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心理分析

2024-05-06

学困生心理分析(精选十篇)

学困生心理分析 篇1

一、幼师生的类型

幼师生因其所受教育的特殊性,所呈现的特点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类型。

(一)无学习动机或动机过弱型。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主观方面是指由于学生认识到学习意义而产生的积极的意识倾向,外来的要求只有被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心理需要时才能成为学习动机。这种类型的“学困生”对幼师专业不感兴趣,对于将来是否从事幼教工作没有明确的认识,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长怕其过早走入社会,误入歧途,把学校当成了看孩子的场所,只要不出大事,学不学,学得好与坏都无关紧要。这种学生上课不学习、逃课、作业不完成,考试不及格也无所谓,只等混到毕业就算完成了家长交给的任务。另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长看到幼师的就业前景比较好而不顾及学生的兴趣志向,强迫其来此学习。这种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课后抄作业,考试作弊,侥幸及格就“万事大吉”。

(二)前途渺茫,悲观型。

挫折是一种持久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包括消沉、沮丧、怨恨、冷漠等。挫折往往发生在对困难缺乏估计,对生活缺乏全面认识的人身上,尤其是从小娇生惯养,意志软弱,个性发展不充分的人身上。

经过中考、高考的煎熬拼杀,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们,一切抱负志向都灰飞烟灭,无奈选择了与分数要求相符,却不是自己理想的学校。这些学生整日情绪低落,无精打采,无所事事,既不能正视现实,又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一切努力都与自己的理想相去甚远,所做的一切都是徒然。不如过一天算一天,打发时光。有的学生甚至哀叹命运之不公,产生了轻生厌世、逃避现实的想法,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学习效果很差。

(三)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缺乏自信型。

自信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人自己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想一定能够实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是获得好成绩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品质。自信既不是狂傲自大,又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自我意识成熟的重要体现。

这些学生过分夸大了自身的不足:身材不苗条,腿不直,腿粗,身体太硬,不是学舞蹈的料;从小没摸过画笔,没有美术的天赋;唱歌跑调,不敢开口唱歌;手指不灵活,弹钢琴找不准琴键,心里着急,手不听使唤;没有侃侃而谈的口才,无缘参加学生会干部竞选;不具备强健的体魄,运动会上也无法一显身手;没有美丽的容貌,心仪的男生也不会多看自己一眼。自己一无是处,老师也不会喜欢,干脆找个角落一躲,班级学校之事与已无关。久而久之,这些学生远离了老师、同学,失去了学习的快乐。

(四)因“特困生”而成为“学困生”型。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类。人的需要是依次从最低层的生理需要到最高层的自我实现递进的。只有当人的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才会产生精神方面的需求。

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虽然被学校定为帮扶的“特困生”,给予了一定的帮助,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缺少钱,很多事情是办不成的。无条件买电脑,就不能快捷地获取最新信息,缺少与更多人交流的机会。想提高钢琴水平,又付不起高昂的学费。想在美术方面有所成就,材料的投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如此高的费用更令不堪重负的“特困生”们雪上加霜。去打工、去赚钱成为了他们的第一要事,学习则被弃之一边,钱或许没有赚到,他们却荒废了学业,由“特困生”而变成了“学困生”。

二、“学困生”教育和培养的途径

针对以上不同类型的“学困生”,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尝试从以下几点入手给予帮助:

第一,分清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出适合其特点的计划,采取切实可行,利于他们接受的方式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由学习者变成教学者,担当小老师,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教者。在教的过程中,尝试角色的改变,体会到教者的辛苦,在教的过程中主动去学习一些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也给他们创设了一个调试心理过程的空间。

第二,教师要调动一切有利的因素对“学困生”施以正面的影响。教师的敬业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学高为师的学识修养,身正为范的师德楷模,给学困生在迷茫中树立了榜样,产生了前进的动力。学生会、团委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同学之间接触的机会增多,加强了交流,增进了了解,拓宽了沟通的渠道,使学困生感到了同学的友爱、集体的温暖,不再感到孤独,由悲观厌世变得开朗乐观。

第三,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坚持正面鼓励,激发上进心,督促指导,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坚信“丑小鸭会变成白天鹅”的。改变心态,从而改变命运。

第四,开展帮扶活动,对特困生给予学习生活上费用的减免,创造机会提供勤工助学活动,使特困生有一定的收入来源,解决其后顾之忧。实行奖学金制度,使特困生意识到家庭的贫困,可以用勤奋的学习、优异的成绩加以弥补,坚定了好好学习的信念。

第五,逐步提出要求,帮助“学困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提升自身的心灵境界。

摘要:“学困生”是指虽然没有直接的智力障碍, 但是学习及各项能力不能达到正常水平的学生。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困难类型, “学困生”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及人才素质的提高, 因此“学困生”教育和培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本文从学困生的不同类型进行分析, 进而探索“学困生”教育和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幼儿“学困生”,类型,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奠宙等.数学差生问题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朱水根.数学教学引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3]陈栩, 张建霞.谈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教育探索, 2006.9.

学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篇2

学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海原县李旺镇教委买玉忠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来,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 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则是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提出要求,目的是要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处于最佳的发展状态。

就小学生来说,积极的心理状态表现在热爱学习,精力充沛,上进心强 对生活热爱,自尊自重,有强烈的责任心等等。相反,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以下症状,如缺乏自信、悲观厌世、抑郁、焦虑、失眠、逃避、恐惧、烦躁和过多的内疚自责等。说明已经出现困扰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其中的对学习对他人的严重焦虑、恐怖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交织在一起,成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学困生心理问题来源的因素分析

一种现象的产生,总是有其原因。学困生的这些心理问题从何而来?分析起来,其来源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为外在因素,一为个人因素。

(一)外在因素

1、来自社会的困扰。日益进步的社会也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弊端。如社会竞争力的增强,从某一角度看,使得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出现人对人的信任度在降低。同时,对人的 焦虑度在不断上升。这反映在学困生身上更是明显。他们总是觉得有人在不怀好意地注意自己,特别是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时,如果发现有人在注意自己,心里就会感到紧张。他们经常觉得有同学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发现人家在背后议论他,他会感到讨厌。他们在游戏或与别人的竞争中输给了对方,就不想再干了。又如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诸如枪杀、盗窃、拐骗、桥塌、火灾、交通事故等也同样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对整个社会充满了一种恐惧感。他们经常感到后面有人跟着自己。有些学困生害怕很多东西:害怕到高的地方去 害怕听到打雷声 害怕乘车穿过隧道或路过高桥 害怕黑暗,喜欢整夜开着灯睡觉。他们还常常做恶梦。

