经实为一体。为真实反映“投资”实质,合并方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应体现为享有被合并方净资产份额,而具体的计价基础,是由合并会计方法决定的。合并会计方法主要有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之分。权益结合法假设企业由合并形成的联合在合并之前已存在,因而只须按被购企业账面的资产、负债的价格进行资产负债表的合并,合并后参与合并企业的会计报表均保持原来的账面价值。购买法认为,企业合并是一个企业取得另一个企业净资产的一项交易,与企业购置普通资产的交易基本相同。在购买法下,要求合并方按与之相交换的资产或权益的价值来衡量所收到的资产或承担的负债,将公允价值体现在购买方的账户和合并后的资产负债表中。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合并准则》中,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从其认可的合并计价基础(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以及会计处理程序来看,采用的是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共存的方法。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由于参与合并各方的股东(即最终控制方)的控制权并未发生变更,合并各方存在关联关系,在会计方法上采用权益结合法。而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各方相对独立,能够较为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交换价值的“公允性”较高,因此采用了购买法进行核算。

(一)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会计处理

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进行会计处理时,根据权益结合法的思想,合并方取得的被合并方的净资产是双方交换股权的结果,属于内部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因此,直接以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由此体现进行这项投资的目的。确认时不需要考虑合并方支付的资产或承担的`债务的公允价值,也不需要考虑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因合并发生的如审计费等直接相关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承担债务方式以及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承担债务的账面价值以及发行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股东权益。调整时,先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对被投资单位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作为应收项目核算,不构成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为便于理解,下文均不考虑此应收项目。)

(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会计处理

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是分两步进行的。

首先,根据购买法的思想,合并方通过购买行为取得被合并方的净资产,应视同购买普通资产的外部交易,以购买时支付的实际成本作为其入账依据,且采用公允价值计价。因此,以购买方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及直接相关费用之和构成的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支付合并对价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资产处置损益计入合并当期损益。

其次,从投资的目的看,由于投资方取得此项长期股权投资的实质是通过投资取得具有控制力的被投资方的股份,这时,取得投资的成本应是与享有被投资方净资产的份额相等。因此,在以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后,还需要进行调整。调整时,对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对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计入合并当期营业外收入。调整后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为取得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

例1,A公司以土地使用权和专利技术对B公司投资,取得B公司70%的股份。该土地使用权和专利技术账面价值合计为1 200万元,至购买日已合计摊销200万元,购买日时公允价值为1 250万元。A公司在合并中支付评估费等相关费用为30万元。A公司在合并日的资本公积为50万元,盈余公积为40万元,未分配利润为100万元。B公司在购买日的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为1 500万元,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 600万元。

以下分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两种情况分别进行会计处理:

1.假设A、B公司同属C公司的子公司,则该项合并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

A公司直接以取得B公司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份额1 050万元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做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 1050

资本公积 50

盈余公积 4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0

投资收益 30

累计摊销 200

贷:无形资产 1 400

银行存款 30

2.假设A、B公司合并前不存在任何关联方关系,则该项合并为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

首先,A公司应以支付的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加相关税费1 280万元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支付的无形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50万元,作为已实现的资产处置损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做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 1 280

累计摊销 200

贷:无形资产 1 400

银行存款 30

营业外收入 50

其次,做进一步调整。将初始投资成本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160万元(1 280-1 600×70%)确认为商誉。

借:商誉 160

贷:长期股权投资 160

可将两步的分录结合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1 120

商誉160

累计摊销200

贷:无形资产 1 400

银行存款30

营业外收入50

二、企业合并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会计处理

对企业以合并外其它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以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加相关税费为基础确定。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作为支付对价的,初始投资成本为所发行证券的公允价值,手续费等直接费用不构成投资成本。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的规定,这部分费用应从发行溢价收入中扣除,溢价收入不足冲减的冲减留存收益。

但当投资方通过长期股权投资对被投资方具有共同控制、重大影响能力时,由于采用权益法核算,因此需要根据取得被投资方相应股权份额对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作出调整。按照新投资准则的规定,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实际上是购买的与被投资方股权份额相应的商誉。由于这部分商誉的存在无法和企业自身区别开来,不具有可辨认性,不满足资产确认条件,因此不予确认。这样,初始投资成本就包含了购买的商誉,且不需要进行摊销,保留到处置为止。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是已实现的交易中被投资方作出的让步,计入当期的营业外收入,调增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例2,A公司以一项机器设备对B公司投资,取得B公司20%的股份。A公司该项机器设备的原值是200万元,在交换日的累计折旧为60万元,公允价值为150万元。A公司在合并中支付评估费等相关费用为30万元。B公司在交换日的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为700万元,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800万元。

首先,A公司应以支付的机器设备的公允价值加相关税费180万元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机器设备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10万元计入营业外收入。做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180

累计折旧60

贷:固定资产200

银行存款30

营业外收入10

其次,做进一步判断,将初始投资成本180万元和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160万元进行比较,差额20万元不予确认,也就不用做调整分录。假设B公司在交换日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 000万元,则需要将初始投资成本180万元和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200万元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营业外收入。做调整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20

贷:营业外收入 20

此时可将两步的分录结合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200

累计折旧60

贷:固定资产 200

银行存款30

营业外收入30

综上所述,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会计处理原则是由投资方对被投资方具有的影响力而确定的。根据投资方对被投资方的影响关系,分为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以及不具有以上关系,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四种类型。对这四种类型的投资成本可以总结如下:

第一,对前三种,一般应以取得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作为基础来最终确认初始投资成本。对同一控制下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计价基础为账面价值。

创业初始的迷惑 篇3

赵小岑是朱江在2013年3月为美微传媒聘请的律师。他相对美微的员工而言,比较独立,但又无比贴近这个组织,所以,赵小岑在某种意义上,算是朱江和美微传媒的旁观者。

赵小岑对朱江管理风格的评价是:“想法层出不穷,但经常让员工捉摸不定。他很少给员工实质性、具体的建议,而大都是让他们看着摸索,但员工真的做错了,他的精神头就来了。所以,田晓丽对朱江和美微传媒极其重要,她经常要当朱江和员工,甚至也包括股东、合作伙伴的润滑剂。”

所以,黄欢觉得朱江不会管理团队,也不是没有道理。但这种分歧充斥在一个创业团队里,非常可怕。因为对创业团队来说,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方向本身都没那么重要,而摇摆和分歧,却是最大的杀手。

所以,黄欢和朱江一定会分开。不存在谁对谁错,现实使然。

不过,这个话题并不会到此结束,因为赵小岑的看法也许也只是一家之言。比如这里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田晓丽为什么一直不离不弃地跟着朱江?

田晓丽对赵小岑对朱江管理风格评价的评价是:“其实,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吧。从我的角度看,朱江这种鼓励员工去试错,给我们足够空间做事儿的风格还挺好,因为我们可以不断地成长。”

有时候,屁股(指位置)决定脑袋这句话,虽然听着粗俗,但的确有一定道理。

朱江、黄欢、赵小岑、田晓丽,这四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东西以及想法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在描述上述事件时,颇有点罗生门的味道,但其实这里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也不存在什么深奥的管理命题和逻辑。朱江自己对创业、找人的感悟就可以总结了:

创业做事情,没有什么现成的管理经验可以借鉴,所有的亏你都要去吃一遍,才能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像我在成立美微传媒,刚开始做招聘的时候,我也想和在爱奇艺的时候一样,高标准、严要求,但如果这个样子,根本招聘不到人,没人愿意跟着你这样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创业者干。所以后来我彻底明白了,这就是命运决定的,你正好碰到一个人,他愿意跟着你走、跟着你干,事儿就成了。不然就成不了。

这不仅仅是朱江的感悟,也是许许多多创业者的感悟,成功真的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只有持之以恒的专注和努力,加上运气和机遇。

这就是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

黄欢离开后,受到一定刺激的朱江加速在8月份就把公司注册了下来,这时候公司的管理层就剩下了朱江和杜子建。应该说,从朱江的切身利益而言,杜子建是个比黄欢更靠谱的合伙人,因为他很懂分寸,不太轻易跨界指导朱江的工作。但两个人的合作也没持续多久。

