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技术

2024-05-14

雕塑技术(精选十篇)

雕塑技术 篇1

认识上的金属雕塑不尽相同, 传统意义上的金属雕塑泛指以金属材料来实现完成的雕塑作品, 而这里所说的金属焊接雕塑指的是通过焊接的技术手段 (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铸造和锻造手段) 来实现的雕塑作品, 这类作品重点体现的是金属材料本身的美感和焊接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焊接肌理之美,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样的作品缺乏形式和内容, 而是通过将其特有的美感与其独到的形式巧妙结合来实现创作目的。

其实金属焊接雕塑已经成为当代最具现代意义的艺术表现形式, 其艺术语言在于注重作品的直接创作过程, 并赋予其更加丰富的人文精神与审美内涵, 它有力地拓展了雕塑创作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发挥金属材料自身的质感特性自由地构思和制作, 已成为现代雕塑进行创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表现方式。

金属焊接雕塑的创作注重于艺术与材质的直接对话过程, 其中材料的质感和焊接过程中形成的焊接机理是构成作品形态的关键要素, 对实现其艺术价值和意义起到重要的作用, 这也同时造就了金属焊接艺术雕塑的表现形式, 即使表现具象形态, 也侧重于能够发挥焊接艺术特有肌理的具象形态表现, 如用拉丝焊接肌理来表现动物的毛发。

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 都体现了不同艺术家的文化渊源, 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而不同的表现形式又是不同的创作思想得以充分展示的保证和前提。鉴于目前金属焊接艺术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 在探索西方现代艺术语言过程中, 研究西方现代艺术的理论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他们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文化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中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思想, 高扬生命冲动的创造力, 推崇能够让人直接体验生命冲动的开放社会, 以直觉为认识真实和真理的唯一途径, 以及现代艺术对生命的瞬间体验和制作过程的珍借, 对破坏重组物质时空以获取精神真实的兴趣。同时萨特表达现代人孤独、异化、悖理的情绪感觉, 充分体现了现代艺术家对艺术主体独创性的强烈追求。

2 现代雕塑的表现形式在西方现代艺术理

论的直接影响下, 它与以前传统写实主义的以体量和实体感作为表现形式的基本要素背道而驰, 许多现代雕塑的表现方法完全超出了“雕”和“塑”的意义, 尤其是现代金属焊接雕塑, 作为三度空间抽象的构成艺术品, 不属于关于实体感的艺术, 不追求真实的形态再现, 通过简化、概括甚至是抽象的手法进行创作, 并结合各种工业化的手段, 直接地打造作品, 如以透空框架的形态去构画和界定空间, 彻底地阐明了现代雕塑作为三度空间艺术的新理念, 在于表现金属在空间中的自由组合, 而非多种程序塑造的实体造型。他们艺术语言的特征类似单纯、厚重的原始文化, 最后发展到将机械、动力和光的因素组合引入雕塑的运动形态, 创造了最具现代意义的雕塑作品。它反映了20世纪工业、科技观念向艺术的介入, 导引出一种崭新的艺术价值观。

当代西方雕塑家在新的艺术观念的引导下, 追求各自的文化和艺术个性, 并充分利用材料学、结构力学、金工技术和焊接技术的原理, 发挥金属焊接雕塑的特有创造力。在他们的作品中, 将雕塑的造型要素简化到最低限度。用立方体、几何形、圆柱体的型材和不锈钢材以及现成金属物品构成现代形态的、抽象的雕塑作品, 使传统的艺术语言在他们的作品中失去了原有意义, 运用工业化制造方法实现了现代雕塑新的艺术理念。

现代雕塑家史密斯是美国第一位创作金属焊接雕塑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纯朴、粗犷和简练, 利用金属材质的特性形成变化多端的雕塑造型, 使金属材料、金工技术成为诠释个人艺术观念的语言符号。他创作的《皇家之鸟》、《森林》等作品, 采用电焊枪在空间中描画, 用多种钢条焊接展开三度空间的构成, 同时利用点、线、面的相互交错的穿插, 编织成一种活拨的、富有生机的抽象形态, 他的许多作品放弃实体, 将锻造成形后的钢条构出空间的韵律, 显示出强力的运动感。

英国当代杰出雕塑家卡罗的金属焊接作品轻松活泼, 简洁明快, 是位最富独创性的现代金属焊接雕塑家。作品《正午》是他具有个性化艺术语言的代表作。该作品直接采用数块工字钢梁构成, 作横置状态并涂上橘黄色的颜色, 整件造型似如一张在室外阳光下的躺椅, 简练而意味深长。在他的作品中力求把雕塑语言概括到最基本的抽象形态, 直接利用工业钢材装配成巨大而强力的结构, 并与周围的环境空间融为一体。费罗是法国现代派艺术家, 他的金属焊接系列作品更具个性化。其作品摒弃了传统雕塑的创作模式, 采用一种更加直接, 更抽象化的表现手法, 使作品取得纯粹形式的自由化。费罗的作品都取名《无题》。但在这个毫无意义的标题下, 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在创作中通过挤、敲、扭、切和焊, 给作品注人生机, 将冷冰冰的不锈钢板转化成孕含生命形态的艺术作品。

从现代金属焊接雕塑的艺术语言来看, 它与传统雕塑相比其主要特点是:在艺术观念上, 一方面强调艺术与自我表现的主观性以及艺术家以我为主的能动性, 力求作品造型简化到最基本的抽象形态, 以现代工业化的理念构造单纯、简洁的几何造型, 反映出一种工业化的非人格化的力量。另一方面重点表现不同金属材料的特有美感 (如钛合金通过焊接在焊口的部分会形成耀眼的彩虹效果) 和不同焊接技法所形成的肌理美感。在艺术形式上, 利用电焊枪在空间中作画, 以钢材制作空间构成。使传统艺术形式的体积, 体量概念消失, 转化为丰富、透空的空间和变化多端的深度三维结构。并以手动和机动改变了原有雕塑的“静止状态”, 以色彩变化增强金属焊接雕塑的视觉感悟力。在艺术表现方式上, 采用直接加工过程实现三度空间的构成关系或以废品集合的方式重新组合新的造型, 使金属雕塑的艺术表现方法变得直接了当、纯粹和自由。在制作中利用各种金属材料经过直接的敲打、挤压、扭曲、打磨、切割和焊接, 随意地、自由地构建和组合, 彻底改变了传统制作多步骤的有序性, 使作品更具自然性。

3 在现代雕塑发展史上, 当代雕塑家所创

造的金属焊接作品成功地完成了20世纪具有雕塑艺术革命意义的艺术创造, 而走向现代化、抽象化、形式化、自由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我们国内的金属焊接雕塑艺术尚未得到社会的认同, 但我相信在当代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雕塑家甚至焊接技师的共同努力下, 我们的金属焊接艺术应该能够找到一条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 能够满足我国公众审美诉求的蓬勃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田卫平等.金属焊接艺术初探[J].焊接, 2005, 3.

[2]吴顺平.现代雕塑设计与技法[J].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1.

