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内科疗法

2024-05-18

西医内科疗法(精选九篇)

西医内科疗法 篇1

关键词:二甲双胍,吡格列酮,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是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个基本病理学特征, 促使胰岛素抵抗的程度在最大程度上减轻, 或促使胰岛素的敏感性显著增强是目前临床治疗该疾病的基本方法, 可以使患者血糖、血脂代谢能力得到显著提高[1]。为探讨西医内科应用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该研究选择该院2012年3月—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82例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82例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平均每组41例。对照组中男性24例, 女性17例;患者年龄37~78岁, 平均年龄 (52.4±1.8) 岁;糖尿病患病时间1~16年, 平均年龄 (4.2±0.5) 年;观察组中男性23例, 女性18例;患者年龄39~77岁 , 平均年龄 (52.6±1.7) 岁 ;糖尿病患病时间1~17年 , 平均年龄 (4.4±0.6) 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研究。

1.2 纳入标准

12型糖尿病确诊患者;2糖尿病病史在20年以内;3患者年龄在30~80岁之间;4排除合并患有其他疾病的可能;5患者病情稳定无生命危险;6患者自愿参与该研究。

1.3 方法

对照组治疗方案: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 (国药准字:H33020106) , 500 mg/次, 2次/d, 计划治疗一个月;观察组治疗方案:口服二甲双胍 , 500 mg/d, 2次/d, 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 (国药准字 :H20110047) , 30 mg/次, 1次/d, 计划治疗一个月[2]。

1.4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恢复正常时间、糖尿病治疗效果、糖尿病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不良反应例数等指标进行观察对比。

1.5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血糖、尿糖水平的监测结果均已恢复到正常范围内, 临床症状彻底消失;有效:血糖水平不足8.0 mmol/L, 血、尿糖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 临床症状表现基本消失或明显好转;无效:临床症状表现仍然存在, 血糖指标水平在8.0 mmol/L以上, 尿糖指标水平仍在 (2+) 以上[3]。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实施t检验, 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 P<0.05, 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水平恢复正常时间和糖尿病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

对照组应用二甲双胍治疗 (23.07±4.15) d血糖水平恢复正常, 治疗计划共计实施 (29.76±4.28) d;观察组应用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合治疗 (18.63±3.59) d血糖水平恢复正常, 治疗计划共计实施 (24.18±3.24) d。两项观察指标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2.2 糖尿病治疗效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显著,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χ2=4.002, P<0.05) , 见表1。

2.3 药物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期间均未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单独用于在糖尿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可以使患者在空腹和餐后2 h两种状态下的血糖水平显著降低, 采用两种药物联合应用于糖尿病治疗则可以产生显著的降糖效果。吡格列酮作用于人体后, 主要可以通过将患者机体内存在的脂肪、骨骼肌、肝细胞内过氧化物酶增值活化受体充分激活, 对胰岛素应答基因的转录过程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使一些外周组织和肝脏对胰岛素实际敏感性水平显著增强, 进而使患者体内血糖水平显著降低。二甲双胍在对糖尿病进行治疗过程中所发挥的有效降糖机制主要包括, 使患者机体糖无氧酵解能力显著增强, 使肝糖异生反应的过程和能力显著减弱, 从而使肝糖实际输出量显著减少, 并能够使周围的一些组织对胰岛素产生的敏感性显著增强[4]。

该研究中应用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糖尿病治疗总有效率、血糖恢复正常时间及治疗时间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且两组治疗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表明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在糖尿病治疗中效果更显著, 且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罗冲华, 谢思慈.氨氯地平和二甲双胍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比较[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10, l4 (l2) :316-317.

[2]赵学军, 杜文建, 昌桂英.糖尿病社区综合干预的做法和体会[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9, 17 (14) :125-126.

[3]赵列宾, 陈钦达, 王琴琴, 等.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0, 17 (16) :357-358.

西医内科总结2010详解 篇2

2.尿少,便血,脸蜘蛛痣(肝硬化)3.出血,感染,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4.痛风性关节炎常发部位

5.他丁美最不好的影响(肝损害)6.类风湿关节炎

7.确诊红斑狼疮的抗体是什么抗体(抗双链DNA抗体)8.膀胱炎发生的年龄

9.肝硬化出血倾向主要原因(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10.左心衰右心衰的特征特点 11.肝硬化,肝性脑病的诱因 12.消化性溃疡的诱因 13.二型糖尿病的特点 14.引起心力衰竭的诱因 15.幽门梗阻的临床表现

16.按解剖学分类,肺炎可以分为哪几个类型 17.肾功能不全分期

18.呼吸衰竭co2.o2的压力是多少 19.癫痫的定义

20.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定义 21.急性左心衰的临床表现 22.肾综诊断标准

23.肝阳上亢,肝炎上抗(中风)24.肺炎:痰热壅肺的证形特点,用药 25.高血压的分级

26.萎缩性胃炎有什么特点,症状

27.咳嗽,咳血,发热3天做什么检查(胸片)28.胃溃疡的最主要症状(上腹痛,周期性,节律性,规律性)

29.溃疡的并发症(癌变,梗阻,出血,穿孔)30.胃癌首先转移到哪里(肝)31.上腹无规律的胀痛(胃炎)

32.女25,婚后一周尿频急痛(尿路感染)33.甲亢的症状

34.左心衰最早最快出现的症状(呼吸困难)35.风湿病并发心律失常最常见(房颤)36.典型的心绞痛部位

37.引起尿路感染的细菌(大肠杆菌)38.溃疡的特点

39.(血压,心电图)支气管炎+心脏肥大+急性

心肌梗死

40.风心病最常见的症状 41.胃炎,脾胃虚弱各什么方 42.胃脘痛的常见病因

43.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治疗原则 44.确诊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依据 45.肝细胞肝癌的依据

46.他巴唑的不良反应(检查白细胞计数和肝功

能)

47.膀胱炎好发年龄(孕妇)

48.糖尿病合并神经病最常见的部位和症状 49.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50.雄激素治疗哪种贫血疗效好(再障)51.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52.确诊白细胞减少症的依据 53.室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54.房颤小F波的特点

55.左心衰的特点(呼吸衰竭),右心衰的特点

(下肢肿)

56.胃炎中脾胃虚证和胃络瘀阻的方药

57.尿毒症患者,代谢性酸中毒最主要的原因 58.冠心病和肺心病的鉴别 59.肾病综合征。高脂血症病变 60.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病症

61.男65岁,高血压,气管炎。活动气促,心电图显示左心室肥大(高血压性心脏病)62.风湿病并发心律失常最常见(房颤)

63.内囊出血与血栓的 共同表现

病案分析、1.消化系统:溃疡的并发症 2.循环系统:心衰处理原则

1.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简称慢支,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病理特点是支气管腺体增生、粘液分泌增多。临床上以长期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反复发作为主要特征。2.

一、诊断标准

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三个月,并连续两年或以上,在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如肺结核、尘肺、肺脓肿、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鼻咽疾患等)之后,即可成立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

二.慢支的分型:(一)单纯型 只有咳嗽、咳痰两项症状而无喘息者,称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二)喘息型 具有咳嗽、咳痰、喘息三项症状,并经常或多次出现哮鸣音者,称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

三、慢支的分期

(一)急性发作期 在一周内出现脓痰或粘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一周内咳嗽、咳痰、喘息症状任何一项显著加重者。

(二)慢性迁延期

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或喘息症状,迁延不愈,或急性发作一个月后仍未恢复到发作前水平者。

(三)临床缓解期 指患者经治疗或自然缓解,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微咳嗽和少量咳痰,至少持续三个月以上者。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肺心病,是由慢性肺、胸疾病或肺血管病变引起的心脏病,其病理生理基础是上述疾病引起的肺动脉高压,进而导致右心室增大或右心衰竭。

4.肺性脑病: 精神障碍及神经症候为主要临床表现。血气分析PaO2明显减低,PaCO2显著增高常达70mmHg以上,pH多在7.25以下。5.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

6.慢支的治疗:

一、发作期的治疗 主要为控制感染、祛痰止咳、解痉平喘等。

二、缓解期治疗 主要为扶正固本,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和预防急性发作。7.肺气肿(pumonary emphysema)是指终未细支气管远端的气腔(所括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持久性扩大。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hronic obstructive emphysema)系在慢性小气道阻塞的基础上终未支气管远端气腔过度膨胀,并伴有气腔壁的破坏。它是慢性支气管炎常见的续发症,是临床上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类肺气肿。

8.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由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

9. 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分期:根据临床表现支气管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

1.缓解期:系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4周以上。

2.急性发作期:是指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逐步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所致。其程度轻重不一。10.危重哮喘的急救:1).氧疗: 一般吸入氧浓度为25%~40%,并应注意湿化。2).补液

3).糖皮质激素: 是控制和缓解哮喘严重发作的重要治疗措施。4).沙丁胺醇(舒喘灵)雾化吸入、静脉或肌肉注射。5).异丙托溴铵溶液雾化吸入。6).氨茶碱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7).纠正酸中毒。8).注意电解质平衡。