2012年10月,朱江发起第一次众筹,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影响,他马上接到了杜子建的电话。杜子建告诉朱江,很多朋友,包括政法大学的黄震教授都说这个事儿很危险,可能会牵涉到他,所以需要马上把股份全部退掉。为了防止朱江死也要拉个垫背的,还找了个手下,天天盯着朱江办这事儿。

当朱江众筹的风波平安消退后,他和杜子建深入交谈了一下。杜子建有点儿后悔,坦承自己当时比较忙,没搞懂朱江这事儿的性质,还以为是非法集资。

事实上,这不能怪杜子建,朱江那时候做的事儿,本来就已经徘徊在非法集资的边缘。

“黄欢在公司注册前跑了,杜子建在公司注册后没多久也跑了。我很失望。”这是朱江在接到杜子建电话时的心情,但不管如何,从那个电话开始,美微传媒就是朱江一个人说了算了。

朱江从此将美微传媒扛在自己肩上,蹒跚前行。

事实证明,很多所谓的创新、点子、传奇故事,都是在走不动、扛不住的时候,憋出来的。

比如,众筹。

朱江众筹锦囊

找一个人投资和找一堆人投资的区别

某种意义上,我的众筹是被逼出来的。因为在那之前,我见过上百位投资人,但可以说是一无所获。不过,回头来看,如果这两个渠道——引入天使投资和众筹,再给我一个机会重新选择,我可能还是会选择众筹。

在众筹后,我把引入天使投资和众筹这两种募集资金的方式做过一次结合我个人经历的对比。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所谓的天使投资和众筹的区别,其实就是找一个人和一堆人投资的区别,接地气儿地说,就是寄养和吃百家饭的区别。如果找天使投资,一般来说,创业者和天使投资人有个永恒的矛盾:创业者希望天使投资的钱越多越好,股份越少越好;天使投资的想法当然是反过来的。

但这背后绝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创业者和投资人对公司愿景是否一致,以及随之而来的话语权问题,比如以下的一种可能性:创业者希望细水长流,而投资人要求短平快迅速套现退出。

但众筹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把引入天使投资的风险规避,比如参与众筹的投资人可能对资本回报不那么敏感,毕竟对每个人来说,投入资金算是小额。参与众筹的投资人可能更注重对一个事件的参与感和情景,或者通过该事件,进入一个新的圈子,学习到新的东西。这或许是投资人唯一关注的。

但众筹并非全部是优点。众筹有点像创业者影响力的变现,而且只能变现一次,在公司需要第二轮融资的时候,在资本市场可能会遭遇一些麻烦,比如当事件的热度过去后,你很难再发起一场众筹形式的集资,可能还是需要去找投资人。

而在一开始引入投资,这很容易成为你做第二轮融资的背书。同时,投资人会根据你企业的成长情况,有一个投资人的接力,来帮助你持续成长。

至于我,在某种程度上,我希望在创业初期能够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管理有足够的话语权。所以,即使重来一次,我可能还是会选择众筹的形式。

引入天使投资和众筹各有优劣。如果你是一名创业者,我的建议是:如果你运作的项目是轻资产类型的,可以尝试一下众筹;如果你的项目是重资产类型,需要持续大规模投资,比如做视频网站,那终归还是逃不开投资人和投资机构的。

当然,以上都只是我的经验。具体到一个项目的成立和运行,有太多实践因素需要考量,很难用一个模板去套。但我可以十分肯定地告诉你:不管找一个人投资,还是找一堆人投资,你不是为了吃那个饭,而是为了自己长大。就如我见过那么多投资人,虽然没拿到任何投资,但重来一次,我还是会去见,因为他们真的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比如到底该如何撰写一个公司的股权说明书,如何衡量一个创业项目的投资、风险和收益,如何言简意赅地表述你创业的愿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动坐在你对面的那个身经百战的人。

除了这些技术性话题,精神上的因素和抵抗也会伴随着你。股权众筹还是个新事物,如果你告诉社会,你获得了某个著名投资机构的XXX万元投资,别人可能会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你;但是如果你告诉社会你大概从几百个人那里筹备到了几百万元;甚至有人只投了100元过来,可能就会有人用嘲讽的眼神看着你,并且讽刺你像个到处要饭的——这就是我在做美微传媒、两次众筹前后所遭遇的,但是我从来不觉得这些有任何不堪,我学会了从我的支持者那里不断吸收正能量,我不断告诉自己一句话:“有理想,不丢人。”

初始成本 篇4

在1977年, 美国颁布了《空气清洁法案》, 该法案的通过, 标志着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诞生。几十年来, 排污权交易制度作为一项环境保护措施, 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应用, 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 首先要解决排污权初始分配问题。目前, 解决该问题主要有:免费分配, 公开拍卖以及标价出售三种方式, 其中以免费分配方式为主, 免费分配方式的可操作性较强, 如何免费分配则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已作了部分研究。Coase认为只要交易成本为零, 无论排污权初始如何分配, 通过市场交易总可以达到最优配置 (Coase, 1960) , Hahn认为假定市场存在一个具有市场势力的排污厂商, 只有在该厂商获得的排污权数量等于竞争环境中拥有的数量, 污染削减成本才能最小化 (Hahn, 1984) , Westskog把Hahn的模型从一个市场势力厂商扩大到多个, 并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Westskog, 1996) 。李寿德等建立了一个以经济最优为主要目标, 公平分配与生产连续性为次要目标的初始排污权分配的一个多目标决策模型 (李寿德, 2003) , 赵文会等在效用函数不可微条件下, 兼顾经济最优和公平等因素, 构建了初始排污权分配的极大极小模型 (赵文会, 2007) 。

信息不完全在排污权交易市场普遍存在, 初始排污权分配政策的制定具有不确定结果的, 且具有大量游说过程, 从而使交易成本过大。完全竞争市场, 尤其针对排污权的完全竞争市场, 严格意义来说是不存在的, 因而, 基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初始排污权分配的研究, 更具有一般性, 本文试图对不完全竞争市场排污权初始分配进行研究, 建立以成本效率为目标的排污权初始免费分配模型。

2. 基本模型

成本效率是指政府通过排污权初始分配, 使厂商的成本最小化, 这里的成本是指污染治理成本与购买排污权所花费的成本的总和。在Hahn的研究基础上, Egteren和weber进一步研究了存在市场势力的情况下, 厂商行为的协调性, 并指出如果边际协调成本 (这个成本是指购买排污权来代替增加的排污单位的成本) 比欺骗的边际罚金要高的话, 厂商将会采取欺骗行为 (Van Egteren H, 1996) 。

假设1:污染控制区内的所有排污厂商边际协调成本小于欺骗的边际罚金。

假设2:不具有市场势力的n个厂商是完全竞争的。

假设3:Ci (Ri) 为关于自变量Ri的污染削减成本函数, Ti (Ri) 为关于自变量Ri的交易成本函数, Ri为污染削减量, Ci (Ri) 为严增、严凸函数, 即:Ci' (Ri) >0, Ci'' (Ri) >0, 厂商i免费分得的排污权数量为xi。

基于成本效率模式下, 可以把排污权初始分配分为两个部分进行, 对具有市场势力的厂商i (i=1, 2, …, c, …, m) 进行分配和对不具有市场势力的厂商j (j=1, 2, …, d, …, n) 进行分配。

2.1 对不具有市场势力的厂商j的分配

基于假定2, 厂商j (j=1, 2, …, d, …, n) 是完全竞争的, 都是价格接受者, 政府在排污权初始分配中, 使得厂商j的成本最小化, 即:Min{cj (Rj) +Tj (Rj) +P[ (Qj-Rj) -xj]}

Qj为厂商j无限制时代污染排放量, P为排污权交易的均衡价格, 显然由此式可得到P=C'j (Rj) , 即:完全竞争条件下, 排污权的均衡价格等于边际削减成本。均衡价格P由环境容量Q*与边际削减成本Cj' (Rj) 决定, 与排污权初始分配无关。

