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的作文

2024-05-03

画家的作文(精选8篇)

篇1:画家的作文

关于画家的作文

秋奶奶刚走,冬爷爷就带着好多礼物来了。冬爷爷为大地盖上了又白又暖和的`棉被;为小草们穿上了刚洗好的毛衣;为大树穿上了雪白的龙袍,当然,他也让小动物们穿上棉衣,以防冻着。之后,他又让雪花宝宝们落到人间玩耍。这时,小狗从家出来了,冬爷爷又躲到了天空中。小狗说:“啊!多厚的雪啊!我能用这鞋雪干点儿什么呢?嗯……我可以画一幅“梅花画”呀!”说着,小狗便在雪地上画了起来,一边画还一边说着:小狗小狗画梅花,不用画笔用脚丫,白白的雪地当画板,我是一个大画家!说到这儿,你猜,小狗到底有的是什么特殊的“画笔”呢?啊哈!当然用的是脚丫啦!这不,小狗画出了一幅脚印画呢!

篇2:画家的作文

要说谁能获得绘画奖章,我可要推荐我的知心好友张玉雪,她是个未来的.画家,她天生就是绘画的料子,她的手仿佛就是一只神笔,绘画的时候,她的手就在纸上画个不停,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老鼠就画好了。3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春之叶绘画大赛,我和张玉雪、黄媚都报了名。可是每一次都是张玉雪获得了一等奖。

有一次我到她家去玩,看见她的卧室贴满了各种各样的画,每一张都形象逼真。

我想张玉雪将来肯定是个大画家。

篇3:画家王刚的“老万”情结

1985年, 王刚调入中原工学院。2011年, 王刚从教学岗位上退下来。他在中原工学院整整工作了26年。王刚说:“回想起来, 我是和中原工学院一起成长的。”

在学校的老人还记得, 20世纪80年代, 中原工学院还是个占地面积只有200多亩的专科学校, 专业不到5个。王刚的迅速成长也就是在这一时期。

1999年9月4日, 王刚的油画作品《老万和村里的兄弟们》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 时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范迪安评价道:“很质朴、很有思想、很有力度, 是自己的东西。”著名评论家邓平祥说:“王刚从感受出发, 赋予一种新的感性开发的意义, 这是一种全新的指向, 也是解决语言样式化的办法。”

2004年11月1日, 王刚“老万系列作品个人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这次展出的作品共130幅, 有油画、素描、综合材料、泥塑影像等, 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著名评论家范迪安、殷双喜、邓平祥、贾方舟、柴中建等就此次作品展撰文并发表在《美术研究》《中国油画》等核心期刊上。至此, “老万”成为王刚的一个符号, 影响波及整个中国美术界。

2006年11月12日, 王刚的“老万·泥土的记忆”行为艺术出现在郑州市街头, 这是王刚的“老万系列”在继油画、泥塑、影像后的进一步语言探索和精神推进。当天上午, 12名“泥塑”走上了德化街, 用行为艺术激发世人对农民工的关注。河南美术馆馆长华建国说:“‘老万系列’表现得很好, 这次用行为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主体, 更逼近了主体。”

2007年3月27日, 在中原工学院弘德广场, 一场由5000多名学生参与的“老万·大地浮雕”大型行为艺术震撼上演, 象征祖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96座神情各异、目视苍天的巨型“老万”黄土浮雕面像, 在3000多名学生穿插围成的边缘界线下, 凸显在人们的面前。“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大地的儿女”, 在春日明媚的阳光里, 洪亮的呐喊声撞击着人们的心灵, 让许多现场的目击者留下了热泪。这一行为艺术表达着艺术家对土地与人的关系的进一步思考。著名评论家柴中建说:“王刚新作所具有的震撼力在于把泥土的特质用地球经纬网络的格式作为隐喻, 吸引数千人参与, 向社会展示了艺术家独特的创造力。这次行为艺术活动使‘老万’的主体进一步得到延伸。”

“老万·大地浮雕”被《美术研究》杂志主编殷双喜等著名艺术评论家誉为“当代艺术的经典之作”, 被许多艺术院校作为讲授中国当代艺术的经典范例。而盛情邀请王刚赴英国举办“老万系列”作品展的英国中央兰开大学艺术学院, 还打算在作品展期间在市中心广场滚动播放这一行为艺术的录像。

