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域文化

2024-05-14

陕西地域文化(精选八篇)

陕西地域文化 篇1

一、陕西地域文化的特色

1、陕西地域文化覆盖面广, 利用率高。陕西地域覆盖广, 文化资源丰富。从内容上, 既有与节庆活动、庆典、礼仪、风俗、传统、实用与信仰的传统文化, 他们是传统文化符号。研究好陕西地域文化发展对理解人类的精神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迪安·麦坎内尔所言:“现代人对自然的关注, 他们的怀旧心理和对真实的追求, 并不只是一种无害的不经意, 或者颓废, 也不只是对被破坏文化和失去时代的依恋, 更是现代性的征服精神的构成要素, 是统一意识的基础。”针对上述观点, 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是如何审视传统文化, 民间美术的价值, 重构文化价值体系等。陕西曾经是多个民族的重要集聚地, 是十二朝古都, 文化资源丰富, 民间美术的资源丰富, 从陕北、关中到陕南各地民间美术品类各有特色。

2、广大农民参与性、积极性高, 使得地域文化发展快。作为陕西, 传统文化资源丰富, 民间美术得到很好的发展和传承, 与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密不可分。作为民间美术, 要将它永远的保存和发展下去,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 有两个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一是传统文化能否继续满足本民族的发展和人们的精神需要。二是它能否在市场发展的前景下, 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 让自己的关注度得到提高。针对这两个问题, 民间美术要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与度的提高是非常关键的。民间美术的传播可以选择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建立工作室, 为学习者提供动手实践场所, 让学员能动手设计、制作作品。同时还可以聘请行业专家来现场指导或进行专业的讲座等, 培养人们对民间美术的兴趣, 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 提升对民间美术的认同感, 增强对民间美术的感情, 加深对地域文化的热爱, 让地域文化、民间美术得到永生。

3、对地域文化的保护能力增强。不同的风俗文化构成了各地民间美术的千姿百态, 民间美术的地域差异也决定着不同形态的民间艺术样式的生命和价值。目前, 一些地方相继建立民间保护机构和研究所, 保护民间美术, 同时也为传承和发扬民间美术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在一些高校美术教学中, 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等形式, 让更多人去了解、关注民间美术, 使学生明白民间文化建设现状、发展趋势、地域特色、时代特征、审美观念、材料工艺等, 让更多的人参与这项文化建设的工程中去,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弥补民间美术后继乏人的现象, 让地域文化不仅能得以传承并且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美育建设与地域文化联动培养人才的意义与对策

1、陕西地域文化与高校美术教学的转化

(1) 高校民间美术专业的设立为地域文化的研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不同的风俗文化构成了各地民间美术的千姿百态, 民间美术的地域性也凸显了各地民间艺术式样的生命和价值。高校美术教学中, 开设专门的民间美术课程, 既是高校学生学习、推广、传承地域文化的平台也是推进高校美术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在高校美术实践教学中, 将民间美术家的实践经验和绝活技术融入到教学创作中去, 并以此作为培养人才, 提高学生美育的又一途径。

(2) 高校美术专业课程的实施保障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地域文化的学习, 不仅能培养艺术类学生的人文修养, 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校美术专业课的实施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弘扬民族精神, 让学生在对地域文化了解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对历史、社会发展的崇敬感, 产生对生命的敬畏, 从而更加尊重生命, 关爱生命, 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 饱含着鲜明民族感情, 携带着远古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信息。地域文化以一种民俗、大众化审美形式作用于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 对人们道德、文化起到教化作用, 维系和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现阶段高校美术教育中, 先后都开设了一些美术欣赏课, 甚至有些院校还开设有民间美术课程, 让民间美术走进课堂, 不仅使民间美术得到广泛的传播也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与地域文化联动培养人才的对策

(1) 把地域文化融入到高校美术教学的实践中去。陕西独特的地域文化,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工艺艺术表现方法。这些表现方法既有工匠艺人的个性特征, 也有地域和民族的属性。陕西地域文化形成了象征、变形、对比、隐喻、嫁接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不同的表现方法和具体的工艺类型结合, 又衍生出各种技艺层面的表现技巧。陕西民间美术地域风格特色鲜明, 高校民间美术课程的开设, 不仅从传统纹饰和吸收传统文化表现手法入手, 把民间美术家请进课堂, 通过实践教学让地域文化得到传承。同时多位教育家和民间美术专家的介入, 使得民间美术和地域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系统化。另一条途径, 老师带领学生走出去, 去一些民间美术的发源地去采风、实际考察。

(2) 教育机制改革, 让更多的人才参与到民间美术的创作中来。“艺术源于生活。”没有现实生活的艺术是空洞而无味的。所以高校美术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吸收现实的素材, 进行艺术的创造。教育机制的改革, 如高校民间美术课程的开设, 加强了对年轻人的爱国主义教育, 让更多人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对民间美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从而爱上民间美术, 心甘情愿的参入其中, 创作出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作品来。高校美术教育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培养现代地域特色鲜明的艺术创作队伍, 加强对文化对艺术的影响, 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特色的艺术门类。如刘文西教授组织的“黄土画派”, 就具有浓厚的陕西地方特色, 也是中国画坛响当当的一个画派, 独具特色, 引人注目。

(3) 多渠道的保证地域文化的发展, 间接促进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陕西地域文化发展, 是一个西部开发全方位推进的系统工程, 它不仅需要来自各方面人才的努力和参与, 还需要发挥政府的职能。政府职能在民俗工艺产业化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快制定、完善和落实完整的产业发展政策, 加强鼓励和优惠措施,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实现市场多元化投入, 形成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增加资金投入, 确保现代化市场产业链的建立。如设立工艺类民俗发展基金, 建立民俗博物馆, 科研与产业供销一体, 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的形式集团, 生成产业群。陕西民俗工艺的产业资源禀赋和市场潜力都极为可观。我们必须统筹规划, 以民间工艺、美术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方针, 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并举, 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最终实现文化产业的发展, 让我省民俗工艺生产早日快速发展, 成为正在崛起陕西文化产业中新的支点。

