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

2022-09-12

高校贫困生问题已成综合的社会问题, 在对贫困生进行生活上关心和经济上资助的同时, 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值得我们分析研究并寻求对策。做好贫困生的心理救助, 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非常重要。

1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分析

因家庭收入少, 难以依靠家庭的支持而正常完成学业的学生, 可以界定为贫困生。依据调查得出由于家庭贫困或家庭支付学习生活费用不足而导致生活困难的学生, 他们在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要比其他学生大得多, 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更多。

1.1 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症状

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 往往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多和更高的期望, 他们希望通过发奋成才来彻底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贫困境遇和现实命运。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给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标。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一方面, 因其期望值过高或确立的目标不切实际, 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 许多现实问题难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拼搏得到解决。

1.2 因家庭经济收入低, 生活困难而产生心理的落差和自卑感

一些贫困学生在上大学之前, 虽然家境贫寒, 但由于学习成绩优秀, 能够受到尊重, 心理也比较平衡。但进入大学后情况就变了, 大家都是学习上的精英, 贫困学生突然间感觉自己的优势荡然无存, 而经济贫困却像一个巨大的包袱压在他们的身上和心头, 他们面临较大心理落差的考验。他们中一部分人常常表现出自卑、孤僻和自我封闭的心理倾向。

1.3 因人际交往困难, 难以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而产生挫败感

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生活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情绪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 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 但又往往因为心理的矛盾性而容易引发与同学的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 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帮助。因此, 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 容易出现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 常常让周围的同学感到难以与之相处。

2 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的出路

目前, 在我国高等学校已经建立了以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以及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全社会都在重视社会贫富差距冲击校园问题, 关注贫困生的生存问题。

2.1 开展多种心理知识教育讲座

在贫困大学生中, 多数人的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失衡, 高校应积极开展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种专题讲座相结合等形式的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 让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加强心理健康意识, 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 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预防和克服消极心理。

2.2 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助帮助

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 通过各种教育使贫困生对贫困问题有正确的认知, 要让他们懂得, 贫困的境遇是暂时的、可改变的, 而任何来自外界的支持和帮助都是有限的。贫困生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 最终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培养贫困生积极的心理。教师特别是辅导员要善于发挥“情感效应”的作用, 教师对贫困生的真挚深厚的情感, 是开启学生智力和美好心灵的钥匙, 是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 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 教师要乐于给予贫困学生所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老师的关心、接纳和尊重在贫困生看来是非常重要的, 让贫困生体会到老师时刻在关心他们, 获得心灵的安慰和热情的激发, 老师以此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 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开展心理训练, 强化贫困生积极的人格。心理训练是有意识地运用有关心理知识, 使个体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中融合积极心理培养的原理、方法与技术, 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接受行为训练, 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与体验为基础, 在具体的活动中接受团体辅导, 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从而达到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

2.3 优化校园环境, 陶冶贫困生的心灵

良好的校园文化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大学生理想、信念、情感、道德的建立, 改造着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促进大学生形成牢固的道德观念、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与其他学生相比, 贫困生更渴望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为此学校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 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 特别是对有贫困生参与的社团, 应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使其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深刻地体验到社会的支持, 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贫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据了解, 很多原本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在这些社团活动中锻炼了自己, 重新找回了自信。

创造良好的群体心理氛围。要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管理工作, 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 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从心理健康角度而言, 如果一个班级的班风是积极向上、健康、友爱的, 班级成员就会感到心情舒畅, 尊重、理解、友谊、归属等多种需求就可以得到满足。通过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让贫困生不仅能得到经济和生活上的帮助, 更重要的是得到心理上的支持。

要大力提倡勤俭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这对所有学生, 特别是贫困生尤为重要。

贫困生的心理调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健康心理的养成除了外界的力量外还需要贫困学生自己矢志不渝地加强自身修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掌握正确的心理训练方法,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才能实现心理的飞跃。积极心理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具有战略意义的“希望工程”, 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认识一致, 坚持不懈, 措施得力, 就能造就贫困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贫困生问题已日益突出.它的有效解决应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及其家庭的共同努力, 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提升贫困生自身综合素质, 努力寻求政府帮助, 积极影响政府决策等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有效途径.

摘要: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已经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学校担心、家长忧心的带有普遍社会性的大问题, 甚至影响了当前高校的发展与稳定。本文对高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状况,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肖本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3 (6) .

[2] 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8.

[3] 李艳红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扶持的思考[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2 (1) .

[4] 朱湘虹, 高校扶贫助学工作的困惑与对策[J], 继续教育研究, 2004 (4) .

[5] 沈贵鹏:“活动课程的心理教育价值——关于活动性心理教育课程的思考”[J].教育科学, 2002, 12 (6) .

上一篇:人工智能视域下机器学习应用与创新探索下一篇:信息技术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