9).纠正二氧化碳潴留:当出现二氧化 碳潴留,则病情危重,提示已有呼吸肌疲劳。必要时作经鼻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和机械通气。

11.呼吸衰竭:由各种急慢性疾病引起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严重损害,导致肺脏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呼吸空气时,产生缺氧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潴留,并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精神神经症状和PaO2<7.98kPa(60mmHg),或伴有PaCO2>6.65kPa(50mmHg)12.呼吸衰竭的治疗原则:治疗病因、控制诱因、改善通气 1.保持呼吸道通畅(1)控制感染(2)化痰祛痰(3)解痉平喘2.氧疗3.改善通气(1)呼吸兴奋剂(2)机械通气

13.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ALI和ARDS具有性质相同的病理生理改变、严重的ALI被定义为ARDS。

14.肺脓肿(lung abscess)是指由多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肺实质化脓性感染而有脓肿及空洞形成者。临床上起病急,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为其特征。本病常可合并脓胸或脓气胸。好发部位:1)上叶后段及下叶背段2)双下叶基底段,尤其是右下叶 15.肺结核的治疗原则: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

副癌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某些肺癌患者可出现一些不是由5癌直接作用或转移所引起的少见症状和体征,可发生在肺癌发生之前或之后,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结缔组织血液系统等异常改变。1 杵状指和肥大性骨关节病(acropathy)2 内分泌紊乱综合征:Cushing’s综合征,男性乳房发育征,稀释性低钠综合征3 神经肌肉综合征。临床表现:1咳嗽2咯血3胸痛4呼吸困难5发热6消瘦恶病质

16.肺癌的分型:(1)病理组织分:1)鳞状上皮癌2)腺癌3)小细胞肺癌4)大细胞未分化癌5)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6)混合型癌

(2)生长部分1)中心肺癌2)周围型肺癌

(3)临床分型1)小细胞肺癌2)非小细胞肺癌 17.胸水的检查:外观:颜色、透明度

 细胞分类:红细胞>0.1×1012/L为肉眼血性;白细胞>10×109/L为化脓性  生化:蛋白、LDH、ADA、CEA:》10——癌性的胸液;《5——良性胸液  细菌学检查:培养、抗酸染色  细胞学

18.漏出液常见原因:主要是微血管循环静水压升高或微血管循环胶体渗透压下降 1充血性心力衰竭2肾病综合征3肝硬化4上腔静脉或奇静脉阻塞5Meigs综合征 渗出液的常见原因:微血管循环通透性升高,胸膜腔淋巴引流受阻

1感染:细菌(结核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2恶性肿瘤:肺癌、乳癌、淋巴瘤、胃肠道恶性肿瘤转移,胸膜间皮瘤

3胶原性 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4肺栓塞5消化系统疾病:胰腺炎、肝脓肿等6其他:尿毒症 19. 气胸的分型: 闭合性(单纯性)气胸:裂口随肺脏萎陷而关闭,胸内压接近或稍高于大气压。抽气后留针1-2分钟压力不再上升。交通性(开放性)气胸:两层胸膜间有粘连和牵拉,破口持续开启,胸内压接近大气压,抽气后压力不变

张力性(高压性)气胸: 胸膜破口形成单向活瓣,空气滞积于胸膜腔内,胸内压急骤上升形成高压,肺脏受压,纵隔推向健侧,抽气后胸内压下降,迅速上升为正压。

20.心力衰竭:指在有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功能的饿异常引起新排出量减少,不能满足集体组织代谢需要和只有在心室舒张压力或容量异常增高的情况下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所产生的综合征。21.心衰程度

心功能 I 级 心功能代偿期

心功能 II 级 心力衰竭 I 度

心功能 III级 心力衰竭II度

心功能 IV级 心力衰竭III度

四型:1)正常心功能2)单纯性肺水肿3)单纯外周灌注不足4)肺水肿合并外周灌注不足 22. 急性心力衰竭的抢救:治疗原则:1防治病因和诱因2 减轻心脏负荷3 增强心肌收缩力4抗神经激素

治疗目标:1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缓解症状2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3阻止和延缓 CHF的进展4降低病死率、延缓死亡

一、防治病因和诱因:1)针对病因治疗:高血压、甲亢、贫血 2)药物治疗

2)

针对诱因治疗:控制感染 抗心律失常 纠正电解质和酸碱紊乱

二、减轻心脏负荷(一)休息 体力;精神(二)限盐 食盐 5g/日;<1g /(三)利尿剂 :1。利尿剂应用原则:1)合理选药2)合并用药3)间歇用药4)密切观察

2.常用利尿剂:噻嗪类,袢利尿剂 速尿,保钾利

(四)扩血管药:1。扩静脉:硝酸甘油

2、扩小动脉 :肼苯达嗪,苯苄胺,酚妥拉明

三、加强心肌收缩力:(一)洋地黄1.适应症: 心衰(房颤)预防用 阵发性室上速、房颤、房扑

禁忌征 : 1)洋地黄中毒2)预激伴房颤3)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4)二尖瓣狭窄5)室速

6)肺心、心肌炎、AMI 洋地黄中毒:(1)表现:胃肠道反应、心律失常、心衰加重、黄视(2)诊断:血清地高辛浓度 > 2.0 ng/ml(3)治疗: 停药

快速心律失常: 补钾、补镁;苯妥英钠;利多卡因

缓慢心律失常:阿托品、异丙、起搏器,特异地高辛抗体(二)-受体兴奋剂

(三)磷酸二酯酶(III型)抑制剂(PDEI)

四、针对神经激素的治疗:(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二)血管紧张素II(AT1)受体拮抗剂(三)醛固酮拮抗剂---安体舒通(四)-受体阻滞剂

23.二尖瓣狭窄-并发症:1充血性心力衰竭 2急性肺水肿3心律失常:房颤4 栓塞5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24.感染性心内膜的临床表现:1。全身感染征象:发热、贫血、纳差、消瘦、盗汗、杵状指等 2.栓塞现象-重要诊断价值:皮肤黏膜、肾、脑、肢体等 3.心脏改变:心脏杂音变化、心衰、心律失常等 4.免疫反应:脾大、CRP↑、IG↑、肾炎、Osler小结

25.冠心病定义(concept):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的心脏病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冠心病临床分型 :

(一)隐匿型冠心病

(二)心绞痛

(三)心肌梗死

(四)缺血性心肌病

(五)猝死型

26.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 :

(1)按危急症进行抢救(监护、休息、吸氧)

(2)最大限度减轻痛苦(镇痛)

(3)减轻心脏负荷(休息、镇痛)

(4)各种并发症处理(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营养心肌)

(5)溶栓治疗

27.心绞痛:指心肌暂时性严重缺血缺氧引起的以发作性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为主的临床综合征,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有效

28.心肌梗死的诊断必须至少具备下列三条标准中的两条:(1)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2)心电图的动态演变;

(3)心肌坏死的血清标记物浓度的动态改变。

29.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有剧烈而较长时间的胸骨后疼痛,坏死组织引起全身反应,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临床表现:(1)前驱症状:心绞痛发作频繁(2)剧烈胸痛 :疼痛性质重、时间长、硝酸甘油不能缓解(3)病情严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 烦躁不安、濒死感 低血压、心律失常、心衰 全身症状、胃肠道症状 体征:(1)心率快或慢,S1减低,S3S4奔马律,SM(2)室间隔破裂或乳头肌功能不全的SM(3)心包摩擦音

(4)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

AMI的诊断标准: 必须至少具备下列三条标准中的两条:(1)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2)心电图的动态演变;

(3)心肌坏死的血清标记物浓度的动态改变。

治疗原则:(1)按重危急症进行积极抢救。(2)最大限度减轻病人痛苦。(3)密切监测病情,及时处理心律失常泵衰竭等各种症状。

30.法洛四联症:是肺动脉口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口骑跨于室间隔顶及右心室肥大4种畸形并存,是最常见的发绀性先天型心脏病。

31.慢性胃炎的分类:(1)慢性浅表性胃炎。(2)慢性萎缩性胃炎。(3)慢性肥厚性胃炎。病理:肠上皮化生和异性增生 :1.肠上皮化生:肠型上皮所取代,(1)小肠型.(2)大肠型和胃癌关系密切.2.异性增生:非典型增生,轻,中,重三级.32.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上腹部疼痛 特点:慢性、节律性、周期性 部位:胃溃疡、球部溃疡、后壁溃疡 性质:灼痛、胀痛、隐痛、饥饿痛等 大多可忍受

其他症状:(1)出血(2)反酸、流涎(3)恶心、呕吐(4)嗳气、腹胀、腹泻 全身症状:消瘦、失眠等

体 征:(1)缓解期:无明显体征(2)发作期:上腹部压痛与溃疡部位相符

实验室检查:(1)大便隐血试验:溃疡活动时,隐血试验阳性(应素食三天),治疗后可转阴,如胃溃疡患者持续阳性,应怀疑有肿瘤可能

(2)胃液分析——特殊情况:1,BAO>15 mmol/h(正常2 mmol/h)2,MAO>60 mmol/h(正常20 mmol/h)3,BAO/MAO>0.6 提示:胃泌素瘤可能

