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学生英美文学教学论文

2022-04-24

【摘要】以张家口学院为例,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情况。【关键词】英美文学素养;大学英语教学;语言输出一、引言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专科学生英美文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专科学生英美文学教学论文 篇1: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探究

【摘 要】 独立学院是新型本科层次的独立二级学院,几年里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为适应独立学院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状况,英语专业的专业课英美文学也应得到适当的调整。教师可以从介绍文艺批评理论知识和比较文学理论、讲究细读方法、提倡合作型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以及灵活化和多样化的评估方式等方面来比较圆满地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英美文学;教学研究;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按新机制、新规模举办的本科层次的独立二级学院。独立学院采用民办机制,是新型的民办大学, 能够有效地促使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金组合、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与多样性,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在短短几年里,独立学院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得到迅速发展。 截止2007年5月统计,中国有独立学院318所,约占高校总数的1/3。[1]因此,创新性地研究独立学院各院系开设课程的独特教育教学规律对提高大学教育质量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旨在研究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英美文学”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并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进行初步探索。

1 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高等教育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将其大致分为精英型、应用型、技能型三种。[2]一般而言,精英型高等教育主要由研究型高校承担,其本科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用型高等教育主要由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高校承担,其培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技能型高等教育主要由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承担,其培养目标定位于培育具有操作能力强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就目前情况来看,独立学院属于教学型本科高等学校,以本科生教育为主要任务,少数院校也承担有部分专科生的培养任务,应归属于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范畴。根据近年来的办学实践,邓传德等认为将其定位在“专业口径适度、基础知识扎实、应用能力强劲、综合素质较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上比较适宜。[3]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根据十多年来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明确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即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大纲》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认为应把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大纲》又把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来强调,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中作了较充分的阐述,如教学原则部分强调素质教育,教学方法部分提倡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大纲》规定英美文学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2 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现状

2.1 生源情况

独立学院属于三本,录取的学生普遍基础薄弱,一般情况下在学习上动力不足,方法不当,自控能力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并且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以及合理的评估机制来检查一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

2.2 学习中的焦虑情绪

胡容玲研究发现:由于目前独立学院本身不具备颁发学位证的资格,所以学生要想拿学士学位,必须通过其所挂靠的总校提出的各项标准,其中最普遍的也是难度最大的一个标准就是必须过英语四级。总体上看,独立学院英语学习焦虑的现象较为严重,中、高焦虑的人数占被试的80%以上,其焦虑程度远远高于一般院校。 [4]这种焦虑情绪在英语专业的学生身上表现得也很明显,因为他们也面临着通过各科目尤其是学位课的考试,努力争取学位的问题。 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学位课,如不能达标,就拿不到学位,学生非常重视。焦虑情绪严重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适当调整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激发学习热情和动力,培养自信心,就显得更加重要。

3 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3.1 传统模式

一直以来,许多高校在教授英美文学时采用的都是“文学史+选读”这种传统模式。文学史课上教师罗列一大堆文学史知识,如作者生卒年月、生平介绍、时代背景、作品梗概,等等,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复述”,很难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而文学选读则往往是一些不完整的作品片段和节选。教师处理这些选读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解释句子和单词的意思上面,文学课变成了精读课。学生浅尝辄止,虽然上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却没有接触过一部完整的小说或一个完整的剧本,没能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原著。王守仁教授认为应该终结这种形式,英美文学课程应该以作品为中心,让学生读完整的作品,写阅读心得,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上面。[5]

3.2 可行性新模式

(1)明确课程性质,教学目标

基于国家颁布的英美文学教学目标的基本框架,范谊和芮渝萍两位教授将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内涵分为五个层次:一是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体验,这是一种基于感性认识的经验层次。二是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这是一种基于理性认识识层次。三是英美文学批评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这是一种基于理论思辨的审美层次。四是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和国民性格,这是一种基于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可的跨文化交流层次。五是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培养人文情怀,张扬人文主义精神,这是基于人文关怀和道德塑造的哲学。[6]由此可见,本科英美文学课程必须把目标定位在,通过经典文本的阅读体验和阐释,增进人生阅历,丰富跨文化知识,培养审美能力,陶冶精神情操,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

