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发支出会计论文

2022-04-18

摘要:目前,全球化市场经济竞争愈演愈烈,科技创新对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能够帮助经济迅速发展,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这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是极其重要的,现在各类高新技術研发活动不断开展,企业研发支出的会计及税务处理等也受到各个部门的广泛关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企业研发支出会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企业研发支出会计论文 篇1:

税收优惠政策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支出会计核算

2017年5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印发了《关于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的通知》,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了75%,同时下发了相关公告,保证优惠政策的贯彻实施。2021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提出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的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以及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

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企业创新主力军的同时,企业规模小、抵抗风险能力弱、经营能力差、内部制度不健全、权责划分不明显、财务管理不规范等特点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国家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背景下,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其在研发支出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存在问题

研发费用

研发费用,即企业研究与开发某项产品的费用。对于它的后续处理,在国际中分为三种:全部费用化、全部资本化和有条件资本化。我国对此的账务处理为:开发阶段的全部费用化;研究阶段的,符合条件的资本化,不符合条件的费用化;其他无法分辨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全部费用化。其中资本化的具体条件为:具有使用或出售的可行性;具有完成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能够产生未来经济利益或能證明其有用性;有能力完成该产品的开发、使用或出售;开发阶段的支出可以计量。

同时关于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界定,前者主要是指为获取相关知识而进行的活动,属于探索性的阶段,不确定性较强;后者是属于将研究成果在实际计划或设计上加以应用,属于实施阶段,目的性较强。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一种对企业所得税的税基优惠的方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就是在税法规定的实际发生额的基础上,对研发费用和无形资产按照一定比例加成和摊销,以此作为应纳税所得额的扣除数。这样既可以减少企业的税收负担也不影响对其他优惠政策的享受,同时还能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激励其在科研上的投入、支持其在科技上的创新。
税收优惠政策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研发支出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费用归集混乱

首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企业的日常运营大都投入在产品的研发中,对于日常产生的开支很少会明细区分经营性开支与产品研发开支,这就可能会将归属于其他科目的支出计入研发支出中,使其缺失准确性。比如将非研发人员的工资、非研发用途的固定资产折旧等计入研发支出中。

其次,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多项产品同时进行研发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而此时若对各个项目的各项支出不及时记录或者对于共同耗用部分难以进行明晰分摊,便很容易出现归集混乱的情况。

最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并不成熟,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信息不对称现象时有发生,财务人员与研发人员对于核算的目标与标准不统一,这时就很有可能出现财务的费用归集与实际发生的费用支出产生偏差。

这些情况的存在不仅影响费用归集的真实性,还有可能将不属于加计扣除范围内的费用归集到里面,使得企业在政策申报和税务缴纳时被查出并处罚,进而影响优惠政策的享受。

核算的主观性较强

虽然准则对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有界定,但还是比较模糊和宽泛,没有确定的区分标准,且行业不同、产品不同、性质不同也很难进行类比判断,因此仅仅按照准则标准判断,难以避免财务人员主观性的存在。同时有条件资本化的五个标准,实施起来也需要主观性判断。这些主观性在大型科技企业中都是普遍存在,难以准确解决的,对于核算标准和流程简化的中小企业来说更是难以避免的了。更不用提在项目交叉研发时核算的准确性以及在研发过程中对项目减值的评判情况了。

主观性的存在就可能出现企业所有者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情况,影响报表使用者依此做出决策。比如盈余管理和政策套利,盈余管理是将费用的核算偏向于资本化,这样既可以增加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也可以增加盈利;政策套利是将费用的核算偏性费用化,这样既可以影响利润减少纳税,也可以在新政策的背景下加计扣除更多的研发支出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

财务部门不被重视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科技研发的重要性远高于财务的核算与管理,因而企业对财务部门的制度管理以及财务人员的能力水平关注较低。同时中小企业一般是较为传统的所有者一人独大的管理形式,管理者对于制度的设定与实施主观性过强,对于内部应有的沟通交流也不加以重视,这就很有可能影响正常的财务流程运行。比如科研人员认为财务流程较为繁琐,影响其对产品的研发,因而对财务工作拒不配合,而财务人员对于科研的流程并不熟悉,对于费用的归集与核算无从下手,进而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不健全的财务流程使得企业无法提供真实且具体研发费用明细,而税收优惠政策的申报需要提供这些材料,同时若出现无法查账征收、会计资料缺失和会计核算不健全的情况是无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如果某些科技型中小企业还要维持现状不加以改变的话很可能与该优惠政策擦肩而过。
优化建议

加强研发费用归集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企业要及时准确地对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归集分配,明确研发费用的适用范围以及享受税收政策的费用范围。可以使用研发项目辅助账或者增加会计明细科目对发生的费用以项目为单位及时准确的记录。对于共同发生的支出,选择适当的分配标准,以避免产生分歧,并做好记录,以备遗忘或者检查。

