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故道地区

2024-05-09

黄河故道地区(精选十篇)

黄河故道地区 篇1

1 设施油桃黄叶病重发的原因

1.1 土壤缺铁

黄河故道地区是我国设施油桃栽培的重要基地,土壤大多为沙壤土,沙质较重,有机质相对贫乏,矿物质含量少,铁的含量较低,不能满足设施桃树生长结果的要求,故易引起桃树因铁元素不足而发生黄化病。调查中发现徐州丰县地区设施桃的黄叶病更为严重。此外设施油桃高畦栽培,吸收根在土壤中分布更浅,使得对深层沙土中的铁元素吸收更加困难,造成桃树根系分布层中的土壤缺铁现象进一步加重,引起设施油桃黄叶病的发生。

1.2 土壤盐碱较重

由于地质形成的特殊原因,黄河故道地区土壤盐碱较重,特别是盐的含量较高,在重盐碱的土壤中,部分可溶性的二价铁会转化成桃树很难吸收利用的三价铁,以致设施油桃表现缺铁黄化。

同时栽培过程中,所有加重土壤盐碱化程度的因素,都可导致该病的发生。如偏碱水灌溉,水分蒸发快使盐分上升到土壤表面,施用化肥过多使盐碱化更重等。

1.3 施肥不合理

设施油桃需肥量大,如施用未经腐熟的人粪尿、鸡粪,会因桃树毛细根分布浅,对肥料较为敏感,引起烧根;如偏施氮肥和磷肥,会因营养元素之间的拮抗作用,影响根对铁的吸收,从而引起设施桃树黄叶病。

1.4 根系吸收差

设施油桃栽植过密,植株间根系密集交错,影响根系的吸收;夏季修剪不当,过重回缩,短时期内地上部与根系生长失衡,从而降低了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结果量过大,树体营养供应不足,地上部与根系生长营养失调,也会影响根系的生长及吸收,从而加重黄化病。

1.5 控冠不当

设施油桃的栽培中主要采用夏季回缩修剪和喷施多效唑进行控冠。采果后,回缩控冠,修剪量过大,油桃树体减少了大量养分制造的叶片,树体本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会大大减弱,树势衰弱,会造成部分根系死亡,影响对铁的吸收;喷施多效唑控冠时,使用浓度偏高,次数偏多,造成弱树更弱,影响根对铁元素的吸收,引起黄叶病发生。

1.6 病虫防治不力

设施油桃主要的病虫害有细菌性穿孔病、碳疽病、根腐病、流胶病和桃红颈天牛等,这些病虫如果防治不及时、不到位,会削弱树势,从而影响桃树生长结果,黄叶病加重。

2 防治技术

无论是哪种原因引起的设施油桃叶片黄化,加强日常管理都很重要。通过改良土壤,为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环境,并满足根系生长的水、肥、气、热要求;再针对发病原因,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

2.1 改良土壤

通过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释放被固定的铁。常用的农家肥有厩粪、圈肥、沤肥等,由于农家肥大多呈微酸性,施入后改善了碱性土壤的理化性质,降低了土壤对铁元素的固定,从而减轻黄化病的发生。有机肥的施用时间一般在9-10 月,用量约45 000~75 000kg·hm-2。

2.2 增施硫酸亚铁

对于黄化病重的设施油桃,全园叶片黄化,在施农家肥的同时,施硫酸亚铁300~450kg·hm-2,与农家肥混匀施入;若局部或个别植株黄化,可以在发芽前用硫酸亚铁30~50倍液浸泡刻伤的侧根,每株灌施药液3~5kg或枝干喷施0.3%~0.5%的硫酸亚铁溶液。在新梢旺盛生长时,结合防治蚜虫、红蜘蛛,进行叶面喷施,一般在加入0.3%硫酸亚铁和0.3%尿素,每7~10d喷1次,连喷2遍。

2.3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可以减少植株间根系密集交错,改善根系的吸收,同时改善通风及光照条件,提高树体营养水平。设施油桃常用栽植密度有1.0m×1.5m或1.0 m×2.0 m或1.5 m×1.5 m及1.5m×2.0 m,对于土壤条件相对好的棚室,可以栽植密些,采用1.0m×1.5m;对于土壤条件相对差的棚室,适当稀植,可采用1.5m×2.0m。

2.4 正确调控树体生长

果实采完后马上施肥浇水,促进根的生长,给树体生长一个营养调整的过程,以起到养树的作用,10~20d后再进行回缩控冠。树体中下部的枝条先回缩,待下部新芽大部分长到3~5cm,再回缩树体上部枝条,防止上强下弱,使树上树下营养平衡供应,同时避免树体创伤过重,死根严重的现象。7-8月喷布多效唑控冠时,对于旺树使用多效唑的剂量可正常使用;对于生长相对偏弱的树,使用多效唑的剂量和次数要适当控制,以防弱树更弱,树体生理失调,影响产量和品质。

2.5 减少病虫害发生

温室油桃定植前要进行严格的检疫和消毒,可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对苗根进行消毒;发芽前全园喷布3波美度石硫合剂,落花后7~10d开始喷布65% 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500 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每隔15d喷1次。由于夏季修剪回缩较重,造成枝干伤口较大,极易感染病害及树体流胶,可涂抹石硫合剂加以保护。红颈天牛可人工捕杀或药剂防治。

参考文献

[1]王太华.桃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北方果树,2010(2):19-20.

[2]郭林生,李梅月,李书凤,等.桃树黄叶病的发生与防治[J].果农之友,2012(4):30.

黄河故道地区 篇2

摘要:简单介绍了倒“人”字形树体结构特点,详细介绍了该树形管理的关键技术:注意主从分明,主枝强大;注意变两主枝90°夹角为50°夹角;注意修剪以夏剪为主;注意大、中、小枝组的排列顺序;注意两大主枝及各侧枝均应保持单轴延伸。

关键词:倒“人”字形;桃树;管理技术

文章编号:1005-345X(2016)04-0041-03 中图分类号:S662.1 文献标识码:A

黄河故道地区作为桃的优势产区,具备较好的生产技术水平,桃的生产为该地区的果农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桃树倒“人”字树形是一种高光效高产树形,在该地区的生产中有较大面积的采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了推广该树形在生产中的应用,推动桃产业更好的发展,现就该树形栽培管理技术进行总结。

1倒“人”字形桃树结构特点

倒“人”字形桃树干高50 cm,两主枝间距20 cm,主枝长度约3 m,主枝间夹角50°,主枝与地面夹角65°,主枝采取单轴延伸,主枝上直接着生大、中、小各类结果枝组。该树形与传统的自然开心形相比具有较高的光效率,容易控制下部光秃和上强,树势中庸,结果期长,优质果率高。

2树形管理中的关键技术

2.1注意主从分明,主枝强大

在处理两大主枝与临时结果枝的问题上,主要注意栽培后第1、2年的促控关系。栽后第1年,一般壮苗50 cm左右定干,剪口下第一芽正对行间。之后,不论萌生多少枝条,都应全部保留。选留正对行间的两个枝条作为主枝培养,两主枝上下保持20 cm距离,其余各枝生长到20 cm时进行中短截,再长至50 cm左右时摘心,并于长至100 cm左右时与基部拧至水平。这3次修剪明显控制了临时枝的长势,两大主枝自然强大。冬剪时,适当剪短两大主枝,其余各枝只要疏除强旺枝、过密枝、无花枝、落地枝即可。一般3年后,临时结果枝已经完成了辅养树体、前期结果的任务,丰产树冠基本形成,临时结果枝逐步回缩干净。在处理主枝与结果枝组的关系时,注意把主枝与结果枝组的粗度比控制在(3~4):1。结果枝组过于强旺,增粗过快,则随时修剪,通过回缩、疏除、重短截等方法减小结果枝组枝叶量,以有效控其增粗。

2.2注意变两主枝90°夹角为50°夹角

生产实践证明,两主枝90°夹角的标准倒“人”字形,背上枝依然强旺,背下枝组光照不足,特别是进入丰产期后,两主枝下垂严重,支撑主枝的木材用量大,用工量也随之增大,生产操作不方便。留作结果的背上枝组、背上斜生枝组更加强旺,树形日趋紊乱。而两大主枝50°小夹角倒“人”字形,背上枝组、背上斜生枝组多为中庸枝组,背上枝组、背上斜生枝组、水平枝组、背下枝组、背下斜生枝组全部采光良好,进入丰产期后,两大主枝虽略有下垂,但大多不用棍棒支撑,用工量小,操作方便。

2.3注意修剪以夏剪为主

桃树为喜光树种,而且生长量大。冬季修剪过重,对树体刺激太强,次年强旺枝必将很多,极易造成树体郁蔽,不仅影响次年产量,当年果个也会受到影响。尤其是中上部大枝,绝不能在冬季修剪。应以夏剪为主,疏除中上部强旺枝,或回缩中上部太大枝组,不仅不会产生过多强旺枝,而且各类结果枝光照充足,枝条充实,花芽饱满,为次年丰产打下良好的基础。夏剪安排一般在果实采摘前10~15 d,第2次可安排在果实采摘后直至9月上、中旬。冬季修剪时,需要注意上部多长放、下部适当短截,以平衡树势。

2.4注意大、中、小枝组的顺序

两大主枝上,一般从距地平面80~100 cm开始,由下往上依次安排大、中、小型枝组,形成下大上小的基本结构。当然,各大中型枝组之间,依据空间、方位的具体情况,穿插安排好小型枝组。背上枝组要少一些,小一些。注意避免两大主枝上部枝组过多过大,导致树体上强下弱,果品的产量和质量也随之降低。中上部枝组过多过大,及时疏除、回缩,保持树势均衡,光照充足,树体健壮,花芽饱满,连年丰产。

2.5注意两大主枝及各侧枝均应保持单轴延伸

主、侧枝冬剪(轻短塔式截)后,一般剪口下会长出3~4个强旺枝。当这些强旺枝长到20 cm左右时,选一个方向合适的不剪,其余及时短截或疏除,方可形成单轴延伸。一般上部侧枝采用甩放的办法也能形成单轴延伸。

