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学英美文学教学大纲

2024-05-09

看电影学英美文学教学大纲(精选8篇)

篇1:看电影学英美文学教学大纲

《看电影学英美文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看电影学英美文学 使用专业:全院学生 学时:36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

一、教学目的

利用著名电影辅助进行英美文学教学,以充分利用电影“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吸引学生,给他们打开一扇学习英美文学的窗口,引导学生从电影的娱乐和趣味性开始,走向学习和探索严肃文学之路。近年来,学生的求职压力越来越大,他们的经历大多用于掌握一些实用性很强的技能上,阅读文学名著的时间被压缩到了极低限度,而名著中大量的词汇、繁杂的句子、错综的语法也令大多数学生望而生畏。一部名著电影使上百页的无声无形的 大部头的名著转成两个小时左右、直观形象、声画并茂的鲜活影像。如果学生在观影前后能得到恰当的指导,他们就不仅能够享受观影的过程,很快融入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特点,还能产生阅读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原著。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British Part Chapter One

Pride and Prejudice and Jane Austen(2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简·奥斯汀在英国小说史上承上启下,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生活。一幅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的社会风情画卷,在奥斯汀的简洁生动的文笔下活生生地展开,而生活在其中的各色人物,又在她那风趣诙谐的语言文字魔力驱使下栩栩如生。

Chapter Two

Frankenstein and Mary Shelly(1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它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泰因是违反大自然生命延续法则的产物,科学家弗兰肯斯泰因取代造物者的角色,企图以自己的双手创造生命。真理被科学家过大的野心蒙蔽扭曲,使他看不见背离自然界物竞天择的危机。科学家绝对无法预料到亲手创造的诡异恐怖怪物,会对人类造成何种可怕的后果。科学怪人象征人类追求不可能的知识,却因未及准备好而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

Chapter Three

Oliver Twist and Charles Dickens(2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雾都孤儿》的作者狄更斯不仅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更因为导演波兰斯基匠心独具,把这部名著变成了一份献给孩子和童心未泯的成人的礼物。让纯真善良的奥利弗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股悲天悯人的忧郁气质的,让叙事节奏张弛有度的,让维多利亚时期的场景精细得仿佛时光倒流般历史再现的,都是波兰斯基对原著的精髓独到领悟和成功呈现,而这些足以使影片成为一部不可小觑的大师级佳作。

Chapter Four

Jane Eyre and Charlotte Bronte(2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 简·爱这个文学形象已深入绝大多数学生之心。她是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敢于与社会和宗教抗争,勇敢地争取爱情、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女性。

Chapter Fiv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Thomas Hardy(2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 《苔丝》是波兰斯基对哈代的独到诠释催生了一部获三项奥斯卡奖的美轮美奂的悲剧影片。影片的画面色彩如油画般浪漫唯美,又处处弥漫着原著中那种悲情宿命的无奈之情。

Chapter Six

The Painted Veil and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2学时)通过这一章节了解: 《面纱》的作者毛姆虽自称为一个二流作家,却真是一个讲故事的能手。而且关于爱的背叛能否被救赎的主题,毛姆和导演兼主演的爱德华诺顿的回答截然不同,这就给学生对比原著与电影提供了很好的范本。片尾的法语插曲《在清澈的泉水边》(A La Claire Fontaine)确实如天籁般美妙动听,获得金球奖最佳配乐提名。此外,片中的桂林山水也是个如诗如画的爱情电影的一个看点。

Chapter Seven

A Room With A View and E.M.Forester(2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子》里我们可以在福斯特清新淡雅的文字中管窥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中上层的社会与习俗,同时也是因为电影曾荣获金像奖八项提名。

Chapter Eight

Death on the Nile and Agatha Christie(1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 《尼罗河上的惨案》是“推理女王”阿加莎的经典小说,故事本身就很吸引人,加上电影的表演手法也是相当独特,使其成了经典。此外,上译厂译制的《尼罗河上的惨案》也是不可多得的经典,翻译传神,配音严丝合缝。

Chapter Nine

Rebecca and Daphne Du Maurier(1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 《蝴蝶梦》的作者达芙妮·杜穆里埃以“实有”陪衬“虚无”的独特叙事手法,书中的第一人称匿名叙述者,虽是喜怒哀乐俱全的大活人,实际上却处处起着烘托死者吕蓓卡的作用。而作为一部为“悬念大师”希区柯克赢得了两项奥斯卡奖的里程碑式作品,影片《蝴蝶梦》更是不容错过。

Chapter Ten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and John Fowles(2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约翰·福尔斯独特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叙事手法独特,他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去解读一百年前维多利亚时代,在叙述过程中插入各种议论,并为故事设计了三个不同的结尾。这种给读者最大限度的自由,让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阅历来继续构造这个“未完待续”的故事现代叙事手法,构成了这部小说的独特魅力。此外,把《法国中尉的女人》从文本语言改变成电影语言的,正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哈罗德·品特,对这样难得一见的文学名著成功改编的重要范例,当然不容错过。

American Part Chapter One

The Million Pound Note and Mark Twain(2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其《百万英镑》清新简洁、诙谐幽默而又机智的文字很适合阅读,而且其经典的同名老电影还配有上译版的经典译制片,用它作电影文学的教材,可选择教学的切入点很多。

Chapter Two

The Age of Innocence and Edith Wharton(2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 伊迪丝·华顿的文字具有内在的视觉化应是语言编码,《纯真年代》里十九世纪的上流社会的服装、佳肴、豪宅装潢、人物举止谈吐等,被华顿描写得如工笔画般细腻而逼真。

Chapter Three

Two Evil Eyes and Edgar Allen Poe(1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开创了美国侦探小说的先河。而悬疑片大师乔治·罗梅罗和达里欧·阿吉恩图的强强联手,使得《双凶眼》惊心动魄,欲罢不能。

Chapter Four

The Great Gatsby and F.Scott Fitzgerald(2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阕华丽的“爵士时代”的挽歌,在菲茨杰拉德笔下,如诗如梦,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痕。而杰克·克莱顿导演的影片既忠实又鲜活地透出了原著的精髓。

