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经费支出

2024-05-14

研发经费支出(精选八篇)

研发经费支出 篇1

1 我国医药企业研发支出现状研究的必要性

据统计, 我国整体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平均仅为1.02%, 除个别企业在5%以上外, 大部分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比重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而跨国制药巨头的研发投入一般都占销售收入的 15%左右。这种研发投入不足正是造成我国医药企业长期以仿制为主、新药研发能力较低的原因之一。近年来, 增加我国新药研发的资金投入, 进而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研发能力的整体提高已成为业界讨论的热点。

因此, 探讨我国医药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方面, 可以使得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医药企业内部研发经费的投入情况;另一方面, 分析的结果可以为后续研究作出铺垫。我国医药企业研发资金投入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研发支出的绝对额;另一个则是研发支出的相对额, 即研发强度 (指企业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 上。本文就着手从这两个角度分析我国制药业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情况。

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利用CSMAR数据库选择非ST的医药制造业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最终选取沪市主板上市企业46家、深市主板24家, 中小板33家以及创业板16家, 共计119家。通过巨潮资讯网检索研究对象在2007-2011年之间的年度报告, 在“管理费用、开发支出、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以及董事会报告”等位置提取样本企业研发支出数据信息, 营业收入信息摘自样本企业各年度合并利润表。

3 中国制药业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现状分析

3.1 研发支出绝对额分析

本研究仅针对此119家医药上市企业2007年-2011年间研发经费支出进行统计。由于上市时间及发布研发支出信息的企业数不等, 故每年纳入统计分析的企业数也不等, 具体详见表1。

3.1.1 研发支出呈逐年上升趋势

表1显示, 2007年至2011年五年间我国制药业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的平均值依次为1996.14、2269.21、2471.64、3492.07和4346.03万元, 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中位数也基本反映出相同的趋势, 说明我国医药企业在内部研发投入方面总体上呈现增长势头, 这一现状也可以通过五年来研发支出的总和呈现出的上升趋势中体现出来。当然因为五年间有研发支出信息的企业数也在增加, 这使得研发支出总和的上升与披露研发支出的企业数目呈上升趋势相关。

3.1.2 研发支出水平仍然较低

2011年119个样本中有111家企业披露了其研发支出, 总额48.2亿元人民币, 为2007-2011年期间内最高值, 而辉瑞 (Pfizer) 2010年研发支出总额即高达94.13亿美元, 由此可见我国制药业上市公司2011年一年的研发支出总额尚不足辉瑞2010年研发投入的1/13。不仅如此, 2010年, 我国医药行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总额122.6亿元, 也尚不及辉瑞当年研发投入的1/5。由此说明尽管我国医药企业在研发支出上呈现上升趋势, 但研发支出水平仍然很低。

3.1.3 研发支出与营业收入正相关

从表1中可以看出营业收入与研发支出有着相似的上升趋势, 为了更直观地发现问题, 对5年营业收入与研发支出的平均值变动情况绘图如图1所示。从图1中两条线的走势可以验证营业收入水平逐年上升的结论。

此外, 还可以发现图1中两条曲线有着基本相同的走势,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医药企业研发的支出额与企业的营业收入存在正相关性。

3.2 研发强度分析

研发支出的绝对额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制药业企业研发投入低的问题, 但是因为其可比性较差, 因此分析研发支出的相对额就显得更有意义。

从表1最后一列研发强度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虽然我国制药业上市公司研发强度5年来变动不大, 但基本呈现上升趋势, 而2011年平均值为5年来最高, 达到3.03%, 同时本年披露研发支出的企业数最多, 达111家, 占到总样本量的93.3%。因此, 下文主要针对2011年研发强度进行分析, 相应统计情况见表2。

注:四个板块统计样本量依次为24、33、16和46。

3.2.1 研发强度普遍偏低

表2显示, 2011年, 深市主板上市的制药业上市公司研发强度最小值为0.17%, 最大值为6.06%, 平均值为1.72%;沪市主板的上市公司研发强度更低, 最小值才达到0.03%, 最大值超过深市主板, 达到10.46%, 平均值2.28%, 略高于深市主板上市企业;相对而言, 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的研发强度较前两者要高出很多, 最大值分别为12.66%和8.81%, 平均值已分别达到3.87%和5.27%, 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也是偏低的。世界各大知名药企中, 2010年辉瑞研发强度为13.38%, 默克 (Merck) 研发强度更是高达23.90%, 部分其他世界知名制药企业2010年研发强度情况见表3。

国际上一般认为, 企业研发费用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2%才能维持生存, 研发费用达到销售收入的5%才具有竞争力。在发达国家, 企业研发支出强度一般为3%-5%, 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 有些企业甚至达到20%。而前文提及我国整体医药行业研发强度平均仅为1.02%, 除个别企业在5%以上外, 大部分医药企业的研发强度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根据本文的统计结果, 2011年数据中, 研发强度小于2%的企业有53家, 研发强度介于2%至5%之间的有51家, 而研发强度大于5%的仅有15家, 占总样本比例依次为44.54%、42.86%和12.61%, 验证了曹鹏等 (2009) 、孙艳等 (2010) 、赵金朋等 (2012) 和卢立芹等 (2012) 诸多学者关于我国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低的观点。

