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与牧童教学反思

2024-05-04

画家与牧童教学反思(精选9篇)

篇1:画家与牧童教学反思

《画家与牧童》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语文教学是最富个性和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的心灵享受。这节课主要从自主探究求发展的角度进行设计。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整节课我从交流入手,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对话环境。首先我创设了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以“介绍两位新朋友”为切入点,打破常规写课题,激发学生读文的探究欲望。识字中以游戏和活动为主,注意联系学生以往的识字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开展“你指我认、当小老师领读、猜猜找找、参加智慧乐园”等活动,充分激发孩子主动参与识字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另外在朗读环节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行学习。让他们在读、说评中进行体验,用原生态的自身感受读文,初步体会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勇敢。

第二课时

回顾这节课,感觉较好地处理了几个关系: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我比较敏锐地抓住课文中的训练点,开展说话训练,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理解、应用、积累,浑然天成,不着痕迹。如在教学“纷纷夸赞”这个词中,我先让他们充分读商人、教书先生的话,在此过程中积累“夸赞、称赞、赞扬”三个词,同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接着让他们选择性地用上“绝妙之作 上乘之作 神来之笔 神乎其神 出神入化 妙手丹青 活灵活现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夸夸戴嵩,既让学生学习欣赏别人,也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纷纷”的含义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做到情感熏陶和语言学习有机结合。在学习画家和牧童的对话中,我和他们一起扮演画家和牧童,再现一千多年前的对话场面,场面真实有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深刻体验了两个人高贵的品格。

二、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教学,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课伊始,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悟,接下来让学生尝试提问。根据学生的学情顺学而导,对“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这两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我的处理方式也得到了大家的好评。面对学生们急切的求知的目光,我没有把现成的答案给他们,而是适时地渗透学法。先让他们根据字面,顾名思义想意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已经基本了解词的意思,我不满足于此,我把一幅《三牛图》展示在学生面前,指名让学生说说哪里是“浓墨涂抹”,哪里又是“轻笔细描”?在学生的指画中,从同学们绘声绘色的朗读中,我知道这两个词已经牢牢地刻在他们的脑海中了。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读为主,坚持用语文的方式解决语文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落实语言训练。读的指导,我也引导学生学习根据标点读、加上动作读、进入情境读、联系前后句子读,不给他们统一的模式,鼓励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因为我深知:千人一调的朗读是毫无生命力的,也是毫无创造力的,要适度地张扬他们的个性。

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适时地插入了有关《斗牛图》的介绍,课末我让学生欣赏了几位国画大师的作品,如齐白石、徐悲鸿、李苦蝉。精美的艺术作品,让学生耳目一新,既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丰富多彩,也深切地懂得谦虚的重要性。作业的布置,也是本节课的一个精彩之处。以“记录评语”的形式来监督、检测学生的作业完成效果,达到完成作业的实效性。

篇2:画家与牧童教学反思

2、针对二年级教学要求,教师紧紧抓住字词教学这一环节,对文中出现的词语进行巩固识记,对课题中出现的生字也进行了及时指导。

3、在表演这一环节中,师生成为了亲密的学习伙伴,一起进行课文的表演,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由教师的主导成为合作的伙伴。

篇3:画家与牧童教学反思

语感, 属于语言心理学范畴, 它是人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活动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正确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语感培育是一切母语学习的基本途径。夏丏尊先生在20世纪初提出“语感”这个概念后, 老一辈语文教育专家, 如叶圣陶、吕叔湘等不断阐明“语感”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语感, 它是一种语文修养, 是行为人对一种话语的敏锐感受力, 是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 比较直接而迅速的语言感悟能力。语感具有明显的直觉性、整体性、联想性和情感性。一个具有良好语感的人, 他能在刹那间透视语言文字深层次的内涵。所以说, 语感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一种直觉, 是人们多维交流的智慧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在日益频繁的社交中, 对语言文字信息的接受往往能引发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 其中强烈敏锐的语感, 是理解一切语言的基础, 是人们思想认识逐步通向心灵的桥梁。具备良好语感的人, 其语言洞察力强, 往往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 还能从语句或一段语言的开头预测出整个语句或语段的趋向, 可以在一瞬间辨认出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 还能正确地从书面上感受言语之精妙, 洞见言语之精髓, 把握言语之理趣, 较快地进入语言文字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中, 受到文化熏陶、审美感染。可以说, 敏锐的语感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 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基于此, 小学语文教学, 语感培养尤为重要。

