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

2024-05-09

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精选6篇)

篇1: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

毕业论文提纲设计

作者:指导老师:专业:

[题目]《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相关研究》(等待最后确定)

[摘要]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表现为复杂的社会化过程的开始。尤其是青少年,在其步入社会之前,家庭是其接触最多的环境。因此,家庭结构是否合理、家庭教育方法是否正确、家庭心理环境是否适宜,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若处理不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极易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

[关键词]青少年 犯罪 家庭

[引言]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事关青少年成长,事关社会稳定,事关祖国的未来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是长期以来教育、法律、社会各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又有了新的上升趋势,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家庭环境的分析和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1.1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对青少年的成长,尤其是他们的品德形成,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家庭教育并不是完全按照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来进行的,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千差万别,不良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1.2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所实施的犯罪,亦即主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这个特定年龄段(一般士剖进入青春期及青春期结束),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的统称。

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

2.1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出生后的第一骚站,也是青少年长期生活 的地方,是人社会化的开端。家庭无论在任何社会和国家都是影响儿童少年的最重要因素。

2.1.1不良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详写)

家庭环境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首要环境,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2.1.2家庭的教养方式

学生中出现的各种极端行为,都与家庭教养之有关。

三、家庭结构与青少年犯罪的分析

3.1家庭结构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家庭结构完整与否,与青少年犯罪有密切联系。

3.1.1完整家庭与青少年犯罪。

完整家庭指的是父母双全的家庭,相对于父母离异或死亡的单亲家庭或再婚家庭而言的。独生子女家庭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会成为家庭主要类型。

3.1.2缺陷家庭与青少年犯罪。(详写)

普遍认为缺陷家庭的子女违法犯罪率偏高,主要是由于家庭成员变动造成的。

四、如何加强与改善青少年家庭教育与管理(详写)

4.1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与配合4.2建立完善的家庭教育方式(详写)

家庭是防范青少年犯罪的基础,也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强有力的防线:加强家庭教育功能、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家庭法制教育。

五、结束语

[参考文献]

篇2: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

内容提要: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在刑事案件中的比例不断攀升。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除了对广大青少年加强法制教育外,还应对容易违法犯罪的青少年给予特殊关怀,尤其是要让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处在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青少年 违法犯罪 家庭环境 影响

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青少年杀人、伤害、盗窃、1 抢劫、强奸、爆炸等恶性案件比例不断上升,一些过去少见的蒙面抢劫、公开抢夺、爆炸、匿名敲诈、绑架、拐卖人口、放火报复、投毒、卖淫嫖娼等形式的违法犯罪也大量发生。青少年违法犯罪呈现低龄化,在校学生犯罪人数大幅度增加,团伙犯罪案件增多,有向黑社会、流氓恶势力发展的趋势,青少年犯罪作案方式成人化,作案手段凶残化,犯罪手段智能化。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危害社会,损害他人,对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本身及其家长、家庭同样带来了严重的损害。

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康树华教授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中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1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2,今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据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所以有人提出了“十五六岁现象”。另外,还有媒体称,据全国公安部门的抽样调查:在全国犯罪总量里有一个“十七岁现象”,就是说十七岁左右的犯罪特别多。在整个青少年犯罪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达80﹪以上。青少年犯罪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人数呈现出逐年增多,并向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局部地区已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从犯罪学意义上看,青少年违法犯罪,在我国通常是指25岁以下的人违法犯罪。这一部分人的违法犯罪,不仅与处于“危险年龄期”的青少年本人的心理、生理等因素有关,而且与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状况密切相关。但是,涉及违法犯罪的毕竟是青少年中的少数,应当说,哪些青少年容易走上歧途,青少年在什么时间、地点容易发生违法犯罪,是有一定规律的。笔者经过一些调查,认为家庭原因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关键因素。

一、违法犯罪青少年的主要类型

(一)、流浪青少年 流浪青少年是青少年中违法犯罪比较突出的群体,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后备军”。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对社会和他人造成危害,但他们首先是不良社会环境、不良家庭和不当教育的受害者。这些青少年或是无家可归,或是有家不能归、不敢归、不愿归。青少年流向社会的原因主要是家庭残缺或父母管教不当。他们流向社会后,失去正常生活、学习条件和安全保障,容易受违法犯罪人教唆,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弱势家庭的青少年 由于家长下岗、失业、犯罪或收入低等原因处于弱势的家庭,青少年容易产生自卑或强迫行为。如引起自尊心下降、自信心不足、沉默寡言、性格孤僻。有的因物质和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又缺乏自我适应能力而心理失衡出现强迫行为,无法摆脱某种想法,做白日梦或噩梦,紧张、过于恐惧和想法怪异。异化的自我保护进而发展为破坏性和进攻性的行为。

