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自主—互动—探究”的

2024-04-24

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自主—互动—探究”的(共8篇)

篇1: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自主—互动—探究”的

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自主—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地人才,已成为21世纪教育面临重要的任务。特别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在理科各科国家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国家标准促进探究式学习实施的问题,得到了普遍的重视。科学探究不仅被作为重要的理念强调、作为教学建议提出,而且被列入了课程目标之中,作为必须实施的内容要求。这势必对教学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然而,探究式学习在我国毕竟尚处于探索阶段,它所需要的教育环境条件,特别对教师观念转变、理解水平的要求等等,不是课程标准本身就能解决得了的。由此引发一系列困惑、疑虑、担忧也都是很正常的。当前,急需的工作就是要对有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梳理,对一些牵涉教学实施的重大问题进行思考、作出回答,以保证课程改革的实效。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建构“自主—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中学物理教育的功能以物理学的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其中特别强调了强化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强调体验、认识和运用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主体—互动—探究”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着眼点正是强化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强调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同时学生要主动地构建对外部信息的解释系统.深化教学改革就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创造性人才。这种“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形式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更多的是以人本主义的思想为基础,强调“以学为中心”,教学的设计是以教育对象的认知心理、认知特点、认知途径、认知要求为依据,提供展现各种知识的界面让学生选择学习。教与学的沟通是通过教学设计,对学习提供多种方式的辅导和帮助来实现。在这种形式中,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个能动的过程,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能动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由认知心理学和创造心理学的理论可知,无论是物理知识体系的构建,还是物理问题的实验探究,都要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主动参与,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实地捕捉各种信息,产生各种疑问,分析信息并引出各种设想,引导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开发潜能.学生在知识、观察、概念和问题的指引下,运用那些与构造物理学说有关的认知技能和操作技能,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并运用假设去解释所有的相关实验的能力;师生、生生交流和辩护的能力;判断假设是否得当并评估自己对概念理解的能力。

再则可以培养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分析、利用与再开发,从而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了无痕迹的结合在课程之中,提高教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简单适用教学课件的能力;提高教师

素质,提高教师教研能力、教学水平。

三、课题研究组织分工

课题组组长:朱琦 教务主任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戴苾芬 物理组长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课题组成员:

姜国平高三物理教师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陈 庆 高一物理教师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吴克宁 高一物理教师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翁羽翔 高三物理教师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孟 明 高二物理教师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刘 蕾 高二物理教师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李劲松 高一物理教师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仇长帅 高三物理教师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陈 群 高二物理教师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薛仁芳 高一物理教师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分工安排:

课题总负责: 朱琦 戴苾芬 课题论证: 朱琦

制定课题方案:课题组全体成员 资料搜集整理: 课题组全体成员 阶段总结: 朱琦 戴苾芬 最终成果总结:朱琦

四、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1、研究方法:

主要是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这是因为,行动研究最有利于校本教科研与校本培训一体化建设,而典型个案又都出自行动研究过程.行动研究法中的反思过程则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可缺少的环节,更是教师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步骤。

2、进行实验设计: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准备阶段阶段(2002年9月—2002年10月)

1、确定课题,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进行课题申请,开题论证,申报立项。

2、制定课题研究计划,请专家来校指导。

3、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学习,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第二阶段-------2002年10月—2005实验阶段

研究和开发实验、多媒体课件,如何利用它们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并研究物理教科书各单元哪些内容、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哪些内容可以用“问题互动”模式教学;哪些内容可以用“讨论互动”模式教学;哪些内容可以用“实验探究”模式教学。“主体一互动一探究”的教学模式,必须强化参与意识,落实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学习,主动研究,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并通过师生交流的互动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学习,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

第三阶段------终期成果与鉴定阶段。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

2、对研究过程、结果进行全面归纳总结。撰写课题实验报告,做好课题的结题工作。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总结了“自主-互动-探究”教学方式的具体策略。

这些策略的形成,是课题组成员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亲身的课堂实践研究而得出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一线教师实施“自主-互动-探究”的教学,也有着实践意义上的指导作用。

2、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转变。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由最初的模糊转为清晰,对科学课程标准的认识由最初的茫然转为理解,对科学探究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消极转为积极实践。第二,教师驾驭科学课堂的能力也有了发展。本课题的研究是实践层面上的自然科学课的教学策略的研究,无论是最初的理论研究,还是后来的行动研究,都为教师提供了学习的场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对教师实践科学课堂更有了明确的方向。第三,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分析、利用与再开发,从而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了无痕迹的结合在课程之中,提高教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简单适用教学课件的能力;提高教师素质。第四,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的提高。教师们能围绕本课题的研究积极实践、反思,并注意总结。课题组教师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文章多篇次;在各级各类的论文竞赛中也频频有奖

3、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到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改善,其科学素养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具体成果见附录。

六、问题与思考

“自主-互动-探究”虽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要实现科学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常用教学方式这一目标,仍任重而道远,原因在于:

1、时间问题。学生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而目前科学课与其它学科一样,一节课只有40分钟,有时不能满足学生开展自主-互动-探究的需要。

