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阳初中高效课堂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方案

2024-04-27

洮阳初中高效课堂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方案(共9篇)

篇1:洮阳初中高效课堂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方案

洮阳初中高效课堂教学经验

交流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为及时总结、提升我校教师在推进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做法,在同伴交流中树立典型,推动优秀教师的经验为大家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队伍,特举办本次活动。

二、活动组织

组长:李斌

副组长:申红江、王光辉

组员:赵晓梅、康启平、陈如仓、荣元鹏、李培平、边红梅 李爱军、孙泓、杨惠君、田亚芸、田莉、康荣喜、杨立新 郭一峰、冯林军、雷育玲、南学涛、赵静儒

三、活动时间

1.第17周半日教研时间:各备课组评议推选,报教研组长审查,教研组长确定交流人选和交流课题1至2个,报学校教研室审议。

2.第18周周五下午:全校大会交流,评选优胜者。

四、奖励办法一、二、三等奖各若干名,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品。

五、活动要求

1.从备课、上课、辅导、作业到复习备考,从小组建设到课堂评价所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都可以自主选题,但所交流的经验必须是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觉得有效的,很值得在全校推广的某一、二方面,切口要小,方法要实,防止大而空洞。

2.交流时必须结合实际案例来介绍。

3.交流内容必须制作成课件。

4.交流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

2013年12月16日

篇2:利用活动经验构建高效课堂

一、“活动经验”与“高效课堂”关系概述

1. 活动经验

根据我国最新教育改革中的相关要求, 已经将“活动经验”放在创新教学方法的基本之上, 要求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必须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之上, 注重将其引入到教学实践当中。活动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通过对一些实际活动的参与与思考而获得的经验总结和认知架构。

2. 高效课堂

何为“高效课堂”?顾名思义, 就是指课堂教学的效率。对于教师来说, 就是投入最少的经精力、物力和人力, 在最短的时间之内, 实现最高质量的教学实践。这里的“高质量”就是指能够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较高的教学评价、实现教学的最大影响力。

3. 二者之间的关系

“活动经验”和“高效课堂”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对于后者而言, 活动经验是使其实现的一种方法手段和途径, 对于后者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前者来说, 后者是其发展的最终目标, 为后者的实现提供基础。由此看来, “活动经验”和“高效课堂”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只有注重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 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恰当的应用, 就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对我国现阶段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基于活动经验, 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如何将活动经验作为基础, 来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项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内容。在学生原有的社会生活的经验中提取到有利于教学的一部分, 并将其引入到实际的课堂之中, 需要教师能够充分的考虑到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实际情况, 对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不断地改进和优化, 使得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之中, 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1. 注重的活动情境的引入

要想在课堂之中将学生在生活中的一些社会经验进行有效的引入, 教师就必须要以当前的教学内容为根本出发点, 注重对相关活动情境的创设和引入, 让学生能够开动脑筋, 与生活实践经验相结合, 提取出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情境, 以实现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迅速获取。

例如, 在进行“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内容教学中, 为了能够使学生对这些概念进行更加直观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手电筒发出的光线, 教室日光灯发出的光线以及课桌中的四边进行分析, 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的知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线是射线, 并且对“射线是线段中的一个方向的无限延长”这一关系能够及时的掌握。

2. 注重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高效课堂的建立是以活动经验为基础, 因此教师需要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让其起到一个促进和推动的作用, 因此就必须注重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分析和了解, 通过学生之间相互的有效交流和沟通, 来使得学生引入实际的生活经验, 加快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 这样比教师直接的口头灌输式方法更加具有意义。

例如, 在进行“三角形、四边形的认识”内容教学时, 为了能够使学生避免抽象的认知, 对形状能够做到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一些建筑, 例如北京的“鸟巢”体育场、工地施工使用的塔吊、地球仪等, 使得学生在交流中对形状进行了有效的掌握。

3. 构建关联的知识联接活动

生活中的经验对于实现高效率课堂的构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教师也不可能只是一味地依赖于学生的社会经验。要想构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教师还需要在实际教学当中来设置一些特有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利用一定的生活知识, 对活动进行分析, 从而实现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例如:教学“找规律”时, 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 让学生先对他们手中的图形进行分类, 并说明分类原因。 (2) 教师出示一个图例让学生观察、寻找其排列有什么特征。 (3) 学生按规律接着排列两组, 在小组内交流。 (4) 学生总结、教师引导总结出排列规律。 (5) 让学生用手中图形, 四人合作排列一个有规律的组合图形。

通过这样的设计, 将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 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而且还启迪了其思维的发展。

