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责任

2024-05-05

相关责任(精选十篇)

相关责任 篇1

一、缔约过失责任梗概

( 一) 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和理论特点

缔约过失责任指的是在要约生效后、合同生效前的这一确定过程中, 缔约一方基于故意或过失的不诚信行为违反了法定的先合同义务, 譬如: 协助与告知义务、保护及保密义务等, 从而致使缔约另一方信赖利益遭受损失而应该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

根据此概念可以看出缔约过失责任并不产生于双方的口头或书面约定, 而是基于法律的规定而产生, 即该责任具有法定性, 不能随意改变; 另外, 缔约过失责任只能存在于固定的缔约阶段并且旨在弥补双方的损害, 因此其又具有相对性和补偿性。

( 二) 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

缔约过失责任, 顾名思义它发生于缔约阶段, 并非合同成立并生效之后才会产生。在缔约过失责任的确定方面, 我国所采取的是过错责任原则。要在法律实务中判断缔约一方是否需要承担缔约过失责任或责任的大小, 则需要同时考虑到主观及客观方面。具体而言, 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有确定的要件, 具体如下:

1. 缔结契约的一方当事人已做出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

违反民事义务将会产生民事责任, 违反义务的行为也就成为了责任的存在前提, 同样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前提也是如此, 当事人要有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 而该行为实质上是对诚实信用原则的违背。

2. 缔约一方的行为造成缔约对方的损失

这里的损失指的是信赖利益的损失, 必须是因为信赖而导致的。缔约一方因为相信合同会成立生效而做出一定行为或支付大量费用, 最终却由于合同无效而遭受利益损失, 包括直接的损失和间接的损失。但如果客观上根本不相信合同会成立生效, 还做出了一定行为甚至是支付大量费用都不能将其视为信赖利益方面的损失, 因为这是由于缔约一方自身判断失误造成的。

3. 一方的行为与另一方信赖利益的损失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

也就是说, 缔约另一方信赖利益受到损失的原因只有一个, 那就是缔约一方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 其他的行为并不会导致。如果一方的行为与另一方的损失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的连接, 那么缔约过失责任就不会产生。另外, 因果关系的确立应该以社会的一般见解来衡量, 依社会的一般经验来判断。

4. 违反先合同义务的缔约方必须存在个人的主观过错

这种过错无论是故意的还是过失, 只要它发生在缔约过程之中, 那么它就违反了先合同义务, 并且对合同最终不产生效力具有过错, 就应该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必须强调的是, 责任的大小与何种形式的过错并无关联, 因为缔约过失责任是对他人信赖利益损失的一种弥补。

( 三) 缔约过失责任的类型

1. 假借订立合同, 恶意与他人磋商

即缔约一方不但没有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 反而存在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恶意。例如, 恶意与他人通过谈判来拖延时间, 使对方失去与其余人交易的机会。

2. 故意隐瞒合同中的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信息

该行为属于缔结合同过程中的欺诈手段, 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或提供虚假的事实信息, 使对方陷入误区从而订立合同。

3. 在缔约过程中获取商业秘密后的泄露或不正当使用行为

该行为包括两种情况, 第一, 将所获取的商业秘密透露给相关人等; 第二, 未获得授权为从中谋取利益而使用该商业秘密。

4. 其他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例如: 缔约方对于法律规定的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视而不见, 存在不履行的情况。

二、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分

无论是侵权责任亦或是违约责任, 在法律发展的责任体系中都地位极高, 随后出现的缔约过失责任虽说是独立存在并由独特的要件所构成, 但常常与侵权及违约责任产生竞合, 因此就十分有必要将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及违约责任做出明确区分。关于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分如下:

( 一) 两者形成的时间段不同

缔约过失责任只会产生于要约生效之后、合同生效之前的合同缔结过程中, 与合同是否生效或何时才能生效无关。而违约责任是否成立与合同的生效有必然联系, 合同只有在生效之后才会产生违约责任。只要合同生效后, 一方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其合同义务的就需承担违约责任。

( 二) 两者形成的基础不同

缔约过失责任的认定不仅要有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事实也要存在对方信赖利益的损害。然而违约责任的形成只需要有合同生效之后的违约行为, 如: 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义务之后, 其中一方的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致使破坏合同关系。

( 三) 两者的性质也有所区别

缔约过失责任并不是由当事人双方随意约定或创设的, 它只能单纯的基于法律的规定而存在, 简而言之, 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法定责任; 而违约责任不仅可以法定也可以由当事人约定。《合同法》中的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给当事人约定违约责任提供了法律基础但考虑到全体社会利益的平衡, 《合同法》对双方约定违约责任的大小、内容、形式等都做了限制, 例如, 限制违约金的数额范围。总而言之, 违约责任以双方约定为主。

( 四) 归责原则的不同是二者的重要区分

过错责任原则作为缔约过失责任唯一的归责原则, 即我们通常说的有过错才承担责任无过错则不承担责任, 这里的过错是主观上的, 包括故意也包括过失, 这样规定则可以为受害者提供完全的救济。就违约责任而言, 基于其性质以及对当事人利益的平衡, 《合同法》采用的是严格责任原则, 其意思是无论当事人主观上是否具有过错, 只要违反了合同中规定的义务, 均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赔偿责任, 除非《合同法》中规定了该责任的免责事由。

( 五) 二者举证时的责任程度不同

由于缔约过失责任适用的是过错责任原则, 需要由缔约一方举证证明责任方有过错, 否则不承担责任, 关于过错的举证, 难度稍大, 程度偏高; 而就适用严格责任原则的违约责任而言, 只需证明责任方有违约的行为即可, 所以其承担的举证责任较轻, 程度偏低。

( 六) 两种责任有不同的承担方式

法律明文规定缔约过失责任的承担方式有且只有一种, 即赔偿损失, 其他的方式均不可采用。而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多种多样, 赔偿损失只是其中一种, 另外还有实际履行、解除合同、支付违约金及利息等, 基于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也可以约定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

( 七) 两种责任的赔偿范围亦有所区分

缔约过失责任所赔偿的是缔约一方基于信赖而导致的利益损失, 分为直接的损失和间接的损失, 该责任意在使受害方的利益恢复到未受影响的状态, 然而信赖利益是缔约方为订立合同所做出的努力与付出, 所以关于信赖利益的程度, 我国学术界并未出现统一的定论。违约责任通常是要求违约一方赔偿履行利益, 可以继续实际履行也可以等价赔偿期待利益, 双方当事人均可约定, 并且该责任的赔偿范围有明确的规定或约定。

三、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区分

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都是一种独立的责任形态, 二者虽有许多联系, 但在应用过程中也时常产生竞合, 区分表现在如下方面:

( 一) 两种责任产生的基础不同

从缔约过失责任的定义可以看出, 该责任产生于合同缔结过程中, 在此过程中缔约双方因联系、接触, 可能会因为一方损害相对方的信赖利益, 从而产生缔约过失责任。侵权责任则不同, 侵权责任的产生不需要当事人事先的接触或存在某种法律关系, 而是基于法律规定的人人都有不侵犯他人人身和财产权益的义务, 违反该义务则产生侵权责任。

( 二) 两种责任的相对性不同

缔结合同是特定双方的活动, 因此缔约过失责任也只会存在于两者之间, 具有特定性; 而侵权责任产生的基础是不得侵犯任何他人的人身、财产权益, 并未制定特定人, 因而该责任具有普遍性而非相对性。

( 三) 两种责任所违反的义务在性质上有所区分

缔约过失责任基于先合同义务的违反, 而侵权责任保护的是人身权和财产权这样的绝对权。二者虽然都为债权发生的原因, 但是违反的义务性质却不同, 也就决定了二者的注意义务程度也不同。侵权责任的注意义务程度低于缔约过失责任的注意义务程度。

( 四) 两种责任的归责也不同

在归责原则方面, 缔约过失责任只有一种归责原则就是过错责任原则, 缔约一方违反了先合同义务存在过错, 才导致其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就是通常所说的无过错无责任, 不存在例外情况。而侵权责任不同, 它不仅包括过错责任原则, 还包括无过错责任原则以及公平原则等。

( 五) 承担责任的方式不同

赔偿损失是缔约过失责任唯一的承担方式, 并且是法定的。视侵犯客体的不同, 侵权责任在承担方式上除了赔偿损失之外, 还包括消除危险、排除妨害、恢复名誉等多种方式。

( 六) 两种责任的赔偿范围大不相同

首先, 从法律的明文规定可以看出, 只有信赖利益的损失才是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 例如, 缔约一方为缔结合同基于对另一方的信赖做出的资金投入, 该赔偿范围较小;然而, 侵权责任的赔偿范围相对来说较大, 包括给受害方造成的所有损失。

其次, 更重要的是侵权责任的范围还涉及精神损害方面而缔约过失责任则不需要考虑。

最后, 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很不明确, 关于信赖利益的赔偿法律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 赔偿直接还是间接损失亦或是两者都赔偿, 更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可循。侵权责任相对来说规定的比较明确, 在法律事务中, 通常有书面的法律依据。

摘要:缔约过失责任是因为违反法定义务而产生的一种民事责任, 它违反的是合同法规定的先合同义务。构建完整的民事责任理论体系, 不仅要明确规定侵权以及违约责任, 还要强调缔约过失责任在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但在司法实践中, 此三种责任制度易混淆、难把握。本文首先阐述缔约过失责任的基础知识和大致梗概, 并在该基础上分析其四个不可或缺的构成要件, 最后分不同方面着重强调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及违约责任的异同点。

关键词:缔约过失责任,侵权责任,违约责任

参考文献

[1]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第一册)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2][美]贝勒斯.法律的原则[M].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3]王利明.违约责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4]崔建远.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5]韩世远.我国合同法中的缔约上过失问题研究[J].法学家, 2004 (9) .