二、选文缘由

《画家与牧童》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讲述的是唐代著名画家戴嵩, 虚心接受一个牧童指出其画中出现错误的故事。戴嵩那勇于承认错误、谦虚诚挚的美德令人感动。小牧童面对备受尊崇的大画家, 毫不畏惧, 敢于批评, 这种率真、不盲从的实事求是的品质同样显得十分可贵。课文情节引人入胜, 语言充满童真、童趣, 其中还渗透了谦虚和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文理念。文章既有绘声绘色的语言描写, 又有准确传神的动作刻画, 人物优秀的品质蕴含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 读后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这是一篇有益于发展学生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促成语感的好课例。教师教学时只要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为朗读训练点, 抓住关键词语和典型句式为词句训练点, 抓住故事情节的冲突为思维训练点, 通过对比、品析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语言, 就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本, 感受人物情感, 感悟人物品质, 品味国画艺术的魅力。这确实是一篇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提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提升语感的好课例。

三、对低年级学生语感培养策略思考

语感培养是语言训练的最高境界, 也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 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会不断进步的。”小学语感培养应从低年级开始。心理学研究表明, 低年级学生语言学习心理特征带有明显的直观性、具体性、无意性。儿童的情感也处于比较低级阶段, 内部语言发展还不完善, 阅读带有入门和启蒙的特点。低年级的阅读无论是在教学要求、阅读材料、阅读理解、阅读形式上都要是最简单、最基本的, 当然, 语感培养也是最基础的。

低年级学生语感培养策略一, 多样朗读, 催生语感。“读”, 注于目, 出于口, 闻于耳, 记于心;读, 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 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 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 是低年级学生语感习得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低年级课文蕴藏着音韵美、意境美、结构美, 只要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 让他们在读中生成语感。策略二, 品析词句, 训练语感。咬文嚼字, 品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朱熹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 须是熟读, 读熟了自精读, 精熟后理自见得。” (见《朱子语类》) 。精读, 需要我们在课堂上着力引导学生推敲词句, 通过“加、减、调、换”等品词品句方式来促使学生体悟课文用词的准确性, 感悟语句的意境, 体验语句的情感, 增强语感的灵敏度。策略三, 启示想象, 激发语感。引导低年级学生联想和想象是培养语感的翅膀。想象过程是引发学生唤醒知识储备的过程, 也是学生感知作品内容, 建立新表象的过程。语感培养如果同想象紧密联系, 它能让学生放飞形象思维, 引发想象, 课文内容也会像电影一样, 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 从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策略四, 实践言语, 积淀语感。学生在阅读中要获得语感, 只有在立体的语言实践中, 才能使语感不断强化。就如以读促说, 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创造性的口头语言表达, 或写话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际言语的运用过程中, 进一步感悟言语之神妙, 把握言语之精髓。这不但会使课文的思想得以延续, 还会促使学生自身的语感得以发展。

四、教学过程示例

(一) 辩题激趣, 催生语感

1.欣赏国画, 激发兴趣。同学们, 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画家?知道他们画过什么画吗?把你课前搜集到的名画家作品拿上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课件出示齐白石的虾, 徐悲鸿的马, 李苦禅的鹰, 引导学生积累描写画画得好的词语, 如:栩栩如生、精美绝伦、出神入化、妙笔生花、活灵活现……)

2.辩题导读。说说牧童是干什么的?这个人人敬佩的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小朋友轻轻打开课本, 自己读读课文, 在课文中找答案。

3.分自然段读课文。指导读准“价钱”“幅”“浓墨涂抹”“牛蝇”“夹在中间”。找出生字词所在的句子, 再读读句子。

4.检查示例。出示句子:“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说说“批评”是什么意思?指导写“批、评”两个字, 说一说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教师范写:“批”字提手旁, 写得要窄, “比”要写得宽一点。第一笔是横, 写得要平, 不要翘尾巴, 竖提要矮, 最后一笔竖弯钩要变高。“评”字点的起笔略高, 横起笔略矮。学生每个生字写两个, 同桌看一看, 评一评, 写得好的请你夸夸他。

设计意图:以赏析名家名画作为预热,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感受国画艺术美的同时, 积累了词语。生字新词是在检查课文朗读中确定, 使得语感催生在字词学习中, 为学生接下来接受语感训练奠定基础。

(二) 引读吟诵, 训练语感

1.课文主要写画家和牧童两个人, 题目为什么把画家放在前面呢?

