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发展

2024-05-10

教育均衡发展(精选十篇)

教育均衡发展 篇1

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使区域和校际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果, 基本建立起“责任分担机制”, 为义务教育全面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要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还必须抓好以班集体为单位、以学生素质持续提高为特征、以学校为推手的“班集体教育均衡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内涵式均衡, 彰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本真之义。

一、影响班集体教育均衡发展的因素

推动班集体教育均衡发展, 学校领导、教师和班主任必须树立教育公平思想和素质教育理念, 迅速从应试教育的泥淖中走出来, 按照班集体教育均衡发展的特点, 落实以下工作。

1. 编班均衡。

编班均衡是指不以学生分数高低为序编成所谓“快班”、“慢班”、“普通班”, 不以家长对学校“贡献”大小编班;不曲解“因材施教”原则, 搞所谓“重点班”。编班均衡还应适当考虑学生的个性特长和男、女生数量的均衡。编班不均衡, 弊端很多, 最主要的是它打击了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些任课教师对“慢班”、“普通班”的教学缺少积极性, 甚至采取放弃的态度。

2. 班容量均衡。

目前, 一些有声誉的“重点校”、“名校”及“普通校”的“重点班”, 仍存在着为了多收费而多收“择校生”的现象, 以致班容量过大, 形成班集体教育的另一种不均衡。一位“重点校”的名师曾对此现象表示忧虑, 她说, 有的班多达五六十名学生, 这给班主任工作和任课教师的教学、辅导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和小班教学形成鲜明对比, 构成了班集体教育的极大失衡。有的任课教师坦言, 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班容量, 也没有精力面对这么多的学生而精批细改学生作业, 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到所有学生或进行个别辅导, 只能“凭良心, 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显然这对学生不公平!学生上了“重点校”、“重点班”就能享受到公平优质教育吗?!显然不那么简单。

3. 受教育权均衡。

中、高考前, 极个别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 竟会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和考试权, 采取“分流”的方法, 即:动员“升学无望”的学生提前两三个月结束学业, 不参加中、高考, 等待去职业学校就读。这种做法引起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极大不满。甚至有的“重点校”也采用此法。某市一所公办高中校在模拟考试后“动员”一名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要参加高考, 家长与校方交涉无果, 只得花重金让孩子到私立高中校就读。后来这名学生考上了大学, 其家长以该公办高中校剥夺孩子受教育权和考试参与权为由, 将学校告上法庭, 并最终胜诉。

4. 师资配备均衡。

几乎所有学校的毕业班都有“把关”教师:把各学科的优秀教师放在毕业班来提高升学率, 这样做会致使其他年级的学生享受不到优秀教师的优质教育。这种状况得不到重视和解决, 班集体教育均衡发展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师资配备决不能厚此薄彼。对此, 有的学校采取了优秀教师走班制, 发挥了优秀教师的带动作用。

二、推动班集体教育均衡发展的角色

校长、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要扮演好推动班集体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角色, 齐心协力, 使所有学生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

1. 校长:班集体教育均衡发展的“操盘手”。

实现班集体教育均衡, 关键看校长是否具有育人为本的思想, 是否真正树立起素质教育的理念, 是否真正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 是否有能力、有魄力掌控好学校教育均衡发展这盘棋。校长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 不折不扣地实现编班均衡、班容量均衡、师资配备均衡, 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公平地享受优质教育;不搞中途“分流”、不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和考试参与权。这些事情做不到就会伤害多数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激情, 班集体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2. 任课教师:班集体教育均衡发展的践行者。

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一样, 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 是促进班集体教育均衡发展的践行者。

班集体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是学生的精神关怀者。净化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行荣拒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精神关怀的核心内涵, 是班集体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之所在。任课教师的责任就是在教育教学中, 不能只重视传授科学知识, 更要重视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 使他们在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教育中, 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

实施精神关怀, 需要任课教师用师爱教导学生, 使其多一份“责己之心、恕人之心”;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仁爱心、责任心、同情心和羞耻心, 同时高度重视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任课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 经常保持与所有学生心灵的沟通;只有知其心, 才能救其失, 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 才能做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工作。要在坚持“德育为先”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此, 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在班集体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中要坚持“六不弃”:关爱学生, 一个也不嫌弃;精神关怀, 一个也不放弃;开发智力, 一个也不丢弃;合理期望, 一个也不遗弃;张扬个性, 一个也不抛弃;弘扬主体, 一个也不舍弃。只有这样, 班集体教育均衡发展才能实现。

3. 班主任:班集体教育均衡发展的“调控者”。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建设

无需保留“教育秘密”

■江苏省昆山市周庄中学顾伟清

小陈是我的同窗和同事, 后因成绩斐然而“跳槽”到外地一所“名校”。

有一次出差, 我去拜访他。朋友相逢自然格外亲切, 一番寒暄后, 小陈略带歉意地说:“我要去上课了, 下课后再聊, 好吗?”我接口道:“反正没事, 就跟你去听课吧。”“随意。”小陈附和着。

下课后, 小陈带我去观赏校园美景。我向他建议:“这堂课上得精彩而不失真, 高效而不浮夸, 值得到公开课上去露一手。”不料, 小陈神秘兮兮地说:“上公开课只不过是‘作秀’, 那是‘演’给别人看的。实不相瞒, 自己琢磨出一套看家本领, 有人称之为‘教育秘密’, 那才是评优晋升的‘杀手锏’。怎么能轻易地外泄而砸自己的饭碗呢!”我听后满心惘然。

