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电专业英语教学

2024-05-23

高职电专业英语教学(精选十篇)

高职电专业英语教学 篇1

一、ESP教学理论

ESP是指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关于ESP比较权威的定义是由Hutchinson和Waters提出的:ESP is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in which all decisions as to conten and method are based on the learner’s reason for learning.ESP是一种教学方式,它的内容与方法以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为出发点,它与某种特定的职业或学科相关,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需求开设的英语课程。Strevens 1977a版的定义具有代表性。他认为ESP课程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交际需要。他的1988版中的定义更为详尽,包括四个著名的根本特点(absolute characteristics): (1)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别要求。(2)课程必须在内容(主题和论题)上与某些特定的学科、职业及活动有关。(3)重点应放在努力使词法、词汇、篇章结构与那些特定的活动相适应的运用上。(4)必须与EGP(普通英语教学)有鲜明的对照。

二、高职电专业的英语教学现状

(一)学生。

首先,电(工科)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整体较弱,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存在抵触或畏惧心理;其次,大多数高职院校将该课程安排在第二或第三学期,这时的学生还未开始专业课程的学习或对专业知识接触很少,而电专业英语与电类相关知识联系紧密,缺乏基础的专业知识会增加学习的难度。

(二)教师。

目前,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从事电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有两类,一类是英语专业的教师,他们英语基础扎实,口语水平较高,但缺乏相应的电专业基础知识,在讲授过程中往往会偏重语法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种是电专业的教师,他们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但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较低,导致课堂上专业知识讲解过多,忽略了专业英语对学生英语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要求,背离了电专业英语教学的初衷。

(三)教材及教学方法。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ESP教材,与高职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得不够紧密,大都偏重知识的介绍,对实际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有些教材忽略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内容,只是单纯地阅读文章,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更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ESP教材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教材内容广而全,涉及学生所学专业各个细小的方面,内容没有重点。

2. 模式单一。市场上大部分ESP英语教材依然沿用传统的“课文—单词—注释—练习—语法—阅读材料”这一模式。大部分学生在几年的英语学习后已经厌倦了这样的英语学习模式。因此,这样的教材也挫伤了学生学习专门用途英语的积极性。

3. 教材内容偏难。ESP英语的有些教材直接借用国外原版教材,内容专业复杂;有的可能选择了本科生的专业英语,程度提高;大部分不能把注重专业知识和注重英语语言的训练相结合,在内容上不能把语言与相关专业知识衔接起来,语言难度较大。这样就不能体现“实用、够用”的原则。

此外,专业英语的教学一直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讲课模式,对于课文中涉及的电子设备和工作原理,很难通过板书描述清楚,学生很难理解。

三、高职电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转变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课堂的教学内容有局限性,电专业英语的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使学生经历“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完善素质”的过程。

(二)合理安排课程教学时间。

根据电专业对英语基础和专业知识的要求,电专业英语课应安排在基础英语、电路基础、电路分析、数字电路技术、模拟电路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之后。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1. 明确教学重点

电专业的高职学生,在专业英语学习之前,已经有多年英语学习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读写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英语语法等基础知识的训练及学习不必重点进行,而应重点体现单词、句子和整段文章的翻译技巧,注重用英语准确表达专业知识。

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电专业英语授课的专业有电气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等,教学内容涉及电类的各个专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专业方向和掌握知识的程度,挑选适合学生学习的文章进行讲解,也可以将部分篇章作为延伸部分,课后阅读。

3. 适当调整教学方法

教学方面,以学生为中心,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和具体专业,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辅助及延伸部分的教学。课堂上,在阅读和理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知识内容,形成专题,突出鲜明的教学主线,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同时在课堂外,要求学生阅读最新的资讯及相关的文献,充实词汇量,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速度,同时加强学生专题研讨、小组合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如每个专题学完之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关于某个专题的调研与讨论,形成成果回到课堂以课件、报告等形式汇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 采用科学化的教学手段

电专业的学习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图示表达,形象直观的图示比枯燥的文字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的展示,可以使抽象的讲解具体化,增加知识的亲切感,提高感性认识,对理解电专业英语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就可以抽出一部分课时,带学生到实训基地实地学习,使学生身临其境,在体验中,将抽象的词汇和具体的电子元件,工作过程结合,形成深刻的记忆。

5. 注重培养实际运用能力

在注重课本基础知识讲解的同时,重视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由简到难,如从能看懂电子设备上各种英文标示,到对电子产品英文说明的翻译,以及对某个电子设备工作原理的描述,等等,力求使学生在工作中能自如应对工作中对专业英语的需求。

(四)提高电专业英语教师综合素质。

Dudley Evans和St.John认为,合格的ESP教师应当充当五种角色:(1)他首先是个合格的英语教师;(2)他必须是个合格的课程设计者,并能为学生提供实用可行的教学资料;(3)他既是专业教师的合作伙伴,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4)他必须是个合格的教学研究人员;(5)他还应该精通ESP的测试与评估,能根据教学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时的分析和总结。

因此,不管是由专业教师还是由英语教师担当电专业英语教师,都应当针对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利用培训或进修的机会提高自身素质,做到既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又精通电专业知识。

(五)选择合适的教材,科学备课。

电专业英语的教师可以选择几本不同编排体系的电专业英语教材,搭配使用或针对本校学生实际自编一本难易适中的教材。此外,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突出重点,难易结合,由易到难。对于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背单词难的问题,尤其是电专业术语难记忆及专业英语词汇与普通词汇差别大的问题,专业英语教师在备课时要强调专业术语的使用及记忆技巧。

总之,要做好电专业英语的教学,就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并精通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的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采用适合学生的教材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将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将来综合素质的提高,拓展学生的专业领域。

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某个教师单个的力量所能完成的,需要所在学校的领导和全体专业教师通力合作,不断总结和完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最终制定出适合本校学生和本校实际的电专业英语教学体系。

摘要:国际间交流、合作加强, 对高职院校电专业人才的专业英语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电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针对电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从教学理念、课程教学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培养和教材建设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ESP,高职电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 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A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69-91.

[2]Dudley Evans, St.John.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156-159.

[3]Stevens P..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A].In:Tickoo M.ESP:State of the Art[C].Singapore:SEAMEO RegionalLanguage Center, 1988.

