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痛风

2024-05-11

原发性痛风(精选五篇)

原发性痛风 篇1

关键词:痛风,误诊,代谢综合征,关节炎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 但痛风发病有明显的异质性, 除高尿酸血症外可表现为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慢性关节炎、关节畸形、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性尿路结石。高尿酸血症患者只有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 才称之为痛风[1]。近二十多年来, 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日渐丰富, 营养条件进一步改善, 饮食结构也有了一定的改变, 以及临床医生对本病的重视, 原发性痛风的发病率或发现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痛风的临床表现多样, 缺少特异性表现, 主要以关节炎表现为主, 加之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 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常见病、多发病及其并发症上, 在初诊时常常出现误诊或漏诊。因此, 本研究收集了近二十年来在我院就诊的痛风误诊患者30例, 并对之进行误诊原因分析, 以期加强对痛风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的认识, 减少痛风的误诊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原发性痛风误诊病例均为近二十年来在我院就诊的患者。其中, 男27例, 女3例;年龄30~82岁, 其中>40岁27例, 平均年龄51.2岁;有痛风家族史4例。

1.2 方法

对30例误诊病例进行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误诊疾病的统计。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本组30例患者发病几乎都有诱因, 包括食用高嘌呤食物或饮酒、劳累、外伤、精神紧张等因素;12例有全身症状, 如发热、畏寒。所有患者在病程中受累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红、肿、热、痛, 功能受限等表现。其中, 第一跖趾关节受累17例 (占56.7%) , 踝关节受累 (或) 同时受累11例 (占36.7%) , 多个关节受累5例 (占16.7) , 有痛风结节3例 (占10%) , 有肾结石、肾绞痛和典型痛风肾改变4例 (占13.3%) , 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及肥胖等MS症状中的一种或多种共24例 (占80%) 。

2.2 辅助检查

本组30例患者中, 急性痛风发作期的血常规、血尿酸、血糖、血脂、血肌酐、红细胞沉降率、抗“O”、类风湿因子及X线检查等结果见表1。

2.3 误诊疾病

本组30例原发性痛风患者从发病到确诊时间为2周~26年, 诊断标准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 (ARA) 制定的原发性痛风诊断标准, 并排除继发性痛风。各误诊疾病及比例见表2。

3 讨论

3.1 痛风发病机制[2]

尿酸是人类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 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 常人每天产生的尿酸速率与排除率相当, 血尿酸值保持恒定状态, 如果尿酸生成过多或排除减少, 则可形成高尿酸血症, 尿酸在超过饱和状态时容易形成针状尿酸盐结晶体, 尿酸的饱和度易受组织液的pH值影响, 析出的尿酸盐沉积在关节软骨、滑膜、结缔组织中, 通过炎性介导引起痛风发作。痛风长期反复发作, 尿酸盐沉积可形成痛风石、痛风结节和关节畸形, 长期增高的血尿酸自肾脏大量排泄, 使尿酸盐在肾脏沉积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性肾结石。

3.2 误诊原因

多数患者因急性关节炎就诊时, 医生容易想到常见的风湿性、类风湿性或感染性关节炎, 习惯于仅仅检查红细胞沉降率、抗“O”、类风湿因子、血象等非特异性检查, 很少考虑血尿酸的检测和关节穿刺液检查、痛风结节的活检, 这是误诊的一个重要原因;风湿性、类风湿性或感染性关节炎都有红、肿、热、痛等共同特点, 抗风湿及对症治疗又能使绝大部分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症状缓解, 也是造成误诊的一个原因。本组30例患者初诊时均未做血尿酸的检测, 13例被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占43.3%) , 6例被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 (占20%) 。3例被误诊为急性化脓性关节炎和蜂窝组织炎 (占10%) 。

痛风合并肾功能损害, 与慢性肾炎容易相混淆, 血尿酸检测及对相关病史的了解有助于对之进行鉴别, 慢性肾炎的临床表现持续存在, 而痛风症状往往呈发作性, 发作间歇期可无任何症状。本组有4例 (占13.3%) , 因未检测血尿酸, 忽视了对病史、体征的分析, 而被误诊为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

损伤容易引起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 常被误诊为创伤性关节炎, 但引起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损伤一般较轻。本组有4例被误诊为创伤性关节炎 (占13.3%) , 因失足、鞋履不适等轻微损伤引起, 与明显的关节疼痛症状不一致。

高尿酸血症患者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肥胖等MS, 本组伴有MS的患者高达24例 (占80%) , 因此MS患者如有急性关节炎症状时, 本人建议常规检测血尿酸, 以除外原发性痛风。

总之, 原发性痛风并非罕见疾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 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3]。临床医生应加强学习, 对痛风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要有清楚的认识。对中老年男性或绝经后女性, 尤其是伴有或并有MS的患者, 如以单或寡关节疼痛为主诉症状, 均须考虑痛风的可能, 及时检测患者血尿酸, 可提高诊断率, 避免误诊或漏诊。只有诊断明确, 才能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和健康指导, 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苗志敏.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830-834.