2、自主-互动-探究式教学需要开放的课堂,而高考的指挥棒又使我们老师在高三不敢让学生太自主,太探究。学生要做大量的题目,老师要灌输给学生很多的思维方法好让学生应万变。有限的课时(城市学校不可能象县中没有星期天),有时又会逼得老师不自觉地回到传授式地教学模式之中。

七、研究成果:

1、在研究的基础上,对典型案例在全市开了公开课和教学讲座,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有些课在电视台录播

(1)公开课情况:

仇长帅:区公开网络课《恒定电流》市公开课《动量定理及其运用》 陈群: 区多媒体公开课《自由落体》

陈庆: 市公开课《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半导体、超导体》 《楞次定律》、《简谐运动》 吴克宁:《闭合电路中的能量转化》 《用牛顿定律“看”运动》 刘蕾: 《玻意耳定律》

戴苾芬:市公开课《超重失重》 空中课堂《近代物理初步学习指导》 《光的折射与反射复习》

朱琦: 市公开课《电阻的测量》、《动量守恒定律》 《全反射》、《光的干涉》

在南京电视台录制“空中课堂”——“机械能”;

受南京市教育局委托录制“高三物理中的图象问题”专题讲座,此光盘发送南京市各所学校。在南京电视台录制“名师课堂”——高三复习讲座“光学与近代物理” ; 在南京电视台录制“名师课堂”——高三复习讲座“图象与临界问题”。李劲松:《速度快慢的描述 加速度》 姜国平:《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的运动》(2)教学讲座情况: 朱琦

①2002年2月对全市高三物理教师开“高三电学复习”教学讲座 ②2002年11对全市物理教师开“牛顿运动定律、物体的平衡” ③2003年12月对全市物理教师“磁场教材分析”教学讲座 ④2004年12月对全市高三物理教师“高三复习教学讲座-电学” 戴苾芬

①2004年一月对全市高三物理教师开“高三原子物理复习”教学讲座 ②2004年十二月对全市高一物理教师开“牛顿运动定律”教学讲座

2、课件获奖情况:

陈庆 《简谐运动》课件在全国第三届多媒体与网络物理教学评比二等奖 《楞次定律》课件在市第二届中小学CAI优秀课件评比二等奖 《内燃机》获省课件评比二等奖

李劲松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课件在市第二届中小学CAI优秀课件评比二等奖

朱琦 课件《电容器 电容》获江苏省OEH多媒体优秀课件评比二等奖 《电阻的测量》课件在市第二届中小学CAI优秀课件评比二等奖

3、论文获奖与发表情况:

刘蕾 《巧用时间问题》获市论文评比三等奖

戴苾芬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多维作用》获市论文评比三等奖 《习题教学中的建模能力的培养》

孟明 《应用媒体,揭示规律,提高能力》发表在《江苏电化教育》杂志上 吴克宁《应用网络教—用牛顿定律“看”运动》发表在《江苏电化教育》杂志上 《物理科学中的潜思维》获省二等奖 《物理教学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获省二等奖

陈庆 《浅析物理思维的深刻性》获市论文评比二等奖,省论文评比三等奖 《应用网上信息,进行“楞次定律”的教学设计》发表在《江苏电化教育》杂志上

朱琦(1)“在建构主义的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发表在国家级核心刊物《物理教师》杂志2003.11 ;

(2)“高三物理复习与STS渗透”发表在国家级核心刊物“物理教学”杂志2002.9上,并录入《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改革论坛》一书中

(3)“在创新教育模式下的‘电阻的测量’的教学设计”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1.5上(4)“谈设计性实验题的解题方法”发表在国家级核心刊物《物理实验》2004、5(5)“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中学物理》2003.5上;(6)“动量定理的理解与应用”发表在《物理之友》2003.6上;(7)“足球赛中刁钻的“香蕉球”的力学原理发表在《江苏力学》上(8)“在新课标理念下谈《力的合成》的探究式教学”获省论文评比一等奖(9)“在建构主义理念下的创新教育”获省论文评比二等奖(10)“谈物理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获省论文评比二等奖(11)“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获市论文评比二等奖(12)“谈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获省论文评比二等奖(13)“素质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市论文评比二等奖

(14)“物理研究性学习”子课题‘运动与运动器材’研究报告获省优秀研究报告奖 仇长帅:《新老班主任工作比较研究》获市三等奖 《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姜国平: 《一道高考试验体的启示》 陈群: 《物理教学与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4、与此同时,物理组的老师们在进行课改的的同时撰写了多本书籍:

① 2004年编写“新课标”教材3-5模块及对应的教师用书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② 主编《一题多解》由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