2、来自学校的压力。

(1)学业的压力。对于学困生来说,在学习上,他们无疑是一群落伍之

雁。但是他们也有自尊,也怕难为情,也希望自己的成绩一天天好起来。于是,在学习上出现了种种焦虑情形。他们比别人更担心学习,在学习成绩不好时总是提心吊胆。他们在没有完成学习任务之前,总是担心完不成任务。甚至有人在夜里睡觉时,总想着明天的功课。

(2)考试的负担。在学校里,学困生最害怕的就是考试。他们一听说“要考试”,心里就紧张。一遇到考试,就担心会考坏。考试后,在没有知道成绩之前,他们总是放心不下。他们也经常做考试考坏了的梦。在考试成绩不好时,他们心里总感到不快,担心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3)同学间的竞争。长期的在学习上不如同学,使得学困生造成自卑心理,他们常常会自责。除了学习,他们在打排球、篮球、踢足球、拔河、广播操等体育比赛输了时,心里也会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他们在参加集体比赛失败时,总认为是自己的责任。大家受到责备时,他们会认为主要是自己的过错。和同学吵架以后,他们总是认为是自己的错。在别人笑他们的时候,他们会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碰到为难的事情时,他们常常认为自己难以应付。他们有时也后悔,那件事自己不做就好了。

3、来自家庭的影响。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有的家长能为孩子创设许多优越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却忽略了更多促进孩子成长的因素。好大一部分学困生的家长自己忙生意、忙工作、忙着赚钱,平时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也没有时间陪孩子一起游戏、娱乐,当然也就更少深入了解子女的内心活动。他们认为赚钱是他们的义务,至于其他就要看孩子自己的了。也有些家长文化不高却很能赚钱,他们认为有知识不一定会有钱,有钱在一定程度上能替代知识。于是,他们并不怎么重视知识,孩子能认些字也就差不多了。还有一部分家庭中父母关系不和,整日吵着要离婚,今天你出门,明天我不回家,这星期跟着妈妈过,下星期就跟着爸爸走。不安定的生活,没有温暖的日子,又怎么能让孩子静下心来学习呢?长期的压抑、单调、苦闷的家庭生活使这帮学习上自叹不如的学困生又在生活中形成了严重的不利于发展的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他们在同学笑时,也不会大笑。和大家在一起时,也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有时觉得和同学一起玩,不如自己一个人玩,又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平时讨厌参加运动会和文艺演出,很害怕去人很多的地方。有时他们一个人在家时,又感到特别的孤独。经常会突然想哭,又想突然大声喊叫。他们有时也想过自己一个人到很远的地方去,甚至有学困生出现过“自己还是死了好”的念头。

(二)个人因素

1、个人生理因素有差异。由于遗传的因素和各种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记忆、理解、性格等都因人而异,这也是造成学困生上述心理问题的一个方面。

2、学困生的自我概念差。影响自我概念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其一,自我评价的高低。学困生的自我评价明显低于自己的实际情况,他们自我肯定不足,也有一部分人的自我全靠别人来肯定,他 的喜怒哀乐受制于别人对他的赞赏或贬损。许多学困生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人家怎么做,他也跟着怎么做。他们往往不敢追求本身能够实 现的生活目标,遇到挫折常常自责,生活态度消极、被动。其二,自我接受的程度。自我接受是指对自己的现实,特别是对自身的缺陷能够宽容。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个人应该对自身的缺陷以及无法改变的生理特征(如相貌、身材、嗓音等)持宽容的态度。而部分学困生由于自己的懒散,不求上进,导致别人对他的疏远时,不加思索地认为是自己以上无法改变的缺点给自己抹了黑。于是,对自己的缺陷耿耿于怀。这样的人生活得非常痛苦,常常有挫折感,最后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二、学困生心理问题的缓解对策研究

目前,我们正面临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文明、民主程度的提高,经济体制、社会意识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都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的小学生将是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很难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怎样使学困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呢?作为中队辅导员,笔者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按以下步骤努力缓解学困生的心理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建立档案

缓解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工作。因此,为了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首先可以运用问卷调查、家访谈心等方法了解和掌握学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建立起他们的心理档案。

1、问卷调查

(1)、对学困生实施测验的指导语是:“这个测题是调查你的心情和感受的,不是测验智力和学习能力的,与你的学习成绩无关,答案也没有好坏之分,请按照你平时所想的如实回答。”这样做,无疑首先舒缓了学困生的戒备心理。

(2)、回答方法:本测验每一问题都只有“是”和“不是”两种可供选择的答案,回答纸上相应地附有a、b两个可供选择的英文字母,请把你所选择的答案在相应的英文字母上画上,即:你如果选择“是”答案,就在回答纸相应的“a”字母上画上 选择“不是”答案,就在回答纸相应的“b”字母上画上。按此方法

对下列两个“例题”进行练习。

如、早晨起来,你是否感到头痛?

a、是 b、不是

如、你是否考虑今后的事情就感到头痛?

a、是 b、不是

经过100题的测验调查,把学困生的以上心理问题归结为六大类:

一、对学习的焦虑

二、对人的焦虑

三、孤独倾向

四、过敏自责倾向

五、恐怖倾向

六、冲动倾向。可以根据答卷情况分析出该生偏向于那类心理问题,然后从家访入手,掌握造成以上心理问题的第一手材料。

2、家访谈心

家访就是深入学生家庭环境中,通过对家长及相关人员的询问、调查和座谈等有效形式,全面了解学生所受家庭教育及学生在家实际表现的过程,也是老师将学校教育信息及学生在校表现反馈给学生家长的过程。通过家访,我们发现,有的学困生在班上寡言少语,不大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而在家却异常活跃,性格开朗 有的学困生在校内表现积极主动,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深受师生的喜爱,而在家则表现得极为自私、懒惰,不愿为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 有的学困生经过家庭离散的打击,性格大多孤僻、敏感,长期压抑的生活氛围更使其心理日趋失衡,学习生活受到影响,对家庭的失望,对父母的仇视恶化为对整个社会的漠然和敌视等等。针对种种情况,教师的谈心必不可少,或是对其有关人生的畅谈点拨,或是对其平时言行举止的宽容,或是对其生活上的嘘寒问暖,或是对其在学习上的督促检查等等,使这些孩子感到来自老师的温暖,明白自己没有被抛弃、被遗忘,有人在关心自己。教师通过这样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身人格上的包容和生活真理,帮助他们形成真确的人生观念、健康的心理。当然,教育者要及时地把以上家访、谈心的情况做好记录,以便比较教育过程中的前后变化。

