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英译

2024-05-02

古诗词英译(精选十篇)

古诗词英译 篇1

关键词:古诗词英译,并置意象,意合法,理论依据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 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因此译事难, 译诗尤甚。汉语古诗词的语言意象凝集, 精炼含蓄, 译诗更是难上加难。过去的中国古诗词英译, 妙笔神译比比皆是, 但误笔谬译也不少, 究其原因, 大多是在原作意象传达上出了问题, 而其中又以对并置意象处理的疏失为多。因此本文旨在以意合法为例, 探讨处理中国古诗词翻译中的并置意象的方法。

一、中国古诗词中的并置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的基本单位是意象, 并依靠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染和沟通读者。意象的感染力就在于能唤起读者的联想, 去体会诗人头脑中的“象外之旨”。而诗最重要的则是这“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 或者说“诗意”。

庞德说:“意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只是一个思想, 它是一团, 或一堆相交融的思想, 具有活力。” (伍蠡甫, 1979) 戴望舒认为“诗的存在在于它的组织”, 这里的“组织”即是意象的组织。所以, 意象组合是“实现比各部分相加之和的价值大得多的整体价值的最终手段” (吴晟, 1997:21) 。如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与江水的意象就已经含有除旧布新走向未来的含义。

意象组合中最重要、也最有中国特色的当属意象的并置。

意象并置, 即诗歌中的意象词或词组排列, 完全是靠意合手法来表现, 而不是靠关联词、虚词或是“规范”的句法手段来连接实现。例如“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疏烟明月树, 微雨落花村” (宋余靖《子规》) 、“西风酒旗市, 细雨菊花天 (欧阳修《秋怀》) ”等,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这种修辞手法在汉语中称为“列锦”。

二、意合法再现诗歌中的并置意象

意合法, 是诗人以形象思维的方法, 用全新的艺术构思, 凭借想象、联想, 利用语言自身所具有的弹性, 对词语进行新的排列组合, 省略了意象之间的语法联系, 从而形成一种高度凝炼并富有表现力的特殊结构的方法 (韩华, 1997:14) 。这种语言结构形式中词语之间的组合不靠语法手段而是靠语义, 即在一定的语境中, 词语之间只要在语义上互相搭配, 合乎事理, 就可以组合在一起。

形合与意合是英汉对比研究中的一组最本质、最重要的对应关系, 是英汉传统语言思维的主要区别性特征。当代美国著名翻译家奈达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一书中提出, 对于英语和汉语而言, 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其形合与意合的差异 (Nida, 1982:76) 。我国翻译学家刘宓庆在其翻译论著全集之《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中, 三次提及汉英对比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的问题:“形合” (hypotaxis) 指借助语言形式, 主要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 显示句法关系, 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意合” (parataxis) 指不借助于语言形式, 而借助于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语篇内部的连接。前者注重语句形式上的衔接 (cohesion) , 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 (coherence) (刘宓庆, 2006:144) 。尽管形合句与意合句并存于英汉语言之中, 但总的来说, 英语形合重于意合, 汉语则反之。我们试比较以下汉语原诗及其英语译文:

行宫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At an Old Palace (Herbert A.Giles)

Deserted now the Imperial bowers,

Save by some few poor lonely flowers.

One white-haired dame,

An Emperor’s flame,

Sits down and tells of bygone hours.

凡是加上记号的都是增添上去的, 表现关系的介词必须补上且不说, 最麻烦的是宫、花、人在原文中不成问题的, 译成英语时却要确定是单数还是复数。这里Giles译成单数“dame”, 有的译本将其译为复数“dames”, 到底是一个宫女在讲, 还是几个宫女在谈论宫廷佚事, 这样下来意境就全变了。

汉语意合的特点直接表现在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 借助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直接拼合营造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温庭筠《商山早行》中就有这么两句:“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在描写早行中的景物时, 一连排列了七个词语 (意象) , 却没有一个起粘合作用的关联词项。报晓的鸡声, 垂天的残月, 寥落的小屋, 铺霜的板桥, 孤独的旅人, 这些意象斑驳无序, 留下丰富的联想空隙。读者须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之拼接、连缀, 从中体味景的空旷和人的孤独。

英译这种并置意象时, 笔者认为可直接采取意合法。以下是从语言分析角度比较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三个不同译本 (译文都选自文殊的《诗词英译选》) :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一Autumn

Crows hanging over rugged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the day is about done.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翁显良)

译文二Tune:Tian Jing Sha

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

Returning crows croaking at dusk.

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

And below the bridge a quiet creek running.

Down a worn path,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ms down in the west,

And the lovesick trave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丁祖馨和Burton Raffel)

译文三Tune to“Sand and Sky”

———Autumn Thoughts

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Wayne Schlepp)

这首诗原文凝练简洁, 词语之间和分句之间无任何形态标记, 未使用任何连接形式, 体现了重意合的语义型句子的特征。全曲无需一个动词, 九个名词词组铺排而成, 展现九种景物, 看似没有关联, 但都为了烘托最后一句“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每个意象都做到了情与景的自然统一。汉语往往使用这种意合手段, 略去大部分关联词, 只用表具体事物的词语即可表达丰富的感情。该曲仅用景物构建意象, 勾画出一幅凄美的秋景图, 以景触情, 不但表达了漂泊天涯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同时也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我们先来看翁显良先生的英译。翁先生采取的是散文释义的方法, 笔者认为如此长的译文本身就存在问题, 因为诗歌就是要以语言的高度浓缩来表达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原作一共只有5句, 28个字, 而翁译虽只有3句话, 却用了63个英语单词。另外, 我们看原作前3句只列出了9种物象, 至于它们的位置关系、它们的状态, 作为诗, 作者没有点明, 读者可以驰骋想象理解诗文中各种意象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它们所处的状态, 而翁译却使这些物象间的关系及其所处的状态明确化了。

丁祖馨和Burton Raffel的译本也把物象间的关系及其所处的状态明确化了, 比如“小桥流水人家”被译为“在窄小的桥后面有几间房屋, 桥下面小溪静静地流”……

相比之下, Schlepp的译文用意合法翻译组合的意象, 最贴切原文。Schlepp的译文“以静态的名词及附饰语, 互有关联又很疏散地构成一幅静态图画, 通篇不用英文形式, 有合原作情味处, 代表一种译风” (文殊, 1989:45) 。Schlepp的译文完全是汉语意合的“西化”, 突破了英诗形合的常规, 通篇没有完整的句子形式, 也没有连接词语之间的显性关联词, 只在最后一句中出现了一次连接词and。Schlepp的译文颇具美国意象派诗歌 (Imagism) 的风格, 其代表人物庞德 (Pound) 在创立意象派的初期借鉴和效仿中国古典诗歌, 在学习汉语、创新诗歌时, 常常采用“意象叠加”和“意象并置”的写作手法:即把不同时间、空间的两个可见意象并列在一起, 借以启发和引起别的全新的感受, 如庞德的作为意象派诗歌里程碑式的作品《地铁车站》即是完美的例子。与庞德的“意象”相类似, Schlepp的译文也正是这样通过意象并置、功能词省略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三、意合法处理中国古诗翻译中意象并置的理论依据

1.从接受美学角度看意合法处理古诗中的并置意象

接受美学, 是本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思潮。接受美学理论认为, 作者—作品—读者所形成的总体关系中, 读者决不是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因素。相反, 作品的意义正是读者从文本中发掘出来的, 即作品本身包含有许多“空白”或“未定点”, 只有在读者进行阅读的具体化活动中, 这些“空白”或“未定点”才能得以填补或说明。但是, 由于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层次、价值体验等诸多因素的不同, 对同一部文学作品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即有不同的“期待视野”。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 在翻译中, 译者要尽量保持原文中的这种模糊性, 避免使原文中的画面变得单调、具体, 从而剥夺译语读者想象力的发挥, 使原文中深邃、朦胧和动感的意境在译文中荡然无存。通过对《天净沙·秋思》三种译文的比较, 可以看出译文三把意象罗列起来, 较多地保留了原文的形式, 较好地保持了原文的模糊性。译文一与译文二均把原文留下的许多“空白”具体化了, 犯了接受美学中的大忌。

2.从关联理论角度看意合法处理古诗中的并置意象

关联理论是西方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在合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来的 (Sperber, 1986:63) , 它是反映人类认知基本规律的理论。根据关联理论, 翻译中译者依据的最主要标准是“最佳关联性”。最佳关联就是听话人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就是一个保持原文最佳关联性的问题, 即译者从原文交际者明示的交际行为中寻找最佳关联性, 再在译语文本中保持这种最佳关联性 (孙昂, 2004:27) 。因此, 关联理论翻译评判标准的实质就是最佳关联性的传递。

依据此标准我们来看,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这组意象的翻译。以下是几种译文的不同处理方法:

1.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

2.Who stands on deck and fishes by himself/where the snow falls on the cold river.

3.Is fishing on the river midst the snow-drift.

4.Fishing alone on river cold with snow.

