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教学研讨论文

2022-07-03

[摘要]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一直承担着语言培训、文化传播、德育等多项职能。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英美文学教学研讨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英美文学教学研讨论文 篇1:

基于实践与研究并举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

内容摘要: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的最高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关怀、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然而,针对目前文学课程普遍不理想的现状,主张英美文学课既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又要开发学生研究能力。只有实践与研究并举的文学课堂,才能真正让文学深入人心,提高师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 教学 实践

一、英美文学课现状管窥

高校英美文学课程历来是英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支撑性课程。但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就业方式,大学生们不得不进入市场,接受各种挑战。此种压力下,英美文学课程也逐渐被边缘化,课时日益缩小,让位给一些实用性的课程,如商务英语、外贸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等。

程爱民等在《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中指出目前各大高校英美文学课程在认识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师资培训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文学课程在地方本科院校边缘化现象主要体现在第一,学生对文学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文学课是一门非实用性课程,对就业并没有直接帮助。第二,课时量普遍偏少。文学课一般要涉及到文学史、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和文学批评理论。这么庞杂的知识至少需要三到四个学期才能讲解清楚。然而,不少高校分配给该课程的课时远远低于实际教学所需课时。第三,由于课时严重缩水,教师只能采用“一言堂”的方式给学生提纲挈领地灌输一些基本文学知识,难于真正赏析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无从谈起。第四,课程选用的教材较多沿用按照文学史、文学选读和文史结合的方式编写的教材,没有将文论或者文学批评涵盖进去。如此一来,学习的顺序必须从语言上最难把握的文本开始。这种做法无疑加大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从而导致教师教学难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亦感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五,师资力量匮乏也是不争的事实。

二、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目标与内涵解读

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了解。授课内容可包括:文学导论; 英国文学概况; 美国文学概况; 文学批评。”

范谊和芮渝萍将文学课程的目标内涵分为五个大块:第一是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体验。第二是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第三是英美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第四是通过英美文学的学习,认识英美文化和英美国家的国民性格。第五是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培养人文情怀,张扬人文主义精神。

由此可见,文学课程最终目标是培养师生人文主义情怀,使学习者成为自己人生的舵手。而人文精神也是教育的标准、目标和使命。而当今教育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而文学课则可成为医治该病症的一剂良药。同时,“从宏观教育哲学角度来思考,教育的功能除了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功能之外,还有就是教育本身的特点,它还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既要脚踏实际,又要仰望星空。”因此,作为英美文学课程的老师则更加应该怀揣责任心、信心和使命感,认真上好每一堂文学课,争取实现文学课程的各项目标。同时,由于客观上文学课课时相对较少,教师应探索文学课程的全新教学模式。在地方本科院校,更加关注人才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人才培养更加趋于服务地方经济。因此,文学课程也需因地制宜,加入一些实践元素,采用研究与实践并举的方式,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从根本上实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涵。

三、实践与研究结合的课程改革

在具体施教过程中,对英美文学类课程进行了多层面多维度初步探索,一改往昔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和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改革课程设置,拓宽思路

既然文学课旨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增加审美情趣、熟悉西方文化、提高人文修养,并能够洞悉人生、指导自己的生活,如果能让尽量多的人从中受益,让大家一起来热爱文学,提高学生的素养,比起就提高英语专业寥寥一两百人的修养来得更加有意义。因此,在课程设置时,需同时关注本专业学生的文学课的安排与教学法,也关注非英语专业对文学有兴趣的学生的诉求。所以,英美文学课程既包括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简史、英美文学选读,相关教师也开设了文学类选修课程和公选课程,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机会,同时也促进教师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里更好地发挥和不断精进。在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强调基本的文本阅读和体验,还引入基本的文学批评理论,辅助学生对文本进行理性批评;在非英语专业的文学类课程中,重心则以文本的解读为主。