(二)、分析情况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我们要具体分析情况后分别对待。如案例1:有一位父母双亡的学困生,靠穷困的祖母抚养。强烈的自尊心,使他在同学面前觉得抬不起头来。我们可以对他进行爱心教育,让他们受到集体教育后来抚慰他封闭的心灵。如案例2:有一位学困生因父亲盗窃入狱后,性情变得压抑、自卑。我们可以让他仔细观察,到底同学对他的态度如何。经过观察,让他认识到:也有一部分同学对他有看法,但是大部分同学喜欢他,并且引导他,只要自己不做坏事就行了。又如案例3:一位

父母离异的学困生常欺侮同学(用刀子划人家),原因是:同学们常常笑他,他一见同学笑就生气。我们可以这样帮助他:要搞清同学们为什么笑?笑什么内容?从而使他认识到也有个别同学的笑不怀好意,但大多同学的笑是善意的。另外,告诉他笑是人的权利,不可能制止别人笑的权利。又如案例4:一位学困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生得笨,这是无法改变的 现实。于是,他自暴自弃,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外不做作业,有时还逃学。这时,我们可以给他讲童第周和爱迪生的小时侯以及一些名人名家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他,只要肯努力,学习成绩一定能提上去。这种充满爱心的引导教育,如春风化雨,能滋润学困生的心田,开启学困生的心灵之窗,解除他们的思想包袱,让他们在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开设讲座

人的行为总是在心理支配下的行动,结合学困生实际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使他们掌握一些心理科学知识,有助于心理发展,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行动。如:开学时进行“首因效应与成功”、“目标、进取、成功”、“成就感与成功”等专题讲座,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立下壮志 学习中,介绍预习、听讲、作业、复习等学习心理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进步 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不满意,悲观气馁时,进行“挫折、容忍、成功”等讲座,教导他们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取得新成就 当班级出现许多小团体,影响集体团结时,可作“小团体与集体”的讲座,教育他们处理好小团体与班集体的关系,关心班集体,同学间团结友爱,鼓励同学之间大胆交往,建立融洽的同学友谊。还可以作些有关心理咨询的知识讲座,帮助他们理解心理咨询的含义和实质,以揭开心理咨询的神秘面纱,引导他们大胆地进行心理咨询,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四)、开展咨询

人的心理活动有其隐蔽性的一面,学生还希望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来解决心中藏而不露的一些心理问题。教师可利用个别谈话、个别教育的时机,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对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诱导,从而加强学生的个别教育。这里要求咨询员以平等、热情、友善、诚恳的态度关心咨询者,给咨询者以安全感、亲切感与信任感。

(五)、引导保健

正如生活中,人生了病就会被动地想法设法地去医治一样,要是没得病时能加强保健,就会极大地减少得病的机会。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要是平时教师能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我们可以利用

学生爱听音乐的特点,在课前、课后播放一些轻柔舒缓的世界名曲供学生娱乐欣赏。此外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放松练习”、“投射练习”都可以进行心理保健,使学生既放松情绪,陶冶情操 又自娱自乐,有益身心。同时要引导学生,教会学生自我心理保健。

高中数学学困生心理分析及对策 篇3

一、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首先,高中数学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大部分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是枯燥的、无味的,与实际生活脱离较大,没有实际用处,而且数学抽象,不容易学。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在对待数学学习、数学作业态度上十分消极,甚至抱有抵触等情绪,对教师交代的课程任务应付了事。长此以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形成的知识断层越来越大,甚至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其次,学生对学好高中数学缺乏足够的自信心。高中数学相对于小学、初中数学学习来说,在难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和摆脱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方法,很容易造成数学难以学好的误区。特别是高中数学阶段增加的集合概念、逻辑运算语言、函数、空间立体几何等相对来说十分抽象的知识,一旦学生没有下工夫学习,很容易形成高中数学学不好的错觉,自信心相对不足的学生一旦在数学学习中屡次受挫,往往很容易放弃高中数学的学习。第三,学生对数学考试等考核活动比较惧怕。特别是期中、期末考试及各类会考、摸底考试,学生较为常见的心理障碍大多表现为惧怕考试发挥失常,由此常出现内心急躁而形成的审题不够细心,造成审题失误,答题速度较慢甚至漏题等现象出现。

二、针对高中数学学困生心理现象采取的对策

教师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不能只偏重于课程内容的教学辅导,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引导学困生树立起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并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坚强的意志。具体来说,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数学学习积极性

数学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内容,也是高考选拔人才的主要考试科目,让学生从大局出发,正确认识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从而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高数学学习积极性。从这点出发,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与学生多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多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变化,根据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教导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在学生转变观念,接受数学学习的同时,要从学生主体出发,分析了解好学生的学习诉求。高中数学学困生学不好数学的原因不外乎思想观念和学习方法。在学生转变观念的同时,学习方法要跟进,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该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数学学习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因材施教,对学习困难群体进行特殊指导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阶段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青年初期的以学习理论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具有十分复杂的理论课程内容。由于高中阶段学生来自于不同的生源地,个体之间存在着数学学习基础、学习方法、习惯和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差异,由此造成了部分学生学习基础不扎实、课堂接受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当了解所教授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并且熟悉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基础,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对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进行有差别地教学,引导基础不好的学生多复习多巩固,在课堂作业上布置些针对性的任务,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因势利导,从小的进步逐渐培养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发展成大的进步。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承认数学学困生存在这一客观事实,并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引导在数学学习中迷途的学生,以博爱之心关爱每一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成长道路上真正的导师。

数学学困生学习心理分析及对策 篇4

一、思维发展较慢, 具体思维为主, 比一般学生更依赖直观材料。

1.生活中直接经验的缺失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上小学之前的幼儿生活中, 孩子们通过玩积木, 做手工, 随父母购物等活动, 已经获得了有关数量和几何形体的初步概念。 这些经验都为他们学习数学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可以这样说,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 数学对小学生来说就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 有些学困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缺少这些经验, 导致“无法解读”或“解读不清”, 也就无法顺利获得数学概念。

