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互动的生态化策略

2024-05-22

课堂互动的生态化策略(精选十篇)

课堂互动的生态化策略 篇1

一、构建多样性的课堂互动方式

课堂互动方式应该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这是保证课堂生态稳定的前提。

1.“师生”型互动。

它包括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习小组、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传统的教学之中,师生互动往往表现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向线性运动,教师按照自己的课前预设,实现课堂教学的认知目标。我曾经听一位教师在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一个学生就说:“某某同学向我要东西吃,我就给他了。这让我感到愉快。”教师听罢,觉得不太合适,没有因势利导,就直接让下一位学生回答。在这种所谓的互动中,教师为了自己的预设而放弃了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在新的课堂中,教师不应是课堂教学的领导和主宰,而应俯下身来,发挥对学生的引导、激励、开发、调节作用。让学生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在犹豫中找到方向。这样的“师生”互动,才能保证学生发展的主动性。

2.“生生”型互动。

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组织、指导下开展具有合作学习性质的互动形式。这样的互动能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讨论、聆听、反思中充分历练自己、展示自己。笔者在学校考察时,“走过”一堂语文课,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同组异质学生、异组同质学生之间开展交流,学生们侃侃而谈,十分投入。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正体现了这种知识建构的互动性。

二、营造共生性的课堂互动氛围

课堂要真正发挥互动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仅要进行认知互动,还必须关注教学中“人”的情感因素,把情感互动作为实现互利共生的前提和保证。

1. 创设师生互动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教师要适时恰当地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在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也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认知经验,从而去“印证”或“接受”新知识,使学生进入与文本互动的新境界。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实现知识的意义构建。如在教学《云雀的心愿》一文“河水泛滥”这部分时,可在播放了相关视频之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凶猛的河水冲垮了堤岸、冲向了村庄,还会冲向哪里呢?还会出现哪些可怕的场面和令人揪心的情景呢?”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引导学生唤起记忆中的生活表象,这样学生便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带入文本,展开对文本的体悟与理解。

2. 尊重学生主体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课堂互动的生态化策略 篇2

baiduwenku

【内容摘要】小学音乐课堂师生互动是指在小学课堂情境下,发生在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对话及与其相关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课堂教学的互动方式很多,较为基本的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几种。本文作者通过对新课程理念下师生互动概念的理解,剖析了当前音乐课堂师生互动的几个误区,客观分析了影响师生有效互动的四个因素,探索提出了小学音乐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几点策略,这对于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师生互动 音乐教学

一、对新课程理念下师生互动概念的理解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一代产物,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地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发展到现在新的课堂理念,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应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的角色正发生着很大的变化,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高高在上"者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音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师生互动能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是促使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良好的师生互动,尤其是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更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二、音乐课堂师生互动的环节出现的几个误区

1、误以为热闹的活动就是互动

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学做音乐律动,这时学生们马上会出现异常“热闹”的现象,待音乐声起,一部分学生开始喧闹嬉笑,一部分同学开始默默地发呆,一部分开始相互推辞,觉得不好意思,干脆去做别的事情。我认为这主要是缺乏互动学习的规则,正是通常讲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2、误以为简单的无价值问答就是互动

我们说教学的环节是环环相扣的,包括问题的设计也一样,言语的巧妙问答,能够起到“承上启下” 的作用。在课堂中,一些无价值的问答,不但会拖延上课时间,而且对教学没有任何意义。

3、误以为低效的学生参与就是互动

在我们的课堂生活中,教师处于中心位置,分别与每个学生进行交往,这样有利于建立良好与稳定组织,一切以方便教师教学活动为主要考虑因素,也很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便于掌握课堂的进度和局势,但由于交互的量和面有限,不能充分与学生进行互动,很多学生交流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某些学生可能由于不善于和教师沟通而丧失应有的学习机会。有的教师就会想:学生在课间追逐嬉戏,相互做游戏,玩得不亦乐乎,可是一到上课,教师邀请学生一起游戏时,为什么只有三三俩俩的参与?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唤起情感上的共鸣,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音乐的动人心魄,都能表达出心中的感受。在这样氛围中,教师再适时加以引导,调动起学生情绪,与学生积极地沟通交流,一起分享心中感受,课堂气氛自然就调动起来,学生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师生之间的互动轻松活跃,学生也能在良好的互动中取得更多的收获,教学效果的显著就是不言而喻。

4、误以为齐全的电教手段就是互动

在电子教育流行的今天,许多教师也“赶时髦”,经常通过电脑等多媒体教学来与学生进行互动。运用人机交互式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解答各种问题,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现状,做到有针对性地教学和辅导,实现因材施教。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交互式学习方式,是以往任何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实现的,它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控制学习进展,而且不会因为某个内容的没听懂就错过了,或不得不放弃,以至于产生自卑感,影响学习的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质的发展。但是电教设备再齐全,比如在欣赏音乐童话《彼得与狼》前,我把多媒体的图片打开,要求学生用“音乐的耳朵”聆听,“看谁的眼睛会说话,请同学们用眼睛把你想到的,看到的告诉大家……”。这时“愉快”、“危险”、“紧张”、“喜悦”……一切都尽显于孩子们真诚的眼眸之中,那么地投入,那么地逼真,仿佛真地看到了高兴的鸭子、愉快的小鸟、狡猾的大黑猫、凶狠的大灰狼、聪明勇敢的彼得……如果在上课的环节中,不能很好的进行课堂教学环节组织,既是再漂亮的多媒体图片也是多此一举,不能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良好工具。

