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美文学教学方法

2024-05-10

高职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精选十篇)

高职英美文学教学方法 篇1

关键词:高职,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方法

随着国家对高职高专教育的不断重视, 高职毕业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质日益重要。为了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的宗旨, 以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满足培养人才的需要, 许多高职高专外语专业都在二年级或三年级开设了英美文学课程。通过此课程的学习, 一方面使学生熟悉英美文化, 可以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文学可以在塑造人格与精神、抵御物质主义侵蚀、防止人的异化和物化、丰富人的心灵世界等方面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英美文学, 学生可以在阅读文学中积累词汇和语法点的各种用法和适合的语言环境等相关知识, 在阅读文学作品中提高语言文字能力。本文以高职英美文学教学的特点分析为依据, 联系英美文学课程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高职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高职院校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高职教育的特点之一是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性过大。高职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不长, 高职教育的理念还未被广大学生和家长认可, 事实上,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 课程及理念完全不同于本科教育;但是很多人认为考不上本科就只能上高职, 认为高职教育是本科教育的更低层次。作为新兴的学校, 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源而一味降低入学标准, 导致生源质量偏低或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高中毕业生高考分数不佳就是因为英语学不好, 导致很多高职学生英语基础不扎实, 词汇量小, 口语听力能力差, 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其次表现为缺少合适的高职高专英美文学课程的教材。目前的英美文学教材基本上都是针对普通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的, 虽然教材版本很多, 但都不是针对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学生而编写的:有的教材选取的篇章过难, 有的词汇过于专业化, 有的句子结构、语法结构过于复杂, 有的文学流派介绍和文学理论太过高深。高职高专的学生无论在英语基础、知识面和学习能力上都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 如果只是盲目模仿, 必然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更无法使其领略到英美文学中蕴含的英语语言知识和人文知识。因此, 改革高职高专英美文学课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教材进行改革和挑选。

高职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模式也需要创新。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而非本科教育所培养的研究型、理论型人才。但是高职英美文学教学却依然沿袭着本科院校教育的模式, 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只是接受。“传统的‘四段论的程序化教学方法’极易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 学生也只是被动地听。学生由于在课堂上没有什么兴趣, 课后阅读也就不太积极。致使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意识, 文学课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受学生英美文学基础弱、英美文学史及作家作品教学内容繁多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教师不得已使用输入教学模式, 向学生灌输大量文学知识。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被动地接受, 表现出依赖性和惰性, 接受优美文学作品熏陶的享受过程转变成为死记硬背的折磨过程。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习效果不好, 产生不了兴趣, 掩埋了经典文学作品带给人类的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净化。

二合理的教学设计是科学教学的前提

根据当前教学对象的状况, 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偏低, 对文学更是觉得太过于高深莫测、抽象晦涩。由于词汇量小、英语语法差, 面对文学课的教学材料, 一些学生花费了很多时间、通过工具书的帮助勉强能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大部分学生通过查字典查出生词的意思, 但对文学理论、经典作品选读无法做出全面的理解。因此高职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 得当的教学选材

选取难易适中的教材能消除学生认为文学的学习是一个困难晦涩、曲高和寡、脱离现实而毫无乐趣的恐惧, 也能让学生初步体验阅读原著的乐趣, 逐步感受到英语语言的美感。根据高职高专学生语言基础薄弱的特点, 如果刚接触文学这门课就让他们阅读和研究小说或散文, 肯定会削弱他们的兴趣和信心, 因为经典名著小说和散文要求对历史背景、作家流派等联系把握, 而高职学生缺乏这些知识和能力。那么, 如果从较经典、较精练的选段开始学习, 教师一点一点地引导着学生读作品, 进而培养学生对文学课的兴趣, 产生适当的成就感, 再慢慢过渡到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

2. 以文学史纲为主

考虑到学生、教材及文学课内容繁杂等因素, 笔者认为英美文学课程课堂教学, 教师要以文学史纲为主, 而以文本阅读为辅。在课时受限的情况下, 在两个学期七十多个课时里, 如果老师既要完成英国、美国的史纲教学, 又要讲解最重要的几十个作家、几百个著名文本, 会导致课堂教学无法深入进行, 重点不突出, 学生对于众多内容更是满头雾水一知半解。而以文学史纲为主的课堂教学能突出重点集中讲授文学史, 让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的主线清楚明了。

以文学史为主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 并不意味着撇开文学文本, 只不过它在课堂教学安排中处于次要地位。由于课时及课堂时间的限制, 任课教师不可能把课堂时间放在大量文本的解读和分析上, 否则会成为变相的精读和语法课。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以史纲为主不仅能解决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 还能以宏观的、高屋建瓴的姿态把握整个英美文学作品, 全方位地深入解读重点作品, 使学生不再停留在肤浅的一知半解的层次上。经过教师在课堂上对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加以引导和解读, 学生会更加容易地全面理解作品, 这样也能大大提高学生课外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三互动式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

课堂教学的前提是要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来说, 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 而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很多高职院校的英美文学课堂都存在这种现象:学生一接触文学课就很容易认为学习该门课程难度大, 而且不够实用, 因而缺乏兴趣, 进而造成恶性循环。甚至学生没能从教师那里得到简而易的引导, 因此觉得困难重重, 难以逾越, 最终灰心丧气, 更加无法专心向学。如果教师不去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喜欢度和接受度, 只是一味地自我一堂言, 就无法真正实现该课程的文化素质的培养的教学目标。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课堂上, 应当鼓励以教师教授为辅, 学生参与为主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1. 以教师为主导

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想办法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 多安排教学互动环节,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认识能力。“好的教师应学会鼓励并具有鼓动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积极有效地介入, 向学生介绍作品背景,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原作提升语言水平, 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 接着通过教师的课堂点评使学生能以一种更深入的眼光理解和欣赏作品, 最终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把课堂从教师的单一枯燥讲解变成老师和学生互动探讨, 从而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的思考, 使他们在文学教学中自己走进作品, 爱上这门课程,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 教师必须要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 以课前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整理答案, 鼓励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和思考, 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针对学生的理解, 教师依照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文学底蕴, 以更精确、更深层次的讲解来深化学生的理解, 帮助他们从汲取各个文学评论家精髓的角度理解文学作品。其次, 教师要鼓励学生先进行快速整体阅读, 再进行语词方面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并掌握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与策略。最后, 对于学生活动的完成, 教师要进行点评, 从而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刻, 使学生对先前的查阅资料有更系统的归纳和理解。“互动式的英美文学课堂是一种开放式的教与学的互动,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切实的指导与帮助。而开放式的课堂形式以及学生所提的问题又促使教师进行更充分的课前准备并不断扩充自身的知识量, 以此有效地控制和引导全程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 以学生为中心

高职课堂在教学方法上应更加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刘润清教授在其《论大学英语教学》一书中指出:“教师不仅传授知识, 给予指导,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否认, 但更要重视学生的作用,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给他们参与讨论和展示自己观点的机会。在以前的文学史课上, 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方式, 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但是, 现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可以很容易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搜寻到这些知识。因此, 英美文学课的重点应放在怎样让学生自己欣赏和分析作品上。