如, 有的学生平时很少数糖、人等具体事物, 在学习数的概念时, 就会数不清, 搞不清数的大小。 对于这样的学生, 我一有空, 就拿一些手边东西 (积木、本子等) 让他数, 数得又对又快, 就奖励☆, 并激励他“满10颗☆就奖励你一颗糖”。 过一段时间, 再让他数数得到了多少☆, 并问他:“再得几颗☆就能得到奖励了?”多和他的父母沟通, 让他在家里多数东西。 一段时间后, 发现他数数的本领变强了, 而且数的大小关系也能弄清楚了。

2.感知事物时所获取的表象比较模糊

在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时, 有些学生不能从整体去观察, 往往观察到一两个面是正方形, 就说它是正方体。 导致一个长方体以不同的角度出示, 由于注意的面不同, 他就会轻率地得出不同的结论。 针对这样的学生, 我尽可能多地出示不同形态、不同大小、不同角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帮助他们初步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再通过观察有正方形面的长方体, 让学生讨论思考:它到底是什么图形? 为什么? 再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方法: 你觉得观察一个面能不能判断出一个物体时长方体还是正方体?那要怎样观察? 从而总结出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方法:要观察多个面, 如果所有的面都是正方形, 就是正方体;如果其中有长方形的面, 就是长方体。

因此, 对于这些因为方法不够科学, 导致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学生, 我们要针对他方法中出现的漏洞, 通过类比, 发现矛盾, 从而完善方法, 并在矛盾中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二、注意不稳定, 持久性差, 比一般学生更注重学习材料的呈现形式。

1.注意持久性差

一般的, 5~7岁的孩子能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一事物的时间为15分钟左右;7~10岁约20分钟;10~12岁约25分钟;12岁以上是30分钟左右。 有些学困生的注意保持时间更短。 往往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完, 他的注意力已经不再这个问题上, 转到别的地方去了。

有的学生是因为习惯不好, 散漫惯了。 对于这样的学生, 我在上课的时候, 尤为关注他们, 过段时间就要向他们提问, 或者看着他们、走到他们的旁边, 以此提醒他们继续注意听讲。

有的学生是因为生理原因, 如铅超标等。 对于这样的学生, 我会建议家长去医院检查, 听取医生的专业意见后, 配合家长, 进行相关治疗。

因此, 对于注意持久性差的学生, 教师应注意观察, 找到原因, 有针对性地培养他注意的持久性。

2.注意的范围小

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物体的数量。 它主要取决于主体的知识经验, 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少, 他们的注意范围比成人窄, 尤其是学困生, 其注意范围更狭窄。 他们不善于注意事物的内部联系, 因而注意的范围受到限制。 如读题时, 总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或者读了后面的话, 忘了前面的话, 注意的范围很小。 要想扩大他们注意的范围, 教师应做到:一是要求学生带着理解连贯地读;二是理解时充分运用直观教具;三是有条理地组织学习材料;四是知觉对象离学生近一些。

3.注意的分配能力较弱

小学生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在听课时, 眼、耳、手、脑的配合往往不够, 表现为注意能力不强, 听讲和记笔记不能同时进行。 注意的转移和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可塑性、灵活性有关。 学困生注意转移性较差, 由一种活动立即转移到另外一种活动上的能力欠佳, 往往是一种活动进行了很长时间, 注意还停留在先前的那种活动上。 我会通过“我要来考考你们了, 看谁能过关”, “除了手上有10, 还有哪里有10”等简洁有趣的过渡语, 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的问题上。

三、记忆效果差, 以死记硬背为主, 比一般学生更容易遗忘。

如学习了乘法分配律, 有些学困生虽然暂时记住了等式的样子, 但做练习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理解数之间的关系, 死记硬背算式的形式, 回忆的时候, 有些细节就会出现问题。 我借助具体的长方形, 用两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帮助学生弄清两种方法的具体意义, 从而帮助学生记忆等式的意义是可以先算一组长、 宽的和, 再求两组长、宽的和;也可以先分别算出长、宽各有多少, 再把长、宽合起来;两种方法都是求长方形的周长, 结果是一样的。 还通过具体的故事情境:a和b是两个小偷, 被关在监狱 (括号) 里, 警察c负责看守, 一天, 两个小偷逃出来了, 警察c先抓住了a, 又把b抓住了, 帮助学生进行意义记忆。

每个学生都有记忆的个体差异性。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尽可能使学生明确记忆的目的, 使其使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记忆活动, 做到“口到、手到、眼到、心到”;其次要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法。 记忆法有许多种, 对于抽象的内容, 可用图、 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的形象记忆法; 对于学过的内容, 可以经常性地、及时地尝试回忆, 使用记忆法。 事实证明, 在教学中即时复习, 多提问学困生, 会使他们的记忆得以长久。

学困生情况分析 篇5

高鹏,一年级学生,家住倪家营村三社,6岁,他上课时注意力涣散、学习被动、不认真、丧失学习兴趣、学习拖沓、没有时间紧迫感,对学习不当一回事等。但这个学生智力正常,看起来也很聪明。在课堂中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不想学

他们缺乏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往往视学习为一种负担,认为家长、老师逼迫自己学习,在内心形成消极对抗心理,学习态度不端正。(2)不会学

有些学习困难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多,却往往事倍功半,这是受到了不当的学习方法或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影响。(3)不是有效的学

有的学困生有学好语文、争取不断进步的愿望,也愿意在实际行动上加倍付出努力,但只要一学习,这样或那样的想法就充斥着他们的大脑,无法真正投入有效的学习中。这与学困生消极的学习焦虑和自我效能感低有关。

辅导学困生,我认为主要抓两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后辅导。课堂教学方面,要给予学困生特别关注,提供优先参与机会。教师能真正渗入学生的内心,理解他们,关心他们。

学困生蒋雨雯分析材料

蒋雨雯,一年级学生,家住倪家营村三社,6岁,该学生智力一般,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写字较慢,父母都不识字,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无人辅导,学习不讲究方法,所学知识不会灵活运用,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不会学,在学习上花的时间很多,却往往事倍功半,这是受到了不当的学习方法或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影响。

二、在家中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学习上不会动脑思考,没有思考问题的习惯,不会灵活的运用的知识。