工艺品雕塑技术员个人简历 篇2

王冰

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 女| 25岁(1986年3月11日)居住地:北京

电 话:1388888888(手机)E-mail:

最近工作 [1 年11个月] 公 司:紫山景区

行 业:建筑/建材/工程 职 位:园艺/园林/景观设计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雕塑

学 校:徐悲鸿美术学院

自我评价

我热爱艺术,思想活跃,极富创造力;博览群书,热爱哲学;能吃苦耐劳,积极主动,动手能力强;对工作认真负责,踏实肯干,具有很强的团队协作精神,能迅速的适应各种环境,并融入其中;不仅手绘能力,三维空间思维及雕塑能力强,且熟练掌握Cad photoshop、sketchup、3dmax,天正等专业和办公工具软件的操作。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个月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建筑/建材/工程 目标地点: 北京、上海、南京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园林雕塑设计师

工作经验

2009 /8—至今:紫山景区[ 1年11个月] 所属行业: 建筑/建材/工程 方案设计部 园艺/园林/景观设计

熟练掌握Sketch Up,CAD,Photoshop,等绘图软件的操作,具有娴熟的手绘技巧,熟悉3D,具有一定的设计领悟能力和专业技能,参与设计、效果图制作、协助设计总监完成方案设计工作。在协助项目设计过程中,提出合理或建议,完成设计工作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责任感。

-------2008 /7--2009 /7:天龙广告设计公司 [ 1年] 所属行业: 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设计部 景观雕塑设计师

1.从事雕塑方案设计工作,以及担当效果图制作;

2.熟练运用PHOTOSHOP进行方案效果图的制作和竞标文本的排挡; 3.熟练使用CAD进行施工效果图的绘制;

4.目前成功案例中,二十多个定稿项目,十多个雕塑项目已经建成完工。

教育经历

2004 /9--2008 /7 鲁迅美术学院 雕塑 本科

证 书

2006 /12 大学英语六级 2005 /12 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雕塑技术 篇3

现代的城市公共雕塑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文明载体,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与品味。针对当今城市化迅速发展、市场需求量增大、传统的制造体系逐渐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效率、个性、多样化等诸多因素需求的情况下,利用新的技术手段,进行标准化,系统化的设计制造成为本文阐述的重点,通过沈阳蒲河生态走廊区域公共雕塑设计制造的例子论证新技术在公共雕塑领域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

3D打印 虚拟技术 公共雕塑 产品设计

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进程中,3D打印和虚拟现实技术凭借着自身高效便捷的特点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各个领域中。其在制造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公共雕塑作为精神载体对其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此时现有的技术手段显得过于单一。文中通过对虚拟现实技术和3D打印的技术现状的分析,并将新旧制造方式进行对比,旨在建立一个数字化智能雕塑系统体系,结合具体案例论证新技术在公共雕塑设计与制造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1.研究背景分析

1,1景观规划对公共雕塑的需求

公共雕塑不仅是一个城市的标志,也是一个城市文化魅力的体现。它能够让人们产生领属感和自豪感。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涌现大量的公共开发空间。为了营造公共文化、增强空间人文气息,公共雕塑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为公共雕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现阶段我国公共雕塑“一步一景”的设计理念和小型雕塑的普及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这明显差距,传统的雕塑制作工艺的方法逐渐不能满足现代社会讲求效率、个性、多样化特征的市场需求。

1,2虚拟现实与3D打印技术现状及其应用分析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模拟使用者的听觉、触觉、视觉等感受,让使用者全方位无限制地去观察计算机模拟出的虚拟空间,仿佛身临其境。虚拟现实技术在产品设计开发的过程中,设计师可通过虚拟三维环境对产品的创意、工艺装配、工艺优化进行直观化、数据化、系统化的评价和修改。与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相比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交互性、沉浸性、想象性的特点。进而有效地避免_了产品开发周期长、资源消耗大的缺陷,加快了设计进度,降低了研究成本。虚拟现实技术逐渐成为行业的主流并广泛应用在汽车仿真实验、展示设计、影视制作等方面。例如2013年谷歌发布了一款增强现实眼镜GoogleGlass,通过对真实场景的虚拟互动和手势控制,能让你分分钟创造自己的虚拟物体,然后3D打印出来如图1所示:

3D打印技术采用粉末树脂或金属等可黏合材料通过电脑控制采用分层加工方式叠加成型,不仅可以打印微小的物品甚至可以颠覆传统的建筑行业的制造方式。例如美国南加州大学研发的“轮廓工艺”。它可以在24小时内可以打印出2层楼高的房子。“轮廓工艺”其实就是一个超级打印机器人,如图2所示,其外形像一台悬停于建筑物之上的桥式起重机,两边是轨道,而中间的横梁则是“打印头”,横梁可以上下、前后移动,进行X轴和Y轴的打印工作,然后一层一层地将整栋房子打印出来。与传统房屋建造相比,“轮廓工艺”3D打印技术能够节省20%-25%的资金和25%-30%的材料,也节省了40%-55%人力。

2.虚拟现实与3D打印技术在公共雕塑设计制造中的可行性探索

2,1传统工艺与新技术制造对比分析

现有的公共雕塑制作流程先是由设计师对雕塑主题的理解构思平面图,通过平面图交代场景、地点、主体、面积,然后制作成小样,接着按原比例制作放大模型,同时进行造型上的修改,然后根据所用材料选择浇铸、锻造、焊接、雕刻等方法进行制作。这一过程要求设计者反复修改甚至重新制作,同时由于加工手段的因素,一些复杂的形态也不得不被放弃,造成了设计周期长、成本高、资源消耗大等问题。

虚拟现实技术与3D打印技术同时参与公共雕塑的设计与制造,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在艺术领域创造者通过虚拟交互手段实现与雕塑作品的互动完成设计、检测、修复等一系列的工作,同时在技术领域利用三维打印技术能够更精确更快捷地完成作品的制造,提高了设计者的工作效率,节约了设计成本,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雕塑《思想者》为例,如表1所示,更加直观的体现出新技术相比现有技术的优越性。

2,2公共雕塑3D打印设备设计

2,21公共雕塑3D打印机设计定位

当前,国内外的3D打印机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结构类型。由于公共雕塑以景观作品居多,且尺寸大小不一,根据行业的特性,此设计选择开放式结构。其创新点在于结构的整体性强、拆卸便捷、扩展性大同时采用履带式设计移动灵活,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也能够顺利地完成工作。通过建立一个三轴交互运动坐标使打印平面每一个点都具有唯一确定的坐标值与其对应,采用整体造型设计避免零件凌乱布置,分别由机身部分、移动部分和工作部分组成。

2.22公共雕塑3D打印机机体结构设计及加工方式

公共雕塑3D打印机整体的设计结构由x组件、Y组件、z平台组件与工作组件、电路控制部分联接组成。x组件是由直线导轨、移动滑块与工作组件组成。Y组件做整体升降运动,升降运动的精度由控制步进电机与传输带交互完成。

z轴由移动履带与伸缩直线导轨控制步进电机组成。公共雕塑3D打印机整机如图3所示。

打印加工方式为:如表2所示从外部存储设备或者从计算机直接提取得到3D模型,由微控制器(单片机)对模型进行分析建立支撑结构,然后输出指令控制打印喷头的温度,使材料能够迅速融化并通过驱动电机带动喷头进行x、Y、z轴的移动,喷头在接收到指令后会调节喷出材料的多少,每打好一层控制器会读取下一层参数再打印下一层,直到最后打印完成。