2.从哪里可以看出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课件出示戴嵩像:戴嵩是唐朝著名画家。他特别喜欢画牛, 他与擅长画马的韩干, 一起被称为“韩马戴牛”。)

3.出示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 一会儿细笔轻描, 很快就完成了。”读一读, 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4.课件演示《鹰》的画画过程:这样画就是———“浓墨涂抹”, 这样画就叫———“细笔轻描”。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句子为什么用两个“一会儿”写, 而且意思刚好相反?反复引读上面那句话:戴嵩画得多认真啊, 你看他…… (学生读) 戴嵩画得多用心哪, 你看他…… (学生读) 戴嵩画得多快呀, 你看他…… (学生读) 戴嵩真不愧是一位…… (学生:著名的画家。)

5.仿照句子, 用“一会儿……一会儿……”写一句话。

6.围观的人看了, 有什么反应?“夸”是什么意思?找找其他人是怎么“夸”的。商人“赞到”, 教书先生“赞扬”, 同样的意思作者高明却用不同的近义词来表达, 值得我们学习。请你找找课文中与“夸赞”一样, 相同意思合起来的词语。 (价钱、涂抹、驱赶、批评等)

7.出示句子:“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看画的人不点头称赞的”。这两句话意思一样吗? (也就是说, 加上“没有”就是全部称赞。)

设计意图:围绕相关的词句, 反复吟诵, 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欣赏《鹰》的画画过程, 学生会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引读重点句子, 旨在促使学生感悟画家画技娴熟。通过句子对比, 使学生初步感受双重否定句这个语言形式, 了解其表达意义。这样, 学生是在朗读和析句中自然获得切实的语感训练。

(三) 品词品句, 增强语感

1.出示句子, 说说第二句这样改动行不行, 为什么?

“他的画一挂出来, 就有很多人欣赏”

“他的画挂出来, 有很多人欣赏”

填空:“他的画一挂出来, 有钱人就———”;

小练笔:试着用“一……就……”写一句话。

2.课文中还有哪里说明戴嵩很了不起, 画出写人们“纷纷夸赞”的句子?

3.出示句子, 请你读这三个句子, 读完你想说什么?

“画得太像了, 画得太像了, 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得太像了, 画得太像了, 画得太像了, 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得太像了, 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4.我们也学着这个句子写一句话:“_____, _____, 这真是_____!” (可以用上课初积累的词语, 如“妙笔生花”等。)

设计意图:词语和句子是构筑语言大厦的基础材料, 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通过组织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 从中悟出文章的人文之美。让学生感受说一次和说两次的情感差别, 说三次的啰唆, 体悟作者是在用精确的语句来表情达意的, 这样, 不但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还增强了学生的语感。

(四) 称赞人品, 提升语感

1.就在大家纷纷夸赞的时候, 突然一个声音喊起来:“画错了, 画错啦!”谁在喊?听了牧童的话, 大家有什么表现?请你用横线画出来, 再用波浪线画出“戴嵩的表现”。

2.围观的人为什么呆住?这时, 他们都会怎么想, 戴嵩又会想什么?

3.什么叫“和蔼”?读“惭愧”这个词, 看看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左右结构, 竖心旁) 戴嵩为什么惭愧?

4.导读:老师课前通过查书籍, 网上观看《国宝档案》, 将收集到的图片与大家共享。课件展示“斗牛”的照片和画家的画:看了这些, 你发现什么了? (两牛相斗, 牛如果情绪放松, 牛尾巴就会垂在腿后左右摇摆或者翘起来。如果它们很紧张, 就会夹在后腿中间。牧童说的是其中的一种情形, 戴嵩画的是另一种情形。) 这样看来, 戴嵩观察得还不够全面呢!所以——戴嵩听了, 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 说:———“多谢你的指教。”

5.谁能做“拱手”这个动作?大家边做拱手动作, 边读这句话。

6.学到这里, 你感觉戴嵩哪些地方了不起?牧童身上又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你学习? (从戴嵩和牧童真实坦诚的言语中, 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或谦虚诚挚, 或勇敢率真的可贵品质!) 请你用自己的话来夸夸戴嵩或牧童。

7.小结:大画家戴嵩听了牧童的批评后, 虚心地接受了意见, 改掉了错误, 终于画成了这幅名副其实的传世之作———《斗牛图》 (课件出示《斗牛图》) 。清朝的乾隆皇帝看了这幅画, 非常喜欢, 同时也被戴嵩的精神所感动, 他在上面题诗一首: (课件出示)

角尖项强力相持, 蹴踏腾轰各出奇。

想是牧童指点后, 股间微露尾垂垂。

(这幅画现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篇4:《画家和牧童》教学片段及评析

师:哪位小朋友把你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一会就画成了。

师:你们从这两个“一会儿”,读出了什么呀?

生:画画很认真。

生:画画很快。

师:对,很娴熟。这里还有两个词语呢?“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读一读,说说你理解的意思。(生读)

生:大画家在纸上用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就是用笔轻轻细细地描。

师:王老师请你看一幅图,能说一说哪一幅是浓墨涂抹,哪一幅是轻笔细描吗?(生上台指)

师:对,这就是浓墨涂抹,读——(生读);这就是轻笔细描——(生读);都是用来说画画的,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呢?读一读:浓墨重彩 泼墨如云 细线勾勒。能不能用上两组词分别来说一说?

