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地域文化论文

2024-05-10

宁波地域文化论文(精选8篇)

篇1:宁波地域文化论文

宁波电大地域文化论文

一、宁波简介

宁波,取自“海定则波宁”,简称“甬”,是中央计划单列市和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利的较大的市,属于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副省级城市,浙江对外开放的门户。宁波地处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的东南角,背山面海,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我国历史上造船和航海事业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不仅如此,宁波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同时是首批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宁波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

宁波地处浙东,深厚的文化传统使得宁波不但拥有深刻的思想家,同时兼有百姓喜闻乐见的本土戏剧形式。而且,宁波的方言和民俗也别有特色。下面就让我慢慢道来。

二、特色文化

商帮文化是宁波特色文化的重点,闻名遐迩的“宁波帮”是宁波商人在开展商事活动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群体称谓,是历史上著名的商帮。有一句话说,无宁不市。这说明宁波人的创业精神。有胆有识的这是一种甬商成为中国近代继晋商和徽商之后而起的新兴商帮。宁波商帮文化队宁波的地域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宁波区域经济提供了精神文化因素。在近代,由于宁波商人在竞争中特别看重同乡关系,他们以家庭血缘关系为核心,同乡情意为纽带,互帮互助,在达到事业高峰的同时促进了宁波经济的发展。在他们名成声就之后,不忘故乡的发展,不断为故乡的发展出资献策,帮助宁波经济文化的发展。正是宁波地域文化的熏陶,才导致了近代宁波帮的崛起,他们“喝水不忘掘井人”,也是对传统道德孜孜追求,这也是宁波商帮文化的表现。

三、风俗习惯

地处浙东的宁波在越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在优越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俗。

1、八月十六中秋节

全国各地以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惟宁波以十六为中秋。追其来由,有两种说法:一说元末江浙左丞、太尉方国珍以自己的生日改之;一说南宋时宰相、鄞县(现鄞州)人史浩因母生日为十六日故易之。清袁钧的有诗“峰寿母易中秋,七百年中俗尚留。从此非时来竞渡,家家十六看龙舟”。每逢中秋节,家人团圆,赶神会,观龙舟,吃月饼,亦互赠月饼。宁波月饼以苔菜、水昌月饼见强,别具风味。

2、七月三十插地香

七月三十日夜,相传为地藏王菩萨生日,平时地藏王闭目不开,此夕人间插地藏香才开眼。天将暗,各家先在门栿上或在屋檐滴水处放一条肥皂,插上三炷香,燃烛一对,以净茶供祀,祈求布施法水,供毕用此水洗眼,谓可眼目清亮,夏天不会患红眼睛病。同时,各家儿童沿石板缝或在泥地上插地藏香。此夜禁忌,不可在地上倒水,不可随地小便,不可跨地藏香行走。次晨清早,儿童竞拔香梗,拔多者示为本事大。《鄞城十二个月竹枝词》云:“七月秋风海角凉,儿童竞插地藏香,连宵焰口江心寺,万盏红灯放水乡。”记的就是此一情景

3、拜梁山伯庙

宁波有句谚语:“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全国家喻户晓。因此,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和八月十六,即梁山伯生日和忌日,年轻情侣和夫妻纷纷到梁山伯庙去祭拜,以求得婚姻美满和夫妻白头到老,已成为习俗,沿袭至今。时代虽不同了,婚俗要改革,但忠贞不渝的梁祝情义永远不会过时,因为这是民风纯朴,家庭幸福的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孕育而生的中国梁祝婚俗节还是值得发扬光大的。

4、中国开渔节

渔文化的生动实践。宁波渔民自古以来就有开捕祭海的民俗。当地政府

和有识之士将渔民的.自发仪式上升为一个海洋文化的盛大典礼,集文化、旅游、经贸活动于一体,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渔乡特色。

四、地方曲艺

1、甬剧

甬剧,始于清乾隆后期,初称“串客”。系由田头山歌、马灯调、唱新闻等滩簧类民间戏、曲调演变而来。该剧的起源有二说,一是认为系由宁波地区田头山歌、马灯调融合盲人“唱新闻”发展而来,另一说是一些甬剧老艺人认为“串客”与宁波乱弹的合流。主要流传于宁波、舟山一带。最初的演唱者为乡村的农民、工匠等手工业者,在庙会祭神、喜庆堂会时演唱,演唱的内容主要为新闻和民间生活故事,无表演动作,无乐器伴奏。清嘉庆年间(1796~1820),受“苏滩”影响,开始有简单的表演和胡琴伴奏。道光十年(1830)后,出现营业性演出的“串客班”。光绪十六年(1890)数名艺人到宁波演出走红,

2、宁波走书

又称犁铧文书、莲花文书。主要流传于宁波、舟山、台州一带。最早产生于佃工在农作时的一唱一和中,曲调和乐器十分简单。至清光绪年间,常用曲调发展到四平调、马头调、赋调等三种,俗称“老三门”。后来又伴以四弦胡琴、二胡、月琴、琵琶、三弦等乐器。其中四弦胡琴是走书音乐独具特色之处。同时,演唱形式也是由坐唱发展到表演,动作幅度较大,“宁波走书”也由此得名。

宁波走书的唱词用宁波方言,有说有唱,说唱并重,辅以形体动作,表演富有生活气息。在乡村深受欢迎,有“文书唱华堂,走书唱农庄”的说法。宁波走书常用的基本曲调有四平调、马头调、赋调等。四弦胡琴是主奏乐器,也有琵琶、打琴等乐器。伴奏者有时为主唱者帮腔、随唱和对白,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曲艺走唱形式。今曲种存少量民间职业艺人从艺(大多数为半职业艺人),个别有成就的老艺人已年至古稀,近30部传统曲目濒临失传。

五、总结

许多老的民间习俗可能已经被我们遗忘,只有老人还会记得一些。如今年轻一代的宁波人越来越时兴过洋节,宁波***俗在渐渐地被他们忽视。但近几年宁波电视台相继推出了宁波老话节目,从幕后搬到了台前,“来发讲啥西”、“阿拉讲大道”以及一些地方台的老话节目也在兴起着。这让我看到了传承并发扬宁波老话和民间习俗文化的希望。

篇2:宁波地域文化论文

从本质上讲,建筑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全球化的建筑有其合理的内涵。另一方面,不同地域的建筑各有特色,有其特殊规律,一部建筑史本来就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总和。

从大的方面说,欧洲与美洲就有相当大的差别;即使在欧洲,西欧与东欧又有所不同;西欧中,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荷兰亦各有特色。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中,城市也各有地方特色,如美国的波士顿、华盛顿、旧金山等风采各异。印度、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找到自己的道路,杰出建筑大师的作品也带有强烈的地域印痕。