(3)pH 监测、血清胃泌素:1。测定24h胃液的pH值改变,判断溃疡的性质,也可判断制酸剂的疗效 2。PU患者血清胃泌素 一般正常或稍高(4)Hp 检测:1。内镜下取胃粘膜作:细菌培养、涂片染色 尿毒酶活性测定2。血清Hp抗体检测 3。13C 14C呼吸试验

X线检查:间接征象:胃溃疡:痉挛性切迹、幽门痉挛 激惹现象、局部压痛

球部溃疡:畸形、花瓣样

内镜检查:1。观察其形态、大小、形状、部位 2。判断其病期(活动、愈合、疤痕)3。活检,鉴别良、恶性 4。随访

并发症:(1)出血:1。最常见并发症 2.多见于球部溃疡 3.可复发 4.易为NSAIDs诱发 5.早期内镜检查确诊

(2)幽门梗阻---发病机理(1).幽门括约肌反射性痉挛 暂时性梗阻(2)幽门附近溃疡炎症水肿 暂时性梗阻(3)幽门附近溃疡愈合疤痕永久性梗阻

诊断要点:(1))溃疡病史,上腹饱胀,食欲减退(2)反复呕吐,呕吐物为宿食,量多(3)腹痛,常在早晨(4)胃型及胃肠蠕动波、震水音(5)胃管引流、胃镜、钡餐

处理:1.纠正水、电解质紊乱2.胃肠减压 3.内镜下气囊扩张术 4.手术治疗

(3)穿孔:1.发生率为1~2% 2.溃疡穿透与邻近器官粘连慢性穿孔 3.后壁溃疡穿孔局限性腹膜炎亚急性穿孔 4前壁溃疡穿孔急性穿孔 急性腹膜炎

治 疗 原 则: 1.近期目标——解除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2.远期目标——Hp根除,预防复发,预 防 并发症

一 般 治 疗:1.休息:活动期、有并发症 2.生活习惯:禁烟、戒酒、少喝咖啡 3.饮食:进餐定时,餐间、夜间不应进食

药 物 治 疗: 抗酸剂 2.Hp根除治疗3.胃酸分泌抑制剂 4.中医药治疗 5.胃粘膜保护剂6.其他

33.肝硬化: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再生并诱发肝纤维化与结节形成,导致肝功能减退并引起门静脉高压等各种临床症状.临床表现:1.早期:触及肿大的肝脏,质 硬、边钝,表面尚平滑 2.晚期:触及结节状 坏死后萎缩者肝脏触不到 坏死与并发炎症者肝脏触痛

代偿期: 症状:乏力、食欲减退 恶心、上腹胀 肝区隐痛等 体征:肝脏肿大 肝区触痛

失代偿期: 1.肝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全身症状 消化系统 出血倾向与贫血 内分泌失调

2.门静脉高压症 :门静脉压力超过正常值0.8~1.3Kpa(6~10mmHg)3.脾脏肿大 4.腹水

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查 胆红素:高胆红素血症

2.A/G降低或倒置 前白蛋白下降早于白蛋白 蛋白电泳 免疫球蛋白

并发症:1.黄疸.2.腹水.3.肝性胸水 4.原发性腹膜炎.5.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6.肝性脑病.7.肝肾综合症.8.脾功能亢进.34.肝肾综合症:肝功能衰竭时突发性急性肾功能不全,表现为少尿、无尿、氮质血症、稀释性低钠和低尿钠,发生与血管活性物质生成,代谢紊乱、内毒素血症及全身血液动力学改变有关,通常肾脏无严重器质性病变。预后差,死亡率高,早期预防有着重要意义

35.肝性脑病:是继发肝性于肝功能严重受损及(或)门体分流时的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行为失常,意识障碍,严重者出现昏迷.36.原发性肝癌是指自肝细胞(hepatocelluar carcinoma,HCC)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cholangio carcinoma)

37.急性胰腺炎:胰酶消化胰腺组织(自身消化)而引 起的胰腺急性化学性炎症。继而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发热、淀粉酶增高

临床表现:

(一)急性水肿型/轻型胰腺炎:1.腹痛 多在暴饮暴食后起病 普通解痉药不能缓解 弯腰、坐起前倾可减轻 主诉重而体征轻

2.恶心、呕吐 3.发热 4.黄疸

(二)出血坏死型/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1.低血压与休克2.弥漫性腹膜炎3.麻痹性肠梗阻4.消化道出血5.皮肤瘀斑(Grey-Turner征、Cullen征)6.胰性脑病(pancreatic encephalopathy, PE)7.多器官功能衰竭(心、肝、肺、肾、脑等)并发症:

(一)局部并发症:1.急性液体积聚2.假性囊肿3.胰腺及胰周组织坏死(感染性/无菌性)4.脓肿

(二)全身并发症:1.败血症2.ARDS 3.心律失常与心衰4.急性肾衰(ARF)5.胰性脑病6.糖尿病7.猝死

治疗原则:1.减少和抑制胰腺分泌 2.抑制胰酶活性 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4.维持有效血容量 5.防止和治疗并发症

治疗方法:1.抑制胰腺分泌2.镇通解痉.3.胰蛋白酶抑制剂.4.抗生素的应用.5.纠正水电介质紊乱及补充血容量.6.中医中药治疗.38.SIRS期非手术治疗----ICU监护:体温、脉搏、呼吸与血压 2.心电检测3.血氧饱和度4.血气分析5.中心静脉压 液体补充与抗休克: 1.胃液引流量+尿量+不显性失水800ml 2.第一天补液量在4000~5000ml,如有心血管疾病应控制输液量,如考虑有心力衰竭或脑水肿则应限制补液量,同时使用利尿剂

3.血浆:开始每日400ml,使用3~5天(重症者)4.白蛋白:每日20~30g 5.血管活性药(多巴胺等)

39. 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结核性腹膜炎症状:(1)腹痛、腹胀:部位广泛,多为隐痛(2)腹泻:2~4次/d,糊状,不含脓血粘液 无里急后重感(3)腹泻和便秘交替:粘连型较常见

结核性腹膜炎体征:(1)腹水:多见于渗出型(2)柔韧感:以粘连型为主(血性腹水和腹膜癌)(3)腹块:粘连型和干酪型多见(4)肠梗阻:蠕动波、肠型和肠鸣音亢进(5)其它:肝肿大,脂肪肝

实 验 室 检 查:腹 水 检 查:1。草黄色,透明2.比重>1.018,蛋白值>25g/L3.白细胞>0.5×109/L,淋巴细胞为主4.葡萄糖<3.4mmol/L,pH<7.35 5.腹水中腺苷脱氨酶(ADA)活性增高6.溶菌酶>80ug/ml,胸水/血浆溶菌酶比值>1.07.腹水浓缩涂片找到TB菌阳性少(<5%)8.动物体内培养,阳性率达50% 40.上消化道出血:部位:指屈氏(Treitz)韧带以上出血表现:呕血、黑便

临床表现:(一)呕血和黑便,呕血和黑便的特点(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其程度与出血量和速度有关,失血性休克(三)发热,多不超过38.5℃,可3-5天(四)氮质血症 血中尿素氮升高

五个诊断步骤:(1)是否有消化道出血(2)是上还是下消化道出血(3)原发病诊断(4)出血量估计(5)是否还有活动性出血

(1)是否有消化道出血: 所有黑便都是消化道出血? 没有黑便或呕血就一定没有消化道出血吗?是呕血还是咯血?

(2)是上还是下消化道出血:呕血:一定是上消化道出血.黑便:上消化道出血可能性大.血便:下消化道出血可能性大

(3)原发病诊断:1.病史、症状和体征2.内镜检查 X线钡餐检查3.选择性动脉造影 4.其他(4)出血量的估计:(5)活动性出血征象: 患者又有失血症状,呕血或黑便变稀、次数增多.肠鸣音活跃.血压、脉搏经治疗无改善或恶化.Hb、HCT持续下降中心静脉压波动不稳定,如不能确定,可插胃管观察.急诊内镜检查

治 疗:

(一)一般急救措施 绝对卧床休息 镇静 禁食:呕血、食管或胃底静脉破裂 温凉流质或半流质

(二)积极补充血容量

41.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值。

42.缺血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之一,是由于机体对铁的摄入不足,丢失过多或需要增加而引起体内储存铁的缺乏,影响了血红蛋白的合成而致贫血。

43.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致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和或功能异常,从而引起红细胞,中细胞,血小板减少的一个综合病症,临床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氯霉素是引起再障的最常见的药物。