“一件文物或一种制度的功能可以变化, 从满足这种需要转化成为满足另一种需要。”民间美术不仅从生活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而且从更深的层面及人们的心理和审美的需求, 这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得到发展的根基, 也是许多地方经济得以复兴的基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开始启动并迅速发展,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同步进行的。采用多渠道对地域文化和民间美术的保护既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为人类的发展保护丰富的精神财富, 也为高校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资源, 最终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4) “以人为本”是高校美术教学与地域文化联动培养人才的目标。民间美术是为弘扬地域文化服务。我国许多民间美术都是民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建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 可以使千年的情怀一下子把当代的生活重新点燃, 也是人们明确了不是我们疏离了传统而是传统情感无所依傍。“以人为本”的目标是说民间美术到了今天, 不再是能不能被应用, 而是要转化成为一种文化, 用一种新的观点来重新审视传统文化, 用一种发展的观点来和历史记忆作比较, 以人的发展的观念在民间美术发展的明天, 不再是能不能被应用, 而是转化成为一个文化传统经典, 让民间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我们的民间美术工作者能否走在时代前面, 应一种新的发展思路来对待民间美术, 做出正确的评价, 对今后的发展作出合理的要求,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 都关系到民间美术的发展。

总之, 高校美术实践教学是在地域文化熏陶下成长的, 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 深深打上地方的烙印。在高校美术教育中也意识到了地域文化的重要性, 因材施教, 渗透地域文化的知识,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综合素质高, 专业水平强的人才, 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对地域文化尤其民间美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坚.美术教育要重视地方文化传承[N].光明日报, 2004.

[2]杨学芹, 安琪.民间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6.

[3]梁一儒.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地域文化散文随笔:陕西情怀 篇2

当你走在陕西省无论哪座城市里,一股浓浓的老陕味总是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就比如饭馆里:到了饭点路人走近饭馆:“老板!给咋碗裤带面”这个“老板”二字一定要念的大声,要把那股子豪迈的气势展现出来。“给咋来碗裤带面!”,这句话要干净利落绝不能拖泥带水,等面上来后用筷子在比脸还大的碗里把冒着热气的面搅拌均匀,再舀上几勺油泼辣子,等到搅的一股香味直往上泛的时候,先剥个大蒜放进嘴里咬一口感受一下蒜的香脆与辛辣,再就这热气美美的往嘴里塞一口面,“吸溜”一声爽滑又充满弹性的面和香脆的大蒜在口中尽情的交汇,恨不得将舌头也融化了一起吞进肚子里。一口面下肚再来一口冰峰!直教人从此“不羡鸳鸯不羡仙”,这时吃足喝饱的食客一定会喊一声“嘹咋咧”!

又或者当你离开这片让人热爱的土地独身一人在异乡漂泊,忽然有一天听到了熟悉的陕西话,那真是让人激动的灵魂也要发颤!比金榜起名还要令人情难自禁。都说陕西人老乡情结重,其实不然,这是陕西人独有的情怀,使他们不自禁的向对方靠拢,只要在异乡两个陕西人遇见了讲起陕西话,他们之间的距离会无限缩小,只为了耳朵里能听到来自家乡那令人魂牵梦绕的声音。

陕西地域文化 篇3

摘 要:本文从陕西周至民间刺绣的田野考察入手,通过对民间刺绣艺人的采访和作品搜集,对比分析刺绣纹样的造型特征及色彩搭配规律;结合现今市场刺绣模式,梳理了其由于经营模式变迁带来的风格变化,挖掘整理出周至民间刺绣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关键词:周至;刺绣;经营模式;文化特征

周至县属陕西省西安市辖区,北濒渭水,南依秦岭,襟山带河,是陕西省最为富庶的区县之一,素有“金周至”之美誉。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周至人文荟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里积淀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人杰地灵的沃土上记载着周至人醇厚的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笔者通过多次实地考察,深深地体会到周至民间艺术的魅力,尤其深深地被周至民间刺绣的独特地域文化特征所感动。

1 周至传统民间刺绣的文化特色

周至刺绣源远流长,也是陕西民间刺绣艺术品种中一个重要分支。这里从周至文化馆到许多民间人士都有刺绣收藏品,从传统的角度看,我们从那些年代久远的藏品中既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又有其区别农家妇女手工劳作的风格特征。

首先,周至传统民间刺绣的纹样也是吉庆祥瑞题材,并直接绣有“龙凤呈祥”、“花香鸟舞”、“洁静多姿”等文字;有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群设计的纹样,如为儿童绣的“小猫钓鱼”、“小鸭”、“小鹿”等;有为老年人绣的“松鹤延年”、“鹿鹤同春”、“鹿子含莲”等;还有秦腔戏剧故事等题材。所有这些绣品的民俗生活题材与其他地区差别并不明显,但区别之处是周至传统民间刺绣纹样全是真丝线劈丝绣制,因而做工极为精致,形象结构丰富、巧妙、文雅。从一针一缕的绣线中流露出绣者富足和闲暇的生活状态,这使得周至传统民间刺绣多了些许耕读人家的闺秀韵味。尤其是这些久远的绣品色彩虽依旧鲜亮,但并不浓艳,绣品的色彩对比主要来自图底关系,如黑色底布配明亮纹样,绿色底布配粉色纹样等;但纹样自身色彩关系多为近似色配合,少有红花绿叶、过于鲜艳的配合,因而色调更显得柔和、素雅;加之纹样多以金、银等丝线钩边,使绣品整体色调更加和谐。这些特征都与陕西传统农家妇女的刺绣配色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文人家庭的生活情趣。

据收藏人介绍,我们现今所看到的刺绣藏品大都属于晚清或民国时期,多属于家传藏品,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从中可以大致窥测出陕西周至地区富庶的生活环境,以及传统农耕文化背景下的耕读传家的社会风尚。

现今周至的传统民间手工刺绣以其独特的文化特征成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对象。但与全国许多地区的民间手工刺绣状况相同,手工刺绣面临着严峻的传承问题,这种古老的手艺随着绣品所承载的文化风俗逐渐流失也开始淡出人们的生活。手工刺绣难以传承一是因为手绣工艺复杂,因而绣品价格昂贵,对于生活并不富裕的农民来说有些负担。二是由于机器化生产的冲击,从缝纫机刺绣到电脑刺绣,手工劳作不断减少,刺绣速度不断提升,因而绣品价格愈加便宜,从而使得手工刺绣少有市场。

2 当代周至刺绣的传承方式

当代周至刺绣以缝纫机绣和电脑刺绣为主,其独特的传承方式和经营模式体现出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历史变迁的轨迹。笔者采访的刺绣传承人与其他地区的刺绣艺人有很大区别,其中以机绣绣稿设计师周林海先生为代表。周老现已70多岁,是一个从小热爱绘画的文人,其在国画和雕塑方面的成就已在当地享有盛誉。周林海老先生现今已被周至县列为刺绣传承人,但他并非因刺绣技艺的娴熟,而是得益于其深厚的绘画功底。周老年轻时,闲暇经常为村里的绣女们画绣样,并就此与刺绣结下了一生的缘分,其设计的刺绣样稿也成就了周至刺绣的时代风格。