Chapter Five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and Ernest Hemingway(2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 《丧钟为谁而鸣》这部反法西斯的作品不仅体现海明威极简朴刚劲的小说叙事艺术,也体现出了他那百折不挠的硬汉情怀和博大的国际人道主义胸怀。

Chapter Six

Catch-22 and Joseph Heller(1学时)通过这一章节了解: 《二十二条军规》中约瑟夫·海勒借战争这一荒诞的极端形式来体现作家眼中的美国社会,开创了“黑色幽默”文学流派的先河,而电影也因为强大的全明星阵容和它们精彩的表演成为了经典。

Chapter Seven

Breakfast at Tiffany’s and Truman Capote(3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蒂凡尼的早餐》这部小说入选了《时代周刊》“百部最佳英文小说”,同名电影非常经典。作家卡波特笔下的霍莉·格莱特利这个角色仿佛就像是为优雅而率真的影星奥黛丽·赫本量身定做的,而赫本坐在防火梯上弹着吉他缓缓吟唱《月亮河》的镜头,成为电影史上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一幕。

Chapter Eight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Harper Lee(2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杀死知更鸟》的作者哈伯·李在作品中的叙事手法别出心裁。她以第一人称,从一个女孩儿的视角回叙了一个既心酸又感人的故事,故事探讨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偏见,也探讨了关于童年和成熟的过程。影片则是影星格里高利·派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影片有一种让人难以想象的真实感,是好莱坞六十年代初自由主义的先声。

Chapter Nine

The Road and Cormac McCarthy(2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 《末日危途》,不仅使作家考麦克·麦卡锡赢得了普利策奖,而且因为导演约翰·希尔寇特通过了一个人类文明大毁灭后的语言故事,很好地传递了原著的绝望之感,并把人性刻画得淋漓尽致。

Chapter Ten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and Stephen King(2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 《肖申克的救赎》的确是一部很适合学生阅读的中篇励志小说。小说 细致真实地描绘了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和社会,探讨了困境中的个人如何克服内心的恐惧、战胜不公正社会现象。而获得奥斯卡七项提名的同名电影在国内外各大电影网站的排行榜上一直稳居前十名,影片沿袭了“希望”主题,但又突破了牢狱题材类影片的限制,显得格外温馨感人和励志。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影视欣赏、小组表演、电影配音。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方面以及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采取先看后解说的教学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英美文学文本进行解读以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建立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能自主学习、充分展示自己才艺的舞台。互动式教学模式分为课前准备、课堂展现和课后总结三个部分。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自行观影、查阅相关的电影文学资料和提出问题等,为接下来的课堂展现部分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解对电影、作家或者文本的理解,然后再引导学生观看电影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可进行讨论式教学,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避免生搬硬套公式化的理论讲解。讲解之后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电影文学和语言的过程中去,比如让学生选取名著电影片段,在下一次课上进行跟读、模仿和配音译制或分角色进行戏剧表演,或让学生在可惜啊花一定的时间观看整部名著电影,阅读原著或文本,讨论和思考相关的问题,学会写读后感、观后感、甚至是文学批评、影视批评等。

(二)原则性教学建议

1.多播放与英美文学相关教学录像片并且就录像多展开讨论;

2.加强口语能力的培养,影视欣赏以及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能力;

3.鼓励学生尽可能课内外多多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参与性、小组表演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考查形式,题型主要以影视剧情模仿表演,电影对白练习或是以论文形式对作品进行解读分析。

四、参考教材

[1] 《看电影学英美文学》,吕丽塔、张葳、史宝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11月.五、教学大纲编写说明

为了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建议在学习基础英语时,应适当增强这方面的训练。

篇2:看电影学英美文学教学大纲

随着电影业的发展,其逐渐具备认识、教育和审美等其他功能。这些功能主要体现在电影与文学作品的有机结合上,这种结合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两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

摘要:随着电影业的迅速发展,很多文学作品都逐渐被引用到电影剧本中。通过电影的拍摄来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情节立体化,这种行为使得电影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很多英美文学电影都是依照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拍的。本文主要是通过介绍几部英美电影来探讨英美文学电影与文学作品之间的紧密联系,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电影 文学 英美文学 文化

一、电影和文学作品存在紧密联系的原因分析

电影和小说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电影和小说作品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上。电影和文学作品存在联系的原因在于两者之间存在许多共通点,这些共通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电影和文学作品都是以可以感觉到的形象来表现编剧或作家希望表达的感情。文学作品主要是以语言和文字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而电影则运用演员、布景和道具来塑造影视形象;2.两种艺术形式都包含人物、语言、情节和结构四大因素;3.两者都属于叙事艺术。叙事即叙述故事,对故事进行描述,其是作者将不同的情节联合进行描述。文学作品和电影都包含四大因素,即人物、语言、情节和结构。文学作品和电影都需要叙述,但是相比之下,电影艺术对故事和情节的要求更多;4.两者都具有假设性。假设性属于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其主要是指以假乱真的表现方式。艺术形象并不是直接复制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来源于生活又需要超越生活,这便是电影和文学作品的假设性。5.两者都属于时间艺术。时间是电影和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因素,是这两种艺术形式不可或缺的条件。

以上五种便是电影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共通点,这些共通点决定它们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英美文学有着十分辉煌的历史,因此英美很多电影公司根据文学作品和电影之间的联系来拍摄优秀的电影作品。

二、文学作品为电影拍摄提供了经典素材

随着电影业的飞速发展,很多电影都开始引入十分经典的文学作品。随着这类电影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文学电影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也愈来愈紧密。目前,这两种联系在英美地区得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下面笔者便从几部电影作品中来分析文学作品在电影中的运用。

1. 电影作品《黛洛维夫人》 电影《黛洛维夫人》是根据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同名小说《黛洛维夫人》来进行拍摄的。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伦敦文学界的中心人物,是布卢姆茨伯里派的成员之一。电影作品《黛洛维夫人》讲述的是在伦敦1923年的夏天,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5年,主人翁Dalloway回想起1890年夏天十分年轻、美丽的自己。电影的成功是剧本、导演、演员、后期制作等方面来决定的,小说《黛洛维夫人》则为电影提供了十分优秀的剧本,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电影的成功。