[6]崔建远.合同责任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2.

[7]杨立新.合同法总则 (上) [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责任的相关论文 篇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大学非今日之大学也,然亦可同之。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总是被冠以90后的称号,做事不负责任,历史使命感不强,感情淡薄,喜欢标新立异,却又不实诚。无可否认,这些评论并非空穴来风,这个社会确实充斥着对责任的反感以及想方设法地逃避责任的行为。这与大学生的自身素养密不可分,尽管人浮于事,推诿塞责这种局面也是各种社会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很少有人能超脱凡俗,心静如尘。除此之外,学习教育与家庭生活的导向也是导致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一个原因,而我认为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最重要的环节还是在于大学生自身素养的提升。

首先,是要学会坦然接受自己的责任,把自己的责任当作使命和人生的必修课。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过:“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人是一种社会团体性的动物,任何个体的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因而,每个人在每个时刻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肩负着不同的责任。责任感也能纠正我们自身的狭隘性,欣然接受自己的责任,这也是一种宽广的胸怀。再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失意也是在所难免的.,而摆正心态,对我们要做的事情怀着一种爱,昂扬乐观地去面对生活,也许你会惊喜地发现,即便是那些你不想却又不得不承担的责任让人生更为隽永、充实。

其次,说到底,责任的履行在于每个个体自身。做一个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的人,这应当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做法。“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美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刘易斯认为责任的是否履行决定一个人是刚强的勇士或是不折不扣的懦夫。诚然,在这个逐渐崇尚自由与民主的国度,我们生来就是自由的,却又无处不在枷锁之中,枷锁就是责任对我们的约束。在责任面前,我们不应推三阻四,而应该拿出青年人的做派,勇于担当。责任是一项义务,我们必须无条件地履行,而不是像个懦夫样地逃避,对于爱情,婚姻是伦理性的爱情,若爱,请深爱,爱一个人就不能始乱终弃;对于亲情,父母倾尽一切地爱我们,我们也有责任让他们幸福;对于工作,我们负有将自己手头的每一件事干好的责任。一个人若连这些最基本的责任都不愿意履行,还能指望他为别人、为社会做出点什么吗?

当然,老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应当树立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学校可以多举办些公益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明白我们不是单纯地为自己而生,我们不仅要承担好个人的责任,也必须对整个社会负责。同时,目前的大学生没怎么吃过苦,做事有些率性而为,我们需要更多的磨砺,在生活的艰辛中体会百态人生,学会承担责任,即便有些责任泛着苦楚。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研究

高校的内部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任职期内、任期届满或离任前,对其所在单位或部门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所应承担有的责任。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对学校内部的领导干部所在部门或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以鉴证和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审计的对象是高校内管干部,即高校中层行政负责人。高校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有五个:审计对象的双重性、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审计的高风险性、审计服务的内向性、审计结果运用的多元性。

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完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从机制和源头上预防高校领导腐败;有利于加强对权利的制约和监督,促进高校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一、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强。高校内部审计工

作,尤其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是独立性。如果审计独立性不强,那审计过程就会受到各方面的干扰,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就无法保证。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随意性较大,发展不平衡,许多高校把内部审计机构与纪委、监察室或财务部门等其他部门合署办公,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仍然不多,完全不符合《教育系统内部审计规范》的要求。这是一个表现。另一个表现是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不够,大部分高校主管内审工作的领导并非学校的最高领导。这体现出学校领导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会不同一程度的影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力度不够。尽管大部分高校的审计网站定期公开高校专项审计及基建审计调查结果,但审计结果报告却没有一所高校向社会公开披露,所有的审计报告都是不公开不透明的、是保密的。内部审计结果不公开就无法发挥它相应的作用,高校进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没有了意义。

(三)经济责任审计原则未得到有力贯彻。“先审后离”“离任必审”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即高校领导在任期内发生调任、转任、轮岗、辞职、免职、退休等情况时,或任期满时,应该对其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但在实际情况中,因为领导重视不够、审计人员不够、联席会议不健全等,这个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都是高校自己确定的,有的只审计重点单位和重点部门,有的只审计被别人举报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不是以一种经济监督形式而存在。

(四)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还不完善。现在大部分高校没有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单独出台相关的文件。有些高校虽然制定了审计文件,指明了审计对象,但比较笼统,既没有评价指标体系,也 没有做出具体的措施,操作性不强。高校经济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还需要加强,因为高校内部经济审计是比较综合和复杂的工作。审计工作如果得不到其他部门的积极配合与支持,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就不会顺利。

二、改进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责任重大、任务量多,因此要加强组织领导,这是多好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首先,高校党委和行政领导应该重视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这是改进审计工作的前提。学校党委和领导应该仔细学习经济审计的有关法律法规,增强对它的了解,树立经济责任审计服务于高校科学发展的观念;应全力支持、领导、协调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定期不定期听取相关情况报告,主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发挥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在监督管理干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

(二)加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要真正发挥它的应用作用,要真正实现常态化,就必须加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

(1)加快制定《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完善的审计制度,对规范经济责任运行、保障审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意义重大。教育部可以就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召开一个座谈会,组织审计专家学者、高校领导一起讨论、共同研究,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总结国内外经验,最终制定出一部《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实施办法要详细规定出审计对象、内容、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提供基本规范。

(2)加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相应的配套制度建设。首先,应逐步建立审计承诺制度和承诺虚假责任追究制度。在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资料的真实性对相关的评价结果有直接影响。为防止被审计者谎报或瞒报数据,必须建立承诺虚假责任追究制度。所谓审计承诺制度,顾名思义,就是被审计对所提供信息材料的真实性的信用承诺。被审计者如果违背审计承诺制度,就可以依照承诺虚假责任追究制度的相关规定,追究其相应的责任。其次,应逐步建立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制度。建立内部审计档案制度,可以减少重复情况的出现,减轻审计负担,提供审计效率。高校可以基于本校实际设立内部数据库,专门保存相关的审计数据和资料。再次,逐步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如果质量不高,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就会对责任审计制度的长远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应逐步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以规范审计行为和程序。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照程和规范序来开展工作,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为提高审计质量提供保证。可以设立内审人员、审计项目负责人、内审机构负责人三级负责制度,保证审计工作评价的真实可靠。最后,完善联席会议制度,逐步建立审计通报制度。审计工作完成,应该及时进行通报。这需要进一步发挥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让联席会议成员通报审计结果、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要通报相关部门的整改落实情况。

(3)完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程序。一个科学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程序应该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完成三个阶段。在审计准备阶段应该包括四个程序,即开展审前调查、制度审计实施计划、传达审计通知、给出书面承诺保证。在审计实施阶段,依照计划进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完成阶段包括三个程序,即做出审计报告、分析审计结果、归档保管。其中,在做审计报告时,要先撰写草稿,然后交给联席会议征求意见和建议,在修改报告,最后做出一个终极报告。另外,在程序设计时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参与。

综上所述,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强、审计结果公开力度不够、审计原则未得到有力贯彻、审计制度还不完善四个主要问题。因此要加强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加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完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程序。

参考文献:

[1] 黄保平.关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指南的解读[[J].时代金融,2011 (12): 188-189

[2] 吴宇.浅析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风险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1 (15 ): 36-39

会计责任相关问题的探讨 篇4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随着会计职能的不断拓展, 会计工作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 会计信息成为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强化会计责任成为政府及社会公众日益重视的问题。