浅谈高职院校电类专业校外实训模式 篇2

王萱

[文章摘要] 校外实训在高职电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了校外实训对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在介绍国外运作模式及功能定位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高职电类专业构建校外实训基地的几种实用方法。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电类专业 校外实训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他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要紧密结合实际,以满足经济建设第一线的需要为最高目标,强调与产业界的有机结合。电类专业是工科高职院校主要学科之一,同其他专业相比,电类专业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培养技能的操作性强、培养目标的复合性高、专业应用范围广。

一、高职电类专业校外实训的作用 为了培养具有优秀职业素质的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地为学生提供相关专业的实践机会。在高职电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校外实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职业教育重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技术和能力的培养。电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课程来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因此,高职教育要注重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需要,在应用、技术、技能等方面加大实训力度。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锻炼,学生可以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毕业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所从事的一线生产工作,克服以往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相互脱节的现象,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工作环境,缩短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

2、完善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理论教学体系,二是实践教学体系。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电类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较成熟,而其实践教学体系则相对不够完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滞后性更加显现出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国内高职院校普遍认识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是逐渐完善电类专业教学体系的有效方法,也是促进我国的高职电类专业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根本途径。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培养生产一线高级技术专业人才的教育模式,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企业及相关部门的欢迎。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其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高职电类专业实现其教学模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广泛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完善了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同时,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有助于课堂理论教学的进一步深化,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

高。

二、国外校外实训基地模式及其功能 工业化国家职业教育的历史较长,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法。除了理论教学外,国外的很多高职院校也大量引进实践教学内容。电类专业除了通过实际电路分析、电气设备环境模拟和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外,还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例如,高职管理类专业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方面的做法应值得借鉴。虽然具体的做法多种多样,但主要模式可归纳为如下两种。

1、“合作制”模式

“合作制”模式就是学校与有关企业之间本着“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合同的形式建立一种长期合作关系。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在人才供给、技术服务和员工培训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反过来,企业也将无偿或有偿地为学生提供实习锻炼的机会,成为学校定点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通过这种定期或不定期的实训工作,可以将在学校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有利于强化专业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事实上,在国外十分流行的这种“合作制”模式,不仅有利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且因为它能方便地将企业与学校联系起来,沟通了人才市场上的供需主体,使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明确,所以它也能使企业获得更满意的人才,是能实现“双赢”乃至“多赢”的一种模式。

2、“实体制”模式

“实体制”模式就是高职院校自办企业,或

者学校以企业的模式进行运作。此时,学校就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学校既是企业,企业又是学校,二者融为一体。在这种模式下,学校自身就是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以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从事相关的管理实践工作。毕业后,学生通过在“实体制”式校外实训基地的训练而被铸造成为优秀的职业技术人员。

例如新加坡的一些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就注册为法人实体,建立了“实体制”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一年级时,就进入本专业实训基地进行见习或简单的操作,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对本专业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后续专业技能的培养打好基础。

“实体制”模式可以使学校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学校的运作成本,方便实训教学;同时还可以使学校利用学生的劳动进行创收,做到“以学养学”。因此,“实体制”模式也可谓一举两得。

事实上,通过以上模式建立起来的高职管理类专业实训基地,在功能上是存在很大区别的。由于高职管理类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应接受不同的实践训练,所以,学校也应针对这些实训任务建立不同的校外实训基地。如果按照功能进行划分的话,国外高职管理类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①认识型实训基地

认识型实训基地,主要是通过学生对相关企业的参观、走访,来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这类实训基地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使其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便对本专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类实训基地往往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③生产(毕业)实习型实训基地

生产(毕业)实习型实训基地是指学生从事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的一种基地类型。在真实的环境下顶岗实习,不仅能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水平。因此,这类实训基地是诱导、培养和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

产学研型实训基地

建立产学研型实训基地是校企之间相互服务的最有效途径。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和技术优势,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利用资金和设备优势,为学校提供实训场所。以这种互帮互助的实训基地平台,双方还可以在科研方面加强合作,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

三、国内高职院校可采用的几种方法 高职电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按照高职电类专业的教学特点,结合实训教学的体会及国外实训基地的构建模式,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电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构建方法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1、通过实训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

我国的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其中的很多内容会使学生感到抽象和空洞。如果没有“眼见为实”的感性认识,学生的学习就会十分盲目,态度也会变得十分被动。由于电类专业

知识本身就相对抽象,所以这种现象在电类专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电子专业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有《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高频电子线路》、《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电器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等课程。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到这些课程时,由于缺乏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往往难以理解相关的管理概念与技术方法。为适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最常用的办法就是通过实训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这种实训基地,最初一般由实训教师或相关的专业教师与企业进行联系。如果在长期的合作中双方产生了信任,有意进一步加强协作,学院或院系就可以与企业进行沟通与协商,并以此为基础拟订“校外实训基地协议”。成立校外实训基地。

“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实训教学成本较低,具有实训内容丰富多样、真实感强的特点。这种基地的构建,一方面需要实训教师长期不懈地与企业保持联系;另一方面也需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因为在我国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企业首先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积极性仍需调动。

2、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构建“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

为了提高毕业实习的实际效果,学校应建立一定数量的生产(毕业)实习型及产学研型实训基地。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建立这类实训基地的常用方法是,通过校企之间的长期合作来构建“合作制”的校外实训基地。

与前述“协作型”模式有所不同,“合作制”

模式的合作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了实训安排、科技转化和职工培训等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包括了专业设置的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等内容。构建“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效途径有:

(1)成立专业委员会,积极吸收企业家进入专业委员会。电类专业委员会一般由企业和学校的相关专家组成。以专业委员会为平台,学校可以及时了解与本专业发展有关的科技动向、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等信息,同时还可以加强本专业师生与生产一线的联系,最终促成“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

(2)与企业合资办学,成立股份制学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教育系统的投资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同时,有远见的企业家也开始注意到操作型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开始注意培养既熟悉本企业的组织文化,又愿意长期为企业效力的技能型人才。此时,如果企业能够以合作办学的方式参与学校事务,就可以用“订单式”的方式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当然,在此过程中,企业对高职院校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也会尽力支持与认可。

3、通过创办经济实体,建立“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参考文献

根据电类专业的特点,高职院校可鼓励相关专业实训教师在有关部门指导下组建经济实体,建立“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因为电类专业工作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要求相对较高,并不一定要求有很多的设备和投资,因而风险较小。

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如果学校能够提供担保注册一家电器公司,为社会提供工程管理咨询、电器设备安装与维修服务工作。则不仅能够方便地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实训需要,而且还能为年轻教师提供一个工程技术平台,扩大研究视野,充实工程技术实践经验。

以专业为依托的经济技术实体应该以学校为投资主体,由职业经理和专业教师共同经营,实行独立核算。由于相关专业的师生能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日常运作中,具有很强的真实感。所以“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既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又可以节约实训成本,甚至还能为学校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学校管理模式下,各利益方的经济关系存在诸多含混之处。所以与其他方式相比,该方式的风险较大,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高职电专业英语教学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

[作者简介]韦秀姬(1954- ),女,壮族,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实验师;秦培林(1966- ),男,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广西 南宁 53000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149-01

一、高职教育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电类各专业相关课程(例如电工、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单片机等)的教学中,传统模式为“理论课+实验课”。理论课在教室里采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或“粉笔+黑板”的方式,以逐个知识点的讲授为主;实验课在实验室环境下人手一机练习。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是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过后不易理解知识点。