4. 引入已有的知识经验

除了生活中的经验, 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实现高效率课堂的构建。学生在学会利用生活经验的同时, 也要学会充分的利用对已有知识的应用, 特别是在以往的课堂中所进行过的实验训练和教学活动等, 学生能够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想, 将其应用在即将所学的知识内容当中, 可以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思考方式, 还能对已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

例如,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我创设了为父亲买礼物的情景:父亲节到了, 小明为妈妈买了一份礼物 (课件演示长方体盒子, 并展示长、宽、高) , 他想用包装纸把礼物包起来, 需要多大的包装纸, 怎样计算呢?你能帮帮他吗?问题提出后, 学生们十分感兴趣, 学习的主体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 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了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渴望, 主动去探究数学,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课堂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教师教学价值实现的场所,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阵地, 课堂的高效率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实现质量和学生的知识掌握。因此, 教师必须要将构建课堂高效率的问题放在教学实践中的重中之重, 通过利用学生的相关活动经验, 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来建设高效课堂。但是, 以活动经验为基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由多种因素所影响的, 因而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还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注重对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活动经验的积累, 以实现高效率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潘绍茂.利用基本活动经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J].教育科学论坛, 2014 (4)

[2]卢健坤.基本活动经验助推高效课堂[J].西藏教育, 2014 (2)

[3]田治平, 孙利.构建基于高效课堂的有效数学活动[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1 (5)

[4]张自力.注重学生经验构建高效课堂[J].西藏教育, 2010 (4)

篇3:洮阳初中高效课堂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方案

关键词:数学活动;高效课堂;教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323-02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对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多变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年级计算教学又是承上启下的一年,很多计算的形式化教学刚刚开始,学生受认知能力的制约,没有办法准确地掌握计算算理,只注意算式间的共同要素,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差别与联系。基于此,笔者就通过对“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的教学为例,初探计算教学中通过学生充分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使学生理解算法和算理,以促进课堂的高效,最终提高计算教学质量。

一、问题与思考

“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为哪般?笔者已经是第二轮教三年级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特别是竖式的书写,很多学生都是依样画葫芦,不清楚其中的算理,所以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尴尬境况。

1、对“有余数除法”调查问卷的深度分析

本校三年级四个班共178人。本次调查笔者共下发问卷178份,收到问卷178份。从问卷中我们了解到全部学生对于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已经熟练掌握,而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恰恰是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可见学生的知识储备是达成的。但是,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绝大部分学生对于除法竖式的格式不知道。

问题2:大部分学生不能实现操作活动与列式的统一。

问题3:学生对于用图表来解释有余除法的能力不足。

2、对“有余数除法”教材的切实思考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编入了“有余数的除法”的三个例题。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完这三道例题,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但是,通过这样的教学,在学生的脑海中会形成怎样的认识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整除是没有余数的,只有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才出现余数。

(2)一个数被5除,除数只有四种情形,即余数只可能是1,2,3,4。

(3)余数必须小于除数,但余数不能为0。

值得指出的是:上述认识虽然有其正确的部分(如余数必须小于除数),但总体来说,却没有真正学通、学透。

3、对“有余数除法”教学行为的重新定位

基于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和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对“有余数除法”的教学行为进行了全新的定位。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除法竖式的形成过程

(2)在操作活动中,深化对平均分的理解

(3)在操作活动中,初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二、实践与策略

基于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性,而以有效的教学设计、创新的教材利用、积极的用心评价、强化的沟通应用都是帮助学生充分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活动和途径之一,笔者在“有余数除法”领域做了积极的教学实践,通过对有效动手操作的实施细则与教学案例的实践研究,学生最大程度地获得了更多,更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既提高数学的课堂效率,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1、精心教学设计,引导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学生活动基本活动经验的核心是要有个好的活动,能够使他们都参与其中,在广阔的探索空间中,充分交流。为了避免操作动手操作时的忙乱状况,所以我们决定不用实物,而是用圈小棒的形式出现。圈一圈这样的数学活动,学生在二下年级的“除法的初步认识”已经有了经验。学生动手起来应该不成问题。

【“操作体验余数的意义和横式的写法”教学片段】

①老师有12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正方形?你是怎么想的?12、3和4在除法算式中分别叫什么?

②老师现在如果有19根小棒,还是要搭正方形, 可以搭几个呢?圈一圈,并用算式表示。

反馈:说说圈的结果,为什么不把最后的三根小棒也圈进去?把刚才的活动用算式怎么列?

预设学生的方法有:4×4+3=19,19÷4=4……3.先让学生明白这两个算式的不同。然后重点讨论除法:这个除法算式与表内除法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③尝试练习。

如果用19根小棒来搭三角形,可以搭几个,还余几根?先圈一圈再用算式表示。

反馈:说说圈的结果?刚才说余3再圈了,现在为什么还能再圈呢?