③ 编写选修课教材《物理中的动态对称与守恒问题》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④ 编写《研究性学习背景材料与示例》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⑤ 编写《3+X高考复习指导丛书——物理》,由南京出版社出版 ⑥ 编写《高考新考点》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⑦ 编写《中国高中生数理化手册》独著物理部分,由中国少儿出版社出版 ⑧ 编写《创新题典》由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 ⑨ 编写《高中物理全掌握》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⑩ 编写《高考大综合》,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⑪ 编写《高中物理能力训练》由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 ⑫ 编写《高中物理同步练习与评估 》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⑬ 编写《2005新高考-模块复习高分韬略》由江苏文艺出版 ⑭ 编写《全解全析题库》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⑮ 编写《2006年高三第一论复习资料》 江苏教育出版社 ⑯ 主编《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初三上 沪科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⑰ 主编《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初三下 沪科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⑱ 主编《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初二下 沪科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⑲ 主编《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8年级下 苏科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⑳ 主编《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8年级上 国标苏科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22、主编《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8年级下 国标苏科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23、主编《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9年级上 国标苏科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24、主编《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9年级上 国标人教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25、主编《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9年级下 国标人教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26、主编《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9年级下 苏科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27、主编《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初二全一册 沪科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篇2: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自主—互动—探究”的

【摘 要】从教学改革新课程理念出发,分析了“讲解、演示、模练”的实验教学模式的特征,讨论了实验教学的逻辑起点和终点问题,提出“自主、合作、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进行了简要论述.【关键词】实验教学现状;教学模式;实验逻辑顺序;自主;合作;探究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各省市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进行着教学改革.特别近几年高考对实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实验是物理的重要研究方法,一方面需要通过实验获取必要的信息,由此建立或猜测现象背后的规律;另一方面,对于提出的规律或理论,只有通过实验的检验,才能被人接受.本人新课程理念出发,探讨适应教学改革的实验教学模式.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现阶段,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基本仍以“讲解、演示、模练”型模式教学.从教学目标来看,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维”的,它过分强调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学生熟练操作、掌握实验技能,以结论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过分注重知识结论的验证和“学会”课程规定的实验器材的使用,忽视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教学策略来看,这种教学模式重结果、轻过程,只关注学生的操作,忽视过程,忽视学生的经历、体验和个体差异[2].这样的实验教学表面上看有板有眼、秩序井然,实质上学生有行动、无热情,有操作、无智慧;从师生互动的角度看,该模式中信息传递由教师(或书本)指向学生,是单向的,其表现形式为教师做、学生看,或教师设计好、学生照着做,忽视了学生的猜想、设计、对话和互动.总之,“讲解、演示、模练”型实验教学模式容易挫伤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感情,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特有的教育功能.二、实验教学的逻辑顺序问题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关键是要生成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为此,需要弄清实验教学的逻辑起点和终点问题.从本质上讲,教学中的科学实验与科学研究实验基本一致,对于实验者来说都是探索未知、检验假说、证实真理的实践活动.实验由问题或任务开始,需要经历推测、实验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得出假说或理论等环节,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可见,教学中的科学实验的逻辑起点应该是课题性问题.以课题性问题或任务作为实验教学的逻辑起点,这是落实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的需要.这种前提条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猜想、假设、设计和合作、对话、交流融入实验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能真实地参与科学实验的过程,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只有这样,实验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建构,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三、对“自主、合作、探究”型实验教学的思考

“自主、合作、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以课题性问题为起点,以实验过程与方法为轴心开展教学,力求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与技能,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换句话说,就是学生思考、设计、探索、体验在前,教师的讲解、演示、分析、评论在后.实验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教师提供课题性问题或任务,学生由此开始进行自主、探究的实验(包括演示)教学过程.同时,要强调有关安全事项.2.学生独立自主思考,主动探究问题,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人人猜想、想像、直觉,努力形成各自的实验设计方案.要避免因教师先讲解或预习教材所造成的“先入为主”或“跟着他人思路走”的不利影响.3.当学生无思路或思维受阻时,在判断学生困惑所在的基础上,教师创设新的问题情景,再次帮助、指导和激励学生.如教师难以做出判断时,要查看学生的体态语言和所画的图、所写关键词等,然后进行判断并提供新的问题情景.这种判断—提供子级问题的循环可进行数次,如提供实验条件(包括实验器材使用说明书),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教师介入过早会剥夺学生解决问题、发现答案的机会,但介入太迟也有可能使学生因为问题难以求解而失去探究的兴趣.教师必须选择好时机让学生领会他们所做探究的意义,切忌轻易地告诉学生现成的设计方案和现成的结论.4.依据教学时间安排和具体课堂教学进展,必要时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发表自己的实验设计,或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仪器设备,或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在这种师生合作中,给学生创造比较、对照和反省的学习机会.5.鼓励学生质疑,或者进行讨论,在比较高的层次上进行学生之间的合作.一般情况下,完成上述几个环节之后,学生就可以进行具体实验操作,完成整个实验任务.而此后的实验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实验教学是大致相同的.在实验教学的终结阶段,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能否提出深刻的问题,应成为评价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可能转化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课题,应鼓励他们继续钻研.四、值得注意的问题

篇3: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自主—互动—探究”的

一、教师学科素养是构建“高效自主, 多维互动”物理课堂的关键点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开发者、建设者。“高效自主, 多维互动”物理课堂的构建, 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高效自主, 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尤其要注重互动性, 体现过程性, 立足实效性。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才能实现这一最基本的要求;才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的需要;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 提高分析、判断、综合等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为将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打好基础。

