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画家个人简历

2024-04-29

农民画家个人简历(共9篇)

篇1:农民画家个人简历

农民画家获奖感言

察布查尔农民画家获奖感言:创作灵感从生产劳动中来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馆传来喜讯,在自治区“去极端化”新疆首届农民画大赛中,察布查尔县农民画家赵桂清的《治理“三非”打击非法宗教活动》和关金昌的《解脱》摘得三等奖。

农民画家赵桂清很有绘画天赋,从小喜爱绘画创作。如今,赵桂清已经74岁了,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但他通过努力,使自己的作品有了鲜明的特色。

赵桂清告诉记者,1987年退休以后,他一直在寻找创作源泉,细心观察周围的变化,为绘画提供最真实的原型。在他的眼里,农民画家就是要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从生产劳动中寻找创作灵感。

谈及此次获奖的作品,赵桂清说,近年来,受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新疆暴力恐怖案件时有发生,全疆人民都非常痛恨。作为一名农民画家,他想通过手中的画笔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因为是第一次创作“去极端化”题材的作品,刚开始脑子一片空白,有时一坐就是一整天。有一天,村里开展民族团结宣讲,他突发灵感有了初步的构思。后来与察布查尔县文化馆副馆长关德光进行沟通,确定了作品的创作方向。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一位老人正在给周围的百姓宣讲,开展治理“三非”打击非法宗教活动。

另一位获奖的农民画家关金昌告诉记者,他的作品《解脱》表现的是几名少数民族妇女脱掉吉里巴甫服后换上少数民族服装,欢快地跳起了舞蹈。这幅作品的创作灵感也来源于现实生活。

关金昌说,近年来,受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社会上一些少数民族妇女穿着吉里巴甫、里切克类服饰。从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来看,吉里巴甫、里切克类服饰不是维吾尔族的传统服饰,也不是穆斯林的传统服饰,而是宗教极端势力突显其极端思想的具体表现。现在,经过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许多少数民族群众对吉里巴甫、里切克类服饰有了正确的认识,坚决抵制这类奇装异服。

参加“去极端化”新疆首届农民画大赛,也加深了关金昌对农民画的理解。他认为,此次大赛主题切合当下新疆反恐维稳的形势。他要用手中的画笔,让老百姓更加直观地看到暴力的罪恶本质。新疆各族人民都是一家人,会永远团结友爱、和睦相处。

据了解,察布查尔县是全疆15个已经挂牌命名的“农民画基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农民画创作历史。该县的农民画创作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初,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值得骄傲的是,在上世纪70年代,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麦盖提察布查尔农民画选》,时隔30多年后,《察布查尔农民画选》也于不久前付梓出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关德光说,创作一幅优秀的画作,对传统文化和创作技法需要有深厚的积淀。自接到自治区举办首届“去极端化”农民画大赛的消息后,察布查尔县的农民画家便聚集文化馆,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交流学习,切磋技艺。大家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并融入了适应时代潮流的新元素,使创作主题鲜明,又生动反映了群众的生活、劳动和情感,也寄托着新时期农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创作接地气助“农民画家”走向世界

就在全国上下开展学习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久,笔者在媒体上看到一篇中国农民画家的画作《有爱才有福》获得纽约联合国总部好作品奖。这位平时的农民画家陈上智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候说:“我的画离开中国农村,离开农民就一文不值。”这种朴实的话语、严谨的创作心态正是对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一种生动诠释。

树高千丈也忘不了根。陈画家是农民的儿子,广袤而敦厚的农村给了他生命的给养。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凭着画画的手艺,陈上智也曾在大城市打拼了十年,选择回乡的原因不是挣不到钱,而是“只有闻到乡下的泥土味,画画才有灵感”。众所周知,虽然灵感来源于很多:一件事、一个人、一件东西,都可以触发你个人的灵感,但是要因个人所接触的经历和感情而定,农村是我们的根脉,那是我们最难以割舍的情,当然也是陈上智创作灵感的来源。

“捧出青山为给养,收来云海作文章”。一位朴实的农民画家,将自己再国际上获得大奖作品功归于农村,这是对生他养他的土地的感恩。“我的画离开农村,离开农民就一文不值。”这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还可以看成他对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一种生动诠释。我们知道好的文艺作品首先就是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正所谓,有地气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生气,而有生气的文艺作品才能产生催人向上、鼓舞人心的正能量。陈上智才是农民自己的艺术家!

农村的山水,风土人情不仅给了老陈独特的创作灵感,因为农村的质朴,憨厚,纯净天地都是他梦中追寻的身影,乡里乡亲、乡音绕心,让他随时触到她温暖,和可人的灵魂!当然,有这样经历的相信不止老陈一人,以农村为背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仅可以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素材,还可以纯净心灵,直接体会到人物的真实生活情景,也最容易激发创作灵感,使作品尽善尽美。陈上智的画不讲究准确的人物造型,也不讲究结构透视,在他粗放的线条和明快色彩中,却透露出农村人淳朴率真的情感。庄稼丰收、家人平安和睦这难道不是艺术不可缺失的艺术之美吗?