小结:余数是怎么来的?

2、创新教材编排,唤醒数学活动经验

教材是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加工、拓展和补充,以此来唤醒学生的而活动经验。笔者对解决问题2,对人教版的“有余数的除法”例1和例2的教学进行了调整,先教学例2再教学例1。

【“除法竖式”教学片段】

①余数除法竖式的意义。

师:有余数除法除了可以用图和横式来表示,还可以用竖式来表示。比如15÷4,你脑袋中的竖式是怎样的?数学上是这样表示的:

你能结合图和横式说说每个数的意思吗?

②竖式的书写。

先跟着老师书写19÷4的竖式,再独立书写19÷3的竖式。

3、用心评价鼓励,激发数学活动兴趣

学生的学习都是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的。 一次,活动经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都获得了相应的经验,如:“当初是这样开展问题探究的,文体是这样解决的?中间遇到哪些困哪?交流中有哪些思想的碰撞?”等等。对这些体验的反思和评价,将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帮助。在学生经历探索以后,教师要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及时给以评价强化,帮助学生对获得的经验进行显性化。

本节课,我们始终是以小棒作为一个学习的载体,如何能让这个学习载体始终发挥高效的作用呢?我们在课的开始就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情境:

【有余数的除法课前教学片断】

师:老师想跟同学们比个塞,同学们有信心赢老师吗?老师这里有10根小棒,每次只能拿1根,或者2根,谁能拿到最后一根谁就赢。

生:活动的经头很足。

几次比赛之后,有的同学渐渐掌握了门路,有些同学还是没有搞清楚怎么回事。

师:同学们想知道必胜的秘诀吗?学习了今天的“有余数的除法”这个知识之后,你就会明白。

有了这样的课前活动,学生整堂课的的注意力、学习积极性都很高。

4、强化沟通运用,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对简单的直观活动经验的提升,生成新的经验,从而促进学生的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说破,实现经验的重新改组。

【有余数的除法练习教学片断】

(1)先圈一圈,再完成横式和竖式。

①12根小棒,搭5边形,可以搭几个?还余几个?

②12根小棒,每份6边形,可以搭几个?

12÷5= 12÷6=

重点反馈第②题:平均分的结果还有余吗?竖式里出现的两个12有什么不同?余数为什么是0?这就是以前学习过得表内乘法。

(2)猜一猜,□会是几? ① ②

反馈第一题:说说你的想法?

重点反馈第二题:把学生的各种答案整理如下,找出错误的竖式。

观察框内的两个竖式,请你用图,横式和竖式说明。

三、成效与反思

通过对“有余数除法”内容的教学活动,笔者不仅解决了,学生在课前所反映出的5大问题,还收获了,操作活动在计算教学中的运用的一次宝贵经验。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先了解了学生需要什么,还缺少什么,对症下药,通过合理有效的操作活动,才能让我们的计算课更高效。

四、结语

我们要更加深入的去理解教材,教材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活动”素材。让我们在思考、分析教材,设计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反思,在掌握相关计算方法的中,逐步学会收集信息、选择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积累起这类活动的经验,让计算我们的计算教学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 罗晓杰,王雪.专家—熟手—新手教师高中英语阅读课课堂互动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11(12)

[2] 叶立军,斯海霞.基于录像分析背景下的代数课堂教学语言研究——以两堂《分式的乘除》课堂实录为例[J]. 数学教育学报. 2011(01)

篇4:洮阳初中高效课堂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方案

近日,记者走进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建设示范校临洮县洮阳初中感受了该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现状。近年来,该校积极落实国家课程纲要,认真推进课程改革,坚持“一体两翼”的办学思路,狠抓校本课程开发与使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课程开发以学生为立足点

“校本课程的设置从根本上来说是为学生服务的,必须满足学生的愿望,关注学生的需求,把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作为课程开发和建设的立足点和终极追求。”学校校长李斌说。2008年,洮阳中学被省上确定为“甘肃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示范项目学校”。为了搞好这个项目,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学生需求、社会需求、课程资源、师资配备等方面综合考虑,提出了“以生为本,创建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方向和理念,强调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要有利于国家课程建设的需要,有利于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学校加紧了地方课程开发的步伐。