对不具有市场势力的厂商j, 排污权初始免费分配可由下面的模型表示:

该模型可由数学方法求出其解x1, 不妨设x1= (x11', x12'…, x1d', …, x1n')

2.2 对具有市场势力的厂商i的分配

与2.1不同, 厂商i (i=1, 2, …, c, …, m) 之间不是完全竞争的, 它们对排污权均衡价格有一定的影响。政府在排污权初始分配中, 使厂商i的成本最小化, 即:

Min{ci (Ri) +Ti (Ri) +P[ (Qi-Ri) -xi]}

显然有

因此, 对具有市场势力的厂商i, 排污权初始分配可由下面的模型表示 (Pratlong, Florent et al, 2004) :

其中RF为不具有市场势力的所有厂商的污染削减总量, QF为不具有市场势力的所有厂商无限制时的污染排放总量。同样可解出满足该模型的一个解X2, 不妨设

X2= (x'21, x'22…, x'2c, …, x'2m)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基于成本效率的排污权初始免费分配模型由两个模型组成, 可以得到整个污染控制区的排污权初始分配结果X= (x'11, x12', …, x'1d, …, x'1n, x'21, x'22, …, x'2c, …, x'2m)

3. 结论

本文分析了关于排污权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为了使有限的环境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本文基于成本效率建立了排污权初始分配模型。当政府倾向于使本地区排污厂商成本最小化, 从而使排污权厂商积极参与, 采用基于成本效率的分配模型更加适用。

参考文献

[1]Coase R H.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60, 3 (1) :1-44.

[2]Hahn R W.Market power and transterable property right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4, 99 (10) :753-765.

[3]Westskog H.Market power in a system of tradable CO2quotas[J].Energy Joural, 1996, 17:85-103.

[4]Van Egteren H.Weber M.Marketable permits, market power, and cheating[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6, (30) :161-173.

[5]Pratlong, Florent et al.“Hot Air”and Market Power in 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ing[J].UniversitéPanthéon-Sorbonne (Paris1) in its series, Cahiers de la Maison des Sciences Economiques.2004, (74) .

[6]Van Egteren H.Weber M.Marketable permits, market power, and cheating[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6, (30) :161-173.

[7]李寿德, 黄桐城.初始排污权分配的一个多目标决策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 2003, (6) .

初始委托管理合同 篇5

甲方: 范丽英 乙方:

甲方现有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经考虑,现由乙方全权代理二级建造师的注册与日常管理工作,为明确有关事宜,经双方协商一致,现订立合同如下:

一、甲方基本情况

1、资格证书;

2、身份证(有效期内);

3、一寸二寸照片各4张

4、毕业证书

二、乙方基本情况

乙方为正规在注册商务咨询公司,专门从事建筑行业人才招聘与信息咨询,可以接受甲方委托的办理建造师初始、延续注册和日常的维护与使用工作。

三、甲方二级建造师的注册用途

甲方的二级建造师只用于建筑企业资质升级或保级,不作为企业投标与施工使用。

四、有关费用及处理办法

1、甲方的建造师为初始注册,双方商定在甲方将相关证件交给乙方时,乙方付定金 500 元整给甲方,待证书注册公示时付尾款 2500 元整。、乙方办理甲方二级建造师调动而发生的费用由乙方负责,不用甲方承担;

3、甲方二级建造师注册后的继续教育由乙方负责及时落实上甲

方须及时参加培训,参加培训时发生的误工费、车费、食宿费由甲方二级建造师证书所挂靠的单位承担。

4、合同期内使用费为人民币:3000元整,此费用乙方以现金支付,甲方来乙方办公室提取现金,或打到以甲方用户名为 的卡上。费用在委托期内不再调整。合同到期双方根据市场行情再行商定。

五、委托管理期限

暂定 壹 年,自甲方二级建造师在注册成功之日(以网上公告时间为准)或在甲方交付证件(以邮寄证件的发票上所写日期为准)后30个工作日起算满 壹 年止。

六、甲方的二级建造师注册证章的保管与使用

1、乙方负责甲方的二级建造师注册与变更工作。

2、注册成功后的注册证书放在 乙 方,章存放在 甲方。

七、双方责任

1、甲方承诺本人符合国家规定的建造师注册条件。

2、甲方须全力配合乙方的注册与合同期内乙方因工作需要的调动工作,及时向乙方提供相关证件与照片。

2、因甲方因素造成注册或调动不成功的,本合同立即终止执行,甲方退还已收取的费用。

3、合同期内,若甲方提前要终止合同,调出使用单位由此引发的相关违约责任由甲方承担。

4、乙方及时按约支付给甲方二级建造师使用费。

5、甲方配合使用单位考取安全员B证,考试费用由使用单位承担,甲方考取的安全员B证只作单位资质使用,不得用于单位项目和招标使用。(如甲方因特殊原因可以酌情推迟报考安全员证。)

八、其他

1、甲方新增专业(即增项)时,其增项注册由乙方负责办理,甲方协助,其增项注册发生的上级主管部门、收取的费用由乙方承

担。

2、合同期内,增项不加甲方使用费用(因为增项再多也只能是一个名额)。

3、合同期满,若甲方增项,且双方续约,按当市场行情另行商定使用费。

4、其他未尽事宜,双方友好协商解决。

九、违约责任

1、甲方违约须承担乙方已发生的全部费用,并赔偿乙方因此造成的损失。

2、乙方违约除按本协议承担乙方有关费用外,还须承担甲方因此造成的直接损失。

十、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委托方(签字): 受委托方(盖章):

代表(签字):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QQ:

QQ:

记忆初始的缤纷七彩 篇6

一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那个阳光灿烂色彩明亮的中午发生的一切,依然鲜活在我生命意识的开端。如果过往的生命只是摇曳在记忆里的裙摆,天真未凿的幼年就是最珍贵的存在。无论是疼痛还是快乐,都将陪伴终生,与一个人的呼吸共久长。

2013年新年伊始,看着骑自行车或是电动车的年轻妈妈,滑过绿篱外的建设路,朝幼儿园方向赶去,心神一恍惚,就和那个身穿米色风衣、后座上带个小男孩的年轻妈妈合二为一:怀着对幼儿园的无限信任,将心爱的孩子托付到比家还安全的生命驿站,那里是充满阳光和笑声的人生起航的港湾……

四季轮回,一年又一年。孩子们一茬一茬地换,曾经花朵一样的幼儿园老师,也被镀上岁月的釉色了吧?但我记得她们,就算是年长的,也常常被人认成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她们面对的是人类的花蕾,是尚未成溪的清泉,这是天然的负离子和美容霜!

记得小星星刚上幼儿园那年元旦节,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是跟爸爸妈妈一起玩,看谁玩的时间最长,跑的地方最多。一听说这样的作业,我不由暗暗佩服,这位老师太厉害了,她这项作业把家长也拉进来了。不敢怠慢,三天假两天都给了孩子,另外一天要不是加班,我也会和孩子一起度过——当家长的谁不期望自己的孩子与同学们交流时有话可说,说得精彩啊。

那天,是一个小阳春一样的晴日,我们决定带孩子去水库边爬山。山叫舒山,海拔不高,坡缓,树多,草厚。我曾经去过,山坡上有树,有鸟儿。经霜的叶子颜色鲜艳,有的落了,有的还挂在树上。乌桕籽是白的,小柿子是红的,发黑的是棠梨。可想而知,孩子在天高气清的山野里泡上大半天,里里外外都被大自然的气息浸透,该会有多么惬意!

经过山下的小郭庄,河里有一群鸭子,小星星不走了,撵着看,扭屁股甩手地学鸭子立起来扎下去捉鱼虾。正看鸭子,大路上跑过来一头母猪,带一群哼哼唧唧的猪娃,又让他兴兴头头大半天,还说了一句让人笑得肚子痛的话:“妈妈,爸爸也属猪,跟它们是一家的吧?”

