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运用

2024-05-04

主动运用(精选十篇)

主动运用 篇1

一、激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古代就有“疑则进,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的说法。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更表明, 激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 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索心理。通过激疑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 激疑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比如, 我在执教“圆的认识”时, 我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 感觉到圆的外圈是曲线后, 又让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物体是圆的?学生踊跃发言, 纷纷举例, 当有的学生说出自行车的轮子是圆的时, 我马上接问:“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的呢?”那么通过今天这堂课的研究, 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学生在新奇中很快进入新授教学, 这样, 就为新授课作好了铺垫。

(二) 激疑在创设问题中

比如, 在进行某些计算教学中, 我会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比如, 在教“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一课, 在复习口算中, 先出现两个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题目:二分之一加三分之一、二分之一减四分之一, 并预设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这两个分数算式能不能直接相加、减?2.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3.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先转化, 再加、减?这样, 学生带着问题的“疑”, 激起了“自己的认知冲突”, 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三) 激疑在智力活动的更迭处

数学教学中有这种情况, 即学生在学习掌握某一知识技能时, 对已形成的智力活动方式已不适用, 需用新的智力活动方式代替, 这时激疑, 会起促进作用。如:在教完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 随机问:21、42、63、18能被3整除吗?这时学生的思维正停留在“个位”上, 一次次尝试失败后, 脑海中就会产生一系列疑问, 求知探索的欲望使改变思考的方法, 转移到“各个数位上的和”这一中心问题上……

激疑是遵循“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的原理。当然方法、形式很多, 激疑如到好处, 能产生悬念, 当然这时的激疑设计必须有引人入胜的内容方可。

二、讨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讨论能调动学生的自我探索的积极性, 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还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优生在讨论时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差生在讨论中能得到帮助, 吸取营养。可见, 讨论使一些差生由原来的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学习, 使大部分学生从“学会”向“会学”方向发展。

(一) 在学习重点难点时进行讨论

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往往是本节课的目标, 教师不直接通过讲解来让学生掌握而且发挥“集体”功能, 通过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议一议”, 在动脑、动口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 展示自己认识过程, 告别消极、被动聆听吸收, 通过讨论对所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比如,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中, 长方形周长和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是一个重点。在课堂上, 让每个学生参与4人小组讨论:有哪几种方法可以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学生通过讨论, 想出这样几种方法:1. (8+5) ×2;2.8+8+5+5;3.8×2+5×2;4.8+5+8+5这几种方法是计算长方形周长最简便的方法。接着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所剪长方形的长和宽, 让其他学生计算其周长, 通过一一例举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即c= (a+b) ×2

(二) 在引导得出规律时讨论

素质教学提倡学生不仅要学会, 而且要会学, 这就要求学生有提炼、概括的能力。小学生概括能力还比较差, 独立概括某一内容和规律比较困难, 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取长补短, 互相借鉴, 为自学打下基础。比如, 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根据二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二等于六分之三这一等式设计了下面思考题供小组讨论:1.从二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二, 二分之一等于六分之三中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数大小变了没有?2.二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二, 二分之一等于六分之三中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数大小变了吗?3.由上面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从而, 小组讨论后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 在判断知识正误时讨论

当新知识讲完后, 思考一些辨析题或对有关练习进行讨论是及其有价值的;从学生的争论交锋中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三、“解疑—讨论”不能相割裂, 要相互促进, 互相依存,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激疑只是一个引子, 而讨论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教师有意识地引发矛盾, 不断调动学生讨论的内驱力, 在讨论中出现新的问题后再讨论……这种互相联系, 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得以提高, 学生在课堂中思考、发言的机会多了, 很多能力也同时得到发展。

主动运用 篇2

针对上述问题,如皋工商局自以来,将全面贯彻落实《条例》作为推动行政创新、服务经济发展、展示工商形象的重要举措,在高效整合工商政务信息,充分发挥工商政务信息的政策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丰富手段,加大公开力度。《条例》规定了信息公开包括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两种方式。工商部门主动公开的信息越多越充分,依申请公开的对象就越少越满足。为此,如皋工商局以多形式、多途径、多渠道、主动公开信息为宗旨,积极探索便于公众知情、参与和监督的公开形式。一是以现实有需求、法规有要求、政策有引导、文件有规定为准则,编制了《如皋工商局政务公开目录》,通过互联网门户网站公开发布,做到“应公开、尽公开”,突出普遍性;二是通过在10个服务窗口设置宣传栏、政务公开栏、公告栏等公开方式,着重公开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信息,突出重点;三是通过在分局办公大厅设置自助查询系统,作为及时接受公众查询、接受公众主动申请的平台,突出互动性;四是通过开展各类专项整治,即时公开重热点监管、典型案例、消费维权等信息,突出针对性;五是通过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对媒体公开,对涉及面广、需告知广大公民的市场主体服务、消费维权等事项适时公开,突出社会性。