西方国家对会计责任的研究主要强调对第三人 (方) 的会计责任, 包括中小股东的利益, 潜在投资者的利益等。国内会计责任的研究侧重于从会计责任主体、责任对象、责任目标等不同角度分类研究。叶陈刚 (2001) 等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将会计责任分类为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会计人员的会计责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郑在柏 (2002) 从会计信息披露的本质分析, 认为会计责任是会计主体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使用者应尽的义务, 是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主体管理当局的尽责要求;崔秀梅 (2008) 从会计责任对象、目标的多元化分析, 认为会计要兼顾各方利益, 满足多元利益主体的委托责任目标。

会计责任属于“责任”的子概念, 包括两层含义, 一方面是积极意义, 指会计主体管理当局应履行的职责, 体现为会计主体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使用者应尽的义务, 即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使信息使用者据此做出正确的决策, 避免因信息的不充分或不恰当披露做出错误决策而产生损失。另一方面是消极意义, 指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而应承担的过失。这方面主要是指会计的法律责任, 即当会计责任主体违反会计法规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包括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等。

会计责任也反映了社会公众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期望。社会利益相关者希望会计人员能够严格遵守专业准则工作, 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 从而能够真实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为决策提供依据。当会计人员因造假、违规违背这种期望时, 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会计责任的存在, 可以有效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 促使会计工作者为社会公众服务。

二、会计责任的特征

会计责任作为会计行为人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有其自身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会计责任的依附性与独立性

会计责任是会计人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它的约束作用依附于相关会计法规和准则, 当会计主体管理当局出现舞弊等违法行为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会计责任还要依附于客观物质条件, 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 企业会计责任的内容也随之变化。

会计责任的独立性是指会计人员在会计责任的履行过程中, 能客观公正、独立自主地按照相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要求处理会计事务, 不偏袒任何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会计行为主体的独立性和会计责任履行过程的独立性。

(二) 会计责任的历史演进性

会计责任是随经济发展不断演变的历史发展过程, 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 企业的会计责任也随之变化。会计最初只是计量和记录两项职责, 后来逐渐增加了计算、核算、报告、分析和预决策等内容, 会计责任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扩展。同时, 在市场经济多元化的环境下, 会计责任对象、目标不断扩展, 不再单一为企业所有者服务, 而要同时服务于企业股东、管理层、债权人、社会公众、政府等多元利益主体, 做到兼顾各方利益。

(三) 会计责任的社会广泛性

会计责任的广泛性源于会计工作的基础性和广泛性。会计如今已成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和准则, 存在于经济运行的各个角落, 会计信息为众多利益相关者共同使用。相应的, 会计工作应承担的责任也成为一种广泛的责任形式。

三、会计责任的分类

在现代社会, 会计扮演着多个角色, 会计工作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鉴于会计责任的不同特征和表现形式, 要想对会计责任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清晰的认识, 就需要按照适当的标准加以分类。

(一) 经济责任

会计是随着生产的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 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利益分配的需要。会计和经济活动联系密切, 会计产生的动因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为经济利益提供核算方法, 为提高经济利益不断改进和发展。经济责任是会计责任中最基本的责任形式。从企业内部看, 会计的经济责任就是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挖掘企业增长的潜力, 从而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从企业外部看, 会计的主要经济责任是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 为信息使用者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维持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二) 社会责任

会计社会责任主要是会计人员对其向社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承担的责任。《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 任何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不得伪造、编造会计资料, 不得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是利益分配的重要机制和手段,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是经济秩序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会计人员必须按照社会确定的会计行为规则和方法来开展会计活动, 否则将被依法追究责任。

(三) 法律责任

会计法律责任, 是指会计人因违反有关会计法律规范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当会计主体管理当局出现经营失败, 存在会计差错、舞弊和违法行为, 并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时, 就会导致会计法律责任的产生。从法律视角看, 会计法律责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会计法律责任仅指《会计法》所规定的法律责任形式;广义的会计法律责任是指单位和个人在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因违反法律法规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这里的法律法规不仅指《会计法》所规定的会计行为规范, 还包括其他相关法律规范中规定的责任, 如利用虚假会计资料进行贪污、挪用公司财产所承担的刑事责任。会计法律责任的形式主要有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

(四) 文化责任

会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是会计人在实践中形成的特有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用其强大的凝聚力影响会计从业者的价值取向, 通过会计人的自律实现对会计行为的规范。它可以解决会计技术方面不能解决的问题, 例如会计人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等问题。优秀会计文化的价值取向是提升会计人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能力, 创造出良好的会计环境, 促使每个会计人员积极的参与、尽责地完成本职工作, 实现会计行业的良性发展。只有在整个会计行业内建立起富有生命力、与时俱进的优秀会计文化, 摒弃那些与时代不相适应的传统会计文化, 才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人的职业素质和责任观念, 把会计文化的构建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五) 道德责任

道德责任是人们应当履行的遵守道德及维护道德的责任, 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应该选择的道德行为和对社会或他人所承担的道德义务, 是人的社会性在自我规范下的实现。会计职业道德是社会公德在会计行业中的具体体现, 指会计从业人员应当遵循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体现了会计的职业特征, 对会计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具有调整作用。会计道德责任的履行, 要依靠会计人员内心的信念和职业道德责任感。

四、会计责任的实现

(一) 健全会计法律规范, 加强法律监督

国家立法部门要根据会计职业的发展及时有效地制定、健全会计法律法规, 对会计人员的社会责任进行明确界定, 强调其应负的法律责任, 依法打击会计违法犯罪行为, 使会计人员建立社会责任的法制意识;同时, 会计人员应积极配合检查监督, 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及时发现违规行为, 从而有效防范各种会计责任风险。

(二) 建立和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目前很多单位存在严重的造假舞弊、违规等问题, 其重要原因是内控制度存在缺陷, 因此, 要完善单位内部控制。首先, 应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并切实执行, 使之不流于形式;其次, 要进行合理的职责分工, 对每项经济业务的处理过程或者重要环节都规定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个人负责, 以达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同时还要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 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稽查、评价, 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严密性。

(三) 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观念

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会计职能的发挥和会计信息的质量,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 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学习, 提高业务素质, 增强分析处理新事项的能力;同时要强化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建立与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营造会计职业道德氛围, 培养会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 使其自觉履行会计责任。

(四) 改善会计人员履行会计责任的外部环境

在企业外部, 要健全会计法规, 加强外部审计独立性, 综合防范各种会计责任风险;在企业内部,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避免管理层对会计信息的操控, 从而改善会计人员履行会计责任的外部环境, 保证会计责任的顺利执行。

参考文献

[1] .张忠民.会计责任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2] .崔秀梅, 施平.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会计责任:对接和耦合[J].财会月刊, 2009, (3) .

目标相关责任书鉴赏 篇5

一、目的。在完善公司以经理人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经营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充分调动集团各经营单位经营管理人员积极性,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建立集团总部对各经营单位的经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以加强总部对各经营单位的有效监控;推动各经营单位乃至整个晨明集团经营管理工作逐步向理性、科学、精细和规范的方向发展,用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替代20__年的计划考评;推动各经营单位管理手段和经营风格的转变,增强各经营单位管理层的责任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

二、20__年年度考核期间:20__年2月1日至1月31日。

三、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方必须为乙方经营过程活动提供必要资金、设备、后勤等支持和保障;

2、甲方有责任努力降低公共费用开支,减轻各经营单位公共分摊费用负担;

3、甲方必须按双方商定的工资标准和方式按月向乙方垫支经营管理人员的工资(具体标准和方式等按照集团行政人事中心批准的方案执行);

4、甲方有权对乙方的经营管理活动过程进行检查和监督,并提出改进意见;

5、甲方有权在乙方生产经营活动出现失控或重大失误而乙方又无有效解决办法时,修订责任书有关条款或决定终止本责任书的执行。

6、连续两月未完成相关业绩指标,甲方有权向乙方提出警告;

7、连续三月未完成相关业绩指标,甲方有权终止本责任书(新建公司适当放宽2-3月);

8、甲方有权对乙方的经营业绩进行定期的审计与考核;

四、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乙方应严格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及集团公司制订的各项管理规定。

2、乙方应在计划年度内完成下列主要经营管理指标,见附表:

项目指标、标准权重、指标数、净利润率 。

(1)净利润率=税前利润总额/实际总收入;

(2)净利润=总收入—招商成本—管理费用—招商费用—财务费用—公共分摊费用—税金;

(3)招商成本:直接材料、直接工资、直接费用(水电费用、维修费、固定资产折旧);

(4)管理费用(标准待定):差旅费、电话费、招待费、办公费;

(5)招商费用(按租金额的1%-1.2%):佣金、回扣、业务提成;

(6)财务费用(按实际发生额计):汇兑损益、利息、银行手续费;

(7)公共费用摊销(按实际发生费用):职能部门的费用及上缴国家的各项规费等;

(8)税金(按实际发生额)

(9)应分担的固定资产原值:20__年度折旧:

(10)其它各项费用依实际发生情况负担。

(11)以上金额数均以到帐为准。

本条内容以财务确定的意见为准

3、乙方应在双方签字生效后半个月以内向甲方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可测量的、可实现的、有时间性的目标实施详细计划,在获得甲方批准后以此作为对乙方进行绩效考评、监督和控制的依据。

4、乙方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按甲方要求报送(提交)与经营活动有关的各项文件和资料,包括:(1)年度、月度等各项工作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报告。(2)各种财务报表。(3)年度招商政策及实施情况的跟踪报告。(4)甲方要求提供的其它文件和资料。(5)考核当月未完成业绩指标,乙方必须向执行总裁说明未完成的原因,并拿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5、乙方享有经营管理人员的指挥权;

6、乙方享有经营管理人员任用和辞退建议权以及对主管和普通员工的任用和辞退决定权;行使辞退权需实现征询集团法务意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劳动争议。

7、乙方拥有中层及以下全体员工的考评指标体系设计,考评方式和分配方案决定权,但是方案必须提交执行总裁及董事长核准后方可实施;

8、乙方拥有对集团总部公共分摊费用的异议权,但是在获得合理解释后必须承担相应分摊份额;

9、乙方拥有原材料采购、活动策划规模、时机及定价和招商定价等建议权,但是每项建议须有书面分析报告,获执行总裁及董事长核准后执行;

10、乙方在核定的费用管理额度内享有 500 元 以下(含 500 元)单据报销终审权;500 元以上的单据报销审核权;以董事长确定的意见为准。

11、乙方应接受甲方对其工作能力和态度的考核,占整个考核分值10%,表率作用;工作安全意识;工作认真程度;工作计划性、安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工作主动性、事业心;是否廉洁、诚信正直;对公司的战略、决策的执行程度(细则另行规定);

12、乙方经营管理人员实得工资跟考核结果挂钩,实得工资=考核分值X双方商定岗位工资,考核总分值不足50%,按50%计算。其中:考核分值=实际完成利润指标÷利润考核指标×100分×45%+实际完成收入指标÷总收入考核指标×100×45%+乙方经营管理人员工作能力与制度考核分(百分制)×10%;请财务核算。

13、完成年度计划指标,甲方奖励乙方参考所在经营单位轿车一辆(10万元左右)。三年后,轿车产权归乙方第一责任人所有;

__、净利润超额部分的 20 %作为对乙方所在的单位的奖励,具体奖金分配方案由乙方确定报集团审批。

五、其它本责任书相关内容分别由集团人力资源部、财务核算中心负责解释、修订。

本责任书由集团执行总裁和各经营单位第一负责人签署后即生效,并对双方都具有法律约束力。

本责任书一式三份,集团行政人事中心、财务中心、经营单位各持一份。

集团执行总裁: 经营单位第一负责人:

相关责任 篇6

【关键词】会计人员;法律责任;商业角度;经济市场

一、会计人员法律责任的概述

会计法律责任是会计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会计人员不仅要遵循当中的法律法规,同时还包括税法、证券法、审计法、破产法、公司法等。在实际生活中,法律法规按照不同的标准也有不同的分类,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是根据法律责任的类型分为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第二,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会计从业者也将其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意义。由单位或者是个人在生产和申报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因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将承担的法律责任称为广义的法律责任;在《会计法》中所明确规定的会计法律责任就是狭义的法律责任。

二、我国会计人员法律法规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法律法规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法律责任的起因

在一定情况下,会计的自身责任将会造成法律责任。当会计主体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经营失败或会计差错、舞弊等一系列违法行为,或像公司和银行所提供的信息并不真实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一些经济利益的纠纷,同时也是会计法律法规起作用的时候。

会计从业人员在进行公司、银行等非私人账户管理的时候,常常提供虚假的信息,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自身存在不少漏洞,制度本身已经脱离国民的生活轨道,无法约束实际的经济行为。如公司对单位人员招待费用、差旅费用、季度奖励和特殊奖励等,会计制度将赋予会计工作者更多的权利。但是相反的这些权利的运用会因为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结果。②会计人员在工作中的工作失误,如没有完全按要求执行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擅自提供虚假信息,肯能会造成相应的经济损失。③会计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进行欺骗,并存在不良的动机,有意的不遵守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因自己私人利益对公司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2)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在执行会计法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我国是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是为了规范会计行业,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会计法》中规定“公司及单位负责人对该单位的会计资料和会计工作的完整性、真实性负责”,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单位的会计部高级管理人员或者是公司的总负责人则认为自己是企业的最高决策者,只需要知道公司的财务运营情况及公司的资金流动动向,对公司的重大决策负责,却往往忽略了财务部门的工作情况。在一般的单位内部,会比较重视的是单位的人力管理,和行政管理,但是在公司内部却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来管理财务部门。致使单位内因会计工作不合法和会计信息丢失而造成对公司的损失。

2.会计人员只对会计核算负责

其实专业的会计人员都知道会计核算在公司运作中的重要性,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会计人员都会较为认真的对待会计核算的工作,因为这直接影响到了公司的运作。但正是因为这样,会计人员经常忽略了会计核算监督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因而在日常的工作中没有起到会计监督主体的作用。同时在一些用人单位、民营企业中,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所得到的薪酬是受到直属领导的影响,致使会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会权衡自身利益,因而不能很好的依法行使单位内部监督职权。实务中,大部分的会计人员都会先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领导权威的控制下,许多会计人员也忘记了会计监督权的使用,使得会计监督权在一些单位中犹如摆设。很现实的一个现象,就是在我们身边的例子,现在我们最怕生病,因为生病要去医院,医院也是一个让无数人头疼的地方,在医院的财务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医院会计人员,只是在意与药商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只负责核对出入的会计账目,往往忽略了会计核算监督的职权。

3.会计人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当你正式进入会计这个行业,就应该遵循有关于会计的财经法律,同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一,是在实务中,许多会计人员对基本职责以及会计业务规范、和会计法律责任的认识都不够,因而造成会计工作过程中的失误。第二,就是会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人都只是想着做好自己业务内的事,对其他问题并不关心,当然了会计人员也不例外,这使得会计人员在处理事务的时候缺乏本应该具备的责任意识,错误的认为自己和单位负责人是从属关系,缺乏了相互监督的意识,在法律上不懂得保护自己。

三、如何完善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1.加强会计人员对财经法律的学习,让员工明白会计责任的重要性,同时增强员工的法制观念。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外,对其他财经法律法规的掌握也是尤为重要的。现实中,许多会计人员对于自身的工作和一些会计工作中所涉及的法律法规等法律问题方面都是模棱两可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因此,在现实中增加对会计法律的普及工作,加强对《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法制观念,这对以后再实践中遇到问题都是很有帮助的。

2.增强对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的监督。实践中,对会计业务的监督不能只依靠会计部门或者公司内部的定向审查方式,应当充分发挥审计监管部门的作用,严格规范的进行管理,强化公司的财政、明确资金流动方向、借贷款账目的核对,定期或不定期对会计部开展审核和突发性检查的工作。在这样有力度的监督和权威的管理下,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严肃处理,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同时强化国家监督管理能力,也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

3.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经济已经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当然在这辉煌的成绩背后,也同时存在的不少问题。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就是这不少问题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相对于大多数公司,企业,及政府而言,免不了出现一些违规的现象,大到贪污腐败,小到濫用职权,这些问题都是因为管理不够到位所引起的。在很多情况下,应该找准主要事件的负责人,相对于公司而言,就是公司高管,相对于政府而言就是政府官员。从高层开始做起,明确指出事件负责人就是最后的法律责任人,尽量避免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发生。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会计管理负责人通过非法手段修改会计信息,或者隐藏真实,最终受益人可能是公司,但是因为公司具有效益,因而自身也就受益。所以,应该以单位作为主体,才能在根本上杜绝违法事件的产生。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经济处于飞速上升的阶段,国民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而国民的犯罪率也在不断上升,提高国民素质也是我国现阶段的目标。经济在飞速前进的途中,经济犯罪是不容小觑的,尤其是在经济法律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积极完善的时候,更应该严防经济犯罪。在许多的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不少不法分子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会计人员法律责任是监督广大从事会计行业人员的范本,也是会计人员应该遵守的法律责任和义务。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法律责任制度,只有规范按照法律实行,才能真正减少会计违法行为。

参考文献:

[1]姚君皎.我国会计人员法律责任的相关问题分析[J].老区建设,2013(14).

[2]杨怀东.浅论企业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J].辽宁经济,2012(6).