20世纪70年代,几乎没有市场经济,但周老在长期画绣稿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于是周老开始收购村中的绣品到全国各地推销,其中河北地区是其主要经营地区。与此同时,周至县也出现了更多的个体刺绣销售人员,他们穿梭于铁路公路通达的市镇,作着小量的批发生意,除挣得微薄的现金收入,还换回粮票、布票等以补贴生活需求。到20世纪80年代, 周至刺绣生意极为红火并引入缝纫机绣,生产速度大幅度提高,成本也随之降低,因而销售成果也越来越好,周老曾一次背三百多件绣品去外地推销。

據周老先生回忆,之所以周至刺绣在外地生意好,是因为他的刺绣的纹样受欢迎。那时候,周老利用在外销售之余进行市场考察和采访。因此,外地市场上需要什么刺绣纹样和品种,他就根据市场需求设计画稿,再组织人力继续刺绣,以此完全针对市场的绣品自然好销。虽然周老自己并不参与刺绣,但是由于长期画绣稿的经验积累,使他对刺绣的针法表现极为精通。其后,由于周老的绣品销售量大,民间刺绣艺人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周老就在当地办起了刺绣学习班。周老负责组织及教授妇女们描绘刺绣图样,其家中妇女教授刺绣技艺,这个经历也使得周老不仅成为周至哑柏刺绣的代言人,其设计的刺绣纹样也在哑柏地区流传,并形成了区别于传统民间刺绣的新风格。

周老先生设计的刺绣样稿始终紧随时代脚步从不落伍。采访中,周老给我们展示了他的刺绣画稿,周老的绣稿题材内容丰富,纹样形象生动且具有典雅之风,布局错落有致,构图严谨且富有节奏,从绣稿中可见其深厚的绘画功底和艺术造诣,因而具有明显的文人艺术特征,完全不同于出自乡村妇女之手的稚拙纹样。据周老说,手工刺绣和机绣对画稿的要求是有差别的,如果有人求画绣稿,他一定会问是手工绣还是机绣。手工刺绣时画绣稿要考虑针线的走针路线,要画的尽量简洁,如果画的节节把把太多,斜针变化复杂就不好绣,如果拐弯的地方太多就容易摞针,绣出的纹样就不平整。但是机绣的画稿就不用考虑太多,机绣是平针绣,而且机器自身针法变化多样。现今这些经过市场检验的纹样已成为周至刺绣的固定风格,事实上,这也体现出市场需求对刺绣艺术风格变迁的影响因素。

从多次调研中发现,现今周至人对刺绣的热爱程度并未减退。价格较高的缝纫机绣花因其手工操作机器,产品还是较为精细,因而人们已经将其名为手工刺绣,是婚庆和礼品的主要首选。最为畅销的是电脑绣花刺绣产品,品种丰富多样,是周至老百姓家家必备的生活用品,但是周至刺绣纹样的文雅闺秀气质已不复存在。如今更加盛行的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俗题材,而由于交通及信息的便利,周至刺绣题材也逐渐与陕西其他地区的刺绣题材更加雷同。

3 结语

笔者采访的周至民间艺术传承人大都年事已高,但多出自传统文人世家,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他们对民间美术的追求与创造充满热爱之情;他们用自己智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创作出精致独特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中呈现出他们对民族传统艺术的无限追求、勤奋与努力;他们对民间艺术所做的贡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增添了魅力和风采。

作者简介:秦佳彬,女,西安工程大学在读研究生。

梁昭华,女,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陕西地域文化 篇4

一、产品包装设计与文化

1. 产品包装课程的简介

产品包装设计的教学重心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探索新的包装设计理念。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 产业市场对设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在的培养体系和教学内容难以适应。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就要求我们在产品包装设计教学中要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的束缚, 以设计学科为导向, 根基生活。在多元化的今天, 包装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 宣传地域特征的重要职能, 具有单一包装使用, 保护, 促销以外的功能的扩展。

2. 大学产品包装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我们国家大部分艺术类院校都开设了产品包装相关课程, 这大大加速了中国包装事业的发展。当然目前产品包装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 教学方法老套, 封闭, 把产品包装和装潢设计混为一谈, 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培养的学生和市场脱节。关键也没有把地域文化的特色体现在包装上。学生严重缺乏开拓产品包装市场的能力, 这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教学的初衷。

3. 以文化为导向的产品包装

随着时代的进步, 高校教育越来越发现, 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品包装, 更符合当前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富有产地历史文化的包装设计, 不仅对于产品的信息传达有识别性, 更能够充分展示商品特性, 因此应该把文化作为产品包装设计的导向, 在产品包装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结构和创造力的培养, 注重地域文化的熏陶, 根据时代地域的特色, 灵活的选择教学模式, 培养时代需要的专门包装人才, 同时也能把中国文化, 地域文化传承发扬光大, 将高校设计教育推向新的高度。

二、陕西地域文化特色

陕西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发源地, 在陕西这块土地上, 曾经居住着“蓝田猿人”, 大约在一百万年前, “蓝田猿人”在这里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 并且学会了狩猎, 采集果实。在陕西也曾发现了距今约二十万年的大荔人头骨化石, 为我们国家以及世界地区研究人类进化史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陕西也是是中华民族始祖的历史故地, 成为中华民族基于血缘认同和地缘认同的纽带, 大陕西当之无愧为中华文化的文明源头。

陕西曾经有十多个朝代建都, 孕育了周, 秦, 汉, 唐文化, 也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风俗习惯历史文化遗迹丰厚。三秦大地山川壮美, 物产丰厚, 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好多历史事件, 政治人物众多, 是整个中国最为自豪的古都之一, 孕育了辉煌的历史文化, 代表了古代最辉煌的历史。陕西人以包容的姿态迎接时代的进步, 是我们国家最具风彩的古都。

三、培养大学生利用陕西地域文的的方法

1. 将陕西地域文化作为教学资料

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地域特色, 把陕西历史文化给学生详细讲解, 在进行包装结构和装潢部分的研究中, 指导学生利用地域材料和风俗民情, 提炼元素, 激发学生挖掘文化内涵, 根据产品特色选择性的利用。进行实地调研, 了解地方资源与文化资源, 在理论教学中, 加深学生对于地域文化与地方资源的理解。例如被大家所熟知的陕西八大怪, 唐三彩等等都具有非常独特的陕西韵味。