1.教学语言要字斟句酌

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的载体, 教师教学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武器, 教师的教学语言折射着教师内功。教学语言力求简练明达、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比喻恰当。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甚至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可见, 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反复推敲。因为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 内容、知识体系都是一些客观存在的规律, 所以要特别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逻辑性、启发性。如 “速度”与“速率”仅仅一字之差.前者是矢量, 既有大小, 也有方向, 后者是标量, 仅仅指大小;再比如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线之间的 (垂直) 距离”, 而不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之间的距离”。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精心思考、巧妙设计, 多观察、多收集、勤整理。

2.教学方法要与情俱变

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我这里的“与情供变”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能机械地按照预设的教学设计进行, 要根据每个学生接受能力, 从教材的内容实际出发, 及时优化教学方法。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使学生能动眼看、动手做、动嘴讲、动脑想, 从而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3.学法指导要灵活

学习有法, 而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师的“教”是我为了不教。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由于物理学科的特殊性, 教师要创设探究氛围, 让学生亲身体会科学家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上要预设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关注知识发生的过程, 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是实现“高效自主, 多维互动”物理课堂的切入点

“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多样性。通过实验探究、运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的方法来探究、运用生活生产实际问题探究等都是目前常用的探究方法。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过程中, 可以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也可以通过分组实验、演示实验等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无论是哪种探究方法, 都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领会科学家创新的艰难, 从而培养学生自身的科学精神。如:在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时, 我先引导学生对牛顿当时面临问题进行思考, 以及如何证明从宏观天体到地面物体的适用, 其中还要考虑当时历史测量等条件的限制。这样学生自然体会到一个物理规律得出的艰辛, 以及自己完成证明的喜悦。

三、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教学是达成“高效自主, 多维互动”物理课堂的绿色通道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普遍应用。利用视频、录像、幻灯、投影等进行教学, 能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使抽象化的内容立体化, 全面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从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如我们在“探究抛体运动规律”的教学过程中, 插播一段学生在课外打篮球时投篮的一小段录像后, 提出以下问题:我们投出的篮球在空中作怎样的运动?怎么确定篮球的具体位置呢?再如在教学“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教学中,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雄鹰在空中翱翔, 足球在绿茵场上飞滚, 连静静的山川也在“坐地日行八万里”……然后提出以下回答:这些场景中哪些物体是在运动的?在物理学中, 什么叫做机械运动?举例说明。在学生明确答案时, 我适当强化重点, 突出难点,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语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 而且也是一种艺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广大一线教师要把教学当成一种艺术性的劳动, 要把新思想、新理念融进课堂教学中去, 并通过提高自身素质, 总结教学规律, 改进教法学法, 加强学法指导等途径, 为国家培养出未来所需要的刨造型、创新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在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物理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渠道,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努力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新环境。结合自己多年高中物理教学实践, 总结了打造真正高效的物理课堂, 实现“教师教得生动, 学生学得主动”的课堂教学策略的点滴经验。

关键词:高效自主,多维互动,物理课堂

参考文献

[1]李治军.让物理课堂活起来.新课程 (教研版) , 2011, (9) .

[2]陈智源.让物理课堂活起来.新课程学习 (基础教育) , 2010, (8) .

[3]高峰.新课程下如何让物理课堂活起来.文理导航 (上旬) , 2011, (2) .

篇4: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自主—互动—探究”的

【关键词】师生互动;自主探究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的一种教学艺术。”随着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实施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愈显得不堪重负,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现将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几点体会总结出来,以期与同行们共勉。

一、创设情境,精彩导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

俗话说,有疑则有思,无疑则无思。“疑”乃学问之始,创新之本。质疑是培养师生互动、自主探究的起点。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教师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执着的探索精神。教师设置疑问情景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积极参与,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在争论中揭示矛盾,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得信息的能力,只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才能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不断引向深入的思维活动。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创设情境,精彩导入尤为重要。例如:在《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时,先播放各种各样学生熟悉的声音,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发出声音,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在这样充满趣味性的真实情境中,学生通过亲身接触去感知发声体的振动,可以更深刻的观察体会物体如何发声,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深刻领会物体发声的原理。在《平面镜》一节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本课内容产生好奇,可先让学生讲个“猴子捞月亮”的小故事,或者表演小魔术“淹不灭的烛焰”: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后面的蜡烛放在大烧杯中,点燃两支蜡烛后,向玻璃板后面的大烧杯中浇水,从前面看后面的蜡烛没有被“浇灭”,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就很容易投入到学习中了。再比如在《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时,教师请同学帮助打开一只沾上油的瓶盖,当连续几个同学都未能打开时,学生开始积极地想各种方法(裹上抹布、增大压力等等),最终在打开瓶盖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了“摩擦力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教学之中……

实践表明,创设情境,精彩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如同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并快速地将师生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

二、循序渐进的开展探究教学,师生共同参与体验

在实验教学时,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则学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若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如何处理教师指导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呢?如何在教学过程开放的同时尽量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和无序呢?