注重企业的内部管控

首先,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研发工作人员都要重视和配合财务部门的工作,遵守会计的核算流程,明确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及时有序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前提条件,深知财务部门是任何企业都不可缺少的存在。其次,管理者应当制定并实施企业的内部制度,增强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对企业的研发信息适当公开,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使其他部门人员加强对企业的了解与认识。最后,企业可以适当的引进财务软件,连接多个部门,增强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流动性,降低信息沟通的成本。明确研发支出及资本化时点的划分标准

为使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更加明确,减少主观的区分和职业的判断,各个行业可以根据本行业产品研发的性质与特点,制定一个适用于本行业的可操作的更为清晰详细的研究与开发的划分标准,以及在资本化时点的确认上制定更为具体的可理解的量化标准,然后严格落实标准的实施,最大程度降低主观性的存在,增强报表的真实性。

提升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

财务人员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对政策的解读能力,重视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在科技研发行业,财务人员还要加强对研发费用会计核算的标准与意识,自觉学习本行业的研发性质以及制度标准,防止主观上的误判,保障纳税申报的准确性。同时,行业内或企业内也可以定期对财务人员展开培训,从观念和行动上对其引导,提升和保障财务人员工作的判断力。
结 语

综上所述,税收优惠政策是一项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长远发展的政策,不仅可以鼓励企业科研的创新发展,也可以降低企业经济压力的后顾之忧。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研发支出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会严重影响企业对税收优惠政策的享受,因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该方面的关注,确保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会计核算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保障政策的有效落实,促使其带来更为优秀的科技产品,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沈阳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慧.上市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过度问题探析[J].财会通讯,2021(02):119-122.

[2]余宜珂,郭靖,张再杰,杨昀,周剑秋.激励企业研发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国际经验对比及评析[J].税务研究,2020(07):81-85.

[3]王艳丽.税收优惠新政下公司研发费用会计核算优化探析[J].财会通讯,2019(28):56-61.

作者:张思敏 徐丽军

企业研发支出会计论文 篇2: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支出会计核算及其税务处理探析

摘 要:目前,全球化市场经济竞争愈演愈烈,科技创新对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能够帮助经济迅速发展,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这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是极其重要的,现在各类高新技術研发活动不断开展,企业研发支出的会计及税务处理等也受到各个部门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支出;会计核算;税务;处理

一、研发支出会计核算的范围定义

研发支出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出现之前,按规定在会计核算上是完全费用化处理的,这一核算方法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被证明存在很多弊端,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对于研发支出的核算进行了修定。

从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局这三个部门对研发支出会计核算范围定义来看,主要有直接投入(与研究活动相关的直接消耗的不含间接耗用的存货类成本和动力费用)、人员人工投入(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的薪酬等)、折旧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活动研发使用的设备、房屋折旧费租赁费等,固定资产的维护、维修费用等)、无形资产摊销(用于研发活动中各项软件、知识产权、非专利技术的费用摊销)、装备调试费用与试验费用(用于工艺装备开发以及制造的费用,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费)、成果验收费用(验收研发成果时的论证验收费用,不包含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现场试验费用(在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进行试验的费用)、设计费用(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设计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研发过程中支付给承包单位的相关费用)、其他费用(上述费用中未涉及的,包括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图书资料费、翻译费、办公培训费等,不含与研发活动间接相关的图书费、翻译费、专家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等)。

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支出会计核算和税务处理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研发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研究和开发两阶段。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研究试验阶段发生的费用在会计核算上予以费用化计入损益,而开发阶段发生的费用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则可以根据项目进行资本化处理,这在实务操作中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一)两个阶段的划分标准不够明确

现阶段对于高新技术活动中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定义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概念描述,但是在实践中,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研发活动各种各样,并不会都跟政策列举的目录一样。在企业中,研发活动通常更具连贯性,研究与开发两个阶段之间甚至存在相互交叉情况,并没有那么明确的界限。企业在进行实际研发过程中的这种多样性,导致实务操作与会计准则规定必然是有出入的,但是为了遵循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核算,会计人员需要对两个阶段进行人为的估计和划分,这使得研发支出在界定面上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二)相关准则中存在操纵的空间

会计准则相关规定中还有一些没有明确的问题,对于研发活动中发生的费用究竟应当费用化还是资本化,仍然存在不确定的因素,当企业在进行研发活动遇到问题时,会发现对照规定执行起来仍然依据模糊,这就导致可能有人利用这方面漏洞,进行人为的利润调节或者操纵,使企业之间的竞争不能公平进行。