(三)、家庭教育不力的青少年 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可或缺。有的家长却在繁重的生活工作压力下忽略了对子女的教育。而父母双亡或父母无能力直接抚养教育的青少年寄居叔伯、舅舅、姨母、爷爷等亲戚家生活,由于亲戚无法如亲生父母般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往往产生家庭教育不力的问题。离异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不履行或无法履行教育义务。有的父母将离异造成的感情裂痕转嫁给子女,使子女心灵受到伤害,精神受到刺激,亲情淡漠,产生对立情绪,继而发展为对人不信任,对社会仇视。

(四)、暂住人口青少年

暂住人口青少年的家庭一般社会地位低,经济收入少。加上地方政策的因素,在暂住地难以入学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父母又为了生计,无暇顾及管教子女,容易受到违法犯罪人的影响。

二、家庭因素在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作用分析

(一)家庭教育误区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

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增加,再加上部分家长往往不懂得掌握孩子在各个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误区,以致最终导 致孩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本人经分析归纳,其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溺爱放纵 这种教育方式表现为在一些物质生活比较优越的家庭中,有的父母将自己的孩子视如掌上明珠,一味满足子女在物质生活上的任何需求,造成“亲情过剩”,却忽视给他们以良好的精神食粮。久而久之,养成子女贪图享乐、骄横霸道、唯我至上等不良习性,这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尤为突出。溺爱放纵所形成的不良习性,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不良的诱因,很容易会导致违法犯罪。

2.粗暴生硬 这种教育方式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或者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有劣迹时,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不让其吃饭或者罚跪、捆吊、拷打、关禁闭,甚至赶出家门,使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增大了与父母的隔阂。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冷漠、脾气暴躁、情绪自卑、行为自私,流落到社会上去找“一帮同病相怜的小兄弟”取得“同情”、温暖”,性格逐渐显示出粗暴和攻击性,有的在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

3.自由放任 在农村或城市中部分从事经商或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中,父母法制观念淡薄,受“拜金主义”影响,只注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或只注意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对思想道德教育不管不问,有的干脆让自己的孩子弃学经商,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对子女听之任之,放任自由。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容易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疏远、互不关心,使孩子形成扭曲的心态,性格内向、怪僻、冷酷、自私。一旦受到外界刺激,极易产生偏激行为而导致违法犯罪。

4.隔代抚养 有些家庭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或者双方长期在外,无暇顾及子女,把孩子完全托付给老人抚养。而大多数老人文化水平有限,对孙辈宠爱有加,但却教育不足,对孩子根本无法管教或者管教不了。而父母偶尔短暂回家看看孩子,对孩子不 是施加教育而是千方百计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物质要求,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加引导反而指责老人,这样便更加纵容了子女。这种不当的教育方式极易引发犯罪。

(二)家庭影响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关键因素

从家庭的角度进行调查和研究,本人发现在青少年犯罪形成的过程中,家庭影响是关键因素3,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种类型。

1、单亲家庭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单亲家庭日益增多,这给子女学习、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一般来说,离婚家庭里的单身父亲或单身母亲性格都比较暴躁,易怒,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有时回会把孩子当成出气筒。这种“粗暴”的管教,易使孩子的身心、思维观念、性格习惯走向极端,或自暴自弃或任性娇纵而走上犯罪道路。2002年初,福州巡警抓获了一个盗窃团伙,发现这个团伙的所有成员都是某中学十四五岁的中学生。经调查,这几个学生全都生活在单亲家庭里,有的父母要么失之过严,要么无暇管教,要么就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使孩子失去了一个身心健康成长的最基础、最安全的场所。经调查统计,在犯罪青少年的家庭中,单亲家庭占42.9﹪,其中离婚型单亲家庭占28.6﹪、自杀型单亲家庭占8.6﹪、病故型单亲家庭占5.7﹪。夫妻离婚或一方自杀后,双方的孩子只能跟一方生活。由于孩子对父母离婚或一方自杀的不理解,不敢正视这一 “非正常” 现实,加之缺乏父爱或母爱,就很容易形成自卑或者自暴自弃心理,从而降低甚至丧失学习、工作的自信心。在提及不能与自己一起生活的父亲或母亲时,孩子很难正确对待和调整心态来面对现实,这样最终可能会形成犯罪心理,即产生采用极端、暴力、直接的方法去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如钱财等)的想法和念头。此时,一旦遇到犯罪的外部条件就走上犯罪道路。再加上有些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是放任自流的,只顾忙工作、忙生意、忙麻将,却忽略了对子女的管教,孩子什么时候变坏都不知,当他们走向犯罪道路才追悔莫及。有些较贫困的家庭,父母又缺乏对孩子的诚信教育,而孩子又羡慕人家的富裕生活,从小偷小摸开始,最后走上了盗窃、抢劫等犯罪道路。

2、因打工等原因父母与青少年子女分离生活的影响 经调查发现,在犯罪青少年家庭里,父母与青少年子女分离生活的占到37.1﹪,其中在家庭中主要管事的一方外出打工的占5.7﹪,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占8.6﹪,单亲家庭父(母)亲外出打工或把有抚养义务的孩子放在(外)祖父母家学习生活的占11.4﹪,孩子自己一人外出打工或学手艺的占11.4﹪。因夫妻关系不和、单亲父(母)重建新家、家庭生活困难等原因造成父母与青少年子女分离生活,致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管教。当孩子在外面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得不到父母的鼓励与引导,在这种情况下,若遇到外界不良环境和不法分子的影响、诱导、教唆,很容易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犯罪之事。