回头想想, 我才“茅塞顿开”, “教育秘密”确实存在。除了上公开课“有所保留”以外, 有些人评课时或蜻蜓点水、不痛不痒, 或套话连篇、空洞无物, 或追赶时髦、脱离实际;琐事娓娓道来, 良策却一字不提。哪怕平时向他们要份材料参阅, 也常遭到拒绝:“知识产权, 概不外借。”至于请教成功秘诀, 他们更是用“科学”、“艺术”等抽象词语来搪塞。

大凡秘密都是不能随便泄露的。为了国家的利益, 必须严守国家机密;为了企业的生存, 必须严守商业秘密。为了立于不败之地, 教师严守自己的“教育秘密”, 似乎也无可非议。然而, 教育与国家、企业相比, 毕竟不是同一个概念, 教师之间确有“排斥性”, 但更多的是相容性。泄露“教育秘密”会不会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 这是问题的核心, 也是要不要严守“教育秘密”的关键。笔者从心理学视野进行“透视”发现, 公开“教育秘密”肯定能利人, 有时也利己, 至少不损己。

首先, 公开“教育秘密”, 不会减少教育智慧。把拥有的物质给予他人一份, 自己便会相应地减少一份。而教育智慧却并非如此, 在传授给他人的过程中, 自己也得到相应的反馈, 如果在“碰撞”中加以“消化”, 那么教育智慧不但不减少, 反而得到提升。正如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所说的, 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我们彼此交换, 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我们彼此交换, 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

其次, 公开“教育秘密”, 不会削弱竞争优势。所谓的“教育秘密”主要是指教育方法, 它不像企业的技术“配方”那样可以轻易地全盘“复制”。也就是说, 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 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 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班集体教育是否达到均衡发展, 班主任因身临其境而看得最清楚, 也最容易发现个中问题, 如果发现编班、班容量或师资配备的不均衡, 就有责任与学校领导沟通, 寻求解决的办法;如果发现任课教师缺乏公平思想, 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 不能做到“六不弃”, 也要及时与他们沟通, 加以调控。班主任还应经常与任课教师一道分析班情、学情, 为共同实现班集体教育均衡发展而努力。★

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 并不一定适合他人, 即便适合, 要形成技能, 也需要一个较长的磨合期。一个与时俱进的优秀教师, 完全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 不必太在意由于公开了“教育秘密”而被别人超越。有些人掌握了“教育秘密”而暗中“独享”, 实际上效果并不好, 就是因为无人点拨、误入其中而不能自拔, 反而成为“绊脚石”。因此, 教师要摆正心态, 不必为了隐藏“教育秘密”而独守一隅。

最后, 公开“教育秘密”, 可以实现教育共赢。情感是相互渗透的, 你把“教育秘密”当作“家产”, 别人也会把它作为“隐私”。闭门造车窄化了视野, 狭隘的个人主义弥漫, 必然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心理的隔阂, 使教师之间笼罩着令人窒息的猜忌氛围。肝胆相照、善于合作才是明智的选择。教师们可以集思广益, 优势互补, 激励创新, 不断地产生新思想、新成果, 使个人的力量得到放大。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 只有公开了自己的“教育秘密”, 才能拿到打开别人“教育秘密”的钥匙。坦诚相待, 思维碰撞, 资源共享, 才能收到共赢的效果。

教育均衡发展整改 篇2

(图书阅览)

一、我校图书室、阅览室概况1、2、3、4、面积:标准为144m²,实有面积为200m²。藏书:我校现有在校生836人,藏书共计29686册。教师阅览室:应有座位数为24,实有48。学生阅览室:应有座位数为70,实有64。

二、目前缺项

1、图书:标准生均为36册,实有生均35册,上报生均41册。缺口:生均6册。合计总数:6×836=5016册。2、3、4、报刊:我校实有21种,标准为80种。缺口为59种。报刊当年订单:无。学生阅览室:座位配备标准为70,实有64。

让教育均衡发展 篇3

科学规划徐庄教育发展战略

中心校作为区域教育的管理机构,需要重点做好全镇教育规划。我们理清徐庄教育总体办学思路,即让农村孩子也要享受城市一样的优质教育。

优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形成阳光般的心态和健康人格,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能够使学生内心变得越来越充实和富有力量。优质教育一定能够让学校资源的配置富有效率和效益,学校生活中充满了对所有学生的深切关注,没有人被忽视和被遗弃。优质教育从其目标追求来说,那就是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一个好的社会培养好的公民。优质教育从其教育过程的品质来说,就是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是能够让生命的活力充分涌流,是能够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

优质教育总体目标:要使徐庄教育的各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创农村教育的先锋。

优质教育总体办学思路:幼儿教育要促进身体和智力的协调发展,达到市级管理水平;小学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使综合办学水平进入全市前列;初中要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大面积提高中招成绩的同时狠抓优秀率,为高中“抓质量”提供生源保证,争做农村初中教育的标兵。

为准确实施质量总体目标,我们提出了徐庄镇教育发展的“一、二、三、五”战略目标,即一年树形象,二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五年创特色,并将此目标广泛宣传解读,让目标深入人心。

抓好队伍建设,塑造良好形象

抓领导班子建设 镇中心学校修订完善了领导工作管理机制:中心学校包校人员“二三工作制”;实行领导听评课审查制度;创建学习型团队;倡导六勤型校长,即眼勤、脑勤、手勤、嘴勤、腿勤、心勤。

建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我们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道德素养。构建出立规矩学年,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初见成效。我们还举办了“师德教育报告会”“让教育充满爱”演讲比赛、“我为徐庄教育添光彩”征文比赛,制订《教师忌语》《教师行为规范》,拍摄优秀教师师德录像片,表彰具有良好师德的优秀教师。我们创造条件培养青年教师,让青年教师加强自我修养,外出参观学习,参加在职进修,从各方面予以引导和支持。我校每年都将一批懂业务、善管理、能创新、会干事的教育人才纳入管理团队。

