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腹主动脉CTA

2024-05-13

胸腹主动脉CTA(精选三篇)

胸腹主动脉CTA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临床拟行胸腹主动脉CTA检查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中男25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 (50±16.3) 岁, 使用对比剂量90 m L。实验组中男24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 (53±11.9) 岁, 使用50 m L对比剂加40 m L生理盐水。

1.2 检查方法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256层螺旋CT机扫描所有病例。两组病例扫描时双手上举交叉放置于颅顶, 采取仰卧位头先进。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上1 cm至髂动脉分叉处。所有病例均使用MEDTAO STELLANT双筒高压注射器自正中肘静脉以5.0 m L/s的流速进行对比剂的注射, 对照组使用对比剂90 m L, 实验量组注射对比剂50 m L后以同等速率注射生理盐水40 m L。对比剂选择370 mg/m L的碘比乐。扫描过程采用智能触发, 阈值监测点设在膈面水平主动脉, 触发阈值设定为150 HU。扫描参数如下:管电压120 k V, 管电流200 MAS, 层厚1 mm, 重建间隔0.5 mm。

1.3 图像处理

在横断位图像上分别测量每个患者的主动脉弓、T7水平胸主动脉、L2水平腹主动脉处的CT值, ROI要放置于所测血管的中心并大小一致, 且避开血管壁钙化、斑块以及骨骼伪影[2]。运用PHILIPS EBW4.5工作站对每个患者的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 (MPR) 、最大密度投影 (MIP) 以及容积重建 (VR) , 聘请两位资深放射科医师分别对原始图像和重建图像进行双盲法阅片, 给出最终的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5.0软件包对得到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测得的CT值全部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阅片结果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测得的CT值的组间差异性则采用成组t检验进行分析。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客观数据评价

两组患者主动脉弓、T6水平胸主动脉、L3水平腹主动脉处CT值见表1。将两组数据采用t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测得的CT值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2.2 图像质量阅片评价

胸腹主动脉及其分支显示情况的阅片结果见表2, 秩和检验对表中结果的分析显示, 两组病例在胸腹主动脉的显示效果上没有统计学差异 (P值均>0.05) 。

3 讨论

3.1 研究背景

胸腹主动脉CTA因快捷、微创且低风险的特点已经成为临床最重要的主动脉手段。胸腹主动脉CTA因扫描的范围大、腹部血管丰富并以往的螺旋CT扫描速度慢等特点, 需要使用大剂量的对比剂来维持较长时间的主动脉峰值持续时间并提高胸腹部动脉与背景组织的高对比度。使用大剂量对比剂的危害是对比剂肾病的高发。据相关文献的报道, 随着大剂量对比剂的使用对比剂肾病已经成为医源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3]。因此临床工作中, 在达到诊断需求的前提下减少对比剂的使用量显得越来越重要。

3.2 低剂量对比剂CTA成像要点

螺旋CT血管成像的关键因素为:峰值持续时间、扫描时间。本次实验使用的对比剂剂量小, 充盈靶血管的时间短, 峰值持续时间短。本次研究成功的关键就是能否在胸腹部动脉内对比剂完全充盈的窗口时间内完成扫描。分析过程如下:从注射对比剂开始计时, 对比剂持续注射10 s, 再用时8 s注射生理盐水40 m L, 生理盐水的作用主要是维持对比剂的峰值持续时间。理论上对比剂在血管内峰值时间维持在8~18 s。通过监测发现, 基本上15 s时对比剂峰值到达膈面水平腹主动脉, 触发成功, 5 s后开始扫描, 也就是在对比剂注射20 s时扫描开始, 5~8 s完成扫描。256层螺旋CT最快扫描时间为0.27 s/r, 扫描速度等于或大于对比剂峰值在靶血管内的推进速度, 因此可以在相对较短的窗口时间内完成扫描。研究采用在膈面水平腹主动脉处触发扫描的方法, 以达到触发层面与靶血管最大程度的接近化。同时, 注射速率采用5 m L/s的高注射速率[4]能够比较理想地实现对比剂在血管内的团注状态。

