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和他的儿子

2024-05-04

画家和他的儿子(精选八篇)

画家和他的儿子 篇1

周丕华(广西艺术学院漓江画派研究中心老师,以下简称周): 很多人都喜欢你的油画,觉得很有中国味儿,是因为你运用了中国画的创作技法,你对这样的评价有什么看法?

张冬峰(广西艺术学院教授,以下简称张):油画跟中国画的特质还是有本质上的差别,比如油画在覆盖力方面比国画更有优势,而国画更讲求一气呵成的水墨印象。同时,油画可以反复添加、覆盖,色彩丰富,是一种粘稠性的液体,所以它的笔触上也跟国画的笔触不同,可以是厚的,或者是凸出来的,但国画的大面积的皴擦、节奏的美我也在油画里也使用了,所以两种语言——国画的、油画的反复重叠,便形成了我个人的一些面貌, 因此我并不以牺牲油画技巧来讨好国画,还是以油画本质作为一个主线。事实上,在我的油画里贯穿更多的是中国画的理念、美学观念,八大山人是我最喜欢的国画家之一,他在构成上、用笔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画的一种美学理念和格调。

周 :你觉得八大山人的创作或美学理念最典型的特点是什么?

张 :我认为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语言,它不需要反反复复地去说服人,他省去了那些繁杂的东西,留下的都是精华,他的东西有点苦涩、拙味。有时候, 艺术有点涩、拙是好事情,所以我也告诫自己的绘画不要过于成熟、甜美,我曾经在太行山带学生写生,跟学生讲过我的语录 :“一个果子熟透了,就离腐败不远了。”艺术也不要让它熟透,让它有生涩感,在艺术里,可以美,但是不要太甜。 我现在很喜欢国画,等以后老了有机会我也画一画国画。

周 :你之前主要是以广西南方风景作为研究对象,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最具亚热带风景特点,在你去北京后的这几年,你在创作上有哪些新的变化?

张 :我在风景油画这个领域里,对于广西南方风景的研究,算得上比较执着的画家之一,所谓执着就是投入研究方面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早、比较长、比较专一,而且到了50多的岁数了,从小到大就追求风景艺术,现在已经有几十年的积累,做一件事情,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成功也有教训,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都值得认真总结一下,为风景研究提供一些切身处地的素材。

去北京四年多,在那里接触了新的平台,接受了来自全国的、来自京城的优秀画家,对艺术眼界、胸怀来说都是一个提升的过程。艺术风格、样式上,我已经在画界里得到了一些肯定和评论,认为我的画注重中国画审美的意味,与西洋画的结合自然而又有创新,这个取向没有变,我现在继续深化,希望把它升华、 深入。

周 :听说你近年成立了一个南方油画山水画派,这个画派跟你目前的创作研究有什么联系?

张 :2013年7月,我和来自全国11个省的著名风景画家共同成立了“中国南方油画山水画派”,大家推选我为会长。这个画派主要是关注南方风景的油画表现,以及中国山水画精神方面的研究,这样一来,加重了我对南方风景研究的分量、力度和动力。目前,我个人研究的重点放在广西,一是以南宁为中心辐射到四周的坡岭、水塘 ;二是以桂林为核心的漓江山水。我现在回到广西来,打算延续原来研究的路子,继续研究这个领域。我认为一个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即使是100多岁也是短暂的,特别是有用的年龄,这是客观规律,那时候不能说没有用, 即使脑子不笨,也不能整天提着画箱去写生。因此,人的有效、有用的生命是短暂的。每个人做事情都有自己的选择,我选择在有限的生命里把南方的风景做透。 大家推举我做会长,应该是对我这方面的鼓励、信任,在这个画派里面,每一个画家都有自己的特点、研究方面出色的地方,我们组织这个团队,也是给大家相互学习、交流、发展的一个平台。

1958 年出生于桂林市,1984 年毕业于广 西艺术学院。现为广西艺术学院教授,中国 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特聘教授。享受国务 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待遇,全国优秀教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 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 南方油画山水画派会长、广西书画院副院长、 漓江画派促进会副会长。 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获奖。 2013 年,参加“再写生 共写意——中 国油画名家写生研究展” “心象·诗性—— 风景油画邀请展”“丰域西南——吾土吾民 系列油画邀请展” “国风——中国油画语言 研究展”“绘画的品格——2013 中国油画展” “2013 中国油画院院展”。组织南方油画山水 画派海口观澜湖写生活动。 2014 年,参与策划 、组织“2014 中国 精神——油画风景学术邀请展”并参加该画 展。策划并参加“南方油画山水画派海口写 生作品展”“中国南方油画山水画派”一周 年庆——云南大理写生活动、 “中国南方油 画山水画派”徽州写生系列活动。参加“第 十二届全国美展” “第三届‘画忆江南——中 国油画名家油画邀请展’” 。 出版画册 :《张冬峰黑白风景》《张冬峰》 《冬峰写生》《冬峰油画》《张冬峰油画》《张 冬峰油画作品集》。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 上海美术馆、浙江美术馆等美术馆收藏。

场景

周 :跟张老师学画画的这三年里,给你最大的感受或启发是什么?