数据来源: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

3.2.2 研发强度与企业规模负相关

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中, 主板市场中企业的规模最大, 中小板次之, 而创业板更小。从表2可以看出, 无论是四个板块内部还是板块之间看, 我国制药业上市公司的研发强度差异均很大。将四个板块汇总成“主板”和“创业板与中小板”两个大类来看, 中小板与创业板企业的研发强度整体上明显高于沪深两市的主板企业, 前文提及到研发强度大于5%的15家企业中, 其中有11家来自深市中小板与创业板市场, 占比达73.33%, 占据总样本比例也达到9.24%, 同时, 2011年研发强度最大值12.66%所对应的企业来自中小板 (002030) , 这些都表明我国中小企业相对于主板企业研发强度高。

我国中小板与创业板中的中小企业整体研发强度高于主板市场企业的事实, 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医药上市企业研发是支持“小企业优势观”的, 即小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强度更高, 这与张纯棉 (2011) 用155家高新技术企业的上市公司数据对企业研发费用支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一致, 但具体需通过其他方法进一步验证分析。

4 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制药业上市公司2007-2011年度研发支出绝对额和研发强度呈上升的趋势, 但研发支出水平仍然很低, 研发强度亦严重不足, 且远远落后与国际水平。同时, 本文发现两个基本观点, 第一是企业研发支出与营业收入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 第二是我国制药业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与企业规模呈现负相关。但通过描述性分析得出该观点只能算作初步结论, 尚需通过计量经济学等手段进行分析验证。

通过对制药业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现状的分析, 揭示出我国制药企业尚需加大研发投入。具体可通过如下途径:出台或完善鼓励企业开展研发的政策;提高企业产品标准并加强监督以提高行业集中度;保障制药企业研发新药的后期利益 (诸如专利保护与进入医保目录遴选等) 和通过加大国家对医药研发的投入等途径拓宽研发经费来源。综合从企业内部能力和外部保护力出发, 激发企业压力和动力来吸引或提高企业参与研发的热情, 借以全面提升我国制药业的研发实力, 从而增加我国制药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摘要:目的:探讨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支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基于我国制药业119家上市公司2007~2011年研发经费支出的统计分析研究。结果与结论:我国制药业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绝对额与研发强度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且与营业收入和企业规模分别存在正相关与负相关关系, 但研发支出尚存在投入水平和投入强度双低的问题, 需要从企业内部能力和外部保护力出发制定相关政策, 以全面提升我国制药业的研发投入进而增强其研发实力。

关键词:制药业,研发支出,研发强度,上市公司

参考文献

[1]曹鹏, 王媛, 朱昌蕙.从投入、人才、政策三要素论我国医药产业自主创新[J].现代预防医学, 2009, (2) :263-264.

[2]孙燕, 孙利华.我国医药研发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药杂志, 2011, (24) :2226-2230.

[3]中国制药机械设备网.药企包揽全球研发投入前三, 均超90亿美元[EB/OL].http://www.zyzhan.com/News/Detail/17166.ht-ml, 2011-11-08.2012-10-09.

[4]国家统计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科学技术部.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5]侯晓红, 干巧.我国上市公司研发费用披露现状分析及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 2009, 28 (002) :152-155.

[6]雅虎财经.创业板与主板的十大区别[EB/OL].htt p://biz.cn.yahoo.com/09-11-/124/ujwl.html, 2009-11-12.2012-10-15.

研发支出,值不值? 篇2

大型企业的研发支出在2014年创下历史新高,但研发支出的增速却是十年来的第二低值。

过去一年中全球研发支出仅仅增长1.4%——低于前一年的3.8%,相比十年平均增速5.5%更是大幅降低。过去十年中,企业研发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下降了17%。

这是思略特调查2014财年(截止2014年6月30日)全球研发支出最多的1000家上市企业后得出的结论。思略特从彭博和Capital IQ获得这1000家企业的关键财务数据,并对全球467家企业的505位创新领袖开展了在线调查。

全球创新1000强企业的研发支出总额占到全球研发总支出的40%,而排名其后的1000家企业的研发支出仅占3%;受访企业的研发支出近1,300亿美元,占今年全球创新1000强企业研发支出的20%,并覆盖全部九个行业和五个地区。

但是,这些公司普遍认为:其创新实力比十年前更强,它们现在可以花更少的钱做更多的事,因此在支出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仍能取得出众的创新表现。

中国研发支出依然强劲

今年上榜的中国企业的研发总支出达到299.6亿美元,比去年的205.3亿美元增长了46%。与之对照的是:北美和欧洲企业的研发支出仅仅增长3.4%和2.5%,日本企业的研发支出则下降14%。今年,中国企业的研发支出占全球研发总支出的比例为4.63%。

过去十年中,全球创新1000强企业中的中国企业数量从8家(2005年)猛增至114家(2014年),涨幅达到1,325%,相比去年的75家增加了52%。中国石油(排名第62位)的研发支出达到23.03亿美元,在中国企业中高居榜首,也是今年唯一跻身百强的中国企业。

创新企业擅于挖掘终端用户的未阐明期望及需求

根据受访者的评选结果,苹果、谷歌、亚马逊和三星在最具创新精神的十家企业中排名前四。十强企业中只有谷歌、三星和微软同时上榜研发支出最多的十家企业。事实上,在过去十年中,只有微软同时列名十大最具创新精神企业及研发支出最多的十家企业榜单。2014年研发支出最多的十家公司中有四家来自医疗行业,然而医疗产业无一进入最具创新精神的十家企业榜单。

研究结果表明,创新资金的利用方式比其金额更为重要。

这些领先创新企业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对终端用户期望与需求的深入洞察,而研发支出并不那么重要。这些企业看重的并非市场研究,而是紧密的客户关系,并针对未阐明需求开展创新。

