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审美相关

2024-05-23

初中美术审美相关(精选十篇)

初中美术审美相关 篇1

1 初中美术课堂审美引导策略

1.1 创造和谐愉快的美术课堂环境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 它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绪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特定的情境会强烈地刺激人的心理, 使人从中受到感染。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精心设计, 使他们学得有趣味, 在“玩”中陶冶审美情趣。可以说, 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现代美术课堂是开放的课堂,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倾听学生的想法。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比较简单和幼稚, 教师不要立即打断, 而是要不断的鼓励和引导, 只有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 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美术作品的审美体验。

1.2 增强学生体验、培养审美能力

在传统的初中美术课堂上, 教师讲得多、学生动手少, 学生的兴趣在下降。事实上, 初中学生生性好动, 注意力难以集中, 教师通过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 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审美能力。在美术课堂上, 教师要用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给学生创造体验的机会, 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增强审美能力。例如在讲授《从生活中汲取设计灵感》这节课前, 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带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生活用品到课堂上, 上课前教师先让学生从色彩、设计、造型等方面入手, 说出自己最喜欢这件日用品的理由。然后开始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欣赏课本上案例。最后老师进行总结, 生活处处都是美, 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日用品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艺术品, 不仅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也给予我们美的感受和体验, 并留下作业, 让学生留意和发现生活中的美,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下次课时, 有学生主动说:“我周末和妈妈一起买了一盏台灯, 摆在书房里, 特别漂亮。灯外壳是乳白色的, 可以全方位的调整光照位置, 配上红色的灯罩, 并点缀上一些水晶。外形设计简单大方, 搭配十分完美, 尤其在晚上, 打开台灯就像夜空中绽放的烟火, 太美了。其他学生也纷纷发言, 列举自己生活中的美。通过这样的美术体验, 让学生增长了美术知识, 又提高了美术审美能力。

1.3 加强情感交流, 培养审美情感

艺术离不开情感, 美术审美与人的情感关系密切, 审美活动本身就是情感流动和宣泄的过程。很难想象,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 如果没有情感的倾注, 是不可能提高审美意识和能力的。例如中学美术教材中的欣赏部分, 有大量的美术作品及图片资料都渗透了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韵味, 通过领略这些艺术作品的美, 让学生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继而在教师的引导下, 围绕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态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 引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领会东方文化的骄傲。如果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体会到了某种情感, 那么就会对美术产生一种浓厚的兴趣, 因此,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 应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 重视学生的反馈。如果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参与, 就失去了美术鉴赏的本质意义。通过这样的美术欣赏课, 不仅培养了学生们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和爱好, 还激发了他们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内在情感。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齐白石的作品—《虾》, 学生最初看时, 都说画得像极了, 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但如果和真是相比, 就可以看出, 虾的头、须和足等细部都曾经过画家的提炼和取舍。画家是根据自己的长期观察, 按照美的要求, 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 它不离开对象的特征, 但由于画家的夸张和取舍, 使学生对是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强烈了, 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给人以美的享受, 也诱导、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爱,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总之, 美术教师要授课过程中, 要将大量具有丰富情感的作品介绍给学生, 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感受自然、人生、世界的美。

1.4 丰富教学手段、营造审美情境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给美术审美提供了有效载体,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欣赏资料, 一些3D动画可以为学生创设出真实的情境, 增加了教学的情感因素, 从而达到辅助教学提升学生美术综合素养的目的, 这些都是传统课堂讲授所不能完成的。例如, 我们在欣赏“卢浮宫”建筑艺术时, 如果只采用静态图片来欣赏建筑物的构造, 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如果可以作动态演示, 使建筑物旋转起来, 欣赏建筑物的多个角度, 学生的兴趣就会一下子提高。还有一种演示方式是, 用录象形式设置一条观赏路线, 让观者仿佛身临其境, 欣赏周边的建筑外形, 也可以按设置路线浏览一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 让学生有一种现场感, 真实感, 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 不同地域, 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访问巴黎卢浮宫的网站, 通过计算机演示三维模拟呈像和及更为丰富的古代建筑形象和典故知识, 将学生的全部感官都调动起来, 大大激发学生了解欣赏古建筑的兴趣。

2 结语

总之, 在初中阶段进行美术审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能力等方面意义重大。新课改中也明确要求, 在中学阶段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然而, 美术审美是个人主观上的情感活动, 不能依赖说教和灌输来进行。作为初中美术教师, 要遵从审美的规律, 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让学生在体验、思考中得到审美能力的提升。

摘要:美术审美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 是现代人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的主要方式。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 对初中生进行美术欣赏教育可以帮助提高审美意识和能力, 而这离不开美术课堂上的教师引导。鉴于此, 本文对初中美术课堂的审美引导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美术,审美,美术欣赏

参考文献

[1]陈望衡.试论环境美的性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4) .