2. 电影作品《三颗翼动的心》 著名导演伊恩·索弗特利拍摄的电影作品《三颗翼动的心》,是根据美国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而成的。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威尼斯的爱情悲剧,小说中展现了令人难忘的浪漫情怀。通过英国演技派女演员海伦娜·博纳姆·卡特精湛的演技,来将小说中的人物鲜活化、情节立体化。小说《三颗翼动的心》出版之后便受到读者的喜爱,而将其选为电影剧本取材也是看中其经典所在。一方面将小说以电影的形式展现给读者,另一方面让更多人能够通过电影认识和理解小说,是文学作品和电影的典型结合。

3. 电影作品《巴里·林登》 1975年,英国Hawk电影公司制作出了经典文学电影《巴里·林登》,这是根据著名作家萨克雷的小说《巴里·林登的记忆》改编拍摄而成的。通过电影让小说人物更加鲜活,将其坎坷的命运更加明了地展现给观众。小说《巴里·林登的记忆》将主人翁的经历描写得十分精彩,由于导演和演员将其生动地表现出来,即使是3个小时的电影也不会觉得漫长。这部电影曾获得最佳摄影、最佳导演奖、4项奥斯卡奖等14个奖项,是电影行业难得的完美作品。

以上三部电影作品的共同点在于将电影和文学作品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转换艺术形式,让其能够获得更多观众的喜爱。作家在编写小说时,注重的是故事情节、人物的动作、对话;而导演在拍摄时,注重的不仅仅是整个故事情节,还需要考虑到电影的拍摄效果、演员的演技及其整个拍摄团队的合作。通过将电影和文学作品这两种艺术形式有效地结合,将经典深入人心。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为电影提供了优秀的电影剧本,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电影业的进步。

三、电影促进了文学作品的推广

1. 英美电影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在高校促进了英美文学作品的推广 英美文学是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这项课程的目的在于让我国学生能够有效地了解英美文化。目前,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主要是为学生介绍英美文学史上的很有影响力的作家的经典著作。但是由于英美名家名作资料繁多,教授起来会比较麻烦。加上很多学生对著作的学习兴趣并不大,自然也不能很好地了解英美文学作品。电影是一种兼具视觉、听觉、时间和空间为一体的艺术形式,通过演员的演技让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更加明了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通过播放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来辅助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美文化的`兴趣,也能全面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和理解能力。由此可见,电影确实能够很好地促进英美文学作品的推广。

篇3:看电影学英美文学教学大纲

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美文学是英美两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也是英语专业学生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英美文学系统地反映了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了解英美国家的基本情况,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 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因此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有助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学好其他的专业基础课。

英美文学课的教学目标在于, 对英美两国文学史进行介绍, 使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文学发展的历史及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主要作家、作品及其创作特点;通过阅读、分析一定数量的英美文学作品, 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 提高口头与书面表达等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发散思维, 使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文化的理解, 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英美文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传统英美文学课教学缺乏趣味性。

由于历史跨度大, 英美文学流派众多, 作家风格纷繁多样, 以及不同时期复杂的历史社会背景等因素, 加之英美文学课教学的传统模式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和单一的“教材+黑板+粉笔”的灌输式教学, 这些较为单一的方式通常难以产生多种的感官刺激,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大容量的知识, 往往感觉枯燥乏味, 难以调动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也常因此而事倍功半。

(二) 数字化影像教学虽然激发了学生兴趣, 但效果不够理想。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变革, 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之前, 学生往往不能在英美文学课堂上积极进行深入有效的互动。传统的教学方法现在得到了一定改进。在英美文学课的教学中, 使用英文原版电影进行辅助教学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电影提供了直观的艺术形象, 使文本变得形象、具体、生动, 从而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改善了课堂气氛。通过观看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 学生可以直接感性地了解相关作品, 提高自身对作品的感受力及英语听力。因此, 电影教学具有可行性及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度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作为形象文化的影视与作为文本文化的文学毕竟是有差距的, 若只停留在看电影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影视只是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一个手段, 并不是最终目的。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不应成为教授文学作品的“快餐”。教师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应注重其实效性, 只有正确借鉴电影这一形象化的表现形式, 进行有效的课堂活动, 将电影与文学作品、欣赏电影与欣赏文学作品结合起来并使其互动, 才能使学生成功地理解并欣赏文学作品, 体验到经典文学的美妙。

三、实现电影与文学的结合, 兴趣与内容的统一

虽然电影和文学作品都属于艺术, 但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 它们的表达方式存在着差异。文学的传达媒介是文字和语言, 它们与艺术形象的关系是间接的。而电影的传达媒介则是直观运动着的影像。文学为电影提供了大量素材, 很多优秀的电影都改编自文学作品, 电影的成功又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同时, 应让学生了解电影与文学作品之间的本质区别, 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绝不能用电影去代替文学作品。

(一) 教学前, 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 一定要把好选片关, 尽量选择那些忠于原著的影片, 因为它们最能体现原著精神, 从语言、情节到主题都对原著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对一些经典的作品, 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反复观看。

其次, 在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前, 一定要让学生先读原著, 这样可以避免先看电影所造成的先入为主的弊端。而且, 电影作为改编后的艺术, 存在忠实性的问题, 即改编后的电影与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背景、时间、空间等不一定具有完全一致性。因此让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再看改编的影视作品, 既可以对作品和影视艺术有双重了解, 又能受到视听冲击力, 从而激发情感, 启迪想象和联想, 增强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饶有情趣的状态下进入作品意境。影视作品本身也是一种艺术的升华, 可以加深对原著的认识和理解。