兰敏(张冬峰研究生,以下简称兰):我们跟张老师学了很多,有一点很重要, 就是取景、踩点,比如说,在我们看来很普通的景,一走就过去了,张老师却会慢慢地边走边看,直到他心中有数,但他看好的景不会立即告诉你,到了第二天, 他带我们去的还是第一天去的地方。很多时候,在我们看来毫不起眼的景,但他画起来就很特别,为什么呢?因为他可以在普通的景里找出亮点、闪光点,并用他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 :非常抒情、柔美和缠绵。比如,在广西遍地都是竹子、 水塘、土坡,在我们看来真的不知道它们有什么特别的,但等张老师画完之后, 我们才发现原来竹子可以这么美、这么抒情,就不得不佩服他这种与景对话的能力。 而且,我们在跟老师学踩点、构图的过程中,老师告诉我们不一定非要学他,鼓励我们多方面发展,尽可能用适合我们自己的语言去表现,因为表现方式要跟每个人的性格相匹配,才能体现出自己的语言特色,我们要学的是他精神领域内的东西。

周 :我看张老师的每一幅画的面貌都不一样,但给人总体的感觉是很抒情、 很动人,你觉得这跟他独特创作技法有关吗?

兰 :的确,在技法上来说,张老师有很多方法,这种方法是长时间作画经验的一种积累,我们本来以为他会用这样的技法来表现,但他却用一种出其不意的表达手段。比如说,他惯常的技法是铺个底子,或用刀子大块大块地刮上去,十分潇洒,这些表现手法是根据他的创作需要或心情来决定的。

为什么张老师不管用什么技法,他的画都好看、抒情呢?是因为他抓住了表现对象最核心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灵魂,这也是我们要学的,这个很难,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思考。我跟他一起采风、写生的机会比较多,感受的也很多,但每一次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就拿他画浙江松阳和广西的竹子、松树来说,松阳的竹子细细的、长长的,看上去纤细、柔美,不像南宁和桂林的竹子那么大、那么粗; 松阳的松树很高很细,几乎可以冲到天顶上,他能很准确地抓住这些微妙的变化, 并把当地的地域特色凸现出来。在教学中,他也跟我们讲过 :你画南方,就不能把它画得像北方,必须要画出南方的那种空气湿润、植被生长的状态,要把当地地貌中核心的东西找出来,然后用一种很贴近的方式去表达。

周 :都说画如其人,通过张老师和你们长期相处,你觉得他的画跟他的气质在哪些方面是相通的?

兰 :张老师属于真性情的人,很适合搞艺术,很适合绘画,更适合画风景, 他的性情是跟自然融合在一起的,你随时都能体会到他对风景的热爱和痴迷。比如我们一起开车去写生,学生们很多时候都在车上玩,没有很认真地去看那么多的景。老师不一样,边开车边看风景,看到好看的,马上停下来,拿出相机拍下来,然后又继续开,开了一会儿,发现这里,哇,太美了!又停下来,拍几张照片,一路上就这样反反复复,从这点,你就可以看出,他整个人只要一到大自然, 完全是一种自由的释放。因此,张冬峰的画跟他气质有关 :他崇尚自然、崇尚美, 并能用他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种气质,这一点是我们需要继续学习的,要达到这种标准是很难的。

写生步骤

周 :你最早接触张老师的画是什么时候?是因为很喜欢他的画才考取他的研究生吧?

游帅(张冬峰研究生,以下简称游):我第一次看到到张老师的画是七八年前, 在西安美院读大一的时候,当时最吸引我的是他的画里面运用了一些国画的皴擦, 我觉得这个表现手法非常新颖,不像一些学院派,讲究什么造型、色调、明暗对比关系,较过于呆板。慢慢地,在我平常画画过程中也运用了他的一些皴笔用法, 这是很直接的,也没有过深地了解和研究,只是想从表面上达到他那种画面效果。 然后抱有这样一种想更深入了解的想法,大学毕业后就报考了他的研究生。

周 :张老师在创作教学过程中,最强调的是哪些因素?

游 :他始终强调两个核心问题 :一是画面的油画感一定要强,作为油画专业学生,一定要把本专业的绘画语言要凸现出来 ;二是绘画的格调要高,最好是看一流大师的作品,稍微弱一点的不给看,要把眼光始终保持在那个高度上。

周:都知道张老师在创作的时候,技法变幻无常,你在学习过程中是怎么把握、 学习他这些技法?他的教学理念有哪些?

游 :他对于颜料、油、工具没有过多的要求,他最高的要求是怎么去观察、 审视所画的东西。在表现技法上,他每一张画不会用一种模式或套路,他有时候画得薄薄的、松松的,笔触松动、透气、清淡 ;有时候颜料堆得很厚,画面厚重且冲击力很强 ;也有时候,他用刮刀勾一些像篆刻中的那个阴线,画面出现一些特殊的肌理效果……所用的这些表现手法都是根据描绘对象的特征来决定的,而且他一直都在不断尝试新的技法。

张老师平常也没有教我们一个特定的技法,没有教我们怎么去画,他的教学理念就是让每个同学都尽可能地朝不同的方向发展,然后形成自己的一种面貌。 比如说有的同学很喜欢张老师画面中那些点、线、面的穿插,也有的同学喜欢老师的用色的格调高雅,他们便把这些东西强调、放大、突出,来形成自己的一种画法或风格。就我自己来说,我喜欢老师画面中的那种乡土气息,非常浓厚、亲切, 特别是他画广西这一带的画,你甚至能闻到田里稻草的香甜,泥巴的腥味和空气中的潮湿,我把这种气氛的东西放大,然后形成自己的语言特点。我也画了很多南宁郊区的红砖房和茂盛植被,张老师用皴笔,我用刮刀,我尽可能地想在某个方面与他有所区别,然后把整个氛围塑造得更浓郁一些,田园气息更重一点。

周 :你觉得张老师的画给你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游 :张老师的画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他那种主观地处理画面的意识,比如说他有时候选的景,在我们看来很俗气、很不好看,也很难画,但是他把那些无关紧要的、不能给画面添彩的东西抹掉或弱化,把感兴趣的地方加强,形成他自己需要的画面。而且,根据选择的重点不同,来确定对象在画面中的主次和节奏关系, 这就是他平常说的“绘画是物化了的音乐”。在主观处理画面的同时,他也不会改变现场中最本质的东西。记得张老师跟我们说过一句话 :“画画就是在做排除法, 排除你不喜欢的,然后得出你自己喜欢的。”

周 :通过你的观察和解读,他在创作中是怎么把技和艺相结合的?