[2]卢秀妥, 陈俊, 刘勇.教与学心理案例[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美术课程标准》[M]·编写组.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初中美术审美相关 篇2

黄飚

摘自:《崇明教育网》

在二期课改深入推进的今天,美术教学的理念也要更新。以往的美术课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绘画技巧和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画得象不象作为评价学生习作的标准,而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其实,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情感性”是所有艺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正如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美术课能陶冶、培养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因此,要加强农村初中美术课中的审美教育,这与二期课改的理念吻合的。

一、开展农村初中美术课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农村初中美术课审美教育,能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艺术创造力

美的事物生活中处处都有,但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和增强的。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爱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比如,外出写生时见到的旷野里随风婆娑的芦苇,江边翔集的江鸥,大江上飞架的大桥,挺拔的雄姿,映衬在的绿荫花丛的农民新村……都能唤起我们艺术表现上的激情。再如:嫩绿的春芽、火红的秋阳、皑皑的白雪、湛蓝的大海……都能引起我们对美的构思与遐想。这时老师及时地审美讲解和示范能激发学生不可遏止的审美创作的冲动。当学生把握了现实生活中美的真谛,捕捉到了现实生活中美的瞬间的时候,他们表现美的欲望和激情被极大地激发了。他们会大胆地运用各种材料,并进行绘画上的创新,表现他们心中特有的对生活、对美的感悟和憧憬。因而,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将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开展农村初中美术课审美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中学美术课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能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如在欣赏西方著名的油画《自由引导人民》和著名的雕塑《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过程中,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欣赏人体艺术。课堂上,学生会窃窃发笑或忸怩不安。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他们往往对人体绘画作品和淫秽画刊分辨不清,容易把美当作丑,把丑当作美。在美术课上,教师要转变学生的传统观点,消除学生对人体艺术的神秘感,让学生树立对人体艺术欣赏的正确观念。通过这种审美教育,死学生形成辨别美丑的能力,自觉追求高尚的美,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农村初中美术课教学如何开展审美教育

(一)培养高尚发审美情趣

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使之转化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 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 多方位地展开。如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能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二)培养多种形式的美感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如在初中美术课的最初阶段,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又如在美术课中教师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 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 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美术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农村学生的见识虽然不如城市的学生那么广泛,但同样对美的事物充满幻想,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学生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初中美术审美教育初探 篇3

关键词:初中美术;审美能力;创造力;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49-01

初中美术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学科,落实初中美术教育,不仅仅要求美术教师要对学生的绘画技巧,艺术造型技巧,以及手工艺技巧进行培养,还要求美术教师要在兼顾传统美术教学内容的时候,侧重于培养学生美术的欣赏水平,也可以说是审美能力。所谓审美教育,即在对美的欣赏、感受以及创新等方面,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引导和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对于初中学生自身来说,不仅可以正确地认识身边以及社会中各种分繁多杂的人和事,也能美化心灵,提高自身的修养,对于社会来说,对于营造融洽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以及提高全民素质具有很好的推进作用。所以说,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本着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一原则,教师应该掌握适当的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出色地完成初中美术教育的目标。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情感随着情境的推进而融入角色,参与体验,唤起兴趣,激发积极思考、自主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审美情趣。我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情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譬如采用游戏情境、音乐情境、谜语情境和故事情境等。总之,教师要不竭提高自身美学素养,做好充实的课前筹备,课尽量上得活跃、活跃、心旷神怡,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美的情形,使教室内布满协调、轻松和欢愉的空气,并运用说话、教态和各类形象教学手段,诸如投影、录像、什物展示、范画和故事等等,使学生处于浓密乐趣的强烈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陶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二、回归自然,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美术来源于生活,又从生活中得到升华。美术的“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包含了自然生活的一切美好。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等,这些现实生活中的所存在的自然事物充满着美感,均是美术作品创作的艺术源泉。古代诸多诗人赞美自然风光景物和咏叹事物的诗句所云:“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此,在平时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树立“大美术”的教育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回归自然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从而更好地发现生活之美。需要注意的是在对自然世界欣赏的过程中,作为大自然主导者“人”的本身除了形体美之外,人的内在心灵世界的美也是值得学习,并通过绘画作品进行展示的。如为了人类幸福而献身的普罗米修斯的塑像。