老师可以把有些一次课的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小任务, 分配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前做准备, 通过图书馆、因特网等资源查找资料, 然后在课堂上以幻灯片、精美卡片、自我陈述等方式做讲解。如在讲授某个作家时, 老师可以先做一般引导, 再把该作家的生平、作品、创作思想等话题分配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 老师可在课堂上点评。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无疑是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好办法, 同时, 由于学生轮流授课, 他们的教学风格和个性设计不同, 更容易激发听课学生的兴趣。

总之, 本文针对高职教学对象差异性过大、教材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提出突出文学史纲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互动式课堂教学等改革构想, 期待为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抛砖引玉。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要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参与, 切实采取措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把学生引导到文学作品中去, 从而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都得到提高, 最终能较好地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林燕平、董俊峰.英美文学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2]程爱民、徐劲、柯可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 2002 (1) :15~17

高职英美文学教学方法 篇2

英美文学教学与生态意识的培养-兼论英美文学教学中生态批评的引入

要在文学课堂上培养学生欣赏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同时兼顾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和提高人文素质,就不能只停留在解释字句和介绍权威的阐释上.生态批评提供了一个视角和切入点,恰当地引入能启发学生思考,训练思维,引导学生在文学欣赏和批评之余,适当地跳出文本,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不失为文学教学的有益尝试.

作 者:罗灿 LUO Can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北京,100089;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北京,100083刊 名:语文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年,卷(期):“”(6)分类号:H319.3关键词:文学教学 生态批评

高职英美文学教学方法 篇3

【关键词】英美文学 高职 英语教学

前言

在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今中国,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技能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重视。英语教学自然也成了各类高校与广大学生群体所关注的问题。围绕着这一主题,本文将以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为例讨论英美文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问题,以期推动高职英语教学水平的发展。

一、英美文学对课堂氛围及学生兴趣的激发作用

英语作为一种外国语言,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本身就有一种距离与晦涩之感,如果一味地用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很容易扼杀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见,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引导主动学习应当成为老师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课堂上引入英美文学元素就是很好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之一。不少英美文学作品都有着生动丰富的故事情节,而这也正是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斯威夫特的《格列弗游记》为例,里面就讲述了很多离奇的内容情节,比如里面有个被称做马国(Houyhnhnms)的国家,由形象似马的生物统治,他们友好热情;而这个国家还有存在着一种外表像人但却贪婪凶恶的物种,被称做雅虎(Yahoos),作者就因为长得像后者而遭到了前者的驱逐。通过引入夸张、怪异的故事,老师们可以很快地获得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二、英美文学对于英语地区文化背景的介绍作用

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很多学生学习与理解英语过程中的一个很大的阻碍,为此,高职英语教学应当注重对于西方文化背景的介绍,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与语言内涵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以《圣经》为例,圣经被视作对英美文化影响力最大的文学作品,直到今天,很多现代英语用语中仍然渗透着圣经里的故事。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曾说过一句话,将文字于自己的意义比喻于亚伦的神杖。要理解海伦·凯勒的话,就要以知道一个著名的圣经故事为前提,即以色列领导者摩西曾经利用兄长亚伦的神杖借助上帝的旨意打败奴役以色列人的埃及统治者,使以色列人顺利出逃重生。故而亚伦的神杖在英美文化中代表着强大的、有关键作用的法宝。

还有许多英美文学与历史传说及神话故事也有着很大的关联,英语中起源于这些传说与故事的词语用法也非常常见,比如在英语中“Helen”一般用于人名,但由于“特洛依战争”的历史背景,它也可以用来指代“美女”之意。同样出自特洛依战争的词语还有The Trojan Horse (特洛依木马),如果对西方文化背景一无所知,那么很容易把特洛依木马理解成某个真实的生物种类,那么就大错特错,与词语真正想表达的意思相对甚远了。

除此以外,和其他任何语言一样,英语中也有很多俗语式的表达方式,对于习惯直译的学生们来说,这些俗语也是需要进一步理解其内在涵义的内容之一。比如“a penny in hand is a penny in bag”它的涵义类似于中国话里的“一鸟在手胜过二鸟在林”,这样的表达法很少以官方的、正式的身份出现在教材中,但它却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及英美人士的日常用语中,可见英美文学对于高职英语教学来说也是具有一定实用性的。

三、英美文学对于中西语言特点差异的诠释作用

由于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生产与发展的过程不一样,不同语言之间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借助英美文学作品进一步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中少闹笑话、少走弯路。

这其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英美文学作品中词汇表面意思与内在涵义及延伸意义之间的不同,比如单词“blue”,学生们常常会不加思索地将其理解成“蓝色”,但其实在很多情况下,英美人士会用它来表达“忧伤”的人物情绪,与色彩并无直接联系。再比如同样用于描述某个动物的一组名词,“dragon”和“dog”,一般情况下这两个单词确实是用来单纯地表示相应的动物本身,但由于两者形象差异巨大,在很多有比喻意义的衍生英文表达法中,其两者会用来意指两类给人感觉天差地别、完全不同的意思。

其次,在两种语言并不是所有表达方式都可以找到对应的翻译。比如在汉语文化中,用来表示“我”涵义的自称词汇非常之多,帝王可以自称为“朕”,小人物可以自称“草民”,为人妻者可以自称“妾身”,当老师的可以自称“为师”,但在英语文学作品以及英美人士日常生活之中,自称最常用最多见的人称代詞却只有一个,那就是“I”。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同一个词汇在不同语境里的涵义也是不同的。以单词“salt”为例,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组词语,即the salt of youth,这里“salt”指代的是“热情、活力”的意思;而在伊丽莎白时期的另一些英语文学作品中则常常会与“Please sit above the salt”的说法不期而遇,而这里整个短语表示却是“请上坐”意思。由此可见英美文学作品对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英语语言本身的特点与用法也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敏科. 论英美文学教学在提高高职学生基本语言技能中的作用[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

[2]李庆建,吴翠,石媚山. 英美文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析[J].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高职英美文学教学方法 篇4

Focusing on some restrictions in literature teaching in

multimedia technique 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ing

在高职高专的英语专业教学中,英美文学是一门较重的专业课。它对于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文学的欣赏水平和英语语言能力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传统的授课方式主要是侧重于老师讲,学生被动地接受。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会逐渐消减;同时由于原著中存在大量的生词,以及业余阅读条件的限制,学生很难进行足够的阅读。这给文学课的教学提出了难题——如何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文学名著有尽可能多的了解?如何让他们体味英语文字的精华,在真正领会文学的精妙之处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这些都是高校英美文学教师一直想努力解决的问题。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既能传授知识,又能让课堂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对文学课的兴趣,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一、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多媒体”一词译自“Multimedia”,而该词是由multiple和media复合而成的。媒体(medium)原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存储信息的实体,如磁盘、光盘、磁带、半导体存储器等,中文常译作媒质;二是指传递信息的载体,如数字、文字、声音、图形等,中文译作媒介。所以多媒体是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数据于一体的信息传递技术,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和形象化,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从而弥补教师讲解的不足;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人机交互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益处。