2)改革教材,遵循认知规律

目前国内所用的英美文学教材绝大部分都是按照文学史、文学选读和文史结合的模式来编写的。在编写的过程中往往依从时间这个主轴,从最早的文学史和文学文本开始到近现代作品,从早期的诗歌、散文到后期的小说和戏剧。但是,笔者发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此种方式往往存在一些不妥。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按照时间顺序,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古英语和各种晦涩的词汇,往往会加重学生的畏难心理。原本学生对文学课就已经抱着“不实用”的心态,如果再从最艰涩难懂的部分开始,可想而知,将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基于上述教学实践并通过集体讨论,教师在学生中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在第二轮教学过程中,尝试从最接近学生目前认知水平的文本开始教学。从近现代作品开始,在文类上从短篇小说作为切入点。在选取文本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学生的词汇量以及知识储备。在讲解的过程中先从小说文本阅读体验入手牵引出文学思潮文学史,再引入批评方法等。采用倒推的方式讲解文学史,并注重文学史之间的关联,同时注重不同时期文本之间风格主题等各方面的比较。实践证明,这种新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普遍认为,这样倒推的方式易于接受,并能更好地厘清文学发展的脉络。

3)改革教学方法,实践与研究相结合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改变原本教师满堂灌的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启发为辅,力求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由于课时有限,也尝试利用第二课堂进行拓展教学。

学期开始之前,提前告知学生下学期所要学习的作家作品,提供第一个月阅读书目。要求学生在假期里以小组为单位,读完近现代英美作家作品(约2-3个文本)并做好阅读笔记,笔记包括章节的摘要、优美词句和心得体会。开学后第一星期,要求学生读完现当代部分作家作品(约2个文本),以此类推。

讲授小说时,要求学生根据所准备的材料以及读书心得,重新结成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的重点主要涉及人物形象分析、文本主题、作品象征意象、叙事风格、与文学史之间的关系等话题。每个小组委派代表抽取该小组讨论话题。讨论完毕,每个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就上述某个话题做5分钟左右的陈述。比如在陈述人物形象这个话题时,既要分析人物性格,同时要指出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而对人物进行对比,从而得出自己赞赏的人物性格。在陈述过程中,要求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单明了的人物关系图。同时,每次讨论前,教师也将随机抽取8名学生评委,对陈述人的表现评分。评分标准需课前公布,主要包括内容占40%,表达20%,板书20%,回答问题20%。去掉最高和最低分,取平均分。观众需对陈述学生提出问题,一般1-3个问题为宜。以此类推。教师也给出自己的分数,教师的打分占最终分数的60%,学生打分占40%。小组讨论不但培养学生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也让学生体会自由交流的快乐,增强了学生团队意识。通过交流思想,加深对文本各个方面的理解。通过甄别人物性格,学生明白什么样的性格是趋近完美的,从而在自己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锻造完善人格。同时,尽量去理解人物性格缺陷,从而培养了同理心和宽容的胸襟。而教师只是辅助作用,对于个别较有难度的话题,教师可以从旁启发学生。每个话题陈述完毕,教师必须对该话题进行总结,归纳学生陈述的重点和亮点。同时,指出学生忽视的难点,并解释。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关联练习,比如,就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这一话题,教师可以请学生对比中国文学史上相似人物,探讨他们的异同,并分析产生异同的原因。这样的关联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可帮助学生养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教授诗歌时也采用同样的方法。不同的是,诗歌讨论的话题侧重点略有不同,学生应在诗歌韵律、叙事结构、意象、主题等方面入手。同时,也可将英美诗歌同中国诗歌进行对比,从而分析诗歌中蕴含的中西文化差异。或者将不同时期的英美诗歌进行对比,观察不同时期诗歌的变化。也可播放该诗歌的音频或者动画,要求学生模仿音频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教授戏剧时,也采用小组讨论并陈述的方式,先鼓励学生抓住戏剧最基本的要素,对剧本进行深入解读。在此基础之上,进而根据事先选取的片段,请学生现场表演。表演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学生不仅要背好台词,揣摩人物内心情感,并准备好动作,同时,还需备好道具和服装。短短20分钟的表演,凝聚了一个团队无数的心血。实践证明,学生的潜力往往出乎想象,表演惟妙惟肖。通过表演,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同时,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研讨和查阅各种文献去揣摩内容,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凝聚了学生无限的努力和创造力。一场表演下来,不亚于写了一篇研究论文。所以,戏剧表演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研究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快乐。在合作研究中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由于随堂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我们结合第二课堂和兴趣小组,组织了戏剧社、文学研究社,另外在实践课程环节开设了英语诗歌散文朗诵。在戏剧社,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缩写冗长复杂的剧本。有的学生以西方某一戏剧为原型,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再创作;有些学生将中西戏剧结合起来,创造出中西合璧的新型戏剧。戏剧社有专门热爱戏剧和文学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定期召开研讨会,和学生一起探讨剧本。一部剧本的创作,一般都要经历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这些成熟的作品都将在大学生我外语文化节上亮相。文学研究社主要针对喜爱文学研究的学生所成立的兴趣小组,要求学生自愿报名,并选定自己研究范围,定期组织活动,每次活动之前教师都需明确布置任务,比如利用半个月时间找出研究话题,搜集资料。然后进行初步研讨,获得教师和团队成员首肯后方可进入下一轮环节。一般研讨班每半个月活动一次,一般分为材料搜集、确定话题、研究方案、研究框架、撰写论文初稿、论文二稿等环节。