抱一会儿走一会儿,气喘吁吁爬上山顶,坐在一棵大柿树下休息。树上的两只鸟嗤楞一声飞走了,掉下几片树叶。饱风饱雨,又喝足了阳光,这落叶紫红,拿起来沉甸甸的。我让孩子捡几片,放进大信封,好完成他的作业。打量着山下的村野湖光,和先生说起小时候被父亲扛在肩膀上的感觉,天地一下子变得广阔起来,远处的麦地和院子里的鸡、羊、狗都不一样了。大人们说的登高望远,远远比不上一个三岁多的小孩儿在父亲的肩膀上发现的世界新奇。

正感慨,就听见小星星尖声尖气地喊:“湖水立起来了!湖水立起来了!”回头一看,小家伙儿两手摁着地,屁股朝天头朝下,正透过两腿之间的缝隙往后望呢!这不是我们小时候玩剩下的把戏吗?左右看看没人,忍不住跟小星星一起再玩一回。头顶抵着山坡的时候,视线里天地倒挂坡起向远的景象给我的震撼,绝不亚于第一次坐在父亲的肩膀上!这时我才明白,不是我们帮孩子完成作业,是孩子给家长上课啊!

看着小星星把霜红的柿叶夹在书页里,压上几本厚厚的书,制作成书签,又把干香的野菊花和荆籽装进我亲手缝制的香袋里。用这样的方式,那个幼儿园的淘气大王把舒山的色彩和气息成功地让他的老师和同学分享了。不只小星星,有孩子带回了莲蓬,有孩子带回了花石子,还有孩子带回了姥姥教的儿歌、爷爷种的金瓜……

老师的收获肯定不比孩子们少。她借此打开了教室的围墙,把课桌放在大自然的旷天阔野里,放在乡间街巷,不用出场,就给孩子们上了内容丰富的生动一课。更重要的是,被缤纷的大自然浸泡过的童年往事,会成为温暖的记忆,成为郁郁勃发的想象力的发源地,让一个人享用终身。

初始成本 篇7

新准则将企业合并区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每一种合并类型下又有三种合并方式,即控股合并、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能够形成长期股权投资的只是控股合并。

1. 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承担债务方式或者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或者所发行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合并方发生的各项相关费用均不得计入初始投资成本。审计费用、评估费用、法律服务费用等直接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发行债券或承担其他债务支付的手续费、佣金等,计入所发行债券及其他债务的初始计量金额;发行权益性证券发生的手续费、佣金等手续费,应当抵减权益性证券溢价收入,溢价收入不足冲减的,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例1]大华集团内的广东木业公司以原价1 500万元,已提折旧600万元的固定资产取得同一集团内的江西木业公司70%的股权,广东木业公司因此发生的审计和评估两项费用合计5万元,合并日江西木业公司的账面净资产为1200万元。广东木业公司账面资本公积(股本溢价)有贷方余额80万元,盈余公积贷方余额200万元,则合并方的会计处理为:

[例2]例1中如果作为对价的不是固定资产,而是发行面值1000万元、票面利率为5%(发行时的市场利率为4%)、每届满1年时支付利息、到期还本、为期3年的债券,为此支付佣金、手续费用等发行费用1 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

应付债券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经计算后可知为10177550元,则应付债券的初始计量金额为10277550元。

合并方的会计分录变为:

[例3]假定例1中广东木业公司以发行500万股普通股(每股面值1元)作为对价,支付的佣金和手续费1 2万元,则合并方应作的会计处理为:

2. 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初始投资成本即合并成本,包括购买方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以及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费用之和,但不包括发行债券、承担其他债务或发行权益性证券支付的手续费、佣金等费用,也不包括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对方已经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此外,对未来事项作出约定且购买日估计未来事项很可能发生、对合并成本的影响金额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将该预计负债计入初始投资成本。如果合并成本的公允价值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简称借方差额),购买方的个别资产负债表中差额不作商誉处理,但在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应确认商誉,即调表不调账。如果合并成本的公允价值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简称贷方差额),在经过复核后计入合并当期的合并利润表中,也不影响购买方的个别利润表。也就是说,无论是借方差额还是贷方差额都不影响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这与产生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权益法核算)的处理明显不同,产生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如果出现贷方差额,应调增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既调表也调账。

[例4]湖湘人造板股份有限公司以账面价值500万元、公允价值560万元的原材料一批收购人和租赁公司70%的股份,收购日人和租赁公司账面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是1000万元,湖湘公司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购买前双方不存在任何关联方关系,则购买方应作的会计处理为:

对于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应在合并利润表中确认营业外收入448000元(10000000×70%—6552000)。

[例5]如果例4中收购日人和租赁公司的账面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不是1000万元而是800万元,则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即合并成本仍然是6552000元,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5600000元(8000000×70%)的差额,应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商誉952000元。

[例6]2006年4月1日湖湘人造板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定向增发普通股2000万股(每股面值1元,公允价值2元)收购人和租赁公司80%的股权,发行过程中向证券承销机构支付佣金和手续费80万元。除发行股份外,还在协议中约定,如人和租赁公司在合并后的两年内年均实现净利润超过400万元,湖湘人造板股份有限公司应在原购买出价的基础上另付100万元(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给人和公司(在购买日估计实现的可能性为70%)。取得投资时人和公司股东大会已通过利润分配方案,决定分派现金股利250万元。人和公司在合并日账面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4000万元。购买之前双方不存在任何关联方关系。

说明:应收股利应从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中剔除;支付的手续费和佣金应从股本溢价中扣减;很可能实现的未来事项应确认预计负债;母公司在个别报表中不确认商誉,但在合并报表中应按合并成本3900万元与所占人和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3200万元(40000000×80%)之间的差额确认商誉700万元。

3. 因追加投资由原来的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变为控股合并

因追加投资由原来的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变为控股合并,必然导致由权益法向成本法的转换。当实现的是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时,长期股权投资在合并日的初始投资成本仍然是享有被合并方账面净资产的份额,该份额与原账面余额加上合并日为取得进一步的股份新支付对价的账面价值之和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当实现的是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时,购买日应首先将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追溯调整至最初取得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在购买日的初始投资成本为最初取得成本加上购买日为取得进一步的股份新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之和,被追溯部分相应调整留存收益。

二、债务重组

对于债务重组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首先应当根据债权人在债务重组后对债务人产生的影响分为控股合并和非控股合并两大类情形;在控股合并情形下又要再区分为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两种情形;在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中,债权人应以享有债务人在债务重组日账面净资产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在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中,债权人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相关税费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在非控股合并情形下,也要区分债务重组日后债权人对债务人不产生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和重组后实现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两种情形,在前一种情形下债权人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的规定,以享有债务人股份的公允价值及相关税费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在后一种情形下还需要根据债务重组准则确定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债务人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之间的差额调增初始投资成本,同时计入营业外收入。

[例7]长江公司欠黄河公司货款12000万元(不含增值税),由于财务困难已无法偿还,经协商,黄河公司同意长江公司以1200万股普通股偿债,该普通股每股面值1元,每股市价10元,占长江公司50%的股份。黄河公司已就此项应收账款提取坏账准备1404000元。长江公司在债务重组日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为25000万元,公允价值为28000万元,黄河公司账面股本溢价2000万元。印花税税率3‰,黄河公司增值税税率17%。

(1)假定债务重组协议中规定黄河公司有权控制长江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政策,且在重组之前就存在关联方关系。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应收账款应以账面价值结转。

(2)假定债务重组协议中规定黄河公司有权控制长江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政策,但在重组之前双方不存在关联方关系。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应收账款应以公允价值结转至初始投资成本。

由于初始投资成本140760000元(140400000+360000)大于黄河公司投资时应享有长江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140000000元(280000000×50%),在合并报表中应确认商誉760000元。

(3)如果黄河公司对长江公司不产生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布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则初始投资成本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确定,即按照享有债务人股份的公允价值及相关税费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4)如果黄河公司对长江公司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初始投资成本120360000元小于黄河公司投资时应享有长江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140000000元,因此黄河公司还应在第3种情形所做分录的基础上再作如下调整分录:

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对于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与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大体上是一样的,但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也有其独特的地方,就是在后者区分两大类四种情形的基础上还要在非控股合并类下增加一个判断条件:该交换是否具备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由此衍生出两大类六种情形,在控股合并类下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一—企业合并》,在非控股合并类下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例8]黄河公司2006年1月1日以一项账面价值400万元,公允价值为500万元的无形资产取得长江公司45%的股份,发生相关费用2万元。长江公司2006年1月1日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1200万元,公允价值1000万元。

(1)如果黄河公司通过协议能够实施对长江公司的控制且此前就已存在关联方关系。

(2)如果黄河公司通过协议能够实施对长江公司的控制但此前不存在关联方关系。

由于合并成本5020000>4500000 (10000000×45%),合并报表中应确认商誉520000元。

(3)如果黄河公司对长江公司产生重大影响,则属于非企业合并情形,首先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确定其初始投资成本。

①如果该交换具备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初始投资成本等于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或减去收到的补价再加上相关税费;

②如果该交换不具备商业实质或公允价值不能够可靠计量,则初始投资成本等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或减去收到的补价再加上相关税费;

③根据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确定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之间的差额调增初始投资成本,如果确定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则无需对初始投资成本进行调整。

现假定交换不具备商业实质或公允价值不能够可靠计量,则相应的账务处理如下:

由于黄河公司的初始投资成本4020000<4500000,应按差额调增初始投资成本。

初始成本 篇8

一、国家优势集聚成本和优势集聚量

在文献[3]中, 我们提出了国家优势集聚的成本和优势集聚量的概念。国家优势集聚的成本是政府在优势资源集聚时付出的成本。优势集聚量, 即优势集聚对象能够集聚到的优势资源的量。集聚的优势主要是生产 (Production) 、金融 (Finance) 和战略 (Stratagem) 三种 (统称为R) , 用CP、CF和CS分别表示“人为”集聚单位上述优势所需的集聚成本 (认为“自然”优势的集聚成本几乎为零) 。同时, 文献[3]指出, 不同集聚过程的单位成本不尽相同, 只能利用统计资料大致估算一下。并且国家用于优势集聚的成本是有限的, 即有一个上限 (定为I) 。

文献[3]讨论集聚成本和收益时, 仅考虑了政府对于每一种优势资源的单位集聚成本C、可以集聚到的该优势资源量 (设为Rm) 和当地已经具有的该优势资源量 (设为R0) 三个因素, 并且这三个因素被假定相互独立。和现实相比, 这种假设有必要进一步发展。事实上, 在初始阶段, 能够集聚到的资源总量R至少和三个因素有关——当地对该资源的“自然”集聚能力 (和初始优势量R0有关但并不总是相等) 、政府对该资源的单位投入C和该资源在转移过程中的成本TRR (假设该资源的收益率等因素在优势集聚以前已经被考虑过) 。现实经验告诉我们, 政府能够直接控制的不是优势集聚的量, 而是政府用于吸引资源投入的成本, 这也是我们今天的讨论对象。而考虑了这些因素后的国家集聚成本和收益理论分析, 对于国家在优势集聚初始阶段有针对性和引导性的决策更具指导意义。

具体地说, 当国家选择一个优势集聚的对象 (以下简称“集聚对象”) 进行发展时, 需要进行近程集聚和远程集聚。而对于每一个集聚对象来说, 当该地政府进行“人为”集聚之前, 可能已经形成了潜在的“自然”集聚。优势资源的拥有者 (以下简称“流出源”) 选择投资方向时, 在其他条件相差不大的情况下, 会自然选择向已有的“自然”集聚程度大, 即已经具有一定优势的对象流向, 因为这样成本更小, 投资回报更快。而这样的思路和已有的区位因素对外商投资影响的研究类似[4]。而现实中我们不能只依赖已有的要素禀赋谋求发展, 更多依赖后天的人为努力。同时, 在不同的可能的集聚对象中选择时, 如果其他条件相差不大, 它会流向政府对该种资源投入较多的 (即政府为了集聚一个单位的该种资源所进行投资较多, 例如降低成本或进行补贴, 这样对于资源的拥有者来说获得的回报越大) 且资源转移过程本身成本较小的对象。

如果一个地区, 本身具有天然优势, “自然”集聚的能力强, 而且政府也出台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人为”吸引更多的资源, 那么该地区将会成为一个优势集聚的爆发地。同时, 集聚的对象不仅限于一个地区, 也可以是企业、组织、产业、城市、区域、社会的某个层面等更大更广阔的范畴, 只要能够符合优势集聚的场效应[1], 均可以作为优势集聚的对象。本文拟以地区为例子加以说明。

二、优势资源的空间分布对集聚成本影响的理论分析

在一个地区内, 如果各种资源可以自由地充分地流动和交换, 每一个地区会由于自身天然的优势集聚到一定量的资源 (即“自然”集聚) , 这些资源的交流无需政府花费成本。但是如果“自由流动”的假设不成立的话 (在改革开放之前正是如此) , 那么一旦当限制的阀门打开, 资源马上会自动发生一种新的分布, 形成新的格局。比如深圳被设立为经济特区之后, 即使政府没有出台多方面的优惠政策时, 也能够吸引到一定量的港澳台的投资以及内地劳动力的涌入, 只是没有实行优惠政策后的资源集聚量大而已。而这个潜在的无需成本的“自然”集聚的量P0′、F0′、S0′也需要作为初始的优势集聚量考虑到集聚对象的初始条件中去。但是在资源充分流动的地区和时间里, 这个量可能已经融入到其初始优势资源中去了。

再考虑政府进行“人为”集聚, 即政府计划为吸引资源而投资的问题。这里先提出第一条假设 (假设1) :资源本身的投资收益率已经经过考虑, 也就是说, 只有当确定资源对外投资比在当地的投资收益率更大的情况下, 这些资源才会对外流出。设流出资源为具有一定量的潜在资源Pt、Ft、St。资源转移时会发生成本, 比如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时需要有交通成本、在异地的额外生活成本等, 在异地投资建厂所需要信息成本、管理成本等, 分别记为TRP、TRF、TRS, 可视为“流动阻力”, 固定时间是常数。而政府为了吸引资源的流入, 需要为资源的使用创造条件, 例如修建港口和陆路运输设施、建立金融市场、进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 可视为“流动动力”。由此在这里引入集聚因子s的概念。集聚因子是指利用当一种资源从流出源被投入集聚对象时, 集聚因子=流动动力/流动阻力。由定义知, 在收益率等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 集聚因子越大, 集聚到的该资源越多。因此可以写出“人为”集聚到的资源的量undefined, 其中k是和收益率有关的常数。

这里给出的集聚因子的定义只是出自于将资源自然配置和政府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分离开来, 资源的自然配置对应的系数K是由收益率影响的市场导向, 集聚因子s是由政策影响的人为导向。后者的数值如果想要直接计算, 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出可操作化的指标。此外, 现实中P0′、F0′、S0′可能和TRP、TRF、TRS有关, 但是这六个指标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都是常数, 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不予考虑。

三、引入集聚因子后的最佳优势分布

根据文献[3], 优势集聚的总成本为CPPm+CFFm+CSSm=I (1) 。同时这里遵循文献[3]中的假设 (假设2) :三种优势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效用可以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近似表示。但是这里的三种资源集聚后总量分别为P=P0+P0′+Pm=P0″+Pm、F=F0+F0′+Fm=F0″+Fm、S=S0+S0′+Sm=S0″+Sm。因此Cobb-Douglas生产 (效用) 函数为U (P, F, S) =APαFβSγ=A (P0″+Pm) α (F0″+Fm) β (S0″+Sm) γ (2) , 在 (1) 式的约束下用拉格朗日函数求 (2) 的最大值。首先写出 (2) 式在 (1) 式约束下的拉格朗日函数

Φ=A (P0″+Pm) α (F0″+Fm) β (S0″+Sm) γ-λ (CPPm+CFFm+CSSm-I) (3)

分别对CP、CF、CS求导, 并令这些导数为0, 可以得到:

结合 (1) 式, 联立解得:

解得, 当undefined时, 得到最大效用, undefined其中Z=I+CPP0+CFF0+CSS0 (8)