2.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陕西这座悠久的地域, 让大学生学会把民族自豪感放在首位, 这也是教学中老师需要强调加强的, 设计作品必须要能够表现民族性, 体现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堂上教会学生只有根植于民族文化的设计作品才能够走向世界。另外在民族元素的提炼中, 要具有时代感, 结合当代人们的审美, 摆脱盲目的直接利用中国元素, 才能够创造优秀的产品包装。

3. 实践操作环节将陕西地域元素作为设计素材

产品包装最基本职能就是保护和宣传商品, 因此在产品包装教学环节中, 如何体现地域特色就成为教学的关键, 产品包装的装潢部分要能够直接的揭示产品的信息, 让消费者知道产品是什么, 具有什么特色, 地域特征的体现就是一个直接方式, 在课程设计环节, 教师可以挖掘陕西地域文化的特色内涵, 然后以视觉化的方式进行体现, 将文化进行分类, 一一详细理解各种文化及材料, 民俗的根源。例如陕西的剪纸, 马勺, 皮影, 兵马俑, 饮食等等, 都可以作为学生挖掘本土特色的资源, 结合产品特色解读本土文化, 储备资源, 开展设计。

现在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 更加欣赏民族性, 特色的产品, 此类包装在保护商品的同时, 能够展示个性的, 时尚的审美取向。因此将陕西地域文化和特色产品包装结合, 不仅能够迎合多元化的消费水平, 更能够让我们民族的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也能够鼓励学生热爱传统, 激励学生创造具有国际高度的设计作品。

传承地域文化 篇5

生活常识告诉我们,阴影常伴光明。在推进特色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令人眉头紧蹙的现象。如,未从学校、区域情况出发,单纯为特色而特色者有之;未从师生条件出发,一味求新求奇求特者有之;未从身边小事小处做起,一味好高骛远者有之。这不能不令人深感遗憾甚而忧虑。

但是,在采写本期刊发的鸡西市南山小学版画特色教育的过程中,他们的做法却令我们眼睛为之一亮,心绪为之一振。

鸡西市南山小学的版画特色教育孕育生长在如北大荒沃野般生机盎然的鸡西市教育土壤中,秉承着鸡西版画、北大荒版画,尤其是延续着“北大荒精神”的血脉。经多年摸索,形成了“课堂抓普及,激发兴趣,发现特长;活动抓提高,增强兴趣,培养特长;参赛促发展,强化兴趣,展示特长;营销促提升,收获兴趣,体现价值”的特色办学思路,鼓励师生走出校园,走向生活,走进茫茫北大荒深处,感受曾铭记着先辈在亘古沉寂雪原上踏出的“第一行足迹”的神奇,体味兴凯湖如大海般的烟波浩渺;学习几代北大荒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情怀。以版画为载体,歌颂家乡的变化,歌颂祖辈、父辈创业的艰苦。情感受到一次次熏陶,心灵得到一回回净化而逐步升华。鸡西市南山小学的版画教育,仿佛给学校的前行装上了飞转的车轮,带动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快进。而且传承了北大荒版画这一“北大荒精神”的艺术载体,使崇高的“北大荒精神”凭借神奇的版画得以发扬。为此,版画家们为北大荒版画艺术后继有人而欣喜!北大荒人为“北大荒精神”的火种得以传承而欣喜!新一代北大荒人为孩子的茁壮成长而欣喜!

尊重知识尊重艺术尊重创新,尊重师生独特的创造。鸡西市南山小学在开发版画产品,形成产业化的方向上迈出了可贵的步子。立足自身立足地域,又放眼生活放眼社会发展,适应经济环境的特点。这是鸡西市南山小学尤为难得尤为可贵尤为超出一般特色之处。现在,鸡西市南山小学版画作品作为我省和鸡西市有关部门对外交流的文化名片,其影响早已超出北大荒,香飘大江南北,香飘远东诸地。

陕西地域文化 篇6

原创的设计肌理和丰富材质的全新塑造是面料再造设计的价值所在,从而使面料实现震撼性新视觉效果,服装面料再造设计将当代服装设计推向一个全新境界,迅速成为潮流意向和设计趋势,拓展了服装设计的新思路,为服装的个性化、风格化设计提供更广阔的创意空间。在国内著名的明瑞杯礼服比赛、真维斯休闲装比赛、北京大学生国际时装周“新人奖”等服装比赛与展示中,富有创意的面料再造成为服装设计作品的看点与卖点,也使许多年轻设计师在服装大赛中脱颖而出、备受关注。有的比赛还设置了“最佳面料再造创意奖”,历数近几年的“汉帛杯”获奖作品,无不以精致的面料再造细节给人强烈的心灵共鸣与可欣赏性。

因此,《服装面料再造》课程成为服装艺术院校的核心必修课,在课程教学中,创意灵感的捕捉、再造思维的创新,是决定面料再造设计作品的关键,而优秀的设计理念是好作品的依托。如何启发学生寻找独特灵感、设计出既外观新颖又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再造面料作品,成为课程提升与改革的关键。

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致力于将陕西地域文化特色融入课程,使课程具有更加鲜活的生命力。地域文化是某一时空、区域内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等,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上[2]。陕西文化形态丰富、形式多样、内涵深厚、魅力独特,反映在历史遗存、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陕西地域文化特点蕴含了传统的民族精神,既具有中华文化的普遍性又带有鲜明的地方独特性,辉煌的周秦汉唐文化题材,给人以绵延不断的创作激情,也同样为面料再造设计构思提供了无限宽广的素材,历史古迹、绘画雕塑、舞蹈音乐、民族风情、民间美术都可给设计者以无穷的灵感来源。因此,以丰厚的陕西地域文化资源为依托,寻找设计灵感是进行服装面料再造设计的基础和切人点。

1.将陕西绘画艺术融入课程。陕西古代壁画遗存丰富,例如,精彩纷呈的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靖边大夏壁画、横山县元墓壁画等,这些跨越时空的形象、线条、色调、笔触、格局等独特艺术元素,展示了历代现实生活与想象世界的丰富景致,传达了先人的理想、感情和意蕴,展现了时代特征和艺术演进与发展。如天籁之音奏响人文华章,像春风清扬将文明的色彩宣扬,笔墨叠变着岁月的玄思,又激发当代人的心灵共振,这种源自内心的感动和对古代艺术的震撼都是面料再造设计的源泉。

当代陕西国画也成就非凡,长安画派、黄土画派成为中国画坛的杰出代表,国画神在象外,象在言外,言在意外,注重传神,在意境上追求大巧若拙的浪漫飘逸境界,更强调神似的精神追求与面料再造设计有相似之处。例如,(图1、图2)这组作品灵感来自中国画水墨交融的神采,以蒙眬纱料和太空棉填充结合,巧妙表达水墨意趣淋漓的视觉效果,表现了材料和手法高度的概括与想象。