由于英语的语法习惯, 几位译者都用了介词以明方位, 而且普遍采用的“fishing”无疑转模糊为清晰, 定格在“钓鱼”一种意义。而原诗中渔翁独钓寒江似在钓鱼, 而意又不在鱼, 在寒江雪。这样把“独钓”与“寒江雪”原本模糊的关联明确化了, 不符合最佳关联原则, 译文读者感受到仅有“钓鱼”而已, 故这些译文不能很好地传递原诗的意蕴。

朱纯深先生在译《江雪》时, 就独辟蹊径, 用意合法, 省去了介词, 较好地保留了原诗中关联的多义性, 他的译文是:

A thousand mountains

No birds flying,

Ten thousand paths

Devoid of human trace

A lone boat, a bark-caped

Old man-

Alone, he angles

A cold river of snow

3.从形式对等角度看意合法处理古诗中的并置意象

Nida (1964) 曾指出, 翻译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形式对等, 一种是内容对等。功能对等的翻译, 要求“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 而且, 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他认为, 形式也表达意义, 改变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 (郭建中, 2000:174) 。

如李白《送友人》中的一联:“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句中把“浮云”与“游子意”、“落日”与“故人情”作比, 没有语法上的“象”或“是”来明确指出这种比较, 就是意象的组合, 这样产生一种模糊美感。但庞德曾把它译作:“Mind like a floatingwide cloud, Sunset like the parting of the old acquaintances.”把“like”本来平行的两对意象变成一个比喻句, 美感消失了不少。笔者认为此处采用任莺的中国式英语, 意合手法翻译更有诗歌原本的韵味在其中:

The mind of traveling man,

floating wide cloud.

His feelings of parting old friend,

the setting sun.

4.从异化角度看意合法处理古诗中的并置意象

解构主义学者认为, 翻译的目的不在于求同, 而在于存异, 一部译作的审美价值, 不仅仅在于它的通顺程度, 从某种程度来讲, 更在于它对语言差异的反应程度 (郑海凌, 2001:26) 。人们可以通过翻译作品认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 及不同语言特定的表达方式, 以此引进、消化、吸收, 丰富本民族的语言。例如, 路德“异化”翻译《圣经》, 使德语的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 拓宽了德语的界域, 为现代德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荷尔德林“异化”翻译希腊诗剧, 给德语带来了优美的音调、节奏和韵味, 使德语更具有美的风致和曲折丰富的表现力 (李智、王子春, 2006) 。

汉诗英译采用“异化”法可以让汉诗走向世界, 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古代诗独特的音韵美、形式美和意象美, 丰富英诗的创作手段。前人的努力已经产生效果了, 庞德 (Ezra Pound) 翻译了王维、王昌龄、李白等人的诗, 结成《华夏集》 (Cathay) 出版, 大力推介中国诗歌, 创立了美国的“意象派诗”。例如他在著名的《七湖诗章》 (Seven-Lake Canto) 中就有如下诗句:

Rain;empty river;a voyage雨;空河;旅程,

Fire from frozen cloud, heavy rain in the twilight冰云中流出的火, 薄暮时的阵雨

由此可见, 采用“异化”法翻译中国古诗, 尤其是诗词中的意象并置, 是能被英语国家的读者接受的。既然这样, 我们英译古诗词的时候, 就可以用意合法传译, 适当省略影响诗歌意蕴传达的关联词项, 兼顾内容和形式。唯此才能更好地传播我国的古典文学遗产。

四、结语

本文提出了用意合法翻译中国古诗中的并置意象。汉语重意合, 英语重形合, 这在诗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意合法翻译中国古诗中的并置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异化, 符合接受美学关于读者亲历诗歌模糊美的原则, 实现了诗歌意象组合表现的“最佳关联性”。

尽管如此, 我们也要承认诗歌翻译历来是一个难点, 甚至许多学者怀疑诗歌的可译性。诗歌形式的整齐、韵律的严格及内容的凝练, 都成为其不可译的因素。而笔者认为, 无论是中国诗歌, 还是外国诗歌, 就是由于有着“可译”与“不可译”的存在, 才体现了这其中的语言魅力。因为, 可译的意象有助于译语读者理解欣赏诗歌;不可译的保留或部分保留的意象则彰显着诗歌语言的独特与新奇。

参考文献

[1]伍蠡甫.西方文论选 (下)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2]吴晟.诗歌意象组合的几种主要方式[J].文艺理论研究, 1997, (6) .

[3]韩华.试论古代诗词中的名词并置现象[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7, (6) .

[4]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 1954.

[5]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6]文殊.诗词英译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7]孙昂.《送友人》一诗英译的关联理论评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 (6) .

[8]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9]郑海凌.译语的异化与优化[J].中国翻译, 2001, (3) .

[10]李智, 王子春.译者, 异也——鲁迅“异化”翻译美学观之再阐释[J].中国翻译, 2006, (4) .

[11]Nida, Eugene, A.Translating Meaning[M].California: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 1982.

古诗英译-咏柳 篇2

古诗英译 Ode to the Willow

Purest emerald is thy overall color of shade, Thousands of twigs droop like fringes of jade;By whose hands thy slim leaves are made? The February breeze is like a scissors’ blade.The Willow

Emerald fashioned into a tall tree Hung with myriad silk braids of green.Who tailored the dainty leaves? The snipping wind of early spring

Chant For Willow

从汉英两方面赏析英译古诗词 篇3

归去来辞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Going Home?摇

罗经国 译

Going home!The land will soon lie in waste①. Why shouldn’t I go home?

Since I willingly let my mind be enslaved② by my worldly desires,

Why should I feel remorseful③ and sad?

Knowing that what I did in the past cannot be redressed④,

I can still retrieve⑤ my mistakes in the future;

I have not gone too far on the wrong path,

And now I am on the right path of today, not the wrong one of yesterday.

The boat is moving swiftly⑥ ahead with the wind blowing on my garment,

I ask the way from a passer?鄄by and feel sad that there is yet only a gleam of early dawn⑦.

The shabby house is in view in the distance,

I run happily towards it.

The boy servant comes forward to welcome me,

My youngest son is also waiting for me at the gate.

Though the paths in the garden have nearly been decimated⑧,

The pine trees and the chrysanthemums⑨ are still there.

Holding the hand of my child, I walk into the house,

There on the table is wine prepared.

I take up the wine vessel and drink alone,

Enjoying the view of the trees in the garden.

I lean against the south window to indulge in my lofty meditations⑩,

Contented with the ease of living in a small house.

I find pleasure in walking in the garden every day,

Though there is a gate, it is closed all day.

With a staff I roam around?輥?輯?訛, and rest whenever I feel the need,

And at times raise my head to look at things in the distance.

Clouds drift out aimlessly?輥?輰?訛 from behind the

mountains,

Birds will return to their nests when tired.

It grows dim as the sun sets,

I linger, stroking the trunk of the solitary pine tree?輥?輱?訛.

Going home!I will cut off all human relations.

Since the world is at odds with?輥?輲?訛 me,

What should I seek by driving out in a carriage?

I will have intimate talks with my kinsmen?輥?輳?訛,

And forget my miseries by playing on the harp and reading books.

Country folks?輥?輴?訛 will come to tell me that spring has come,

And that farm work will begin in the western field.

I would either ride on a cart, or row a small boat?輥?輵?訛,

Sometimes following a clear and deep stream that leads me to a valley,

Sometimes walking along a rugged and bumpy path?輥?輶?訛 that takes me over a hill.

Trees are growing boisterously?輥?輷?訛,

Spring water is flowing smoothly.

I envy all things that enjoy the blessings of nature,

And feel miserable that my life will soon be over.

Alas?輦?輮?訛!How many more days can I live on this earth?

Why not take life as it is?

Why do I worry?What am I aspiring to?輦?輯?訛?

I do not seek wealth and position,

Nor do I desire to live with fairies and gods?輦?輰?訛.

I would go out alone on a fine day,

To cultivate farmland with my staff laid aside?輦?輱?訛.

I would shout aloud on the top of the eastern hill,

And compose poems by clear streams.

Welcoming death as part of the vicissitudes?輦?輲?訛 of life,

I would be contented with what is willed by Heaven.

What else do I want?

一、 从汉语角度把握诗歌的原味

《归去来辞》是东晋陶渊明的著名辞赋,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文章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乡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其归隐的决心,可以视为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描述了他脱离官场后的喜悦心情,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二、 从英语角度感受英译的独特之美

1. 准确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含义

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只有准确理解其含义才能深刻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下面一些语言点释义有助于同学们理解罗经国英译的《归去来辞》。

(1) The land will soon lie in waste:The land will soon be wasted.

(2) enslaved:a state of being a slave(被奴役的,被控制的).

(3) remorseful: feeling or expressing sorry or

sorrow(懊悔的,遗憾的).

(4) redress:to put right a wrong(纠正,矫正).

(5) retrieve:to make a bad situation better(扭转,挽回).

(6) swiftly:rapidly,fast.

(7) a gleam of early dawn:a dim light in the early morning.

(8) decimated:deserted(荒废的).

(9) chrysanthemum:any of various types of garden

plant with large showy brightly?鄄coloured flowers(菊花).

(10) indulge in my lofty meditations:be satisfied with my carefree spiritual matters.

(11) With a staff I roam around:I walk around with a walking stick.

(12) drift out aimlessly:come out unintentionally.

(13) I linger,stroking the trunk of the solitary pine tree:I touch the pine tree lightly,wander alone and don’t want to go away.

(14) at odds with:in disagreement with(与……相矛盾).

(15) I will have intimate talks with my kinsmen:

I will talk with my relatives privately.

(16) country folks:peasants(乡下人).

(17) row a small boat:to move a small boat

through the water.

(18) a rugged and bumpy path:a rough and rocky small road.

(19) boisterously:in a lively manner.