除此以外,根据学生需求,我院文学教师还开设了各类文学选修课和公选课,比如有英语诗歌欣赏、英美文学影视欣赏、英语小说研究等。帮助热爱文学的师生拓宽视野,陶冶情操。

4)改革评价体系,倡导多维评价

英美文学课程一改以往“一卷定成绩”的陈旧评价模式,注重师生共同参与。评价主要分为五个方面:学生课堂互动和表现占30%;各种文章占40%;文学基本知识测试占20%;网络平台互动占5%;出勤占5%。学生互动方面主要是话题讨论,教师打分占60%。学生打分占40%。文章主要包括学期中和学期末两篇小论文或者读书报告(字数为1000字以内)。在学期中和学期末各进行一次随堂文学基本常识测试,主要涉及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等基本常识。学生将论文上传课程网络平台,相互之间就论文格式、内容、创新点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根据学生互评内容打分。

四、结语

英美文学课程旨在激发师生人文情怀,寻找生命的意义。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性思维的能力。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需要人文精神,同时还需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通过改革英美文学课程,学生充分参与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各种讨论和表演锻炼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提升了个人修养。同时,基于各种分析和讨论,学生在撰写各种论文和读书报告,甚至改编文本的过程中,参与了整个研究过程,从而厘清了研究思路,锻炼了写作能力和进一步培养辩证思考的能力。这种基于实践和研究想结合的英美文学课程的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也受到了师生的一致肯定,为英美文学教学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①程爱民,徐劲,柯可,唐晓忠.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 外语研究:2002(1):14

②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 《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③范谊,芮渝萍. 英美文学的教学内涵与层次定位[J]. 外国文学研究。2000(3):151.

④蒋洪新. 大学的理想和英美文学教学改革[J]. 外国文学:2005(1):106.

[课题项目:该文为常熟理工学院2014“教学内涵建设年”研究性课程项目,项目名称:英美文学简史 项目编号:jxnh2014036]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作者:戴新蕾

英美文学教学研讨论文 篇2:

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下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 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一直承担着语言培训、文化传播、德育等多项职能。在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时代背景下,通过打破英美文学课程孤立性,将本科四年作为一个整体,规划英美文学的全程渗透式教学,又重点关注英美文学的模块化专项教学,使学生层层深入地了解、学习英美文学,进而解读文学背后的文化、美学等,充分发挥英美文学课程的应有教学功能,同时也能更有效激励教师积极提升自我学习与创新能力以及文化理论素养,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教学发展。

[关键词] 英美文学;建构主义;模块化教学

1 英美文学课程教改研究背景

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一直承担着语言培训、文化传播、德育等多项职能。然而,虽然世界经济一体化提升了人们外语学习的意识,也把功利主义思想引入学习中。重技能轻人文的功利主义思想冲击着文学课教学。笔者对全国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研显示,2010年以前,大部分院校英美文学(必修课)总课时都在64~80之间,且多集中于大三年级,课程系统性与完整性都存在严重缺陷。教师层面上,由于课时极其有限而英美文学又属高信息量课程,即使认识到文学的多层内涵,也多选择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授内容,丧失了作品自主解析能力。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与单一化教学手法则导致课堂沉闷枯燥,进一步加剧学生对文学无用的消极认知。在考核方式上,教师多以闭卷考试为主、课程小论文为辅。这一教学模式不符合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设置英美文学课程的目的,即不仅要传授英美文学史的基本知识,更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1]。庆幸的是,当前很多高校已意识到这一现状,并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2]为契机,着手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大幅增加英美文学课时。当前问题是,如何在课时增加后提升英美文学教学质量,以充分发挥其课程功能。