项目是引领,坚持是动力,发展是方向。在课程开发的准备阶段,学校一班人根据项目建设的总体要求,确立了“重视培养、强化管理、资源挖掘、信息反馈、课程引领”的工作方针,深入开展课程研发工作。万事开头难,为了实施好项目,学校组织人员赴静宁阿坝学校进行了参观学习,同时又多次与渭源会川中学、通渭文庙街小学进行沟通、交流,通过摸索,学校先后开设省编地方课程进行教学,在七、八、九年级分别开设了《甘肃历史》《甘肃地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用技能》等课程,全面开设了《语文课外阅读》课程并按照项目要求,将“学校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和“学校课程目标、内容、结构的研究”作为学校课程研究的主攻方向进行校本课程研发,已初步形成了课程建设思路和体系。共包括“活动与科技类”“人文素养类”“生命教育类”“研究与基础课程延伸类”“体育与艺术类”五大类30多门课程,学校先后组织开发了《新生入学须知》《安全教育手册》《在国旗下成长》等多部校本教材,撰写《学校课程纲要》《甘肃历史课程实施纲要》《甘肃地理课程实施纲要》等20多部“课程标准”及《洮阳初中学校课程纲要汇编》等多种课程资源,有力推动了学校课程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

谈及课程开发,洮阳初中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申红江说:“国家课程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很难充分考虑各地、各校实际,不可能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更不可能在学法指导与教学策略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这恰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优势所在,是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课程开发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都很大。因为开发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创新,因此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挑战,有利于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与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由于教师自己参与课程开发,对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与技巧有一定了解,因此必然会对所教学科的性质、结构、呈现方式等有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能够运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试用新的教学方式和课堂管理形式,这样教师的教学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使教师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而在学生教育方面,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个性方面有一定差异等,基础课程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某些需要,而校本课程就能满足学生不同方面的需要。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尽力发挥自己的优点和个性。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并关注个性,关注差异,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课程保障。

课程建设从教学效果着眼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而自由健康的发展,真正确立“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理念。个别学生的发展不算特色,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地方课程,都能受到教育,是学校地方课程建设的着眼点。学校为了让校本课程取得实效,创新了校本课程的形式。打破校本课程一味纸质化的倾向,建设实施了静态课程和动态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开发建设模式。

静态课程方面:校园墙壁文化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智慧为主要内容;灯饰文化打造了立体式校园文化,以“临洮五千年”及“历代诗人笔下的临洮”为主要内容;科技文化长廊为学生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学习科学提供了广阔的知识平台;教室门外的墙壁白板不但是班级管理的一面镜子,更是学生展示自我的一方舞台;学科知识窗汇集了不同学科的知识要点和精华,为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加强知识记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动态课程方面:安装于校门口及教学楼门口的三块LED电子显示屏,经常以动态播放的形式播出安全教育、诚信考试教育、立志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常识教育内容,深受学生的喜爱。每当走进校园,课间总会看到有不少同学驻足LED电子显示屏前,观读上面的展示内容。学校一贯重视安全教育,对安全工作常抓不懈,利用屏幕向学生宣传防火、防水、防震、防盗、防拥挤知识,通过长期的宣传,事故发生率大幅下降,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有了明显提升,恶性事故从源头上得以遏制;反复播放的诚信格言和立志故事,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和远大志向,诚恳交友、诚实学习、诚信考试蔚然成风;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内容,为学生的文化极点奠定了基础,所有精选内容,备受学生青睐。

课程使用关照到每一个学生

为了让学生更加易于接受和掌握,学校以专题活动或系列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展诸如趣味乡土体育、才艺展示、感恩教育、法制教育、国旗下演讲等校本教研活动。不仅让孩子知道一些信息,了解一些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更要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学会做事。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运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父母的意识。每学期开学伊始,学校在“工作计划”中专门安排诸如英语学习、生物学习等专题讲座,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和学法指导;跳绳比赛、拔河比赛、绑腿运球等乡土体育深受学生的欢迎,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锻炼了学生意志;兵乓球比赛、篮球比赛、书法比赛、器乐演奏比赛等,既展示了学生的才艺,又活跃了学生的文体生活;感恩教育,感动了别人,感动了自己,引导学生从良向善,加强了学生的情感;法制讲座,邀请片区民警、城市交警通过案例为同学们做普法教育,学生的法制意识得以提升,遵纪守法观念得到巩固;每周一的国旗下的演讲,主题鲜明、内容生动,已成为校本课程的一大品牌。

篇5: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方案

一、了解教材

牛津版教材对学生的基础要求较高,词汇量大,篇幅长,语言更加具有时代感,更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教师应该对教材有深入的了解。例如,Comic Strip这一项目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主要任务的,着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Reading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Grammer重点是让学生对所学语法进行熟悉、归纳及总结;Integrated Skills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Study Skills重点是学生学习方法能力的培养;Main Task是每个单元最后要达成的目标。教师深入了解了教材后,把握了整体方向,就可以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加强学生对英语的学习。

二、高效课堂的构建

课堂是学生最好的知识获取处,抓住了课堂,也就抓住了知识的一大部分。因此,高效课堂的构建,是教师当前任务的重中之重。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可知,维果斯基将学生的发展分为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可能发展水平一步步提高,将未知转化为已知,把可能转化成肯定。