(20) alas:a cry expressing grief or sorrow.

(21) Why do I worry?What am I aspiring to?:Why am I anxious about where I am going?

(22) I do not seek wealth and position. Nor do I desire to live with fairies and gods.:Being rich is not my purpose, and it is not my wish to be super?鄄

natural beings,either.

(23) To cultivate farmland with my staff laid aside:I will put my walking stick aside to farm my field.

(24) vicissitudes:changes from good to bad and from bad to good in one’s condition of life(人生沉浮).

2. 仔细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

意境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绘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如:“Since I willingly let my mind

be enslaved by my worldly desires,why should I feel remorseful and sad?”说明过去做官是饥寒所迫,违背了作者本人的意愿,所以没有什么可惋惜的,表明其现在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而“I will cut off all

human relations”表现了作者洒脱的胸怀,这是见役于物的人做不到的。又如:“Country folks will come to tell me that spring has come, and that farm work will begin in the western field. I would either ride on a cart, or row a small boat, sometimes following a clear and deep stream that leads me to a valley, sometimes walking along a rugged and bumpy path that takes me over a hill”描写的是田园生活的乐趣,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句句如肺腑之言,不见斧凿之痕迹。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再如第一节中“And now I am on the right path of today,not the wrong one of yesterday”和第三节中“Trees are growing boisterously, spring water is flowing smoothly. I envy all things that enjoy the blessings of nature and feel miserable that my life will soon be over”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抑郁不得志却无处诉说、无人能理解的心情。

3. 认真推敲诗歌结构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verse 1)表达作者辞官归隐的决心。具体可分为两层:前一层是自责之词。诗人想到“The

land will soon lie in waste”,生出“Why shouldn’t I go home?”的感慨,表明诗人已有归意。后一层是自恕自慰之词。“I am on the right path of today, not the

wrong one of yesterday”表明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归隐为“是”,好比是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归正道,因而深感欣慰。

第二部分(verses 2~3)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具体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归途中和初抵家时的情况, pine trees, chrysanthemums, child, house,wine,vessel等指出了家中景况。第二层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roam around,rest,raise,linger,stroke等道出了作者闲适的田园生活。第三层写诗人在农村的出游经历。leads me to a valley和ride on a cart相应,row a small boat和takes me over a hill相应,可见其出游是何等的闲逸。而trees,spring water这两句是对农村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的描述。

第三部分(verse 4)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即“I would be contented with what is willed by Heaven”。具体含三层:第一层“Alas!How many more

days can I live on this earth?”紧承上文“And feel miserable that my life will soon be over”而自问,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有引起下文的作用;下面两层是作者自答,“富贵”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强调“wealth and position”非其所求,以“fairies and gods”为陪衬,最后用形象化的手法表明作者依然自足于隐居生活,并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

论林语堂古诗词英译之美 篇4

中国古诗语言优美, 意象繁多, 富有节奏韵律, 堪称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其翻译之难有目共睹。林语堂也指出翻译是一种艺术即创作 (罗新璋, 2009:507) 。其译诗所体现的音韵美、语言美及结构美体现了林语堂“翻译即艺术”的美学观。毛荣贵 (2005) 在《翻译美学》中对翻译美学做出如下界定:翻译美学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 (原文、译文) , 翻译中的审美主体 (译者、读者) , 翻译中的审美活动, 翻译中的审美判断, 审美欣赏, 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而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中明确提出审美客体的属性和构成。他指出翻译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可分为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类。形式系统是审美符号集, 包括四个方面:语音层审美信息、文字层审美信息、词语层审美信息、句段中的审美信息;非形式系统指的是审美模糊集, 包括“情、志、意、像”。由此可看出翻译审美客体 (原文、译文) 涵盖了“音韵、语言、结构”内容。

二、林语堂古诗词英译体现的艺术美

1.音韵美。诗歌中的韵是一个重要音美因素, 特别是在汉语中, “声韵和谐”指“声、韵、调”的配合, 是构成音美的必要条件 (刘宓庆, 2005) 。而林语堂翻译的多数诗词都十分具有音韵美感, 下面就林语堂英译苏东坡的《西江月·梅》进行分析。

玉骨那愁瘴雾, 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 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东坡诗文选》, P.104)

林译: Bones of jade, f lesh of snow, /May thy ethereal spirit stand unafraid, / Though the dark mist and the swamp wind blow./ May the sea sprites attend thee, /The paroquets and cockatoos befriend thee. /Thy white face doth powder spurn; / Vermilion must yet from thy lips learn. /Flesh of snow, bones of jade, /Dream thy dreams, peerless one. Not for this world thou art made. (《东坡诗文选》, P.105)

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梅花”暗指朝云, 体现诗人对朝云的思念之情。林语堂译诗精妙, 在体现原诗的韵律上也有独到之处。原诗中“风、凤、梦”、“丛、红、空”押尾韵, 在译诗中为了体现原诗的节奏美感, 以英诗“aba, bcb”, 如“snow, blow/jade, made”押韵, 中间以两组英雄双行体如“spurn, learn”格律形式呈现, 即保持了原文的节奏感, 又符合英诗的格律。

2.语言美。林语堂为了使译文达到原文所传达的意境, 在选词上也煞费苦心。上文词中, 苏东坡开篇对梅花展开描写“玉骨哪愁瘴雾, 冰姿自有仙风”。此组词行文对仗, 前半句意象与后半句意象相对应。“玉骨”对“冰姿”, “愁”对“有”, “瘴雾”对“仙风”, 体现了梅花超凡脱俗的气质。译文用“bones of jade”表示“玉骨”, 将原文意象完整再现于译文;以“flesh of snow” 表示“冰姿”, 使梅花和雪的“洁白”相对照, 即形象又生动。译文在最后两句词中将原文中的意象“晓云”、“梨花”做了改动, 译成“Flesh of snow, bones of jade”, 即与上文相呼应。将“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译为“Dream thy dreams, peerless one. Not for this world thou art made.”, 使得原诗中的意象具体到“朝云”这个人物, 更加符合英语读者的思维, 使得诗人的情感得到较好的传达。

3.结构美。在译文的结构上, 林语堂也力求保留原文的结构形式。这在其英译苏东坡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中也有表现。原文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甲, 鸿飞那复计东西。林译为:To what can human life be likened? / Perhaps to a wide goose’s footprint on snow. /The claws imprint is accidently left, / But carefree, the bird flies east and west. (东坡诗文选, P.98) .

原诗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出现, 首句抛疑, 下句给出答案。译文为了保留原诗的结构将介词短语“to what”对应原诗的“何”提前, 而“飞鸿踏雪泥”与“goose’s footprint on snow”几乎字字对应, 两个“to”使得前后两句在意义内容上相衔接, 结构上也与原文相对应, 形式美得到体现。

本文从翻译美学视角分析林语堂中诗英译体现的音韵美、语言美和结构美。在很大程度上, 音韵美需要依靠语言和结构来实现, 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体现诗歌的艺术美。笔者认为林语堂的中诗英译再现了原诗的艺术美, 充分印证了他所主张的“翻译即艺术”的翻译美学观。

参考文献

[1]隋容谊, 李锋平.翻译美学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11) :54-57.

[2]东坡诗文选[M]:汉英对照. (宋) 苏东坡著;林语堂译[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7.

[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诗词中鸟类意象的英译 篇5

鸟类文化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及独特载体,鸟儿以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与古诗词曲融为一体。

一、前言

鸟类意象在中国丰富的文化宝库中博大精深、熠熠闪光,自古以来,鸟儿便被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赋予各种各样的意义,如人们以“喜鹊”代吉祥,以“鸳鸯”代爱情,以“乌鸦”代“孝顺”以“燕子”代春天……鸟类文化是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种类的鸟,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笔下,自然而然,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本文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对中国古典诗词中几种典型鸟类意象的英译进行浅要分析和对比。

二、中国古典诗词中几种鸟类意象的英译

1、中国古典诗词中杜鹃的英译

在中国古诗词中,杜鹃鸟是个经常露脸的角色,杜鹃鸟又名“杜宇”、“子规”。相传中国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于山野,后啼血而亡,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因此,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唐朝诗人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就引用这一典故。John A. Turner 把这句诗翻译为“The sage of his loved butterflies day-dreaming;The king that sighed his soul into a bird”。在汉语中“杜鹃”出自典故,是凄凉、哀伤的象征,然而在目的语—英语中,杜鹃此种象征意象并不存在,因此Turner采取忽略这一典故背后的隐藏意义,直接将“杜鹃”翻译为“a bird”,虽然这一译法使目的语读者一眼便能读懂,然而,却使译文过于笼统,没有准确译出诗包含的意象。这种译法,就如同把“男人”或“女人”直接翻译为“a human being”, 把具体“狗”或“熊”译为“an animal”。

而中国翻译家许渊冲先生采取直译方法,运用“浅化”的手段把“杜鹃”浅化为“cuckoo’s cry”—“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 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 ”。同样是隐藏典故背后的隐身意思,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与Turner的译文相比而言,则多了一层准确性。

C.Gaunt则在白居易《琵琶行》的英文版本中,把“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翻译为“And what the sounds my ears assil/ At dawn and eve? The doleful wail/ Of gibbons, and the hideous cry/ Of nightjars vexing constantly.”Gaunt 采用意译的方法,运用对等的概念和手段把“杜鹃啼血”这一意象形象、生动地译为“the hideous cry/ Of nightjars vexing constantly.”,这一译法不仅意思上对等,而且采用译入语所特有的文化特色让译入语读者以自己的.文化思维方式来理解此诗所蕴含的的意象和意境。

