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课堂

2024-05-10

交流课堂(精选十篇)

交流课堂 篇1

现象一:合作交流的教学行为随意性很大, 变成教师应付教学的护身符。合作交流没有充分预设, 没慎重考虑便随意安插。在很多随堂课及教研课上,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 学生没有多少反应, 教师没有反思问题的合理性与适切性, 于是急中生智地想到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这个问题, 以为只要小组合作交流, 便会马到功成, 然而这种一厢情愿往往落空。

现象二: 合作交流时放任自主, 成了传统课堂的复制品。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教师放手学生自主交流, 个别学生侃侃而谈, 其他学生则洗耳恭听或似听非听, 教师见问题得到了“解决”, 竟陶醉于这样的教学效果。深入了解可以发现, 这样的交流者通常是学习尖子, 一到小组合作他便是小组的“首席发言人”, 全班汇报他又是小组的“首席代表”, 教师的充分肯定让他逐渐成为交流的“权威”。不断重复这样的过程, 课堂便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中复制出“学优生讲, 学困生听”这种不平等的缺乏真正合作交流的形式。

现象三: 合作交流成为一种形式, 缺乏有效的指导及引领。在课堂合作学习中,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种现象, 当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时, 教师仍然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或讲台上、或踱步等待学生讨论, 或者做自己的私事, 不介入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 也不参与小组反馈和进行必要的指导, 致使小组合作“乱”“杂”“滥”, 合作交流效率低下, 学生未能真正分享他人的学习成果。

由此看来, 相当一部分教师还缺乏对课堂交流实质的领会和把握, 在合作交流学习的实践和研究中获得的有关认识和经验, 尚未转化为课堂常规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许多课堂仅仅追求合作交流的表面化和形式化, 缺乏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习惯的培养, 缺乏科学的指导与引领。

其实, 有效实施数学课堂的合作交流, 需要从合作交流的实质与精髓出发, 以强化和改善合作交流的机制为抓手, 把握合作交流的学习时机, 加强合作交流学习的指导和引领, 促进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高效运行。

一、关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 行为

数学课堂合作交流机制的有效实施, 需要有全体学生的通力合作, 学生个体思考、交流的动力与能力, 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习惯。笔者认为, 建立有效的合作交流机制, 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逐步努力。

1.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与空间

交流, 是个人对问题理解的阐述, 是个体思考基础上的表达, 并由此达成共识。因此, 组织学生交流, 需要有学生自身思考的基础。一般说来, 数学课堂需要交流的是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理解与由此过程产生的结论、对数学事实的解释与应用方法 等。这是运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对新内容进行思考的结果, 抑或是新内容的应用策略等。徜若没有了个体对问题的思考与理解, 哪怕这种理解是不准确、不完善甚至是错误的, 那么交流便会成为无源之水而显得肤浅, 必然成为形式。因而, 在教师提出问题后, 就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并进入思考状态。

2.指导学生学会倾听

课堂倾听是一种伴有思维的活动, 因为课堂倾听是听取他人的思维过程, 了解发言者是怎样想的、怎样分析的, 思考其思维的角度、方法, 由此作出自己的判断与甄别, 帮助自己理解相应的内容。因此, 合作交流时的倾听需要克服浮躁之气和轻慢之举, 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而不随意打断或插话, 应该有自己发自内心的意会与思考。

在合作学习与交流时, 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儿童往往不习惯听取别人的发言, 或急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或对交流发言的内容缺乏敏感度。因此, 要着力使学生意识到认真倾听既是对他人的尊重, 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倾听中得到启发, 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另一方面应参与学生交流, 通过适当地提问或补充, 启发学生听懂和领会他人所表达的内容、意思。

3.引导学生养成交流表达习惯

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方法的理解,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与同伴交流的能力。有效的合作交流, 必须通过语言的表达阐明对内容的理解, 从中把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与过程, 这就需要学生主动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要重视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认真思考、大胆表达的习惯,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数学课堂中, 常常会出现一些“小老师”“小权威”。他们发言的机会较多, 相对的有些同学发言机会较少。对于发言机会少的学生, 首先应调动他们参与表达的欲望, 鼓励他们敢说;其次, 要用恰当的方式帮助他们表达, 获得成功的机会;第三, 要特别重视给予这些学生肯定和鼓励, 使他们增强自信心。

4.指导学生学会质疑

学生的交流内容是个体的思考成果, 会有从一般原理出发, 也会有从不同角度出发的思考。因此, 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需要有思维的碰撞, 需要有质疑与辨别, 从而使对知识、方法、规律的理解不断深入。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会质疑、敢于质 疑。要让学生在倾听时逐步学会思考对方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 判断这种想法有没有道理, 有没有不同的想法等; 鼓励学生有不同想法时, 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 甚至辩论;认为不全面或者错误的, 要勇于补充和修正。特别要鼓励中等生、学困生提出不同的想法, 从保护这个“弱势”群体的质疑出发多作肯定和引导, 让他们在质疑与思辨中理解所学内容。

另外, 也要注意交流要在一定的组织和纪律约束下进行, 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语而不乱”。

二、合理把握合作交流的恰当 时机

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 其目的是让学生围绕学习内容, 通过主动思考表达自己的理解, 分享学习成果, 取得共同知识。因此, 交流是以学生自身的探究、思考为基础的, 是对数学内容的理解过程。所以, 课堂合作交流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 根据理解知识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切入点。