三、影响师生有效互动的因素分析

有效的合作学习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人与人之间情感碰撞,交融所产生的,音乐课所吸引孩子们的正是一些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那么,如何来提高音乐课师生有效互动?我做了以下分析:

1、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喜欢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思维也活跃起来了,学习的积极性就这样一次次地被调动起来,兴趣浓厚了,学什么都那么有滋有味。“源头活则流泉清,根本固则叶宽松。”课堂教学蕴含着鲜活的生命力,只有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学生的生命潜能才能释放出熠熠生辉的火花。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就得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我在教《小蜜蜂》一课时,在穿着上,我把衣服设计成与蜜蜂外形接近的颜色;在角色上,整堂课以蜜蜂为主角,我也就装扮起这个角色,这样让学生们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在之后的教学环节,他们的学习的很开心,我也教得很轻松。

2、巧妙的课堂提问

音乐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问是一门艺术,要运用得好,让它受益于课堂教学,关键就是教师要在课前精心设计问题,课堂上灵活运用。我们常说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

在课堂上,可以有多种方式组织与引导学生学习,其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用语言引导。那么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对问题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比如在上《野蜂飞舞》一课时,让学生们边听音乐,边积极动脑想想会有哪位小动物到来,它们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们的思想一下子就打开了,有的说:“是蜜蜂,它们飞得时候会发出嗡嗡的声响”;有的说:“它身体后边有刺”;……于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自己想象的场景,在轻快的歌声中表演起来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又使得对歌曲的深入欣赏、学唱和表演更加顺理成章。

3、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在音乐课堂中,不少教师仍然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一些教师还是未能放下自己的“尊严”,对于一些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并不能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对话。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有些教师表面上是在积极引导学生,但实际是一问一答的牵引式教学,目的是将学生牵引到自己教学预设的答案中。如此的引导决非新课程所倡导的引导,也不可能促进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也没有在学生真正有疑问的地方进行引导与促进,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语态要和蔼,让学生能亲近,并能大方地倾诉自己的见解。

4、有效的课堂讨论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以小组或全班方式经常开展一些讨论,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讨论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学生通过讨论、争辩、思索,掌握的知识会更深刻、更准确,对问题的思考会更全面,对结论的表达会更系统、条理。

四、小学音乐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交互氛围,促成师生有效互动

心理学家认为:人在心情舒畅的时候学习,工作,思路才会开阔;而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思路就会狭隘。在课堂上,学生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会勇于举手发言,发表自己观点,才会勇于表现自我,标新立异。在音乐课上,最明显的就是能大胆自信的唱,表演。通过设计游戏情境,营造活跃的气氛,让学生取长补短,达到优势互补,使学生知道了,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带来的好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自由、愉快的教学氛围是促成交互的动力之一。教师在课堂中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能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满足学生的社会接纳、决策、亲和等各种交往需要,使学生愉悦、积极地参与交互。

运用情感交流,教师应该通过语言、微笑、眼神、手势等媒介与学生产生表情互动,相互感染。如:歌曲《可爱的羊群》是一首描写辽阔、美丽的蒙古大草原的优美、抒情的歌曲。在演唱时,教师眉毛上扬,面带微笑,脸部与眼神流露赞美、向往之情,向学生传递着对歌曲的感受。学生受到感染,有的舒展双臂、有的身体轻轻摇动,脸上带着喜悦的笑容,表达内心的体验。

在音乐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在和谐气氛中,相互感染、相互碰撞、相互激发,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探索的气氛,不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可以帮助一些学习困难的同学,起到互助的作用,通过音乐将彼此间的情感进行了充分而有效的交流,无形中形成了交流合作的良好气氛。

(二)围绕音乐学科审美特征,促成师生有效互动

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具有意象的流动性、感知过程的听觉性、内在情感的直接性、审美创造的再现性,艺术欣赏的理解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并进一步提高学生感觉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能自如地运用适合的表演手段,通过音乐表演表现内心的情感。在音乐课上,我们不但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而且还要好好的利用这一特征促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学生们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因而感到兴趣。然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式样。人们常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这正是音乐教学比较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从审美规律来看,人们本来就是有寻求新颖、向多元化发展的审美倾向。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向多元化发展。我们不仅要教好本民族、本国的歌曲、乐曲,还要让孩子们欣赏外国歌曲和乐曲,喜爱外国歌曲和乐曲。我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作了这样的导入尝试:①创设生日情景:在一个生日蛋糕上点燃蜡烛,②教师手持贺卡,声情并茂地表演《祝你生日快乐》,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情不自禁地拍着手跟着我唱起来,同时我也拍着手鼓励学生用情演唱这首歌。在学生充分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和因为成功演唱而获得创造美的喜悦时,我向学生介绍了《祝你生日快乐》是两位美国老师在1893年创作的歌曲,不少学生感到意外,教师抓住时机发问:为什么一首歌曲能超越时空飞过万水千山,飞遍全世界?为什么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男女老少在过生日的时候还会常常唱起它?学生回答:“它有意义”,“它有感情”,“它好听”。教师总结:“对,同学们说得好,一首好的歌曲不受时间的限制,它永远不会老;一首好的歌曲不受国界的限止,可以传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让大家都喜爱它!”

