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

2024-05-04

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精选十篇)

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我院2010年9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50例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病人随机分为常规组与改良组, 每组25人。常规组:男性14例, 女性11例, 年龄为32~83, 平均年龄 (56±8.2) 岁, 右侧10例, 左侧11例, 双侧4例;改良组:男性16例, 女性9例, 年龄为34~99岁, 平均年龄 (54±6.2) 岁, 右侧9例, 左侧13例, 双侧3例。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患者持站立姿态, 使曲张静脉变的明显, 使用彩色笔绘出曲张静脉和功能缺陷支静脉纹路;在腹股沟处沿着大隐静脉主干路径切开3~4cm, 显露出大隐静脉, 结扎并切断大隐静脉主干;由大隐静脉主干近端向远端插入一次性大隐静脉剥脱器至膝上位置, 将大隐静脉主干剥脱, 缝合并用绷带讲伤口包扎好。

1.2.2 改良组

在对患者进行对照组中常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的同时, 对膝下大隐静脉才去分段切口进行剥脱并对小腿处的的静脉曲张位置切开0.5cm的切口, 找到分支曲张静脉并对其进行结扎。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治愈率, 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过程中出血量进行统计分析, 比较两种方法治疗方法之间存在的差异。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患者接受治疗之后, 静脉曲张的现象得到明显控制, 临床症状逐渐消失, 血液循环恢复正常;好转:在接受上述治疗之后, 患者静脉曲张的现象有所改善, 临床病症与治疗相比, 有明显的改善;无效:在治疗前后, 患者症状均无明显改善, 甚至有加重的倾向。总有效率=治疗显效率+治疗好转率。

1.5 统计学分析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比较

改良组患者各项指标都比对照组好, 组间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25例患者经过上述综合方式治疗后, 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其中治疗效果为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两组间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一般大隐静脉全长约为73cm左右, 官腔内的静脉瓣约有9~10, 通常两瓣相对呈现一种带状的不规则形状, 正常情况下, 可以保证患者血液的正常循环流动, 其中静脉壁软弱、静脉瓣缺陷以及浅静脉内压力不断升高, 这种现象是引起患者静脉曲张的最主要原因, 而大隐静脉高位这种现象主要与遗传有关, 由于患者静脉壁先天性存在缺陷。在患者后天成长过程中, 患者的血柱重力大隐静脉曲张是临床上常见的血管疾病, 在临床上关于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非常多样化, 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其中非手术治疗主要采用弹力袜压迫、硬化剂注射等, 但是, 传统的治疗方法很难达到非常理想的质量效果, 很多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 其复发生非常高,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和健康。

根据盛颂颂等人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中的研究显示[2]:在成年男性中发病率约为10%~15%, 成年女性中的发病率约为20%~25%[4]。从解剖学原理来说, 大隐静脉长度约78cm, 静脉强腔内约有10对静脉瓣, 正常情况下, 每对静脉瓣彼此呈口袋状, 能保确保血液回流至心脏。造成浅静脉曲张发病的重要原因有浅静脉内压力升高、静脉瓣缺陷以及静脉壁软, 而这些因素都是遗传决定的。任何能加大下肢静脉血压的的因素, 如长时间站立劳动、便秘、持续咳嗽等, 都会使静脉瓣膜承受的压力过度, 长此以往会造成瓣膜松弛、闭合不紧密, 使得静脉血反流[5,6]。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抽剥术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传统方法。但该方法存在较多缺点, 如手术创伤大, 手术过程中易造成大量出血, 且复发率较高[7,8]。随着现代医学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 通过微创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逐渐成为主流方法用。改良后的手术方法都是在基于大隐静脉的病理基础以及解剖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使用改良后的方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不但减小了手术创伤, 增加患者治疗的舒适感, 还降低了术后复发率, 降低了病人再次接受治疗的风险[9]。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上述治疗之后, 总有效率高达96.0%, 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0%, 且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患者好, 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 顺利出院。本文研究结果与王英杰等人关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加局部电凝术对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0]。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614~615

[2] 盛颂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上海医药, 2013;34 (2) :37~40

[3] 陈果.下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大隐静脉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 2010;8 (21) :122

[4] 徐永波, 褚海波.下肢静脉曲张外科治疗术式现状[J].实用医药杂志, 2008;25 (6) :741~742

[5] 段友良, 徐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对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0;13 (9) :742~744

[6] 鞠上, 杨博华, 曾绩娟, 等.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治疗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9;9 (4) :360~362

[7] 王春爱.腔镜下行大隐静脉剥脱术致皮下气肿1例报道[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8;15 (8) :571

[8] 时德, 赵渝.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治疗的再认识[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9;16 (6) :421~424

[9] 王明亮.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术后再行戴戒术病历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12;33 (11) :121~122

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 篇2

【关键词】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55-01

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在普外科属于常见病、多发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手术创伤大、时间长、术中出血多,术后恢复慢,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最新采用的腔内激光治疗术减轻患者的疼痛、出血少、手术切口小、恢复快等优点。可早期下地活动。我院于2011年10月在银北地区率先开展了大隐静脉曲张激光腔内治疗术(EVLT)至2013年10月收治102例。现护理体会如下。

1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02例,共114条肢体,女性58例,男性44例,年龄25-66岁,平均41岁,病程3-29年。所有患者均有下肢静脉曲张表现,久站出现肿胀[1]。9例患者小腿及踝部出现色素沉着,2例出现湿疹、溃疡,102例患者深静脉通畅。