生: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细线勾勒,很快就画成了。

生:他一会儿泼墨如云,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点评】词语是构筑语言大厦的基石,理解词语是语文能力之一。教师对“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的理解,采用的是学生上黑板指认的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形象,避免了对绘画名词的生硬解释,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补充绘画的词语,增加了积累。对“一会儿……一会儿……”的运用更是巧妙,学生还用补充的词语说话,既加深了对原来词语的理解,又强化了运用。

师:就这样,戴嵩的画,很快就画完了,刚一画完,大家很快都围了上来看画,大家会说什么呢?

生: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

师:这是称赞啊,怎么读呢?老师来帮帮你,看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第二句和第一句有些词语调换了。

师:这第一句是课文中的原句,称赞的话放在前面,说明了在极力称赞,谁来读一读?

生: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笔啊!

生: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啊!

师:看得出你是发自内心的赞叹。谁来?

生: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师:有进步,如果能加上表情和动作就更好了!

生: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师:我知道你把称赞放在心底,还有点费劲,多读几次就能读好。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孩子们,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现在就让我们回到很久以前的唐代。瞧,戴嵩的画画好了,挂出来了。你在现场,会怎么称赞这幅画呢?

生:太美了!

生:太好了,和真的差不多!

生:画得太好了,就和印刷出来的一样。

师:你再想一想,印刷是死板的,而戴嵩的画是画活了!像刚才那样,你一言我一语,这就是“纷纷夸赞”。就在书上,大家来读一读——人们这样纷纷夸赞,就是因为戴嵩画得好、画得像——简直画活了。看老师来写这个字。(教师示范书写“活”字)

【点评】对低年级学生来说,“纷纷夸赞”是理解的难点。教师通过大家夸奖,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夸,不着痕迹地理解了“纷纷夸赞”的意思。我们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理解词语要融入课文之中。王老师指导学生理解词语不是简单的口头传授,而是依据文本,从课文内容入手,抓住围观的人夸,学生进入情境夸,再读书上的句子,这样就理解了词语和课文内容,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总评】看完王丽娟老师的课堂实录,可以说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准确,读悟相融,疏密相间,平实高效。

一是准确高效的目标定位。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从教学过程的维度看,课堂氛围的营造、课堂的组织、任务的适切性、学生的接受类型、学生在课堂的主动投入等,符合学生的接受程度,不仅完成了平常第一课时所完成的任务,而且学习了部分课文内容,注重读书、积累和学生的语言训练。教学目标导向明确,教学内容适切、平实高效。

二是匠心独运的读悟结合。王老师在教学时注重指导,引导学生在读中动笔,画出生字新词后,自己读,指名读,反复读,以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理解也是匠心独运。在理解哪一幅“浓墨涂抹”,哪一幅“轻笔细描”和理解“纷纷夸赞”时,以生为本,注重个体感受,寓朗读于理解、感悟之中,这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三是及时生成的语言训练。文本是教学的出发点,王老师在教学时能立足文本,及时给予学生语言训练的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在学生通过指认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后,及时问“能不能用上两组词语分别说一句话?”这些发问,适时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交际场境,利于提高学生感知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升华了情感。

(本课教学实录由缪成雅根据录像整理;教学片段由张建节选)

(王丽娟,山西太原市迎泽区贵都小学青年教师;张 建,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

篇5:《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一、突出低年级识字重点

识字教学是一、二年级教学的重点。上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是随文识字,将生字放在具体点语言环境中学习,这样学生掌握得就更好了。

二、模仿、想象说话,发展语言

低年级的孩子模仿能力尤其强,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比如:在学习了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后,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一……就……”练习说话。通过说话训练,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再如,当学生读到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戴嵩的句子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戴嵩的画呢?“画得太好了,画得太好了,真是栩栩如生!”“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真是活灵活现!”……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习,模仿说句子,既锻炼了说话能力有积累了好词好句,也发展了语言。

三、多读感悟,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读”占鳌头。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读的训练。每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学生通过读、思、悟等几个环节,将文章读通、读懂。最终使学生的言语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发展。

篇6:《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是这样来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两个人的优秀品质的.我多次请小朋友朗读画家和小牧童说的话,然后说说你觉得他怎么样,你从哪儿感受到的,你能虚心(和蔼、勇敢)地加上动作读一读吗?从读中感悟人物