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学校共同发展

第一个平台:为学校之间搭建常规管理交流平台。一是镇中心校在全镇建立统一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实行中心校人员包校周常规检查制度;二是让校长述职;三是适时组织召开现场会;四是坚持质量分析制,以过程管理促质量。

第二个平台:搭建课堂教学改革交流平台,以协作区教研为载体,提高课堂效益。中心校确立了课堂教学改革年。以“请进来”的方式让农村教师更多地听到城里的优质课,看到这些教师所教学生的学情,给农村教师教育启迪。

第三个平台:以班级管理为基础,建立德育管理交流平台。为推行市局提出的“二、三、三、一”德育模式,落实中小学德育规程,加强落实登封市班主任常规,坚持三个示范校建设工作。中心校积极开展德育系列活动,在全镇范围内定期召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研讨班务管理工作;定期召开少先队员在国旗下演讲征文比赛活动;定期召开学生行为习惯评比交流。

推进素质教育,扎实开展六个好活动

为了满足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我们在全镇中小学开展“六个好活动”,即“做好操、扫好地、读好书、写好字、唱好歌、做好人”,让校园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乐园。学校经常举行红歌传唱和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受到市教育局领导、镇党委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全镇积极贯彻落实市局中小学学校综合评价精神,提出“每校确保一个特色,徐庄小学的泥塑、写字等要形成规模,其他学校也要高规格,形成各自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从校园物质建设向班级文化和处室文化建设转移,让徐庄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评比中力争全市前列前五名”的具体要求。上学年我镇中小学综合评价在全市名列前茅,彰显了我们徐庄教育的正确育人观。

未来的征途中,不管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将坚定学校快速发展的步伐,奏响登封教育最强音,为建设美好登封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均衡发展 篇4

一、依法办学, 科学管理

1. 创新学校管理体制, 彰显学校管理特色。

几年来,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牢固树立“对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的办学理念,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建立健全了现代学校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绩效考核制度, 建立了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管理制度, 实行中层以上领导周例会、月总结会制度, 实行当日校长值班明示制度, 提高民主科学化管理。

2. 夯实学校德育工作, 提高学生自主修养。

我校德育工作开展得生动活泼, 为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 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课外活动, 成立了校园广播站, 创办了《特色教育》班队报, 积极深入地开展“2+1”活动和阳光体育活动。

3. 着力教学管理创新, 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学校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规范办学行为, 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定课程计划, 开足开齐课程, 建立健全了各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几年来, 我们始终把“大预习、中预习、小预习”作为学法应用的重点, 研究“独学、组学、群学、助学、导学”五种学法, 用“独学”培养学生自学习惯, 用“组学”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用“群学”培养课堂兴趣, 用“助学”培养探索品质, 用“导学”培养应用能力。“五课型”“五学法”为“导”与“学”规划了可行的“路线图”与“时间表”, 起到了“引方向, 传学法”的作用。

4. 优化后勤管理, 为学校发展做好物质保证。

我校后勤组的全体人员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教育工作文件精神, 全面贯彻执行“教书育人, 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方针, 坚持后勤“为教育教学服务, 为师生生活服务”的理念, 建立后勤管理制度。后勤发扬“勤快, 务实, 高效, 优质”的工作作风,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加强安全教育, 确保师生平安

为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学校按标准配备门卫、保安, 保证安全设施。学校建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 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

学校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制定各种安全工作应急预案, 充分利用专题讲座、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专栏、图片等媒体资源, 给师生重温防震、防火、防汛、防病、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安全常识和逃生技能。

学校重视安全防范。一是每月对学校的围墙、校舍、电路等部位进行一次拉网式安全排查, 及时整改安全隐患;二是及时消除学生中的安全隐患, 及时收缴学生玩具手枪、刀片等危险玩具, 对其他危险游戏等行为实行首遇责任制和值周教师巡查制, 确保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三是多次组织师生进行各种逃生演练, 如地震逃生演练、防止楼梯间踩踏事故演练和消防、校车安全等演练活动。学校定期开设法制讲座和心理讲座, 加强对校车的管理, 确保师生平安。

三、以生为本, 关爱特殊群体

学校为了加强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等特殊家庭的指导和教育管理, 通过心理咨询室, 解决特殊群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障碍。教师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象, 定期与他们谈话沟通, 并在生活上给予帮助。

关爱学困生和贫困生。学校从来不放弃任何一个学困生, 不放弃任何一个品行有缺点的学生。学校建立学困生的帮扶制度, 制定帮扶的具体措施, 辅导他们功课, 开导他们思想, 肯定他们优点, 鼓励他们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 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学校根据上级规定, 为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生活费。学校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确实把资助金发放到真正需要的家庭和学生手中, 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四、抓教师梯队建设, 促整体素质提高

胡家小学现有教师135人, 为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已按核定编制配齐所有师资人员。90%教师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一致, 教师100%具备教师资格, 100%通过信息技术一级培训。我校教师群体的组合, 打造了“敬业乐群, 敦品励学”的团队精神。近几年, 通过市县教育局“三个一批”政策, 我校又新增年轻大学生教师7人, 为教师队伍注入了活力, 使教师结构更加合理。学校注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严格按照《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规范教师行为, 师德合格率100%。

五、彰显教育特色, 提高办学品位

我校以“双自”教育为育人特色, 推行“班级自动化管理”制度。学校在自主教育基础上, 制定并实施“值周班长责任制”“班干部轮换制”“集体责任承包制”等自主教育内容。班级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管。学校通过系列教育, 让师生在“勿以小事而不为”中学会做人做事。学校创建自我教育特色, 彰显学校办学内涵。