经过了人生历练陈上智明白什么才是他真正的创作灵感,因为他对农村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正因为此,才使得他回到农村,从农村汲取创作的给养,将自己的真心才艺为农村而创作,“我的画离开农村,离开农民就一文不值。”虽然是一句谦辞,但是确实这位农民画家接地气的真情袒露,用这样的创作心态来创作,那才是真正的“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创作出不朽的作品来!

如果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都能像这位朴实的农民画家一样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那么我们才能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篇2:农民画家个人简历

察布查尔农民画家获奖感言:创作灵感从生产劳动中来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馆传来喜讯,在自治区“去极端化”新疆首届农民画大赛中,察布查尔县农民画家赵桂清的《治理“三非”打击非法宗教活动》和关金昌的《解脱》摘得三等奖。

农民画家赵桂清很有绘画天赋,从小喜爱绘画创作。如今,赵桂清已经74岁了,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但他通过努力,使自己的作品有了鲜明的特色。

赵桂清告诉记者,1987年退休以后,他一直在寻找创作源泉,细心观察周围的变化,为绘画提供最真实的原型。在他的眼里,农民画家就是要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从生产劳动中寻找创作灵感。

谈及此次获奖的作品,赵桂清说,近年来,受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新疆暴力恐怖案件时有发生,全疆人民都非常痛恨。作为一名农民画家,他想通过手中的画笔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因为是 入了适应时代潮流的新元素,使创作主题鲜明,又生动反映了群众的生活、劳动和情感,也寄托着新时期农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创作接地气助“农民画家”走向世界

就在全国上下开展学习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久,笔者在媒体上看到一篇中国农民画家的画作《有爱才有福》获得纽约联合国总部好作品奖。这位平时的农民画家陈上智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候说:“我的画离开中国农村,离开农民就一文不值。”这种朴实的话语、严谨的创作心态正是对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一种生动诠释。

树高千丈也忘不了根。陈画家是农民的儿子,广袤而敦厚的农村给了他生命的给养。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凭着画画的手艺,陈上智也曾在大城市打拼了十年,选择回乡的原因不是挣不到钱,而是“只有闻到乡下的泥土味,画画才有灵感”。众所周知,虽然灵感来源于很多:一件事、一个人、一件东西,都可以触发你个人的灵感,但是要因个人所接触的经历和感情而定,农村是我们的根脉,那是我们最难以割舍的情,当然也是陈上智创作灵感的来源。

“捧出青山为给养,收来云海作文章”。一位朴实的农民画家,将自己再国际上获得大奖作品功归于农村,这是对生他养他的土地的感恩。“我的画离开农村,离开农民就一文不值。”这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还可以看成他对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一种生动诠释。我们知道好的文艺作品首先就是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正所谓,有地气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生气,而有生气的文艺作品才能产生催人向上、鼓舞人心的正能量。陈上智才是农民自己的艺术家!

农村的山水,风土人情不仅给了老陈独特的创作灵感,因为农村的质朴,憨厚,纯净天地都是他梦中追寻的身影,乡里乡亲、乡音绕心,让他随时触到她温暖,和可人的灵魂!当然,有这样经历的相信不止老陈一人,以农村为背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仅可以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素材,还可以纯净心灵,直接体会到人物的真实生活情景,也最容易激发创作灵感,使作品尽善尽美。陈上智的画不讲究准确的人物造型,也不讲究结构透视,在他粗放的线条和明快色彩中,却透露出农村人淳朴率真的情感。庄稼丰收、家人平安和睦这难道不是艺术不可缺失的艺术之美吗?

经过了人生历练陈上智明白什么才是他真正的创作灵感,因为他对农村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正因为此,才使得他回到农村,从农村汲取创作的给养,将自己的真心才艺为农村而创作,“我的画离开农村,离开农民就一文不值。”虽然是一句谦辞,但是确实这位农民画家接地气的真情袒露,用这样的创作心态来创作,那才是真正的“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创作出不朽的作品来!

如果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都能像这位朴实的农民画家一样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那么我们才能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农民运动会开幕词

目录

展示“更高(谢谢你访问好范文..)、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

―今年,是四面山喜事连连、再获丰收的一年:“两地一中心”的战略目标得以顺利推进;新华集团的进驻为四面山的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旅游收入较去年又有新的增长;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扎实开展、并将作为江津的代表接受**和中央的检查。这些成绩,是在座各位的骄傲、是景区内6000多父老乡亲的骄傲、是所有四面山人共同的骄傲!

-本次运动会是把先进性教育活动办成群众满意工程、丰富群众生活、满足群众意愿的举措之一。从今年开始,每年都要举办一次,要办成景区内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一块金字招牌。并以此为契机,振奋人心、凝聚力量,为把四面山打造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而努力。

―我衷心希望,在大会组委会的领导下,在全体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要把本届运动会开成一个隆重、热烈、团结、安全的运动会,开成一个讲文明、讲风格、讲公正的运动会。希望运动员发扬奥林匹克精神,顽强拼搏、公平竞争,比出好成绩,赛出新风尚,取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为推进景区体育事业发展做出新贡献。

―最后预祝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祝四面山首届“络维杯”农民运动会圆满成功!