3.3 本次研究解决的问题

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了对比剂的使用量, 减轻了肾脏对对比剂的排泄负担, 至少降低了对比剂肾病的程度。

4 结论

综上所述, 在胸腹主动脉CTA中运用低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能保证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摘要:目的 探讨减少患者行胸腹主动脉CTA检查时对比剂用量的可行性。方法 80例临床拟行胸腹主动脉CTA的患者运用盲选法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使用胸腹主动脉CTA对比剂剂量90 mL。实验组对比剂注射量为50 mL并以同等速率注射40 mL生理盐水。两组患者注射速率均使用5.0 mL/s。对得到的扫描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 (MPR) 、最大密度投影 (MIP) 、容积重建 (VR) 。观察两组患者主动脉及其各分支充盈程度, 并测量每个患者主动脉弓、T7水平胸主动脉、L2水平腹主动脉CT值。结果 两组患者胸腹主动脉及其各分支均能较清晰的显示。显示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 。两组患者动脉内的对比剂浓度均维持在较高水平, 但对照组明显高于试验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注射侧锁骨下静脉有明显对比剂残留, 实验组未见明显对比剂残留。结论 在胸腹主动脉CTA中使用低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可以在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情况下保证图像质量。

关键词:低剂量,对比剂,胸腹主动脉

参考文献

[1]孙丛, 柳橙.多层螺旋CT低剂量高浓度对比剂腹部血管成像应用研究[J].放射学实践杂志, 2007, 22 (3) :259.

[2]Sylaja PN, Puetz V, Dzialowski I, 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CT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vertebrobasilar ischemia[J].JNeuro Imaging, 2008, 18 (1) :46-49.

[3]Nash K, HafeezA, Hou S.Hosp italacquired renal insufficiency[J].Am J Kidney Dis, 2002, 39 (7) :930-936.

胸腹主动脉CTA 篇2

目的:探讨肺动脉CTA检查中,2种不同测定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诊断为疑似肺动脉栓塞(pulmonaeyembolism,PE)高危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30例,采用对比剂自动跟踪触发技术即(Smartprep监控技术)扫描;B组:30例,采用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由3名CT主治医师阅片,采用双盲法对两种技术所得的CTPA影像质量进行评分,并测量两组图像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右上下肺动静脉的CT值,计算上下肺动静脉CT值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1例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不成功,B组患者全部一次成功,肺动脉及肺静脉的CT值差异无明显差异性区别,无统计学意义,影像质量均良好,符合诊断要求,A.B两组影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动脉CTA检查中,自动跟踪触发技术与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各有优缺点,在心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自动跟踪触发技术扫描比小剂量团注技术扫描减少了对比剂剂量及辐射剂量。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作为一种无创、快捷、有效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已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已经被临床广泛应用,MSCT肺动脉成像已成为PE诊断的首先方法[1]。但由于MSCT扫描速度快,CTPA检查的数据采集时间短,精确把握延迟扫描时间即成为检查成功的关键。目前一般使用对比剂自动跟踪触发技术及小剂量团注测试获得扫描延迟时间进行扫描。本研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对照,评价两种方法在CTPA检查的优缺点,意在满足影像诊断要求的前提下,减少对比剂剂量和患者受照剂量。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自2013年6月到2013年12月期间,临床6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38例,年龄25-80岁,平均年龄50岁。随机分成2组,A组30例采用对比剂自动跟踪触发技术,B组采用30例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技术。

1.2检查技术:

1.2.1仪器设备:采用PhilipsBrilllance16排螺旋CT,双筒高压注射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为螺旋CT自带的分析软件。

1.2.2扫描技术及参数:扫描前向患者说明CT扫描的要求,训练其深呼吸屏住,以取得禁动或屏气效果,在一次屏气法完成扫描。患者仰卧在床上,两手抱头,一次屏气状态下从足侧向头侧扫描,扫描范围从膈顶到主动脉弓上10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0mA,扫描层厚为5.0mm,重建层厚为1.25mm。

