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疾病中医药治疗方法论文

2022-04-28

[编者按]吴以岭院士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心脑血管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络病学学科奠基者和学科带头人,研制出一系列创新药物,获得5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励。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西医疾病中医药治疗方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西医疾病中医药治疗方法论文 篇1:

急性脑梗塞病人的中医治疗进展综述

摘要:在临床医学中,急性脑梗塞是常见脑血管疾病,该病具有发生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属于急重病。局部脑组织受到缺血缺氧的影响出现坏死或软化以及机体脑部血液供应障碍是急性脑梗塞的主要发生机制,临床中常采用西医治疗方法,常见的有降纤、溶栓和抗凝治疗。近年来,中医文化的广泛推广,使得中医药治疗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逐渐广泛,急性脑梗塞中的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进展,针对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不仅能够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促进其生活质量提高,还能够减少致残率、复发率,并使恢复期后遗症减少。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医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具体情况,本文主要通过急性脑梗塞发生机制,并结合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提出中医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方法,以期为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引言:临床脑血管疾病中脑梗塞较为常见,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属于神经内科领域。就急性脑梗塞而言,中医学理论将其归属于“中风”“卒中”范畴。该病不仅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和复发率,而且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1]。我国传统医学很早就对中风的病因病机做出了解释,最早出现在《内经》中的“厥证”,该病的主证较多,主要有语言不利、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未见昏迷但存在呙僻不遂症状。该病具有疾病急的特点,所有症状变化多且迅速,该症状与自然界中之风性善行的相关变数具有较多相似,我国古代许多医家,对脑梗塞的认知均是从广义角度分析,故将其称之为“中风”,同时该病发生突然又称为“卒中”,头部是脑卒中主要病变位置,故将该病称之为“脑卒中”[2]。就急性脑梗塞而言,在其发生和发展特点影响下,严重的患者治疗后难以见效,但症状轻者可治愈。本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提出中医治疗的相关方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急性脑梗塞是西医对脑血管相关疾病的命名,最早我国《内经》中就有急性脑梗塞的相关发生机制阐述且较为详细,但未有脑梗塞病名。中医学理论认为烦劳暴怒以及感受外邪是导致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另外我国其他传统医学名著上也对该病的发生原因做出了解释,如“阳气者,大怒则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该理论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另外相关古籍中提出,该病的发生与人的体质、饮食有着密切联系,这一理论可见《素问·通评虚时论》。

据我国近代相关报道指出,中风的主要发生原因以内虚为主,其症状表现为上实下虚,其本质为肾阴虚,其标为气血逆乱、肝阳暴张。另有学者认为,中风发生的內在因素中,络脉空虚和正气不足为主要原因,而外在原因则是外风侵袭。此外,还有学者指出中风的发生特点,认为脑脉痹阻及气虚则血行瘀滞可认定为中风[3]。此外,部分学者认为中风的发生根本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其发生之标为瘀、痰、火,导致中风的关键因素为瘀、痰,存在于该病起始和结束。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在中风始终均有痰淤互结的表现,但该病具有较多诱发因素。

2 治则治法

2.1活血化瘀法

近年来,关于脑梗塞的中医治疗研究较多,大部分学者对该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作出了自己的见解。有学者认为在脑梗塞的治疗中活血化瘀法占据重要地位,相关研究中表明,脑梗塞患者接受活血化瘀法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临床疗效显著。在对脑梗塞患者采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发现该方法不仅能够使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得到改善,还能够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和血液粘稠度,且抗凝血栓的效果也十分显著[4]。此外,有部分学者将脑梗塞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治疗,对比临床常规治疗方法和活血化瘀法的效果,研究结果得出采用活血化瘀法的患者其临床症均得到了良好的改善,且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也得到改善,整体疗效高于常规治疗方法。有血症选择地龙、天麻、蜈蚣、钩藤、全蝎和黄芪自拟治疗方法,应用后发现可改善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且具有良好的效果。

2.2化痰祛瘀法

部分学者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方法与化痰祛瘀法进行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并分析治疗结果,得出结论如下:接受化痰祛瘀法治疗的患者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效果以及血浆蛋白水平和中医疗效、症候积分均优于内科常规治疗[5]。另外还有学者对脑梗塞急性期采用化痰祛瘀法进行治疗,发现能够改变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且效果十分显著,与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相比效果优势明显[6]。此外,部分学者研究过程中,选择痰淤痹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一部分患者采用化痰祛瘀法治疗,治疗后对患者的细胞聚集指数和血浆粘度和全血粘度进行分析,其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说明急性脑梗塞患者接受化痰祛瘀法治疗具有良好效果。