农民运动会闭幕词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乡亲们、同志们:

----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四面山首届“洛维杯”农民运动会在

大家的热情参与和共同努力下,在“洛维”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仪程,现在就要落下帷幕了。在这里,我谨代表四面山管理委员会,向在本届运动会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代表队和运动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成功举办本届运动会付出辛勤劳动的组委会全体工作人员和积极参加本届运动会的全体运动员、裁判员以及所有为本届运动会付出努力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届运动会无论是各代表队的有序组织,还是运动员的顽强拼搏,都充分体现了景区人民团结奋进、精诚协作、敢于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

----运动会期间,运动员不畏强手,争创一流;工作人员尽职尽责,认真公正。这一切都为本届运动会的圆满成功提供了保证。

----这次运动会展示了较好的运动水平和高尚的体育道德,增强了四面山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体现了各参赛代表队的群体意识、竞争意识、团队精神。这一切都将成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做好今后的各项工作。

----“生活要小康,身体要健康”。随着政治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健身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我们要以本届运动会为契机,推动景区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增强景区群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自觉性,形成全民健身的热潮。推动四面山各项事业特别是旅游事业再创辉煌。

----谢谢大家,让我们明年再相会。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乡亲们、同志们:大家好: 在这春光明媚、花红柳绿的日子里,在这举国欢庆“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日子里,汤家什村春季农民体育趣味运动会隆重召开了,这是汤家什村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此,我谨代表汤家什村党支部 村委会 监委会对运动会的召开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全体运动员、文艺表演人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工作人员致以亲切的问候!向所有到会的领导、社会各界人士表示热烈的欢迎!

近年来,汤家什村牢牢把握机遇,克服各种困难,呈现出了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继续稳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收入快速增长的良好局面。这对全村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伴随着汤家什村的不断发展,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显得更加迫切,本次运动会的召开,就是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满足群众意愿、丰富群众生活、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并以此为锲机振奋人心、凝聚力量、推动发展、促进和谐,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繁荣的汤家什而努力。

我衷心希望,本次春季农民体育趣味运动会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运动员、文艺表演人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把本届运动会办成一个隆重、热烈、团结、安全运动会,办成一个讲文明,讲风格、讲公正的运动会。希望参赛员能发扬奥林匹克精神,顽强拼搏,公平竞争,比出好成绩,赛出新风尚,取得优异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为汤家什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最后预祝:运动员能取得好成绩!汤家什村春季农民体育趣味运动会取得圆满成功!

奋人心、凝聚力量,为把四面山打造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而努力。

―我衷心希望,在大会组委会的领导下,在全体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要把本届运动会开成一个隆重、热烈、团结、安全的运动会,开成一个讲文明、讲风格、讲公正的运动会。希望运动员发扬奥林匹克精神,顽强拼搏、公平竞争,比出好成绩,赛出新风尚,取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为推进景区体育事业发展做出新贡献。

―最后预祝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祝四面山首届“络维杯”农民运动会圆满成功!

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收入快速增长的良好局面。这对全村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伴随着王家庙村的不断发展,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显得更加迫切,本次运动会的召开,就是把党的先进性、“创先挣优”活动办成群众满意工程,满足群众意愿、丰富群众生活、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并以此为锲机振奋人心、凝聚力量、推动发展、促进和谐,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繁荣的王家庙而奋斗!

我忠心希望,本次农民运动会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把本届运动会办成一个隆重、热烈、团结、安全运到会,办成一个讲文明,讲风格、讲公正的运动会。希望参赛员能发扬奥林匹克精神,顽强拼搏,公平竞争,比出好成绩,赛出新风尚,取得运到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为王家庙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最后预祝:运动员能取得好成绩!王家庙村 主席台上的各位领导、嘉宾,他们是:

篇3:农民画家米勒的作品分析

十九世纪的欧洲,如果用幅绘画作品来描绘当时的场景,那必定是烟囱林立、机器轰鸣的一幅工业生产画面。伴随时代而出现的是,一大批新的思潮和实物。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活及相关领域也同时产生了巨大的变革。无论你是社会哪个阶层的人,都亲身见证了一个新时代的诞生,一枚强烈的时代烙印深深地印在了这个特殊历史时期下诞生的艺术家身上,美丽而冷静地存在着。

随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大量农民破产并涌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工厂主资本家和产业工人之间的二维阶级构成让人们的阶级及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普通劳动者很难维持日常生活,城市污染到了严重的状态,阶级分化严重, 矛盾不断升级,各阶层的相互斗争大面积出现。“旧的政治体制、社会架构和利益分配格局已经无法跟上历史的车轮, 人们要求自由,渴望平等,更怀念过去。”工业革命影响的领域和范围不断地扩大,与英国一水之隔的法国也逐渐出现了上述的社会问题,当社会制度明显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社会问题一步步被摆到了前台,这时在大多数巴黎民众的心中,理想中的绿洲- 那片没有被工业革命所涉猎的森林和乡村就成了他们逃离都市挤压的自留飞地。

枫丹白露森林(Fontainebleau)深处,有一个叫做巴比松(Barbizon)的村庄。在此之前,这里与法国其他处的乡村并无分别,但自1850年开始的不到20年的岁月里,一批怀揣理想的画家聚集到了那里。“艺术家们渴望短暂的逃离,远离拥挤的城市和繁华,投身大自然去寻找心中的宁静。 寒冷的冬季和温暖的夏季,加上充足的降雨,使这片4.2万英亩的森林孕育着多样的植被,并成为巴黎民众的休闲目的地,也成了青年艺术家们心灵的聚集所。”当很多艺术家离开巴黎前往巴比松的时候,那个季节一定是夏天。