3.虚拟现实与3D打印技术在具体雕塑的制作与应用

3.1案例总体设计规划

沈阳蒲河景观带是名副其实的“万顷生态湿地”,同时也是七星文化、蒲河文化、满族文化、现代文化的宜居风情带。该案例设计选址在蒲河景观带中游,如图4所示。为使雕塑与环境气氛相协调,此设计以“藤”作为元素,外观融入了七星文化元素,更能体现区域发展的激情与活力。该雕塑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来诠释新技术在公共雕塑设计制作中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3,2虚拟现实与3D打印技术下雕塑制作流程

3,21基础雕塑模型的构建

新技术下雕塑的制作成型不依賴于手工制作,但不代表没有作品的呈现方式。设计中可以采用软件代替传统雕塑中手工制作的方式,将作品转化成立体模型。此设计采用犀牛软件来实现模型的构建,在犀牛软件中将作品创建成型。如图5所示。这里创建的模型替代传统雕塑中手工制造的初模阶段,仅仅表现出雕塑的立体形态,具备观看的效果。此阶段没有确定材质和最终尺寸,这一切都需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体验最终确定雕塑的信息参数。

在确定雕塑的基本形态之后,犀牛软件将以作品模型导出obj格式文件,该格式便于在接下来的虚拟眼镜操作中使用。

3.22虚拟现实预览测试

虚拟交互预览操作借助谷歌meta眼镜,其核心是增强现实技术。简而言之就是把现实世界放到屏幕上的虚拟展示,让现实的信息更丰富,易于观察。通过语音、触控、自动三种模式控制显示信息取代传统鼠标、键盘、显示器的操作,让场景更加真实、有说服力。本公共雕塑虚拟测试步骤:

1首先把基本的模型信息传输到META设备中,运行操作界面后根据蒲河生态走廊的自然环境色与雕塑的表面肌理,选择与其符合的材质与色彩参数。本雕塑材质选取为:SLA材料,色彩参数为C1 M89 Y17 K99;

2通过手指的滑动,转动到所需要的位置,完成对雕塑各个角度的观察。更加直观地优化作品的细节。如图6所示;

3利用手指的撑开与收拢完成任意的缩放,直至得到一个合适的作品尺寸,本雕塑的打印范围:5700,5700,700ram。

3.233D打印实物成型

此环节中我们借助上章节所设计的公共雕塑3D打印设备快速成型,经过虚拟现实预测后,将调整后的3D数字模型保存为STL文件格式,利用前台控制软件PROE对3D模型进行分层处理,分层完成后PROE软件可以导出被3D打印机识别的CODE控制文件。将CODE文件输入到3D打印机中,打印机Arduino主板里的固化软件开始读取控制文件,在确认设备状态正常后,开始控制分层打印。

最终的打印雕塑实物如图7所示,最终打印参数:材料为SLA,设置了2层实心层、2圈轮廓、23%填充绿色。打印速度为每分钟2-4层,成型体积为5700,5700,5700mm,打印精度为10,27,34mm。

4.结论

数字技术在雕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4

关键词:数字技术,雕塑教学,应用研究

在素质教育全面兴起的今天, 各项技术都在素质教育这片天地里落地生根, 不断的发展壮大。数字技术作为新时代技术, 而雕塑艺术却是古老的艺术, 新时代的技术在古老的艺术教学中得到应用, 这是古老与现代, 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所以在现代的雕塑教学中, 广泛的应用新时代下不断成熟的科学技术, 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化元素, 使得现代雕塑在不失传统的基础上拥有现代化气息, 从而使得古典美与现代感觉相得益彰, 产生不一样的独特美感。

一、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是一项与电子计算机相伴而生的一门科学技术, 它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而将各种信息, 包括图画、文字、声音、图像等, 转化成电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二进制数字后进行一些列的加工、运算、存储、传送、传播何有还原的技术。由于是在运算、存储等环节要借助计算机对信息进行编码、压缩、解码等工作。因此数字技术也被称为数码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而数字技术也被常常称之为控制技术。由于数字技术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 所以在雕塑教学中, 也会不可避免的用到数字技术。

二、雕塑及雕塑教学

雕塑, 指的是为了美化城市或者用于纪念意义而雕刻塑造的形象, 这些形象一般都有一定的寓意和象征, 是作用就是用来观赏或者几年。雕塑是造型艺术当中的一种。雕塑, 又称雕刻, 是雕、刻和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指的是用各种可塑材料或者是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 创造造出的就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雕塑是用来反映生活, 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的艺术。

雕塑教学, 指的就是在掌握了雕塑的原理和方法后, 对于学生的一种实际操作的指导。指导分两种, 一种是理论指导, 另外一种就是操作指导, 而利用数字技术完成的雕塑教学, 指的主要是实际指导。在雕塑教学中用数字技术, 其目的就是更好的展现雕塑的美感, 使雕塑在美化城市环境时起到更显著的作用。

三、数字技术在雕塑教学中的应用设计

(一) 设计目标

数字技术在雕塑教学中的设计目标是完成数字技术在雕塑教学中应用的关键, 而这个关键首先是要做到数字雕塑的辅助教学功能设计, 做好了这一步, 在教学过程中, 数字教学才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其次就是实现数字雕塑材质的互动模拟。在雕塑过程中, 对于材质的把握也是相当重要的, 这就需要用数字技术来进行模拟和预算, 所以在设计的时候, 要做好材质的互动模拟。接着是实现材质库浏览功能的创建, 这样才能给老师上课提供最大的便利, 随后就是用三维技术实现数字雕塑作品的实体展现。

(二) 设计流程

在雕塑教学中应用数字技术, 首先应该遵守相应的原则, 首要原则就是实用性, 将数字技术应用到雕塑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实现方便教学, 所以实用性必须放在第一位, 如果失去实用性, 数字技术的使用就显得没有必要了。另外在设计中还要遵循审美性原则。除了要遵守设计原则, 要实现数字技术在雕塑教学中的应用, 还需要有一定的设计流程, 这个流程步骤首先是进行可行性分析, 然后整理材料进行系统设计, 最后就是技术制作和整体调节, 按照这个设计步骤, 整个雕塑教学才会显得秩序井然, 不会因为某一环节的遗漏而出现纰漏。

(三) 设计内容

利用数字技术进行雕塑教学, 对教学内容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设计, 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秩序井然, 不会发生混乱。教学设计内容其实很简单, 分三大模块, 第一大模块就是对雕塑可行性设计的探讨和对材料的把握。雕塑教学可行性探讨是第一位的, 只有在可行性确立的基础上, 后面的设计工作才会有意义。第二大模块就是系统设计与结果展示。这一大模块主要就是对设计者思想的体现, 主要是把设计者的思想体现在雕塑上, 利用数字技术做出效果图。第三大模块就是调整。主要就是在效果图的基础上对雕塑的整体美感进行修改, 使其符合城市特色或者历史象征的意义。

四、数字技术在雕塑教学中的应用实现

(一) 圆雕的实现

圆雕的数字化实现, 非常有效的解决了雕塑的制作场地的限制问题, 而且使得雕塑制作成本问题也得到了有效地解决, 更难能可贵的是可以全方位的向观看者展示雕塑的空间。由于过去的圆雕制作工程浩大, 而且不能直观感受, 但是有了数字技术, 可以再电脑上立体的呈现圆雕制作的效果图, 然后根据效果图去施工, 不仅不会造成成本浪费, 而且帮助解决了场地受限的问题。

