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院校中医教学

2024-05-03

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精选十篇)

西医院校中医教学 篇1

中医学是几千年来前人的经验总结, 源于医疗实践, 在前人不断总结和提升下, 形成中医理论, 指导临床。它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蕴含着丰富的古代哲学思想,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目前, 西医院校普遍开设中医学课程, 目的在于使西医学生通过学习中医理论, 初步了解中医理论特点, 通过临床实习认识中医优势所在。医生应对传统医学有所了解, 通过学习中西医不同理论, 掌握不同治疗疾病方法, 有助于开阔眼界和思路。如中医学中的方药知识, 西医不一定使用, 但中医学不同于西医的思维模式, 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笔者现将中医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 重点突出

因中医学内容丰富, 中医院校本科生需用5年时间才能对中医理论有基本认识;而在西医院校, 中医学理论授课和临床见习一共才50多个学时, 如何在短时间内让西医院校学生了解中医, 成为难题。在授课内容上, 要能准确揭示中医理论内涵, 保留中医学全貌。其主要内容: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 (八纲) 等中医基础理论, 2~4个常见病的证治等。讲课时应有所侧重, 中医学教材的大量原文, 只作为引证理论来源, 不作为授课重点, 但对精辟论述要讲透彻, 达到事半功倍。如在“咳嗽”中提到的“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要对学生讲清楚凡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及肺, 皆可引起咳嗽, 体现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观念。人体内部是一个有机整体, 生理上相互联系, 共同完成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各脏腑疾病通过经络联系互为因果, 故治疗疾病要从整体出发, 辨证论治, 须按不同病因分别处理。

2 比较中西医理论

中医与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科学。虽然它们的研究对象相同, 但因其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不同, 对疾病认识、治疗以及研究方法都有很大不同。简言之, 西医研究对象是“病”, 主要依据“症状”;中医研究对象是“人”, 主要依据“证型”。即西医治病, 中医治人, 要让学生了解中西医学理论无高低对错之分。虽然中医理论缺乏现代科学证实, 病名、病性概括宽泛, 西医院校学生已接受西医理论, 对中医理论不易理解, 但他们对中医治疗效果感到神秘、可信, 所以在教学中要把中医学同西医学结合起来, 互相对比, 激发思维, 提高兴趣。如在诊断中, 西医是证据医学, 在临床上诊断疾病靠体征、理化检查指标, 偏重病理解剖学和病原学诊断;中医关注人体机能变化, 诊断疾病依靠症状、舌脉和互相间联系, 偏重病机和病理生理学诊断。在治疗学方面, 西医对病原学有较强针对性, 中医则从整体出发, 强调扶正和祛邪并重, 注重人自身的调节能力。授课时, 首先讲明中医学特点, 说明它与西医学的异同点,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时, 在头脑中建立一种新的理论体系, 不要拿西医学观念生搬硬套中医学理论, 否则会直接影响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学习。如脾脏, 西医学认为脾的主要功能是造血, 而中医学则认为脾主运化, 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输布水谷精微, 升清降浊, 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脾养, 同时脾还具有统血、主肌肉四肢等重要生理功能, 故古人称脾为“后天之本”。由此可见, 中西医学理论截然不同。中医的藏象学说, 不仅是一个解剖概念, 更是一个生理病理概念, 藏象学说有其深刻内涵。

3 理论联系实践

(1) 中医理论源于生活实践, 在临床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 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在病因病机教学中, 可采取“取类比象”、形象思维的方法, 结合日常生活, 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风、寒、暑、湿、燥、火的致病特点。如风邪致病特点, 风的性质“动”→风邪致病特点 (阳邪、善行、数变、百病之先导) →临床表现 (动摇不定、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震颤、拘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 。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能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举一反三。

(2)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 所以要安排一定时数的临床实习课, 让学生深入临床第一线, 耳闻目睹中医药临床价值, 亲身验证中医药理论, 使他们对中医学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西医院校学生接受的是西医学理论, 要理解并接受中医学理论, 需有一个适应过程。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以及典型的中医病案, 采用启发式方法精讲, 引导学生运用中医理论独立思考, 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轻松掌握教学内容, 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在临床中收集典型病例, 形象示教, 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见习, 较好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 如口腔溃疡, 中医称为口疮, 对口疮的治疗, 首先联系藏象学说, 要想到“脾开窍于口”, 从脾的角度入手, 清化脾之湿热、积热, 同时脾胃互为表里, 再配合清胃之法可收到很好疗效。对于舌上生溃疡, 则要想到“心开窍于舌”, 从心的角度入手, 进行论治, 就能收到很好效果。如果口、舌均生疮, 则从心、脾两脏入手。通过临床病例分析, 一方面使学生复习了藏象理论, 另一方面对如何在临床上应用中医理论有了深刻印象。中医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 回归于临床实践。要使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 从实践中学到扎实可靠的实用知识。

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得到长足进步, 教学方法发生变化。从传统“以板书及口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变成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如经络部分, 经络既不是血管, 也不是神经, 看不见, 摸不着, 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这一章节学习难度很大。采用多媒体技术后将经络走行、循环规律, 以模拟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直观教学, 加深了学生对经络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践证明, 采用电教、多媒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难以理解的理论变成具体、直观的形象教学,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现状分析论文 篇2

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的发展和规模出现明显的滞后和萎缩。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和疾病谱的变迁,中医辨证论治的行医模式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如在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康复理疗、养生等方面独具优势,中西医结合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目前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却面临诸多困境,直接影响祖国医学的传承和发展。

1教学内容多,学时安排少

中医学是国家教委规定医学本科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西医院校主要面向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中医类课程,是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浓缩精炼而成⑺。这些课程在中医类院校安排约550学时,而大多西医院校缩减至48-74学时。按现有的学时上课,教师不得不高度概括、删减大量的内容,从而影响了中医在学生心目中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教学中只能简单地介绍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如中医诊断学只讲望诊、脉诊、八纲和脏腑辨证;中药和方剂学只是举例式的讲解40味中药和20首方剂;针灸学只能用4学时了解经络概论;中医内科学只能串讲4个疾病。加之学生无古汉语的基础,中医概念和理论深奥晦涩,内容跨度大、连贯性差,学生根本无法消化和理解,故他们感觉中医枯燥乏味,整个学习如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按照国家教委规定的教学目标:西医院校的临床本科生通过中医学理论的学习,要熟悉中医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精髓,初步掌握中医的阴阳五行、藏象、病因等基本理论;并通过对诊法、辨证论治、中药、方剂等基本技能的学习,达到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论治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2注重现代医学观,轻视中医辨证论

中西医都以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以维护健康、预防疾病为目的。两种医学理论体系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形成迥然不同的认知思维模式。现代医学是在近代医学科技发展的基础上,以实体结构为基础,借助科学实验,以构造自然观、结构中心论与解剖观察法为认知特点;在形式逻辑思维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系统;侧重于将人体分解剖析,从物理和化学的角度,甚至从细胞、分子水平等微观角度研究。而中医学则是在古代哲学、文学、天文学等基础上,借助对自然宏观、朴素的功能观察,形成了有机自然观、功能中心论和司外揣内法的认知特点;在辨证思维、演绎逻辑思维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知识系统;侧重于从人体的整体性、联系性和动态性等宏观的角度探析。这两种体系认识生命的思维方式不同,诊治疾病的手段也迥然各异。