(2)适当介绍文艺批评理论知识

西方文艺批评理论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以研究西方文学的本质、特征、功用以及创作、欣赏、发展的规律为己任,是文艺创作实践的概括,也是时代现实和社会思潮在文艺领域的理论反映。多年的英语专业教学实践表明,西方文艺批评理论课程的开设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学欣赏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起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一般为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英美文学史、英美文学选读等课程,而往往忽略了文学批评理论课程。西方文艺批评理论课程的缺失给英美文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和困扰。英语专业本科生由于没有学习西方文论,知识面过于狭窄,不了解西方文化、历史、哲学和艺术背景,使英美文学教学困难重重。另外,学生的审美水平有待提高,他们不了解文艺的审美标准,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比较肤浅,没有文论的理论基础,不能全面深入地分析、评论文学作品。[7] 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考虑独立学院学生的接受能力,把文论知识尽量具体化、条理化,讲课方式要深入浅出,而不是使他们认为文论是高不可攀的。

(3) 讲究细读方法

我们细读的一般都是文学名著,经过了许多人的研究和解说,我们可能读不出它的本来面目。直面作品,是阅读者最重要的把握作品的途径。“既然阅读是一种个人隐秘感情世界的自我发现和自我保护,那么,我们必须强调要直面文学作品,以赤裸的心灵和情感需求来面对文学,寻找一种线索,来触动文学名著所隐含的作家的心灵世界与读者参与阅读的心灵世界之间的应和。而其他外在的因素——研究和解说,只能在读者与文本之间已经有了心心相印的可能性以后,才能发挥它的有益的意义。”[8]英美文学涉及到的作家作品很多,不可能一一细读。教师也要充分考虑独立学院学生的接受能力,在仔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取舍,有所侧重。

(4) 比较文学理论的介入

曾洪伟认为目前我国英美文学教学患有“自闭症”。“所谓 ‘自闭症’,指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有意或无意地斩断了英美国家文学与他国文学之间的文学、文化交流与联系,人为地屏蔽掉他国或异质文化的影响,强行将英美国家文学文化与他国文学文化隔离开来,将其置于一个封闭的文化系统中进行单向度的阐说和诠释。”[9]在当前世界各国交流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这种教学理念无疑会使我们的文化视野陷入一种自我封闭和狭隘的境地。在文学教学中引入比较文学的理念和方法,学生的文化视野会拓宽,其审视英美文学与文化的视角就会发生转变,由从前的自我封闭于英美文学与文化的内部对其进行内视,转而跳出英美文化的圈子,从“他者”的角度重新考量这一客体。这样,单一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就被极大地突破与超越,学生对英美文学与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更趋深入、全面、新颖,英美文学教学就会焕发出更强的生命活力。

(5) 合作型学习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在80年代中期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学习策略。它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支柱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丁宇和王文君在他们的论文“合作学习策略在独立学院的英语课堂上的运用” [10]中提到了合作学习的几种形式,如小组问题讨论式,角色表演式,拼图组合式,团队游戏竞赛等等,同时也指出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评价的最终目标,合作学习形成“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小组合作达标。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薄弱,倡导合作型学习尤为重要。英美文学学习中把学生适当分组,进行小组共同预习、讨论、戏剧表演、研究论题等教师布置的任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锻炼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培养自由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和开放外向的性格,从而完成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的任务。