(三)归集、确认、计量存在着难度

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时要进行确认、计量、核算等行为,这一过程要遵循真实性、谨慎性、历史成本计量等原则,由于制定者的不同,各个规范准则中对同一问题的规定也不一样,而研发活动具有连贯、复杂、高风险性特点,因而出现的问题也会相对比较多,这样在进行会计、税务实际处理中就容易产生不知该从哪里下手的感觉。

现在,由于高新技术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大多同时进行多个项目的研发活动,当这些研发活动具有相似之处,且项目进展又出现交叉的时候,有可能会前后共用同一种设备、材料、工作人员等,这样会产生共同的成本,这个时候在做费用归集、计量到各项目之间进行分配时就会存在一定困难。

三、对研发支出会计核算和税务处理方面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规范标准

首先要提高规范政策的可操作性,对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要清晰地进行划分,由于实际研发活动的变化因素太多,建议补充规范内容,当项目进入开发阶段的时候,对相关可行性进行分析报告,经过技术部门鉴定、审批之后由财务部门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二)加强研发项目对象化

对于那些研发活动中支出项不好归集、确认、计量的问题,可以求助于技术部门进行专业的评定,制定一套流程制度辅助财务核算,对研发支出进行合理的分配、归集。

(三)在会计核算基础上规范税务处理

税法和会计准则是在两个不同的区域对研发费用的核算进行了规定,因此各自的目标和服务对象是不同的,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税法其实是在会计核算基础上进行的。根据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问题是资本化资产部分的税收处理,对于这个问题,建议根据现有的无形资产相关规定去完善税务处理制度,解决企业在进行税务处理和纳税工作中面临的这些实际问题。

四、结束语

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性研发成果为企业获取经济利益提供了保障,这些研发成果也成为衡量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一个标准,为了更客观地看到高新技术企业的现状,我们对研发的会计和税务处理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对现在研发支出会计核算和税务处理方面的问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杜登涛,我国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有待完善[J].企业管理,2011,(09).

[2]宋姗姗.对企业研发费用的两种会计处理方法[J].学术交流,2012,(01).

[3]曾国平.新旧企业会计准则比较与衔接[J].科学研究,2012,(10).

作者简介:潘小丽(身份证号:320123197811201647)。

作者:潘小丽

企业研发支出会计论文 篇3:

浅谈企业研发支出的会计政策选择

摘要:随着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越来越活跃,与之相关的研发支出占企业总支出的比重亦在不断增加,如何正确处理研发支出的会计核算问题,是当前会计实务界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就此作一简单分析。

关键词:研发支出 会计政策

随着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所认同,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越来越活跃,与之相关的研发支出占企业总支出的比率亦在不断增加,在一些高新技术企业里研发支出已经成为企业最主要的支出。由此引发出一个重要的会计核算问题,即研发支出的会计政策选择问题。

会计政策的选择无非出于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合理的会计政策选择以实现企业纳税筹划的目的;二是通过合理的会计政策选择以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即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

1 出于纳税筹划目的的研发支出会计政策选择

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为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对自己的纳税事项进行合理安排的一种理财活动。有效的纳税筹划应该建立在对企业未来经济利益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既要考虑短期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亦要兼顾到企业长期的发展,否则就可能出现顾此失彼的结果。

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对于企业内部研发支出的确认和计量规定分别在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进行处理,研究阶段的研发支出在发生时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研发支出是否应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要视其是否满足五项资本化的条件,满足资本化条件的研发支出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否则计入当期损益。值得注意的是准则中有关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的划分以及开发阶段资本化的五项条件的判断均难以在实务中有效实施,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从而为会计政策的选择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关于研发支出的税前扣除问题,国家税务总局2008年12月发布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规定,企业从事国家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规定项目的研究开发活动,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发生的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可按当期实际发生额在所得税前扣除,并允许再按当期实际发生额的50%加计扣除。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发生的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可按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

税法的规定通常是硬性的,而研发活动本身以及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却是柔性可控的。另外,税法规定当期发生的亏损可在5年内于税前扣除。基于以上法规,假设企业实行5年的滚动预测,那么,企业可分以下两种情况进行纳税筹划,以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一是企业预测未来5年的利润和现金流将逐年增长,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活动,逐年适当增加研发投入,并对研发支出尽量做资本化处理,以此达到平滑各年利润,减少各年的所得税支出,同时可不断增强企业长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企业预测未来5年的利润和现金流将逐年下降,这种情况下企业应注意控制研发支出,把有限的资金尽量用于那些即将完成的研发项目,以促使它们尽快转化为无形资产,改变企业经营的不利趋势,并对研发支出尽量做费用化处理,尽量避免出现亏损的局面,待企业经营状况改善后,再考虑增加研发支出,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例一]ABC公司2012年为开发一项新技术共发生研发支出550万元,该项目于年底前完成。当年不考虑研发支出的税前利润为80万元,预计未来5年不考虑2012年研发支出的税前利润分别为100万元、120万元、140万元、160万元和180万元,假定公司2012-2017年中没有其他纳税调整项目。