3、家庭成员中有犯罪前科和吃喝嫖赌等劣迹行为的影响

笔者从进村入户、走访基层干部和左临右舍过程中进行多次调研得知,在犯罪青少年家庭中,家庭成员有前科和吃喝嫖赌等劣迹的占28.6﹪,其中有犯罪前科的占8.6﹪、有吃喝嫖赌等劣迹的占20﹪。由于这些劣迹本身像病毒一样具有传染性,将会对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未完全形成并与其朝夕相处的孩子造成最直接的影响,给模仿力极强的孩子提供了范例,当其高消费需要钱财时和需要满足某种心理需求时,很容易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4、父母素质不高或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影响

通过对部分特定对象的调查研究,了解到在犯罪青少年家庭中父母素质不高、表现较差和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占65.7﹪,其中父母双文盲的占14.3﹪、父母双方是小学文化或一方小学文化的占25.7﹪、父母平时表现较差的占22.9﹪、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占2.9﹪。由于父母素质(主要是文化素质)不高,甚至是文盲,很难辅导教育孩子读书学习,一旦学习上遇到挫折,成绩就很容易直线滑坡。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习成绩差是丧失自信心和产生自暴自弃心理的直接原因,此时再加上父母平时爱酗酒打架、打麻将玩牌、搞封建迷信活动、作风不正等 不良表现,孩子身边缺乏学习的榜样,其未成熟的思想将被这些不良的东西所感染、所占据,很容易做出错事。

5、教育方法不当,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不当行为不能及时指出纠正,与孩子缺乏沟通的影响 经调研发现,在犯罪青少年家庭中教育方法不当,溺爱孩子、不能及时纠偏,缺乏沟通的占60﹪,其中教育方法不当的占31.4﹪、溺爱孩子的占22.9﹪、不能及时纠偏和缺乏沟通的占5.7﹪。打骂孩子、溺爱孩子、对孩子不管不问、不与孩子交流谈心等不正常现象,使孩子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感觉不到父母的爱,感觉不到生活和学习工作上的压力与紧迫感,容易使孩子产生孤僻、内向、自卑、自私、任性、易冲动等不良性格和心理状态,这样的心理和性格,一旦遇到外界诱因,最容易走向极端。

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父母应进一步增强家庭责任感,提高家庭的生活质量,为孩子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庭教育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孩子健康的性格、预防其违法犯罪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应高度重视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作用

(一)、家庭风气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家庭关系是社会的缩影,它能集中而有力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家庭环境,尤其是家庭风气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上影响孩子。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最早也最多的地方。家长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好家风,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首先发生的互动是家庭互动。在家庭中,首要的又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一对能够以身作则、注意家庭教育而又懂得教育方法的父母,在子女的社会化进程中将发生积极的有利影响,反之则发生消极不利 影响。例如,有的父母不了解社会化是一种互动过程,他们过多地注意外部强化,把孩子视为一个物质刺激、情绪冲动的消极反应者,不是给予必要的温暖和鼓励,而是过多地粗暴干涉和训斥。其结果常常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或者心理上的过度抑制,形成怯懦和屈从的性格。有的人甚至不懂得父母有教育孩子和把孩子引上正道的责任,使孩子处于放任自流之中,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闻不问。有的家庭破裂,儿童被遗弃;有的父母打骂或忽视儿童,态度上冷漠、感情上疏远,这些都会造成孩子抑郁、孤独、冷漠的性格。有的孩子在被放任中会与坏人坏事接触,并在互动中被同化。有的父母则与孩子一起抽烟、酗酒、赌博,甚至唆使子女打架斗殴、偷盗抢劫。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各种病态人格如极度过敏、怀疑、嫉妒;怪癖、偏执、孤独;自夸自傲、过分苛求他人;自暴自弃、自我束缚、压抑、消极依赖、顺从;反复无常;缺乏羞耻心责任感义务感、经常违法乱纪等等,这些都与青少年的家庭生活和经历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

(二)、家长必须了解现代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

前国务院副总理、我国著名教育家李岚清指出:“家长必须了解现代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 “家庭教育应当由经验教育向科学育人转变;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孩子怎样做人转变,由简单命令向平等沟通转变。” 4 但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规律以及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知之甚少,对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更是不知所措。很多时候家长们通常忽略与孩子们在思想、情感上的交流,普遍存在所谓的“代沟”现象。父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心切,但 “育子(女)成才” 的能力又偏低,尤其在新兴的网络面前,多数家长感到 “力不从心” 或 “束手无策”,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依然是传统的 “打压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孩子们始终感到压抑,需要一个出口,于是便寻找宣泄渠道。有关教育人士分析,人的教育是在心理、性格、品德、求知欲、上进心等内在素质形成上,其四分之三来自家庭教育。尽管孩子在入学后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但家庭德育仍然是经常起作用的重要因素。17世纪英国诗人乔治.格尔贝说:“一个父亲胜于一百个教师。” 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里。” 这都充分强调家长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而且,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和有效配合,学校是不可能单独把孩子教育成才的。因为孩子的活动场所不仅仅在学校,还在社会上、家庭里生活。所以,科学的、民主的、现代的家庭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四、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