张冬峰作品与实景对照 张冬峰 / 桂林兴坪 油画 2014年

张冬峰 / 牙医谢冰肖像 油画 60cm×80cm 2013年

张冬峰 / 研二 . 兰敏 油画 50cm×60cm 2013年

游 :其实这是从形到神的一个转变。比如说他画南宁郊区, 画得比南宁郊区更像南宁郊区,他画北方、山东、青岛的海边跟画北海也是有很大区别的。他画美国的都市,俄罗斯的街景,我们一下子就能从画面区分出地域性来。现在有些画家虽然天天出去写生,但感觉他们画的全国各地都像一个地方的景致,那就没有意思了,张老师平常的画就很注意这一点,他不但要抓住对象的形,还要抓住对象的神。包括人物也是如此,比如说他画青年学生,他能抓住年轻人可能有一点叛逆的特性,比如画贵妇和农妇,他可以很明确地区分开来,并不是在服饰上或者一些表面上来区别,而是从人物的气质上来区分。

周 :张老师的为人和创作态度对你有什么影响?

游 :你别看张老师画面有时候很潇洒、不拘小节,但是他为人处事却非常的严谨。特别是对于画画、对艺术的态度是非常的严谨,他甚至不能容忍一滴雨滴在画面上而破坏其效果。另外, 不管他画得多轻松、多随性,但是他所有作品的签名都是一笔一划,认认真真,我觉得画画就需要有这种虔诚的态度。总的来说, 张老师身体力行的一些东西会无形中影响我们,比如说他非常的勤奋,一年有无数次出去写生,基本上也没有闲下来的时间,还有对于工作的那种热情,我们这些年轻人都自愧不如,虽然他现在在全国已有一定的成就了,还在不断地学习、探索,这一点也是很可贵的。

周 :我看你的画跟张冬峰老师是有一定区别的,你画面中的点和线更为突出,整体感觉上体现更多的是女性的清新、婉约。

张笛(张冬峰研究生、广西艺术学院老师,以下简称张): 就像你说的,我的画跟张老师是有区别的,就从画面效果来讲, 张老师其实并不是影响我最大的艺术家,从我作为女性画家的角度来讲,关注的更多的也是女性画家,像我大学时候喜欢的陈淑霞、夏俊娜对我影响很大,我还关注一些国画家,如张大千、傅抱石,他们的作品对我的影响也比较大。还有一点我跟张老师不同的地方就是,我从7岁开始就练书法,因此张老师曾经说,我的用笔更有书写性,画面比较舒展。而且很多朋友一看我的画就知道是一个年轻女性画的,张老师的画一看就是一个成熟、稳重的画家画的,这也是我跟他的画的区别。

周 :张老师整个画的风格一直是比较稳定、独特的,有人把它称作“张家样”,作为他多年的学生,你怎样对这种风格进行取舍?

张 :我觉得张冬峰只有一个张冬峰,后面所有的人学他、要成为他那样的画家,亦步亦趋,别人都会叫他“小张冬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的所谓的风格不可能跟他的导师一模一样,只能说他们是一脉相承的,比如说西斯莱是毕沙罗的学生, 他们两个都是很伟大的风景画家,但是他们在风格方面有相似也有区别。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西斯莱已经超越了毕沙罗的成就, 但毕沙罗画面中的绘画感,不管西斯莱还是后面学毕沙罗的人, 都无法超越。就像张冬峰画面中的一些东西,已成为一个标杆, 后面的人也很难超越。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因此我觉得就风格传承这方面来讲,它肯定是不一样的,肯定会建立在你个人对艺术的看法和认识上,还包括你的生活观、世界观、 学习态度等。现在回头看,我很想打破原先建立的所谓的风格, 不能让它成为自己的羁绊、约束,想让自己多去尝试、打破这种常规,我觉得艺术的思维应该是常青的,不应该是固定在哪儿, 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年轻艺术家,不应该被所谓的风格限定死。

周 :从你刚才的谈话中,你更多的是继承了张老师的一些创作理念,张老师有没有说过一些最打动你的话,甚至影响或指导你今后的艺术创作的话?