首先,我们教师要明确:物理规律、结论的得出是许多科学家长期艰苦的探究活动的结晶,而这些探究活动需要科学家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因此,探究式教学并不是要学生脱离教师,要求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和创造,这不仅不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而且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探究式教学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在具体活动中逐步加大探究力度,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要求的探究活动,教师参与的程度也应该不同。

其次,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问题情景,主动实践,让学生多动脑,密切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则贵在启发,重在引导,为学生拨云见日,指出学习的重点,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思维方向,使学生有的放矢地进入探究阶段。

再次,我们要做到让探究课堂活而不乱,能放能收。让学生在自由讨论的过程中拓展思维,教师在归纳总结中引导学生形成统一认识。但需要注意保持课堂秩序,要让学生形成在课堂上举手发言、有序发言的习惯,不在课堂上讲无关话题等等。

三、探究活动中注重小组合作交流

物理课的特点决定了大多数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合作完成,小组内分工明确,各自完成相关任务,从不同的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充分发挥每个组员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个性。在物理新课程的课堂中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去体验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动手,真正体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提高交流沟通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现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实践和学习时的一些心得。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尽快成长起来,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篇5: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自主—互动—探究”的

为了发挥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推动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汉沽管理区教育局教研室结合彭贤智教授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区教学实际,特制订此教学模式——“一、三、四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生活为中心,以学生认知体系为基础,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以学生自身发展为目的,重视学生、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以发现、探索、创造的空间,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培育具有健康人格的学生,更加关注学生自主、个性的发展。三个学习环节:预习发现、质疑探究、课后拓展。

预习发现: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以学习材料为内容,开展课前或课上预习活动。1.从时间安排上,可以上课前,教师布置预习的任务或是提出预习的问题,以引领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2.在预习的任务上,努力完成: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所需要搜集的材料、运用的工具等。

找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以及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

质疑探究: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尽力的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学习。

1.改变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改变教师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重视学生成绩的获得,忽视学生学习中的个性差异,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状况。

3.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与现代社会生活、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潜能的开发,培育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优秀品质。

4.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纯粹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改变应试教育中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课后拓展:通过课后拓展,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强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重新构建新的认知体系,提升学生的素质。

1.从目的上看,课后拓展是课堂教学由共性学习走向个性学习的过程。

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进行自我体验式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2.从内容上看,课后拓展是课堂教学内容由封闭走向开放。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对自已所困惑的问题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研究。

学生研究的内容是开放性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实际问题。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从方法上看,课后拓展是课堂教学方式由静态学习走向动态探究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后拓展使学生再不是被动地进行学习,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归生活,真正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属于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内按适合自已的学习方式、习惯来进行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课后拓展是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带着问题走进课后拓展,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教师要采取一定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拓展中能释放自我潜能,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体验学习的愉悦和自信,获得个性的和谐发展。四个步骤:

本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互动、生师互动、生生互动为基础,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特别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互动”是指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师之间,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促进学生智慧的启迪和生命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1.激情导入,整体感知:

在预习环节中,教师通过指导预习、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预习中,通过参与一些程序,体验过程,获得新的感受,一定有可以完成的,也一定有新的问题的产生。本环节通过出示预习中的问题,意在检查学生在预习中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本环节以出示问题,检查自学,引导、启发不断掌握教学重点、难点问题为着眼点。

学生在自学中已经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指导,教师要因材施教,重点引导、点拨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

第一,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明确教材的范围和内涵,确立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

第二,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确立知识点,根据知识点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根据知识点创设易于激发学生情感的契机,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内心的求知欲。

第三,对于学生在自学中没有弄清楚的问题,教师要加以梳理,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或难点进行点拨指导。

第四,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个性差异,立足于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要注意倾听、发现,善于利用这个契机,引发生生互动,促进自我醒悟,促进合作共生,对不同学生加以引导点拨,并给以赏识性的评价,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不断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几个建议:教材是有意思的,课堂是有意思的,老师与学生在一起学习也是有意思的,教师要研究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和途径,把学生吸引到自由遨游的海洋。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材观,新旧知识、教材与生活,教材内部逻辑关系,关系明了,脉络清了,是学习的关键和基础。2.主动质疑,研读探究(共品)

教师根据学生在预习中未解决的内容,引导发现新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探讨,感受学科的魅力,体会合作的乐趣。

第一,要围绕着学生自学中未解决的问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容易理解错的知识提出相关问题。

第二,合作学习的问题要具有典型性、开放性,例如,道理性的问题,拓展性的问题,易于学生能进行讨论,避免出现判断性的问题。

第三,教师要对学生分组,并对每个小组成员的职责进行指导,提出合作讨论的具体要求。

第四,学生在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各小组进行倾听、指导,教师要善于追问、启发,在问题发现中,发展思维,促进成长。

第五,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示范、点拨的作用,要站在学科融合的高度、育人的高度,让学生学有所获。让孩子得到学科的收获,每个学科,都是帮助孩子打开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

3.交流展示,合作发展

教师根据学生在讨论时提出的不同看法或意见,让不同意见的学习小组进行展示交流,组内交流,班内各组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给以点拨指导,对于学生容易误解的问题,加以澄清。