2008年4月27日, 继“老万·泥土的记忆”“老万·大地浮雕”等大型行为艺术创作后, 王刚的又一力作“老万·大地的丰碑”在中州大学震撼上演, 五六千名学生参与其中。2340平方米的白布上, 用水性棕黑颜料画的25米高的“老万”群像从中州大学整个行政楼正面垂挂下来, 如同宏伟的纪念碑, 对人的心灵造成强烈冲击。在行政楼前的广场上, 中州大学537名艺术学院学生和324名聋人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分为7组, 同时用墨色颜料在1050平方米的白布上描绘出21幅“老万”头像, 每幅头像50平方米。随后, 861双手擎起7幅巨作, 上下掀动呈波涛汹涌状, 巨画“老万”群像下方的200名学生则挥舞红旗, 如潮翻卷。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农民从几千年农耕生存转入新的生存空间, 用自己的身躯托起了生机勃勃的城市。“王刚的作品揭示了这一转向与历史不可分割、不可忘却的记忆, 并将其全部凝聚在‘老万’观念的表达中, 这是一次更大的凝聚, 把‘老万’主题再一次推向高潮。”柴中建说。

2010年1月10日, 作为“老万系列”行为艺术的延续, “老万·大地之子的婚礼”问世。一对来自农村通过奋斗在城里安家立业的新人, 在茫茫黄河岸边, 天、地、人浑然一体的环境中, 海誓山盟, 喜结连理。这一行为艺术既表达了从农村走向城市的“老万们”保持本真、适应环境的心声, 又蕴涵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远意义。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2010年3月7日, “老万·大地上的人”行为艺术出现在鹤壁市浚县古庙会上。包括学生、老师、陶厂工人、媒体记者等17个“泥人”在王刚的带领下, 排成“人”字形, 走进万头攒动的人群, 慢慢地融入人山人海中, 共同用当代艺术形式追溯人类的本源、追问人类的未来。

与此同时, “老万”的行为艺术还登上了春节联欢晚会和“五一”联欢晚会的舞台, 通过卫星电视向世界播放。

有人说, 王刚“老万系列”作品中的行为艺术, 彻底颠覆了行为艺术的“舶来”观念, 堪称“中国行为艺术的滥觞”。也有人说, 这在当代中国是唯一的。而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早在2004年就评价道:“王刚‘老万系列’作品是对中国艺术宝库的重要贡献。”

置身于王刚偌大的工作室, 100多件1.8米×2.2米神态各异的“老万”头像犹如100多个鲜活的灵魂, 在记者的周围跳跃。当记者问王刚是不是很有成就感时, 他却答道:“才刚刚开始。”

王刚说:“我就是‘老万’。我用自己的灵魂创作‘老万系列’。”谈起做人的理念, 王刚说:“我是一滴水, 落到地上就往低处沉, 所有高于我的都可以学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到世上走这一遭, 不争功名利禄, 只求做点儿事。”王刚这滴水总能汲人之长、滤人之短, 他知道“江河所以为百川王者, 以其善下之”, 因而包容大度, 从不报怨。当周围的朋友还不能接受和理解他那些与众不同的创作时, 他总是真诚地倾听反面意见:“不怨别人不理解, 只怨自己的艺术力量不够强大。”他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 兼收并蓄东西方古典与当代艺术精华, 心无旁骛, 埋头苦干, 自成一家。

作为下乡知青, 王刚吃过苦、流过汗, 与农民兄弟交过朋友, 深深迷恋农民身上的那种人类本真的质朴。良好的家教赋予他善良和淳真, 对民族优秀文化、中国古典哲学的热爱, 促使他深思人性的善与美、人类的起源与归宿、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他要凭借艺术天赋, 把这种博大而悲悯的情怀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为后人留下富有精神内涵的优秀作品。

1972年, 王刚在下乡两年后被推荐上了一所师范学校, 很快崭露头角。之后, 又到广州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知名艺术院校学习。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越远, 王刚就越想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用当代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他时刻在寻找, 寻找最能表达内心世界的艺术载体。他想起先哲庄子说过:“天无私覆, 地无私载,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孔子也说:“天行健, 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则说:“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由先哲名言又想到自己下乡时曾经热恋的土地, 想到“可以演变一切的泥土”。而一直在土地上劳作的农民, 不就像大地和泥土一样吗?这时, 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追求。