2.3益气活血法

对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益气活血法进行治疗,有学者在相关研究中给出结论,表明采用该方法治疗后,患者的脑梗塞面积可得到缩小,且该治疗方法无毒副作用,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改善明显。另外有学者在对脑梗塞患者分型后,采用化瘀通络法联合益气活血法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该方法治疗后的患者其生活能力得到提高,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症候评分以及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率均有明显改善,说明益气活血法在治疗急性脑梗塞中具有明显效果[7]。此外,有学者根据益气活血法,对进展性脑梗塞患者采用自拟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通脉方的方法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接受益气活血法治疗时,其代表方为补阳还五汤,采用鼻饲或口服的方法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2.4补肾化瘀法

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有研究表明,采用补肾化瘀法同样具有良好的效果,该方法的治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肢体疼痛、肢体麻木、头晕、头痛等症状,还能够对语言障碍进行改善,其效果十分明显。部分学者在治疗急性期脑梗塞患者时,依据补肾化瘀法的指导,应用化瘀益气丸进行治疗,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以及神志和语言均得到缓解,临床治疗效果也高于常规治疗方法。部分学者在脑梗塞的相关研究中指出,认为该病的发生机制与肾虚血瘀有较大的联系,采用补肾化瘀汤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明显。

2.5通腑化瘀法

在急性中风病的治疗中,有学者采用通腑法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患者的水肿得到了改善,且颅内压明显降低,同时患者的脑循环改善明显,且能够将毒素排除。患者体内痰浊严重的情况下应用化瘀法进行治疗,可促进其有效排出,同化痰淤,促进肾络通畅,对脑髓的培补有良好作用,所以在脑梗塞的治疗中通腑化瘀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8]。另外,部分学者认为急性脑梗塞的主要病机为腑气不通、痰淤互阻、毒损脑络,对此治療时已使用通腑化瘀法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明显。另外有研究表明对急性脑梗塞的治疗,采用通腑化瘀法进行治疗,不仅能够对患的脑循环进行改善,还能够使腑气通畅,利于痰热清除,同时还能够使脑组织耐缺氧能力提高。在该方法的基础上采用30g赤芍、12g大黄、30g大黄进行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除了以上治疗方法外,针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治疗,还可采用化痰熄风法、化痰祛瘀法治疗。有相关研究对急性脑梗塞采用分型辨证治疗方法,利用化痰祛瘀通络方法加减治疗,发现,该方法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使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得到改善,同时还能够对患者脑细胞缺氧和缺血状态进行缓解。有相关研究对急性缺血性中风采用通络化痰汤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患者的各项指标得到改善,在患者远期功能恢复中起到良好作用。

3 中医药治疗

3.1中成药治疗

既往研究中有部分学者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心电检查,其中部分患者伴有心电异常,此时采用宁心悸颗粒治疗,结果发现患者接受治疗后大部分心电图得到了改善,而且患者的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率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到良好改善[9]。另外,部分学者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时,采用通脉颗粒进行治疗,结果发现患者的各项指标得到良好的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尤为明显,临床效果显著。除此之外,针对脑梗塞患者还可采用脑心通胶囊进行治疗,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有明显改善。

3.2中药注射治疗

针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治疗,还可采用重要注射治疗方法。治疗过从中应用血塞通注射液有明显效果。有学者采用该方法进行患者的治疗,并与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患者接受中药注射治疗后,其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另外,对于脑梗塞急性期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患者无过敏反应发生,其临床效果良好。在脑梗塞患者治疗期间,黄芪注射液的应用也较为常见,该药物与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应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3.3辨证分型治疗

中医学可将脑梗塞分为多种证型,依据不同证型采用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治疗具有良好效果。有学者将急性脑梗塞分为4种证型,分别为阴虚风动型、风瘫阻络型、气虚血瘀型、痰热腑实型,针对不同证型采用不同方法。阴虚风动型使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针对风瘫阻络型采用天麻钩藤饮进行加减治疗;对于气虚血瘀型采用补阳还无汤进行加减治疗;对于痰热腑实型采用星蒌承气汤进行加减治疗,不同证型采用不同治疗方法能有效提高临床效果。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急性脑梗塞还有其他证型,如气血亏虚型、肝阳上亢型、痰湿困阻型、肝胆火旺型,依据上述证型采用相应治疗方法。对于气血亏虚型采用十全大补汤进加减治疗;对肝阳上亢型采用羚角钩藤汤进行加减治疗;针对痰湿困阻型采用藿补夏苓汤进行加减治疗;针对肝胆火旺型采用龙胆泻肝汤进行加减治疗,上述方法的应用均能够起到良好效果。另外在治疗的过程中,还有采用中风痰淤汤加减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气血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肝肾汤加减治疗肝阳上亢阴虚风动型,同样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3.4其他中医治疗方法