3小结

选择两主枝小夹角倒“人”字形树形,适宜的种植密度为2 m×4 m,合理安排各类结果枝,可形成立体结果的树体结构,大幅度提高产量和质量。

两主枝夹角保持在50°左右,即主枝与地面的夹角为65°左右,主枝向空间延伸可至3.5 m而不交冠,这就为大量安排各类枝奠定了基础。而同样行距的传统自然开心形主枝延伸长度不足2.5 m即已交冠,各类结果枝的数量显然大大少于倒“人”字形的结果枝量。

两主枝与地面夹角较大,因而比较直立,所以,背上直立枝不会太强旺,可选留中庸状态或中庸偏弱状态的枝,采用甩放的办法来结果,以增加产量。而不像自然开心形主枝较水平,背上旺枝太多太强,极容易郁蔽,夏季修剪费工费时,养分浪费大,生产成本随之提高。而且背下枝组光照十分良好,不仅不会因光照不足而枯死,而且可以培养成大中型结果枝组,从而大大增加了产量。

黄河故道地区 篇3

为了做好苹果山楂叶螨的防治工作, 笔者于2005—2009年对山楂叶螨在黄河故道地区苹果树上的发生进行调查研究, 调查方法为:在河南省虞城县大侯乡刘楼村选择5株十五年生红富士苹果树进行调查, 用小刀在树干距地30 cm处将树皮刮光滑, 刷上1圈白漆, 待干后再涂上1层宽5 cm的凡士林用于粘虫。从3月25日至出蛰, 每隔2 d观察1次, 记录粘住的山楂叶螨数。然后刮除虫体, 再涂1层凡士林。在虞城县大侯乡张庄村苹果园选择5株成年红富士苹果树 (不喷农药) 。于越冬雌成螨出蛰后的4月16日至6月20日, 每隔4 d, 在每株树的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各摘取5片叶, 共125片叶, 观察记录有螨的叶数;从上述着生山楂叶螨的叶片中, 随机选取10片, 在显微镜下检查并记录卵数、若螨数和雌成螨数。根据观察结果总结出其发生规律, 并提出防治措施。

1 特征特性

雌成螨卵圆形, 体长0.54~0.59 mm, 冬型鲜红色, 夏型暗红色。雄成螨体长0.35~0.45 mm, 体末端尖削, 橙黄色。卵为圆球形, 春季产卵呈橙黄色, 夏季产的卵呈黄白色。初孵幼螨体圆形、黄白色, 取食后为淡绿色, 3对足。若螨为4对足。前期若螨体背开始出现刚毛, 两侧有明显墨绿色斑, 后期若螨体较大, 体形似成螨[1,2]。成螨、若螨、幼螨刺吸芽、叶、果的汁液。叶受害后, 呈现失绿小斑点, 逐渐扩大连片。严重时全叶苍白枯焦早落, 常造成二次发芽开花, 削弱树势, 既影响当年产量, 又影响翌年产量。

2 发生规律

2.1 出蛰时间

黄河故道地区的山楂叶螨, 在苹果树树干翘皮下及根颈附近的缝隙里以受精雌成螨形态越冬。出蛰时间从3月28日开始, 4月2—7日达到高峰, 该时节为苹果花芽开绽期。出蛰的山楂叶螨, 先潜伏在苹果的小叶上, 为害嫩芽, 嫩叶展开后为害成熟叶片。于4月20日出蛰结束, 叶螨量达到最高, 约12.5头/叶。5月5日后成螨数量急剧减少, 到5月10日时为0.25头/叶。出蛰山楂叶螨主要群集于苹果树内堂小枝组为害, 并拉丝结网。

2.2 1~2代发生历期

山楂叶螨第1代螨卵始见于4月12日, 至4月23日最多, 为89粒/叶, 其若螨始见于4月19日, 至5月1日最多, 为17.4头/叶。5月中旬出现成虫, 至5月下旬至6月上旬苹果幼果期达到高峰[3]。山楂叶螨第1代卵孵化较同步, 若螨发生整齐, 便于药剂防治。2代后世代重叠, 虫态混杂, 繁殖速度快, 防治较困难。

2.3 发生高峰

黄河故道地区山楂叶螨1年发生12~13代, 其成螨发生消长情况可分为3个高峰。第1次越冬雌成螨暴发时间为4月上中旬;第2次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 此期为山楂叶螨暴发最严重时期, 虫口密度10.4头/叶, 螨叶率59.5%;第3次在8月中下旬, 虫口密度3.4头/叶, 螨叶率22.4%, 有些年份也可能暴发危害。6—7月为降雨多发期, 山楂叶螨虫口密度急剧降低, 一般年份不会造成危害。遇到特殊年份也可能暴发。

3 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

一是铲除越冬雌成螨。荫芽前刮净主要枝干上的粗糙树皮和翘皮, 10月中下旬在树干上捆绑麦草束用于诱集越冬螨, 集中烧毁。二是增加天敌数量。苹果园间种油菜或紫花苜蓿, 为捕食螨、东亚小花蝽、异色瓢虫等叶螨天敌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实现利用天敌控制叶螨。

3.2 药剂防治

苹果树萌芽前喷施5°Bé石硫合剂。在第1代卵孵化时期, 可喷施5%尼索朗乳油2 000倍液、50%四螨嗪悬浮剂2 000倍液。在5月下旬, 可喷施5%阿维菌素10 000~12000倍液 (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 、57%炔螨特乳油2 000倍液 (美国康普顿公司) 、1%甲维盐乳油4 000倍液、24%螺螨酯乳油4 000倍液等。在8月中下旬, 可再喷施上述药物1次, 以有效控制山楂叶螨全年危害。在黄河故道地区苹果山楂叶螨危害日益加重, 抗药性急剧增加, 可进行多种药物轮换使用, 也可与二斑叶螨一起综合防治[4]。

参考文献

[1]刘奇志.山楂叶螨活动螨空间格局及空间动态研究[J].华北农学报, 1994 (1) :108-113.

[2]李大乱, 张翠疃, 徐国良.山楂叶螨种群动态及其危害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 1998 (3) :335-338.

[3]赵力群, 顾才东, 田真, 等.宁夏山楂叶螨生物学和发生规律的研究[J].昆虫知识, 1998 (4) :218-220.

黄河故道地区 篇4

气候变化预估常用的全球气候模式(GCM)难以提供区域或更小尺度上可靠的逐日气候要素序列,针对这一问题,应用统计降尺度模型(statistical downscaling model,SDSM)将:HadcM3的模拟数据(包括A2、B2两种情景)处理为具有较高可信度的逐日站点序列.以1961-1990年为基准期,分析了21世纪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未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与年降水量的变化.在A2、B2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均呈升高趋势;但A2的变化较显著,日最高气温的升高趋势在景泰站最明显,日最低气温的.升高趋势在河曲站最显著.流域平均的年降水量变化范围为~18.2%~13.3%.A2情景下降水量增加和减少的面积基本相等,宝鸡站降水量增加最多;B2情景下大部分区域降水减少,西峰镇降水量减少最显著.

作 者:刘绿柳 刘兆飞 徐宗学 Liu Lüliu Liu Zhaofei Xu Zongxue 作者单位:刘绿柳,Liu Lüliu(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

刘兆飞,徐宗学,Liu Zhaofei,Xu Zongxue(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

黄河故道地区 篇5

一、池塘建造

1. 池形与池深。刺参养殖池以长方形为宜,东西走向,面积20~50亩,池深3.0~3.5米,坡比1∶2.5。进排水闸门分设,排水闸的底基应低于养殖池最低处,以便排出底层水。

2. 池底硬化。池塘在护坡前要用链轨机械对池底来回轧实,放苗前再经过水辄,即进水→排水→暴晒,连续2~3次,使池底达到平整硬实,直至池底的硬度达到附着基不下陷、刺参苗不能钻入为准。

3. 池坝护坡。池坝可用水泥板、石头护坡或采用新型塑胶布膜护坡,防止养殖水体混浊。

4. 人工礁(隐蔽物)设置。①石块造礁。以采用10~20千克重的石块为宜。排列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条状排列,宽度为0.5~1.0米,长度依池长而定,高度为0.6~0.8米,行距为1.5米左右;另一种是堆状排列,每堆0.5~1.0米3,堆距为1~1.5米,行距为1.5~2米,也可条状与堆状相结合设置,投石总量应控制在60~80米3/亩。②砖瓦造礁。一是用建房的瓦片造礁,将3片呈三角形绑牢为1组,以20组左右为1堆,堆间距离为3~4米,行间距为4米左右;二是用空心砖造礁,交错排列成堆,投放量即覆盖面应占池底面积的1/3。③新型钢网结构可移动刺参礁。采用新型钢网结构可移动刺参礁,具有成本低、造礁时间短、易观察、挂藻好、便于捕捞、清池方便、防病作用良好等特点,是目前常用的造礁方式之一。④其他器材造礁。参礁制造原则是多孔、多层次、便于刺参藏匿与栖息。其他可用来造礁的材料很多,主要有水泥管、水泥板、网片等。

5. 配套蓄水沉淀池建造。刺参养殖区要配备不同规格的蓄水沉淀池,其蓄水量一般以满足养殖池2~3次/周(每次换水50厘米左右)的换水为宜。蓄水沉淀池的建造较养参池简单,池坝不护坡,蓄水有效深度一般在3~4米。

二、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1. 池塘清整消毒。虾池改建的养参池,首先将池塘、沟渠内的积水排净,清除池底的污染杂物,然后封闸晒池,促进有机物分解。新建养参池,要经过浸泡冲洗和阳光暴晒,以清除土壤中的有害析出物。清污整池后,用漂白粉对池塘进行杀菌消毒,用量(有效氯30%)为30~50毫克/升,清除刺参的敌害生物、致病生物及携带病原的中间宿主。药物清池除害1~2天后即可进水,进水时在池塘进水口设置40~60目尼龙筛绢滤水网,阻止蟹类、杂鱼等敌害生物的卵及幼体入池。

2. 培养生物饵料。池塘清整消毒后,开始纳水培养基础生物饵料和有益生物群落。黄河三角洲地区沿海水域缺少大型藻类分布,培养的基础饵料主要为底栖硅藻。养殖池前期进水深度控制在0.8~1米,使底栖硅藻充分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繁殖形成优势种群,逐步覆盖参礁。如果池水较瘦,可适量施肥,施肥种类为尿素,使用量为0.5千克/亩左右。