中医学课一般在三、四年级开设。学生经过两年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已经较全面地掌握了现代医学理论,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现代医学的思维模式。因而学习中医学时,常受到现代医学理论的影响,习惯性地将中医的“心”、“肝”等脏腑与现代医学的“心”、“肝”等器官对号入座,对“心藏神、肝主疏泄”等脏腑的生理功能感到不可思议,难以认同;习惯于用现代医学的组织结构、细菌、病毒等知识来分析中医的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理论;认为中医的阴阳五行为玄学。在现代医学脾为免疫器官,而中医的脾为消化器官,与人体的口、涎、思考、四肢肌肉等形体志液的功能密切相关,感到茫然。中医的整体研究、以外知内的思维方式无法确立,从而感到中医内容抽象、枯燥乏味,甚至在学生的调査中,认为中医学为伪科学的观点比例达10%。再加上学时紧张、内容跨度大,走进中医就很难,能用中医辨证论的模式去认识、防治疾病就更难了,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实现中西医的优势互补只能是一种理想。消除排斥心理和对脏腑名称对号入座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转变看法和思想,相信中医,走进中医,用中医的理论防、诊、治疾病,是中医学教学的一大难题。

3校园内营造祖国医学的氛围薄弱

中医学属于生命医学范畴,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以天地人、文史哲、儒道佛、政经社等形成了一个带有明显的人文内容、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医学理论与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体系。积淀了数千年的临床经验和无可替代的临床疗效,显示出中医证治体系的巨大活力和兼容性,以简、便、验、廉为其显著特点。故有“医道同源、医儒同源”之说、“济民之术”之称,学好中医,也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广泛内涵的隐性课程,是一种教育的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感性认知,发挥着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磨炼意志等多种功能。然而,西医院校的中医文化氛围薄弱,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人文教育显得更加苍白无力,提高学生医德修养,增强医患沟通能力是当前医学教学的重大课题。

中医学以其强烈的人文属性成为最能反映医学与人文相结合的.一种形式。“以人为本、悬壶济世、医乃仁术”的高尚医德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医家,其中蕴涵的人文关怀,对医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激发了学习中医的兴趣,增强了对祖国医学的热爱。

4教学中未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疗效是中医长盛不衰的生命所在。中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师承教学:①实践优势。学生通过跟师,直接参与对患者的望、闻、问、切等诊疗过程,既增加学习的兴趣,又巩固专业思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将书本的死知识变成自己理性的真知;同时提高了实践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②直观优势。许多刚接触中医的人,认为中医很抽象深奥,难以入门;当跟师临床以后,中医的一些抽象的东西,变得实实在在,生动具体。只有通过对无数病人脉象的反复体会,才能真正理解“浮脉如鱼游水面,滑脉如珠走盘”等脉象的生动描述。通过师带徒的临床学习,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融合,缩短了学习期限。从辨证到诊断,从方剂到药效,前后贯通,浑然一体,易学易懂,生动活泼,是久经考验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目前中医教育突出了“课堂、教师、教材”的中心地位,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听讲授、啃书本、背概念,不去研读中医四大经典或著名医案。老师在紧张的教学时间内很难补充前沿的研究成果和现代医学的相关进展。而且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只有走马观花似的对中药、中医诊断、针灸等简单的、示范性的实验教学,也无中医临床见习和实习,造成中医理论和实践完全脱节,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很难实现中西医临床的结合。

5教师注重临床工作忽视理论教学

根据教学大纲和目标,为了体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教师应该对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进行权衡比较,突出特色和重点。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师大多从事临床与教学的双重工作,故教师的精力、时间有限,加之资历不同、所学各异,有时难免落入传统的教学模式:或满堂灌、或照本宣科,以致教学枯燥乏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造成教“难”和学“难”的恶性循环㈨。教师产生敷衍了事的心态,学生则经常抱怨中医“玄”、“难”,故敬而远之。其结果是学生对中医知识囫囵吞枣,无法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和重点内容,更谈不上运用其中的辨证方法,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西医院校中医教学 篇3

【摘要】对地方西医院校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观察其存在的问题,结合现状提出针对性改革意见,使中医教学符合现代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提高中医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改革 西医院校 中医教学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44-01

在西医院校课程中开设中医学,其初衷是为了确保医学生在学习现代医学的同时也能学习到中华传统中医知识,培养出综合型医学人才,使中医中药学得到传承与更好的发展。中医教学是我国医学教育中的特点,但在目前各地方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中,由于各院校培养目标不同,导致在中医教学中出现较多的不足,为医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扰,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通过对西医院校中医教学进行改革,使其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显得十分必要。笔者就我校中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探寻实用性的教学改革方法。

1.现状与现存的问题

1.1西医院校对中医教学不够重视,开展课程目的不明确,导致医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缺乏兴趣

笔者对我院280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同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兴趣、中医有用性、中医科学性、中医对自身的益处以及教学改革6方面,调查结果显示,52.1%的医学生对中医学缺乏兴趣、65.1%的医学生是以完成学业为学习中医学的目的、超过80%的医学生认为中医对自身有用、超过90%的医学生对中医学教学方法不满意,认为应该对中医教学进行改革。

1.2中医学内容较抽象,医学生不易理解并认同中医学知识,增加了医学生学习的难度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医学是以古代天文学、文学与哲学等为基础,通过对自然宏观功能进行观察,以演绎思维与辨证思维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在学习中医学前,西医学理论体系已被医学生大脑所接受,当学习中医学时,不由自主地就会将中医与西医进行比较,而由于“先入为主”的思想,医学生会对中医学中所提出的“肝藏血”“心主神”等知识无法理解,更认为“阴阳五行”说缺乏科学性,拒接认同。

1.3中医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医学生实践机会少,理论实践相脱离

随着医学院校教学体制的改革,导致西医院校中医学的学时减少。中医教学内容多,课时减少,必然导致教学质量降低,加上临床实践未引起教学人员的重视,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医学生难以掌握中医诊疗方法。

2.改革意见

2.1明确中医学的重要性、科学性与教学目标

对中医学建立起正确的认知,了解中医在历史上对疾病的防治所作出的贡献,且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西医均是以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防治作为研究对象,两者所要达到的目的均是一致的,以改善、维持人体生命健康为目的。中医是借助辨证唯物主义哲学而创立的理论体系,其科学性已经千百年的临床实践证明。虽然目前一些中医防治疾病的方法已逐渐被更为先进的现代医学所替代,但其在临床较多领域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2.2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突出中医学的优势

中医学教材的调整应该突显以下特点:①特色性。突显出中医学对人体生命健康的整体认识观、疾病观与治疗观。②科学性。注重教学内容的精确,适当减少,保留中医基础学,中医理论内涵明确。③创新性。采用不同的形式标明重要部分,英文翻译章节篇名,将研究成果以表格形式表现出来。④实用性。增加插图,帮助医学生理解,文字通俗易懂,便于医学生学习。