本文责任编辑:高菁阳

gaojy@sem.tsinghua.edu.cn

行政单位经费支出会计核算分析 篇3

关键词:行政单位,经费支出,会计核算

1 行政单位会计的特点

行政单位是保证社会公共秩序稳定、提高城市经济文化建设的国家机构,从而也造成行政单位会计职能的特殊性。首先行政单位的会计工作中没有营利行为; 其次由于行政单位各项应用资金都是国家拨款,因而在财务核算中不用计算成本; 再次行政单位的会计属于预算会计体系,因而会计核算时要遵守预算管理规则; 最后由于行政单位各项费用需国家财政拨付,所以会计的工作不具有复杂性。

2 行政单位会计经费支出核算存在的问题

2. 1 会计制度的滞后性

鉴于行政单位会计工作的特点,大多会计不具备较强的会计专业技能,而行政单位对会计的工作没有相关的规定、管理制度和要求,从而造成行政单位会计工作的不严谨性,与一些企业会计相比较,行政单位没有严格的会计制度,不能约束会计工作的规范性,造成会计工作中出现怠慢、松散等行为,影响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在现行的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中,由于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总账目的科目设立比较少,没有针对预算外资金收入或具体经费支出等科目的设立,造成财政部门资产收入、支出或负债等情况出现了含混不清的状况,导致财务会计核算严重出现漏洞,影响了行政单位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和针对性。譬如在会计核算经费支出一科目中,行政单位只用一个经费支出便可把所有行政部门的各项费用支出纳入到报表中,完全没有针对性,然而行政单位的经费支出项目包括很多,例如会议费用支出、通信费用支出、差旅费用支出、业务费用支出或固定资产购进支出等,单一的科目归类,不仅失去了会计监管财务的职责,还导致经费支出的不真实性,严重影响行政单位资金的有效使用率或造成资金流失的情况。

2. 2 行政单位经费支出严重失控

由我国审计机关对财政信息的揭示中可了解到,有很多行政单位的财政管理失于控制,没有严格的监督和审查管理制度,造成个别会计出现了严重违规行为并触犯法律,如挪用公款、截留预算资金和应缴财政专户款或自行设置小金库等不良行为,同时行政单位对国家拨款资金大量挥霍,不遵守预算管理要求,过度消费,增设交通工具或娱乐设施等,均对国家财政资金造成了较大影响,形成了财政拨款有去无回的局面。除了监控机制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够以外,行政单位内部管理也比较混乱,没有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有很多预算外资金或各项效益收入,在无规范会计体系下大量流失,不仅造成行政单位经费支出,间接影响财政资金的损失。

2. 3 会计核算缺乏成本效益意识

由于行政单位各项资金的使用都由国家财政拨付,导致会计在核算中不用顾忌成本问题,在没有成本观念下进行经费支出核算一定会影响核算结果。而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直属体系应为预算会计体系,也就是说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实际操作中是以预算资金为依据进行核算的,这种宽泛的核算环境下,国家财政部门完全忽视了行政单位的个体性,它具有经济收益、经济支配的独立性,同时加之行政单位没有严格的会计核算制度,没有规范的财务管理措施,便造成行政部门会计核算的不严谨性,从而导致行政会计工作中出现失职情况。再者就是行政单位对于国家拨款资金没有节约使用的概念,造成挥霍腐败现象的频频发生,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会计对经费支出的落实和核算效率。

2. 4 行政单位机构设置及人员构成不专业

行政单位没有设置会计岗位职责、会计工作审批制度、稽查管理部门、责任牵制制度、物资管理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等。由于未设置专门的职责或管理机构,导致行政单位机构不专业,从而使会计工作人员工作的投机取巧性。

由于行政单位对会计技能的要求不高,行政单位自身规范意识薄弱,不重视对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深造,从而造成其人员构成不专业的情况。而且大多行政单位会计均没有进行过会计专业技能的学习,加上行政单位没有加强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和约束,导致会计人员对会计知识、技能和职责没有形成良好认知,疏于对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不重视相关法律法规,造成其在工作中出现疏于职守的情况。所以说,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是影响行政单位经费核算效率的一个重要问题。

3 行政单位经费支出会计核算的相应措施

3. 1 构建行政单位经费支出账户体系

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中,经费支出的核算占重要位置,因此为了更加清晰、明朗的对行政单位经费支出的情况进行了解,可让会计建立具体的经费支出账户体系,这样不仅可以明确费用支出情况,而且可以进一步对不必要的费用支出进行控制和监管,提高财政资金节约效率。具体经费支出账户体系的建立可按照行政单位费用支出的性质进行科目建立,如财政人员经费支出、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差旅费与考察费支出、公车费用支出、业务费用支出、通信与邮寄费用支出及项目费用支出等。

3. 2 制定合理的日常公用经费定额

行政单位的经费支出主要包括工作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和项目经费支出,在三项经费支出中,人员经费支出一般是比较稳定的支出; 而公用经费支出包括的分项很多,如设施购置费用、公用费用和业务费用等,这些费用的支出均可以进行成本定额控制。例如业务费用中的差旅费或印刷费用等,均可以制定相关定额规定; 在项目费用的支出上,可根据相关类似的项目进行成本预算,从而进行定额控制,进而有效降低行政单位资金流失的情况。

3. 3 严格划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界限

虽然会计设置了具体经费支出体系,行政单位也制定了定额经费支出的规定,但是由于人为原因,有很多条例不能够严格按照规定执行,而且在定额经费支出上,可能存在定额不足的情况,为了能够使行政单位进行正常的活动运转,则不得不进行挪用周转的策略,从而动用具有确切用途的项目资金,来回周转造成项目实际实施时资金的缺乏,不仅影响了城市建设、经济发展,而且也影响了行政机关的威严形象,为避免不良现象的发生,确保人民公共经济利益的稳定,会计必须尽职尽责,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挪用资金现象的发生。