这个导入设计非常浅近,非常生动,非常煽情,视觉、听觉获得的美感,情感想象获得的审美喜悦,师生之间默契的互动达到了,学生们也深刻理解了音乐无国界的道理。

(三)进行科学的深入预设,促成师生有效互动

儿童的天性“活泼、好动、天真、好玩”,他们注意力的不稳定不持久和兴趣有密切联系。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学生们就会积极参与,课堂气氛也活跃了。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去思维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使美妙的旋律、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情景、绚丽的画面融为一体,自然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自然地抒发内心的情感,展开想象的空间。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科学的预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欣赏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

如在管弦乐曲《快乐的小熊猫》时,为了达到上述效果,课前教师可以精心布置教室,在墙上,窗上都贴上“小兔”、“小猴”、“小象”等动物的图片,让小朋友一进音乐教室,就感觉好象进入了动物园,其次,精心制作多媒体画面,画面中描绘了勤劳的小熊猫和其他小动物们生活在美丽的大森林,他们快乐而和睦地相处。接着教师在优美的音乐的伴奏下,结合投影片演示,生动而富于情感地导言:一天,太阳仅仅又象往常一样,早早地露出了笑脸,美丽的大森林醒来了,小动物们也都醒来了,这时小鸟揉揉小眼睛,转动着小脑袋,唱着歌,拍打着翅膀飞出了窝,半路上小鸟碰了两只起很早的小熊猫正摇摇晃晃地抬着一桶水并且唱着歌往回走呢,“熊猫姐姐,你们怎么起得这么早呀?”小鸟问。“小鸟妹妹,因为我们打完水还要到百货店做生意呢。”熊猫回答……老师的语言和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同步进行。此时,绘声绘色的讲述,栩栩如生的画面,活泼诙谐的音乐,视听结合,把学生带入起伏跌宕的故事情景之中,流泻出一个个天真稚气的小故事,使学生们完全沉浸在老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拓宽了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

这种教学氛围的创设,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给学生较强、较有吸引力的刺激,抓住学生的心弦,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课题,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的振奋状态,全神贯注地等待下一个环节,能改变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变空洞

呆板的说教为生动活泼、充满乐趣的知识传授,变抽象的教学内容为鲜明、生动的艺术感染过程,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几种策略的有效实施,真正促成了音乐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当然,促成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还有很多,比如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提供丰富的内容、实在的形式等,都能促成师生有效互动。音乐教师应该从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角度去审视师生有效互动的问题,力求在完成中探索、总结出更多促成师生有效互动的实施策略。

五、结论与思考

课堂互动的生态化策略 篇3

关键词:师生对话;互动性;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5-054-1

一、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有效互动对话的基础

1.教师要抛弃课堂话语霸权。

师生互动对话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双方平等,没有了平等,哪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在思想上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有表达自己独到见解的权利,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诱发对话,促进对话,平等对话。

而实践中,教师可能担心学生一些五花八门的说法影响到教学的进度,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选择了自己代劳。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懒于思考,课堂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而没有新的生成,学生的思维就没有得到真正的训练。因此,教师应当调整自己的心态,尊重学生一些错误的思考,并给与积极的引导,使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向正确的思维目标迈进。

2.教师要做认真的倾听者。

真正的“师生对话”应该是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交流和心灵上的碰撞。教师要构建对话机制,要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只有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才能清楚学生的初步理解程度,作出恰当的判断,进而对症下药,使发言学生得到中肯的评价和有效的指点,也使其他学生得到有益的启发。

为此,应当注意三点:一是及时营造安静的便于发言的氛围;二是给予充分时间让发言者阐述清楚自己的见解和理由;三是用语言、表情和体态等方式热情鼓励发言者畅所欲言,尽情表述。

二、精心的问题设计是有效互动对话的关键

1.设计主要问题,提纲挈领。

适度的课堂提问具有诊断学习、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等功能。教师对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心挑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

例如学习《背影》时,我设计两个主问题:“文中的父亲是个好父亲吗?为什么?”“文中的儿子是个好儿子吗?为什么?”教学《曹刿论战》,在学生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我问:1)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2)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用了将近占全文一半的篇幅写第一段?

2.将问题化整为零,由浅入深。

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紧扣教学目标。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将问题化整为零,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如在解决《老山界》一文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品质时,可把握文末一句话中的“难”字,把它分解成几个小问题:1)“难”表现在什么地方?2)红军战士是怎样对待的?学生通过认真研读课文就会找出答案。

3.选择最佳角度,重点突破。

实践证明,同一个问题,由于提问角度不同,效果也往往不一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吸引学生积极思考,并能“跳一跳,摘到桃”。

如教学《孔乙己》,可开门见山地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回答的问题:“孔乙己姓甚名谁?”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研讨课文,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很自然地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机智的引导是有效互动对话的保障

1.温故知新。

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毫无发言的意向后,教师可适度地提供旧知识,引起学生联想,让他们迅捷地以旧推新、温故知新,从而顺利地完成答问。如教学《范进中举》,问:“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不语,于是我说:“如果拿孔乙己和范进比较,二人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学生立即回想并讨论,分析出范进和孔乙己异同,从而较能完整地把握范进的形象。

2.定向指路。

教师提问后,学生答不到要点上,或答非所问,或一时答不出来,教师可指明思考的内容和方向,引导学生回答。如教学《愚公移山》,教师问:“说愚公不愚,谁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学生一时不知怎样回答,教师可接着引导:“寓言是生活中某些道理的反映,回答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从人力和自然的关系,以及愚公的抱负、信心和毅力方面去考虑,同学们认真想想,该怎样答呢?”学生经过思考,很快解决了问题。