四、学习上没有主动性,爱玩,学习马虎,不踏实,上课老是走神。

学困生心理问题形成分析及缓解对策 篇6

一、学困生心理问题来源的因素分析

分析起来,其来源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外在因素,二是个人因素。

(一)外在因素

1.来自社会的困扰:日益进步的社会也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弊端。如社会竞争力的增强,从某一角度看,使得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出现人对人的信任度在降低。同时,对人的焦虑度在不断上升。这反映在学困生身上更是明显。

2.来自学校的压力:(1)学业的压力。对于学困生来说,在学习上,他们无疑是一群落伍之雁。但是他们也有自尊,也怕难为情,也希望自己的成绩一天天好起来。于是,在学习上出现了种种焦虑情形,(2)考试的负担。学困生一听说“要考试”,心里就紧张,担心会考坏。考试后,在没有知道成绩之前,他们总是放心不下;得知成绩不好时,他们心里总感到不快,担心来自各方面的压力。(3)同学问的竞争。长期的在学习上不如同学,使得学困生造成自卑心理。他们常常会自责。(4)有些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对学生的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

3.来自家庭的影响: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有的家长能为孩子创设许多优越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却忽略了更多促进孩子成长的因素。好大一部分学困生的家长自己忙生意、忙工作、忙着赚钱,平时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也有些家长文化不高却很能赚钱,他们并不怎么重视知识,孩子能认些字也就差不多了。还有一部分家庭中父母关系不和,整日吵着要离婚,不安定的生活。没有温暖的日子,又怎么能让孩子静下心来学习呢?

(二)个人因素

1.个人生理因素有差异。由于遗传的因素和各种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记忆、理解、性格等都因人而异,这也是造成学困生上述心理问题的一个方面。

2.学困生的自我概念差。影响自我概念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其一,自我评价的高低。学困生的自我评价明显低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其二,自我接受的程度。自我接受是指对自己的现实,特别是对自身的缺陷能够宽容。

二、学困生心理问题的缓解对策研究

怎样使学困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呢?作为一名教师,笔者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按以下步骤努力缓解学困生的心理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建立档案。缓解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工作。因此,为了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首先可以运用问卷调查、家访谈心等方法了解和掌握学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建立起他们的心理档案。

1.问卷调查:(1)对学困生实施测验的指导语是:“这个测题是调查你的心情和感受的,不是测验智力和学习能力的,与你的学习成绩无关,答案也没有好坏之分,请按照你平时所想的如实回答。”这样做,无疑首先舒缓了学困生的戒备心理。(2)回答方法:本测验每一问题都只有“是”扣“不是”两种可供选择的答案,回答纸上相应地附有a、b两个可供选择的英文字母,请把你所选择的答案在相应的英文字母上画上。经过100题的测验调查,把学困生的以上心理问题归结为六大类:一是对学习的焦虑;二是对人的焦虑;三是孤独倾向;四是过敏自责倾向;五是恐怖倾向;六是冲动倾向。可以根据答卷情况分析出该生偏向于那类心理问题,然后从家访入手,掌握造成以上心理问题的第一手材料。

2.家访谈心。家访就是深入学生家庭环境中,通过对家长及相关人员的询问、调查和座谈等有效形式,全面了解学生所受家庭教育及学生在家实际表现的过程,也是老师将学校教育信息及学生在校表现反馈给学生家长的过程。当然,教育者要及时地把以上家访、谈心的情况做好记录。

(二)分析情况。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我们要具体分析情况后分别对待。

案例1:有一位父母双亡的学困生,靠穷困的祖母抚养。强烈的自尊心,使他在同学面前觉得抬不起头来。我们可以对他进行爱心教育,让他们受到集体教育后来抚慰他封闭的心灵。案例2:有一位学困生因父亲盗窃入狱后,性情变得压抑、自卑。我们可以让他仔细观察,到底同学对他的态度如何,经过观察,让他认识到:一部分同学对他有看法,但是大部分同学喜欢他,并且引导他,只要自己不做坏事就行了。

(三)开设讲座。人的行为总是在心理支配下的行动,结合学困生实际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使他们掌握一些心理科学知识,有助于心理发展,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行动。

(四)开展咨询。人的心理活动有其隐蔽性的一面,学生还希望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来解决心中藏而不露的一些心理问题。教师可利用个别谈话、个别教育的时机,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对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诱导,从而加强学生的个别教育。

(五)引导保健。正如生活中,人生了病就会被动地想法设法地去医治一样,要是没得病时能加强保健,就会极大地减少得病的机会。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要是平时教师能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教师运用心理科学去教育、管理、帮助好每一位学困生,能有效地提高其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我们坚信,只要教师有责任、有计划地分步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就能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适应高风险、快节奏、强竞争的环境。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附属中学)

学困生心理分析 篇7

1. 动力不足导致学习兴趣不浓

在小学阶段教师过分看重学生的成绩, 往往忽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和特点, 成绩的好坏成为评定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绝对标准, 造成大部分学生将学习看成一项和自己不十分相干, 却又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 对学习没有发自内心的喜爱。

即使现在课堂教学强调快乐学习, 但是大部分的学校仍然把抓考试成绩作为第一要务, 虽然没有给他们以“后进生”的定论, 学困生潜意识认为自己就是所谓的差生, 自尊心受到过早、过重的打击。小学生年龄小, 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 他们兴趣广泛而且易变, 对学习的兴趣还处于萌芽阶段, 教师如果一味地抓成绩, 不让他们参加一些活动, 不让他们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2. 家庭因素导致学困生的自卑心理

当前的小学生家长多为在优越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八零后, 攀比、好胜的心理较为严重, 会下意识地、不切实际地提高对孩子的期望。如果孩子的成绩不理想, 牵动了他们虚高的优越感时, 很可能对孩子施以打骂, 在摧残孩子健康的同时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困扰。长期积累之下, 孩子就会失去自信, 产生自卑心理, 在迷茫中沦为学困生。

离异家庭也会给孩子学习带来一定影响。父爱和母爱的合力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强大后盾, 是孩子安全感的主要来源。因为父母离异孩子的安全感便会出现不足, 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 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 自我约束能力很差, 不能积极主动参与集体活动, 自我封闭倾向明显, 若学校的心理辅导不能及时跟进, 日积月累, 学生心里就会产生自卑的情绪。

农村“留守”现象使学困生现象更加严重。年轻家长多半在外地打工, 很难适时适度地把对孩子学习的关心表达到位, 孩子只能托付给爷爷、奶奶, 而亲情至上的文化传统在这时又会以溺爱的“隔代痛”的形式出现, 使对学困生的控制雪上加霜。家长很容易在歉疚心理的驱使下溺爱孩子, 希望能以物质和金钱来满足孩子的要求, 在稀有的相聚时间内又缺少对不良习惯的控制和疏导。

