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支出会计处理论文

2022-04-18

提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增加企业内部的研发支出。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研发支出会计处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研发支出会计处理论文 篇1:

研发支出会计处理不足与改进

一、现行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不足

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将企业内部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由过去的费用化改为有条件的资本化。并为此将企业内部研发活动划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规定研究阶段的支出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即借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贷记“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期末再借记“管理费用”,贷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开发阶段的支出,如果同时满足五项条件(此处略),可资本化为无形资产,即在支出发生时,先借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贷记“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待研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后再借记“无形资产——××”,贷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鉴于现代企业研发投入的重要性不亚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因此将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的做法,从理论上说显然要比全部费用化更为合理,亦更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趋势。但由于准则的制定过于理想化,导致这一方法在会计实务中的可操作性不强,要使其得到正确执行,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否则,很可能成为人为操控会计报表的一种手段。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不足之处:

(1)会计实务中很难正确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因为研究开发项目很可能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甚至是交叉同时进行的。而且这一判断能力对于许多会计人员来说是不具备的,需要相关技术人员的配合,这样不仅增加了会计职业判断的复杂性,亦为人为操控会计报表留下了可乘之机。

(2)开发阶段允许资本化的五项条件虽然是基于资产的定义和特征而提出的,理论上没有问题,但实务中是否符合这些条件的判断却存在相当大的主观性,一般的会计人员很难做出客观合理的判断。

(3)对于研发支出的会计核算范围没有给出详细的具体规定。如同产品生产一样,围绕研发活动常常会发生大量的各类支出,而核算范围决定了哪些支出应该计入研发支出,或者说研发支出应该包括哪些支出?由于这一规定的欠缺,使得企业会计操作的空间进一步扩大。

此外新准则对研发支出会计信息的披露也没有给出详细的具体规定,导致很多企业不披露或者披露不规范,大大降低了研发支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二、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改进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对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提出如下几点改进意见:

(一)重新划分研发支出会计核算的阶段 企业的研发活动通常都要经历调研、立项和实施等步骤。其中最关键的是立项环节。一般来说,立项后的研发项目,其成功的概率大大提高。因此,笔者建议将研发过程重新划分为立项前和立项后两个阶段。对于立项前发生的研发支出由于其不确定性较高,应采用费用化的方法处理,即于支出发生时直接记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对于立项后发生的研发支出由于其不确定性大大降低,可先记入“研发成本”科目进行归集,待最终研发成功后再资本化为无形资产,若最终研发失败,则转入当期损益或长期待摊费用。如此改进的好处是大大降低了会计职业判断的言性。

(二)明确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范围 立项后的研发活动类似于固定资产的构建和产品的生产活动,其支出范围亦可划分为“料、工、费”三个部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项目:(1)研发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2)为研发项目购置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如果没有其他用途,应全部计入研发成本;如果有其他用途,应先资本化,再进行折旧或摊销,将折旧费或摊销费计入研发成本。(3)研发过程中发生的研发人员薪酬以及其他类似的人工成本。(4)委托其他单位或个人承担部分研发工作所支付的费用。(5)研发过程中发生的间接成本(如研发部门管理人员的薪酬等人工费以及研发部门的管理费用等)。

(三)重新设置研发支出会计核算的总账和明细科目 笔者建议参照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设置“研发成本”总账科目,用于核算企业立项后正在实施的所有研发项目(包括自主、委托和合作研发)的总成本,按照具体的研发项目设置二级科目,用于核算某一研发项目的成本,在二级科目内分别设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研发费用”三个成本项目,用于反映研发成本的构成情况。同时设置“研发费用”总账科目,用于归集会计期间内为所有研发项目发生的共同费用,该科目期末余额应按一定标准(如各项目的直接人工比例或各项目的预算比例等)分配转入“研发成本——××项目”中的“研发费用”成本项目内。这种以具体的研发项目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的核算过程,有利于监督和评价各研发成本项目的实际支出情况,从而为加强研发项目的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四)全面披露研发支出的相关信息 现行无形资产准则中对企业研发支出的披露要求太过简单,远远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因此笔者建议参照固定资产的披露要求,提高研发支出的披露要求。不仅要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本期新增的无形资产和正在实施的研发项目,还应在利润表中披露本期计入管理费用中的研发支出,此外,还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详细列示各个研发项目的成本和进展等情况。