1.针 对 学 习 中 重 点 和 难 点 问 题 展开合作交流

数学课上, 并非所有内容不分轻重缓急都需要交流, 主要应针对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或需要排解的难点。数学课的重点是数学的核心知识, 是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难点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障碍, 解开难点有利于学生顺利、准确地理解所学内容。因此, 教学时可以围绕重点或难点, 引导学生由合适的起点开始, 向合理的方向思考, 在获得一定认识的基础上, 通过组织交流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2.针 对 学 习 过程 中出 现 疑 问 展 开合作交流

学生学习数学, 最终是需要通过理性思维达到知识理解的程度, 但小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较为薄弱, 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新的问题或疑问。这些新的问题或疑问, 一般是多数学生在理性程度上不能理解的, 或者是学生争议较大的地方。这时, 就需要组织学生明辨是非, 消除一知半解的模糊印象, 其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去伪存真, 或者通过讨论、争辩明确事理, 统一观点。这既可以让学生通过交流提升理性理解程度,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3.针 对 规 律 、结 论 的 抽 象概括 展 开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的许多规律、结论是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获得的。一般说来, 这些规律、结论, 都是可以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 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合作交流自己发现的。但具体实施教学时, 由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概括的能力和水平较差, 难于独立发现并总结规律、概括结论。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利用集体的智慧, 通过相互启发、补充, 取长补短, 逐步完善和揭示规律和结论, 完成在感性认识和初步体验基础上的抽象概括, 获取相应的数学事实。

4.针 对 易 混淆 的内容 展 开 合 作 交流

在小学数学里, 有许多不同的内容在表面和内涵上都有相似之处, 这在教学中会经常遇到。对于小学生来说, 要认识它们的区别及联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特别是凭个人思考不易区分不同点而在认识上出现泛化现象。对于这样的内容,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里比较不同的知识, 通过讨论找出相互间的联系和不同点, 初步形成正确的认识;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 从不同角度、层面加以理解分化, 达成共识, 形成清晰的认知结构。

5. 针 对 一 些 开放 性 问题 展 开 合 作交流

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里, 有许多开放性的问题, 特别是在知识应用方面。有些问题的解决, 可以应用不同的策略, 从不同的角度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个体往往只能想到某一种或两种解法, 不易得出全部思路, 需要通过合作交流集思广益; 有些问题开放度较大、方法灵活, 需要综合应用多项知识解决, 单靠学生个体的思考难以解决, 需要学生共同研究。因此, 在解决一些开放性问题时, 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后相互交流, 集思广益, 从中体验不同的策略并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沟通不同方法间的联系。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又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知识间的联系, 并活跃学生的思维, 开拓学生的思路。

三、教师重视合作交流的组织 过程

课堂交流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群体学习方式, 应该有一套规范化的操作模式和活动原则。要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 关键在于教师的全程参与以及对合作交流过程的合理组织和指导。

1.合作交流前的指导

合作交流的方式不是教学过程中即时出现的, 它是教师预设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学习活动, 因此在每一次合作交流前, 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安排。

(1) 注意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搭配。小组交流要能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 小组成员的搭配就需要合理, 要适当运用组间共质、组内异质的原则, 组建好合作小组, 力求小组特质均衡。要使学生明确小组共同学习时, 每个人既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又要为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 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 在小组学习中形成人人教我、我教人人, 特别是学优生要有带领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共同分享的责任感。当一个人回答不完整或遇到困难 时, 其他同学能及时补充, 在主动参与和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 真正起到合作交流的作用, 而不应把学生当成解释教师所谓新的教学方式的道具。

(2) 明确探究、交流的任务。合作交流, 一般是围绕某个或某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表达自己的想法, 以期使学生获得对内容的理解与领悟, 或获得问题的解决。因此, 教师应当重视问题的设计与呈现, 对呈现的问题做必要的讲述,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 了解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必要时可以借助板书、幻灯等形式列出具体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有的放矢。

(3) 给予恰当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基础, 没有学生个体的思考, 便不会有交流的内容。因此, 在提出问题或任务组织合作交流前, 一定要留有空白, 让每个成员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构建, 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法, 甚至拟写发言草稿, 这样合作交流才能言之有物, 有的学生即使不能做到这一点, 他至少可以在这段时间内熟悉问题, 为后面的交流做好倾听与思考的准备。谈不上思维碰撞、成果分享。

2.合 作 交 流 时 教 师 要 适 时 介 入 指导

数学课堂的合作交流, 是学生向班内同伴交换对所学内容的思考和见解, 分享学习成果、获得共同认识的过程。学生是交流和分享活动的主体, 教师必须认真倾听、把握典型, 及时引导、启示和引领学生思考的方法和思维的方向, 促进学生能围绕知识的实质, 获得正确的认识。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学习, 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1) 协助学生排除障碍。在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的活动中, 经常会出现同学意见难以统一, 或者理解问题的角度存在缺陷的情况, 使合作交流陷入僵局, 有时会出现迷茫或找不到继续的方向等问题, 这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并参与交流的讨论, 进行必要的点拨, 解除一些疑点或困难, 或作适当的解释说明, 确保合作交流能按正确的思维方向展开讨论和研究。

(2) 规范交流的学习行为。合作交流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 特别需要学生自觉的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但正是由于交流活动是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 往往会有少数学生缺乏自觉而游离于交流之外。因此, 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老师需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 当发现有个别或少数学生游离在集体活动之处, 特别是缺少认知参与的状态时, 教师要及时与他们交流, 激发其参与讨论和交流的积极性, 引导他们重新回归交流、认知的活动。

3.要有序组织全班学生交流

合作交流学习, 一般需要在个人思考或组内交流的基础上, 将获得的认识、成果都要在全班进行交流, 这时的交流是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发现, 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老师注意一方面要有序组织交流内容, 让学生有层次地展开讨论, 按知识的发展过程达成共识;另一方面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 组织学生展开交流, 认识学习内容的实质。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 一般是理解知识的核心问题, 反映在学习过程中, 可能是一个争论的话题, 也可能是不完整的思考点。抓住这类问题进行交流与研究, 就能围绕课堂学习的核心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确保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