模拟电子技术课作为电类各专业中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它是专业基础课,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学习提供支撑;同时也是一门专业课,可直接面向电子行业的就业岗位。从对历届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该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并不令人满意。许多后续专业课教师反映,由于学生相关的模拟电子知识基础不扎实,导致上专业课时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重新复习以前的课程。但从课程教学计划的课时安排上,该课程所占的课时又是所有基础课中最多的一门。究其原因,模拟电子课程理论性较强,又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加之传统教学方式采用“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学习兴趣,且课堂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抄写教师板书和整理教师笔记上,真正用于理解知识点的时间很少,若有一个知识点脱节,学生便会越听思维越迟钝,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而且,实验课放在理论课程的一个星期之后才上,因此看似简单的许多实验,许多学生却因为回忆不起相关理论知识而无从下手,造成了理论课和实验课严重脱节。如何能将理论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案例教学法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国外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它运用对实证(即某个实际问题,又名案例)的描述引入情景,引出分析、演绎、推断、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具体地讲,就是通过引入一个案例,将学生带入思考环境中,通过讨论和争辩从而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新的知识点。通过新知识点基本功能的讲述,实现该案例的基本功能,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完善这个案例。整个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的主角,既可以从自己或他人的正确决策和选择中获取知识,也可以从承受的错误中学习,进而引出新知识点的全部功能或各种用法。在实验室环境下,我们边讲边练,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实验来检验理论争论的结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二)案例教学法范例

1.半导体二极管教学案例。PN结是所有半导体元件及IC芯片制造的基本单元。学习并理解PN结的单向导电性能对学好电子技术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起码的最基础的知识,但PN结的原理是很抽象的,对于初学电子技术的高职生是件困难的事情,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法只在课堂讲原理,然后做实验,大部分人是无法掌握的。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把课堂安排在实训中心,每三人一小组,每组提供一块万用表,以及金属外壳及塑封外壳二极管各一只,还有长度粗细与二极管相似的金属和塑料各一根。首先让同学自己轮流测量它们的电阻特性,并做好记录,然后要求每个小组提出在测量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是什么?经过半个小时的测量,各组提出的问题几乎都是相同的,即二极管有单向导电性能、二极管有正负极之分。

为什么外形、长短、粗细相似的物体,只有二极管才具有单向导电性能呢?这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通过亲自测量比较,使原本很抽象的半导体理论变得具体生动起来。在同学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老师上课变成了为同学解答技术问题,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在上课过程中同学还不时地提出新的问题,如二极管正负极怎样测判,二极管损坏了会是怎么样的,等等。课堂气氛热烈,实现了“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教学时间比传统教法时间还少,但教学效果100%令学生满意。

2.晶体三极管教学案例。三极管的教学包含两个内容:(1)三极管的结构;(2)三极管元件的测量(包括三极管的类型以及元件是否损坏)。

我们的做法是先把学生划分为多个实验小组,每个小组的实验桌上给出一个简单的实验实例,用二极管串联一个电阻和一个小灯,让学生控制开关,接通电源,观察小灯是否能点亮(见150页图)。然后拿出一个三极管,让他们从三个管脚中任选两个管脚去代替二极管,看是否能点亮。通过多次实验,学生发现某些管脚的搭配能代替二极管,使得小灯点亮,而某些管脚却不能。接下来给学生讲述三极管的基本结构,即三极管是由两个二极管构成的。由于二极管的PN结测量学生已经在上一次课中学习过,所以他们很快就利用数字万用表的二极管挡位测出了三极管各个管脚的极性,经实验小组内讨论后,绘制出三极管的结构图并判断出其类型。接下来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下一些已经损坏的三极管,让他们接入电路后比较现象,然后根据刚才绘制的三极管结构图和万用表对这些三极管的类型和好坏进行判断。

3.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分析。在上面的实例中,教师通过具体的实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动手测量、小组讨论了解了三极管的结构并掌握了三极管类型和好坏的测量方法。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只是简述了三极管的基本构成,并协调实验元件和设备的分发、管理以及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对采用“案例教学法+实验室环境”的两个班108名同学进行调查,结果是:完全掌握的学生为58人,占54%;掌握大部分知识的为41人,占38%;觉得课程太难、学不会的为9人,比例为8%。教学总课时(理论+实验)和以往一样,但在时间搭配上进行了灵活调配,使得教学课和实验课融合在一次课中,学生普遍反映课堂的学习效率有了极大地提高。我们在模拟电子技术实训中也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两个班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实验室环境”的教学法,实践证明,这些班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远高于传统教学法的班级。从结果来看,有90%以上的学生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实训任务,其中还有相当多的学生提前完成实训任务;而采用传统教学法的班级,仅有70%左右的同学能完成实训任务,部分同学还是延长了实训时间才完成的。

三、在高职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案例教学法利用青年人好奇的特点,培养他们的积极参与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与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懂得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是把抽象的物理过程变为具体的操作过程,用工作结果展示和验证工作过程,在操作过程中同学自觉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答案,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实施案例教学的实质,不仅是重视知识传授,而且关注知识应用。知识应用是学生能力的最终体现。教师组织积极有效的实验教学课堂互动,变简单传授知识、灌输技能的方法为学生对实验基本理论与概念之间关系的识记和理解,学生不仅动手而且动脑,体验实验过程使记忆更加深刻,学生实验技能掌握的层面在横向与纵向开始延伸,专业理论内涵的理解更加明晰,智慧的火花在一些学生中开始形成和发展为创新思维。

3.容易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高职生形象思维强的优势。案例教学法是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手段之一,特别适合职业教育。高职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电类课程一般比较抽象,理论知识较多,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充分发挥高职生的潜能,是一种比较适合高职生层次的实用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高职电专业英语教学 篇4

《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密切结合。将考证内容融入到相应的工作任务中, 其中的部分项目直接对应到“维修电工”考核工种中的某一鉴定点, 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 也能获得“中级维修电工”、“高级维修电工”等职业资格证书。

我们通过对制造类企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类岗位技能需求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后, 对《电气控制技术》的教学大纲进行了调整, 着重突出学生岗位能力和教学内容相统一、PLC技术应用和高技能考证相结合的能力培养,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和考试方法。

本课程始终贯彻高职教育制造类岗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宗旨, 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 完善《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体系, 积极实现高职教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教学内涵建设。

(一) 教学内容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实施以“跟踪新技术、强化能力、重在应用”为指导思想, 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 其中课堂教学部分划分四大模块;实践教学部分由机床线路实习和P L C实训两部分组成。

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和机械设计制造等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也是取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维修电工) 的核心课程。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低压电器控制技术和P L C应用技术, 通过学习,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以“跟踪新技术、强化能力、重在应用”为指导思想, 适合高职生特点, 循序渐进, 有点有面, 重点突出, 不断更新。

(二) 教学方法

(1) 充分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资源, 实行一体化教学

结合多媒体教学、实验室环境、企业实例进行讲授, 充分利用现有的组态软件和编程调试软件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与实验同步进行, 教、学、做一体化, 结合实验室授课, 作业与实验相结合, 结合实例教学, 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 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置实践环节