(一)、选择适合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观念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教育效果。5笔者经过调查分析,得出家庭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种家庭教育是采取专制式的。家长压制年幼的家庭成员的独立性、主动性和自尊心。这种家庭教育,往往采取命令式和强制性的手段,来实现家长的愿望。结果是孩子许多具有重大价值的个性特点受到破坏,自尊心、个人尊严、主动精神和自信心等的心理发展也随之丧失,很多孩子往往在这个时候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第二种家庭教育是采取保守式的。家长出于担心,极力保护孩子,使其不碰到困难,过度的溺爱和娇生惯养。结果呢,孩子缺乏自理能力,缺乏聪明机智,依赖性极强。第三种家庭教育是采取互不干涉式的。家长的工作和社会性活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彼此建立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天地里。每个人都有自己活动的项目和范围,没有人越过这处界限。这种家庭教育的方式对孩子心智发展极为有害。第四种家庭教育是采取民主、平等和合作式的。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家长尊重孩子的选择,鼓励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精神,并以一种协商的态度交流彼此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孩子们在这种彼此尊重、合作的气氛中,得到知识和生活的启发和教育,并使个人主义的倾向得到克服,从而获得有利于今后生活和学习的集体主义精神。从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的目的来看,第四种家庭教育方式是最值得倡导的家庭教育方式。这也是源头上预防青少年尤其是在校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关键所在。

(二)、优化家庭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热闹的环境能使孩子的智力迅速发展;父母的性格开朗、诙谐,家庭常有笑声,孩子心理就比较健康、性格活泼;家庭气氛沉闷呆板,孩子心理受压抑,容易形成孤僻性格;家庭动荡不稳定,父母经常吵架,往往形成孩子冷漠的性格;父母热爱学习,懂得艺术,家庭里就充满书的气氛,孩子就好学上进。所以每一个做父母的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为有效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笔者特向社会上所有的青少年家庭提出6点建议: 1.要家庭和睦 当今社会父母的离异现象,给子女造成的痛苦、烦恼、心理障碍以至违法犯罪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体贴互敬互爱,和睦融洽,注意处理好各种矛盾,使孩子在欢快的气氛中生活、学习,对孩子的情感和智力发展都有很大作用。

2、讲究民主,相互尊重 作为父母,尤其注意不搞家长式作风,应把孩子当成重要的家庭一员,让孩子参与家庭议事。要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好的建议一样采纳,让他体验到一种平等的感觉6,但家长的监督、指导作用还是必要的。

3、严于律己 作为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应该做到,否则在孩子那里将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和尊重。同时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是培养孩子品德、素质的基础。

4、经常和孩子交流,互相沟通 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互 相交换看法,互相探讨问题。有些父母常常以工作忙,没有时间为借口,忽略与孩子的交流,其实这一点也不难做到。父母与孩子可在一个星期或十几天内,作一次长时间的沟通即可。

5、重视硬件环境对孩子心理的作用 即给孩子一个自己的空间,给他留一块自己的小天地,由他自己去创造、去设计。

6、养成整洁,勤快的习惯 通过一点点潜移默化对孩子产生影响,整洁、有条理、有艺术氛围的环境,也会给孩子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总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心理形成的基础,而健康心理的形成又是孩子适应社会,抵抗不良影响的关键。因为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有一种吸引和凝聚力,有一种责任感,这就是家对每个人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这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关键所在。不当的家教方式以及不良的家教环境,会导致孩子的心智、人格不能健康成长,有的直接导致孩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们拥有太多这方面惨痛而又深刻的教训了。当然,要防止青少年尤其是在校生违法犯罪,是一项非常繁重复杂的社会工程,仅靠家庭教育是不够的,需要整个社会的全力配合。青少年是人类的春天,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预防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预防犯罪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每个家庭必须对子女负责,对国家的未来高度负责,维护家庭和睦,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大力提高家庭精神生活质量,加强对子女的交流,掌握好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指导工作,筑牢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防线。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

篇3:浅析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家庭环境由家庭结构、家庭意识、家庭行为、家庭物质等方面组成。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及其相互的联系。

1.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2.家庭意识家庭意识包括家庭的道德观念、理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家庭意识等内容, 即一个家庭的家风, 家庭意识反映家庭成员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心理, 从而形成家庭的是非标准, 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

3.家庭行为家庭行为包括家庭成员的各项活动, 如文艺、体育、学习、娱乐、卫生保健、家务劳动等;也包括家庭中自己规定的行为原则, 如家法家规等。家庭行为反映家庭成员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规范。