(二) 浮雕的实现

浮雕的数字化实现, 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 一种是建模的形式, 其方法和圆雕的实现是一样的, 另外一种就是采用图片和Photoshop结合的方法, 也是可以很好的解决场地受限问题和资金节约的问题。浮雕中雕塑形式是把雕塑和绘画集于一身的, 所以在浮雕教学课程中, 既要体现雕塑的体积感, 又要展现绘画的造型特征, 而电脑可以将二者的结合很好的展现出来, 所以在浮雕教学课堂中, 数字技术的应用是将浮雕这种艺术形态通过电脑, 将雕塑的特征和绘画的特征达到一个完美的结合, 从而给学生一个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到浮雕的精髓和独特。

在现代化素质教育的号召下, 各种新兴的技术被应用到素质教学中, 也正是因为新兴技术的应用, 使得素质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雕塑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结合绘画艺术和造型意识, 体现空间感, 给人视觉冲击, 数字技术的应用, 对于雕塑教学, 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另外, 也正是因为数字技术才雕塑教学中的应用, 使得雕塑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的多元化, 立体化和简单化。

参考文献

[1]许景峰, 宗德新, 尹轶华.数字技术在建筑物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 2012.01.

[2]宋阳.数字技术在雕塑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05.

[3]许景峰, 宗德新, 尹轶华.数字技术在建筑物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A].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 2011.4.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教案 篇5

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内容:本课是知识传授与欣赏、参观为一体的综合课,主要是对中国古代雕塑作一介绍,使学生对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发展概况有所了解。由于本节内容丰富,涉及dash;—雕塑,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内容是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内容:

本课是知识传授与欣赏、参观为一体的综合课,主要是对中国古代雕塑作一介绍,使学生对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发展概况有所了解。由于本节内容丰富,涉及dash;—雕塑,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内容是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出示教学图片),大家看图片(教师板书课题)

师:先给大家介绍一下: 什么是陵墓雕塑?

墓前设置显示地位的石人石兽等雕刻及墓中放置的大量精美的俑,这些都属于陵墓雕塑。什么是俑:是为改变人殉葬风俗而出现的替代品,也就是偶人。授课第一部分:秦始皇兵马俑---世界上最大型的雕塑群 学生看一组图片(认识秦俑)

师:这些大型的地下雕塑为什么会出现在秦朝呢,也即秦俑出现的历史背景?(学生思考讨论并作答)师总结:

古人相信人有灵魂,灵魂不死,通过陵墓进入天堂,从秦汉以来,盛行厚葬,帝王贵族希望死后升天,仍然过着享乐生活,生前不惜花费巨资修建陵墓。秦俑满载着秦始皇的梦想与希望,恢宏的气势显示出秦国“士勇兵利,车坚马良”的强盛局面,体现了秦军豪迈勇敢的战斗精神,映射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气魄和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所向披靡的宏伟景象,再现了秦始皇南征北战,统一中国的历史场景。学生欣赏图片《跪射佣》和《秦俑一号坑》

师:在这两副图片中你分别看到的是什么,用你喜欢的词语形容一下你的感受,能否总结秦俑的特点(小组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秦佣的特点可以总结为“致广大,尽精微”,细腻生动的个性和气势磅礴的整体相协调统一。

分别请研究“致广大”小组和研究“尽精微”小组的代表向大家汇报一下课前对秦俑的研究性学习结果.。(课前把学生分成研究“致广大”小组、“尽精微”小组、“制作流程”小组和“外派”小组)

“致广大”小组汇报后教师总结,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大:场面大,3座兵马俑坑,布置近2万平方米。形体高大,俑人平均高1.8米,陶马1.7米。

★多:数量多,在一号坑中已发掘出武士俑500余件,6000个铠甲俑 战车6乘,驾车马24匹等。

种类多,不光有俑人、俑马,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

“尽精微”小组汇报后教师总结:

★精细:一号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排成三列横队,每列70人,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销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陶马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

★壮美:队伍阵容齐整,装束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拥有力量的美、宏伟的美、整体的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师:大家看到这样壮美精细的雕塑是不是心理有个疑问,在并不发达的秦代它们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下面请“制作流程”小组汇报它的制作过程。汇报后教师总结: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亟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当时,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而筑陵劳役达72万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园以南2000米的三刘村到县采石场部之间,有高5~25米的多级黄土崖。修陵园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运至临撞,工程十分艰难。兵马俑多用秦代的制陶工匠和雕塑工匠用以模为主、塑模结合、分件制作、逐步套合和入窑绕制、出窑绘彩的方法,烧制出这些大型陶俑和陶马。例如陶俑头部的制作是先模制成头形,作成初胎,然后复泥,制出眼、鼻、耳、嘴、胡须。身部也是在打好初胎后再复泥,用手制成衣服,用刀刻出甲片,用印模压成甲钉。

秦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重要代表,其地位代表中国雕塑的艺术水平,它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技巧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使其艺术传统源远流长。秦始皇兵马俑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198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目录。

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完说:世界上只有七大奇迹,现在要加上秦俑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我们再通过视频欣赏一下令我们中国人感到骄傲自豪的秦俑。(播放视频)授课第二部分: 霍去病墓雕塑群

我们说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主要代表是秦俑和汉俑,就像小鸟的左翼和右翼,欣赏完了左翼秦俑,我们再来欣赏代表汉俑的霍去病墓雕塑群。出示图片《伏虎》(学生边看图片边思考问题)

请欣赏霍去病墓前石雕《伏虎》,你喜欢它吗?若不喜欢,如果可能你会把这件作品的哪一部分进行更改,更改成什么样,说一下你的理由。

将《跪射佣》与《伏虎》进行比较,找出二者艺术风格的异同,并结合历史背景知识谈一谈秦汉两种雕塑风格为何不同?

师总结:《伏虎》特点: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形貌,因式造型;圆浑天成的雕塑,质朴雄浑,展示出作者高超的写意智慧和西汉时期大气磅礴的艺术风貌,更能给观众以想像的空间。相同点:都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物,反映社会状况。不同点:秦俑:陶质 写实 造型严谨 细腻传神 汉俑:石质 写意 造型夸张 圆浑质朴

历史背景:秦代推崇法家思想,艺术家思想也受到限制,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它是写实的,再现自然的。汉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推崇儒道思想,艺术家思想也得到空前放松,也就出现了写意的风格。授课第三部分:宗教雕塑

宗教雕塑是以宗教教义、故事、人物、传说为题材的雕塑。我国由于佛教传入较早,影响广泛,所以在宗教雕塑中以佛教造像为多,佛教雕塑艺术成就最高。现存的主要是四大石窟寺: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

1、敦煌莫高窟

简介: 在甘肃西部,敦煌县东南的鸣沙山东面的崖壁上,在长达l618米的崖壁上,分布着492个洞窟,北魏至宋代彩塑2415尊,其中唐代670尊,是敦煌的优秀代表.特点:是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容壁画、雕塑、建筑于一体以壁画和泥塑著称。