(6)建构主义学习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是根据向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既然知识是主体主动建构的,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直接传输给学生,因此,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凭借自己先前的经验来建构新知识的意义。显然,学生的参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教学中应适当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选择的作品应兼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而且可以适当多分析一些近现代的作家作品,他们产生的年代和社会思潮学生能更接近,易理解,因此更有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教师在选材时也要考虑作品语言难度的问题。作品太难,生词过多,学生连语言的表层意思都不能理解,更谈不上对作品的深层意义的分析与挖掘了。而且如果选择过多语言难度太大的作品,学生难免会对这门课程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因此,选择难度适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作品,课上多采用讨论式和问题式教学,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独立思考分析,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所谓的“答案”,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性批评能力。

(7) 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

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强调,学校要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的基础上,鼓励开发新的教学资源,重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更新教学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自觉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师自身业务素质中的重要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为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供重要的补充。譬如多媒体教学与传统黑板教学相比,优点很多:教学形象生动、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而且大大减轻了教师教学负担。现代化网络也是很方便的一种学习途径。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有效补充课本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能够和信息化社会共同进步。

(8)评估方式要灵活化、多样化

考试是一种重要的评估手段,但不是唯一的评估手段。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可以适当增加形成性考核的比例,更加关注学生平时的预习情况,课上发言、参与讨论情况,作业情况,戏剧表演等方面,更多注重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协作、创新、及多维思考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更加注重过程,而不只是用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这样才会真正减轻学生学习中的焦虑情绪,文学课程才能真正成为一门理解课和欣赏课,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独立学院要培养“应用能力强劲、综合素质较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应首先明确这门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向学生传输建构型学习和合作型学习的理念,鼓励他们细读作品,适当讲授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和比较文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来辅助教学,评估方式要灵活多样。这样才真正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激发学习热情和动力,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胡容玲. 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学习焦虑及影响因素的分析[J].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 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07-08A).

[3] 邓传德,孙超,李进才.关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8,4.

[4] 同【1】 P22

[5] 王守仁. 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J].郑州大学学报,2002(5):10-11.

[6] 范谊,芮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150-156.

[7] 黄然. 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文论的缺失[J]. 河南教育。2008,2.

[8] 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 p268-269. 2004文学评论[M]。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编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

[9] 曾洪伟.“自闭症”、比较文学理论与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改革[J]. 教育评论. 2007,5.

[10] 丁宇,王文君. 合作学习策略在独立学院的英语课堂上的运用[J].科技信息, 2007(31).

(责任编辑:饶 湘)

作者:王艳芳 袁大勇 王 谦

专科学生英美文学教学论文 篇2: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美学素养情况调查研究

【摘要】以张家口学院为例,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情况。

【关键词】英美文学素养;大学英语教学;语言输出

一、引言

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是大多以交际法为主,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实际運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也就是充分肯定了工具性,却忽视了人文性。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他们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达到和英语专业学生同等的要求,但也不能在英美文学素养方面是白纸一张,对他们没有任何要求。

英美文学就像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英语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照亮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道路。英美文学对人类最直接的作用便是将愉悦带给阅读者,同时,其特有的属性也决定了它的教育作用。文学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跨文化意识的双重职责。優秀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逐渐成长为有品味、有情趣、有鉴赏力的人。英美文学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启迪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英美文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形态,汲取思想的精髓,从中得到启发,从而培养独立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英美文学不同于中国文学,强调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提高英美文学修养可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能力。英美文学作品反映出英美文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这些观念则与中国文化完全不同。所以,通过英美文学教育研习异域文化,领略异域文化风采,是培养文化宽容精神和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学习英美文学可以使学生对世界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及历史了解更加清晰透彻。

本课题组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就某一话题的发言大多空洞无物,在讲了一两句开场白之后都讲不出什么针对性的实际内容,更谈不上在发言中体现文化涵养和批判性思维了。同时,还发现学生对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从整体上感悟和把握课文的真正内涵能力也还很欠缺,往往只关注对几个难句的理解和运用,一问到篇章的整体涵义时都不知所措,出现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究其原因,发现这跟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有关,学生腹内没有一定的知识积淀和文化素养,自然就难为无米之炊了。而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助于改善这一问题。