1.2治疗方法 术前将大隐静脉曲张处进行标记后,在腹股沟下方,股动脉搏动处内侧,顺皮纹走行方向,做一约2cm的切口,找到大隐静脉主干及分支后,在大隐静脉入股静脉处结扎,切断主干及各分支,经内踝处以5F穿刺鞘,穿刺大隐静脉主干,在导丝引导下将导管植入大隐静脉近端,拔出导丝,经导管植入激光光纤,光纤连接激光治疗仪后,退出导管约1cm后,据大隐静脉曲张程度给予不同的激光功率[2],全程治疗大隐静脉主干,小腿段曲张分支,以穿刺针穿刺,引入激光光纤分别治疗后加压包扎,

1.3结果 102例患者均行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后恢复良好,4-10天痊愈出院,其中1例出现皮下肿胀,减压后症状消失,无并发症发生。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向患者讲解腔内激光术的方法和优点,如出血少、手术切口小、恢复快、疼痛轻等,减少其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手术。如腿部有合并症,需要抬高患肢,卧床休息,肿胀和炎症消退后可行手术治疗

2.1.2术前准备 术前要戒烟,查血常规,肝、肾功,出凝血功能,心电图,及多普勒超声血管检查,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禁做手术[3]。术前晚禁食、水、备皮,并在大隐静脉曲张的走向用龙胆紫标记。

2.2术后护理 2.2.1监测生命体征 连硬麻术后护理,卧床休息,去枕平卧、监测生命体征6小时,患肢抬高30°促进血液循环。

2.2.2观察患肢血运及切口情况 术后观察患肢远端皮肤的色泽、温度、有无肿胀及麻木感,摸足背动脉的波动了解末梢血液循环。观察切口、皮下有无出血、渗液。弹力绷带包扎不可过松容易引起血肿、再通等并发症,过紧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弹力绷带包扎4-5天后改穿弹力袜减压1-6个月。穿弹力袜的标准以能压瘪浅静脉而不影响动脉供血和深静脉回流为标准[4]。

2.2.3功能锻炼 术后当天6小时后嘱患者在床上活动脚趾做足背活动、屈趾、屈踝,每日4-6次,每次15分钟[5],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术后第一天可扶床栏下地活动,不宜久站。三个月内不能干重体力劳动,患肢要保暖。饮食要多吃含维生素粗纤维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少食胆固醇、脂肪高的食物。禁烟、禁酒。出院后6个月内随时复诊。

3讨论

下肢静脉曲張发病率高,传统的治疗方法手术创伤大、切口多,腔内激光治疗术出血少、手术切口小、恢复快,其机理为特定波长的激光,通过光热作用,在血管内,将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膜,气化、热凝,破坏静脉壁结构,全程诱导浅静脉血栓形成,使静脉血管闭塞、旷置,取得了同传统手术相同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叶志东,刘鹏,王非,等.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的思考与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0):755~756.

[2]张精勇.下肢静脉曲张血管内激光治疗术[J].临床外科杂志,2007,6(7):125.

[3]王春喜,韩丽娜,顾英等.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5,14(4),47.

[4] 汪莉.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全程阶段性健康指导[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2):46.

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 006年1 1月至2 01 2年4月我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241例 (292条肢体) 。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 明确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无血栓形成及反流。根据国际通用CEAP分级法, 用临床分级 (C) 1~6期进行分类:C1~2 (静脉曲张伴下肢酸胀乏力) 187条 (64.0%) ;C3 (静脉曲张同时有下肢水肿) 72条 (24.7%) ;C4 (伴有皮肤改变, 如色素沉着、湿疹或皮肤变硬, 脂肪硬化) 13条 (4.5%) ;C5 (溃疡已经愈合) 16条 (5.5%) ;C6 (活动性溃疡反复发作) 4条 (1.4%) 。其中男133例 (157条肢体) , 女108例 (135条肢体) ;年龄26~77岁, 平均4 8岁;病程3.5~4 0年, 平均1 3年。

1.2 手术方法

术前取站立位, 充分显露大、小隐静脉走行, 利用止血带仔细用甲紫 (龙胆紫) 溶液划线标记曲张静脉团块, 尤其是膝关节下方大隐静脉曲张属支所在部位。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于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做1~2cm斜切口, 找到大隐静脉主干后高位结扎, 对于术野内可见的5条属支给予结扎切断, 不必强行全部寻找结扎。于内踝前方行1cm横切口, 结扎大隐静脉远端, 由其近端向上插入自制大隐静脉电凝器 (用110cm长5F造影导管制作) 至大隐静脉根部, 不能插至根部, 可在腹股沟切口处大隐静脉远端断端由上向下插入第2根电凝器, 直至两个电凝器汇合或近汇合, 电凝器暂时留在大隐静脉主干内, 助手抬高患肢约30°, 用自制电凝针 (16G静脉穿刺套管针) 连接电刀, 电凝输出功率40W左右, 功率不宜过大以免烧伤皮肤, 故电凝前用冰盐水在治疗处和皮肤穿刺处降温, 以减少烧伤。电凝同时套管针缓慢后退, 可反复多点穿刺, 电凝针有回血再行电凝, 有溃疡者应在溃疡周边或底部穿刺, 对迂曲成团曲张严重者, 采用多个长0.2~0.5cm小切口, 将病变静脉先用血管钳拉出, 再用绞拉法最大限度拉出静脉, 直至拉断或予以切断[2]。患肢抬高状态下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后再电凝大隐静脉主干, 自制电凝器连接电刀, 功率调至60W左右, 以1cm/s左右速度向后边退边凝, 使电凝器充分接触血管壁, 瞬间高温损伤使血管壁挛缩, 最终闭锁达到治疗目的。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抬高患肢, 做足背屈伸活动, 第1天下床活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 每天1次, 共2天;预防性静脉滴注抗生素, 1~2天。每3天换药1次, 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天;12~14天拆线, 术后2周改穿弹力袜, 共3个月。