1. 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丰富、轻松的学习环境。

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开展情境教学,使学生处于一种活跃的学习情境中。这样,就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让学生可以在良好状态下,自主地、积极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适合进行强化教育、有利于实现学习个体化。

多媒体计算机的视频输入给学生提供了完全真实的实物照片及其运动过程,教师可以利用“逼真原型”的重复、慢放、定格等特技手段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从而进行强化教育。

3. 可以提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条件。

现代化素质教育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构建问题情境,设计符合学生自学规律的教学过程,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而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时正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注意教学内容的详细性、知识的科学性、讲解的层次性等,从而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创造学习的思维性,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

4. 有利于实行双向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很难一一沟通,而多媒体教学则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实行双向教学,在所学知识内容上,多媒体教学能使抽象变为具体,复杂变为简单,化难为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高职高专英美文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

英美文学课程由于历史跨度大,文学流派众多,各个时期作家的风格多种多样等特点,给教师的讲授提出了一些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如今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文学课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而学生在下面洗耳恭听,已是越来越不受欢迎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提高,只能是被动的接受,所接受的知识量便大打折扣。而且,英美文学教学中会出现大量的文学流派,术语,以及具有不同时期特色的语言,仅凭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完全掌握的。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无论付出再多的努力,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而且,在高职教学中,英语专业的文学课的教学时间大约为每周二到四节课,教学时间非常有限。而学生对于文学的了解相对较少,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要让学生学会在文学的海洋里自由徜徉,难度确实很大。

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效率迫在眉睫。

三、如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与文学教学相结合,应该考虑的不同学生的主体性,要把文学本身的系统性、多媒体课件的生动性等结合起来。好的课件不仅要用各种媒体来表现,而且要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把大量的多样化的信息有目的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首先,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媒体形式进行教学。

多媒体的形式多种多样,应该结合文学课的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媒体形式。

1、文本形式

这是文学课件制作中最常用的形式。在需要进行详细讲解一些文学时期、流派、术语等问题,以及对一些文学作品及人物进行详细地分析的时候,都可以采用文本的形式,直观地传达给学生。当然,多媒体文本的设计应该坚持文字要少而精,主题要突出,页面制作也应该美观,给学生进行一些提纲挈领的展示。

2、图片和声音形式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地利用因特网上的资料图片、声音等,对作者及其作品进行介绍。比如,作者的肖像、其作品不同版本的封面等图片,都可以给学生留下直观地印象。讲解诗歌或戏剧的时候,一些经典的朗诵或对白片断也都能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阳台相会的对白、爱伦坡的《乌鸦》的朗诵等等。

3、视频形式。

视频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媒体形式。利用一些文学改编电影的视频资料,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为,毕竟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对大量的文学名著进行通读。但是,也不能过多地利用这种媒体,毕竟改编电影一般考虑到商业因素,都会进行大量的删改,不是特别地忠实于原著;而且,只是通过看这些电影,无法让学生领略作者的语言风格。所以,应该尽量找一些忠实原著,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的有代表性且相对较短的影片。毕竟,课堂时间有限,不应过多占用。

其次,利用多媒体的一些特色,我们应该设计出更多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比如,在进行了部分的讲解以后,进行课堂分组讨论。只要学生感兴趣,可以立刻展开一场热烈的讨论。像是在讲解《白鲸》(Moby Dick)的过程中,在向学生展示完一些和作品及人物有关的资料和图片或视频后,可以让学生对Moby Dick和Ahab的形象及其代表意义进行讨论。这样学生经过思考就会对人物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总的说来,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加文学教学和学习的趣味性,加深和拓宽文学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因此,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职英美文学教学,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英美文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程爱民,徐劲,柯可,唐晓忠.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外语研究.2002,(1)

[2]史惠风.英美文学教学改革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外语电化教学.2003,

[3]刘仪华.英美文学课的困境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南通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4]董宏川.普通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改探索.山东外语教学.1997,(4)

上接第252页

党建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同时这也是同学对自身成长的迫切要求。入学时辅导员可以组织班级党章学习小组,树立典型,因势利导,从某种意义上说,党建也是加强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辅导员要注意进一步加强党支部建设,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和活力。制订、完善支部工作中的各种规章制度,如党员组织生活制度、联系人考核制度、思想汇报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寝室考核制度等等,做好党员的监督考核工作。规范支部生活,严格生活纪律,提高生活效率。同时还要探索支部工作的新模式、新思路。为适应高校学生活动的需要,进行“学生支部进社区”、“学生支部进寝室”。对于增强党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使广大学生凝聚在党的旗帜下,营造学生党员发展的良好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进而推动学校学生党建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2.3建立心理档案,对特殊群体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经常发生,像震惊全国的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等,给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敲响了警钟。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尤其是对刚入校的新生,更应尤加重视。一方面,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要加大力度,辅导员不仅自己要学习有关心理学知识,给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咨询,同时还应定期邀请教育心理学专家,给大学新生进行专门的心理知识讲座;另一方面,辅导员要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普查活动,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把握新生适应及心理健康状况。在工作中,要特别关注适应水平较低、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的学生。对于出现过度焦虑、严重适应不良或者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同时建议他们到相关心理咨询机构,接受个别心理辅导。

总之,大一新生的特点决定了新生辅导员的工作是纷繁和复杂的,因此,这就更需要我们讲求人性化管理,耐心细致做好工作,以自己的真心、热心、耐心和细心投入新生的工作当中,全方位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切实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甘爱梅.浅谈如何做好大一学生辅导员工作[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3):

[2]赵迎华.新生辅导员工作定位初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版).2007;3:39.

[3]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引[M].中国福利出版社.2004;7.

作者简介

黄德辉(1 9 7 9-),男,硕士,河北科技大学辅导员。

摘要:本文针对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从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及优势、多媒体教学必要性以及该如何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英美文学教学,高职高专

参考文献

[1]程爱民,徐劲,柯可,唐晓忠.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外语研究.2002(,1)

[2]史惠风.英美文学教学改革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外语电化教学.2003,(6)

[3]刘仪华.英美文学课的困境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南通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4)

英语阅读教学与英美文学 篇5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化缺失;英美文学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高中生学习外语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英语教学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一个接触原汁原味英语语言文化的主要途径就是接触英美报纸,杂志及原著。尤其在英语阅读课上,学生若有足够的英美文学背景知识,将极大地推动课堂的顺利进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我们不难发现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中有不少单元涉及英美戏剧、英美诗歌。所以在阅读课上渗入英美文学知识将对阅读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高中生英美文学了解现状及在阅读中渗入文学知识的必要性

笔者在上人教版Module 3 Unit3百万英镑导入时,问学生有谁知道马克·吐温的名著,只有2个学生说出了个家喻户晓的《汤姆索亚历险记》,除此而外,再没有能说出其他的著作出来。

因此,笔者在所教的年级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平行班(实验班人数为74,平行班人数为69)分发了针对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渗入的问卷,在收回的136份有效答卷中,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表:

从上表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是喜欢英美文学的,尤其是来自实验班的学生和多数平行班的学生是喜欢英美文学的,尤其是对小说感兴趣。但由于各种原因(经开放型题目统计,原因主要有没时间,没氛围导致的不便于了解),只有26%的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实验班的学生多数认为老师是在课堂上渗透文学知识的,但平行班并非如此,总共32%的学生觉得老师是在课堂上渗透了英美文学的;86%的学生喜欢老师在课堂上渗透英美文学知识。

因此,基于以上数据,高中生希望得到更多的文学知识,而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它的核心就是创新。21世纪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英语教学中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尝试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加入英美文学知识的渗透。这体现在以下两点:

1.文学教学阅读的要求

根据笔者的粗略统计,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中,必修加选修8个模块,教材正文中涉及英美文学的达至少10个单元。必修三以《百万英镑》展开;其中选修6第二单元专门以poems为话题介绍了英诗;选修8第四单元以萧伯纳的戏剧《卖花女》贯穿整个单元。而在每单元reading for fun栏目里几乎都是英美文学的原著节选。文学作品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广阔现实,传达的是作者的感情和对当时现实的理解,我们教师在讲解时除了讲清楚文章大意和主题,还可以适量加入作者简介、背后的文学史、文化知识等等,使学生能尽可能多地了解英语国家历史及文化,拓宽其国际视野,加深文化常识。另一方面,学生接触英美文学作品,生动优美的语句能够熏陶学生的语言水平。这样学生再来阅读材料,在极大兴趣推动、轻松心情陪伴之下的阅读能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

2.学生发展特征的需要

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快速转型期,他们对长此以往的应试教育已无任何好奇之感,而如果老师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文学知识,学生会眼前一亮,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得到极大的丰富,比起学生偷看毫无内涵的漫画书来是益处多多。

二、阅读教学中设置英美文学的重要意义

1.扩充知识,拓宽国际视野

在教授必修一Unit 4 workbook中reading 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时,笔者不单单就文中涉及的几个特殊句式讲解此文,还在读后给学生播放了此文配图朗读,对作者Jack London作了简单介绍,学生了解到Jack London著述颇丰,16年中留下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短篇小说以及大量文学报告集,还写了3个剧本以及相当多的随笔和论文。最著名的有《马丁·伊登》《野性的呼唤》。下课后就有几个喜好文学的学生追来询问哪里能买到这几本书。

长此以往,在这样潜移默化的渗透下,学生逐渐会建立起较为深厚的英美文化积淀,增强其多元文化意识,同时丰富其情感体验,美化其心灵。

2.多样化教学,推动高效课堂

创新能力是人类突破旧认识、旧事物,探索和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只是采用基于文本,运用构词法、结合语境等方法,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再结合不同阅读材料加以衍生,在遇到涉及文学作品的阅读文本时,老师可以采用课件、视频、音频材料等,对文学作品的作者、文化背景加以渗透。另外,很多文学作品还拍成了电影、话剧等,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让原本枯燥的阅读课变得眼前一亮。

在这方面的例子在我教授必修二Unit5 workbook extensive reading CatS In The Cradle时,我就结合这篇诗歌文体的特色,给学生灌输了英诗押韵的技巧,并让学生学着跟着这首歌曲吟唱,学生在这首由Harry Chapin演绎的成名曲之中,品味着文学内在美,于只言片语之中,作者抒发其人生感慨。学生在高涨的情趣推动下,很快读懂了这首耐人寻味的歌曲,了解到作为父亲在晚年感慨,儿子像自己当年一样给自己空口支票,时常因为忙而以“改天吧”来搪塞父亲,使得父亲不禁感慨到“just like me”,读来意味深长。学生在Harry Chapin这位人道主义歌唱家的带领下,在民谣之中赏析着这篇文本,很快就加入了作者的感慨之中,甚至有学生觉得自己搪塞爸爸妈妈是很不对的。学生对这篇课外阅读的文本留下的印象并不逊色于精读文章,影响甚至是长期的。可见,加入文学元素的阅读,其效率提升是很明显的。

3.展教师个人底蕴,提升教师个人素质

学生之所以喜欢一个老师,很大方面就在于老师强大的知识储备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英语老师不单单应具备强大的英语词汇、语法方面的储备,而是应该对英语这个外语内在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这就对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个优秀的英语老师应该是jack of all trades,至少在英语方面应做到这点。在讲授英语阅读理解涉及文学读物时,正是老师一展自己风貌的绝佳时机,通古晓今乃是成就英语名师一重要因素,学生会为老师的魅力所折服。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应打破陈旧的分析式模式,加入新的元素,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进一步了解动机,从而唤醒学生来重新看待英语学习。而英美文学则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加入这个元素将是阅读教学中一条更有意义、更高效的途径。在课程中加入此元素的方法在本文中还是很粗浅的,有待进一步探索,总之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它本着充分发挥老师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丰富其情感体验的目的出发,朝向一条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春开.浅谈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英语教师,2012(4):7.

[2]赵霞.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上旬,2012(1).

[3]李慧勤,王红毅.创新:英语素质教育的核心[J].青海师专院报:教育科学,2004(6):293.

[4]郑素莲.高中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J].学术研究.阅读写作,2014(1):155.

[5]梁建秀.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2005(S1):125.

作者简介:李静,女,1987年1月出生,学历:硕士,就职学校,陕西省西安中学,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Reading and English Literature

Li Jing

Abstract:Based on the ordinary high school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situation,on the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into the Anglo Americanliterature of.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lack the necessary knowledge of American literature,the spirit of promot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and broaden the knowledge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toexplore,th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To discuss the necessity,the amount of infiltration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significance,so a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ading teaching.

Key words:reading teaching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cultural loss

华裔文学与跨文化英美文学教学 篇6

现今国际社会形势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化, 全球化与多元化。在此大环境大趋势下, 如果不了解对方国家的行为习惯、风土人情、习俗旧规、价值导向与思想意识, 很可能在彼此不懂的情况下交流, 产生误解与摩擦, 最终导致不必要的冲突暴力, 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必然会加大此种诱因的产生。因此, 在外语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跨国文化意识的培养与熏陶, 还要注重学生跨国文化的交际能力的提升。

学生跨国文化意识的培养较多采用英美文学, 且这种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文学作为文化的载体和民族个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是学生们了解掌握一个民族文化形式、经济面貌、政治风气、生活习俗、思想意识等最真实、最多样、最有效的材料。对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和研习者来讲, 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 本身就是跨文化交流的一种, 在此过程中增强了学生们或学习者对英美跨国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从而提高了对异国文化交际能力的掌握。教师在教授英美文化课程中, 如果将着眼点放在作品里的文化元素的分析与中西文化的比较上, 则更利于文化素养在学生身上的体现与提高, 也更有助学生跨国文化意识情感的培养。可是, 当前在社会实用大潮的影响触动下, 文学专业英语课程受到猛烈的冲击, 大部分高校相应的将英语文学课时大幅度划减, 也不乏取消英语文学课程呼声, 尤在学生和教师中有所暴露。与此同时, 大部分教师在教授英美文学时, 好急功近利, 偷工取巧, 干脆直接地灌输给学生相应理论、背景、知识点等, 而将文学作品赏析的过程置之不理或一带而过, 这样就完全丧失了英美文学教学的目的意义, 而附加在里面的文学精神内核的地位, 也逐渐地退出舞台, 因此, 英美文学面临着巨大的困惑。所以, 在英美文化教学中有必要强化其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功效, 从广度与深度上深化跨国文化教学对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观察敏锐度、认知能力的作用, 同时要将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提升到核心地位去研究。