(二)重抓质量,拓宽数据广度。政务信息公开的活力在于真实可信,该局致力于“四个抓”,构建覆盖全系统、全部工商职能的政务数据信息网。一是抓源头。强化职能科室、基层分局各类业务数据和文档资料的痕迹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延续性,丰富信息公开网的数据资料;二是抓基础。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现存的各类行政执法文档、资料、图片、声像进行数字化处理,逐步实现数据库与文档库一体化;三是抓硬件。配足信息公开专用电脑及其他电子设备,确保信息数据的及时采集、输入和输出;四是抓绩效。落实工作责任、流转程序、工作标准和具体要求,定部门、定人、定标、定期发布,通过局服务器上安装的“数据检测软件”定期考核,提高了信息采集、加工、分析、利用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三)统筹分析,提高利用程度。工商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政府及部门、社会公众及市场主体对工商政务信息资源的使用和增值性开发。该局以有效应用为目标,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出发点,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提高工商政务信息利用率。一是政策引导。定期搜集整理、筛选归类、深入分析市场主体发展的政策信息及其演变过程,先后制定出台了《充分发挥工商职能应对金融危机帮扶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开展“红盾保民生护企业促发展”专题活动的意见》等更加契合本地经济发展实际的多个政策措施,均被市政府采纳推广,营造了促进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工商政策环境。二是建言献策。及时捕捉市场主体登记信息,深入分析全市投资环境状况、政策措施落实、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等动态变化情况,每季度向市政府、发改委、统计局报送《市场主体登记综合分析报告》,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参考,有效避免了盲目投资、盲目招商和项目重复建设。三是例会通报。与发改委、商务(外经)、国税、地税、金融、统计等“金信工程”相关部门,建立了市场主体登记管理季度例会分析制度,每周传递一次报表、每月互换书面分析、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提高了各部门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利用等综合能力,将对微观经济的分析融入全市经济发展规划和政府招商引资服务体系。四是定期抄报。通过与环保、安监、质监、公安、文化等部门前置审批、证照管理关联信息的定期抄报、互换制度,整合了行政执法力量,加大了无审批、无证照经营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和综合治理力度,提高对市场主体监控能力和效率,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运用有效教学 促进主动学习 篇3

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使之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一、运用迁移规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迁移是极其普遍的现象,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学习方法等都能迁移。因此,教学中教师出示新的学习材料时要尽量揭示它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数学知识的相似相通之处,这样学生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作了如下提问:1.求三角形面积时我们是把它转化成什么图形?是怎样转化的?引导学生回忆:求三角形面积需要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能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他们会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你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学生兴趣

高涨,依照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很快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可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二、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恰当的诱发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1.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2.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例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教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有一口堰塘,探测队在探测时选择了五处不同的地方,你能说出这口堰塘有多深吗?学生自由争论,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比较客观地反映这口堰塘的深度呢?经过积极思考,有学生认为:“可取这五个数的平均数作为这口堰塘的深度。”这一方法得到很多同学的一致赞同。通过这一问题情境创设,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了“移多补少”这一求平均数的处理方法。

三、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自己概括出定义、规律、法则等,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克服的困难越来越大,其学习也就越积极。因此,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该由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获取。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例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先让学生明确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长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教师提问: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呢?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直观图,自己去探索。为了便于观察,教师可把相对的面涂上相同的颜色,暗示学生两个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学生很快得出: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即六个面的总面积,只要把这六个面的面积相加就可以了,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而获得的知识,理解必然是深刻的。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果后,将会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地学习。

四、 教给尝试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的确,学生在自己的探索学习中,不可能总选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必然会出现思维受阻的时候。这时,就必须改弦易辙,另辟蹊径,调整思路,另行出击。此时教师应及时激发学生试一试的欲望,启发他们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向可能解决问题的各个方面辐射,尽量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在不断的尝试与选择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由于受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干扰,首先会想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也看个位,经过尝试发现这是错误的,这时就应调整思路,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学生可能会从反面考虑,看最高位,也可能综合考虑,既看最高位,又看个位,还可能整体考虑,看各位数字的和或积。经过不断的尝试,摒弃错误,最终获得正确的认识。尝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这种方法,否则学生一旦思维受阻不能调整自己的思路,不能另辟蹊径,就无法继续学习。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梅岭中心小学)