三、搜集审美素材,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

美术通过具体的表现形式来传达艺术的魅力,初中的美术教学首先接触到的肯定是具体的表现形式,诸如线条、图案以及色彩等。所以说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是结合这些具体的表达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这些具体的形式主要分为线条、色彩以及图案三种。首先提到的要数线条,因为世间万物都以一定的形式状态存在,都可以通过一定的轮廓表现出来,线条囊括了了种种形状,不同的粗细、疏密以及干湿程度的搭配组合构成了纷繁复杂的世界,也抽象出了事物最本质的特征,所以教师教授学生通过掌握线条这一形式来感受美,是一种独特的方式。其次是颜色。当然,色彩冲击着人们的视野,色彩的搭配表现出事物不同的特点和内容,学会如何通过色彩来表现艺术,通过色彩来感受艺术,是一门必修的功课。最后是图案,每一个图案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规律和组织搭配,良好的组织形式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反衬对比的手法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总之,熟练感悟和掌握这些法则,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重大作用。

四、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对学生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都是为了给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这也是初中美术教学环节的最终目标。不过,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就需要老师不断的开拓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审美的想象能力,进而才可以更好地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美术技能与知识进行审美创造。首先,培养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比如针对《服装设计》的教学,不要让学生拘泥于现有的服装类型、颜色等,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运用不同的材料、颜色,创造不同的服装类型,只要是积极健康的就可以给予较高的评价,让学生在肯定中更加有兴趣、有信心的进行审美创造。其次,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技巧。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创造技巧,将自己的审美想象展现出来,并且在审美创造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比如,在《设计吉祥物》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动手来制作自己设计的吉祥物,通过纸板、布料、橡皮等所有可以使用的材料来进行创作,可以是布偶、印章等各种形式,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灵活地运用美术知识,这可以拓展学生的审美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五、结语

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4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初中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作用。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 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 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成应该由各门课的教学来共同承担。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

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 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初中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策略

1.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美

在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活动中,首先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在美术教学中,美术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很直观的形式之一,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美术课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美。

多媒体教学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美术课当然也不例外。在欣赏课教学中,它更是一个很好的助手。例如,学习《北京故宫》和《巴黎罗浮宫》时,借助于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观看欣赏大量的中、西方经典美术作品,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还可以配上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韵味中赏画,感受作者的情感,由此转入对美术知识的学习。美术是视觉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两者都是不可触摸的,但都能带给人们强烈的感受。在感受作品构图、造型美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社会风俗等相关信息,轻松实现多元知识的完美吸收。

古今中外,优秀作品数不胜数,在美术教育的舞台上,我们应充分挖掘资源,通过对艺术品的高层次的欣赏,使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等都得到提高,这就是新课程标准中美术欣赏课应该起到的作用。

2. 让学生在自然与生活中体验美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 “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 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 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 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 进行美术教育。”法国着名艺术家罗丹曾说: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些都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然中转瞬即逝的美。在美术教学中,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感知训练,即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美”的眼光去认识和观察周围的世界。其次,教师在帮助学生捕捉大自然美好瞬间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良好人格品质的养成。在一部分学生的心里,“红毛”“黄毛”成了一种时髦,假期中,更有一些中学生忙于整容,让自己的着装、外表更接近酷哥、靓姐。更有甚者,有些学生挥起拳头,操起家伙,学起了“行侠仗义”的黑社会老大,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危害。针对这种现象,在进行美术教学时,组织学生展开“真、善、美”的大讨论。并利用画家刻苦求学的曲折经历、美术作品描绘出的动人画面、我们身边发生的感人事迹等典型资料,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人的美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而内在美重于外在美,逐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美的创造过程,更是一种心灵美的塑造过程。

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途径,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将生活中那些美好的记忆以艺术手法呈现出来,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观,从而以艺术美熏陶他们日常的思想言行; 并培养他们利用丰富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价值观去热爱祖国传统美术文化,去热爱世界的多元文化。我们学生只要能用心欣赏美,以美感召人,真善美就会在孩子的内心深处萌芽,艺术之花和人文之花就会争奇斗艳、美丽芬芳!