可以看出, 这个结果和文献[3]得到的最佳优势分布和最大效用在形式上是一致的。由 (6) 式得, undefined式。从 (9) 式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种关系[5]:

(1) 如果一种优势资源的弹性系数较大, 则它是一种经济发展对其变化敏感的资源, 那么政府对它的投资C也应该较大。

(2) 如果集聚对象对一种资源“自然”集聚后的总量已经较大, 说明它具有天然优势吸引该资源, 那么对它的投资可以适当减小。

(3) 如果一种资源本身的收益率较大、潜在资源总量较大、转移成本较小, 即K较大时, 说明这种资源本身投资效益就很好, 政府花在它上面的成本也可以适当减小。

(4) 投资C对最佳优势分布的影响是呈二次函数的, 说明只要在投资C上有较小的变动, 对于改善优势分布就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因此政府在平衡资源时利用此杠杆效应做出微调就可以了。

四、集聚成本、集聚因子影响下的实例分析[6,7]

1.沿海经济特区的区位选择

利用上面的理论分析可以很好地解释沿海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二十五年来的飞速发展。他们的崛起主要是国家利用从全局整合优势, 在优势资源转移成本最小的地区进行集聚的长远规划和引导的结果。

由表1可见, 沿海经济特区设立很好的遵循了“三点一线”的规则: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时间点上, 内地虽然劳动力相对充裕, 经济发展程度和沿海地区没有明显差异, 但是改革开放之前港澳台等周边经济发达地区的资金直接向内地的投资还很少, 距离远, 各种运输成本都太高, 经济合作还很不充分, 即使内地和沿海同时开放也不如沿海的吸引力大;而港澳台地区虽然拥有充裕的资本和良好的港口, 却受到土地面积狭小、劳动力价格高等条件限制, 也不可能接受大量内地劳动力的涌入;这就形成了一种资源有待集聚的格局, 而特区一旦设立, 沿海特区便是一个很好的接收劳动力和资本注入的结合点, 加上政府颁布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推动, 土地价格便宜, 使用期限长, 连续建设大型港口, 陆路运输也逐渐便利, 逐步建立金融市场, 使得沿海特区的各种潜在优势得以挖掘和充分利用, 在“自然”集聚能力大、资源转移成本低、政府吸引资源投入大的这些优越条件下的集聚效应使得特区的经济进入一个正反馈良性循环, 反过来对内地和港澳台的经济也起了正反馈作用。

2.深圳特区和厦门特区发展成果不同的原因初探

虽然同样经过改革开放, 但是从今天的发展成果来看, 不同的经济特区发展程度很不一样。厦门和深圳都属于第一批建立的经济特区。就两地的初始条件来看, 厦门明显优于深圳:厦门于1913年已经立市, 而深圳直至改革开放前只是一个边陲小镇, 在基础设施、劳动力资源、交通运输资源和已有发展程度来看, 厦门明显具有优势。但是改革开放后数十年的历史事实证明, 深圳的经济发展成果远远强于厦门 (见图1) 。从国家集聚涉及的三种主要优势来看, 国内两地区的金融优势差异较小, 而这两个特区在建立初期都被设立为经济特区, 定位类似, 优惠政策和范围非常类似, 即战略优势非常接近, 因此两者只有在生产优势上有差别。在两地经济均未达到一定规模之前, 集聚因子的差别是两者生产优势差别中的重要部分。

数据来源:《深圳统计年鉴2006》、《厦门经济特区年鉴2006》

从资金资源来看, 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旨在最大限度地接收到香港和澳门的投资辐射, 让港澳的经济直接拉动深圳;而厦门特区的选择是希望能够接收到以台湾为主的东南亚华侨的回乡投资, 但是东南亚对厦门经济带来的影响远不如香港对深圳 (其中包括地理、政治等原因) (见图2) 。

数据来源:《深圳统计年鉴2006》、《厦门经济特区年鉴2005》

从劳动力资源来看, 改革开放时厦门已经是一个拥有93万人口的城市, 深圳当时本地人口仅32万左右。特区在初期经济起飞阶段基本依赖外向型经济, 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激增。周围省份如湖南、四川以及大量内地省份的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开放城市涌入。相对于厦门所在的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福建省来说, 深圳的交通要便利得多, 便于劳动力的运输。短短几年之后, 深圳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较高收入又比厦门吸引到了更多的劳动力涌入。

数据来源:《深圳统计年鉴2006》、《厦门经济特区年鉴2002》、《新中国城市50年》

从货运交通来看, 深圳在开放初期不具备大型深水良港, 厦门此方面明显好于深圳, 后来两地逐年建成大吞吐量的港口。但是相比之下, 厦门的港口吞吐量受限, 并且和省外连接的铁路相当不便利, 因此货物在港口的进出, 铁路成本较高, 运输时间较长, 港口的吞吐量也逊色, 因此物流的增长相当受限[8]。深圳的港口建设在九十年代超过厦门, 深圳一跃成为我国吞吐量第二大的港口。而在深圳的大型港口建成之前, 广州、香港的港口也为深圳的海运起到分担作用。广东省继京广铁路后又在九十年代建成京九铁路这条直通内地的另一条大动脉铁路。在运输交通上, 厦门和深圳相比受到的阻力很大, 甚至成为两地发展不平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数据来源:《中国港口年鉴2006》、《新中国城市50年》

从土地价格来看, 两者在特区建立之时均得到国家的政策优惠 (参见当时的《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暂行规定》和《福建省厦门经济特区土地使用的规定》) , 两地当时的地价不仅比香港低几十倍, 比上海有偿转让土地价格低二十倍以上, 同时大大低于北京征地费用。两地的土地价格对于投资商来说, 都是一种巨大的优惠, 两地间在这方面的初始条件的差异可以忽略。

最终, 虽然在建设之初深圳和厦门相比各方面都不具有明显的直接优势, 但是深圳的“自然”集聚能力较大, 资源转移成本较小, 使得在资本、劳动力等重要优势资源方面的集聚程度上有更大优势, 结合与其他特区同等优异的优惠政策, 最终形成优势集聚效应, 获得今日的繁荣经济。

3.深圳、厦门集聚因子比值的估算

通过上面的定性分析, 可以对深圳、厦门的集聚因子比值做一简单估算 (由于公式中一些参数的绝对值难以直接度量, 所以只能用求两者的比值来比较) 。前面已经分析过, 这里不考虑金融优势和战略优势, 则只比较生产优势, 用GDP来代替P。而生产优势P本身也符合Cobb-Douglas函数, 则P=kKθL1-θ, 其中K是资本, L是劳动力。作为粗略的估算, 这里假设忽略两地初始本身的资本和劳动力, 并且认为两地享有的潜在资本资源、潜在劳动力资源、收益率、投资优惠政策等都是相同的 (即Rt、K等两地都是相同的) 。而资本和劳动力的集聚因子可以粗略地由两地区总货运、客运量来代替, 因为货运量和客运量粗略地与流动的吸引力成正比, 与流动的阻力成反比, 则有undefined, 其中H表示货运量, W表示客运量 (虽然这种估计和现实有较大距离, 但是这里只是做粗略的估算, 详细地计算需要将各种因素都考虑进来。) 中国的资本弹性系数θ约为0.5~0.7[9], 这里取0.6。如下图所示, 将1991-1998年的集聚因子比值计算出来, 并和对应年份的GDP比值进行比较。可以看出, 集聚因子比值的变化范围和GDP之比的变化范围大致是一致的 (这里集聚因子曲线包含的因素单一, 而GDP会受到更多更广泛因素的影响) , 深圳在1991-1998年的集聚因子比值是厦门的约3~4倍, 而其GDP也是厦门的约3~4倍。图7说明, 集聚因子作为“因”、GDP作为“果”, 从两端分别推导的情况下, 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即集聚因子的不同, 在其他条件相差不大的情况下, 造成了经济发展成果的不同。