3. 4 改进政府部门的会计报表

在经费支出账户体系具体化后,会计必须改善会计报表。作为三大报表的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和支出明细表必须进行相应补充和变化。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部类的支出类中包含经费支出、拨出经费和结转自筹基建三项,在改进了经费支出账户体系以后的报表中,必须在结账前将支出类中填写12 个总账科目。收入支出总表中需要更加详细具体,为审核人员提供明确的信息。支出明细表的填写,要进行较多的改善,增加个别新的会计报表,详化行政单位的各项经费支出,体现经费支出在会计核算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为了加强行政部门对预算以外资金花费的掌握,需增设预算外资金支出明细表,这样可以将超出预算的资金去向、明细、用途等内容进行详细归纳,为财政单位整体经费的支出、预算提供比较全面的依据内容。

参考文献

[1]耿晓玲.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与行政单位会计实务[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7(3).

[2]王玉雪.行政单位会计经费支出核算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20).

[3]王广辉.行政单位经费支出核算改革之我见[J].审计月刊,2007(3).

[4]王振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税务,2006(1).

[5]王广辉,张小雪.如何完善行政单位经费支出会计核算[J].财会月刊,2006(28).

我国各地区教育经费支出问题研究 篇4

教育经费指国家和各级政府及社会力量与个人直接用于教育的费用, 是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质量的重要物质保证。教育经费的支出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教育水平及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 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专家学者的重视, 并且, 教育经费支出问题已经成为了中国国民关注的三大问题之一, 许多学者对教育经费支出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从国家整体层面来看, 近几年我国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大大增加, 从1992年的8670490.5万元, 到2008年的121480663万元, 增加了13倍之多, 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明显增加。然而,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我国各地区间教育经费支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这种差异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地区间教育水平的不同层级。从数据中可以看出, 有的地区教育经费支出明显少于其他省市, 构成了该地区教育情况较为落后的原因之一。

二、研究目的

通过对我国31个省市2008年教育经费支出的比较, 找出影响教育经费支出的各个因素, 并结合教育事业发展的发展状况, 为各地区改善教育经费支出问题提出合理性建议, 促进各地区以及全国教育事业的长久和快速发展。

三、变量的选取和样本数据来源

(一) 变量的选取

纵观各项可能对各地区教育经费支出产生影响的因素, 结合经济意义和数据获得的可能性, 最终选取以下变量作为被选变量:是否西部 (虚拟变量) 、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 (万元) 、教职工人数 (万人) 、在校学生数 (人) 、生产总值 (亿元) 、居民消费指数。同时, 选择2008年的各地区截面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经验推断, 由于我国西部地区处于较落后的状态, 虽然近些年西部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及使用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但是相对于发达地区, 西部省市教育经费总量缺口仍然很大, 因此初步认为是否西部可能会对教育经费的支出产生一定影响;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是教育经费总支出中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把其作为变量列入模型中;教职工人数、在校学生数是使用教育经费的两大主要人群, 是影响各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的因素;地区生产总值反映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教育经费投入一定程度上受到该地区经济发达情况, 因此列为变量;居民消费指数反映了该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购买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 反映了当地的总体消费水平和价格水平。接受教育服务费用或者说价格不同, 也是造成不同地区教育经费支出差异的原因, 因此初步决定将此变量列入模型中。

(二) 数据的收集

本文中所用数据全部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的最新数据, 具有时效性和可靠性。其中各地区在校学生数, 为各地区2008年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高中阶段、高等学校各学生人数总和。是否为西部地区的划分依据国家西部大开发确定的12个省市为西部地区, 包括: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陕西省、宁夏省、甘肃省、青海省、内蒙古、广西、新疆、西藏。令Y=2008年各地区教育经费支出 (万元) 。X1、X2、X3、X4、X5、X6分别为是否西部、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 (万元) 、教职工人数 (万人) 、在校学生数 (人) 、生产总值 (亿元) 、居民消费指数。

四、模型的参数估计、检验及修正

(一) 对所有变量做回归, 结果如表1所示:

(二) 模型的检验

第一, 多重共线性。从表1中可以看出, 虽然该模型拟合优度为0.987825, 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984781, 可绝系数较高, F检验值为324.5376, 明显显著, 但是模型中有两个变量的t检验不显著, 且X3的系数为负数, 与预期的符号相反, 表明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通过做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分别得出, X2和X3的相关系数为0.841636, X2和X4相关性为0.794173, X2和X5相关性为0.885051, X3和X4相关性为0.963098, 即分别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多重共线性。且从经济意义的角度考虑, 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与教职工人数和在校学生数有较强的联系, 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调整。用逐步回归法进行修正, 过程如下:

分别对X1、X2、X3、X4、X5、X6进行单个回归,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 X2拟合的最好, 且各参数t检验均能通过, 所以保留X2。所得结果如下:

Y=-363599.6314+1.590012922*X2

t值 (-3.113564) (38.26748)

R2=0.980581

R2=0.809407

在此基础上再逐个加入其他变量进行回归, 通过对以上表的对比分析, 可以发现, X2、X5组合时拟合的最好, 且各参数t检验显著, 结果如下:

Y=-253602.574+1.437496354*X2+20.68927107*X5

t值 (-2.054347) (16.95132) (2.032103)