2、中国古典诗词中雁的英译

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雁被赋予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意,也往往被古人当作信使,因此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就有了思念、怀乡、羁旅的意象。

许渊冲先生将《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译为“But message-bearing swans can’t fly out of moonlight, Nor letter-sending fish can leap out of their place.”。他将“鸿雁”这个形象、具体的意象等化为“message- bearing swans”,译出了其隐身意和寓意,将诗中的思念之情思归之意淋漓尽致地译出来。与此译法不同的是,许渊冲在范仲淹《渔家傲》“寒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When autumn comes to the frontier, the scene looks drear; South-bound wild geese won’t stay/E’en for a day.”这一句中,却将同一意象“雁”处理为“south-bound wild geese”,因为“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是为了符合词的规律而颠倒词序的,因此许渊冲先生将其译为“south-bound wild geese”强调“south-bound”这个具体方向以及后面的“无留意”,将词人对位于遥远南方的故乡的思归之情全部译出。虽同为思乡之情,为了与诗中所描述的春、江、花、月、夜美的壮美画面相一致, 许渊冲用“message- bearing swan”这一给人美感的意象而非 “message- bearing wild goose”来译“鸿雁”。同样,将《渔家傲》中的“衡阳雁”译为“south-bound wild geese”与该词整体凄凉悲壮的基调相一致。

3、中国古典诗词中鸳鸯的英译

古代文人墨客常以鸳鸯比作夫妻,赞美美好的爱情,鸳鸯因此成了中国古代爱情类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意象。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的“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被Eric Edney和Cao Dun译为“And in the foliage dwell two little birds. That mate for life, whose very name is love. They cross their bills and sing to one another/ Their soft endearments all night long till dawn,”两位译者采用意译的方法,对“鸳鸯”这一文化意象的处理是将“鸳鸯”省略不译,只译其意,把“鸳鸯”转化成“that mate for life, whose very name is love.”,此种译法用心良苦,简单通俗,既避免了给目标语读者留下模糊不清的概念,又传达出“鸳鸯”的象征意义,将诗中的文化意象力译出来。

同样面对中国诗歌中“鸳鸯”这一意象,翻译家孙大雨先生将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译为“The clay erst frozen waxing soft now, Is pecked by swallows their nests to make; The sandy bank of the ait being warm, Along it paired mandarin ducks dozes take.”。此处译者省略“鸳鸯”浓厚的文化内涵,忽略这一意象背后的寓意,将其当成一般水鸟,将“鸳鸯”简单直译为“mandarin ducks”。亦或,杜甫此《绝句》全诗仅仅是用简单意象的叠加来突出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而并非爱情诗,所以译者只结合诗的语境,将“鸳鸯”译为“mandarin ducks”。

然而,许渊冲先生将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公!”处理为“The love-bird tiles grew chilly with hoar frost so strong, And his kingfisher quilt was cold, not shared by a mate.”此处,译者领略“鸳鸯”一词浓厚的文化内涵,将这一寓意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重要文化意象,创造性地译为能唤起译文读者相同感情的意象“love-bird”,此种译法使译文的联想和感情意义融为一体,容易使译者和译文读者达成共鸣。

三、结束语

浅谈古诗英译中的颜色词翻译 篇6

【关键词】古诗翻译;颜色词;实义;修辞

中国古诗讲究声韵、意境,语言畅达、凝练,往往以为数不多的几十个字就能描绘出一幅幅或优美动人,或澎湃大气,或哀婉凄凉的画面,以诗传情、以画托意,琅琅读来,仿佛一卷卷工笔画山水画在眼前续续展开。在勾勒如此丰富的画卷时颜色必不可少,所谓“有声有色”能帮助诗歌更好的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几种基本的颜色红、黄、蓝、白、黑、青、紫,从现代汉语翻译成英语时就有变化,比如现代汉语的“青一块紫一块”,到了英语成了“black and blue”;红茶,则是英国人口中的“black tea”。现代语言的中文英译尚且如此复杂,将中国的古代语言——古诗翻译成现代英语更是困难重重,但是难并不等于不可译,只要掌握好翻译原则,也能让以英语为母语的现代人感受到中国古诗的优美。

一、实义颜色词的翻译

确指颜色的实义颜色词可以直译,因为总体而言,颜色在中英文里是大致相当的。比如杜甫的《绝句》里描写早春美景的名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 green;

A row of white egrets fly into the blue sky.

My window frames the snow-crowned western mountain scene;

My door oft says to eastward-going ships “Goodbye!”(by Xu Yuanchong)

黄鹂的黄色、柳树的绿色、白鹭的白色以及天空的蓝色,四种颜色交织在一起,勾画出了春天鲜艳明丽的美景,让人仿佛感受到暖暖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到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翻译时,golden、green、white和blue均为表达了实在的意义,是对眼前景色的直白描写,因而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虽然green与sky不是完全押韵,但不会影响读者欣赏这幅画面。从这幅画里也可以看到作者当时心情愉悦舒畅,完全不同于后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亡国之痛、离别之悲。

再如,王维的五言绝句《红豆》是一首典型的借咏物寄托相思之情的诗,国人皆知红豆代表着思念,也可以是对爱人的思念也可以是对亲人朋友的思念。若是不能将这层寓意向译文读者传达,整首诗会失去原有的韵味。“红豆”该怎么翻译呢?来看两位译者的作品: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Red berries grow in southern land,

In spring they overload the trees,

Gather them till full is your hand,

They would revive fond memories. (by Xu Yuanchong)

Red Beans are grown in a southern clime,

A few branches burgeon in spring time,

On your lap, try to gather as many as you can,

The best reminder of love between woman and man. (by Xu Zhongjie)

在这里,红色对应red中英文基本没有异议,因此“红豆”可以直译为“红色的豆子red beans”或者“红色的浆果red berries”。当然,在直译时要注意有些相同颜色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比如,在上文中提到过的“红茶”切不可直接翻译为“red tea”。但是,当语境需要时也可以按照中文的表达来直译。看下文的例子:

(前略)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后略)

Do you not see the mirrors bright in chambers high,

Grieve oer your snow-white hair though once it was silk-black? (by Xu Yuanchong)

比如中文的“白发”在现代英语中相应的颜色为“grey hair”,但是在李白的《将进酒》一诗中,许渊冲还是将其翻译成了“snow-white”,看似不合理,其实是为了与后面的“青丝”即“silk-black”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white与black的同时出现能提醒译文读者相关的背景知识,对于黄种人而言,黑发变成白发是代表衰老的正常生理现象。

实义颜色词有时具有一词多义,比如“青”色。上文中出现的多次“青”其实代表不同的颜色。比如杜甫的《绝句》里“青天”的“青”其实是蓝色blue,李白的《将进酒》里“青丝”的“青”应该是黑色black。而青的本意是“象物生时色也”,当然也可以代表绿色。如《古诗十九首——其二》中: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牍。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细手。(下略)

Green, green, the riverside grass,

Fair, fair the embowered lass.

White, white, from the window she sees

Lush, lush, the gardens willow trees.

In rosy, rosy dress she stands;

She puts forth slender, slender hands. (by Xu Yuanchong)

從许渊冲的翻译中可以看到,绿色的青草地在河边绵延,园子里的柳树郁郁葱葱。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草应该是绿色的green。有意思的是,庞德对这首诗也有一个翻译版本,但是却将其变为blue:

Blue, blue is the grass about the river

And the willow have overfilled the closer garden.

And within, the mistress, in the midmost of her youth,

White, white of face, hesitates, passing the door,

Slender, she puts forth a slender hand. (by Ezra Poud)

在李白的《送友人》中,两人对青色的理解也不同。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Green mountains bar the northern sky;

White water girds the eastern town.

Here is the place to say good-bye,

Youll drift out, lonely thistle down.

Like floating cloud youd float away;

With parting day Ill part from you.

We wave and you start on your way;

Your horse still neighs, “Adieu, adieu!”(by Xu Yuanchong)

“青山”、“白水”是典型的中国山水画的手法,李白运用“青”与“白”两种颜色描绘出了送别这一情景的背景画面。同时,“青山”与“白水”也象征着朋友之间深厚而长久的友情。在这样的画面中,许渊冲将“青”翻译成了“green”,庞德的翻译版本仍是将“青”译成blue:

Blue mountains to the north of the walls,

White river winding about them;

Here we must make separation

And go out through a thousand miles of dead grass.

Mind like a floating wide cloud,

unset like the parting of old acquaintance。

Who bow over their clasped hands at a distance.

Our horses neigh to each other as we are departing.(by Ezra Poud)

笔者看来,恐怕还是用green来指代“青”更为恰当,因为所谓的“青山”就是指长满了绿色植物的山,要是译成blue,恐怕译文读者更加难以理解。其他译者也持类似看法,比如翟理斯也是译成green:

Green grows the grass upon the bank,

The willow-shoots are long and lank.

A lady in a glistening gown

Opens the casement and looks down.