三者的关系:种子:造血干细胞 土壤:骨髓微环境 虫子:免疫反应

44.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PNH 血红蛋白尿 黄疸、脾大

类型:PNH不发作型(再障型)PNH发作型(溶血型)再障加溶血型

45.急性白血病临床特征:1。起病多急骤,病程短2.白血病细胞为原始和/或早期幼稚细胞3.正常骨髓造血受抑制4.浸润组织器官和进入周围

(1)起病:急骤(多): 高热、出血、进行性贫血、骨关节疼痛.缓慢(少): 乏力、虚弱、苍白、体重减轻.少 数 : 抽搐、失明、面神经麻痹、牙龈肿胀、截瘫等

(2)贫血: 表现:苍白、乏力、心悸、气促及水肿等 原因: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无效生存、隐性溶血现象化疗药物对骨髓的抑制

(3)感染: 部位 常见部位:呼吸道(口腔炎、咽峡炎、肺炎等)其他部位:肛周、皮肤、泌尿生殖道、胃肠道等严重可致败血症常有发热而无明显感染灶

病原体细菌感染:绿脓杆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金葡菌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曲菌、隐球菌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带状疱疹、卡氏肺囊虫

原因:主要:成熟粒细胞减少及质量异常 2.白血病细胞广泛浸润、组织出血及皮肤粘膜损伤3.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4.化疗对免疫的进一步抑制

(4)出血:常见部位:皮肤瘀点/瘀斑、牙龈 出血、鼻衄、月经过多 其他部位:眼底出血、耳内出血.常见的致死原因:颅内、消化道或呼吸道大出血 APL易并发DIC出现全身广泛性出血

原因:主要原因:血小板明显减少 其它原因:DIC 白血病细胞在血管内淤滞 感染 凝血因子减低(5)浸润: 肝、脾肿大 淋巴结肿大 骨骼和关节疼痛 胸骨中下段压痛最为常见.绿色瘤.皮肤斑丘疹、结节、肿块.齿龈增生肿胀.睾丸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颅内压增高 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侵犯颅神经 如视力障碍、瞳孔改变及面神经瘫痪

实验室检查:骨髓象具有确诊价值1.骨髓多为增生明显活跃至极度活跃 2.原始/幼稚细胞占非红系有核细胞数的30%以上

AML的细胞质内可见Auer小体,即柴束状的颗粒,有确诊意义.T(15;17)是AML_M3的特异性染色体改变.46.淋巴瘤: 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最为典型。可伴有发热、肝脾肿大等。

临床分期: Ⅰ期 病变仅限于横膈一侧的1个淋巴结区或淋巴结以外单一器官

Ⅱ期 病变涉及横隔同一侧2个或2个以上淋巴结区或淋巴结外某一器官及横膈同侧淋巴结区

Ⅲ期 病变涉及膈两侧淋巴结区或伴脾涉及或淋巴结外某一器官及横膈两侧淋巴结区 Ⅳ期 弥漫性或播散性涉及1个

47.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为急性起病,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少尿及一过性肾功能损害为常见临床表现,预后良好的一组疾病。48.急性肾炎综合征(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 1)水肿:晨起明显,少尿时出现,眼睑水肿,胸腹腔积液 2)高血压:与水钠潴留有关.若持续存在,提示预后不佳

3)少尿: 暂时性少尿,无尿少见 少尿或无尿存在反映病情程度(新月体可能)

4)蛋白尿: 1~3g/24 h,肾病综合征5~10%, 非选择性,含白蛋白、Ig G、C3 持续6个月消失 5)肾功能不全 : 一过性

49.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 :本病是一自限性疾病治疗原则为:卧床休息, 对症处理, 必要时替代治疗,不宜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

(一)卧床休息:要求:急性期卧床休息,起床标准:肉眼血尿消失,利尿消肿,血压正常(二)饮食管理:无盐或低盐(13g/日)饮食 ,低蛋白、优质蛋白饮食

(三)药物治疗:1.利尿:噻嗪类、襻利尿剂2.降压:钙拮抗剂、ACEI、ARB3.消除感染灶:①青霉素或红霉素:2周 ②摘除扁桃体4.不宜使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四)透析治疗:急性肾衰、心衰

50.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为一组病情发展急骤,临床有少尿、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等肾炎综合征表现,肾功能急剧进行性恶化,在数周至数月内进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预后恶劣的肾小球疾病的总称.称为“大彩肾”

免疫荧光检查:IgG和C3在肾小球内:Ⅰ型: 线条状沉积 Ⅱ型: 颗粒状沉积 Ⅲ型: 少或无沉积

51.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是肾小球疾病中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 ①大量蛋白尿②高度水肿③高脂血症 ④低白蛋白血症

病理类型:微小病变性肾病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 膜 性 肾 病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并发症: 1)感染 :感染部位:呼吸道 感染种类:细菌 2)血栓、栓塞  最常于膜性肾病 肾静脉血栓多发 3)营养不良:1蛋白质营养不良2 内分泌紊乱

4)急性肾功能衰竭: 1肾灌注不足2 肾间质水肿 3双侧肾静脉血栓

 治疗:(一)一般治疗1)卧床休息2)饮食疗法 低盐 钠<1.15g/ d 低脂 优质蛋白(1.0g · kg-1· d-1)

(二)对症治疗 :1 利 尿 消 肿 2合理应用利尿剂 3.减少或消除尿蛋白 4.免疫调节及抗炎治疗 原则:1)首剂要足1mg · kg-1· d-1 2)减量要慢 每1-2周,减总量的百分之十,3)疗程要长 10mg/d时,维持6-12月 5降脂治疗 6.抗凝治疗 7.中医中药治疗

52.急性肾盂肾炎: 急性肾盂肾炎 :各种病原体直接侵袭肾盂、肾盏粘膜以及肾小管、肾间质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炎症.是上尿路感染由革兰阴性菌引起.53.尿路感染的途径:1上行感染2血行感染3淋巴道感染4直接感染 54.膀胱刺激症:尿急,尿痛,尿频

54.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以不可逆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为特征,致使肾脏不能维持其基本功能.临床表现为肾功能减退,代谢产物滞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代谢紊乱及个系统受累的一种综合症.55.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表现 :(一)水电紊乱,酸碱失调

一、水代谢障碍 夜尿症:肾功能下降的最早表现 水中毒多见

二、电解质代谢紊乱1.钠 1)高钠血症常见

2)低钠血症仅见于失盐性肾病,恶心,呕吐,腹泻,不适当限钠,渗透性利尿,使用利尿剂等

2.钾 1)高钾血症:> 5.5mmol/l,> 6.5mmol/l可引起心跳骤停 2)临床表现:肌力弱,腱反射减弱

3)心电图改变 4)常见血钾过高的因素 1代谢性酸中毒2分解代谢增加,如创伤、感染、外科手术和使用糖皮质激素3摄入含钾高的食物、库存血 4某些药物,如巯甲丙脯酸、氨体舒酮、青霉素钾盐

3钙、磷 1.低钙血症常见 a 高磷 b VitD c PTH 作用下降 2.高磷血症常见:维持血磷以PTH增高为代价

4.酸中毒: 酸中毒的原因 :1.肾小管排氢减少 2.肾小管合成氨能力下降3.酸性代谢产物如硫酸盐、磷酸盐排泄减少(二)多系统、多脏器损害

一、胃肠道 :1.特点:最早、最常见 2.表现:恶心、呕吐(晨起明显)、舌炎口有尿臭味、消化道出血

3.机制:毒素刺激 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二、精神、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 尿毒症脑病 2.周围神经病变:不安腿综合征烧足综合征

3.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神经源性膀胱、出汗障碍、心动过速等

三、心血管系统: 1.高血压:发病率 80%-90% 机理 : 容量依赖型:80% 肾素依赖型:15% 不明原因型:5% 2.心包炎:发生率高(18-51%)类型:尿毒症性心包炎 透析相关性心包炎

病理:纤维素性心包炎 表现:胸痛 心包摩擦音 心包填塞

3.尿毒症性心肌病 病因 :贫血、高血压、容量负荷

病理 :心脏扩大、心肌肥厚 心肌溶解、心肌间质纤维化 表现: 心输出量减少 心率失常 心力衰竭

4.动脉硬化 几乎都有、程度重 发病年轻

四、血液系统表现 :1.贫血1)促红细胞生成素绝对或相对不足2)红细胞寿命缩短3)促红细胞生成素抑制因子4)缺少铁剂、叶酸和蛋白营养不良等

2.出血及凝血异常:1)血小板功能异常2)凝血因子活性降低3)毛细血管壁脆性增加 4)高凝状态

五、呼吸系统: 1.尿毒症性肺炎2.肺水肿3.尿毒症性胸膜炎

六、肾性骨营养不良 :机制:1.高 P、低钙血症2.活性VitD3缺乏3.继发性甲旁亢(PTH)4.铝中毒

表现:1.纤维囊性骨炎 2.骨软化 3.骨硬化4.骨质疏松

七、内分泌功能障碍 1,25-(OH)2VitD3 PTH EPO

八、皮肤表现 1.尿素霜 2.尿毒症性皮炎3.奇痒

九、继发感染 1.体液、细胞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2.并发感染率高3.表现隐匿,进展迅速,预后较差 56.慢性肾功能衰竭分期:(1)代偿期(2)氮质血症期(3)尿毒症早期(4)尿毒症晚期 57.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 1原发病的治疗:控制原发病进展速度,延缓肾功能减损的速度 2.诱因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某些病因去除后尿毒症症状可以明显好转,二、饮食治疗 1.目的:降低“三高”状态,延缓肾衰进展