3.迁移换位。

对有些问题学生一时难以答案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一下与问题中的事物类似的事物,然后采取由此及彼,联系迁移,帮助学生接通思路,达到触类旁通。比如,在多角度理解《我的叔叔于勒》中“小人物的无奈”这个主题时,学生难以接受,我撇开课文问:“假如你们家也有这么一位落魄的叔叔,你们会怎么做?”学生在七嘴八舌之后顿时领悟到:文中菲利普夫妇的做法其实并无大过,因为生存艰难的他们自身也难保,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无可奈何。

四、适度的评价是有效互动对话的后劲

1.要以鼓励为主。

初中学生心理比较稚嫩、承受能力还很弱,所以在总结学生的回答时,教师要以激励为主,适当指出不足为辅。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教师要恰如其分地肯定和赞扬。对有创见者应大加激励;对回答困难者要鼓励性地启发诱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对回答错误者,要树立学生的信心,肯定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可贵精神,引导其找出错误的所在,不能一棍子打死,指责批评。

2.评价应客观。

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有的教师一概以“好”、“很好”进行笼统的评价。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回答,不应过度夸誉,言过其实;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和不足之处,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并及时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以便今后回答的更好。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态课堂理念,努力构建师生平等互动的对话平台,“善问”“巧问”,精心引导,真诚鼓励,师生对话就会更加生动、有效,语文课堂也就能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课堂互动的生态化策略 篇4

关键词:主题,环境,集体

一、建构完整的主题活动课程

主题的确立一般来自于幼儿, 也有老师预设的, 主题的确立一定是最贴近孩子的生活。确定了主题后, 我们就会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与各个领域之间的要求, 确立主题目标, 根据目标再选择有意义的教育内容让幼儿活动。这一块就分成两个部分:一是集体教学活动, 二是区域活动。集体教学活动, 就是我们所说的五大领域的十节课, 区域活动我们也会根据主题目标的要求先确立区域目标, 而后再创设相应的活动区域让幼儿活动。

二、提供“会说话”的区域环境

走进我们的活动室,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区域, 墙上、犄角旮旯, 到处都是可以活动的区域, 有主题性的, 也有非主题性的。一般来说, 非主题性区域是根据孩子的需要常设, 常用于孩子里晨间的自由选择, 而主题性区域环境不是一下子就创设好的, 操作材料也不是一下子就全部提供出来的, 而是随着主题的深入不断扩展, 并且在一定的区域内也会按活动层次的不同阶段, 创设相应的环境, 提供相应的材料。

提供会说话的区域环境, 最主要的是要体现环境本身所具有的隐性指导作用, 因为在活动时, 两个老师无法对每个孩子进行指导, 所以当老师在重点指导某个区域某些孩子时, 其他区域活动的孩子就要在材料的帮助下进行自主学习, 所以区域材料的提供一定要具有层次性和指导性。

语言区:

第一层次:在语言区内创设抽拉式的图片架, 教师将课堂上使用的小图片进行缩小, 绘制成连贯性的图片, 孩子们通过抽拉这个长长的图片, 就能像小电影一样, 把这个故事看明白, 旨在帮助幼儿复习回忆已学习过的文学作品。

第二层次:教师从顶上设立悬挂式缕空型的电视框架, 教师根据最近所教的语言内容, 提供一张背景图, 幼儿则边说故事 (诗歌) 边进行添画, 使语言讲述的过程更富操作性, 旨在让幼儿进行仿编。

第三层次:教师制作了4个很大的骰子, 骰子的6个面都贴着画, 这4个骰子的画分别表示时间、地点、人物 (动物) 、事情等内容, 由孩子自由投掷, 每人投掷3次, 然后将投掷的内容进行创意组合, 并将内容连贯地表述出来, 创编成功的孩子可以在统计表上记录一颗星。这个活动旨在鼓励孩子能大胆地创编和表述。

主题棋:

主题名称:动物总动员

主题棋:由幼儿绘画各种关于动物的图画, 有纯动物肖像画, 有动物运动画像, 有保护动物的标志, 也有伤害小动物的画面, 教师在画面上写上简短的文字, 或做上孩子们看得懂的符号数字, 让幼儿投掷骰子, 根据画面要求进行游戏。

科学区:

主题名称:我身边的科学

区域材料:不同质地的条状板、球、小椅子

游戏玩法:

1.同一高度下, 在不同质地的条状板上, 比较哪个球滚得快、远。

2.不同高度下, 在相同质地的条状板上, 比较哪个球滚得快、远。

3.不同高度下, 在不同质地的条状板上, 比较哪个球滚得快、远。

三、创设“多元互动”的主题墙

每一个主题墙饰的创设, 不仅是课程内容的体现、教学活动的反映, 更是幼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主题墙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 和幼儿的身心发展一样, 它也会随幼儿的心智变化而改变。主题墙是主题内容的核心体现, 它承载着展示讲述、分享合作、预生成相结合的功能, 更要兼顾到孩子个体差异的特点。因此, 我们在创设时, 就要体现主题墙多元互动的特点, 促使幼儿能与主题墙进行“对话”。

我们创设的主题墙是多姿多彩的, 如版块式:

这是常见的一种主题墙形式。教师选取与主题目标紧密联系的内容, 布置成若干版块, 其中有集体教学的内容、有师生在主题开展前共同收集的资料、有孩子们围绕主题提出的各种问题, 有关于主题课程的内容补充……

例如, 大班主题活动《动物王国》主题墙一共包含以下几大版块:

我的问题:这些都是由孩子们在整个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提出的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小白兔的眼睛为什么是红色的?小鸟有翅膀会飞, 鸡也有翅膀, 可为什么不会飞呢?青蛙是怎样捕捉害虫呢?是不是所有的动物的血都是红色的?鱼是怎么睡觉的, 眼睛怎么老不眨呢……教师会根据孩子提出的问题及时组织活动, 有的在晨间谈话的时候完成, 有的结合集体教学解答, 有的发动家长一起来回答, 教师也会在阅读区提供相关的图书与音像资料, 让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自己查阅资料获得答案。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环境中进行的, 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项活动的总和, 由于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多为主题式课程, 鉴于我们的老师尚无能力去建构开发园本课程, 因此我们将把课程研究的重点放在“建构主题区域园本化的课程”上, 关注主题目标下课程的建构、区域的设置、环境的创设, 以及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性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 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作为主题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活动, 如何灵活高效地运用这一平台, 最大程度地实现主题活动的教育潜力, 促使所有的学习资源都围绕“为了幼儿多元化全面发展”这一核心服务, 从而进一步扩大加深对幼儿自主性学习的研究, 这必将成为我园要思考和研究的核心目标。

参考文献

[1]曹凑贵.生态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令计划.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Z].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2007.

医学教学中课堂互动策略的研究论文 篇5

一、医学教学中课堂互动的重要性分析

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灌输式,在大学课堂也是如此。教师讲,学生记笔记,已经成为当前各个高校最主要的课堂教学方式。当然对于公共课,由于选课人数众多,这种讲授方式无可厚非。而对于小课堂的专业课来说,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充足的互动时间,并且通过课堂互动,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医学教学来说,也是如此。医学与其它门类不同,它的综合性比逻辑性以及推理性都比较强,因此,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索,认真总结,将所学知识综合起来,才能对疾病的成因、临床表现以及发病的机制等进行记忆。特别是在诊断疾病时,需要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综合起来进行分析,然后做出诊断。因此,这就需要在教学时,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互动是双向的,教师向学生提问,同时针对疑难问题,学生也可以向老师进行质疑。通过互动,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于所学的知识也能记忆的更加牢固;同时,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针对他们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能够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一个清晰的直观的认识。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这样不同基础的学生情况都在教师的掌握之中,便于教师因材施教。

二、医学教学中课堂互动策略分析

前面已经明确了医学教学中课堂互动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课堂互动的相关策略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动必须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

医学课程有些内容学起来比较难以掌握,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师在互动的时候,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在提问中逐渐明确学习的重点,进而掌握相关的`知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授支气管哮喘时,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定义上。支气管哮喘的定义包含了多项内容,包括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以及哮喘病的本质。这么多的内容只有对定义充分理解了,才能真正的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的掌握这个定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比如,哮喘病的发病原理是什么?其临床有什么表现?哮喘的本质是什么?学生通过回答教师的提问,加深了记忆,对定义中的内容也有了明确的区分,这样学生就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抓住互动的良好时机

课堂教授所需要的互动,并不是一节课都要一直向学生进行提问,而是在坚持传统讲授方式的同时,选择合适的机会与学生进行互动。通常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就需要进行互动教学:首先,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部分学生出现走神以及厌烦神态时,可以适时的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将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再次拉回到课堂上来;其次,在学习新内容的时候,这个阶段,学生对于即将学习的内容不了解,因此,可以设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在上课时能够抓住重点;再次,当学习到一定程度,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一节课的讲授快要接近末尾时,课本上的知识基本上讲授完毕,这个时候,教师要有意识的设置一些拓展思维的问题,启发学生,使他们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究,以便收获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能力。

3.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进行互动

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治病救人,因此,可以说,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将来学生毕业之后,都要从事医生职业,都要与病人打交道。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引导教学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提问:一位患者,咳嗽严重,并有血吐出,针对这种情况,是由哪些原因所致,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检查来确定病症。这都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以后的实践中,学生如果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不会手足无措了。所以,为了能够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教师要寻找一些实际的案例在课堂上讲授,通过提问,让学生分析,以便训练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

4.要掌握课堂互动的技巧

在医学教学中,提问方式是多种互动技巧中的一种,教师应该掌握多种互动技巧,不应该只使用一种方式进行。通过笔者自己的教学体验,总结了几个互动技巧:首先,直接提问与间接提问相结合,对于一些定义性的问题,可以进行直接提问。而间接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使其更好的思考问题。例如,在讲授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时,可以向学生提问造成这种病的病原体有哪些,然后根据病原体来激励学生思考,寻找治疗的方法;其次,追问法,学生回答完教师的一个问题后,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学生提问,从而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例如,在提问“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定义时,可以进一步提问其本质,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这个病症的了解。

三、结束语

课堂互动的生态化策略 篇6

“建构式生态课堂”在操作上拥有“三案、六模块”,三案是指教案、学案、巩固案;六模块是指课堂教学中的自学质疑、互动探究、交流展示、经典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老师可以灵活地运用其中的任意模块或者组合,根据学生进行调整,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学起点符合学生实际,教学目的明确、具体、适切。

建构式课堂最大的优点在于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相互配合、师生的共互经营与配合,合理设计自主学习、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学习活动,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切合学生兴趣,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中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和丰富了情感。

建构式生态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老师与学生实行互动式教育。在交流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以学习理论为依据,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积极互动探索;这样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并提高课堂效率。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与成人不同的心理特点及发展潜能,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加需要成人的教育关怀,而不是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讲,学生背,机械性的师生互动形式;在教学中,师生应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老师在课堂上根据情况灵活设置课堂活动及讨论内容,从而引发学生讨论热情,让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真正的交流、合作和共享,让学生们在学习上相互参与相互学习,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学习论点与话题,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增强他们的探究意识,让他们学会探究方法并具备实践与创新技能。