2.将陕西建筑语言融入课程。建筑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技术工程手段与艺术手段缺一不可的立体艺术,它通过空间实体的造型和结构、各相关艺术的结合、同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发挥审美功能和实用价值。陕西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宗教园林,规模宏大,表现出浓郁地域与环境特点。陕北窑洞连绵纵横,关中民居稳健平和,陕南建筑又具有温婉秀丽的江南特色。这些饶有特色的建筑布局、造型、空间、结构、比例、风格等综合性处理手法又使我们在处理面料再造设计的层次和空间时得到启迪。

(图3、图4)这组设计作品灵感源自关中的建筑,使普通蓝色牛仔面料通过折叠、抽纱、腐蚀、磨毛和镂空的处理生动表现了关中八水环绕建筑的静穆与流动,仿佛让我们从空中、侧影等不同视角欣赏到关中建筑的方方正正和有序构成,在鳞次栉比中领略到独立与群化的协调与虚实,再造的手法表现出特定的地域主题,给人以美的感受。

3.将陕西工艺美术特色融入课程。工艺美术是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广泛、密切联系的一种艺术形式。工艺品以视觉造像和材料的加工而完成,是实用目的与装饰趣味的统一。陕西的工艺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陶器、石器、青铜器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刺绣、砖雕、竹编等种类繁多的工艺品数不胜数。半坡陶古朴浑厚、陕西石刻磅礴大气,例如,小小的陕北炕头石狮子风格粗犷洒脱、憨稚喜人的特征,与威严肃穆的陵阙、庙观石狮居然有别,并体现中国民间雕刻工艺特有的精美与成熟[3]。它们为我们在作品立意主题的博大、材质的对比、色彩纹样的精美、比例尺寸的和谐、风格手法的统一中提供设计经验。

例如,西安半坡彩陶艺术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是对生命和繁衍的讴歌,彩陶图案里大量的几何纹、织物纹印等构图繁密,丰富的漩涡纹、波浪纹、弧边三角纹回旋多变,二方连续构成具有虚实相生之妙,彩陶艺术的成就也是我们随手可以借鉴的资源。(图5)陶红与土色和谐自然的面料再造作品,借鉴了彩陶的水波纹、漩涡纹、几何纹等节奏感,特别是毛线与粗麻布材质更突出了古朴庄重的主题。

4.将陕西书法文字融入课程。中国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基础的,以象形、会意、形声来表情达意,以结构、布白、用笔来表意抒情,是东方艺术的精髓和代表。陕西有着甲骨文、篆、隶、楷、草、金文、石鼓文等各书体的遗存,例如,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西安碑林就是一座书法文化艺术宝库,集中展示了历代名家书法精粹。在《服装面料再造设计》课程中,如果将面料的形态、色彩、纹样和书法的笔墨、结构、急缓、轻重、提顿、舒敛、浓淡、方圆、枯润、疏密等艺术语言有机结合,可以在多样统一中显示整体的凝神、和谐布局,启发学生在最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无限的启迪。若以书法、文字和篆刻为灵感,麻、竹等材料巧妙应用,形态各异,古趣拙朴,可以表现文字多姿多彩的风貌,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精神(图6)。

5.将陕西民间艺术融入课程。陕西的华阴老腔、华县皮影、千阳木偶、宝鸡社火等,都属于民间艺术,是秦人秦地千百年来智慧的创造,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可以汲取陕西延川布贴画贴补、拼接、镶嵌、编织的方法,可以融入陕西民间刺绣红线绿缕的色彩表现出原汁原味的粗犷西北风格。陕西剪纸彤红艳丽的色彩、镂空的形式、纯粹烂漫的风格本身与面料再造镂空的工艺十分吻合。(图7)借鉴剪纸满幅匀称重叠、平面铺陈的手法不仅造就了浓烈的民族风味,并且扩大了面料的容量,提高了形式美感,强烈的对比色彩和厚重的呢绒又突破剪纸的特点。

6.将陕西丰富的服饰材料特色融入课程。材料是服装的物质载体,是赖以体现面料再造设计思想的基础,服装材料的发展引导着服装潮流的变迁,也创造了服饰文化的历史。用兽皮和植物纤维为人类幼年御寒遮体,到随着人类的探索创新而渐渐从自然界中提取更多材料麻、棉、丝、毛来制衣御寒,每一次材料的创新都掀起了服装的新改观。陕西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早在商周就已有了绫、罗等丝织物。而我国西北地区还是毛纺织的起源地,中国毛纺织技术的萌芽、形成、成熟和发展,主要是西北游牧地区少数民族的贡献[4]。

因此服装面料再造设计必须要就地选材,除了发挥利用陕西传统的羊毛、兔毛、麻等原料,还要挖掘陕西特色材料,例如,陕南富饶的丝绸、蒲城绿色土织布、陕西秦绣等。同时,还要创新利用各种新型材料。服装材料的面貌日新月异,求变求新,已经从单一性的服装面料延伸至多元化的综合性材料,例如,包括了皮革、塑料、金属等,综合材料不断更新换代。不同材料的肌理、质感和特性是面料再造设计诱发创作灵感和诠释设计理念的依托,并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重视。这组作品通过设计师在家乡发现和探索,以陕北薄毛毡为主要材料进行创意设计(图8、9)。

陕西地域文化是祖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文化遗产,是民族宝贵的财富,积淀深厚而兼容并包,有着不可磨灭的生命力。设计师从中获取的设计源泉也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当今社会,尤其对于设计提出要求,要深刻理解陕西地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并对特色性的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应用于面料再造设计,设计出富有时代特色的优秀服饰作品。

参考文献

[1]石历丽:《服装面料再造设计》,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9,第1页。

[2]段金娟:《地域文化元素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装饰》2013年第7期,第127页。

[3]朱尽晖:《陕西炕头石狮艺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0,第205页。

陕西地域文化 篇7

重要作曲家作品目录简介

赵季平: (1945—) , 出生于甘肃平凉, 原籍河北束鹿。我国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西安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音乐作品, 尤其是影视音乐在我国几乎是家喻户晓, 他在影视音乐与民族管弦乐上的创作成就在当今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作品涉及的题材与体裁非常广, 其代表作有:

1.电影配乐作品———《黄土地》、《大阅兵》、《红高粱》、《秦始皇》、《菊豆》、《大话西游》、《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炮打双灯》、《活着》、《倚天屠龙记》、《风月》、《变脸》、《秦颂》、《孔繁森》、《老井》、《心香》、《霸王别姬》、《一声叹息》、《美丽的大脚》、《梅兰芳》、《孔子》、《白鹿原》等。