在自主学习上, 打造“阳光课堂”, 运用“学案式”教学, 尝试轻松、愉快、开放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师生在“教”与“学”的同一平台上研究学习方法, 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实践中, 我们构建了“和谐课堂、基本课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活动课堂”五种课型, 用“和谐课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提高课堂的和谐氛围;用“基本课堂”培养新教师的教学功, 提高新岗教师的课堂素能;用“有效课堂”提升导学水平, 起到了在课堂减负增效的作用;用“高效课堂”提升导学效率, 起到了引领导学、传递方法的作用;用“活力课堂”促进均衡发展, 为课堂导学、深化减负增效的内涵, 探索出一条高效之路。

横山教育均衡发展 篇5

首先、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要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全面规划就尤为重要。要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目前,农村学校的硬件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广大家长为让子女能享受优质的教育,都往城市学校转学,造成城里学校拥挤,农村学校无生源的不均衡状态。因此,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从教育经费上给农村学校以保障,实现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的均衡发展,才能让广大农民的子女就近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其次、加强教师培训,要真正建立和完善区域内教师流动制度,实行优秀教师轮岗制,推动师资的均衡化发展。学校要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鼓励教师学历提升、业务进修,更新观念,提高理论水平,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学校应设立教学新秀、能手、学科带头人等评选制度,给教师创设不断提升的阶梯,奖励和考核并举,加快教师的成长和成熟,培养出更多的骨干教师。切实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达到城乡的同步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 篇6

一是改革资金投入机制,确保校舍安全。创新教育发展投入机制,以财政投入、教育融资和撬动社会资本为三大引擎,多渠道筹措教育事业发展经费。近3年来,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支出达90.82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17.07%;完成教育融资9.83亿元,撬动社会资本6.24亿元。为解决玉溪市因“普九”早、抗震等级提高后带来的中小学校舍危房存量大、资金筹措难、审批时限长、规划管理不规范等问题,2013年7月,玉溪市启动了美丽100校园行动计划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创新采取统一建设、统一筹资、统一还款的“三统一”建设模式,决定用3年左右时间,计划融资投入33.5亿元,完成所有D级危房排除和B、C级危房加固,打造113所美丽学校。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美丽学校60所,校安工程建成校舍939幢90万平方米。校安工程建设速度大幅加快,各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二是改革资源分享机制,发展“互联网+教育”。抢占“互联网+”发展先机,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全市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布局,融资近5亿元,在全省率先启动具有玉溪特色的“全覆盖、广应用、促均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构建“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共建共享”机制,惠及全市所有45万师生,有效破解信息孤岛、缺师少教、重复建设等问题,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目前,数字化校园一期59所学校建设已全部完工;集教学、管理、评价于一体的玉溪教育云正式上线试运行,年内玉溪市将不断拓展“互联网+教育”应用效益,促进各类教育齐头并进、城乡教育共同发展。

三是改革学校管理机制,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从2005年起,部分县区率先试点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在幼儿园推行“联片教研”。实行民办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到公办幼儿园挂职学习制度,带动区域内幼儿园共同发展。采取“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合作”“租赁付息”等多种方式,形成了“洛河模式”“新平模式”“杨广模式”等多种学前教育举办模式。在中小学全面实施“学区建设”。根据区位、资源、规模和教育教学质量,设置一定数量的学区,学区内由1所城区优质学校牵头,2至5所山区、坝区普通学校和薄弱学校参与,统一调配师资、统一教学管理、统一评价考核,校际间管理互通、资源共享,逐步缩小校际和城乡差异。试行优秀教师多点执教。红塔区和市直高中的优秀教师,经批准同意可进行多点执教,执教学校根据教师辅导授课情况,计入绩效工资发放相应报酬,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流动。市属县区高中“捆绑考核、协同发展”。将18所公办普通高中组建成4个“捆绑体”,初步构建了“教、学、研、训、考”一体化的联动工作机制。创新特殊教育形式。在全省率先实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服务,形成了以市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社区康复教育为补充的特教体系。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市级每年安排200万元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纳入目标管理,实行对口帮扶,提升民办学校办学水平。

四是改革队伍建设机制,提高教师能力水平。全市新增360名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专用编制,为乡镇中心小学、农村中小学配齐了音体美教师,基本满足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需要。近5年来,共招聘新教师2 758人,95%以上安排到农村和薄弱学校。建立健全校长能上能下的任用机制,实行任期制和轮岗交流制,新提拔的校领导全部到农村学校挂职锻炼。按照“关系不动、人员流动”的原则,学区内校长、中层干部、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进行轮岗交流,促进优秀师资共建共享。近3年来,全市共轮岗校长103人、交流教师3 516人。与云南师范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借助高校优质资源提升师资水平。积极构建“国培”与“省培”、全员培训与骨干教师培训、校本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的师训体系,每年培训教师1.5万人次,覆盖面达90%以上。在省级17个名师工作室的基础上,成立了7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带头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划出“红线”、规定“禁区”,实现师德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

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观念均衡” 篇7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应是当务之急, 众望所归。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 这项工作的落实是较好的, 各地区都制定了均衡发展“最低保障线”, 对低于标准的学校都纳入了限期整改计划, 保证辖区内薄弱学校逐年减少, 逐步使当地所有学校都达到基本要求, 逐步建立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 并达到了教学基本要求。