2 结果

292条肢体均手术成功。单侧手术时间为34~72分钟, 平均51分钟, 切口均甲级愈合, 术后条索样硬结37条 (12.7%) , 局部炎性肿块27条 (9.2%) , 皮肤灼伤14条 (4.8%) , 内踝处切口周围皮肤麻木6条 (2.1%) , 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随访2~3年, 术前有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患者均有所减轻, 静脉性溃疡均愈合。局部复发6例 (2.1%) , 经局部麻醉下贯穿缝扎痊愈。

3 讨论

我院结合基层医院实际情况, 应用改进微创大隐静脉电凝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 不需传统手术的大切口、多切口, 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 腹股沟及内踝处切口小而隐蔽, 达到了微创、美观、操作简便效果, 同时节省了医疗费用。

由于是自制电凝器, 开展初期经验不足, 电凝时间及功率掌握欠缺, 故术后皮肤灼伤、局部炎性肿块、条索样硬结等并发症较采用激光、射频、刨吸术等多, 经保守治疗均痊愈, 随访无后遗症, 且随手术进一步开展, 并发症逐渐减少。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措施: (1) 皮下条索状硬块属术后正常组织增生反应, 可局部理疗、热敷, 也可不处理, 3~6个月后可逐渐软化消失。 (2) 电凝曲张浅静脉属支时, 静脉内仍存在血液, 电凝后未行有效压迫, 术后部分患者形成炎性包块。给予外用金黄膏, 同时口服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四妙勇安汤加减, 一般2周左右肿块消失。 (3) 换药时发现有皮肤灼伤者, 可外用美宝湿润烧伤膏, 一般2周左右愈合, 无瘢痕遗留;拆除绷带后部分患者皮肤可见片状瘀青, 属术后皮下血肿, 约2周内吸收消退。 (4) 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足踝部感觉麻木, 这是因术中操作不当, 造成支配皮肤感觉的隐神经分支受损, 因此术者术中要有足够耐心, 尤其处理内踝处大隐静脉时应剥净血管外壁组织。大部分患者可在3~6个月逐步恢复, 不影响肢体运动功能, 无须特殊处理。如有足踝局部刺痛, 说明神经没有损害, 是局部组织反应刺激神经缘故, 行走后症状会逐步缓解。

参考文献

[1]汪涛, 何旭, 顾建平.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8, 17 (1) :66.

大隐静脉曲张剥脱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篇4

【关键词】大隐静脉曲张;剥脱术;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25-01

大隐静脉曲张是外科常见病,指下肢的浅表静脉(即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的扩张迂曲、高度充盈状态甚至破裂。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大隐静脉在汇合到股静脉(深静脉)之前有一对防止血流返流的瓣膜遭到破坏,关闭不拢,造成静脉回流的血返流到远端静脉内,造成静脉内高压,久而久之浅静脉扩张、弯曲,患者感到疼痛难忍。易感人群 ,多发生于长期从事站立工作或体力劳动者。适用于深静脉通畅的全部曲张静脉病例。我院2008年6月—2010年12月收治86例大隐静脉曲张的病人,应用经典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治疗,效果良好,具有视野清楚、术中切除血管完整、手术时间短,疗效确切,节约卫生资源等优点。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8年6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大隐静脉曲张病人86例,男66例(双腿16例),女20例(双腿2例),左下肢80条,右下肢24条,共104条患肢。年龄37岁—77岁,平均50.5岁。全部病人均痊愈,效果满意。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病人由于患肢疼痛、酸胀不适,迫切希望得到有效的治疗,希望技能高超的医生为自己手术,顾虑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手术时疼痛。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较突出。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语言交流是护患交流的主要形式。术前1天访视病人,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护士应向病人讲解手术的麻醉方法、手术过程、介绍手术及麻醉医生的资历和技术水平,教会病人一些缓解术后疼痛的方法,必要时给与镇痛剂,如使用镇痛泵,向病人及家属讲解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减轻病人的陌生感和紧张、恐惧心理,使病人处在适合手术治疗和护理的最佳心理状态[1]。

2.1.2 术前检查术前常规检查血、尿、便、凝血和心、肺、肝、肾检查。空腹血糖,进行浅静脉瓣膜功能试验和深静脉通畅试验、交通支瓣膜功能试验。静脉造影观察静脉瓣膜功能及深静脉阻塞情况,彩色多普勒检查,VaIsaIva动作(腹部屏气加压动作)[2]时股静脉血液通畅状况。术前患肢及腹股沟皮肤的清洗和备皮避免损伤。小腿有溃疡、湿疹等改变应暂停手术,术前1小时让病人站立,用龙胆紫标志曲张的静脉。去除病人身上的金属物。

2.2 术中护理

2.2.1巡回护士配合及护理严格查对病人及术前医嘱执行情况。麻醉方式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在病人上肢建立静脉通道。病人麻醉后将电刀负极置于病人臀部或健肢大小腿肌肉丰富处。医生消毒后铺上无菌单,予接上一次性电刀,调节好适宜的频数。保证病人安全。

2.2.2器械护士配合及护理保持严格的无菌操作,做好器械管理,及时准确地传递所需器械,切口选择部位选择,尽可能既最大限度清除曲张静脉组织,又能减少切口数量为宜。选择与大隐静脉适宜的剥脱器,剥脱过程中注意绷紧皮肤,增加皮肤与皮下组织张力,以防止创伤,用无菌单压迫3分钟预防出血。手术完成后将皮下的残血充分挤出,加快术后恢复,用一号丝线缝合用弹力绷带包扎。