2、云冈石窟

简介:位于山西大同的武周山北崖,依山凿窟,东西绵延一公里,创建于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现存洞窟53个,窟龛约1100个,石雕造像51000余尊 特点:以壮观的石刻闻名。3 龙门石窟

简介: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城南25公里处伊河两岸的龙门山,开凿于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时期。后经数代营造,遗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珍品。

特点:是历代皇家贵族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皇窟”的美誉,也以壮观的石刻闻名。

4、麦积山石窟

简介:麦积山是一座状如麦堆的孤山,石窟就开凿在山体垂直峭壁上,上下有栈道十余层相通。山顶有一座隋代古塔,造像主要是彩绘泥塑。

特点:以泥彩塑像为主,塑绘结合、线面结合,被誉为“中国彩塑艺术博物馆”。播放轻音乐并出示一组古代雕塑图片,学生自由欣赏(对不懂的知识可提问老师)总结: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雕塑,大家课后可以从互联网上搜索一些世界上优秀的雕塑去欣赏,也可以利用本地资源的条件欣赏一下我们阜阳本地的雕塑。

城市雕塑中伟人雕塑的意义 篇6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的象征也是如此。一座雕塑,在它诞生后与这座城市耳鬓厮磨,日久生情,成了这座城市的标志、象征。城市雕塑绝不是只工程,它有自己的规律与地位。城市雕塑首先必须融于一个大的公共环境,而不能只就雕塑本身来考虑,即便雕塑本身的艺术水平还不错,但却因与周边环境、建筑不匹配,也会影响城市雕塑的艺术效果,甚至破坏了周围环境的美化;其次雕塑不是图解,大型雕塑特别是主题性雕塑还必须体现出本地域的人文精神。位于城市各各角落的雕塑作品,其实早已超过了装饰景观的意义,它们或代表特殊含义,或反映区域发展,可以说记录了城市的发展脉搏。也时刻提醒着我门当代人要铭记这些已逝的伟人为了我门今天的生活学习精神艺术所作出的贡献。同时也提醒这我们要铭记历史谨记历史教训。

伟人雕像的意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前人的话,在现代,意义是那么的深远,古代人物在现代有着主要意义。为了便昔时夜众企盼和怀想反动先烈和为青年一代供给反动传统教育场合,将品伟人雕像的意义更是深远,对现代人有一种教育意义。对现代人的思惟和不美观念都有着很深的意义。将品伟人雕像绘声绘色,再现一些反动事迹。让现代人更了解古代的事,对古代人伟人传布下来的肉体加以担任和发扬。将品伟人雕像雕塑在公共场合,让更多人不美观赏,首要目标是对更多人有教育意义,对城市树立更是晋升城市品位。

中国人抗日战争留念雕塑园为留念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建成的--中国人平易近抗日战争留念雕塑园。园内有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碑名的中国人平易近抗日战争留念碑、有以《国歌》为主题反映中国人平易近八年浴血奋战历史的雕塑群区以及下沉式中心广场、宛平城墙、绿林等首要景不美观。

园中还种植了雪松、合欢、珍珠梅等十八种乔灌木和宝贵草坏,林草相映成趣。抗日战争留念雕塑园占地20公顷,由中国人平易近抗日战争留念碑、雕塑群区、中心广场、石鼓园、绿林、宛平城墙等景区组成。中心广场为占地2500平方米的下沉式广场,营造出一种沉静、肃静,向长逝于公开的抗战英灵暗示敬意的氛围。广场由花岗岩砌成精巧图案,选用的石材来自中国抗日战争首要疆场。

抗日战争留念碑碑高15米,宽8米,厚6.6米,由复杂的花岗岩和压碎的侵略者战争机械残骸铸铜雕塑组成,意味着正义必胜,一切侵略者必将失踪败,刀兵残骸有日本侵略者的坦克、火炮、机枪等。1999年7月7日,国家主席亲笔为留念碑题写了碑名。雕塑群区占地22500平方米,摆放着38尊直径2米、高4.3米、重6吨的柱形铜铸雕塑。群雕以《国歌》为主线,以中国传统碑林体例摆放,以中国平易近间艺术手法砥砺,按中国人平易近抗日战争历史过程,分“日寇侵凌”、“奋起救亡”、“抗日烽烟”、“正义必胜”四个部分。表示了中国人坚定不移无畏的英雄气概。

坐落在春熙路中山广场前的孙中山铜像是现存成都最早的城市雕塑之一。现在,孙中山身着长袍马褂端坐于太师椅上,左手握展开的《建国大纲》凝神深思,高居于中山广场中间,在熙熙攘攘、瞬息万变的春熙路上,是最特别的一个标志符号。

天府广场毛泽东像。尽管这是一件严谨精湛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但却成为成都人生活当中最熟悉最亲近的一座雕塑。这尊汉白玉塑像面南背北,高视阔步,毛主席和蔼慈祥的向着脚下芸芸众生含笑挥手。这座坐北朝南的“毛主席像”,基座高7.1米,象征着党的生日;毛主席像高12.26米,象征着毛主席的生日;基座四面的各7朵葵花,象征着四川当时的7,000万人民,检阅台和周边走道及旁边建筑为一个仿佛的“心”字形,检阅台正中的毛主席像,就是“心”字正中一点。这座毛主席像现在成为成都的标志,很多重要的节日及活动的升旗仪式均在毛主席像前进行。

十二桥死难烈士纪念碑 十二桥死难烈士纪念碑完成于1985年,高11.5米,碑体以红花岗石做材料,整体形状为一只苍劲有力的大手伸出地面,表现了革命烈士对反动势力永恒的抗争意念和寻求真理、挣脱桎梏的精神。2002年,纪念碑从十二桥烈士的牺牲地迁往了成都市文化公园内。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这座纪念碑最初矗立于东门城门洞,1966年被砸碎,1989年重塑于万年场十字路口,如今,它暂时被安置在省雕院。铜像造型是一群革命军人,着短裤、绑腿、草鞋,造型朴素,形态威武。当年,这座雕塑曾经使成都市的城市雕塑在当时的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并成为中国城市雕塑发源地之一,在中国城市雕塑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这些纪念雕塑让后人在参观的时候缅怀先人们的英雄事迹,铭记我们国家的历史,伟人曾经说过,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是我们牢记教训。年轻一辈更要牢记教训,努力学习,把祖国建设的更美好。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了解历史,牢记国耻铭记国耻,请我中华,总结经验,并且宣扬过往的光辉历史,让现在的青少年更加的爱国。

不仅是抗日战争题材的城市雕塑使我们受益匪浅,一些古代伟人,军事家,教育家,科学家,名医等等一系列的名人雕塑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也时刻提醒着瞻仰它们你的人更加勤奋更加努力。

雕塑技术 篇7

思维方式是艺术创作的内在方式, 是我们体会和认识艺术语言的过程。创意雕塑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引入思维方式的启发。通过对思维方式的剖析, 才能让学生从思维的角度奠定艺术创作的思想面貌和立意的情感角度。思维方式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是艺术实践活动中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中国画散点透视与西画中的焦点透视, 说明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了作品面貌的面貌。创意雕塑的课程教学有别于具象雕塑写实课程的一般思维过程, 其目的不是以人物为造型表达的主体, 而是通过设计出符合雕塑语言并具有表现力和创造性的体块形式。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本课程中雕塑的塑造过程就不仅仅是技术的运用, 而更多的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的探索。因此, 在教学的推进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创意雕塑思维的启发训练, 结合设计创意的原理进行剖析。