高效课堂交流学习心得 篇2

通过这次交流学习,我有以下三点感触,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1、我们学校对多媒体设备的及时更新和办公电脑的及时更换,让我校教师拥有了较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更多的教学资源。当我们老师在编考练题、查阅资料的时候,这三所学校教师办公室里却没有一台办公电脑;当我们学校教师能娴熟地使用多媒体上课、开班会时,而有些学校的学生虽坐在装有几个投影仪的教室里,却从来没有使用过。

2、我们学校的教研观念比较开放。在高效课堂,学生要面对面分组坐,我们学校一直是两种形式并存,没有一味的抵制,也没有一味的注重形式,让这两种教学模式在我们学校斗芳争艳。有一次去岐中,他们学生平时没有分组,所以教师采用分组讨论变成了上自习,课堂高效应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是否围圈没有必然联系,这也是市教研巨老师强调的。另一方面,我校教研室开展的`评课活动,让大家说缺点不说优点等特色要求,让老师间更有效地学习和提高自己。

3、三天时间紧张,但自己收获很多。

每天早上第一节课听课,第二节课自己上课,第三、四节课研讨,下午听报告,听完报告去下一所学校,晚上见学生,回来修改调整课件和教案设计。虽然辛苦,课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自己也反思了自己的不足。首先,自己对学生分组围圈教学没有经验,在讲课前,自己也做了个预案,还好没有学校给我安排面对面围圈坐。如果安排了,我能恰当的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来积极展示吗?

其次,自己对高效课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好的课堂要有好的设计理念,要激发全体学生的智慧火花,必须是学生“能动思维”的课。好课也是要有教师主导和示范,还有对学生的提问和检测进行及时评价,注重课堂语言的研究。比如我在讲椭圆时,对椭圆的切入、定义归纳、方程推导及其应用,采用创设问题、层层引入。在讲完课研讨时,岐山中学杨校长统计我提问次数32次,他们老师提问18次,巨老师却指出我的提问还可以更恰当简洁。

初中生物课堂交流 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课堂交流

在目前的初中生物课堂交流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而生生之间的交流只占到很少的部分,即便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进行了一再的强调,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常常因为教师的介入而草草结束,取而代之的就变成了师生之间的对话,这对生生之间的交流是十分不利的。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教师认为教学的时间不足,学生在思考和表达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欠缺,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提出一些封闭性的问题,诸如一些只需要学生回答是与不是、对与不对之类的问题,这对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是一种极大的伤害,这些问题的回答几乎不需要学生产生自己的思路,只是顺着教师的思路去进行最后的判断即可。

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惰性就会无限制的蔓延,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尽可能多的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抛给学生,允许他们畅所欲言,不要担心他们会犯错误,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总好过在考试中出现失误,所以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放弃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去参与课堂交流,敢于将自己的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这样教师才能够真实的掌握到学生的学习情况,真正的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不仅如此,这种良好的课堂交流还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让教师真正的能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一、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在初中生物的课堂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将自己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让学生顺着一条正确的思路去发散和丰满自己的思维,例如我们在学习生物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讨论题目来让学生进行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诸如:植物在整个生物圈中所占据的地位以及他们所起到的作用;动物在生物圈中是否只是消费者;植物与动物之间的交流都有哪些等等此类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教师不要规定固定的模式,要将回答问题的主动权限充分交给学生,但是要注意自身的主导作用,毕竟初中学生在课堂中的自觉性和自律性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也要引导学生的思路顺着教师所设计好的正确思路去前进,进而达到知识顺利内化的教学效果。

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的给予学生以适当的鼓励,鼓励学生勇敢的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不要害怕出现错误,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类似的错误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改进教学方式的机会,只有知道学生的知识薄弱处,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教学效果才会异常的明显。另外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还能帮助学生去拓宽思维的宽度和加深思维的深度,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进而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都会得到长足的进步。

二、交流过程中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的舞台是属于学生们的,这一点初中的生物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才会有显著的提高,如果还是按照以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教师讲述的模式进行的话,在学生的群体之中必然会产生两极分化,即学习好的和喜爱这门学科的学生成绩会越来越好,而且课堂参与的程度和学习的兴趣也会越来越奥,反之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会离这门学科越来越远,这是任何一个教师都不愿意看到的课堂教学局面。为了避免这种局面的产生,首先就应该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让学生在課堂教学的这个过程中逐渐的感受到自己所感兴趣的部分,进而对这么学科产生全面的兴趣。

除此之外,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也要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为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地位来进行自主的交流的话,那么这样的交流必然变成一种敷衍,完全失去了生生课堂交流的意义。另外在一定程度的教师引导下的生生交流能够让学生自主的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这样学生对于问题的出现和关注会更深刻一些,其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也会更充足一些。

总而言之,在初中的生物课堂教学中,交流是十分关键的,充分合理的交流会使整个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会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一些,所谓的良师益友,都是以融洽的交流为伊始的,因此较强课堂交流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除此以外,有效的课堂交流还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学生逐渐的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取得良好成绩和锻炼出优异的能力的教学功效。

参考文献:

[1]李莉梅.中学生物课堂导入小议.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7)

[2]张文娟.生物教学中理论联系时间的探索.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09,(6)

作者简介:

岑刚 (1979.12.13~ )男,布依族,毕业院校:贵州师范大学。

“操作+交流”,课堂更精彩 篇4

一、教学片段

1.课件出示

(1) 先请大家想象一下: (1) 从正面看到的图形是什么形状? (2) 从侧面看到的图形是什么形状? (3) 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是什么形状?