主动运用 篇4

一、激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更表明,激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索心理。通过激疑能不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我在激疑时重点抓住以下几点。

(一)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激疑

笔者在教“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感觉到圆的外圈是曲线后,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有圆的物体,学生踊跃发言,纷纷举例,当有学生说自行车的轮子是圆的时,教师马上接问:“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的呢?”继而提出:“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通过今天这堂课的研究,大家会明白其中道理的。”学生在疑问中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这样就为新授课作好了铺垫。

(二)在创设问题中激疑

在进行某些计算教学中,我们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教“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一课时,在复习口算中,先出现两个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题目+、-,并预设计了3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这两个分数算式能不能直接相加减?(2)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3)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先转化,再加减。这样,学生带着问题的“疑”,激起了“自己的认知冲突”,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三)在学生智力活动的更迭处激疑

数学教学中有这样的情况,即学生在学习掌握某一知识技能时,已形成的智力活动方式已不适用,需要新的智力活动方式代替,这时激疑,会起到促进作用。如:在教完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出21、42、63、18能被3整除吗?这时学生的思维正停在“个位”上,一次次尝试失败后脑海中产生一系列疑问,求知探索的欲望使改变思考的方法,转移到“各个数位上的和”这一中心问题上……

二、讨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讨论能调动学生的自我探索的积极性,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主动投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优生在讨论时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差生在讨论中能得到帮助,吸取营养。可见,讨论使一些差生由原先的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学习,使大部分学生从“学会”向“会学”方向发展。

引导学生讨论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学习重点、难点时进行讨论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都以讲解为主,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主,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因此课堂,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教师不是讲解,而是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然后得出结论。比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中,如何让学生了解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呢?我就让学生分成几个四人小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你们可以有几种方法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长+长+宽+宽;长+宽的和乘以2;长乘以2加上宽乘以2的和……等几种方法,最后引导学生进行选优,哪种方法最简单。最后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即C=(a+b)×2。

(二)在引导得出规律时讨论

新课程提倡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这就要求学生有提炼、概括的能力,小学生概括能力还较差,独立概括某一内容和规律较困难,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取长补短,互相借鉴,为自学打下基础,如在教第十册“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根据二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二等于六分之三这一等式设计了下面思考题供小组学习讨论:(1)从二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二等于六分之三中分子和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数大小变了没有?(2)二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二,二分之一等于六分之三中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数大小变吗?(3)由上面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从而,小组讨论后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在判断知识正误时讨论

当新知讲完后,思考一些辨析题或对有关练习进行讨论是极其有价值的;从学生的争论交锋中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如学完“圆锥体积”后出示辨析讨论题:(1)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2)圆锥体体积是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3)一个圆锥底面半径扩大2倍,它的体积也扩大2倍。()通过判断正误强化基础知识,达到加深理解,逐步掌握的目的。

三、“激疑—讨论”不能相割裂,要互相促进,互相依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激疑只是一个引子,而讨论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教师有意识地引发矛盾,不断调动学生讨论的内驱力,在讨论中出现新的问题后再讨论……这种互相联系,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得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中思考、发言的机会多了,很多能力也同时得到发展。

总之,“激疑—讨论”模式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是把提高学生能力落实到课堂的一条途径,在小学数学新授课中运用此模式效果更佳。

摘要:传统教学中,教师偏重于数学结果的教学模式,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把结果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交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及生理特征,遵循“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原理,运用“激疑—讨论”模式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主动运用 篇5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社会主体――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课堂教学系统中,应让学生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而多媒体教学是沟通教师(信源)与学生(信宿)之间,传输教学信息的通道。下面就谈一下我从近三年的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运用,促进学习主动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中的点滴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低年级学生,他们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运用多媒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锄禾》,导入新课时,设计一组“动画”:“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辛勤的农民手拿锄头用力地耕种,大颗大颗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下来,滴入稻田里。”此情此景,学生已有深刻的感性认识,随后,我又在图画上方出示古诗,诗句和图相对照,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涟漪。对于刚才“明于心而不明于口”的心理状态,立刻解决带点字锄、汗、粒等的解释已是一触即发了。

二、充分感知,把握重点难点。

学生的认识是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发展规律,而以多媒体操作,以其快速,提供信息的`形象化、丰富化,让学生感知。