1997年, 在中央美术学院第十届油画研修班深造的王刚多次到安钢集团采风。一次, 他刚走出厂区大门, 就被一群身穿五颜六色服装的装卸工所吸引。王刚敏锐地捕捉到他们身上的粗犷质朴之美。把描绘彩陶、汉罐的艺术感受用在描绘农民工上, 不更能表现那种野性、张力和朴实自然的特点吗?这不就是自己一直追求的素美和大美的境界吗?感情的归宿和绘画语言的契合于是在一瞬间完成了。而这些人物自然而然地就成了“老万系列”的单个组合原型。

王刚说, 每次看到农民工就像看到自己的兄弟一样。刻画他们, 他都饱蘸着感情。

一双被铁皮割破的粗糙大手, 让王刚至今记忆犹新:当车祸发生时, 一个在旁边干活的农民工, 奋不顾身地抢救被车辆压着的生命, 破裂的车厢铁皮戳进他的手里, 在他用力救人时, 硬生生把他手上的皮肉撕裂开, 而他却毫不在乎。十多年来, 每次回忆起那双手, 王刚都会感动不已。

在王刚的工作室内, 摆放着数百尊各式各样的“老万”塑像和100多件2.2米高的“老万”头像, 当把这些头像铺展开来, 作品的意境和气势让人为之震颤。

范迪安说:“他的这些成果不是得益于其他图像的参考, 而是来自于自己长期的专注和真实的情感。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展现出生命和激情, 是因为他从内心赋予画面激情。”

很多人看“老万系列”作品时都感动得流泪, 包括学生、白领、诗人、教授, 也包括农民工自己。柴中建说, 王刚以艺术的名义追到了根本, 因此人们看到“老万系列”作品, 都能唤醒自己内心沉睡的最原始的记忆, 激发起最宝贵的精神。参加“老万·大地浮雕”大型行为艺术的中原工学院学生彭松兴说:“一句句‘我们是炎黄子孙, 我们是大地的儿女’, 气势磅礴, 那不是用嘴巴能喊出来的, 那是一种心灵的呐喊, 是咱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血脉会聚而成的。”

著名油画家莫鸿勋撰文说:“都市的繁华喧闹并没有温暖一个个背井离乡来这里拼搏的农民工。他们为这个城市建造高楼大厦、冲洗下水道……干着这些城市里的人都不愿意干的累活儿、脏活儿。但就是因为他们出身卑微, 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 城市人就排斥他们, 看不起他们。他们的付出与所受到的冷漠形成巨大的反差。而今天在这样的一个画家面前, 他们可以握着他的手倾诉心声, 他的兄弟们不仅能从他的艺术作品里出场, 而且还能这么气势恢弘地出场。所以, 他们被感动了。”

不出外采风的时候, 王刚的生活基本上是“两点一线”。早上从家里出来, 晚上从画室回家。一整天都泡在画室, 午饭是早上从家里带来的。夫人赵琳心疼地说:“他这是为了节省时间。长期吃微波炉热的饭也会伤身体啊!”

没退休前, 王刚的生活只是多了一个点:学校。退休后, 他更加珍惜时间, 大年初一, 他一早就到画室, 吃完午饭趁着家人看电视又溜到画室, 一直画到天黑。

清明节扫墓, 王刚向姐姐请假, 姐姐责备他:“你不去看爸爸, 爸爸夜里给你打电话!”王刚说:“咱爸理解我。”王刚的父亲临终前, 曾经三次与守护身边的王刚深谈“老万”。王刚的父亲说:“一切都不重要。只有好的作品才是生命的延续。”王刚感到, 他与父亲心灵相通, 他要用别样的方式慰藉父亲的在天之灵。

每举行一次大型活动, 从艺术构思到创作、组织、协调和指挥, 他一个人就顶一个班子。最忙时, 手机一天用完两块儿电池。在举行“老万·大地浮雕”大型行为艺术时, 王刚先用铁锨在黄土地上画出96座神态各异的“老万”轮廓, 待学生们堆塑成形后, 他还要用铁锨逐个整理好每个100平方米大的“老万”头像。铁锨把他的双手磨出血泡, 血泡烂了, 血水渗进锨把儿……活动举行时, 王刚到中原工学院行政楼楼顶指挥调度表演现场, 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 5层楼的阶梯他硬是拉着栏杆一步步地拽上去。“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只要活着, 就要把这场活动开展好!”王刚说。

自己不要命, 可他不能让别人也跟着不要命。在举行“老万·大地之子的婚礼”行为艺术时, 学生们化妆泥人时抹脸的东西不再是湿泥, 而是加入少量颜料的价格比较贵的土黄色矿物泥营养面膜。他说:“孩子们细皮嫩肉的, 别把脸冻坏了。”

从2006年到2010年, 这样的行为艺术, 他策划了7次, 不为挣钱, 不为消遣, 只为完成一种使命。为此, 他夜不能寐, 长年失眠。

赵琳说:“他一天到晚都在想着作品怎么升华、怎么创新, 有时夜晚都上床要睡了还会说到艺术构思, 入睡很困难!”