(2) 让学生用小方块搭拼出以上图形, 进行观察.再回答以上问题.

2.师:请用3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一摆

(1) 要使从正面看到的是, 应该怎样摆?

(2) 要使从正面看到的是, 应该怎样摆?

(3) 要使从正面看到的是, 应该怎样摆?

动手摆一摆, 你们小组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随后, 以二人 (同桌) 小组合作进行搭拼, 接着让学生将自己搭拼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表达出来;最后出示所有图形, 再次观察,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此时, 课堂气氛热烈, 学生自主交流, 发表自己的观点.

……

二、几位听课老师的议论

“这样搭搭拼拼太费时了, 他怎么没有想到用多媒体来演示呢?学生说一种方法, 一按鼠标点击出相应图形, 这样既省时、效果佳, 又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 何乐而不为呢?”……

对, 只要通过课件演示就行了, 没必要再讨论, 比较费时……

这几位听课老师的议论, 引出我的一些反思:

1.操作+交流———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在体验中成长

新的课程标准在“关于目标”中明确指出“体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之一”, 突出了学生在数学知识获取过程中, 让学生亲身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经历中去体验和感悟数学.上述案例中, 教者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空间, 让学生动手去摆一摆, 什么状态下的小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分别是, 正是有了摆一摆, 使每名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每名学生有了自己的体验.“心中悟出始知深”, 有了体验, 学生才会相互交流, 才会在讨论中有所反思, 在反思中调整, 重新建构自己的认知;有了体验, 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的范畴, 它已倾注了学生自己的情感, 更能激发学生的活力, 促进学生的成长.

2.操作+交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现如今只要开设一节公开课, 许多教师首先想到的是在课堂上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而忽略了一些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确实,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给学生提供声、形、色多方面感官刺激,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些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及的.但是, 用计算机呈现的内容、演示过程最终会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而从屏幕上消失, 往往不能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探究的空间.“观察物体”这节课, 教者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小方块———这种操作材料辅助教学.让学生用小方块拼搭, 学生把手中的小方块按不同的方位摆放, 不断地移动, 不断地观察, 最终得出结论, 探索出规律.这比屏幕上的演示更具体直观, 俗话说得好:“听过的不如看过的, 看过的不如做过的.”通过学具拼一拼、移一移、看一看,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来解决问题获取了知识.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操作完后, 教师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 说说操作过程.这种在动手实践后去交流, 让学生做了再说出体会, 让学生说后再做, 也激发学生自身创造的灵感,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获得数学情感体验.

3.操作+交流———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阶段所涉及几何不是论证几何, 更多是属于直观几何.因此, 儿童获得知识, 形成空间观念, 更多的是依靠他们的动手操作, 在操作中增加自己的体验, 积累自己的经验, 激活自己的思维, 丰富自己的想象.上述案例中, 老师把思考、实践的机会毫无保留地给了学生,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搭拼小方块, 学生的认识恰恰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地生成, 不断地发展, 学生通过搭拼, 搭出一个又一个不同的组合图形.在这样的操作活动中,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学生的智慧火花得以绽放, 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 篇5

小学数学作为人生的一门工具学科,是每个人思维发展和工作实践应用的主要学科。在陵阳镇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崔俊丽老师以她高尚的敬业精神、渊博的专业知识与高人一筹的教学艺术,连续多年取得了优异成绩。走在了全镇教师队伍的前沿。她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学习,她的高效课堂教学,围绕“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的教学观,值得大家去研讨、去实践。

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北陵阳学校 崔俊丽

高效课堂实施有一年多了,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

一、备好导学案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前提。

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思考创作,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困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这就需要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

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导学案要有梯度、分层次、可选择,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二、预习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法宝。

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效益,光有老师认真地准备还不够,必须把学生也带进来,这就是布置学生预习;当前我们采用的是导学案教学,一是针对预习的内容,看看那些能看得懂的,能理解的;二是找一找预习内容中看不懂的,把它做上记号,三是对于预习的内容,还有什么想法的,也把它记下来。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面对新知识之前都有一个充分的知识与心理准备,知道第二天讲什么,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课堂上学生会讲的让学生讲,学生会做的让学生做,学生能完成的让学生自己完成,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放在学生存疑、模糊的地方,使教学过程做到有的放矢,既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又能让优秀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落后生有补给的时间和机会,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小组的合理建设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基本

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进行的基本单位,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小组划分应遵循“同质结对,异质编组,组间平行”的基本编组原则,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一般以异质为主,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同时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

要想让小组的效益最大化,还必须注意小组内成员的性别搭配,也就是男女生比例要合理调配好。这样做有几点好处:

一是便于劳动时合理分工。我们学校没有专门的清洁工,卫生都是由学生亲自去打扫,卫生区、男女厕所、教室等,如果男女同学比例不均衡,有时打扫卫生就成问题。二是思维的互补性。一般情况下男同学抽象思维较好,敢想敢做,思维跳跃性大;女同学形象思维较好;男同学粗心大意,女同学细心认真。这样男女同学搭配,会让他们在各方面的工作中都有一个很好的互补。三是便于竞争。小组学习既竞争又合作,如果男女比例搭配合适,老师可以在小组评比的基础上再开展男女生比赛,以此来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四、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根本。

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能真正的参与其中,那算不上是高效的课堂。城郊乡杨爱芳老师的示范课给了我很大的感触,课堂上她关注班上的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课堂上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不回避任何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课堂上她对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给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回顾我们的课堂,也许回答问题的更多中上层学生,所以中上层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而我们的差生相反的就变得无所事事,最多也就推一步走一步,教师如果不推他也就不走了。课后,教师还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辅导差生。教师越逼得紧,学生越不想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使数学课堂更高效,教师应从关注每一位学生开始,承认其基础的差异,让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在肯定中学习,在教师的鼓励声中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