除了上述内治方法外,中医治疗中还有较多外治方法,具有应用范围广、方法多样且灵活、简单等的特点,按实际应用中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在危重症脑梗塞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可采用鼻嗅法或直肠给药更方法。同时还可采用烫熨、敷贴、熏洗等方法进行治疗,上述方法的应用在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中起到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还可采用针刺法进行患者的治疗,《内经》中对于中风的治疗采用针刺法,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扩张患者的血管,提高血氧供应量,同时还能够改善患者的相关指标,实现脑保护的目的[10]。针刺方法已成为急性脑梗塞治疗中常见的配合治疗方法之一。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中,中医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相关研究数量也不断增加,其中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接受中医治疗能够起到良好效果。但临床治疗方法尚未统一,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林,李红波,吴粤湘,刘永瑞,叶伯鑫. 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分析[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02):261-266.

[2]汪文英,刘司琪. 规范化护理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4):237+243.

[3]肖宵,余瑶,赵明芬. 脑梗塞中医药治疗进展[J]. 新疆中医药,2020,38(06):94-96.

[4]屠静静,裘丽媛,俞臻赟. 中风通脉汤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12):3050-3053.

[5]谭元奇,蔡浩,师帅,孔莹.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0,34(06):130-133.

[6]周媛,牛淑芳,张秋菊. 针灸对急性脑梗塞神经功能、血清SES及PAC-1水平影响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02):414-416.

[7]张智勇,王精忠.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观察[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03):61-63.

[8]付晓芳.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32例[J]. 现代中医药,2019,39(04):54-56.

[9]张忠伟. 活血抗栓汤联合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31(10):1914-1916.

[10]王华政,马健,王玉祥. 通窍活血汤联合针刺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2018,37(07):18-19.

[11]王若男. 脑脉通胶囊治疗急性脑梗塞(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D].河南中医药大学,2019.

作者:宋黎黎?黄容岩

西医疾病中医药治疗方法论文 篇2:

健康需要管理 身体需要经营

[编者按]

吴以岭院士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心脑血管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络病学学科奠基者和学科带头人,研制出一系列创新药物,获得5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励。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两项国家973计划项目,主要研究内容为络病理论指导心脑糖重大疾病和通络治疗阻抑心血管事件链研究,开辟了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有效治疗新途径,解决了一系列血管病变临床治疗难题。吴以岭院士提出“健康需要管理,身体需要经营”的新观点,对中医“治未病”和心血管事件链的治疗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最近吴院士就一系列患者关心的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最近记者采访吴以岭院士,就他为什么提出“健康需要管理,身体需要经营”这一新观点进行采访。他娓娓而谈,古往今来多少人孜孜汲汲追求名利,呕心沥血夜以继日的经营着事业与财富,殊不知当事业财富有成时,却身患重病甚至英年早逝。多少惨痛的教训提醒我们,要比经营事业与财富更认真地经营自己的身体,建立自己的健康目标和生命预期,从饮食起居、工作习惯等各方面养成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自己身体处于健康—亚健康—疾病—疾病程度及预后,并采取系统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他以心血管事件链是一个从青少年开始的几十年的漫长病程为例,指出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并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现整理如下:

问:不熟悉医学知识的人如何经营自己的身体?

答: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目前研究重病治疗多,研究疾病预防少,疾病预防科普知识宣传不足,致使许多不懂医学的人们不知道如何进行疾病的预防和经营管理自己的身体健康。我们倡导非医学专业人员需多学习一些疾病防治的科普知识,从青年时期就要确立自己的健康目标和生命预期,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和工作方式,避免过度疲劳、精神紧张、饮食不节等不良生活习惯,减少疾病的发生。

问:心血管疾病事件链是什么概念?了解它对我们健康管理有什么价值?