[3]陈金玲.浅谈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违法披露的法律责任[D].南昌大学,2012.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相关问题探讨 篇7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

1、社会经济监督体系上的缺陷

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之一, 它的实现必须依赖整个社会监督体系的支持。但在宏观管理控制体系中政府机关、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过大、过分集中, 使监控流于形式, 决策时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微观管理监控体系中, 组织性监控制度的设计存在严重缺陷, 一些部门、单位“一把手”个人行为独断, 经济责任审计无法对各种非法的缺乏理性的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查证。使经济责任审计效能无法正常发挥, 存在潜在审计风险。

2、经济责任审计体制上的缺陷

独立性是审计最本质的特征。在现代审计关系中, 要求审计人与审计委托人、财产所有人或财产管理人均无经济利害关系, 审计人只有处于绝对独立地位, 其审计结果才具有客观性、公正性、权威性, 但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所采取的委托方式主要是“强制性委托”, 委托组织化倾向十分明显, 审计机关受双重领导的审计管理体制和实际存在的行政干预造成审计的独立性不强, 使审计人员的责任心与原则性受到严重威胁, 对发现的问题难以充分揭露、客观评价。另外,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还存在经济责任难以区分的问题, 致使审计责任难以界定, 其审计结果运用不到位。

3、社会公众对经济责任审计功能的期望值过高

社会公众希望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惩治腐败, 净化经济环境。但经济责任审计不具备查证领导干部个人重大违法犯罪行为的功能, 领导干部贪污受贿的资金, 往往与其所在单位提供会计资料和实物资产的查证无关。因而, 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对经济责任审计功能过高的要求, 给经济责任审计带来很大压力。

4、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建设与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不平衡性

经济责任审计是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顺应社会经济发展, 而建立的一种审计监督制度, 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制建设, 无论在立法观念、立法形式, 还是在立法内容上都落后于审计实践的发展, 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不仅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践的规范性, 而且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 进而引发审计风险。

5、审计主体存在的问题和执业要求不相匹配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面广, 领导干部任期时间长, 换届是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非常集中的时期, 由于审计力量不足, 对存在的问题根本无法查清;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具有客观复杂性, 要求审计人员不仅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还要具有较高的执业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但绝大多数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普遍缺乏相应的审计经验, 敏感度不高、对问题的关注能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及抵御诱惑的能力差;经济责任审计起步较晚, 在实务上缺乏成熟的经验, 审计人员在执业时随意性大、操作不规范。这些都会增加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6、审计客体配合机制存在缺陷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 需要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给予积极配合。但有的被审计者和被审计单位存在抵触情绪, 需要提供个人资料或单位会计资料时, 想尽一切办法藏匿、隐瞒;有的被审计单位提供虚假会计、统计信息;“先离后审”, “先任后审”现象普遍存在, 对离任领导缺乏约束力, 使审计流于形式;有的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复杂, 内部控制薄弱, 经营管理混乱, 重大错报风险加大。

7、审计成果运用不到位

组织、纪检、审计部门对审计结果的运用没有完善的机制, 大都放在了审计实施和听取情况上, 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 缺乏深层次地研究和剖析, 没有完善相应的制度, 致使同样的问题反复出现。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1、改善宏观管理模式加强法制建设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不能完全指望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实现, 即使审计人员的素质再高、技术再娴熟、力量再雄厚, 也难以控制和防范由于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法制建设存在的缺陷所造成的审计风险。因此, 要完善领导干部管理机制、权利与责任划分机制, 健全审计结果运用机制, 建立有效的权利制衡制度, 改革“全部强制委托式”经济责任审计委派办法, 建立“选择协商委托式”审计委托模式, 从宏观控制领域和法制建设的角度控制与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2、建立“承诺制”明确法律责任

审计“承诺制”, 即要求审计主体和被审计人或被审计单位双方就其承担的责任作出书面承诺。被审计单位及负责人向审计人作出书面承诺, 决策、管理、经营行为合理, 所提供的资料真实完整, 无虚假信息;审计小组向审计委托者作出书面承诺, 审计过程高效有序, 审计意见客观公正, 无违反审计法规和职业道德的行为。“承诺制”的实施, 使双方的责任明确, 能确保审计质量, 控制防范审计风险。

3、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

采取制度与教育并重的方式, 双管齐下, 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一要健全制度, 如完善岗位责任制、审计过错追究制、考核激励机制等制度;二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风险意识教育等, 提高其防范风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执业水平

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 审计机关应建立审计小组审前培训制, 对委托成立的审计小组的所有成员, 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及审计实践新理论、新方法的培训, 增强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基本规律的认识, 提高审计人员依法审计, 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和“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自觉性, 不断更新知识、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 做到“事实查得清, 道理说得明, 处理能到位”,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 降低审计风险。

5、制定规范的审计工作程序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为控制防范因审计主体在审计检查过程中不规范操作所带来的检查风险, 审计人员应严格按照审计署《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的要求, 制订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并对审计工作每一道程序进行严格审核把关, 实施审计质量全程监控。在审计计划阶段, 对被审计人、被审计单位和自身审计力量进行了解、评价, 编制符合客观实际的审计方案;在审计实施阶段, 认真贯彻审计法规、审计准则和审计方案, 正确运用、驾驭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和手段, 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与复核;在审计终结阶段, 要根据经济责任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对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 在征得被审计单位意见的基础上, 发表不同类型的审计评价意见。规范的操作程序, 可避免审计人员在工作中的随意性, 降低审计风险。

三、结束语

经济责任的审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不仅影响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 还会对其任期经济责任的评价、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产生影响。因此,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应予以高度重视, 在执业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审计风险, 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晓霞.企业风险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问题研究 篇8

1. 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考虑了多方面。首先, 企业不仅仅要以经济利益为最重要的目标, 还要综合考虑环境和其他利益相关的责任。其次, 企业在对股东和利益相关者负责的同时, 还要对社会公众负责。最后, 企业在不影响其正常的生产经营的效益前提下, 应该本着为人民服务, 对社会负责, 为完成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出一份力, 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有广义和狭义这两种区分。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指社会道德环境的责任, 没有经济利益关系的责任, 是把企业的社会经济责任排除在外的企业社会责任。而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包括了社会道德环境的责任, 还包括企业经济责任, 企业当前及日后的经济发展的责任, 综合的考虑了企业各方面的责任, 是一种综合性的概念。

2.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仅仅以股东的盈利放在第一位为目的, 更多的是本着对社会负责态度进行发展。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自愿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方面。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主要就是企业在加强自身发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的同时, 要对道德, 环境, 人权进行综合考虑, 而不是仅仅考虑企业获得的经济利益, 这些商业道德, 社会环境, 人权保护的责任, 甚至比获得短浅的经济利益更为重要, 这些责任是建立在国家法律约束的范围之外的, 需要企业自愿去执行, 自觉做一个为国家负责, 为社会负责, 为公众负责的企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不仅仅要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 更重要的是要对社会产生有利于发展的影响, 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企业家在学习经营管理的同时, 也要贯彻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把企业在做强做大的同时, 也不要忘了多为社会做贡献。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对企业自身的发展, 对会计学的发展, 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社会环境

(1)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一直以来, 每当提到企业的目标, 很多人就会认为企业的目标是唯一的, 就是只对股东负责, 获取经济利益是最重要的。企业的生产经营就是为了股东的利益, 不会顾虑员工的权益以及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这些间接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首先, 企业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 没有把多数人的利益考虑在内;其次, 企业以味追求效益, 这会促使会计不计后果的作出不负责任的行为, 欺骗公众;最后, 企业没有对社会负责, 没有履行其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 维护国家的利益, 使企业失去原有的竞争力, 沦为可有可无的地位。

(2) 社会责任相关法规不健全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政府监督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情况, 但目前政府还没有出台一部系统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必须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或者令企业披露利益相关人想知道的信息。也可以说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义务, 是自愿的行为。但是, 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 法律这种东西是必不可少的, 法律中对权利或者义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这样是保护利益相关人合法权益的保证。由于我国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时间还不是很长, 这方面的知识也不是很了解, 所以, 需要一个系统的法律法规来引导企业, 使企业依据包涵企业社会责任的法规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为企业带来了方便, 更方便与管理。

2. 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不够完善

(1) 没有确立相应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内容

目前, 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还不够完善, 想要完善和发展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 必须要有一个全面完整的框架, 而且不能与目前传统的财务会计一致。传统的财务会计是指企业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 一切以获取利润为主, 而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是监督管理企业在生产经营获取利益的过程中, 对国家对社会作出了多少贡献以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等造成了多少损害, 两者站立在不同的角度, 所以关系的问题不一样, 核算的方面自然不一样。所以, 完善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首先要确立相应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内容, 才能进一步发展。