反映真实的生活,在自然中写生,用画笔创作真实的风景是巴比松画派的重要特点,也是取代学院派虚假历史风景画的贡献之一,从此19世纪法国艺术界声势浩大的自然与现实美术运动序幕被徐徐拉开。与此同时,像杜比尼、狄亚兹、特鲁瓦勇、柯罗等巴比松画派代表人物陆续出现。他们以自然我主线,抛弃了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作品直接聚焦于自然与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没有歌颂英雄史诗的宏达,也没有异国情调的神话故事,有的只是自然生活, 是每个普通民众的生活。在这群艺术家中,让.弗朗索瓦.米勒走得尤其行色匆匆。

1848年,让- 弗朗索瓦 • 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带着家人离开了巴黎,因为他们要躲避大革命之后的霍乱。 他们来到了枫丹白露这片森林,全家在森林边缘的农屋里安静的生活。生活虽然很匮乏,但是米勒没有因此消沉相反作品更为丰沛了。米勒一生以画笔孜孜不倦的创作着农民和工人的现实生活,作品无处不体现着现实状态和平静中的尊严。如果从对于时代变迁的敏感度来讲,艺术家的嗅觉要敏捷于整个社会。

19世纪,法国风景画从小流派转变为艺术主阵地,作品主要体现艺术家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反叛,更多的是对当下的关注,体现了站在工业化发展的现实中对农业社会的无限怀念。而怀念之深之切还要首推米勒。他的传世名作《拾穗者》,作品创作于1857年,真实的描绘了三个农夫在田地里弯腰劳动的场景。画面近景中的人物没有具体姓名,确代表了当时最贫穷的阶级。作品用灵巧的手法描绘了农村中最普通和常见的场景:秋天,金色的田野一望无际,收割后的麦田里有三个农妇正弯腰捡拾着被遗落的麦穗,因为这是可以充饥的。与此相反,她们身后那高高堆起的麦垛好像并不属于她们。通过画面人们看不清农妇的面容和表情,但米勒却将农夫们描绘的如古典雕刻一样美。从动作上看三个人虽然角度不同但却有着连环的美,就像一个捡拾麦穗的动作分解图。一个是红色头巾的正在紧张的捡拾,一个是手拿一大束,袋子里小有收获;一个是蓝头巾的好像有些累了,显得似乎疲惫不堪,只能用手撑着腰来支撑整个身体的力量。在整个画面的右侧,一个妇女弯着腰却侧脸,手拿一大束麦穗, 好像正在检查拾过的麦迪里时候有遗漏的麦穗。显然捡拾麦穗是一项枯燥乏味却又繁重的体力劳动,然而在米勒的作品中,我们没有看到悲观和乏味。他所勾勒的三位农妇朴实、 静默更为神圣,就像参天的大树扎根在肥沃的土地上。正像罗曼 • 罗兰评论说“米勒画中的三位农妇是法国的三女神”。 米勒运用了暖黄,即便是红、蓝头巾的那种浓郁色彩也完全融化在了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米勒在整个作品中运动手法简洁而朴实,天空与麦田显得和谐而美丽,丰富的色彩溶于极其柔和的调子中,展现给观者一片迷人的乡村风光。《拾穗者》和米勒的其他作品一样,画面简洁并通俗易懂,但不浅薄和平庸,有着很深的寓意,让观者深思,这也恰恰是米勒作品的重要艺术特色。

也许是和米勒的出身有关,他出生在著名的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农耕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对米勒而言, 巴黎就是片荒漠,令人极其厌恶,只有步入艺术之殿- 罗浮宫才能令他感到无比的亲切和安慰,就像来到了生命力盎然的大自然,一片充满生机的绿洲。米勒曾经说过:“我生来就是个农民,到死了也是个农民。”正像他对自己的评价一样,米勒深深的热爱着乡村的自然美,也深深的热爱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在当时是浪漫派的代表,他嫉妒厌恶工业革命带来的物质化、污染化,选择了隐居的生活,米勒也是一样,他选择了歌颂自然和真实生活的美。巧合的是米勒的创作与湖畔派是个不经意间在当时的社会里构成了遥远的平行。在他的作品中没有忧愁、烦躁和焦虑,有的只是自然和恬静,很可惜的是这份自然与恬静与工业文明不相融合,深深地表达了对以往农业社会的眷恋和怀念。米勒的作品中没有农民反抗的场面,没有牢骚和压迫,也许是因为他温厚的精神中流淌着宗教情绪的缘故。但是恰恰相反的是,米勒似乎在用胼手胝足,粗衣陋食的劳动者的形象来抗争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尽管这种抗争显得那么温和。

篇4:行走在乡间的农民画家

上小学时的一堂美术课,让韩浩涛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当时家中条件十分艰苦,家中没有足够的条件给他提供帮助,10多岁的他只好边卖画边画画,周末的时候经常在户县钟楼一代销售自己的作品,通过赚取一些费用贴补自己绘画的需要。

有一次,韩浩涛在卖画时,巧遇户县农民画的老画家徒成黎老师。徒老师第一次发觉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对绘画如此热爱,就决定把他推荐给县文化馆。果然,文化馆里的很多老师都对这个孩子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破格收留他学习绘画。