中国从历史地理条件发展,从来就有文化上的分解。陈述彭院士将地域文化分为绿洲城市、港口城市、盆地城市、平原城市等,并且精辟地分析了我国城镇化的历史文化背景,列有12个都市群,它们与中华民族多元古文化有深刻的`历史渊源。中国近代建筑也有利用地域特色的优秀作品的实例,从50年代起更有佳作陆续呈现。

篇3:宁波地域文化论文

一、地域文化与室内设计

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的拓荒者曾坚先生曾指出:“室内设计分成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六面加窗, 第二个层次是固定家具 (如壁柜等) , 第三个层次是活动家具, 第四个层次是陈设。”仔细推敲, 所谓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内部空间的使用性质、功能, 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 结合设计原理、美学等改造和美化空间, 从而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的再创造的活动。从其概念上我们不难归纳出室内设计的三层内涵:首先是物质技术层面:如施工工艺、装饰材料;其次是精神层面:风格、意境;还有一个更深的层面即文化, 不仅设计师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 更要求设计的作品体现设计文化。其中, 地域文化是设计文化的表现要素之一。

正如印第安篇言:“上帝给了每个民族一只陶杯, 从这杯中, 人们引入了他们的生活。”自然赋予了每个地域不同的环境资源, 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加入了人们的生活。比如, 云南纳西族“三房一照壁”的民间建筑, 正方较高, 两侧配房略低, 再加一照壁, 符合滇西北高原的气候。由此不难看出, 所谓地域文化是一定区域内的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的, 并不断得以积淀, 发展和升华的精神的全部成果。

具有地域特色的室内设计, 不仅关系到当地文化的发展, 同时也关系到一个地区未来的文化战略决策。通过室内设计这一文化载体来体现地域文化, 不仅可以反映设计的灵魂,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地区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情趣以及价值取向。有地域文化内涵的室内设计不仅能在形式上产生视觉联想, 同时可以唤起人们思想上的共鸣。

然而,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地域文化不仅限于本土文化, 还融入了外来文化的精髓, 是动态发展的。所以, 现代室内设计所融入的地域文化要结合现代语境, 在发展中突出差异。

二、蒙古族地域文化

蒙古族地域文化源远流长, 是整合了蒙古族传统与民族的文化载体, 再其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形成的独特的草原文化。

(一) 崇尚自然的地域文化

长期以来, 蒙古族生活在广袤的大草原上,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 使得蒙古族人很早就认识到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 和自然和谐相处。而蒙古包就是蒙古族人的智慧与自然完美结合, 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建筑形态。圆形的造型, 朝东面开启的门, 都是蒙古族朴素宇宙观的体现。非木即毛的建筑材料的选择, 也体现了蒙古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随着漫长的“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蒙古族形成了独特的崇尚自然的地域文化。

(二) 自由开放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不是一尘不变的, 是动态发展的。从古至今, 蒙古族文化就印证了这一点。据史料记载, 蒙古族文化早期就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 蒙古族日常生活中的装饰图案, 秀在自己荷包上象征长寿的“寿”字, 寓意着多福的“蝙蝠”的吉祥图案。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装饰图案是受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文化的影响。蒙古族地域文化之所以可以永葆活力, 就是对外来文化保持着开放进取、广泛吸收的态度。

(三) 崇敬英雄的地域文化

蒙古族敬仰英雄, 而说到英雄不得不提的就是战功显赫, 统一蒙古各部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蒙古族正直、勇敢、刚毅性格的体现, 是蒙古族英雄精神的象征。而蒙古族创造的英雄史诗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和蒙古民族的精神。而凸显蒙古族地域文化的室内设计不仅要在形式上体现本土文化, 更要通过形式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

三、蒙古族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 既要保持原有文化的优势, 使之发扬光大, 又要吸收新鲜血液不断创新, 不能只顾创新忘了本, 也不能一厢情愿地只体现本土文化。

(一) 传统文化的传“形”传“神”

传承往往被人误解为简单的照搬, 例如, 如今一些具有蒙古族地方特色的空间设计, 蒙古包的建筑形态被应用的很多, 但大多数借鉴较多, 提升不够。正如安藤忠雄所认为的, 传承不应该是继承传统的具体形态, 而是继承其根本性的精神性的东西。内蒙古饭店大堂三个像蒙古包穹顶造型的设计, 减弱了蒙古包细节, 而突出了“圆”的形态, 体现了蒙古族对自然, 对“天地”的敬仰。就类似内蒙古饭店这样的案例并不多见, 不是简单粗俗地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符号的复制、罗列, 就是将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艺术形式的生搬硬套。所以, 符合蒙古族地域性特点的室内设计要传承“形”, 更要传承其精神。

(二) 传统与时尚的元素混搭

地域文化的发展总体呈现多元化的兼容并蓄, 现代室内设计应该在现代艺术观念和形式法则中, 融入当下大众的文化需求、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 是对传统文化精神实质的更深层次的解读与诠释。如, 内蒙古饭店一层大厅的前台服务背景墙的设计就是把极具蒙古族特色的蒙古族头饰和盘肠图案, 融入现代审美观念进行了艺术加工, 既符合了现代人审美要求, 又富有浓厚的蒙古族地域文化气息。

(三) 民俗文化的直接呈现

民俗是指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风格、习惯, 能直观的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具有一定亲和力。蒙古族特有的民俗文化是由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造就的, 现在一些餐饮行业为了提升竞争力, 让消费者亲身体验草原文化, 就餐过程中直接呈现马头琴演奏, 奶制品现场制作, 蒙古族歌舞表演, 这些特有民俗文化的直接呈现不单单让消费者感受到了蒙古族热情好客的性格, 更提升了空间氛围, 让蒙古族地域文化表现的更加丰富浓厚。

综上所述, 正确理解和合理把握蒙古族地域文化与室内设计的关系与作用, 不仅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也是一个需要长期设计研究的过程。随着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 我们必须应用新的角度和思维方式来诠释地域文化, 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和多元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安勇.延伸与衍生:地域建筑室内设计研究[M].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2.

[2]魏靖琳.谈蒙古族文化对其传统民居及室内设计的影响[J].山西建筑, 2013.

[3]郭雨桥.细说蒙古包[M].东方出版社, 2010.