2.3改变教学模式与手段

将目标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学的教学中,并纠正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运动目标教学模式,可有效避免教学的笼统化,使中医教学内具体化、层次化,以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可使教学活动有序地开展,使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有效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满堂灌输,降低教学质量的不足。引进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可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医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兴趣,如:①将多媒体教学方法应用到中医学教学中,使教学更具趣味性。通过多媒体播放与相关章节有关的图像资料,并配上准确的文字说明,这样就将抽象的中医学内容变得具体化,更易医学生理解,从而引起其对中医学的兴趣。②应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调动医学生的思维,教学老师给予学生适当引导,让其自主发现、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医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实践是相互关联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让医学生明确其本质,开阔学习思路。通过对临床实际病例的讲解,让医学生明确如何将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增加医学生对中医学的感性认识,巩固医学生所掌握的中医学知识。④注重教学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提高教学质量。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教学观念较落后,教学老师所具备的中医学知识结果较单一,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培养目标与现代中医教学目标不一致等,这些均是导致中医学教学质量降低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对教学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小结

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中存在对中医教学不够重视,开展课程目的不明确,中医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医学生实践机会少,理论实践相脱离等不足,加上中医学内容较抽象,医学生不易理解,中医学教材缺乏科学性、实用性、特色性、创新性,导致医学生缺乏对中医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对西医院校中医教学进行改革,使其符合现代中医教学要求显得十分必要,首先应让医学生明确中医学的重要性、科学性与教学目标,其次通过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以突出中医学的优势,最后将多媒体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应用到中医学的教学中,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医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并加强教学老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些均是提高西医院校中医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相信通过院校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一定会呈现出一种新的教学风貌。

参考文献:

[1]张亚兵,张莹雯.关于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之思考[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5):80-81.

[2]张杰,朱宏安,谢映红等.对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11):100-100.

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人才培养的目的 篇4

一、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现状

迄今为止, 我国开设中医教学的西医院校已超过20所, 一直以中医院校的培养方式作为教学模式, 使用统一的教学计划、统编教材、教学大纲等, 以期培养中医人才。但是与中医教学相比, 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教学存在以下几个不利因素:1与中医院校相比, 西医教学开设中医教学其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专业素质相对不高;2与中医院校相比, 西医院校更注重对西医人才的培养, 中医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设备、书籍等相对缺乏;3缺乏中医临床实践基底, 授课教师自身临床知识不足, 多是照本宣科, 课时安排不足, 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受很多影响;4受学习氛围的影响, 西医院校多缺乏中医院校的传统文化氛围, 故影响其学习中医的兴趣和稳定性。

二、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意义及目标思考

西医院校主要侧重于对西医人才的培养, 因此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教学不应该把培养中医人才作为主要目的, 其意义在于将学生培养成为中医的推广者, 让其认识中医, 了解中医, 认同中医, 而不要成为中医的反对者, 中医无用论的支持者, 而应带领社会接受中医, 增加对中医的了解, 让社会、患者树立中医治疗的信心, 以达到振兴中医的目的。 因此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教学应将培养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好感作为目标, 让其认同中医, 意识到中医与西医在疗效方面各具优势, 让这种意识延续到将来的医疗工作中, 甚至让其自觉产生研究中医的动力。

三、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人才培养的重点

(一) 将培养学生中医学的兴趣作为重点

西医院校学生多以西医为主, 受中医课时少、师资力量薄弱、设备书籍缺乏、学习氛围、中医理论多抽象等影响, 学生对中医学多提不起兴趣, 故教师应先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兴趣, 有了兴趣才能促进学习的动力。在教课时教师可将中医学中抽象的知识、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增加学生的了解;教师自身提高专业知识, 通过举例、组织讨论、提问等方式活跃课程气氛, 提高学生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帮助学生建立中西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研究问题的观点、立场、方法的一种整体思想体系, 其决定着研究问题的性质、角度及研究方向等, 并对研究方法的应用起着支配作用。中医、西医均赋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即使其研究对象相同, 但受文化、背景、社会等影响, 其对疾病的认识、治疗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 在教学中应把中西医结合起来, 互相对比, 以建立中医思维方式, 提高中医学习兴趣。治疗方面西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而中医则强调辩证论治, 因人制宜, 从整体出发, 注重协调统一。因此在教课时应强调中医与西医的差异, 在进行中医理论知识的学习时, 应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新的思维方式, 而不是将西医思维应用于中医, 不然可影响对中医的学习和对其的理解, 由此可见西医与中医在理论上存在的差异, 建立中医思维方式才能对中医学有深刻的理解, 才能认同中医, 消除对中医的误解, 拓宽其思维领域, 开拓其眼界和思路。

(三) 强调特色, 注重中西医结合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 注重辩证论治, 具有科学性与先进性, 是符合现代潮流发展的。在西医院校中, 要使中西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那么教师在授课时不单只教授课本知识, 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临床实践能力, 提高其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向学生介绍目前中医在癌症防治方面取得的成绩, 如理论知识, 研制出并已在临床使用的药物。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然后再向其详细讲解中西医在癌症方面的不同认识及各种在治疗方面存在的优势, 并可根据临床情况, 向学生讲解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癌症防治方面取得的效果、优势等, 让其意识到中西医可协调作用, 取长补短, 了解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已成为趋势, 从而引起学生对中西医结合的兴趣。

四、结语

中医注重机体变化, 强调整体观念, 西医是证据医学, 尽管两者在思维方式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西医院校开设中医教学需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 结合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的及实际情况, 通过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 帮助其培养中医思维方式,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临床实践能力, 提高其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 促使中西医有机结合, 使其协调作用, 为我国医学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摘要: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人才培养的目的主要强调学生对中医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然而在实际中由于中西医理论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异, 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 使教学效果不佳, 学生对所学内容无法掌握应用。故通过对西医院校进行中医教学的目的、思维方式的培养、教材与教学手段等进行思考, 提出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式, 以期望显著提升教学质量, 充分发挥科学优势, 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

关键词: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人才培养,西医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勇进, 徐晶钰.论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目的[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4) :143-144.

[2]张亚兵, 张莹雯.关于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之思考[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14 (5) :80-81.

[3]赵颖.试论西医院校学生教学《中医学基础》目的所在[J].西北医学教育, 2014, 14 (2) :240-241.

西医院校中医教学 篇5

中国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课程在我国西医高等院校中普遍开设,其目的在于使西医的学生通过中医学理论的学习,能够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精神,初步掌握中医学理、法、方、药基本技能,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能够进行辨证论治,为今后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和创新打下一定的基础。由于中西医院校的培养目标、学生学习兴趣等客观差异,中医教学受到内容过多和学时有限等诸多问题的困扰,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所有执教者面临的困惑和难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末期教育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认知理论的重要分支。其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本文对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中医教学进行探讨供同道参考。

1现行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模式的特点及不足

由于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西医院校学生入学后首先接受的是西医系统理论的熏陶,中医学的思想体系与他们先人为主的现代西方的自然科学、数理化不相一致。因此,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中医理论“玄奥”、“难学”。同时,两种医学在认知模式上迥然不同,现代医学具有构造自然观、结构中心论与解剖观察法的认知特点;而中医学的认知特点是有机自然观、功能中心论和司外揣内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对西医细胞结构、细菌病毒的认识转到对中医阴阳五行、气血津液、六淫的理解,学科跨度大,学习方法不适应,从而感到学习内容抽象、枯燥乏味。