2.饮食治疗 :1.低盐 2.低、优质蛋白:0.6g/kg, 高生物价

3.补水溶性维生素(不必补维生素A)

三、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1.需静脉补碱或血透2.注意纠酸时补钙

四、纠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脱水和水肿:对水的耐受性差,补液不能过多过快 可选用速尿

2.高钾血症的处理 :纠正酸中毒:促进K向细胞内转移 利尿:促排泄 避免含钾高的食物、药物及输陈旧血

3.纠正低钙高磷血症 :补钙 口服碳酸钙 服含磷的结合剂:碳酸钙等

五、对症处理 :1.呕吐:适当饮水 胃肠动力药:可引起锥体外系症状 胃肠道表现:恶心、呕吐(晨起明显)、舌炎、口有尿臭味、消化道出血 2.高血压的治疗:1.应严格降压2.首选ACEI或CC,兼有保护肾功能 3.心力衰竭的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控制血压

4.贫血的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抑制因子 缺少铁剂、叶酸和蛋白营养不良等 5.肾性骨病

6、吸附剂疗法

58.垂体瘤:是一组从腺垂体和神经垂体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59.尿崩症:由血管升压素缺乏或不足引起者为中枢型尿崩症或称神经源性尿崩症,ADH的生成及释放正常,但肾对ADH反应低下或缺陷者称为肾源性尿崩症,临床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低比重尿和或低渗尿.60.甲亢临床表现

1、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症群

2、甲状腺肿

3、突眼

61.甲亢危象的防治:抑制TH合成 抑制TH释放 抑制T4向T3转化.降低血TH浓度.支持对症 62.皮质醇增多症: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糖皮质激素临床综合征;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过多所至的一个综合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满月,向心性肥胖,紫纹,糖尿病倾向,高血压,骨质疏松等症状.63.糖尿病(DM):是一组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 慢性疾病,患者伴有全身糖,脂肪,蛋白质和水盐代谢紊乱,引起重要器官的不可你损害,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 64.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典型的三多一少期: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 6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素严重缺乏引起的以高血糖,高酮血症,代酸为主要改变的急性并发症。DM病情严重,危及生命的重要标志

66.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心、脑、肾与血管等靶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以及代谢改变的全身性疾病

67.高血压危象:高血压患者短期内血压明显升高,可达240/100 mmHg以上,临床表现为头痛、烦躁、心悸、多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视物模糊,可有靶器官的急性可逆性损害 68.高血压治疗:

1.降压治疗的目的 :1)防治动脉粥样硬化2)预防、控制或逆转靶器官损害3)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4)降低心、脑、肾并发症发生率,延长寿命

2.降压治疗的目标值:1)长期有效控制24小时血压在正常水平,并 保持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2)一般血压<140/90 mmHg 3)糖尿病或肾病患者血压<130/80 mmHg 3.降压治疗的时机:(1)极高危和高危患者立即降压药物治疗(2)中危和低危患者改善生活行为3个月血压未达标,降压药物治疗(3)糖尿病或肾病患者(130~139/80 ~ 89mmHg),改善生活行为,血压未达标,降压药物治疗

4.降压治疗的疗程 :(1)原则上应终身治疗(2)不愿接受或不能接受长期药物治疗者,血压正常1年以上

5.降压药的选择:1).联合治疗方案:①利尿剂+ ACEI或ARB②利尿剂+ β受体阻滞剂③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④钙拮抗剂+ACEI或ARB 6.常用的降压药: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 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氯沙坦 3)β受体阻滞剂:

4.)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

5.)利尿剂①排钾类:氢氯噻嗪、氯噻酮;呋塞米②保钾类:螺内酯(醛固酮拮抗剂),氨苯蝶啶③吲达帕胺:属非噻嗪类的磺酰胺利尿剂 6.)α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针剂)

69.高血压急症的治疗 :1.治疗原则(1)迅速降低血压静脉滴注给药,及早开始口服降压药治疗(2)控制性降压:1)开始的24小时内将血压降低20%~25%2)48小时内血压不低于160/100 mmHg3)随后的1~2周内,将血压逐步降到正常水平

(3)合理选择降压药(4)避免使用的药物:利血平、强力的利尿降压药、含服硝苯地平2.降压药物的选择和应用:(1)硝普钠(2)硝酸盐类: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针剂(3)钙通道阻滞剂:地尔硫卓或尼卡地平针剂(4)α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5)ACEI:卡托普利针剂

(6)情况不是很紧急时可用卡托普利等舌下含服

感冒在中医内科的疗法 篇3

【关键词】感冒;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86-01

感冒是正常生活中多见的症状,一般表现为身体不适、食欲下降、流鼻涕等等。一年四季内都可能发生感冒,中医学资料记载感冒患者在治疗时多表现为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等。情况较轻的患者只需使用药物治疗即可,而严重的则会引起发热、重伤风等,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导致感冒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医生在治疗时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方案。

1诱发感冒的相关因素

1.1导致感冒发生的原因

①风邪—六淫之首,每与当令之气相合伤人;最为常见的则是风寒、风热。

②时邪病毒—有传染性的时行疫毒之邪,非时之感,反常之气。

1.2感冒的病机。多数是由于外界环境因素变化所致,造成人体内部组织协调不均衡,一般都和正气强弱、感邪之轻重相关。卫外功能减弱,肺卫调节疏懈,外邪乘袭卫表,卫表失和,肺失宣肃则会导致感冒发生。病机:肺卫失和。首先,在外界环境不断变化过程中,人体冷热不均,六淫猖獗,卫外之气失于调节应变;其次,身体虚弱,卫外不固,腠理疏松而感邪。外邪侵犯的过程包括:从口鼻而入、从皮毛内侵。外邪乘袭主要借助于以皮毛口鼻,皮毛者,肺之合也,风邪侵入皮毛,会对肺部功能造成损坏;鼻也为肺窍,喉为肺系,下连气道而通于肺,风邪从口鼻而入,同样给肺带来不利影响。卫表不和的症状有:头痛、恶寒、发热、重则高热等;肺失宣肃症状有:鼻塞,流涕,喷嚏,咳嗽,胸痛。

1.3病理变化。临床检查发现感冒会随着患者身体状况的变化而变化,若患者体质减弱则会加重感冒病情。临床症状包括风寒、风热、暑湿三证:风寒――皮毛郁闭,肺气失宣;风热暑燥——皮毛疏泄不畅,邪热犯肺,肺失清肃。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则会加重病情而影响到正常的身体状态,这时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

2诊断感冒的重点依据

2.1诊断资料。对感冒疾病的诊断主要是借助于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体现在:早期症状表现为鼻道和卫表症状,包括:鼻咽痒而不适、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咽痛等。而鼻涕在早期呈清水样,2~3日后则逐渐变稠,随后出现发热、咳嗽、肢节酸痛等问题。因夹邪的不同,例:夹暑、夹湿、夹燥等,则会引起其它方面的症状。时行感冒呈流行性,遇到不同外界因素变化后症状会出现多元化发展,通常表现为恶寒、发热、周身酸痛等,加重了患者的病情。感冒疾病在一年内都可以发生,其主要特点在于:四时皆有,冬、春季较为多见。患者病程时间断,1周内基本可以恢复,日常生活中加强防范可避免该病的发生。

2.2临床检查。为了更加准确的诊断感冒,医生在检查过程中可以结合相关的检查指标来做出准确的判断。感冒患者需要检查的内容,一是血常规,如:WBC↑;N↑;L↑;二是X胸部摄片,能观察到肺纹理增粗。这些都可以为医生的诊断工作带来方便。

2.3症状区分

①感冒、风温:两种症状的主症传变情况发病季节病程。感冒是以风邪为主,患者的发热程度高低不一,通常只需进行处理则能恢复;风温以温邪为主高热,若不科学治疗则会加重病情的变化而影响治疗。②感冒、时行感冒:两种症状的发病季节流行情况症状传变情况。普通感冒以风邪为主,常发生于冬季,患者的发热程度不高,症状较轻;冬春季为主常呈散发性发热不高或不发热,全身症状轻浅多不传变;时行感冒的时行病毒不会受到季节的影响,人体症状会逐渐加重。

3辨证感冒的关键

3.1区分表寒、表热、暑湿兼夹症:风寒病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病人恶寒轻,发热重,有汗,流浊涕,口渴,苔薄黄,脉浮数。暑湿病人身热不扬,汗少,头重如裹,口粘泛恶,胸闷脘痞,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3.2区分体虚感冒:气虚感冒的病人,一般素体气虚,复感外邪,邪不易解。身体症状较为严重,存在发热,鼻塞流涕,头痛无汗等症状;阴虚感冒的病人,阴虚津亏,手足心热,微恶风寒,感受外邪,津液不能作汗达邪等。