在均衡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下, 现在的学校, 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从硬件管理上看, 确实是发生了或者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座座漂亮的教学楼拔地而起, 一块块塑胶操场美观大方, 多媒体教室、图书阅览室、实验室、音乐美术室……一应俱全, 从外观上看, 确实缩小了城乡差距, 似乎是达到了城乡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要求。但是, 果真如此吗?我觉得并不尽然。我们认为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不仅仅在于硬件, 更重要的在于“软件”, 在于软件的“软着陆”, 也就是说在于执教者本身, 在于执教者思想观念是否改变上。试想, 学校的硬件均衡了, 人们的观念不均衡, 这边先进, 那边落后, 怎么会从根本上达到素质教育均衡发展呢?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要素,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决定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当前农村中小学师资缺乏, 教师老龄化严重, 教学思想观念落后,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爷爷奶奶教小学, 叔叔阿姨教初中, 姐姐哥哥教高中”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老龄化, 给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首先是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加剧了城乡教育的不均衡。

课程改革日新月异, 突飞猛进, 这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 用清醒的头脑、昂扬的斗志, 跟上改革的步伐, 适应新时代要求。而这一切, 似乎青年教师更容易接受。老教师的老龄化, 会造成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的不合理, 也带来了教师思想和心理的老化。年龄偏大的教师大多保守、倦怠, 往往固守从前, 依恋过去, 不想超越现状, 很难接受新生事物, 有种“船到码头车到站”“一切随他去, 管你东西南北风”的念想, 他们缺乏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 教育理念落后, 教学思想僵化, 不愿意参加继续教育, 不想参加集体教研活动, 眼高手低, 得过且过, 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 一根教鞭、一支粉笔墨守教室打天下, 自认为那样最传统, 最实效。他们的普通话说不标准, 电子白板闲置不用 (也不想学) , 电子计算机早已配备, 但也难以操作, 就更谈不上制作课件了。这类老师有时候还固执己见, 振振有词, 动辄就提及他们小的时候面对的是黑屋子土台子, 什么先进设备也没有, 照样学知识, 照样有科学家、作家涌现出来, 那花架子是给人看的, 不是让人做的。如此观念, 令人大跌眼镜。

过去农村教师总是抱怨教学条件差, 设施落后, 现在, 凭借教育均衡发展的东风, 政府和人民勒紧腰带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 建起了高标准的校舍, 配置了各项指标都达要求的功能科室, 让我们老师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 资源共享, 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这是功在千秋的大事。但是事实又如何?据笔者了解, 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对于先进设备的利用率是不高的, 甚至有零现象出现,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先进的教学设备只是让灰尘去抚摸, 让蛀虫去腐蚀, 学生们只有隔岸观花, “望室兴叹”。如此这般, 均衡发展的意义何在?如果设而不用, 何如不设?观念的滞后, 意识的淡薄, 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实在是令人痛惜, 实在是对均衡发展的亵渎。

人的意识决定形态, 人的理念决定成败, 要想真正落实好教育均衡发展问题, 首先要解决好人们的意识形态问题, 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均衡发展。否则, 只能是流于形式, 只能是摆空架子, 装样子, 达不到实质性的均衡发展。

首先, 领导干部要带头“均衡观念”。不能用老眼光看问题, 不能用老办法解决问题, 不能认为教学设施均衡了, 就万事大吉了, 还要解决“人的均衡”问题, 作为主宰一切的人不能均衡, 其他硬件设施再均衡, 也无济于事, 只能是纸上谈兵。无论是政府干部还是教育干部, 都应该明晰城乡教育不均衡的主要症结在于教师, 在于城乡教师年龄结构的差异, 知识水平的差异, 授课水准的差异, 观念意识的差异。要解决这些问题,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要制定优惠政策, 不断鼓励、吸引青年教师去乡村中小学任教, 充实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要不断派优秀青年教师去乡村学校传经送宝, 送教下乡, 给农村老教师注入新鲜血液。照镜子, 正衣冠, 是必须的, 不照镜子, 不知道自己的面目, 两相比较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差距;要大力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 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 更新现有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文化知识、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县区教师进修学校的作用, 使进修学校走向农村, 加大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校长、教师的互相交流, 提高教师素质。

教育均衡发展 篇8

办学:与其“分散”不如“合并”

抹平城乡教育差距,以往采取送设备、派老师、拨专款的方式,走了多少年,却犹如隔靴搔痒,收效不明显;依然是:农村学校教育资源闲置,优秀教师减少,生源“吃不饱”;县城学校教育资源短缺,优秀教师增多,生源“撑得慌”。2010年,洪泽县启动了“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创建工程,按照省定标准,需投入大量资金对学校进行改造,如果仍按第一条路走下去,重复建设、浪费资金,显然不通。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与其“送下去”,分散资金、逐校修修补补,不如“接上来”,集中优势、重金打造几所学校,优质高配。经测算,此举还可节约几千万元。

于是, 我们从初中办学改革开始探索, 撤并六所镇初中, 将学生集中至县城新建的新区中学;如今, 走近已经建成使用的新区中学, 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综合楼林立, 班级网络化、白板化, 塑胶运动场、报告厅、功能室、配套用房无一缺失,这样设备一流、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学校,即使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也不落后。下一步,我们将把实验中学、县二中初中部和余下的六所镇中学合并,重组为新实验中学。不久,除湖区老子山九年制学校外,初中将集中到县城办学,加上外国语中学,县城三所初中,每所学校都一样,重新划分施教区,免试、就进入学,上学不再难,“择校热”问题彻底解决。

教师:从“有”到“优”