中医教学内容繁多,但课时偏少,且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实践机会不足,理论脱离实践。近几年来,随着高等院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西医院校的中医课学时逐年减少,中山医科大学中医学由原来的90个学时减到现在的72个学时。中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落后,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还影响学生的求知欲与兴趣。近年来选用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学,由中医药院校主编,虽然内容有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形式编排上作了很好的尝试,但是忽略了西医院校学生课时紧,西医思维先人为主的特点,同时缺乏中医吸收现代医学在微观研究和试验研究方面的新成果以及这些成就对于推动现代医学发展的作用,因此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需要。还有中医教学大多数仍沿袭传统的授课模式,以填鸭式的满堂灌输为主,这显然与当今快速发展的教育形势不相适应。由此可以看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落后,不仅仅是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还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中医的兴趣和求知欲。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是继认知主义之后学习理论的又一场变革,它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认知过程的认识。建构主义主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关注个体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在建构主义的学习论中,学习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他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与加工,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而外部信息的意义并不是由信息本身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从学生角度而言,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者。从教学情境而言,建构主义教学重视教学情境的设计,启发、激发学生思维。

3建构主义理论符合中医理论体系构建的特点

中医理论比较抽象深奥,学生难以理解掌握,但中医理论的形成又具有源于生活的特点,如生活中“水能灭火”,中医五行相克中就有“水克火”一说。而建构主义则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因此,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通过中医学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学生的知识,将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医理论。

4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医教学的实践

4.1改变“教”与“学”的主次关系

当前的中医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组织与实施依然是课堂、教师、书本三中心。教学分离现象严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灌输型、塑造型等传统教学方法为主要方式。由于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课堂完全由教师来主导与控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压制,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受到限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制约了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的发生内因是“学”,外因是“教”,外因“教”通过内因“学”而起作用。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但中医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中教与学的矛盾地位也是不断变化的。在某些情况下,学是主要矛盾,在另一些情况下,教可能成为主要矛盾。所以,要反对绝对的“以学为中心”,或绝对的“以教为中心”的观点,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如认知风格、知识水平、态度以及动机等因素)结合教学的内容特点动态适时调整。

4.2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创设的情境应与当前的学习主题相关,并尽可能真实,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实践,应包含许多不同种情况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发现、主动探索问题,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中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建构主义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但“协作学习”在中医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组织松散、效率较低、形式化的情况。巩固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案例式教学将知识点、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归纳至中医临床思路中,教学线索清晰,学生易于接受,可触类旁通,将理论、技能、临床实践综合思考,加深印象。实行该教学法后,学生理论课成绩逐年稳步提高。总之,通过创造情境、联系比较和学生的主动探索,结合教师的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体系基础上认识和理解中医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西医院校中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加强引导,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知识的掌握,并不是被动地形成上位与下位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层次网络,在教学中把知识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一个有意义的建构教给学生,从而在学生头脑中构建起一个层次网络结构是非常有意义的。纸质教材中“病因病机”部分,只是采用了文字叙述的方式,逻辑性不是很强。在临床教学中,加入病案探索,体现自上而下的原则。自上而下的原则是指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最好是由整体向具体展开,即将学习者带人一个较为完整的实例或问题情境之中,使学习者了解到要学习的内容和结构,这样学习者就有了对课件整体性情境的认识,就有了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将在临床上收集到的病案录像编辑后放入网页中,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抛锚式”的教学方法,先将病案的录像展现给学生,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相关新知识,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主动学习新知识,形成了知识的构建。

4.4教学考核设计多元化

传统的中医教学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实践能力的指导,忽视教学中探索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考核内容、考察记忆知识的内容较多。目前,我们将基本知识掌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均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采用多元化考核方法,将平时的课堂表现、主动参与和探索精神、期末考试三者结合共同考核。在期末笔试中,用病案考核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同时,尝试设立分析试题内容或求证内容,以期反映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论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学形式,改变了传统中医教学活动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现象,比较符合中医教学的实际。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西医院校中医教学 篇6

关键词:留学生 教育质量 教学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16-01

河南作为中医药大省、岐黄文化的发祥地以及医圣张仲景的故乡,以其悠久的文化底蕴及独特的中医药魅力吸引了不少来华留学生来我院学习,使我院的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留学生的教学培养质量如何得到保证和提高的问题已在我们工作当中日渐凸显出来,因此,我们按照国家教育部对高等中医院校留学生教育的基本要求,以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为基础,针对留学生教育教学特点和要求,设计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1 教育质量是中医院校留学生工作的生命线[1]

中医药留学生教育质量之所以关系重大,是由中医药留学生教育事业的特点决定的。随着世界范围的“中医热、针灸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我国进行留学生教育,因此,中医院校的留学生教育是教育国际化在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反映形式,是中医学术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医院校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提高国内外声誉和地位的保证。

2 原有留学生教学计划存在问题的分析

原有留学生教学计划的模式一直是采用国内本科班教学计划模式,没有针对留学生教育需求和实际的统一教学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2.1 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知识理解上的困难

来华留学生之间,留学生与国内生之间,均存在不同文化背景,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环境里,经过长时间的历史累积,在特定群体中形成的。属于某种文化的人们,对自己的文化怀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而非个人现象。初学中医的来华留学生,必然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这会表现在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学习上和认知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医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中国古代天文、地理、历法、气象、生物、数学、哲学以及宗教的影响,出现很多抽象的概念。其理论体系以《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为基础,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抽象的概念本身就艰涩难懂,对于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学生而言,想较快理解中医理论,更是难上加难。

2.2 语言交流的障碍造成课堂授课上的困难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生除了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还有不同的语言环境。统一采用汉语或英语授课,给非母语学生造成课堂学习上障碍,拖慢了实际教学过程,使原有教学计划不易按时保质完成。

2.3 文化水平的不同造成学习能力的差异

来华留学生入学时的年龄、受教育经历和基础文化水平有较大不同,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课堂时间难以完成教学目标。

2.4 学习目的不同造成与国内教学计划的不协调

国内学生的教学计划中有大量的必修公共课程,如政治、英语、计算机等,还有较大比重课时的现代医学课程,这些课程与来华留学生的学习目的有较大冲突。同时,因针灸学是中医诊治疾病的重要方法,在国外也是最常用、最受欢迎的医疗技术,所以无论是中医专业、还是中西医专业的留学生,都觉得现有教学计划中针灸学课程的教学量不能满足要求。另外,部分想考取国内执业医师证的来华留学生对相关考试科目的课程教学量也提出了增加的要求。

3 对原有教学计划的修订、完善方案

鉴于原有教学计划与留学生教育教学实际有较多的不适应,按照国家教育部对高等中医院校留学生教育的基本要求,以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为基础,再根据留学生班的学习效果长期跟踪,并根据反馈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以使教学计划更加符合留学生的学习特点。

3.1 针对留学生特点,删减部分不适用的教学内容,增设中医药及实用性课程比重

根据留学生教育教学特点和要求,我们定期组织由院领导、教学办主任、教师代表及留学生代表参加的专业论证教学座谈会,结合我校中医学专业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留学生本科班的具体情况,对原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计划适当进行调整。把部分不适用于他们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如免修国内学生必修的政治、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减少部分现代医学课程的课时比重,而更强调中医药学专业课程及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比重,在教学计划制定中适当增加中医药学的基础课、专业课的课时比重,同时加强中医药专业的执业医师考试课程及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医疗养生保健等特色课程的课时比重,以实用性为主。以利于系统培养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中医基本临床技能与临床思维方法,达到本科中医药人才标准。