2.3术后护理

2.3.1术日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患肢抬高30~40度,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患肢的皮肤颜色、温度,弹力绷带包扎下肢松紧度适宜,以能扪及足背动脉搏动和保持足部正常皮肤温度为宜,手术后使用弹力绷带包扎,既可以防止出血和血肿,又可闭合抽断的交通支静脉,防止复发。

2.3.2 饮食护理术后6小时即可进食营养丰富、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饮食,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多吃蔬菜和水果,预防便秘,促进患肢的切口愈合。肥胖者应有计划地减轻体质量。

2.3.3观察药物的疗效及有无副作用,及时换药观察切口愈合情况,观察患肢远端皮肤的颜色、有无肿胀及渗出,局部有无红肿、压痛等感染征象。

2.3.4术后早期活动病人卧床期间指导其作足部伸屈和旋转运动,24小时鼓励病人下地行走,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3]。2周后拆线,继续用弹力绷带包扎一月,目前有一种医用弹力袜可以在拆线以后穿着,使用方便,又有效。穿弹力袜的时间需要1~3月。

3 出院指导

指导病人保持合适的体位,平时保持良好的坐姿,坐时避免双膝交叉过久或盘腿,休息时抬高患肢,避免久站及使用过紧的腰带和紧身衣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肥胖。指导病人穿弹力袜及使用弹力绷带时应抬高患肢,注意弹力袜的厚薄,压力及长短应符合病人的腿部情况,弹力绷带应自下而上包扎,包扎不妨碍关节的运动。保护患肢避免外伤,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血管壁弹性。有报道,82.7%的患者认为出院后仍需醫务人员的护理服务[4]。我们对患者进行出院后电话随访及护理指导,将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及家庭,受到了广大患者的欢迎。

4小结

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表明耐心、细致、高疗效的术前术后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能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疗效、促进康复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1]陈雪美,陈美玲,陈小云.手术室开展整体护理的思考[J]。福建医药杂字,2001,23(1):133.

[2]吴培义,李承青.VaIsaIva试验对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的判断.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5,26(5):371—372.

[3]曹伟新,李乐之,史书萍.外科护理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3 .

[4] 钟冬秀,毛君晓,兰艳莉,等.设立“出院患者护理服务站”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A):7—9.

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4例患者系我院2011年9月至2013年1月收治疗, 经临床检查及彩色多普勒或血管造影确诊为大隐静脉曲张。其中男30例, 女24例, 年龄36~73岁, 平均年龄51.5岁。病程2~22年, 平均病程6.3年。54例患者患肢共68条, 临床上均表现为典型的浅静脉迂曲扩张, 少数患者可有患肢酸胀沉重感, 以及出现下肢或踝部的轻度肿胀和足靴区皮肤营养性改变:包括色素沉着、湿疹、瘙痒和溃疡。排除血栓患者及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

1.2 术前准备

手术前嘱咐患者通过站立的方式, 使得静脉进行扩张, 以达到最大, 便于手术的进行, 通过视诊、触诊及静脉造影相结合的方式, 确定患者曲张静脉的位置。同时对于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者, 根据交通支所在位置 (小腿内侧的交通静脉, 多数位于距足底 (13±1) cm, (18±1) cm, (24±1) cm处, 小腿外侧的交通静脉大多位于小腿中段, 大腿内侧的交通静脉大多位于中下1/3[1]) 术前亦予以标记, 以利术中寻找并结扎。

1.3 手术方法

连续硬膜外麻醉, 在患侧腹股沟处做一小切口, 找到大隐静脉主干, 予以切断结扎, 自内踝大隐静脉穿刺置入光纤, 激光治疗设定的功率14W, 每个脉冲时间1s, 间隔1秒, 在发射激光的同时以0.5~1cm/s的速度对光纤进行后撤, 沿大隐静脉的走向在红外光迹象处用手进行加压处理, 从而使静脉壁闭合。对于小腿静脉曲张, 根据术前标记, 用同样的方法分割多点穿刺, 激光逐个烧灼封闭。局部有曲张静脉团及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者, 亦根据术前标记应用点状切口予以剥除静脉团及结扎瓣膜功能不全的交通支。各种小切口皮内可吸收缝合线, 无需拆线, 术后弹性绷带包扎肢体。

2 结果

每条肢体手术时间25~75min, 平均42min;手术切口1~5个, 平均2.7个;术后6h后可进行床下的活动;住院时间为2~7d, 平均住院时间为3.4d;出院后穿减压式弹力袜, 时间为2~3个月。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 疗效满意, 曲张静脉消失, 水肿消退, 酸胀感消失, 色素沉着减轻, 溃疡逐渐愈合。

3 讨论

3.1 激光治疗原理

近年来,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 激光治疗静脉曲张得到了广泛应用及推广, 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治疗腔内激光照射促进血红蛋白吸收, 可引起静脉腔内血栓形成, 血管壁受损, 血管闭合, 从而达到治疗静脉曲张的结果[2]。

3.2 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1)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线激光光纤激光治疗后, 可避免误入股静脉股静脉损伤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 产生严重的并发症, 也可以有效地防止术后大隐静脉落入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也避免了大隐静脉纤维化所造成的不完全再通导致复发率;对于经内踝处置入激光光纤困难或向上置管未成功者, 可经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处反向置入光纤, 通过上下结合的方法达到治疗目的。 (2) 进行激光治疗时, 应先抬高患肢以排空静脉腔内血液, 有利于激光直接作用于血管壁, 达到最佳疗效。 (3) 对于表浅的静脉可先于皮下注射生理盐水能有效防止激光灼伤皮肤。 (4) 静脉曲张可结合本支和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的点状切口剥离结扎功能不全的交通支。点状切口小, 范围的限制, 不影响外观, 还可以扩大手术指征, 来弥补技术的缺乏, 激光治疗很容易突破曲张的静脉团的局限性[3]。 (5) 术后尽早下床活动, 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其它并发症的发生。我们的观点是术后6h麻醉恢复即可下床活动。

激光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点式剥脱术, 将传统的治疗方法与微创手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实现了传统手术的疗效, 拥有了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术后伤口瘢痕小等微创手术优点, 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激光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点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4例 (68条肢体) 大隐静脉曲张的病人实施激光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点式剥脱术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 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随访38个月, 无复发。结论 激光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点式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 具有安全、有效、微创等优点。

关键词:大隐静脉曲张,激光,大隐静脉高位结扎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郑树.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682-683.