4感冒的中医治疗

医生为患者制定感冒治疗方案时必须对患者的病情严格诊断,按照病情使用中药治疗以确保疗效。从中医学角度看,感冒治疗需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4.1风寒束表证。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恶寒,咽痒,咳嗽,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流清涕,痰白质稀。

治疗药物:①荆防达表汤:防风、苏叶、白芷、荆芥、生姜、葱头辛温解表,橘红、杏仁化痰降气,赤苓,建曲健脾除湿。对风寒感冒患者疗效显著。②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辛温解表,前胡、柴胡、桔梗、枳壳宣肺通气,羌活、独活、茯苓祛风除湿,避免感冒病情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加重。

4.2风热犯表证。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恶寒轻,发热重,汗泄不畅,头胀痛,面赤,咽痛,咳嗽痰稠,鼻塞喷嚏,流稠涕,口干欲饮。

治疗药物:①银翘散:连翘、薄荷、淡豆豉、竹叶、银花、牛蒡子清热解表疏风,荆芥穗疏风解表,芦根清热生津。对病情严重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②葱豉桔梗汤:薄荷、连翘、竹叶、葱白、豆豉、辛凉宣肺解表,栀子清热解毒,桔梗利咽化痰,甘草调和诸药。可有效改善患者肺部功能,促进身体疾病状况的恢复。

5结论

西医内科疗法 篇4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特点与优势

1.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特点

从16世纪中叶西方医学传入中国, 与中国传统中医药学相互接触, 两者互为影响渐渐产生了中西医结合医学至今, 中西医结合医学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巨大的发展。目前在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每年约有20%~65%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医学疗法治疗, 而在我国也有将近71%的患者最喜欢接受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该疗法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以西医辨病、中医辨症为基础, 用西医针药与中医治疗方法 (包括中草药、针灸、穴位治疗等) 相结合防治疾病的方法, 可收到见效快、效果好、价廉而副作用少的满意疗效。

2.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优势

目前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心血管、消化、呼吸、内分泌、肾病、神经精神疾病、烧伤、眼科疾病等方面, 尤其是对一些临床常见多发的老年病、内科慢性疾病的治疗方面有其他治疗方法无法相比的独特治疗效果。其突出表现在:辨病论治与辩证论治相结合, 疾病的分期分型辨证论治与微观辨证论治相结合, 同病异证而异治, 异病同证而同治及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等, “病证结合”治疗模式和方法在更多疾病范围内得到应用, 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病证结合”治疗模式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临床治疗学, 提高了临床疗效, 各临床学科经过大量临床研究, 证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药或单纯中医药的疗效。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西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现在中医专业《西医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中, 在讲授内科疾病治疗方法时存在主要偏向于介绍单纯西医药的治疗方法为主的问题, 笔者在教授过程中适度加大了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的知识, 提高了内科教学的临床实用性。

1. 教学方法的选择

目前内科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形式, 包括比喻法、启发式、运用多媒体课件、开展病案讨论、归纳总结、“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 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提高教学效果。结合内科治疗方法讲授的自身特点, 笔者选择了案例教学形式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内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以增加学生进入今后临床实践过程的相关知识储备。

2. 教学方法的实施

(1) 实施目的。根据要讲授的教材内容选择深浅合适, 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病例, 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线, 通过案例的整体性把涉案的医学知识串起来, 突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特点, 使学生在实际病例中既能回顾以往所学的知识, 又能增长新的知识点,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2) 实施过程。课前预先给每名学生发一份病例 (与本次讲授疾病内容相符) , 学生根据病例提供的资料及教师拟出的问题先进行思考 (重点在疾病的治疗方面) , 并写出发言提纲, 上课时, 先让学生就病例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可由教师提问, 也可让学生之间互问互答, 最后由教师进行重点讲授, 突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临床的实际应用。如:在讲授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塞) 的临床治疗中, 引入了这样一份临床病例:李某, 男, 88岁, 退休工人, 患广泛性心梗并肺部感染, 经内科确诊[ECG示:Ⅰ.av L.V2-V6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3mm以上, T波倒置;x线示:肺部感染 (结核性) ]因年老体弱病重 (翻身吐痰即可致心律失常须急救) , 从内科转中西医结合科进行治疗, 查:体温38℃, 脉搏120次/分, 呼吸34次/分, 患者精神差, 唇绀, 卧位, 检查合作, 听诊双肺呼吸音稍粗, 肺底部可闻及湿性啰音, 心脏听诊心音低钝, 律不齐, 每分钟120次, 腹软, 肝脏在剑下二指半, 肋下一指, 质软无触痛, 肝颈返流征阳性, 余 (—) 。西医诊断:广泛性心肌梗塞并肺部感染;一度心力衰竭。问该患者应如何进行治疗?选择何种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更好?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讨论后, 大部分学生说出来了应用西医药进行治疗 (如给强心、抗心律失常药、抗炎药物、扩冠脉解痉药、增加抗体、蛋白等药物治疗) , 部分学生也说出了中医中药的治疗方法, 在选择何种方法进行治疗更好时, 大部分学生认为西药在内科急重症治疗方面能快速缓解患者症状, 稳定病情, 在恢复阶段才加用中医中药进行治疗。笔者作为教师在最后重点讲授时, 强调了此例病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其实同时应用了西医药与中医药的结合治疗方法, 在西医针药治疗的基础上, 配合使用了中医中药以人参为主的补气, 紫丹参活血化瘀, 柴胡解表, 桔梗、前胡、浙贝等止咳化痰, 麦冬、沙参等滋阴润肺, 桂圆、大枣养心健脾为主的方药加减治疗, 并配以速效救心丸备用, 另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经一段时间治疗后, 患者心肌供血改善, 加上患者配合, 家属精心护理, 半年后该患者可起床活动, 做轻微体力活动如浇花、散步等, 病情稳定。

(3) 实施评价。通过此病例的教学, 首先, 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学习积极性被大大激发和调动, 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其次, 在整个过程中大家一起讨论, 取长补短, 集思广益, 与人沟通, 树立了理解和包容的意识, 提高了学生与他人合作沟通的能力。同时, 教师要求学生发表看法, 这就迫使学生多动脑筋, 独立思考, 勇于创新, 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更重要的是让中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了学习医学知识不能是孤立地、片面地去学习, 在中医专业中开设西医内科学课程便是要让学生灵活、多样地掌握各种临床诊疗方法,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以便将来更好地为广大病患服务。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西医内科教学应用中注意的问题

1. 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在课前的准备、预习尤为重要。内科学教学的重点往往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诊断, 包括最后的治疗方法等方面, 由于课时有限, 在讲授治疗方法时往往时间已不多, 因此课前的准备预习、熟悉病例显得尤为重要, 否则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对教师的要求

(1) 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研究新内容, 从思想上转变观念, 从行为上转变方式, 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 除应具备西医学方面知识外, 还应不断提高关于中医中药治疗方面的知识储备, 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 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提高组织能力。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作好准备, 如对学生提问的回答, 指导的时机和方式的选择等, 一般来说, 一节课下来, 学生会得出一些临床无法应用或不恰当的结论, 此时教师的归纳总结就显得很关键。在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同时, 应及时给予纠正, 理顺关系, 使整堂课教学目标清晰、明朗, 从而便于学生及时地记忆及应用, 最终圆满完成教学内容和目标, 达到预期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忽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会不同程度地造成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孤立性或片面性地对待中医或西医的治疗方法, 不利于日后患者疾病的康复治疗, 在中医专业《西医内科学》的教学中应重视适当加大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教学力度, 努力提高学生今后的临床实践能力, 提高内科教学的临床实用性。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法,西医内科教学,临床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陈可冀, 吕爱平, 穆大伟.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研究报告2006 (简本) [R].北京: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2007年3月18日

奶牛胎衣不下的西医疗法 篇5

1 药物疗法

为促进子宫收缩,使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分离,促进胎衣排出。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垂体后叶素80IU, 2h重复注射1次;静脉注射5%~10%氯化钠300ml (或灌入子宫内) 。对于胎衣已腐烂,被确诊为病理性胎衣不下的用青霉素800万IU肌肉注射,1次/d,连续用3~5d。

2 初乳疗法

取产后第1次挤出的乳20ml,加入青霉素80万IU,颈部皮下注射。

3 清洗

对粘液性子宫内膜炎用1%~2%氯化钠溶液1000~1500ml通过子宫洗涤器反复冲洗,直到排出液透明为止,1次/d,然后取青霉素100万IU注入子宫。对化脓性子宫炎用0.1%高锰酸钾或0.5%来苏儿等溶液冲洗子宫,然后注入青霉素400万IU。