3. 粗暴干预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

学困生在学习中鲜有乐趣, 在精神缺少支撑的情况下会懵懂地“找点事做”, 所以“犯错误”的概率相对偏高, 很容易被教师批评、责骂, 次数多了内心不免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 久而久之, 即使是教师善意的规劝也可能会使敏感的他们产生莫名的抵触, 渐渐不愿意与教师沟通, 总担心自己出错, 遇到问题也不愿意主动询问教师, 时间久了积压的知识盲点越来越多, 就更不愿意学习了, 加上很多父母和孩子缺少有效地沟通, 当孩子遇到学习困境时, 一味地责骂和批评, 甚至还粗暴干涉, 任意减少他们课外玩耍的时间, 使得他们的心理压力逐渐加大, 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二、学困生转化途径

1. 遵循知识循序渐进的过程, 每节课前将学过的知识温习

教师在课前做足功课, 针对学困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应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引导新知识的掌握, 遵循温故而知新的原则, 对学生出现的实际困难, 设计一定练习题目进行强化, 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单独辅导, 有针对性地帮助学困生找到出错的原因。

2. 因材施教, 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教师因为学困生在学习上的表现, 难免会批评和责备他们, 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刻意保持与教师的距离。教师可主动鼓励和积极表扬学困生的每一次进步, 鼓励学困生主动提出问题, 思考自己的问题, 大胆举手回答教师的提问, 让学困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使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快乐。

3. 家长积极配合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方向标, 孩子的成长曲线很大程度受到父母的影响。家长切不可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 应在理解孩子的想法并积极与孩子沟通的前提下, 提出切合实际的培养方向。家长应为孩子树立榜样, 定期与孩子实现温和、愉快的交流, 关注孩子思想的波动和内心的变化。

总之, 教师应强化对学困生的关注度, 学习困难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 从根本上说, 这不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人生经历。作为教师和家长要倾注更多的精力, 放下不必要的抱怨和责难, 联手发力帮这些孩子一把。因为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丁立祥.小学学困生学习心理分析与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综合 (上旬) , 2012 (7) .

学困生心理分析 篇8

心理学认为, 人们有理解周围环境、自我内部状态和周围世界达到内心平衡的这样一种需要。当人们在学习时, 如果遇到问题, 就会产生“想弄明白”的心理感觉, 也是在已平衡的心理状态中出现的一种不平衡的心理体验。认知心理学把这种“不平衡”比方为“心理缺口”。事实上, 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就容易产生需要, 有需要就容易产生动机, 有动机就容易指导自己的行为去实现自我需要。当学生解出一道题, “心理缺口”就会得到弥合, 表现为一种兴奋感, 一种令人愉快的体验。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如果能珍视学困生“心理缺口”这一份独特的心理现象, 适量、适时、适度创设问题情境, 善意制造“心理缺口”, 打破他们的心理平衡, 引发学困生适度的认知冲突, 促成“需要”和“动机”, 从而激发学困生弥补“心理缺口”的动力, 这等效于为他们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原动力, 也给学困生找到了一个提升数学思维能力的新平台, 这样做能较好地改善我们的教学效果。当然, 过剩的“心理缺口”沉淀下来, 缺口容易成为缺点, 导致数学学困生的产生。

教学实践表明, 造成学生心理不平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学生思维能力、知识储备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因素, 以及教师提供的问题情境是否过深过宽, 有没有偏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等等相关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心理方面焦虑过高的女生占多数, 意志不坚定的男生占多数。女生较为敏感, 对待“心理缺口”需要多疏导;男生克制力差, 对待“心理缺口”需要多敲边鼓, 多鼓励。高中数学学困生, 思维、心理因素是导致“心理缺口”的主要因素。我认为, 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做两件重要的事情:第一, 帮助学困生在认知结构中, 提炼与整合解题思想、方法, 并指导认知上的策略性知识;同时, 通过加强解题训练与解题反馈, 培养学困生细心、耐心与心理承受力, 强化抗挫能力;第二, 防止教师所给出的问题情境过深、过宽, 偏离学困生的最近发展区, 避免教师直接给学困生制造过剩的“心理缺口”。那么,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珍视“心理缺口”呢?

首先, 在解题教学中, 突出核心数学思想。解题教学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中心。波利亚曾强调:“中学数学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解题教学中, 务必突出核心数学思想, 即突出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集合与对应思想等。学困生基本上没有用数学思想考虑问题的自觉性, 容易拉开解题上的良好感觉。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形缺数时少直觉, 数缺形时难入微。”

教学案例1.已知函数f (x) 与g (x) 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且f (x) =2x2+2x, 若h (x) =g (x) -λf (x) +1在[-1, 1]上是增函数, 求实数λ的取值范围。

教学中, 可引导学生这样联想:考虑形如二次函数单调性问题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给学困生第一次设置“心理缺口”]借用“数”、“形”两条腿走路!于是得方法一:考虑对称轴方程, 问题便迎韧而解。作了一番反思与方法提炼后, 进一步追问:对付一般函数的单调性问题的通法是什么?[给学困生第二次设置“心理缺口”]求导!于是形成了方法二:借用求导工具, 本题从而退化为一次函数的恒成立问题, 再次使用数形结合思想。让学困生在“心理缺口”的愈合中, 体会到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愉悦感, 从而把这类核心思想有效地固着在认知结构中, 让学困生找到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生长点。

其次, 在解题教学中, 学会使用尝试推理。现代教学理念表明, 学生学习方式的被动或主动, 关键并不在于它是“接受的”还是“发现的”, 而在于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的数学思维参与程度。由于优秀生表现在解题思维上更具有批判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 学困生的解题思维则表现被动、滞后、肤浅, 流于形式较多。教学中要有计划地创造条件、营造氛围, “扶着”学困生挑战思维碰撞, 鼓励他们在尝试中推理。尝试推理不必注重解题思路的严密性, 学困生能尝试就行;尝试推理不需注重对错, 学困生有自己的思考就可以。这样更有助于他们内化核心思想, 强化思维工具, 整合认知结构, 给学困生愈合“心理缺口”提供积极的帮助。

教学案例2.设双曲线C:与直线l相交于两个不同的点A、B。求双曲线C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