答:心血管事件链是美国专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概念,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是一个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的历经30-40年的漫长病理过程,从工作压力过大和不良生活习惯引发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高危因素到动脉硬化的形成,从动脉硬化斑块破裂引起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是一个前因后果、因果相连、递进发展、不断加重的病理过程。其实在事件链的某一阶段特别是前期,如果了解你处在哪个阶段并采取系统有效地防治措施,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疾病的发生和病情的发展。

问:“治未病”——如何实现未病先防?

答:古代中医讲:“上工治未病”,是指高明的医生一定要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并在早期阻断疾病发展,未病先防是指体检没有发现疾病的健康人群也不要忽视健康管理,了解科学的养生防病知识,养成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减少疾病的发生。我主持的国家973计划项目研究证实:工作压力过大引起的精神紧张情绪焦虑烦躁,过度疲劳引起的身心疲惫症状,饮食不节吸烟及环境污染等,导致体内的代谢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产生了将来会发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前体物质,这时候改变生活方式、放松压力、调节饮食、戒烟等均可调整自己身体的代谢状况,美国专家提出“零级预防”,我们提出“超前干预、辨证施调”的方法,即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调整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减少“三高”疾病的发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动脉硬化高危因素可以损伤血管内皮导致动脉硬化的发生,血管内皮是血管壁最内层的一层细胞,它就像是一道护波堤保护着血管不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损伤,因此内皮细胞的损失是动脉硬化的开始,然而目前尚缺乏保护内皮细胞的特效药物。国家973项目专家进行的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表明,通心络胶囊保护血管内皮为其突出特色,因此当“三高”发生后,为减少血管内皮损伤和动脉硬化的发生,可以服用通心络胶囊进行预防。

问“治未病”——如何做到既病防变?

答:既病防变是指清楚了解自己身体处于心血管事件链的哪个阶段,如何采取有效地防治措施避免病情的发展恶化。假如你已经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代谢综合征,应当采取有效地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的治疗药物,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假如B超或血管CT显示你已经患有动脉硬化斑块,请注意报告的是硬斑块还是软斑块,软斑块属于容易破裂的斑块,打个比方就像个薄皮大馅的饺子,一旦破裂就会引发心梗、脑梗的发生,所以软斑块就像埋在血管中的定时炸弹,一定要引起重视和治疗,更不要以为血管狭窄程度还不严重而忽视它的治疗,因为70%的心梗、脑梗血管事件的发生是发生在狭窄程度不到50%的软斑块破裂。既往专家提出的“金三角”方案,把阿司匹林抗凝、他汀类药物降脂与通心络胶囊保护血管三类药物联合应用,可明显起到抑制斑块和稳定斑块的作用,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通心络稳定易损斑块研究发表于《美国生理杂志心脏循环生理》,其编辑部评论指出:“该研究为未来发展成冠心病心梗高危患者点燃了希望之灯”。凡是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的患者都可以应用通心络胶囊,该药具有降脂抗凝作用,和西药联用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如果不能够服用他汀类药物,亦可以单独使用通心络胶囊。

问“治未病”——如何做到病后防复?

答:如果已经发生了心肌梗死,除了抓紧治疗促进病情好转,更重要的是二级预防,预防再发。急性心梗治疗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展,介入治疗特别是安放支架已经普及,但不要以为放完支架病痛减轻就万事大吉,实际上动脉硬化斑块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同时存在,放置支架的地方是狭窄最严重的部位,还要预防其他斑块前赴后继,“金三角”方案就是控制斑块减少破裂和心梗再发的有效措施。同时,许多病人放置支架大血管开通后,由于微血管病变导致心肌不能实现有效血流灌注,就像河渠开通垄沟堵塞,田间仍然干涸缺水一样,缺血心肌还在发生着一系列病理改变,导致心脏扩大、心衰、心律失常、猝死等严重并发症。建议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通心络胶囊可以减少心肌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跃进教授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可明显治疗急性心梗无复流(指心肌无血流灌注),减少心室重构和心衰的发生,减少心肌电重构和心律失常,改善长期预后。当心梗发生后,尽早持续应用通心络胶囊将有助于缺血心肌的恢复。

问:什么是心律失常?如何进行有效防治?