4 手术剥离

此法必须在产后72h,胎衣已呈坏死状时进行,是否需要剥离要看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粘连程度,粘连较松可进行剥离,粘连较紧不能剥离。剥离前首先用0.1%新洁尔灭液洗净母牛后躯,由助手拉住牛尾。术者洗净手臂站于母牛臀部左侧,左手拉住外露胎衣,右手顺胎衣伸入子宫内,摸到子叶后用拇指或食指尖沿母子胎盘的边缘,向内剥离,即可将胎儿胎盘从母体胎盘中分离出来。分离要从子宫体开始,然后向子宫角,边分离边用左手向外拉。剥离后不论是否剥离干净都要向子宫内灌注金霉素1.5g或土霉素2g,隔日1次,直至胎衣完全脱落、子宫干净为止,这样可以减少子宫炎的发生。

癌性疼痛的西医疗法探析 篇6

癌性疾病病因复杂, 疼痛程度性质多样, 患者机体状况不同, 因此对癌性疾病应采取不同的手段, 制定综合方案, 以缓解癌性疼痛的症状, 通过增加临床疗效, 保证患者的依从性, 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1]。综合治疗方案应遵守从低风险无创性的治疗方法开始, 根据疼痛缓解程度, 逐步采用有创性高风险的治疗方法。对于疼痛时间较短, 早期接受治疗的患者, 应本着充分缓解癌性疼痛的原则, 对于晚期癌性疼痛的患者, 在充分缓解癌性疼痛的基础上, 应注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不可逆患者应尽可能使其达到相对无痛苦死亡。

2 药物治疗癌性疼痛

临床上常采用镇痛药治疗患者的癌性疼痛, 根据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的不同, 镇痛药可分两大类, 非麻醉性镇痛药及麻醉性镇痛药[2]。对癌性疼痛药物的应用应尽量口服[3], 临床处置方便且避免患者注射药物时的附加疼痛, 其不良反应小, 经济, 科学, 有效。

2.1用药原则:

患者的癌性疼痛, 根据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的不同, 镇痛药可分两大类, 非麻醉性镇痛药及麻醉性镇痛药。对癌性疼痛药物的应用应尽量口服, 临床处置方便且避免患者注射药物时的附加疼痛, 其不良反应小, 经济, 科学, 有效。由于药物具有半衰期的特性, 癌性药物的给予应注重定时的原则, 在药物作用消失前即时给药, 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 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对于持续反复性疼痛的癌性患者, 应对给药时间做出确切的安排, 即“按时给药”, 在按时给药基础上出现的疼痛, 应调整诊疗方案, 采用“按需给药”。癌性疼痛给药应注重按阶梯给药的临床用药原则, 制定个体治疗措施。

2.2三阶梯治疗:

WHO倡导的三阶梯镇痛方案:从患者疼痛程度、性质及原因的角度出发, 制定用药方案。以及治疗方案指对于轻、中度癌痛患者给予应用非阿片类镇痛药, 基本药物为: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吲哚美辛等, 临床起到有解热抗炎作用。阿司匹林:血浆半衰期为2~3 h, 常用剂量为250~1000 mg/4~6 h, 用药途径口服, 临床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过敏、胃肠道症状、血小板异常等;对乙酰氨基酚半衰期为2~3 h, 常用有效剂量为500~1000 mg/4~6 h, 用药途径为口服, 常有肝肾毒性等不良反应;布洛芬的半衰期为2 h, 常用有效剂量为200~400 mg/4~6 h, 口服, 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刺激性及血小板减少等。吲哚美辛, 半衰期2~3 h, 常用有效剂量25~50 mg/4~6 h, 口服时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及头昏头痛, 直肠给药时不良反应为粒细胞/血小板减少、过敏。当使用一种非阿片类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时可增至最大剂量, 若疼痛仍不能控制则评估采用第二阶梯治疗方案, 阿片类止痛药物的应用, 此类药物处方方便, 比吗啡更易被患者接受。临床为减少不良反应, 常采用复方制剂。如果第二阶梯治疗并不能够很好地缓解患者的癌性疼痛, 则应采用强阿片类止痛药, 如盐酸吗啡、芬太尼透皮贴剂、美沙酮、盐酸羟考酮控释片、硫酸吗啡控释片等。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机体情况选择缩短第二阶梯用药时间。即时应用第三阶梯治疗方案, 从低剂量开始, 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3 放射治疗

简称放疗, 是医学治疗的一种化学疗法, 在对于一些癌症疾病及肿瘤疾病起到重要的治疗作用。在患者接受放疗治疗之前, 医师应做好沟通, 分析治疗效能及存在的不良反应的风险, 选择临床治疗适应证。据大量临床证据表明, 放射疗法对骨转、硬脑膜肿瘤、脑转移等癌性疼痛的治疗有良好效果。

4 化学疗法

化学疗法简称为化疗, 对癌性患者起到特异性镇痛的作用, 有效化疗后若患者观察肿瘤缩小, 且疼痛症状缓解, 二者通常呈相关关系。临床上肺癌疼痛的化疗药物为: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甲氨蝶呤、甲基苄肼、阿霉素、顺铂、罗氮芥等。化疗乳腺癌痛的化疗常采用环磷酰胺、五氟脲嘧啶、阿霉素, 行单次化疗, 起到减轻疼痛, 延缓病情的临床作用。同时, 对化疗效果的临床观察研究表明, 化疗方案对骨转移癌止痛效果不及软组织转移癌痛的止痛效果。多发性骨髓瘤痛的化疗适应证为淋巴瘤扩散时的临床症状, 随着化疗治疗对癌的控制提升, 癌性疼痛也会随之得以缓解。

5 其他疗法

其他疗法包括麻醉治疗:神经阻滞疗法、脑下垂体阻滞, 特殊动脉化疗, 激光治疗, 超声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原发病, 社会心理疗法等多种治疗方式, 这些治疗方式具有各自的应用限制因素, 临床上并未广泛应用, 但在治疗方法的适用证下, 其缓解癌痛的效果明显。

6 小结

癌性疼痛与肿瘤密切相关, 中晚期的肿瘤患者常有癌性疼痛的症状, 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癌性疼痛是中、晚期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也是患者最恐惧的症状之。临床上虽采用了一些治疗手段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且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对癌痛的治疗已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当今癌性疼痛并未得到有效控制。治疗癌性疼痛仍是医疗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控制癌性疼痛是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健康问题[4]。

摘要:本文重点探讨癌性疼痛的治疗问题。包括对癌性疼痛的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重点分析了癌性疼痛的三阶梯治疗方法, 放射疗法, 化学疗法及其相关问题。同时对癌性疼痛的病因及影响因素都有论述。对口服化疗药物的服用注意及化疗方案做了举例分析说明。并对治疗方法进行了的综合评述与分析, 就药物的治疗方法说明其相应癌性疼痛的特点和治疗所引起的反应。注意疼痛影响因素, 患者机体素质及多种其他症状, 医师在治疗癌痛时必须评估症状严重程度及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癌性疼痛,治疗方法,三阶梯

参考文献

[1]严相默.癌性疼痛诊断与治疗[J].吉林医学, 2003, 24 (3) :196-200.

[2]陈刚, 陈晓琳.麻醉性镇痛药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5) :110-111.

[3]严相默.癌性疼痛的诊断与治疗[J].吉林医学, 2003, 24 (3) :196-200.

猪便秘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篇7

1 病因病理

多因饲养失宜, 长期饲喂低质而不易消化的饲料, 又饮水不足或缺乏运动, 引起胃肠积热, 阴液耗损, 大肠不能正常传送致使糟粕停滞秘积于大肠, 不能排出而发生本病, 另外也继发于一些热性病中。

2 主证

病初精神不振、少食喜饮, 频频努责, 排少量干小粪球, 继则食欲停止, 腹部膨胀有的腹痛呻吟, 不安起卧, 尿黄而短, 不排粪, 触摸腹部可以摸到肠中的干硬粪块, 一般体温不高, 继发于热性病的常伴有原发病的临证表现。

3 护理及预防

对病猪应暂停喂饲, 饮足够的水, 饲料要粗细合理搭配, 增强运动, 要补充适量的食盐和矿物质, 特别是妊娠后期的母猪。这样可以减少本病的发生。

4 治疗方法

4.1 用温肥皂水深部灌肠 (怀孕母猪忌用) , 结合内服硫酸钠

或硫酸镁30~100g加水200~500mL。对怀孕母猪应用人工盐50~150g或石蜡油100~200mL灌服。

4.2 用中药制首乌、当归、陈皮、神曲、蒲公英、山楂、贯众等

中药制成“肥猪散”, 其药名十足九十九 (怀孕母猪忌用) 1包/50kg.bw, 加上磺胺间甲氧密定 (俗称敌菌净) 1片/0.5kg.bw, 一次灌服, 连用4~7d。

4.3 体会单纯用用温肥皂水深部灌肠, 结合内服硫酸钠

牛冬季腹泻的中西医疗法 篇8

2011月2月我县几个乡镇部分奶牛养殖户饲养的牛冬季发生腹泻, 发病牛占牛存栏数的70%。当地兽医用口服及肌肉注射抗生素无效。笔者利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本病取得良好效果, 现将治疗情况简述如下。

1 发病原因

1.1 病原微生物可引起腹泻。

进入冬季, 天气突变, 圈舍潮湿寒冷, 一些体质弱的牛, 导致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侵入牛机体, 引起腹泻。