R2=0.983077

在此基础之上, 再分别加入X1、X3、X4、X6进行回归,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 在X2、X5的基础上加入变量后拟合优度提高的不是很多, 而且没有一种组合能够使各个参数完全通过t检验, 因此最终决定用X2和X5为模型的解释变量, 最终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第二, 异方差检验。使用White检验法 (交叉检验) 检验异方差性, 可得χa2 (5) =11.0705, 且n*R2=17.66664>11.0705, 所以可以判断该模型存在异方差。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修正, 通过比较可得出, 当权重w=1/X5^2时, 拟合程度最好, 且各参数均通过t检验, 再进行White检验 (交叉检验) , 可得χa2 (5) =11.0705, 且n*R2=7.149509<11.0705, 所以可以判断, 经过加权修正后, 该模型此时已经不存在异方差。

第三, 自相关检验。当取权重w=1/X5^2做回归时, 所得模型的DW=1.290599, 查表可知dL=1.297, dU=1.570, 0<1.290599

因此最终模型为:

原模型为:

t值 (-2.054347) (16.95132) (2.032103)

R2=0.983077

五、结论

(一) 模型结论

根据对众多变量分析的结果, 我们发现影响各地区教育经费支出的主要因素有两个: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和地区生产总值, 两个因素均与教育经费支出成正相关, 即随着某地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增加, 该地区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将增加;若某地区的生产总值增长, 则该地区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也将随之增加。其中, 各地区生产总值对各地区教育经费支出的影响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这一因素的影响更加显著。对回归做修正的过程中将是否西部这一因素去掉了, 按照通常的想法, 西部地区属经济较落后地区, 教育经费的支出应该比我国其他地区相对少一些, 但是通过本模型的实证分析, 结合有关资料, 我们可以知道,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 我国西部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和使用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虽然西部许多省市教育经费支出水平还较低, 但是是否西部已经不构成影响教育经费投入的显著因素。关于居民消费指数这一因素, 在构造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之前, 认为某一地区的消费价格指数会对该地区的教育经费支出产生一定的影响, 即认为消费价格水平高的地区, 各个社会力量及个人对接受教育服务所支付的费用则较高, 反之则较低。但是经过此模型的分析, 可以看出居民消费指数并不是影响教育费用投入的显著因素。

(二) 相关建议

首先, 加大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 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早在1993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迄今为止, 4%的目标尚未实现。根据有关数据统计, 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 世界平均水平为4.9%, 发达国家为5.1%。而我国的教育经费支出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 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这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为了保证教育事业的稳定快速发展, 从而推动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 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加大教育费用支出预算, 保证资金充足, 特别是教育欠发达的省市和农村地区, 政府更应当给与大力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保证我国教育水平整体提高。

其次, 成立相关监督机构, 保证教育资金充分利用。我国目前缺少对“教育投入”的相关监督机制, 政府资金要往哪个地方投、投多投少往往是由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决定, 一些监督部门、监督机制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 我国的教育经费使用状况缺乏透明度, 且效率不高。这一因素也反映在了最后所得到的回归模型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回归系数很低, 对地方教育经费支出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因此我国应当成立相关监督机构, 对教育经费的使用状况进行监督, 保证教育经费充分被利用。同时, 我国还可以建立教育费用使用问责追究机制, 增加地方政府官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再次, 加强各地方的经济建设, 保证经济水平逐步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各方面事业发展的基石, 从本文验证所得结论也可以看出, 各地区生产总值的提高对教育经费支出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各地方政府要切实加强经济建设, 推动该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以经济发展带动教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庞皓.计量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 2007.

[3]、王蓉.加大教育财政投入需完善相关体制与机制[J].人民教育, 2008 (9) .

[4]、陈永明.教育经费的国际比较[M].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

[5]、蔡红英.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分析[J].教育论丛——湖北社会科学, 2007 (4) .

当前高职院校经费支出问题对策探讨 篇5

一、当前经费支出面临的背景

(一)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需要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自2007年在高校全面实施, 对高校的财务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 从根本上解决了财政资金多环节拨付、各部门多头开列账户、资金多户头存放的弊端, 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财政资金在拨付过程中被“截留、挤占、挪用”的现象发生, 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财政集中支付制度对高职院校财务和资金监管发挥了积极作用, 特别是对经费支出的集中审核与控制对保障资金安全, 对严格经费管理、降低行政成本, 防范财务和腐败风险的成效更为显著。

(二) 中央关于厉行节约等有关规定

自习近平总书记主政以来, 中央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并深入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和“三严三实”等专项教育。全党上下正在努力形成一种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氛围, 尤其是在对公权、公费使用的约束形成了高压态势。

(三) 财经纪律和财政政策要求

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 中央各部门和省市也相应制定了配套的财政政策和相关制度。如、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全面推行公务卡、财政部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以及关于公务接待、差旅费、车辆使用等政策和制度, 各省市也相应出台了实施细则。

二、经费支出应把握的大致原则

为顺应从严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财经纪律的要求,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特别是经费支出管理上也要做出相应的变革, 在实际工作中把握以下原则。

(一) 经费预决算原则

高职院校财务要通过预决算进行管理。各项收入和各类支出 (含建设经费、人员经费、行政办公经费、教学经费、学生经费、财务费用等) 应全部纳入单位预决算。在预算年度终了时, 计划财务部门应当依法、准确、完整、及时编报学校年度决算草案, 做到数字真实、内容完整、账表相符、说明清楚。经校长办公会、校党委会审核, 来年向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