二、英美文学在跨文化领域的教学原则

1. 比较原则

跨文化的学习与交际常常有文化差异需要处理的, 通过相互之间的比较才能看出问题。教学过程中, 大部分教师过多重视外文文化的差异, 而忽略了本国的文化去谈英美文化。他们却忘记一点, 在现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 很多同学对自己本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这一问题是不可回避的。华裔文学的冲突与融合可以给学生们跨国文化意识的培养予以借鉴。当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在异域文化面前不解时, 多寻求的就是本源文化根植地, 正如小说喜福会结尾所讲述那样“寻根文化”。它所反映的本体文化与客体文化之间平衡无非就是为了消除彼此文化冲突的困惑, 因此, 在研究学生跨国文化意识的培养上, 必须以注重自我传统文化为基石背景。在教学环节中不能单独地引用或说教西方文化而忽视东方文化的存在, 要以本土文化为基础, 加以西方文化的引导, 二者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找出华裔文化中的差异, 消除所受其文化交际障碍的影响, 重点提高学生辨别英美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差异的能力。

2. 感受性原则

霍尔跨文化交际的引路者认为文化分两种, 一种是文化的公开, 另外一种是文化的隐蔽, 公开性的文化是可见可描述的, 隐蔽性的文化是不可描述的, 也可以说经过学习训练的人也未必能观察到。公开性的文化不难理解, 即指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隐蔽性文化是相对于公开文化的, 多指抽象化精神性的文化, 诸如一定范围内群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人文精神、情感表达等, 而研究学习英美文学作品正是对隐蔽文化的揭示与发掘, 为跨国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素材。美国当代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成名作《女勇士》中就反映出了这一现象, 无名姑姑怀孕生子, 将其从家族谱中划去。这里隐秘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从各自角度来分析看, 西方人具有一种外放的个人主义性格特点, 对独立、自我、平等、自由、权益的追求是固我的, 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里, 却是家族集体化, 家庭第一化, 远远胜过个人主义的追求。公开文化相对隐蔽文化较好理解, 它可以通过授课、讲座等形式感受, 而隐蔽的文化单纯靠讲授与直接的灌输是不够的, 这也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主要屏障, 因此就要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融入大文化范畴, 去领悟针对性的文化和体现差异性的目的文化。赏析作品时要进入作品的环境氛围中, 人与人之间的相通, 才能领悟表现内涵, 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通过亲身扮演或各种利于学生理解的手段来使学生们快速进入语言情境, 去理解体现语境文化, 进而吸取所要传达的目的文化。

3. 辩证性原则

华裔文学作品里面折射出来的中西方文化冲突与交融, 为学生学习英美文化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起推动借鉴作用, 在分析与理解英美文化的过程中, 我们要注重体验式与文学作品的结合, 用辩证的眼光和理性的思索去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没有贵贱好坏的分别, 只是在精华与糟粕中取舍, 在现今融合一统的社会, 文化日益多样发展, 其相互的碰撞与冲击, 必然会走到一起交融, 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 我们既要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洗礼, 也要慎思慎虑地去分析与采纳, 不好的要摒弃, 好的要在原有基础上结合自我传统文化去发展壮大, 我们既要看到彼此文化的差异和冲突, 也要看到两者相互融合与交流的可行与必然。

三、华裔英美文学教学方法

教师在英美文化教学中, 要充分地理解与发掘课程本身所隐藏的丰富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在文化交际上的认识与能力。文学被赋予了文化载体的功能, 其所具有的文化丰富内涵性, 使我们可以近距离的接触研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不能简单填鸭式的灌输文学作品的背景、简介等, 更不能将一些抽象苦涩的理论概念让学生死背诵硬记忆, 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该认真剖析作品里面丰富的信息文化资源, 课堂教学环节中应该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深入发掘与开拓学生相关学习的文化视野。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局限书本上的知识, 要注重时代信息的更新, 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 并以教材为主线辅以相关拓展材料, 来丰富完善学生们的跨文化学习, 对文化差异、背景的比较等基础信息要加强介绍, 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文化底蕴增强, 进而提高学习的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体验式与说教式相结合的方法, 教师要多采用些灵活机动的方式, 比如课后教师可认真细致的准备些相关丰富课堂内容的文化背景知识, 开展些针对性的文化专题讲座, 邀请些外籍学生或有过国外生活经验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 但要注意说教只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 对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一些隐蔽性的信息就无法做出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因此,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 如放映一些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资料或者扮演一些角色, 使学生们能融入跨文化交流的场景中, 去感受它、认知它、体验它,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使学生有效地接受新鲜文化和异域文化的差异, 从而来弥补说教教学方式的不足。

运用新手段新科技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兴趣。现代教学多媒体的运用是比较频繁的, 但也有些教师为了省事而直接说教不需此技术, 这就造成了学生仅凭大脑或所闻去想象, 从而影响了学生个体的能力发展, 因此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运用是不可或缺的, 其信息量大, 覆盖角度宽, 内容和效率上又具有强大优势, 所以适当的采用的影视素材和图片等形式, 可以把文学作品中的方方面面都表现出来, 如建筑、服装、饮食、起居、娱乐等, 能生动的再现, 直接的表达。此外, 影视的使用可以使学生的兴趣点集中起来, 从而快速地融入场景中去体验与感受作品文化的魅力, 因此,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采用, 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可以使学生对文化的认知和情感得到升华, 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程爱民.论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阶段和主题内容[J].外国语, 2003 (3) .

[2]TAN, AMY.The Joy Luck Club[M].NewYork:Ballantine Books, 1989.

现代教学媒体与英美文学教学 篇7

科学技术在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改变整个社会生活的同时, 也极大地改变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固有模式。不仅传授知识的方式和手段发生着根本变化, 而且课堂教学也失去了独一无二的传播站地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媒体技术的发展、现代系统科学方法论的成果,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的进步, 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变革, 而在外语界, 一场教与学的革命也在轰轰烈烈地兴起。对于英美文学这一门高校英语专业必修课程, 如何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优化英美文学课堂教学, 成为势在必行的教改之途。

一、英美文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的思路

多媒体技术用于外语教学在我国已经开展多年, 其优越性和局限性被反复探讨过。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 如何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 使多媒体技术在英美文学教学中产生最好的教学效益, 是这项教改中追求的根本目标。

传统教学优势与多媒体结合的原则。“文学首先诉之于读者的情感世界” (《文学理论》第296页) 。这一关于文学性质的定论也许就是文学与多媒体结合的难点, 文学课上的师生交流因此显得更为重要。制作文学课件不能像一般语言课件那样, 让计算机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成为教学的控制者。为了让教师在多媒体辅助的环境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我们选中微软公司的PowerPoint软件, 把教学课件做成完全由教师控制、选择和修改的一套助教型课堂演示系统。