一、集中思维方式

大多创意雕塑的设计中经常采用 “集中思维”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把问题的细节进行剥离, 引出内在特征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来说集中思维方式创作出来的作品艺术语言较为明确, 是达到艺术语言表达的最佳方式方法。在这一阶段, 教师会启发学生进行举例。如: 足球、苹果、土豆、太阳的视觉特征中均有 “圆”这一形体概念。因此, 集中思维的思维方式就是总结形体特征的方法, 剥离个性特征的方法。在教学的推进中, 会举例说明 “集中思维”的原理, 例如毕加索的抽象雕塑 《公牛头》将自行车座椅和弯曲的钢管以一种简单明快的视觉效果进行组合, 集中抽离了公牛头部的骨骼和犄角特征。忽略了公牛其他的一切信息如: 是否健硕, 什么品种等。集中思维的创意雕塑设计就是分析整合思绪中的素材, 这种整合不仅仅是作用于形态, 也参杂在整个的创作设计的思维当中。

二、发散思维方式

创意雕塑课程的教学中, 还应用 “发散思维”的方法对学生作品的创新方向进行引导。“发散思维”, 又称多向思维。这种方法是由中心点扩散进行多角度诠释的艺术表达方式。比如课堂中教师会用一个正方形石膏几何体进行启发教学, 让学生进行想象。如正方形的近似物体: “魔方、首饰盒、方凳、显示器”等诸多物的联想。以此为起点让学生进行创意雕塑设计的思维发散, 这种发散思维方式与集中思维相对应, 要求了我们的学生在雕塑设计时尽可能进行“头脑风暴”。

三、逆向思维方式

逆向思维的创意雕塑设计方式具有最为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力。在教学中, 结合讲解逆向思维的创作方式, 能够对学生的创意意识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课堂教学中首先通过举例来诠释这一思维理念。如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外有主题雕塑, 作者将为一把手枪枪管抽象延长, 制作出被打成结的效果, 表达憎恶战争爱好和平的良好愿望。这样的逆向创作思维将坚硬的枪管软化重构, 触动了观者的心灵, 准确的切入 “反战”的内涵。在逆向思维的讲解中主要让学生明确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和约定俗成的意识进行的反向思考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打破常规, 破坏事物所具有的恒常认识, “反其道而行之”的设计表达往往能更好的诠释作品内涵。

四、虚构思维方式

在教学中, 教师希望学生摒弃平铺直叙缺乏含蓄意境语言的雕塑作品。倡导同学们通过概念的重组和意志的植入表达作品内涵。虚构思维的方法运用满足了在创意雕塑课程中作品内涵表达的维度。在教学的案例分析中, 引入了西班牙艺术家达利的许多雕塑作品, 如雕塑 《时间的轮廓》运用了虚构的思维方式, 表现出柔软扭曲的时钟倒挂在枯枝之上, 荒诞的效果反而让观者沉思, 品读出作者对时间空间和生命的思考。通过案例分析, 让同学们了解虚构的艺术语言表达是很多作品的形式追求。这种虚构的思维方式能够让观者在观看作品的同时分析和鉴别失真之处, 进而利用想象和联想达到艺术效果。

设计的思维方式是构筑艺术语言体系的着力点。创意雕塑课程的教学推进中, 我们不应当只讲授就事论事的由草图到制作到塑造过程的一般技能培养, 应当更多的解析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 这样才能引导和开发创新思维的培养。诠释作品思想, 表达艺术观点, 激起观者共鸣均要在用心构思与精心安排中体现。培养学生艺术感知力和思考能力是艺术创意课程的存在前提。因此, 我们应探究艺术思维方法对艺术教学的作用, 用培养创新思维为抓手, 培养出真正符合创新型社会发展的艺术人才。

摘要:本文通过创意雕塑设计中的思维过程和创意雕塑思维的方式的阐释, 剖析了设计思维方法在创意雕塑课程中的作用, 梳理了思维方式与雕塑创作的内在联系, 为教学提供了指导意义。

关键词:创意雕塑,创作方法,思维过程,思维方式,艺术语言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著.《图形与意义》.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2]尹定邦著.《设计学概论》.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雕塑材料对雕塑作品的影响 篇8

一、传统媒材、传统方式的现代运用

木头对于大部分木匠来说都是有待加工的原材料, 但陈福淼认为木头不仅仅是艺术品的原材质, 他利用黄杨木原始古朴、粗糙坚硬的特点, 创作出了与材料性质类似的作品。他充分了解并尊重木头的粗糙坚硬特性, 只对木头的一部分进行有目的的加工, 另一部分仍然保留木头的天然特性, 结果作品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木头与生俱来的坚硬和人为使之柔和的双重特点在他的作品中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陈福淼在黄杨木上雕凿一个微笑的头部、一个袋子和落在其上的代表福气的蝙蝠, 使这几处很光滑, 视觉上很柔和, 而未雕琢部分仍然是保持了黄杨木原始的粗犷。一部分光滑柔和, 一部分粗糙生涩, 对比强烈, 使其各自的特征显现得更加明确。这就是陈福淼的木雕作品《代代有福》。失蜡法在我国古代器物的制造上被广泛应用, 黄兴国的作品《躯干》就采用了种方法。《躯干》表现的是位女性形象, 黄兴国用蜡做雕塑躯干, 再在上面按形体的起伏缠裹布, 然后再使蜡在高温下自然融化脱落, 留下一个可以代表形体特征的外在型。布的缠绕是很讲究的, 需要考虑到失蜡后布所刻意留下的缝隙和缠绕的韵律美感, 作品最后翻制成铜, 并以代表青春活力的绿色施于作品外表, 整件作品给人以流动的旋律和女性成熟妩媚的美感。黄兴国经过观察与研究, 认为西方艺术在科学、形式等方面有很大的成就, 东方艺术在意蕴、情感等方面有很大的贡献。他的作品视觉上是西方的, 内在精神却是以虚代实追求意境的东方文化。

二、多种材料的组合利用

多种材料的组构会超出单一材料的局限, 使得每种材料释放出不同的语义, 使作品形式、内容和意义更加丰富。

唐力的作品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主题, 干裂的地面上, 一个裸男吃力地抱着一颗干枯的树干, 似乎在努力挽救, 树上唯一一个供人类食用的果子已经掉在地上, 蔫了。这件雕塑首先使人联想到大自然对人类所居住环境的影响。根据作品表达主题的需要, 唐力直接用一个枯树干和代表干裂地面的被切割成片状的反光镜作为作品元素。