三、参苗放养

1. 参苗选择。选择体表干净、无黏液,肉刺高尖,色泽黑亮、光艳,头尾活动自如,活力强的健康苗种。

2. 参苗运输。①干运法。将出池的刺参苗放在网袋上控水至稍有滴水后,装入塑料食品袋中,每袋装苗2~3千克,然后挤出袋中的空气,扎紧袋口,分层放入泡沫保温箱中封严运输,气温高于15℃时,箱中加冰块降温。也可将参苗直接分层放入箱底铺有海水浸湿的海带草或脱脂棉的保温箱内,控温在20℃以下进行运输。②水运法。向特制的水产苗种塑料袋内装入1/3容积的海水,然后装入1.5~2.5千克刺参苗,充氧后扎紧袋口,放入保温箱中封闭运输。

3. 放苗时间与条件。放苗时间可选择在春、秋两季,春季放苗在4~5月,秋季放苗在10~11月。放苗条件是:池中进水15天以上,水温7~18℃,突变温差小于5℃;盐度25‰~35‰,与苗种来源水域盐度差小于5‰,pH值为7.8~8.7,溶解氧4毫克/升以上。

4. 放苗规格与放苗量。刺参苗种主要有春苗和秋苗两种。春苗,即上年人工培育的苗种,经室内人工越冬后于翌年3~5月投放的参苗,一般体长6~8厘米,放养密度4000~5000头/亩;秋苗,即春季人工繁育的苗种,培育至9~10月投放到池中的刺参苗,一般体长2~4厘米,放养密度5000~8000头/亩。刺参养殖采用“轮捕轮放、捕大留小”的养殖方式,第一年可以多放一些,以后根据刺参存池量和科学合理的放养密度,每年补投一定数量的参苗。

5. 放苗方法。一是将参苗直接投到池塘内的附着物上,适应于大个体苗种;另一种是网袋投放法,将参苗装入20目的网袋内,网袋系上小石块,以防网袋漂浮和移动,网袋微扎半开口,让参苗自行从网袋中爬出,适用于体长1~2厘米的小个体参苗。

四、养成管理

1. 水环境调控。①水温调控。一是适时调节水位,调控水温。每年3月下旬至6月上旬和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水温10~20℃,刺参进入适温生长期,水位逐渐降低,保持1~1.2米,增加透光率,以有利于底栖硅藻和好氧有益菌群快速生长繁殖。当池水温度达到20℃时,即6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养参池水位逐步加深并保持最大水位2.5~3米,以减缓光照和气温影响,尽可能地降低水温,延长刺参的生长期,确保刺参安全度夏。冬季在池水温度下降到10℃以下时,即12月至翌年3月,保持最大水位2.5~3米,尽可能地提高和保持水温,创造刺参适温环境。二是选择添换水时间,调控水温。气温高时选择早晚及夜间进水,气温低时尽可能选择在池内外水温接近时进水。整个养成期间养参池水温要控制在-1.5~31.8℃之间。②盐度调控。该地区沿海水域受黄河及其他河流径流的影响,水体盐度变化较大且泥沙悬浮物较多。为调控养殖用水盐度,确保刺参在适盐范围内生存生长,一要在蓄水沉淀池内适时储备盐度适宜的优质海水,解决排洪季节及养殖池急需进水问题。二要适当调节换水量,池内外盐度接近时多换,盐度差较大时少换或不换。三要在大雨过后及时将上层淡水排出,同时开启增氧机或利用养殖管理船来回搅水,避免水体盐度分层。四要调节进排水速度,水源条件好的养殖点,在掌握进、排等量保持水位的情况下,维持细水长流,使池水盐度保持相对平衡状态,从而降低刺参因调节渗透压而耗能。养殖期间池水盐度要控制在23‰~34‰之间。

nlc202309090719

2. 投饵。中低密度池塘养殖刺参不用投饵,主要以单胞藻、底栖硅藻、有机碎屑、腐蚀的小型动物尸体等天然饵料为食。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可适量投饵,投喂的饵料为海藻粉及专用配合饲料。夏眠前以及10月上旬以后的适温生长期内,3~7天投喂1次,温度偏高或偏低间隔天数长一些并少投,每次投喂量为刺参存池量的3%~7%,6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不投饵。

3. 日常管理。①做好常规监测。每天要定时定点对池内外海水的各项理化指标进行监测,主要监测水温、盐度、溶解氧等指标,发现问题及时处理。②巡池。养殖人员每天坚持多次巡池,观察池边刺参的摄食、排便、生长活动情况,池塘水色、水位等变化情况,及时清除养参池周围的蟹类等敌害生物。正常情况下,潜水员每10天左右下水1次,全池巡视刺参成活情况。③病害防治。病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积极推广应用生态养殖技术,以生态调控防病为主、药物治疗为辅,采取选用优质健康苗种、合理放苗密度、保持池塘良好水质、投喂新鲜优质饵料等项技术措施,同时合理选用水质改良剂、微生物制剂,通过净化水质,改善池塘环境,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

五、收捕

刺参养殖收获期主要是春、秋季,商品规格达8头/千克即可收获,一般为人工潜水捕捞,采取轮捕轮放的方式,捕大留小。

六、经济效益

以2013年、2014年两年东营市刺参池塘养殖为例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养殖时间均在两年以上,全部轮捕轮放,根据当年捕捞以及存塘,每年按2100~2350头/亩补放部分大规格苗种。两年共实施养殖面积204 555亩,捕获平均个体重125克的鲜参28 777.7吨,实现总产值56.21亿元,利税32.96亿元(详见下表)。

七、讨论与小结

1. 黄河三角洲地区刺参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成功实施,结束了黄河口盐碱滩不能养殖刺参的历史。此技术对该地区调整养殖结构,提升养殖档次,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益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山东省东部沿海刺参养殖已基本达到饱和状态,此项技术的突破,极大地拓展了山东省刺参养殖空间,在我国北方入海口沿岸滩涂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2. 建造配套蓄水沉淀池,确保池塘养殖用水水质稳定。黄河三角洲地区近海水域在黄河及其他河流径流的作用下,海水盐度变化较大,加之刺参养殖池塘均建造在潮上带盐碱滩,大多数是通过河道纳入海水,受蒸发及降雨等因素影响,水质盐度不稳定且泥沙较多。多年生产证明,配套建设蓄水沉淀池,适时储存并沉淀适盐海水,是解决该地区池塘养殖刺参用水盐度变化大、水质环境不稳定的关键技术。蓄水沉淀池容量与养殖池比例至少应在1∶2以上。

3. 温度、盐度是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池塘养参影响最大最直接的环境因子。①温度。该地区冬季养参池塘水温3℃以下持续时间2.5~3个月,最低水温-1.5℃。多年生产实践证明,该地区池塘养殖刺参冬季越冬相对较安全。夏季该地区养参池水温超过30℃的时间较长,一般出现在7月下旬到8月上中旬,平均气温较山东东部沿海高出3℃左右。如何保证该地区养殖刺参安全度夏是生产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结合该地区生产条件,通过多年实验总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夏季池水温度调控:一是加深水位,从而降低底层水温;二是换水安排在傍晚或凌晨进行,此时水温较低,可加大换水量;三是延长流水和夜间增氧机开启时间,使池底水层尽可能地处于动态,增加池水底层溶氧;四是在池塘上方设置遮阴网,以减少阳光直射,从而降低池水温度。②盐度。黄河三角洲地区沿海水域受黄河及其他河流径流的影响,海水盐度变化范围大,在6月中旬至8月下旬,由于受黄河洪峰及高温降雨的影响,海水盐度一般在16‰~25‰之间。为保持较稳定的池水盐度,确保刺参正常生长以及安全度夏,实践证明,通过采取以下调控措施,完全可以满足池塘养殖刺参对盐度的需求:一是使用蓄水池储水,提前进水,在蓄水池中稳定提升盐度后再提入刺参池;二是在雨季、黄河水大的时节,外部水源盐度较低时,可暂时少换水,加大微生物制剂的使用,改善水质和池塘底质;三是暴雨天气及时排出池塘上层雨水。

4. 培养底栖硅藻,为池塘养殖刺参提供天然优质饵料。黄河三角洲地区池塘底栖藻类以硅藻为优势,在天然饵料组成中占35%~70%。生产证明,该地区放养规格为200~400头/千克的刺参4000头/亩左右,在正常施肥培养饵料生物的基础上,一般不用辅助投饵,养殖2年时间可达商品规格。投放密度较大的养参池要在适温生长阶段适量投饵,3~7天投喂1次,平均日投饵量为1%~2%。此外,该地区进行刺参池塘健康养殖应以中、低密度养殖为主,依靠池中的自然饵料生物及有机质为饵料,可以满足其生长需求。

5. 控制放苗密度,养成与暂养分开。池塘养殖刺参第一年亩放养量为4000~6000头,第二年将达到商品规格的刺参捕捞,再根据当年捕捞量以及存塘量,每年按2000~2500头/亩补放部分规格400头/千克以上的大规格苗种。达不到这一养成规格的参苗,可放入暂养池进行集中喂养,促进参苗快速生长,达到一定规格再移入养成池养殖,既可降低苗种投入,又可提高苗种池塘放养成活率,缩短养成周期。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东营市东城黄河路206号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1010室 邮编:257091)

黄河三角洲地区桩基选型与设计 篇6

由于滨州的地质特点,高层、小高层、多层建筑的基础往往采用桩基础,因此,如何选择合理的桩基础形式,对于保证安全,节约投资、降低造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设计人员对每个建筑物的勘察报告进行仔细分析,选择一个最优化的基础方案。

滨州市格林春天住宅小区是一个有高层、小高层、多层住宅的小区而且是滨州的第一个高档、模范小区。其中1号、5号、7号楼 为17层剪力墙结构住宅;2号、3号楼为7层框架异型柱—剪力墙结构住宅;4号楼为6层砌体结构住宅;6号楼为8层短肢剪力墙结构住宅;8号、9号楼为11层剪力墙结构住宅。

该小区住宅结构形式多样,如果采用同一种桩型,势必会造成浪费。我们结合地质资料以及结合我市实际,通过比较造价,对这几种结构形式分别选取了不同的桩型。根据地质资料提供桩的侧阻力和端阻力极限值见表1。