二、调查过程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我校2013级财务管理、2013级护理、2013级学前教育本科和专科的六个班级,采用匿名方式,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客观、认真地回答所有问题后当场收回。2、调查方法与目标: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完成。笔者依据李斯特量表模式做了此次题为“关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情况的调查”,选项依据李斯特量表模式的五个程度显示:“非常喜欢”、“很喜欢”、“一般”、“不喜欢”和“很不喜欢”。问卷内容的设计部分参照了国内学界对中文文学素养的调查与分析以及其对理工科大学生发展的作用等研究成果,几经修改与完善,以求最大程度上了解我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现状,体现文学素养与英语学习的关系,为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依据。3、调查内容:问卷内容共13题,内容涉及受调查者性别、对文学的喜好和了解程度、文学素养对阅读、写作和交际的影响、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对文学素养的培养五大主要内容。4、数据收集与分析本次问卷由任课教师发给学生,由学生在课间独立完成。发出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18份。问卷收回后由笔者对类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和比较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学与文化非常感兴趣,但在对文学的喜好方面语言仍然是障碍,有16.9%的学生选择非常喜欢,60.2%的学生选择很喜欢,而专科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学与文化感兴趣的有16.1%,很喜欢的则降为37.3%。表示出一般或不喜欢的在二者之间则没有明显差异,分别为11.9%与10.2%,0.08%与0.17%。这说明学生都对西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文学的艺术性和对读者的吸引力是没有语言与国界的界限的,学生在欣赏文学的过程中,英语语言仍然是一种障碍,较之本科学生,专科学生英语基础差,读不懂作品等原因仍然阻碍了他们去欣赏西方国家文学作品。48.3%和68.2%的本专科学生表示不了解英美文学作品。因此,对于英语国家文学与文化而言,学生的文学素养还是普遍欠缺的。2、在语言输出方面,39.8%、27.1%的本专科学生认为文学素养非常影响他们的英文写作水平,而绝大多数的受调查者表示文学素养与文化内涵影响了自己就某个话题的口头表达能力,选择非常影响分别占56.6%和45.8%。这说明无论是本科学生,还是专科学生都已经认识到文学素养的缺乏切实地影响了他们的英文写作与交际等输出能力。3、接触英美作品后,大部分本专科学生表示不会有意无意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这种情况说明文学素养的缺乏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也影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批判性思考能力。大部分学生期待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74.6%和54.5本专科学生表示文学素养的培养肯定能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在问到是否“喜欢老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中传授文学基本知识和与其相关的哲学、美学、心理学基本知识”时,有55.9%的本科学生和48.6%的专科学生选择“非常喜欢”,选择次之“很喜欢”的也有33.1%,24.2%。57.6%的本科调查者认为英语教师在课堂中设计的与培养文学素养相关的活动(如背景知识介绍、排演话剧、编故事等)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对英文的学习兴趣很有帮助。这两项数据表明学生非常喜欢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开展的关于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活动,他们内心对这些活动是接受的,这也提高了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因此他们很期待提高自己的英美文学素养,在调查中,选择“非常期待”教师在课堂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的本专科学生分别占44.1%和44.9%。

通过本次调查,本人对张家口学院非英语专业本专科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大部分学生表示喜欢文学,但是由于语言能力以及本身所下功夫有限,他们实际所掌握的文学素养存在普遍欠缺的现象。对于本科学生,课外增加对英美文學经典作品的阅读任务,增强阅读紧迫感,给他们压力,鼓励他们对文学作品进行探讨,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对于专科学生,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直观性和形象性,做到声色并茂,生动逼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根据学生兴趣举办英美文学改编电影欣赏活动,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欣赏名著改编电影,寓教于乐。在他们原有英语基础上,开阔视野,了解西方的文化。然而,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培养和点拨外,主要还是靠学生自己提高语言能力,加强对经典作品的阅读与审美等基础性积累工作。同时,学校也可以开设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英美概况》等方面的公选课程。不少院校对大学英语进行改革,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金字塔结构让人颇受启发。针对80%学生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大学英语课程)针对10%学生的通识教育应用类必修、选修课程(如英语报刊选读、跨文化交际、翻译与英语写作等)。我院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还处于通识教育必修课阶段,因此,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英美文学类选修课不仅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改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文学素养状况,而且也是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一种尝试。