[例]某公司设有一个研发部门,该研发部门本期发生如下研发业务:

(1)针对A、B、C三个研发项目开展市场调研与可行性分析,共发生研发支出30000元,均以银行存款支付。

借:管理费用——研发支出 30000

贷:银行存款 30000

(2)经过可行性分析,确定A、B项目正式立项,C项目放弃。A、B项目立项后,分别发生材料费20000元和30000元,人工费40000元和50000元。另发生共同性间接费用90000元。

借:研发成本——A项目(直接材料) 20000

——B项目(直接材料) 30000

贷:原材料 50000

借:研发成本——A项目(直接人工) 40000

——B项目(直接人工) 5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90000

借:研发费用 90000

贷: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 90000

期末,按A、B项目直接人工比例分配结转研发费用。

借:研发成本——A项目(研发费用) 40000

——B项目(研发费用) 50000

贷:研发费用 90000

(3)A项目顺利完成结项,并以银行存款10000元申请专利成功。

借:研发成本——A项目(研发费用) 1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

借:无形资产——A专利 110000

贷:研发成本——A项目 110000

报表附注:本期共开展A、B、C三个研发项目,前期(立项前)支出30000元,后期(立项后)共支出240000万元,其中A项目于本期完成结项并申请专利,成本110000元,B项目仍在进行中,已完成预算的60%,C项目因不具备可行性而放弃。

[本文系2012年度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项目编号:12-D-19)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葛家澍:《中级财务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编辑 园 健)

作者:石瑾 任维娜

研发支出会计处理论文 篇2:

企业内部研发支出会计处理之我见

提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增加企业内部的研发支出。然而企业内部的研发支出在会计处理上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划分,对资本化的研发支出进行摊销等方面的会计处理提出改进建议,以期提高会计确认和计量的精准性,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

关键词:研究阶段 开发阶段 研发支出累计摊销 研发费用

我国2011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8 610亿,居世界第三,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1.83%,其中,各类企业研发支出占全国研发总支出的70%以上。可见,企业的研发支出比重大,对我国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重视会计政策对企业内部研究开发积极性的影响,对有碍企业内部研发积极性发挥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一、我国企业内部研发支出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新会计准则第八条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第九条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以下五个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否则应当费用化,五个条件是:(1)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3)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能够证明其有用性;(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新会计准则更加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有利于鼓励企业的研发活动,提高经营业绩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仔细斟酌,还是存在诸多问题:

(一)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划分标准难以确定,实务操作难度大,存在划分随意的现象

新会计准则中,对研究与开发阶段进行了划分和界定,但是研发阶段的划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企业所处行业、内部管理制度、研发流程业务模式等因素都影响研发阶段的划分,显然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划分的还不够具体,加之会计人员对这方面技术基本不熟悉,难以完全准确的划分,存在划分随意的情况,使一部分企业有了操纵利润的空间,不利于企业间公平竞争和市场的良性发展。笔者通过翻阅多家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发现在现行的会计准则下,许多企业对于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也只是如蜻蜓点水般基本照抄会计准则的规定,没有披露企业具体的划分标准。如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和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作为工程机械类上市公司,研发费用对于企业长远发展和竞争力的增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是上述企业对内部研究开发信息披露却不够重视,没有明确的披露划分标准。

(二)企业对研发活动不够重视

研发活动成功与否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且企业研发投入大,跨期长,收效缓慢,一旦失败会给企业的利润造成严重的影响,加之现有的人事考核制度导致许多管理者不愿意进行研究开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整理国内主要农业类上市公司年报发现,“农业企业科研投入多数占收入的比例不足1%,部分上市公司研发领域的投入甚至是空白。”

二、对我国企业内部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改进建议

针对企业内部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相关准则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以期提高会计确认和计量的精准性,调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一)规范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划分标准,明确划分资本化比例