3.2 结合国内外不同的医疗环境,加大实践环节课时,使基础知识学习更直观

在国内,中医师均应具备扎实的中药学、方剂学知识,并能在临床上灵活运用。可是在国外,由于不少国家尚无中草药,根据这一实际,教学中除了对学生掌握中药、方剂提出相应的要求外,还让他们多了解一些买得到、用得上的中成药,教给他们如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正确应用这些中成药的知识。同时,加大临床课程的临床实践环节。这样既保证了留学生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去理解与消化中医药学理论知识,同时,通过大量直观的临床操作实践,使大多数留学生能较快的掌握部分实用诊疗技术。针灸学是中医诊治疾病的重要方法,在国外也是最常用、最受欢迎的医疗技术。无论是中医专业、还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留学生,都给以足够的实践时间,让他们熟练而规范地掌握针灸操作技术,正确运用中医理论辨证选穴、组方。切脉诊病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枝奇葩,许多留学生被神秘的脉象所吸引,渴望掌握它的真谛,但没有一定的实践机会是做不到的。我们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组织教学,使留学生克服由于语言文字上的障碍而对中医药学理论知识理解上的困难,学到扎实中医药知识,从而保证学生培养的质量。

经过多年的论证、实施、总结、修订,我们制定出了符合留学生教学特点的《中医专业教学计划》及《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并在2009级及以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实施。通过几年的跟踪调查,这样的调整使教学计划更加符合了留学生的实际需要,取得了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平生,艾进伟,董林,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质量的保障机制探讨[J].中外医疗,2010,29(10):138.

西医院校中医药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7

在医学院校中,中西医结合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广泛的教学方式,也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特色,并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认可。中西医并重是我国的国策之一,也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这两种医学体系无论是产生背景还是诊疗体系都是完全不同的,尤其是中医理论较为抽象,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比较难懂[1,2]。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面临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故本文就西医院校中医药学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探讨及创新。

1 西医院校中医药学教学的现状

2011年7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在全国初步建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达到每万名居民中有2名~3名全科医生,根据《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的规定,《中医学》是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重要课程。中医学一直是西医院校教学课程的必修课,大纲明确规定了西医院校中医学科的目标和基本要求。但西医院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打了折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校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

第一,西医院校的主要业务领导多为西医出身,思维深处深受其思维定式的束缚,自然形成了轻视中医教学的倾向,认为中医学课程顺其自然过去即可。他们很少深入研究,更谈不上指导。第二,西医院校中医课程课时量日趋减少,课时介于40~90之间,开设60课时之下的西医院校居多。《中医学》课程由必修课转为选修课趋势明显[3]。第三,中医药学科开设的时间偏晚,西医院校中医课程多安排在大三以后,此时学生已完成西医学基础课程和部分临床课程,西医思维模式已基本固定,很难改变。最后,西医院校很少或几乎没有给学生提供中医临床实习的机会[4]。

1.2 学生不够重视

西医院校的学生对中医学课程不重视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受中学阶段急功近利的高考升学影响,做题机会多,古典文化认真细读的少,认为中医跟艰涩难懂的古文有关,天然形成对传统中医药学的恐惧心理,甚至认为中医是害人的、治不了病,这可能是受鲁迅作品的影响,在鲁迅《〈呐喊〉自序》中写到:“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其二,是对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几千年来传统中医药学对康复、疑难杂症、西医外科后跟进治疗的重要性。其三,是认为自己上的是西医院校,应当主攻西医,认为中医药学课程可有可无,结果是考试突击,蒙混过关,拿够学分草草收场。

1.3 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西医院校的中医学科教师作为传统中医这一学科传承环节中的关键,他们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5]。其一,西医院校中医科教师心甘情愿把中医学课程置于辅助学科的位置,心理上做好了让步的准备,因为他们认为西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学只是个过场而已,行动上已经开始得过且过。其二,中医学科教师对西医院校中医学生教学准备不充分,针对性不强。多数情况不能因材施教,教学中没有考虑西医院校学生对这一学科的认知现实,把给中医专业学生授课的材料不加取舍并以较快的速度教给西医院校的学生[6]。其三,教师教法陈旧,不具有吸引力,很多中医学科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照本宣科,很少或没有采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课堂松散,教师只顾自己讲解,与学生互动交流很少,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现象时有发生。其四,教师评价学生的科学性应待提高没有严格的考试规定,考试前划范围,较小范围划定重点的情况时有发生,结果造成学生猜题、押题,进而形成学生对中医学科的倦怠和轻慢。

1.4 学生展示中医药效能平台较少

因为是西医院校的中医学科,因此学校给学生提供中医药展示的机会相对较少。如很少开展中医学科教学的研究,很少调研学生学习中医学科的现状,没有或很少在学生中举行有关中医学科的活动,中医学科教学注重理论的讲授,很少有临床实践的开展,学生感受不到中医学科对病人和对自己隐性和显性的作用[7]。

2 加强西医院校教学的基本对策

2.1 创设良好的西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药的氛围

良好的校风非常重要,良好的学风更重要,而西医院校在必要的时间、在一定的范围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研究中医学的氛围尤为重要。作为学校领导层首先应当不折不扣地贯彻国务院有关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药学课程的文件精神;同时还应当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政策导向方面为中医学科的开设保驾护航;还要加强对中医学科教师的指导和管理,给他们加油鼓劲,要求他们理直气壮地管理学生、理直气壮地教授传统的中医学科、并且创新性、多渠道的教好本门学科,要建立中医药学科教师的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普及型的宣传,在必要的时候举办学校有关中医学方面的活动———如我爱传统中医药周等,以改变西医院校学生对中医学科根深蒂固偏见;最后要发现对中医感兴趣的好苗子,尤其要寻找那些能够融贯中西医的好学生,要把他们扶上马再送一程,给他们足够的鼓励,促使他们坚持到底。

2.2 西医院校应强化对学院中医药教学的管理

西医院校中医药教学多以教授个体教学为主,以大班讲座形式实现教学目标较多,整个教学过程相对宽松,学校管理力度较小。要实现一门学科最终目标的理想的达成,必须对此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终了考评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某种意义上讲过程的管理比结业时的考试成绩考评更为重要,因此学校应加大对中医学科教学的过程性管理。在有些环节上应借鉴西医教学的管理方法进行强化。应当推荐那些有中西医背景和热爱传统中医的开明学者教授参与教学的管理和实施。如什么时候开设中医药学科,达到多少课时,理论课程该如何开设,中医临床教学怎么做,教学的过程管理应该怎样落实,这些问题都应该依据不同院校的层次明确下来并予以督促落实。要抓基础,树典型,共成长,造就良好的西医院校中医药教学的生态环境。

2.3 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西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药的兴趣