4.家庭物质家庭物质包括家庭经济收入、支出、衣食住行等。家庭物质主要反映家庭生活环境、消费趋向、经济状况等。

基于这些因素,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极为重大的, 下要说明几个与青少年犯罪关系较大的不良家庭环境因素:

(1) 不完整的家庭

这里说的不完整的家庭是指缺少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家庭, 如父母一方死亡, 父母离婚, 父母一方入狱, 父母长期两地分居等。单亲家庭的子女往往因缺少母爱或父爱而在幼小的心灵上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并容易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自卑、失望, 这种心态如果不及时调整, 久而久之会导致性格扭曲、心理变态, 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形成。单亲家庭中, 父母一方往往会对子女百依百顺从而使其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品质;或者说是家长无心无力关怀照顾子女, 使子女内心极其痛苦, 精神忧郁, 从而使家庭产生离心力。

(2) 不和睦的家庭

不和睦的家庭是指家庭成员之间感情不和。包含两种情况:一、夫妻感情不和, 二、父母与子女的感情不和。在夫妻感情不和的家庭中子女夹在父母间, 不知所措, 整天心神不宁, 精神高度紧张。这样家庭中的子女容易形成空虚、烦躁、不安和失望等不良情绪。父母与子女间感情不和则使子女失去父爱或者母爱, 缺乏家庭的关心和爱护, 使他们感到家庭的冷漠。特别是在继父与继母与继子女之间, 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隔阂, 使儿童养成孤僻、冷淡的性格。长期如此, 由于缺乏家庭的温暖子女情感上极其孤独。为寻找慰藉便可能与社会上的不良群体交往, 甚至离家出走, 从而滑入违法犯罪的人群中。父母冲突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3) 教育方式不当的家庭

不当的教育方式通常有如下类型

1.溺爱型即过分宠爱, 对子女娇生惯养, 百依百顺, 言听计从。而这些往往会致使子女养成不良品质如:意志消沉, 不思进取;贪图享受, 好逸恶劳;以自我为中心等。

2.虐待型即用粗暴的训斥、体罚、打骂等手段对子女进行管理教育。而这些行为也对子女的成长极为不利。如:上海子女的自尊心;诱发谎言;导致父母与子女对立;破罐破摔干脆沉沦等。

3.放任型即父母对子女漠不关心, 放任自流, 放弃教育责任。无论出于何种理由这都是父母的失职。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 是非辨别能力弱, 缺乏对自己行为的评价能力。如果放任不管, 极易在社会不良因素影响下, 染上恶习, 走上我违法犯罪道路。

可见, 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偏差和实施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4) 行为不良的家庭

这里说的行为不良是指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行为不良, 如不良习惯、不道德行为、违法行为或犯罪行为。由于未成年人好奇心强, 易受暗示和影响, 善于模仿, 可塑性大, 但辨别是非能力差所以往往模仿自己心中崇拜的人物。父母则是子女最为容易模仿的人, 所以父母的不良行为极易传染给子女, 导致其走上歧途。西方学者对于父母行为不良与子女犯罪关系的专门研究表明, 绝大多数犯罪青少年的父母自身都有犯罪行为。

篇4: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逐年上升且犯罪特点向低龄化、多元化、凶残化、智能化、集团化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抢夺和伤害这四类犯罪。

面对这一严峻问题,不能不为社会稳定担忧,为未来的发展担忧,为青少年的命运担忧。为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特对青少年犯罪提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子女因违法犯罪的青少年都是与他们不良的家庭教育和环境有直接关系的。

家庭环境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首要环境,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一个人的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孕育子女健全的人格,给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必要的良好条件。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子女的人格向变态的方向发展,往往是造成子女犯罪的主要原因。

不良的家庭环境主要表现形式有:

一、破裂或残缺家庭

随着市场经济观念不断强化,近几年“隐性”残缺家庭逐渐增多。以“空壳”家庭为例,中国常年将孩子放在老家,而父母在外地打工的民工数量就数以千万计。这部分独立生活或者寄养在祖父母或亲戚家中的少男少女,常年不能与父母见面,更谈不上过正常的家庭生活及受到父爱、母爱和管教。

此外,近几年,全国各地婚外情、离婚、插足、分居、非法同居、包二奶的情况也逐年上升,这是家庭稳定的主要冲击波。

破裂和残缺家庭的显著特点是缺乏父爱或母爱。研究表明:无论是由父亲抚养的孩子还是由母亲抚养的孩子,都比生活在“完整型”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性格扭曲或个性畸形,这些因素往往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对抗性家庭关系

对抗性家庭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敌对情绪。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父母离婚前或父母脾气暴躁、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这种家庭经常充斥吵骂、指责、揭短、撕打、孩子没有欢乐,享受不到父爱、母爱和家庭的温馨,有的只是恐惧、忧虑和失望。研究表明,双亲不和,对子女更有消极影响。这种家庭成长的子女往往性格内向、孤僻自卑或向攻击敌视方向发展。子女为逃避这种不祥和家庭气氛,极易离家出走,流落街头,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家长行为有失风范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思想水平、道德水准、生活作风,都在其子女的注视之中,起着直接的示范作用。如果父母本身不过硬,道德素质败坏,常会诱发子女产生不良行为,形成不健康心理,而且年龄越小,其个性受父母的影响越大。可见父母道德素质的低下,对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具有重要影响。