五、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保证。

练习是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曾经出现这样的假象,上完课后感觉课上得挺顺利,课堂气氛也空前的好,学生也能配合老师的教学,效果应该不错。结果大出所料,家庭作业质量及其差。归根结底在于课堂上学生没有通过充分、有效的练习来巩固新知,教师不能通过课堂练习反馈来查漏补缺,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所以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那如何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利用典型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路,在其基础之上拓展延伸,多方位引导优秀生思考,加大课堂容量的方法较好。

在教学上我们应承认学生的差异,在练习的设计上我们更应该承认学生基础的差别,因材施教地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得到应有的发展,为数学高效课堂提供最好的保证;因此,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六、适当的课堂容量是高效课堂的标志。

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课堂上,有的教师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的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

有的教师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同时教师要不失时机的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的思维有所升华,达到课堂知识容量和思维容量的和谐。

总之,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让我们的学生表现课堂、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也相信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还“高效课堂”一片明朗的天空。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2)

提高课堂效益,追求课堂高效

北陵阳小学 莫红艳

要想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就要对什么是有效的语文课堂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要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我们由此得出结论,只有学生学到了,学好了才是有效的教学,课堂教学必定要以生为本,以学为本,课堂教学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实施高效课堂以来,总是矛盾重重。刚开始不知如何做,如何给小组积分,讨论、展示时课堂大乱,局面有点失控,在不断地向其他老师请教中、讨论中才慢慢摸着点门道。

在困惑与迷茫中,我也感到了欣喜。现在班上大部分学生课堂参与率提高了,不做作业的学生开始做作业了,因为小组成员逼他去做;过去上课沉默寡言的,说话就脸红的同学慢慢地也敢说几句了,为了给小组得分,他有了动力;老师负担轻了,还是备课但可以少写教案,可以把大量的精力用在设计导学案上,上课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口干舌燥,只要用心去听,去点拨、引导就行。学生热情很高,因为课堂气氛民主轻松,还可以当老师,锻炼了口才,也锻炼了胆量,体验到了成功,还学到了知识。下面是一年来我对高效课堂教学的一些做法与认识。

一、建设学习小组,抓高效课堂的灵魂。

高效课堂合作学习的高效,关健在于学习小组的高效,建设、培训好学习小组,也就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灵魂。

我班共43名学生,按照每组6-8人的标准,可以分为6组。每组安排组长、副组长各1人与组员4-6人,并从组长到组员依次编号,最后与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一般而言,组内男女比例要适当。女生书写认真,步骤规范,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而男生思路灵活,讨论积极,往往注重结果,步骤不规范,书写相对潦草,这样男女生可以取长补短;再者,从思维方式上看,男生侧重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而女生侧重形象思维,在学习时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组建好学习小组,不等于学生就能合作学习了。要使合作学习小组能够正常运行,合作富有成效,则必须做好以下几件事:

1.选一名得力的组长。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实践告诉我们,选一名

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至关重要。

小组长该如何选拔?我认为学习小组长应具备以下条件:(1)有很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2)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3)学习成绩应该优秀(4)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5)要有为服务同学的意识,要有创新精神

2.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让小组成员共同磋商、集思广益,为小组起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看看学生给自己小组起的名字:团结、科学、烈火、银河,是多么的有信心和气魄。

3.编一个相应的代号。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好小组后,有必要按照学生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为全班每个学生编一个代码,并且每组学业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代码相同。例如,小组成员按成绩划分为AA BB CC三个层次,每个学生的代码便是A1 A2 B1 B2 C1C2。这样,既便于组长分工,又便于教师抽查------指定同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并给以及时评价,使每个人承担一定的小组责任,促使小组成员将焦点集中到互教互助上来。

在构建高效课堂过程中,最深的体会就是学生可以做并且能够做好的事情越来越多了。在课堂管理中我将权力、责任、义务充分放给每个小组长,课堂上组长负责考核小组成员,组长负责组织小组展示活动,组长负责分配组内的帮扶工作……。我则更多地进行指导与沟通,调节小组内部关系,与个别学生谈话,为小组长的工作铺平道路。在课堂的群学、对学中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指导1号、2号如何科学地讲解,指导3号、4号如何配合1号、2号的帮助,如何从他人身上学到知识和经验,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教学效果日益显著,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

二、精心设计导学案,为学生自学导航。

“学案”,是相对于“教案”而提出的概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由教师设计的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内导学和课后复习使用的课例学习材料。如果说“教案”发挥的导“教”功能,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讲得怎么样”,侧重于学生“学会”,而“学案”则发挥的是导“学”功能,着眼于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得怎么样”,侧重于学生“会学”。

学案导学立足研究常态教学。常态教学是指教师平时的实际教学状态,那种“一个好的仪表,善于表达、出彩的教师+集体长时间听评„化妆‟+多媒体课件+优质、公开、示范、竞赛场景”的课,我们不能一概说它不好,但它远离我们广大教师的实际教学状态。学案导学就是关注教师的实际教学状态,解决的是常态课堂中教师独霸课堂、“一言堂”的问题,变革教与学的方式。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使教学过程由“教”变为“导”,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而且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从而实现教学的高效化。