美术不限于绘画。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术的触角已伸向了商品经销、印刷工艺、建筑装饰和服装设计等广泛的领域。培养未来劳动者素质的美术教育,理应在上述这方面发挥作用。新编美术教材中,列入了诸如纸盒包装,广告招贴、标志设计、壁挂设计、服装设计、折纸建筑等内容,都是为了教给学生实用美术的知识,并训练其进行实际设计的初步技能。这些课题内容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成为将来的设计师( 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激发其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愿望和追求。

摘要: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力,而且更能美化人的心灵,它是学生进行自身人格塑造的一个重要途径。而美术教学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只是渗透审美教育而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初中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篇5

关键词:初中美术;审美能力;教学

美术教育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美术教学就是告诉学生该如何去发现美、鉴赏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一、初中美术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新课改要求,初中教学必须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培养综合性人才,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成为优秀的学生,而美的培养就主要体现在美术教学中对人才的培养。在进行初中美术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比如,课堂上可以通过画杨桃的方法来扩散学生的思维,从多个角度来画出杨桃的不同形态,同时也让学生画出他们认为最美的一面,之后再让同学之间互相鉴赏,挑出最美的一幅画送给老师。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扩展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像设计师这类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可想而知,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意义很重大,不能因为中考不考而放弃美术学习,既然在初中课程体系中安排了美术教育,说明其有存在的必要性。在美术教学中,老师要对学生多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做准备,为社会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审美素质的培养

眼睛摄取信息的最大特点是以形象思维过程相伴,对输入形象的“知”与“美”从直觉上做出判断,本能地从心理和情感上作出反应,通过大脑思维反射,留下记忆。

1、教学中,执教者要更新观念,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首先,执教者要树立多元化的美术观,其中包括课题、课型的多元化,教学材料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手段的综合化。美术教学法中,内容的多元化已被人们公认。但仍有一些美术教师单纯地认为美术就是欣赏、绘画、色彩三大类;至于材料,就是单纯的水彩、水粉、铅笔,学生不能获得各种材料的应用体验与感受,往往由于内容、材料的单调与乏味而失去对美术的兴趣。其次,在场地教學方面应有综合化的概念,不仅要有课室内的学习,更应有课室外的自然美景熏陶。其实,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到郊外、野外写生观察,而且对大自然往往流连忘返,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他们的感觉特别直观,几乎是一种直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感觉,这种感觉是一种潜意识,是不具体的。在此理论基础上,教师应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敏感性。

2、精心设计教学环境,包括教室内外,加强视觉冲击力,激发审美兴趣。美术教学中审美素质教育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尊重学生的创造过程固然重要,但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它通过视觉引发大脑的感觉、知觉,进而影响思维记忆。笔者每次与石滩一中学生外出写生、参观画展,都有这样的经验:一到现场,学生第一反应就是:“哗!”情境创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创造的角色。

3、欣赏创造相结合,因材施教,培养形式美感和审美意识,激发审美理想。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剖析、欣赏与创作美术作品。学生越是参与讨论和创造过程,其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创造特征越发明显。在讨论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塑造和促进相结合,既可以通过分析让学生分享教师自己的感受与激情,也可以通过问答,诱发学生对美的思考和反应。如,你从画上看到了什么;画中的线条、色彩、形态、构图、空间怎样;你认为画中最主要的部分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画家在画此画时想到了什么;等等。这样通过欣赏和有创造性的问答,不仅有效地调动了课堂的动态教学,又为学生作业留出了想象和创造的余地,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同时,由于天赋的不同,所受的教育和教养不同,每个人的思维特征不同,所以对物象的审美判断、创造也就有所不同。教师应该抓住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思索、勇于表现,培养其个性化的审美创造力。