(2) 各种计量方法不成体系

明确了社会责任会计应该核算的内容之后, 下一步就面临着计量的问题, 可以选择的计量方法有很多, 但各种计量方法没有行一个合理规范全面的体系是存在的最大问题。目前现有的计量方法有: (1) 客观历史成本与主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 机会成本法; (3) 替代品评价法; (4) 社会公正法; (5) 预防成本法; (6) 调查分析法等。希望早日形成一个全面系统行之有效的计量方法, 完善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

三、解决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我国政府对各个企业是否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非常重视, 以至于社会责任得到迅速的发展起来, 根据企业出具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的信息, 对如何改善和解决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 营造良好的社会责任会计实施环境

(1)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为了有效的实施社会责任会计, 企业应当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并且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定期培训, 使他们多多了解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以及如何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起步比较晚, 发展的还不是很完善, 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不断学习, 并将社会责任会计运用到自身企业中去, 认识到目前需要完善的地方, 并努力完善, 为社会责任会计更好的运用和发展做好铺垫。

(2) 完善社会责任的法规建设

为了使企业更好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而且保证其公平合理, 国家应该制定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 如果企业生产经营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又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做出了贡献, 那就应该给予该企业一定的奖励, 帮助其更好更快的发展;如果企业仅仅为了获取经济利益, 而不惜牺牲社会的利益, 不懂得资源节约, 严重破坏环境, 那国家就应该对该企业进行惩罚, 及时纠正企业的不良行为。但就我国目前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来看, 还需要完善, 比如规定的内容还不够全面, 要包涵产品质量, 商业道德, 职员权益等方面, 规律法规要准确合理有效, 要使企业有法可依, 才能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更好的发展下去。

2. 科学构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

(1) 合理确定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内容

企业社会责任核算的内容在不同的企业是各有区分的, 尤其是涉及到不同的行业, 其履行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但如果是同一行业, 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 想要完善社会责任会计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确定社会责任会计所核算的内容, 将所有的企业分类, 按照其所从事的行业进行分类, 然后确定各个行业需要履行的企业社会责任, 再将各个企业与之匹配。这样既确定了社会责任的核算内容, 又便于管理, 使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内容合理有效标准。

(2) 灵活选择计量方法

在确定了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内容之后, 我们要选择一个合理有效的计量方法, 在选择计量方法过程中, 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首先,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选择的计量方法要预制相适应, 不能脱离我国的国情。其次, 社会责任会计所披露的信息主要是非财务信息, 目前传统的会计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所以计量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 不依附于传统的模式, 选择比较现实有效合理的计量方法, 在进行文字说明的时候加以计量后的数字分析, 这可以使社会责任会计更加完善。

(3) 制定合理的社会责任报告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展示了企业是否履行了社会责任, 和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这正是对上一个报告期的工作进行规范监督, 对下一个报告期提出计划, 这是一个对企业发展有促进作用的良性循环。一份优秀社会责任报告是非常有利于企业的未来发展的, 有利于企业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以及在社会上的信誉的。社会责任报告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管理, 对过去事项的规范和监督以及未来事项的计划, 有利于企业管理者作出合理的决策, 使企业未来发展的更好, 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 增强企业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竞争力。所以企业应该对社会责任报告重视起来, 制定合理的社会责任报告。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 且发展水平已经得到很多国家的认可, 但必须承认的是我们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还没有非常完善, 没有非常全面。我国很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只顾眼前的利益, 没有把眼光放长远, 因此, 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履行社会责任必不可少,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研究是其前提和目的。

关键词:社会责任信息,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刘立燕.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内涵、目标与计量[J].财会通讯, 2010.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问题及思考 篇9

一、关于社会责任的判别标准问题

尽管人们一直在为确定社会责任的衡量标准而努力, 从SA8000到201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的ISO26000等都为确立有效地社会责任行为标准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因为对CSR标准的追溯将我引向另一个复杂、充满变数的概念, 即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 如何判断商业行为是否道德。最基础的管理学教材就能告诉我们几种普遍的道德观, 如功利主义、公平观、权力观、契约观, 但没人能告诉我们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哪种理念是正确的最佳选择。判断企业行为的时候也是一样, 比如一个成功的扩张战略将竞争对手逐出市场, 尽管这提高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 但毕竟这给对手的诸多成员带来痛苦, 生活的窘迫, 这是否道德?再比如企业建立严酷的组织文化, 利用压力刺激员工的效率, 并取得商业的成功, 这是否道德?再比如企业家将原本可以改善企业生产环境, 减轻员工劳动强度的资金用于某些慈善捐助, 这又是否道德?这里没有标准答案, 持不同道德观的不同主体很可能提出不同的看法, 这最终又会影响人们对企业是否符合社会责任的判断。

此外, 人们在道德标准指导下的判断时常具有矛盾性。最简单的就是“双重标准问题”, 企业生产排放二氧化碳是不道德的行为, 而自身为生活的便利增加汽车、电器的使用就不那么不道德了;企业对社会的捐助不够是社会责任不良的表现, 但自身对慈善没有实质行为则不该受到责备。当然, 人们很容易用“企业能力大责任大”来解释而不愿谈及事情的本质其实差异不大。另一个更有趣的例子是消费者们在攻击沃尔玛将无数本地零售商逐出市场, 破坏地方文化的同时却积极地消费其低价商品。

当然, 这里对判别标准的思考并非认为CSR完全无原则性, 因为我们知道, 在道德伦理中具有许多经受过时间考验并得到普遍认同的成分。值得注意的是, 人们所确定的各标准中的弹性和潜在的局限。

二、关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性与被动性问题

尽管前人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结论, 但不少学者仍乐于尝试证明“企业经营绩效与其承担CSR是正相关”, 因为该命题是令人愉快且有助于激励企业采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样的, 当以管理大师波特为首学者们提出将企业战略与CSR结合起来时, 该理念便得到更多的关注, 因为企业战略是管理者们将企业未来发展与CSR结合起来的主观能动性工具。然而, 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对于CSR, 企业主动性是有限的, 时刻受制于多种因素。

人们将CSR的实现途径分为战略型CSR与反应型C S R, 前者描述同时有利于企业及社会的价值链优化活动, 带有主动色彩, 主要指“企业通过战略性慈善行为投资于竞争环境中的某些关键性的社会因素或者通过产品或服务创新、技术创新、流程创新等价值链创新活动, 使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相一致的社会责任行为。”而后者主要描述企业从价值链角度出发趋利避害的企业公民行为, 带有被动色彩。主动性的战略型CSR被认为是企业战略与CSR结合的良好体现, 有助于减少企业被动应付社会责任压力的成本, 促进企业与社会一致并“双赢”。毫无疑问, 由于其主动性, 战略型CSR是更高层次的, 极受欢迎。然而, 在现实中两者界线并不那么明显, 因为区分行为动机有时比较困难。此外, 战略型CSR是“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在具备资源、技术、经济实力的前提下, 通过规划将社会责任战略作为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创造企业与社会的共享价值”。既然是领先, 需要实力, 则并非适用于所有企业。

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 能力及内外部压力不同, 对CSR的承担毫无疑问应是各有侧重的。在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被分为生存、稳定、发展、社会化四个阶段, 其社会责任行为阶段与其所处的生命周期有关系, 各利益相关者群体对于处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的重要性是不同的, 企业在对各利益相关者群体承担社会责任时所采取的行动战略也是有差异的。

更加重要的是CSR问题无时无刻不受制于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首先, 关于何谓“正确、道德”的判断标准就来自企业的环境, 不同社会环境、形态下所建立的社会契约不尽相同。在“禁酒令”时代, 生产和销售含酒精饮料是不道德甚至邪恶的;在某些国家, 给女性提供平等的学习、就业机会是有悖伦理的, 诸如此类。

在现实中, 经常可见的是垄断企业缺乏自觉时对CSR的轻视, 以及竞争行业中企业面对CSR时的相互学习, 共同进退。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在特定环境下企业社会责任集体缺失的情况, 如三聚氰胺事件中的中国奶制品行业, 几乎整体投放可致病化学品。顺便一提, 笔者以为前文所提CSR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假设实际指导意义在某些环境下并不大, 因为若有研究或案例表明不乐于承担CSR, 甚至行为有悖于CSR的企业也能生存、发展、壮大, 对其他企业而言, 环境因素中榜样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而似乎现实正是如此。