如何设计好“学案”,是学生“愿学”、“乐学”和“会学”的基础。因此,“学案”设计要做到“一个中心”、“两有”和“三性”。“一个中心”指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两有”指教师设计学案时要“心中有人,目中有纲”。“心中有人”指心中要有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的基础,充分考虑学案怎样导学生学,如何做到因材施教;“目中有纲”指要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依据,要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方法得当,层次分明。“三性”指设计的学案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科学性和主导性。导学案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做到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案内容的编写具体地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具体情况对课本内容删减、合并、重组。

(2)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留有创造性学习的空间。

(3)能体现跨学科的渗透。

(4)要广泛地联系社会生活。

学案内容要呈现思维梯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填空、习题的堆积。学案的编写大有文章可做,而且好的学案决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潜心研究,分类专项突破,以挖掘学案之潜力。决不能把学案当成变相练习,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与素质教育相违背

“设计学案”与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使我越来越感受到备课有了更加实际的意义。备课充分了,课堂效果就凸显出来了,因此,我用心备好每一节课,积极地投入学习、积累与教学相关的资料。因为我掌握的资料越多,就越能及时、精辟地对学生所涉猎的资料进行整理引导,就越能通过学生的展示捕捉到学生的“软肋”,及时地点拔、精讲、追问,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虽然在别人的眼中,我是“老教师”,但我仍像新教师一样,认真写好每一个导学案,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及时预设每节课的难点、易错点、易混点,并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三、及时总结反思,不断积累经验。

课改专家说的好,“反思三年成名师”、“反思即成长”。一年来,我从未因工作忙而忽视自己的教学,延误写教学反思,相反,我会用工作来鞭策自己,每次精心反思一节、一周、一月来的教学,我都会有一种成就感,即便是烦恼的一周,不成功的一节课,反思之后我还是感觉到是一种成就,因为我找到了烦恼的理由,找到了不成功的关键,教学本来就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学何尝不是这样?

英语课堂“交流—互动”教学 篇6

关键词:英语课堂 交流 互动

一、运用“交流—互动”教学模式,进行英语课堂教学

“交流—互动”教学的基本模式结构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

1.教师启动 ——“ 交流 — 互动 ” 的前提

在“交流—互动”的教学中,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的。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在讲授较难理解的课文前,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有关背景知识并提出教学要求,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主要做好引导工作,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如在进行 SEFC 1A Lesson50 Abraham Lincoln 教学之前 ,先提问如下几个问题: 1. Who was American's first president ? 2. Who's today's A merican president ? 3. There was a very great president in America in the 1860's . Who was he , do you know ?这样,使全体学生进入良好的准备状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渴望。

2.学生自学 ——“ 交流 — 互动 ” 的基础

在新授课伊始,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的教学目标,然后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 ,由学生个人自学,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

3.小组讨论 ——“ 交流 — 互动 ” 的主体

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小组一般由 4 人(优等生 1 人,中等生 2 人,差生 1 人)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新组成,永远保持 “ 同 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学习程度。在课堂上,小组汇报自学情况,一般控制在 15 分钟左右。 各小组的成员用英语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主要回答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目标,组内成员 采用轮流提问题的形式;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他(她)“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他(她)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 通过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组内同学相互学习,团结协助,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 .

4.组际交流 ——“ 交流 — 互动 ” 的关键

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也就是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 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经过一阵激烈的讨论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突出关键问题;最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这样,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 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的语言技能也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挥;更重要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克服了自我中心、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如在本课的学习中有的组提出: Why did the American people love Abraham Lincoln so much ?通过引导、解答,并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获得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5.练习评定 ——“ 交流 — 互动 ” 的检测

在组际交流后,教师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 . 而课内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运用预先 设计好的练习题,从知识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练习测试。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对其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教师也不急于讲解,而是采取全班讲座的形式,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手段来解决。“交流—互动”教学采用当堂检测 教学效果的方法,反馈迅速,校正有效,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如,在本课的练习中, 我用课文的一句话: She did all she could to help him .让学生进行句型转换练习。他们积极思维,大胆思考,很快能把这句转换成如下几个句子:

1 ) She did her best to help him .

2 ) She tried her best to help him .

3 ) She did what she could to help him .

4 ) She did everything ( that ) she could to help him .

5 ) She tried everything ( that ) she could to help him .

6 ) She thought of all kinds of ways to help him . 

二、“交流—互动”教学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1.着眼于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交流—互动”教学立足于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突出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在程序式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突出以自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质

“交流—互动”教学是以学生个人自学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首先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阅读教材,然后去思考问题,探求知识,如在进行“ SEFC 1A Lesson 50 Abrah am Lincoln” 学习时,学生要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阅读课文,先用较快速度浏览课文,了 解此节课的结构及段落,明确重、难点;然后仔细阅读,准确完整地理解内容;最后重点阅 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并形成 良好的阅读习惯。

3.强调团结互助,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由于“交流—互动”教学强调了小组讨论和组际交流,评价学生行为时,不只是依据个体的进步程度,而是注重一个小组的整体进步,每个小组获得的成功都依赖于小组中各位同学的共同努力,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的多边多向的信息传 递活动,突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由此在学生中形成互助、互勉、互爱、互尊的良好人际氛围,培养了学生团结协助的精神,发展了学生积极向上、民主科学的良好心理品质。

交流课堂 篇7

1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课堂用语实践中, 常常出现许多障碍

障碍一, 威胁式语言。例如"In the future can't be late again, otherwise don't cameinto the classroom."会使学生感到意外, 害怕, 甚至恐惧, 容易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对立, 学生很难产生积极的行为。障碍二, 贬抑式语言。贬抑式语言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 贬低学生的人格。例如"You always take the lead in the class.""You are a problem student."。障碍三, 教师的口头禅。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常夹杂不是标点符号的“标点符号”, 让学生听起来十分心烦。