《画家和牧童》一课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故事中两位主人公人物形象丰富,情节生动,其中所蕴涵的道理也很深刻。大画家画画本领大,而且虚心,知错就改,小牧童勇敢,善于观察。

篇7:《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引领孩子们感悟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时,学生反馈并说明理由时老师的引导和评价过于琐碎,像这样的环节如果操作不好容易让一部分孩子精神涣散,在仍然以字词掌握为主的二年级孩子难度也有点大!要是改成:通过默读课文画出前四个自然段中每段最能体现戴嵩绘画技艺高超的词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我觉得效果肯定会好很多。

1、画词语难度低,学生对词语容易联系上下文或调动自身的生活材料去理解;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比较透彻,表达也会流利顺畅很多;

3、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孩子。就像于永正老师上《荷花》一课,学生初读完课文后,让孩子们把自己画的每一段中最能体现荷花美的词语写在黑板上,然后谈谈自己对这些词语的体会,于是,孩子们画了:“清香”、“冒”、“花骨朵儿”、“仿佛”等词;再如《月光曲》一课,学生抓住:“幽香”、“断断续续”、“随便说说”等词理解,效果都非常好!

今后的备课,一定要有更细致的课堂预设,关注到孩子的学段特点、不同的层次以及兴趣所在!

当然,这两堂课也有很多可取的地方!

1、把画家写得大大的,把牧童写得小小的,然后让孩子们说说从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看出了什么。孩子们的发言很精彩,有的说大画家很伟大,小牧童很普通;有的说大画家很会画画,小牧童却不会画;还有的说大画家能赚钱,小牧童不会赚钱...2、戴嵩谦虚听取牧童的批评后,决定再画第二幅《斗牛图》,他会怎么想?怎么画?孩子们都能入情入境流利表达自己的看法。

3、我们班未来的画家(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教师...)们,将来你想当一名怎样的画家(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教师...)?从学生的发言中发现谦虚这一美德已经深入孩子门的心灵!

篇8:画家与牧童教学反思

设计思路:《画家和牧童》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 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故事。文章寓优秀的思想品质于生动的故事中, 既有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描写, 又有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因此, 教学应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读中认识生字, 在读中理解内容, 在读中积累语言, 学习画家戴嵩在牧童面前表现出的“一画之师”的谦虚品质, 感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 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理解课文内容, 懂得既要敢于挑战权威, 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通过朗读, 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 懂得既要敢于挑战权威, 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流程:

一、赏画激趣, 导入新课

师: (出示三幅戴嵩的画, 配乐缓缓展示) 看了这三幅画, 你想说什么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著名画画家家的的画画是是否否都都是是完完美美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和牧童》的故事。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自主识字

1.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中的每一句话。

2.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其他学生注意倾听读音是否准确, 读完由学生简短评价。

三、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在小组内把自己读得最棒的段落读给组员听一听, 同学之间互评, 自己觉得读得不够好的段落请同学帮一帮。

师:读了课文之后, 你觉得画家和牧童各是怎样的人?

(学生讨论交流。)

口头填空:戴嵩是一个_______。牧童是一个_________。

四、朗读感悟, 品味语言

师:课文用很美的语言给我们讲故事, 无论是写人的对话, 还是描写人的动作, 都很生动。请小朋友们再轻声读课文, 想一想:你喜欢课文中的一家还是牧童, 为什么?请在课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 用“———”画下来。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意见, 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并读一读勾画的句子。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预设答案, 在学生交流时适时引导。)

喜欢戴嵩———

1. 戴嵩擅长画画, 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课件出示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 就有许多人观赏。

师:谁能用自己的感受, 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全班带着佩服戴嵩的感受来读这个句子。)

师:用“一……就……”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 一会儿轻笔细描, 很快就画好了。

师 (在学生读句子后) :什么是浓墨涂抹?什么是轻笔细描?观看录像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

用“一会儿……一会儿……”说一句话。

2. 戴嵩的画画得这么快, 这么好!围观的人都一致夸赞戴嵩。

师:找出课文中描写人们夸赞戴嵩的句子, 学着他们的语气, 夸一夸戴嵩。

师 (出示《斗牛图》) :看着这幅画, 谁来学着商人的语气夸一夸, 再学着教书先生的语气夸一夸?还有哪些围观的人, 他们会怎样夸赞戴嵩?

(学生在小组内练习夸一夸, 推荐几位同学在全班交流。)

师:戴嵩还是一位虚心的画家。我们可以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

(学生讨论并勾画相关句子。)

喜欢小牧童——

1.因为他很勇敢。

(学生交流: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

2.因为小牧童观察得非常仔细, 勇于指出画家的错误。

(学生交流: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师:你想对戴嵩和小牧童各说一句什么话?