答: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节律异常,其发病与类型非常复杂,心律失常不仅给人们带来心慌、胸闷等不适感觉,每年我国有50万人由于心律失常而猝死,是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心律失常一般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快速性往往见于各种早搏、阵发性房颤等,缓慢性主要见于心跳过慢,每分钟低于60次甚至低于50次以下,如果发生于心脏病患者的心律失常更要引起重视和治疗。近20年来心律失常西医治疗进展主要是射频消融、安装起搏器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多数抗心律失常治疗药物副作用较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仍然是国际医学界的难题。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研制的参松养心胶囊具有“快慢兼治”心律失常的独特优势,被称为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重大进展,对该药进行的临床循证医学研究证实不仅可以有效治疗早搏、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发生,还可以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提高心率。如果一个患者同时具有心跳慢和早搏或阵发性房颤,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药物,参松养心胶囊治快又治慢的特色优势填补了这类患者药物治疗的空白。

问:什么是心力衰竭?如何有效防治?

答:心脏就像汽车的发动机,是保持血液在全身正常运行的泵血器官,各种心脏病发展到心力衰竭意味着进入生命终结的前站,务必引起重视和治疗。急性心力衰竭往往突然出现心慌胸闷气喘、吐粉红色泡沫痰,需要立即入院急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常出现心慌气短、行动乏力、动则加剧、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水肿等症状,除常规西药治疗外,中药芪苈强心胶囊最新研究证实,该药可明显改善心衰患者临床症状,又可以逆转心衰等病理改变,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最近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循证研究发表于国际心血管领域最具影响的权威医学杂志《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美国专家评论指出:“让衰竭的心脏更加强劲—中医药开启了心力衰竭协同作用的希望之门”,英国The Heart.org评论称:“中草药为心衰治疗带来新希望”,《美国今日医学要闻》也指出:“中药复合物有助于增强衰竭心脏”,该研究被专家评价为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里程碑式的重大进展。慢性心衰患者坚持服用芪苈强心胶囊不仅可以较快的缓解临床症状,还可以改善长期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问:有些患者既有动脉硬化冠心病,又有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如何进行防治?

答:动脉硬化是引起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基础,心肌缺血是引起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基础,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同时发病是国际医学界的难题,明显增加死亡率,三者同时发生就更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尤其应引起重视和治疗。这类疾病治疗应当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西药给予改善缺血、控制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中药通心络胶囊抗动脉硬化改善心脏缺血,可促进缺血心肌的恢复,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又有改善心功能和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又有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如果患有冠心病心肌缺血或患过陈旧性心梗,又患有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可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上述三个中药,联合用药对一些治疗效果不佳水肿难以消退心慌气短症状不能缓解的患者,多数可起到缓解症状、减轻病情、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

问:您是中医络病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请问络病理论对身体健康和疾病治疗有什么价值?

答:古代中医讲“久病入络”、“久痛入络”,是指病程较长、疼痛反复发作、难以治疗的疾病,包括了现代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重大疾病。由于历史环境技术条件的限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络病治疗始终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治疗方药,通过30多年的系统研究,我们首次建立起络病理论体系,创立中医络病学新学科,研发出用于血管病变防治的系列创新药物。中医特别讲究经络气血流通对健康的作用,所谓“络通气血通,无病一身轻”,减少络病的发生需要健康的生活方式,张弛有度的工作,科学合理的饮食起居习惯,做到未病先防。通络治疗对于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更具有指导价值,我主持的国家973计划项目由8个大学的专家团队参与,主要是研究通络治疗心、脑、糖重大疾病及阻抑心血管事件链的有效新途径。络病的发生发展与心血管事件链密切相关,要遵循“健康需要管理,身体需要经营”的科学养生防病治病规律,希望所有人都能够做好健康管理,经营好自己的身体,享受健康长寿人生。

问:您工作如此繁忙为什么还要坚持每周二出络病门诊?

答:我是中医临床心脑血管病医生,幼承家训随父习医,1982年研究生毕业以来,始终从事络病理论指导心脑血管病防治和有效治疗药物研究。医乃仁术,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良药治病广行于世是制药业者的追求。尽管应用络病理论研制的专利新药每年有数千万人使用取得良好效果,但有些患者还需要个体化差异化面对面的诊疗,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因此我在河北以岭医院创立了国内首家络病专科门诊,坚持每周二为预约的患者进行治疗,每当看到久治不愈的患者恢复健康时,感觉所有的劳累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所以我还会长期坚持临床门诊。

有些患者问,为什么我经常到医院看病吃药,病情还会不断发展和加重?实际上,患者每次到医院看病医生往往针对当时的病情用了一些药物,缺乏对身体状况的系统了解和对疾病的系统治疗,而且有些患者在病情减轻后自动停药,造成病情不断反复和加重,心血管事件链仍在进展和恶化。因此提出“健康需要管理,身体需要经营”的观点,希望患者能多学一些疾病防治的科普知识,了解自己的病程进展,同时最好能相对固定医生进行定期检查和治疗,保留好查体和就诊的病历资料,让医生系统了解你的身体状况和疾病程度,制定系统的防治方案,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达到预期的健康和生命目标。