篇4:宁波地域文化论文

宁波的文具产业正经历着从手工操作向自动化操作、从简单制造向设计创新的巨大转变。如何让宁波文具引领中国文具行业的发展,甚至在世界打响宁波文具的品牌影响力,需要加强企业的自主设计和创新能力,推动宁波“文具制造”向“文具创造”迈进。由此本文主要就宁波地域文化介入文具创意设计的途径进行解析,用文创产业去嫁接文具制造,对文具行业的转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同时,也为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增强产品综合竞争力提供了智力支持。

关键词:

文具设计 宁波地域文化 文创产业

宁波享有“中国文具之都”的美誉,在这里有着中国最大的文具制造基地,近万种文具产品出口到欧美、中东、东南亚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以得力为龙头、规模以上企业88家的庞大产业集群。但是,文具制造业作为传统制造业的典型代表,在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就文具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为了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迫切需要在设计方面进行创意创新,注重功能、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具设计所承载内涵的挖掘,文具产业与地域文化融合发展,用创意产业去嫁接文具制造,对这个行业的转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对于行业发展有着较为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宁波文具行业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

(一)区域品牌的行业发展优势

区域品牌特指某个地区的特色“产业集群”,它代表着该产业集群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是区域产业集群的代表。区域品牌的建立有助于形成产业集群的成本优势、产品优势、营销优势和创新优势。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宁波文具”这一品牌已获得国家商标局的批准,这为宁波近千家文具企业提供了一张金名片,形成了贝发、华茂和得力等一批明星企业。

(二)宁波文具设计现状和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发展,宁波文具产业在全球化、自主创新、自有品牌等方面取得骄人的成绩,在宁波工业经济发展中,成为支柱性产业之一。但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宁波文具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考验,品牌知名度不高、低价竞争、品种单一、产品附加值低、缺乏专业的设计人才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在宁波仍然有很多文具企业为OEM代加工的生产模式,产品种类单一,没有个性,利润空间也不断被压缩,只能依靠薄利多销。随着多元化产品、多层次消费结构的需求,产品结构不断调整,文具因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商品的特点,选择个性化、时尚化、创新化已经成为文具消费的一个方向。因此用创意激活企业、用设计推进企业转型升级,这是文具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由“文具制造”向“文具创造”转变,既要注重功能、技术的创新,同时也要兼具设计的创意创新。近年来,文具企业大力引进高层次的设计人才,比如得力集团,聘请了多名韩国设计师组建“得力韩国首尔平面设计研究室”。同时,来自高校和社会各界的教师、学生和设计师为文具的创意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通过举办各类设计大赛引发创意,提升文具行业的设计水平。再者,宁波市政府启动了“中国文具之都创新平台”建设,汇集了内外专业设计机构、高校创意设计资源的中国文具创意设计中心落户宁波,并开始实施创意创业孵化器项目。但是,如何让宁波文具更具宁波特色,让这张金名片更加闪耀,需要结合宁波地域文化进行分析,用文化创意产业去嫁接文具制造。

二、文具产业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的二次转型

在进行文具设计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是关键,同时也要注重文具设计所承载内涵的挖掘。文创产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同时也要联合创新,宁波文化资源丰富优势,借此优势在产品文化创意上下功夫,以文创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具设计的创新,从而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促进文具产业二次转型。2013年,宁波市政府和台湾企业联姻,在宁波保税区举行甬台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对接会,来自台湾的60多名文创人员与宁波文具逾百名企业家进行了现场对接。同时,还设立了文具产业服务的“甬台文化创意设计中心”,搭建设计师的人才库和企业设计需求发布平台,为有需求的企业牵线搭桥。

宁波市政府的这些举措表明文创产业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在现代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也愈发重要。台湾的文创设计,很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产品设计,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又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将文化创意植入文具设计,使得文具不仅是一个具有实用性的消费商品,更增加了它的文化性和艺术性。海峡两岸共同的文化背景与积极的产业政策导向,为海峡两岸文创产业合作创造了条件。台湾文创产业成功的背后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但也不能照搬照抄,只有在充分发掘宁波地域文化的基础上,理解透人文地理、政策举措、产品研发、生产制作、消费市场特征等全价值链后,才能因地制宜地打造出最适合宁波文创文具的发展道路。

三、宁波地域文化嫁接文具创意设计的途径

宁波地域文化融入文具产品设计是宁波文具创新设计的新思路。它不等于简单的1+1,而是一个对宁波地域文化提炼和再设计的过程,需要设计师结合宁波特色进行创意设计,对设计作品的概念性、功能性、市场性、系列性等方面予以综合考虑。将地域文化用时尚、新颖的形式进行体现。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形式展现宁波文具产品的创新内涵以及时代魅力。

(一)宁波地域文化解析

地域文化是某个地域的文化特点,包含人们的语言习惯、生活习俗、思维模式、消费观念和饮食文化等。“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是宁波最好的写照。宁波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它地处东南沿海,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海洋文化由来已久。宁波文化荟萃,藏书脉络深厚,涌现过一大批藏书数万卷的藏书名楼。天一阁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宁波文化属吴越文化,和相邻的吴文化和徽文化相比,越文化具有一种独特的本我精神特质。其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故事也被传唱至今。2015年12月20日,在山东青岛举行的第七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上,宁波被授予“2016年东亚文化之都”称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始点之一的宁波,以弘扬“东亚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的东亚文化之都精神,深化文化“共生、创新、和谐”的共识,并融合宁波地域文化特色,是展现宁波文具产品的创新内涵以及时代魅力的良机。

(二)文化创意文具的特征

文化创意文具区别于传统文具的特征在于其文化性、艺术性和纪念性,这些特性也构成了文化创意文具的产品附加值。随着文具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产品的功能不断完善,实用性已然不能成为产品新的卖点,如何吸引消费者的眼球,需要将文具的实用性与文化艺术性相结合。著名人类学家马洛斯曾说过:“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生物的需要已经转化为文化的需要。”当今社会,人们的消费模式已悄然发生改变,从早期的功能式消费到后来的品牌式消费再到现在的体验式消费,要求产品本身除了实用性要承载更多的使用体验。文化创意文具除了能满足受众基本的使用功能外,还可以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探求,对审美的渴望,对体验的需求。文具的文化性要求造型设计要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并通过合理的设计手法将其呈现。文化内涵越丰富,其纪念意义就越大。艺术性是指文具造型设计新颖、美观别致,具有艺术欣赏价值。

以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例,2013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了一款名为“朕知道了”的纸胶带,该胶带是由康熙帝御笔朱批真迹印刷而成,集实用、幽默、教育与时尚趣味于一体,风靡海峡两岸。这个创意来自冯明珠院长曾策划的一个朱批奏折展,因康熙在批阅奏折时,最爱在文末朱批“朕知道了”、“知道了”,所以台北故宫将其霸气字迹与胶带作结合设计出了这款颇具中国文化的纸胶带。随着《甄嬛传》电视剧的风行,这款纸胶带的销售也一路攀升。直至2014年3月,已累计售出139000组,共计人民币2660万元,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借着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东风,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推出了“如朕亲临”腰牌卡,该产品以“腰牌”为创意来源,设计出一系列的时尚行李牌。腰牌是古代官吏系在腰间的“身份证”也是其他人员出入禁门或过关入门的“通行证”。该腰牌一经推出便收到了消费者的热烈追捧,而且既能当行李牌又能当公交卡套,一物多用。通过这些成功的案例可以看出,文创文具设计,文具的种类形式是硬件载体,文化创意内容才是真正的核心价值。因此,通过地域文化找到合适的设计语言和元素是创意的重点,如何且如其分地运用这些元素是关键。(图1、图2)