建构式生态课堂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只授业解惑,老师不仅仅担任引领者和解惑者,而是要启迪学生思想,让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产生思想的碰撞,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实施互动式合作学习,它是相对于个体学生而言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学生与老师在建构式生态课堂中的共同任务,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学习。”例如生态作文,学生在写作时要以自己为中心,主要表达内心的情感,结合实践与现实生活的领悟,让学生在写作中表现自我。

建构式生态课堂要求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格成长与个性发展。这对老师们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老师制定行之有效的互动方案来吸引同学学习知识。

首先,教师建立教育奖励机制,建立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建构式生态课堂主体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要想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建立学生的自信,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多多鼓励学生、信任学生,适当的奖励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思考发言,让学生们个性得到发展。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教学目的,通过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方法,结合游戏、故事等创造因素,创建出有趣的问题情境,并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情景思考答案。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方向,发散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师创办语文竞赛活动。

再次,教师要建立学生自我展示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展示,让学生带着自己观点进行表达叙诉,并创建小组讨论,让论点不同的同学之间展开讨论,从而碰撞衍生出新的论点,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还有,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及暗示,如果是稍难的问题老师可以提供学生参考资料,让学生自主查询问题答案,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想明白问题的解决办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初中语文建构式生态课堂里,语文教师要积极运用“三案,六模块”科学方法,为学生努力创建积极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还要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观察看待学生,观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与思考方式,理解学生爱护学生,在教学上对学生开展富有人情味的教育。

课堂互动的生态化策略 篇7

一、“互动源”之理念

“互动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环节阶段,教师如何寻找有效的教学设计切入点(问题或话题),亦即作者的着力处,能引起师生的共鸣,让学生聚焦该处,快速进入交流,撷取精华,欣赏探究,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好效果。所以这“源”的准确度,是活力,更是动力,是达成高效生态课堂教学着力点。因为新课程标准下高效生态课堂必然是师生互动的课堂,重视的是如何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这就需要教师科学而艺术地处理教材文本,特别是选择好教学的切人源点,设计好教学互动源,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

二、“互动源”演绎精彩语文课堂的策略

怎样才能巧追互动源,启动课堂互动交流的引擎呢?我认为如下途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阅读教学精彩纷呈。

1. 实物为源,引导由实入虚。

上课时,如果巧妙地运用实物切入所讲的文本,由实入虚,文章就具体可感受了。这比抽象的空洞的介绍好得多。

2. 以兴趣为源,让学生一吐为快。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新课标上说:“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而言,最爱最感兴趣的文本学习,莫过于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最直接最有效的切入源点。

课堂教学以兴趣为互动源,就能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

3. 以活动为源,让文本与学生“活”起来。

通过情境的创设和生成把不同类型的静态文本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让生活走进了学生的课堂。教学《荷花》,我引导学生去附近的荷花池边学这篇课文。学生们一路上喜笑颜开,青春洋溢,此时,没了课堂规矩,没了严肃。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班级里的小诗人马善涛摇头晃脑的吟诵着,逗得老师同学呵呵大笑;看那“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确,课文中有“荷叶挨挨挤挤的。”一句;瞧,“这是花骨朵”,“这里还有小莲蓬呢!可惜没到采摘的时间!”这可真是“有心插柳更成阴啊!”感叹中我和学生陶醉在一望无际的荷花中。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大自然这个课堂的魅力是无穷的,以它为互动源,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以灵感为源,深化互动创新点。

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为他们灵感闪动创设机会。学生的观点也不一定全对,但毕竟打破了单一的僵化的思路,能从多侧面思维、多角度思维,这是应该鼓励的。在我们教学实践中,经常性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是建构高质量的师生互动的关键。在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静下心来、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亲近感,激发他们的灵感,从而高效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多种多样的互动形式去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堂互动的生态化策略 篇8

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构建生态和谐课堂

生态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基础与前提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模式中所营造的师生互动氛围并非实际上的师生互动, 而仅仅是单向性的, 这种师生互动模式不符合生态课堂理念, 也未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和关爱学生, 理解包容学生, 拉近师生间的心灵距离, 实现师生心理共融, 教学相长。2.实施赏识教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对其进行激励性教育。3.多途径实施互动。教师要通过课堂提问、创设情境等构建生态课堂互动交流平台。

例如, 在《溶液的酸碱性》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首先可让学生预习文本, 然后通过设疑的方式构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如可以这样提问:“生活中我们常听说醋酸、盐酸、果酸有酸性, 是酸性溶液, 还听说烧碱和熟石灰这些物质的溶液呈碱性, 是碱性溶液, 你能列举出生活中具有酸性与碱性的其他物质吗?那么现实生活中怎样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呢?”这一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 同时也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当然,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始终保持平和、宽容的语气, 并采用激励性语言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 从而有效构建生态互动课堂。

二、挖掘生活资源, 构建生态互动课堂

教师在实施生态互动课堂教学时, 往往会基于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恰当的师生互动模式。创设情境、设置启发问题、融入生活化知识进行互动是教师常用的三种互动方式, 在这三种方式中, 生活化生态课堂互动方式是相对有效的。