本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之一, 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强。通过多年来不断修改和完善其实践环节内容, 根据毕业生的知识、技术能力和素质结构制定实践教学标准, 由此制定出本专业毕业生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计划, 统筹安排实践性教学内容, 将基本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形成系列实践环节。利用实践教学课件和各类技能题库进行指导和演示, 安排合理的阶段性实验实习环节, 突出与技能考证知识的测试和运用, 技能训练以“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 利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在实训中心, 教师与学生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生产环境中进行综合性的技术训练, 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现、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 在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结合实际课题库、师生互动研究的辅助教学模式

该方法在课程后期的学习中起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学生课后也可以通过它来重温课程所学内容。

(三) 《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电气控制技术》课程采用过程评价、分项目考核方式, 具体方案如下:

过程评价分理论与实践两部分, 主要是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考核按照各项目分开考核。

以笔试形式对各项目主要知识点进行考核, 其中项目一的分值占1 0%, 项目二、项目三、项目四、项目五的分值各占5%, 理论部分的分值共计占3 0%。

以专项技能实训考核形式对核心技能进行强化训练与成绩考核, 分5个技能项目, 分值各占1 0%, 主要考核根据典型控制线路原理按工艺要求进行安装接线、编程、通电试运行的能力, 以及根据常用机械设备电气故障现象分析原因并能进行故障检查与排除的能力。

根据项目任务书、各项目思考题完成情况和平时作业、学习态度、小组合作完成情况等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进行考核, 分值占2 0%。其中各项目的核心知识考核与职业资格“维修电工”理论考核内容紧密结合, 各技能训练项目围绕职业资格“维修电工”的操作考核内容, 并根据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考核, 考核成绩既是考证项目成绩, 也是课程相关项目的技能考核成绩。

(四) 教学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反映在学生学习成效上, 主要有:

1、多位同学分别获省级维修电工技能大赛一等奖 (直接晋升为高级维修电工) 。

2、近年来, 学生参加维修电工考证合格率逐年上升, 现保持在9 0%以上, 取得高级维修电工证的学生逐年增加, 合格率也不断提高。

(五) 课程特色

1、课程教学特色:

针对高职教育培养特色, 初步构建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岗位技能→技能考证→综合应用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较有效地解决了目前高职院校该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技术知识与岗位技能融合的问题, 构建了“课程学习与技能考证、课程实习与岗位技能、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课程改革与教材创新、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较好地体现了工学结合和“双证”融合理念的实践教学模式。

2、课程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特色。

本课程教学全过程通过多媒体应用、网络教学资源、技能考证实训、企业课题指导等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较好地体现了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 并通过对《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和实施, 探素了以证代考、考试与考证相结合的尝试和改革,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创新教材、做好教案、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实践性教学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李崇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硅谷.2008年第20期

技校电类专业模块化教学浅析 篇5

一、模块化教学的利与弊

模块化教学的目的在于用最短的时间和最有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某项技能。模块化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教材是基于对每个工种的任务和技能的深刻分析,严格按照工作规范,开发出不同的教学模块,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还包括一个特定技能的详细工作步骤,它强调学以致用,具有较强的教学灵活性。近年来,随着与国外教学交流合作的增多,许多合作单位引进了新加坡、台湾等职业教育的一些教学模块,他们所设计的教学模块,职业针对性、实用性很强。这些成功的教学经验,对职业(技工)教育教学很适用,很有启发意义。当然,由于模块的细化,理论知识的深度必然受到局限,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弊端。

二、本校电类专业的模块化教学初探

1.联系教学实际,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别进行,理论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实习教师更关心实际操作训练,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存在着理论学习比较抽象,不利于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学习内容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无线电工艺》《电子测量与仪器》,这两门课的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反映太抽象,不易懂。结果在实习过程中,还得重复讲授,造成时间上、课时上的浪费。针对这一问题,要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加强对教务和实习部门的协调,从95级电子技术专业开始,将《无线电工艺》《电子测量与仪器》这两门课由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过程中,结合具体课题讲授。期末考试设有《技能卷》和《理论卷》,《技能卷》考核技能实训的相关课题,《理论卷》则考核《无线电工艺》《电子测量与仪器》及《专业技能训练》的相关内容,学生虽然觉得有点压力,但也认为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密切,学习热情更高。教与学互动积极,学生接受能力明显增强。通过实习,他们掌握了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能用仪器验证被测电量、参数和波形,这样能树立技校学生的自信心。

2.选择最佳切入点,扩大课程范围和专业

三明市机电技工学校是从厂办技校分离出来的,原学校规模较小,专业教师紧缺,电类专业教师都是从工厂选拔调入技校的,这些人员均有十年左右专业技术工作经验,熟练掌握了各种操作技能,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技能操作能力,能很好承担起教学任务,成为电类教学的一个独特优势。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中,要注意发挥这一优势,将《无线电基础》《无线电工艺》《电子测量与仪器》《电子电路基础》《电子专业技能训练》等课程进行合理取舍,由实习指导教师在无线电装接专业实习教学中讲授。通过这种改革,一是减少外聘教师的麻烦;二是减少理论授课时数,增加实训课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三是提高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更受学生欢迎。随着技工教育资源整合改革的深化,技校整合后,相关专业教师又对维修电工专业进行这种教学尝试,将《电机与变压器》《电力拖动与控制线路》这两门课也结合在实习教学中讲授。每学期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教学按一定时间比例交叉进行,以实际操作训练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突出操作技能的训练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习中遇到问题时,学生学会翻看书本找答案,或向老师提问,得到指导,解决问题,提高了专业学习的自主性。

三、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对近十年来接受学生生产实习及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走访调查发现,学生在自已所学专业工种方面,技能熟练,动手能力强,岗位上手快,能胜任工作。早期毕业的学生现在都是单位的骨干力量,相当数量学生成为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有的还带着学弟们在自主创业,自我发展。这也说明,学校所采取的教育教学方式是正确的,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引导是有利的,社会效益也是明显的。

四、采用模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三明市机电技工学校的电类专业采用模块化教学后,在取得教学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

1.对授课教师素质要求提高了

采用模块教学,要求教师既要精通理论知识,又要熟练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真正具有“双师型”的教学能力,而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目前缺乏,年轻老师实践经验不足,而有这方面教学能力的老师,教学工作量又很重,这无疑使教育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各专业班级无法平衡。

2.需要适合模块化教学的教材

模块化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一个大模块中,又由多个小模块构成,它要求每位授课教师要根据不同模块自编或自写培训教材、教案,而编写教材对于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说困难还是比较大的,它不仅仅是教师的工作量问题,而且还受教师本身知识面、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模块化教学教材建设是推行模块化教学的关键。

3.对教学工作量的平衡产生了矛盾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校的教学安排分为理论教学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学两个部门,教务科负责理论教学的调配和安排,实习科(实习工厂)负责实习指导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而模块化教学只能在实习工厂进行,对部门、对老师工作量的考核将产生不平衡的矛盾,这样不可避免地会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五、推行模块化教学的思考与对策