如《会摇尾巴的狼》,利用图片,着重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两条线索,一条是狼怎样耍种种手段伪装自己,欺骗老山羊,最后暴露了自己的凶恶面目;一条是老山羊怎样一步一步识破狼的伪装,认清狼的真面目。这两条线索一前一后,就可以以五次对话设计成课件,把内容进行提炼浓缩,一次一次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己体会,自己读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习自主性,在教师的鼓励中引导学生自我选择适合自身发展与提高的学习方法,有效地来学习。

三、利用多种感观,参与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价,增强记忆。

学习的过程是涉及到学习主体的知、情、意、能、行等方面因素。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觉等多种感官协同作战,三天后记忆的内容可占80%左右,而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声、光、电、色的多种作用,并通过其信息的动态演示,刺激多种感官引导学习过程学生接受最易途径。

如:《骄傲的孔雀》,孔雀一次又一次与湖中的鸟儿比美,它的动作、神态通过电教媒体都能活灵活现地展现,“骄傲”一词立刻体会。再把学生编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针对“骄傲的孔雀,湖里的那只鸟是你自己的影子啊,你骄傲得连自己都不认识了”在相互交谈中,他们彼此取长补短,弥差补缺。最后,师生用质疑,答辩的形式,明白了道理,这样得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自我调控与评价,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学习中发展,形成能力,有利于记忆的发展。

四、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创造。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

在《会摇尾巴的狼》第三课时,当形象的画面,悦耳的音乐,鲜艳的色彩,再伴以清新的课文朗读后,在明理的基础上,出示“狼龇着牙,咧开嘴,恶狠狠地嚷到……”,老山羊说:“你不会活多久了,……”此时嘎然而止,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发展的空间,他们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与看法,(可能……可能……)这对写作材料的多角度叙述都利于积极主动的发展。

主动运用 篇6

关键词:激疑;讨论;学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3-024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3.162

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激疑—讨论”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疑—讨论”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以激疑为准备,以讨论为主线,以教师适当的点拨、概括为支点的一种提高学生能力的小学教学新授课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有四个教学环节,具体是复习导入→设疑激思→讨论解疑→掌握运用。其中以设疑激思、讨论解疑为核心。近几年来我们运用这种模式深感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有较大的提高,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激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更表明,激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索心理。通过激疑能不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我在激疑时重点抓住以下几点。

(一)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激疑

笔者在教“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感觉到圆的外圈是曲线后,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有圆的物体,学生踊跃发言,纷纷举例,当有学生说自行车的轮子是圆的时,教师马上接问:“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的呢?”继而提出:“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通过今天这堂课的研究,大家会明白其中道理的。”学生在疑问中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这样就为新授课作好了铺垫。

(二)在创设问题中激疑

在进行某些计算教学中,我们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教“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一课时,在复习口算中,先出现两个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题目+、-,并预设计了3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这两个分数算式能不能直接相加减?(2)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3)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先转化,再加减。这样,学生带着问题的“疑”,激起了“自己的认知冲突”,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三)在学生智力活动的更迭处激疑

数学教学中有这样的情况,即学生在学习掌握某一知识技能时,已形成的智力活动方式已不适用,需要新的智力活动方式代替,这时激疑,会起到促进作用。如:在教完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出21、42、63、18能被3整除吗?这时学生的思维正停在“个位”上,一次次尝试失败后脑海中产生一系列疑问,求知探索的欲望使改变思考的方法,转移到“各个数位上的和”这一中心问题上……

二、讨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讨论能调动学生的自我探索的积极性,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主动投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优生在讨论时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差生在讨论中能得到帮助,吸取营养。可见,讨论使一些差生由原先的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学习,使大部分学生从“学会”向“会学”方向发展。

引导学生讨论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学习重点、难点时进行讨论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都以讲解为主,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主,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因此课堂,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教师不是讲解,而是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然后得出结论。比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中,如何让学生了解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呢?我就让学生分成几个四人小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你们可以有几种方法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长+长+宽+宽;长+宽的和乘以2;长乘以2加上宽乘以2的和……等几种方法,最后引导学生进行选优,哪种方法最简单。最后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即C=(a+b)×2。

(二)在引导得出规律时讨论

新课程提倡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这就要求学生有提炼、概括的能力,小学生概括能力还较差,独立概括某一内容和规律较困难,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取长补短,互相借鉴,为自学打下基础,如在教第十册“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根据二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二等于六分之三这一等式设计了下面思考题供小组学习讨论:(1)从二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二等于六分之三中分子和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数大小变了没有?(2)二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二,二分之一等于六分之三中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数大小变吗?(3)由上面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从而,小组讨论后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在判断知识正误时讨论