原始数据来源:《新中国城市50年》、《深圳统计年鉴2006》、《厦门经济特区年鉴2006》

4.“自然”集聚和“人为”集聚对西部大开发的启示

改革开放二十年之后, 西部大开发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主题之一。虽然和沿海地区相比, 西部起始的“自然”集聚能力处于明显劣势, 但是对某些特定产业来说 (比如旅游、牧业及衍生行业等) , 反而可能具有天然优势。这时应该主动打造差异化战略, 选择独特的“自然”集聚能力相对较大的对象作为集聚对象。而更重要的是, 为了能够吸引到更多的资源,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以提高该对象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弥补资源流入成本高的客观壁垒, 对更多的优势具有更具广泛性的集聚作用。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 虽然一般情况下成本小的地方容易自发地产生高集聚因子, 从而产生较高的“自然”集聚能力;但是事实证明, 在优势集聚过程中很可能发生由于短期成本小效益大而吸引来对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损失的失败教训, 如粗放型经济对生态、环境方面不可恢复的破坏, 而正是这些短期的表面的优势演变成长期的根本的劣势, 成为日后成本最高的代价。因此政府不仅应该在空间维度上有远见, 在时间维度上也应该具有远见, 仔细甄别真正具有优势和潜力的产业, 避免低端产业的简单集聚,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引入和扶持。

因此, 作为后起的西部, 政府更要注重先知先觉, 在空间上挖掘优势资源, 在时间上进行长远规划, 比自然集聚潜力大的地区或者产业进行更为充分、更为高端的集聚, 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论

本文通过考虑影响国家优势集聚初始阶段影响优势资源流动的多种影响因素, 针对政府的主动作为, 引入了集聚因子的概念, 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国家成本与收益, 根据引入集聚因子后的“最佳优势分布”得出了对于现实中的政策启示。并用沿海经济特区的设立、深圳和厦门两特区之间经济成果差异产生的原因的初步分析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思路对前面理论的思想做以说明。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 在优势集聚初始阶段, 政府站在全局高度, 首先选择潜在“自然”集聚能力较大、资源转移成本较小的对象作为集聚对象, 可以降低成本, 加快投资回报, 提高集聚效用, 从而吸引更多优势汇入。

(2) 确立集聚对象后, 政府应该尽可能提高其集聚因子——对资源的引入进行有针对性的投资, 尤其是对重要资源的投资;并且由于优势资源集聚的量与对其投资成本之间的紧密联系, 单位优势资源花费成本上的微调可以明显改变资源分布状态。适当的政策手段是集聚对象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之前的巨大推动力。

(3) 当自然禀赋较差的对象被作为发展重点时, 应该在其范围内选择相对“自然”集聚能力较大的对象进行开发, 人为投资增加对优势资源的吸引, 使得该对象的集聚因子增大, 离散劣势, 集聚优势, 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因此, 当政府选择集聚对象进行发展规划时, 政策制定者应该高瞻远瞩地观察全局内分布的不同优势, 将这些优势充分挖掘, 为集聚对象人为地创造扬长补短的条件, 因势利导, 为优势集聚过程提供巨大的原动力, 将优势集聚的效果最大化。

值得注意的是, 优势集聚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 战略优势集聚都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 无论是“自然”集聚还是“人为”集聚, 务必充分发挥人主体能动作用才行。

参考文献

[1]于永达等.国际经济学新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4.

[2]于永达, 荣飞.跨越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国家优势集聚战略.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6, (6) .

[3]于永达.国家经济优势集聚的成本与效益——优势集聚环理论分析.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5, (12) .

[4]鲁明泓.外国直接投资区域分布与中国投资环境评估.经济研究, 1997, (12) .

[5]于永达, 荣飞.基于优势集聚导向的中国产业发展新思路.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6, (11) .

[6]钟坚.深圳与香港经济合作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1, 5.

[7]苏东斌, 钟若愚.曾经沧海——深圳经济体制创新考察.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4, 12.

[8]方舟.福建的现代化:前世, 今生与未来.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2003, (8) .

初始成本 篇9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会计信息

长期股权投资按所占股份比例主要分为四大类, 分别是对子公司的投资、合营企业投资、联营企业投资以及投资企业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并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对子公司的投资可以分成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上述四种类型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入账金额原理各不相同, 含义深刻, 且理解难度较大, 容易引起混淆。

一、引例

为了更好地理解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含义, 下面举个简明例子。如甲公司以货币资金出资100万元, 成立了一家全资子公司A公司, 则甲公司所做的会计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100万, 贷:银行存款100万。A公司所做的会计分录为:借:银行存款100万, 贷:实收资本—甲公司100万。此时可以清楚的发现, 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户的金额体现了两个会计信息:第一, 反映甲公司投资成本100万元; 第二, 反映甲公司享有A公司的净资产份额100万元。

可见, 长期股权投资账户的会计信息含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反映投资方的投资成本, 即为了获得股权而支付的对价;第二, 反映投资方享有被投资方净资产的份额。由于被投资方净资产可以采用账面价值计量, 也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所以长期股权投资可以反映投资方享有按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计算的份额, 也可以反映投资方享有按被投资方净资产账面价值计算的份额。

二、不同类型下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会计信息 含义分析

(一) 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并在 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

准则第4条规定, 除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 以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如以支付现金、发行权益性证券、投资者投入等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应当分别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因此该种类型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入账金额的信息仅仅反映投资成本的会计信息, 即所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

例1: 甲企业以货币资金1000万元获得A公司10%的股权。该投资仅作一般性投资。投资当日A公司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为1800万元, 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2000万元。该企业所做的会计分录是:借:长期股权投资1000万, 贷:银行存款1000万。则此处长期股权投资的作用仅是反映投资成本的会计信息。

(二) 联营或合营下的长期股权投资

对联营与合营的投资, 除了按准则第4条规定处理外, 同时准则第9条又作了进一步说明, 当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 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当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 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对上述描述, 可以用公式反映。当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时, 其差额是因为被投资方存在未入账的正商誉。如果把正商誉体现在被投资方账表上的话,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实质是反映占有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信息, 此时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换入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被投资方未能表内确认的商誉;当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时, 其差额部分为负商誉, 于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由于对正商誉和负商誉的处理不同才导致准则描述的两种情形。因此从本质上来讲, 该描述的目的不是让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单纯反映初始投资成本的信息, 而是为了让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反映占有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会计信息。从深层次原因来看, 是为了让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在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时反映的计量属性一致, 都始终反映占有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信息。对联营或合营企业的投资, 后续计量采用权益法。权益法的核算要点是一方面于每期期末按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额确认收益, 另一方面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以随时反映占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信息。之所以要采用权益法, 是由于投资方如果要编制合并报表, 对所投资的联营和合营企业取消比例合并法, 不纳入合并范围, 在财务报表中合并信息通过权益法核算的会计信息来体现。

例2:承例1, 假设甲企业获得A公司40%的股份, 对A公司具有重大影响。其他资料不变。甲企业应做的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1000万, 贷:银行存款1000万。此处长期股权投资入账金额表面上反映的是投资成本, 实际上反映占有A公司净资产公允价份额为1000万元。该1000万元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A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40%的份额800万元, 另一部分是A公司未能表内确认的商誉200万元。

例3:承例2, 假设A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为3000万元, 其他资料不变。则企业所做的会计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1200万, 贷:银行存款1000万营业外收入200万。此处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反映企业占有A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1200万元的信息, 并没有反映投资成本的信息。

(三)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 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因此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反映的是占有被投资方净资产账面价值 份额的会计信息。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 指导长期股权投资初始入账金额的会计理论为权益结合法。所谓权益结合法, 指的是投资方与被投资方之间的合并是一种双方股东权益的结合, 参与合并的双方之间不存在收购与被收购的关系, 不具有市场公平交易特征, 它是合并理论的一种, 看起来与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方法权益法描述相似, 但含义完全不同。投资方支付的合并对价与换入被投资方的净资产往往存在着不等价交换。所以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入账金额不以合并对价的公允价值入账, 而是以换入的被投资方净资产账面价值入账。此时,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仅反映占有被投资方净资产账面价值份额的会计信息, 不反映占有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会计信息, 更不反映投资成本的会计信息。