作者:赵继才

西医疾病中医药治疗方法论文 篇3:

中西医结合治疗外阴瘙痒的临床探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对患有外阴瘙痒这一疾病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132例外阴瘙痒的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为实验组69例,对照组63例,实验组采用常规治疗和中药治疗的方法,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治疗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显效48例,有效18例,无效3例;对照组显效30例,有效24例,无效9例。结论 对外阴瘙痒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的集合治疗,能够得到显著的治疗效果,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外阴瘙痒;中药熏洗;药物治疗

外阴瘙痒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由于瘙痒的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该种疾病与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卫生习惯都有一定的关系[1]。传统的西药治疗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大,而且治愈率低,因此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熏洗的方法,从而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选取2011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132例外阴瘙痒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132例外阴瘙痒的患者进行治疗,实验组有69例患者,年龄最小的有21岁,年龄最大的有68岁,平均年龄38.7岁。对照组有63例患者,年龄最小的有22岁,年龄最大的有67岁,平均年龄39.2岁,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方法 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滴虫性阴道炎的患者采用甲硝唑治疗,每日服用两次,每天共服用500mg,进行一周左右的治疗。对于外阴溃疡的患者通过百多邦软膏进行外敷。对于念珠菌类型的阴道炎采用制霉菌素的治疗,每天上药两次,共进行一周的治疗。对于外因营养不良的患者采用复方蛇脂软膏进行治疗,每天进行两次的外涂。对于非特异性阴道炎的患者采用甲硝唑泡腾片的使用,治疗时间为一周。

1.2.2 实验组方法 对于实验组的患者在采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熏洗的治疗。药材的选择有黄柏、苦参、苍耳子、蛇床子、白鲜皮、地肤子、土茯苓、川椒、龙胆草、百部、苍术。首先将这些药材在凉水中侵泡一个小时,再使用文火煎煮20分钟。第一次取800ml的药液,待温度适宜后,将药液对患者的阴道进行冲洗。第二次煎区1500ml药液,熏洗后进行20分钟的坐浴。每天进行2次的治疗,7天一疗程,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1-3疗程的使用。内服药物的药材有:蒲公英、车前子、女贞子、白鲜皮、炒薏苡仁、黄柏、大青叶、白术、败酱草、丹皮、川楝子、旱莲草、炒黄芪等,每天服用两次。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期间避免食用辛辣的食品,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禁止性生活。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X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1.4 治疗标准 显效:外阴部位没有瘙痒的现象,局部皮肤正常,阴道的分泌物为阴性。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好转,分泌物中依然存有霉菌等物质。无效:患者的瘙痒症状没有得到有效的消除,局部的皮肤依然较为粗糙。

2 结 果

实验组共69例患者,显效48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治疗有效率为95.7%;对照组共63例患者,显效30例,有效24例,无效9例,治疗有效率为85.7%。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外阴瘙痒这种疾病病因较多,在治疗上不易治愈,有可能会导致病情的反复发作,因此,对这种疾病在治疗上单纯的使用中药治疗或者单纯使用医药治疗都有一定的局限性[2]。尤其仅对患者采用西药的治疗方法,不能对患者身体内部的病症消除掉,而且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采用该种治疗方法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5.7%。中医认为该种疾病主要与湿、热、毒、虫有关系,因此采用熏洗和内服两种方法进行治疗[3]。在洗液中采用的药材都具有杀菌消炎、清热解毒和祛湿杀虫的功效,能够使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明显的治疗效果。同时对患者采用内服药物的治疗,能够对患者的身体进行调节,使其保持较为健康的状态,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减少细菌的入侵,从而避免病情的反復发作,同时搭配上西药的治疗,能够达到表里兼治的效果,提高治疗的效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7%。

综上所述,对患有外阴瘙痒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效果良好的而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利生,刘洁新,张贤斌.中西医结合治疗外阴瘙痒症165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院学报,2013,18(12):37-38.

[2] 王红,袁立坤,王家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外阴瘙痒症108例[J].山西中医,2012,24(11):24-25.

[3] 刘德佳,张启梅,杨育英.外阴瘙痒症的治疗方法探索[J].中国中医药杂质,2012,15(13):105-106.

作者:刘金丽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银行发展研究论文下一篇:中小制造业返工现象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