2.电视剧配乐作品———《大秦腔》、《燕子李三》、《水浒传》、《嫂娘》、《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大宅门》、《射雕英雄传》、《乔家大院》、《青衣》、《天下粮仓》、《天龙八部》、《大秦帝国》、《中国往事》、《康熙微服私访记》、《三国》等。

3.管弦乐作品———《第一交响乐》、琵琶协奏曲《祝福》、管子与乐队《丝绸之路幻想曲》、交响叙事诗《霸王别姬》、民族交响组曲《乔家大院》等。

4.民族管弦乐作品———作品《庆典序曲》、《心香》、《古槐寻根》、《和平颂》。

5.舞剧———《大漠孤烟直》、《情天·恨海圆明园》、《长恨歌》。

饶余燕: (1933—2010) 男, 祖籍广东大埔, 成长于上海。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杰出的作曲家、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复调音乐专家。

代表作:

1.钢琴作品———《引子与赋格》、《引子与赋格——抒情诗》、《长安古乐复调钢琴小曲三首》。

2.重奏曲作品———长号四重奏《召唤》、古筝四重奏《锁风沙》。

3.管弦乐作品——钢琴与管弦乐《秦腔曲牌主题随想曲》、钢琴协奏曲《献给青少年》、古筝与管弦乐协奏曲《骊宫怨》——白居易《长恨歌》读后。

韩兰魁: (1959—) 男, 祖籍河北, 长于甘肃兰州。为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也是当今中国音乐创作发展史上的重要成员之一。

代表作:

1.钢琴作品———独奏《幻想舞曲》。

2.交响乐作品———交响合唱《绿色的呼唤》、交响合唱《亚欧大陆桥畅想》、交响前奏曲《春讯》、琵琶协奏曲《祁连狂想》、交响音诗《丝路断想》、参与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华夏之根》、参与创作大型民族交响乐《敦煌音画》的两个乐章《月牙泉的故事》和《集市》。

3.舞剧——大型舞诗《凤鸣长安》、《满江红》, 参与创作舞剧《梦回大唐》、乐舞《敦煌韵》。

4.艺术歌曲———《祖国的珍珠与玛瑙》、《蔚蓝色的童年》、《多情的海鸥》, 还曾为《老三届》、《唐山大地震》、《几度菊花香》、《离开军营的日子》、《永不磨灭》、《换个活法》、《黄金驿站》等十几部电影电视剧作曲。

张大龙: (1952—) 男, 生于西安, 祖籍河北。原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现任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 博士生导师。

代表作:

1.室内乐作品———《渔阳鼙鼓动地来》、琵琶三重奏《堡子梦》、管弦乐序曲《我的母亲》、单簧管协奏曲《遥远的故乡》。

2.大型舞剧———《大围屋》。

3.电影音乐作品———《寡妇村》、《五魁》、《站直了, 别趴下》、《背靠背, 脸对脸》、《山顶上的钟声》、《没事儿偷着乐》、《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别拿自己不当干部》。

4.电视剧音乐作品———《牛玉琴的树》、《关中往事》、《关中女人》、《白求恩》、《和平使命》等。

程大兆: (1949—) 男, 中国著名作曲家, 祖籍山东宁津, 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者, 西安音乐学院特聘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主要作品:

1.交响乐作品———《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大型交响乐合唱《长江》、琵琶协奏曲《惠安女》、竹笛协奏曲《陕北四章》。

2.民族管弦乐作品———《老鼠娶亲》、《黄河畅想》、《乐队协奏曲》等30余部。

3.舞剧———《丝道随想》、舞剧《爱德莱丝》。

4.电影音乐作品———《周恩来》、《寡妇村》、《乡民》、《冼星海》、《邓小平》等30余部。

5.电视剧音乐作品———《庄稼汉》、《情满珠江》、《英雄无悔》、《来来往往》、《神禾塬》 (1994年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音乐奖) 、《神探狄人杰》、《苏东坡》等40余部。

张豪夫: (1952—) 男, 祖籍西安, 中国著名作曲家。曾就读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 1987年远赴欧洲, 现任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作曲教授, 西安音乐学院特聘教授。

代表作:

1.室内乐作品———钢琴独奏曲、《山西民歌变奏曲》、《流水人家》、《信天游》 (为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 、《二人台》 (为长笛与钢琴) 、《天上青海》 (为大提琴与钢琴) 、《黄昏》 (为大提琴与钢琴) 、《琴—箫》 (为单簧管/低音单簧管与弦乐四重奏) 、《惜别》 (为二胡与筝) 。

2.交响乐作品———《大地—中国》第一交响大合唱、第一交响乐《圣咏—长安》、《天上青海》为大提琴与交响乐队而作、《大漠长河I》为唢呐与交响乐队而作、《大漠长河II》为唢呐与中乐管弦乐队而作。

陈大明: (1958—) 祖籍江西莲花, 生于甘肃兰州。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著名作曲家、硕士导师。

代表作:

1.交响乐作品———《华夏魂》等六部。

2.管弦乐作品———《香江之春》、《龙台头》。

3.戏曲———大型眉户现代剧《迟开的玫瑰》。

4.艺术歌曲———《黄河恋歌》、《黄河从我身边流过》、《黄昏走来》、《中国放飞精彩》、《沸腾的大地》、《我热恋的中国大地》。

5.影视音乐作品———《拯救少年犯》、《女囚》、《生死相依》、《错爱2·结婚十年》、《关中男人》、《前妻回家》等几十部影视剧作曲, 并为60集长篇电视纪录片《三秦民居》和40集长篇纪录片《三秦纪实》创作了全部音乐。

代表作曲家作品风格特点分析

以赵季平为例, 他生于、长于陕甘大地, 十分熟悉并热爱这片广袤的土地, 这里的民间山歌、号子、小调以及地方戏曲、曲艺音乐等民族民间音乐滋养了其艺术的灵魂, 不断地催生出其音乐创作的激情和灵感。具体来说, 赵季平音乐创作的地域性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引用秦声秦腔。这是以陕西地区故事内容作为题材的电影音乐创作中对陕西民间音乐素材借鉴与运用的重要手法之一。例如在影片《黄土地》、《红高粱》中的运用。