再次, 播放影片前, 教师应围绕作品的欣赏重点, 将背景知识、剧情梗概和艺术特色、作家等相关内容简要介绍给学生, 导入对该作品精彩片段的阅读与欣赏, 并就作品主题、人物形象等提出相关问题, 供学生课下讨论,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并围绕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布置思考题。这是正式进行课文教学前的必要铺垫, 可以避免学生在观看影片时一味追求故事情节而不加思考的被动状态。如在欣赏《飘》时, 首先应向学生介绍该作品的历史背景, 即美国南北战争, 在此社会条件下, 学生才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主题。

(二) 教学中, 情节与教案相结合。

观看影片时, 可以在观看英文原版电影的基础上, 把光盘上的有关情节和教案相结合, 制成多媒体课件。在教师分析情讲解后再欣赏相关的电影剪辑, 学生能更充分地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教师与学生的看、听、说、写等有机结合在一起, 从而加强了英美文学课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另外, 除了从头到尾地为学生放映影片外, 可以摘取一些精彩片段重点讲解, 作为作品中最精彩内容的节选, 它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和文学欣赏的重点, 这些经典的画面、语言和镜头, 足以代表这部作品的艺术水准。对于这些精彩片段, 教师可以把电影节选和文本选读结合起来讲解, 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哈姆雷特》中著名的内心独白时就可以播放电影的相关片段, 这比教师朗诵或让学生朗诵的效果要好得多, 能收到声情并茂和身临其境的效果。

(三) 教学后, 布置作业及其他教学活动。

观赏完影片之后,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影片, 选取不同的切入点,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分析评论法,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 让学生对作品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展开探究和讨论。如在欣赏《阿甘正传》时, 要让学生重点体验剧中人物的语言及内心世界, 分析人物形象, 就阿甘成功的秘诀进行深入讨论。学生通过分析能得出, 阿甘的傻, 其实是一种保持孩童般的纯真及大智若愚的人生态度。电影通过阿甘的传奇经历, 重新定义了愚钝与智慧, 肯定了旧的道德及社会主体文化, 宣扬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同时它又否定了其他前卫的新文化。另外, 通过将影视与原著欣赏相结合, 可以使用比较法。首先要从主题方面比较。影片是否忠实于原著精神实质。比较的目的应是强化原著的主题, 而不是喧宾夺主地突出电影的主题。其次要从语言上比较。一般而言, 名著的语言都有精炼、个性化、生动等特点。改编成电影电视后, 不仅具有原来的色彩, 而且经过编剧、导演和演员的艺术处理, 常常是更加精彩感人, 富于魅力。通过比较, 学生能更加了解语言的表现力, 也更能体会原著语言的精妙之处。另外, 还可以对由同一作品改编成的不同电影版本进行比较。

四、结语

当然, 对待不同的影片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切忌教条化和单一化。除了以上提供的方法, 通过对文本的阅读, 对声像的欣赏, 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外, 教师还可以在这三者基础上组织其它教学活动, 使课堂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从而取得更好的互动效果。

参考文献

[1]郑亚玲等.外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

[2]王松林.20世纪英美文学要略[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1.

[3]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篇4:看电影学英美文学教学大纲

关键词:电影;英美文学教学;应用原则

前言:文章阐述了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应用的三个理由,两个原则和四个方法。英美文学进入我国高校的课堂已经有百年的历史,并且英美文学还是作为一种主干课程的地位,尤其是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现阶段,随着新经济和新文化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也遭遇尴尬的局面,程序化的教学不仅容易使教学活动陷入僵局,而且学生听课时也比较被动。

一、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理由

(一)电影具有文学价值

许多电影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而且电影在体现文学价值时具备两方面的内容。首先,电影的制作来源于文学的文本,电影不过是文学的一种载体。英美文学的文学色彩非常凸显,而电影的制作离不开文学文本,并且将文学文本用图像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许多人都希望电影可以体现更高的文学价值,而不是纯商业的电影制造,能够以另一种方式去展现文学魅力的电影是人们特别期待的。其次,电影是对文学文本的另一种阐述。电影作为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材料,教师可以与文本进行对比的讲解,积极引导学生对电影和文本间差异的思考,可以促进学生对文学更深入的理解[1]。

电影是具有文学价值的,学生通过电影材料,不仅可以更深入的研究文学,而且可以对英美文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二)电影可以辅助文学教学

电影是英美文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通过播放电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文学的学习有更加深刻的印象。首先,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电影更易实现,学生看电影更加直观,能够促使学生的思考和理解,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进行沟通时更有想法。其次,学生通过观看电影,会对文本产生好奇心,善于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寻找与电影的不同之处,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对原著的理解程度。

在高校的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适当的为学生播放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的手段。许多学生十分迷恋电影,播放电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状态,而学生对电影中的精彩片段不断回味,会试图从文本中寻找文学的魅力,这也就促进了学生对文学文本的阅读能力[2]。

(三)文本和图像结合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生的思维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我国高校的传统教学方式必定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其教学方法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在我国,有许多高校的专家学者等对电影引入课堂的教学方式达成了共识,并且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实现文本与图像的互动,从而更加适应教学方式的改革。

二、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选择材料的原则

选择材料原则主要遵循两个方面:一是态度开放。选择的电影素材只要是能够培养学生对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文学文本的理解,就可以作为教学时选择的材料。目前来说,电影对原著进行的改编的方式有三种,即忠于原著的翻译式改编、细节性放大但与原著基本框架一致的改编、对原著大胆创新的自由式改编。这三种改编的方式中,最为肯定的是第一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两者也是有可取之处的,通过给学生播放后两种方式的电影,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从多种角度去看待文学作品。二是选材精炼。一部电影的播放时间较长,而高校学生的课时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将一整部电影全部播放完毕,所以教师在选材时,要使选择的材料与授课的内容高度相关,从而使教学效果发挥更加理想。倘若电影选材不当,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因此需要教师在选材过程花费时间和精力,更准确的把握选材原则[3]。