2 建构主义教育理念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教育理念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革命[3],最早由皮亚杰于1960年代明确提出,后经Kohlberg、Sternberg、Katz、Vygotsky、Ausubel、Bruner等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进一步丰富、发展并逐渐形成较完整的体系。1990年代美国乔治亚大学教育学院连续组织的“教育中的新认识论”系列研讨会,尤其是其标志性成果《教育中的建构主义》[4]的发行使这一理念真正在全球传播开来。该教育理念坚持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这一教育理念通过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与随机进入式教学等方式训练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与创新和元认知能力,颠覆了传统教学理念,在教育界掀起轩然大波,并成为我国《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支柱理念。学者自本世纪初将之引入我国外语教学研究以来,对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探索与思考,极大推进我国外语教学研究思路的深广度。但近14年论文发表统计数据也表明,学者大多将之作为一种教育/学习理论进行综述介绍,实证类研究甚少且多偏向网络媒体教学方面,以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作为实践教学指导进行具体课程教学研究的案例不多,与英美文学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更少,更勿论以之为教育理念进行课程改革的实证性研究。

3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设计

3.1 教学目标

为解决当前英美文学教学的困境,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研究试图打破英美文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孤立现象,以模块化、系列化、协作化的教学模式重新设计、展开该课程教学,协助学生梳理英美文学发展脉络并深入了解各种文体的特征,使之更准确解读文本,充分发挥本课程的教学功能。

在具体英美文学课程专项教学中,以建构主义作为课程设计核心理念,将教学过程分为教师课题设计、学生参与资料准备、师生互动式主题研讨、学生文学创作四个环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而教师则在整个教学中承担控制者、评判者、组织者、促动者、参与者与获取知识来源指导者的角色。以全面培养学生文学兴趣、审美趣味、实践操作能力,渗透文学的德育功能;为提升教师文学修养、教学掌控能力等提供契机。

3.2 教学对象

参与本教学改革的是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自2010级至2013级四个年级的学生。在这四个年级学生中,2010级和2011级学生为前期试点教学年级,因为这两个年级执行的是该校2008版教学计划,其中英美文学课程总课时仅为64学时。因前期教学试点促使教学效果明显提升,该校英语专业在2012版教学计划修改中大大提升英美文学课程总课时(160学时),使得本教学改革得以在2012级和2013级中全面展开。

3.3 教学方法

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本研究以建构主义作为核心教育理念,通过运用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以及随机进入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及实施具体教学。

1)支架式教学。教师在课程设计环节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要求建立概念框架,然后按概念所涉属性的重要性次序排列,以问题情境方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帮助学生沿框架逐级攀升;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基础上全面正确理解所学概念,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 )抛锚式教学。组织学生以所学文本为切入点进行文学创作,充分体验作家创作情境,以深化所学知识。由于该教学方式可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因此通过实时记录学生表现便可实现教学效果评价,而不再需要专门测验。

3 )随机进入式教学。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与情境、为不同教学目的、用不同方式加以呈现,使学生可随机进入该内容学习,获取对同一知识的多面识解。

3.4 教学实践流程

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教学设计将大学四年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英美文学的全程渗透式教学,又重点关注英美文学课程的模块化专项教学。

首先,以系列化教学方式打破英美文学课程孤立性,使学生真正实现随机进入式学习状态。具体而言,大一由文学方向教师承担基础英语、阅读等课程,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并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与素养;大二以英国文学历史发展脉络为线,模块化专项培养学生的英国文学素养,使之熟悉英国文学概况,基本了解文学五大体裁,并在赏析英国文学精华中关注所涉中国元素,拉近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大三以美国梦为主线,模块化解读美国文学发展历程,赏析其中精华,解读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深化学生的文学热情;大四以学年论文及毕业论文形式巩固学生对英美文学的认知、及自主解读与文学评论实操能力;与此同时,陆续开出英语诗歌欣赏、短篇小说赏析、西方文学与文化等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更深入欣赏英美文学之美。