再次, 在某些情况下只有环境力量才能纠正企业行为带来的不良社会效应, 因为从企业自身角度看, 其行为符合CSR要求, 但群体行为的结果却恰恰相反。最好的例子是造就次贷危机的美国金融企业, 从单个企业的角度来看, 发行以次贷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利途径, 是风险可控的, 有助于推动股东利益最大化;同时金融产品的提供有助于帮助普通民众购买住房, 提高生活质量, 这些都是道德的社会责任行为。但从行业整体来看, 过度的杠杆在运作中不断积累风险, 扩大资产泡沫, 客观上置顾客、股东利益于不顾, 盲目扩大金融资产泡沫, 又是不符合CSR要求的行为。这种市场失灵所导致的问题并非单个企业愿意及能够解决, 需要环境中第三方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毫无疑问, 企业行为是其分析自身状况及环境后的结果, 而CSR又和具体环境下的社会要求密切相关, 因此企业行为自身在先天上就含有与CSR一致的基因。另一方面, 尽管理论上说企业管理者们能够主观能动依据其价值判断做出行为选择, 但不考虑企业状况, 脱离环境而单纯讨论企业与CSR是没有现实意义的。笔者认为对于企业而言, 承担CSR主动是相对的, 而被动是绝对的。

三、关于CSR众多争议的本源

尽管学者们对社会责任的定义有不同的认识, 但共同的一点是, CSR的内涵中包括超越企业经济义务及法律义务的责任。基于对现有普遍的产权制度的承认与尊重, 很多学者都会给CSR增加上“企业自愿”的色彩, 也即经济及法律方面的责任是“义务”, 是必须承担的, 而超越这两者的其他方面则是“权利”, 企业可以自觉决定。被认为是CSR的“反对者”代表弗里德曼实质就持这种观点, 他认为这是由自由经济的性质与特性决定的, 在追逐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企业会促进社会利益。不过某些“支持”CSR学者却故意回避这个视角, 以弗兰奇为代表的伦理学派更是主张伦理先于利润, 即公司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同时也具有道德人格, 这样对公司而言, 就应该履行道德义务, 承担起对社会整体应尽的义务。但这似乎忽视了企业存在与CSR一致的那面, 诚如波特所言“人们对社会责任的观念有两个严重缺陷:1、把企业与社会对立看待, 这两者实际上是相互依存的。2、只就公益谈公益, 从未将其与企业自身战略需求结合起来。”社会运转依赖于企业所创造的价值, 企业降低交易成本, 单纯的“价值”与CSR是一致且并无矛盾的, CSR只是排斥“价值创造”过程中对社会而言消极的一面, 低效或非可持续性的创造方式造成资源的错误配置和浪费;不道德的生产组织方式、产品会引起大众的反感;生产的负外部性给社会带来损失等等。过分的强调企业应促进对社会整体的利益容易让公众产生错觉, 即企业利用各种资源获得经济收益后在分配价值时才承担社会责任。此种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对立性假设最容易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公众压力下产生扭曲的社会契约, 这种契约让公众将关注焦点片面集中在企业无偿向社会分配其财富上。然而无需置疑的是, 一个用正确方式创造正确价值的企业在存在、运作的同时就在承担“社会责任”, 当然这里所谓“正确”, 如前所述, 有些也只是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阶段性的判断。

在面对CSR时, 最终很容易导向这样的命题, 如人们按自己意愿合法处置自己的合法财产是否合理;未经委托人同意以“公共利益”名义处置他人的合法财产是否道德, 诸如此类。当然, 对用于CSR的企业财富再分配, 人们很容易用帕累托改善来考量, 同样的资源在企业与某些主体间效用是不同的。不过与确定公平与效率间的平衡点一样, 企业为CSR在众多利益相关者间配置其资源是否真正促进了社会利益是很难评价的, 例子之一就是“企业办社会”造成资源利用效率的不足。

四、结语

CSR是个充满矛盾的主题, 原因在于其标准、内容是多变及发展的;它也是个充满争议的主题, 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的不同主体都会有自己的判断。赋予企业社会责任的最终目的是使社会更加和谐并促进人类福祉的提高, 而企业是否及如何承担这些责任则受制于其环境, 同样也脱离不了经营者们在市场竞争、社会约束下对“自利”与“利他”的权衡。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其标准及内容都是可变、发展的, 此外环境的不同也将影响其实际。企业社会责任是有限的责任, 对于企业而言, 承担CSR主动是相对的, 而被动是绝对的, 它是人们对“自利”与“利他”的认识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环境,标准,思考

参考文献

[1]、刘凤军.杨崴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J].企业研究参考, 2009 (12) :37-41

[2]、禹海慧, 曾鹃.中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J].改革与战略, 2010 (3) :174-178

相关责任 篇10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交流加深、文化融合使得传统的企业价值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企业已经不仅仅是解决就业、赚取利润和缴纳税收的经济主体, 而是要积极主动地推动社会进步、关心环境与生态健康、维护市场秩序、扶助社会弱势群体、参与社区发展、保障职工权益等一系列社会活动, 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 企业社会责任被日渐关注。正如著名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教授曾指出社会福利和企业增长并非零和博弈, 在这个新时代, 企业如果分析他们商业活动的社会影响、发现可以实现商业与社会双赢的商机、决定他们应该采取何种企业社会责任的行动, 并且找到最佳的途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立节约型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 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发展模式、竞争方式和管理战略, 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因此, 本文拟以沪市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 探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内在关系。

二、文献综述

(一) 哈弗论战与相关关系的争议

20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的贝尔教授和多德教授就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进行的一场辩论, 这就是举世瞩目的“哈佛论战”, 由此也就引发了全球众多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贝尔教授代表了传统的企业理论观点, 他认为企业的管理者受股东委托, 是唯股东利益是从的股东权益受托人, 所以应该只考虑股东利益。但多德教授则反对这一观点, 他明确提出, 企业是既具有营利功能又具备社会服务职能的一个经济机构, 既受托于股东, 也受托于更为广泛的社会, 企业对雇员、消费者和社会公众, 都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场论战在历经20多年之后, 最终以多德教授的观点获胜, 即企业应该履行社会责任, 但究竟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就开始关注社会责任活动和企业价值的关系, 但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财务业绩之间的相关性上, 如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资产净利率、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净资产收益率、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销售回报率等之间的相关性问题, 且这些研究得出的结果并未达成一致, 大致出现了正相关、负相关和无相关三种观点。

(二) 正相关论

正相关论认为,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发生的成本相对于从社会责任中的获得的收益是很小的, 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将会引发更少的劳资矛盾、鼓舞员工士气、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提高企业声誉以及改善企业与银行、投资者、政府等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这些都将转化为企业的经济利益, 最终提高企业的价值。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Moskowitz的研究。Bragdon和Marlin (1972) , Bowman和Haire (1975) 先后报告公司社会责任和股东权益回报率之间存在正相关;Heinze (1976) , Sturdivan和Ginter (1977) 的研究结果同样证明股东权益回报率、利润率、每股收益和公司社会责任之间也存在正相关;Cochran和Wood (1984) 发现社会责任与随后几年的资产收益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Cornell和Shapiro (1987) 分析认为, 满足关键利益相关者 (例如, 雇员、客户等) 的隐性需求, 会提高公司声誉, 并进而对公司业绩产生积极的影响;Freeman (1991)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 长期来看, 较好的社会业绩符合商业法规的要求, 并使得企业业绩与社会责任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Wad dock和Graves (1997) 通过对企业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的研究, 也发现公司社会责任指数与长期绩效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沈洪涛 (2005) 发现当期企业社会责任与当期财务业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 负相关论

负相关论认为高额的社会责任投入会增加企业的额外成本, 这些额外成本是由广泛的慈善捐献、推行社区发展计划、保护环境、提高员工福利待遇等行动所产生的, 这将使企业相对于那些未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而言处于经济劣势, 从而会损害企业价值。Friedman (1989) 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在遵守法律和相应的道德标准的前提下赚尽可能多的钱”, 也就是指企业无需承担额外的社会责任。Aupperle (1985) 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将浪费资本和其他资源, 与那些不从事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公司相比, 公司会处于竞争劣势。李正 (2006) 认为, 当期承担社会责任越多的企业, 当期企业价值越低。陈煦江 (2009) 发现:企业的诚信经营、社会经济与环保、维护职工权益三个社会责任维度与当期企业价值显著负相关。