第一,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主发言人,发言者要讲清思考问题的思路。第二,小组展示:可以发言、板演、分角色朗读、表演、搜集材料等,本组或别的组成员可以补充、评价、质疑等。

第三,小组学生代表展示时,语言要声音洪亮,有逻辑性,其它小组成员要认真倾听,不能随意打断他人的发言。其它展示要体现团结、合作、尊重、理解、宽容等文化内涵。

第四,教师发挥合作者、指导者、共同研究者的作用,语文抓语言典型句段词语,别的科抓典型题,要有学科方法、学科思想、学科味道。

第五,课堂是交流的舞台、开放的舞台,要拓展多种展示形式,展示中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教师和学生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给以表扬和赞美,并进行组间竞争评价。

4.拓展延伸,总结提高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实现知识迁移,可以向相关的问题,或者相关练习题目迁移,让学生进行回答或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继续加以点拨指导,以达到正确掌握知识的目的;可以向生活迁移,教材与生活衔接,在运用中,检验知识增强能力;可以向同一作者、同一题材、同一知识点的其他作品、不同版本、不同材料迁移,通过拓展延伸活跃思维,提高分析能力,构建新的认知体系,形成新的价值观。

第一,教师要精心选择练习的题目,每个题目体现哪些知识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练习的内容或题目要具有层次性、综合性、实践性,逐步加以引伸,紧紧围绕着知识点提出问题或是设置练习题目。

第三,对于学生做题目或回答问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在给予点拨指导,让学生真正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并分析错误的原因。

第四,教师让学生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提炼、概括、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要运用的学习方法,要形成的能力,学会对知识进行系统的疏理,总结概括出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五,知识的收获、方法的取得,合作的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师生交流互动中,所体现的共同的价值取向,都是课堂的收获,都是课堂的文化。

附:几点说明

1.在课堂文化和高效课堂建设中,有些学校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并制定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策略,这些学校要认真学习领会区教育局教研室的教学模式,从区教研室的模式中吸取有益的营养,进一步完善改造本单位的教学模式。2.没有制定教学模式的各校,应积极落实区教研室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去检验,然后可以提出修改意见。

3.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区教研室的教学模式对促进我区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有一定的作用,但也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改进,特别是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年级、不同教师,一定还有很多特殊性,需要老师们大胆实践,积极摸索,创设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4.2015年是我区“学校文化建设推进年”,打一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攻坚战势在必行,以课堂文化为引领,以课堂教学模式为抓手,大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努力工作。

篇6:一三五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爱凡杰教育集团教研室 一、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自身发展为目的,重视学生、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发现、探索、创造的空间,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更加关注学生自主、个性的发展。

让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做到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运用知识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主动地、创造性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诠释: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做好学生的点拨指导。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科学指导,学生就不能有效地掌握知识,不能提高教学效率,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不可能形成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权威的象征,师生关系是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关系,使得学生处于被灌输、被活动的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求教师转换教学思维方式,转变自身角色,以启发式教学代替灌输式教学,让学生自发思考,小组合作讨论问题,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应该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会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精神。

3.摸清学生情况,制定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能脱离学生自身实际,在教学前,要摸清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后再制定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

力。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教材和辅助材料,给学生自己备课的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教师的工作,然后发表感想以及意见或者建议,这样会使学生增加对教师情感价值观的认同。

4.开展小组讨论,增强合作沟通能力。学习是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每个学生由于知识发展水平、个人家庭背景以及兴趣爱好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式学习,教师发挥引导辅助性作用,学习者的思维与智慧在讨论组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彼此取长补短,使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增强彼此的合作沟通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社会的和情感价值观的发展。二、三个学习环节

(一)课前预习

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开展课前预习活动。具体要求: 1.从时间安排上,在前一天上课前,教师要布置预习的任务或是提出预习的问题,以引领学生的预习过程。

2.在预习的任务上,努力完成以下任务:一是初步理解新课这部分基本内容是什么?思路如何?二是找出书中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三是把本课后面的练习题尝试性地做一做,不会做可记下来,等教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

3.在预习方式上,把看、做、思相结合。看,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重要的内容,需要查的就查,需要想的就想,需要记的就记;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一做本课后的练习题;思,指看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从而对新知识有“初步加工”的深刻印象。

(二)课内探究

改革的关键: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尽力的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学习。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要求: 1.改变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改变教师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重视学生成绩的获得,忽视学生学习中的个性差异,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状况。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师教学业务素质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的作用。

3.改变课程偏重书本知识、重视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与现代社会生活、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潜能的开发,培育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优秀品质。

4.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纯粹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改变应试教育中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提供时间空间,让学生合作交流等;

综上所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更多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课后拓展

通过课后拓展,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素质。1.从目的上看,课后拓展是课堂教学由共性学习走向个性学习的过程。在课后拓展中,学生利用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中,经过个性化学习、个性化思考,进一步解决和探究问题。它是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进行自我体验式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2.从内容上看,课后拓展是课堂教学内容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对自已所困惑的问题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研究。学生研究的内容是开放性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实际问题。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从方法上看,课后拓展是课堂教学方式由静态学习走向动态探究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后拓展使学生再不是被动地进行学习,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归生活,真正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属于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内按适合自已的学习方式、习惯来进行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综上所述,课后拓展是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带着问题走进课后拓展,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教师要采取一定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拓展中能释放自我潜能,开发多元智能,体验学习的愉悦和自信,获得个性的和谐发展。三、五环节自主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互动、生师互动、生生互动为基础,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不仅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互动”是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师之间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