(课件出示) 我想对戴嵩说:。我想对小牧童说:。

五、感情朗读, 总结课文

1. 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提示:可以分角色朗读, 也可以一人朗读一段。)

2. 想一想:著名画家画的画是否都是完美的?从这篇课文的学习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 教师归纳:无论什么样的人, 都会出现失误。我们要留心观察生活, 实事求是, 既要勇于指出别人的错误, 又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六、拓展延伸, 升华认识

1. 除了唐朝画家戴嵩画的牛, 我国还有许多以画动物闻名的大画家, 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他们的作品。

2. 课件出示:齐白石画的虾, 徐悲鸿画的马, 李苦禅画的鹰。

3. 请在三幅图中选择一幅你喜欢的作品, 为它配上你想说的话,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七、课后作业

篇9:画家与牧童教学反思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画家和牧童的课文,一起读课题。

生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

(一)初读感知,读准字音

师:牧童和画家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认真听要求——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字,借助拼音多练几遍,不会读的字可以问老师或同学。

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

(二)同桌检查会认字音

师:字音都读准了吗?看着生字表里“我会认”的生字,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同桌读对了,竖起大拇指赞赞他;同桌读错了,请你当小老师教教他。遇到困难可以借助拼音来解决。

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字音。

师:你的同桌都读对了吗?读对了,请你给他点个赞。

学生“点赞”评价。

(三)读准带拼音的生词

多媒体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词,抽查难读易错的生字。

师:看来同学们还有一些难读的字音容易读错,老师再来检查几个,把生字放进词语里,相信你能够读准确。

第一行:指名读。(平舌音 拱手声母是G,边读边做动作。)

第二行:男生读。(后鼻音 学生读的没有错,教师不要打断。)

……

(四)读准去掉拼音的生词

师:去掉拼音还能读准确吗?全班齐读,每个词语读一遍。

(五)读好带生词的句子

师:把生字放到句子里,你能读好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带生词的两个句子,句子不仅带有生字词,还是课文中的长句子,不太好读,自己先练读。

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

您画的牛尾巴/是翘起来的,那是/牛用尾巴/驱赶牛蝇的样子。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学生练习朗读。

师:怎么样才能读得更流利呢?老师给你一点小提示:长句子需要恰当的停顿才能够读好。

读第一句时点评长句子的停顿,读第二句时点评“一会儿”的读音[yī huì er],这里“会”字读第四声,舌头卷起来。

小结:读句子,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读出停顿,这样才能够将句子读通顺。

【评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识字教学要扎扎实实地落实好每一个环节,由读好字音到读好词语再到读好长句子。教师采用生生之间互助识字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与同伴互动的空间,再通过抽查读词、拼音读词,从而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情。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学而导,将词语送回语境中,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好儿化音、读通长句子,使识字教学和语言学习同步,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又解决了学生阅读中的障碍,扎实高效的活动使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活泼。】

(六)写生字

1.观察

师:“浓墨涂抹”的“抹”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大家看,怎样才能写好“抹”字呢?仔细观察,写这个字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1:“抹”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师评:你关注了生字的结构。(多媒体课件出示:左窄右宽)

生2:“末”上横长,下横短。

师评:你注意到了易写错的笔画。(多媒体课件出示:书写正确)

生3:提手旁的一提不能太长

师评:你注意到了穿插避让。(多媒体课件出示:穿插避让)

2.范写

范写“抹”字,强调起笔、落笔和关键笔画书写的位置。

师:“抹”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提手旁在左上半格中间起笔,竖勾要写得长且直,提不能太长,要给右边留些位置,右边的“末”上横长下横短,短横要压着横中线写,竖要靠着竖中线写,直而有力,最后两笔撇捺舒展,撇要穿过竖中线。

学生在看老师范写的同时跟着书空。

3.迁移

自由练写“挤”“拱”“批”。

师:本课还有几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多媒体课件出示“挤”“拱”“批”)。观察这几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互相交流。

生:这几个字的偏旁相同,并且都是左右结构。

师:没错。要写好这几个字,我们要注意书写正确、左窄右宽、穿插避让。按照这三个要求,请你们把这三个生字在练习纸上各写两个。

4.评价

师:写好了之后,同桌之间按照三个评价标准评一评,你觉得他能够得几颗星?