三、色彩的功能

现代雕塑不再是色彩贫乏的同义词, 色彩也是雕塑的语言之一。很多作品造型简单, 但颜色对比强烈, 艺术家喜欢在作品表面涂上多种色彩, 手法大气, 有点类似于国画大写意, 这种概括的手法使造型单纯、宁静温和的作品顿时变得活泼, 颜色鲜艳, 张力十足。这类作品强调了色彩对视觉的重要性, 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如刘威的《冲刺》, 表现的是一个滑雪的动作, 方形的金属柱体上有一个不锈钢金属球, 球上面才是主体部分, 滑雪者滑向了空中, 脚向前, 上身靠后, 为了在快速滑雪过程中保持平衡, 他弓着背, 左右脚分开, 雕塑为白色, 在其上面不规则的涂上代表奥运会五环颜色的蓝、绿、红、黄、黑, 纯度很高的五色在白色雕塑上鲜艳、活泼, 代表了人的青春活力, 向后倾斜的身体必然使得脚下的滑板随着身体的运动而一头高一头低, 滑板后端与金属球相连, 这种造型除了能表现雕塑的空灵, 还传达出滑雪这种动作的速度之快、难度之高, 使得这件作品题材与材料完美结合在一起。色彩使得雕塑充满活力的事例在公园、广场等中也经常见到, 而且造型简单, 有的是较为明显的几何化造型, 在其上涂满艳丽的颜色, 放在灰色调的现代城市中, 亮丽的色彩就像闷热的地面上突然刮起了一阵清凉的风一样, 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画龙点睛般地使视觉变得亮丽、清新而活泼。建筑师营造的是平稳的灰调, 而艺术家就像小精灵一样为这个城市补上了活泼的纯粹色彩。深圳地王大厦旁边的火状雕塑, 像一只凤鸟, 也像佛手, 鲜红的色彩使之在理性的建筑群中活泼突出, 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亲和性, 感染了周边的环境, 消解了冷峻和强直。这种色彩用于公园雕塑上的事例也较为普遍。石家庄裕西公园里的脸谱雕塑, 取材国粹, 颜色艳丽, 放置在蓝天和建筑下, 显得很醒目。利伯曼的都市雕塑很成功。他将钢管切割成不同角度、不同厚度的一小段体积, 并将其粘连在一起, 接触地面的是四个点, 有点像中国古代饮酒的爵, 在上面涂上红色。整件雕塑看似脆弱, 但巧妙地组合后, 放置于建筑之前, 再加上高纯度红色, 使得作品醒目突出, 视觉效果强烈。建筑和雕塑都有其美感, 但性质差别很大, 建筑考虑更多的是使用价值, 因此, 建筑理性、平静。而大部分的雕塑却感性、热烈、活泼, 就像音符一样跳跃在城市之中。但凡事总有例外的, 也因例外而精彩。也有些景观雕塑有像变色龙的外表一样, 尽量和环境融为一体, 低调沉稳。

四、废弃材料的重新利用

在艺术家眼里, 世上没有绝对的废弃材料, 一堆骨头组成花形, 在上面粉刷代表叶子的绿色和花朵的红色, 它就像突然有了生命一样一下子变得生机勃勃, 本来毫无生机的一堆骨头在艺术家的手下变得生机盎然。废弃物雕塑家罗伯特·布拉福德喜欢用废物作材料, 作品以人和动物的造型为主, 材料都是日常用品, 比如用衣服夹子、扣子等做了只小狗, 或用上万只废弃的可口可乐易拉罐垒成一座假冒的英国著名标志性建筑——大本钟, 呼吁人们重视废物的回收, 强调生活体验。他的作品建立于大众所不重视的物品上, 与平凡之中之中赋予作品特殊的艺术意义。他将废旧物品魔幻般地变为独特韵味的艺术品, 并完美地展现给观众。从另一种美学上讲, 这种使普通日常物品变为艺术品材料的主张, 与超写实主义有关。

五、利用环境的反光材料

一次科技展上有这么一个装置:作品上面写着:“是谁破坏了环境?”参观者只能看到一扇门, 当他们好奇地打开门后, 只能看到自己, 因为里面放的是一面镜子。设计者巧妙地选用会反光的镜面材料来告诉人们, 破坏环境的就是每一个普通的你我他。平时我们所说的“水中月, 镜中花”都是虚拟事物, 但虚拟事物也可以成为我们雕塑的材料。如李楠的《对峙》表现的是一个摔跤勇士, 粗壮有力, 做好蹲马步, 胳膊伸开, 一副马上要搏斗的样子, 作品对面放着一面镜子, 摔跤的对象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这种处理方式不仅省了材料, 还增加了作品的趣味。也有人利用哈哈镜的原理, 将反光作品置于自然环境中, 使得周围的树等在上面发生变形, 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而且不同的光色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此外, 季节的不同, 也使得景色不同。

雕塑技术 篇9

一、传统雕塑色彩概述

1. 传统雕塑色彩的语言特性

(1) 根据雕塑的不同形态类型进行颜色的描绘

色彩在中国传统雕塑中不仅是对雕塑起到装饰的效果, 还有与雕塑的整体形态相吻合, 使雕塑的整体视觉效果得到良性发挥。色彩在中国传统雕塑中的运用有很高深的造诣, 往往具有很强烈的东方特色, 主要表现为绘画性。在绘画中的以线构型、顺应生活气息的特点都运用到了传统的雕塑中, 使传统雕塑的神韵能够很好的通过雕塑表现出来。中国的传统雕塑与西方的雕塑有很大区别, 西方主要追求浪漫主义色彩, 信奉神明, 在色彩运用上较多的让人产生联想空间。中国传统雕塑主要是追求现实存在的生活, 因此在色彩运用上要根据不同的雕塑形态结合实际进行绘色。1

(2) 传统雕塑色彩具有实用性

传统雕塑在不断地发展中, 对色彩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 需要不同的色彩搭配来满足自身的雕塑需要, 因此在颜料的使用上有较强的自主性, 每种色彩的运用都体现出作者的不同思想和审美需求, 这种带有目的性的色彩运用就充分体现了传统雕塑的实用性思想。同时对于不同的雕塑, 有着不同的审美需求, 需要进行不同的色彩装饰, 庙堂的礼器、明器等都需要不同的色彩运用, 色彩的装饰作用也是其实用性思想的充分表现。

(3) 传统雕塑色彩具有写意精神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都在用色彩去表达情感, 在传统雕塑中同样运用色彩搭配来表达作品的思想, 充分表现了色彩的写意精神。色彩能够通过自身的颜色辨别力、知觉力等影响人们的情感表达, 通过色彩的运用使雕塑作品在写实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韵味。2

2. 传统雕塑色彩的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雕塑在逐渐的发展出现了多种雕塑类别, 因此雕塑色彩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大体上可以分为人物装銮色彩、陶瓷彩绘色彩、彩塑民间色彩和搭配材质色彩。

二、传统雕塑色彩介入当代雕塑的影响

1. 对传统雕塑着色工具的借鉴

传统雕塑在上色时主要运用毛笔, 毛笔能够进行灵活的勾线, 在上色上也比较容易把握, 因此能够很好地融合传统绘画语言的特性。当代雕塑对于传统雕塑着色工具的借鉴上主要表现为两类, 一种是完全引用传统工具进行着色, 现代雕塑艺术家阿仙进行雕塑创作就完全引用传统的工具和色彩需求, 将传统元素充分运用到自己的雕塑创作中。第二种是对传统雕塑工具进行借鉴, 并用现代的雕塑工具进行模仿, 郭德茂的《汗血马》作品, 是采用捆扎方式进行制作的, 但是在形态上却有着丰富的笔墨韵味。