韩浩涛先后师从丁济堂、刘群汉等名师,经过名师指点,再加上他的刻苦钻研,他的绘画技能得到了很大提高,渐渐地在乡里有了名气,很多人家都请他到家中作画。

高中毕业后,不管是在乡里还是在工厂,韩浩涛都没有中断喜爱的绘画事业。1992年,为了更好地学习,他独身一人来到云南,被纳西族传统民族艺术深深吸引,下决心在这里学习研究,并开了一家自己的小店,专门经营纳西族民间艺术作品。

云南十年,韩浩涛大开了眼界,他不仅汲取了纳西族文化艺术的精髓,而且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篇5:画家王国正简历

1938年生于河南巩义市。陕西美术家协会、书法协会、漫画协会会员。

1958年到1964年,“陕西商业报”美术编辑,并先后在陕西日报、西安日报、陕西工人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漫画、插图、图画、连环画等作品数百幅。1965年,赴北京筹备全国农业展览,担任美术设计和制作。

1996年被陕西书画培训学院聘为本院特聘画家,并与1999年受聘为该院国画系教授。

2002年,受聘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并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

2002年,被西安老年大学聘教育学院,新城党校等校书画班讲授中国画课程。自年青时起至1997年间,多次参加省级美展、漫画展。1997年参加日本奈良美术展并获奖。

1998年,应邀参加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中国香港美术研究会和马来西亚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跨世纪和平杯”国际书画大展,作品被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收藏。1999年,应邀在浙江横店影视城举办个人画展。

2003年,参加浙江浙江横店集团举办的全国著名书画家交流活动,期间五幅个人作品被该集团收藏,并特邀为浙江省金华军分区创作巨幅山水画“四季”。

2004年,参加“陕西省国画优秀作品展”和“陕西老年书画精品展”并获奖。2005年,参加“中国电影百花书画大展”,并获“艺术创新”奖。

2006年,被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评为“中国书画创新人物”。

2007年,共有十幅个人作品应邀赴日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并被日方收藏。

篇6:法官画家吴俊彬,个人艺术馆

近年来,特克斯县人民法院通过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塑造法院行为模式、丰富法院文化生活、营造法院文化氛围。进一步推进了法院文化建设工作。

2007年,特克斯县人民法院法官吴俊彬,成功举办全国法院干警个人首个画展,将《百骏图》献奥运,并在伊犁州法院现场作画,他的指画让全场耳目一新。他的诗歌在中国法官协会组办的“千山杯”法官诗歌大赛评比中获优秀奖,被邀请到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典礼。他的国画、诗歌和篇简报被《法院网》、《天山网》、《新疆平安网》、《伊犁党建网》、《特克斯党建网》、《特克斯网媒中心》、《伊犁晚报》、《伊犁审判》等媒体采用,为了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创新工作,他还创新编辑了《纪检监察月报》。他的全国独创铜雕作品,受到《鉴宝》节目贾文忠大师高度赞赏。

2016年特克斯县人民法院开设专门的展厅展示吴俊彬的个人法官廉政文化作品,吴俊彬艺术馆展示了他的多年的艺术成就,成为当地的伊犁州法院文化特色,对法院的廉政文化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016年12月,其创作四尺整张《牧驴图》香港天行者基金会拍卖8万元。法官画家吴俊彬,黄胄嫡传弟子,独创牧驴体书法,吴俊彬还擅长诗歌,通音律,独创俊彬铜雕。

篇7:农民画家个人简历

科学中国

2016-05-02 13:35

篇8:农民画家个人简历

綦江农民版画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 作品取材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 表现手法在简单传授绘画技法的基础上, 大量吸收了当地民族民间美术技法, 诸如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木雕、石刻、布贴、挑花、木板年画、剪纸、蓝印花布等表现手法, 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作品突现出古朴稚拙, 夸张浪漫的艺术效果, 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綦江农民版画崛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 这一时期的农民版画以民间美术的画面构成、人物造型、表现手法、色彩运用等艺术语言作为养料, 吸收、消化并注入了新的绘画元素, 在不断的探索、选择创造中, 农民版画获得了更大的成功。这个时期也是綦江农民版画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曾先后在北京、天津、重庆、成都、武汉、南京、苏州、大连等10多个城市举办展览, 并应邀赴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挪威、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 有10多个国家的艺术团体和友好人士专程来綦江考察农民版画。迄今为止, 己有1500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省 (市) 博物馆、中国驻外大使馆和国外美术馆收藏。1985年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美协、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綦江县“农民版画之乡”的称号;1988年2月, 綦江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从2003年起綦江农民版画被重庆市确定为对外文化交流礼品。2005年4月, 綦江农民版画申报地理标志。保护綦江农民版画创作者的知识产权, 也使农民版画这一民间艺术成为綦江的文化标志, 同时, 也成为了重庆市对外宣传的名片。

2001年7月, 綦江农民版画院成立, 标志着农民版画的发展踏上了新的里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綦江农民版画创作正在不断加快发展建设,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为版画注入了新的时代语言。它正以其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 进一步反映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风貌