1.2.3检测方法:A组:采用对比剂自动跟踪触发技术,经肘正中静脉注射欧苏30ml,注射完毕后以相同的速率注射生理盐水40ml,注射速率为均为4.5ml/s。追踪位置设于上腔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开始测试启动,当阈值达到100HU,机器开始启动扫描,延迟5.4s后开始扫描(本机默认最短启动到开始扫描时间为5.4s).,对患者进行足头方向的采集。

B组:在行CTPA成像扫描前,先行小剂量对比剂测试,经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16ml及生理盐水20ml冲管,注射速率为4.5ml/s。测试点设于气管隆突下1cm肺动脉主干内,同层连续扫描,扫描时间为1s,间隔时间为1s,共扫描6次,用时12s。回顾性测量对比剂在肺动脉主干处达到峰值浓度,并获得对比剂增强的时间-密度曲线,计算出对比剂注射开始到增强峰值的延迟时间,进而使用对比剂30ml及40ml的生理盐水,对患者进行足头方向的采集。

1.3图像分析:

由3名主治医师在不知分组的情况先对2组病例的肺动脉及细小分支强化等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影像评价标准:优:肺动脉主干及亚段肺動脉强化好,肺静脉不强化或略强化;良:肺动脉主干及亚段肺动脉强化,伴行肺静脉强化程度相似;差:肺动脉主干强化不明显,亚段肺动脉分支不强化,伴行肺静脉强化较明显。在工作站上客观测量肺动脉主干,右侧上下肺动脉及伴行肺静脉的CT值,并计算出差值。

1.4统计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小于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影像质量评级结果:评级为优者A组13例,占43.5%,B组,11例,占36.7%;评级为良的患者A组14例,占46.7%,B组17例,占56.7%;评级为差的,A组3例,占10%,B组2例,占6.7%。A.B两组影像评级经统计无统计学意义(x2=0.657,p大于0.05)

2.2两组不同测试方法CTPA成像的主动脉,肺动脉主干CT值及右上、下肺动静脉CT值差评价显示,无明显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大于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优质的CTPA影像,要求做到肺动脉明显强化而肺静脉强化不明显,主动脉及上腔静脉不强化或强化不明显,这样以利于区分肺动脉及肺静脉,同时右心房与上腔静脉内的对比剂浓度也不应过高,防止形成硬化伪影影响肺动脉分支的观察[2,3]提高PE诊断的敏感性。这就要求把扫描时间限于肺动脉增强峰值时间内。但由于肺循环血流快,肺动脉到肺静脉的循环时间仅2-3s,这就需要对比剂注射流速快,时间短,使对比剂在肺动脉内快速达到峰值,有利于肺动脉强化。因此对比剂注射到开始扫描的时间成了高质量CTPA影像的关键。

采用对比剂自动跟踪触发技术和小剂量团注技术均可以获得精确的扫描延迟时间,取得满意的肺动脉图像。在观察这60例患者中,肺动脉主干的CT值均达到300HU以上,有文章[9]报道说对达到300HU以上的动脉血管系统病变可以清晰确切的显示大范围复杂血管的完整形态、走形和病灶,图像立体感强,能很好进行VR成像。