教学中, 首先冷落一下优等生, 让学困生先作尝试思考: (1) 公共点问题解题转化方向是什么?如果不能作出正面的回答, 作必要的简单例子的铺垫。待学困生意识到等价转化为方程组的解的个数问题时, 再由全班共同完成以下过程:由C与l相交于两个不同的点, 故知方程组有两个不同的实数解, 解得且a≠1;再继续思考: (2) 离心率范围根源是什么?还是不让优等生发言, 作为问题向学困生挑战, 把学困生引上更上一层的台阶。如果不能正面回答, 可以退一步思考:“已知基本量a、b、c任意两者的等量关系, 如何求离心率?”有了引导, 学困生自然会联想到建立基本量a、b、c的不等关系。当然还可以选择新的角度由全班共同回答:问能否把e化归为有关变量的函数式?学困生在尝试推理中也分享到了与优等生一样的解题的成就感。

尽管在教学上, 用尝试推理很可能会拖住教学进度, 小步距的设问, 某种程度上也可能会弱化优生思维能力, 但它人性意识强, 只要适时、适度、有艺术地应用, 必然有力地推动学生整体数学素质的良好发展, 因此教学中要有较高的教学境界为牵引, 舍得用尝试推理。

再次, 在解题教学中, 训练心理承受能力。除了“教”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外, 不可忽略的是学困生“学”的主观因素。他们自身的抗挫能力远远不如优等生, 诸如解题意志脆弱, 不细心、不耐烦等先天不足的因素。所以, 教学上, 除了完成培养学困生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目标外, 还应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案例3.已知数列{a}中对于一切n∈N*, an∈ (0, 1) 且ana2n+1+2an+1-an=0

求证: (1) ; (2) Sn<2a1其中Sn为{an}的前n项和。

教学中, 对于第 (2) 问学生花了一定时间的尝试分析, 学困生甚是纳闷:思路不知从哪跳出。心理上的确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经历了一番耗力, 有意去磨炼学困生的不耻下问的数学情感与态度, 适时抓住学生的渴望, 适当对第 (2) 问作了降格, 并在以学困生为主体的交流中, 尝试两种角度:角度一:先求通项an, 再求Sn与2a1比较即可;角度二:联想第 (1) 的结论, 当作第 (2) 问的已知, 进行递推与同向不等式相加。终于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学困生的努力尝试, 达到了“心理缺口”的关闭。

教学实践证明, 知识越多, 外延就越大, 未知的领域就越多, 也就是人的知识越丰富, “心理缺口”就越大, 如果去解决就进步, 不去解决就容易成缺点。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 学困生的数学知识进一步丰富, 干扰认知结构的因素也逐渐增多, 导致“心理缺口”的因素也会增多, 这对学困生“心理缺口”的愈合必然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针对数学学困生的思维训练很难一劳永逸,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转化过程。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所以, 在转化过程中, 学困生故态复萌, 出现多次反复, 是一种正常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 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 必须遵循教育规律, “反复抓, 抓反复”, 因势利导, 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不可否认, 让“心理缺口”有效地愈合, 促进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着实需费一番功夫。

摘要:在解题过程中, 如何珍视“心理缺口”呢?务必突出核心数学思想, 即突出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集合与对应思想等。

学困生心理分析 篇9

一、学习的心理方面的问题

经过全面的调查以及耐心的进行交流以后分析后,笔者总结出学习英语困难的学生们,一共有俩种不同的学习方面的障碍,一直是心理方面的障碍,一种是知识方面的障碍。心理方面的障碍是由“语言方面焦虑的感觉”产生的。何为“语言方面焦虑的感觉”?就是学生们在进行英语的听说以及读写等的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种自己的英语能力不够,不能准确和成功的进行相关意识的表达的感觉,并因此生成的害怕和不安的那种感觉。正因为此感觉会让他们想的太多,思想上产生过重的负担,而且心理也会产生过大的压力,从而导致学习的低效率性。知识的不足就是知识方面的障碍。其中包括记不住学过的短语和单词以及句型等,听不懂磁带里的或是老师讲的内容,不能轻松的以英语的形式对自己的意识进行表达,从而就不能参加课堂上的活动,对英语的学习很无力,有时会看到英语方面的东西就头疼。

二、普遍存在的不良的学习心理

心理方面的障碍和知识方面障碍会让学生产生以下不良的学习心理:

1.放弃的心理。因为知识掌握的太少,有的学习英语存在困难的学生学习起来很慢,从而对于学习很无力。不时的还会有老师和同学们对他们冷眼相待,或是嘲讽等。从而他们以前学习的积极态度和自信会丧失,变得就不再对学习有兴趣。

2.想很快学会的心理。有的学习英语存在困难的学生,他们存在很高的志向,想在短时间内学好英语。因此会有一段的时间积极的去学习英语,不仅买相关书籍和报纸,还买磁带买录音机,一心一意的只学和英语有关的。但是只要考试后考的不好了,他们就会开始埋怨,丧失斗志,连续几天不想英语,有的人还会产生不再学英语的想法。

3.矛盾的心理。他们大多数除了英语其它学科都很好。他们知道:要想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是不能偏科的,英语的学习是必要的,然而他们不能坚持,没有毅力。他们自己认为自己既然数学方面的难题都能攻克,那么说明自己智力没问题。然而在做具体的英语问题时老是做错,又会认为自己没英语的学习天赋。

三、如何解决“学困生”学习的心理方面问题

克服以上英语的学习方面的障碍,解决不良的心理,让学习英语的效果更明显,师生需要一起去努力。平时老师们的教学,笔者觉得需要重点从下面这些地方着手:

1.学习的兴趣。兴趣有利于学生们积极的去参加学习方面的活动,主动的去认识事物。在《论语》里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歌德也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由此可见对于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那些已经不再喜欢学习英语了的“学困生”。为了让他们再次的对英语产生兴趣,笔者先根据他们个人的爱好,例如,绘画,电脑,篮球等,找到出发点,使他们的个人爱好和英语产生联系。慢慢的让他们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 . 有效的学习方法。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以渔”,意思是给别人结果不如把方法教给别人。好的学习的方法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那些“学困生”们,笔者认为让他们做到提前预习,上课认真学习,和课后自习的复习是很有用的。同时要注重对归纳等不同的思维的方式和对比等不同的记忆的方法的练习和教导,从而让他们能全面的看待问题,对他们的创新和求异进行鼓励,找到他们自己适用的学习的方法,养成好的学习的习惯。同时也要对他们能自主的去学习去引导,以老师在课上定的学习的目标为准,独立的选择学习的方法,自己监督自己去学习,对学习的结果自己进行评价,以此来形成好的学习的品质,形成合适的学习方法。以有创造的和能动的学习的活动,去对学生们独立的发展这种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实现,为了解决他们“我想要学”、“我能够学”,以及“我会学习”的问题。“我想要学”,就是让学生们产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让每一个学生产生自主性学习的品质,在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去探索;“我能够学”,就是让学生们能有信念去自主的学习,能够自主的考虑问题;“我会学习”,就是让学生能够合理的安排自己学习时间,提高自己学习的效率。