(二)播放材料的原则

播放材料原则主要遵循两个方面:一是收放合理;二是观评并举。首先,教师应该明确播放电影的目的。播放电影是为了使学生对文学加深理解,使学生轻松的学习英美文学,而不是给学生施加压力,增添负担。这就需要教师谨慎考虑电影播放,科学合理的使用电影素材,从而使电影引入课堂是一种放松的娱乐形式。其次,适时插入对电影内容的评论,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形成批判思维。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利用电影播放手段时,需要对电影适时的停止、回放,并且按照教学计划对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问题,既有利于学生的边看边思考,又不会使学生只是单纯的观看电影忽略了文学文本的学习[4]。

三、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将学生课堂权力归还给学生

将电影引入课堂,可以有效的使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二是学生自主选择相关电影素材。首先,教师授课之前,学生对文学文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而通过教师课堂播放的电影,学生可以有效的将阅读文本和观看节目相结合,从而学生会获得更多的信息,对于影像中与文本有出入的地方,学生会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十分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其次,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寻找与文学文本相关的影视资料,在课堂上互相展示成果,有效形成主体的对比,利于师生对影视资料与文学文本间不同之处的研究[5]。

(二)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互动环节

这种方法适合辅助对名人名家的教学活动中,因其作品较多,被翻拍成影视也较多,所以调动全班同学一起参与互动是十分有效的方法。首先,如果课堂学习的主人公背景较为复杂,作品较多,教师则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给各个小组布置任务,从而在课堂上起到汇总的效果。通过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互动环节的方法,可以使小组同学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更有效的对文学文本进行学习。

nlc202309020814

(三)尊重学生对文学的理解看法

英美文学中,有许多名著的理解与学习难度很大,学生理解文学文本时会遇到许多困难,从而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畏惧和不满情绪,所以教师应尊重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看法,并在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予赞同。在学习英美文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影,这些电影通过现代意义的翻拍,能够增强学生对文学文本的理解。学生观看文学电影过程中,必定会对电影的某个情节产生共鸣,从而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应在学生理解未偏差的基础上对学生理解给予肯定,并且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加强理解[6]。

(四)兼顾文本与图像的结合

在我国高校的英美文学授课过程中,兼顾文学的内视性与图像的外在性相结合,从而促进教学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英美文学的创作背景和时代与我国高校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时代有很大偏差,所以学生往往不能更好的理解英美文学的内涵,而电影形式与我国高校学生的距离较近,通过电影的播放,可有效的帮助学生增强对文学文本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对文本和电影进行对比,有利于学生对英美文学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结论:

总而言之,电影应用于高校的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已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学的理解,而且可以促进教学环节的互动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图像化越来越为广泛的青年群体所接受,通过图像的呈现,可以使高校学生更加明确英美文学的内涵,也可以促进学生在课文中积极寻找电影故事里的精彩片段。

参考文献:

[1]徐畔.多模态视角下的高校英美文学专业课构建——基于电影的多模态特征及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5):717-718.

[2]门纪敏.多元智能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赵谦.西方影视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运用实证举隅[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7(20):43-44.

[4]孙艳娜.视觉文化冲击下经典文学电影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的“揚”与“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3(20):63-64.

[5]万永芳.论基于文学改编的电影对英美文学教学的辅助[J].云梦学刊,2010,9(15):160-161.

[6]史惠风.英美文学教学改革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J].外教电化教学,2003,6(20):442-443.

篇5:看电影学英美文学教学大纲

英美文学教学与生态意识的培养-兼论英美文学教学中生态批评的引入

要在文学课堂上培养学生欣赏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同时兼顾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和提高人文素质,就不能只停留在解释字句和介绍权威的阐释上.生态批评提供了一个视角和切入点,恰当地引入能启发学生思考,训练思维,引导学生在文学欣赏和批评之余,适当地跳出文本,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不失为文学教学的有益尝试.

作 者:罗灿 LUO Can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北京,100089;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北京,100083刊 名:语文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年,卷(期):“”(6)分类号:H319.3关键词:文学教学 生态批评

篇6:英美文学教学

《王子与贫儿》是马克・吐温以英国流传的《王子和侍从》作为素材创作的一部小说,讲述了贫苦儿童汤姆和富贵王子爱德华交换社会地位之后的奇遇的童话式故事,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单从作品本身的语言结构来讲,具有十分深远的教育意义。

本文旨在对《王子与贫儿》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王子与贫儿》 英美文学 教学设计

引言

《王子与贫儿》的原型是一个英国古老的童话故事,将两个身份完全不同的人进行身份对调之后,发生了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马克・吐温借助这样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心中对主流社会的批判。

马克・吐温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利用幽默的语言将自己的观点阐述出来,展示自己的批判精神,《王子与贫儿》这部作品对他的创作方式就是一种很好的阐释,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会捧腹大笑,但是笑过之后也会对其中的深刻含义进行思考。

一、英美文学的教育的重要性

英美文学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过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英美文学教育过程中,各种文学作品是重要的教材,通过对各种英美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学以及文化的了解,在英美文学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对各种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利用,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英美文学的精髓,提升文学素养,培养文学底蕴。

与此同时,英美文学教育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与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能增加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主要有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能够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者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一个作家的成就,不仅在于他的文学作品,更在于他的经历以及创作成就。

第二,通过对作品的语言特色、作者的写作风格的介绍,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和词语词汇运用特色,可以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能够明白英美文学创作的规律。

第三,通过对具体的作品的教育,能够让学生对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表达的深层次含义有一个认知。

由此可见,加强英美文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王子与贫儿》背景的教学设计

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坛上的一个代表人物,具有多重身份,是小说家、著名演说家、杰出作家,也是一名著名的记者。

马克・吐温的文学创作之路与他的人生轨迹有很大的关系,十二岁时由于父亲去世,迫于生计,他只好辍学开始到工厂当小工,为了维持生计,他换过很多工作,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也当过新闻记者,在从事新闻行业的时候,渐渐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写作,于是开始创作一些有趣的小品,从而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有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从内容上讲,主要是对各种社会现象以及人性的丑恶进行批判;从风格上讲,幽默与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

正是由于写作风格比较独特,因此他成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且一些主要作品都已经有了中文译本。

对他的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可以发现,从美国最初的资本主义形成一直到发展成为帝国主义的过程中,都有马克・吐温的作品一路陪伴。