张 :张老师最常说的是“现在的诱惑很多,我们要耐得住寂寞 ;画画就是要展示给观众看,就好像农民种出的果实要卖得出去,画家的作品也要让人看到,不管是认可还是批评”,这两点给我的印象最深也是最受益的。

张冬峰 / 竹缘 油画 60cm×80cm 2014年

张冬峰 / 南山村 油画 60cm×80cm 2015年

张冬峰 / 坞东水库上游 油画 60cm×80cm 2015年

张冬峰 / 漓江边 油画 60cm×80cm 2014年

张冬 的

张冬 竹 ×

张冬油画 cm60cm70cm 2010 年张冬 峰 / 旧船 油画 60cm× 70cm 2010 年

张冬 峰 / 南宁 郊 区 3 月 油画 50cm× 60cm 2015 年

农夫和他的儿子教案 篇2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读课文、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难点:体会一根一根折筷子与折一捆筷子的不同。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课前准备20根小木棒。

教学流程:

一、实验导入。

1让学生先拿出10根小木棒,分别一根一根地折。

2再让学生把另外10根捆成一捆。然后在折一捆。

3让学生谈谈两次折小木棒的感受。

二、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清文章思路。

三、理解感悟

1通过阅读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筷子一根一根地折很容易,而捆在一起却很难这个事实。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在会话表演中要注意说话得体,符合角色身份,注意文明礼貌。

四、拓展

1汇报学习本课后的收获。

2课文结尾写儿子们轻声地互相道歉,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五、检查识字。

六、推荐作业。

板书设计:农夫和他的儿子

折一根筷子

}团结的力量大

折一捆筷子

画家和他的孙女 篇3

婷婷画了一棵树。

他说:“你画的树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树枝不对。”

婷婷说:“树枝怎么不对呢?”

他说:“树枝怎么能比树干还粗呢?”

婷婷说:“树枝怎么不能比树干粗呢?”

他说:“那就不是树了。”

婷婷说:“不是树你怎么说是树呢?”

他无话可说了。

婷婷画了一只小兔子。

他说:“婷婷,你画的那小兔子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兔子有红色的吗?”

婷婷说:“兔子怎么会没有红色的呢?”

他说:“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

婷婷说:“没见过就没有吗?”

他说:“那就不是兔子了。”

婷婷说:“不是兔子你怎么说是兔子呢?”

他没话说了。

婷婷画了一匹马。

他说:“婷婷,你画那马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马有翅膀吗?”

婷婷说:“马没有翅膀。”

他说:“那你为什么给马画了翅膀呢?”

婷婷说:“我想让马长出翅膀来。”

他说:“那就不是马了。”

婷婷说:“不是马你怎么说是马呢?”

他又没话说了。

婷婷还画了一只老母鸡。老母鸡下了一个蛋。那蛋比老母鸡还大。婷婷就拿那画去参加西班牙的一个国际儿童画展。结果,婷婷得了一等奖。

画家和他的儿子 篇4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前苏联的文坛上有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名字就叫高尔基。(板书:高尔基)

2.通过课前预习,相信大家对高尔基已有所了解了吧,谁来谈一谈?(补充介绍高尔基)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的故事。(补全课题,齐读课题)

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如果觉得读一遍不够可多读几遍,如果有困难,可以跟同桌商量商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正音:妻子脸庞)

4.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高尔基父子之间的哪几件事?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相机指导分段)

5.交流(板书):栽花赏花(2~5),写信教子(6~9)。

三、精读感悟,体会深情

1.学习“栽花赏花”。

(1)轻读第2~5自然段,看看他们父子之间的爱从课文中哪些语句能读出来呢?圈画有关词句。交流。

“探望”:高尔基在哪里?他的儿子呢?

路途遥远隔不断父子间的深情,他很爱他的父亲。

指名读。引读:高尔基的儿子只有……还……他顾不上……一直……

高尔基的儿子有多大?他栽花种草只是觉得好玩吗?

(2)想象练说: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爸爸,跟妈妈回苏联去了。他望着满院自己亲手栽种的花草,幸福地笑了。他仿佛看到了_____仿佛看到了_____仿佛看到了_____。

(3)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呀!让我们再次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是啊,儿子要告别爸爸了,他留下了鲜花,也留下了对爸爸一份浓浓的爱意,一份深深的祝福。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开了,你们看———

(4)图文结合,学习第四、五自然段。指名读第四自然段(出示插图)。观察高尔基赏花的神情,想象春风中姹紫嫣红、蜜蜂飞舞的场景。

出示句式(练说):

春天到了,各种各样的花儿竞相开放,有(有的)____,有(有的)___,还有(还有的)_____(颜色、品种、姿态……)。

(5)轻读第四、五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姹紫嫣红的鲜花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享受,此时高尔基正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亲手栽种的鲜花,让我们仔细读读第五自然段,走进他的内心。

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吗?高尔基看___着,闻着___,他___。

(6)面对满院春光,高尔基内心情不自禁涌出对儿子的一种情感———(爱、思)。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抓住“欣赏”“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体会)

出示:“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指名读,齐读。

高尔基欣赏着儿子栽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高尔基此时不禁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他不由自主地又想起了儿子,想起了儿子栽花的情景———(回读第二、三自然段)

2.学习“写信教子”。是呀,儿子留下的不仅仅是鲜花,还留下了对爸爸的一份浓浓的情意,留下了一份深深的祝福。高尔基闻着这淡淡的花香,欣赏着这些美丽的花儿,除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还有许多感想,于是就急不可待地想写信告诉亲爱的儿子,希望儿子也能一同感受这美丽的花朵,体会他此时愉悦的心情,分享他的快乐。请同学们认真读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这封信,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1)引读。

(第7节):亲爱的儿子,虽然你回去了,可是……我望着它们,心里想……

(第8节):我希望你能明白:要是你……

(2)联系生活,理解“美好的东西”。

在高尔基眼里,儿子种的花不仅给自己带来幸福快乐,也给岛上其他人带来美的享受,所以他说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那父亲认为儿子仅仅在岛上留下美好的鲜花就足够了吗?(不够)他对儿子还有着更高的期待呢!

3.同学们,你们也有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吗?(指名生说)

其实,生活中,一句祝福的话,一次无私的帮助,一次掌声,一个握手,甚至一个安慰的眼神,都能够成为美好的东西。所以,当你为家人、为朋友,甚至为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付出时,你就会感觉———(快乐)!