当新知讲完后,思考一些辨析题或对有关练习进行讨论是极其有价值的;从学生的争论交锋中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如学完“圆锥体积”后出示辨析讨论题:(1)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 )(2)圆锥体体积是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 )(3)一个圆锥底面半径扩大2倍,它的体积也扩大2倍。( )通过判断正误强化基础知识,达到加深理解,逐步掌握的目的。

三、“激疑—讨论”不能相割裂,要互相促进,互相依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激疑只是一个引子,而讨论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教师有意识地引发矛盾,不断调动学生讨论的内驱力,在讨论中出现新的问题后再讨论……这种互相联系,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得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中思考、发言的机会多了,很多能力也同时得到发展。

总之,“激疑—讨论”模式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是把提高学生能力落实到课堂的一条途径,在小学数学新授课中运用此模式效果更佳。

主动运用 篇7

一、精心设计预习, 让学生发现问题, 为课堂的探究做好铺垫

了解教材内容是学生完成学习, 掌握知识的基础, 更是学生提出问题,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前提。通过预习不仅可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还可以为学生掌握新的学习内容创造了良好的开端。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各自的预习成果, 则可满足初中学生乐于表现的愿望, 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为进一步的探究做好铺垫。例如:在预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时, 可以先由学生自学完成以下学案:

(1) 复习旧知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如何?

(2) 预习新课P98~101页, 完成课后的练习;并试总结“直线与圆”与“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异同, 请列表说明?

(3) 尝试练习:P101练习。

让学生预习时主动发掘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生长点, 由已知到未知, 自然过渡,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为课堂的探究预热。

二、课堂中提供参与机会,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两先”的根本目的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 教师应巧设课堂探究路径, 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探究。

1. 在活动中探究。

皮亚杰说:“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指上的。”他要求学生“高度活动”手指, 把活动实施于教学全过程。因此, 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操作实践的机会, 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索问题和寻求结论。例如: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 可以先让学生在平移实验中直观地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在一张透明胶纸上作一个⊙O1, 再在另一张透明胶纸上作一个⊙O1半径不等的⊙O2。把两张透胶明纸叠在一起, 固定⊙O1, 平移⊙O2, 从而摆出两个圆的各种位置关系来。在这个操作的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小组之间合作完成。既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 发展学生的个性, 又要强调培养加强交流、合作学习、合作实践, 让学生知道团结协助精神是投身科学实践的一项重要素质。

2. 在观察中探究。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这种感知为思维提供了直接的和丰富的感性材料, 有效地成为心理活动的一个内部支撑点。因此, 教学中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中辨析、思考、探索, 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例如: (接上所述) 在平移实验中, 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影响, 一下子就能观察出⊙O1与⊙O2的前三种位置关系 (外离、外切、相交) , 但如果学生不作进一步探究就很难归纳出圆与圆位置关系的后两种关系 (内切、内含) 。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事物的异同, 在观察比较中探究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既可横向比, 又可纵向比;既可同类比, 又可异类比;既可宏观比, 也可微观比;切忌片面性和表面化的类比。

3. 在研讨中探究。

教学研究表明, 适度组织学生开展群体讨论, 可使每个学生输出信息、又获取信息, 互相触发思维的“火花”。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呈开放性, 他们不但致力于自己怎样想, 而且更关注别人怎样说。通过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 拓宽了探索问题的思路, 使问题的辨析呈现明朗化。例如: (接上所述) 学生能完整地探究出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只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层次;要深入研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就不能离开影响两圆位置关系的数量关系 (即两圆的圆心距d、两圆半径R和r之间的数量关系) , 这也是学生学习的第二个层次。所以, 老师要设计以下研讨环节:

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 学生展开了积极主动的研讨。通过研讨, 学生对新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 在这个深层探究, 层层递进的过程中, 使学生懂得了“思考问题要认真, 分析问题要全面”的真知。

4. 在练习中探究。

“两先两后”学导法注重让学生先走一步, 因此在练习环节中, 也应该先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然后根据尝试练习的反馈情况设计下一个有效练习。教师在练习设计时要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有层次、有梯度, 一般可以安排如下几个层面: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或拓展练习———实践练习。这种开放性的练习, 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激活思路, 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 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

主动运用 篇8

背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 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及创造精神。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如何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众所周知, 动画片是儿童最喜欢的, 那么, 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是如何选择儿童喜欢的动画片, 作为本节课的课程资源, 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新”、“奇”、“趣”紧扣“研讨、探究”之门的呢?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一) 创设情景, 激趣导入

1、观看通过剪辑过的动画片, 说一说播放了那些动画片? (西游记、蓝猫、蓝精灵、葫芦娃)

[这种把书中的例题进行改编, 选择儿童喜欢的动画片, 作为本节课的课程资源, 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新”、“奇”、“趣”紧扣“研讨、探究”之门。]

2、你还看过那些动画片?