化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十分紧密的学科, 强化化学课堂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 诱导学生思维, 激励学生参与, 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基于此, 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学习化学, 并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便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例如, 在教学《合成橡胶与合成纤维》时,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合成橡胶与合成纤维的组成、特点、产生以及其在社会的应用;了解合成纤维的种类, 等等。在教学合成纤维的特点时,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其“耐磨、耐腐蚀、不缩水”等特点, 教师可适当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运用合成纤维的例子, 如纤维衣服便耐磨、不缩水。这些生活化例子既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妙用小组合作学习, 构建生态激情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是实施生态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它使师生间保持平等的交流与互动, 既避免了教师的“一言堂”, 也避免了学生的“无作为”, 同时还杜绝了初中化学课堂“虚假繁荣”的现象, 是生态教育所倡导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强化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要做到三点:1.坚持“同组异质, 异组同质”的原则分组。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 它有利于学生之间更好地互动学习。2.教师要强化指导与点拨。教师监督与指导是为了更好地互动。3.注重评价反馈。评价反馈是师生、生生深化交流互动的基础。

例如, 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时, 教师可先创设积极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指导学生理解与掌握该化学基础知识。接下来, 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分组学习, 并自主设计实验来验证“Na2CO3与稀HCl反应生成气体”这一结论。在小组合作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小组间多交流, 并选用多种实验方法证明该结论的正确性, 当学生互动交流遭遇困境时, 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与点拨, 进而提高生生互动的效率。最后, 教师在评价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对其进行科学、公正、客观的激励性评价, 进而促进生态互动化学课堂的构建。

总之,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生态互动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双向的促进意义, 生态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完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以及生态教育原理, 是新时期一种动态、生成性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作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教师应透彻理解生态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并通过不同方法强化师生沟通, 从而为学生提供酣畅淋漓的化学学习体验, 真正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加根, 杨小祥.构建新型原生态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3 (06) .

课堂互动的生态化策略 篇9

一、师生互动交往方面在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 师生互动环境不佳

新课程指出, 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而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在课堂上教师应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数学课堂也自然成为以数学知识为介质,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的一种交流与沟通。而要想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首先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技能, 改进教学方法;其次要营造良好温馨的互动环境, 促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现实教学中, 学校的硬件设置、学生的座位排放等方面都达不到良好环境的要求。因为在自然状态下, 大多数学校学生的座位都是按照秧田式模式摆放的, 各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座位基本没有半圆形、T型、U型等摆放方式。这样的座位摆放较适合接受性学习方式, 并不利于课堂上学生的交流及师生间的互动。

2. 师生互动实效性不强

采用小组探究合作 (同桌之间或前后桌之间) 、角色互换、头脑风暴等方式, 教师与每位学生的互动都有一定的机会,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胆量勇气和自信心。但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如作业反馈形式单一、小组学习流于形式、班级容量偏多、合作探究目的不明、教师教法单一传统、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活动偏少等等, 使师生互动实效性不强。

3. 师生互动方法策略不当

很多教师,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都采取既能使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又便于师生之间的交流的合作教学的方式, 即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但在互动的过程中, 不注意策略方法, 小组学习成了一种形式。很多教师只重视了小组合作这种形式, 而缺乏有效的方法, 比如盲目安排合作探究;问题设计缺乏针对性, 不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师生交流是单向的、线性的影响;对学生缺少评价性激励;师生互动成了简单的一问一答。这样既浪费课堂时间, 学生也没有学到真知识, 故由于方法策略不当, 互动教学的效果不好。

二、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师生交往互动的方法和策略

1. 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

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有效的互动环境, 以便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的有效性。

从生态学角度看, 所谓的“生态场”在这里就相当于一个数学课堂, 那就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这个“生态场”。为更好地加强这个“生态场”的建设, 即为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 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 教室环境的布置要美观大方;学生座位的安排, 应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合理进行调节;课堂中多媒体的使用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等, 目的是不能过分影响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关注和专注。

2. 掌握适当的互动策略方法

教师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 以加强课堂师生互动交往的有效性, 主要包括:

(1) 精心设置能够扩散学生思维的问题。数学课堂上, 师生互动行为往往是以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为目的进行的。因此, 要提高师生互动交往的质量, 教师就须进行问题预设并根据预先设立的问题, 想象学生会在哪些方面出现问题。如超出范围之内, 教师还要具备教育机智, 及时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注意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养成解决问题、发展数学思维、提升学习品质的能力。

(2) 重视学生自己的思考与发现, 亲历体验自己独特的收获与表达。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对话和参与, 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要让学生全程参与, 使之参与到观察、猜测、实验、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中。这样学生对概念、定理、公式等数学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入透彻, 才能准确地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才能对数学思想方法有所感悟,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个体差异, 使之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分享自己的经验思考。不能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千篇一律的互动方式, 学生处于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环境、及家庭背景中, 他们的学习活动也是一个主动而富有个性、生动活泼的过程。故在教学中, 要允许每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认识和解决问题, 尊重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与想法, 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帮助。

3. 师生互动要关注有效性

(1) 要构建一种民主愉悦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提高思想意识, 关爱每一个学生, 倾听他们的内心感受, 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特的想法;同时, 教师在研读教材上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研究学生, 分析他们的学习背景和知识起点。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流程, 创设的问题情景要有利于师生交往互动, 放在首位的应是如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发展学生的思维。

(2) 要抓住合作学习的有效契机。互教互学的合作教学, 可保证每个成员都能掌握学习内容, 促使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互教互学的合作学习, 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友善的态度, 自尊心、成就欲和交往、协调能力及集体荣誉感。故要设计有思维含量的数学问题, 引导有效合作, 同时教师要融入学生小组进行交流, 重视小组学习时的点拨指导, 分享学生思维成果, 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 真诚地给予正确解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这一方法努力使学生形成这样的学习状态, 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真正达到相互交流与沟通、相互了解与理解的目的。