(三)设计元素的萃取和转化运用

宁波丰富的地域文化为我们进行文化创意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如何去寻找和提炼这些元素是首要任务。笔者认为可以从地域文化视觉元素和文化内涵的语义元素两个角度进行考虑。地域文化视觉元素包含有吉祥图案、服饰、手工艺术等。比如宁波的金银彩绣、以鼓楼城、隍庙、灵桥为代表的地标建筑群。文化内涵的语义元素包含当地的一些民俗和典故,比如十里红妆、梁祝文化、八月十六过中秋等。找到相应的文化来源之后要注意,不是简单地拿文化现象来复制,而是要精心发现、选择、提炼,通过简化、变异和重组把地域文化特色的标志性符号转化为产品开发的设计语言。

作品《红妆》创意文具套装设计灵感来源于宁波的民俗“十里红妆”。人们常用“良田干亩,十里红妆”来形容嫁妆的丰厚。整套设计以花轿为原型,给人一种喜庆的感觉。文具套装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名片匣、两个胶带架、订书机、签字笔、尺子和八个回形针,就如同古代红妆一样丰厚。201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点之一意义非凡。作品《赤乾》正是以此为设计来源,这套文具一共包括三样东西:尺子、书签和便签,将地图和宁波地标建筑的剪影融入文具的创意设计中,设计出具有宁波特色的包含“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涵义的事务用品。在直尺和便签的图形设计上,遵循了简约之美的设计法则。简约图形不是一味地追求简单以及完全抛弃装饰,而是要追求简洁美和注重设计本体的回归。要在单纯中有所变化,在细节上达到耐人寻味的目的。(图3、图4)

结论

篇5:三秦地域文化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站)宝鸡分校陇县教学点 专 业 行政管理

学 号 ***80 学生姓名 胡 洋

2014年 7 月

摘要:在人文地理学中,按其要素分出人种、民族、人口、社会、政治、文化、聚落、军事等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各文化在其起源、扩散的演变中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形成的文化景观。从总的来说,地理环境是文化发展的舞台,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些文化的发展。

关键字:文化 三秦 地域结构 自然条件 思想

三秦地域文化

一、概述

三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秦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表现为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同样, 三秦文化作为一个整体, 它的内部并非完全一致, 其内容呈现出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而三秦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既是文化规律的体现, 又是秦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结果。自然条件的作用, 使三秦文化表现为更小的相对独立的区域性, 体现为三大文化地域。

三秦文化之名始于三秦大地, 它是指在三秦大地生长、发展起来的历史区域文化或传统区域文化。不仅包括楚汉相争以后的文化, 还应包括周秦时期甚至先周时期的文化。总之, 凡在三秦大地自古以来发生、发展起来的文化都属三秦文化的范畴。三秦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不仅包括三秦大地上丰富的历史文物、文化遗存, 而且包括民俗、制度、艺术、宗教、思想、学术、哲学、伦理, 以及深层次的自然观、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二、三秦文化的地域构成

三秦大地地处祖国中部偏东靠北, 位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 39。35’。南北长863公里, 东西宽400公里, 面积约20.6万平方公里。与蒙、晋、豫、鄂、川、甘、宁等省毗邻。整个地貌以高原为多, 山地次之, 川地平原较少。

在认识地域文化时, 既要重视整体把握, 也要注意微观分析。三秦文化是在秦地地理环境作用下形成的三秦地域文化,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广义地又可把它相对分为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关中平原文化和陕南山地文化(或称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秦地自然环境可分为北部的黄土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三块不同的区域。在这三块相对隔离的自然区域里发育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它们是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陕北文化属于黄土高原文化, 是在黄土高原环境中形成并受其影响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北方的草原文化的影响, 具有粗犷、豪放和较为开放的特性。关中文化是平原地带的文化, 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关中三面环山, 一面向水, 地形较为封闭;又土壤肥沃, 气候适宜, 灌溉便利, 农业发达, 因而有周秦汉唐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受其影响, 关中文化早期具有积极开拓进取精神;然国都迁出关中后, 关中文化受封闭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植根于渭河平原的封建农业的制约, 表现出更多的保守性。陕南文化是秦地的山地文化, 它除具有三秦文化的共同特性外, 还兼有长江流域文化的某些特征。三秦文化呈现出三个有一定差异的文化区域, 是直接受到了秦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之中进行的, 受到了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打上了鲜明的地域印记。三秦文化也是如此, 受秦地自然条件的作用, 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是显著的, 下面我们仅从大的方面做一简略而概括的分析。(一)三秦文化早期具有开拓精神, 而后期逐渐倾向封闭保守

三秦大地地处祖国的内陆, 地形较为封闭。北部黄土高原群山环绕, 北有横山山脉, 西有子午岭, 东南是黄龙山, 另外, 向东以黄河与晋地分离, 交通极为不便。秦地南部以山地为主, 位于秦岭山脉和巴山山脉之间, 虽山清水秀, 但交通极为不便, 特别是众多山区较为封闭。关中有秦川平原, 但其封闭性则更为突出。它三面环山, 东面临水, 使关中平原与外地天然的隔离开来。而关中平原发达的农业经济使它在古代就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不依赖外地, 进而为形成独立封闭的发展模式创造了条件。在这种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三秦文化更多的是倾向于封闭保守。

三秦文化早期受建都于关中的国家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汉唐文化的直接影响,表现出来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蓬勃朝气。在中国的历史上, 有11个政权建都关中, [5] 仅长安一地建都时间就达1225年。由于政权的建立使秦地的交通发达起来, 打破了地形上的阻塞和封闭, 以长安为中心, 进建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网络。三秦文化直接受建都关中的国家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汉唐盛世文化的积极精神如开放改革、融合纳新、开拓创新等精神, 对三秦文化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使其在早期历史阶段呈现出来开拓进取的积极精神。例如, 司马迁出生于韩城, 他是在三秦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三秦文化所具有的开拓精神。唐代之后, 国都迁出了关中, 国家的政治、文化的中心逐渐向东、向南移动。这个时期, 三秦文化受国家文化的影响逐渐减弱, 因而发展的速度也逐渐缓慢了下来, 同时文化也不及早期的繁荣发达。与此同时, 地理环境特别是地形的封闭性对三秦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日益暴露了出来, 加之小农经济的负面作用, 使宋元以来的三秦文化逐渐走向了封闭保守。