[2]卢启鹏, 侯宝忠, 朱琳琳.半导体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静脉曲张的机理研究[J].光学精密工程, 2006, 14 (4) :589-593.

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 篇6

关键词:改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分支静脉缝扎术,大隐静脉曲张

原发性下肢大隐静脉曲张为一种临床常见病, 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 传统的手术方法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以及抽剥术, 但手术造成的创伤大, 不利于患者早日恢复。随着临床微创手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些新型的手术方法被应用到临床治疗中, 但缺乏临床观察[1]。本次研究中, 评价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采用改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联合分支静脉缝扎术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 年2 月-2013 年1 月收治单纯大隐静脉曲张患者50 例 (53 侧) , 男20 例, 女30 例, 年龄37~81 岁, 平均 (59±3.2) 岁, 合并糖尿病17 例, 慢性溃疡20 例, 色素沉着13例。

术前准备: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深静脉通畅试验, 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均被确诊为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实施下肢静脉造影, 显示深静脉顺畅, 且瓣膜功能良好。术前先调控血糖水平, 小腿皮肤溃疡感染者接受创面换药、抗感染治疗后, 炎症得到控制、溃疡无坏死感染组织, 才可实施手术。术前首先需要做好皮肤清洁工作。

手术方法:麻醉前, 患者取站立体位, 用描述笔或龙胆紫全程标记充盈曲张的大隐静脉、属支走形, 准确描记小腿处迂曲的静脉团块。实施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 在大腿中上段内侧做一个长3~5 cm的横向切口, 手术刀切开皮肤、深筋膜, 神经膜下确定曲张大隐静脉主干位置, 分离后剪短, 近端结扎, 远端分段抽剥, 插入抽剥器过程中若阻力较大, 不宜强行插入, 注意保护大隐静脉, 防止出血发生, 也可采用分段切开皮肤方法, 充分显露怒张静脉, 若抽剥时感觉牵拉感比较困难, 分析可能是因分支静脉血管相连, 采用血管钳沿着大隐静脉行钝性分离, 充分显露分支血管, 并剪断结扎, 可轻松抽出病变大隐静脉主干段, 防止分支血管强行撕裂而引发出血。对小腿皮下严重迂曲怒张静脉团可采用直接切开皮肤, 剥除的方法。较细的迂曲分支静脉血管抽剥难度较大, 经皮围绕血管贯穿缝扎, 打结时, 可先用小纱布块制作布丁垫, 放在结下, 压迫静脉血管, 促其闭锁。术后用弹力绷带与棉带加压包扎。

术后处理:手术结束后, 抬高患肢, 促静脉回流,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第1 天, 护士引导患者做下肢肌肉伸屈运动, 第2 天, 可鼓励患者下床, 并加强下肢关节活动。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 d后, 护士可拆除患者膝关节以上部位的绷带, 而膝关节以下绷带需要在术后1周拆除, 2周拆线。

结果

对50 例患者实施手术后, 大隐静脉曲张均彻底治愈, 原曲张静脉消失。术后3 个月观察缝扎瘢痕消失, 并发溃疡患者术后1 个月内溃疡缩小或愈合。50例患者中随访42例 (47侧) , 随访时间4个月~2年, 平均随访时间 (4.4±0.5) 年。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现小腿静脉曲张复发, 其中长久站立3侧 (6.4%) , 2侧 (4.3%) 行走后, 有小腿酸胀感、足部轻微肿胀。

讨论

单纯大隐静脉曲张在临床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 相关研究报道显示, 该病的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该疾病多发生于持久从事站立工作、体力劳动的人群。分析其发生病因, 静脉壁弹性发育差、静脉血管内压力过高, 是静脉曲张发生的直接原因;一些危险因素, 如体重过重、长期站立或久坐不动、不爱运动、静脉曲张家族史等均会增加罹患静脉曲张的发生概率[2]。该疾病发生后, 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临床所采用的治疗大隐静脉的标准术式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该手术不仅能有效去除病变大隐静脉, 而且能有效阻断血液沿着瓣膜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从深静脉拟行到迂曲怒张大隐静脉[3]。传统中所采用的解剖分离切断结扎方法造成的创伤大, 手术时间长, 不利于患者早日恢复, 若术中选择切口不当, 有可能会伤及股静脉和股动脉。随着临床对大隐静脉曲张的认知不断加深, 临床提出一些微创且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腔内激光切除术、导管电凝术、腔内射频消融术虽然短期效果良好, 但因这些设备使用价格昂贵, 一些基层医院因设备以及技术的限制, 不能推广应用[4]。