4.正如高尔基信中所说:“‘给’,永远比‘拿’愉快。”(板书)

5.生齐读,你们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吗?

6.高尔基的信,大家理解的真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让我们再次用心去体会高尔基写给孩子的信,相信我们的理解将会更深刻。(齐读高尔基的信的内容)

7.儿子栽花,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亲的深情,父亲写信,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教导儿子要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用的人!可谓父与子情相牵,心相连!

四、创读课文,读出新意

儿子收到了高尔基寄来的信,很激动,决定给爸爸写一封回信。同学们想一想,儿子的这封回信可能写些什么内容呢?(指名说)(1)爸爸,读了你的信,我知道我种的鲜花开了,你很高兴,我也很高兴;(2)读了你的信,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请你代高尔基的儿子给父亲写封回信。

五、课外积累

今天,老师也送同学们三句话,希望它们能伴随你们成长:

1.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2.给别人快乐,自己就会更加快乐。

《农夫和他的儿子》读后感 篇5

从前,有一位老农夫他有两个儿子,他们很懒惰。他们有一个葡萄园,每次老农夫都会去锄草、施肥,一直忙到天黑才回去。有一天,老农夫因为劳累过度病倒了。老农夫把两个儿子叫到病床前,握着他们的手说:“孩子们,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们两个,因此我在葡萄园里埋了一些宝贝。到了春天,你们就把它挖出来吧。”不久,老农夫死了,两个儿子非常伤心,一起安葬了老父亲。春天到了,他们想起了父亲的临终遗言,以为葡萄园里一定埋了很多金银财宝。

于是,两个儿子扛着锄头到葡萄园里挖了起来。就这样,整整一个春天,他们把葡萄园的地全都翻了一遍,可什么宝贝也没找到。由于地被翻得更松软了,使得这一年的葡萄比往年多结出了许多。

看着满园紫盈盈、亮晶晶的葡萄,两个儿子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木匠和他的儿子 篇6

很多人都想拜谢木匠为师,谢木匠说:“对不起,我不收徒弟。”

谢木匠跟老婆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老婆说:“别人不教,可栓子不能不教吧?”

谢木匠就嘿嘿笑:“那是呀,不教他,我这手绝活儿不就真绝啦?”

其时,他们的儿子栓子刚十五岁。那时候,热河镇能打得起家具的没多少。但都挺讲究,家具要成套的,从地下到炕上,炕上要炕柜,地下要春凳、八仙桌、八仙椅、躺柜等,全都用上好的榆木或梨木。木质硬,做着费劲。但谢木匠不怕,肯吃苦受累,做出家具来也确实好,油漆刷过,木纹清晰,光可鉴人。

栓子十八岁那年,正式跟谢木匠干活。

起初,干粗活,用力气,谢木匠干巧活,干细致活。后来,谢木匠就教栓子干巧活,干细致活。

做家具,要凿不少卯子,大大小小的。谢木匠画好线,栓子凿。可在做榫子时,栓子发现,那些凳子之类腿上的榫子比卯子小不少,栓子有些纳闷,就问谢木匠:“爸,八仙椅的卯子大,榫子小,安上也不结实呀?”

谢木匠便嘿嘿笑,说:“傻小子,要是都弄得结结实实的,用上三五十年咱不得饿死呀?榫子小,加楔子,上腻子,用个三五年,散架了再找咱给修,咱的活儿才永远做不完。”

栓子说:“那不是有点使劬了吗?”

谢木匠还是嘿嘿笑:“我不劬点,咱家的日子早没法过啦。”

谢木匠又说:“记住,大件的东西,像躺柜啦,炕柜啦,那是人家装粮食用的,装被褥用的,不好搬动,就给做结实点,能用一辈子。那些常用的小物件经常搬动,也好做,用个三五年就不错了。”

栓子自言自语:“那要是让人家看出来,多不好意思呀?”

谢木匠说:“你傻了不是?我做的东西,神鬼也挑不出毛病来。”

栓子发现,每回要把木板粘在一起的时候,要熬胶熬鳔,只有把胶鳔混合在一起,才粘得瓷实,而且不怕水。谁家做家具,就要准备这些料。熬胶熬鳔是个技术活,时间短了,太稀,用上不牢靠;时间长了,熬硬了没法使。熬胶熬鳔这活儿都是谢木匠亲自来做。胶多少,鳔多少,熬多长时间,都有底数,这底数就在谢木匠心里装着。

大队支书找谢木匠说:“你给我爹做口棺材。”

谢木匠摇头:“那是粗活,我从来没干过。”

支书说:“你把它当细活做不就行了吗?娟子高中毕业二年了,应该推荐她上大学了吧?”

谢木匠沉默良久,说:“好吧。”

谢木匠跟栓子给支书家做了棺材,描龙画凤,看不见榫卯,看不见疤痕,简直是一件华丽的工艺品。支书脸上很有面子,他给老爸准备的棺材,十乡八镇没有第二个,谢木匠因此声名大振。

谢木匠说:“这是绝品。”

有很多人都来找谢木匠做棺材,谢木匠一口回绝。很硬。

支书果然不食言,推荐娟子上了大学。

栓子的姐姐娟子出嫁,家里要陪送一对梨木箱子,谢木匠说:“得给你姐做结实点,用一辈子不行,得能用两辈子!”

栓子仔细观察谢木匠怎么凿卯,怎么做榫,怎么熬胶熬鳔,用了多少,熬了多长时间,一一记在心里。

送姐姐那天,谢木匠长叹了一口气:“这对箱子,我是用心血做的,能用两辈子都不止!”