4、多种教学媒介的综合运用。美本教学是形象教学,特别应注意使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故而,执教者应考虑如何采用这些辅助手段。当然,也要与常规教学相结合,以使现代教学手段的媒体介入卓有成效。在美术课中,常用的教具有平面教具、实物、立体演示教具。在平面教具中,主要指教学挂图,它是美术课直观教学的主要教具,包括图片资料、教师范画和示意图三大类。图片资料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启发他们的绘画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图片资料一方面源自美术教学,另一方面则为教师平时收集的学生作品、名作、复制品以及画报、画刊上的美术评论或介绍。教师范画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进行的绘画,为学生绘画的范本,使其深入体会教材内容。值得一提的是现代立体演示教具,包括电脑、电影机、电视机、幻灯机和各种模型等,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指用计算机帮助学生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法是一种可以提供多种美术形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5、评价与展示是艺术活动的重要一环。展示评价可以让课堂内外氛围更显生动活泼,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的教学展示与评价由课内外评价组成。课内可在学生作画过程中加以分析引导,或作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展示有班内作业展、校内作品展以及向报刊投寄稿件等,可以给学生带来一种收获的信心,激发学生对美的兴趣及互相学习的意识习惯。审美意识是伴随学生一生的重要的视觉意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初中美术教师要科学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创造以多种感官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未谙世事、天真纯朴,教学中有意识的审美导向可以使他们从小就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渐进。职高教师一定要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理解人生,进而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这样才能达到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石荣艳.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考试周刊,2013(27).

[2] 张建国.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2014(21).

关于初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探讨 篇6

一、在创作和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提高初中学生审美能力就是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去理解美术作品, 去认识美术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身审美能力。而笔者认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和创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 打破以往固有的想法, 创新意识, 深入思考, 提高自身审美和鉴赏美学事物的能力。以创造和学习引导鉴赏, 进而提升学习能力。许多学生在学习美术时存在误区, 即认为好的作品就是画得“像”。这种认识完全混淆了抽象与具体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 也没有认识到艺术的真谛。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就要逐渐引导学生摆脱这种对美术作品欣赏的标准。另外, 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 大部分初中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中国古代篆刻和书法, 也不具有欣赏篆刻作品的能力。因此, 教师在讲授美术课程时, 要结合历史和文学常识, 帮助学生正确欣赏中国篆刻艺术, 感受篆刻艺术中的力度、布局等美感, 了解一些常见的篆刻知识。例如篆刻中的阳刻和阴刻、朱文与白文等。为了提高学生对篆刻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可以教学生们自己动手去篆刻, 亲身去感受一下古代篆刻艺术的美, 去体会古代篆刻艺术的雄浑和大气等魅力。

二、在欣赏过程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习惯

新课改要求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记的传统教育方法, 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美术教学也是一样。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养成面对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的时候, 会主动去感受艺术作品的美, 分析艺术作品的美, 进而对艺术作品的美做出鉴赏的良好习惯。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慢慢接受崇高艺术作品的美的熏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手段, 对教学课堂进程精心的设计, 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一个审美环境, 不断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对美学艺术品的审美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详细地向学生讲授如何欣赏美术作品的外在形式和内涵, 详细讲授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例如, 在《走近抽象艺术》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爵士乐》, 使学生从形式上感受错落有致的点线面构成的理性秩序和如音符般跳跃的橙黄、深红、深蓝色块营造出的欢乐气氛, 感受画面带来的直观美感, 把握作品的精髓,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 教师可以抓住初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经验和知识的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最初印象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

初中美术教学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美术知识和鉴赏技能, 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养成美的价值观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但是, 长期以来, 我国初中美术教学的目标一直是以培养学生认识美术基本常识, 掌握基本的美术技能为目标的。由于教师水平的限制,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 教师一般只是简单地讲述一下美术学的发展史, 为学生们罗列一些美术界名人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然后照本宣科地向学生们陈述一下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和创作环境, 以及作品的意义。这种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领悟到艺术作品的真谛, 严重阻碍了学生对美的审视。

三、在审美教学中提高对审美认识的意义

所谓审美教育, 就是教师充分利用大自然以及人们创造的艺术作品, 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其中的美, 让学生们逐渐养成正确的审美观, 不断提高学生们对美的事物和艺术品的欣赏能力, 最后逐渐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著名诗人席慕容曾经说过:“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几个专业的艺术家, 而是培养一个乐观向上、具有高尚审美情操的民族。”虽然大部分初中生在未来并不会从事美术专业, 但是能够通过美术教学帮助学生们养成较高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也是对整个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