1.2 消化不良也引起腹泻。

乳食不洁, 饥饱不均, 或者人工喂养时常由于食物过量、喂养不当及饲喂难以消化的食物, 增加胃肠负担, 引起胃肠机能下降引发腹泻。

1.3 环境卫生条件差亦引发腹泻。包括圈舍阴冷潮湿, 粪便污物不能及时清除, 通风换气不通畅等因素。

1.4 牛的体质虚弱也导致腹泻。

由于妊娠母牛分娩期的饲养管理差, 没能给予全价的饲料, 不能保证足够的营养需要等原因。

2 临床症状

牛发病突然, 腹泻并呈水样, 完谷不化、便短赤, 排糊状黑色稀粪, 尾毛、会阴、后肢内侧多被粪水污染。患牛肠音高朗, 精神沉郁, 体温一般正常, 少数病牛由于肠道出血, 粪便呈暗红色。此时病牛腹部卷缩, 有时出现腹痛症状, 摇尾踢腹, 卧倒后头偏向腹侧, 食欲减少;病重牛不食, 反刍停止, 鼻镜少汗, 瘤胃蠕动减弱, 脉搏、呼吸次数增加, 口腔少津, 卧地不起。部分病牛因延误治疗而死亡。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 可作出初步诊断。

3 剖检变化

腹泻而亡的病牛, 尸体消瘦, 严重脱水;第四胃和小肠黏膜充血发红, 胃肠可见到溃疡, 有的肠内容物恶臭, 并混有凝血和气泡,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或出血;肝脏和肾脏苍白, 被膜下有出血点;心包积液, 心内膜有出血点。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对本病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经实验室检验。

4 治疗方法

中西药结合, 以中药为主, 西药为辅。中药补气健脾, 渗湿燥脾止泻, 清大肠血热;西药消炎、收敛止泻, 保护肠黏膜, 减少酸中毒, 缓解肠痉挛。

4.1 方剂

对呈现长期腹泻、草谷不化、肌肉瘦削、舌苔淡白、精神不振、四肢无力、肷吊毛焦等脾虚泄泻现象的病牛, 应补中益气, 渗湿燥脾, 方用参苓白术散:党参45g、茯苓30g、白术30g、炙甘草18g、白扁豆 (炒) 60g、莲子30g、陈皮30g、薏苡仁60g、砂仁24g、桔梗 (炒黄) 24g、山药120g (研粉另包) , 水煎去渣加入山药, 候温后加入磺胺脒片 (0.5g) 25~40片、碳酸氢钠片 (0.3g) 100~150片:1次灌服, 2次/d。

对腹痛剧烈、精神极度沉郁、排黑色糊状稀粪患牛, 宜渗湿利水, 分别清浊, 用党参90g、猪苓90g、乌梅120g、诃子120g、五倍子 (炒炭) 根皮90g、地榆 (炭) 90g、苍术75g、车前子300g、白头翁120g, 粉碎后分3份备用;西药用鞣酸蛋白酶300g、酵母片600片、安乃近片 (0.5g) 90片, 混合研末, 分为3份。把中药1份用开水冲调后, 候温后加入1份西药灌服。

4.2 方解

前方剂中的党参、山药、白术、甘草、桔梗补中益气, 渗湿燥脾主药, 茯苓、白扁豆、薏苡仁和中止泻为辅药;磺胺脒抗菌消炎, 碳酸氢钠中和胃酸, 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此方剂成年牛1次服用1副, 轻症1日康复, 重症2d便可痊愈;犊牛用药依年龄、病情、体重酌情减量。

后方剂中的党参、猪苓、苍术补气健脾、渗湿利水为主药;乌梅、诃子收敛止泻为辅药;五倍子根皮、地榆 (炭) 、白头翁、车前子凉血, 止血, 清大肠血热, 利小便分清浊为协同药。炒炭是为了加强止血止泻功效;西药安乃近配合酵母片用效果良好, 中西药结合共同组成治疗牛冬季腹泻的良方。此方剂轻症病牛服用1副, 重症2副;小牛按具体情况减量。

5 小结

牛冬季腹泻多因机体外侵风寒, 内伤食滞, 饮食冰冻水料所致。中兽医认为本病由湿热内蕴, 损伤肠络, 迫血下行所致。腹泻牛多数少尿, 原因系水分多以肠道排泄。治疗最好通过渗湿利水, 分清别浊, 使水分各走其道, 腹泻自止。若直接用止泻药, 腹泻也能止住, 但肠道有毒物未排出, 还能引起瘤胃酸中毒和瘤胃臌胀。

以上西药方剂有磺胺脒片和安乃近片, 为防止因磺胺脒、安乃近引起的酸中毒和臌气病发生, 配合碳酸氢钠、酵母片、胃蛋白酶可保护胃肠黏膜, 免受肠内容物的刺激。中西医结合, 达到协同效应, 共同治愈本病, 并恢复脾胃消化功能。

牛破伤风中西医结合疗法 篇9

1 病原

该病的病原为细长的杆菌, 常单个存在。有鞭毛, 能运动, 无荚膜, 易产生圆形芽孢, 大于菌体。位于菌体一端呈鼓槌状的厌养菌, 革兰氏染色呈阳性, 但老龄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该病菌的繁殖体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 煮沸5min即可死亡, 一般消毒药均能在短时间内将其杀死。但该病菌的芽孢体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在土壤中能存活几十年, 煮沸90min或高压灭菌20min才能将其杀死。局部创伤消毒可用5%~10%碘酊、3%过氧化氢或0.1%~0.2%高锰酸钾溶液。

2 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肥育场中青年牛和繁殖牛一样, 在春季发病率高。除牛感染本病外, 其他家畜与家禽也可感染。所有的品种、性别、年龄的牛均能感染本病。但3岁以内的牛较多发。破伤风梭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和草食牲畜的粪便中, 被污染的土壤成为该病的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皮肤创伤感染, 如断角、断脐、上鼻环及产后感染等。该病一般呈零星散发。

3 临床症状

病牛发病时体温正常, 肌肉僵硬, 张口困难, 运动拘谨, 呆立;反刍和嗳气减少, 瘤胃臌气, 随后呈现头颈伸直、两耳竖立、牙关紧闭、四肢僵硬及尾巴上举等症状, 严重时关节屈曲困难;对外界刺激的反向兴奋性增高不明显, 病死率较低。

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如肌肉痉挛、强直, 并找到受伤处, 可初步确诊。采取病料制成乳剂, 注射小鼠尾根部, 经2~3d, 会出现本病的特有症状。或采取病牛全血0.5m L, 注射小鼠臀部, 经18h后, 出现特有症状。

5 预防方法

注意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 防止牛受伤。在发病较多的地区, 每年定期预防注射1次破伤风疫苗, 成年牛注射1m L, 注射后21d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为1年。第2年再加强免疫1次, 免疫期为4年。幼牛出生后5~6周注射0.5m L;牛只一旦发生外伤, 应及时清创、消毒、治疗。

6 综合治疗措施

6.1 处理外伤

外伤的处理极为重要, 伤口及周围的被毛要剪掉, 用双氧水擦洗伤口及周围, 对伤口的擦洗应直到流出鲜红色血液为止, 然后在伤口及周围涂抹碘酊。

6.2 西药治疗

处理创口、减少毒素继续产生, 创口可用3%双氧水进行冲洗, 创口愈合者进行扩创, 用5%碘酊消毒后, 撒碘仿硼复合剂。创口周围注射青霉素类万单位, 清除感染;精制破伤风抗毒素15万IU, 分2次肌肉注射, 首次适当加倍, 次日15万IU;青霉素200~250万IU, 2次/d肌肉注射, 连用3d。

6.3 中药治疗

苍耳草 (去根) 500~800g或干苍耳草120~150g, 水煎汁候温灌服, 1次/d, 连用5~7d。

大蒜 (以独头蒜为佳) 65g, 天南星、防风、僵蚕、蝎子、构骨根各32g, 乌梢蛇16g, 天麻、羌活各14g, 蔓荆子、蒿本各13g, 蝉蜕10g, 蜈蚣3条, 水煎汁加黄酒300g灌服, 1剂/d.头, 连服2d。曾用上方治疗病牛18例, 治愈17例, 其中1例因过迟用药无效。

甘菊花、辣椒蒂、构骨根各32g, 沙参25g, 独活、僵蚕、白芷、蔓荆子各16g, 乌梢蛇、草乌、川乌各14g, 防风、蒿本各13g, 蝉蜕10g, 钩藤5g, 水煎汁灌服, 每头1剂/d, 连服3剂。用此方治疗10余头病牛均痊愈。

乌梢蛇1条, 全蝎35g, 制南星40g, 天麻40g, 僵蚕40g, 羌活35g, 荆芥35g, 防风35g, 白附子25g, 细辛20g, 生姜25g, 朱砂少许, 煎水喂服。

6.4 加强管理

上一篇:两全下一篇:会计操作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