【评析:在写字教学中,观察、示范、迁移、评价四个环节环环相扣,渗透学法。教师从学生自主观察发现中提炼出书写要求,同时形成评价标准。评价指向明确,操作简单。在示范书写中强化书写要求,在生生互评中再次巩固书写方法,教师悄无声息地在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究中渗透学法,以“抹”字为例,引出本课中其他左右结构的生字,进而拓展学习本课中要求学生会写“提手旁、左窄右宽”这一类汉字,适时迁移,目的在于渗透归类识字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整体感知

师:对于生字词、长句子,大家都能够读好,现在请5位同学读课文,每个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余学生认真听,边听边思考: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一)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学生读不准的字音。

(二)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指名学生交流。

(三)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

【评析: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实现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为主“转变”为以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为主;二是实现从教师讲的课堂形态“转变”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教什么比怎么教要重要,确定教什么的基础就是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为依据,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语文课标对第一学段阅读理解的要求是“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教师在教学时从课文的主要信息入手,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做到了依标扣本,策略得当,体现了“生本”和“高效”的教学理念。】

nlc202309011933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师:刚才大家都提到了戴嵩,知道他是一个著名的画家。(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著名”。)那么,著名是什么意思呢?

生:很有名的意思。

师:请你换一种说法,还可以怎么说?

生:出名。

师:找近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好办法。

师:你从哪里知道戴嵩是著名的画家?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读了课文,说一说你从哪里看出戴嵩是一个“著名”的画家?

指名学生交流。

(一)体会表达

指名学生读句子。

生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围观。

师:一挂出来马上就有许多人围观,这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来看画的人很快。

师:你来读出这种迫不及待的感觉。

生2:说明这些人很喜欢画。

师:请你读出这种喜欢的感觉来。

(二)学习表达

师:这简简单单的“一……就……”把人们对这幅画的喜欢和迫不及待想观赏的心情写了出来。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可以用上“一……就……”来表达我们喜欢和迫不及待的心情呢?

指名学生回答。

生1:今天妈妈做的菜很好吃,一上桌就被大家抢光了。

生2:我一回家就马上写作业。

师:这两位同学主要抓住了迫不及待和喜欢的心情。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课文第一自然段,从哪里知道戴嵩是著名的画家?

生:“没有不点头称赞的……许多人都愿意花大价钱购买。”

师:戴嵩的画一挂出来就有人来观赏,大家都称赞,还花大价钱购买,这真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这段话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著名”这个意思写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戴嵩的“著名”在课文中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默读就是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哪些句子写出了戴嵩很著名?画家是怎么画的?人们是怎么夸赞的?把你找到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评析:“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是语文课标对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请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著名”的含义时,结合生活实际,学习用“一……就……”的句式练习说话,做到积累和运用相结合。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为学生创设多种情境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教材后,抓住关键词句及语言训练点,让学生练习运用,在运用中体会表达,在表达实践中提升了语文素养。】

五、学习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一)学生读课文,找出写戴嵩画画和人们称赞他的句子。

师:大家都找到了吗?我们按顺序进行交流。

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

“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学生交流并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二)学习句子:“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

1.理解“沉思片刻”的含义

师:什么叫沉思片刻?谁能把这个词语换种说法?

生:就是想了一会儿。

2.体会“沉思片刻”的含义

师:画家只是沉思片刻就画了《斗牛图》,这说明了什么?

生1:想了一下就画出来了,说明他的画技高超。

生2:因为想得不认真,所以画错了。

3.学习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师:戴嵩不愧是一个著名的画家,想了一会儿,提笔就画,只见他一会儿……一会儿……你们想看看这幅《斗牛图》吗?

生:想。

(1)看图理解感悟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斗牛图》)。这幅画中哪里是浓墨涂抹?哪里是轻笔细描?

生1:牛背牛身是浓墨涂抹。

生2:牛尾巴是轻笔细描。

(2)有感情地朗读

师:这两种不同的画法,画的时候有轻有重,我们在读的时候也要读出轻重变化。谁来试一试?

学生读词语“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师:如果把词语放到句子里,你还能读出这种变化吗?

生齐读句子。

师:读得很好。这样的一幅画,围观的人看了都——纷纷夸赞。

4.学习第三、四句。

(1)读好感叹句

师:他们是如何夸赞的呢?

生朗读感叹句。

生1读得很好。

师评:真会夸,你读出了感叹的语气。

生2读得不太好。

师引导:课文里的句子用上了感叹号,谁来读出感叹的语气?

(2)理解积累词语:夸赞、赞扬、称赞

师:同样是夸戴嵩,文中用了好几个不同的词语,众人是纷纷“夸赞”;商人是“称赞”;教书先生是“赞扬”。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把这几个词语圈出来。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学习语文就是这么有趣,像这样的词语你还会说吗?