笔者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 对既往传统的手术方式进行改良, 有效地提高了手术的治疗效果, 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这种改良高位结扎术的特点:1在手术的过程中, 我们仅需要在大腿中上段切开一个切口, 然后对静脉主干进行结扎, 从而避免了传统手术方式中对大隐静脉属支的结扎, 使手术变得更加简便, 并且大大降低了手术中误伤其他血管的风险, 并且很好地保证了手术的治疗效果。2对于一些细小的曲张静脉, 如果进行剥离, 其操作难度较大, 在改良手术方式中, 我们将这些细小的曲张静脉进行缝扎压迫, 能够较好地促进其闭锁, 并且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 手术效果好, 治疗后不易复发。3当需要对主干静脉病变部位进行剥离手术操作时, 我们一般先将一些大的属支血管结扎, 然后再进行剥离操作, 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手术中的出血量, 减少了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有利于患者术后地快速恢复。大隐静脉抽剥, 曲张浅静脉切除, 虽可改善深静脉功能, 但传统手术仍存在一些不足, 如小腿部迂曲曲张, 不能顺利插入剥脱器探查静脉抽剥, 多切口分段抽剥不能完全消除静脉曲张, 且容易遗留手术瘢痕, 影响美观, 因此, 高位结扎基础上结合分段缝扎术, 效果显著。缝扎大隐静脉时, 为了保证每针都能缝到大隐静脉, 可根据经验在皮下静脉上下缘缝扎, 越高位, 则静脉位置越深;第一针针眼处适当扩大针眼范围, 可见缝扎静脉[5]。

大隐静脉改良高位结扎术造成的创伤小, 且操作方法简单、安全, 效果显著, 术后可减轻患者的疼痛, 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日恢复, 可早期下床活动, 复发率低, 同样适用于老年患者、合并器官功能不全患者。本次研究表明, 50 例患者实施改良高位结扎术后, 大隐静脉曲张均彻底治愈, 原曲张静脉消失, 术后随访均无静脉曲张复发, 随访患者中长久站立3 侧 (6.4%) , 2 侧 (4.3%) 行走后, 有小腿酸胀感、足部轻微肿胀。

综上所述, 改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联合分支静脉缝扎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 效果显著, 且安全、可靠, 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建军, 王德安, 杨奋有,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经皮高位连续环形缝扎大隐静脉手术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 2015, 27 (4) :520-522.

[2]钱利强, 高泉根, 沈根海, 等.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5, 18 (4) :317-319.

[3]孔艳杰, 黄乐刚.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不同手术方案并发症与复发率的对比[J].西部医学, 2015, 27 (7) :1037-1039.

[4]安春实.激光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 2015, 34 (3) :114-115.

大隐静脉曲张128例手术治疗体会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8例, 其中男120例, 女18例, 年龄46~78岁, 平均年龄62岁。大隐静脉曲张发生在左下肢98例, 右下肢37例, 双侧3例, 病理为9个月~35年, 平均12.5年。

1.2 症状及体征

全部病例均有大隐静脉曲张的表现, 其中伴患肢疼痛110例占79.7%, 肿胀96例占69.5%, 溃疡46例占33.3%, 皮肤色素沉着106例占76.8%, 皮下硬结17例占26.8%, 伴小隐静脉曲张32例占23.1%。经检查有112条肢体膝上段瓣膜功能不全, 14条肢体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 140条肢体深静脉系统均通畅。

1.3 评定标准[2]

优:术后症状消失, 无曲张静脉;良:复发轻度静脉曲张, 原症状基本消失, 有溃疡者明显改善;差;症状较重, 溃疡或湿疹未控制。

2 结果

本组140例共手术138例次140条肢体, 其中行大隐静脉全剥脱交通支结扎术121例次123条肢体, 行大部剥脱术17例17条肢体, 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136例, 失访2例, 随访时间0.5~10年, 平均3年以上。其疗效详见表1。

3 讨论

大隐静脉曲张有大多数病例都是由于静脉瓣功能不全引起的。本组病例75%有膝上段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45%有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 因此手术治疗关键在于去除发病基础。从本组随访病例效果看, 作者认为, 彻底剥脱大隐静脉能去除发病基础, 可降低复发率, 对伴有严重小腿中下段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者, 应彻底手术 (本组病例彻底手术疗效优良率达100%) , 但手术前应作出明确诊断, 并且应确定深静脉是否通畅, 也是手术治疗效果好坏的关键。

3.1 大隐静脉曲张的检查和诊断

下肢浅静脉曲张有明显的形态和体征, 诊断并不难, 施行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 能相当可靠地检测大隐静脉瓣功能。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 (Pratt试验) , 可以发现下肢任何瓣膜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本病的诊断必须排除以下几种疾病: (1)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大隐静脉曲张常与本病共发, 也可继发于本病。本病的症状特点是患肢有较严重的重垂不适和肿胀, 只有平卧时才能缓解, 下肢深静脉造影可确诊。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深静脉通畅试验 (Perthes试验) 阳性, 深静脉造影检查可确诊。

2.2大隐静脉曲张的手术治疗

凡确定为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的病人, 只要没有禁忌证, 都应施行手术。

2.3注意事项

(1) 常规先作腹股沟下弧形切口, 高位结扎大隐静脉主干, 依次结扎内侧和外侧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浅支、内侧股浅静脉皮支和偶然深在的静脉肌支, 以免日后产生侧支, 导致静脉曲张复发[3]。逆行插入剥脱器, 顺行抽剥。抽剥过程要缓慢, 要有软硬劲, 同时助手用血垫按压止血, 以减少出血和术后瘀血。大隐静脉剥脱术应包括小腿上段大隐静脉的剥脱、中下段分段结扎。小腿上段在隐静脉恰在膝下方接受后弓静脉, 此支有多处与深静脉系统交通, 术中必须切断之。 (2) 小腿大隐静脉扭曲成团, 常提示此处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 应进一步行大切口皮瓣下分离切除曲张静脉团。 (3) 交通支结扎时, 若小腿皮肤软组织正常, 则可施行筋膜上交通支结扎, 否则行筋膜下径路。 (4) 伴小隐静脉曲张者必须同时结扎或剥脱, 本组有2 3.1%伴小隐静脉曲张, 予剥脱后效果良好。 (5) 术后, 患肢加压包扎, 次日即可下床, 2d后换药, 加压包扎患肢9~11d。本组无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 早期下床前被动活动患者肢体也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措施。

摘要: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是长期站立工作者容易发生的常见病, 严重的可发生皮肤溃烂, 经久不愈, 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 我们十几年来采用高位结扎大隐静脉、曲张静脉剥脱术及交通支结扎术治疗, 效果较好, 未见复发。

关键词:下肢,静脉曲张,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 (上册) [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939.