The roses on her cheek blush bright

Her rounded arm is dazzling white; (by Herbert A. Giles)

二、修辞颜色词的翻译

古诗中有的表达颜色的词汇是做引申或代指之用。这类带修辞的颜色词在翻译的时候不能靠直译,更重要的是点出其所代表的文化意象,因而多采用意译。这些颜色词常常用在女性身上,来描述女性的美丽,因此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将其代表的意象呈现给译文读者。以描写女性容貌之美最成功的作品之一《长恨歌》为例: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下略)

The beauty-loving monarch longed year after year

To find a beautiful lady without peer.

A maiden of the Yangs to womanhood just grown,

In inner chambers bred, to the world was unknown.

Endowed with natural beauty too hard to hide,

One day she stood selected for the monarchs side.

Turning her head, she smiled so sweet and full of grace

That she outshone in six palaces the fairest face. (by Xu Yuanchong)

白居易用了一个词“颜色”,这是各种色彩的总称,但不指色彩,而代指女人的姿色,“无颜色”不能直白的翻译成colorless。杨贵妃倾国倾城的美貌是由其他美女衬托出来的,因而这句话通过意译解释成,她比六座宫殿最漂亮的美人更加美丽。

再看一首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Rejuvenated, my fiery zeal I display:

Left hand leashing a yellow hound,

On the right wrist a falcon gray.

A thousand silk-capped and sable-coated horsemen sweep

Across the rising ground

And hillocks steep.

Townspeople come out of the city gate

To watch the tiger-hunting magistrate. (by Xu Yuanchong)

这首词中“黄”和“苍”显然不是指两种颜色,而是以颜色代指黄狗和苍鹰,这从词牌名“出猎”两个字能明白。所以在翻译成英文时,许渊冲将这两个颜色词所承载的含义用“a yellow hound”和“a falcon gray”解释给译文读者。

三、结论

中国古诗中有形形色色运用颜色的词汇,有的确实描述色彩,有的用来作修辞手法。在古诗英译过程中,应该先将这两类颜色词区分开来,再分别以直译和意译的手法进行处理。在忠实表达原意的同时,尽量还原诗歌所描述的意象,是译者的不断追求。

参考文献:

[1]许渊冲.唐宋词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1.

[2]许渊冲.宋词三百首[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

[3]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从翻译规范论看许渊冲古诗词英译 篇7

1 图里的翻译规范论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 翻译规范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质的飞跃。描述翻译研究逐渐比规定性研究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 其研究单位从句子扩展到了整个文本和超越文本的一些元素中去。翻译规范理论的中心任务是通过描述性的研究和翻译规范的运用去总结出一些实用的翻译理论体系。这是翻译研究的新方向, 大大的拓宽了翻译研究领域的视野。图里, 切斯特曼, 诺德, 赫尔曼和其他的学者对翻译规范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 图里所提出的翻译规范理论对翻译的描述性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指出在翻译实践中有三大规范在指导和制约着译者的翻译实践。首先是预备规范, 它包括译者所使用的翻译方针, 还有翻译的直接性。其次是初始规范, 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倾向于源语还是译入语的总体倾向。最后是操作规范, 主要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语言篇章上所做的抉择。它包括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下文主要从这三大规范入手去研究许渊冲英译汉语古诗的过程, 以及他在翻译过程中所作出的抉择。

2 预备规范

预备规范涉及两方面:一是翻译方针, 即在特定的文化语言和时期内, 影响译者选择原文文本的因素。二是翻译的直接性, 即在翻译过程中是否有中介语言的干扰。

2.1 翻译方针

2.1.1 社会与文化背景

众所周知,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对外开放, 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学作品, 尤其是那些来自美国和西方的作品向世界各国宣扬着他们本国文化, 这是一种文化霸权行为。而在许渊冲看来, 中国古典诗歌应该走出去与外国读者的交流, 让他们了解更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学的知识。但这是相当困难的, 因为中外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 翻译成英文的诗歌能否保留中文原诗的韵味是个很大的问题。但是, 任何困难都击败不了许渊冲, 因为他喜欢挑战, 热爱古典文学, 有信心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他毕生致力于把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成英语和法语。

2.1.2 许渊冲个人的审美倾向

许渊冲认为, 文化不能被简单地定义为优等或劣等。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 历史和其他因素, 不同语言和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缺点。如果在一个文化的优点, 可以传送翻译成另一种文化, 这两种文化将互相受益, 并逐步得到改善和发展, 这对双方都是有益的。当提到诗歌翻译, 许渊冲认为, 中国的诗歌有着简洁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的, 这对于英语诗歌来说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表达上都是有可供借鉴之处的。许渊冲的审美观对他的诗歌翻译有很大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古诗翻译的"三美论"包括意美、音美、形美,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许渊冲把翻译诗歌当做为一种表达美传递美的一种形式。

2.2 翻译的直接性

预备规范的第二个主要因素是翻译的直接性。它指的是做翻译时是否要通过中间语言 (如芬兰语译成希腊要通过英语) 。间接翻译有时候可能会产生与原来的版本完全不同的内容。造成间接翻译的原因有许多。有的是由于一些历史或政治的原因, 在一些特殊时期内不拥有源文本, 另一个主要因素是译者缺乏处理源语言的能力。在间接翻译时将不可避免地扭曲的源文本, 或者至少, 它的意义和形式会与源文本有不同之处。由于许渊冲教授自幼便对英语有极大的兴趣, 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使其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得心应手。

3 初始规范

初始规范是指译者在翻译时所做的大体上选择。因此, 译者可以选择遵循源文本中的规范或者是目标语文化或语言的规范。如果是倾向于源文本规范, 那么译文便是充足的;如果是以目标文化规范为准, 那么译文将是可以接受的。充足性和可接受性这两极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因为从来没有翻译是完全足够的, 或者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应该做一些调整。

3.1 中国古诗的特点

中国古典诗词的最独特的特点是它的韵律。通常是由汉语的四个声调来显示。它的韵律, 使中国古典诗词达到音美的特征。中国古典诗的第二个特点是严格的形式。可以通常分为:五言诗, 七言绝句和其他形式。如果没有适当的形式, 诗人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此外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无与伦比的。在表达诗人独特的视角观察, 事物的独特个性, 以及诗人独特的诗意情怀, 没有什么其他形式的文字能与之匹敌。比如说当我们提起月亮, 总是能勾起我们的思乡之情, 因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Looking up, I found the moon bright;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或者说我们提到扬州, 总是能联想到一个非常繁华的大都市。这都是古诗所给我们营造的特定的意象。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 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翻译工作, 传达的意思的诗句以及形式美。

3.2 许渊冲的翻译目的

翻译文学作品不及时要达到理解与被理解, 也要创造出令人愉悦的感觉。据许渊冲所认为, 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达到“三之”—“知之”, “好之”和“乐之”。

“知之”是指尽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使目的语读者了解语篇内容。“好之”是指译者被源文本吸引而急于把文本翻译成其他语言, 使读者享受阅读的乐趣。“乐之”是翻译的最高水平, 这意味着翻译作品对目标读者产生的的影响与源文本读者一样。也就是说, 译者应该首先使他的读者了解他的翻译, 这是一个翻译的基本要求。这是不够的, 他应该进一步使读者享受阅读译文, 然后让他们喜爱阅翻译本, 这是最高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个要求, 译者必须充分发挥自己在目的语方面的造诣和应用各种翻译策略, 如具体化, 均衡化和其他的一些策略。从上述讨论,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比起对原文的忠实, 许渊冲所翻译的中国古典诗词更注重于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以张祜的“河满子”为例。

河满子

张祜

故国三千里,

深宫二十年。

一声河满子,

双泪落君前。

Xu Yuanchong’s version:

The Swan Song

Homesick a thousands miles away,

Shut in deep palace twenty years.

Singing the dying swan’s sweet lay,

O how can she hold back her tears!

《河满子》是当时广为流传的一种歌曲。这首诗主要介绍宫女在皇宫的思乡之情。“河满子”作为一个标志, 指的是她的家乡。所以当她听见有人在唱这首歌时她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如果许这首歌曲的名字直接翻译, 外国读者可能会无法理解, 除非有一个注释说明这是一首歌的名字。为了保持诗歌形式美, 许将它翻译成“dying swan’s sweet lay”。这个译文可以很容易地被目标语读者所理解, 因为在西方文化中, 天鹅之死就代表着悲伤之情。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Xu Yuanchong’s version:

Moored at Melon Islet

A river severs Northern shore and Southern land;

Between my home and me but a few mountains stand.

The vernal wind has greened the Southern shore again.

When will the moon shine bright on my return?O when?

在这首诗中, “京口”, “瓜州”, “钟山”是中国古代的地名。如果将这些地名直译, 也会给读者的理解造成困难, 所以徐翻译为:”Northern shore”, ”Southern land”, “my home”。从这三个只显示大略方位而不显出具体地名的词, 给读者营造出一副非常清晰的方向图。

4 操作规范

4.1 母体规范

在图里的规范论中, 操作规范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运用的翻译策略与技巧。其中所包含的母体规范涉及翻译文本的完整性, 包括文本的删减与重置, 文本分割增删, 以及增加脚注。许渊冲的中国古典诗词英译大致上还是遵照原来的形式。中国的古典诗词是由不同的句子构成, 有时侯上下两句话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意义。所以为了使译文的意思表达更为有力简洁, 其在翻译时会调整句子顺序, 并结合成一句简短的句子。以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为例: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Xu Yuanchong’s version:

The Cicada Heard in Prison

Of autumn the cicada sings;

In prison I’m worn out with care.

How can I bear its blue-black which remind me of my grey hair?