文学性和适用性原则。所谓文学性, 就是从课件的设计、制作到使用, 都不能脱离文学课的要求, 都要符合中国学生学习英美文学时的认知规律; 所谓适用性, 就是从课件自身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的选取, 到教师授课时的知识呈现、媒体选用、课堂活动的展开, 都要符合文学课的要求:该用的媒体就用, 不该用的一定不用。知识点的呈现、课件设计的框架可以遵循时间顺序, 也可以有非线性的跳跃。

交互性和开放性原则。传统的文学教学注重的是对文本的研读和对“权威”的解释, 据此, 课件只要给出问题, 然后链接上“标准答案”就可以万事大吉, 教师不用费时费事启发、调动、参与师生讨论。但是这种方法会误导学生, 养成他们对教师和“Key”的依赖性, 从而束缚他们联系自己的经历、从多角度理解文学的积极性, 不利于发展思维和批判能力。因此, 文学课件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反应。我们应该考虑到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的不同需要; 给教师创造修改课件的便利和灵活安排教学的自由, 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和批评能力, 而不是像一般的语言学习课件那样, 仅仅是为了提高阅读技巧。

二、英美文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辅助英美文学教学, 能够克服其他教学模式无法逾越的困难, 具有诸多优势。

1.高效省时, 有利于文学能力的培养。高效省时是英美文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最明显的优势, 原著几百万字的小说、戏剧, 一旦拍摄成影片, 就是一两张影碟, 携带播放都很容易。播放英美文学名著光碟, 就能克服作品阅读的时间紧迫的困难。虽然观看影碟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阅读, 不具有阅读时的独到“韵味”, 但是, 外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问津英美经典名著, 能对文学名著有一个相对全面的、感性的理解, 解决文学长篇巨著“课上无法教, 课后难自学”的问题。

多媒体辅助教学, 能让外语专业学生的“文学能力”得到培养。英美文学原著, 语言难度大、篇幅长。学生如果想把文学史上公认的重要作品通读一遍, 则很难做到。教师在作品选读课上只能忙于文学原著的“讲解和分析”, 学生则忙于接受“权威的或正确的”释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教师即使采用“启发式”教学, 常常只能是启而不发。因为学生在很多情况下并未通读那些文学名著, 无从产生属于自己的“判断力”。

由于文学名著多媒体影碟能把名著完整地、生动形象地呈现于学生眼前, 包括真实可信的历史背景, 学生从中获取的信息量大, 加上教师的重点讲解, 就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时, 当教师在文学选读课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时, 学生就会产生自己的想法, 获得多种合乎情理的释义, 学生的“文学能力”因此得到培养。

2.丰富的教学活动和乐于互助。传统模式的文学课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属于灌输型的教学法。一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特别是凭借文学教学软件, 每个学生就都可以在各自的电脑上自主学习, 这时的文学课就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名著影碟辅助教学, 虽然无法做到完全以学生为中心, 但是, 我们能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如分组讨论、写作训练。实践表明, 在这一切课堂活动中, 绝大多数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学生之间的合作效果相当显著, 能在充满情趣和欢乐的氛围中进行, 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3.逼真理想的语言环境。文学名著多媒体影碟综合了多媒体技术的各种功能, 提供了动感的画面、悦耳的声音、渲染的背景音乐, 加上演员的生动表演和地道的英语, 共同构造出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所不可能具有的异国风情, 可供学生耳濡目染, 亲身“感受”。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 这无疑是一种理想的“语言氛围”。

为了了解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 观看影碟显然比阅读原著容易得多。英语水平本来差距较大的同学, 可以坐在一起学习。当然, 各人的收获不会相同, 这是因为, 多媒体影碟的制作过程, 或多或少都会对原著进行改编, 对原本非常深奥难懂的文学作品进行了一番“化简”。

4.新增的语言“实用技能”。传统模式下, 学生读了一些英美文学原著, 阅读能力有一定提高, 但是一旦要看原著影片, 仍感困难重重。多媒体辅助英美文学教学, 在传统的阅读之外, 多出了一项“视听”内容, 譬如, 观看多媒体名著影碟, 学生的视听能力势必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经过一两年的系统训练, 学生能够看懂原著影碟谁也无法否认, 英美文学课包含了实用的“语言技能”训练英语视听技能的掌握和提高, 更能适用开放的现代社会的需求。

文学教学模式的衍变, 实际上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一种必然结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为英美文学课带来巨大变化, 它具有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模式望尘莫及的。

三、多样化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互动式教学目的的加强。使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英美文学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 要做到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恰当地运用。教师要明确所使用的媒体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旨在解决那些用传统教学媒体难以解决的问题, 没有作用或作用不大绝不要用。教师通过多媒体电子板书进行英美文学教学, 不仅能节省大量的传统板书的时间, 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媒体屏幕的展示, 获得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 对各时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初步的了解, 而且能强化记忆, 激发他们的思考潜能。通过制成幻灯片的课件, 教师可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帮助学生阅读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学作品, 理解作品的内容, 学会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并努力掌握正确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和方法。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 加上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补充, 能大大提高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鉴赏水平。对于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阅读任务, 教师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布置下去, 得到学生的反馈, 即能检查学生课后学习的情况, 这对文学基础知识的巩固有很大的益处。

多媒体课件使用的时机和度。正确把握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时机和度, 原则是要少而精, 不搞花架子。一堂新课的开始, 多媒体课件一般用于创设情境, 提供学习目标或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引入新课。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 当学习内容不能引起学生注意时;当学生的思维缺乏凭借物, 学习内容抽象而教师仅凭黑板、挂图和一张嘴又难以讲清楚时;当学生学习感到困难, 需要突破教学难点时, 教师要应时而异, 运用恰当的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课程结束之时, 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文学基础知识的巩固。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发挥电化教学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优势,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特点组合教学, 扬长避短, 互为补充。多媒体课件是教学辅助软件, 教师在课堂上有控制权, 但在课后应让学生复习浏览, 巩固所学知识。

四、结语

英美文学的教学是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 是架设一座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的桥梁, 对于新世纪外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现代教学媒体, 优化英美文学教学, 让学生领会文学多姿多彩的丰富内涵, 培养其阅读鉴赏水平, 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 是每一位英美文学教师在这个网络时代所应努力奋斗的目标。让我们从现在做起, 逐步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 为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程爱民, 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Ⅰ) & (Ⅱ) [I].外语研究, 2002 (1) , (6) .

[2]崔少元.全球化与文学教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探微[J].外语教学, 2002 (3) .

[3]范谊, 苒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 2005 (3) .

[4]朱小琳.接受反应理论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应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2) .

[5]夏仁康.由多媒体热引起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 2000, 89 (9) :43-46.

[6]刘仪华.英美文学课的困境与多媒体辅助教学[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 2000, 16 (4) :147-149.

[7]史惠风.关于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绥化师专学报, 2002, 22 (3) :100-101.