[2]孟昭亨.痛风[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7:17-29.

中老年人谨防继发性痛风突袭 篇2

痛风为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约2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绝大多数病因不明。而继发性痛风是由于一些疾病或治疗药物所引起,症状不典型。除慢性肾衰竭所导致的继发性痛风外,多数起病较急,且病情严重,肾受累多见,甚至发生急性肾衰竭。

任何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均可引起继发性痛风,最常见的病因有细胞过量破坏,如溶血、烧伤、外伤、化疗、放疗、过量运动等情况,均可能造成机体内细胞过量破坏,使体内尿酸生成过多,继而出现痛风。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均可出现细胞增殖,而细胞增殖可能导致尿酸生成过多,继发痛风,还可发生尿酸盐肾病、肾功能不全。普通人高嘌呤饮食或过量饮酒,可能造成尿酸生成过多;肾衰竭、酮症酸中毒、铅中毒伴肾脏病变者会出现肾脏排泄尿酸减少的情况,尿酸生成过多或尿酸排泄减少,都可继发痛风。此外,当乳酸或酮酸浓度增高时,肾小管对尿酸的排泌受到竞争性抑制而排出减少,也能导致高尿酸血症,诱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服用氢氯噻嗪、柳酸盐类、吡嗪酰胺等药物,可造成尿酸排泄减少,继发痛风。

一旦被确诊为高尿酸血症,就需要像控制血压、血糖一样进行长期管理。同时还需要防范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以及任何形式的肾病、肥胖、吸烟等问题,因为这些危险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尿酸升高。对高危患者(白血病、淋巴瘤等),化疗前可预防性给予别嘌呤醇。

每天饮水量要在2 000毫升以上,不建议小口喝水,最好能一口气喝300~400毫升,通过大量饮水促进排尿,帮助尿酸排出。喝水首选苏打水,可碱化尿液。要多吃低嘌呤食物,主食有米饭、面食、玉米、苏打饼干、通心粉;奶类有鲜奶、酸奶、奶酪等;荤食包括鸡蛋、猪血、鸡血、鸭血,以及大部分蔬菜。

原发性痛风误诊为蜂窝组织炎1例 篇3

患者女, 79岁, 因反复右踝关节、拇趾关节疼痛3年, 加重1周于2007年6月20日入院。患者3年前因右踝关节、拇趾关节疼痛, 反复发作, 以春秋季节好发, 未经治疗缓解, 1周前上述症状再次复发, 并双手指间关节红肿痛, 在外治疗无好转。查体:T37.0℃、P90次/min、R22次/min、BP130/80mm Hg, 口唇发绀、扁桃腺无肿大、双肺无干湿罗音、心浊音界无扩大、心率90次/min、律齐, 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双手指关节及双脚踝关节红肿痛, 活动受限, 神经系统正常。实验室检查:红细胞4.0×1012/L、白细胞7.8×109/L、血红蛋白120g/L、中性粒细胞0.72、淋巴细胞0.28、血沉60mm/h、随机血糖6.2mmol/L, 双手、双脚关节摄片:未见异常。

2入院诊断

急性蜂窝组织炎, 给予抗感染治疗后, 病情反反复复, 住院第7天, 患者病情加重, 再三追问病史, 发现近3年来, 患者出现关节红肿痛后, 都有患处脱屑、瘙痒现象, 病情可自愈。查体发现患者右耳的耳廓处有一个0.3cm×0.3cm黄白色赘生物, 立即给予化验检查:血尿酸:518μmol/L, 血尿酸升高, 并将黄白色赘生物做活检, 进一步证实为尿酸盐结晶, 立即给予“痛风”治疗, 10d后, 患者双手指掌关节红肿痛消失、但右手掌趾关节屈指功能较差, 右脚拇指关节红肿痛也消失、但患处出现脱屑、瘙痒现象, 20d后病情好转出院, 修正诊断:痛风 (急性关节炎期) 。