1.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课堂对很多学生来说枯燥、无味,没兴趣听讲,这也就使得很多学生英语成绩越来越差。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单纯地讲课文讲单词,应将课堂丰富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作为引导者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本内容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做小游戏,比如单词接龙、猜单词等,这两个游戏可以训练学生对单词的认识,便于学生学习词汇,便于学生的记忆,增加词汇量。也可以通过英文歌曲来增加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只有增加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才能抓住他们的思想,让他们达到学习高效状态。

2.因材施教

就像上文说的学生有现有水平,也有可能的发展水平。根据学生的不同,教师应该创建不同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擅长之处,也有不足,充分发挥学生才能并弥补学生的不足,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有的学生音标没有掌握,导致单词不会自己学习并准确地读出,针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不要一味追求新的知识,应该及时复习、补习相关知识,以最简单、最明了的方式介绍给学生。有的学生语言能力不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设一个项目,针对这些学生,让他们练习“读”这个能力。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视频和有趣的动画,并让学生自主练习、展示。这种方式,可以训练学生的“听”“读”能力,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对话能力。不同的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才能,作为学海指引者,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引领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

3.取传统课堂精髓

教师不能再按部就班地按照原有的模式授予学生知识,让学生过于被动的结果就是学了跟没学一样,这样做毫无意义,对教师本身的付出也是不公平的。但是传统的课堂也有精髓所在,就是 “听”“说”“读”“写”四个部分,抓好这四部分,是学好英语的关键。

“听”,教师应该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听英语文章、故事,或者看英语视频,最好是有趣的。然后,根据所听的进行相关练习,来检验自己“听”的能力。

“说”,是四大部分的重中之重,语言,只有说出来了,才会更具真实感,更具效果。有很多形式,不要仅局限于课堂上两个人或几个人的对话这种僵硬的方式,还可以用表演的形式展现并练习。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地与人用英语的方式交流,而非课堂上毫无真实感的交流,那样没有效果。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尽量采用全英文教学,这个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程度而做出相应的改变。

“读”,毫无疑问,学生应该多读英语,练习发音,培养理解文中的情感并表现出来。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专门去阅读英语作品,推荐英语杂志等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写”,写文章,练翻译。可以做个游戏,教师用中文口述一句话或者一个场景,让学生写在纸上,先写完的为优胜者。通过有趣的方式来达到想要的效果。

4.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牛津版的初中英语来讲,语言的时代性是他的特色之一。因此,让学生实践,像学习我们的国语一样,进行交流沟通,真正地去应用,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它。

上文中的游戏、运用多媒体对话练习都可以是实践的一部分,除此以外,班级内创建的英语角,也可以叫英语沙龙能搬到课堂上去,提供一个让学生自由交流、学习的空间。也可以组织学生选择教材中或者课外的故事、情景,去排练一个简短的话剧,每天展示一个,不仅增强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同时对学生喜爱英语也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可以呈现出很多形式,文章、话剧只是它的表现形式之一,所以,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学习英文歌曲,让学生感受国外的艺术形式,领略别国的艺术气息,上课前唱一唱,对学生有一个提神的作用。同时,教师可以激发学生拍摄自己的微电影,让他们自选题材,时间长度不限、地点不限等。放宽要求,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想象,自己动手。学生的独特在于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空间,给他们多一点时间和空间,就会发现他们更有魅力的一面,同时,对于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学生创作的作品,可以在课堂上展示,然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互助并解决问题。

教师作为引导者,可以大胆创新英语教学的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积极、主动地对英语进行学习和理解。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像运用汉语一样灵活地将英语运用到生活以及以后的学习、工作交流中。课堂上不能单纯是活动,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问题,学生自己学习或借鉴别人的时候,势必要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人不同,见解也就不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与教师的交流、与同学的交流在获得帮助后解决问题,并及时归纳、总结。学生只有自己动脑思考问题,才能真正理解问题,并逐渐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是学生思想实践的另一种体现。因此,实践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注重学生实践,是掌握好一门语言的基础和保障。

初中英语的教学要融入新的思想,不仅要对教材进行了解,还要对学生进行了解。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不断地探究和改进,因材施教。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引导作用下,教师应该逐渐放开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主宰课堂,只有当他们是主体的情况下,课堂才是最高效的。

参考文献

[1]周慧娅.初中英语课堂冷场成因及对策[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0(4).

[2]张忠芳.把英语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J]. 考试周刊,2010(30).

[3]苟晓容.当前初中英语合作学习有效性问题探讨[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16).