以往,一些学校因教师短缺,许多学科的教师只能停留在“有”的层面上,“不对口”现象很普遍,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被戏称为“有总比没有好”。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我们把好“三关”,实现学科教师从“有”到“优”质的变化。严把教师“入口关”,面向全国招考教师,高中以研究生为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只招本科生、幼儿教育招幼教专科毕业生;定向招考乡镇小学、湖区学校、幼儿园教师,确保农村师资平衡;新区中学从撤并的六所撤并初中选聘106名优秀教师,统一组织考试、赛课,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确保每个学科教师都是“精兵强将”,实现教师整体素质“质”的飞跃。严把教师“培训关”,整合县教育研究和培训机构,在苏北率先建立集培训、教研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的县教师研修中心,县政府每年划拨200万元专款,用于教师培训。严把教师“培养关”,组织实施“三名”工程,加大“名校、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力度,补平各校师资差距;开展县“后备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标兵、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等五类骨干教师评比,发放津贴,鼓励教师不断自我提高。

课堂:要“神似”不要“形似”

学校能否留住学生,关键还是要看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对于课堂教学研究,我们积极学习名校成功经验,但是拒绝“形似”,追求“神似”,结合自己特点,力争形成自己特色。一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好本县优质教育资源,请几名特级教师和名教师,结合我县教育特点,开展各种培训,发挥实实在在的指导作用。二是“外出取经”,联系本省名校东庐中学与新区中学结对,带领管理人员前去“取经”;安排教师分批前往培训学习,吃住在东庐,深入课堂学习“讲学稿”的使用。三是“请进指导”,邀请知名校长、著名专家来洪泽讲学、开办培训班;新区中学聘请东庐中学一名教学副校长到校挂职,吃住在洪泽,指导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四是“深入研究”,外面的东西再好,还需要内化、吸收为自己的东西,教师研修中心组织研修员深入学习、研究“讲学稿”,再结合本地形成的教学成果,加以糅合推广;研修员坚持深入课堂,确保天天到学校、周周进课堂,指导教师课堂教学。

声音:变“质疑”为“欣喜”

学生进城,此举开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先河,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教育专家、学生家长带着对教育、对孩子的关心,提出了质疑。

专家说:要“就近入学、送优质教育资源下乡”。然而一个仅有38万人口的小县,需要那么多的学校吗?初中办学规模、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方面差距较大,有的农村学校初一只招到几名新生,全校只有几十名学生,这样的学校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改革就必然要承受压力和质疑,况且,“进城模式”的优势已经逐渐凸显。办好新区中学,今后三年投入在三千万左右,如果把撤并的六所学校逐校改造,则需要上亿元,前后一比较,赚了。教育投资分散到六所初中,毫不起眼,只是“小户人家”,设备、教师要抢着用;然而,集中到一所学校,则变成了“大户”,教师可以随时使用。

家长说:“交通不方便了、家庭负担加重了、孩子吃不好了”。县委、县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公交车免费来回接送学生,教师随车护送,既方便又安全,家长放心了;在免除学生学杂费、课本费、住宿费的基础上,特困住宿生免费就餐,困难学生补助70%,家庭只负担60元,困难生补助面近50%,负担减轻了;崭新的宿舍楼里,内设卫生间、浴室,每人一个衣柜,条件比许多农村孩子的家庭还好,孩子高兴了;校长和孩子吃一样的饭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生家长可以经常“偷偷”视察、陪孩子吃,眼见为实,家长开心了。

教育均衡发展 篇9

前不久结束的“两会”是关注民生的大会。其中,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农村教育又是我国教育最大的民生。如果这项民生问题不能解决好, 社会和谐、公平就只能是一句空话。笔者长期从事贫困区县农村义务教育, 就目前区县的义务教育现状来说, 区域内的义务教育期待着城乡统筹, 期待着均衡发展。“城里的人和乡下的人, 都一样。”这是一句让人记忆深刻的广告歌词, 讲的是城里的人和乡下的人一样都爱美, 用上了一样的化妆品。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就是要让农村学校的孩子们像广告歌词唱的一样, 与城市学校“校园环境一样美、教育设施一样全、公用经费一样多、教师素质一样优、管理水平一样高、享受服务一样好、人民群众一样满意”。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我认为应当着力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 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 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题中要义, 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 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对现有城乡教育发展理念和学校布局的极大冲击, 推进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已成为教育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同时, 教育发展不均衡已成为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一大制约因素, 城乡教育不能均衡发展, 就难以实现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就难以为老百姓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以统筹的思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最主要的原因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差距, 它是制约教育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瓶颈”。

第一, 要努力实现办学条件上的均衡。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不是简单地对存量教育资源进行“削峰填谷”, 不是限制县城优秀学校的发展, 而是使县城学校和农村学校共同发展。是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 非优质资源与之的差距逐步缩小、直至协调均衡发展的过程。

首先, 要确保足额并适度增加的投入。黄奇帆副市长在做客《小崔说事》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会让教育在财政比重中吃亏。”他通过4条“秘密通道”筹措教育经费:除了预算内的收入, 还有预算外的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收入的增长部分, 正因为有了这4条秘密的筹措教育经费的通道才使得重庆这匹拉着大车的“小马”在教育这块儿地拉出了名堂。那么区县的教育经费筹措也应该是多渠道, 开辟自我的“秘密通道”, 政府在确保财政性教育投入做到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基础上, 落实教育各项优惠政策, 确保教育投入最大化, 大力鼓励社会捐赠教育。