英美文学教学法研究 篇8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素材,教学方式,考核方式

1. 引言

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培养复合型的外语人才,国家教育部在新大纲对高校英语专业主干课程英美文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作了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授课内容可包括:文学导论;英国文学概况;美国文学概况;文学批评。”

然而,传统英美文学教学仍以教师授课为中心,强调文学知识的积累和对文本的理解,因而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充当信息的输入者,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与记忆者。这样的文学模式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因而主动探索的意识薄弱,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这种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高等学校教学现代化的需要,要对英美文学教学进行改革,在选材、教学理念和方法、成果输出(即学生讨论、研读报告、作业、成绩考核)等各个环节均要重新定位。要增强师生互动,将教师的主导作用融入到学生的主体活动中去,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发挥探索问题的主动性,培养其创新能力。

2. 教学内容的选择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学发展的变化,教师要不断优化文学课的教学内容来适应21世纪文学教学的新要求。目前使用的文学教材大多没有突破教材编写的传统思维模式,即按照年代顺序编排,而早期的作品难度较大、生词多、背景与学生所处时代相去甚远。如果教学机械地依照教材中从古到今的顺序,学生刚开始学习文学,就遭遇到最为苦涩、艰难的古英语诗歌,无疑会大大挫伤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精心选择教学材料,“放弃一些早期的语言难度大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现、当代的英美文学经典作品”。

其次,现有的文学教材普遍忽视文学批评方法的介绍。而英美文学课的目的之一就是教授学生阅读分析作品的方法,而西方文论就是为读者提供适当的切入点和批判作品价值的尺度。我们有必要补用质朴、易懂的语言介绍一些当代文学批评理论,这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敏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很有帮助。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最后,要指导学生研读完整的作品。作品选读虽说是精选经典作品的华章彩段,但由于只选片断,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如学生只有认认真真读过肖伯纳的一部完整的剧本,才能对其创作风格及写作特色真正有所了解,才能说“我读过肖伯纳”,才能与人探讨,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性文章。而如果阅读文学作品,从整体上感受体验,学生就会有所震动,有所启迪。当然,出于现实的考虑,教师可以选择较为短小的剧本或小说让学生阅读。

3. 教学方式的创新,多媒体等技术的利用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并综合利用多媒体等新技术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改善英美文学课中文学史与文学作品欣赏的冲突。以往的文学课往往不能兼顾两面,要么偏重于文学史的介绍,要么完全忽略文学史,只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加大教学容量并提高教学质量。

同样,多媒体课件的有效使用有利于加强互动式教学。电子板书可以为教师节省大量时间,教学重点可以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强化。学生有可能把注意力转到展示屏幕,被强化的教学内容会因为媒体的恰当运用而刺激学生,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教师可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使文学课真正成为启迪思想、开发潜能的人文素质课程。

4. 英美文学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对于英美文学教学,掌握系统的文学原理和分析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造性。因此对于教学效果的考核不应单以笔试考试为准,而需要对考核方式加以适当调整。

首先,课外作业需纳入到考核体系中。课外作业是学生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下,通过收集资料,经过自己分析、思考后完成的,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我们在教学中丰富了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尤其是文学选读的作业),要求学生翻译诗歌、创作诗歌、写自传、续写故事、给故事中的人物写信和撰写各种相关文学体裁的评论性文章等。同时,注重发挥课外作业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开发其创造性潜能所起的作用。

其次,研读报告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学生应该以自己的思考方式将其对文学的感悟一一道出,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欣赏能力及文字使用能力。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

除此以外,还可以采用口头陈述、诗歌朗诵、名剧片段表演、模仿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让他们感受到文学思考和交流的乐趣,并以综合成绩考核他们,有效地实现英美文学的教学目的。

5. 结语

通过以上方式的教学方法调整,从整个教学系统层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加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及艺术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及创新意识,真正达到英美文学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程爱民, 徐劲, 柯可, 唐晓忠.关于我国高等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 2002, (1) :15-17.

[2]Chapelle, C.A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Foundations for Teaching.Testing and Re-search, 2001.

[3]董洪川.普通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改探索.山东外语教学, 1997.4.

翻转课堂与英美文学教学 篇9

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社会环境和高校舆论的影响, 作为英语专业的骨干课程, 英美文学课程逐渐被实用性课程边缘化, 其前景令人堪忧。与此同时, 英美文学教学模式与方法仍需进一步探究, 以此来解决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的缺席”和经典阅读缺失的问题。翻转课堂 (flipped classroom) 或者颠倒课堂 (inverted classroom) 兴起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洛杉矶的森林公园高中。两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 (Jon Bergmamm) 和亚伦·萨姆斯 (Aaron Sams) 将录制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 借此帮助缺课的学生补习功课。萨尔曼·可汗 (Salman Khan) 于2011年创办了非盈利的“可汗学院” (Khan Academy) , 其教学视频多达3500个以上, 覆盖经济学、数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作为近年来教育界关注的新兴教育理念, 翻转课堂将传统的学习步骤“课堂学习新知识, 回家做作业”颠倒过来从而形成“在家学习新知识, 来到课堂上消化巩固”的新教学模式。[1]73翻转课堂这一新兴教育理念对英美文学教学具有某些启示作用。本文着眼于翻转课堂这一理念, 从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思辨能力出发, 在英美文学课程设置、教材编排、教学模式、测评方式等方面做出一些深入的探讨。

2 翻转课堂的理论依据

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产物, 翻转课堂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带来了教与学的深刻变革, “改变以教为中心和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模式, 建立以学为中心和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模式, 从单纯课堂学习转变为多种学习方式。”[2]17需要指出的是, 翻转课堂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 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

有学者指出,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知识, 教师是整个教学行为的中心, 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的主导者, 而学生则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2]18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习得应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的过程, 并且是学习者自主发现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习得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3]60此种理论指导下的学习可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骤是知识的传递, 第二步骤是知识的内化吸收。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内化吸收, “传统的教学模式恰恰将这重要的第二步排除在课堂之外, 仅仅通过学生在课外完成作业等复习巩固方式来进行知识的内化吸收, 违反了知识的习得规律。”[4]42而翻转课堂让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的方式在课下完成知识的学习, 然后在课堂活动中进行知识的内化吸收。这样一来,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可以主动去建构知识, 实现对知识吸收的最大化。自主学习理论认为自主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不同的研究专家对其定义略有不同:Holec将其定义为“控制自我学习的能力”。Kickinson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其学习所做出的一切决策和对实施这些决策要全权负责;Jeffries认为自主学习时在没有导师指导的情况下, 学生独自学习或者以小组形式学习某项知识或技能。在自主学习中学生要对自己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负起责任, 同时也要负责自我评价。[5]22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自主学习水平。