3讨论

3.1 引导学生如何分析病例

3.1.1 临床表现与误诊疾病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痛风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并发症很多, 肾结石、痛风性肾病、导致肾衰竭而死亡。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临床特点: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 在关节滑液的白细胞内可找到尿酸盐结晶, 痛风石形成[1], 严重者导致关节活动障碍和畸形, 发生肾尿酸结石或痛风性肾实质病变, 痛风在急性关节炎期, 因沉积的尿酸钠是痛风炎症的发病原因: (1) 主要表现为下肢单关节炎症, 多数表现为单侧第一拇指关节炎症, 关节及周围组织多有明显的皮肤潮红、肿胀、发热和剧烈疼痛, 此为痛风的典型临床表现。易误诊为局部皮肤感染、丹毒和蜂窝组织炎。其原因可能为, 这些患者在急性关节炎发作期多伴有畏寒、低热、末梢血白细胞总数和 (或) 中胜粒细胞升高, X线检查多显示关节周围组织肿胀, 部分患者显关节腔积液, 而关节腔邻近骨质多是正常的。 (2) 少数患者在初发病时就可表现为多关节炎症, 多数患者在发病初期虽表现为单一关节炎症, 但如未得到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 随病程延长可累及下肢及 (或) 上肢多个关节。而且本病发作特点又多为反复的非对称性的, 在此时就诊的患者, 特别是在青少年易误述为游走性的关节疼痛, 伴有痛风石的患者, 局部有“红肿疼”现象, 又易被诊断为常见的皮肤感染、丹毒和蜂窝组织炎, 晚期患者可有多关节骨质受损及周围组织纤维化, 即使急性发作结束后, 受累关节也仍有肿胀、僵硬、疼痛、畸形和活动受限, 造成持久性病残, 此时如未进行X线检查或对痛风的X线表现认识不清, 更易被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即使对抗“O”不高, 血沉不快和类风湿因子阴性的患者也常作出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 因在未作出痛风诊断之前多进行过非特异性的抗感染和抗风湿药物治疗, 误认为此类检查结果阴性是上述抗感染治疗后所致。 (3) 未经治疗的晚期痛风患者, 由于大量的尿酸盐在关节腔内沉积, 可破坏骨与软骨, 典型的X线表现为穿凿样的圆形或椭圆形的骨质缺损, 但多在发病6~8年以后才出现[2,3], 早、中期X线表现可以正常或出现非特异性的骨质病损, 此时易误诊为骨肿瘤或创伤性关节炎。尿酸钠在关节部位皮下组织沉积, 形成的痛风石可溃破, 皮肤形成痰管, 不断流出牙膏样液体, 伤口经久不愈, 如对这种诊断痛风具有特征性的尿酸钠结晶液体, 肉眼不能识别又未进行镜检, 极易被误诊为骨髓炎, 化脓性或结核性关节炎。 (4) 长期增高的血尿酸自肾脏大量排泄, 可形成尿酸盐结石而引起肾绞痛、梗阻和肾盂积水, 尿酸盐结晶在肾间质和肾锥体中析出, 可破坏肾组织而引起肾功能受损。早期可表现为间歇性的蛋白尿和肉眼或镜下血尿, 晚期可出现持续性的蛋白尿和高氮质血症。在此阶段就诊的患者, 如果痛风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或处在发作间歇期, 又以肾绞痛、血尿、水肿或泌尿系感染为主诉, 则极易被诊断为特发性肾结石、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和泌尿系感染。 (5) 由于原发性痛风误诊率甚高, 发病又多在50岁以后, 故可有多种并发症, 如高血压病、冠心病、肾功能不全和恶性肿瘤, 可因接受利尿、降压和化疗药物而使血尿酸进一步升高, 如果忽视了询问患者过去是否患有痛风或过去是否明确痛风诊断, 易被误诊为继发性的痛风。