王刚不模仿别人, 也不重复自己。他的“老万”泥塑头像有一千多个, 每一个都有不同的神态, 变换了多种表现手法。他对“老万系列”作品的探索不仅表现在语言形式上, 还有精神上的思考和开拓。评论家们说, 他的每一次探索都伴随着精神上的推进。王刚对自己是这样要求的, 对学生也是这样要求的。

上过王刚素描和色彩基础课的学生都说:“王老师在课堂上总是鼓励我们要有自己的想法。不管我们的想法多么不可思议, 只要是自己的, 王老师都会鼓励。”中原工学院环境与艺术专业大三学生郭祎还清楚地记得, 有一次上王老师的素描课, 她画得比较黑, 王刚看了她的画作后, 说:“敢画, 好!黑得实在!”

“他总是那么幽默, 让我们在笑声中增强了信心。”郭祎说。

“王老师不仅鼓励我们要有自己的想法, 而且引导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充分地表现出来。课堂上, 他会逐个看我们的画, 了解我们的想法, 如果我们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很好地表现出来, 他会告诉我们, 怎样画会表达得更好。”中原工学院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王佳宇说。

王刚经常邀请学生到他的画室去, 让学生看他怎么画, 或学生自己随意画, 然后他指导。“他知识渊博, 但却平易近人, 我们都很喜欢他。”郭祎说。

王刚经常说, 高考把孩子们的创造性给扼杀了。经历过高考后, 许多学生一开始都不敢突破那个模式。因此, 王刚总是鼓励艺术设计学院的老师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他总是说:“要把学生从高考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作为艺术设计学院的老教师, 王刚为学院的专业建设竭尽心力。前不久, 艺术设计学院召开美术基础教学改革研讨会, 王刚当时正在外地搞创作。接到通知后, 他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 专程从外地赶回来参加会议。他在会议上大力赞扬老师们正在进行的创新和改革, 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王老师爱校如家, 对艺术教育执著追求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杨钢感慨地说。

篇4:材料作文“画家寻花”导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日本女画家堀文子82岁那年,为了寻找神秘的梦幻之花“蓝罂粟”,走遍喜马拉雅山,终于在海拔4500米的悬崖石隙中找到了蓝色的罂粟花。90岁那年,堀文子出版随笔集《一个人活着》,并这样写道:“不结群、不习惯、不依赖——这便是我的人生模式。”堀文子认为,虽然维持现状就可以确保平稳无事,但那是以抛弃对于未知的好奇、对于一切新鲜事物的感动为代价的。

写作指导

此题的材料,我们可以扣住几个“字眼”来进行分析判断,它们分别是:“82岁那年”、“走遍喜马拉雅山”、“海拔4500米”、“不结群,不习惯,不依赖”等,以及最后一句话:“虽然维持现状就可以确保平稳无事,但那是以抛弃对于未知的好奇、对于一切新鲜事物的感动为代价的。”

“82岁那年”。“82”这个概念,不应该只是简单地把它理解成是数字上的限制,而是阐述“无论何时,都应当保有追逐的信念和勇气”这样道理的明证。从这个角度去展开作文,可以表达为对这种心态的激励与赞赏。

“走遍喜马拉雅山”和“海拔4500米”。这两个可以结合来看。“走遍”,是广度上的概念,那可是喜马拉雅山啊,“走遍”这个字眼用在此处,可以说是更加震撼;“4500米”,是高度上的概念。广度和高度结合在一起,给我们带来的印象是无比的困难与艰险,以及画家堀文子的坚定决心。作文的思路可以放在“要达成目的,必要有坚定的决心克服千难万阻”上。

“不结群,不习惯,不依赖”。后面还有注解,“这便是我的人生模式。”很潇洒,很随性,很自我,但恰恰是现在的很多人所缺乏的人生态度。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的思路可以是“要成就事业,需要一点个性和倔强,对待事物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行为态度”。

材料的最后一句“虽然维持现状就可以确保平稳无事,但那是以抛弃对于未知的好奇、对于一切新鲜事物的感动为代价的。”从这个角度展开,可以写“在安于现状和创造可能之间,我们应该怎样选择?”