Heavy with dew, it can not fly;

Drowned in the wind, its song’s not heard.

Who would believe its spirit high?

Could I express my grief in word?

在这首诗中有8个句, 而翻译版本仅7个句。徐在翻译时把这句“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合并成了”How can I bear its blue-black which remind me of my grey hair?”。这两句话表明了在监狱里失去自由诗人而黯然神伤的情形。翻译时把这两句结合在一起, 并以疑问语气结尾, 更突出了作者的伤感之情。

4.2 篇章—语言规范

操控规范中还包含着一个篇章—语言规范。它主要是指译者在具体的字词层面上的选择。中国古典诗歌有各种不同的独特的特点, 最首要的一点就是押韵。

晓征

戚继光

霜溪曲曲转旌旗,

几许沙鸥睡未知。

笳鼓声高寒吹气,

深山惊杀老阇黎。

Xu Yuanchong’s version:

March at Dawn

Our banners undulate along the winding stream,

Without disturbing the riverside birds from their dream.

Suddenly we beat drums and how our bugles shrill,

To startle even the deaf old monk beyond the hill.

为了实现音美, 诗人总是在每个句子的结尾押韵。从这首《晓征》中, 我们可以看到前三句里的“旗”, “知”和“气”是押韵的。在徐的翻译版本中, “stream”和“dream”, “shrill”和“hill”是两对押韵的词。纵观许渊冲的翻译,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不管原诗押韵与否, 为了达到音美, 他都会尽量使自己的译文押韵。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娟。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己惘然。

Xu Yuanchong’s version:

The Sad Zither

Why should the zither sad have fifty strings?

Each string, each strain evokes but vanished springs;

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

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

In moonlit pearls see tears in mermaid's eyes;

From sunburnt emerals let vapor rise!

Such feelings cannot be recalled again;

It seemed lin-lost e'en when it was felt again.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会出现大量文化负载词, 它是表达诗人感情的一种最简短的方式, 中国读者对此很熟悉。然而由于文化间的差异, 太复杂的文化负载词会很难被外国读者理解。因此译者要采取不同的翻译方式。在这首诗中“庄生”, “望帝”, “沧海”都是特定文化负载词, 在翻译时是困难的, 因为英语语言有没有这样的意象。为了实现目标读者的理解, 许在翻译此诗时, 把这些词都给删去了, 使译诗变得更加通俗易懂。

5 结论

此论文尝试从图里的规范理论来研究许渊冲英译中国古典诗歌。分别从预备规范, 初始规范, 和操作规范这三大规范入手去研究许渊冲英译汉语古诗的过程, 以及他在翻译过程中所作出的抉择。这给古诗英译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突破了以往研究仅仅局限于源文本和目的语文本之间的比较的局限。从而使读者对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并为广大的中国译者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指导。

参考文献

[1]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New York:Routledge, 2001.

[2]Toury, Gideon.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陈红梅.从译者主体性及翻译规范角度看许渊冲中国古典诗词翻译[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 2008.

[4]许渊冲.中国古诗词六百首中、英对照[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1994.

[5]赵宁.Gideon Toury翻译规范论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3) :216-219.

我国古诗词中的茶文化英译策略 篇8

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受到越来越多外国人的喜爱, 其中我国古诗词作为茶文化的精华, 中国古诗词的英译, 对于传播和弘扬我国茶文化和诗词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 中国文化和欧美等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进行古诗词翻译时不能采用基本对应的方式进行翻译, 那将会破坏诗句的整体意境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在进行古诗词中茶文化英译时, 应该掌握一定的规律、原则和策略, 具体如下文所示。因此, 文章针对我国古诗词中茶文化英译策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我国古诗词中的茶文化分析

古代文人骚客多为关心国家社稷的有志之士, 在这些有志之士中君子占据很大比例, 君子所好之物, 多为茶。为何君子都喜好品茶, 主要是由于茶味甘苦, 细细品来又能够感受一种沁人心脾的香气, 这些关心国家社稷的君子, 虽然身处贫困、清苦, 但是依然关心国家, 以茶之清表达自身的安贫乐道。同时, 茶之清洁不可污, 茶的高尚品德与精神实质, 成为许多文人墨客抒发自己情怀的实物, 关于茶文化的古诗词曲众多, 例如, 《题德玄上人院》 (杜荀鹤) , 作者认为茶和禅在精神方面存在许多共通之处, 在饮茶、品茗时能够想起某些禅理, 因此, 留下了“罢定磐敲松罅月, 解眠茶煮石根泉”的动人诗句;《人月圆·山中书事》 (张可久) ,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 春水煎茶”, 作者纵情山水, 在大自然中唯以茶、酒为伴, 当功名利禄一切化为尘土时, 而大自然却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变化, 表达了作者想要纵情大自然的决心, 借茶表达自己的思想;《咏茶》 (苏轼) , “争新买宠各出意, 今年斗品充贡茶。吾君所乏岂此物, 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 可怜亦进姚黄花!”作者非常喜爱茶, 并且将茶作为休闲生活的标志, 是称诚挚友谊的纽带, 是困顿仕途中的慰藉, 而上述诗句则以进贡茶与牡丹两事折射了现实的残酷, 有借古讽今的意味, 同时也体现了苏轼同情人民和敢于批判时政的思想。

3 我国古诗词中茶文化英译的有效策略分析

3.1 点染相结合。中国古诗词中, 许多词人喜欢采用点染相结合的方式, 点笔从正面勾勒出诗词的情感主线, 染笔从侧面烘托诗词的环境氛围, 采用点染相结合方式的有《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该句道出作者的离别之情,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上两句的意染, 点染的有效结合, 更能够抒发作者的离别愁苦, 点染之间不能存在其他间隔语, 如果存在间隔语, 将会影响整首词意境的表达, 由此可见点染结合的重要性。在翻译茶文化词时, 也应该采用点染相结合的方式, 以此准确地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完全表达出来, 以《折桂令》 (周德清) 为例:

折桂令

周德清

倚蓬窗无语嗟呀,

七件儿全无,

做甚么人家?

柴似灵芝,

油如甘露,

米若丹砂。

酱瓮儿恰才亏磬撒,

盐瓶儿又告消乏。

茶也无多,

醋也无多。

七件事尚且艰难,

怎生教我折柳攀花?

该小令中包含了众多俚语, 口语化非常严重, 在进行翻译时, 在保留原文的点染相结合的特点上, “以俚译俚”, 在翻译盐“瓶儿又告消乏。茶也无多”时, 也用了英语的口语, 翻译为“The salt bottle is empty, you see, There's no more tea”, 这样保留了原文的口语基调, 读者在阅读该译文时如读白话, 更加显得自然和亲切, 该种翻译风格也符合作者的创作风格, 即“俗而不俗、文而不文”, 这种保持了原文特点的翻译策略, 更加丝丝入扣、妙趣横生。

3.2 意象译文。意象在中国古诗词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并且已经成为诗歌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象的应用为传递诗歌的意境提供了便利。所谓“诗无达诂”, 意思是诗歌自身具有全息性、不确定性, 在翻译时不能够根据诗歌的字面意思进行直译, 而是应该根据诗歌的意象, 在具体的语境中界定诗歌的意象, 在茶文化古诗词的英译中也应如是, 以《过山农家》 (顾况) 为例: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

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

却喜晒谷天晴。

在该诗中, 茶文化意象用“焙茶烟暗”表示, 英译为“Don't hate the cloudy smoke from the baked tea”, 表示农民好爽、淳朴的性格, 采用意象的形式不用直接描述, 赋予了该诗一种自然、质朴的气质。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 如果采用直译的方式, 译者的文化差异会增加读者的理解难度, 采用将意象清晰化的方式, 用焙茶时的烟熏代替焙茶, 以阵阵的茶烟来表述焙茶这件事, 这样能够赋予该诗一种自然的茶境, 同时还能够准确、完善的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3.3 化解茶事。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转换语言符号, 而是根据原文的意思进行的再创造。因此, 在进行翻译时应该对原文的语气、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理解, 基于此描述, 并引申出原文想表达但未表达出的思想。文学翻译实际上是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统一, 词汇作为两种语言的基本元素, 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词汇, 有的词汇是对等的, 有的词汇是不对等的, 如果两种语言文化处于均势时, 则译文的结果相统一, 如果不统一, 应该尽可能的发挥翻译的优势, 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 尽可能的实现两者的均势和统一。以《红楼梦》中《冬夜即事》为例:

冬夜即事

梅魂竹梦已三更,

锦罽爽鸟衾睡未成。

松影一庭唯见鹤,

梨花满地不闻莺。

女奴翠袖诗怀冷,

公子金貂酒力轻。

却喜侍儿知试茗,

扫将新雪及时烹。

英译中用“knows how to make good tea”表示“知试茗”, 用“And gathers up fresh fallen snow to brew it”表示“扫将新雪及时烹”, 由译文可知翻译者深知我国传统茶事之精髓, 阐述了水在煮茶中的重要性, 正如《茶经》 (陆羽) 所述:“其水, 用山水上, 江水中, 井水下”, 即想要煮好茶, 首先应该选好水, 所谓“无水不可论茶也”, “雪水煮茶”来招待贾宝玉和林黛玉, 以雪水之清莹配茶之清神。“试茗”应该掌握好烹煮的火力, 这样才能够烹出好茶, 即译文“make good tea”。通过化解茶事, 能够妙趣横生的展现茶意境之美, 让外国读者能够在译文塑造的意境之中感受到剪剪凉风, 进而感受中国古诗词与茶文化之美。