(一)出示问题,检查自学(5分)

在课前的预习环节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本环节通过出示预习中的问题,意在检查学生在预习中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本环节以出示问题、检查自学、明确教学重点、难点问题为着眼点。学生在自学中已经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不再作为指导的知识点,教师重点要指导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本环节要注意问题:

1.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确立教学目标。

2.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确立知识点,根据知识点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3.对于学生在自学中没有弄清楚的问题,教师要加以梳理,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或难点进行点拨指导。

4.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5.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导点拨,并给以赏识性的评价,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6.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自学中的问题,不断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7.教师要把检查自学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设疑引导,合作探究(10分)

教师根据学生在预习中未解决的内容,继续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具体要求:

1.要围绕着学生自学中未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容易理解错的知识提出相关问题。

2.合作学习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例如,道理性的问题,拓展性的问题,易于学生进行讨论,避免出现判断性的问题。

3.教师要对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成员的职责进行指导,并提出合作讨论的具体要求。

4.学生在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各小组进行倾听、指导。

5.小组讨论时,要有序进行,既不能混乱无序,也不能无人发言。

(三)展示交流,点拨指导(12分)

教师根据学生在讨论时提出的不同看法或意见,让不同意见的学习小组进行展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给以点拨指导,对于学生容易误解的问题,加以澄清。具体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主发言人,发言者要讲清思考问题的思路。

2.小组发言不完整的地方,小组成员进行补充。3.小组之间也可以补充或相互质疑。

4.小组学生代表发言时,要声音洪亮,语言要有逻辑性,其它小组成员要认真倾听,不能随意打断他人的发言。

5.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汇报发言,要认真指导点拨学生发言中存在的问题。

6.对优秀发言者的小组和个人给以表扬和赞美,并进行组间竞争评价。

(四)拓展训练,达标测评(8分)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继续出示相关的问题,或者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回答或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继续加以点拨指导。通过达标测评,以达到正确掌握知识的目的。具体要求:

1.教师要精心选择练习的题目,每个题目体现哪些知识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2.练习的内容或题目要具有层次性,逐步加以引伸,紧紧围绕着知识点提出问题或是设置练习题目。

3.对于学生做题目或回答问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给予点拨指导,让学生真正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

4.对于学生易出错的知识点或者题目,教师要重点进行点拨讲解,并分析错误的原因。

(五)总结概括,感悟提升(5分)

教师让学生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提炼、概括、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要运用的学习方法,要形成的能力,学会对知识进行系统的疏理,总结概括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具体要求:

1.教师指导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2.指导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3.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4.指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5.教师要进一步强化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

注意:由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还达不自学的条件。小学第一环节可设立为:情境导入,明确目标(5分),教师利用多媒体或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教学内容中,通过情境的导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同时,教师要出示教学目标,并对目标进行解读,让学生知道本课要学习什么知识,掌握哪些内容?学习的方法是什么,即怎么学习。具体要求:

1.情境的创设的内容要聚焦本课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而不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干扰。

2.教学目标要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课要学习什么?

3.教师要解读教学目标,教师要围绕着教学目标确定学生要学习的教学内容。

4.教学活动要围绕着教学目标的开展。

四、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指教师教完一堂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回顾和小结,将经验、教训和体会记录在案的过程。教师在课后反思哪些方面:

1.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每一个教学活动都会有成功之处,比如找准活动内容选择的切入点;巧妙新颖的引入;教学难点的突破;直观教具的合理运用;善于启迪、促进互动的提问技巧以及留有悬念的延伸活动等等。

2.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如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甚至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学生积极性的挫伤,或是草率收场,或是未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等等。在适当的时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弥补与矫正,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吸取的教训。

3.反思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在学生动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不同形式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了解他们学习中的困难所在。记录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及时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查漏补缺,对症下药,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

4.反思下次如何教。在教完每一节课后,沉下心来思考一下这堂课的得与失,根据活动的体会以及通过多种渠道反馈的教学信息,写一写“下次如何教”,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改进。这样做,有助于把自己的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篇7:物理自主探究性实验教学

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实验不仅对科学理论起检验作用,而且实验本身也是科学理论的探索过程。传统的学生物理实验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验证性实验,如“电磁感应现象”等;另一类是知识的应用性实验,如“测物质的密度”等。这两类实验都是在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后进行的,学生能预料到大致的实验结果,所以学生对这些实验缺乏兴趣,这不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自主探究性实验之前,学生对实验结果并无真正了解,它更着力于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求和解决问题,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一、自主探究性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学习初三电学时,大部分实验都可改为自主探究实验。如学习“滑动受阻器的作用”时,就可以设计一堂自主探究性实验课,让学生做连接电路的实验,学会滑动受阻器的正确连接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术和实验能力。