四、家庭教育失当

家庭教育不当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由放任型

即父母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对子女听之任之,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这种类型主要发生在我国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和城里部分经商或父母文化较低的家庭。这主要是由于家长文化水平低,法制观念差,受“拜金主义”影响,只注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思想教育,或只注意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对思想教育不管不问,或干脆让孩子弃学经商,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容易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疏远、互不关心,使孩子形成扭曲的心态,性格内向、怪癖、冷酷、自私,一旦受到外界刺激,易产生偏激行为而导致违法犯罪。

2.娇纵溺爱型

这种家庭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让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优越地位,视如掌上名珠,一味满足子女在物质、精神、生活上的任何需求,造成“亲情过胜”,听不得逆耳之言,久而久之则养成子女的骄横、任性、贪图享乐、唯我至上等不良习性,这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尤为突出。娇纵溺爱所形成的不良习性,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不良的诱因,便会导致违法犯罪。

3.粗暴生硬型

這种教育方式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往往“恨铁不成钢”采用粗暴方法对待子女,深信“不打不成才”。有些则表现为家长平时放任子女,一经发现子女有不良行为,便打骂、体罚。这些教育方法使子女身心受到创伤,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增大了与父母的隔阂,性格孤僻,冷漠,脾气暴躁、情绪自卑、行为自私,极易到社会上寻找同情和温暖,容易被引诱,从而走向犯罪。

五、对策与建议

1.强化家庭教育,大力宣传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早期开发作用、长期感染作用、环境熏陶作用都是学校和社会教育替代不了的。父母生育子女是一种本能,而教育子女,把子女培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才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养不教,或教子不善是父母的失职,父母理应担当和强化对青少年的首要管教责任。

首先,施教者必须懂法、守法。为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应大力宣传、贯彻和落实目前很多家长都很陌生或漠不关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两部基本法律。

未成年人从法律角度看是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但是它与成年人一样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其人身权、人格权、荣誉权、名誉权、财产权、受教育权、休息权、通信自由权和言论自由权等等均受法律保护,任何人,包括未成年人的父母和其他监护人,未经许可,不得侵犯其合法权益。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了社会各部门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职责,尤其规定了父母和其他监护人的教育和预防职责,以及不履行这些职责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这对预防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加大力度宣传该法,使父母懂得不教育子女,放弃对子女的教育职责,或不正确履行对子女的教育职责,是一种触犯法律并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

2.优化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素质,规范家长行为

为人父母者应该做到:自尊、自律、学法、知法、守法,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更不能有犯罪行为。

不断加强自身道德的修养,不做有背人伦道德的事,禁止酗酒、赌博和不健康、不正常的性生活。即使是正常离婚也应充分考虑子女的生活、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以免给子女造成心理上的畸形、失落,生理上的反常和错误的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在为人处事中,言谈举止要文明,不能出口伤人,动手打人。对待生活中的纠纷矛盾、摩擦应积极化解,从而对子女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篇5: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

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犯罪青少年个性特征、家庭因素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RSC)以及自拟家庭基本情况问卷,对240名犯罪青少年进行集体测查和对照研究.结果犯罪组人格N维度(情绪性)和P维度 (精神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E维度(内外向)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犯罪组父母文化程度偏低,不完全家庭较多.就犯罪组内部看,家庭因素对不同类型罪犯E维度影响较大,而对N、P维度影响不大.结论犯罪青少年具有情绪不稳定性、精神病质和内倾性人格特征,家庭对青少年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作 者:李慧民 杨桂云 王黎 作者单位:河南职工医学院,郑州,450003刊 名: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MEDICAL COLLEGE FOR STAFF AND WORKERS年,卷(期):15(1)分类号:B848关键词:人格特征 家庭因素 犯罪青少年

篇6: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学号:

姓名:高丽

指导老师:

摘要: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需要我们从家庭环境的各个方面营造一个对青少年成长有利的环境,认真做好家庭教育,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环境 青少年心理

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家庭环境尤其的重要。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青少年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长远和深刻的影响。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但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必须要注意家庭环境的营造,让青少年有一个舒心的成长环境。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及情感的总和。家庭环境包涵的内容很多,本文就重点对家庭结构、实物环境、人际环境、文化环境、语言环境、教育环境六个方面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作以论述。