3、老师今天想和大家一起看动画片, 你们认为看哪部最好呢?

〈学生自由发言〉

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大部分同学的意见呢?

〈学生自由发言〉〈估计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1、一个一个的问;:2、举手计数;3、分组统计。)

4、揭示课题:统计。

[通过三个问题, 引发孩子们的激烈讨论, 引出统计方法。第一、激发学生兴趣。第二、这样做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三、突出统计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 统计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二) 比较归纳, 择优选择

同学们想到的方法都很好, 但由于时间有限, 我们用哪一种方法能既迅速又准确来进行统计?

1、师生共同比较三种方法。

2、教师归纳出学生认为合适的方法。

[在认可三种的方法的基础上, 确定出最为合适的方法。这样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要我学”内化为“我要学”。]

(三) 统计过程

活动一:由同学们推荐一名主持人, 用举手计数的方法, 开展统计。

活动二:我们用小组统计的方法小组统计完后, 请两名同学作统计员汇总结果。〈将两次统计结果写到黑板上〉

比较两次统计结果, 看有什么异同?找出原因。

[用两种方法进行统计, 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不同方法进行统计, 并感受到不同方法的优劣。]

(四) 绘制统计图, 展示、交流成果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条形统计图。

2、交流:

通过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以及上讲台对全班同学进行介绍等方式,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 并将统计成果挂到黑板上。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根据收集的数据制作出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这样做, 既培养了学生的个性, 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五) 观察分析统计图, 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1、观察统计图,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 着重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A、看哪部动画片的同学最多?

B、假如今天恰好有一个同学没有来, 猜猜:他最有可能喜欢看哪部动画片? (说一说理由)

C、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让学生能根据统计结果提出、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比如:如果今天恰好有一个同学没有来, 猜猜他最有可能看哪部动画片?为什么?]

二、实践活动

(一) 激趣

《蓝猫》这部动画片大家都喜欢吧, 那蓝猫、霏霏、淘气、肥仔等, 你们最喜欢谁呢? (自由发言)

用什么办法能很快知道全班的结果呢?

(二) 实践活动

1、分组活动, 教师巡回指导

2、小组汇报。

3、学生提出问题, 并引导其自主解决问题

[再次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领悟、掌握统计的方法的同时,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课堂评价 (在各流程中随时使用)

1、本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很好,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哪一个小组今天表现得最好?

为什么? (将小组表现情况随时记录在黑板某一位置。)

2、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在上课过程中, 根据各小组的参与情况, 进行奖励, 奖品是一个小红星, 贯穿整堂课。其目的在于:一是给学生营造一个竞争、协作的氛围;二是当本节课结束时作为评价各小组的一个依据, 并又暗含着又一个生活中的统计, 使学生感受到“统计”这一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通过学生自评, 师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关注个别差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主动运用 篇9

主动学习就是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通过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主动学习不同于以往传统教学方法在于,前者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积极配合的基础上,而后者是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感受,以教材以教师为主。主动学习可以调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展开一系列的学习过程。在主动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可以拓展学习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知识。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英语本身的局限性导致很多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根据英语本身的学科特点展开主动学习的相关课程,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全面的主动学习,从根本上提高他们对英语的认知和兴趣。

二、“主动学习”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经过教师多年的考察和实践经验,主动学生主要分为几个阶段: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习思考—主动探究内容—言语交际表达。

1.激发学生兴趣。这一阶段要求教师能通过各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只有学生有兴趣了,才会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与思考。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可以通过呈现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把英语知识主体变为现实客体,从现实客体中学会质疑引发思考,毕竟英语的学习不可能闭门造车而是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英文视频、英文录音等方式让学生对英语逐渐产生兴趣。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展开教学,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更多的训练来提高成绩,而对那些不太感兴趣的学生,教师要做的就是努力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才是主动学习的第一步。

2.创设教学情境。这一阶段需要教师通过真实的场景和情境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从抽象思维过渡到表象思维,把英语的学习当作是一种场景的练习。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为学生展示情境。让学生先走进学习的环境中,继而再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融入英语的教学情境中和教师产生共鸣。