四、结语

文学素养的提高依赖于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长期关注,依赖于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积累。因此,非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学素养差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个人对提高人文素养的认识不透彻,学习动力不足,这可能与我国从小学到中学的课程设置和应试教学模式有关。学校和教师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为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学素养创造必要的氛围和条件。其实,素养是一种很难测量的能力,我们只是从过程观其结果,从现象探究其实质,因此,本研究有很大局限性。以这种方式对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进行评价只是一种初步的尝试。本课题只是就张家口学院部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状况进行了考查。对于他们文学素养各个方面的状况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以便有的放矢,全面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冯常荣. 文学素养在理工科大学生发展中的作用[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8(4):93-95.

[2] 王守仁. 全面、准确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 中国外语, 2010(2):4-7,20.

[3] 闫 岑, 冯东霞. 关于非中文专业大学生文學素养的现状分析——基于河南省四所高校的调查[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作者:李佳宏 赵艾

专科学生英美文学教学论文 篇3:

浅谈英美文学的改进

摘要:英美文学课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主干课和必修课,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普遍认可。然而,英语专业的学生对次课程的兴趣却相对缺乏。作者在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一现象。那么,造成学生兴趣缺失原因何在?本文从教学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就造成学生兴趣缺乏的原因进行探讨,进而对如何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程定位;教学改革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与课时问题。席卷全球的市场经济使”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之风肆虐,众多院校在学生就业日益严峻的压力下。删减英美文学课程或课时,增加实用类课程或课时。笔者根据自己所在院校的情况及省内同类院校英美文学课程设置的调查了解。发现该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已被边缘化:必修课加选修课一般为2~4门,有的甚至只有1~2门;每周2—4个课时。具体体现为:(1)除了英美文学课程之外,其他相关文学类课程设置随意性大。(2)课程设置单一,选修课偏少。(3)课时偏少,个或4个课时与文学的博大精深显得极其不匹配。因此束缚了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有限的课时里欣赏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就变成“蜻蜒点水”式的解读,换汤不换药的“二元对立”的教学模式忽略了文本内涵的挖掘以及学生评析能力的培养,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也应运而生。

2.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陈旧。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如何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使之适应学生的需要、时代的发展。自然应是教学需要思考的第一个重要问题。就文学课的教学内容而言,目前英语专业的文学课程仍然“厚古薄今”:教师通常教授20世纪之前的传统文学经典。而不愿对20世纪以来的文学名着“浅尝辄试”。

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和课时的限制。超过60%的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用或很少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换汤不换药的“二元对立”的教学模式使文学课上成了泛读课的翻版。忽略了文本内涵的挖掘以及学生评析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

3.教材本身的问题。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个重要工具。其内容与难度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与“学”,决定着教学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展开、教学目的是否能得以实现。根据目前英美文学课程课时的设置情况,我国现有的十多种英美文学教材并不能满足各院校“本土化”的要求:不同层次的院校、不同来源地的学生、不同教师的教学特色及需求。根据笔者的调查数据,目前有大约30%的教师觉得现行教材在体系与观点上比较陈旧,新颖性及可读性不强。内容“篇幅过大”“厚古薄今”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文学知识与现代化教学理念的“脱节”、文学知识与所倡导的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之间的差距。成为文学课程被“边缘化”。被“解构”的一个重要因素。