例文

永葆年轻的心

□夏静

一个人的活力,并不是体现在朝气年青的外貌上,而在于是否有一颗对未知充满好奇,对新事物热情追求的年青的心。

许多人,虽然年龄衰老,容颜尽褪,但他们热情依旧,活力不减。《窗边的小豆豆》作者黑柳彻子虽已年过六十,却仍有一颗童真的心。热情向上,对未知竭力探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她已扬名四海,但她并没有,安于名家的荣誉。如今,她跟随志愿队前往南美支教,她说,“人的一生就要活得优雅而热情,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年龄是可以忽视的。”她在贫困的非洲为孩子们搭建了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黑柳彻子的年华虽随时而逝,但她那颗对未知好奇,对新事物感动,对心声追求的童真心却一如既往,不曾改变。

对这样的女子,不需看她的容颜,那种充满热情与活力的气质便足以令人折服。

屠呦呦若没有一颗对未知热情追寻的年青的心,又怎能在古稀之年研制出造福人类的青蒿素?郎平若不是保持一颗年青活力之心,又如何能在身体困难的情况下指导女排一次又一次创造辉煌?如果没有一颗热情的年青之心,李佩先生又怎能在花甲之年迎来数学生涯的新起点?

若不是保持着一颗年青的心,他们又如何能在各自的领域熠熠生辉?

然而,当今时代的许多年轻人,他们虽然朝气蓬勃,年轻貌美,但心已经苍老,失去活力。他们过分执着地追求七彩霓虹,却在荆棘斑驳了道路,理想与现实差距越来越大之后,逐渐放弃了对未知的好奇,对新事物的热情追求,开始安于平淡,安于碌碌无为的朝九晚五。如此,他们一生将于平淡与平庸中度过。他们失去活力、热情的心,终使他们趋于平凡。

永葆年青之心,永葆对新事物的感动和热情,我们才能色衰而心不老,年华逝去而活力依旧!

评点

作者全文围绕“永葆年青的心”这个中心主题展开,契合材料,思维缜密。开头引述作家黑柳彻子的事例,与材料中的堀文子颇为类似,都阐释了“人的一生就要活得优雅而热情,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年龄是可以忽视的”这个道理。接下来的段落,又用排比的句式依次举例屠呦呦、郎平和李佩,富有气势,进一步告诉我们是年青的心让他们熠熠生辉。最后话锋一转,回归到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身上,和这些人物相比,我们是不是反而不够热情,没有活力呢?对比强烈,说服力好。

(编辑:彭宇)

篇5:未来的画家作文

她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小淑女,知书达理,从不大大咧咧,说起话来轻声细语,婉转动听,言行举止总是十分的优雅。她画画是从幼儿园开始画的,她还告诉了我一个小秘密,我现在告诉你们,她小的时候画画也不是非常好看,是她一天一天努力,才一天一天进步,她相信自己一定会成为一名未来画家。

她每天都要练习,她的手上都沾满了水彩笔的颜色,都不肯去洗,一定要把这张画画完才去把手上的颜色洗去。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多么热爱绘画的人呀!你们看了她的画一定会心动的,你问我为什么?因为她的画活灵活现,都像那些动物都到我们身边来了,陪我们一起玩耍,老师都开心的说:“张钱佳的画画的可以跟老师一样美丽漂亮。”

篇6:未来的画家作文

记得有一次,幼儿园老师让我们画画时,我们两个互相看了对方一眼,我和他二话没说埋下头接着画开了。我们画呀画呀,终于,画完了,于是我搬开板凳向老师走去……紧接着就是石铁山,由于他挨着老师很近就抢先一步站到了我的前头。我掂起脚后跟来楸这那副精美而又逼真的画我不敢相信是他画的。画面是我和石铁山正再太空中行走画上还出现了一条像是要窜出来的大龙“好,很好!”老师冷静的说。我简直不相信眼前所发生的一切,石铁山画的如此的逼真老师居然那么冷静我真是佩服老师的冷静性。