与此同时,本研究又以建构主义为课程设计核心理念,以模块式教学为课程设计出发点,对英美文学课程进行专项化教学。具体而言,首先,将英国文学按历史发展脉络划分为七大模块进行教学,尤其关注所涉罗曼司、戏剧、散文、诗歌与小说等五大文体,使学生初步认知基本文体。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培养、监测学生问题分析与小组协作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文学热情。其次,以美国梦为主线,引导学生解读美国文学发展历程,赏析其精华,尤其关注其中所体现的美国精神,促使学生深刻了解文学的社会价值。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培养、监测学生在建构知识意义过程中整体把握、思辨及随机进入知识的能力,同时深化学生的文学热情。这一模块化专项教学的具体课程内容、教学流程及考核项等详见表1、表2与表3。

4 教学效果及启示

为期近4年(2011~2014)的教学改革实践及检测表明,以建构主义作为教学实践核心理念,更易于明确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关系,拓宽建构主义与外语教学尤其是英美文学的结合空间。

首先,由于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是当前我国“全面检查已完成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课程是否达到《大纲》所规定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标准以及英语专业知识的要求”[5]最权威官方的测试方式,能够有效反映英语专业学生本科四年在语言技能、文化美学等诸个领域的掌握情况,因此本研究以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作为教学效果检测的重要基准。在检测中笔者发现,通过打破英美文学的课程孤立性,把大学四年作为英美文学教学活动的整体,大一渗透、大二与大三专项培养、大四巩固并提升,形成文学课程系列化,不仅使学生得以层层深入地了解、学习英美文学、进而解读文学背后的文化、美学等,而且还使英美文学课程的语言培训、文化传播、德育等诸项应有教学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在2014年全国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2010级学生通过率高达92.16%,较2013年提升18.16个百分点,超出全国平均水平(42.76%)49.4个百分点;平均分67.24分,较2013年提升5.65分,超过全国平均分(55.66)11.58分。

2010级学生2014年毕业论文的写作情况进一步表明,通过近4年的全程化文学教学,学生对文学的热情大大提高,往届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多为语言学和商务方向,但2010级学生在选题摸底中半数以上意向于以文学作为论文选题方向。而且,通过对英美文学课程进行模块化专项教学,不仅使学生得以从整体上把握英美文学的整体发展脉络,也使本教学超越了知识教化功能而具有了学术性内涵,使学生毕业论文在理论水平、知识掌握严谨度等上都实现了学术质量的极大提高。在英国文学教学中,通过七大模块的教学使学生得以针对性地了解五大文体的性质及其表征,为其在未来进一步深入学习文学批评及相关理论等奠定基础。而在美国文学的模块化专项教学中,以美国梦为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更清晰明了地解读美国文学发展脉络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同时结合当前中国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中国梦的构筑展开评论式教学,也使文学教学的德育功能得以有效展开,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其次,学生在课堂演示、毕业论文开题、中期及毕业答辩等环节的表现也表明,这一全程化文学教学使学生实践能力获得极大提高。通过准备与操作课程演示,学生进一步理清知识点,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自我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其次,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研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细读,而且也使之必须主动阅读与之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材料,接触相关文艺理论和哲学知识,由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与逻辑思辨能力。再次,通过鼓励学生尝试写作小说前传、续集等加深其对作品的理解,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文学课程的兴趣及自我表现能力,也能最大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学生通过写作文学评论强化了运用理论分析文本的能力,使他们在写作毕业论文、乃至就读英美文学硕士研究生方面都获得了极好的理论与实践准备。

与此同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不仅学生在实践和理论等方面的能力获得了极大提高,教师在课堂调动能力及掌控教学全程的能力方面也获得了相应提高。由于学生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因知识素养不足必然出现所搜集资料以偏概全、误假为真的现象,为有效甄别这些现象,教师必须积极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以提高自我文化素养。而在精文授课环节,为更好帮助学生深化他们基于前期资料收集、整理与展示所获得文学知识点的认知,教师必须掌握足够深厚的文艺理论以及哲学理论知识,由此也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发展。