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要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 结合当前社会时期人们不断变化的思潮,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积极地对初中学生实施审美教学, 提高学生对美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由于当前社会的不断转型, 人们对于美的界定也不断趋于模糊, 因此, 初中美术教师更要发挥审美教学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们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通过自己的审美能力, 分辨、鉴别出高尚的美、积极的美。让学生们在不断接受美的熏陶中感受到美的启迪。如, 在讲解古典主义作品和印象派作品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进行比较, 领悟两种艺术各自的独特魅力, 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使其产生具有个性特征的审美观。

四、结束语

初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非常重要,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进行审美教育。通过审美教育让学生养成对美学作品主动欣赏的习惯, 主动去发现美术作品中的美感, 提高自身审美情操。

参考文献

[1]周有仁.浅谈初中美术欣赏中的审美评价[J].科教文汇, 2008, (4) .

[2]张贵珍.浅析美术教学中的艺术欣赏[J].科技信息, 2011, (11) .

[3]陈丽.发现:美术教学中的新窗口[J].华章, 2010, (16) .

试析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7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 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 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 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 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 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 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 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 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 线条是造型的基础, 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 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 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 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 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摹和写生, 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对色彩的感知能力, 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 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 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 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 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 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 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二、挖掘情感因素, 培养审美情趣

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有人说艺术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情感教育, 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 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 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 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 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 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 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三、结合年龄特点, 培养审美理想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 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 但这种感受和感化, 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 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 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 什么是应该歌颂的, 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 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 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 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 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 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 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四、借助形象思维, 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 有形的东西, 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 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 我们应该因势利导, 将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 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 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

初中美术审美相关 篇8

一、初中美术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新课改要求, 初中教学必须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 培养综合性人才, 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成为优秀的学生, 而美的培养就主要体现在美术教学中对人才的培养。在进行初中美术教学时,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比如, 课堂上可以通过画杨桃的方法来扩散学生的思维, 从多个角度来画出杨桃的不同形态, 同时也让学生画出他们认为最美的一面, 之后再让同学之间互相鉴赏, 挑出最美的一幅画送给老师。在此过程中,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扩展能力, 还锻炼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像设计师这类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可想而知, 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意义很重大, 不能因为中考不考而放弃美术学习, 既然在初中课程体系中安排了美术教育, 说明其有存在的必要性。在美术教学中, 老师要对学生多作引导,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做准备, 为社会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初中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简要分析。

1. 正确认识自然美

大自然的美本质上就是花草树木等原始形态的物象, 没有经过人工修剪, 自由组合起来的美, 主要有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虫鱼鸟兽以及自然状态下的人类, 都是未经过任何的后天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大自然呈现出来的原始美, 是不经人为加工的, 是原始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延留下来的, 保持着其自身最原始、最朴素和最自然的美。很多艺术爱好者会利用周末和假期去大自然中寻找灵感, 寻找创作艺术的灵感, 以便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大自然成为这些艺术家创作灵感的主要来源。当然, 事物都有两面性, 自然美是没有经过人工改造的, 是大自然经过风吹雨淋自发形成的一种美,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它。老师在教学中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学会采用辩证的方法评价自然美, 避免片面甚至极端观点的出现, 从本质上认识自然美。

2. 正确认识社会美

社会美和自然美截然相反, 是经过人工改造出来的美, 是人类在实践中根据自身需要创造出的美。社会美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直接影响学生以后为人处世的品行和修养, 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因此老师要注重方法, 加以正确的指导。社会美是人们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产生的, 主要包括建筑物、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等, 通过对自然美独特的认识, 加上自身具有的审美天赋, 创作出具有社会美的东西, 例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 其社会美是举世闻名的, 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的形态。当然社会美的主要作用是方便人们的生活, 因此美得不完整, 美的特性不够集中, 需要学生进行正确的认识, 从而更好地培养审美能力。