3.1.2 误诊原因和如何避免误诊 误诊原因多系接诊医师对疾病诊断的思路局限, 未想到痛风, 或对痛风的临床表现特点认识不足, 满足于症状、不结合化验检查进行分析, 本病病程较长, 发病年龄较大, 合并其他疾病者也较多, 在本病不同阶段就诊的患者其主诉也不同, 采集病史不全, 如果忽视了既往病史的详细询问和有关本病以及需与本病进行鉴别的其他疾病的详细的血、尿生化和X线检查, 或仅凭次阴性或阳性结果就否定了本病的诊断或肯定了与痛风相似的其他疾病的诊断, 是造成误诊的另一重要原因。笔者体会, 遇下列情况时应首先想到痛风的可能: (1) 夜间突然发生或加重的单侧足或踝, 尤其是拇趾关节的红肿热痛, 而无明显诱因者。 (2) 多关节肿痛, 但仍以足关节, 尤其是第一拇趾关节最为严重者。 (3) 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 可自行缓解, 间歇期较长而又完全正常者。 (4) 多关节炎, 而髋、脊柱和肩关节从未受累者。 (5) 多关节炎伴有耳廓结节者。 (6) 受累关节皮下组织结节溃破不断流出液体, 而细菌培养阴性又无明显全身中毒症状者。 (7) 血尿酸水平升高, 而无继发因素可寻或虽有继发因素, 但在先前就有痛风好发部位的急性关节炎发作史者。 (8) 患者虽说不出过去和本次就诊时有典型的痛风发作表现, 但在痛风好发关节邻近骨质有典型的痛风线表现者。

近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痛风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并发症很多, 肾结石、痛风性肾病、导致肾衰竭而死亡。那么就要求教师在临床实践中, 要引导学生对疾病诊断的思路、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诊断疾病, 不能死搬硬套, 导致对疾病的误诊误治。

关键词:原发性痛风,误诊分析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790-796.

[2]Cornelius R.Schneioler HJ.Gouty arthritis in the adult[J].Radiol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1988, 26 (6) :1267-1276.

原发性痛风 篇4

1.1 一般资料

58例患者中,男54例,女4例;年龄29~73岁,平均年龄43岁。病程最短者1d,最长者26年;急性起病部位以第一跖趾关节为主者52例,可为单侧或双侧,其它发病于踝、膝等关节者6例。

1.2 诊断标准

本组58例患者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提出的痛风性关节炎分类诊断标准,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常规处理

急性发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禁忌含嘌呤类食物,大量饮水1500~2000mL.

2.2 口服秋水仙碱

成人常用量为每1~2h服0.5mg,最多应用1d.

2.3 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

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氯诺昔康8mg,1次/d.

2.4 碱化尿液

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1 00mL,1次/d.

2.5 中药外敷

外用方,鲜四季青叶,生风仙筋杆叶,鲜青蒿、冰片、共捣湿敷,稍干即换。

2.6 中药内服

拟方:苏叶,伸筋草,红藤、积雪草、秦皮、秦艽、茯苓、葛根、生地、甘草经以上治疗获症状缓解后,另制定缓解期治疗方案(本文不作讨论)。

3 治疗结果

笔者制定的治疗方案仅针对痛风急性发作期,治疗目标是:缓解急性期症状,即疼痛完全消失、患病部位红肿消退、关节活动恢复正常,行走自如.未将血尿酸作为观测指标.治疗观察时间最长为10d。

从以上表中数据看出,82.7%的患者在1d内疼痛症状缓解,96.5%的患者3d内疼痛缓解,1周内全部患者疼痛缓解,说明该治疗方案控制疼痛症状有良好的效果。

4 讨论

痛风是由于嘌呤类物质代谢紊乱,产生尿酸过多、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浓度持续增高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软组织所致的一组代谢性疾病.反复发作的关节炎是其主要临床表现,疲劳与高嘌呤饮食是最为常见的急性发病诱因,急性发作期常表现发病关节的红肿热痛,且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基础研究已证实,90%高尿酸血症是因为尿酸排泄减少所致,只有10%与尿酸合成增加有关。在治疗当中应考虑该病理特点,急性期一般不应用抑制嘌呤合成药物。另外急性期过多的排泄尿酸,同时又动员了已沉积的尿酸盐分解血尿酸过经关节腔,从而又加重痛风的急性发作,所以在急性期同样慎重应用促排泄尿酸药物。

秋水仙碱目前仍为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特效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粒细胞浸润,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选择性的消炎作用,但其不良反应较大。在本组病例中采用了中西医多种方法同时治疗,一般在治疗2~3h后即可起效,起效后即停用秋水仙碱,1d后82%的患者疼痛基本缓解,故大大减少了秋水仙碱的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