自主探究性实验教学,一方面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发现能力和探索能力。另一方面,自主探究性实验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如初中的“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实验及小实验中“测自己的步行速度”、“测家用电冰箱每天消耗的电功”等实验,让学生边学习有关知识,边亲自动手实验,边分析、归纳总结,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来完成“发现”,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改变教师包办代替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得出结论,找出规律,又经过练习,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并使之与实践相联系,做到推理与实验相印证,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不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牢固、更灵活,而且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可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二、自主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环节

自主探究性实验教学必须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物理教学必须通过创设物理情景把学生引入物理学的世界,因此,所选择的自主探究问题必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同时实验涉及的知识必须是学生已经具有的。如“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研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等都是开展探究性实验的好素材。 2.进行猜想,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是重要一环。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已经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地提出各种假设,并设计检验的实验方案,包括选择实验仪器和器材,先后测量哪些物理量,具体怎样操作等。

3.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可由学生自由进行实验探索。教师仅为学生验证各种假设提供实验条件和必要的指导。即使学生的假设与所想得到的结论无相关性,也要尽量满足学生的实验设想。如“研究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对于学生提出的如物体体积、液体体积、基础物体的密度等假设,教师都不应忽视而要提供条件让学生进行验证。

4.巩固迁移,开拓提高

自主探究实验关键的一点是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而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物理规律,是否能用来解决实验问题,必须通过新的实验来检验。让学生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结论的可靠性,这是对原有认识的深化提高,也是学生探究能力发生质的飞跃过程。

例如,在“研究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后,可引导学生设计完成“研究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实验等。自主探究性物理实验,既重视实验过程又重视实验结果,能满足学生实现自我愿望的要求,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篇8: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自主—互动—探究”的

一、“自主互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自主互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学生发展为宗旨”的主体教育思想,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创新为重点,教师引讲、精讲、导探、点练,学生自学、自议、自探、自练、自评,最后使学生“想学———学会———会学———会用———会创造”。“自主互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程序是:

(一)创设情境,揭示目标

或以有趣的实验,或以幽默的语言,或以生动的故事等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并以简洁明确的语言揭示教学目标(或用投影片或用小黑板)。

(二)提出要求,学生自学

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提出本节课自学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自读教材、自做简单实验。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有思考、吸收、质疑、整理所学知识的时间和机会。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呈现自学效果,精讲点拨

以多种形式检查自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精选内容(包括物理实验),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归纳,巧妙地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点拨是十分重要的。

(四)课堂练习,反馈矫正

紧扣一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设计课堂练习(或实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自我反馈,及时矫正。课堂练习或独立完成,或黑板演练,或小组合作。这是学生参与教学实践,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五)拓展运用,发展能力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或者由教师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或者由学生提出质疑,引导学生议论、争论,进一步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拓展应用。

二、实验的初步效果

“自主互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实验不到一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能在课前主动预习、课上主动参与、课后主动发展了。绝大多数学生学会了读书和思考,自学能力都有所提高,课堂上基本形成了自主、平等、安全、开发的环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争论问题,且充满自信。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学生的素质出现了较明显的提高,非智力因素得到较好的开发,成绩出现可喜进步。

三、初步体会

(一)素质教育理论作指导,转变观念

观念一变天地宽,进行“自主互动创新”教学模式实验,首要的是用素质教育理论作指导,转变观念。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愿学、能学、有潜力学好。承认学生中存在着差异,相信差异是可以开发的资源,坚信只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可充分挖掘,每个学生都可成功、成才。

(二)要实行开放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实行民主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充分自由,从而产生一种积极的自我表达的欲望和冲动,使课堂呈现一种全员参与、全面(各种感官)参与、全程参与的充满活力的沸腾局面。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诱发学生灵感,形成一种主动参与、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良性循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李政道也说过:“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因此,要启发学生“发现”,引导学生探索,鼓励学生尝试,激励学生超越,促进学生创新。如讲《折射》时,先让学生观察筷子斜插入水中出现的现象,提出为什么筷子“折”了,让学生思考并以强烈的探究欲去自读教材,讨论研究。再如讲“浮力”,讨论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先让学生猜想: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可能与物体的重力或物体的密度有关;可能与物体的形状和浸没的程度有关;可能与排开水的多少有关,然后引导学生用实验来探索。另外,还要改革单一的教学形式,除课堂教学外,可组织以兴趣小组为主的课外活动,组织科技小制作、小实验活动,开展写科技小论文活动,组织社会小调查活动,放飞学生的想象力。

(三)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改革也是如此。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一开始总是放不开,怕学生学不懂、找不到,总之是对学生不放心。总是想“多管闲事”,恨不得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或过度地予以提示,这样就违背了“自主”的原则,要相信我们的学生是有足够实力的。另一方面,学生由于受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不少学生思维懒惰,不想动脑,不善于动脑,总是想让教师把一切说明白,更谈不上“创新”。因此,我们的探索要循序渐进,先从简单的、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入手,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做不同要求,让所有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积“小成”而“大成”,终会有所收获。

上一篇:气节下一篇:(2015现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有关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