3.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是学生们学习和能力培养的主要地方。课堂上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英语的好坏有很大关系。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老师上课在上面讲自己在下面记,然后课下再看这种学习方法。怎样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是课上学习效率提高的关键。笔者对课堂气氛很重视,经常在课上用故事,谜语等,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去学习,免于让学生产生焦虑感。

学困生的心理调试 篇10

1 运用期望理论

转化学困生的关键是要对学困生充满信心和期待。只有这样, 在与学困生进行交往时, 才会减少无意中伤害他们自尊心的几率, 让师生的心靠得越来越近。教师的期望也是学生进步的一大因素, 教师良好的期待会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从而加倍努力, 获得更大的进步。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小学生作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然后, 随机地在各个班抽取少数学生, 故意告诉教师说, 他们是班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 并要求教师长期观察, 但不要告诉本人。8个月后发现, 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真的比其他同学进步快, 并且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 求知欲旺盛, 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原来, 这一项心理学实验所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的。他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 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 调动了教师独特的深情, 教师通过眼神、笑貌、嗓音, 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 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期望的作用。所以, 教师不应该放弃学困生, 要充分利用罗森塔尔效应, 要改变“朽木不可雕”的观念, 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 牢固树立学困生也是人才、也能成才的坚强信念, 对他们满怀期待。只有这样, 在与学困生接触的过程中才会真正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爱好、尊重和期待, 他们就会很自然地产生肯定的倾向、愉快的心情, 消除对教师的敌对心理, 愿意对老师讲真心话, 愿意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育。也只有这样, 学困生的自尊感、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才能油然产生。教师接受到学困生良好的反馈后, 他的“热情期待”再次受到强化, 无意或有意地又给这些学生以更大的关怀、更多的指导, 产生良性循环。在这样良好的心理氛围里就能产生“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的效应, 这是学困生发生转变的重要环节。

2 利用身体言语沟通

人与人沟通的类型十分复杂, 除了言语沟通, 还有一种较重要的是身体言语沟通。身体言语语沟通是指非语词性的身体信号, 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姿势与外表、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等。心理学家经过严格的观察发现在人际沟通中, 55%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实现的。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为身体语言所传递的的信息是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 是无法掩饰的。我们知道, 表面上学困生可能对很多事都显得满不在乎, 其实内心都很脆弱、多疑、敏感。有时教师一个细微的动作可能增强了后进生的自信心, 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 也可能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因此在与学困生交往时一定不能忽视自己的表情和动作, 因为这也是让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的有效途径之一。

3 利用空间距离的缩短

空间位置结构与人际心理距离是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课堂上, 教师站在台上, 居高临下, 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大, 形成一道无形的心理防线;办公室里, 老师坐着学生站着, 师生间的不平等性明显拉大。在与学困生交往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与他们边走边谈, 也可以请他们坐下一起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到老师尊重他们, 信任他们,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教室座位的编排上, 可以让他们的座位尽量靠前。而不要总是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排在前面。如果有条件可以将课桌排成圆形或半圆形, 学生自由选择座位, 与教师围坐在一起, 让学困生感到老师是在平等的对待他们。随着教育者身份的淡化和师生空间距离的缩短, 心理距离也自然缩短了。

4 利用鼓励

来自学业的失败, 使学困生自己看不起自己, 认为别人也看不起自己, 在同学老师和家长面前总觉得低人一等, 处处表现出自卑感。消除自卑感最有效的方式是鼓励, 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一次在课上与学生谈到如何提高学习兴趣时, 一位女学生不好意思的说:“不知为什么, 哪个老师表扬我, 我就感觉特别爱上哪个老师的课, 不知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教室里一下子沸腾了, 同学们都深有感触的说:对!就是这个样子, 我也是。看来表扬和鼓励确实能够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困生来说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与一位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聊天时, 当我问到他最近学的怎么样时, 他一改以往的沉默不语, 自豪的说:“语文老师说我比以前有进步了。”后来经了解因为他在听写字词时, 比以前有一点进步, 语文老师及时鼓励了他。这小小的鼓励, 对这位学生来说却是莫大的鼓舞。教师的鼓励之所以对学困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方面是因为老师在他们心中是神圣的, 另一方面是因为学困生很少能得到别人的肯定, 更不用说是表扬和鼓励了。因此, 对学困生来讲, 老师的每一次鼓励, 每一个微笑, 对他们的心灵都是一种安慰和激励。教师在鼓励学困生的同时不但缩短了教师和学困生的心理距离, 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5 利用班级环境

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对于教师来说最可以利用的也是最能利用好的便是班级。从物资环境来讲, 班级的每一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 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班级心理环境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班风, 良好的班风能催人积极上进、团结, 人际关系和谐。不难想象, 在这样的班级中, 学困生也能感受到生活在班集体中的的乐趣, 与老师的关系自然也非常和谐。不但如此, 良好的班级环境, 有利于培养学生与老师和谐的人际关系, 让学困生在良好的集体氛围中逐渐往好的方面发展,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便得心应手了。

学困生的转化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学困生在进步的过程中及易出现反复, 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无论怎样, 只要教师与学困生的心灵相通, 心理相近, 并努力做到以爱动其心, 以言导其行, 以顽强的毅力、耐心细致的工作,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当然, 善待学困生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中。课余时间, 我也有意识地让学困生充分得到表现。如:让他们替老师拿实验器材, 帮学生发作业本, 拾一拾卫生区的碎纸屑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 他们走入到班级和同学之间, 缩短了教师和同学之间的距离, 让他们感到自己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信任, 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 心理上就产生了一种“安全感”和有所隶属, 平衡了他们的心态。这样, 学习上才会无忧无虑地去思考, 去自主学习。

上一篇:人羊膜上皮细胞下一篇: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