对于1号、5号、7号楼剪力墙结构住宅,根据勘察报告采用桩径为500 mm的预制管桩,可选桩长有:以第⑨层土(粉土)为桩端持力层桩长21.5 m,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920 kN;以第(11)层土(粉土)为桩端持力层桩长27 m,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1 140 kN,以1号楼为例:采用21.5 m桩,约需要桩数225根;而采用27 m桩,则需要工程桩182根。从桩本身而言,两种方案总的工程桩总米数量相当,但我们分析一下,采用21.5 m桩为需布置承台,所布承台厚约为1 200 mm,并且配筋较大。而采用27 m 桩为墙下布桩,很多仅需构造配筋,造价能降低不少,因此,我们选用27 m桩。

另外如采用400 mm×400 mm的预制方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1 160 kN;通过比较两者的造价来对比:预制方桩(选用省标图集04G361)价格为1 000元/m3(即160元/m);而预制管桩(选用省标图集06G407)为141元/m(以上价格均包括压桩)。对于单桩承载力相差不多的情况下,管桩是经济的。

对于8号、9号楼剪力墙结构住宅,根据地质资料,以第⑦层土(粉土)为桩端持力层桩长16.5 m,如采用350 mm×350 mm的预制方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600 k N;如采用桩径为500 mm的预制管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690 k N;如采用桩径为426 mm的静压扩底灌注桩,两次夯扩(H1=4 m,h1=2 m,C1=0.2 m;H2=3 m,h2=1.5 m,C2=0.2 m)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710 k N,通过倒荷计算,预制方桩承载力太小,不满足要求。只有在预制管桩和静扩灌注桩中选择。两种桩型的承载力相差不多,通过比较两者的造价来对比:静扩灌注桩价格为660元/m3(即每根桩为(16.5+4+3)×3.14×0.2132×660=2 210元/根),而预制管桩(选用省标图集06G407)为141元/m(即每根桩为16.5×141=2 326.5元/根)。对于单桩承载力相差不多的情况下,静扩灌注桩是经济的。

对于6号楼短肢剪力墙结构住宅,根据地质资料,以第(7)层土(粉土)为桩端持力层桩长16.5 m,如采用350 mm×350 mm的预制方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600 k N;如采用桩径为400 mm的预制管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520 k N;如采用桩径为426 mm的静压扩底灌注桩,两次夯扩(H1=3 m,h1=1.4 m,C1=0.2 m;H2=3 m,h2=1.4 m,C2=0.2 m)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620 k N,通过倒荷计算,预制管桩承载力小,不满足要求。只有在预制方桩和静扩灌注桩中选择。通过比较两者的造价来对比:静扩灌注桩价格为660元/m3(即每根桩为(16.5+3+3)×3.14×0.2132×660=2 115.5元/根),而预制方桩(选用省标图集04G361)为141元/m(即每根桩为16.5×141=2 326.5元/根)。对于单桩承载力相差不多的情况下,静扩灌注桩是经济的。

对于2号、3号、4号楼,根据地质资料,以第(5)层土(粉土)为桩端持力层桩长11 m,如采用300 mm×300 mm的预制方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310 k N;如采用桩径为400 mm的预制管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330 k N;如采用桩径为377 mm的静压沉管扩底灌注桩,两次夯扩(H1=2.8 m,h1=1.4 m,C1=0.2 m;H2=2.2 m,h2=1.0 m,C2=0.2 m)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330 k N,通过比较两者的造价来对比:静扩灌注桩价格为660元/m3(即每根桩为(11+2.8+2.2)×3.14×0.2132×660=1 504.3元/根),而预制管桩(选用省标图集06G407)为95元/m(即每根桩为11×95=1 045元/根);预制方桩(选用省标图集04G361)为820元/m3(820×0.3×0.3×11=811.8元/根),并且如果采用预制方桩,承台梁可以减小。所以采用预制方桩是经济的。

通过以上不同桩型的设计,我们节约了造价,得到了甲方的好评。桩基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于不同结构的建筑,我们设计人员一定要考虑到每一个环节,统筹兼顾,从各方面使之合理化。好的设计不仅仅是要保证建筑物安全,更要使设计经济合理。

参考文献

[1]刘金波.建筑设计桩基技术规范理解与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杨星.《PKPM》结构软件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JGJ-2008,建筑桩基设计规范[S].

[4]梁力,李鑫,李明,等.预制混凝土桩体抗扭设计及试验[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26(2):87-91.

黄河故道地区 篇7

1 奶牛生产经营情况

1.1 基本情况

滨州市共有奶牛养殖户1354个, 存栏奶牛4.37万头, 奶牛存栏1~5头的有781个场 (户) 、6~20头的有520个场 (户) 、21~50头的有20个场 (户) 、50~100头的有15个场 (户) 、101~200头的有10个场 (户) 、201~500头的有5个场 (户) 、501~1000头的有3个场 (户) 。 (2) 德州市奶牛存栏10.5万头、奶产24万t, 仅禹城市标准化生产的牛奶年产量达到8.42万t, 奶业产值达2.69亿元, 奶农增收1300万元;其中, 武城县广运街道办事处富民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3年6月, 占地1500亩, 现存栏奶牛近2000头, 日产鲜奶9t多, 目前已经成为德州市奶牛存栏和产奶量最大的养殖基地。 (3) 东营市奶牛存栏数量达到了6.7万头, 其中, 产奶牛3.6万头, 100头以上规模奶牛场的存栏量, 占全市奶牛存栏总量的95%。2012年全市鲜奶产量18.05万t, 实现产值7.1亿元。预计今年年底全市奶牛存栏总量达到7.0万头, 产奶牛4万头, 年产牛奶24.5万t, 实现产值10.4亿元。 (4) 根据奶牛养殖规模、奶牛品种等情况, 通过与养牛户座谈的方式, 集中对东营市垦利县西宋乡北于奶牛小区、黄河口镇新营奶牛小区、永安镇24顷奶牛小区和垦利镇新安村奶牛小区的养殖效益进行了详细调查, 并根据养殖户提供的有关情况进行了养殖效益估算。

1.2 养殖效益评估

(1) 西宋乡北于奶牛小区:该小区现存栏奶牛170头, 其中产奶牛70头。我们调查的其中一个养殖户, 存栏奶牛46头, 其中产奶牛21头, 产鲜奶15kg/头·d, 按产奶期300天/年计算, 年产奶94500kg, 1.90元/kg, 收入179550元, 牛犊收入5000元, 牛粪收入8000元, 收入合计192550元。产奶牛费用支出116550元, 干乳期支出15750元, 后备牛支出62500元, 水电费5000元、人工费5000元、药费2760元, 不计贷款利息、固定资产折旧等, 支出合计207560元, 全年亏损15010元。 (2) 黄河口镇新营奶牛小区:该小区存栏奶牛100头, 其中产奶牛45头。产鲜奶21.5kg/头·d, 按产奶期300天/年计算, 年产奶290250kg, 1.90元/kg, 收入551475元, 牛犊收入5000元, 牛粪收入15000元, 收入合计571475元。产奶牛费用支出334800元, 干乳期支出46872元, 后备牛支出154000元, 水电费9600元、人工费25500元、药费2400元, 不计贷款利息、固定资产折旧等, 支出合计573172元, 全年亏损1697元。 (3) 永安镇24顷奶牛小区:该小区存栏奶牛86头, 其中产奶牛48头。每头日产鲜奶25kg, 按产奶期300天/年计算, 年产奶360000kg, 1.90元/kg, 收入684000元, 牛犊收入3500元, 牛粪收入22000元, 收入合计709500元。产奶牛费用支出418824元, 干乳期支出67694.4元, 后备牛支出114000元, 水电费4800元、人工费24000元、药费5000元, 不计贷款利息、固定资产折旧等, 支出合计634318.4元, 全年盈余75181.6元。 (4) 垦利镇新安村奶牛小区:该小区共存栏奶牛102头, 对其中的一个养殖户进行调查。该户存栏奶牛31头, 其中产奶牛19头。产鲜奶20kg/头·d, 按产奶期300天/年计算, 年产奶114000kg, 1.84元/kg, 收入209760元, 牛粪收入5000元, 收入合计214760元。产奶牛费用支出127965元, 干乳期支出16723.8元, 后备牛支出30000元, 水电费6000元、人工费10000元、药费3600元, 不计贷款利息、固定资产折旧等, 支出合计194288.8元, 全年盈余20471.2元。

2 当前奶业发展的特点

2.1 规模化程度得到逐步提高

目前, 滨州市奶牛养殖小区20个, 奶牛存栏7200头, 小区奶牛存栏全部在200头以上, 500头以上的饲养小区达到6个。20头以上场户奶牛存栏量占总存栏量的75%。全市以邹平县规模化程度最高, 全县共有奶牛养殖场户962个, 存栏奶牛2.44万头, 其中存栏20头以上的奶牛场380个, 占39.6%, 存栏50头以上的奶牛场164个, 占17%, 存栏100头以上的奶牛场23个, 占2.4%。20头以上场户奶牛存栏量占总存栏量的85%。德州市平原县旺源奶牛合作社奶牛存栏1100多头, 享受“五统一”的服务, 即统一饲料供应、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挤乳、统一鲜奶销售和统一品种改良, 投资360多万元, 购买德国先进的挤奶设备, 建成两处挤奶站, 新建了高标准的牛舍、储奶罐、挤奶厅、鲜奶运输车等设备, 让奶牛享受到“星级服务”。东营市奶牛存栏量达到了6.7万头, 高产奶牛覆盖率达到98%, 百头以上规模奶牛场的存栏量占存栏总量的95%, 所有奶牛场全部实现机械化挤奶;在全省率先发起和推行了牧场奶直供模式, 全市目前已有鲜奶吧126家, 能供应鲜奶45t/d。