3. 正确认识艺术美

上面说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自然美, 说明艺术美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一个好的艺术品, 大多是一个艺术家将时代特点和自然美进行有效结合, 合理恰当运用色彩和线条创作出来的。在此过程中, 艺术欣赏者不仅要结合艺术创作者的特点, 还要注意视觉上的体验, 全方面综合评价艺术品。一个好的艺术品更是一个艺术家思想的生动写照, 作品中表现的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的思想, 更容易引发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所以艺术美不仅有视觉上的审美, 还有思想上的审美, 欣赏艺术作品时, 需要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审视, 避免以偏概全、一美遮百丑的极端审美观点。

初中美术审美相关 篇9

一、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艺术的意义

审美就是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等进行的单纯的鉴赏、观看等, 从中感受到美, 获得愉快的享受。初中时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性阶段, 这也是学生审美艺术培养的重要环节, 因此需要提高对学生审美艺术培养的重视程度, 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艺术与能力。虽然人的审美艺术水平以及能力与先天的天资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与培养, 初中美术教育作为一门艺术类的学科, 在培养学生审美艺术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美术教学, 让学生自主观察和鉴赏, 挖掘和感受生活中的美, 通过特定的美术教学方法, 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艺术水平和能力。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艺术的有效策略

1.全面把握学生的审美心理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审美心理, 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教学, 使得教学更具针对性。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像教小学生一样,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比较叛逆, 教师越强调什么, 他们就会越反着来, 产生抵触的情绪, 因此, 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审美心理, 对美术教学的效果进行优化。

初中阶段学生的审美对象有自然、社会以及艺术等内容, 他们能够从事物的表现简单的看到背后隐藏的深层次情感, 如线条、颜色等。初中阶段的学生能够对事物外在以及内在的美进行感知。由于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 因此他们对于美术的爱好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有些喜欢中国的民间艺术, 有些喜欢西方的印象派。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我国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对于对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感兴趣的, 教师可以让其说明喜欢的原因, 并对保护民间艺术发表自己的看法, 使学生产生好学的意识, 也使其能够更好的认识民族文化。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审美艺术体系, 因此在对作品进行欣赏评价时还不够深入,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

2.创设有艺术氛围的教学情境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教学开展的重要动力。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 培养他们的审美艺术, 就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有艺术氛围的教学情境,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美术教学, 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 能够将美术作品更加形象的展示出来, 加之优美悦耳音乐, 让学生在富有艺术的氛围中学习美术, 感受到美术中的艺术性。比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 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展示作品, 然后配合一段温和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 再对梵高以及《向日葵》的创作情况进行介绍, 1888年, 在法国的南部, 一位画家在一个温暖的午后, 正在画室中认真的创作, 《向日葵》也就此诞生, 整幅作品虽然看似烈火熊熊, 美艳华丽, 但同时又很和谐、细腻。通过这种方式向学生讲解美术作品, 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 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有助于学生审美艺术水平的提升。

3.加强美术作品的欣赏与临摹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以及临摹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认知以及观察能力, 这是极为重要的, 能够提高学生绘画观察能力。在临欣赏创作中, 一般是将作者成功的作品作为观察的对象, 在临摹和欣赏过程中不能只是对这些成功的作品进行观察。通常而言, 在欣赏作品时需要对作者绘画时的内心以及创作的年代等进行考虑分析, 欣赏作品过程中, 需要使用计算机等有利条件, 对图片进行有效的处理, 让学生能够看到很多在课本上看不清楚的地方。

比如, 在学习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时, 需要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作者, 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让学生对作者刻画人物的表情以及内心世界进行观察, 这幅作品是深受群众欢迎的, 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壮阔场面表现出来, 对《开国大典》进行欣赏讲述, 让学生对我国现代绘画的艺术成就进行全面的了解, 让学生了解油画的民族化特点,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能够强化学生的美术审美艺术。

4.积极开展美术创作

初中美术教学中, 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创造能力就是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出的综合能力, 从而对信息进行掌握, 科学的进行分类组织, 通过创新、推测等, 结合自己已有的信息选择合适的方案, 要使创新能够成功, 需要有创新的态度、思维以及技能, 这些对于创造性活动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创造性是对已有知识的加工和组织。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要以审美素质的提升作为主要内容, 强化创造性能力,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将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使学生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 凸显学生的特点, 使其敢于创新、敢于表现, 定期组织学生写生、观察, 让学生亲自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 开动脑筋创作绘画, 教给学生多样化的、满足初中学生实际需要的绘画技能。

美术创作对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艺术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教师需要提高重视程度, 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艺术水平和能力,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艺术, 通过美术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社会、自然以及艺术美, 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艺术, 防止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形成片面的审美艺术, 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是极为不利的, 也与教学大纲中学生审美艺术水平培养的目的相违背。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 教师需要提高认识, 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向上, 结合多样化的美术教育活动强化学生的审美艺术与能力, 依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更好地强化学生的鉴赏水平。

参考文献

[1]曹美涛.获得审美享受提高艺术趣味——谈宁夏高职非艺术生源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国集体经济, 2013, (30) :94-95.