2.间接使用“信天游”音乐素材。“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极具地域风格的代表性体裁, 其音乐特点是节奏自由、旋律奔放而开阔。《黄土地》这部影视作品中的音乐素材运用了秦声秦腔之外, 主要素材是来源于陕北民歌中的“信天游”, 其凄然、悲壮、刚毅、顿挫的曲调特点和情感意蕴, 这些与《黄土地》影片中的人物性格以及沟壑纵横、黄土漫天的高原景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衬托, 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

3.借鉴秦地民歌中旋律的骨干音调而加以创新。陕西曲子素材主要起源于陕西民间的民歌、情歌、牧歌、渔歌、民间小调、童谣等。例如:赵季平在《黄土地》中的《女儿歌》听起来就是一首如泣如诉的陕北民歌, 但又不是直接借用, 而是由民歌的骨干旋律音调根据歌词重新创作而成, 久而久之让许多人觉得它就是原生的陕北民歌而来传唱。再如, 在双簧管与乐队《陕南素描三首》中, 其第二首《往事》也采用的是从陕南民歌中发展出来的带有鲜明人文叙事特征的旋律音调。

4.从陕西民间器乐曲中提炼素材。如, 在民族管弦乐《庆典序曲》中, 赵季平采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喜庆大乐为主题, 素材来自于陕北民间唢呐曲牌“小拜门”, 陕北民间唢呐曲牌“背宫调”等。他运用陕西民间音乐中奔放、豪迈甚至是带有浓重乡土气息的旋律音调, 形象地勾勒出一幅普天同庆的音乐场面。

再以饶余燕为例:在饶余燕百余部音乐作品中, 民族管弦乐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在这些作品中, 我们不仅感受到浓郁的陕西地方音乐特色, 加上作者对丰富娴熟的复调技法的综合运用, 不得不使人惊叹!饶余燕作品风格表现在:

1.以西安鼓乐作为创作素材。西安鼓乐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瑰宝之一, 它具有非常丰富多彩的曲牌音乐、复杂多变的曲式结构和独特丰富的调式体系, 饶先生十分青睐鼓乐与唐宋歌舞“大曲”的渊源关系, 因而鼓乐的音韵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例如《音诗——骊山吟》该曲由带散板引子的四个部分组成, 根据诗体结构, 吸取了我国传统套曲特别是唐大曲与西安鼓乐的散、慢、中、快、散的“大曲”结构原则, 在结构上结合了西方奏鸣曲式展开部的创作发展原则。再如, 古筝曲《黄陵随想》、《音诗—雨霖铃》和《骊宫怨》等也都吸取西安鼓乐同名散曲的某些音调为素材进行创作;在《骊宫怨》慢板中的古筝独奏部分, 引用的是与《黄陵随想》中相同的原始素材进行发展。

2.运用秦腔、碗碗腔作为创作素材。例如《引子与赋格———抒情诗》这首钢琴曲直接运用了陕西地方戏曲———碗碗腔的唱腔作为主题进行创作, 饶余燕将陕西民族音乐语言与西洋复调技法完美结合, 形成了别具魅力的个人艺术风格。

本文以这两位作曲家为例, 抛砖引玉地简单陈述了陕西当代重要作曲家在创作中对于地域性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 尤其是对陕西民间音乐题材内容、音乐语言、曲式旋律、唱腔风格与技法的借鉴和引用。从其音乐风格的角度来看, 他们的作品非常善于通过浓厚的民族风格、真挚的情感体验、鲜明的个性特征以及奇特的音响色彩等角度的发展, 打动甚至是震撼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和不同肤色的影视观众, 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摘要:当代陕西作曲家在我国音乐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些著名作曲家的创作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形式多样, 其中关于创作素材的风格将涉及到大量的西北地域性民族民间音乐, 因此很有必要对这些作曲家及其重要作品进行梳理, 并对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以及作品进行分析介绍。

关键词:陕西当代作曲家,作品目录,陕西,地域风格,民间音乐素材

参考文献

[1]龚佩燕.陕西民间音乐素材在赵季平音乐作品中的应用研究[J].音乐大观, 2013, 12.

[2]马波.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论 (上) [J].交响, 2005, 3.

民族地域文化的浮雕 篇8

关键词:老船夫;人性美;民族地域文化

在河流密布的湘西,人和水的关系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关系之一,船夫、水手因此也成为湘西民众的重要职业。也许正因为如此,在现当代湘西少数民族小说中,刻画船夫或水手形象成为作家的自觉追求。其中,老船夫形象尤为值得关注。这些老船夫形象,都是人性美的典范,他们的生活方式表现了湘西地区人与水的文化关系,堪称湘西民族地域文化的浮雕。《边城》、《醉乡》与《船家》便给读者刻画了这样的老船夫形象。

一、《边城》中的老祖父

沈从文说过:“我虽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影,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是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1]沈从文《边城》中翠翠的爷爷(外祖父)——当地负责摆渡的老船夫,便是典型的与水和船共生的人物。他既散发着人性美的光辉:善良宽容、重义轻利、自尊自爱、恪尽职守、乐观积极,同时具有湘西少数民族不向命运屈服的韧劲儿。

老祖父天性善良宽容,有着水一样博大的胸襟。当他知道女儿与那位士兵的事情后,没有一声责怪的言语;对待相依为命的外孙女翠翠,他更是倍加呵护,

含辛茹苦地将她养大,后来,还为翠翠的婚事操劳奔波,受尽委屈;他的善良还表现在替他人着想上。端午的时候,他想起熟识的老人孤独无依,便热情地邀请那人到家中吃饭喝酒;他还省钱为过渡人准备茶水和药……

同时,老祖父还重义轻利,对他来说,情义比金钱要重要得多。沈从文似乎有意强调这一点,书中很多细节可以证明:老祖父因领了公家的口粮,便坚决不再收过渡人的船费。若是有人给钱,他便俨然吵嘴的神情硬塞回去,若还是给钱,便将这些钱买了茶叶和草烟,慷慨奉赠给过渡人;这些细节都足以体现老祖父这个“乡下人”的对金钱的轻视与淡漠。在唯利是图的城市人看来,这似乎有点傻头傻脑,可对他们而言,却是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也要坚守的美好人性。不仅如此,尽管老祖父生活贫穷,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却尤其自尊自爱,绝不沾一点便宜。他到镇上卖肉,“屠户若不接钱,他却宁可到另外一家去,决不想沾那点便宜。”在沈从文的眼中,“乡下人“并不卑微,却是值得尊敬和赞叹的。

对待工作,老祖父恪尽职守,“在职务上毫不儿戏”。渡船对生活在水边的人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老祖父深知他作为老船夫的职责,天天风雨无阻地守在船头,“来一个就渡一个”, 宁愿自己辛苦,也不愿意偷那份懒,造成他人的不便。端午的时候,他天黑了还守在船头,送进城看龙船的乡下人过渡,好让他们能早日到家。