(二)秦地的自然条件使三秦文化带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特色

自然条件如地形、土壤、水利、气候、资源等决定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 如有些地方宜农, 有些地方宜牧, 有些地方宜于发展工商业等, 而经济发展又影响着该地文化的发育成长, 这样, 自然条件通过对经济发展(经济环境)的制约而最终影响着地方文化的发展, 地方文化也因此带有地域的特色。

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 秦地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北部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也较为肥厚, 然气候愈向北愈为干燥, 这种条件使其经济发展农牧并举, 南部以农业为主, 北部以牧业为主。关中盆地有渭河冲积形成的八百里秦川,平原地带土壤异常肥沃, 灌溉便利, 加之气候温暖湿润, 是发展农业的极佳场所。关中农业历史悠久且极为发达,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农耕地区之一。秦地南部以山地为主, 其中也有小面积的平原地带, 为汉江等河流冲积形成。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 湿润多雨, 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 与关中不同, 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从总的情况来看, 自然条件决定了秦地的经济发展是以农业为主。

秦地的农业经济对三秦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使其具有了农耕文化的特色。中国古代以农立国, 重农轻商, 农业生产发达, 这种经济环境对文化产生了重要作用, 使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农耕文化。三秦文化也是如此, 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的特征, 表现为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重农轻商的社会传统和务实轻虚的思想倾向等。

(三)秦地环境培育起来的三秦文化还有一种怀旧的历史惰性 三秦大地特别是关中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使中国古代许多王朝和政权在此建都, 从而促进了秦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汉唐王朝, 其开放的先进的文化直接影响到了三秦文化。三秦文化早期阶段就如汉唐文化所表现出的气势一样, 充满朝气, 充满活力, 充满生机。涌现出了像司马迁、张骞、班超、杜牧、韦庄、薛涛等心胸广阔, 才华横溢, 气质非凡, 开拓进取的伟大人物。作为地域文化, 三秦文化的早期发展是令世人注目的。然而唐代以后, 秦地经济的发展逐渐减缓, 文化的发展也不如早期的繁荣。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至少有以下方面: 一是随着国家经济重心的向东向南转移, 国都迁出关中, 关中丧失了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地位, 因而对秦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二是关 中平原虽然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宜于农耕, 但因面积所限, 不利于大规模发展, 而秦地南北部的宜于农耕的面积也比较有限;三是战争的破坏, 不利于秦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宋元时期, 三秦地区长期处于战争前沿, 是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相互攻防的动荡地带, 这使得秦地的发展严重受阻。

三秦文化在经由唐宋时期由盛而衰的转折之后, 于是在其文化之中便逐渐孕育出一种怀旧的历史惰性。这种历史惰性是三秦文化经过历史性转折之后, 在小农经济的土壤里滋生成长的。封建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所养育出来的文化, 使人多安于现状、重土乐天、知足常乐, 即使对现实产生不满情绪, 也不会去积极努力的开拓创新, 改变改造现实, 达到理想的目标;与此相反, 更多的时候是自我在心理上消除不满, 以回想过去的满足和盛况求得心灵上的满足和安慰, 这有如鲁迅先生所概括的阿Q 精神。三秦文化的历史发展由盛而衰, 这种事实是人们在现实中无法接受的, 人们想起了三秦大地昔日的盛况, 想起了汉唐盛世的开放气象, 想起了。。长此一往, 便在三秦文化中积淀形成一种怀旧恋古的历史惰性心理。直至今天, 这种惰性心理还程度不同的存在于秦人的身躯之中, 千年帝都除留给今天人们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古迹之外, 还留给人们意识中的废都衰败倾向, 这些都是在振兴发展三秦文化中必须注意克服的问题。四.三秦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思想特征

(一)以人文为主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天人合一。从司马迁到张载, 从周秦文化到宋金元明清的关中学术, 都把人与自然看成是有机的统一体, 自然环境既能影响人生, 人生又能作用、影响于环境, 认为人有生命与灵气, 自然也有生命与灵气。正是在这种精神鼓舞下, 三秦父老生生不息, 发扬奋斗精神, 创造自己的文化, 描绘自己的理想境界。(二)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与重视实用、讲究功利的文化心理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八百里秦川地处西北黄土高原, 东有潼关, 南有秦岭, 西部与北部有连绵的戈壁和沙丘。如欲发展必须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向外开拓。历史证明, 周秦汉唐都是以关中为根据地向全国开拓并且迅速地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另外,三秦文化是在吸收中原文化、东方儒道文化、法家文化、佛教文化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丰富发展起来的。秦人在东进开拓的过程中, 自然地培养了重实用、讲功利的文化心态。当然, 这一思想特征并不是凝固不变的。三秦文化发展的前期, 明显地表现出其开放性和积极性, 明清以来, 由于经济、政治中心的转移, 三秦文化逐渐走向了保守与封闭。(三)求实尚孔的原朴风气, 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心态

秦人尚朴古有定论。从司马迁到张载都强调礼仪, 提倡务实。张载: “关中学者用礼渐成俗。”程熙则评价: “关中人刚劲敢为。”果然, 江藩在国朝宋学渊源记中评价李因笃时称到“平生尚气节, 急人之难。亭林在山左被诬陷, 因笃走三千里, 至日下泣诉当事而脱其难。性慷直, 面斥人过, 与毛奇龄论古韵不合, 奇龄强辩, 因笃气愤填膺不能答, 遂拔剑斫之, 奇龄骇走, 当时相传为快事”。所以, 秦人提倡“道不虚谈, 学贵实效”。

总之, 三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三秦文化在公元906 年以前, 曾集中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成就, 以汉唐长安为标志, 如日中天地照耀着整个世界;宋元以后, 三秦作为临制西北的军事重镇, 凭借其地理与文化优势, 仍然在历史上有杰出的贡献。三秦文化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 从史前的半坡彩绘到唐宋名人名画, 再到当今长安画派, 从工整细腻的宫廷绘画到粗犷豪放的民间绘画, 形成了既与中国主流文化难以隔断的传统, 又颇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风格, 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篇6:青海地域文化

1、()是青海省人口最多的民族。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A、藏族

B、回族

C、蒙古族

D、汉族 答案:D

2、青海汉族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A、汉代

B、唐代

C、秦代

D、魏晋南北朝 答案:A

3、青海汉族文化体系是以()文化为基础形成的儒、释、道,杂揉,各取所需的文化局面。

A、道家

B、儒家伦理

C、佛教

D、宗教 答案:B

4、藏族自古以来一直从事游牧为主的(),因此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

A、畜牧业

B、农业

C、商业

D、手工业 答案:A

5、受宗教文化的影响,藏族不捕杀野生动物,保护水资源,保护森林和草原资源,具有很强的()传统,对于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A、生态文化