总而言之,正是通过引入建构主义理念设计并实施英美文学课程,一方面,学生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的教学地位得以大力提升,并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趣味及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使德育得以更隐性实现;另一方面也转变了教师的教学地位,使之成为教学的控制者、评判者、组织者、促动者、参与者与获得知识来源的指导者,这一教学角色的转变不仅要求教师主动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更激励教师积极提升自我学习与创新能力以及文化理论素养,以有效应对教学环节中的诸项事宜。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英语专业课程描述[S].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EB/OL].(2012-06-14)[2014-08-25].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55/201207/xxgk_139702.html.

[3]Robert E S.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M]. Boston:Allyn and Bacon,1994.

[4]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C]. 高文、徐斌艳、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中国教育在线.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最新版)[EB/OL].(2012-03-05)[2014-08-25].http://en.eol.cn/intro_4221/20120305/t20120305_748199.html.

作者:龙瑞翠 郑丹

英美文学教学研讨论文 篇3:

论英美文学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摘要]在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学中,英美文学课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突出的教育价值,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而且能够有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文章紧密结合英语教学实践,提出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利用文、史、哲和心理学等跨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等措施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英美文学 人文素质 教学

[作者简介]张云岗(1977- ),男,河北吴桥人,石家庄铁道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河北 石家庄 050043)陈志新(1977- ),女,河北泊头人,石家庄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河北 石家庄 050228)

我国1953年就开始开设英美文学及相关课程,英美文学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语专业的教学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英语技能,忽视学生整体文学素养的提高,学生似乎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语言表达与翻译的机器。他们不愿静下心来潜心阅读与研究文学名著,使英美文学中所蕴含的巨大宝藏未能得到有效发掘。与此同时,英美文学课程有被边缘化的迹象。这样一来,“英语语言教学便走进了一条死胡同”。①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文学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通过对《大纲》的解读可发现,英美文学课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就英美文学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

一、英美文学的教育价值

英语专业学生在低年级时主要学习精读、泛读、语音、语法、听力、口语等方面的基础课。在基础语言学习阶段,英美文学原著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是学生学习外语的一个必要阶段和有效途径,这是因为文学原著作品代表了英语语言的精华,文学欣赏会直接有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经过两年的基础学习,他们在高年级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阅读与分析能力。于是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开始学习英美文学方面的专业课程,进而用英语来阅读与分析经典文学作品。通过英美文学课上教师的系统讲解与学生课下的批判性阅读,学生可以走进一个英美文学作品所创设出来的文学语境,在这个文学语境中,学生可以提高语言运用技能,增强自身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进一步提高文学鉴赏力及其审美的敏感性,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获得一种感受、认知生活的能力,从整体上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高。所以,英美文学的教育价值就体现在夯实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通过使学生掌握英语文学和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上。