3 翻转课堂视野下的英美文学教学

翻转课堂为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新的路径, 国内某些学校也在积极开始进行一些创新性举措。需要指出的是, 翻转课堂视野下英美文学教学要想呈现出较好的教学效果绝非易事, 首先需要在课程设置上有所革新。传统的英美文学课程大多安排在本科生的三年级全年和四年级上学期, 每周的课时数为2节课。文学课程设置单一、课时偏少、随意性大的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在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导向之下, 英美文学课程逐渐被压缩, 被降为选修课或辅修课, 造成许多高校只在三年级开设英美文学课程。试想一下, 要在短短一年时间保证学习者阅读量的同时, 让英美文学教学达到范谊和芮渝萍提出的英美文学教学的五个目标 (1) 是难乎其难的。还应看到, 在就业压力的驱使下, 学生在与其就业关系密切的英语基础课即阅读写作课以及在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科技英语、法律英语等实用课程上投入的时间精力较多, 而阅读文学作品的时间少之又少, 很难获得相应的阅读体验。需要指出的是, “本科英美文学课程的基本定位不应该是专业理论课程, 而是着眼于启迪思想、开发思维潜能的素质教育课程。”[6]151因此为了确保学生对作品本身的阅读体验和实现英美文学课程的基本目标, 让课堂实现翻转以实现好的教学效果, 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放手让低年级学生多接触文学作品, 在学生步入高年级之后再引导他们从系统性全面性上把握英美文学知识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思路。这样一来, 翻转课堂指引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可让学生从一进校就在教学视频的指导下去进行自主学习, 经历广泛的阅读体验, 那么在课堂上就有充足时间来锤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课程设置的革新必然带来教材的革新。现在国内在三年级英美文学课上使用的教材大多还是传统的“按编年史顺序遵循文学背景介绍+作家作品介绍+作品选读+作品注释模式编排的。”[7]119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大多先了解文学史方面的知识, 再接触作品。由于课时的限制和注释的简略, 学生很难对作品本身有充分的阅读体验, 很难对知识做到内化吸收。翻转课堂视野下的英美文学教材必须充分关注作品本身, 打破以史为纲的编写模式, 不必强调文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也不必追求文学批评的理论性。教师可从教学实际出发, 考虑学生的喜好和对知识内化吸收的最大化来选取合适的文学作品, 同时做好相关教学视频。所选教材和所做视频可力图以点的深入来克服面的空泛, 从而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 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提高语言思维能力, 培养审美能力, 增进人生阅历, 陶冶情操。

教学内容发生变化后, 教学模式也要随之发生改变。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翻转课堂视野下的英美文学教学, 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形势。它的弊病显而易见:教师一言堂, 灌输式的讲授让学生觉得课堂索然无味。较为合理的教学模式是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课下, 学生可在教学视频的指导下充分阅读作品。教师可让课堂成为分组讨论式课堂, 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最后由教师来去粗取精, 总结提高。除此以外, 要格外重视课堂教学由传统的“第一课堂”向注重学习者认知能力的以讨论会、诵读会为代表的“第二课堂”延伸。

顺理成章, 对翻转课堂视野下的英美文学教学的测评方式也必然会发生相应变化。应当充分强调对学生认知思辨能力的形成性评价, 淡化标准化试卷的机械性测评。学生在教学视频指导下阅读作品量的多少、课堂讨论参与程度和发言情况、读书会上的演示和陈述、读书笔记中的书面表达能力、经典诵读会的表现情况都可以成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测评方式对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和提升综合素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4 结语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的翻转课堂理念对我国英美文学教学和课程建设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翻转课堂视野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实现了英美文学课程设置上的创新, 体现了教材编排和教学内容方面的革新, 将教学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认知主体的模式, 让立体多样的形成性评价模式成为可能。这些都将会为我国英语专业课程建设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摘要:翻转课堂将传统的学习步骤颠倒过来从而形成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视野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实现了英美文学课程设置上的创新, 体现了教材编排和教学内容方面的革新, 将教学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认知主体的模式, 让立体多样的形成性评价模式成为可能。

关键词:翻转课堂,英美文学教学,建构主义,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张金磊.张宝辉.游戏化学习理念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1) :73-78.

[2]秦建华.何高大.翻转课堂:理据、优势和挑战[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4 (5) :17-20.

[3]钟晓流, 宋述强, 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1) :58-64.

[4]王彩霞, 刘光然.翻转课堂优化中职课堂探析[J].职教论坛, 2013 (6) :41-44.

[5]王安琪.翻转课堂在初中英语语言技能教学中的应用——以A中学暑期实验班为例[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6]范谊, 芮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 2005 (3) :150-156.

英美文学教学和人文素质培养 篇10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人文素质?培养

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必须要接受的课程,通过英美文学教学,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英语背景知识,能够更好地了解英美文化中的精髓,并且能够拿来为自己所用,这对于学生整体水平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英美文学教学,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最终促进学生整体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一、英美文学对于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意义

1.英美文学中优美的句子能够陶冶学生的心灵

在英美历史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大文豪,由老一代大翻译家翻译出来的英美文学作品有着非常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在他们的笔下,都写出过很多优美传世的句子。阅读和背诵这些句子,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其词句之美和其描述的事物之美,进而能够获得心灵的净化,能够更加热爱生活,能够积极乐观地享受生活。

2.英美文学深刻的内涵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人性和整个社会

伟大的英美文学家都是社会学家,都对人性和社会事物有着深刻的见解,在其文学作品中,往往能够一针见血地揭露出表象下隐藏的本质,直达人们的心灵。阅读这些优秀文学家的优秀文学作品,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人性,更加清醒地认识社会,从而清醒踏实地生活,有效地规避一些生活中的挫折。

3.英美文学中丰富的意境能够使学生境界更加高远

很多英美文学作品中都营造出了丰富的意境,对这些意境进行体悟,能够使学生初尝人间百味,从而增长自己的见识,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样,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同样的问题时,能够更加理智地进行处理,从而实现自己境界的提升。

二、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培养的策略

1.在提升学生兴趣的基础之上开展英美文学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首先,通过课前播放短片等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学来源于生活,同时,文学又能够对生活进行指导,而要想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内容,则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积累,否则就难于体验到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学生的生活经验缺乏,因而深刻体会文学作品的精妙内涵就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前播放与文学内容感情基调相一致的电影或者短片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

其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英美文学课程中,教师花费很大的篇幅来讲授作者的生平等,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方式来开展课程教学,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较小,因而对于课堂内容的兴趣也不高。因此,需要通过开展多种途径的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通过情景剧角色扮演、将课程内容改编成小品、对角色性格进行讨论分析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英美文学教学中,最终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

2.注重英美文学作品中文化精髓的学习,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英美文学有着自己语言环境和历史环境影响下的独特的精髓。对这些精髓进行学习,能够使学生以一种外来者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来将两种文化中的精髓进行融合,并且为自己所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对于英美文学作品中文化精髓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这些精髓,并且能够将这些精髓与自己文化中的内容进行比较,最终去粗取精,实现不同文化优势之间的融合,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

3.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学生得以健康成长、顺利成人和发展成才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英美文学教学的题中之意。因此,在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首先,利用英美文学中正确的“三观”来对学生进行教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其次,对英美文学中错误的“三观”进行分辨,使学生坚持树立正确的“三观”。虽然英美文学作品的主流是好的,但是英美文学作品也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发展之下进行创作的,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在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其进行分辨,进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小结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教学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教师需要重视英美文学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积极开展英美文学教学,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守仁.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上一篇: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下一篇:诊断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