其次, 要合理调控好教育资源的配置。随着城乡统筹, 城镇化进程的步伐越来越快, 县域内的学校布局要缩减村小, 控制完小, 加强中心校, 扩大县城学校。政府在进行教育投入的时候, 针对县城学校要“培峰”, 加强扩大优质教育的投入, 教委等职能部门务必加强学生向城镇转移的情况统计和分析, 并用前瞻性的眼光做好城镇学校的扩容规划, 对县城的新建学校要用长远的眼光规划好建设好, 让教育走在适度超前的行列, 千万不能“等”学生规模扩张到极限后再考虑学校的增设问题;针对农村学校要“填谷”, 设立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 用于农村义务教育校舍维修改造、校园环境建设、学校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补助和以奖代补支出, 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 集中支付。

同时, 要扶持发展薄弱学校。积极推进基础教育学校的标准化建设, 减少甚至消灭弱势学校, 使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法定的标准, 拥有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 实现基础教育规范化办学, 从而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教育环境。对薄弱学校可采取独立改造、强势合并等方式, 实行“班子配备、师资建设、经费投入、条件改造、教研指导”“五优先”政策, 缩小义务教育的校际差距。要努力发展学前教育, 增加独立幼儿园的布局和容量, 在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基础上, 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同时要大力构建优质职业技术教育资源, 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二, 要努力实现师资力量上的均衡。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 “择校”的实质是“择师”。教育均衡不仅需要教学设施设备均衡, 更需要师资力量的均衡。缩小办学条件差距, 可以通过调整学校布局和针对性倾斜性地增加薄弱学校投入而实现, 与之相比, 缩小教师水平差距则更为不易。可以说, 作为影响义务教育质量第一要素的师资差距已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一要用好优秀教师资源。打破校际间人才壁垒, 变“单位人”为“系统人”。有这样一个现状:区县的市县级骨干教师尤其是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特级教师几乎都集中在县城学校, 他们工作成绩突出, 但辐射带动作用还发挥不够。我认为应该彻底打破“校际间”人才保护壁垒, 把这一部分优秀的教师资源集中起来, 统筹配置人才资源, 实现优秀教师资源的区域内共享, 把他们的身份关系由“单位人”转变成为“系统人”。成立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 明确职责, 明确培养对象, 开展“名师带徒”活动。组建由市县级名师为主的名师讲师团, 通过下农村听课、专家会诊、面授指导、专题讲座、教学示范等形式开展“名师带徒”工程, 实现先进理念共享、优秀资源共享、有效成果共享。县教育主管部门统一派遣优秀教师进行交流, 从制度上推动县城优秀教师向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流动, 实现城乡教师融合。这样疏通优秀教师的“流动管道”, 调动优势学校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和紧迫感, 加快“造血”速度。

二要加强校际合作交流。组建城乡学校帮扶教育集团, 开展“城乡联动, 区域协作”行动。把全县学校分为几大“协作体”, 定期开展学校与学校、教研组与教研组、年级组与年级组的系列教研活动, 加大城区学校、教师与乡镇学校、教师的联动, 加大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的联动, 也加大名优教师与边远学校教师的联动, 实现人才资源和知识资源区域内的共享, 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功能。把县城学校和薄弱学校结成对子, 实行“捆绑式”发展。组织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送教下乡服务工作, 定期选派优秀毕业生和抽调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办学薄弱的农村学校支教;优秀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示教、挂职;薄弱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进修。同时, 中心校与完小也要加强校际合作, 可以实行定期轮岗教学, 通过互派教师听课、评课、举办论坛、交流信息等形式取长补短, 加快完小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要推行艰苦地区从教补偿政策。在条件艰苦的地区执教, 收入低, 住房条件差, 业余生活枯燥乏味是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为了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我认为可以推行艰苦地区从教补偿政策, 通过津补贴调整农村学校教职工的收入, 让他们的收入超过县城学校;把高级教师职称评聘向农村学校倾斜;为农村学校教职工建好工作期间的免费住房, 并在县城建立教师村让农村学校教职工进城安家;对农村学校涌现出来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进行典型宣传。

同时, 对英语、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任教师短缺的学科, 可试行巡回教学制度;要对年龄偏大的教师实行“多退少补、逐步消肿”和提前离岗的办法, 腾出岗位, 梯次补充紧缺教师。

第三, 要努力实现管理水平上的均衡。一是干部定期交流。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水平的高低。干部交流要形成制度, 学校之间可以尝试干部互派挂职。二是保持规范管理的连续性。现在, 个别学校已形成这种现象:学校只要更换校长, 一些规章制度随之更改, 管理水平随之发生变化。其实, 不论谁当校长, 都要在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上级统一规定和部署的前提下去创新, 去改革。因此, 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实际颁布详细而并非粗线条的管理规范, 保持规范管理的连续性。要进一步完善并创新教育督导办法, 确保所有学校的管理水平大体均衡。三是建立管理经验定期交流制度。

三、以有力的措施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教育城乡均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这项系统工程, 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采取强有力措施予以保证。

第一, 要树立均衡意识,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区县教育经费筹措开辟自我的“秘密通道”, 坚持教师工资继续由县财政统发的同时, 奖金、福利一半以上由县级财政统发。县财政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扶持农村和薄弱学校发展, 逐步提高农村教师补贴。要进一步明确县、乡两级政府的办学责任, 完善管理体制, 对纳税人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农村义务教育的捐赠, 按有关税收政策予以减免。在依法征足用好城乡教育费附加的基础上, 认真落实土地批租出让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教育等政策, 进一步拓展资金渠道。

第二, 要认真规划, 合理优化城乡学校布局。按照城市化发展总体规划和城乡一体化总体方案, 本着“减少点数、扩大规模、集中优势、提高效益”的原则, 进行规划布局。要充分调动乡镇、村的办学积极性, 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 进一步提高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率和市一级幼儿园达标率, 积极创建示范性村幼教教学点, 强化示范等级幼儿园的建设和管理, 分层次建立示范等级幼儿园考核督查机制, 逐步构筑起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核心的学前优质教育网络。加快城市学校建设步伐, 认真解决大班额和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如何让教育均衡发展 篇10