(二) 经费按进度支出原则

财务开支进度应根据经费预算安排和工作实际进行列支, 应明确专人进行经费进度登记, 并每月汇总一次。根据月财务报表和资金收支明细表, 定期编制学校财务分析报告, 建立经费预警机制, 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 经费审核的真实性、完整性原则

经费支出票据应有经手人、证明人及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分管校领导签字审核, 并对票据的真实性负责。计划财务部门负责对票据的合法性和完整性负责, 审核票据是否合法规范、经费支出是否有预算, 是否按要求通过政府采购, 签字审核程序是否完整等等。

(四) 财务信息公开的原则

公开是最好的监督方式。按照教育和财政部门的要求, 高职院校上一年度财务决算情况和当年财务预算情况应当在学校网页上公示, 每年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三公”经费、学生奖助学金、招生经费、重点建设项目等重大专项经费由归口管理部门按要求予以公开、公示, 并按照“谁公开, 谁负责”的原则做好解释说明。

(五) 经费支出监督审计的原则

加强经费收支的监督审核。高职院校计划财务、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应定期对各类收费、经费支出项目进行检查和审计。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对学生奖助学金、招生费、零星基建 (维修) 和自行组织的设备采购等大额专项经费进行审签。每年由校计划财务及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联合组织一至二次对二级核算单位的财务检查和审计, 并向学校党委提出书面报告。检查审计结果应作为单位年度岗位责任制考核和年度干部考察的重要依据。

三、解决几个具体问题的建议

(一) 关于使用公务卡

按规定须通过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转账支付的支出, 仍按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要求办理。公务卡结算目录中规定的办公费、差旅费、培训费、维修费、公务接待费、车辆运行费等商品和服务支出必须强制使用公务卡结算。下列特殊情况要考虑可暂不使用公务卡结算:在县级以下 (不含县级) 地区发生的公务支出;在不具备刷卡条件的场所发生的200元以下的小额支出;按规定支付给个人的支出;实名制的飞机票及火车票 (含高铁) 、签证费、快递费、过路过桥费、会议培训费、文章版面费、电话费等目前确实只能使用现金结算的支出。

(二) 关于科研课题、论文经费及课程改革、重点建设项等项目经费的支出

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既是高职院校教师的职责任务, 同时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指标之一。要加强中央、省市财政下拨专项资金以及学校预算统筹安排的专项经费的监督和审核。实行专项经费分类归口管理。归口管理处室应建立经费使用管理台账, 定期与计划财务部门核对账目。一是科研经费。应由科研管理部门归口管理。使用科研经费购置与形成的固定资产, 需统一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 不得以任何形式隐匿、私自转让、非法占有。二是重点建设项目经费。包括:上级拨入的专业建设经费、学校专业建设经费及其他相关经费。由重点建设项目管理部门归口管理。项目建设单位应按有关要求编制项目建设经费预算, 建立经费管理台账。三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经费。包括:教学团队、精品课程、教改项目、师资培训及其他相关经费。应由教务部门统一归口管理。

同时, 对科研项目、论文、课改等经费支出应按工作实际灵活处理。如科研项目经费中无法或不便使用公务卡支付的如版面费、材料费及火车、汽车票等票据, 只要能证明其票据的合法和真实性, 可以使用视同公务卡报销;项目产生的交通费不应计入单位的“三公”经费;科研论文奖励及课程改革、重点建设项目工作经费可以造表直接发放, 且不占用教职工的津补贴指标。

(三) 基本建设和设备专项经费

由学校资产基建管理部门归口管理。资产基建部门要细化基本建设项目经费管理, 强化物资设备账、物管理。按照省市财政部门的要求, 建立项目绩效评价制度, 300万元以上的专项支出项目要提供绩效评估报告。不得以化整为零的方式拆分、肢解政府采购项目, 不得违法逃避政府采购监管或规避公开招标采购。经政府招标采购的工程和物资采购项目以及学校自行组织的零星维修和物资采购项目, 均应要有财政 (审计) 或专业社会中介组织的决算评审报告。

(四) 关于培训经费支出

高职院校除承担学历教育的教学任务外, 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也是其主要职能之一。在培训专项经费支出上可尝试以下措施:一是培训费用预算管理。按培训项目制定培训费预算表 (包括培训名称、对象、内容、时间、地点、参训人数、所需经费及列支渠道等) 。经学校培训、计划财务部门共同审核后执行。二是对培训产生的授课费、交通费、餐饮费、资料耗材费、宣传费、住宿费、信息联络费、场地租赁费等应确立标准, 实行定额管理、分项核定、总额控制。三是规范报账程序。报销培训费, 应当提供培训通知、实际参训人员签到表、讲课费签收单以及培训机构出具的原始明细单据、电子结算单等凭证。授课费可造表打卡发放, 授课费、小额零星开支以外的培训费用支出, 应当采用银行转账或公务卡方式结算, 不得以现金方式支付。四是要加强培训经费的监督检查。严禁在培训费中列支公务接待费、会议费等与培训无关的其他费用;严禁利用培训费变相发放津补贴;严禁弄虚作假以各种名目套取培训费。

(五) 关于差旅费支出

差旅费报销在实际工作中面临不少争议和问题。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差旅费报销的规定, 学校要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并结合实际考虑以下具体问题。一是要建立公务出差审批制度。出差人员须根据出差经费渠道报经部门 (单位) 有关领导批准, 从严控制出差人数和天数。二是要严格差旅费预算管理。学校应将差旅费统一纳入预算管理, 从严控制预算规模。应严禁无实质内容、无明确公务目的的差旅活动, 或以任何名义和方式变相旅游, 防止异地间无实质内容的学习交流和考察调研。四是住宿费发票应注明住宿天数, 并与出差时间相一致。如发票未注明的住宿天数的, 需提交住宿费结算清单。住宿费票据提供信息不完整的, 按住宿1天计算。五是无住宿费发票、无城市间交通费票据或提供出差报销票据不完整的, 只能按所提供的相关票据, 在规定的标准范围内据实报销, 不得领取各类补贴。