由于模块化教学对授课教师要求的提高,学校应多组织实习指导教师参加自学考试、网络教育,以提高其理论水平;组织理论课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并积极鼓励专业教师报名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省、市级技能大赛,促其成长;鼓励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提高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根据各自学校特点,组织力量,加强适合本校模块化教学的计划编制及校本教材编写,以解决教材问题。

加大各专业的模块化教学推行力度,加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缓解教学工作量不平衡的矛盾。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得出,技工教育应优先考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了职业能力,在工作岗位上就能体现个人价值,就会有奋斗目标,也利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对未来的发展就会充满信心。因此,模块化教学,符合技校学生实际,不仅适合电类专业,也适用技校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

高职电专业英语教学 篇6

一、高职院校现代EDA技术职业技能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到目前为止, 我国开设EDA技术课程的高等职业院校已经相当普及, 推广面很广泛, 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条件的学校已在课程设置、内容安排、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投入, 一大批E-DA实验室相继建立起来, 出版了大批高职类EDA教材。但由于培养思路、目标认识等不同, 表现出各校开设EDA技术课程仍然存在诸如层次不齐、方法手段单一、运用面不广等问题。

1. 课程所使用的器件、工具和选用软件, 五花八门, 技术层次不齐

将EDA技术作为电子类专业核心技能目的是让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当今先进的电子电路设计技术。但目前一些功能较简单、支持器件少、不支持新型器件的软件仍为大部分院校所采用, 有的院校开设PRO-TEL99, 有的还开设EWB, 有的开设Multisim2001, 但是在实际开发中这些软件有的已经不用, 还有的也很少使用。比较系统、完整的开展Protel DXP、CPLD与FPGA器件、QuartusII开发软件、Multisim2009等当前的主流器件、新技术、新工具的院校不多。

2. 能力培养路线不清晰, 课程结构不合理, 思路欠明确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EDA技术的能力培养是以单开设EDA课程为主, 课程内容一般设置为一个学期内完成, 教学安排为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单片机顺序执行, 其中以理论课为主进行内容的讲解, 实验课程主要以验证实验为主, 外加一部分综合实训内容, 造成课程结构上和技能培养上的缺陷。

先开设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使得两课程在教学当中无法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将EDA仿真软件引入教学, 发挥EDA仿真软件在提高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和解决电子课程教学中关键问题的重要作用, 也不能充分发挥电子技术在人才培养中的应有作用。单开EDA课程又使得教学内容与前后课程难以有机结合, 前后衔接力度差。如电子制图课程、PCB制作课程必须要掌握protel制图制版技术, 电工电路、电子技术等课程要用到Multisim2009软件进行仿真, 电子综合设计与课程设计中大量运用QuartusII软件、CPLD与FPGA器件。可以看到EDA技术在电类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中大量的被运用, 但当前高职电子类EDA技术能力的培养没有将教学实践和专业课程体系紧密的结合, 比较单纯的开设课程, 孤立开展的课程教学, 没有注意EDA技术与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 是一种比较孤立地理解、学习软件和硬件的教学模式。

就如何统筹考虑全过程对EDA技术能力培养, 大胆进行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本文从三个层面研究如何在高职电类专业学生中开展EDA技术教学。

二、准确定位高职EDA技术能力培养目标, 三个层面多阶段全过程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技术能力

从利用EDA软件开展电子工艺实践———实施电路设计仿真———进行电子电路设计与综合三个层面建立高职电类专业EDA技术培养体系。根据技术培养目标将EDA教学按照难易程度以及在课程体系的先后顺序, 精简EDA技术当前的主流软件、新型器件、新技术、新工具, 开展教学改革, 从PCB设计、电子电路设计仿真和电子电路设计与综合三个方面分解细化EDA技术, 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技术能力。

1. 学习EDA软件开展PCB设计与制作, 培养电子产品制作工艺实践能力

以选取ProtelDXP软件作为基本工具, ProteDXP软件是业界应用最广泛的印制电路板 (PCB) 的设计工具之一。

学习ProtelDXP软件, 可以说是电类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工具。即应用计算机进行电路图的输入、存储及PCB版图设计的EDA软件工具, 使人们摆脱了用手工进行电子设计时的大量繁重、重复、单调计算与绘图工作, 并逐步取代人工进行电子系统的设计、分析与仿真。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电子线路, 利用软件和PCB制版系统相结合完成电路原理图设计与规划, 完成对电路的构思到电路原理图的搭接, 从仿真调试到元器件参数的确定, 一直到生成所需要的印制电路板图, 制作成印制电路板, 实现PCB设计与制作的无缝对接。

2. 掌握EDA软件仿真能力, 培养电子产品先进设计、测试与开发能力

以选取Multisim2009、Proteus软件作为电子电路设计仿真的工具, 来学习电子电路设计仿真、开发仿真与虚拟调试技术。

在现代电子线路和系统的设计过程中, 仿真分析是节省设计时间、节约设计费用、提高设计效率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高职的EDA教育中, 应注意开展电子线路与系统仿真设计的教学。目前国外已有很多性能良好的电路和系统分析、设计、仿真工具, 它们提供了大量的元件、工具库以及多种在屏虚拟测试仪器, 可进行数模混合仿真和多电路分析, 一旦电路或系统设计、仿真结束, 就可根据设计结果迅速进行PCB版图的自动布线, 完成PCB的设计。

使用Multisim交互式地搭建电路原理图, 并对电路行为进行仿真, 通过Multisim的虚拟仪器技术, 完成电路测试。使用Proteus仿真单片机及外围器件, 实现从原理图布图、代码调试到单片机与外围电路协同仿真。在电类课程的教学中, 一些内容较难、图形较多、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达或不易理解的抽象、复杂的变化过程, 通过EDA的仿真, 以波形、曲线或数值的形式生动直观地演示出来,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对所授内容的理解, 还可以节省课堂板书时间, 扩展讲授内容, 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了解EDA软件设计、开发与综合能力, 培养电子技术系统设计综合能力

以选取典型CPLD器件、硬件描述语言VHDL、软件平台QuartusII作为学习EDA综合开发应用和IC设计技术的平台。

在高职电类专业推广CPLD/PPGA技术的教学将使学生在学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之后, 能够熟悉并掌握现超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的设计、仿真及开发应用技术, 以跟踪现代数字电子技术发展、应用潮流与趋势, 为他们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专业工作需求打好扎实的技术基础。在这一方面, 选择好适当的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类型、型号和开发系统是至关重要的。一般要求所选择的可编程逻辑器件应是国际主流应用系列, 芯片应有足够功能与集成度;相应的CPLD/FPGA开发系统除应具备较强大的开发功能外, 还应该较为简单易学, 适合高职教学的时间与功能需求。虽然目前市场上百万门级的超大规模CPLD/FPGA问世, 但目前对于高职采用10000门集成度的芯片是较为恰当的。因为该档次的芯片不仅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 用该档次芯片构成的片上系统的功能也基本能满足一般教学的需求。