篇6:洮阳初中高效课堂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方案

我校在本学期的教学公开周上, 开展了由“名师工作室”推选出有代表性的教师来参加公开周“同上一节课”的活动。在课后研讨过程中, 评课者从各个角度对两堂课进行剖析, 提出宝贵中肯的意见, 笔者对这些意见加以整理和反思, 希望能为今后的高效课堂实施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次“同上一节课”的授课内容为: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三节《物体的浮与沉》。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的 前提

课堂的高效是建立在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基础之上。所以在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 教师要懂得俘获学生的心。比如胡老师首先举例子:同学们刚学自行车时, 后面需要有人扶着。练到一定程度后, 帮助你的人就可以放手, 让学车人自己去摸索练习。老师就像帮你扶自行车的人, 一开始引导同学们学习, 到后来就要放手, 让同学们自己去探索。通过浅显易懂的例子, 学生容易接受老师, 知道老师起到的是引导帮助的作用, 并且懂得:到课堂的最后, 要自己去探索去学习。此外, 胡老师授课语言幽默, 富有吸引力。所举的都是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例子, 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始终保持全神贯注的状态, 课堂也随之高效起来。

另一位授课的陈老师, 他的课堂可以说是“简约而不简单”。整堂课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去掉一些不必要的引入与提问, 挣脱教学过程中的条条框框, 保留最重点的内容加以讲解。对于本节课的难点, 他通过浅显易懂的举例, 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学生听得懂, 当然乐意学。愿意学的课堂, 高效就不成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教育手段的改 进有助于高效课堂的形成

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创新, 可以巧妙地缩短授课时间。比如胡老师在内容上就进行合理的改进。本节课实验操作的难点就是让物体能够悬浮起来。根据教材编 排的顺序是先做上浮和下沉, 最后做悬浮。但调节悬浮的状态, 可能在课堂上要花费大量时间。胡老师在此点上加以改进, 先在课前将悬浮状态调好。让鸡蛋能够悬浮在盐水中。而后加入一些清水。盐水的密度下降,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鸡蛋受到的浮力变小, 浮力小于重力, 鸡蛋就会下沉。然后往盐水中加盐, 此时盐水密度上升, 鸡蛋受到的浮力变大, 当浮力大于重力时, 鸡蛋就上浮。此种处理, 将调节物体悬浮状态的时间挪到课前, 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也弥补了教材中悬浮现象没有实验探究的不足。

应用多媒体手段来实现高效课堂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使用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内容是否符合科学探究的顺序。比如, 陈老师利用flash演示物体浮沉条件时, 物体为5N, 在浮力的位置输入6N, flash会演示出上浮, 最终漂浮。输入4N, 物体会下沉。输入5N, 物体悬浮。但评课老师指出其中的问题。flash演示物块的运动状态, 是人为设置的。我们也可以设计出违反物理规律的flash, 用计算机演示并不能替代实验探究。因此多媒体的使用, 要注意是否符合科学探究的规律。我们科学探究是实实在在做实验, 经过分析, 总结出物理规律来, 而不是靠人为设计的程序来说明大自然的物理规律。所以在今后的应用中, 一定要十分注意多媒体运用的科学性。

三、合理安排 45 分钟是实现高效课 堂的关键

陈老师用25分钟的时间, 将这节课的重点难点解释清楚, 有条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剩余20分钟的时间, 留给学生当堂训练, 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整堂课紧凑有序, 学生获得充分的自我学习时间。但有一个问题, 在前25分钟, 主要是老师在讲, 学生在听,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陈老师很少抛问题给学生思考, 变成了“一言堂”。所以弊端在于无法及时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胡老师的课风趣幽默, 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强, 但是板书比较凌乱, 学生必须十分注意听, 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 如果一跑神, 就不知道老师现在讲到哪里。整堂课, 老师讲解的时间过长, 其中部分内容超出本节学习的范围, 属于扩展内容。所以最后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很少, 只有5分钟左右。学生在本堂课中乐听, 乐思, 但缺乏当堂的练习。从而增加了学生课后作业的负担, 使课堂时间的布局上不够高效。

篇7:洮阳初中高效课堂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方案

一、小组实验活动的开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掌握实验方法以及完成化学实验所必需的技能,是学好化学的关键。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改变以往“背实验”的学习方式,要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活动,这样一来能够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二来形象、直观的实验过程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高效化学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实验室制氧气》时,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化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更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效率,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引导学生借助“酒精灯、试管、铁架台、水槽、集气瓶、带活塞的导管、氯酸钾”等实验用品进行自主实验,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在该实验中采取的是排水法制取氧气,为什么要在实验前进行气密性检查?等等。通过这样的实验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锻炼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而且,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能使学生在小组动手实验中科学素养获得相应程度的提高。