(3) 要对学生的学习给与恰当的评价。“对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获得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 而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简单肯定或否定。”从这个意义上说, 恰当的学习评价能为后续的学习积蓄能量、树立自信, 也能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发展。教师在开展学习评价时, 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要注意方法和策略, 对自己的态度、情绪及情感表达加以适时适度地控制, 对学生的学习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课堂互动的生态化策略 篇10

关键词:数学生态课堂,师生,交往互动

实施新课程以来, 教师比较注重师生交往互动问题。尤其是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 教师从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 到教学流程的安排, 都力求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关注每个个体生命的学习样态, 让师生的交往互动体现有效性。近期, 笔者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 从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引发了我对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师生交往互动的新思考。

一、现象描述

为了全面了解张家港市各小学在践行新课改理念方面的具体情况, 更好地推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 笔者于2010年4月, 对全市38所小学举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这里仅选取与本文相关的几项数据进行分析。

二、问题分析

以上几项统计数据, 暴露了日常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出现的一些问题。

1. 师生互动环境不佳

在自然状态下, 我市各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座位大多按照秧田式摆放, 没有U型、半圆形、T型等座位摆放方式 (只有在一些公开课时, 部分教师会选取U型、半圆形等形状摆放) 。这样的座位摆放比较适合于接受性学习方式, 并不利于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本调查还发现, 有28所学校每个教室都设有窗帘, 占调查总数的74%, 而每班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仅占总数的21%。这说明硬件的配套尚不完善, 需要学校尽可能地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 同时也反映出某些学校可能并未真正认识到如窗帘等因子在课堂这一生态场中发挥的独特作用。

2. 师生互动实效性不强

从各校罗列出的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非生态现象, 可以发现一些普遍问题:小组学习流于形式、作业反馈形式单一、合作探究目的不明、班级容量偏多、组内中老年教师比例偏高 (部分学校) 、很多教师教法单一传统、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活动偏少。这些问题暗示了日常的小组学习也好, 合作探究也罢, 其中的师生互动缺乏有效性, 缺少师生之间彼此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的时间, 大部分学生只有单向的倾听, 没有更多的亲历体验, 这正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

3. 师生互动策略不当

大多数数学课堂上, 教师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主要以同桌学习及4人小组学习为主, 这样的探究合作,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有一定的机会。调查发现部分教师盲目安排合作探究, 问题设计缺乏针对性, 课堂理答不到位, 对学生缺少评价激励, 小组学习仅仅成了一种形式, 师生互动成了简单的一问一答, 不注意策略方法, 仅仅是单向的、线性的影响, 这样就难以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对策建议

1. 重视课堂生态场的建设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 课堂就是一个“生态场”。影响这个生态场有许多生态因子, 数学课堂要有利于师生交往互动, 就必须关注课堂生态场的建设。从大环境来说, 教室环境的布置应该优雅、大方、洁净, 教室四周的墙壁上, 不宜过多地张贴图片。教师上课需要用到的多媒体设备, 应提前准备好, 播放音乐时, 音量控制要适当, 屏幕的使用最好不要挡住教室前面的黑板, 以免影响教师上课的板书。窗帘的颜色和高度也可随时调节, 保持教室有足够的亮度, 起到保护学生视力的作用。学生座位的设置, 学习小组的建立, 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合理进行调节, 以方便课堂上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

从小环境来说, 教师教学用具应有序摆放, 制作的课件、书写的卡片等提前到位, 避免上课时手忙脚乱, 影响教学进程中师生交往的时间。课堂这个生态场, 要营造和谐、温馨、宽松的学习氛围, 不仅通过教师言语, 而且要通过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 及时沟通信息, 交流思想, 扩大师生互动的面, 从而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师生学习“共同体”。

2. 注重师生互动的策略指导

(1) 精心预设问题。数学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角色层面的互动行为往往围绕着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目的进行。因此, 要提高师生交往互动的质量, 教师就必须精心预设问题。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课型, 不同的教学内容, 把学生认为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知识点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加以引导, 引发认知冲突, 从而发展数学思维, 提升学习品质。

(2) 重视亲历体验。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对话和参与, 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更体现了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课堂上, 只有重视学生的亲历体验, 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发生的全过程, 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那么, 学生对概念、公式、定理等等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 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精确把握, 对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所感悟。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师生交往互动才能融洽, 平等, 才有学生自己的思考与发现, 有自己独特的收获与表达。

(3) 关注个体差异。由于学生所处的家庭背景、文化环境、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 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也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 我们要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 分析他们的个性特征, 允许每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尊重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与感受, 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服务, 使每个学生都能树立自信, 主动与教师交流, 与同伴合作, 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分享自己的经验思考,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3. 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1) 提高思想意识。教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 起着指导、引领的作用, 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 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 教师须提高思想意识, 放下架子, 关爱每一个学生, 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特的想法, 倾听他们的内心感受, 要构建一种民主、愉悦的学习环境。同时, 要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研读教材, 研究学生, 分析他们的知识起点和学习背景上。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 创设有利于师生交往互动的问题情景, 真正把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发展思维,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位。

(2) 引导有效合作。例如:课堂上要捕捉合作学习的有效契机, 设计有思维含量的数学问题, 重视小组学习时的点拨指导, 教师还应该融入学生小组进行交流, 分享学生思维成果, 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 真诚地给予理答, 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真正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目的。

上一篇:青春飞扬在路上下一篇:审查工程预结算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