西医院校的教师习惯了几个小时的讲座经常埋怨学生思想开小差,不注意听讲,不积极参与讨论等。其实有机会应该自己在台下多听听别人的讲话,要求聚精会神听讲一个小时,可以肯定的说,很多人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因为你对他讲的根本不感兴趣,他讲的非常乏味,你听不下去。学生学得课程可多了,他每天要连续听几个小时的讲座,他们思维活跃,但也最容易听力厌倦。尤其是那些自制力比较差,中学阶段被家长老师强迫学习,被迫考入大学的学子更容易厌学,更容易失去学习中医学科的兴趣。因此,教授本门学科的教授一定要怀揣一颗热爱传统中医之心,发扬国粹之心,为中医药的传人使出浑身解数搞好自己的教学[8]。作为西医院校中医教师首先要充满信心,要以传承传统文化为自豪,要有一种仁者智者的风范;其次应当专业过硬尽可能做到融贯中西医,以自己的气度和专业示范学生;另外,讲座的准备应非常充分绝不应付,即便是传统的讲授也要全方位准备,讲授要风趣幽默。要把枯燥的理论和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能做到抽象问题形象具体,图文并茂。力争使自己的学生在幽默的语言环境下,在非常接地气的交流中得到享受、学习和提高,并为课后的进一步研究留下宽广的空间。

2.4 建立长效机制,固化中西医结合成果反推西医院校中医药教学的发展

西医院校侧重点在西医,这是必然的事实。我国医疗方针政策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重”,要落实贯彻好国家这一方针,培养好优质人才是关键[9]。中医院校在主攻中医的同时,兼顾了西医甚至西医教学有强化的趋势。而西医院校有专攻西医,弱化中医教学的趋势。可以说在西医院校如何贯彻国家医疗方针尤其是如何落实好中医药教学方面的要求矛盾非常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还应从长效机制上考虑。首先是贯彻政策,立好规矩。国家有规定有政策,教育部对教学有要求,为何落不实?

西医院校在中医药教学方面必须有很好贯彻落实国家的政策机制———也就是要立好规矩,不能像有些人理解的中医药学玄乎、神秘、把向管理要质量的问题给模糊化,最后成了不了了之。有了规矩必须严格落实。严格管理、细化、具体化的规矩使中医药教学有章可循,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也可以使从教者有阶段性成就感,使学生有阶段性进步感。第二是中医学开设的时间应提前,最好在第二学期甚至可以提前到第一学期,为何这样说?西医院校学生在原中学阶段均为理科生,在高中阶段对传统文化方面用时较少,从心理上来说容易对传统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形成不屑一顾的概念,如果开得太晚,西医思维一旦形成,那么学习中医学只能是走走过场、混混学分而已。第三是课时要开足,并划设专修和必修。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药学,笔者认为还应从普及和向中西医有效结合的高层次发展。把教育部规定的教材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分为必修和选修对教授有好处,对学生更有好处。教授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游刃有余的教学,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进行取舍。学有余力,志向远大有志于融贯中西医的学生在热爱传统中医教授的指导培训下必将受用无限。而更多的西医院校学生在中医的学习上达到基本的理解、普及,在他们心里深处或是在今后的从医生涯中不排斥中医,能合作就可以了。第四是分层次开展西医院校中医临床课程教学。中医药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讲理论,不开展大量的实践,永远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西医院校应该有学生开展中医药学临床实践的基地,把临床实践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要分层次、带着问题,尤其对那些选修学时多、对中西学有兴趣的学生要多关注、重点关注,多让他们开展临床实习及研讨活动。第五是成立专项资金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改变人文教育现状。中医学处境尴尬,周期长,不像外科手术见效快。现实是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中医大家或者说融贯中西医的大家远比成为一名有名气的西医专家困难得多。所以西医院校从长效机制来看,还应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巩固人才方面多想想办法[10]。学校想办法建立一个这一方面的基金对那些在西医院校从事中医教学方面的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对那些有志于融贯中西医,有志于为传统中医奋斗学习的优秀学子予以奖励不失为一种人性的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高庆华.高等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的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9):67-68.

[2]梁攀.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人才培养的目的[J].亚太教育,2016(8):257.

[3]孙玺媛,杜平,吴平.浅谈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234-235.

[4]李晟,陈小芳,林振文,等.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当代医药,2016(3):147-150.

[5]曾智,申俊龙,汤丽娜.基于中医隐性知识特征的临床实践性教学思考[J].价值工程,2014(20):267-268.

[6]易屏,董慧,刘艳娟,等.关于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学全英文教学的思考[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4(4):222-224.

[7]孟静岩.试论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研究的可行途径[C].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中医理论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江苏昆山,2008:228-230.

[8]苏端霞,陈文华,陈楠涛.关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临床教学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1):141.

[9]刘燕,卢俊卿.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创建成果[C].200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管理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江西井冈山,2007:76-82.

西医院校中医教学 篇8

1 模式化教学的概念和意义

笔者认为, 模式化教学是遵循心理学认知规律, 将适宜的教、学形式有机结合。具体方法包括了病案讨论教学法、学生自主讲解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希望结合多种教学方法, 呈现出一种更为全面和完善的教学方法[2]。学生们可以通过这种模式化教学,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思考问题, 从而更为充分地理解和掌握课堂理论知识, 为下一步分析、解决临床问题培养能力。西医院校的中医课程, 只有通过新颖、多样的教学模式, 深入浅出的教学内容,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的中医学习兴趣。这种模式化教学方法就可以以它多样的教学形式,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突出中医特点, 培养学生的中医兴趣, 提高中医教学质量。另外, 这种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应是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具备中医临床思维。

2 模式化教学对于学生的要求

对于学生的要求, 主要是配合教师完成模式化教学的内容。具体而言, 模式化教学法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模式一:提前预习。教师依据统编教材和教学大纲, 制订出学习提纲, 标注重点及难点内容, 在本次课程结束时发放下一次课程的提纲,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行预习。这样对于授课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对于知识重点和难点, 加深了印象, 便于在授课过程中捕捉重点及难点内容, 为本课学习加深印象。最终, 教师会对本次课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点、重点、难点问题予以总结, 方便学生正确理解, 易于记忆。模式二:问题纸条。在上课及下课过程中, 学生可以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随时写纸条上交给老师。对于较为突出及集中的问题,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互动式探讨, 使问题逐渐明朗化, 最后教师会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简明的总结, 并予以正确表述, 使学习不留死角。模式三:病案讨论。鉴于中医部分内容比较抽象, 故在备课过程中选取典型图片、经典案例进行讲解。对于经典案例, 做到全班病案讨论, 按照收集四诊资料、辨证论治、开立处方的顺序, 让学生掌握中医诊疗的基本步骤, 具备基本的中医辨证思路。模式四:对于“中医”“西医”重要性的探讨。对于时下社会及网络提出的中医“伪科学”理论, 及“中医”“西医”哪个更为重要的课题, 进行全班讨论。学生会以小组为单位, 团队式进行准备, 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 检索文献、查阅资料, 先小组交流, 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 最终小组内达成共识。每组推选代表上讲台演讲, 或者与其他组进行辩论, 之后由教师或其他同学评议, 最后, 老师与同学一同对观点进行总结。加深对中医的信任度, 明确中医最为祖国传统医学流传千年的科学性, 树立对中医的信心及兴趣。模式五:实习课程。实习是理论的再提高过程, 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所学的书本知识, 只有通过临床实践, 才能最终让实习生掌握。我们以教学大纲为基础, 设立四诊、中药、针灸等教学内容的实践课程。以病人为中心, 具体参与到医疗诊疗过程中, 加深对中医诊疗步骤的印象。对于重点患者, 教师先做好四诊的收集的示教工作, 随后让学生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辨证论治, 给出自己的方药, 教师对学生的说法进行最后总结, 给出科学的定义和完整的表述[3]。“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改变, 增加了学生对于中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4]。