面对生活的不幸与苦难(失去女儿), 老祖父乐观积极,有着一股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的韧劲儿。他用乐观的心态感染翠翠,使翠翠长成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小说中多次写到了老祖父的笑容:粗卤的笑、笑嘻嘻、妩媚的微笑……过渡时,他经常欢乐地歌唱,这些笑容和歌声,给身边的人传递着无限温暖。当翠翠哭泣时他教育翠翠:“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这种坚韧硬扎,是湘西少数民族人民在苦难中的历史积淀,是久而久之形成的民族性格。

二、《醉乡》中的老乔保

土家族作家孙健忠认为家乡人民“勤劳、悍勇、质朴、善良”,[2]因而在长篇小说《醉乡》中塑造了为雀儿寨摆渡的老乔保,浓墨重彩地表现了他的人性美:善良厚道,勤劳敬业,善恶分明,正义凛然,同时赋予了他彪悍血性的民族性格。

老乔保天性善良厚道,同情弱小,并热心地给予他们帮助。主人公矮子贵二常受到寨里人的轻视与侮辱,只有老乔保时时惦念他,好心收留他在渡船上搭伴。他担心贵二的婚事,辛辛苦苦为他说媒;他担心贵二的钱被别人骗走,于是小心翼翼地为他存钱,不顾别人的冷嘲热讽……即使被牤子骗了,却始终骂不出难听的话;即便在他病重,奄奄一息之时,仍然忍着病痛送人过渡,不愿意叫过渡人吹风受冻。

对待工作,老乔保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懈怠。对他来说,老船夫并不只是一种称呼,而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一份使命,是他生命价值、人生价值的体现。撑渡船是个苦差,不论天晴落雨,寒冬酷暑,白天黑夜,老船夫都必须守在船头,时刻准备送人过渡。面对这样辛苦的工作,老乔保却从不离开他的烂渡船,不知为雀儿寨渡过了多少人。他并不厌倦这份工作,反而在精神上高度认同自己所做的事情具有价值。人们尊敬他,有求于他,这种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能给他的生命增添光彩。即使生活穷苦,也要省吃俭用把钱积攒起来,为“雀儿寨和他的继承者,留下一条新渡船。”在这里,孙健忠延续了沈从文“美在生命”的美学命题,使老乔保这样平凡而微小的“生命之火”,也能“煌煌照人,如烛如金”。[3]

老喬保最独特的个性在于,他善恶分明,正义凛然,是一位铁骨铮铮的湘西汉子。他对好人温和,但对待雀儿寨心狠手辣、好吃懒做、人人都怕的大狗,决不服软。小说中写到,有一次,大狗过渡,老乔保向他要船费,大狗却耍赖不交并且还用言语威胁老乔保,老乔保用强硬火爆的态度吓退了大狗,大狗不得不交了船费,从此对老乔保另眼相看。实际上,老乔保此举不是为了两分的船费,而是他心中的正义驱使着他与非义力量对抗,他是具有反抗精神的充满血性的湘西汉子。他身上所表现出的民族性格,正与孙健忠努力刻画民族的心理和性格这一创作追求相契合。

三、《船家》中的“一只膀”

苗族作家吴雪恼的《船家》同样描写到了具有人性美的老船夫—“一只膀”。他善良朴素,真诚热心,甘于奉献,知足常乐,是非分明,是个可爱、可敬的人。由于吴雪恼“热爱他的民族”,所以,“他着力开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生活中的美,热情洋溢地颂扬这个民族、这个社会,颂扬这些人的美德”。[4]“一只膀”正是吴雪恼要颂扬的本民族中具有优秀品德、高尚人格和独特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乡下人。

nlc202309050210

“一只膀”是个善良朴素,真诚热心的人。当“我”钻进他的石屋,他热情地用包谷烧和炒黄豆来招待“我”;他之所以不渡“我”过河,是因为怕“我”会淋雨;当漂亮阿妹急着渡河买药时,他不顾大风大浪,即使有生命危险,也要完成自己摆渡的使命,帮助阿妹;当他向“我”诉说那段桃花运往事时,只说实情,毫不吹嘘,因为怕“坏了人家名声”。他虽然为那段桃花运感到骄傲自豪,却不图一时的口舌之快,不为自己的虚荣心去破坏他人名声。他冒着生命危险划船送船客,却不图回报,没有因此占别人的便宜。

“一只膀”还是一个甘于奉献,知足常乐的人。为了方便渡船,将江边悬崖形成的平台当作石屋,这石屋低矮寒碜、充斥着烟酒味和汗酸味,却是他十年如一日生活休息的家。他对自己却十分吝啬,竟连吸烟要用的火柴也不愿买,坚持用火镰打火。如此省吃俭用,为的是攒钱修座桥,让大家大雨大雪都能安安稳稳过。“一只膀”是多么甘于奉献,自己辛辛苦苦摆渡挣来,一个子儿一个子儿积攒出来的血汗钱要留着修桥,心里想的还是为别人谋福利。他虽然生活清苦,却知足常乐。他舍不得买火柴,只能用火镰,却说“火镰好,一閃火星子就燃,艾绒到处是,一伸手就抓把来,钱毛毛也不损我一根,多好,嘻嘻……”当“我”同情地说他日子过得苦时,他却说世上每样事都苦,有歌唱得,就算大快活了。只要人们尊敬他,他比神仙还快活。

此外,“一只膀”是非分明,富有正义感。他曾经帮助县长李建民渡河逃过土匪的追杀,并不是他贪图名利,而是受善良的本性和正义所驱使:无论如何,不能让好人被杀,哪怕赔上自己的性命。在他渡李建民过河后,不论对面的土匪怎么喊渡河,也不搭理。他是非分明,好与坏、对与错、善与恶分得清清楚楚,绝不为明哲保身助纣为虐。

综上观之,湘西作家们张扬老船夫身上的人性美,肯定了他们的生命价值。同时,他们通过描写老船夫的生活形态,表现了湘西地区水与人的文化关系,因而,老船夫形象可以说散发着浓郁的湘西古朴气息和独特的民族特征。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从文自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43.

[2]龙长顺.孙健忠作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J].求索,1982(6):98.

[3]凌宇.从苗汉文化和中西文化的撞击看沈从文[J].文艺研究,1986(2):69.

[4]吴雪恼.骑士·弱女·阔佬[M].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7.

上一篇:电动公交车下一篇:直流宽带放大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