氯诺昔康药效学作用为NSAID类药品中最强的,具有较强的镇痛和抗炎作用,从而在治疗中达到快速镇痛目的。

采取大量饮水、碱化尿液同时配合应用中药内服来促进尿酸的排泄,而未应用丙磺舒、苯磺唑酮、苯溴马隆等药物,因这些药物可引起尿酸盐晶体在尿路的沉积,引发肾绞痛和肾功能损害,而且过多应用排尿酸药物可能致血尿酸降低,尿酸库的尿酸被动员,血尿酸经过关节腔可加剧痛风发作。

本组病例中未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其只针对于严重急性痛风发作伴有较重全身症状而秋水仙碱或NSAIDs治疗无效者。

中医认为急性痛风发作当属湿热蕴结,古人云过食肥甘厚味,生湿,生热生痰,流注于关节则红肿以咬状。久之成痰块,浸于肾则伤胃而夜尿频发,诸脏亦可受之。其治则当清热利浸、活血通络为法,内服拟方:秦皮、伸筋草、红藤、积雪草、苏叶、秦艽、茯苓、葛根、生地、甘草。本方中秦皮为至关,清热除湿,通利关节,佐以红藤、伸筋草活血疏筋通络,秦艽、生地、葛根清热解痉、养阴,再辅之苏叶发汗,苡仁利湿,百合养阴宁神,甘草调合诸药,故本方可收清热、除湿、通络、疏筋活血养阴生津宁神之功。近代药理学研究,本方中秦皮促进肾脏对尿酸的排泻、抗炎。苏叶有很明显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秦艽、伸筋草抗炎解热止痛,茯芩、生地、甘草具有皮质醇样作用抗炎解热,葛根、积雪草、红藤有改善微循环、血流变学有利局部消肿吸收[2]。

外用方,鲜四季青叶、生风仙筋杆叶、鲜青蒿、冰片,共捣湿敷,稍干即换,本方四季青、青蒿、清热除湿,凤仙花活血消肿,冰片,解毒止痛透皮。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痛风关节炎能快速改善症状,采用西药配合中药内服,外用药结合等多种治疗手段,结果镇痛效果快,能缩短病程、疗效确切,经济适用。

摘要:目的介绍原发性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一种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方法观察58例原发性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口服、外用及静脉应用等多种方法治疗,观察其疼痛、关节红肿及活动障碍的起效及复常时间。结果本组中62.7%的患者在1d内疼痛症状缓解。96.5%的患者3d内疼痛缓解,1周内全部患者疼痛缓解。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痛风关节炎能快速改善症状,疗效确切.

关键词:原发性痛风,急性关节炎,中西医结合多种治疗

参考文献

[1]邵继红,徐耀初,莫宝庆,等.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疾病控制杂志,2004,8(2):152-154.

原发性痛风 篇5

1资料与方法

1. 1对象与分组201 1 — 2014年我院收治的间歇期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97例。年龄40~60岁;病情反复发作, 急性期有关节症状, 且X线明确诊断痛风性关节炎。 治疗前1个月内均未服用任何激素类药物;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1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引起的痛风性关节炎; 2存在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3有精神病史或在服用精神类药物;4治疗依从性差, 难以完成观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8例。观察组男46例, 女3例;平均年龄 (42.0 ± 15.6) 岁;病程 (9.8 ± 3.4) 年。对照组男45例, 女3例;平均年龄 (43.7 ± 14.8) 岁;病程 (10.7 ± 2.9) 年。两组性别、 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接近。

1.2治疗方法两组均予健康教育, 碱性、低嘌呤、低蛋白饮食, 禁食海鲜、啤酒、咖啡等。对照组给予苯溴马隆片 (常州康普药业有限公司) 50mg, 每日1次, 餐后服用。观察组加用自拟滋阴利水方治疗, 药物组成:熟地黄15g, 黄精30g, 女贞子15g, 白术15g, 苍术15g, 茯苓10g, 泽泻l0g, 车前子30g, 丹参15g, 莪术l0g, 银花藤30g, 络石藤30g, 水煎, 每次200ml, 日两次。1个月为1个疗程, 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随访6个月后对比两组关节病变积分、复发率, 复查关节X线、血尿酸、肾功能 (BUN、 Cr ) 、肝功能 (ALT 、AST ) 、血脂 (TG、TC ) 、空腹血糖 (GLU) 等指标变化情况。