3 模式化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

模式化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 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素质的把关和管理。教师的根本职责是“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为人师表, 不仅在德上要有修为, 更重要的是在某一学术上亦要有所修为, 方可为人师。故加强教师理论的学习, 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新授课的教师, 教研室及学校一定做好把关工作。进行提前的全科授课及全校授课, 认真听取改进意见, 完善教案质量, 使所讲课程科学、合理、通俗、易懂, 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听课兴趣。其次, 增加教师再学习机会, 选派教师深造及再学习, 通过开拓教师视野, 达到提高教师水平的目的。同时, 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亦是对学生一种有益的帮助, 间接影响和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 建立完善的教师考核管理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在学期末, 学生对教师进行无记名投票, 征询学生对各任课老师的意见及对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指正。通过教师的严格考察考核制度 (包括评价) , 根据明显规定, 进行褒奖。最后还应建立严格的教师清退制度, 对于学生意见较大、教案多次修改后仍不能很好地进行教学的教师, 应暂停其本学期的授课资格, 进行再学习。这样才能在根本上保障教师的合格化和可信化。

医学学生是医疗工作的基石, 他们的培养, 关系到我国医疗的整体水平。所以, 必须提高认识, 用自己的所学所为为学生的医学教育贡献力量。中医具有几千年的历史, 因为其有效性、方便性、优廉性, 应该作为我国重要的医疗工作进行开展及发展。这需要我们中医教学人员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为祖国中医药的发展, 严格要求自我, 改进教学方式, 结合我院的实际,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中医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探索适应西医院校的中医课程授课模式, 做一名合格的“医生”及“教师”。

参考文献

[1]吴效锋.新课程高效率教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6:62.

[2]郝海霞.模式化教学法与个体化教学方案在中医妇科教学中的结合运用[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4, 10 (36) :792-794.

[3]任秋兰, 湖波, 郝海霞.模式化教学法在中医妇科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11, 33 (5) :41-43.

西医院校中医教学 篇9

1 明确中西医诊法内容的异同, 提高对中医诊法的重视

在中医诊法教学开始阶段, 教师必须明确说明中医诊法与西医诊法的异同点,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医诊法时头脑中建立一种新的理论概念, 不能用西医学观念生硬的去理解中医的诊法理论, 使学生对中医诊法认识思路清晰, 提高对中医诊法的重视程度。

中医的诊法是望、闻、问、切, 西医的诊法是望、触、叩、听。两法同用于诊断疾病, 有共同之处。但中医与西医诊断学的理论完全不同, 决定了中西医诊法有很大差异, 这一点授课时必须反复强调。中医诊法涵盖了中医诊断疾病的所有手段, 尤其问诊, 相当于西医对病人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等多方面资料的采集手段。而西医诊法主要是对病人进行体格检查部分, 诊断疾病时还需进行其他的诊病措施, 如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等。就这点比较, 中医诊法比西医诊法内容更丰富, 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地位也相当重要, 是学习中医必须掌握的内容。进而使学生充分了解中西医学诊法互补、互参的优势, 这种优势对诊断疾病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2 采用中西医诊法比对授课方法, 突出中医诊法的特色

教师授课时运用中、西医诊法对比的方法, 突出中医诊法的特点, 即鉴别要点, 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医诊法的理解和记忆。

中医望诊内容丰富, 除对全身情况的观望与西医有相似之处, 如神识、体位、肤色等, 还有更多的特色内容。尤其望舌即舌诊, 最具有独特性。中医学以舌质 (舌色、舌形、舌态) 、舌苔 (苔色、苔质、苔形) 变化作为疾病诊断、病情轻重及预后估计的重要参考指标, 其意义涵盖广泛。西医望舌内容颇为简单, 主要观察伸舌是否居中, 舌体活动是否自如等, 用于某一系统疾病的诊断参考。中医闻诊包括嗅、听两法, 通过听声音、嗅气味了解病人的整体情况, 西医则放在对病人的一般情况的描述中。西医的听诊也是独立的, 运用听诊器了解血管、心、肺、腹等具体组织器官的状况。问诊是中医诊法最重要的诊法, 如前所述, 包括对病人现病史、个人史、家族史以及过敏史等内容的采集。问诊时不仅询问与疾病有关的内容, 而且对与本病无关的内容也要关注。如西医对于消化系统疾病, 要询问食物的吞咽、食欲的强弱、大便的性状等, 而中医问诊所了解的内容远远超出这些。除了解以上的情况, 还要了解病人的情绪、睡眠、对冷热的感受等等。中医的切脉是中医学的另一特色。在疾病过程中, 不同的脉搏形态可反映不同的病症, 因此切脉可作为医生对病症的发生、性质以及演变过程认识的参考指标。西医触摸脉搏, 主要通过数脉以了解搏动的强弱、次数的多少、节律是否一致等, 所涉及的疾病也比较局限。中医的切诊还包括触摸机体的其他部位, 体现在西医的触诊和叩诊的部分内容中。通过以上比较, 深入浅出, 有利于西医学生对中医诊法的理解掌握。

3 合理使用多媒体, 进行形象化教学

中医诊法的直观性强, 一些诊法内容, 尤其是某些症状、舌象、脉象等, 教师很难用语言把各种诊法准确地描述出来, 学生们看不见、摸不到, 感到抽象乏味, 很难掌握。现在大部分教师都已经采用了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 如配合幻灯投影片、录像片等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对提高教学效果很有帮助。

多媒体课件的编制要立足于教学, 设计符合课堂教学内容要求的课件。在课件策划时一定要根据选用的教材, 根据具体内容设计不同的画面。如舌象, 可将颜色、形态反差较大的两种或几种以上的舌象设计在同一画面上, 教师进行比对讲解;又如将用紧裹衣被和红面摇扇人物搬上画面以表示“寒”、“热”, 如此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再有画面可以以熟悉的环境如本教学医院或校园为背景, 以教师本人为样本, 如此更能提高学生的好奇与兴趣, 同时又因有亲切感而加深印象。用以上方式策划的课件, 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对增强学生记忆, 有着非常好的效果。有些教师将教科书上的大篇幅内容搬到课件上, 只是变换文字弹出形式, 教师几乎成了放映员和播音员。如此课件对于年轻的医学生来讲如同催眠曲, 自然失去多媒体的教学意义。

4 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习兴趣

中医诊法实践性很强, 不少内容在课堂讲述很难理解。如舌象和脉象, 仅凭口头上讲, 或从幻灯片上看, 学生仍然难以理解掌握。尤其脉象的描述是以实物感觉为比喻, 更使学生无以体会。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就是加强临床带教。近年来,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PBL) ”在不少的医学院校开始尝试, 并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一教学方法值得在中医诊法教学中推广应用。

PBL教学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在学习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在学生见习前精心设计见习内容, 准备一些具有典型舌象、脉象以及特殊体征和症状的志愿病人。让学生反复观察比较不同舌象, 反复触摸体会不同脉象, 以及详细询问特殊症状, 然后提出问题。教师针对这些典型的舌象、脉象、体征和症状联系学生所提的问题, 结合临床意义进行强化讲解, 以使学生对其加深印象。除此之外, 为创造实践机会, 还可以课下以学生或教师互相作为受诊对象。可以由教师本人拟伴病人, 根据自己的舌象与脉象, 编组与舌象、脉象基本相符的或不符的假设症状, 先由学生判断, 然后由教师给予点评。如此既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扎实。