21世纪的今天, 綦江农民版画推陈出新, 新一代的农民版画作者茁壮成长, 为农民版画的发展推波助澜, 使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个体农民版画工作室到成立綦江农民版画院, 从草根文华到成为重庆市对外文化交流名片……在两代农民版画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綦江农民版画蓬勃发展。

倾心绘田园

——李成芝

1965年出生的李成芝是重庆市綦江农民版画家。一身鲜艳的民族服装, 一头秀美柔顺的长发, 说话快并始终面带笑容。有一位外地画家说, 李成芝就像是一幅艳丽的农民版画, 看到李成芝就知道了綦江农民版画的艺术风格。李成芝创作的版画大都取材于綦江乡土, 创作手法融入了綦江石刻、年画、剪纸、装饰画等元素, 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 构图饱满、色彩鲜艳, 作品中展现出她对家乡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李成芝说:“我是农民的女儿, 我创作版画的灵感来自乡村田野, 来自父老乡亲, 我的艺术之根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

她的作品造型夸张抽象, 色彩浪漫艳丽, 风格质朴率真, 彰显西南浓郁的民族风情。她童心稚趣的刻画心田, 随心所欲的原生视觉境域, 给人们带到生机勃勃的田野, 带到多情和谐的民间。

李成芝出生在綦江县盖石乡一个普通农民家里。18岁那年, 李成芝参加了盖石镇举办的农民版画创作学习班, 对版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此与綦江农民版画结下了不解之缘。1986年, 李成芝来到綦江县文化馆, 创作了许多农民版画。作品《乘凉》被收入《中国水印版画》, 这本从东汉末年起编的文献性精装册, 只收当代版画108件, 足以见证了李成芝的艺术成就。

李成芝对生活有执著的追求, 创作自由自在, 天真浪漫;她的作品透着人之初的灵性, 奔腾豪放, 让人赏心悦目, 达到了大师般的境界。她在二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屡获殊荣, 其作品多次被选送到国内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 其中《苗乐图》、《乘凉》等60多幅作品先后在日本、美国、法国、加拿大、德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40多幅作品先后发表在《美术杂志》、《版画世界》、《北京周报》、加拿大《加华日报》等30多种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

李成芝获得的荣誉:2004年, 被共青团中央办公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全国青年民间工艺能手”称号;2004年, 获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画家提名奖称号;2006年, 被綦江县人民政府授予《綦江农民版画家》称号;2007年, 被重庆市委组织部, 重庆市委宣传部, 重庆市人事局评为重庆市宣传文化首批“五个一批”人才;2007年, 被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艺术家》称号;2010年, 被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等单位评为:全国十大画乡的10个画家之一;2011年, 被重庆市经委, 重庆市人事局, 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评为《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2011年, 被重庆市总工会评为百佳巾帼标兵的称号。

用扛锄头的手反映生活

——李方德

葱葱竹林下, 一苗族男子向心仪的姑娘大胆示爱。羞涩的姑娘眼睑低垂, 腮涌桃红, 双手局促地搓着衣襟, 一双脚尖则紧紧内合!

这是一幅名为《求爱》的綦江农民版画。如果不是陈于綦江县安稳镇安稳村农民李方德的版画工作室并署其名氏, 很难想像, 这幅从意境到细节都让人叫绝的版画竟出自一位农民之手!

法国市长的意外

立于李方德工作室中央, 环顾悬于四壁那些色彩斑斓的版画作品, 扑面而来的是泥土的清香。反映农民生产情景的《打豆子》、《收割》, 富有农家生活情趣的《打糍粑》、《打火罐》、《弹棉花》……把人引向乡野田间农家院落;《求爱》、《抛绣球》、《对歌》等等, 则让农村青年男女对爱情与幸福的大胆追求跃然画面。

如今的农民已不再只顾埋头种田而不问世事———李方德的作品中还有《三下乡》、《建设新农村》等等时政题材。

“我知道很多中国农民生活还很苦, 没想到他们还能创作出这样欢快的作品……”法国图卢兹市副市长马尤布萨尔在图卢兹艺术节上, 看到李方德等綦江农民创作的版画, 感慨地赞叹道。

“我只是真实地反映农家生活”

如果从专业的角度看, 李方德的版画确实难与专业美术工作者的画作相提并论。

但仅具初中文化而且至今都没接受过美术训练的李方德并“不以己悲”。“不需要和他们比美, 我们只是用扛锄头的手来真实反映农家生活。”李方德说。

“但创作需要灵感。”李方德向记者强调。“有时是一瞬间的闪念, 有时需要一两个月的痛苦思索。”

“《果满园》就来得很快。村里的梨园硕果飘香时, 我从梨园走一遭回来立即提笔构图。”当晚, 刀落木板。次日, 一张拓印成功的作品便新鲜出炉, 并在上海民间艺术展览会上获得好评。

“《求爱》则经历了很多个不眠之夜。安稳镇有近万苗族群众集居, 男欢女爱的民族风情最令人心生涟漪。”怎样用版画来表现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呢?一个个夜里辗转反侧, “我突然回忆起, 当初与妻子初恋时, 在竹林下求爱的场景。一个画面终于闪现出来。”

“我创作版画, 其实就是真实地反映农家生活。”正因为如此, 《收割》里翻转的连盖、《打糍粑》里的碓窝———这些作品凭着细节的真实, 征服了版画爱好者。

痴迷让他走向成功

“20多年前, 我刚初中毕业时, 参加了县文化馆举办的农民版画创作班, 成为一个痴迷的版画爱好者。”后因种种原因, 农民版画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李方德将他的版画连同梦想一起藏进箱底。“机会终于来了。2004年9月, 我从报上得知县委、县政府要让綦江农民版画走产业化之路, 并扶持有创作基础的农民作者建立工作室, 我真是喜出望外。”

听说早已成家立业的李方德要重拾年少时的“业余爱好”, 亲友们都来劝阻:“如果画卖不出去, 又耽误了农活, 一家老小喝西北风去呀?”