2.2 品种改良步伐加快

通过奶牛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 滨州、德州和东营的奶牛良种化程度得到了大幅提高, 其中, 滨州市的邹平、滨城两县区高产奶牛冻精冷配率达到100%, 全市奶牛单产水平由1995年的2.99t, 提高到现在的3.60t, 提高了20.40%。其中邹平、滨城两县奶牛单产水平达到4.00t, 高于全市平均值9%。东营市先后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引进高产奶牛1.8万头, 并大力推广高产奶牛冻精及奶牛性控冻精, 高产奶牛覆盖率达到98%, 奶牛年单产水平达到10t的奶牛养殖场2家, 奶牛年单产水平达到7.5t的有15家。目前, 全市100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奶牛场56处, 其中1000头以上奶牛场17处。全市现有已建成和在建的万头奶牛场3处, 其中, 东营澳亚万头奶牛场已经建成投产, 现存栏奶牛8000头;大地乳业万头奶牛场正在加快建设, 现存栏奶牛6000头;仙河澳亚万头奶牛场已实现存栏奶牛7190头。全市有3个万头牧场装备了大型牧场智能化管理系统, 7个牧场安装了“阿菲金”奶牛数字化管理系统, 19个牧场安装了奶牛发情自动监测系统, 11个牧场使用了TMR饲喂系统, 机械化挤奶厅实现全覆盖。东营市给所有奶牛场建立了饲养档案, 95%的牧场饲喂全株青贮玉米, 获有机奶认证的企业1家, 获绿色奶认证的1家, 获无公害认证的13家。此外, 还在全省率先发起和推行了牧场奶直供模式, 引领了乳品消费方式的变革, 全市目前开业鲜奶吧126家, 供应鲜奶45t/d。

2.3 组织方式实现转变

滨州市共建有奶业协会9个, 会员总数为1500余个, 存栏奶牛18300头;奶业合作社共11个, 社员1200个, 存栏奶牛3500头。入会和入社奶牛数占全市存栏总数的49.87%。协会和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养殖服务、统一配种、优惠价回收鲜奶等政策。如滨州宾莲奶业联合社, 其社员范围不仅覆盖了滨城区60%的奶牛养殖户, 而且延伸到沾化县、利津等县, 基地存栏奶牛2600头。另外, 各奶制品加工企业充分发挥带动、辐射作用, 建立完善了“公司+基地+奶户”的纵向联合体系, 积极引导奶农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鲜奶收购以合同方式兑现, 制定了最低保护价, 由公司统一收购、集中加工, 极大的调动了奶农规模发展的积极性。如滨州华农乳业公司, 与养殖户签定保护价回收合同近百户, 基地存栏奶牛1500头。邹平芳绿乳业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奶牛1.30万余头。目前, 滨州市约签订合同奶牛3.50万头, 占存栏量的80%。奶业协会、合作社的建设和企业与养殖户的有效联结,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 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促进了奶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4 养殖效益回升

根据对奶牛养殖户的调查, 从2012年3月至今, 奶牛养殖户的生鲜乳的交售价格为3元/kg左右, 奶牛精料全价补充料价格在2.8元/kg, 每养殖1头奶牛的年利润在1500元左右。与此同时, 奶牛的价格也相应得到提高。犊母牛价格由500元上涨到1500元, 成年母牛价格恢复至1万元左右。据预测, 现在年产5t/头奶的奶牛年纯利润可达5000元以上。

2.5 奶制品加工企业逐步发展

目前, 滨州市乳品加工企业达到5家, 固定资产总额达24443万元, 日加工能力280t。其中邹平伊怡乳业、滨州华农乳业和邹平芳绿乳业各60t, 滨州宾莲乳业、滨州奥纳特各50t。主要生产范围是鲜奶、酸奶、乳饮料等系列产品。产品主要销往江苏、安徽、河北、辽宁等省市及山东省和周边省的部分市县, 其中以本市为主, 占总产量的80%左右。在近年来乳品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 企业努力寻求合作、开拓市场, 不仅站稳了脚根, 而且有了新的发展。乳品加工企业共获得省市级龙头企业称号2项, ISO质量体系认证3项, 省著名商品1项, 山东名牌1项。东营仙河澳亚现代牧场有限公司建有日处理鲜奶1000t的奶粉生产线2条、日生产加工100t的牛初乳生产线1条, 配套建设生产车间、办公楼及化验室等基础设施, 购置先进生产设备、化验仪器等36套本项目, 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46000万元, 年销售税金及附加3743万元, 年利润5849万元。

2.6 质量安全意识较强

在调查的奶牛场中发现, 采用抗生素治疗患有乳房炎的奶牛生产出的牛奶都采用倒掉的方式进行处理。每个奶牛户在挤完奶后都留有备用样品, 并详细标明了奶牛编号和挤奶日期。如果查出抗生素或其他违禁问题牛奶时, 涉及到的奶户会被罚承担整个奶罐的损失, 无人敢以身涉险。此外, 在养殖过程中发现, 新增奶牛养殖户较少, 大多数养殖户有5-8年的养殖经验, 具有较高的牛奶质量安全意识, 掌握用药基本知识, 杜绝违禁药物的添加使用。

3 当前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资金缺乏制约奶业发展

虽然近期奶牛养殖效益有所提高, 但良种奶牛价格昂贵, 饲料成本也不断提高, 导致有饲养意愿的农户无力进行奶牛养殖。在垦利县调查中发现, 四个奶牛养殖小区共从银行贷款或向个人借款229万元, 其中北于小区30万元、新营小区100万元、24顷小区80万元、新安小区30万元。贷款大多来自农村信用社, 贷款期限短, 与奶牛贷款正常周转不匹配, 且随着国家三次上调利率, 利息增加, 使养殖成本增加, 所以养殖户反映, 争的钱基本还息用了。

3.2 乳制品企业带动能力弱

虽然在滨州、德州和东营地区设有几家乳品加工企业, 但企业品牌效应低, 竞争力不强, 营销能力差, 市场占有率低, 销售数量少, 无法与蒙牛、伊利、光明等名牌大企业抗衡, 影响加工产量和鲜奶消耗量。以奶业发展较好的邹平县为例, 伊怡乳业、芳绿乳业仅消耗鲜奶1万余t, 仅占全县奶产量的1/9, 尚有8万余t奶靠区域外市场消化, 如得益、佳宝等企业。市场消化能力的薄弱严重影响了奶业发展潜力的深度开发。

3.3 奶业生产各环节利益分配不均

奶牛饲养户与生产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紧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的企业为片面的追求利润, 拖欠奶农的资金, 甚至不按合同收奶, 压低鲜奶收购价, 个别企业又通过进口奶粉生产还原奶, 致使企业对奶源基地的珍惜度下降, 市场波动时, 奶农的利益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

3.4 县区间发展不平衡

在调查的三个地级市中均发现县区间奶牛产业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现象。例如, 滨州市奶牛主要分布在邹平、滨城, 两县区存栏量占全市总存栏量的77.43%, 其余6县区总计存栏奶牛1.09万头, 占总存栏量的22.57%。而且邹平、滨城两县区规模化程度高, 产业化体系较完善。而其余县区以散养为主, 既无大规模的养殖场, 也无乳制品加工企业,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奶业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3.5 良种覆盖率和单产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经过前几年的优质冻精细管改良繁育和胚胎移植, 奶牛良种化程度有了一定提高。但由于良种补贴的区域局限和粗饲料供应不足、饲料应养不平衡, 从整体上来看奶牛的良种覆盖率和单产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6 种群结构不合理

从常规讲, 奶牛养殖比较合理的种群结构为产奶牛占存栏总数的60%~70%, 后备牛占30%~40%。但通过调查发现, 大多数养殖户存栏的产奶牛少, 后备牛数量过多, 1头产奶牛要为1头以上后备牛提供饲草饲料等的资金来源, 其中产奶牛北于小区占41%、新营小区占45%、24顷小区占55.8%、新安小区占61.3%。从效益分析来看, 产奶牛多的养殖户效益明显要好。据了解, 当前主要是由于奶牛价格过低, 7000~8000元即可买到一头高产奶牛, 像新营和24顷奶牛小区, 当初购进的全是进口的高产牛, 每头2万多元, 产下的也是纯种高产牛品种, 现在的价格不舍得卖, 况且, 即使想卖也无人来买;如北于奶牛小区, 属垦利县较早进行奶牛养殖的小区, 原来购进的奶牛产奶量低, 正值更新换代之际, 又无钱购进高产牛, 只能从自己的牛群中“优胜劣汰”, 还要保证种群的规模, 造成目前“能挣钱的少、吃闲饭的多”的局面。

3.7 饲草饲料价格上涨

饲草饲料支出是奶牛养殖的主要支出, 占到总支出的90%以上。近年来, 饲草饲料价格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占精料55%以上的玉米, 前几年的价格是0.8~1.0元/kg, 现在达到1.48~1.54元/kg;作为主要饲草的青贮玉米从前几年的0.04~0.06元/kg就能入窖, 现在达到0.11~0.14元/kg, 涨了一倍多。饲草饲料价格的上涨, 增加了养殖成本, 如果不大幅度提高牛奶单产, 养殖效益很难有保证。

3.8 饲养管理不规范

奶牛养殖户科学的饲养方法和管理经验仍相对缺乏, 目前正值冬季寒冷天气, 大多数奶牛场无保温措施, 造成奶牛能量流失, 使产奶量下降;饲料搭配不合理, 其中精料比例较大, 粗饲料仅为青贮玉米, 大部分奶农没有饲喂或贮备青干草, 致使奶牛饲料成本上升、体质下降、生产性能降低、疾病增加, 同时不能根据奶牛各个时期的营养需求合理调整饲料配方, 导致饲养成本居高不下;牛棚卫生条件差, 无保健措施, 这种现状直接影响了奶牛的成本和产奶量, 最终减少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3.9 奶贩压价, 奶款兑现不及时

由于大规模挤奶厅建设不断完善, 奶的质量有很大提高。当前卖奶并不困难, 但奶款兑现不及时。垦利县北于小区的牛奶是通过自有车辆送至得益乳业, 最高价2.2元/kg, 但厂方质量要求高, 送去的牛奶在1.90元/kg, 隔月付款;而新营小区和24顷小区的牛奶由滨州的一奶贩来收购, 一般50d以后付款, 有时拖得更长;新安小区的牛奶由油田的一名奶贩收购, 90多天还不能兑现奶款。规模较小的奶牛场, 由于采用小型机器人工挤奶, 不卫生、细菌个数超标, 影响了质量, 有时仅卖到1.40~1.50元/kg。