B、游牧文化

C、农耕文化

D、商业文化 答案:A

6、藏族的居住因地而宜,各不相同,以游牧为主的一般住在()。A、“碉房”

B、帐篷或毡房

C、平房

D、庄廓 答案:B

7、()大量伊斯兰信仰者集体移居青海,经过长期同当地各民族密切交往,逐步繁衍发展成今天的青海回族。A、汉代

B、元代

C、唐代

D、清代 答案:B

8、青海回族文化的宗教属性,是()所具有的基本特征。A、佛教文化

B、道教文化

C、伊斯兰教文化

D、儒家文化 答案:C

9、青海的()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A、传统建筑

B、清真寺

C、学校

D、以上均不对 答案:B

10、撒拉族在历史上曾使用以()为基础的撒拉文,本民族称之为“土尔克文”。

A、英文字母

B、汉语拼音

C、青海方言

D、阿拉伯文字母歌舞 答案:D

11、青海撒拉族居住集中,不论大小,自成区域。房屋建筑形式是木泥结构平顶式建筑,住房四周以土墙围成()。A、三合院

B、“庄廓”

C、院子

D、四合院 答案:B

12、青海撒拉族信仰()。

A、伊斯兰教

B、藏传佛教

C、道教

D、佛教 答案:A

13、()是青海省在全国唯一设有自治县的民族。A、藏族

B、土族

C、回族

D、撒拉族 答案:B

14、青海蒙古族有着悠久的独特的()传统,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方面,诸如衣食住行、婚嫁寿宴、年节喜庆、宗教活动、生产劳动等方面。

A、造型艺术

B、服饰修饰

C、建筑艺术

D、饮食文化 答案:A

15、青海土族人的民间()很有名,图案讲究,花鸟兽石,美观大方,朴素耐久,是土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标志 A、绘画

B、服饰

C、雕刻

D、刺绣 答案:D

16、()是撒拉族人民用本民族语演唱的一种抒情民,由许多具有独立意义的短体小诗组成。

A、“花儿”

B、“撒拉曲”

C、“宴席曲”

D、口弦 答案:B

17、青海的回族在喜庆宴席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歌唱艺术——。A、“花儿”

B、“撒拉曲”

C、“宴席曲”

D、口弦 答案:C

18、青海藏族中,以玉树、()、海南的歌舞最为有名。A、黄南

B、海西

C、果洛

D、海北 答案:C

19、青海汉族民间文艺从形式分,大致可分为唱、()、说三个系列。

A、弹

B、诵

C、歌

D、对白 答案:B 20、在节日方面,春节习俗与其他地区的汉族相比,青海汉族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如海东农村,除夕有()的习俗 A、“躲灯”

B、贴春联

C、拜年

D、燃“松蓬”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10个)

1、由于青海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长期相处,因而在各种文化的融合中,也形成并创造了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种和现象。如()A、“花儿”

B、社火 C、地方曲艺

D、青海方言

E、眉户 答案:ABCDE

2、藏族信奉的藏传佛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宗教文化。A、汉文化

B、印度文化

C、伊斯兰文化 D、羌文化

E、以上均不对 答案: AB

3、青海撒拉族以民间说唱文学为主。说,包括()等。A、故事 B、谚语和笑话C、神话

D、传说

E、寓言 答案: ABCDE

4、在蒙古族的节日中,蒙古族的()活动在青海颇有特色。A、祭海

B、赛马会 C、那达慕大会

D、祭俄博

E、古尔邦节 答案: ACD

5、青海蒙古族群众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包括()寓言等,具有强烈的民族和地区特色。

A、民歌

B、颂辞

C、英雄史诗

D、谚语

E、故事 答案:ABCDE

6、蒙古族自古至今即以能歌善舞著称,蒙古族的舞蹈分()。A、单人舞 B、双人舞

C、多人集体舞

D、骆驼舞

E、伊舞 答案: ABC

7、青海文化遗产是弥足珍贵的,具有()等多方面的价值。A、历史价值 B、文化科学价值C、文化教育传承价值

D、经济价值

E、重要价值 答案: ABCD

8、青海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宗教节日和民族节日,如()A、赛马节

B、古尔邦节

C、开斋节 D、那达慕大会

E、雪顿节

答案:A BCDE

9、土族在文化上受()族的影响较大。A、藏

B、汉 C、回

D、撒拉 答案:AB

10、土族的歌曲种类繁多,有()等,分家曲和山歌。

A、“安昭” B、拉伊

C、宴席曲

D、“花儿”

E、叙事歌

答案: AD

三、判断分析题(10个)

1、除尊崇儒家思想之外,青海汉族还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答案:√

2、青海汉族地区的花儿为河湟花儿,其内容五花八门,几乎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可以说,花儿是一部民族风俗文化的“百科全书”。()答案:√

3、“西宁贤孝”主要曲目源于明清两代讲唱民间故事的“宝卷”。()答案:√

4、青海方言中存在一些古语词和从少数民族语言中的借来之词。()答案:√

5、青海藏族自称“安多哇”,其祖源属于古代游牧民族匈奴。()。答案:×

6、藏族喜爱体育活动,赛马、赛耗牛、射箭、登山等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十分普遍。()答案:√

7、藏传佛教对回族共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对穆斯林民族行为和道德上的规范,对礼仪、礼俗、节日、生活习惯的影响,都发生着全面的核心作用。()答案:×

8、青海回族的烹饪技术高超,他们以牛羊肉为主料,可炒出上百种美味佳肴,尤其是当地各种“清真”小吃以其独具的风味而深受人们赞赏。()答案:√

9、青海撒拉族妇女的刺绣十分精美,剪纸、窗花也是妇女擅长的一种装饰艺术。()答案:√

篇7: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陕西全省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国内的内陆省之一,60%的面积属于黄河流域地域辽阔,资源丰富、随着我国经济开发的战略重点由东向西逐步转移,陕西将处于承东起西的重要地位。近几年西部大开发,大力发展建筑业、旅游业随着我国经济开发的战略重点由东向西逐步转移,陕西将处于承东起西的重要地位。

继北京之后,西安第二家鲜明地定位为“世界城市”,提出“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和北京不同,大西安基于类型化发展,更加突出旅游主题功能区,从旅游和文化的角度切入,超越了行政区划的限制,意图形成“全球旅游城市群”。为此,西安将充分挖掘城市区域文化,并将世界高科技视觉多媒体技术手段与之相结合,欲打造出多个全新的城市地标,用科技带动城市旅游,用科技传播城市文化。