3.4 忆苦思甜。

中国古诗词中许多都采用“化境”、“神似”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 因此, 在进行中国古诗词英译时, 应该秉承“事译事以诚”的态度, 基于高的主体修养目标, “信于原文、神似于原文”, 一方面将自己的审美价值、创作思想等引入到原文翻译中, 另一方面坚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即添加自己思想理念的同时, 尊重原文。也就是说, 译者的翻译、阐释以及创造需要受到原文的限制, 如带着镣铐的舞者。因此, 译者在翻译关于茶文化的古诗词时, 不仅应该对原文具有较深的理解, 还应该了解各种茶品、茶色以及茶味等的特征和含义, 始终坚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原则, 对我国古诗词进行翻译, 以《浣溪沙》 (纳兰性德) 为例: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词人的妻子卢氏早逝, 词人为了悼念自己的妻子而做了这首词, 西风、黄叶、残阳、人独立等, 都展现了词人悲凉的心情, 词人借酒消愁, 醉梦中仿佛看到伊人缓缓向自己走来, 并为自己拽和被褥, 由此可见词人对已故妻室的深切思念。词中“赌书消得泼茶香”一句借用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赌书泼茶”的典故, 英译为“O'er poems we argued, spilling the sweet tea”, 表示词人此时的心情与李清照思念丈夫赵明诚的心情相似, 虽然词人与妻室天人永隔, 但是情谊难忘, 茶性寒味苦, 但苦后却有余香, 因此, 在英译时用“sweet tea”翻译“茶香涩味”。遥想当时词人与妻子卢氏喜结连理, 一个姿容绝世, 一个才华横溢, 世间爱情之美、之甜无有甚者, 而当时两人的甜美, 与此时词人独立于世的凄凉产生了鲜明的对比。英译时“sweet”的应用, 使译文更加圆润, 并且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一词之别尽显译者功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茶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茶文化在古诗词中随处可见, 在英译古诗词时, 为了能够完美、准确的传递古诗词中所要表达的茶文化内涵以及意象, 译者应该从了解茶的家国茶风、茶会知音以及茶情韵味, 基于对整篇诗词的理解, 采用可是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 让外国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准确的理解中国古诗词中茶文化的意象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精神, 同时体会到茶的无限韵味。

参考文献

[1]施叶.中国诗词中的茶文化[J].青年文学家, 2013 (32) :35-36.

[2]赵晓乔.中国茶文化英译技巧探寻——《中国名茶品鉴》 (节选) 翻译实践报告[D].沈阳师范大学, 2014.

[3]贾玮品, 顾正阳.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英译之我见[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3 (4) :124-126.

古诗词英译 篇9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错误往往不是因为词语表达不当所造成的,而是因为错误的文化假背景所导致的。归根到底,翻译中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因为两种语言差异而造成的障碍。可见,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人能否互相沟通,不仅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意蕴的理解,唯有深刻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才能跨越语言鸿沟,达到相互的了解与沟通。

世界上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理解和思维方式,英汉两个民族也不例外,在观察、理解与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同一事物,往往因理解不同,而产生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由此可见,只有对不同民族在理解与思维上的差异作深入细致的了解,才能避免错译、误译,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修辞、语用与文化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修辞学是由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发展起来的,当时修辞学更适合称为修辞术,是指演说的艺术。

汉语中的最早的修辞一词出现在《易经》:“修辞立其诚”,是修饰文辞的意思。在中国古代,先秦就已经有了关于修辞的零星言论。例如庄子很重视寓言的效果;惠施十分重视比喻手法。两汉时期的学者曾激烈讨论《诗经》的基本修辞手法:赋、比、兴。魏晋之后,不少文学批评作品如各式各样的诗话、词话都有谈论修辞,例如刘勰的《文心雕龙》是首部提到“修辞”二字的意思和现代理解相同的作品,书内亦谈了不少修辞手法。而宋朝陈骙的《文则》则可视为第一部修辞学的专著。五四运动以后,修辞学摆脱了文学批评的范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语用学是研究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语言的使用,包括所产生的字面意义和蕴涵意义,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学科。语用学把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语言交际视为受各种社会规约制导的社会行为,言语行为的意义即话语的意义要通过语境才能解释和确定。其基本问题是:语言怎样被用以交际,它是研究特定语境中的话语生成与话语理解,因此它离不开语言使用的语境因素,即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交际对象,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交际。

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由于人类生理构成的一致和自然环境的大致相同,不同文化之间会有重叠,因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而各民族所处的小环境,如生态环境、物质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宗教文化环境等的不尽相同,产生了语言文化的差异。文化上的差异有时甚至到了不可理解、不可沟通的地步。

何自然指出:“汉英两种语言不但语言系统及结构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也有诸多不同,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文化上的差异往往会导致语用障碍和语用失误。而修辞是和语用、语境联系在一起的。修辞研究的不是自然意义而是非自然意义,不是句子意义而是话语意义。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往往会出现误解、错解等情况。而古汉语诗词的英译在传递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跨文化的交际。

三、汉英修辞语用文化差异

1. 词汇修辞的语用文化差异

每一种语言都有所谓的“词汇空缺”。“这类词是和说那种语言的人的文化背景有关的,是代表那种独特文化产生出来的东西的概念。另一种文化没有这种东西,于是也就没有对应词”(邵志洪,1997)。如汉语中的“青花瓷”“磕头”“胡同”等词语含有汉民族特殊文化传统的信息,在其他语言中是没有的,因此无从进行文化内涵的比较,只有通过加注释的方式或解释的方式才能介绍给异国。古诗词英译时就必须考虑到这个因素。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英译为“The moon has her dark andlight, her phases of fullness and waning./Never is seen perfection in things that die./Yet would I crave one solitary boon:/Long be we linked with light of the fair moon/Over large leagues of distance, thou and I.”(刘宓庆,2005)。此处的“婵娟”一词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局限词语,在翻译时没有出现“婵娟”一词,而是通过解释的方法自然地传达了原诗的意境,也有效地发挥了该诗句的语用意义。

又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清迷浩淼的吴江夜雨图,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在萧萧风雨中,怀着重重别绪的诗人通过托朋友给洛阳亲友带口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自己仍然坚持操守,仍然有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这一心志在诗的末句中得以全然体现:清如玉壶冰。因此译文应增添出诗人借“玉壶”和“冰”所表明的心绪。译文如下:Along the river that merged with acold rain/We entered the Wu city late at night./Early at daybreak I bid you farewell,/With only the lone Chu Mountain in sight./I my kinsfolk in Luoyang should feel concerned,/Please tell them for my part,/Like a piece of ice in a crystal vessel./Fore’er aloof and pure remains my heart.(张廷深等,1991)译文中把“冰心玉壶”译为Fore’er aloof and pure remains my heart,使具体物象的比喻意明朗化,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也能了解诗人的内心独白,从而更加清晰地理解原诗所要传达的语用意义。

2. 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体现的语用文化差异

中国人重形象思维也称具象思维。具象思维由类比、比喻、象征等思维方式组成,都以经验和具象为基础,借助于某种物的具体形象或原理,来阐明特定的概念、情感和意向。而西方人重逻辑思维(徐鹏等,2007)。西方人根据亚里思多德的原理建立了一套逻辑体系,努力探索事物的规律,在认识上由感觉、知觉、表象的感性阶段上升到概念、判断、推理的理性阶段。西方人爱用的归纳法和演绎法即是逻辑思维的体现。如在翻译唐代孟郊的诗《游子吟》时这种思维的差异即可体现出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W.Bynner的英译是:Her mind fearingthat his return would be delayed and delayed./Who says that the heart of an inch-long plant/Can requite the radiance of ful Spring?/The thread from a fond mother’s hand/Is now in the jacke of her absent son./As his departure came near, closer and closer was the stitching.显然W.Bynner在他的英译中将原诗词的思维顺序打乱,应该说打乱后的思维顺序更加符合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从而也更加易于被西方人所理解和接受,因此也达到了该诗歌所传递的诉说母子离情的语用效果。

3. 宗教信仰与历史典故所体现的语用文化差异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纯粹的艺术,是思维表达的最高形式,它的语言程度是文学性最高的。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形神兼备,诗歌是诗人给读者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手段,具有指向性。指向性的基本目的就是将语篇的基本信息传递给读者,而这种指向性即诗歌的语用意义。要在英译诗歌时传达原诗的语用意义,翻译时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就会体现出来。

历史典故都是具有浓郁民族文化色彩的语言成分,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之中,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也是翻译过程中导致理解障碍的原因之一,只有深入研究、对比、理解两种语言的各自历史社会背景及表达上的差异,才能摆脱理解障碍造成的困境,只有深刻了解东西方文化个性的差异,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内涵,才能避免错译、误译,使翻译真正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如杜牧的《过华清宫》一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读者当然会理解“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故事,但在英译时西方读者未必了解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因此在翻译时就应该将这段历史故事说明清楚,因此有了以下译文:Viewed from Chang’an, Mount Li is covered with brocages,/The palace gates on tops opeded one after another./At a steed raising red dust the imperial concubine smiled;/How many horses bringing her Litchi fruit died at full gallop!(顾正阳,2006)译文的最后一句提供的讯息解释了原诗的意义所在:皇帝为了博得妃子一笑,不惜动用多少财力和人力,害死了多少性命。这样的译文就解释了历史典故,充分体现了汉英理解中的文化差异并在译文中将其化解,使译文意义更加流畅易懂又不失原文的美感。