由于授课教师大多都是临床医生, 要防止带教老师脱离教学进度与内容而过多地展开临床经验的讨论, 以免让学生感到内容繁杂零乱, 影响中医知识的巩固。见习课分组要合理化, 每组以4~6人为恰。便于学生与受诊者得以充分交流, 亦便于教师指导学生。

随着医学事业发展, 对医学生的培养和发生了改变, 需要西医院校中医学的教学模式有新的设想、新的思路。西医院校以现代西医教学为主, 中医教学为辅方向是非常明确的, 这本身对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就存有很大的挑战性, 中医诊法教学表现更为突出, 需要更多同仁反复实践, 不断改进, 才能使得西医院校中医诊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摘要:在西医院校设置中医课程内容既是中国医学教育特色, 也是中国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如何激发学生对中医诊法学习的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需教、学互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明确中西医诊法的异同, 使学生认识中医诊法时思路清晰, 提高学生对中医诊法的重视程度。教师授课时要突出对中医诊法特色的陈述;采用中、西医两种诊法比对授课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采用形象化教学, 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必须根据选用的教材内容, 自行策划。由于中医诊法实践性很强, 必须有足够的见习时间。根据教学进度, 突出见习主题。见习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PBL) ”, 实行教学互动,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记忆, 巩固学习效果。

关键词:西医院校,中医诊法,教学思路及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亚梅, 冯志瑀.《中医诊断学》四诊教学改革初探[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4, 28 (6) :68.

[2]刘强, 钟志国, 成晓燕.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中医四诊教学效果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 2008, 40 (12) :96-97.

[3]王飞, 章莹, 刘燕平.《中医诊断学》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之体会[J].时珍国医药, 2009, 20 (1) :155-157.

西医院校中医教学 篇10

1 PBL教学的基本特征

PBL是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先试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将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从而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教学具有以问题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三大特点。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实施结果认为PBL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有着传统教学法无可比拟的优点, 值得在医学教育领域推广。

PBL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倡导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 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强调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引导, 以学生为中心。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 PBL教学法优势明显: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从教师自我思维转向学生群体思维;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过程;从教师的“一言堂”转向学生的“群论台”。其主旨是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事实上, “教”与“学”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在医学课程教学中, 突破学科界限, 围绕问题编制综合课程, 开展PBL教学方法, 以塑造学生独立自主性,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理解获取新知识、有效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法正是从根本上发掘、培养了学生的自导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并针对学生的需要提供支持和指导, 符合现代医学教育的理念:“教会学生学习, 使之成为一种终身受用的行为习惯。”

2 高等中医院校西医内科学教学的特点

2.1 前期西医基础课课时较少, 为临床教学增加一定的难度

相对于西医院校, 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主干西医基础课课时较少。前期西医基础课课时较少, 部分学生西医基础知识较薄弱, 应掌握的相关知识在临床课的教学中显示出不足, 为临床课的教学增加一定的难度。

2.2 学生思维不够活跃, 有模式化倾向

西医基础课程开设的同时开设中医基础课程, 由于中医基础课程多数需要学生熟记, 以达到熟能生巧, 使学生养成按条例记忆的学习习惯, 而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 很多内容不需强行记忆, 应用思维与推理的学习方法, 掌握的知识才能灵活运用。教学中发现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 存在不能灵活应用的特点。

2.3 西医内科学课时相对较少

尽管西医内科学的教学课时在很多院校有所增加, 但相对于教学要求与教学目的, 仍显紧张。众多院校西医内科学均在一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 课时多为90~126学时, 使很多疾病的讲授受到一定的限制, 不能充分进行理论联系临床实践, 穿插疾病诊治的进展内容。

2.4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绝大多数学生在未接触临床不了解临床的情况下, 对西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很多学生抱着应付考试过关的心理学习。因为中医与西医的学科特点明显不同, 如果没有任课教师的引导, 对为什么要开设西医课程, 很多学生存在疑惑。

3 PBL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体会

3.1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PBL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PBL教学法着重首先提出问题, 让学生接受问题而又给予提示及答案, 促使学生去复习或预习相关的知识点, 查寻资料, 整理资料, 解答问题。充分的课前准备, 利于学生在课堂时间内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同时,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临床问题, 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 也使得学习目的更明确, 有益于尽早建立责任感。PBL教学法模拟现实病案, 逼真、直观, 学生能看到客观存在的阳性体征, 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印象深刻, 记忆长久。

3.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PBL教学过程中, 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学习, 通过查找资料、讨论交流,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大提高。学习过程中加强了基础与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 使理论知识进一步巩固, 并灵活应用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 实现了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由掌握知识向运用知识转变。PBI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们积极讨论, 各抒己见, 激烈竞争, 力求答案合理、全面, 甚至多次修改直至问题解决。在小组讨论过程中, 每位学生要参与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 在此过程中相互合作、取长补短, 沟通交流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锻炼,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3 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PBL教学法通过模拟现实病案,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制订目标、分析资料、解答问题及评估结果等环节拓展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即PBL教学法不仅用到了医学知识, 还可能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 以患者为中心, 通过沟通与交流, 获得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资料, 结合患者家庭与人文背景等方面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 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 并予以执行和修正, 使学生的临床思维得到拓展和锻炼, 为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PBL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教师不但要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和丰富的临床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 而且对PBL的概念和技能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 要能够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效地向学生提供特定的临床问题, 组织学生开展有益的课堂讨论以及控制讨论的技巧, 实现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促进。特别是西医内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 知识更迭的周期越来越短。所以教师首先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用新知识、新见解、新信息充实自己的头脑, 才能在主导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其次, 善于总结自己和其他人的先进的学习方法, 在指导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教师应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多向有关专家学习, 形成一定的指导技能。

3.5 PBL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PBL教学法有许多优越性, 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有其缺陷。首先, 是学习时间不足与PBL的矛盾, 学生希望有更多的自学时间, 使他们准备更加充分, 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法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 学生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其次, 在硬件设施方面, 对信息、计算机及耗材、管理、图书馆等要求高, 教学资源的相对缺乏, 参考书籍相对较少, 校园网不够健全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PBL教学法的广泛应用。在教师方面,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 PBL教学是以小组为单位而非小班或大班为单位的教学, 因此需要教师更多地投入。第三, 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很强, 对知识的渴望程度不够, 具有一定程度的懒惰心理, 习惯于传统讲授法的授课形式。此外, 教学内容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不能完全覆盖课程设计的要求也是PBL教学方法的缺陷之一。

总之, 从我们的教学实践来看, PBL教学模式的应用,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提高了教学质量, 符合21世纪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这将为高等中医院校西医内科学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姜萍, 杨振宁, 商庆新, 等.PBL教学模式在高等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 2005, 12 (3) :104-105.

[2]李晓丹, 韦莉萍, 李伟峰.PBL教学模式改革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现实意义[J].现代医院, 2005, (11) :4-6.

[3]林东红, 徐建萍, 林孟戈, 等.创建医学检验专业本科课程PBL教学新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3) :85-87.

[4]崔静, 赵卫星, 许春雷, 等.PBL教学法在病理教学中的实践与评价[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8, 22 (5) :472-474.

上一篇:展陈设计下一篇:白细胞介素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