例4:承例1, 假设甲企业与A公司是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甲企业获得A公司的股份比例为60%, 其他资料不变。则甲企业所做的会计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1080万, 贷:银行存款1000万资本公积80万元。此处长期股权投资的作用仅反映占有A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60%的份额1080万元的信息。

(四)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准则规定,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购买方在购买日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的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企业合并》准则规 定, 合并成本为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从准则的规定来分析,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入账金额是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 看似仅仅反映的是投资成本会计信息。其实不然,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入账金额不仅仅反映投资成本的信息, 还应当反映占被投资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信息。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 指导长期股权投资初始入账金额的会计理论为企业合并理论中的购买法理论。购买法理论认为, 投资方获得被投资方的股份份额等同一般的货物购买行为。也就是说, 如果把被投资方的净资产比作一个抽象资产的话, 则投资方就是以自有资产与被投资方股东所拥有的资产相交换, 双方所交换资产都以公允价值计量。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当相等。因此, 在购买法理论下, 一方面,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入账金额反映了其换出对价的公允价值, 即投资成本或购买成本或合并成本;另一方面, 也反映了其换入“资产”的公允价, 即享有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相应份额。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也同联营或合营投资一样, 存在着溢价购买或折价购买情形, 即涉及到正商誉和负商誉的处理问题。那么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入账金额为什么要直接按合并成本入账, 而不和联营或合营下的投资一样进行相应的账面调整呢? 这要从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方法的变更说起, 在本世纪初,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采用当时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 即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会计处理方法同样适用于权益法。后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了修订, 对子公司投资的后续计量改按成本法。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解释是:“尽管权益法可能为使用者提供一些损益的信息, 类似于通过合并得到的信息, 但理事会注意到, 这些信息已反映在投资者的经济主体财务报表中并且不需要向其单独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对于单独报表来说, 重点应集中在投资资产的业绩反映上。理事会的结论是, 采用成本法编制的独立财务报表具有相关性”。由于对子公司投资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法, 所以对长期股权投资账户的初始入账金额不作调整, 直接以换出对价的公允价入账, 体现了成本法核算的要义。但是在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方编制合并报表时, 要按权益法核算要求进行追溯调整, 即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对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合并商誉, 在合并报表中单项列示。对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计入合并当期损益。

可见, 在非同一控制下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入账金额以实际投资成本入账, 是因为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法以及方便后期编制合并报表的需要。如果采用“下推会计”, 即在投资时将被投资方的净资产由账面价调整为公允价的过程直接在被投资方的账表上完成, 所形成的正商誉或负商誉也同时记录于被投资方的账表上, 这样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入账金额就是反映占有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的份额。但是准则规定, 在吸收合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下推会计”, 直接调整被投资方的账表 , 在控股合并下不进行直接调整, 调整分录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完成。

例5:承例1, 甲企业以货币资金出资2100万元, 获得A公司的股份为100%, 其他资料不变。甲企业在投资日所做的会计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2100万, 贷:银行存款2100万。如果甲企业在投资日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的话, 则应编抵消分录:借: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2000万商誉100万, 贷: 长期股权投资2100万。

例6:假设甲企业货币出资金额为1900万元, 其他资料同例5。甲企业在投资日所做的会计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1900万, 贷:银行存款1900万。如果在投资日编制合并报表的话, 则编制抵消分录:借: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2000万, 贷:长期股权投资1900万资本公积100万。

三、交易费用对初始投资成本入账金额的会计信息影响

在企业投资过程中, 会发生诸如律师费、审计费、评估费等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有两种处理方式, 一种是费用化, 于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一种是资本化, 于发生时计入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入账金额。

对投资方持有的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并且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的, 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而言, 因为长期股权投资初始入账金额的会计信息仅体现投资成本的含义, 因此交易费用计入初始投资成本。

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 长期股权投资的作用仅反映占有被投资方净资产账面价值份额的会计信息, 不体现投资成本的会计信息, 故交易费用于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入账金额是直接按合并对价入账的, 造成了一种假象, 好象由此产生的交易费用亦计入投资成本。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交易费用计入投资成本, 但是《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 (2010年) 要求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这样的处理结果使得长期股权投资初始入账金额的会计信息含义更加明确。即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入账金额并不是单纯反映投资成本的会计信息, 本质仍要反映占有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份额的信息。例如, A企业出资650万元对B公司进行投资, 占B公司权益份额的比例为60%, 同时为该投资发生相关审计费、评估费等交易费用合计20万元, 当日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000万元。按2006年准则的会计处理,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入账金额为出资额与交易费用之和, 共计670万元, 占有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为600万元 (1000万元×60%) , 两者之间的差额70万元列为商誉。这种处理的结果导致20万元的交易费用成为商誉的一部分, 变成了A企业为购买被投资方的商誉而支付的成本。这显然曲解了商誉的含义, 实质上交易费用并不是为获得该商誉向被投资方股东支付的对价, 因此, 将交易费用计入初始投资成本是不合适的。

联营或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 (2006年) 第4条与2012年11月发布的修订稿第6条均规定 :与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直接相关的费用、税金及其他必要支出, 应计入其初始投资成本。但是笔者认为,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交易费用处理方法也同样适用于联营或合营下的投资。因为联营或合营下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入账金额的会计 信息本质也是反映占有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而不是投资成本的含义。再者, 早期的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后续处理方法也是权益法, 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联营企业、合营企业三种类型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初始入账金额原理应当是一致的。

四、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 长期股权投资账户作为联系投资方和被投资方关系的一条纽带, 其初始投资成本入账金额所体现的会计信息含义非常深刻。然而准则中,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入账金额通篇都以初始投资成本的术语来描述, 误导人们对长期股权投资账户作用的正确理解。因此, 在联营或合营、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 将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描述转换成长期股权投资初始入账金额的描述或许更具科学性、可理解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生机初始渐精神说说元旦 篇10

南朝大文人萧景齐有《介雅》三曲,其一曰:

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趋拜齐衮玉,钟石变箫韶。

日升等皇运,洪基邈且遥。

有人说,这是“元旦”一词的出处,我对此持保留态度,因为“元旦”自古就有夏代的元旦是夏历正月初一,商代元旦是夏历十二月初一,周代元旦是夏历十一月初……

在清以前,中国的立法用的夏历(旧历),中间虽然有改朝换代的短暂几次把历法改了,但是,大部分时间用的都是夏历,一直延用到清末。在夏历中,正月初一叫做元旦,也叫元日。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以“西历”的1月1日为新年,不过,民间依然我行我素,按照旧历走。一直到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政协开会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从此明确了每年的1月1日是元旦,海内外华人才普遍认可了新的规定。

因此,我们在古书中看到“元旦”二字,万万不要以为就是如今公元的1月1日,金代文学家王拙轩的《转调踏莎行元旦》开篇云:“爆竹庭前,树桃门右”,是说过年的景象。过年也不是如今的过春节,过年有4000多年的历史,称做过春节还不足100年。尽管也有春节这个说法,但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

所以说,元旦也好,春节也罢,都是旧称谓,概念却是崭新的,这也算是“新旧交替”吧?毕竟“新桃换旧符”已经成了历史的必然,时尚圈子的必然。如果,我们从“元旦”、“春节”的变化中能对“传统与时尚的新旧交替”有所感悟,那就太好了,所谓“改岁宜新,应时纳祜。从今诸事愿、胜如旧。人生强健,喜一年入手。”有诗证曰:

生机初始渐精神,

造化无私日日新。

入眼风光皆妩媚,

南山不老四时春。

之柔老弟这首诗原来题为《元月贺寿》,缘于这期杂志主题,我想不妨改个名,就叫《新旧交替后的绽放》吧。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初始成本】相关文章:

初始计量05-02

初始数据05-15

初始条件05-17

初始、变更注册流程04-07

初始注册流程范文05-24

初始能力研究计划04-09

初始电子表格教案04-17

初始安全状态评审04-19

初始委托管理合同05-02

初始画图教学设计06-24

上一篇:药学的下一篇:挖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