2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课堂用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要准确。 (2) 要真实。 (3) 要地道。这三项是基本要求。教师使用课堂用语的时候, 同一个语言功能, 语言形式要有变化, 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 注意语言使用的情景。教师经常使用课堂用语体现出教师乐于使用英语, 为了教学、为了学生努力用英语表达。教师需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课堂用语, 听一听自己说得怎么样、有什么问题、哪里需要改进, 找出自己会说什么、不会说什么、哪里地道、哪里不地道。

3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课堂用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输入。教师课堂话语构成学生的语言输入。 (2) 示范作用。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规范的、地道的、正确的、流利的英语。 (3) 复习作用。前面学过的内容, 如语法、词汇, 教师可以有意识、有计划地通过课堂用语不断重复, 帮助学生强化这些内容, 也就是复现学习内容。 (4) 带头作用。教师也是外语学习者, 要不断运用英语, 提高英语使用的水平, 鼓励学习不怕犯错误, 大胆表达。

4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常用的课堂用语内容如下

教师可以给学生课堂用语表, 坚持使用表上的用语。当学生熟悉后, 再添加新的课堂用语, 坚持使用,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课堂用语的理解。这样, 学生会感到自己的进步, 能听懂教师所说的英语, 并且会越来越多。

总之,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所处的外语学习环境, 教师是主要的语言资源, 课堂是主要的使用英语的场合。教师用好英语会给学生带来很多益处。经常使用这些常用的课堂用语, 学生就会逐渐听懂, 降低对听英语的心理畏惧, 往往会在恰当的时候脱口而出。

摘要:英语课堂是以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的交流为基础, 没有交流, 就不能体现课堂中的多主体性, 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交流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形式, 因此, 教学中的交流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现象。在教学中, 教师是否能真正理解学生的立场和看法、在课堂用语中形成共识和行动方案, 则需要教师学会并运用好交流的技能与技巧。因为在课堂中, 师生之间要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对碰、合作的探讨, 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英语课堂,交流技能,课堂用语

参考文献

[1]王咏梅.小学英语教学论[M].新华出版社, 2006.12.

[2]赵春生.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课堂交流,该怎样走向深刻 篇8

一、深刻:运用统计,从跌跤中学会走路

案例:教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中的用圆规画圆

我在学生自己尝试用圆规画圆结束后,提问:刚才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在利用圆规画圆时一下子就成功了,有哪些人?(统计一下人数,发现竟然占了班级的绝大多数)而有的同学却经历了好几次才成功,有吗?(发现只有几名学生)

问题:经过课堂的随机统计,不难发现,操作圆规对大多数同学已经不是难事。当大多数学生都会了的情况下,交流应该如何展开?如何在交流中将操作的要领提炼出来?从哪入手?是从一次成功者的得意中还是从经历由失败者到成功者的欣喜中?

策略:看到那几个特别不好意思的学生,紧接着我又说到:其实老师特别欣赏这些能够从失败中走出来的同学,能说说你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吗?其余同学也可以猜测一下他们开始失败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说不定这些同学失败经历的总结中,恰恰能帮助我们提炼出成功的秘诀,当这个问题抛出以后,似乎学生一下子被激活了起来。起先的那几名学生不再不好意思,大胆地说出了自己失败的原因,那些成功的学生也在不断进行补充说明,顺势我在黑板上板书出了:握紧圆规帽——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思考:

1.在大多数学生都会了的情况下,交流是否还有必要?课堂上,那么多学生会用圆规画圆,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真正明白操作的要领,上升到经验必须经过抽象的概括。由具体操作到理论提升,是每一名学生对于操作的总结。

2.学生自己认为都会了,在交流时为什么积极性仍旧很高?一方面,基于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学情的准确把握;另一方面,老师让操作有困难的学生先提问题,明确了这些问题,其实也就明确了交流的重点,再让会操作的学生补充想法,就抓住了重点,而不是面面俱到,不知所云。这样就使得探究困难的学生对知识有一个逐步消化、吸收和内化的过程。

歌德说过,“流水在碰到抵触的地方,才把它的活力解放”。交流的重点其实就是在抵触的地方。寻找失败者的困惑,找出由失败走向成功的经验,那么交流自然就变得水到渠成!

二、深刻:学会等待,从镜头回放中学会反思

案例:教学四年级下册“找出50以内的素数”

给学生一张数字表后,我先要求学生自己又快又准地去找出50以内的素数。这时出现了以下四种情况:1.有学生运用素数和合数的知识,一个一个采取列举的方法一一判断,速度很慢;2.有学生一下子划去所有的偶数;3.有学生划去了2和5的倍数(2和5除外);4.有学生划去了2、3、5的倍数(2、3、5除外)。

问题:尽管四种方法体现了不同层次的四种思维水平,但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有限,他们找不出还应该在其中划去“49”,也就是要找出7的倍数(除7以外)。那么这时应该怎么办?用告诉的方法还是别的?

策略:当学生出现这么多生成信息时,我收集了学生的想法,按照了由低到高的思维层次进行逐一展示,并伴随提问:对于这种想法你有什么补充说明?或者有什么意见的吗?一下子小小的课堂又沸腾起来了,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找出应该划去2,3,5的倍数,但还是找不出要划去7的倍数。

这时我又说,行,那这样,看来我们现在已经找出了这么多的素数,那现在我们一起来把这些素数写到黑板上!于是逐一板书:2,3,5,7……开始学生似乎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映,而当我写到41、43……时,有学生开始举手:不,老师,我们还少划去了一个49,因为它是7的倍数!到这,找出50以内的素数的方法已经不昭自明了!