面对新形势, 高职院校财务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强烈的事业责任心, 探索性地落实相关财政政策, 严肃财经纪律, 加强经费支出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为高职院校科研、教学及社会服务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摘要: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从严治党要求, 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已成为全党共识。各级党委政府也相应出台了系列财政政策和制度, 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特别是经费支出面临新的形势, 应积极应对, 在实践中需加以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务经费支出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北京, 2013, 12.

[2]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加快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的通知.北京, 2012, 9.

小议“研发支出”科目的改进 篇6

但笔者认为,如果把“研发支出”科目改为“研发费用”和“开发支出”两个一级科目,并在“研发费用”科目下设“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两个明细科目,这样更加有利于科目的理解和业务核算。核算时,对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借记“研发费用”科目(研究阶段);而对于开发阶段发生的支出,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记“研发费用”科目(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记“开发支出”科目。对于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开发支出,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开发支出”科目,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使无形资产开发失败,则把原计入“开发支出”的余额转入“研发费用”(开发阶段),借记“研发费用”科目(开发阶段),贷记“开发支出”科目。原因如下:

一是有利于明确科目的性质,便于科目的科学分类。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研究阶段的支出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即“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开发阶段发生的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应费用化(即“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显然,这里的“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是损益类科目;即使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即“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本类科目,因为成本是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而“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通常最终都会转化为无形资产,而不是成为产品或劳务,无形资产是资产类科目,所以把“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归类为资产类科目比较合适。显然,“研发支出”科目既有资产内容(资本化支出),也有损益内容(费用化支出),并不是单纯的成本类科目。一个一级科目包含资产和损益两个性质不同的内容,不便于科目分类和理解。如果把“研发支出”改设为“研发费用”和“开发支出”两个一级科目,则性质非常明确,“研发费用”是损益类科目,“开发支出”是资产类科目。

二是有利于正确认识明细科目,便于科学核算。按照现行做法,直观上看,似乎不仅开发阶段的支出有“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两项,研究阶段的支出也有“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两项。之所以容易造成这种错觉,原因是科目文字表达欠妥。如果把“研发支出”改设为“研发费用”和“开发支出”两个一级科目,那么,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是费用化支出,而开发阶段则不仅有费用化支出(“研发费用——开发阶段”),而且有资本化支出(“开发支出”),直观上一目了然,做到了文字表达与内容的一致。核算时,研发费用于期末计入当期损益,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研发费用”科目;对于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开发支出,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开发支出”科目,这样核算时就能更加清晰地反应各个一级科目业务的来龙去脉。

企业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探讨 篇7

1 国际上关于研发支出的处理

由于受到种种因素影响, 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做出的发展决策往往有着自己的特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进行研发支出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一些国家将研究和开发不进行严格的区分, 只是将研发支出中的资金计到当期的费用中。也就是说将所有的花销全部费用化, 不会将一些支出作为无形资产的资本化。另一些发达国家会将研发支出在未来的预期收益中直接进行资本化, 并计算出一定的时间将所有资本化的研发支出进行摊销。这就体现了研发支出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间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 就是将企业的研究和开发进行两个阶段的划分, 由于未来对新产品的收益效果不能做出明确的预判, 因此要将设想的未来收益作为当期的费用入账。由于开发支出满足资金资本化的要求, 很多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 通常做了资本化处理。通过对上述研发支出处理方式的描述, 我们可以知道, 企业的研发支出处理工作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种处理方式是将研发支出实行全部的费用化。一种处理方式是将研发支出全部资本化。还有一种处理方式是对研发支出进行有选择性的资本化处理。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随着企业发展的国际化, 与国际企业间的合作研发工作来往更加密切。在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方法已经越来越国际化, 使得处理方法更接近发达地区, 这在保证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 与国际企业管理模式也进行了有效的接轨。在保证自身特点的同时, 本国企业的内部管理模式要与国际企业的管理模式靠拢, 减少发展中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在实际的企业研发支出会计处理中, 我国选用了部分资本化的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方式。在进行企业的某些发展决策时, 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会计行业发展的重要规律, 既要与国际进行接轨, 同时也要考虑到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我国的企业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方式体现了国际会计准则, 在反映企业发展客观性的同时, 反映出了企业研发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可以反映上市公司的业绩状况, 保证企业沿着正确的、符合国际社会发展的方向继续前进。

2 我国新会计准则关于研发支出的处理以及影响

研发支出一般是从企业的角度来说的, 即企业内部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等项目的支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关于无形资产的相关规定,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 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是指为获得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 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 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根据新的会计准则规定, 对于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可以进行资本化的会计处理。而对于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则应当计入当期的损益。

3 在实际研发支出中的会计处理

鉴于本文第二部分关于新的会计准则的规定, 以及现实生活中研发活动的复杂性 (研究和开发是同时交叉进行, 甚至是反复的进行) , 如何将研发人为地划分为“研究”和“开发”两阶段是很困难的。在该阶段会计的实际处理为:当“研究”支出发生时记“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等相关科目”;在期末记“借:管理费用,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而在开发阶段的会计处理为:当“开发”支出发生时记“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贷:原材料、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研究开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时, 则进行资本化处理。

4 结语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 对企业的研发支出做出正确的调整, 保证企业在自主知识产权稳定的同时, 对自主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将研发会计处理工作与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 与外部国际发展大环境相适应, 将会计处理工作进行细化, 实事求是解决问题, 保证企业资金的流转正常。

参考文献

[1]齐稚平, 徐亚利.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及披露[J].财会通讯 (综合版) , 2007, (01) :104-105.