会计人员很难对研发阶段有技术上的了解,这就需要制定规范化的标准来进行研究和开发阶段的划分,笔者认为,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上,应该更加的具体完善,增加实务中的可操作性。如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中就对研发活动举例子进行进一步说明,“研究活动的例子有:(1)以获取新知识为目的的活动;(2)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的应用研究、评价和最终选择;(3)材料、设备、产品、工序、系统或劳务替代品的研究;(4)新的或改进过的材料、设备、产品、工序、系统或劳务的可能替代品的配制、设计、评价和最终选择”。“开发活动的例子有:(1)生产前或使用前的样品和模型的设计、建造和测试;(2)全新技术的工具、夹具、模具和冲模的设计;(3)不具有商业性生产经济规模的试验室的设计、建造和营运;(4)新的或改进过的材料、设备、产品、工序、系统或劳务所选替代品的设计、建造和测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可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的方法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和各个行业的情况进行更加详尽具体的列举。

此外,针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随意化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开发阶段的资本化支出,可以根据重要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占企业收入比重较小、不重要的资本化的研发费用,通过规定划分比例来决定是否资本化,如营业收入4%以上方可进行资本化,若金额小于营业收入4%,则计入“研发费用”科目。这样处理可减轻企业当期的所得税负担,有利于鼓励企业多投入研发。(这个科目的使用将在下面说明)。需要注意的是,高新技术企业因其特殊性,对研发投入大、要求高,应制定不同于一般企业的标准,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

例:甲股份有限公司因市场需要,组织研究人员进行技术研发,研发过程中发生材料费156 000元,支付设备租金7 200元,应付研发人员薪酬92 000元。假设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上述支出应予费用化的金额为175 200元,应予资本化的金额为80 000元。当年,甲公司的营业收入为9 000 000元。假设该公司本年只有这一项研发项目。规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4%以上方可资本化。因9 000 000×4%=360 000(元)> 80 000元,企业资本化的金额未超过营业收入4%,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和重要性的原则,计入研发费用,会计处理为:

借:研发费用 80 000

贷:研发支出——研发成本 80 000

若当年甲公司营业收入为875 000元,则875 000×4%=35 000(元)<80 000元,企业资本化的金额超过营业收入4%,当研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时,会计处理:

借:无形资产 80 000

贷:研发支出——研发成本(资本化支出) 80 000

(二)对资本化的研发支出进行摊销,设置费用化的研发支出科目“研发费用”

针对许多管理者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企业内部研究开发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法国会计准则的规定,对研发支出资本化的部分在不超过5年的时期内进行摊销。每年进行摊销,这是基于谨慎性原则的选择,有利于降低研发失败时给企业当年财务报表的利润造成的严重的影响,通过分期摊销,降低风险,均衡负担,有利于减少利润被操纵的可能。可以参照无形资产摊销方法,设置“研发支出累计摊销”账户。另外,企业报表中应单设“研发费用”科目,用来反映费用化的研发支出,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管理费用因费用化的研发支出过高,还有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更好的了解企业的研发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企业管理者为求短期利润增高不愿研发的行为。

例:20×2年,甲股份有限公司因市场需要,组织研究人员进行技术研发,研发过程中发生材料费156 000元,支付设备租金7 200元,应付研发人员薪酬92 000元。假定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上述支出应予费用化的金额为175 200元,应予资本化的金额为80 000元。假设该公司本年只有这一项研发项目。规定研发支出资本化部分的摊销期为5年,利用直线法进行摊销。

年摊销额=80 000/5=16 000(元)

研发支出合计=175 200+80 000=255 200(元)

20×2年会计处理:

借:研发费用 175 200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175 200

借:管理费用——资本化支出摊销额 16 000

贷:研发支出——累计摊销 16 000

其他年度(20×3年至20×6年)会计处理同上。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就要求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国家也应该完善企业内部研究开发支出的相关会计处理制度,使企业能够在更加公平、有序的环境和更加透明的制度中发展。S

参考文献:

1.张莹,夏菁,胡中原.无形资产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新探[J].财会月刊,2009,(7).