3.1 0 产业链各环节紧密性不强, 产品质量得不到完成保证

在实际奶牛生产中, 存在多种感染途径和细菌种类可导致临床中出现的乳腺炎现象, 该病及早发现对治疗有很大帮助, 多数需要1~2周的时间进行抗生素治疗, 同时需要及时将乳房中污染的牛奶挤干净, 增加挤奶频率有助于增强治疗效果。由于抗生素的使用, 造成牛奶中或多或少带来残留, 多家奶户的奶混合贮存后, 若一旦有一户奶超标, 所有养殖场内的牛奶都要废掉, 不仅严重影响了牛奶品质, 还对其他正常奶农的利益带来严重损害。此外, 生产出的牛奶在贮存、运输过程中得不到有效冷链低温进行, 容易造成有害细菌的滋生繁殖。

4 对策

4.1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

一是政策扶持。政府出台扶持奖励政策, 重点用于带动能力强, 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建设;二是加强对企业的服务指导, 重点帮助企业解决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加强奶牛鲜奶检测, 保证供应高质量的鲜奶;四是协调组织合作经济组织, 使奶农、企业利益紧密联系, 形成利益共同体, 建成紧密的产业链。

4.2 加快品种改良步伐, 培养高产奶牛群

充分利用国家奶牛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 促进现有奶牛的更新换代;充分发挥改良站点的作用, 引导、鼓励使用高产奶牛冻精进行改良, 使奶农真正认识到优良品种在奶业生产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4.3 积极引导饲养方式的转变, 使奶牛饲养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继续推进养殖小区建设, 促进规模饲养, 培植饲养大户, 体现规模效益;积极推广高产奶牛饲养技术, 大力推进饲养方法的改进;改善营养供应, 增加优质粗饲料。经调查, 奶牛普遍存在饲料种类单一、精粗饲料比例不当, 饲料营养缺乏或不平衡。尤其是粗饲料的供应不足。为了解决低质粗饲料造成的奶业生产性能下降和导致代谢病问题, 应大力推广全株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

4.4 推行标准化生产, 提高乳制品质量

乳制品加工企业要通过技术改造, 研制开发新产品, 以满足和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 狠抓产品质量, 使产品向高档化、营养保鲜的方向发展。健全营销网络和管理机制, 创出自己的名牌, 抢占市场, 才能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切实拉动奶业生产向纵深发展。

4.5加强疾病监控, 确保安全生产

彻底做好兽医公共卫生工作, 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各个生产环节要严格把关, 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保证奶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和畜产品绿色安全生产。

4.6 积极宣传, 正确引导

黄河故道地区 篇8

1 分区原则

农业节水区划是为了揭示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区间差异性和区内一致性,阐明分区特点和发展方向,为农业节水提供依据和指导。其基本原则是按照“归纳相似性,区别差异性,照顾行政区界”[4]。

此外,根据分区的目的和要求,需要遵循以下4条原则[5]。一是自然要素的一致性,即土壤质地、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和水资源条件等自然地理要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二是农业节水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即在同一区域内,主要灌溉作物及其节水技术措施基本相同;三是行政区划的完整性,要保持分区的边界与行政区界相一致,尽量不打破现有的行政区划;四是相对的独立性,农业节水分区作为水利区划的组成部分要服从总体规划和安排,但是鉴于农业节水分区与其他水利措施的显著差异,应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

2 分区指标

农业节水分区指标的设置要满足全面性、概括性和资料易于获取等要求[6,7]。根据节水灌溉的特点,分区指标拟从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土壤质地、种植结构、灌区类型、水源条件等方面选取。

黄河三角洲地区气候相近,为典型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从降雨划分属半湿润带,从径流划分属过渡带;灌区类型主要为引黄灌区,也有部分引河灌区和井灌区;地貌属鲁北黄泛平原,地势沿黄河走向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主要是微地貌,差异不大。因此,气候特征、灌区类型、地形地貌不作为分区指标,而土壤结构、水网分布对农业节水措施有明显影响。因此,选取行政区划、土壤类型、地下水矿化度和河流水系分布等指标组成东营市农业节水分区的指标体系。这4项指标基本上概括了东营市农业节水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此为依据进行的农业节水区划,可以反映东营市农业节水主要类型及特点。

2.1 行政区划

至2012年底,东营市共有5个县区,40个乡镇街道。行政区划土地面积和农业用地面积如表1所示,其中河口区和垦利县土地面积较大,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27% 和27.82%;而农业用地最多的是位于黄河南岸的广饶县,达到了785.75k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9.05%。从全市来看,农业用地仅占到了全市土地面积的39.78%,主要是由于土壤盐渍化危害、灌溉水资源短缺、水利工程老化等因素所致。

2.2 降雨

东营市地处中纬度,背陆面海,受亚欧大陆和西太平洋共同影响,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基本气候特征为冬寒夏热,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555.9mm,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5%,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易形成旱、涝灾害。分析各县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可见(见表2),东营市降雨变化自东南向西北呈现出一定的降低趋势。广饶县多年平均降雨量达602.39mm,位于各县区之首,河口区多年平均降雨量最少,仅为531.08mm,东营区、利津县和垦利县3 个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较为接近,为560mm左右。

2.3 土壤质地

东营市土壤分为褐土、砂姜黑土、潮土、盐土及水稻土5个类别(见表3)。褐土主要分布于小清河以南区域,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4%左右,是全市粮棉菜高产稳产区。砂姜黑土主要分布于小清河南褐土区的低洼处,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0.6%,适种小麦、玉米、高粱等浅根作物,是较有潜力的土壤类型。作为全市主要类型的潮土面积达到4 674.57km2,占59%,经耕作改良后适宜种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盐土在近海呈带状分布,占36%,农作物难以生长,自然植被有芦苇、黄须菜、茅草等,以开发水、牧养殖(植)为主。水稻土主要分布于利津、垦利老稻区,仅占0.2%,经二十多年的水耕熟化,具备了幼年水稻土的特征,多种植水稻等作物。

2.4 农业种植结构

东营市境内共有王庄、胜利、曹店、麻湾、宫家和双河六大灌区,主要种植作物有冬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水稻和蔬菜等(见表4)。该地区主要种植制度为一年两熟的冬小麦和玉米,两年三熟的冬小麦、大豆、春玉米、高粱等,农业复种指数为1.51,农业用地为3 151.81km2,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包括小麦、玉米、水稻和豆类等,约占作物种植面积的78%左右,其中小麦是主要的作物,种植面积达1 701.98km2。经济作物以蔬菜和棉花为主,有少量的油料作物。

2.5 地下水矿化度

东营市是在盐渍基底上堆积而成,成陆过程中受海水的浸渍侧渗作用,形成了大面积的土壤盐碱化[8],也导致了该区地下水的矿化度较高。如表5所示,小清河以南部分地区分布着矿化度低于2g/L的淡水和微咸水,面积仅占6%;近37%的面积地下水矿化度大于10g/L,有的甚至高达50g/L以上;矿化度2~10g/L的地下咸水占了56.71%,可利用量十分可观,但目前利用率普遍较低,应当充分挖掘咸水、微咸水利用潜力。

2.6 河流水系

东营市现行水系按流域分为淮河流域水系和海河流域水系(见表6)。其中黄河以南属淮河流域,水系多为东西走向,有小清河及其支流淄河、阳河、泥河子、预备河,支脉河及其支流小河子、武家大沟、广蒲河、五干排,广利河及其支流溢洪河、东营河、老广蒲河、五六干合排、六干排,永丰河及其支流三排沟,张镇河、小岛河20条河流;黄河以北属海河流域,水系多为南北走向,有潮河及其支流褚官河、太平河,马新河,沾利河,草桥沟,草桥沟东干流,挑河,神仙沟及其支流新卫东河10条河流。

3 分区方法

传统的分区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经验法、指标法、类型法、重叠法、聚类法等[9,10]。与之相比,GIS空间分析结合地统计学的分区方法,具有空间分析功能强、定量性好、空间插值精准的优点。既可以对地理环境的诸多要素进行获取、组织、存储、检索、分析,并应用于支持管理与规划决策中,也具有优于传统的制图方法的定量化特点,可以对区域进行较为准确的农业节水区划。

研究首先应用ArcGIS10.2实现分区要素专题底图的几何校正、矢量化等,构建分区要素专题数据库。其次,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实现基于行政区划的降雨、土壤质地、农业种植结构、地下水矿化度、河流水系分布等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农业节水的相关性分析。然后,进行多因子综合分析,运用GIS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实现农业节水分区的空间布置。最后,基于多指标空间叠加分析的结果,进行各单元的模糊评定,采用专家评定法,根据专家意见,结合各项指标对农业节水分区的重要性,并考虑东营市的实际情况,确定各项指标权重(见表7)。划分最终的区划单元,并运用GIS的专题制图功能实现农业节水分区的专题制图,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

4 分区结果

东营市农业节水分区如图2所示,根据分区结果,东营市农业节水区划分为5个类型区,对每个分区的位置、面积、比例等进行统计(见表8)。针对各区特点,包括水资源情况、农业种植结构和土壤质地等,确立适合该区的农业节水措施和发展方向。

Ⅰ区(南部山前冲积平原地域):该区位于小清河南部,分区面积669.49km2,占东营市总面积的8.45%,包括广饶县8个乡镇,多年平均降雨量约602mm,土质、水利条件较好,土壤多为冲积褐土和冲积潮褐土,地表、地下水资源丰富,生产水平较高,是东营市粮、棉、菜重点产区。该区的农业节水模式与发展方向: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等)适合发展地面灌溉和管道灌溉,经济作物(棉花、蔬菜等)则以喷灌、滴灌等为主,采用引河提灌和井灌相结合的灌溉模式,优先提引地表水,适度开采地下淡水,稳定现有粮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建成全市的粮、菜生产基地。

Ⅱ区(中、西部黄泛平原地域):该区位于东营市中西部,沿黄河两岸分布,分区面积3 346.92km2,占东营市总面积的42.26%,包括利津全县、广饶北部、东营区大部、垦利县西部以及河口区西部等,是5个分区中最大的一个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在560mm左右,较少的地下淡水位于利津、垦利沿黄两岸老稻区,其余部分地下水矿化度为2~10g/L,不适合直接灌溉,主要依靠黄河客水和地表河流来水,涉及王庄灌区、胜利灌区、曾店灌区、麻湾灌区、宫家灌区等五大灌区,区内土壤大部分为潮土,是全市主要的耕种土壤,经耕作改良后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该区的农业节水模式与发展方向: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适合发展地面灌溉、管道灌溉、控制灌溉等节水技术,探索农作物的微咸水(2~5g/L)灌溉技术,采用沟引提灌和水库渠灌相结合的灌溉模式,优先提引地表河流水,以黄河水补源保丰,加快工程配套,衬砌骨干渠道,扩大现有粮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建成全市的粮、棉生产基地。