[2]徐勇.谈企业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及纳税调整[J].财会月刊, 2007, (19) :71-72.

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 篇8

(1) 美国FASB颁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02号规定:为研究与开发而开发的所有支出均应列为费用。但准则规定当遇到一项特定费用时, 首先要确定该项费用是否与公告中定义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有关, 然后将其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但若将来有多种用途的材料、机器设备及其他装置的成本应资本化, 在其估计的使用寿命期内摊销。如果费用是一种间接费用并与研究与开发活动有明显的关系, 他们则应作为研究与开发费用计入当期费用, 比如职工的劳务费或外界按照契约提供服务的费用。

但在其最新发布的文件中, 建议如果研发支出符合一定条件的, 可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 在其有效使用期内予以摊销;如果不能合理估计其有效期, 则该无形资产不予摊销。

(2) 日本的准则规定研究开发费用理论上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日本的准则规定与美国十分类似, 规定研究开发费用理论上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在现有的产品和经营上研究和开发的费用应当摊提于发生的期间。在新产品、新程序和新知识上, 研究与开发费用如果预期能有足够收入弥补这些成本, 可以递延到未来会计期间。

对于研发期间购买的材料、机器设备及其他装置, 也分为一般使用的和用于特定项目。用于特定项目的费用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但在将来有多种用途的材料、机器设备及其他装置的成本应资本化, 且在其估计的使用寿命期内摊销。

二、研发支出部分资本化处理的国家

(1) 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规定。38号准则规定, 企业应将资产的形成过程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如果企业不能区分创造无形资产的内部项目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那么该企业应将项目支出均视同研究阶段的支出处理。在项目的研究阶段, 企业不能证明存在将产生可能未来经济利益的无形资产, 该支出总应在其发生时确认为费用。

并且仅当企业可证明以下所有各项时, 开发 (或内部项目的开发阶段) 产生的无形资产应予确认:使用或销售, 完成该无形资产技术上可行;有意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销售它;有能力使用或销售该无形资产;该无形资产可以产生可能未来经济利益。

其中, 企业应证明存在无形资产输出的市场 (即不只是交易无形资产的市场) 或无形资产本身的市场 (即单纯的无形资产市场) ;如果该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 那么应证明该无形资产的有用性;为完成该无形资产开发, 并使用或销售该无形资产, 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的支持;对归同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 可以可靠地计量。

(2) 英国在标准会计惯例公告第13号规定。英国在标准会计惯例公告第13号中规定:对于用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费用, 均应在发生当期予以费用化。对于开发费用原则上应费用化, 但如果满足特定的标准, 也可以资本化。为提供研究和开发活动所需要的设施而购买或建造的固定资产, 应予以资本化, 并在其使用寿命内加以摊销。

开发费用资本化的确认标准为以下5点:项目必须能清楚地确定;用于该项目上的费用能清楚识别、单独核算;项目的产出或成果能从技术可行性, 商业可行性两个方面基本肯定地进行估算;经济上有利可图, 即能合理预计到, 包括进一步的开发支出及生产、销售、管理等成本在内的总成本, 能从该项目带来的收入中得到补偿;要有能完成该项目所需要的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资源, 或能合理地预期, 将来可以得到这些资源。

(3)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 (CICA) 在1978年公布的会计准则建议:

(1) 研究费用在发生时作为当期费用处理;

(2) 如果满足下列5个标准, 开发费用应递延:产品或工艺明确, 其费用能与其他费用分开;产品或工艺在技术上可行, 且己经证实;企业管理当局已表示要生产和销售或使用这种产品或工艺;这种产品或工艺有明显迹象有未来市场, 如果是为内部使用而不是出售, 它的用途已被证实;有足够的资源存在, 预期可获得完成本项目的资源。

(3) 递延开发费用应随商业性生产或产品或工艺的销售或使用, 把它们系统而合理地摊销到未来使用或销售产品或工艺的会计期中。

(4) 法国的研究与开发费用, 当其属于特定的研究项目且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时, 可予以资本化。

(5) 荷兰规定, 研究开发费用只要在预期具有未来效益时即可予以资本化, 列在资产负债表中。

三、中国新会计准则的规定

由于各国企业在研发项目上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 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这一指标在很多国家均已超过了3%, 甚至达到了5%以上。巨额的研发投入如果按照原有方法处理会大幅度影响企业当期利润, 不利于企业的决策, 这使得会计准则应顺应形势做出相应调整。

而且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表明, 研发支出与多期的收益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这些研究成果为研发投入部分资本化的规定提供了现实依据。按照配比原则, 营业收入应当与其成本、费用相互配合, 一个会计期间内的各项营业收入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 应当在同一会计期内入账。如果研发投入与多期收益相关, 则应将其分摊入各个期间, 也就是进行部分资本化处理。

因此中国在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规定:将研究开发项目区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 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 同时满足一定条件的, 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予以资本化。

参考文献

[1]、王惠珍, 张佩.无形资产准则的国际比较及借鉴.财会月刊.2004 (B9) :62-63

上一篇:雕塑技术下一篇:个人住房抵押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