目前含碘对比剂引起的对比剂肾病(CIN)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5],已成为常见医源性肾损害的第3大原因,占发病率的11%[6]。减少对比剂量用量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减少了过敏反应的发生,也降低了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故在不影响肺动脉栓塞检出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对比剂用量尤为重要。有文献[7]报道在肺动脉中采用30ml(370mgI/m1)对比剂,完全可以达到诊断要求。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技术需要再加18ml的预实验以确定扫描延迟时间,再进行肺动脉扫描。此方法操作复杂,需要两次注射对比剂,增加了对比剂用量,还使患者检查时间延迟,对一些老年及危重不配合的病人难以顺利完成检查。而智能跟踪技术操作简单易行,只需30ml的对比剂就能一次成像,减低了病人造影剂用量,而且操作简单,为一些不配合病人提高了检查的成功率。但延迟时间受制约因素比较多,1.与检测点位置有关,2.与监测点的阈值大小有关,3.与CT机器移床时间有关。本文的触发点设置在上腔静脉内,对比剂从上腔静脉流到肺动脉的循环时间刚好与Smartprep监控技术到达阈值后启动扫描所需要的延迟时间一致,(对严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除外)[4],这样开始扫描的时间正好是肺动脉峰值时间。但是,对于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对比剂从上腔静脉到肺动脉的时间要长于机架的移床时间,会使扫描落在峰值点之前,得不到满意的图像。故对于严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宜采用阈值点设置于静脉内。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医用放射设备在医疗机构中迅速普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这些设备也不可避免地对患者健康构成潜在威胁。X射线、CT的普及应用,辐射次数越来越多,剂量越来越大,辐射可能引起的危害往往与一定大小的剂量和累积照射次数相关,故近年来CT辐射剂量受到普遍关注与重视[8]。对比剂智能跟踪触发技术一次完成检查,降低了病人的辐射剂量。

综上所述,在肺动脉CTA检查中,对比剂自动跟踪触发技术和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都可以检查出肺动脉栓塞,但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从降低病人造影剂剂量及輻射剂量的角度考虑,本文认为用对比剂自动跟踪触发技术更适合。

参考文献

[1]SchoepfUJ,HolzknechtN,HelmbergerTK,eta1.SubsegmentalPulmonaryEmboli:ImprovedDetectionwithThinCollimationMul—tide-teetorRowSpiralCTU].Radiology,2002。222(2):483—490.

[2]蔡欣,邓字.多层螺旋CT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72-74.

[3]周运锋,史河水,吴爱兰,等.选择MSCT肺动脉血管成像触发点位置及后处理技术[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1561—1564.

[4]刘建新,刘剑,王霄英,等.对比剂智能跟踪与预试验肺动脉MSCT成像的对比研究.放射学实践,2008.23(12):1380—1382.

[5]李飞,杨定平。对比剂肾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临床肾脏病杂志2013年9期426-429

[6]周力,陈晖对比剂肾病发病机制及预防策略研究进展实用医学杂志2009年22期3733-3735

[7]付玉存,贾慧娟,秦雷.64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的临床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832—834.

[8]张博,龚建平.CT检查辐射致癌风险的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32(3):217-220.

胸腹主动脉CTA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90例临床拟行256层螺旋CT胸腹主动脉CTA的患者根据不同体质量分为甲、乙、丙三组, 每组30例。体质量超过70kg的为甲组, 其中男13例, 女7例, 平均年龄41±12.7岁。体质量在60~70kg的为乙组, 其中男12例, 女8例, 平均年龄 (52±11.9) 岁。体质量在60kg以下的为丙组, 其中男3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42±13.1) 岁。所有入组病例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胸背痛。

1.2 检查方法

检查设备为PHILIPS Brilliance 256层螺旋CT机;注射设备为MEDTAO STELLANT高压双筒注射器;对比剂均为碘比乐 (370mg/m L) 。患者均仰卧位并采用头先进方式, 手臂交叉放置于颅顶。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上1cm至髂动脉分叉处。三组患者均自正中肘静脉以5.0m L/s流速注射对比剂和生理盐水, 其中甲组患者对比剂75m L, 生理盐水25m L;乙组患者对比剂60m L, 注射生理盐水40m L;丙组患者对比剂50m L, 生理盐水50m L。

采用螺旋CT机自带的智能触发技术进行扫描, 设定的触发扫描阈值为130HU, 检测点为L1水平处的腹主动脉。设定扫描管电压120KV、设定管电流采用200MAS, 扫描时间5~8s左右。