(四) 无相关论

无相关论认为, 企业发生的社会责任成本是重大的, 但通常与由此引起的其他成本 (如经济成本) 支出的减少所抵消, 因而表现为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不相关。代表性人物为Alexander和Buchholz, 这种观点得到了Abbott、Monsen、Aupperle等的支持。Aupperle、Carroll和Hatfield (1985) 指出公司社会责任与长期盈利能力之间并没有相关性。而我国学者陈玉清和马丽丽 (2005) 检验市场对全部A股上市公司2003年年报中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反应, 研究发现信息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不关注, 社会责任信息与我国上市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不强, 但是不同行业之间的价值相关性迥异。刘长翠、孔晓婷 (2006) 分行业随机选取沪市20%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 研究结果表明,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与社会责任贡献率不相关, 但净资产收益率与社会责任贡献率显著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 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 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其本质是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 将对社会和环境的关注融入其商业运作以及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中, 通过创建利益相关方的合作机制来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最大限度地创造企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众所周之, 企业作为一种经济体, 其价值衡量从来不是孤立、凝固的, 而是复杂、有机联系的, 这需要建立一种系统化、整体性的企业价值观。伴随着企业价值观的改变, 企业价值涵义也在不断深入发展, 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公民, 有多个利益相关方、股东、社会、环境、合作伙伴、员工、客户。因此衡量企业的价值已经不能仅仅关注其是否能够为股东创造最大化的价值, 而应当以系统和整体的眼光去关注其经营行为是否有可持续性, 是否与他的利益相关方共同创造价值。综上所述,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系统全面的企业价值观, 可以发现在社会系统中, 在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之间, 实则存在着一系列多边契约, 如企业与股东、管理层、雇员之间, 企业与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之间, 企业与社区、政府以及受企业影响的公众之间, 都存在某种显性的或隐性的契约。在这多方契约中, 各利益相关者以各种方式向企业投入资源, 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支持, 为企业创造价值做出了贡献;作为交换, 企业理应向利益相关者分配利润;或以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予以回报。而且企业的经营业绩有赖于各相关方的参与, 只有企业承担其相应的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才可能具有参与、合作的动力和积极性, 企业才能诚信经营, 取得好的效益和发展机遇。否则, 在各利益相关者的维权行动中, 企业损失的不仅是各方的支持与合作, 更可能是声誉、形象和发展的可能性。基于此, 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作为企业潜在竞争力, 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 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因此, 提出假设如下:

H0: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活动履行的越充分, 其企业价值越高

(二)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公司为样本, 剔除了其中ST和PT公司以及数据披露不全的公司, 最终选取21家上市公司最近三年的财务数据为研究数据, 即最终得到63个有效观测值。之所以选择这些公司, 是因为这些公司所处的行业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必不可少的能源, 其社会责任较为明显, 因而社会责任活动的履行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会比其他行业表现更为明显。查阅样本公司2007年至2009年这三年的年报资料以及其他公开揭露的相关资料, 运用EXCEL及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 通过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并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研究其社会责任活动与企业价值的相关关系。研究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资料来自于巨潮资讯、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以及大智慧软件。

(三) 变量设计与模型建立

考虑到企业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 因此本文采用Tobin Q值来衡量企业价值, 它是企业的市场价值与企业重置成本的比率, 代表年末企业价值, 是投资者对企业成长性的市场评价。一般认为, 企业Tobin Q值越高, 意味着投资者越是看好该企业, 并愿意投资该企业。在计算过程中, 由于重置成本较难取得, 因此拟用企业年末资产总额来替代其重置成本。Tobin Q值的计算公式如下:Tobin Q=企业总资本的市场价值/企业重置成本= (股权的市场价值+负债的账面价值) /总资产的账面价值。其中股权的市场价值=每股价格×流通股份数+非流通股份数×每股净资产。由于现阶段我国并未形成完善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 因此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要求, 只能从年报资料中选取反映上市公司对投资者、债权人、员工、政府和社会公众等各利益相关者所履行的社会责任状况的财务数据, 分别计算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具体变量定义如下:净资产收益率 (X1) =净利润÷净资产, 该变量用来反映上市公司对投资者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利息保障倍数 (X2) =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该变量是用来衡量上市公司对债权人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员工年收入所得比率 (X3)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100%, 该变量体现上市公司对利益相关者 (员工) 履行社会责任情况,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来源于现金流量表, 包括支付给职工的基本工资以及相应的福利;税赋比率 (X4) =支付的各项税费÷净利润×100%, 该变量是衡量上市公司以税收方式对政府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 “支付的各项税费”来源于现金流量表, 包括上市公司以现金实际支付的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所得税等税费;捐赠收入比率 (X5) =捐赠和赞助支出总额÷营业收入×100%, 该变量用来衡量上市公司对社会公众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 数据来自于财务报表附注中的营业外支出的明细项目, 如果附注中没有列示的, 则将当年的捐赠支出和赞助总额视为零。同时为了验证样本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活动与企业价值是否正相关, 则建立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模型中Tobin Qi和Xi分别为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 β为待估参数, ε为随机扰动项, i代表i上市公司的数据。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结果如 (表1) 所示。可以看出, 其中捐赠收入比率是体现社会责任的自变量因素指标中均值最小的, 而且标准差为0.000737228, 即说明样本公司普遍都忽视对外捐赠, 在捐赠这方面社会责任履行的不够。其中利息保障倍数是所有自变量因素指标中均值最大的, 达到9.061537, 但其标准差高达148.578, 这足以说明虽然总体而言利息保障倍数较高, 但差异程度太大, 并不具有稳定性和代表性, 表明对债权人的责任并未完全有效履行。另外对员工承担的社会责任差距较小, 但普遍而言仍旧偏低, 平均员工收入所得比率仅为0.138517。对公司股东的报酬率也并不高, 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仅为0.095745, 不过其标准差较小, 表明其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即可以看出样本公司都普遍注重对股东社会责任的履行。最后对政府履行的社会责任有一定的差异性, 这可能跟企业类型及规模对税收产生的影响而引起的。Tobin Q值反映了企业市价 (股价) /企业的重置成本, 样本计算出的Tobin Q均值为1.377138>1, 即说明企业市价高于企业的重置成本, 反映企业价值有所上升。

(二) 回归分析

根据前面所提出的研究假设以及建立的模型, 对上述计算得出的Tobin Q值和代表对各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财务指标, 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研究分析结果列示如 (表2) 、 (表3) 、 (表4) 所示。从 (表2) 的模型综述表可以看出调整方差R2仅为0.662, 说明选择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 (表3) 的方差分析表中分别给出了SSR、SSE、SST以及F统计量的值, 由于Sig. (双尾检验系数) 为0.330>0.05, 即由此可以判定回归方程并不具有显著性。 (表4) 的系数分析表分别描述了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系数, 从中可以看出仅有净资产收益率 (X1) 对Tobin Q回归系数的Sig.<0.05, 即表明回归效果显著, 也即表明净资产收益率 (X1) 与Tobin Q值呈正向相关关系,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越大, 所体现的企业价值也就越高;其余变量的回归系数Sig.>0.05, 即表明回归效果并不显著, 但从回归系数数据分析, 仍旧可以体现其与企业价值的大概趋势关系。具体而言, 利息保障倍数 (X2) 、员工收入所得比率 (X3) 、税赋比率 (X4) 、捐赠收入比率 (X5) 均与Tobin Q值呈负向相关关系。因此, 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 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关系体现不同的变化方向。

b. Dependent Variable: Tobin Q

五、结论与展望

(一) 结论

样本数据分析结果初步表明, 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越高, 企业价值也会随之相应的提高, 也进一步说明企业对股东履行较高的社会责任, 相应的企业价值也会有所提高。但另一方面分析结果也显示从员工、债权人、政府、社区角度考虑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与企业价值的线性回归并不显著, 研究结果甚至表明这些方面的社会责任的履行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价值, 笔者认为,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现阶段从这几个方面履行较多的社会责任, 会造成企业成本的明显上升, 然而相应的收益并不能有效的显现, 从而导致在短期内降低企业价值。

(二) 展望

本文样本量较少, 并不能真正代表整个沪市所有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履行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虽然通过研究并未能完全得出企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对应关系模型, 但至少可以确定其存在相互的影响关系。全世界对社会责任的关注越来越高, 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 各国企业界也均表明将积极推动技术革新和能源与资源的节约、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我国刚刚结束的“两会”中, 各界代表也都提出低碳经济下, 提高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 政府推动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 从而推动企业更关注社会责任的履行。不难看出社会责任的履行不仅对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 而且对全球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 在全球社会责任运动中, 企业应该弘扬群体或社会本位的传统, 激活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以义制利、诚实守信、讲求和谐等优良品格, 切实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将社会责任内化到企业决策、管理、运营中去, 塑造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

摘要:本文选取沪市A股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 依据2007年至2009年的报表数据分析, 结合系统论、价值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 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企业价值与股东社会责任成明显正相关关系, 而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成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价值,利益相关者理论

参考文献

[1]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财务业绩关系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2]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2期。

[4]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2002年—2004年度的经验数据》,《会计研究》2006年第10期。

[5]颜剩勇:《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评价》,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刘冬荣、毛黎明:《基于企业价值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实证分析》,《系统工程》2009年第2期。

[7]Freeman R. E. and Liedtka Jeann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Critical Approach. Business Horizons, 1991.

[8]Carroll A. B..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volution of a Definition Construct. Business & Society, 1999.

[9]Moskowitz M.. Profiles i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Business and Society, 1975.

上一篇:图书出版项目下一篇:课堂的别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