谢木匠终于老了。谢木匠躺在炕上,跟栓子说:“做家具,最要紧的是胶和鳔,配方合适,熬的时间准,那家具几十年都不会散架子。你记住了,三分之二的胶,三分之一的鳔,是最好的。但你不能这样做,这样做了,你就没饭碗了。”

栓子答:“我早就知道了。三分胶一分鳔,三个时辰不能少。对吧?”

谢木匠惊讶地问:“你咋知道的?”

栓子答:“你梦话里说出来的。”其实,这是栓子暗中观察出来的。

栓子开始了自己独立的木匠生涯。

栓子没有按谢木匠的嘱咐去做。

栓子干活一是一,二是二,做出的家具坚固耐用。

有人说:“栓子,你比你爸实诚。”

栓子问:“你这话是啥意思?”

那人答:“凡是热河镇让你爸打家具的人都知道,你爸留着后手呢。”

栓子红了脸:“不可能呀?我就是跟我爸学的,都一样干活的。”

那人又说:“大件的家具还行,就是那些椅椅凳凳的,用个三五年,就都坏了,还得重新做。”

栓子喃喃地說:“不可能吧?应该不可能啊。”

可栓子心里却明白得很。人心不可欺啊。

后来,栓子赶上了好时代,时髦的家具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当上了栓子家具公司的经理,他的手艺不仅享誉热河镇,还在县城小有名气。

选自《天池》

画家和他的儿子 篇7

师:不久, 一封带着花香、伴着思念、饱含赞美、寄托希望的书信从意大利飞到了苏联, 儿子激动地读着父亲的来信。 (多媒体展示书信传递的过程, 显示信的内容, 师范读书信, 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读父亲的来信。)

师:请你们自由读父亲的来信, 并想一想:父亲在信中说了些什么呢?并结合自己读信的感受猜猜儿子读信时会遇到那些疑问。

生 (兴致勃勃地) 自由朗读着父亲的来信。

师:把你们读信时遇到的疑问和同桌间交流交流。 (生交流)

师: (创设母子对话情境理解信的内涵) 孩子, 瞧你快乐的, 你爸爸来信了?

生1:是的, 妈妈, 我爸来信了。

师:信中说了些什么, 能说给妈妈听听吗?

生1:爸爸夸我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师:你怎么肯定这美好的东西就是鲜花呢?

生1:这里的破折号就告诉我们, 这美好的东西就是鲜花。

师:孩子, 爸爸在信中除了夸你, 还说了些什么?

生2:爸爸在信中说, 要是我无论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 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 那我的生活就会非常愉快。

师:你爸爸要你时时、处处, 经常不断地为别人种鲜花?

生2: (笑, 摇头)

师:这里, 美好的东西不是指鲜花, 那你认为是什么?

生2: (一时语塞)

师:还记得课前朗诵的那首小诗吗?那首小诗里就藏着许多美好的东西, 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 (媒体出示小诗)

生2: (轻轻地读小诗) 一束花, 一句话, 一个微笑, 一次帮助都是美好的东西。

师:这些东西能给人带来快乐, 是多么的美好。孩子, 所有能给人带来快乐的都是美好的东西。

师:你给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吗?

生1:有。我为灾区学生捐款, 让他们像我一样上学。

师:你这么做, 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2:我感到很快乐!

师:给予别人快乐, 自己也感到快乐。

生3:有一次, 一位小朋友摔伤了, 我用零花钱给他买了创口贴。虽然我没有了零花钱, 但是我心里还是很快乐。

师: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

生2:开学大扫除, 我尽管干得很累, 但看着亮堂堂的教室我心里乐滋滋的。

师:付出劳动也是一种快乐!

……

教学反思

一、提问要精心设计, 目的明确

师生互动交流的主要形式就是提问, 提问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必要手段。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 只会分散精力, 浪费时间。因此, 备课时要有强烈目标意识, 围绕目标设计提问, 而且环节不宜太多太细, 问题不宜太多太杂, 因为学生主体性的凸显、创造性的解放、独到见解的发表、个性的感悟、体验和张扬, 必须依赖于问题设计的大容量、大空间。“读懂父亲的来信, 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是本章节的教学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设计这样的问题:“请你们自由读父亲的来信, 想一想:父亲在信中说了些什么呢?并结合自己读信的感受猜猜儿子读信时会遇到哪些疑问。”这样的提问不仅激起了学生自主读书的愿望, 还培养了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自觉质疑的习惯。

二、提问要循循善诱, 层层深入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提问既要有深度, 又要体现层次性, 使学生在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过程中, 充分享受到探索的乐趣。案例中, 理解“给, 永远比拿快乐”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我以“美好的东西”这一关键词为切入点, 创设母子对话情境, 层层设疑:你怎么知道那“美好的东西”就是鲜花?这里“美好的东西”还是指鲜花吗?你给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吗?你有什么感受?这样以“美好的东西”为核心, 层层递进, 步步追问, 学生对“给, 永远比拿快乐”的理解达到全面准确的理解: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深刻性。

三、提问要面向全体, 因人而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 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因此, 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班, 教室里不应该出现“被遗忘的角落”,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得到老师的关注。