1.3 图像评价标准

测量升主动脉水平、T7水平胸主动脉及L2水平腹主动脉、腹主动脉分叉处的CT值, 测量时尽量避开血管斑块、钙化及骨骼[2]。所有扫描所得图像传送至EBW4.5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 (MIP) 、容积再现 (VR) 和多平面 (MPR) 等重建, 由两位资深的放射科诊断医师对横断位图像和重建图像进行评价并给出诊断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软件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 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测得的CT值采用均数±标准差的统计学方法表示。阅片结果采用秩和检验的统计学方法进行组间分析;所测得CT值的组间差异性则分别采用成组t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主观阅片结果

三组病例主动脉及分支显示情况的阅片结果见表1, 运用秩和检验的方法对表中结果的进行分析, 三组病例在主动脉的显示情况上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2.2 三组病例血管客观测量评价

三组病例升主动脉、T7水平胸主动脉、L2水平腹主动脉CT值见表2。将三组数据采用T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升主动脉、T7水平胸主动脉、L2水平腹主动脉及主动脉分叉处测得的CT值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3.1 对比剂的用途及不良反应

螺旋CT血管造影必需使用对比剂, 大剂量对比剂的使用增加了患者肾功能的负担, 严重者更会引起对比剂肾病。近年来, 由于使用碘对比剂的治疗和检查手段还在不断增加, 对比剂剂量也必然会不断增长。在不影响诊断质量的前提下, 把对比剂剂量减少到最少已经成为临床需求。如果不考虑患者体质量的原因直接将所有患者对比剂剂量降低又会降低图像质量, 因此, 不同体质量注射不同对比剂量具有重要意义。

3.2 不同体质量注射不同对比剂量在主动脉MSCTA中成功的要素

在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中, 如果想得到清晰锐利的血管图像, 对比剂的注射速率、扫描延迟时间及对比剂使用量是成功的三驾马车。其中扫描延迟时间是MSCTA中的关键参数[3]。延迟时间短, 对比剂到达目标血管的剂量少, 血管显示淡;延迟时间太长, 目标血管周围脏器和静脉均显影, 背景对比度差, 达不到诊断要求。三组患者的扫描延迟采用智能触发扫描, 当被检测层面兴趣区CT值达到设定阈值时启动扫描, 4s后开始扫描。实时监控触发扫描的优势是可以直接观察成像血管显示情况, 对于心功能较差、血液循环较慢者, 采用该方法基本可以避免较差的图像质量。

3.3 根据体质量个性化注射对比剂在主动脉CTA中的可行性

足够浓度的对比剂在扫描时间内持续通过胸腹主动脉是保证胸腹主动脉CTA成功的基础。胸腹主动脉CTA扫描范围广, 扫描时间长, 不能忽略扫描时间这一影响因素。扫描时间必须短于对比剂峰值持续时间。主动脉血管峰值的强化需要依靠足够液体量来维持, 对比剂在经正中肘静脉注射后, 通过心脏泵出经血液循环到达双侧髂外动脉末梢。需要足够的液体总量, 才能使对比剂在主动脉内维持一段时间平台期。三组采用相同速率、注射液体总量均为100m L, 这保证了动脉血管内对比剂有足够的推力。另外加注生理盐水, 既保持了对比剂注射的速率, 维持了主动脉在扫描的长时间内持续峰值的同时, 又降低了对比剂用量, 同时也减轻了肾脏的负担, 相对减少了对比剂肾病发生。256层螺旋CT具有超高的扫描速度, 可以在动脉充盈的短时间内完成主动脉扫描, 不需要长时间保持血管内对比剂的浓度, 较少量的对比剂就可以获得满足诊断质量的图像。

综上所述, 根据体质量个性化注射对比剂量的方法在胸腹主动CTA检查中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参考文献

[1]Sylaja PN, Puetz V, Dzialowski I, 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CT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vertebrobasilar ischemia[J].J Neuro Imaging, 2008, 18 (1) :46-49.

[2]孙丛, 柳橙.多层螺旋CT低剂量高浓度对比剂腹部血管成像应用研究[J].放射学实践杂志, 2007, 22 (3) :259.

上一篇:旅游淡季下一篇:寻找春天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