一、家庭结构。在家庭人口结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结构的健全完整程序。正常的家庭结构有利于青少年维持一种顺畅、和谐的心理状态,而不正常的家庭结构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失落感。如父母经常吵架、家庭成员相互充满敌意,容易给青少年带来偶像破灭感。父母对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是娇惯、态度粗暴还是民主和谐,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与要求是否恰当,都对青少年能否维持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的一些关于离婚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普遍证实,由于父母离异,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孤僻,冷漠,心神不定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反社会行为,这主要是因为破裂的家庭结构给青少年带来了过分紧张的生活气氛和感情冲突,家庭缺乏温暖和关怀,致使他们失去了生活目标,于是在思想观念,情感,行为,性格等方面出现动荡,易于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因此,动员各种力量稳定家庭结构,对于保证下一代身心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父母的习惯对孩子影响很大,孩子的不少习惯是潜移默化地直接从父母那里“移植”或学过来的。父母热爱学习,把读书学习作为业余生活的最大爱好,把谈论学习作为家庭的重要话题,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学习的兴趣,会自觉地模仿父母认真学习。但是,现实生活中总有这样一些家长,自己业余时间不看书,不读报,整日沉迷于赌场,舞场和酒场,却口口声声要求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结果使孩子逐渐对父母的“苦口婆心”产生反感。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成熟和生长发育。就文化素质而言,一般说来,若父母的文化素养高,常对子女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同时在青少年的学习上也能给予较好的指导。相反,文化素质较低的家长本身不思进取,往往对子女的要求不高,他们不仅自己不学习,也不关心子女的学习,甚至只顾自己的娱乐而影响孩子的学习。很多研究成果都表明父母的文化素质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高相关。就心理素质而言,可以这样说,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行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言辞说教,因为青少年是生活在一种与父母的心理神奇的融合,感应和参与的状态之中。他们对父母内心的重大变化经常有迅速的反应,父母的心理障碍也会毫无例外地投射到孩子的心灵上。孩子在心理上甚至生理上的某些病态往往可以在其父母的精神状态中找到原因。因此,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要想改变孩子身上的某些东西,就应首先看他们是否能够在自己身上被改变,努力使自己具备明朗,达观,善良,坦诚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使孩子具有一个生长良好个性和优秀人格的温床。

二、实物环境。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当然经济状况不同,家庭的实物环境会有很大的不同,但相对来讲,应本着现有条件,尽可能地为孩子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物化环境。首先,尽量让房间宽敞,给孩子留下尽可能多一点的活动空间。家庭空间的狭窄局促,会导致孩子心理上一种压抑感,而花哨杂乱的摆设还会引起孩子心情浮躁,并进而影响其性格的发展。其次,房间要干净整洁,让孩子从小养成文明的举止。再次,要有一些文化物品,使孩子从小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启迪。家庭的收藏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书本。孩子在整架的书面前,也许现在一时看不懂,但这是一种熏陶,文化气息会无意识地启迪他们去追求知识。家长要为子女学习创造安静的,无噪音的学习环境。要让孩子安心学习,家长首先自己要安下心来。家长必须明白,良好的学习是以一个安静的,无噪音的和不受干扰的学习环境为条件的。因此,为了孩子的学习,家长应该善于节制自己,应该做出点牺牲,要想方设法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在孩子学习时不要打扑克,打麻将;在孩子学习时不要大声放电视,收音机,录音机;在孩子学习时不要干扰孩子;在孩子学习时不要在孩子面前与客人谈天论地,更不能话匣子一打开就没完没了,全然忘了还有孩子在做功课。另外,家庭要有一个浓厚的爱学习,求上进的气氛。家中一定要有书香气,要知道,家长的学习兴趣,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间接地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三、人际环境。人际环境是指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品格。如果一个家庭中的成员之间不和睦,经常吵架、赌气拱火,那么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不仅“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还会产生紧张冲突、恐惧不安的负面心理,这样的环境下怎会培养出个性健康的孩子?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就是应该为青少年营造爱的气氛,其核心是对青少年人格的尊重与关爱。首先,父母应该采用民主权威型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研究表明:积极性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子女自我成长与适应良好;而消极性的父母教养方式可导致子女情绪不安定,依赖顺从别人,又可能对别人非常专制、残暴。总之会使偏差行为增加。其次,父母之间的关系对青少年的影响也非常巨大,作为父母两个人的关系也应该和谐,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四、文化环境。父母是孩子塑造自我的镜子,所以父母要十分注意自身对孩子行为方式、心理状态以及性格特征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良的习性,如说谎、失言及不负责任等。不要根据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对待孩子,否则,坏习惯的不良影响,往往会使一个好端端的孩子渐入歧途。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经常带孩子去听听音乐会,看看书画展,和孩子一起做做有趣的游戏,等等,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孩子有丰富有意义的日常生活,逐渐养成开朗自信的性格。父母和孩子之间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所谓氛围,就是指人所处的环境气氛和情调,它是在某一环境中的人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造成的某种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可使青少年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孩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为放任,不讲礼貌。因为青少年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和其它家庭成员如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等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和认知对象,并以模仿式的学习来感受事物,熟悉环境,发展自己的习惯行为,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然后在以后与社会环境的接触当中,就开始以长期在家庭气氛中熏陶出来的心理模式,性格特征,习惯行为来判断自己对家庭以外的世界的适合或不适合。在现代大多数核心家庭中,由父母间形成的家庭人际关系和由父母与孩子之间构成的家庭教育关系所支配的家庭气氛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往往父母的眼神,语言交流,行为举止,性格表现,作风习惯和对青少年的态度都能无形地给青少年心理以极大的刺激和启示,并在其适应过程中,形成他们自己心理和性格上的特征。因此,家庭生活质量的好坏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相关因素。