生:表扬、赞赏、赞许。

师:是的。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词语表达,语言有了变化,文章就更精彩了。

(3)赞同一幅画,不但用词不一样,而且不同的人的说法也不一样。商人说:“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教书先生说:“画活了,画活了。”

师:他们说的话简洁明了,却充分表达了他们的赞美之情。你也能像商人和教书先生那样,用不同的说法来赞一赞吗?

nlc202309011933

生:太妙了,太妙了;画得太神了,画得太神了……

师:你说的和课文里的不一样,谁能夸得和他不一样?让我们也像他们一样一起夸一夸戴嵩的画吧?四人小组自由练习说一说。如果用上我们刚才积累的词语就更棒了。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和《斗牛图》: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 !”( )道。

师指名学生汇报,适时表扬。

生1: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真是上乘之作呀!

生2:太神了,太神了,真不愧是著名的画家!

师:你也夸,他也夸,商人夸,教书先生夸……这么多人都在夸赞戴嵩的画,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这叫——

生:纷纷夸赞。

师:由此可见,戴嵩的确是一个著名的——画家。

【评析:教师继续用“抓关键词”理解的方法进行教学,如抓住关键词“沉思片刻”,让学生体会画家的“画技高超”,同时也为画家可能出现的错误埋下伏笔。在体会情感方面,教师首先让学生读好感叹句,在朗读中体会人们对戴嵩的赞美之情,其次引发学生寻找文段中表示夸赞的词语并进行积累和拓展。学生在探索中发现了第一个语用规律: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语言丰富了,文章就更精彩了。通过朗读围观的人夸赞的语言,学生发现了第二个语用规律:同样是表达赞美之情,不但用词不一样,而且不同的人的表达方式也不一样。教学层层推进,如剥笋芽般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表达的多样性,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小组合作交流和全班展示交流等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语言运用中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将理解、积累、表达、运用结合起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语言学习会变得更扎实有效。】

六、突出矛盾,留下悬念

师:著名的画家也有遇到困难的时候,这不,正当人们纷纷夸赞戴嵩的画“画得像极了,画神了”的时候,一个不同的声音出现了,“画错啦,画错啦!”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

师:这声音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被惊呆住了,炸雷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

生:轰隆——轰隆隆——

师:这么小的一个孩子,真的能够发出炸雷一样的声音吗?为什么大家都被震得呆住了,牧童和画家之间会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吧。

【评析: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虽然第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感受画家画技的高超,但是从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教师抓住关键词和故事情节的矛盾冲突点,引出故事的另一个关键性人物——小牧童势在必行,用小牧童的“一声炸雷”和人们的“纷纷夸赞”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巧妙地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总评】一堂好课如同一件艺术品,它可以精美绝伦,也可以朴实无华,但无不散发着幽兰之香,品来内涵隽永,令人过目不忘。《画家和牧童》一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了扎实的字词教学、适当的语言文字运用,关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力求实现课堂的扎实和高效。

1.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把识字的空间交给学生。识字教学依然是二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在生字教学中,教师进行了大胆的设计和尝试,把更多的学习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先让学生借助拼音互相练习,要求读准字音。学生有了自我学习的基础之后,教师再通过抽查筛选的方式让学生学习语音,根据学生的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读好难读易错的字。这样安排识字教学,层次清晰,以学定教,学生学有所得,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的“教”显得层次分明、高效得法,让学生将难读的字音多读几遍,有利于强化记忆,逐个突破,同时也是在渗透识字的方法。

2.触类旁通,关注评价,提高写字教学的有效性。本课要求学生会写12个生字,如何合理地安排写字教学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观察发现,该课的生字虽多,但是“抹、挤、拱、批”4个生字都有共同的偏旁——提手旁,将教学目标定位为写好本课中带有“提手旁”的生字,从对成语“浓墨涂抹”的理解入手,先观察“抹”的笔画结构特点,再引入教学,然后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写好生字,如书写正确、左窄右宽、穿插避让。最后教师范写“抹”字,让学生书写其他带有提手旁的生字。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先让学生自由交流写“抹”字要注意什么,同时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写好这一类字的方法,这既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又明确了评价标准,给予学生书写指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提高。

3.关注语言的转换和运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学习人们夸赞戴嵩画技高超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教学,第一个层次是体会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第二个层次是模仿人们夸赞的语言,进行语言表达练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同样是夸戴嵩,课文却用了好几个不同的词语。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语言有了变化,文章就精彩了。学生体会到围观的人都是用简洁的语言来夸赞戴嵩,教师再让学生模仿课文里的句式,用自己的话来夸一夸戴嵩。从关注表达特点入手,教师先让学生在内容上了解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再进行自我创造——我来说,通过训练,强化了多元表达、简练表达,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最后教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把自己想夸的话说出来,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在拉近语文和生活之间的距离的同时,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性质。

(该课例在全区2014年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责编 欧孔群)

上一篇:模范班主任先进事迹下一篇:抗生素应用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