[2]李惠长, 曾汝里, 林品杰.大隐静脉曲张105例手术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88, (2) :103.

静脉腔内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03例, 其中男72例, 女31例;

年龄38~71岁, 平均年龄52岁。左下肢45例, 右下肢43例, 双下肢15例。病程3~40年, 均经过无创检查确诊为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表现为浅静脉曲张、患肢肿胀不适和沉重感, 其中15例合并溃疡, 16例合并血栓性静脉炎。

1.2 手术方法静脉腔内激光治疗[1]:

(1) 作用机理:通过激光治疗光纤在静脉腔内输送810nm波长红外线激光, 产生热剥离作用, 导致静脉壁内皮细胞、内膜损伤, 形成纤维化而使血管永久闭塞, 但对血管周围正常组织无损伤。 (2) 手术方法:选择硬膜外麻醉, 先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 高位结扎大隐静脉主干及5个属支, 双重结扎近心端远端, 开放并置入0.035超滑导丝至内踝平面, 经导丝向远端插入5F导管, 置换出导丝, 经导管向远端激光纤维至内踝平面, 在连续发射脉冲激光 (激光波长810nm, 发射功率12W, 脉冲时间1s) 的同时, 以5~8mm/s速度将导管和光纤同步缓慢退出, 同时用冰袋沿大隐静脉降温压迫使静脉收缩闭合部分无法一次闭合大隐静脉主干全程的患者, 在内踝部位另做一个1cm切口向上插入光纤烧灼, 设于大隐静脉主干。用18G套管针分别穿刺余下下肢静脉曲张属支, 拔除针芯, 植入光纤烧灼曲张静脉。术毕用自粘弹力绷带均匀加压包扎[2]。1.3术后治疗术后予自粘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卧床休息6h后即可下床活动,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24h后松开小腿以上弹力绷带, 术后第2~3天即可出院。1周后门诊回访。

2 结果

单侧手术时间20~35min, 平均27min, 术中平均出血量50ml, 术后6h即可下床活动, 住院3~5d, 平均3.6d。切口无须拆线, 均甲级愈合, 切口小, 无明显疤痕, 达到美容效果。103例患者患肢肿胀和沉重感症状消失, 溃疡均愈合;无下肢麻木、皮下淤血、血肿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下肢静脉曲张主要表现为表浅静脉扩张、伸长、迂曲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弹力袜治疗) 硬化剂治疗及手术治疗等。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分段剥脱术, 手术时间长、手术切口多、出血多、组织损伤大, 术后患者痛苦大、卧床时间长、手术疤痕多, 影响美观, 使很多患者不愿接受手术治疗, 以致延误病情。微创治疗患者容易接受, 单纯硬化剂治疗复发率较高, 而且容易出现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和其他并发症, 目前已很少单独使用。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是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微创治疗术式, 适用范围广近期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微创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操作方法简单, 创口小, 既安全又美观, 住院时间短, 复发率低, 术后用自粘弹力绷带加压固定, 疗效可靠。如果单独应用静脉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患者静脉曲张程度要轻, 临床分级 (CEAP) 2级以内效果好, 否则治疗不彻底[3]。当静脉曲张严重, 大隐静脉主干直径大于8mm时, 就不适合单独应用腔内激光治疗[4]。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成功的关键是消除大隐静脉的返流, 行静脉腔内激光治疗同时, 应进行直视下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属支离断[5]。这样既做到了手术的微创和美观, 又保证了手术的有效、彻底。

参考文献

[1]禄韶英, 祁光裕, 黄新天, 等.腔内激光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并发症的探讨 (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6, 21 (9) :657.

[2]Min RJ, Zimmet SE, Isaacs MN, et al.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 of the incompetent greater saphenous vein (J) .J Vasc In-terv Radiol, 2001, 12 (10) :1167.

[3]Harris EJ.Sendvascular obliteration of saphenous vein reflux:Aperspective (J) .J Vasc Surg, 2002, 35 (6) :2192.

[4]叶志东, 刘鹏, 王非, 等.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的思考与评价 (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10) :755.