2. 对传统雕塑着色方式的借鉴

中国传统雕塑的色彩应用于佛教雕塑、工艺雕塑、民间雕塑等各个领域, 在着色技巧上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类, 一是改变雕塑材料的原有颜色, 用颜料将雕塑材料的原有色彩全部盖住, 另一类是将雕塑材料与颜料色彩进行巧妙的结合, 充分表现出雕塑色彩的多样性。当代雕塑对这两种着色方式进行借鉴研究, 融入到自己的雕塑创作中, 形成自己独特的雕塑色彩。3

3. 传统雕塑色彩的情感因素对当代城市雕塑的影响

色彩的情感因素除了有可辨认性外还有地域性的特点, 中国古代将东西南北中分别与青白赤黑黄相对应,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色彩代表。传统雕塑的地域色彩为当代城市雕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许多城市雕塑在色彩的搭配上都充分考虑了地域特征, 颜色的选择与雕塑整体的大小、形态都有着密切联系。如长沙黄兴路步行街炸臭豆腐的雕像, 雕塑整体都是古铜色有很强烈的时代感, 也表现了长沙的地域特点, 充分表现出了长沙人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4. 传统雕塑的写实着色对当代超写实雕塑的影响

中国传统雕塑结合事物的真实色彩, 对雕塑进行色彩运用, 具有很强的写实色彩。中国雕塑兵马俑就形象的表现了这一特征, 兵马俑的皮肤、衣着都结合了现实中的情况进行色彩运用, 并且每一个兵马俑都有不同的特征。在当代的很多超写实雕塑中, 也形象的运用了兵马俑的色彩特点, 从现实出发, 对雕塑进行色彩的运用。许多超现实的雕塑作品都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事物的真实特征, 栩栩如生。

结语

传统雕塑色彩受到了当代雕塑艺术家的广泛运用, 对当代雕塑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统雕塑色彩的介入丰富了当代雕塑的艺术韵味, 使当代雕塑更加的富有感情色彩。

注释

11 .张楠.中国当代雕塑色彩运用探索与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0 (12) :24-25.

22 .吴为山.我看中国雕塑艺术的风格特质[J].文艺研究, 2010, 3 (06) :17-18.

雕塑技术 篇10

摩尔的理论是:“一个洞孔本身就可以具有一个固体物质所拥有的形式意义。”就像他所强调的应当从自然中存在的无数形态中增强对形式的认识体验。“洞孔的神秘性正如山坡悬岩上岩洞的神奇力量(我想大概岩洞大概就是最原始的生命的诞生之地吧),这一洞孔把石块的一边与另一边连接起来,使它(石块)立即产生更多的立体感。”三维形体是雕塑最鲜明的特点,它让雕塑的各个部分之间充满了一种活泼的动态张力。

东方文明的伟大之就处在于,它无需语言同样可以理解,所谓“可意会”。想必这位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雕塑大师是认同这一点的,不然也不会对东方艺术、原始艺术和非洲艺术如此感兴趣。摩尔的主题的是几乎全是人体,他把人体当作宇宙来塑造,人体是大宇宙的缩小,因此它没有孔窍是不行的,于是他就开了很多的洞孔,这些洞孔是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生命之源,呼吸的通道。

这样,亨利·摩尔的作品就与东方的老庄文化(自然、宇宙的文化)沟通了,东方哲学认为“洞”是非常神秘的东西,有了洞才有了空气的流通,有了洞才得以耳聪目明呼吸畅通;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黑洞;又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之为用也大矣”,这都是东方的“无”、“空”的观念,即摩尔作品中的“洞孔”。所以“洞孔”是东方文化中的生命之源。

洞孔的运用打破了“雕塑是被空间所包围着的实体”这样一个西方传统雕塑的固有概念,让空间穿透雕塑,使空间成为实体的一部分,让雕塑与空间融为一体。他的榆木雕《虚与实》就鲜明地反映了空间、形态的虚实关系。

而按神学家的解释,这种带洞孔的人像却另有深义。神学家认为“上帝是人的完整性的唯一保证”,摩尔的带有洞孔而不完整的人像正是“上帝死了”之后人类生命的写照。从空虚角度来看,摩尔的人体雕塑与毕加索的支离破碎的人体绘画在精神含义上是完全相同的。

而洞孔已然被摩尔发挥得淋漓尽致,正是因为“少”而“多”了。

不管是昆兰雪花石的夸张而流畅的《结构》,还是赤陶的端庄、虔诚《家庭群像》,还有著名的青铜雕塑《国王与王后》,我们都可以看出,熔入他血液中的生命观念是不以雕塑的材质为转移的,因为除了表面的形式美,更重要的是蕴涵在雕塑本身的抽象的精神上的生命力,这种精神上的生命力比满足感官更感人、更深刻。正是这种力量驱使着他,这也就不难得出,为什么摩尔的雕塑一方面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越来越走向抽象。

二战时期的亨利·摩尔往返于伦敦的工作室与马奇·哈德哈姆之间,晚上他总是把时间花在地铁里,画那些在这里避难的人们的速写。在那里,许多人蜷缩成一团,形成亲密的组合形态。我相信,那么多斜倚的人让摩尔对自己作品中斜倚的人这个主题产生了巨大的共鸣。它们是如此的相似,因为甚至火车隧道竟然让他觉得像自己雕塑中的洞孔。

摩尔发现,在乡下露天制作出来的雕塑要比在画室里所作的要自然的多,这不难理解,因为就如同大师工作室外面的羊儿一样,它们呼吸到了更多自然的空气,便渐渐有了生命……

《内部和外部的斜倚人物》将“洞孔”发挥到了极致。它的母题仍是1926年受印地安托尔特克文化中雨神雕像影响而创作的《斜倚人物》,但以圆孔处理颈、胸、腹部的体积,流畅自然,韵味无穷。摩尔在艺术上的拓展主要体现在空间的连贯性方面。斜倚的女性的胸、腹均用空间体现,象一个容器,一个与自然互通的“体”,头部是绝对的概括,仅能判断出是一个向上张望的脸,空洞中又有一个相反方向的斜倚的人与另一个首尾相连,构成恰倒好处的平衡。他用空洞、薄壳、套叠、穿插等手法把作品处理成有韵律、有节奏的空间形态。

如果说以前的作品还主要是过渡与分割的作用的话,那么在这幅作品中,洞孔所代表的空间彻底地与体积完美结合了。

看他的作品不难有浑雄壮美的空间感,为了努力表现完满的空间存在形式,充分的三维形态也是他所强调的。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上面所说的“洞孔理论”,二就是强烈的生命感。

摩尔对原始艺术的关注也源于他对生命的描刻的狂热,就象前面提到“岩洞”理论。在他看来,一切艺术都根植于“原始”之中,否则它就会变得颓废起来。

“在我的全部雕塑中一直是相似几个题材:母与子、斜倚的人、坐着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只为这几个题材着迷。”亨利·摩尔说,“我永远也不会对他们生厌,我总是可以从人类的躯体中寻找到新的思想和观念。”

直到87岁的年纪,他还是每天乘车去外面看看自然、乡村、树丛和天空,使自己再度恢复、更新,让自己的想象力永远保持新鲜。生活中尚能做到如此“呼吸”的人,他的作品中怎会体现不出呢?

上一篇:质点下一篇:研发经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