五、语言环境。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语言是否文明有礼、民主平等、商量谅解;家庭的语言环境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尤其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特别有意义。如有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融洽,尽管有时有不同意见,但在原则问题上是团结一致的,在合作、谅解占优势的家庭气氛中,不但使青少年学会了对人的互助、互爱、合作与谅解,使孩子的思维意志、能力等得到和谐发展,而且孩子还能从中获得安全感,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而在另一种家庭中,成员之间关系淡漠、争吵不休、处事自私,甚至互相折磨,家中总是阴云密布,青少年在这样的家庭中,心理往往是不健全的,甚至是畸形的。他们对事情冷漠、偏执、不合作,甚至把家中的精神折磨迁移到别人身上发泄以求心理平衡。这样的孩子容易滋事,难于管教。因此,在家庭中,应提倡家庭美德,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形成良好规范。例如,说话办事不是以势压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和睦相处,尊老爱幼,语言文明,努力构建家庭的融洽气氛,充分体现家庭是生活之港湾,才有助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从发展的观点看,对青少年的教育应该是成人以自觉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去开发青少年的一切潜在的能力,即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向青少年提供一切条件包括环境,人际交往等,关心他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当然,教育态度与方式决不能是千篇一律的,而是根据青少年的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的性格特征而有所差别。如果父母双方都能采取合理的态度和正确的教育方法,青少年会很容易显示出独立能力,积极性,友好态度和稳定的情绪;反之,如果父母对青少年采取溺爱,娇纵,顺应的态度,青少年也容易表现出适应能力差,依赖,任性和执拗的性格特点。因此说,端正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态度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没有正确的教养态度,就谈不上良好的教养方法,目前在子女教养问题上的失误主要表现为:有些家长对子女过分娇宠,以致爱而失教,对孩子没有明确的教育要求,对他们的学习,行为表现听之任之,根本谈不上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自制力等;还有的家长则一味采取高压手段,不顾孩子的发展特点和合理要求,主要采用惩罚来实行管教,信奉“棒打出孝子,娇养出逆郎”的古训。从科学角度看,这些教养方式显然都是错误的,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也容易造成不良后果。家长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心理发展。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说明,父母的为人处事,言谈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父母要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作风民主,和蔼可亲,这对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长将产生极为有利的深刻影响。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既是长辈,也是教师和朋友,切忌把“社会角色”带进家门;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子女,站在子女的角度,才能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千万不能按家长自己的主观意志随心所欲,拔苗助长;家庭内出现矛盾和分歧时,切忌急躁,粗暴,尽可能地热心肠,冷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家庭成员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是治家,教子的基本条件。家庭和谐的关键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夫妇双方,因此,有责任感的家长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子女成才,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作配偶的特殊艺术和家政科学。

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形成的一种气氛,是团结和睦的还是矛盾分裂的;是积极向上的还是消极颓废的;是热情温暖的还是孤独冷漠的;是有节奏有条理的还是懒散杂乱无章的,这些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给孩子制定的常规要求,家长必须身体力行,成为孩子学习的楷模。家庭环境布置是否整洁,生活安排是否井然有序、对孩子的行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切不可轻视。家规教育,就是家长通过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有目的地教育孩子遵守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从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家庭教育手段。制定家规,并非用条条框框去约束孩子的手脚,限制孩子的发展,是在鼓励和培养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同时,教育和引导孩子用正确的行为规范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在促进孩子个性发展的同时,要求孩子遵守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规范;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稳固的行为习惯。因此,家规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可见,家规教育关键是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因为,只有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家规教育才能得到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教育观念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严厉管教。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往往要求孩子必须一切听从家长,信奉“棒头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传统观念。其实,长期处在父母高压政策下的孩子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有些青少年可能变得更加依赖无主,有些则可能变得更加反抗、暴烈。(2)自然成熟。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对孩子往往是放任自流概不过问的教养态度。这种忽略型家庭中青少年就会因为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父爱与母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3)指责埋怨。指责埋怨使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家庭未了结事件越多,家庭生活越是沉闷或紧张甚至危机四伏。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者要不逆来顺受,要不逆反、攻击性强。(4)迁就讨好。迁就讨好的家庭,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些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孩子在这种迁就讨好型沟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只要父母迁就自己,自己却很少迁就父母。(5)唠叨罗嗦。唠叨罗嗦主要表现在母亲以及一些过于琐碎的父亲身上。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父母不太关心别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许多意义不大的琐事缠绕,给孩子最大的感觉是唠叨、烦人。这种沟而不通的表现是表面上双方都在说话,而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信息根本没有交流,反而会造成孩子出现逆反和抵触的心理。

上一篇:标准版采购合同范本下一篇:字理教学法