三、结语

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人能否互相沟通,不仅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意蕴的理解,唯有深刻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才能跨越语言鸿沟。古诗词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加快了国际间的交流,使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尤金·奈达说过:“就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译者的双文化功底甚至比双语言功底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起作用的文化语境中才富有意义。”可见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只有加强对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体会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做好汉英修辞语用对比研究才能在古诗词翻译中体现其语用意义,传达出原诗词的真正意境。

摘要:由于世界是一个整体, 这决定了人类众多的语言之间具有某些相似性, 因而不同语言之间就存在着相互沟通交流的基础, 存在着可供参考的意义。正是由于该意义的存在, 不同语言之间的所指意义形象、思维方式、思维形象的异同会造成语言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 只有重视文化内涵, 才能克服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障碍, 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本文着重从词义的理解、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等三个方面讨论古诗词英译中的英汉修辞语用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古诗词英译,汉英修辞语用,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1993.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

[4]邵志洪.英汉语研究与对比.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5]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6]张廷深等.唐诗一百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7]徐鹏等.修辞和语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古诗词英译 篇10

翻译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谢天振在《译介学》中说:“罗马人从公元前三世纪起便开始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这个活动从一开始起就带有明显的文学性质”, 最具代表性的早期翻译作品是被译为拉丁文的荷马史诗《奥德赛》。中西方大规模的翻译高潮分别始于对佛经及圣经的翻译, 宗教典籍毫无争议地具有优秀文学作品的特质, 由此可见, 翻译乃至翻译理论的发展与文学作品的创作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说文艺学派, 古罗马时期的翻译理论第一人西塞罗除了提出意译代替直译以外, 还主张译作超过原作、译者高于作者, 他认为“翻译也是文学创作”。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语言学家多雷提出了翻译的五个原则, 其中之一是要求译文在风格上应与原文保持一致, 并且要讲究自然流畅, 给读者美的享受, 多雷在欧洲第一次真正提出了翻译艺术的理论。到了近代, 翻译理论开始百花齐放, 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桂冠诗人德莱顿, 他认为译者必须具备高超的鉴赏力和表现力, 并明确提出了“翻译是艺术”的观点, “这在英国翻译史上还是第一次”。俄国作家兼翻译家丘科夫斯基更是提出了“翻译是一种崇高的艺术”的观点。

与文艺学派相对应的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当然崇尚把翻译用语言学的理论规范化, 把翻译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 但其中不乏有人承认翻译的艺术性, 尤其是文学翻译的艺术性。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指出翻译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之后强调说明“那些认为翻译非艺术的人并未透彻地研究它, 他们无法欣赏任何一流的文学翻译作品中那不可或缺的艺术感”。

相较西方, 中国从古代的佛经翻译开始, 虽然涌现了许多杰出的翻译实践家, 但理论的发展却相对较晚, 从古代玄奘的“既须求实, 又须喻俗”, 到现代严复的“信达雅”, 大多都是对翻译标准或技巧的阐释, 而鲜有人从哲学的高度来揭示翻译。张今在其理论著作《文学翻译原理》一书中从哲学的视角讨论了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再次证明“文学翻译是艺术”。许钧也提到了翻译的创造性, “在翻译界流行的`翻译是艺术'之说, 所强调的正是翻译的创造性”。

无论是坚持把翻译当作艺术的文艺学派, 还是主张翻译研究应该更科学化的语言学派, 或是国内由长期的翻译实践而总结出理论精髓的实践派, 尽管在翻译标准、翻译原则、研究方法等诸多方面各有差异, 但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文学翻译无可争辩是一门艺术, 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部艺术品, 那么译者的翻译过程就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 原作、译作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艺术体验都为文学翻译深深刻上了艺术的烙印。

二、诗歌翻译与翻译美学

诗歌用最精炼的文字、最精妙的语言向人们展示着文学的美、艺术的美, 正是因其不容拖沓的特质, 对它的翻译成为文学翻译中一项极其艰难的任务, 所以曾一度出现了“诗歌不可译”的论调, 但是巴斯奈特的《种子移植》一文对诗歌的可译性提供了支持, 她说“译诗者的任务是拆散诗人原始的语言材料, 然后在新的语言中重组符号。译诗者的任务不是复制原作, 而是创作一个相似的文本

无论是以诗译诗, 还是以散文译诗, 译诗都是一种艺术创作, 译作也被期待拥有和原诗一样的艺术表现手法, 译作应达到和原诗同等的美。许钧根据皮埃尔的符号学将翻译分为三个层次, 即“思维层次”、“语义层次”和“审美层次”, 他说“一首诗之所以称得上诗, 是因为它有`诗意', 而这种诗意指的正是`诗给人的强烈美感'……审美层次构成了文学翻译的最高且关键的一个层次”, 因此诗歌翻译便与“美”结下了不解之缘, 译作是否传达了原诗的各项美的指标即成为评判其优劣的有效标准, 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的特点使翻译与美学的联姻成为必然, 于是便产生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视角———翻译美学。

“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 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 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这是一些学者对翻译美学的解读。有人曾说“德国人发现美学, 中国人创造美学, 法国人欣赏美学”, 尽管西方早期译论也有美学渊源, “但从总体上、从历史渊源上来说, 美学对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对中国译论影响之深则是世所罕见的, 也是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文化无法比拟的”。提到我国当代翻译美学理论, 两位学者的名字首当其冲。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导论》从哲学的高度阐释了翻译美学, 在理论上给人以启发;毛荣贵先生的《翻译美学》则用更深入浅出的语言给人以实践上的指引。

文学翻译的实践促成了翻译与美学的理论结合, 反过来翻译美学理论的发展使得文学翻译尤其是译诗更加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刘重德先生提到“译者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对原诗思想的传达, 而应该争取再现原诗的美”, 更有研究者大胆地提出了“翻译美学———诗歌翻译的出路”这一观点, 可见“译诗”与“翻译美学”已成为一双连理枝, 二者彼此依存共生共长。

三、汉语古诗词英译与许渊冲翻译理论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 古诗词无疑是这灿烂文化中一块最厚重的瑰宝, 从诗经的“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到楚辞的“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从唐诗的“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到宋词的“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诸多千古名句被国人世代传诵这块文化瑰宝在陶冶国人的同时, 也先后被国内外学者译成各种语言而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汉语古诗词的翻译成为中国古典文学走向世界的一扇窗口。

“中国古诗英译的最早作品是1871年英国传教士里雅各翻译的TheChineseClassics”, 海外译者对我国古诗的英译作品中尤以意象派诗人庞德的《华夏集》最为著名。为了将祖国的灿烂文化介绍给世界, 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中国各个时期的翻译家们也创作了相当丰富的汉语古诗词译作。随着汉语古诗词英译作品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质量的不断提高, 很多学者开始研究汉语古诗词英译理论并有所突破, 其中有一人不能不提, 即是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 他的译作中有汉英互译、汉法互译, 已经累计出版书籍60多本, 汉语古诗词英译作品数千首, 他的名片上赫然印着“书销中外六十本, 诗译英法惟一人”, 他的译作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属上乘, 他总结出的翻译理论更是被许多诗词翻译爱好者奉为圭臬。“美化之艺术, 创优似竞赛”, 这十字箴言是他通过多年的翻译实践总结出的文学翻译理论, 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他在《翻译的艺术》一书中解释说“我把鲁迅、林语堂、茅盾提到的`美'字, 钱钟书提到的`化'字, 胡适赞成的`乐之'中的`之'字, 朱光潜`艺术论'中的`艺术'二字, 合成`美化之艺术'五个字, 作为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小结, 又加上郭沫若主张的`创作论'中的`创'字, 我自己提出的`优化论'中的`优'字, 傅雷`神似说'中的`似'字, 再把叶君健说的`竞争'升华为`竞赛', 又合成为`创优似竞赛'五个字, 作为补充”。由此可见, 许老这简简单单十个字, 却包含了千万句语言!从此十字我们也能够斗胆管中窥豹, 他的翻译观是以“美”字为先导为指引的, 这也就与前文中所阐述的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及其衍生出的翻译美学视角不谋而合。许渊冲所指的“美”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三美”, 即“意美, 音美, 形美”, 许渊冲用他的“三美”论指导其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的实践, 使其诗歌翻译作品为广大中外读者接受并欣赏, 他的“三美”论为诗词翻译爱好者指明了实践的方向, 也为翻译理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 在中国文学翻译理论的发展进程中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摘要: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使翻译理论与美学的联姻成为必然, 诗歌作为文学的精髓, 要求其译作具有美感, 汉语古诗词的诸多特性更使得翻译美学成为指导其英译实践的理论支柱。

关键词:文学翻译,诗歌翻译,翻译美学,汉语古诗词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译学辞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刘宓庆.关于中国翻译理论的美学思考[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5 (1) .

[3]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古诗词英译】相关文章:

论古诗英译的再创造性05-03

小议诗词英译的“三美”体现09-12

古诗描写月亮的古诗08-12

古诗词范文05-23

一古诗词04-09

古诗词教学04-24

“劝学”古诗词04-25

古诗词反思04-27

古诗词翻译04-27

古诗词应用05-08

上一篇:多样性混交造林下一篇:高企业认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