画家和他的儿子 篇8

中国花鸟画最初的画法是用墨线勾出轮廓,再添上色彩。到了唐代,发展出一种不用墨线勾轮廓的画法,因画中全为色彩绘染,不藉墨线为骨,故将这种技法称之为“没骨法”。此后没骨画法不断地发展演化,最终成为中国花鸟面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明代画家孙隆生活在我国花鸟画艺术的变革时期。他善于学习古人,又不拘泥于古人,敢于创新。当我们见到孙隆这件《花鸟草虫图》卷时,会被他那别具一格的画风所吸引,能强烈地感受到他的花鸟画富有新意,像孙隆这种花鸟画的风貌,在他之前尚未见过。孙隆是明初独树一帜的杰出花鸟画家,由于他的创新,丰富了我国写意花鸟画的表现技法,使我国传统的写意花鸟更臻成熟和发展,对后世产生了强烈影响。

《花鸟草虫图》卷,纸本,洒金笺。纵23.5厘米,横533厘米。画卷用没骨法依次写出西瓜、藤蔓、紫茄、莱菔、睡莲、杂草及野卉之属,其间以精细之笔描绘了田鼠、青蛙及草虫。整个画卷布置巧妙,手法灵活,作者直接以色彩点染物象,用墨极少,不事勾勒,色彩鲜艳协调,画面生机勃勃,充满田园景趣,情调温馨淡雅。

《花鸟草虫图》卷是吉林省博物馆1964年征集到的孙隆绘画作品,画卷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即鼠瓜、紫茄、莱菔、鹊鸰秋荷、青蛙睡莲五则。

鼠瓜一则,画一微有土坡的西瓜地里,瓜熟叶茂,枝蔓环绕,一只田鼠正蹲坐在土坡之上捧食西瓜,只见它一边贪婪地啃食西瓜,一边还用双眼警惕地环顾四周。土坡周边杂草丛生,野花盛开,其间有双蝶在花间飞舞,螽(zhong)斯在草地间觅食。作者一变唐宋以来以工笔之法画草虫,以细线勾写形体,再加颜色,勾丝细毛,每一画皆费时甚多。该鼠瓜一则,笔者以没骨画法直接点染,笔致松灵疏放,意笔写出草虫姿态神韵,其“点染之工,运腕之妙”把各种小生命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在色彩的运用上,画家将全段形成一个统一的绿调子,画面淡雅清新,各种事物经过画家的巧妙安排,自然界那种充满着无限生命力的美丽景象跃然于纸上。

紫茄与莱菔二则,表现手法完全不同,系按实物写生之法绘制而成。紫茄纯以色彩做写意,紫茄本身用紫色加墨绘出,色彩浓艳,茄子本身留白,或用清水笔蘸少许色彩晕染,使得紫茄更加丰润且富有立体感。茄叶、枝干都用深浅不同的色彩,以大写意笔法写出。用笔极为简放概括。叶片在未干时用绿色勾筋脉,色彩自然融合,叶片鲜嫩透明。整幅画面用笔轻松疏放,色彩艳丽透明。由于画家将色彩的调和及水分的掌握运用得恰到好处,使得茄子、茎、叶以及茄花暾蕊的质感和光感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此画可称为我国最早的一幅水彩画。而莱菔的画法,则运用了以近似纸色的黄绿色彩来烘染,留出宣纸的白色作为莱菔本身,由于莱菔外轮廓的毛涩感处理得十分得当,使得莱菔的立体感和充满水分的质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两个莱菔在构图安排上也楚楚有致,毫无呆板之意,色彩的轻重上也不散乱。此则绘画对象形象逼真,绘画技法别具一格。

长卷的第四则绘的是鹆鸰、秋荷。画家以简练泼辣、洒脱自如的没骨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秋光色影中大自然的景色。画中一枝旁逸斜出的莲蓬向画面的左上方高高挺起,一只鹊鸰鸟站立在被秋风吹乱的荷叶上缩瑟回顾,整个画面构图新颖别致,独具一格,呈现出一派天籁之趣。此生动传神的花鸟草虫画面,应是画家在大自然写生时,突然观察到这一生动场景,进而激起他的艺术冲动激情而挥写成的。由于得自于大自然的陶醉,情感激动,使画家表现手法“笔思转新”而不拘陈法,纵情挥之,故使作品生动传神。

青蛙睡莲是全卷最末也是最长的一则,画的是河塘一隅,莲叶片片浮满水面,劲草破水而出。由于画卷低矮,作者以画面横向充分展开的形式,将河塘宽阔平远的意境表现得非常完好。青蛙蹲伏在两片睡莲叶上,两眼注视着落在水草上的豆娘,整个画面看似十分寂静,但却让人感受到青蛙的伺机而动。水中的劲草,莲叶的动势都和青蛙所注视的方向一致。作者有意减淡青蛙周围的色彩调子,把人们的目光吸引至Ⅱ主题上来。我们知道,花鸟画最崇尚情趣,画之雅俗,不在于形,而在于神气韵致的营造,孙隆将这寓动于静的场景表现得如此完美,使人感觉整个画面浑然一体,生趣盎然。

《花鸟草虫图》卷,是孙隆传世画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画卷充分反映出明代画家孙隆在花鸟画艺术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画卷艺术概括性强,表现技巧精湛,形象准确,神态生动,写意中不失工细,工细中寓有写意与写形,没骨与勾勒,完全地融合在画面中。孙隆的没骨画法,即多用色彩直接写意,因而更有清新明快之感。画史称孙隆“生而颖敏”、“有仙人风度”,揭示了他在绘画艺术上达到了“自成一家与众不同的境界”。孙隆独树一帜的花鸟画风貌,开启了明代写意花鸟画之先河,并逐渐成为后来花鸟画的主流。