二、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

探究活动的开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展自主探究活动,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同时,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例如,有失去标签的两种化肥,分别是硝酸铵和硫酸铵,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鉴别它们。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知识灵活应用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该题的解答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选择鉴别的用品,设计出实验步骤,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三、“小老师”活动的开展

“小老师”活动是指让学生以“老师”的身份来对相关的知识进行讲解,最常用的就是习题的讲评。也就是说,在习题讲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将自己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向其他学生进行讲解,以提高学生的习题解题能力,使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

还以上题“有失去标签的两种化肥,分别是硝酸铵和硫酸铵,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鉴别它们。”为例,在学生独立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过程后,我们可以选择几名学生将自己的解题思路向学生进行讲解,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小老师活动的开展对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之,素质教育下高效初中化学课堂应该是在多样化教学活动下形成的,应该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为学生综合而全面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姚俊海.如何构建新时期初中化学的高效课堂[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1(09).

篇8:洮阳初中高效课堂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方案

一、在初中教学课堂中应重视学生已有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由于不从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出发, 往往在课堂中浪费大量的时间, 导致重点不突出, 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整数指数幂”一堂课中可见一斑.

案例教师在黑板写出课题后, 提出下列问题, 让学生进行讨论:

(1) 24·26=___________ (2) (a2) 4=______

(3) (ab) 4=________ (4) a7÷a5=________

结果学生进行了六分钟的激烈讨论, 顺利得到了正确答案.

评注:实际上, 在八年级上学期学生对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有了比较熟练的掌握, 在这里只要稍微提炼出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即可, 不需要让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 只需要口头回答即可, 以免时间的“隐性缺失”, 造成后面负指数幂的知识没有时间进行练习, 影响课堂效果.

所以, 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 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且加以利用, 提高课堂效果, 达到有的放矢.

二、在学生已有的直接数学活动经验中注意素材的选择

直接数学活动经验是指直接联系日常生活经验的数学活动所获得的经验.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结合起来, 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生活, 新课程呼唤生活化数学, 让学生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是在课堂素材的选择中要特别注意素材选择的实效性.

例如, 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镶嵌”这堂课中, 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教师布置任务给学生:准备六个正三角形、四个正方形、四个正五边形、四个正六边形;观察家里的地板以及家具是由哪些图形连接起来.接着在教师上课过程中, 把学生分成十二个小组, 分别将同种正多边形和不同正多边形连接起来, 中间不能有空隙.同学们议论纷纷, 讨论很激烈, 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 花费了大半节课来拼接图形, 对于镶嵌的定义和可以镶嵌图形的个数有了初步的认知, 但是对于镶嵌的最本质的条件没有理解, 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对于知识更深层次的认知学生没有理解, 没有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因此在选取素材时不要只停留在表面, 应该注意素材的实效性, 合理有效地选择.

三、通过构造专门设计的数学活动经验, 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

专门设计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指纯粹的数学活动所获得的经验.这类活动往往是指具体的数学操作, 专门为数学学习而设计、服务的, 它们是具体的、形象的, 是肢体的活动, 充满着数学意味, 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比如在讲“轴对称的性质”时, 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一) 学生观察

对称这种形式被认为是和谐、美丽的, 对称的形式到处都是, 无论是自然界, 在建筑中, 还是在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中, 等等.教师PPT展示出精美的图形, 学生判断出它们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如果是, 找出它们的对称轴.

(二) 学生动手实践

将一张矩形纸沿虚线对折, 然后用笔尖扎出一个三角形, 将纸打开后铺平就得到了下图:

(三) 学生总结轴对称的性质

小结:这堂课是在初一 (4) 班教学的, 学生积极主动, 认真参与、体验作图的整个过程, 在作图的过程中, 逐步发现轴对称的性质, 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 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 揭发数学的本质, 而不是只停留在形式上.在初中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设计一些教学活动, 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四、通过构造意境性数学活动经验, 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精神

意境性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指通过实际情境意境的沟通, 借助想象体验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的本质.这种数学活动经验一般比较抽象, 可以通过实际情境来进行归纳、推广、分类等数学思想方法使数学问题简单化, 体验数学精神, 感受数学思想, 揭示数学本质.

例如, 笔者在讲解八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的实际意义”时, 可以引入以下问题:码头工人以每天30吨的速度往一艘轮船上装载货物, 把轮船装载完毕恰好用了8天时间. (1) 轮船到达目的地后开始卸货, 卸货速度v (单位:吨/天) 与卸货时间t (单位:天) 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 由于遇到紧急情况, 船上的货物必须在不超过5天内卸载完毕, 那么平均每天至少要卸多少吨货物? (3) 如果船上的货物必须在不超过7天内卸载完毕, 那么平均每天至少要卸多少吨货物?通过装载和卸载货物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归纳想象货物的总量是一定的, 进一步得出“货物总重=vt”的关系式, 在解答第二、三问的过程中, 学生体验到时间越长, 卸载速度越慢, 脑海里显现速度与时间是成反比例的关系, 理解反比例的真正意义, 体验数学的精神, 深化数学主题, 提高数学素养.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 教师经常通过构造意境性数学活动经验, 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 学生在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中, 体验数学精神, 感受数学思想, 揭示数学本质.