1. 3疗效判定标准依据Sharp评分标准, 包括关节侵蚀和关节狭窄两方面, 两者之和为总评分。侵蚀评分标准: 无骨侵蚀计0分, 广泛侵蚀5分, 介于两者之间2~4分; 关节狭窄评分标准:无狭窄0分, 局部狭窄计1分, 弥漫狭窄但狭窄面< 50% 计2分, 弥漫狭窄面积≥ 50% 计3分, 强直计4分。参照2002年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根据X线复查结果, 临床痊愈:关节积分减少≥ 95% 以上;显效:关节积分较治疗前减少66%~ 94% ; 有效: 关节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3 %~65 % ; 无效: 关节积分减少< 33%。临床痊愈、显效、有效合计为总有效。复发是指痛风发作过程中, 由于血尿酸降低代谢过程可出现转移性的痛风关节炎发作及新的关节受累。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以 (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表1)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8% (44/ 49 )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 6. 7% (3 2 /4 8 )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65, P < 0.01) 。观察组复发5例 (10.2%) , 对照组13例 (27.1%) , 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5 . 2 9 , P < 0. 05 ) 。

2.2两组治疗前后关节积分及复查各项指标情况 (表2) 治疗前, 两组各指标水平接近, 差异无统计意义。治疗后, 观察组关节积分及血尿酸、BUN、Cr、ALT、AST、T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LU、TG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 除GLU外,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古代典籍关于下肢肿胀疼痛的病名较多, 有“脚气”、 “历节”、“风湿”等, 对于疾病症状的阐述与痛风极为相似, 治法也大体相同。痛风病名首先出自朱丹溪的《丹溪心法》, 认为本病发病是由于血热引发, 复感风寒湿, 且其发作与饮食密切相关。《灵枢·贼风》中指出, 本病不因外感邪气致病, 属于内伤疾病。也有学者总结本病病机乃“源之中焦、 流阻下焦、病于下肢”[3]。笔者认为, 痛风基本病机是先天脾肾功能失调, 湿热或湿浊流注经脉、关节, 造成关节肿痛, 病性为本虚标实, 脾肾虚弱为本, 湿浊为标。因此, 基本治法为滋阴利水, 滋肾养阴, 利湿通络, 拟方选用熟地黄、黄精、女贞子补肾药物, 肾为一身阴阳之根本, 此三味药滋补肾阴, 补虚培元;白术、苍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水, 车前子利尿通淋, 导水下行, 引邪外出;久病伤络, 久病必瘀, 选用丹参、莪术破血行血, 止痛通络, 银花藤, 络石藤通络除痹止痛。

饮食因素是痛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饮食中摄取大量高嘌呤和高蛋白类食物, 大量饮酒、吸烟及喝咖啡、浓茶等, 都会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产生影响。痛风特异性生化指标及发病基础是高尿酸血症, 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生成过多, 二是代谢困难。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血尿酸持续升高, 尿酸盐结晶沉积于下肢关节而造成, 常伴有肾功能损害、痛风结节及关节破坏、畸形、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因此, 控制血尿酸水平是治疗本病的关键[4]。对于无肾功能损害及尿酸结石者, 在控制饮食高嘌呤物质摄入前提下, 须适当应用促进尿酸排泄药物。而苯溴马隆片为促排尿酸经典用药, 尤适用于原发性高尿酸血症, 痛风性关节炎间歇期及痛风结节肿等。

本文结果显示, 采用自拟滋阴利水中药联合苯溴马隆片治疗间歇期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 效果优于单用苯溴马隆片。

摘要:目的 观察滋阴利水法治疗间歇期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 该院收治的97例间歇期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苯溴马隆片治疗, 观察组加用自拟中药滋阴利水法治疗, 比较两组关节病变积分、各项指标、复发率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关节积分及血尿酸、BUN、Cr、ALT、AST、TC水平和复发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自拟滋阴利水中药联合苯溴马隆片治疗间歇期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 效果优于单用苯溴马隆片。

关键词: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间歇期,滋阴利水法,苯溴马隆片

参考文献

[1]李鑫浩, 赵树森.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学, 2014, 38 (11) :1235.

[2]杨波, 高扬, 纪奕玲, 等.中西医联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现代临床医学, 2014, 40 (5) :348.

[3]徐熠, 徐玲玲, 刘静, 等.中药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规律及其Logistic回归分析[J].世界临床药物, 2013, 34 (8) :469.

上一篇:急诊室护患沟通的技巧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走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