[2]蒋广云.培养审美能力提升审美境界——新课改下初中美术审美教学策略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 2013, (22) :116.

[3]付艳红.初中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22) :146.

[4]丁小成.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 2016, (10) :195

初中美术审美相关 篇10

【关键词】美术欣赏审美素质培养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73-01

提高初中生的审美素质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美术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重点。因此,在初中美术教育中,要着重上好每一堂欣赏课,让学生在美术欣赏中使自身的审美素质得到提高。在美术欣赏中,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得到有效地激发,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一、美术欣赏对提高初中生审美素质的重要性

(一)美术欣赏课程是初中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初中生审美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美术欣赏课程的开设实现的,美术欣赏课程是初中美术教学的核心环节。美术教育自小学就开始,美术欣赏课程也一直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老师在教学时,不仅仅传授了美术技能和基本知识,同时也将美术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初中美术教学合理地选择了教学内容,美术教材中收录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二)美术欣赏课程是提高初中生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美术欣赏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让学生具有基本的审美能力。老师在教学中传授重要的鉴赏知识,并选用图文并茂的教材,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欣赏美术作品,体会作品的内涵。在美术欣赏课程中,老师会将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背景、绘画采用的技巧一一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念。老师会在讲课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精炼且优美的语言来鉴赏美术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三)美术欣赏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美术素养。美术欣赏课程不仅仅是对单幅画作进行鉴赏,同时也对相似的作品进行对比,将不同画作的创作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和总结,是对审美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初中生美术素养的最有效的方法。美术教育具有情感性特点,因此,美术欣赏课程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二、让初中生在美术欣赏中提高审美素质的方法

(一)老师在美术欣赏课上要完善教学观念,确定审美的阶段性要求。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不能在教学中过分注重绘画技巧的训练。初中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培育出大批的画家,而是让学生能够塑造完美的人格,让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老师在美术教学时一定要为学生营造和谐、轻松的环境,让学生在一定的美术情境内受到熏陶。美术欣赏不应该是单向的,因此,老师一定要与学生多沟通,构建平等对话的环境。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老师不能全盘否定学生的看法,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下张扬个性,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二)老师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要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老师要发挥出组织和引导作用,尽量让每一个学生的潜力都得以发挥,通过有效沟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出学生用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美术鉴赏最重要的是要具备基本的观察能力,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学生的视觉感受,让学生养成一定的观察习惯。很多学生在欣赏画作时只是盲目地浏览画作,欣赏只是停留在画作的表面,因此,老师在教学时,应该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欣赏画作,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来体会画作要表达的内容。

(三)在美术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和画面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美术欣赏时,仅仅运用视觉感官不能深入地体会到作品要表达的内涵,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带动学生的听觉和触觉感官,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作品。多媒体技术呈现的画面可以实现立体的效果,学生在欣赏作品时看到三维图画,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三、结语

美术欣赏在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美术欣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为目的,是提高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老师在教学时,不仅仅传授了美术技能和基本知识,同时也将美术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美术欣赏课程不仅仅是对单幅画作进行鉴赏,同时也对相似的作品进行对比,是对审美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初中生美术素养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老师在美术教学中要重视美术欣赏的重要性,要采用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要完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在教学时为学生营造轻松的环境,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从而在美术欣赏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参考文献]

[1] 吴丽莉. 美术欣赏课中提高审美素质的途径[J].美与时代,2014

(03).

[2] 纪晓棠. 中学美术欣赏课中落实审美素质教育的措施[J]. 池州

师专学报,2014(04).

[3] 王京梅. 如何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12).

[4] 李丹辉. 初中美术欣赏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措施[J]. 新课

上一篇:桥梁工程管理施工技术下一篇:安全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