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 篇9

关键词局部浸润麻醉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经皮缝扎

,平均65分钟。门诊手术12例,术后观察6小时后,嘱咐患者回家休息治疗。住院手术36例,手术顺利,所有患者均治愈。对患者进行为期0.5~1年的随访,患肢肿痛、瘙痒、皮肤色素沉着这些症状都有所改善;慢性潰疡也慢慢愈合。

讨论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成年人中发病率极高,约有25%的女性和18%的男性患有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下肢静脉曲张多见于长期站立工作的人和强体力劳动者等,一般认为[1]:①瓣膜发育异常或缺如;②瓣膜结构薄弱,在长期逆向血流或血柱重力作用下,瓣膜游离缘松弛而不能紧密闭合;③静脉壁弹性下降,发生扩张,造成瓣膜相对关闭不全。传统治疗方法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分段剥脱术,经临床实践表明,该方法疗效确切,是经典的治疗方法,但存在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术后恢复慢,疤痕多影响美观等缺点。如何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伤及减少手术疤痕,一直是外科医生长期研究的课题。近年来采用局部麻醉结合高位结扎加经皮缝扎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组患者全部采用0.5%利多卡因加肾上腺素作局麻药,其优点在于:①利多卡因为酰胺类局麻药,不易过敏,更安全;且起效快,维持时间较长,能减少术后疼痛时间。②肾上腺素能收缩局部血管,既减少局部出血,又减慢局麻药物的吸收;降低麻药清除率,延长麻醉及术后止痛时间,减少麻药用量及其相关的不良反应,对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适应范围更广泛,对不能耐受硬膜外麻醉的患者尤为适应。总之,局麻下高位结扎加经皮缝扎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疗效确切,并具有手术麻醉适应范围广,术后恢复快,创伤小并发症低。住院时间短费用少,运用性广,可为更多的外科医师,特别是基层医院所应用。

参考文献

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黄家驷外科学》中大隐静脉曲张的诊断标准。按照随机分组法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有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7~81岁,平均(37.5±8.2)岁,病程4~20年,平均(13.6±2.2)年,单侧9例,双侧21例;对照组有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6~80岁,平均(38.3±9.7)岁,病程4~20年,平均(13.6±2.2)年,单侧8例,双侧2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构成及病程等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主干剥脱、高位结扎、分支分段剥脱。观察组采用腔内激光闭塞术。具体内容为:所有患者均行硬膜外麻醉,麻醉前标记好所有发生曲张的静脉防止术中遗漏。麻醉完成后,先用18号套管针在内踝上方穿刺,当大隐静脉有回血后可将针头拔掉,直接将光纤插进大隐静脉的根部进行烧灼。如果穿刺不成功,在腹股沟韧带重点偏下方的位置为股动脉搏动点,可在其内侧做一个约1.5 cm的切口,使大隐静脉主干游离出2~3 cm,在距离股静脉入口约2 cm的位置,将大隐静脉近端切断,并给予4-0线的双重结扎,在其远端处将光纤插入至内踝的上方再进行烧灼。设定主干的发射功率为20 W,退出光纤速度不宜过快,以1 cm/s为宜,医助可以沿大隐静脉主干与光纤用湿纱布同时进行压迫,可利于静脉壁的闭合。完成主干的烧灼后,由远及近用驱血带进行驱血,于大腿中部进行结扎。设定分支的发射功率为12 W,同样以1 cm/s对术前做标记的血管逐个进行烧灼。若溃疡创面,则进行环形烧灼。若静脉局部的曲张较明显,则进行点剥术[2]。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本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用t检验方法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当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2例,大腿皮下血硬结1例,小腿灼伤1例,病情复发1例;对照组患者出现并发症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大腿皮下血硬结3例,小腿灼伤1例,病情复发6例。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大隐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病,多见于站立工作或长时间进行体力劳动的人,主要发病机制是大隐静脉的瓣膜处发生呈瘤样的扩张,导致下肢浅静脉与深静脉合并处的瓣膜无法发挥“单向阀门”的功能,引起下肢血液回流发生障碍,从而导致静脉血倒流,静脉发生扩张[3]。其早期临床症状为下肢浅静脉发生迂曲和扩张,站立时下肢会感觉疼痛、酸胀,行走或平卧时病症会暂时消失。病情到后期,因为血液循环障碍下肢皮肤的营养被阻断,皮肤及皮下组织会出现皮肤萎缩、硬结、色素沉着、瘙痒,严重时会导致湿疹、溃疡。该病患者一般进行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方法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分段剥脱术,该手术方法的疗效虽然明显,但手术时间花费过长,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较高[4]。

近年来硬化剂注射、保留属支、激光血管腔内等方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均取得较好的效果。我院引进的是腔内激光闭塞术,其原理是由于激光具有高热作用,可以使血管壁的蛋白质或者酶发生变性并失活,引起血管内膜发生破坏并纤维化,导致血管腔封闭,最终使血管曲张消失。因该方法手术花费的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患者出血较少,创伤较小,伤口恢复快,创面不留瘢痕等优点,已被很多患者接受。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总结出以下几个腔内激光手术要注意地方:(1)术前要严格把关患者是否有手术禁忌证。(2)术前所有患肢应进行静脉造影,详细了解静脉瓣、深静脉及汇合处的具体情况,同时详细标记发生曲张的静脉做防止术中遗漏。(3)如果光纤到达内踝平面困难,在内踝部位可以进行再穿刺,向上逆行插入光纤。(4)完成大隐静脉主干的烧灼后,可以用驱血带进行驱血至大腿中部进行结扎,可防止烧灼分支时出血[5]。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腔内激光闭塞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显著,优势明显。

综上所述,腔内激光闭塞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出血量少,创伤小,伤口恢复较快,创面不留痕等优势,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朱延朋,李伟华,孙春亮,等.点状抽剥联合腔内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疗效分析:附145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6):766-768.

[2]彭友明.微创点状剥脱术在大隐静脉曲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2,8(20):35-37.

[3]饶智,黄惠,陈惠明,等.小切口静脉点状剥脱在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术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0,16(26):91-92.

[4]王瑞宏.78例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临床治疗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6):133-13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相关文章:

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05-27

原发性痛风05-11

原发性肝癌试题04-19

原发性纵隔肿瘤05-09

原发性高血压04-27

原发性食管癌05-15

原发性肝癌病人的护理04-26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05-31

原发性肝淋巴瘤06-11

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05-16

上一篇:企业如何进行员工培训下一篇:团队的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