由于经历得较多,他的创作也逐渐从轻快的笔调转化为辛辣的讽刺,再到悲观厌世。

前期创作中,马克・吐温的作品以辛辣讽刺居多,而后期的作品语言比较激烈,因此他的作品成为很好的英美文学教学素材,在我国很多高校的英美文学课程中,都可以见到他的文学作品。

《王子与贫儿》是马克・吐温创作中期的作品,在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可以算作是过渡作品,采用童话讽刺的形式,对美国的资产主义社会进行了十分猛烈的抨击,这部作品在美国文学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文学地位,与他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有同样的现实意义。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人物性格的描写十分深刻,对人的审美已经达到了一种炉火纯青的地步,尤其是对儿童的心理的刻画,十分生动形象,是真正做到了从儿童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看待社会,将人性中的矛盾、复杂描写得十分到位。

《王子与贫儿》这部作品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个是两个主人公的错位,让他们与原来根本不属于自己的现实环境发生了碰撞,在这种陌生的环境中,总会闹出很多笑话,展现人物的固执、善良以及人性中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另一个是通过对人物形象在身份错位之后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进行描绘,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与劳动人民在生活上以及人性上的对立状态,塑造了丰满的人物形象。

三、小说《王子与贫儿》教学课堂设计

(一)主题思想设计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对读者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作者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将生活中的琐碎以及各种现象展现出来,为现实披上了文学的衣裳。

马克・吐温非常善于使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尤其是对各种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描述时,这种夸张手法的应用,会给读者带来更大的冲击力。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使用的夸张的表现手法,对小说的主旨就是一种很好的展示。

马克・吐温对以汤姆的父亲为代表的底层社会的愚昧无知和贪婪残暴进行了深刻的描写,汤姆一出生就没有得到过任何关爱,唯一得到的就是父亲的打骂以及压榨,虽然有好心的牧师一直循循善诱这个可怜的孩童,但是他的父亲却一次次地将他引到另一条完全相反的道路上。

这种矛盾的生活使得汤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改变,人性中的自私以及贪婪在汤姆父亲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无耻和残暴的行径背后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察和讽刺,这种夸张的背后也隐藏了底层人民的无奈,作者虽然也会同情底层人民的生活,但对于他们的狭隘以及贪婪心理的批判更为严重一些。

此外,作者对资产阶级的昏庸无能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尽管亨利八世是英国历史名望较高的君主,但是外界对他的质疑和批判依旧很多,昏庸和无能成为这位国王全文的标签。

作为统治者,其愚昧无知的态度使他丧失了对国家的观察和统治能力,统治者对自己所管理的国家没有充分的了解就盲目地进行管理,是作者极力批判的一个方面。

夸张的手法在这部小说中随处可见,尤其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的时候夸张手法更加明显,马克・吐温利用这种方式对丧失自己的人格、理智和良知的行为进行了控诉,对于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示同情,更对愚昧的统治者进行批判。

这些现象在美国社会中十分平常,马克・吐温不愿意看到但是又不得不接受现实。

(二)创作语言风格赏析

在马克・吐温的创作过程中,幽默以及辛辣讽刺是两大特点。

在这部小说中,这两种语言形式也有所应用,爱德华与汤姆的人生轨迹的对比,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讽刺,当两个身份互换之后,在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闹剧,隐藏了一种深深的悲哀。

作为一个贫苦儿童,汤姆过够了穷人的生活,他一直都渴望自己可以过上王子一样的生活,但是成了王子之后,他在奢华和浮夸的生活中调整自己,以便能够尽快进入角色。

一个普通人能够顺利地成为一个国家的继承人,这无疑是对传统的贵族观念的一种巨大讽刺,这是作者对传统的出身观念的一种否定。

在描述的过程中,作者使用的夸张的表达手法,将这种讽刺加强,给人带来更多哲学的思考。

爱德华在与汤姆交换身份之后,走入底层社会中,他切身体会到底层人民生活的疾苦,作者使用了极为夸张的语言对他进入底层社会之后的生活进行了描绘,所以当爱德华在尝遍了人间疾苦之后,还是希望可以回归到贵族生活中,即使是曾经的贵族亨利也仅仅是用一种玩笑的态度来看待这位落难的公子王孙。

这种黑色幽默的语言表达方式,道出了作者的重要思想,其实在平行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人与人之所以会有区别,在思想上会有不同的想法,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

篇7: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英美文学课是高校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可以培养自身鉴赏英美文学原著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英美文学不仅可以使他们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而且英美文学还可以陶冶情趣,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人生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此可见,高校在英语专业设置英美文学课意义重大。

但是,近年来有很多学生觉得学习英美文学没有什么用,对之提不起兴趣。

当前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形势不容乐观,英美文学课有逐渐从中心走到边缘的趋势。

笔者经过分析研究,认为造成英美文学课边缘化的原因可以从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等四方面进行分析。

其一,从学生的角度分析。

经过调查,高校学生用于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时间很少,他们之所以对英美文学课不感兴趣,其原因是觉得学习英美文学没有什么用,与未来的工作无关,相比较而言,他们更重视与以后工作相关的科目。

其二,从教师的角度分析。

当前,高校的大多教师在教授英美文学课上方法较为陈旧。

高校的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对节选作品、作家生平和文学流派的介绍,而没有渗透进相关的文艺理论知识。

而且往往采用自己讲授的方式,以教师为主体,有教师来讲授,不注重学生参与的过程,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这是导致英美文学课不受欢迎的一个原因。

其三,从学校的角度分析。

当前,许多高校图书馆有关英美文学的资料缺乏及时地更新。

而且在课程设置上,英美文学的课时安排很少,因此不能对英美文学课进行更为深入的教学,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

其四,从社会的角度分析。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多数文化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商业大潮的冲击,使学生容易产生一种浮躁心理,提不起对文学课的兴趣,难以静下心来阅读文学作品。

因此,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虽然比较宽裕,但是精神生活却日益匮乏。

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调学习文学的重要性,可谓意义重大。

根据调查,高校的大多学生都能够意识到英美文学的重要性,但是仍然对之提不起兴趣。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些都需要我们好好地进行反思。