Ⅲ区(北部滨海平原地域):该区位于挑河以西,沾利河以东,分区面积836.68km2,占东营市总面积的10.56%,包括河口区中西部,多年平均降雨量在530 mm左右,地下水矿化度为多大于10g/L,几乎不能使用,主要依靠黄河来水,区内土壤多为中度和重度盐化潮土,土壤盐渍化程度较高,需经过耕作改良后可种植棉花、果树等耐盐碱作物。该区的农业节水模式与发展方向:经济作物(棉花、果树等)适合发展喷灌、滴灌、管灌等节水技术;土壤盐渍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可以发展“上农下渔”的种养模式,主要采用平原水库加输水渠道的灌溉和补水方式,新建平原水库,加快工程配套,衬砌骨干渠道,做到“丰蓄枯用、冬蓄春用”,稳定现有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发展 “上农下渔”的农业开发方式,形成良性循环的高效立体种养生态农业模式。

Ⅳ区(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域):该区位于垦利县以东沿黄河两岸呈扇形分布,分区面积1 777.26km2,占东营市总面积的22.44%,包括河口区东部和垦利县东部大部分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在550mm左右,地下水矿化度为多为2~10g/L,不适合直接灌溉,主要依靠黄河来水,区内土壤多为中度盐化潮土,经过耕作改良可以种植小麦、棉花、果树、蔬菜等作物。该区的农业节水模式与发展方向:粮食作物(小麦等)适合发展地面灌溉、管道灌溉,经济作物(棉花、果树、蔬菜等)则适合发展喷灌、滴灌等微灌技术,探索农作物的微咸水(2~5g/L)灌溉技术,主要采用平原水库加管道输水的灌溉方式,建设平原水库,加快工程配套,铺设输水管道,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现代化生态农业模式。

Ⅴ区(沿海滩地地域):该区位于东营市近海呈带状分布,分区面积1 290.20km2,占东营市总面积的16.29%,涉及广饶县、东营区、垦利县、河口区的沿海地带,多年平均降雨量在560mm左右,地下水矿化度为多大于30g/L,有的高达100g/L,形成了土壤的大面积盐碱化,受海潮侵袭地表水多为咸水,淡水主要依靠引黄。该区的农业节水模式与发展方向:利用盐碱地造林技术,种植耐盐碱的经济林;充分发挥沿海荒洼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畜牧业;挖掘水资源潜力,大力发展海水、淡水养殖,逐步建成现代渔业生产基地。

5 结语

选取了行政区划、降雨、土壤类型、农业种植结构、地下水矿化度、河流水系分布等农业节水分区指标,应用GIS空间分析结合地统计学的分区方法,将东营市农业节水区划分为5大类型区,包括南部山前冲积平原地域、中西部黄泛平原地域、北部滨海平原地域、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域和沿海滩地地域,并针对各类型区水资源情况、农业种植结构和土壤质地等因素,提出了适宜的农业节水措施与发展模式,以减少农业节水发展的盲目性,对区域节水灌溉规划的制订和实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建荣,于洪军,徐兴永,等.黄河三角洲水资源变化特征及其优化配置[J].人民黄河,2010,32(6):71-72.

[2]Liu K,Li C H,Yang X L,et al.Water resources supply-consumption(demand)balance Analys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n2009[J].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2,22(13):1 956-1 965.

[3]康绍忠,胡笑涛,蔡焕杰,等.现代农业与生态节水的理论创新及研究重点[J].水利学报,2004,35(12):5-9.

[4]吕纯波,赵惠媛.黑龙江省灌溉分区及合理性分析[J].中国水利,2005,(1):54-55.

[5]李英能,黄修桥,吴景社,等.水土资源评价与节水灌溉规划[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6]张艳妮,白清俊,项艳,等.基于主成分分析与聚类法的山东农业灌溉分区[J].灌溉排水学报,2008,27(5):87-89.

[7]白清俊,张庆华,闫永銮,等.山东省灌溉农业分区农业用水特征影响因素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9,28(5):15-17.

[8]庞桂斌,张保祥,张双.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用水水平分析[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8(6):416-420.

[9]李桂元,胡学良.湖南省节水灌溉分区与区划[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7,(9):8-11.

黄河故道地区 篇9

关键词:景观建筑设计,生态风貌带,黄河大堤,生态植物配置

1 引言

黄河流经我国9个省(区),其不同河段区域由于受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状况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呈现不同的特点,且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精彩纷呈。随着城市的扩延,过去距离闹市区较远的黄河,逐步成了近郊田园,黄河流域各省、市均以黄河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风俗人情、黄河文化等为开发资源,逐步形成了以黄河为轴线的大黄河旅游带。

2 黄河堤防景观设计区位特色分析

黄河河套地区堤段景观特点为大河、大漠、大草原。黄河大堤是具有重要文化功能的工程措施,是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是一条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巍巍长城,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实现黄河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黄河堤防文化是水文化、黄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排列而成的系统,堤顶、堤坡、草皮、树木、淤区、险工、涵闸、坝岸、放浪林、适生林等等,构成黄河堤防的每一个要素都具有各自的功能与作用。

按照“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新理念,使黄河的治理开发为流域的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将黄河建设成为生态风貌带、自然景观带、旅游产业带,实现人水和谐。防洪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协调统一,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定位是为人们提供由黄河堤防生态轴连接而成的具有生物多样性、活动丰富、休闲亲水的自然生态公园组群。在旅游资源体系中的定位为借助于周边市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风景区等景点,成为省市区旅游线路上的一个闪亮的点。并在发展黄河旅游的同时,成为黄河建设良性循环的有力助动力。

为了将邻近黄河区域的市段黄河建设成为生态风貌带、自然景观带和旅游产业带,规划的愿景目标为颂赞文化与自然生态之源,展现大漠长河莽原的风貌。

3 黄河沿岸防护工程景观现状

黄河堤防地区旅游资源最大的特点就是集黄河、河套、沙漠、湿地、水利工程、宗教习俗和历史文化为一体,这里有强烈对比和反差的自然要素,在设计中全部体现出来。有沙漠的壮阔神秘,有黄河的雄浑大观,有河套千年的文化积淀,有浇灌塞北江南的水利枢纽,有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交汇、农耕文明与牧业文明渗透的烙印,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相互交融。而这些景观都通过这段百里黄河为对话的平台,集中了全部景区最有价值的旅游资源,组合优势突出。

从大的环境上来看,该区域地处内蒙古大草原,大河、大漠、大草原以及丰富的文化积淀,美丽的草原风光,神秘的沙漠景观,这些都为景观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周围自然景色、民俗风貌保持较好的地段是古老的村落,良好的植物群落以及将要建设的农业灌溉示范工程,都为景观规划设计创造了较为完善的基础条件。

该工程范围除黄河自然状态景观外,其可观赏性较差。堤防工程陈旧、不连贯、残缺、标准较低。且在交通线与黄河交汇处不同程度分布着居民村落,为工程的展开带来一定的困难。该地区有着良好的自然景观空间格局。规划建设的黄河防洪景观道路周边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类型和合理的自然景观空间肌理。两岸的自然山林、丘陵、岗地、平原、田园、滩涂、洲岛、湿地等自然景观类型以带状黄河水体景观空间流线为纽带形成了自然完整、和谐有序的自然景观空间序列,加之散置其间的城镇,体现出沿江丘陵岗地地貌的典型地域景观特征。同时为沿河防洪景观道路提供了丰富多变、具有较强吸引力和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空间环境背景。

4 区域文化特征分析

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在地域空间上的融合渗透是黄河生态经济带最具个性和吸引力的景观特征。沿河防洪景观道路周边分布有成吉思汗陵、“河套人”故地、十二连城等著名景点,人文景观随处可见。闻名于世的黄河与河套文化,渊远凝厚的历史文明,为黄河注入精神。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防洪景观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背景支持。

黄河河套地区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匈奴文化、西夏文化、中原文化、蒙古文化等多元文化的汇合与交融,是以蒙古文化为主体,融合吸收了汉族等多民族文化的成果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它不仅含有作为蒙古族文化之魂的成吉思汗陵及祭祀文化,也有享誉世界的河套文化、朱开沟文化、鄂尔多斯青铜文化,更有岩画文化、阿尔寨石窟文化、秦直道文化,还有神奇瑰丽的蒙古族民俗、歌舞和文学艺术。

5 区域植物生态特征

黄河生态经济带生物种类繁多,植物种类有226科、296属、1 973种,区系成分复杂,残遗种类丰富,东亚特有成分多。水产资源有11目、23科、67属、110种。地势起伏小,土地潜力大,地震、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少。生态经济带内现状农田耕地占45%,林地占15%,水域占20%,洲岛占3%,城镇建设用地的比例在16%以下,现状自然生态绿地的比重大,空间布局较完善,基础良好。

但区域内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退化现象日益严重,季节性自然灾害突出,夏秋连旱较多,春季洪涝灾害频繁。

植物是水域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水景观层次的自然语言,结合植物创造出四处分别突出春、夏、秋、冬四季景观的春沁、夏怡、秋悦、冬悟四园,通过植物色相变化达到不同的景观效果。

该地区的西北部植物区系在古地中海的海津区,且未受到第四纪大陆冰期的袭击,加之其过渡带的特殊生态意义及其基质条件的地理优势,使该地区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得以维持,并成为我国温带草原区植物多样性分布的中心和我国灌木资源多样性保育的关键地区之一,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1)生物多样性原则。

建设防护林,开发宜林地,选择速生林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防风护林固土,由于鄂尔多斯气候相对恶劣,灌木层表现为对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产生的适应对策不同,使植被对付水分胁迫的能力逐渐增大,吸收有限水分的能力加强,对多变的气候条件能产生相应的物候调整,因而选择丰富的灌木类结合防护林树种配置,不但从竖向上能够满足景观功能的需求,更能从物种多样性需求上满足植物配置结构。