基于以上预测,ABC公司可将研发支出中的500万元界定为资本化支出,其余的50万元计入当期损益。2012年末纳税申报时将500万元的资本化支出转作为无形资产列报,当年所得税前不予扣除,但从2013年起按其成本的150%即750万元,分10年摊销,每年摊销75万元。这样公司2012年扣除研发支出后的税前利润为5万元,预计2013-2017年的5年内,扣除了上述无形资产摊销额的应纳税所得分别为25万元、45万元、65万元、85万元和105万元,5年间每年的所得税税负较无形资产加计摊销扣除前大幅下降。

可见,对研发支出的会计政策选择不可只局限于当期,而是应当在合理预测未来应纳税所得的基础上作跨期的考虑。特别是当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期比较长时,企业对研发支出做资本化处理可享受(不短于10年的)加计摊销,能够获得长期的节税利益。

2 出于财务报告目标的研发支出会计政策选择

财务报告的目标简言之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具体来说是要如实反映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对经济资源的要求权,以及经济资源要求权的变化情况;如实反映企业各项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的金额及其变动情况;如实反映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所形成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等。然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却很难做到鱼和熊掌兼其所得,原因主要来自于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选择的灵活性。

长期以来,由于研发支出成功与否以及所能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很难合理确定,使得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一直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如果将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处理,那么一些企业花巨资投入开发的专利技术就不能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正确地反映到资产负债表中,同时导致当期利润的下降。虽然这样做符合稳健性原则,且可减少当期的所得税支出,但显然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没有得到正确反映,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尤为突出。反之,如果将研发支出全部资本化处理,那么又会由于一些失败的研发支出而导致虚增资产和利润,这又明显违背了稳健性原则。因此,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方法相比较而言无疑是一种可取的方法。

基于上述原因,我国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对研发支出规定采用有条件资本化处理(如前文所述)。由于准则中对于研发活动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以及开发阶段资本化的五项条件的规定过于抽象,导致实务中缺乏可操作性,但同时也提供了会计政策选择的可能性。企业可借此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具体可分以下两种情况进行选择:

一是以资产负债表报告目标为核心的会计政策选择。此时对研发支出应尽可能多地采用资本化处理,以正确反映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这一重要经济资源,并可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这种选择适用于研发成功率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中型企业。

二是以利润表报告目标为核心的会计政策选择。此时对研发支出应尽可能多地采用费用化处理,以正确反映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并可降低当期利润,减少所得税支出。这种选择适用于研发成功率较低的中小型企业。

另外,许多企业的研发活动并不是单一项目,而是多个项目同时进行,这种情况下,对于那些多项目共同发生的研发费用,企业应根据上述会计政策的选择采用适当的标准在不同的项目间进行分配,以取得会计政策选择的最优效果。

[例二]DEF公司设有一个研发部门,该研发部门本期发生如下研发业务:

①针对甲、乙、丙三个研发项目开展市场调研与可行性分析,共发生研发支出30 000元,均以银行存款支付。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30 000

贷:银行存款 30 000

②经过可行性分析,确定甲、乙项目正式立项,丙项目放弃。甲、乙项目立项后,分别发生材料费20 000元和30 000元,人工费40 000元和50 000元。

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甲项目) 60 000

——资本化支出(乙项目) 80 000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 140 000

③甲、乙项目开发过程中,另发生共同性间接费用90 000元,假设以银行存款支付。对此共同性间接费用,企业应依据财务报告的目标,合理选择分配标准在甲、乙项目之间进行分配。假设按甲、乙项目直接人工比例分配结转研发费用。

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甲项目) 40 000

——资本化支出(乙项目) 50 000

贷:银行存款 90 000

④期末,甲项目顺利完成结项,并以银行存款10 000元申请专利成功。

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甲项目) 10 000

贷:银行存款 10 000

借:无形资产——甲专利 110 000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甲项目) 110 000

借:管理费用 30 000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30 000

报表附注:本期共开展甲、乙、丙三个研发项目,研究阶段支出30 000元,开发阶段共支出240 000万元,其中甲项目于本期完成结项并申请专利,成本110 000元,乙项目仍在进行中,丙项目因不具备可行性而放弃。

总之,随着新企业所得税法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企业对研发支出会计政策的选择比之过去更具有灵活性和自主性,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变化合理合法地选择会计政策,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严郁.无形资产研发与管理税务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2012(6)上.

[2]石瑾.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不足与改进[J].财会通讯,2012(7)上.

[3]郭玉梅.企业研发支出与绩效相关性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 2012.

作者简介:石瑾(1959-),常熟理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

作者:石瑾等

上一篇:会计信息质量分析论文下一篇:课程改革妇产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