二、对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反思

要改变当前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摆脱现在“被边缘”的命运,重回其在外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需要对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好好地进行反思。

(1)从“一元”到“多元”的评估方式

所谓一元”的评估方式,是指当前多数高校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期末考试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的文学学习情况。

这种“一元”的评估方式事实上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以期末考试的形式来反映学生英美文学的学习效果,这种方式本身就是片面的,而且难以使学生提起真正的兴趣,多数学生对文学课都持有应付式的态度。

考试不应该是学习文学的主要目的,毕竟英美文学课的最终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鉴赏文学作品。

而要达到这个目的,英美文学课必须改变“一元”的评估方式,而代之以多元的评估方式。

笔者认为评估体系应该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成绩分布比例有本末倒置之嫌,一般是期末考试大于平时成绩。

笔者认为应该把这个比例换过来,更加侧重学生平时的成绩。

而平时成绩的认定可以从文学读后感、文学阅读读书笔记、课堂参与讨论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

总之,“一元”的评估方式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而采用“多元”的评估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容易产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

(2)对文学的认识,要从“无用”转变为“有用”

近年来有很多学生觉得学习英美文学没有什么用,对之提不起兴趣。

因此要想改变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文学课没有什么用”的认识。

为此,教师应该想办法让文学课从“无用”变为“有用”,从而以“有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文学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教师可以把作品中的人和事与当今社会的人和事联系起来,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人生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文学课加入一些“有用”的因素。

比如,以讲授文学作品《简・爱》为例,可以把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婚姻和当代的爱情婚姻相比较,从而得出对人生有益的指导。

总之,教师应该想办法让文学课从“无用”变为“有用”。

(3)在教学模式上,要从“一言堂”转变为“对话式”,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所谓“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有教师来讲授,学生则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

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会慢慢失去了学习文学的动力。

因此必须要转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对话式教学模式。

让学生成为文学学习的主角,教师则从旁指导。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法,如问答、讨论、演示等手段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要从“一言堂”转变为“对话式”,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三、结束语

在当代,英美文学的学习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陶冶情趣,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人生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因此,必须要对英美文学的现状进行反思。

篇8:看电影学英美文学教学大纲

尽管英美文学对于非专业学生学习英语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现实中文学课在大部分院校被降为选修课, 在课程设置上, 文学课程设置单一, 随意性大, 课时偏少。由于课时的限制, 往往重头轻尾, 完不成教学任务。文学作品的讲授, 只能挑选一部分重要作家和作品讲授。造成鉴赏和阅读的脱节。在课堂教学中, 大多以老师讲解为主, 教师讲解常常以作家生平与创作介绍, 作品的内容提要和解读选文为主。这种传统的教法, 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选文中大量生僻的词汇使得相当一部分部分学生难以真正地理解作品, 从某种意义上打消了学生赏析作品的积极性。因此, 笔者认为应该将通过英文原版电影作为一种辅助学习手段引入英美文学课堂, 以期最大程度地发挥英文原版电影对英美文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和教材中选用的阅读材料相比, 影视作品通常能以一种更为直接和易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西方国家的历史与文化、风土人情和社会理念。电影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 以声音与图像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源。而英语原版电影以其观赏性及原汁原味的语言特点吸引了众多的英语爱好者。

一部好的英文影视作品涵盖了语言、节奏、用词、思维感情和主题思想等几大要素。原版电影中纯正的语言环境, 能帮助学生在观赏和娱乐中、学习在真实语言环境下, 如何培养英语表达和运用的能力。在英美文学课堂中有针对性地精选几部和课本作品相关的影片作为赏析内容, 无疑会大大地增加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没有兴趣的学习会打消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不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宗教、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等, 却想学好英美文学无异于天方夜谭。作为西方文化载体的英文原版电影, 集人物、故事情节、表演艺术等为一体, 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 让学生在观赏完电影后自觉地去接触文学作品, 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原著的热情, 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因此, 在多媒体环境下, 英美文学课堂适当利用电影这个媒介, 符合英美文学教学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合的原则。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2000) 》认为:“英美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 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能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通过英美文学的实践教学, 我们可以把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理解为学生的一般认知层次和较高级的认知层次。一般认知层次就是通过让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中所选的一些不同时期, 不同流派和不同风格的经典作品, 通过学生的阅读体验, 培养其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如:对诗歌、短篇故事、小说、戏剧等有初步的认识。而较高认知层次在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美文学基础知识,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史的发展概况以及英美文学史上重要作家、作品、流派等的特点, 从而获得文学的基本知识。英美文学的教学目标旨在通过让学生在英语阅读的基础上, 提高语言认知能力, 更好地理解英语文化。正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虞建华教授所言:“其帮助学生陶冶情操, 开阔视野, 认识人生,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利用电影进行教学时, 授课教师通常都会在课前进行仔细、充分的备课, 做到自己在鉴赏完影片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见解和主张, 并熟知影片的人物、情节和内涵。同时在影片放映之前为学生仔细讲授电影中涉及到的时代背景、作者当时创作时的写作背景、影片中所涉及到的文学要素等。教师会根据教材内容, 按照学生的兴趣点, 选一部或几部较好的英文原版电影, 英美文学中涉及到的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都被改编成了经典不朽的影片。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蕾特》、夏洛蒂·勃郎特姐妹的《简爱》《呼啸山庄》以及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学生在为影片的内容、经典的台词及演员精湛的演技折服的同时, 产生渴望阅读原著的兴趣。当然,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有些影片不可能完全用课堂时间进行完整的播放, 如讲述美国文学时,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乱世佳人》大概需要近三个小时的放映时间, 所以在课前需要借助多媒体手段技术剪接一些经典的片断, 讲解其背景和内涵和深刻的主题意义, 使学生在赏析完影片后能结合小说文本阅读小说。课堂上, 教师也可借助小组讨论等活动来指导学生以正确的思想解读英美文化。