二、英美文学中蕴含的人文素质

英美文学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了英语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诠释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历程。英美文学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对人的人文素质培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文素质体现的是以人为中心,推崇觉智,追求美好,重在达就良善,实现浪漫情怀,向往健全完美的人格等价值理想。它包含着对人的生存价值、人性的提升、人类的前途与命运等终极关怀的关注,这种关注都非常鲜明地体现在众多英美文学的作品中。比如在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普罗米修斯为了拯救人类,从天上偷来智慧之火,把科学与生产技能教给人类。象征人民压迫者的朱比特竟将普罗米修斯抓来锁在高加索山上处以酷刑;坚贞不屈的普罗米修斯象征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人民大众,他们齐心协力,坚持斗争,终于挣脱枷锁,推翻皇权,并迎来了人人平等、相亲相爱、自由自在的美好生活。再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就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出发,在充满童趣的书中表达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小说通过哈克和吉姆追求自由的冒险经历,谴责了种族歧视和蓄奴制。哈克在与黑人吉姆逃亡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了同情心和正义感,全力去帮助吉姆争取自由,他从带有偏见、无知和迷信到在生活中磨炼成了见多识广,有健全人格和无私品质的完全意义上的人。通过学习这些经典的英美文学,学习者可以深化对人的生存价值的认识,提升对人性的思考,从而进一步关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人文素质会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正是因为英美文学的教育价值和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因素,我们有必要在英美文学的课堂上充分挖掘它的内涵能量,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夯实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在我国,英美文学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从头讲到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言堂”,而学生只需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被动接受,是完全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应试教育下所特有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教师没有给学生留下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思考空间,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感情、智慧、想象力、原创力以及审美意识,都会在这种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中消失殆尽。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高校教学中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日益暴露出它的缺点和不足。如何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使英美文学课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英美文学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运用下述教学环节和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效果,充分挖掘这门课的潜在能量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1.采取研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思维。从宏观方面来讲,文学关系到四个要素:作家、作品、读者和作品反映的世界。因此,文学不是一般狭义上的语言艺术形式,它是对复杂社会生活的超级浓缩,是不同人生际遇的文本呈现,而文学作品则是作者对人生的感受和思考的记录,作者通过文学作品的人物、情节、场景、叙事角度、主题等来呈现出他的世界观。授课教师需要要求学生进行“体验式阅读”,即“充分发挥阅读者的主体能动性,使阅读者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切的感悟,获得真切鲜明的感受,从而深刻理解阅读内容、培养体验能力”。②要让学生在读中得到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文学作品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作为读者的学生只有把个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融入作品所呈现出的世界里,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才能领悟作品所反映的文化意象。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采取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而不是一味地给学生进行高度的概括与总结,让学生死记硬背有关条文。采取引导式、启发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言大师鲜活语言的同时,学会从文学作品中体验人生、认识社会,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与评判能力。

当代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英美文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并不喜欢被动地接受教师为他们梳理好的条文。他们也想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发表见解。为了满足学生的表达需求,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讨论,首先要求学生课下认真阅读指定的原版作品,然后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就所读作品发表见解并进行小组讨论,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文学课堂中来。比如:在学习美国文学史后现代主义小说《麦田的守望者》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四步组织教学:第一步,要求学生将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青春叛逆期的经历做一下梳理,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第二步,教师在课堂上将《麦田的守望者》课文内容简要介绍给学生,并与他们一起阅读重点段落。第三步,请同学们自己来归纳这部作品的主题。第四步,要求同学们将自己青春叛逆期的经历与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的经历进行对比,并阐述作为年轻人怎样才能更好应对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苦闷彷徨、孤独厌世的精神世界,如何正视一个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通过采取上述教学方法,小说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学生中会引起强烈的共鸣,通过这样的分析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他们对书中所描写的世界和对他们所面对的真实社会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全面。这样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将自己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获得的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2.融合文、史、哲和心理学理论,利用跨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学习英美文学作品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阅读与文本分析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将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与文化相关的深层次东西挖掘出来,这些深层次东西主要包括:价值观念、礼仪习俗、社会制度以及西方的心灵史和思想史的发展历程。”③要深入理解英美文学作品,就必须了解有关的西方哲学、史学和心理学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文本分析,把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有机渗透进去,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精髓和要旨。比如要深入理解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就必须知道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说,依托这个学说来分析儿子保罗与母亲莫雷尔太太的关系;要理解美国现实主义作家德莱赛的《嘉莉妹妹》,就必须要理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观点;要理解英国意识流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就必须了解有关女权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女权主义关于女性的解放史的不同阶段划分。不同的文学分析理论为学生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不同的认知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新的思维模式,他们会在不同的思维和审美体验中有新的收获。

3.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课堂上的启发式教学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只凭课堂上有限的时间还不足以发挥出英美文学的育人功能,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将文学课学习拓展到课堂之外。“教师应该积极地向学生讲授欣赏作品的方法,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语言、叙述角度等等。”④教师应鼓励学生读完整的作品,而不是只阅读作品的节选部分,只有认真读过一部完整的小说或剧本之后,学生才能对该作者的创作思想有真正的了解。如果教师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写出读书心得,毫无疑问,学生在撰写心得的过程中就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注释]

①孟东红.论英美文学教学的多重效应[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9):101.

②王丽敏.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和途径[J].河北邯郸学院学报,2005(10):89.

③唐祖敏.古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1):38.

④程爱民.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12.

作者:张云岗 陈志新

上一篇: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技能竞赛电子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