近几年来, 随着课改的深入, 虽然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下了很大功夫, 但效果并不理想, 而且在致力于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 甚至出现了新的教育不均衡的问题, 这与改革的初衷岂不是背道而驰?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拙见。

首先, 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是简单的资源整合, 更不是简单的学校合并, 尤其是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

时下, 一些地方打着课改、教育均衡发展的大旗, 不顾本地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及区域内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更不顾辖区内居民居住比较分散的特点, 盲目的对一些学校进行集并, 学校是做大做强了, 房子盖大了、盖多了, 各种设施都配套了, 教师优化也落实了, 资源是得到了强有力的整合, 可教育真的就朝着均衡的方向发展了么?企业做大做强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更是残酷的竞争、生存的需要, 否则, 企业就有被兼并甚至破产的可能。教育这样做就有点儿让人不甚了解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从山区到农村、从农村到城镇、从城镇到更大的城市, 人口流向在不断发生变化, 特别是计划生育的深入, 人口出生率的逐年下降, 一些山区、乡村中小学校面临越来越少的生源, 一些几十个、百十个, 甚至一百七八十人的学校, 都已经或正面临被集并的命运。是, 有些学校因为前期规划的不到位, 他们确实没有存在的必要, 可相对于山区中小学来说, 哪些是有发展前景的, 哪些是必须撤掉的?能一个简单的集并就解决的了的么?城镇学校的发展可就人口密度、区域位置进行合理规划, 乡村中小学也这么规划恐怕就有点不因地制宜了吧?

其次, 盲目的学校集并, 不仅不会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反而会引发一系列新的教育不均衡的问题出现。

1. 学校集并无形之中给农村家庭增加了教育的投入。

虽然现在学生上学不交各项费用, 住宿的学生国家还提供相应的生活补助, 可是作为山区的教师, 我知道这并不是主要的。初中的学生年纪较大, 有了一定的独立处事的能力, 可以住校而且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可小学的孩子怎么办呢?特别是学前班和一二年级这些年纪幼小的孩子, 上学就成了家长们的一种负担、一块心病。为了让孩子有书读, 他们不得不一家人分两地或三地:在外打工的、在家种地的、在学校附近租房子照顾孩子读书的。我们且不论一家人一年中有多少团圆的日子, 是不是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们就论家庭额外支出一项, 租金、生活费、车费等, 全年又要多投入多少呢?而占用一个人专门照顾孩子读书, 一年又少收入多少呢?谁来为他们算这笔账?若家长眼睛只盯在钱上, 岂不是又要造成新的流失吗?孩子不就无书可读了吗?他们或跟随父母流落外地, 或寄人篱下, 或流浪街头。教育的均衡又如何体现呢?

2. 简单的学校集并给学生就学的安全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学校集并, 距离远了, 学生上学就自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有一个地方, 当地的初中被集中到六七十里以外的地方, 孩子们上学, 不仅要走十多里甚至三四十里的山路, 还要在乘车时转两次车, 这其中的安全该由谁来负责呢?是学校吗?不知道学校是不是有这个能力兼顾, 若真出了安全事故, 到底该谁来负责?不知道领导们在考虑这些事情的时候是否想到了这一点?若是能提前预想到这一层, 他们是不是会有点儿后怕。

3. 简单的学校集并, 不利于孩子健康个性的成长, 这与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是背道而驰的。

还是上面的例子, 学校集并后, 那个地方的学生历经千辛万苦花费了几十元路费, 终于到了学校, 可每到周末, 看到其他的孩子都高高兴兴的回家, 他们眼中的渴望与失落是可想而知的。是的, 我们有留守生管理的一整套完备的制度, 可他们真的能过的和在家里一样吗?他们能不思念亲人吗?毕竟他们是孩子, 还都这么小。当然, 有人会说, 他们可以回家呀。是的, 他们可以回家, 来去几乎占用了整个周末, 再加上不菲的路费, 他们能回去么?谁来理解他们路途的那份艰辛与无奈, 谁来理解他们心中的那份渴望与惆怅。学校集并的目的难到就是让这些求学一周的孩子望家兴叹么?远离家人、亲人关爱的教育, 孩子们的生理、心理能健康成长么?那教育的目的何在,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点又在哪里呢?

4. 简单的学校集并造成学生入学困难, 与国家提出的“就近入学”的要求也是不相符的。

教育的目的和宗旨是教书育人, 教育学生从书本中和生活中获取知识、增长智慧, 重视智育的培养, 让这些莘莘学子通过自身的奋斗考上理想的大学, 学到真才实学, 将来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无可厚非。可光有智育的教育, 而忽视德育的培养, 特别是缺乏亲情关爱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现在所谓形形色色的问题学生, 仔细探究一下, 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家长和孩子缺乏必要的沟通, 缺乏基本的亲情联系, 而造成的。诸如:自闭症、忧郁症、狂想症等, 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学生中只要有一例, 我们的教育就是不成功的。相对这些学生来说, 教育就是不公平的。

教育的均衡发展是重要的, 势在必行, 可家庭的承受能力, 特别是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是更重要呢?教育的主体是这些接受义务教育的年幼的孩子, 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也为了让教育的发展真正落到均衡上来, 我想学校的集并, 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集并应该理智而慎重的进行。

摘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不仅是简单的学校集并、资源的整合, 更要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和学生的就学需求, 若一个集并就能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就不需用打着资源整合的口号盲目对学校进行合并,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集并应该理智而慎重的进行。

上一篇: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办法下一篇:自主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