思考:

1.有的教师在组织交流时,喜欢逐一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但这样,暴露的问题比较零散,不够集中,学生不能在最短时间内接收尽可能多的信息,因而注意力容易涣散,也浪费课堂上的时间。有的教师在组织交流时,认为先入为主,所以喜欢先展示正确的想法,这样虽然强化了正确的认识,但一开始认识错误的学生可能仍然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在哪里,是什么原因造成错误的。而恰当的交流顺序应该是在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时,能会引起学生更多的思考,对自己的探究历程进行反思、修改或补充。这需要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初中英语课堂“交流—互动”教学 篇9

初中英语的“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应当突出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而并不是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所谓的“互动”,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自学,而在学生发现的要求下,教师要去完善自己的教学体系,从而实现师生共赢的局面。这种模式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教师和学生知识的共同进步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教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没有任何一种形式,比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更能提高师生的沟通能力,更能发散思维。”

一、初中英语课堂“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

在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在学生是否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起着重要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际上是教授知识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平等对话过程,此过程强调的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探讨、相互提高的互补关系。我们怎样才能实现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氛围,对学生学习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吸引注意力,就可以和学生有密切的合作。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和与学生的互动来有效引发和诱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在此氛围中学会良好的学习方法。在现代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只需以一种媒介,通过交流互动,就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学习并参与,从而使互动真正起到作用,学生可以以轻松的态度展示自己,发挥自己。总而言之,师生互动只要有氛围,有交流,有作用,就有效。

二、初中英语课堂“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

在初中英语课堂“交流—互动”的教学中,教师在开始讲新课之前,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并在讲解重难点知识前,先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为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掌握奠定基础。老师要事先做好引导工作,清除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课提供材料。如在讲解人教版九年级Unit 4 What would you do?时,老师先提问:“Everyone wants to have lots of money. Do you like it? I like it, too. So, more and more people buy lottery.”这样,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产生了求知的欲望。接下来,老师向学生们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明确自学目标后,由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探寻知识,为讨论做好准备。比如,Unit 4 What would you do?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

a. Learn important vocabulary: million, medical,research.

b. Make the students master how to use the virtu-al mood.

c. Master basic structure of virtual conditional sentence.

(二)相互讨论交流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展开小组自由讨论,各小组之间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都再次明确,并采取组员间相互提问、相互思考、相互回答的方式,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集中提出来,并一起思考解决,最后把不能在组内解决的问题总结出来,等到全员交流时提出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不要告诉学生答案,相信学生,并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探索答案。比如,有同学在看完课文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on 5 million yuan?”在小组讨论后,进行了全员交流,在讨论交流中,教师对各组最后遗留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在讨论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控制好全局,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尽量围绕本节课的主题、目标以及要求,突出关键问题;最后环节,老师要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在众多问题中,要学会正确使用虚拟语气“If I were you, I’d wear a shirt and tie.”这样,每位学生都会在课堂上努力展示自己,交流各自的想法,并积极主动地去获得知识,提高其自学能力和探索归纳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当堂检测练习

数学交流,让课堂更精彩 篇10

一、把握好学生参与数学交流的时机

数学交流贯穿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组织学生进行数学交流一定要掌握好时机,否则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1. 让学生面对问题情境进行交流. 没有问题作为基础的交流是空洞的交流,学生也无法谈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这里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也可以是学生面对情境或在活动过程中经过观察、经历、体验后提出质疑而自发生成的问题.

2. 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以后组织交流. 有的教师在问题提出以后,根本不让学生独立思考就急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或者是教师先讲解了问题的解决思路以后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地进行讲述. 这种缺乏学生独立思考与体验的讨论和交流是一种形式上的走过场,学生根本体验不到参与讨论交流的价值,更谈不上交流出自己的真实思想,反而会养成学生依赖的坏习惯.

3. 让学生在某个课堂主题得到解决后组织交流. 数学课堂上的某一主题解决以后,学生一定会产生自己的见解、思路和某些情感体验等,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交流自己的体会,提出自己的建议,形成资源共享.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又能改善学生学习方式,进而提高课堂效益.

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思路:

1复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 目的是后面探究“位置关系”的参考,可取消)

2设计问题情景: 请一位同学朗读巴金《海上日出》中的一段.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太阳从海平面浮出到海面,直至跳出海面”这一过程的画面中含有什么几何图形?

4请你画出这一过程中所含平面几何图形的草图,并且思考这些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

5请你利用已有知识,用你的观点命名这三种位置关系.

6你能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说明直线与圆具有上述三种位置关系吗?

7你能用什么特征区分这三种位置关系? ( 让学生充分探究并交流: 交点个数、d与r的数量关系等)

在这一教学环节设计中,学生体验了自己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图形和数学概念的方法,并能根据已有知识进一步探究它们之间具有的内在联系和各自特征,由此完成了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而且培养了品德,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 通过这样的数学交流活动,教师对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也就自然完成了.

二、指导好学生参与数学交流的方法

只有掌握正确的交流方法,才能保证交流活动的有效,才能确保每一名学生真正地参与到交流活动中去,有效地在相互交流中完善认识、调整自我.

1. 学会表达. 如何把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看法、想法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同时要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精练且重点突出,让别人听懂、看懂,这是数学课堂交流能否有效、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学生个人能力的标志.

2. 学会倾听. 学生要善于倾听老师的发言,也应善于倾听同伴的发言. 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学生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归纳出别人发言的要点,有不同意见的要等到别人说完后再发表,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会倾听的同时,学会理解和宽容,让学生明白学会倾听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3. 学会反思与完善.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因而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相同,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具有差异. 交流就是要利用这种差异,它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或辩论,使每个个体认识到自己原来想法的局限性和对方想法的合理性,在与其他同学的成果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的同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上一篇:顾客等待下一篇:电子教室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