2.鄢宏林.略论企业研发费用的财务与会计处理[J].企业研究,2011,(5).

3.崔也光.新准则下研发费用处理的积极作用及改进[J].会计之友,2009,(3).

4.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刘越 张孝友(教授)

研发支出会计处理论文 篇3:

中美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比较分析

【摘 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研发支出在企业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进而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因素。文章主要针对中美两国对于研发支出的不同会计处理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会计如何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 研發支出; 资本化; 费用化

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回答采访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中外记者时说:“我以为有两个数字比GDP更为重要,一是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一是研发经费占生产的比重。这两条就决定了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创新力量,这才是最有力、最持久、最可靠的发展因素。”可见,研发与创新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在会计界一直是讨论的热点。研发活动从广义上来讲是一种投资行为,但较一般的投资活动具有更大的收益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若开发成功,设计出了新的产品,形成了新的技术,则构成企业的一项自创无形资产;若开发失败则研发支出成为企业的一项沉没成本,因而增加了研发支出在会计确认与计量上的困难。目前,对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美国的全部费用化方法,二是国际会计准则所主张的有条件资本化方法,我国基本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的主张,亦采用有条件资本化方法。以下针对两种方法略作比较并加以探讨。

一、美国:全部费用化

美国早在1974年就专门制定了针对研发支出的会计准则,即《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2号——研究与开发成本的会计处理》(SFAS 2),该准则要求对所有研发支出采用费用化处理。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软件业的兴起,考虑到计算机软件行业的特点,又补充制定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 86号——对出售、租赁或以其他方式上市的计算机软件成本的会计处理》(SFAS 86)。该准则采用了部分资本化的方法,把计算机软件的研发成本分为两个部分:确定产品技术可行性之前的成本——费用化处理;确定产品技术可行性之后且软件被广泛使用之前的成本——资本化处理。

美国对研发支出多年来一直采取费用化的处理方法,其主要原因在于研究与开发活动最终成功与否很难预测,且其未来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不具备资产的特征,从避免企业风险角度考虑,将其费用化则符合稳健性原则。

这种方法在美国受到许多企业的欢迎,因为这种方法将研发支出直接计入费用,减少了当期利润,减轻了企业当期的税负,有利于促进企业开展更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此外,这种费用化处理模式只影响当期损益,对以后各期的业务及损益无须进行调整,核算简单,便于会计人员的操作,同时又杜绝了人为操控利润的可能。

二、中国:有条件资本化

我国迄今还没有针对研发支出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2001年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当时借鉴了美国的做法,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由于予以资本化的只是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通常这笔费用相对于研发活动的总支出微不足道,因此这一规定的实质等同于美国的全部费用化的处理方法。

将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的处理方法难以适应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因为现阶段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还比较弱,采用全部费用化的处理方法,降低了企业的当期利润,这是许多企业经营者所不愿意看到的,尤其是国有企业经营者,他们最为关注的是自己的经营业绩和管理者地位。因此,这种处理方法不利于促进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

2003年我国开始了第二轮大范围的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制定,其主要宗旨是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并于2006年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的无形资产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将研发支出进行有条件的资本化,为此将企业内部研发活动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规定研究阶段的支出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如果同时满足五项条件(此处略),可资本化为无形资产。

将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的做法,从理论上说显然要比全部费用化更为科学,更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及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趋势。但问题是这一方法在实务中的可操作性要比全部费用化差得多,其关键问题是如何正确地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以及开发阶段允许资本化的五项条件主观性较多,在实务操作中难以作出客观合理的判断,这就为人为操控会计报表留下可乘之机。

三、比较与分析

纵观中美有关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相关准则,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可靠性与相关性孰重孰轻

众所周知,会计信息是否有用主要取决于“相关性”和“可靠性”这两个质量特征。相关性是指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要能为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的投资、信贷等决策服务;使得他们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能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业绩或者证实相关的预期。可靠性是指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要避免错误并减少偏差,使决策者足以信赖,能如实地表达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研发支出“费用化”还是“资本化”的争论,其博弈的实质是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关系问题。然而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一对矛盾共同体,孰轻孰重一直难以定论。