(2)经济适用原则。

植物区系是由各种不同成分如地理成分、发生成分和历史成分构成的,主要以地理因素为依据,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长期发展的结果,鄂尔多斯高原优势植物生活型的区系成为这一地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因素。在满足工程的和景观要求前提下,适当种植经济作物,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使工程在今后运行管理上实现经济上的良性循环。

(3)功能需求性原则。

该区域景观工程是依托标准化堤防,防护林、放浪林、行道林主要是工程功能需求。因而在标准化堤防一般段,植物的选择上主要以功能为主,景观效果为辅。但在景观区,景观的功能性也要得以加强,兼顾工程功能需求。

6 区域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通过当代的景观设计手法及富本土特色的建筑语言,体现规划区域的传统历史文化。规划设计象征古代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蒙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过去与未来的融合,水利工程与城市郊野公园的融合,艺术与环境的融合,绵延的长河以人类共同的方式诠释了人与水深炯内在精神之间的对话与默契。

以营造自然景观为设计主线,设计富有特色的河滨、湿地、生态林风光,通过对规划区域的景观建设,形成具有生物多样化的自然生态公园。以突出历史文化、表现生态文化为主题,用一条蕴藏着丰富的蒙文化及黄河水文化的文化长廊将各个景观区连接起来,使规划区域更具有引人入胜的吸引力。建设充满活力的休闲、娱乐、旅游项目,提供良好的户外自然场所基地,鼓励人们进行有益身心的户外活动。

自然性:这里是将长河、大漠与草原等自然景观资源传达给现代。现代性:运用、活用各种各样的景观技术,使滨水带成为全新体验型的风景旅游区和休闲景观带。参与性:这里能和水亲近、感受自然,是绝对激发您的视觉-触觉-感觉等的新型滨河景观带。景观分区的主题化,赋予各个景观区域多样的主题,使其有序分布在滨水景观带中,构成主架。自然景观的人文化:发掘雄奇壮美的山景观、蜿蜒曲折的水景观和辽阔广袤的草原与沙漠景观等自然景观资源,赋予其人文的意义,塑造独特的景观形象。历史文化遗产的视觉化,在各个广场上,通过现代技术表现手法为人们描绘各种各样的沙漠、青铜器及古长城遗址。

水空间的营造为人们营造泊船码头、休闲广场及亲水设施等丰富的空间。反映地域特色的植栽,不同规划区域拥有各自的主题,通过防护林带、自然生态景观区、交通汇集景观区等区域的设置,营造一个富于变化的滨河景观带。湿地景区,茂密的芦苇和水草、成群栖息的水鸟和两栖动物,形成优美、舒适的生态景观环境。特种瓜果生产基地,种植品相好的观赏瓜果、航天育种蔬菜、新品种食品、绿色食品等,提供相应的采摘、销售服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务。生态林景区,种植生态林,改善总体生态环境。高速公路景观区风格简约、大气、现代,既有自身的特点,又兼顾向两边景观带的过渡,并通过植物配置达到郁郁葱葱的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城市文化与城市景观吸引力构建[J].规划师,2004(2):61~62.

[2]俞孔坚.城市河道及滨水地带的“整治”与“美化”[J].现代城市研究,2003(5):17~18.

[3]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故道地区梨瘿蚊的发生规律调查研究 篇10

关键词:梨瘿蚊;越冬;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产卵量;天敌

梨瘿蚊是砀山梨区近几年发生日益严重的害虫,严重影响了树势及产量,为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对该虫的研究,现将近几年的调查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调查方法

越冬场所的调查:春、秋季节从梨树主干基部向外围,每隔一定距离取长宽各40cm、深2cm的土壤,用细筛筛土检测梨瘿蚊越冬虫态及在树盘的分布情况;用刮子及平口螺丝刀调查枝干翘皮下越冬虫态及密度。

形态特征及发生特点观察:结合饲养认真观察各虫态特征及田间为害特点。

产卵量的测定:以雌诱雄交尾产卵,室内饲养幼虫化蛹羽化后,将单个雌成虫移入一次性塑料杯中,上口用80目纱布封钉,底部开小口并向上放置于梨园地面上,引诱雄成虫前来。当发现交尾后即合上开口,并将塑料杯套在无卵的新梢顶部并用胶带封好口,2d后取新梢调查产卵量。

天敌情况的调查:用挑针剥取蛹检查有无梨瘿蚊的天敌。

2调查结果

2.1越冬场所

几年的调查证明梨瘿蚊大部分以老熟幼虫结茧在地表2cm的土层内越夏、越冬。与主枝相对应的地表数量较多,发生严重的园片近主干基部每1m2有600~875只不等。调查中发现梨瘿蚊有在枝干翘皮下越冬的现象,量较少,但夏季常见在枝干上化蛹。

2.2梨瘿蚊的形态特征及发生特点

2.2.1形态特征对梨瘿蚊的成虫、幼虫及卵的形态特征的观察结果表明,成虫前翅具有蓝紫色闪光,翅面生微毛。两支胫脉明显,一支接近前缘与前缘相交于前缘中部,一支胫脉直达外缘,二者均呈淡黄色。一支肘脉至翅中部分为二分支,一分支弯向后缘,一分支直达外缘,肘脉基部明显,分支不明显。平衡棒淡黄色。足细长,淡黄色,跗节5节,第2节长度几乎与胫节等长。雄成虫体长1.2~1.4mm,翅展约3.5mm。体暗红色。头部小,复眼较大,黑色。触角念珠状,15节,长1.1mm,各鞭节形如球杆,球部散生放射状刚毛。雌成虫体长1.3~2mm,体暗红色,翅展3.0~4.5mm,触角丝状,15节,长O.7mm,各鞭节为圆筒形,两端各轮生一圈较短刚毛。腹末有管状物,产卵器自然状态下较小,完全伸长时可达到体长的2/3。幼虫共分4龄,长纺锤形,13体节。1~2龄幼虫无色透明,3龄幼虫半透明,4龄幼虫乳白色,渐变为橘红色。老熟幼虫体长1.5~3mm。卵长椭圆形,长约0.3mm、宽0.1mm。初产时淡橘黄色,至孵化时为橘红色。蛹为离蛹,橘红色,长1.6~1.8mm,蛹外有灰白色、长2mm左右的胶质茧。

2.2.2为害症状以幼虫为害梨树嫩梢、幼叶,被害后叶面呈现凹凸不平,之后从叶片两侧向内纵卷成较紧的双筒状,叶片功能下降。随着新梢继续生长,梨瘿蚊有规律的发生,新梢上常常见到几段受害叶片,常见到光杆枝。叶片受害严重者被害率达80%以上,严重影响了梨树的产量。

2.2.3发生代数

1年发生2~3代.罕见4代危害。成虫发生期分别为梨树花序分离期、5月上中旬、6月上中旬。生长季节完成1代需要30~45d,卵期3~4d,幼虫12~21d,从结茧至羽化15~20d。

2.2.4生活习性成虫多在白天的7时至11时羽化,羽化后即交尾,雄成虫交尾后不久死亡,雌成虫寿命不超过48h。成虫有多次交尾的习性。梨瘿蚊的主要产卵部位为幼叶叶缝内、蕾上、萼片内侧、萼片边缘、果柄、叶柄、鳞片内,堆产或散产。在树上表现先内膛后外围,先下层后上层。老龄幼虫的下树时间与降雨关系密切,只要有明显降雨即可落地。但因出蛰不整齐,世代重叠现象较重。2010年6月1日见到幼虫也有下树现象,在卷叶外悬挂或落下,估计因为无新梢、食源不足造成提前下树落地。幼虫落地后能否及时化蛹与土壤湿度也有较大的关系,过度干燥不利于化蛹,从2010年9月下旬至2011花后的1个月无明显降水,2011年4月初梨瘿蚊即产卵,4月20日之前已有老熟幼虫,因雨水不足落地幼虫不能及时化蛹,至5月11日前后降雨70.1mm,雨后陆续进入化蛹高峰。梨瘿蚊的发生程度与梨品种之间有明显差异,酥梨、翠冠、圆黄、黄冠依次受害加重,鸭梨受害较轻。如2009年4月14日调查外围新梢卷叶梢率酥梨、翠冠、圆黄、黄冠分别为25.5%、34%、56%、59.8%。

2.3

产卵量

各次产卵情况列表如表1。由表1看出,在试验条件下梨瘿蚊产卵量多数不足i00粒,平均为30.9粒,最高产卵量128粒。

2.4天敌

试验发现梨瘿蚊蛹的天敌小蜂,成虫体呈黑色,有金属铜光泽,触角膝状,10节,柄节长,细腰宽头,2复眼特大,三单眼弧状排列。黑褐色,小盾片较大。膜翅,翅脉极退化,只有一条,基部一段为缘前脉,中间一段沿前缘称为缘脉,端部分为两枝,下枝形成痣脉,上枝沿翅前缘。前后足基节肥大,腿节也发达,胫节、跗节及腿节的外半部均为黄色,转节附近也为黄色,跗节5节。体长3mm左右。蛹为离蛹。鉴定为小蜂总科小蜂科瘿蚊啮小蜂。2011年4月初调查中发现天敌寄生率达10.3%,瘿蚊啮小蜂与梨瘿蚊蛹同步羽化。

3小结与讨论

由上述的调查研究知道,故道地区梨瘿蚊1年3代,老熟幼虫主要在2cm的土壤表层越冬、越夏,因此深耕土壤是防治梨瘿蚊的有效方法。成虫发生期一般为4月初、5月初、6月初。降雨情况影响其下树。品种之间受害程度有差异。一般只危害嫩梢、幼叶,花未开放前可在花器上产卵。在试验条件下梨瘿蚊产卵量多数不足100粒,平均为30.9粒,最高产卵量达128粒。

环境条件和食源不同,梨瘿蚊的产卵量也不同。故道地区春旱往往严重,不利于越冬代化蛹及羽化,持续的干旱,也影响了梨瘿蚊的生殖能力,因此如气象及土壤条件适合,梨瘿蚊的产卵量可能比试验所测定的高,田间发生重是因为虫口密度大的原因。自然条件下梨瘿蚊有大量的天敌,天敌的羽化一部分与梨瘿蚊同步,因此应积极筛选对天敌伤害较轻的药剂。

上一篇:民本理念下一篇:工程经济效益审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