专业学习主要是在EDA软件平台上, 根据硬件描述语言完成的设计文件, 完成电子系统从软件到硬件系统的逻辑编译、逻辑化简、逻辑分割、逻辑综合及优化、布局布线、逻辑仿真, 适配编译、逻辑映射和编程下载等工作的工作过程与方法, 学习并运用平台与工具, 结合小型电子电路、课程设计、电子竞赛等相关课题开展EDA工程实践训练。

三、打破单一课程结构, 多手段、分阶段、全过程开展EDA技术培训

由于EDA技术广泛应用到电类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与培训中, 因此单开《EDA技术》课程肯定会引起课程的衔接问题, 造成专业课程体系的不完整。我们认为, 打破单一课程结构, 多手段、分阶段、全过程开展EDA技术培训, 是EDA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的必要手段。电子技术系列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以及“电子系统设计”等课程。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电子技术系统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为电类专业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计方法。

EDA课程教学改革前后对比方案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改革后的EDA技术课程已经按照三个层面的设置分配到不同的试验、实训、理论等教学环节中, 通过增加实训周、调整课时嵌入理论或实践课中, 通过三年的贯通实施技术培训。

(1) 将基本软件融入到工程实训。在前期开设的电子工艺实习的基础上, 将EDA技术引入到电子工艺实习, 引入新的印制电路板 (PCB) 制作方式, 采用性价比较高的PCB制版操作系统, 使学生从电路原理图到电路版图设计再到电路板加工制作全过程学习EDA技术应用, 为学生以后的电子设计竞赛和毕业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2) 将仿真技术嵌入到课程体系。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 将EDA纳入其中, 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 从基本单元电路教学开始, 引入EDA技术, 从电子电路的绘制、设计、电路特性分析与特性参数测试、仿真等开展EDA辅助教学, 可大大避免在学习基本电路, 乃至较复杂电路原理时对电路性能分析出现误判等问题。教学实践中, 将EDA仿真软件应用于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在计算机上建立虚拟实验环境, 对教学中涉及的电子电路边讲解边实验。同时可以改变电路参数, 从各个角度对所讲内容进行分析, 并利用软件中提供的各种虚拟仪表, 以图形和数据的方式显示出来, 使学生在学习电子技术基础课的同时, 又初步掌握了先进实用的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 提高了学生对电路的理解和掌握, 使学生尽早接受现代电子工程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对电路的设计、开发和创新能力, 获得了最佳教学效果。

(3) 通过创新、竞赛、综合实训实现软硬件结合。EDA综合开发技术采用与实际综合实训课题、电子设计竞赛、课程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课题紧密结合的方式开展, 通过利用EDA技术QuartusII平台实现课题的软硬件结合。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等有着全面训练的功能。

教学改革实践表明, EDA技术将学生带入到一个全新的电子技术领域, 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同时也使大家对专业基本理论理解得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1]鲁娟娟.EDA技术与电子类专业课程的融合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 (23) .

[2]夏益民.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发展对电子类专业教学的影响[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S1) .

[3]张世德.EDA与电子技术实践课程体系建设[J], 电子电气教学学报, 2009, (4) .

高职电专业英语教学 篇7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做不到学校教学与“职业资格 (技能) 证书”考试的同步完成, 经常是学生在校学完专业课程, 通过校内考试即可。学生如要考取“职业资格 (技能) 证书”则要另外参加考前培训, 重新组织考试, 结果是费时、费力、通过率不高。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实施好“双证书”制, 必须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 将“职业资格 (技能) 证书”考试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直接引入到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

一、修订教学计划

在专业建设中把证书教育列入教学计划, 证书的取得与教学整合, 与课程结合, 既使学生学到应有的理论知识, 又能熟练掌握工作技能, 取得岗位证书, 为就业创造较好的条件。据国家职业分类标准的要求, 实现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的对接, 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 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 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所谓对接, 就是打破传统的“老三段”教学体系, 重新建构以职业能力为主体的新模式, 职业资格证书部分地取代专业教育的实践技能部分内容。将证书大纲的“应知”、“应会”融入高职课程, 实行双证并举, 是进行高职院校职业资格证书试点工作的切入点。高职院校主动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 调整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 在校内申请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 (站、点) , 做到专业教学计划中的理论知识方面覆盖中、高级工职业标准的所有知识点;技能训练方面覆盖中级工职业标准中的所有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 部分覆盖高级工职业标准中的工作内容与技能要求。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 结合学校实际, 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等方面充分结合企业需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建立“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将职业标准纳入高职教育教学计划, 将鉴定内容渗透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环节之中, 把鉴定目标要求作为教学目标要求的重要内容, 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要将行业科技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和职业技能的有关培训及时纳入教学中, 使之更符合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特别是根据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 对职业技能标准的各项要求分解量化, 深化到实践教学计划中, 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二、设计各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模块, 编写一体化教学的教材

高职院校须组织各专业的优秀教师和专家依据各自的培养目标, 设计各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模块, 并明确各模块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使得一体化教学有据可依, 有章可循。各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模块都要规定本专业学生每学期必须学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还要给学得快、学得好的学生安排拓展理论和拓展技能模块。并参照各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模块, 将原有的各门专业理论课教材和技能训练指导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编写一体化教材及相应的练习册[1]。如电专业的中级维修电工知识点主要有:电机与变压器知识, 电力拖动知识, 电器知识, 晶体管知识, 电路基础与测量知识等;技能范围, 如电工基本操作技能, 机床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技能, PLC技能等。在编写电工电子专业一体化教材时, 可将电工仪表与测量、电子技术及应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电机与变压器、安全用电、维修电工生产实习、电子整机装配实习、电子技术技能训练、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等课程进行合理取舍, 参考有关的电气杂志、期刊添加一些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知识, 并结合院校的实训状况编写《维修电工一体化教材》校本教材。

三、培养“双师型”师资,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模式

培养“双师型”师资,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模式, 为实施“双证”创造条件。即使有了再完善的计划、再完美的教材, 如果仍然采用理论教师讲理论、实习教师指导实习的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就如同空谈。所以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2]。因此, 学校要下大气力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1) 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 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组织教师进行专项技能培训, 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 (2) 让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 全面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 并让他们全面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3) 组织教师参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培训, 让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自身专业的发展趋势, 掌握最新的知识、技术、方法和工艺; (4) 实行“导师制”, 聘请从事一体化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年轻教师的导师, 让他们跟班听课, 对年轻教师在备课、上课、教学方法、操作技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使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使院校逐步拥有一支胜任各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此外, 还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注意以工作任务设计课程体系和结构, 以工作过程组织主干课程内容, 以典型产品和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带动专业的调整与建设, 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如电专业的维修电工教学可采用以下项目: (1) 车间、教室、实验室的照明线路的设计、安装与调试; (2) 电动机及供电线路的检测与维修; (3) 动力车间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 (4) 车间所有机床控制线路的检测与维修; (5) 电动机顺序控制, 交通灯控制体系等。努力做到“一体化”教师、“一体化”教室、“一体化”课程, 紧密联系, 相互渗透。