一方面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是企业管理者,而其服务对象则是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因此,外部的信息使用者自然最为关注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种可靠性具体体现在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以及会计处理方法的统一性和客观性上。将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处理显然比有条件资本化处理更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后者的主观性和人为操控性太浓,意味着企业管理者操纵会计信息的机会较多。经验证明,可靠性的提高往往伴随着相关性的弱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利益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研发活动的资金投入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相应的研发支出也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支出,如同固定资产支出一样。尽管研究与开发活动最终成功与否很难预测,且其未来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如果仅因此就将其全部费用化,显然忽视了那些成功的研发支出所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增值,这类研发支出无疑具备资产的特征,若不将其资本化,那么资产负债表的相关性将因此而大打折扣,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法通过资产负债表准确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企业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

另一方面人们获取会计信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决策,丧失了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同样是毫无价值的。采用有条件资本化的方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其实务操作中的主观性又大大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失去可靠性的会计信息,其相关性也无价值可言,甚至还会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误导。正所谓鱼和熊掌难以兼得。

(二)稳健与配比孰优孰劣

稳健与配比是会计处理应该遵循的两大基本原则。稳健原则是指在企业处理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也就是说,凡是可以预见的损失和费用都应予以确认和计量,相反,没有把握的收入则不能予以确认和入账。配比原则是指某个会计期间或某个会计对象所取得的收入应与为取得该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成本相匹配,以正确计算在该会计期间企业所获得的净损益。配比原则的依据是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费用归谁负担。

如同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一对矛盾共同体一样,稳健与配比也常常处于矛盾之中。美国对研发支出采用全部费用化处理的主要出发点就是稳健。因为在美国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遵循稳健原则,能有效化解风险,并防范风险,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然而这样处理却不符合配比原则,毕竟研发支出是为了将来的收益而发生的,可能收益是多个会计期间,所以仅仅因为其与收益之间的不确定性就将其费用化全部予以注销是不合理的。而在利润表中又将大量对取得当期收入并无贡献的研发支出同当期收入相配比,使得利润信息失真。反之,有条件资本化虽然部分满足了配比原则,但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稳健发展。

综上所述,费用化与有条件资本化两种方法都符合一定的会计原则,且都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一分为二地说,两种方法各有其优势和劣势。费用化的突出优势在于减少企业当期利润,递延所得税款,有利于促进企业增加对研发创新的投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不足之处是企业财务状况(无形资产)不能得到正确反映,不利于企业融投资。该方法深受那些注重企业长期发展,不太计较企业当期经营业绩,且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欢迎。而且这类企业如果长期坚持研发创新投入的政策,则一定意义上是符合配比原则的。有条件资本化的突出优势是有利于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提高企业的融投资能力,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不足之处是留下了人为操控会计信息的隐患,有可能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采用费用化方法,需要在报表附注中加大研发支出相关信息的披露;采用有条件资本化方法,则需要制定出具体可操作的判断标准和条件。

总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不再是一句口号,作为第一生产力之动力的研发支出必须与时俱进加以正确地反映。工业经济时代,少量的研发支出采用费用化处理无可厚非;知识经济时代,研发支出已经成为企业的一项经常性基本支出,而在高新技术企业则是主要的基本支出。随着企业研发投入的不断加大,众多高新技术企业雨后春笋般兴起,研发支出转化为创新成果的概率大大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越来越迫切地需要通过会计报告了解企业研发投入的情况以及由此形成的创新成果(无形资产)。因此,对研发支出采用有条件资本化处理是时代发展之必然。当前,迫切需要进一步制定出有条件资本化的可操作会计规范,以充分发挥会计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功能,同时避免会计信息的人为操控,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 張清宏.对研发支出费用化与资本化博弈问题的探讨[J].财会研究,2010(3).

[2] 李鸿生.研究开发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J].会计之友,2008(1)下.

[3] 葛家澍.中级财务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石瑾

上一篇:我国机械创新设计论文下一篇:PBL教学内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