据悉,西安开元广场这种以世界先进手段与中国文化传统符号相结合的多媒体展示平台称之为“唐柱”,在世界实属首创。这也是西安借世界园艺博览会之机,通过科技、文化、旅游三者间的融合宣传城市品牌、进行城市推广的重要举措。

在城市区域文化的挖掘和创新性传播上面,表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挖掘城市或地域间的文化主题,用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震撼的效果表现出来才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关注是提升城市的价值的前提,全息这些视觉高科技的应用只是创新的形式之一。行为是可以克隆的,思维是无法复制的。一个城市的创新性传播上面,一定是基于这个区域的所有因素来综合考虑,包括人文历史,包括经济发展状况、价值观等,在此基础上运用创新的手法,给世人震撼的感觉,去诠释城市的文化。”

“在上世纪末,中国城市夜晚是以道路照明为主的功能照明,主要满足人们的基本功能需求,城市普遍较暗。所以人们一度认为,城市楼体的景观装饰性照明是一种城市文化,而当时城市的景观装饰照明所带来的明与暗的巨大反差也确实给城市带来了新的夜晚形象。进入本世纪后,随着各个城市亮化工程的攀比性展开,很多问题相继展现出来。一是求异求奇,毫无章法;二是城市夜形象定位不准,文化内涵无法彰显。因此,对城市区域文化的挖掘、整理、定位,以全息加上大型城市装置,打造城市文化地标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城市已经不再缺乏灯光,更需要的是一种文化对比和反差。城市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所以,个性化的城市文化对比和反差是城市的紧迫需求。应用先进的高科技手段来诉说和传播城市的文化,使得文化更容易被传承下去。这也是目前西安在城市区域文化的挖掘和传播上敢为人先的,勇于进取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城市区域文化的挖掘和创新性传播上面,据策划和实施开元广场唐柱及大雁塔《玄奘西行》裸眼3D电影项目的相关公司负责人表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挖掘城市或地域间的文化主题,用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震撼的效果表现出来才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关注是提升城市的价值的前提,3D、全息这些视觉高科技的应用只是创新的形式之一。行为是可以克隆的,思维是无法复制的。一

个城市的创新性传播上面,一定是基于这个区域的所有因素来综合考虑,包括人文历史,包括经济发展状况、价值观等,在此基础上运用创新的手法,给世人震撼的感觉,去诠释城市的文化。”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基本实现无障碍旅游,国内“全球旅游城市群”正悄然诞生,京津抱团,沪杭携手,粤港琼发力,大西安登场,加快了城市群的竞争性发展,能更好落实中国旅游业“国际化、集约化”的战略布局。

世界先进视觉科技已为西安区域文化的传播插上腾飞的翅膀,让世界上更多人了解中华文化,传播华夏文明。

作为西安乃至陕西最为活跃的城市新区,各个城市新区和基地,一直保持着经济增速最快、投资环境最好和关注度最高,成为城市最大的亮点。西安各个新区,在西部乃至全国都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虽然各个区域的定位和特色各有千秋,但在招商引资方面,是具有绝对优势的支撑区域。面对西部大开发进入新十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和西咸一体化的历史机遇,各个区域的建设必将迎来全新的、更加丰富的发展机遇。

2002年,以段先念为首的曲江新领导班子提出了“文化立区、旅游兴区”的发展战略,开始了由旅游度假区向“以旅游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开发区”转型。2002年到2009年,先后建成大雁塔北广场、大唐

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陕西法门寺文化景区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并逐渐探索形成了“文化+旅游+城市”的创新发展模式,成为国内第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

2011年,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楼观台道文化展示区、陕西法门寺文化景区二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将于国庆期间开园;曲江新扩范围内,规划建设会展产业园区、国际文化创意园区、文化娱乐产业园区、国际文化体育休闲区等九大文化产业园区。高新区经过19年的发展,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及创新型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10年,高新区将按照“两带四区七园(基地)”的战略布局和“以重大项目支撑发展,以招商引资推动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以板块开发带动发展,以和谐环境保障发展”的理念,确保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30%以上的增长。高新区将利用“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和西咸一体化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发挥城市转型、自主创新、产业提升、环境优化、辐射带动、人才引进六方面的支撑引领作用,全力支持沣渭新区建设,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统筹科技资源综合改革等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此次我们获得如此殊荣,恰好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设立和建设国际港务区这一战略决策的英明,同时也体现了西部实现现代化、大西安实现国际化的良好诉求。随着今年3月西安保税

物流中心的封关运行和6月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建成运营,黄土文明拥抱海洋文明的梦想将会实现。”“在此,衷心感谢长期以来对国际港务区的发展建设保持关怀和关注的人们,我们将再接再厉,继续发扬夜以继日、攻坚克难的‘国际港精神’,贯彻胡总书记‘把陕西打造成为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的讲话精神,为把西安国际港务区建成中国最大的国际型陆港和黄河中上游地区最大的现代商贸物流集散中心而不懈奋斗!”

篇8:阜新地域文化探究

1. 自然环境

阜新市因煤而兴, 解放后阜新地域煤炭工业发展的历史, 也就是现代阜新地域主流文化———矿山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鸟瞰阜新煤田, 是一雄浑壮观的盆地, 整体轮廓呈长槽形, 夹在山势逶迤的松岭和风光秀丽的闾山之间, 东北起自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 西南到义县泥河子。阜新煤田包括沙海含煤组、阜新含煤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阜新有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和火力发电厂。阜新被誉为新中国的“煤电之城”, 矿山文化在现代阜新地域文化中成为主流文化。

2. 移民影响

不同地域之所以有文化上的差异, 移民是一个重要因素。第一次大规模移民是辽代。契丹族建国后, 辽代统治者将俘获的中原汉人与东北的渤海人迁徙到阜新地域, 从事农业生产, 有技艺的则令其从事手工业。第二次大规模移民是明末清初, 蒙古勒津部落入驻阜新地域,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蒙古勒津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第三次大规模移民是清朝晚期汉民的垦荒。山东、河北大量的农民为谋生机“闯关东”来到阜新;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 对东北草原, 包括养息牧场开禁招垦, 主要来自山东、河北的汉族垦民, 将齐鲁、燕赵的汉文化带到阜新地域, 与蒙古族文化交汇融合。第四次大规模移民是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时期。在中央政策的大力倾斜和支持下, 阜新地域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伴随煤炭工业的发展, 矿山文化应运而生。

3. 经济基础

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开始, 阜新“因煤而兴”, 成为国家的重要能源基地, 新中国的煤电之城, 在阜新文化的构成中, 又出现了矿山文化的特质。矿山文化是一种企业文化, 而非市民文化, 由于资源型城市因煤而兴, 依矿而建, 市矿一体的特点, 矿山企业文化也势必泛化为城市文化, 并成为城市文化的主流, 影响着这个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