4.考核制度的弊端。根据调查,目前超过50%的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的形式。令人困惑的是:各院校一方面积极并大力倡导开放性、对话性、互动性的新型教学模式,而另一方面却不愿放弃紧扣课本的“知识型”的闭卷考试形式。在高分“至上”的诱导下。学生在课堂不再是对话性地与同学和教师“体验”文学的魅力,而是一味地一字不差地记笔记。课堂互动性被瓦解,学生也由积极地吸收知识变为消极地接受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及文学鉴赏力更是成为一种空谈。因此,改革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改革考核制度首当其冲。

5.学生本身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席卷大部分学生在把握社会理想。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理想,第一。时尚追求利润,并对文学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对他们的个人需要在课堂上许多文学元素是没有多大意义。英美文学课程不能在他们的语言学习和交际能力的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文化意识,经验和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特殊作用等方面起到了一个健康观。此外。学习方法得当,自主性不强,真正的问题是严重的心理依赖。事实上,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作为基本语言技能的牢固基础阶段。阅读文学作品似乎很难。有些人甚至觉得困难。因此,为他们打开了文学课。变得有些“阳春白雪”,从“边缘”的手臂的长度。已成为一种文学课程是“解构”的主要。

二、英美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务实的理念使得课程被边缘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举世瞩目。然而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令国人的伦理观念和价值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思潮亦在校园里弥漫开来并影响着大学生的言行。纯真的理想与大学生渐行渐远,他们的选择越来越务实。昔日文学讲座爆满的情形已难发现,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热情日渐淡薄,文学课程受到冷落在高校已是不争的事实。学生只想在毕业时找到一份体面高薪的工作,他们更倾向于选听那些能有利于他们就业的课程。而学校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满足学生意愿,于是英美文学这样一个在表明看来并不实用的课程就被边缘化了。很多高校用于英美文学的课时很少,以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美国文学在英语教育专科班只在大二时开设一个学期,且每周只有两个学时,应用英语专业则根本不开设这一课程;英语本科班也只是在大三时开设一年,也是每周两个学时。英美文学课程本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良好平台,然而却被一些所谓的实用课程挤向了边缘的位置,成了学校和学生眼中的鸡肋,着实令人担忧。

第二,课堂教学方法呆板滞后:英美文学知识信息量很大,所涉历史跨度很长,不同时期的文学流派众多且不同的作家作品又差异很大。因为课时少而教学任务又重,很多老师为了讲完内容总是一节课不停地讲,且少有提问环节。于是就造成了老师主讲,学生被动听的课堂现状,而这和提倡以学生才是课堂主体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背道而驰的。有学者把英美文学课概括为“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 。这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气氛沉闷,缺乏应有的互动,学生亦感觉枯燥无味,进而对英美文学课程也难以提起兴趣。

另外,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时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却少了相关的人文素质教育。笔者曾聆听过一些同行的课程,一般的流程是作家生平简介,主要作品一览,作家创作风格分析和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代表作品的梗概及其分析或是选段赏析等。如此内容讲下来已将课堂时间占满。很多文学老师只注重文学相关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文学课的人文内化教育功能,从而弱化了文学课的真正价值。

第三,文学师资力量薄弱:外语系通常都是学校较大的院系之一,英语老师倒是不少,但能真正把文学课讲得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老师却也不多。毋庸置疑,教师是教育质量的主要影响者。雄厚的师资力量是提高英美文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然而实际教学中文学师资却较为薄弱。很多老教师理念落后,且知识更新慢,年轻老师又流失严重,学术梯队严重断层。一些文学老师自身的文学理论水平有待提高,文学教学中很少运用比较文学或文学批评理论等前沿的文学概念或术语,只是流于对作家作品的简单介绍,这样就使得文学内容的教学较为浅显,从而羁绊了整个英美文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黄源深.思辨缺席[J].1998,(7)

作者:房博

上一篇:小组合作学习初中地理论文下一篇:互助合作学习初中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