四、坚持校企合作,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坚持校企合作,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为真正实现“双证”制度夯实基础。要实施一体化教学, 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习教学的“一体化”场所, 所以一体化教学中心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保障[3]。如高职院校的电专业一般都建有电力拖动、电工电子、单片机及PLC、电力电子、数控机床、焊接、机电一体化等一体化教学中心, 此外还应按照互惠互利、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原则, 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 探索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校企合作新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内外公共实习实训基地, 改善实习实训条件, 不但使实习实训基地成为教学和培训基地, 也为逐步实施职业技能鉴定创造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双证书”是实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 特别是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将职业技能鉴定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对规范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促进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规范和评价高职教育教学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及市场发展的重要尺度。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 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的需要, 是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高职办学特色、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标志。因此, 实行“双证书”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院校电专业实行“双证书”教育势在必行。

摘要:“双证书”就是指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学历证书和劳动、人事部门颁发的技术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岗位的胜任能力, 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教育, 并将职业资格作为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文中以电专业为例, 具体探讨了如何建立有效的“双证书”衔接的教学运行机制。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一体化教育

参考文献

[1]陈顺刚.对职业技术教育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6) .

[2]姜振鹏.“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浅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 (6) .

高职电专业英语教学 篇8

在无锡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瞄准当今世界的科技前沿,紧跟其发展趋势,坚持科技创新和实现产业化相结合,积极培育扶持新产业,重点发展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突破,基本形成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根据无锡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和当地经济发展的趋势,本文从高职教育角度出发,提出了高职院校电类专业发展的相应策略。

2行业人才预测分析

随着无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企业出现了缺少具备实践新技能,并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应用型人才的现象,从而给当地的高职院校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选择物联网产业作为高职电类专业的服务对象之一。从2009年7月,温家宝总理正式提出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决定。无锡以此为契机,大力扶持物联网的发展,到2012年无锡物联网规模已经达到1000亿元,到目前无锡物联网企业已经有200多家,在2015年的目标是规模达到2500亿元,需要的人才达到5万,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需要不同技术层次的人才,如:研究型、技术型、综合型、工程型等,本科院校为培养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高层次研究人才,高职院校可以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从而为高职院校电类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无锡物联网产业发展将重点攻克新型传感及传感节点技术、传感节点组网与协同处理技术、物联网系统集成技术、物联网应用抽象及标准化技术,共性支撑技术等五大核心技术,而学校现有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已经安排了传感器及应用、互联网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和总线等相关的课程学习,为进一步学习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提供了可能性和基础。

其次,做好和高职电类相关的现代服务业专业开发工作。根据无锡市十二五规划,提高第三产业的比例,作为职业院校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必须要考虑重视第三产业将来在学校专业中的地位,做出相应的对策和调整。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技术性、知识性(为消费者提供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服务,使知识在服务过程中实现增值)、高增值性和集群性、从业人员高素质性、新兴性。无锡高职电类专业根据这些特点, 可以在学习电类专业课程之余,同时开设有关的销售管理相关课程。

3高职院校电类专业优化策略

根据无锡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和当地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行业人才的预测分析,为高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而把握机遇的关键就在于能及时地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并对相应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这也是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目前无锡机电高职电类专业主要是针对传统产业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基础电工等传统制造业的人才。专业主要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和“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等。根据无锡区域经济规划和调整,目前人才的需求分析,基于无锡机电高职的教学设施和教师队伍的综合情况,对传统电类专业进行了调整如表1所示。

新生专业设置强调办学灵活,即能依据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对新产业、新岗位、新技术的新需求,合理地设置课程、编制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教材的开发,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从而能起到补充传统专业的作用。为了使新增加的专业和各专业方向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在调整电类专业设置的同时,必须进一步要根据区域情况和学校情况构建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在传统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上新增物理网应用技术专业”为例。

根据从2010-2013年对长江三角200多家物联网企业的调研情况分析得到,物联网专业专科毕业生面向物联网企业,主要从事物联网设备的安装、维护和调试;物联网项目工程的规划、施工管理;物联网智能终端产品的生产制造与辅助设计物联网项目的售后服务、维护管理等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针对这些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结合学校的资源情况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具体设置如表2所示。

其中,专业技能课是根据物联网产业的现状和发展以及岗位需求而设置的,体现了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围绕专业核心重在实践应用的高职特色。

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高职院校要以专业建设来统领学校建设,随时关注产业结构的变化,认真梳理专业结构的现状,特别对课程结构、课程理论和技术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和反思,及时吸收学科建设和课程结构优化的新思想新方法,适时优化专业,使之不断完善。

4结语

高职电专业英语教学 篇9

一、产业结构调整对电类专业人才的新需求

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人才需求市场的不断变化,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原有的技术结构和就业结构必然改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 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担任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重任。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术和专业型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发展迅速的新能源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对电类人才的培养产生了新的需求, 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和工作机会, 而传统的产业岗位在不断地减少。产业不断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 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商品和服务生产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商品和服务生产转变 (见表) 。

在新形势下, 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显得尤为必要。要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适时地进行专业调整和设置, 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和模式, 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高职电类专业发展现状

传统高职电类专业的设置也是基于一定时期的经济产业发展需求而设置的, 传统的电类专业主要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微电子”等。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转型升级, 传统的电类专业设置已不能适应产业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新需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发展

目前, 高职电类专业的开设显得与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 一方面, 传统的产业人才就业岗位在下降, 造成了“结构性失业”。另一方面, 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 人才需求旺盛, 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出现了人才需求与产业发展的矛盾, 严重地影响了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如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太阳能光伏新兴产业, 急需大量的光伏产业人才, 而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开设相应的专业和课程教育, 造成专业人才的空缺。而一些老牌的专业又面临人才出现供过于求, 就业困难的困境。

(二) 专业特色不突出

各高职院校的电类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 在专业设置时只注重专业的大而全, 而忽视了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 专业设置雷同、重复的情况仍然大量存在。这种专业的重复设置, 造成了高职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 也制约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产业的结构调整。高职电类专业的设置要突出特色, 按需调整,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最大限度地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人才需求。

(三) 专业设置与调控机制不健全

很多高职电类专业的设置和专业标准的制定相对固定, 没有形成良好的专业动态调整调控机制, 不能及时地满足动态市场中对人才的需求, 缺少科学的规划和相应的政策调整机制, 这些都不利于专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电类专业设置与调控

(一) 专业设置与调控的原则

方光罗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探析》一文中, 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进行了探析研究, 指出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坚持市场导向原则、为地方经济服务原则、科学规划原则、特色性原则、集群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前瞻性原则和效益性原则。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电类专业设置与调控, 既要根据办学条件和相对稳定的专业, 努力办出优势、办出特色, 又要根据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 改造原专业, 增设新专业, 培养社会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展的急需人才。