二、阜新地域文化的特点

1. 内容的交融性

阜新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充分体现了中原汉文化与东北少数民族文化长期交汇、融合的特点。夏商至隋唐, 阜新是匈奴、东胡、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游牧地, 游牧文化是主流, 但由于战争等原因, 中原汉文化也不断渗入。辽、金、元三朝, 阜新地域文化整体水平实现了新的飞跃,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清代的阜新地域文化, 主要特色是中原汉族的农耕文化与东北蒙古族的游牧文化的汇合熔融, 绽放异彩。“闯关东”移民大潮, 大批汉人出关, 成建制、全面地携带中原文化、农耕文化, 注入阜新地域, 使阜新蒙古族文化由游牧文化很快转型为农牧文化, 阜新蒙古族文化既融入汉文化元素。解放后, 伴随煤矿的大规模开采, 阜新开始接受矿山文化, 迎来矿山文化主导的新时代。

2. 形式的多样化

由于阜新地域汉蒙等多民族杂居共处的历史和现实, 使得阜新地域文化在内容上形成以中原汉民族文化和东北蒙古族文化为主流、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特点的同时, 在形式上也形成了各民族文化样式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的特点。

3. 风格的豪放型

两千多年来, 主要来自齐鲁、燕赵的汉族文化和东北草原民族文化, 在阜新这方土地上不断碰撞、摩擦、交合、融汇。阜新的地理环境是辽阔、荒僻的, 气候是寒冷的, 适合渔猎和游牧, 它是草原骑射民族驰骋与施展的好天地。高寒冻土, 冬季长、农作物半年生长期, 这一地理、气候因素, 深深烙印在繁衍于此的民族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中, 以及人们的心理结构与素质上面。从地理位置上看, 阜新处在内蒙古沙漠草原与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 游牧民族在此可牧可猎, 汉民族迁到这里可耕可织。阜新地域辽阔, 有足够广大的土地供移民垦殖, 利于他们谋生、繁衍与发展, 荒凉广漠的土地、严酷寒冷的气候, 更加锤炼并强化了他们身上原有的中原汉民的坚韧、刚毅、坦诚、大度的性格。他们和粗犷、豪爽、彪悍、奔放的蒙古等游牧民族共同开发冻土地, 一起生产、生活, 从杂居到通婚, 创造了独特的阜新地域文化———充盈着豪放、大气、恢弘、刚毅气质的文化。

三、阜新地域文化的现状

1.“玉·龙故乡”查海文化

查海遗址面积35 000平方米, 精髓体现的是查海人对中华玉文化和龙文化开创阶段的杰出贡献。在遗址中心聚落的广场上, 查海人在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红褐色花岗岩石脉上, 用与石脉色泽相近的花岗岩石块摆塑而成长19.7米, 宽1.8~2.0米的石堆塑龙, 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查海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中国玛瑙之都玛瑙文化

阜新玛瑙石储量、产量为全国之冠。阜新玛瑙业的发展历经了八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至2013年底, 阜新玛瑙产业产值实现近人民币二十亿元。玛瑙加工企业五千多户, 从业近六万人。拥有玛瑙艺术品、工艺品、饰品、旅游纪念品、体育用品、保健品、装饰材料和工业用品八大系列。阜新的玛瑙制品在全国玛瑙市场的占有率近70%。在第八届中国阜新玛瑙博览会上,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正式授予阜新市“中国玛瑙之都”荣誉称号。

3. 东北藏传佛教文化

阜新有三座佛教摩崖造像名山:海棠山、千佛山、塔子沟山。海棠山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辽宁省十佳森林公园, 是藏传佛教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巧妙结合、融为一体的典范, 堪称中国北方文化名山;有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群。已经开展宗教活动的有瑞应寺、普安寺、宝力根寺、德惠寺等。

四、阜新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创建阜新的旅游文化

旅游业具有典型经济特性, 又有很强的文化特征。文化是旅游的魂, 旅游是文化的形, 把文化作为旅游发展的动力, 打文化牌, 走特色路。例如:瑞应寺周边环境的建设需要增加文化内涵, 周边建筑更应与之相匹配, 在保持它的完整性同时, 加大引进文化产业, 让佛寺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圣殿, 旅游者朝拜的天堂。佛寺是蒙古贞佛教中心, 过去佛寺庙会仅次于西藏, 规模极大, 热闹非凡。尽管现在农历六月二十四的庙会已将旧习俗换了新内容, 但它却以宗教、贸易、旅游观光、人文活动的形式, 独树一帜地招引着八方游客。因此应在宗教文化上加大投入, 广泛宣传, 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政府支持, 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

2. 研发阜新的饮食文化

喇嘛系列食品在阜新蒙古族美食中独具特色, 如喇嘛肉、喇嘛粥和喇嘛糕。喇嘛糕是阜新蒙古族的一种传统糕点, 洁白如雪、味道香甜、口感松软, 富有弹性, 是老少皆宜的营养佳品;喇嘛炖肉是在瑞应寺居住的喇嘛们发明的。由于当时喇嘛上千, 因此吃菜也只好用大锅炖、大盆盛、大碗装。多年来, 它传至民间, 并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尤其在阜新蒙古族集居的地区, 喇嘛炖肉已成了蒙古族人家待客的一种骄傲。蒙族馅饼阜新地区蒙古族的一种风味面食, 据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蒙族馅饼是上等地方美食, 是蒙古族人家招待贵客的主要食品之一。每到蒙古族家庭作客, 他们以馅饼这种面食, 作为最好饭食招待来客。

3. 重视阜新文化精品的建设

加强对阜新文化的探求和研究, 作为阜新象征物品, 要在产品开发、设计、加工、包装上不断创新, 要品种多样、做工精良, 宜于鉴赏和收藏。对旅游景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整理, 要古为今用,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编写故事、传说、历史典故等小册子。创作体现地域文化的画作和文艺作品提供给游客或演出。创作一首脍炙人口反映阜新风貌的歌曲进行传唱。引进阜新市的著名的饮食品牌, 突出地方特色。构建宗教旅游一定要将寺庙音乐, 寺庙舞蹈带入之中, 充分利用好经箱乐、查玛舞这样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只有把软件、硬件建设措施都落到了实处, 富有阜新特色的品牌就一定会树立起来。

摘要:阜新地域文化历史悠久, 被考古专家誉为“玉龙故乡、文明发端”, 有举世瞩目的“中华第一村”、“世界第一玉”、“华夏第一龙”等历史文化瑰宝, 有众多别具特色的天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更是盛产玛瑙的地方。我们应该借助已有的优势, 大力推进阜新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地域文化,文化资源,矿山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国友.阜新通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6.

[2]阜新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阜新年鉴[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3.

上一篇:工作称呼礼仪下一篇:骨科护理带教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