石铁山看完了,紧接着我把画递给了老师,我的画面是我和石铁山去植树快乐的情节。老师高兴的说:“不错,不错,画的还可以,只不过你还是比不过石铁山最低的水平啊!呵呵。”最低的水平…不是在蒙我吧,顿时教室里哑口无言。

篇7:未来的画家作文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画家,因为我非常喜欢画画。

“要想人前显贵,必须人后受罪。”今天老师教给了我们这句话。妈妈说过,爱迪生为了发明灯泡,竟做了上千次的试验。我想实现我的梦想,一定要向他们那样,不怕苦,持之以恒。从前有个人,他也喜欢画画。他希望大家都认同他的画,他每天都在家画画,可他的画要很久才能卖出一幅。他很苦恼,就去找当时一个很有名的画师,画师让他用一年的时间去画一幅画,看看是什么结果。结果他用一年时间画了一幅修改了很多次的画去卖,那幅画一下子就卖出去了。这就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我可以做到这些,我相信我也可以成为一名大画家。

我一定为我的梦想去奋斗。

篇8:画家的作文

长期致力于中国画创作与研究工作,作品入选全国各类大展,部分作品分别在美国、英国、瑞士、日本、法国、朝鲜、香港、台湾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曾成功举办36次个展,从业事迹被编入中外五十多部名人史册。作品先后被中央高层领导、中央文史馆、中国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馆、美国罗浮宫、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外交部、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沙河培训基地、中国邮政集团等单位和个人收藏。

出版有《钟声国画集》《钟承蒲作品集》《钟承蒲写生集》《钟承蒲国画集》《杜伯仲钟承蒲师生画集》《钟承蒲山水画集》等作品专集。

曾多次受中国政府特邀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赴美国、英国、法国、瑞士、日本、意大利、法国等进行学术交流,作品受到国内外艺术界和国家高层领导的赞扬和肯定。

2014年11月21日受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之邀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赴美国做学术交流得到国外艺术界及美术爱好者的青睐,并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国总领事馆高规格接待。

2015年10月17日受中国外交部之邀到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参加“一带一路”画展,作品得到中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等中央高层领导的肯定。

2015年12月20日十五幅作品入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展(北京),并载入素有国家名片之最高荣誉的中国邮票史册《限量版珍藏邮册》全国出版限量发行。

艺品人生

从艺创作至今已有数十载矣,随着生存环境不断的舛历,同时也多了跌宕起伏的人生况味,诸多坎坎坷坷的磨砺并非苦难,苦涩酸痛入骨思索出人生的真谛,也痛出灵性与智慧,乃人生宝贵的财富。所幸矢志不渝,一直没有放弃挚爱的画笔。

从艺授于师,启迪灵醒,亦师亦友矣,得益颇深,长进非凡。亦不吝授予人,技艺精进。但于画事艺道,似万里长江浩浩荡荡未有尽头,似浩瀚大海横无际涯,人生有涯而艺无涯,参悟不透,似近实则深邃远矣,总也难达解衣般礴旁若无人意的境界,但也豁然开朗,悟之深,长进之大。艺之深奥,时时惴惴不安,学无止境,世间万物之大,先贤前辈、师长同辈、他国名家大师,皆是吾师。即孔圣人曰:三人行必有吾师也。从艺至今习过多少画,已记不得了,亦不重要,重要的是努力研习,技艺精进快速提升。以勤补拙,久凿榆木终能之大开也!腿勤、眼勤、手勤更能辟性灵,乃“独辟的灵境和创造的意象”,虽水滴石穿,然寸进之功往往穷尽其数易寒暑,甘苦自知。一生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内心自由的画家,因为只有内心自由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主体的能量,看空旷于万物,看万物于无物,旷达之远,体察之深切,思想之博大,境界之高远,物非物,我非我,物我两忘,外惟艺心之尖利,霍霍之响彻也——超越物我的多重障碍,攫取美之魂灵,迎接艺术的飞跃。这种自由感即是“胸次洒脱,心无障碍,如冰壶澄澈,水镜渊渟”的艺理境界。正如南田所述:“盖其运笔时精神与古人相恰,略借粉本而洗发自己胸中灵气,故信笔所之,不滞于思,不戾于法,适合自然”。发胸中灵气,进行自由创造,以我之自然,合于物之自然,臻于天人合一的艺术妙境。

上一篇: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知识点下一篇:xx片区2013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