但李方德版画工作室仍然在一片质疑声中创办起来了。为了激发创作灵感, 获取第一手创作素材, 他常常白天蹲在田间与人家闲聊, 晚上则整夜伏于案前构图、刻板, 真是到了痴迷的程度。

“妻子被我突然变得不务正业激怒了, 她以不给我做饭吃来表示抗议。”

2004年11月18日, 一位曾当过知青的上海商人途经工作室时, 那幅《收割》使他百般感怀, 当即以800元的价格将其购走。李方德的痴迷终于让他走向成功。他创作的《打糍粑》、《弹棉花》入选第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展出。

后来, 该县成立了农民版画产业公司, 他的版画被该公司陆续推向市场。如今, 妻子成了他的追随者, 两人一起将工作室办成了“夫妻店”。

2005年, 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八大民心工程之一、投资450万元的綦江农民版画院建成。该画院开放当日, 举办了第一个画展———“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精品展”。上海金山、陕西户县、浙江秀州等35个画乡和綦江专业版画家、农民版画家创作的400多幅版画作品在这里与观众见面。德国版画家的20多幅作品也应邀参展。

舞动七彩的美女画家

——黄袁媛

黄袁媛出生在綦江县一个小村庄。由于上小学的学校离家很远, 从6岁开始就寄宿在作为老师的舅舅家里, 和姐姐一起上下学。

深深受到喜爱画画的姐姐的影响。每天完成功课以后, 几乎都是屁颠颠的跟在姐姐背后看她画画, 觉得是一种享受。也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 黄袁媛也慢慢的拿起了画笔。

2000年美术专业毕业后, 黄袁媛从事美术教育工作, 并在小学担任专职美术及版画教学工作。2006年参与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处主办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的子课题《少儿版画教学活动育德实践研究》通过验收顺利结题。在结题活动中获优秀辅导奖, 该课题获全国一等奖。辅导近1000名学生创作版画作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展览, 50余人获国际级奖, 200余人获国家级奖和市县级奖项若干以及获国际儿童美术展“辅导一等奖”;获全国首届少儿书画大赛“特等园丁奖”;2006年在由中国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中获绘画类指导工作一等奖;

2006年8月, 黄袁媛从学校调入綦江农民版画院创作指导部负责版画创作。开始创作自己的版画作品。2008年8月, 作品《农家乐》在国家文化部主办的中国农民版画展中获铜奖。2009年, 作品《农村人口文化大院》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第13届中国人口文化奖评选活动中获全国二等奖。同年, 创作红色版画《红岩》, 现悬挂于市委办公厅, 并在《今日重庆》8/2009期刊登用于航空宣传。10月作品《三和鱼》在第二届中国重庆·綦江农民版画艺术节“中国画乡绘画精品展”中获全国二等奖。2010年8月《两姑嫂》在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农民画展”中获一等奖。2007年7月, 由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重庆市民间艺术家”称号。

綦江农民版画院

綦江农民版画院是2005年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的八大民心工程之一, 位于綦江新城区九龙广场北侧, 占地面积4.17亩, 2006年8月竣工投入使用。画院的职能是围绕綦江农民版画, 开展创作活动, 指导作者培训, 收集版画作品和其他民间工艺品, 举办展览活动, 开展对内对外交流活动, 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画院目前内设办公室、创作指导部、培训拓展部。目前, 綦江农民版画院陈列有精品作品37幅、其他作品51幅、少儿版画作品96幅。

綦江农民版画协会

篇9:农民画家个人简历

摘 要:艺术作品的构思与技法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至关重要。农民画家黄伟平在创作剪纸作品《童年歌谣》时,选用了灵水古村落群楼前的鱼塘与小丛林作为构思场景,巧妙运用了美学分割、节奏韵律等形式美法则,在赋予作品美感和生机的同时,引起受众情感共鸣,激发人们对于返璞归真的向往。

关键词:农民画家;剪纸作品;创作构思与技法

2015年初,惠州市技师学院与多年从事龙门农民画创作的黄伟平先生合作,在学院设立“中国龙门农民画工作室”,把龙门农民画别具一格的民间工艺、创作风格及元素,植入教学设计中,使农民画走进课堂。笔者十分重视对学生创作思路的培养,从画面脚本的构建到构图训练及线条规范,再到剖析色彩及技法探究等步骤,都要求整个思路应反复实验、有迹可循。本文尝试以龙门农民画工作室的剪纸作品《童年歌谣》为范例,对其整个创作构思与技法进行全面的解析。