英文原版电影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上课时学生不应该只简单充当一个观众的角色, 而应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 授课教师应尽力把小说的创作背景, 作者的创作动机等预先讲给学生, 这样学生根据电影的情节发展并结合原著, 把欣赏影片和文学阅读有机结合。为了让学生对影片呈现的历史文化有初步了解, 观赏前学生可查找有关背景知识。教师也可根据影片和内容让学生现场进行讨论, 写影评或让学生分组对文学作品进行简单的改编以角色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来激发对英美文学的学习热情, 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因此, 文学课采用尽量以小班授课的形式, 让学生积极讨论、学会思考、利用多媒体课件、电影片段播放等方式能够使学生产生阅读完整的作品的兴趣。

在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作为引介外国文化、语言与理论的教育者, 其实只是扮演了对英美文学常识进行简单绍介的角色。通过英文电影赏析, 使学生尽量以英语本族语人的眼光

“昌黎地秧歌”在河北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保护路径研究

徐熳王媚雪 (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河北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牵动着每一个燕赵儿女。本文通过研究河北省秦皇岛市的“抚宁吹歌”“昌黎三歌”等非物质文化如何与河北省高等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教学相结合, 最终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尽一份力量, 同时也为当代艺术专业大学生认识、理解、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个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昌黎三歌;地秧歌;保护路径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区域经济联合基金项目基金号:2012050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世代传承的文明成果。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化基因。在城市化、现代化和市场化进程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了冲击。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昌黎地秧歌的艺术特色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 作为河北省文化品牌享誉全国。它最早产生于元代, 一直流传至今。昌黎地秧歌以行当表演为主, 在地面上轻快自如、自由灵活地扭动, 以做出比较细腻、风趣的戏剧性表演见长。主要分妞、丑、擓、公子等四个形象。在表演形式上分排街秧歌和场子秧歌, 多以即兴表演为主, 有时也表演一些有故事情节的小段子。

1. 妞的舞蹈艺术特色

妞多为女性表演, 道具为扇子, 动作以肩部细小的耸肩动作为特点, 结合腰部的左右扭动, 和步伐上的上下起伏为主, 体现了女子妩媚动人的艺术魅力。

2. 丑角的舞蹈艺术特色

丑角多为男性扮演, 头戴“缨子帽”手持道具以扇子为主, 动作语言风趣幽默, 抖肩、耸肩、晃腰、垫步、套头、扇花等动作与诙谐的面部表情相映成趣。最吸引人的是头上“缨子帽”的技巧展示, “缨子帽”是从蒙古族服饰发展而来, 在表演达到高潮时, 舞者不断前后甩动用头上的帽子, 技巧高超诙谐幽默。

3. 擓的舞蹈艺术特色

擓角扮演的多为老太太的形象, 表演中多有男性反串表演,

去看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与世界。通过英文原版电影在英美文学课堂的运用不难看出:有效地利用英文电影学习英美文学的途径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有所不同。传统的文学课堂在教材方面一直沿袭传统的文学史+选读模式, 多以讲座式方式开展, 教法传统、陈旧,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中心, 且在多数高校中, 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突出文学课的主干课程地位。而融入英文原版电影的课堂, 将学习融入到有声有色的影视作品中, 让学习者愿意阅读英美文学中的学习经典作品, 从而培养其对文学的兴趣以及鉴赏能力。在享受影片带来的快乐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知识, 开拓视野, 提高文学素养。

作为近几年来一直从事英美文学教学的教师, 笔者认为文学课融入电影赏析, 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由于基本课时偏少, 完全进行电影赏析可能会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 因此, 开道具以棒捶、烟袋或团扇为主。动作多以肩部晃动, 和脚下的挪步为主, 在表演过程中多以在妞和公子中间进行阻拦动作为特点。形象生动, 诙谐幽默。

各行当的表演各具特色, 但总的要求是都要具有肩部上下的细碎颤动, 身体体轻盈的左右摆动、气息上提、腿部下沉、腰部轻柔摆动、眼神灵活多变等艺术特点。

二、昌黎地秧歌的传承、保护现状

昌黎文化底蕴深厚, 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就是驰名河北、饮誉全国的“文化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魅力无穷的民间艺术瑰宝——“三歌一影”, 即昌黎地秧歌、民歌、吹歌和皮影戏。地秧歌、民歌、皮影戏先后入选第一、二、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吹歌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昌黎也因此蝉联2008-2010年度和2011-2013年度“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其中昌黎地秧歌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入选2006年,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昌黎地秧歌表演在过去主要集中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等地。据笔者实地调查发现, 如今地秧歌已经扭出昌黎、扭出山海关、秦皇岛扭向了世界。近年来, 昌黎地秧歌在省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元旦晚会, 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 昌黎地秧歌“走进天津”, 2010年上海世博会, 纷纷亮相, 还与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进行民间文化交流活动, 展现了昌黎地秧歌艺术魅力, 提升了河北民间舞蹈文化的艺术高度。

从调查中发现, 一方面昌黎地秧歌这一原生态民间舞蹈艺术已经得到了国家及省市各级政府文化部门的重视, 在对昌黎地秧歌的保护与传承上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另一方面, 笔者却发现, 地秧歌的表演团体散于民间, 表演艺人老龄化等问题。

1.当地政府的思路

秦皇岛市在扎实推进“非遗”保护、普查等各项工作的基础上, 将着力建立名录体系、传承人命名、遗产普查、重点项目保护和重大活动等方面下功夫。

(1) 秦皇岛市将昌黎地秧歌、昌黎民歌上建立昌黎三歌艺术学校。

(2) 组织编写地秧歌、名歌中小学素质教育教材, 出版《昌黎地秧歌集成》《地秧歌传承人物》。

(3) 组织昌黎艺术团, 建设昌黎地秧歌展览馆.

设一门英文电影赏析课, 可作为英美文学课程的后续课程, 作为补充和延续。

参考文献

[1]陈光乐, 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 2004 (4) :65-69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Z].北京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合伙经营投资协议书下一篇:关于要求瓶窑镇列入杭州市健康镇试点的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