关于明代画家孙隆,从许多撰写和记述明代画家孙隆的文字材料看,长久以来对明代画家孙隆是一人之说,还是两人之说的看法不甚一致。一种说法认为,我国明代有两位画家叫孙隆,其中一位生活在毗陵,他的没骨画法,对我国明代花鸟画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另一位生活在瑞安,因其擅工梅花,且曾出任徽州新安知府,故而有“梅花太守”之美称;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将上述二位孙隆的材料糅二为一,认为我国明代只有一位名叫孙隆的花鸟画画家。

针对以上诸说,我想通过对现存孙隆作品的分析比较来谈谈自己的看法。现存署名明代画家孙隆的画迹,多年来湮没不彰,寂然不为人们所知,现所能见到孙隆的绘画作品有以下七件:1,《芙蓉游鹅图》轴(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花鸟草虫图》卷(纸本,设色,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3,《雪禽梅竹图》轴(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4,《花鸟草虫图》册(绢本,设色,现藏

于上海博物馆);5,《写生图》册(绢本,设色,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6,《牡丹图》册(纸本,水墨,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7,《墨梅图》册(纸本,水墨,现藏于杭州西泠印社)。

从这七件绘画作品的款识和印章上,我们可以了解如下情况:1,《芙蓉游鹅图》轴,钤朱文“孙隆图书”、“金门侍御”、“开国忠愍侯孙”印玺三枚;2,《花鸟草虫图》卷,钤朱文“孙龙图书”、白文“痴”、朱文“开国忠敏侯孙”三枚印玺。卷后有董振秀康熙廿四年(1685年)题跋,略云:“公讳隆,自号日痴,工与绘事。宣宗章皇帝(朱瞻基)时洒宸翰,御管亲挥,公尝与之俱。”3,《雪禽梅竹图》轴,钤朱文“开国忠敏侯孙”印玺一枚;4,《花鸟草虫图》册,每页钤朱文“孙龙图书”印玺一枚,末页小书“钦赐”二字,下钤朱文“崆峒遗迹”印玺一枚;5,《写生图》册,每页分钤朱文“孙龙图书”、“开国忠愍后裔”、“崆峒遗迹”印玺三枚,印上方亦小书“钦赐”二字;6,《牡丹图》册,落款“都痴道人龙”,并钤白文“孙龙之印”印玺一枚;7,《墨梅图》册四页,与陈宪章(录)梅八页合装一卷。画无名款,钤朱文“大吉”、“雪斋清适”印玺二枚。后有王直(行俭)一跋,略云:“右梅花二十四幅(按今存十二幅),永嘉孙从吉、越陈宪章所作。予家江南,水边林下多见之,北来无有也,故二友为作以适予意。……抑巷老人王行俭书于北京澄清坊私第之小瀛洲。正统四年十月朔日也。”再从以上七件绘画作品的风格上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前六件绘画作品与第七件《墨梅图》的绘画风格迥然不同,它们绝非出自同一位画家的手笔,应视其为两位不同画家所为。

综其绘画风格的分析比较,加之上述材料,以及参考以往画史材料的考证核实,我认为明代应有两位画家叫孙隆,二人虽同为明代著名画家,但字号、籍贯、擅长的画种都不相同。以往有将二人合并为一者,应予以纠正。为供日后研究孙隆绘画艺术的人员参考,我将二位孙隆的材料归纳概述如下:

其一,孙隆,明代画家,一作孙龙,字廷振,生卒年不详,号都(或日“小”)痴、都痴道人,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人。明代开国忠愍(亦称“忠敏”)侯孙兴祖后裔。生而颖敏,风格如仙。宣德年间入内廷为翰林待诏,曾为“金门侍御”(翰林待诏)。活动于永乐、宣德、正统(1403至1449年)间。擅长画花鸟、虫鱼,不加勾勒,运用色彩渲染,生动鲜活,尤有机趣,融合徐熙落墨花及赵昌没骨法而有所发展,自成一家。或云“得徐熙野逸之趣”。以彩色渲染为主,也擅水墨淡着色的花鸟画,有时工细入微,有时水墨淋漓,或使工细的勾勒与没骨相结合,有色有墨,墨色交融。山水宗米芾、米友仁父子。姜绍书称他为“写生名手”。其写意花鸟画之成就,及没骨技法,对后世泼彩写意影响深远。传世画迹有《芙蓉游鹅图》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雪禽梅竹图》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花鸟草虫图》卷(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花鸟草虫图》册(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写生图》册(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牡丹图》册(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小传见《图绘宝鉴·续纂》卷六、《珊瑚网画跋》卷廿一、《无声诗史》卷一、《明画录》卷六、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卷廿六“艺术”门等书。

其二,孙隆,字从吉、大吉,号雪斋。生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卒于宪宗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浙江瑞安(今仙降镇)人。永乐九年(1411年)辛卯岁贡生,正统(1436-1449年)时曾为徽州(新安)知府,政尚宽简,平易近民,始终以廉自守,致仕归,民怀其德,地方志入《循吏》传。绍兴徐沁的《明画录》中记载,称其梅花得益于王冕笔法。其书画与当时的著名书画家夏昶齐名,曾以绘画供奉内廷,因其所画梅花闻名于世,曾有“梅花太守”之称。传世作品仅见与陈录合璧《墨梅图》卷,现藏杭州西泠印社。其女及婿任道逊,亦善画梅,传世业。小传见《东里续集》,《明画录》卷七,康熙《徽州府志》卷三,嘉庆《瑞安志》卷七、卷八等书。

上一篇:数学表征下一篇:教学反思提升实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