1 创作主题构想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源于一次写生,在途中笔者偶遇晋江灵源灵水古村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好一幅恬静宜人、安居乐业的山水画卷。当今高楼林立、时尚快捷的现代化都市生活唤起人们对居住环境与思想意境自然回归的迫切渴望,而灵水古村落惬意的慢节奏生活引发了艺术创作者对童年的追忆及感叹。作为晋江市著名侨乡之一,灵水古村落承载着无数游子的思乡之情,在古厝群修复及保护项目即将呈现社区新面貌的同时,依旧能保留儿时回忆中淳朴真实的温馨景致,由此创作《童年歌谣》。

2 创作画面故事性构建

歌谣是人民口头创作,贴近生活的艺术展现形式,反映民众最真实的情感流露。《童年歌谣》剪纸作品选用了灵水古村落群楼前的鱼塘与小丛林作为场景,旁边的大白鹅嬉戏玩耍。在大树庇护下,小男孩雄纠纠气昂昂,抗着竹竿赶鹅群,正是纯净无瑕、无所畏惧的童心写照。整个画面真实不做作,场面亲切并夹着点点回忆,欢快中帶着浓浓的田园气息,对故乡的眷恋与儿时生活的场景慢慢浮现。

3 形式美法则运用

3.1 构图

构图决定了剪纸画面的第一美观感受,科学地将分散的各类绘画元素构成一个艺术性较高的整体,可获得最佳的布局。《童年歌谣》剪纸作品运用了黄金分割上下式构图,并将男孩赶鹅与大树置于“+”字位置(图2),提升此处区域的视觉冲击力,起到突出及强化主题的作用。

3.2 节奏韵律

为了更好地体现平面化作品的空间感与运动感,《童年歌谣》剪纸作品在画面设计中,融入了几点增强画面效果的平面构成表现手法。

(1)重复与统一。画面中大树的叶子、丛林中的花朵均将单个元素进行重复。大树与丛林在写实形态中变化多端,而在画面中又不属于主体元素,倘若使用过多不同的造型,容易产生繁琐的视觉压力。简化并重复单个叶子及花朵元素,使得大树与丛林在黑白映衬下,构成饱满的整体,起到了和谐与统一画面的效果。

(2)点线面的处理。画面节奏感,可通过点线面元素进行有大有小、有疏有密、有明有暗的排列组合,为整个画面视觉感受注入旺盛生命力,俨然一副活跃于眼前的真实场景。在《童年歌谣》剪纸作品的画面中心,长条的树丛面中,花朵如同面中的点,时而紧凑时而疏松,并沿着一条隐形曲线作出排列,与小男孩轻快的步伐相呼应,加强了行走动作在纸面上带来的感官体验。作为剪纸作品,画面进行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必须线线相断。在表现云与水面的方法上,采用了线条较细的简化祥云纹样,并作了疏密排列。曲线的排列渐变,构成了作品的形式美感,极具律动感。

(3)手法。《童年歌谣》是单色的剪纸作品,在其展示的可视化平面内,除了追求造型的完整,更注重结合多维空间及动态思维,将不同元素创造性地组织起来,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衬托的作用。“衬”,体现了剪纸中的质朴求全心理和审美定式。例如,画面中,前景与后景在一个平面上出现,物象之间互不遮挡,互不重叠,既能看到眼前的小男孩与鹅群,又能完整地看到后面的鱼塘与群楼。根据画面高、宽、深之间的关系,借鉴了平面构成中重复、变异、渐变、密集、分割、空间构成、对比、平衡等构成手法,达到平衡画面、增强装饰韵味和提升作品整体观赏性的目的。

(4)笔触。与绘画作品不同,线条才是剪纸作品的笔触。剪纸线条讲究“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先将绘画中轮廓的线转换为形状的面,再通过镂空技法,组织归纳画面中点线面元素布局。线条的粗细流畅,转角的方圆走向,大大提升了剪纸作品的美感与工艺质量。在作品中,树干纹路与湖面涟漪刚柔并济;男孩轮廓与树丛实面矛盾对立;建筑群与背景树正负映衬。小男孩行走的林中小溪,则运用了层叠的鱼磷纹来塑造,弧线渐变排列,形成跳跃式韵律感,与溪面泛起的水波神似。

4 情感共鸣

剪纸作品的难度在于通过图形及单色画面营造直观生动的场景,更重要的是在作品中能让受众感受到对生活的领悟、引发想象与思考及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在《童年歌谣》的创作中,运用重复的植物元素,营造出了一片郁郁葱葱的大自然风光图,即便没有绿色,仍对图形面积的大小及排列紧疏进行了强调,这符合现代人对“满园春色无限好”遐想的思维模式。整幅画面通过元素构成产生的心理属性与意向,更好地传达现代人对儿时回忆保留的纯真情怀,更是对童年淳朴放松的生态环境深深地眷恋,提倡绿色生活、珍惜生活。

5 结语

农民画家剪纸作品的创作构思,强调用心体验与生活感受,通过艺术作品多元化的表现形式,记录珍贵人生履历与所见所闻。在创作的技法上要敢于尝试新方法,更加灵活地运用形式美法则,不仅仅只是形式上创新,更应将创新意识与科学思维相结合。

作者简介:李玲(1983—),女,广东汕头人,高级技师,广告设计专业讲师,高级动画绘制员,研究方向:广告艺术设计。

上一篇:在秋天里的见闻小学生话题作文下一篇:非母语英语国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