五、通过构造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 使学生提高数学创新能力

间接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指的是创设实际情境构建数学模型所获得的数学经验, 这类活动往往是指具体的数学操作, 专门为数学学习而设计、服务的, 充满着数学意味.

例如, 在讲解“二次函数”时, 构造如下情境:课间活动:“在课间跳大绳的时候, 绳甩到丁最高处的形状可近似看做抛物线, 如图, 正在甩绳的甲、乙两名学生拿绳的手间距为8米, 距地面均为1米, 学生丙、丁分别站在距甲拿绳的手水平距离2米和3.5米处, 绳子甩到最高处时, 刚好通过他们的头顶, 学生丙的身高是1.3米, 利用学过知识, 你能知道学生丁的身高吗?”

学生通过构造二次函数的数学模型,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很多学生建立的直角坐标系不一样, 异彩纷呈, 但是最后结果一样, 既让学生体验到了函数的思想, 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可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观念、领悟数学思想提供必要的条件, 也可以为学生的心理活动提供必要前提, 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 体验数学的精神, 提高数学创新能力, 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初中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积极引导, 帮助学生及时地总结数学经验, 并且适时做好笔记, 教师设计的素材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与学生充分交流, 促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当然, 这也需要避免所设计的数学活动在教学中的消极作用.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热潮,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提法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审视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在初中教学中的价值, 提出以下五点:一, 在初中教学课堂中应重视学生已有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二, 在学生已有的直接数学活动经验中注意素材的选择;三, 通过构造专门设计的数学活动经验, 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四, 通过构造意境性数学活动经验, 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精神;五, 通过构造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 使学生提高数学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素材,数学创新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5.

[2]张奠宙, 等.“基本数学经验”的界定与分类仁[J].数学通报, 2008 (5) :4.

[3]马复.论数学活动经验[J].数学教育学报, 1996 (11) :22-23

[4]王新民.数学“四基”中“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和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 2008, 17 (3) :18-20.

篇9:洮阳初中高效课堂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方案

关键词:自主活动;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初中数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不仅与学生成绩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组织多种自主活动来为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做出相应的贡献,同时,也为学生良好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组织多种自主学习活动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进行论述,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独立思考活动的组织

独立思考能力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保障。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独立思考的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地利用所学的知识对相关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以确保学生在相关问题的探究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锻炼能力,进而也为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

工作。

例如,在四边形ABCD中,两组对边AB、DC延长交于点E,BC、AD延长后交于F,且EF∥BD,AC的延长线交EF于点G,求证:EG=GF。

这是一道基础性的有关四边形的试题,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思维拓展能力,

在本题的解答过程中,我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提出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比如,通过过E作EH∥BF交AG的延长线于点H,证明△ABC∽△AEH来证明结论。又如,过点C作MN∥EF交AE于M,交AF于N进行证明;再如,过点F作FH∥BD交AG的延长线于点H;等等。之后,引导学生对试题进行延伸,通过对相似问题的思考来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进而在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

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也是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有效方式之一,更是课改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所以,在数学新课教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独立学习之后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以锻炼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进而也能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做出相应的贡献。

例如,在教学《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中的“矩形”时,我选择了小组学习活动,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互相交流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首先,我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明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性质之间的区别、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判定定理等等,之后,组织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之后,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对“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这两个理论进行自主证明,并在小组交流中强化认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最后,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和证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大幅度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自主讲评活动的组织

一直以来,讲评课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其存在的价值不仅能够明确学生的薄弱环节,明确改进的方向,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有效地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为了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要有意识地将讲評活动的主体归还给学生,鼓励学生以“小老师”的身份来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而且也能让学生在“讲评”中巩固知识,提高效率。

还以上文“在四边形ABCD中,两组对边AB、DC延长交于点E,BC、AD延长后交于F,且EF∥BD,AC的延长线交EF于点G,求证:EG=GF ”这道题的讲评为例,在学生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之后,我组织学生以“小老师”的身份将自己的解题过程讲述给其他同学。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本题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也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对高效课堂的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之,在课程改革下,教师要相信学生,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在主动求知、自主探究中掌握知识,同时,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及数学素养中确保高效数学课堂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金大和.运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理科考试研究,2013(6).

上一篇:师院学生获奖感言下一篇:心“镜”中的影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