3.启发学习思考。这一阶段教师就要对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且主动提出问题。任何一门学科,只要学生肯花时间、花精力去钻研就会有所收获,就会产生各种疑问,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没有问题可问,而是要产生更多的问题。有问题说明学生在思考,在钻研。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去发现问题,课后可以根据教师的讲解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或者提出更多的问题。教师就是要启发学生思考,提出质疑,然后鼓励学习自己去找到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的角色,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方向让学生自己去寻找。

4.主动探究内容。这一阶段是建立在前面几个阶段基础上的,说到探究,很多学生以为就是质疑,这个观点是不对的。探究就是进入深层次的挖掘,不是停留在简单的问问题和答问题的层面,而是要通过先前的学习基础,让学生再拓展和延伸,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这个时候就需要学习自己主动探究。探究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可以自己查阅一些资料和书籍,也可以直接和老师进行交流沟通。探究的目的不是在于要解决多少问题,而是要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分析的能力。有些知识教师可以教,但是有些学习方法和技巧是需要学生自己去领悟的,而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学生寻找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过程,同时学生会明白深入学习的意义。

5.言语交际表达。英语不同于其他科目,最重要的就是交流和表达。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很多时候仅仅停留在学习语法、单词的层面,考试也只是考察学生对语法、单词和阅读的掌握能力,偶尔会有听力测试,但是由于学生在平时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没有相关的语境,又很少去听,导致学生的听力成绩明显不高。学习英语其实是为了更好的交流,而不是说掌握了多少语法和单词。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要非常注重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一些交流表达的机会,通过阅读、对话等方式让学生多说,可以成立英语角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展开口语训练,同时定期考察学生的口语情况,通过测试的方式督促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练习。语言交际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的口语水平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学过的语法和单词,所以这个阶段作为主动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可见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前期的基础教学工作做好,才能进行交际表达的训练。这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去交流。

三、结束语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作为一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程,要想做到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多的思考和创新。英语本身是一个以交流表达为主的学科,但是现在就目前的教学来看是学生参加应试考试,旨在掌握更多的答题方法和技巧,所以针对这两个矛盾的方面,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找到平衡点。一方面要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而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可见,主动学习是平衡这两个矛盾点的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英语的魅力,在锻炼口语训练的同时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提高成绩。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和实施,给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考验和机遇,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在新课改下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是每个初中英语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针对新课改下“主动学习”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和探究。

主动运用 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心理委员

心理委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者、同学和老师之间的桥梁以及心理危机事件的前沿哨兵[1]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但是目前高校普遍出现心理委员对自身职责不明确, 空有激情, 却苦于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帮助同学排忧解难的问题[2]。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对心理问题仍然较为排斥, 认为与心理相关的问题都说明自己有问题, 并不主动向心理委员反映情况。已有研究表明, 应从心理委员的选拔、培训和管理等方面来解决上述问题。周璠[3]、何思彤[4]、傅莉等的研究从外部制度和方法来讨论、改进了心理委员工作的途径。但就从内部———站在心理委员角度探讨改进心理委员工作的研究还未见到。本研究主要从心理委员自身工作角度, 拟分析团体辅导在其工作中的运用。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 以团体为对象, 运用适当的辅导方法, 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 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和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等,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激发个体潜能, 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韦志光研究了团体辅导在心理委员培训中的作用, 他发现团体辅导有利于提高心理委员的心理素质和工作能力[5], 但是团体辅导在心理委员工作中的运用仍未被提及。团体辅导具有主动性、易操作性, 感染力强等特点, 它在心理委员工作中进行运用将有利于化心理委员工作的被动为主动, 起到提高心理委员工作成效的作用。

一、团体辅导在心理委员工作中运用的可行性

团体辅导是在受过训练的辅导者的帮助下, 团体成员围绕一个主题, 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或分担相似的痛苦。成员之间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反馈、相互学习来更好地调整自己和适应环境。团体辅导可以营造信任的气氛并能将这种信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团体辅导中所采用的游戏、事例, 生动活泼, 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而且它的操作容易掌握。如果在心理委员工作中开展团体辅导, 心理委员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学会通过开展团体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 将团体辅导运用到心理委员日常工作中, 既增加了趣味性又不失专业性。再次, 同学们能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心理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使心灵得到成长。