(二) 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电类专业设置与调控

对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专业设置与调控, 既要考虑到为社会培养紧缺的产业人才, 也要考虑到专业的长远发展和各院校的自身实际、地区产业发展水平、社会专业人才需求量等多种综合因素。要研究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政策、深入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以及产业发展的前景等, 在此基础上结合院校已有专业和自身特点, 适时进行专业调整和调控, 创新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职院已开设电类相关专业的, 可根据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水平进行相关的专业设置和调整, 对应的专业调整方向和设置调控如下图所示。对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向明确, 人才需求量大的产业, 可开设新专业或方向, 培养产业急需的专业人才。

在进行电类专业设置与调控的同时, 对新开的专业或方向, 要制定专业标准、人才培养目标等教学文件, 并要根据各专业特点, 构建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也要协调好学生的专业人数、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因素。

(三) 创新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的技术人才需求,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要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技术知识培养的同时, 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工程素养技能方面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开发, 可以实行厂校合作, 与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联合进行人才的合作培养。聘请企业的资深人员担任专业委员和特聘讲师, 并建立企业实训基地等新模式。

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展, 进行高职电类专业设置与调控, 培养更多产业发展的急需技术人才, 使高职教育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更能适合市场和经济的发展需求, 更好地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姜莹.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课程改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6) .

[2]方光罗.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析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5) .

[3]卢镜.探索服务“双转移战略”的高职院校发展之路[J].师道·教研, 2011 (5) .

[4]王辉, 朱健.论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高校专业设置[J].教学研究, 2011 (1) .

[5]刘畅.基于产业发展的高校学科结构优化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8) .

[6]闫国琦, 王海林, 杨洲等.高等学校电类基础知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7) .

[7]徐利谋, 蒋建平, 曹勇.产业转型背景下中山市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1) .

[8]方光罗.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5) .

[9]于春艳, 关国恒, 张立丽.适应林区经济转型调整高职专业设置[J].商业经济, 2011 (10) .

高职电专业英语教学 篇10

关键词:电工电子学;教学方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56-01

“电工電子学”是电工基础、电路基本分析、数字电子、模拟电子等电类基础学科的共称,是电类学科学习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其他所有非电理工类专业学习的基础课程。目前,电工电子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发展非常迅速,并且日益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促进其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程的作用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电工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会用电工电子技术的“三基”和模块的集成技术解决本专业的一些实际问题,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最新发展概况,为今后的再学习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1]

然而该课程传统的教育模式是重理论轻实验,已不适合实践性强、应用性高、变化性快的“电工电子学”课程,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交叉学科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尤其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原课程教学模式侧重理论,感觉“上课好像都学会了,实践中好像都不会”,实验课时偏少,缺少操作和实践机会,与本学科结合不紧密,理论实践都是换了专业不换内容,一套教材教全校,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偏弱。为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进行非电专业“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教学改革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理论教学、实验实习、测评考核等方面,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理论教学改革

“电工电子学”这门课程技术上集成了电工基础、电路基本分析、数字电子、模拟电子等学科知识,面广量杂,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了教师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实验实习为辅,教学过程枯燥、抽象的课程知识更加显得乏味。[2]非电专业学生基础课程知识储备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简单内容能掌握,复杂内容难理解,对课程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且没有深刻理解该学科在其专业中的作用,学习主动性不强,授课教师就要在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举例,结合电工电子学及其专业,如电工电子在材料专业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到电工电子应用的广泛性及在其专业中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本课程特点,结合各专业特色,以各专业就业需求为目标,在授课内容上体现各专业的特点,按需教学。[3]针对诸如化工、材料、环境、地质等等不同专业安排不同授课内容;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对现有的内容进行增减,在课时分配时提高实验课学时数,增加实践和实习机会,提高动手能力,在理论课堂上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案例的剖析,增加趣味性、使用性强的案例,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给学生任务,参与项目,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理论及动手能力。

避免教案加板书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案加板书授课在讲解一些原理时略显呆板,不够形象,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多图片展示多动画视频演示,避免使学生觉得知识点晦涩难懂,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工作原理、教案实例,为提高学生思考主动性,结合实例讨论问题、引导及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实验实习改革

根据学生各专业不同,实验内容分基础实验、综合应用实验,基础实验可以全校一样,但综合应用实验根据不同专业分别设置。在基础实验环节掌握电工电子的基本实验技能,认知基本的电子器件,熟悉常用电子设备的操作方法,学会焊接安装调试。按实验要求完成几个基本实验。[4]通过该阶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综合应用环节,不同专业不同实验,先软件仿真再设计完成实验平台,在实验平台上完成几个应用案例。[5]通过该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自主能力。[6]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和实训性实验,提高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实验部分分组学习,以实验项目为驱动,开发实验室,合理分步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全程跟踪,实时解答各阶段的问题。学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建立并完善学生实验及实训基地,在校内以电工电子实验室为实验公共平台,分不同专业建立分实验平台;积极联系并建立相关专业的企业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更直接的教育模式,为以后就业服务。实验环节可组织学生结合企业环境实地考察电工电子在各专业中的应用,进企业参观学习,增进学生的兴趣,更好地促进就业。如有条件,跟班作业,了解企业环境,实践检验理论,提高就业后的适应能力。

三、建设并完善虚拟实验室平台

建设电工电子实验室网络教学的网站,收集各种实验教学及仿真软件,面向学生全天候开发,学生可以在网站找到各种软件资源,发挥计算机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并不断更新。利用仿真,验证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然后硬件实现。

网络实验平台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建立学习小组,网上预习实验内容,完成部分实验项目,网上提交实验报告;实验室的使用时间也可以网络预约;遇到问题通过网络老师解答,保留问答对话,以便今后其他学生参考学习。老师也可以通过网络跟踪学生学习进度,实时点评指导,快捷管理。

四、考核方法改革

为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改进以比试为主的考核方法,课程表现、作业完成、实验实习、理论考试结合考量。弱化理论考试,强调动手能力,平时占30%,实验实习占40%,理论考试30%。

五、总结

为改变以往非电专业学生对本课程选修观摩的心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针对非电专业的特点和其就业行业的实际应用,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改进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制作及丰富多媒体课件,注重增加实际操作视频信息,增加实验时间,自主编写适合各专业的实验教材,最大限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在实习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纪律性和团队合作精神,采取综合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进步和电工电子技术的普遍应用,必须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与时俱进,培养出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新乡.本科高校非电专业电工学课程教学探讨[J].集美大学学报,2013,14(1):119-121.

[2]叶挺秀,张伯尧.电工电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霍艳飞.电工电子技术实验课考核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93-94.

[4]肖看,尹仕,严国萍.创新型电工电子全开放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4):79-82.

[5]金波.电工电子基础平台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5):98-100.

[6]朱庆欢,邓友娥.电工电子技术实验[M].第二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桂林市城市建设下一篇:构成艺术设计园林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