二、团体辅导在心理委员工作中的应用优势

班级心理委员所面对的是整个班的学生, 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沟通工作量太大, 采用简单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又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共同学习和生活的班级群体中, 利用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规律, 为同学开展心理服务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团体辅导则是从群体的角度促进成员间的交流, 其为多向沟通过程, 对每位成员来说, 都存在多个影响源。每位成员不仅接受他人的帮助, 也可以帮助其他成员。从感染力上, 团体辅导有其突出的优势。从团体辅导的另一特点看, 其省时省力, 效率高。如果心理委员面对一名同学的咨询, 大致需要30~50分钟, 或者更长。心理委员采用团体的形式实施辅导, 既节省了人力, 也节省了时间, 还提高了效率。团体辅导还具有影响广泛的特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相似, 他们都具有相同经验和心理困惑。心理委员就某一个共同的心理特点, 可以有针对性地召集同学开展主题团体辅导。在团体活动中, 大家彼此帮助, 相互支持, 从中学习心理知识与技能, 并获得喜悦感和满足感。通过团体辅导, 更多的同学能得到心理委员的帮助, 同时班级的凝聚力也将得到提高。从我国心理委员制度来看, 心理委员制度是西方朋辈咨询在我国的本土化。西方朋辈咨询要求咨询师对同辈采取价值中立的态度, 同时还需同辈主动向咨询师寻求帮助。在我国文化中, 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成分居多, 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 需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因此, 高校心理委员不可能只扮演价值中立和被动等待同学咨询的角色, 更要主动出击, 为同学的心理健康服务。团体辅导可以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对有同类问题的同学开展辅导, 达到将心理健康服务惠及广大学生的目的。

三、团体辅导在心理委员工作中的运用

团体辅导因其自身优势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广泛开展, 显示了其独特魅力。团体辅导在一些国家的发展已较完备, 各类技术方法的论述较多。其中按照功能可分为发展型团体辅导、训练型团体辅导以及治疗型团体辅导。前两类在心理委员自身工作中可以得到充分的运用。心理委员可针对某个主题或班级同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团体辅导。

1. 发展型团体辅导的应用。

发展型团体辅导是应用最广泛的团体辅导形式。其通过团体成员的主动参与, 有效地表达自我, 在与伙伴交流、互动、体验和反思的过程中, 获得成长。参与发展型团体辅导的学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潜能, 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如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个性特点, 探讨学习效率的最佳方法, 讨论选择什么职业更符合自己的发展, 讨论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讨论怎么实现自我完善、发挥潜能等。具体来说, 经过团体辅导培训的心理委员可以在班级里就学习策略为主题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在团体辅导活动开始阶段, 心理委员以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问题为例子提出团体辅导的主题。进入活动主题阶段, 心理委员可通过自测环节、讨论环节、游戏环节等,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策略特点。发展型团体辅导能为学生提供同伴交流的良好氛围。游戏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参与、沟通和体验, 并能学习尊重他人意见的态度和方法。

2. 训练型团体辅导的应用。

训练型团体辅导则重视团体成员技能的训练, 着重通过团体背景下的行为演练培养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良好行为。训练型团体心理辅导所着重的是人际关系技巧的培养, 强调通过团体环境中的行为实验来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模式, 改变不适应的行为模式。在心理委员的工作中, 心理委员以全班或者部分有相同困惑的同学为团辅对象, 根据某一个主题准备团辅。例如:如何与人交往的团体辅导。团辅过程中, 心理委员可采用培训过程中亲身体验过的活动作为团辅内容, 向同学们呈现如何与人交往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团体辅导活动中, 同学们能在轻松、活泼的主题游戏和分享中得到启发和领悟, 进而提高自身素质。训练型团体辅导较发展型团体辅导更有针对性, 其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 专门开展相应的团体辅导, 以改变学生目前的状况, 促进学生继续成长。

班级心理委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心理委员的工作是将学校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贴近每一个学生的重要渠道。重视心理委员日常工作的有效开展则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做到每位同学心里去。团体辅导作为心理委员工作的新形式, 为心理委员缺少专业心理知识, 无法高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解决办法。但是心理委员工作形式探索任重道远, 仍需继续探讨, 以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晴岚.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选拔与培训[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0, (2) .

[2]胡宇, 颜沙沙.北京高校心理委员现状调查分析[J].社科纵横 (新理论版) , 2008, (1) .

[3]周璠.浅谈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现状及其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18) .

[4]何思彤, 朱德威.挥班级心理委员作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J].吉林教育, 2008, (34)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主动运用】相关文章:

合理运用动画片资源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统计》教学案例02-04

主动生活 主动快乐05-16

主动倾听05-05

主动思维05-14

培养主动05-18

主动计算05-24

激发主动06-02

主动规划06-07

追求主动06-13

主动有效课堂05-23

上一篇:中国的西北角下一篇:水电工程地质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